智能硬體產品經理需要哪些技術基礎?

自己是一名智能硬體產品經理,但是不懂技術(硬體,軟體開發都不會)
現在想開始結合自己的工作學習相關知識
1.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入門?有沒有推薦的書籍?資料?
2.對於PM來說,應該學習哪些?哪些是要真的搞懂會操作,哪些可以看看了解一下就好?


雖然 @王雄輝 和 @姜兆寧 兩位boss的答案已經都說到關鍵點了,但作為智能硬體產品汪,說到自己的專業還是忍不住上來拋個磚~

首先我們要注意這裡說到的是「智能硬體」,而不是「硬體」,我粗暴的認為「智能」二字就意味著多了軟體方面的技術需求,尤其是嵌入式軟體之外的應用軟體和後台系統。當然,做「傳統硬體」的有應用軟體方面的技術基礎當然更好,但是做智能硬體這就成了必需。
簡單想了下,用Mindmanager大致畫了個圖:

由於這裡討論的是技術基礎,因此我沒有把審美能力、溝通能力、換位思考、有情懷這些素質放進去,因為我們談的不是能力或素質模型。我分了4大塊:硬體知識、軟體知識、第三方對接(這年代不聊聊微信硬體平台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智能硬體的)、市場競品分析(這其實不算技術,但我一定要反覆強調這條)。

由於這裡討論的是技術基礎,因此我沒有把審美能力、溝通能力、換位思考、有情懷這些素質放進去,因為我們談的不是能力或素質模型。我分了4大塊:硬體知識、軟體知識、第三方對接(這年代不聊聊微信硬體平台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智能硬體的)、市場競品分析(這其實不算技術,但我一定要反覆強調這條)。

硬體知識

  1. 硬體設計相關的知識,這個毫無疑問一定要了解,比如你負責的這個產品能有哪些晶元方案能用,是有SoC可以搞定一切還是要用CPU+GPU+別的U來拼湊。除了主晶元還有哪些核心部件、貴的零件,這些能不能不要?(用軟體實現硬體功能,costdown永遠是做硬體的主旋律)用多厚的PCB就可以,這個涉及到殼體尺寸。Wi-Fi、藍牙、Zigbee都得知道,150M、300M、802.11n、ac、BT低功耗,內置天線外置天線的區別,這些都得有了解。還要注意評估發熱量。
  2. ID設計和MD設計,有了板子,殼也很重要。現在這個看臉的時代產品沒有高顏值不要指望大賣,ID設計就是第一步。你要有主流的審美觀,給ID設計人員/公司給的設計方向以及你最後挑的方案一定要是主流大眾接受的。另外ID設計人員最常犯的錯就是設計出來的ID結構實現不了、工廠加工不了、太貴了,如果有MD人員一起評估還好,若沒有,PM一定要特別注意。MD設計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加工和成本、防水防塵,以及細節上的美感和手感。除了殼外,結構方面還要注意包裝,美觀、扛摔、有big.
  3. 生產製造上面提過了,設計出來的東西一定要能生產出來,PM至少要對整個生產流程有大致了解:flash燒錄固件、SMT、插件、波峰焊迴流焊、包裝、跌落測試、燒錄MAC...

軟體知識

  1. 首先是嵌入式軟體,就是常說的固件。不管APP功能做的多炫,都需要固件上的介面來配合。所以固件的功能設計上要考慮到應用端的配合需求,盡量保持高效。固件上功能不要太複雜,提供原子功能,高級的盡量放到APP上去實現。特別注意APP在線固件升級一定要第一版就加上去啊!!!要能配強制升級啊,填坑必備!
  2. 手機APP不用說了,重中之重。界面布局、UI設計、交互設計都要懂,哪怕你是在項目里負責硬體的,也要對這些有基本了解,如果你就是負責APP的,或者人手少你都要負責,那恭喜你終於有機會用上互聯網產品汪的神器Axure了。注意Axure建項目時的解析度選擇,讓原型可以直接在你的演示手機里完美展現,老闆們看到這個很開心的。智能硬體的APP建議做的簡單點,不要搞得太複雜。注意要方便、引導用戶升級,包括更新APP、更新固件,這樣才能快速迭代起來。
  3. 業務後台。就是我們說的雲服務,這塊比較複雜,各種模塊和介面,能夠支持前台app和rom的各種功能和數據對接。對於小公司,建議看下面部分里的第三方對接,不要上來就為了獨立可控自己跳到坑裡去。
  4. 管理後台,包括CMS、BOSS系統、數據平台等。互聯網行業的對這個比較了解,這裡其實我認為才是「智能」的核心,包括用戶管理系統、設備管理系統、運營平台、數據統計與報表、BI分析系統、大數據bulabula.
  5. 生產管理系統,如果你要在產品里放一些ID啥的,一定要了解ID、MAC地址這些怎麼對應起來,需要生產管理系統裡面怎麼配合,PMC怎麼操作,是否需要數據同步到管理後台。這個很容易忘記,到要試產了才手忙腳亂的加。

第三方對接,這其實算是軟體的一部分,但這個比較重要,也比較大,而且和上面的軟體不太一樣,所以單獨拎出來說。

  1. Homekit、微信硬體平台、QQ物聯等國內外主流的硬體平台的對接文檔要通讀。現在做智能硬體,哪好意思不和他們合體一下。哪怕不去接,也要了解,知道接的好處壞處,老闆問起來要答得上來。不過目前我個人覺得接的意義不是太大,在這兒不贅述了,感興趣的可以移步這兒看看 如何評價微信智能硬體開放平台策略?
  2. 第三方賬號體系,想做QQ登錄、微信登錄的需要了解,不過這個比較簡單。
  3. 第三方分享,比如微信朋友圈、QQ空間、Facebook、Twitter,這個現在做智能硬體是必做的,但是也比較簡單。
  4. AWS、阿里雲、Ayla、機智雲等第三方雲服務。如果自己沒能力搭雲服務的,要去了解Ayla、機智雲及其他第三方智能硬體雲平台,了解用他們你能幹什麼,還要能做做對比分析。自己有能力搭雲服務的,就要去了解AWS、阿里雲了,你不可能PaaS都自己做吧。
  5. 友盟、百度統計、Google Analytics等網站、APP統計分析工具。咱都從傳統硬體晉陞智能硬體了,都有APP和雲服務了,肯定得監測下用戶數據咯,用這些第三方的都能滿足基本需求。看數據個人認為是互聯網產品汪和傳統硬體產品汪最大的習慣差異,數據驅動運營,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或老闆拍腦袋決策了。

市場分析、競品分析。這個算不算技術基礎難說,但是灰常重要,一定要8一下。

  1. 多用產品,多用產品,多用產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看到好多鮮肉產品汪對智能硬體產品都沒有激情,拿到了樣機都不去玩,要作為任務安排了才去用我實在捶胸頓足。反正我現在看到有趣的智能硬體比看到大長腿還興奮。哪怕是做到產品總監了,老闆了,我認為也至少需要經常用產品。
  2. 了解主流銷售平台對自己產品和競品的評價,這個比較耗時,要在項目前期去做,項目過程中關注。從銷售平台(Amazon、天貓、JD)的用戶評論里可以看到第一手的用戶需求,好的、壞的、吐槽的,很有價值。自己有論壇更好了。
  3. APP Store、Google Play對相關產品APP的評價,做APP的話就要關注這個了。
  4. 媒體相關報道,以及和同行的交流。咱在腳踏實地的時候可也要記得仰望星空哦,不要被原型設計纏住了。

總之,智能硬體產品經理就是要全面,什麼都要懂,具體多深就看你是不是主要負責這一塊,你的職級,以及隊友是否給力了。

在大團隊,分工比較清楚,一般是硬體、APP、後台、數據分別有人負責,甚至好幾個人負責一個東東,所以你可能不必要什麼都了解的很清楚,單模塊的設計就要細一些,但是全面的了解對PM的工作絕對是百利無一害的,尤其是你想往產品總監走的話。
在小團隊,往往是PM什麼都要負責和主導,但是深度可能沒必要那麼深,然後RD在原型設計方面多做一些,這種情況下也常常是老闆兼做了PM.

我前幾年主要在負責硬體部分,14年轉去主做應用軟體,所以這一年來進步很大,也很有趣。目前我到了互聯網公司,看到了更多後台、cms、數據相關的內容,深感整個智能硬體產業鏈之博大精深,以及互聯網+的必要性。

略把自己所學所思稍做分享,歡迎交流。


智能硬體的產品經理工作職責有以下部分:


1、負責智能硬體產品的規劃、設計和執行;編寫產品文檔,跟蹤並管理產品開發過程;
2、新產品開發管理,包括PCB設計、工業設計、模具製作等業務協調及推進。
3、成品管理,成品交付,協調市場運營部門、合作夥伴推動產品的推广部署。

除此之外,智能硬體還有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軟體:雲端與控制硬體的應用。

傳統硬體廠商的App等應用設計和開發能力普遍較低,畢竟「隔行如隔山」,在硬體同質化日趨嚴重的當今市場,與之相適應的軟體如果還無法提供更優質的用戶體驗而勝出,在市場競爭中就會逐漸陷入被動,2014年將是智能硬體開始往上的一年。

我認為一個好的智能硬體的產品經理必需是有互聯網思維的,又有軟硬體技術基礎的。既要技術過硬,也要有人文情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有強大的團隊協作和擔當精神。


瀉藥。 @Spencer 說得十分詳細和具體,個人就從其他角度來來回復下。

作為國內還算出過幾款市面上反饋不錯產品的智能硬體公司的硬體產品經理,已在智能硬體行當摸爬滾打了好幾年,算是有點資歷來回復下這個問題。

1.什麼是智能硬體

智能硬體包含的類別比較廣,從早期的MP3,然後到傳統的非智能手機 ,到後面的智能手機,GPS,平板,電子眼,VR,再到目前流行的消費類無人機。

這麼簡單的說,跟電相關,大部分人都能接觸到的,就是說這也是屬於一種硬體的載體,這是硬體。然後在這上面再加一些比較新型的因素,比如說簡單的智能化,智能化比如說跟網路相關的,另外就是說帶來一些其他的交互,比如說語音,檢測空氣,空氣質量,或者是人體的健康數據,類似於這種,在傳統硬體載體上的一種集合,就是這麼來說智能硬體。

2、智能硬體產品經理如何經營?

針對這麼多智能硬體,這麼大一個品類吧,或者是這麼大的產品線,就產品經理來說的話,首先,他需要熟悉的這個智能硬體小的圈子或者小的行業,比較細分一點的這個圈子行業,如平板、手機、機器人,或者有些AI、VR、GPS。

硬體產品經理 如何能做到對這些硬體比較熟悉呢?

(1)從源頭到生產到需求的全過程了解:那就得從這個硬體的剛開始怎麼興起,它用了一些什麼技術,就是從源頭來說它滿足了什麼樣的人的需求,然後到它現在整體市場的一個銷量,或者一個反饋,甚至說它的一個生命周期,以及未來它的一個產品形態。從這些方面吧,作為一個產品經理他應該需要去熟悉了解的。

(2)整合資源:硬體產品經理需求整合多方面的資源,怎麼把這些智能硬體做好了。

  • 清楚產品前期需求,需要把這個產品定義需求搞明白。這個可能不是他來主導,但是他要對這個產品定位跟需求明確,需要一些人員,比如市場啊,銷售啊,來幫助他。但是同時他自己也要做出一些判斷,怎麼來定位,弄懂市場需求。
  • 整合產品初步形態:對於有些產品形態已經存在了,需要去創新它;對於市面上沒有的,自己完全憑空創造的一個,實現從無到有。
  • 中間模糊狀態:這個東西前期存在,一直不溫不火,近期突然它又火起來了,比如說耳機。針對這類產品,你需要在前期已有的基礎上,結合當下流行要素,進行再次創新。

(3)產品形態定義

由於需求前期已經做了,後面你覺得這個產品的形態在當下的這種市場前面,需要把它的產品形態以文字、圖片、模型等方式展示出來,完成產品形態的定義。

(4)可量產性評估

產品形態定義完之後,接下來就需要跟ID、結構等技術人員一起評估它的可量產性,以及ID的美觀。因為生產出來的產品,既要好看,還要有可量產性,所以就需要一個評審。

評審完可行性之後,產品的ID和結構需要溝通怎麼去妥協,比如說涉及到的電子、軟體、伺服器等,再次進行一個綜合的評估。

開發周期評估:整體的開發周期、開發成本等,進入正式立項前的一些綜合性的整評估合,類似於項目的前期各種風險的評估。

(5)立項

這些方面面評估到之後形成一個正式的立項,就是說需求明確了,可行性也定案了,產品的一個開發周期、成本各方面風險都評估到位了之後,項目就要正式啟動了。

3、PM:硬體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

到項目啟動之後,接下來就是人員分工合作了。目前很多公司存在著一個比較模糊的地方,就是產品經理跟項目經理能不能分得很清,大家都是PM嘛。

這個就看公司的定位,大公司都是有兩個PM,產品一旦定案之後,就直接轉為項目來做,然後就產品支持項目。

在一些創業型的公司、小公司,他們就會項目和產品兼職在一起。前期產品也是他來主導,來定義產品、提需求、來定案及立項,然後到後面項目具體的實施,他也會把各方面的人員,比如說ID、結構、電子、軟體、APP、伺服器,包材、生產、計劃、售後,甚至說測試啊,各個環節它就會按照一個標準的項目流程來推下去。

在產品立項到項目實施,中間會存在很多的變數。那這個時候產品經理,就以產品和項目融在一起說。產品經理會主導這個項目,同時他要時時刻刻的評估項目會遇到的風險。

比如說ID確定了,到MD時中間結構畫著畫著發現,由於結構的經驗的欠缺或者是他考慮不太周詳,結構這一塊還和模廠,跟注塑有關聯,甚至說還需要上下游的供應商結合,這其中各種風險的把控,那麼作為一個產品經理他就會在中間不斷的來評估、調控。

4、硬體產品經理的一天

就個人來說,一般就是說一天剛開始就是對前面一天的工作內容的總結開始,然後再安排今天的工作內容有哪些?優先順序是怎麼樣的?重要性是怎麼樣的?優先處理哪些事情。

因為你是硬體產品經理,所涉及到的一些項目你需要去主導,支持到,按照這個優先順序過一遍,然後中間按照這個優先順序來處理。但是正常一般中間還會有一些臨時的事情插進來,這個是在所難免的。

所以基本上你會硬體圍繞在你周圍,你的外圍,ID、MD、電子,就是來協調處理中間的各個方面,就是把設計的三個方面的問題給解決掉,或者去支持它,基本上就是這樣。

5、有哪些經常用到的專業知識?

因為硬體是個載體,它所接觸的外圍很多很雜。知識這一塊就是以下幾點:

  • ID工藝:需要懂一些ID的工藝,就是外觀的一些工藝。

  • 結構工藝:比如注塑,各種材料,結構的量產性,開模,模具這一塊。
  • 電子:標準的一些電子,比如說標準電子選型,方案選型,各種晶元的優劣,這是電子這一塊。
  • 固件:固件這一塊涉及到的就是說,它是圍繞晶元的一些SDP的開發,甚至是一些嵌入式,還有一些軟體,甚至是一些智能語言的彙編,都需要要去了解,還有涉及到的開發周期。
  • App:需要知道App它的開發周期,它跟硬體聯調的一個時間點吧,就是說中間怎麼來配合。
  • 伺服器:因為現在的智能硬體都有一些雲端,就是後台,一些IP和固件怎麼把這個需求合理的提給他們,並且在給一個有效的時間內完成。

6、普通的硬體產品經理和業內頂級的硬體產品經理,主要差距是什麼?

專業知識是其次的,主要還是經驗積累的差距。

因為硬體本身其實就像前面說的,它是很模糊的,就像有些PM,就是項目和產品在一起。

對於大部分公司來說就是非核心研發的,其實更多的是一種資源整合。能對市面上一些比較新的東西,特別是剛出來的一些比較好奇的,或者是可能會引領潮流的一些新的技術,或者方案,或者是一些晶元,都是需要去熟悉,就是虛要有及時收集資源,及時的了解,並且能跟它們接觸上,然後可以圍繞這些,做一些外圍結構ID的設計,能再整合一些什麼固件、APP、伺服器,需要有合理的資源搭配,資源整合的能力。

把硬體和資源的整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對這個產品的研製的整個大的環境的熟悉,需要非常了解,也就是說做這個東西有哪些方案?然後你有哪些人脈?能及時調用到,比如說你要個樣品、開發板、晶元等,這些產品在前期能及時獲得並給到內部,這一塊是非慢的。

7、從智能硬體產品經理的基礎整合,然後到成長為頂級硬體產品經理,一般會經歷哪些階段?

(1)剛開始會對整個產品,整個開發不是很熟悉的,是空白的。你可能開始只知道有這麼個東西,它有這麼多人在干,但是你可能分不清他這個是做什麼的。


(2)直到你慢慢接觸到一個完整的項目,一個完整的產品開發之後,你會知道,其實它也會有一些標準,標準的作業化流程在裡面,涉及到哪些部門。

(3)然後你經歷過一個,或者一到兩個之後,你就會知道前面提需求,做市場調查對不對,然後中間ID、MD,經過一系列的,自己經歷慢慢主導之後,你會有一個六七分的了解。這個流程你就會熟悉了,它會涉及到哪些方面,對於你自己有哪些不足,你會針對性的去提升。


(4)再往深就是,比如說到你開始經歷帶了一兩個,或者做了一兩個產品之後,可能它不是很成功,比如說銷路不好,或者中間臨時被暫停。但是你後面發展,做了三個四個之後,中間可能有一個非常成功,就是說銷路非常好,市場反饋也非常好,這個時候你就會是一個更高的級別。


你就會把這個當一個標本,你可能就會總結分析,這個項目為什麼會比較成功?可能會有一些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就是各種資源的支持,比方你在這個平台,剛好你選擇的這個方案在這個點剛好需求的一個東西,比如說前一陣子的手環,現在可能沒有前一段那麼火了。

比如說之前的平板、電子煙之類,它在某一年剛好那個時間點上,它爆發起來了,因為剛好可能有這個需求,如果你踩准了,這是外部的原因。

就是一些客觀因素,剛好把你推產品的時間點,而且你自己在這個時間段比較刻苦,或者積累了很多東西,剛好在這個時間段就用上了,造就了一個成功的項目。

那後面你有一兩個成功項目之後,你到後面開發項目的時候就會知道,在這個時間段,有些東西,比方說大多數人都在做這個東西,我可能就不會去做它,我可能就會刻意的規避。或者大家都在做的時候,我會做一些差異化的東西。就是我不會做一些你做什麼我就跟著做什麼,那樣會被搞死。

所以說,當你有成功的案例之後,並且你去總結一些經驗之後,你就可以找到硬體它的每個發展周期是什麼樣的。你所在的這個行業,它的發展規律,甚至說它到某個時間段,用戶到底需要什麼東西,或者說這個硬體發展是不是到了瓶頸了。

到這個階段,你已經變成了比較厲害的硬體產品經理了,就差那麼一款天時地利人和的家喻戶曉的爆款,讓你變成別人口中的傳奇……


如果到瓶頸了,我要麼朝它的分支,或者更細分的行業,更細分的領域去把這個產品突破。

這就像蘋果一樣,它一開始靠硬體,現在也開始慢慢的靠一些伺服器,它的APP,就是慢慢拓展它的產品線。就是說到最後這種,有的人就不會像一般的,像我們說的不是很專的人他就會針對性的開發產品,他的每一個開發,他基本上都會把它做成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這就是一個比較牛逼的產品經理了,或者說產品總監吧。為什麼搞產品的人最後基本上都往BOSS一層發展,就是這樣一個。

8、經常會遇到哪些比較棘手的難以處理的但是又常會遇到的問題?

其實這麼說吧,在國內的這種快速消費類行業,遇到的比較頭疼的問題就是說,就是說開發的產品跟市場需求可能90%匹配度,而90%是很難把握這個點,開發的東西到底和市場的需求能不能很好的結合到一起。

比如說做手環,你現在開發的這個產品的品類到底是不是市場需求的,以及當下的這個時間點,很難把握好。公司內部遇到的一些問題就是說,這種內部資源的整合,就是有些公司技術可能強一點,完全靠內部。有些公司技術可能弱一點,就要去找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外部,就是環境接觸。這個時候在時間上就會佔比時間很大,就會很浪費。

然後另外一個就是說一些資源,針對不同的公司,他能獲取到資源支持力度會不一樣,有些原廠,像小米,它有強大的基礎和品牌效應,原廠就會重點支持,但是像體量小的,原廠就不是優先支持。然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就是自己可能站在行業的位置不同,可能你看到的東西也是有限的,認知有所局限,所以做出來的產品也不一定能前言化。

最後一個就說,快速消費類的行業變化非常快。很多時候對我們做產品這一塊來說,特別是硬體這一塊,迭代非常非常的快,特別是對一些非品牌的,或者品牌能力不強的話,就是說如果不能引導客戶的話,就會被客戶或者市場引導著走。這個就是跟之前說的也一樣,與市場時間點的匹配很難,特別是這種小的,體量稍微小的,很難去找到一個比較好的點。


可以多逛逛智能硬體網站。這是我整理的一個智能硬體ER應該關注的中文網站合集。

你應該關注的十個智能硬體中文網站
不論你是智能硬體從業者,還是智能硬體愛好者,不妨統一稱之為「智能硬體er」。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專註於智能硬體,能提供好的資訊、觀點、資源的平台屈指可數。雷科技小編為您收集了值得關注的十大智能硬體中文網站。
1、 極客迷(極客迷 ― DIY學習與分享社區)
極客迷是DIY學習與分享社區,擁有科技、生活、藝術、酷玩等不同的頻道。雖然智能硬體只是其一部分,但其上仍舊有一些不錯的作品分享。目前此社區擁有8萬會員,每天帖子接近100篇。

2、 電子發燒友論壇(電子電路圖,電子技術資料網站)
電子發燒友論壇是一個古老而傳統的電子社區,主要面向電子工程師。提供一些電子資料、行業資訊以及交易對接。2006年成立的電子發燒友在智能硬體時代仍舊不失專業性,在智能硬體行業擁有一席之地。

3、 築夢創造(築夢創造|創客資訊分享平台)
築夢創造致力於打造專業化的創客資訊分享平台,目前開設欄目有創客社區、硬道理、聚創意、獵奇等欄目。

4、 雷鋒網(雷鋒網 | 讀懂移動互聯網未來)
想必不用過多解釋,在百度搜索「智能硬體」出現的第一個網站正是雷鋒網。這家位於深圳的科技媒體定位在移動互聯網,在智能硬體大潮中,結合深圳的地緣優勢,正在越來越多地關注智能硬體,它們是創客馬拉松、MakeFair等大型智能硬體活動的主力參與方,其實力可見一斑。

5、 點名時間(點名時間 - 中國最大眾籌平台! 支持創新的力量)
點名時間是中國最大的眾籌平台,與其他重酬平台不同的是,它在募集中的項目,科技項目佔比超過90%,而其中又以智能硬體類項目為主。因此,如果要發現一些有潛力的項目、創業,必須關注點名時間。如果你有好的創意,點名時間將成為你的一個起點。

6、MakerLab(Maker Lab)
創客實驗室是創客們的學習交流平台,它們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入門教程。一步步帶你進入智能硬體開發的大門。同時,MakerLab也有自己的開發板銷售,兼容Arduino的STduino,基於32位ARM cpu,讓你以差不多的價格享受高性能的ARM cpu。

7、雷科技(雷科技 - 最熱鬧的智能硬體社區)
雷科技是中國新晉的智能硬體社區。雷科技當前面向智能硬體開發者提供資源共享、資訊分享和問答互助的平台,在廣州、深圳等地開展線下技術沙龍、智能硬體開發比賽、技術大講堂等活動。雷科技創始團隊擁有智能家居開發者、媒體從業者、運營商業內人士的背景,一些業內知名人士、智能硬體大拿、智能硬體企業已(將)入駐該社區,而雷鋒網、虎嗅網、百度百家等科技媒體則是其內容合作夥伴,勢頭甚猛。如果你是智能硬體開發者、從業者、產品人,抑或僅僅對智能硬體感興趣,雷科技均值得關注。

8、戴客網(戴客網——可穿戴設備之家)
戴客網是可穿戴設備之家,提供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產品的資訊、評測。你可以理解為它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ZOL或者天極網,其每天保持近10篇文章以上的更新速度,可見可穿戴設備行業依然十分之火熱。

9、極客工坊(極客工坊-Arduino、藝術及自動化控制愛好者聚居地)
面向Arduino、樹莓派等開發板的開發者。有開源項目區、開源軟硬體等板塊,目前擁有3萬多會員,技術流社區。

10、愛極客(愛極客 科技+汽車視頻網站)
最新的科技視頻資訊、數碼產品評測、好玩的IT知識。愛極客是為數不多的重視視頻評測的智能硬體科技媒體。

igeek.png (807.95 KB, 下載次數: 8)

本專題首發雷科技(雷科技 - 最熱鬧的智能硬體社區),轉載請註明出處。


橫向世界上和國內競品分析和對比,出貨量,分銷渠道待知道個大概吧。

縱向的公司產品路線和目標規劃,要插的上幾句話吧。

公司產品的模塊和硬體配置要拎的清吧。

美國該領域的領導品牌歷史和發展階段,產品主打賣點,用戶群,amazon和reddit的所有正副評價要看過幾遍寫過總結吧。

國內的產品發展階段和幾個標誌性公司和人物要想法搭上關係吧。

公司產品用戶的吐槽那是必須列出表格好好分析對比吧,活躍度,app激活率,黏度等等一系列的數據需要列表給開發團隊和老闆隨時報告參考吧。

所有以上都是跟技術一點關係沒有的,但是幹了這些也僅僅是成為一個還湊合的情報員,最關鍵是後面還要分析處理這些東西,形成改進和更新產品定義和方向的建議書,有理有據的讓一個個高薪的和老資格的研發和設計覺得你是個有用的人,對不,那時候就沒人關心你會不會技術。


首先,我不是很喜歡產品狗。其次,產品經理規範的簡寫應該是PS(產品策略經理)而不是PM(項目經理)。

既然產品狗也要硬湊上PM的稱呼,好那麼我就引用多年前我的網文:

<什麼是PM?>

什麼是PM?PM就是要在整個項目組動工前,將要做的事情儘力策劃完善,和上級無數次的開會討論項目的目的與開發所需的內容,當全部拍板決定後,項目組再動工,否則中間環節出現問題,很難控制好開發成本,從而造成損失。如果老闆在中間環節介入,必須要給他分析修改會造成的影響及成本評估,讓他知道什麼是牽一髮動全局。再由他拍板決定是否進行修改。

項目管理文檔包括以下:

1. 項目開發意向書
2. 項目計劃書
3. 項目立項申請書
4. 項目啟動會議紀要
5. 項目產品定義書
6. 項目人力資源分配表
7. 項目周工作計劃表
8. 項目總體進度跟蹤表
9. 原理圖設計評審報告
10. PCB設計評審報告

如果PM能在一個項目運做過程中獨立完成以上10個文檔中的6份,就很專業了;獨立完成全部,那就是精英。

但是很不幸,有些公司連文檔都不全,1、2、3幾乎沒有或者很草率地定義項目,Kick Off Meeting也是口頭通知化,沒有形成文件約束,萬一出現決策失誤責任人也沒法懲戒。5是PM直接甩給HW/SW/MD來做;最關鍵的是7、8,從這2個文件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PM素質的高低,這個計划進度的控制是PM預測的,而從進度上可以看出PM計劃安排的效率與執行力。9、10是HW來做,歸檔到項目經理的。

如此10個文件的約束下,沒有理由會產生部門之間的扯皮與爭論。項目總體進度跟蹤表細化到每一天每個崗位上該做的事,當一個項目完成,可以清晰地回溯過去發生的開發流程,責任誰也逃避不了,功績誰也不用去爭,錯誤誰也不用去推。

能做到這種程度的PM,很抱歉確實很少見!

另外,PM有一份項目運做手冊當SOP來參考,這就是PM的聖經。PM需要上山下鄉去加工廠、安排技術支援Team食宿、與客戶方工程交接。PM要保障整個RD後勤,整個項目開發環節的通暢,把項目開發比做打仗的話,工程師是前線作戰,PM就是調度運輸指揮。

此為後話,一般PM也不可能做到這種地步。

<PM是否需要技術背景>

在項目管理版塊,看到很多抱怨PM不好做的聲音。其實想想手機設計業的大多數PM實在是離PM具體素質相差太遠了。我再發一次牢騷,IDH的BOSS選拔PM從RD入手吧,這樣效率更高。

不懂技術的人做PM,不僅他自己累,項目組成員更累。因為不了解問題的關鍵點出在那裡,所以就抓住一個項目成員當救命稻草,所有問題都推向那裡。說的難聽點,就是小孩子一哭二鬧三耍賴的作風。

PM應該會分析問題,雖然不必要親自解決所有問題,但要會分解問題,然後派遣到各相關成員解決問題。

舉例說明:比如產線出現一批主板,BT/FT通過率很低,而這並非是DVT試產,已經是MP階段了。這個時候出現的產線緊急求助,作為一個PM,該怎麼處理?

幼稚的PM這個時候會打電話給EE了,要求立即分析出原因,並解決。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到某一個工程師。顯然這樣做是效率最低的。因為你都不能知道問題到底出在了什麼地方,你怎麼知道應該EE去解決?而如果這個時候EE分析出原理不存在什麼設計漏洞,那PM又轉其他部門亂抓救命稻草,搞的什麼頭緒也沒有,這就是無能的表現!

PM應該有的放矢!首先,在半小時內不要把問題擴大化,不要群發mail給公司上下,因為如果是誤測等人為操作失誤的話群發mail搞的有點小題大作顯得很急噪。應當聯繫產線PE,確定軟體版本以及測試工具是否是對的,檢查BOM是否是最新的(這些都是PM的職責範圍,PM起碼要看的懂BOM,看的懂軟體工具名稱與版本命名規則,分的清不同平台的相應工具)。通常,SMT上錯料又或者軟體給出版本不對都會在這個時候被檢查出來。到這裡,PM自己如果搞定了,其他人都不必麻煩到。

如果半小時後PE給出的結果是BOM與測試軟體下載firmware都是對的,這個時候就可以發mail給相關部門了。

一個mail需要給到的部門:EE(電子),SD(軟體),SCM(資源開發部/供應鏈管理),工程部。EE給到BB與RF,SD給到MMI與DRV,SCM給到PUR(採購)與PLAN(計劃),工程給到中試工程師。並CC到各相關成員部門主管。

這個時候PM也不用急,一個成熟的流程與操作規範會帶來高的效率。各崗位查找自己所在領域的關鍵點,順利的情況會找到問題所在,不順利情況下就用排除法,通常SCM核查器件批次的不同,EE檢查BOM製作的是否錯誤,SD檢查軟體更新是否出問題(用老版本軟體下一次看問題有否復現)。中試檢查工藝。這樣一定找的到關鍵點。

當找到問題後,就解決了一半,餘下的就是落實解決問題的時間與責任人。這期間,當找問題時間超過3小時,則應當叫停產線撤料(如果工廠有剩餘閑置產線可供霸佔的話,就看具體情況了)。

以上這些,雖然與技術關係不是很大,但是其必要條件是一個好的PM必然是技術出身!因為RD注重邏輯性,思維的嚴密性決定了其成長為PM的好材料,RD做PM是具有先天優勢的。

從原則上來說,做PM需要以前做3~5年RD的資歷。但是新成立的公司很難找到或者培養這樣的人。從管理學上來說,如果不能從人員素質上選拔高質量的人才,那麼就應當從企業管理上入手。遵照ISO9000的質量體系文件寫一份「PM應急情況處理流程規範」的工作指導是有必要的。規範指導其作業是把企業管理細化到可操作性的具體實現方法上,也避免了部門之間抱怨不合作的聲音的產生(通常這種聲音都是不會做事的人叫的)。

&<部門經理的修羅道---引用他人網文&>

好吧,做部門經理入門不難
你會折騰個schedule,弄好PPT都可以做個熟練的執行經理
注意,只是執行
就是一天N個任務與N個部門成員,來個排列組合

至於你想參與的開發設計
你需要學會以下幾條:
1。學會如何說服別人
2。學會克制情緒
3。學會理解你所不能接受的東西
4。學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5。學會吹牛
6。學會做調解人
7。學會騙人
8。學會讓別人買單
9。學會嫁禍
10。學會背黑鍋
等等

等你發現你可以在公司里如魚得水,就是上班躲在角落裡捋管子別人都不會說什麼的時候
你可以和那些名頭下帶著總監,腦袋如豬一樣的傢伙坐在一個叫會議室的地方開著不知所謂的會議了

這時候,你應該學會的有
1。如何勸酒
2。如何泡妞
3。如何花言巧語
4。如何把能賺一分錢的事情分析成能賺一萬
5。很多,但絕對不是叫你坐在那寫一些連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用上的東西

如果你滿足於這樣的生活,你會有一群小弟圍著你,他們的薪水職位都在你的筆下旋轉,你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開會,和檢查小弟們有沒有把你交待的事情做好來

如果你還是不滿足,你會見到一群做鞋的,賣化妝品的,賣木材的,賣石頭的……只要談得來,他們會往你的一分錢賺一萬的方案里打入你需要的RMB,這時候你會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聽著別人喊你老闆

至於什麼喬布斯
忘了他吧,你要知道他也有吃不飽的時候
==============
我知道很多人都想變成喬布斯
但這是條修羅路
看完後再決定你是否真想繼續

變成喬布斯,你可能帶來:
1。過早衰
2。失眠
3。胃病
4。朋友背叛
5。沒有女人緣
6。被人討厭
7。工作狂的稱號
8。窮困潦倒
9。瘋子和神經病的代名詞

如果你的都不在乎
那麼在這條路上你要先學會的
1。知道如何收拾自己的桌子。或許你不原意去整理它,但你至少有一種把一桌子的東西放進幾個抽屜,並且能在任何時候隨手找到你需要的東西的方案
2。知道如何取悅男人。或許你真不是個基,但你至少知道該在什麼時候讓這個男人心甘情願的做你想讓他做的事
3。知道如何保持健康。這能幫助你在成為喬布斯前不會掛掉。
4。知道如何理財。用一分錢做兩分錢的事情。
5。知道一些鮮為人知的知識。甚至包括如何算生理期或如何畫眉這樣的事情,儘管生活中你用不到它
6。知道如何化解壓力。KTV,上論壇噴人,甚至女裝,裸奔都可以
7。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或將要幹什麼。時刻保持冷靜,包括冷血。
8。知道世界上在發生什麼,在流行什麼。

等你學會這些,剩下的就是你所需要擁有的先天條件了。
1。一個思維靈敏並且正常的大腦。你可以很瘋狂,但在必要的時候,你可以顯得和正常人一樣。
2。一個好的家庭。在你瘋狂的時候,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情會打擾你
3。一個好的公司。公司老闆對你的理解程度決定了你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
4。一個好的機會。無論是移民AV國,或和CCTV合作,你能抓住並且利用
5。一點好運氣。三分在人,七分在天。

至於那些excel c++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只要你有心,並且能看得懂90%的人在說什麼,知道書記廢狗和他們的朋友們談論的是什麼內容,相信我,你能在進公司的三個月內掌握並且熟練的使用這些東西。

說一說手機設計行業的故事連載(一)[停止更新,請見連載(二)]


產品經理是互聯網還是硬體背景,並不是關鍵。

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是定義產品,具備很好的用戶體驗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是基本的要求。和互聯網產品不一樣的是,硬體產品需要仔細考慮可實現性,因為有很多硬體功能,在給定的資源和成本下,是無法實現的。

為了判斷可實現性,產品經理需要有和團隊各種不同角色成員的溝通能力,包括硬體、結構、供應鏈、軟體等。因此對產品經理的經驗和學習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要求具備各種技術基礎不大現實,但產品經理要有較寬的知識面,以及很強的學習能力,能夠了解各個不同環節的基本流程,並能形成自己基本的判斷能力。

在硬體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涉及的環節比互聯網產品開發更多,因此,團隊的協作更加重要,如果團隊各成員能夠有效溝通,產品經理就容易做,反之,如果產品經理的溝通協同能力不強,就很難做好。


技術永遠都不應該成為PM 應該掌握的核心技能。懂技術是優勢,但不要本末倒置。


先學習怎麼做好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吧,再怎麼學硬體,你也追不上其他人了,唯有差異化競爭,彎道超車。那句話怎麼說的?— 不懂互聯網的硬體產品經理不是好的CEO......


都不懂??那參與過類似的硬體研發項目么???我在想,誰敢跟著你做硬體項目呢。

因為你了解硬體開發生產流程,不知道某些硬體技術/軟體技術的開發時間周期。連開發周期如何制定都成難題吧。跟軟體設計一樣,硬體設計最煩人的就是調試,一個問題在外行人看來可能很簡單的。但實際要調試修改到能用,可能要修改好幾次PCB電路板(類似手機那樣的主板PCB,打一次樣就上千塊就出去了)。如果你的產品涉及到通信、無線射頻之類的,呵呵,幸運的話這半年就天天加班吧。

純吐槽,求摺疊


技術懂得太深一定會出問題,就會用工程師思維設計產品,然後非常難用。想想喬布斯吧。


第一次回答:
我不知道為什麼軟體硬體都不懂得人為什麼會做智能硬體經理人。沒有詆毀的意思,就是很奇怪。
首先作為產品經理人,對產品定位。這個產品用什麼方案,fpga還是dsp還是mcu。不同的方案都應該是不太一樣。至於應該選什麼,你要對這些晶元熟悉才行。
第二個,在開發過程中。關係到方方面面,成本,調試過程的考慮。這些都不是一個新手能夠解決的。
總之就像樓上說的,外行指導內行。

怎麼學習:不知道樓主是什麼專業的,我自己學電子的。我客觀的說下,不是本專業,想入行,3~5年吧。方方面面,很多,電子其實很複雜,和軟體不一樣。需要你了解數子,模擬,編程之間的關係。


據IDC、易觀智庫、ZDC、中投顧問等國內外多家數據機構顯示:2016年以來,由於蘋果公司表現不佳,全球智能手錶整體市場在第二季度首次出現下挫,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為350萬塊,相比2015年同期的510萬塊減少32%。 Apple Watch 2016年4月至6月供貨量同比減少55%,僅為160萬塊。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8/845851b1048f4a6e85624a56796d945f_th.jpg

而根據最新IDC的報告,第三季度智能手錶出貨量為270萬部,相比於2015年第三季度的560萬部下降50%。Canalys則認為,同期智能手錶出貨量為610萬部,同比上漲60%。兩家競爭公司各持己見相互爭論,但是從兩家公司列出的品牌智能手錶出貨量排名上可以看出(Canalys列出的是Apple watch(46%),三星(18%),Fitbit(17%),Garmin(3%)以及Pebble(2%)。而IDC列出的市場份額排名是Apple watch(41%)Garmin(21%),三星(14%),聯想以及Pebble(各佔據3%)。)Canalys顯然將Fitbit歸為智能手錶的行列,因此從這個角度IDC的數據相對比較客觀。

你不用反駁我Fitbit也有智能手錶,作為可穿戴設備第一股,Fitbit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遜於預期。Fitbit股價今年以來已經下跌了71%,成為了標普1500綜合指數成分股中表現第二差的股票。德意志銀行分析師羅斯?桑德勒(Ross Sandler)甚至在給客戶的研報中稱,Fitbit股價的暴跌反映出市場對於健身腕帶和智能手錶的擔憂日益加重,他們懷疑這類產品是否能繼續向前發展。桑德勒說:「市場認為Fitbit就是風靡一時,未來將出現負增長,難以成為永久性的產品。」

當然,我們也不對蘋果公司作為全球智能手錶的領導品牌對於全球市場的重要性和本年度中由於蘋果第二代智能手錶的信息泄露以及iPhone 7手機的重大更新致使蘋果手錶在二三季度的銷售中遇冷的影響避而不談。即使如此也無法規避一個事實:

經過了2014年的概念興起和2015年的市場增容,2016年的智能穿戴產業尤其是智能手錶已經逐漸趨近於平穩,並有明顯的整體下滑的態勢。

我們來看看2014年全球智能手錶排行榜TOP20以及2016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智能手錶品牌關注比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品牌從2014年到2016年的一些變化。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8/5d3585093dc74ed8bac2436af5e0ab9c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8/f4451223967b43a480ab051b364c9756_th.jpg

(數據來源:ZDC互聯網調研中心)

大品牌的數據分析有很多,我們由此看看國內幾家企業的現狀:

(1)兒童手錶的目標市場清晰化,有過一段時間的紅利期,紅熱甚至有點焦灼的狀態已經基本平衡,但絕對不是格局。(在這種尚未真正成為主流產品和存在巨大信息不對稱且企業雲集潛力無限的行業里,談什麼格局都很早。)品牌和渠道優勢明顯的如小天才、360兒童手錶,以及抱上大腿的如佩奇生產的騰訊兒童手錶基本佔據了市場的主導。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8/05dd7ab5b31941d9967fa6f709205275.jpg

(360兒童衛士、阿巴町、小天才、泰比特開咪和哇喔)

(2)手機廠商:華為已經出了智能手錶,剛出來特別熱鬧,產品的渲染圖做的不錯,現在動靜不大。魅族剛剛也出了智能手錶,做了一波眾籌。OPPO即將推出智能手錶,小米還沒有開始,小米應該還在等。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8/8598d69736d84221b0c49c89212b915a_th.jpg

(OPPO智能手錶)

(3)國內的手錶企業:天霸推出了T-watch,伯尼表很早之前推出兩款。飛亞達組建了智能手錶事業部推出了一款智能手錶。依波手錶正在計劃中,雷諾、天王、羅西尼等其他的基本持觀望態度。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8/84a9827c1e104110b48847bf2f24cfdd_th.jpg

(飛亞達智能手錶)

(4)智能手錶專業公司:宜准在運動手錶上做得比較單純,到處贊助馬拉松。ticwatch 在產品的設計和完整性上做得不錯,由京東眾籌開始,目前反響還算不錯。Inwatch作為國內智能手錶行業內比較熱門的企業,在營銷上做的陣勢很大,其在軟體和量產交貨上有些問題,魅族早期與之有過合作,不了了之,自從雪濤哥哥入資2000萬後,一直沒有動靜,可能一直在深耕研發,直到前段時間的欠薪醜聞,估計已經被公關掉了,但是反響很大,印證了營銷要建立在好產品的基礎之上,前期節奏出現問題,不夠協同。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8/6e43f3cad9654a49907ad806fccfe196_th.jpg

(5)方案公司:廣東樂源在中京投資之後火了一把,推出了一些產品走成本戰略,但是是個一鍋粥企業,研發了各種智能鞋墊、智能床墊、智能腰帶等,目前未見大動作。深圳的智能表芯,專註於做帶有物理指針的智能表芯,出了幾個系列的智能機芯產品,在續航和智能控制以及藍牙信號傳輸上有一些優勢,與國內的一些企業進行了合作,價格和門檻偏高,不溫不火,最近推出一款給企業示範的智能手錶進行淘寶眾籌。深圳松路一開始打著機械智能手錶的概念出現,推出幾款智能手錶,表現一般。深圳華米,小米手環的締造者,推出小米手環之後藉助小米渠道大火,繼而推出女性手環未見其表現,應該已經宣告死亡,目前推出一款智能手錶,作為小米的資深供應商,未見動靜,產品應該仍在磨合中。

說完現狀,在大概講一下目前市場上幾款比較主流的產品形態:

1、屏顯式電子錶外觀如蘋果、moto360。

2、屏顯式傳統手錶外觀如HUAWEI watch

3、物理指針傳統手錶外觀(外觀與傳統區別不大)如飛亞達和天霸T-watch以及魅族智能手錶。

4、物理指針傳統外觀與智能顯示屏結合,這種目前有兩種,一種外觀類似於天梭T-touch,另外一種為透明led玻璃顯示屏,表鏡即屏幕,不使用時與傳統手錶外觀無異,但是目前硬體沒有跟上尚比較雞肋。

5、更智能的運動電子手錶如宜准、松拓。

便於理解,解釋比較通俗,可自行關注細細研究。

從消費者審美習慣、社交需要、使用場景分析,保留經典外觀和傳統工藝又有智能功能的物理指針型智能手錶應該是未來的趨勢,當然Apple watch 在產品完整性和舒適度以及應用延伸上具有明顯的優勢。站在這個維度去判斷未來都顯得想像力不夠。而目前帶有物理指針的智能機芯成兩種技術形態,一種是蓋板式設計,即智能部分和傳動部分分開,各自獨立存在。一種為智能和傳動部分融為一體由智能控制指針轉動的一體式設計。

從市場疲軟和行業現狀來看,智能手錶基本上還未成為主流就已經走到了一個暫時瓶頸期。尤其是在近期多家數據機構發布了有關全球智能手錶市場現狀之後,一大波需要站在媒體輿論下,不斷製造焦點以吸引眼球博取關注的媒體人,不免又要開始大放闕詞,以川普式爆炸走腎的過激言論,狹隘研判行業生死。

注意我只是用觀望的態度表達了一個暫時瓶頸的觀點。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一般情況下,多數分析者不免會用一句不痛不癢的話:經過了無數市場沖刷,以及消費者所選擇的優勝略汰之後,僅剩下了一批能夠被消費者認可的穿戴品牌留在了這個市場上。這是一句放在哪個行業皆準的話,這樣的話應該只能被拿來作為普世價值,忽悠吃瓜群眾,太過表面。消費者認可的品牌留下了,銷量為什麼還是減了?

為什麼智能手錶仍然不被消費者接受呢?

當智能手錶剛剛時興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在吐槽續航的問題。當市場紅海有點苗頭的時候,又在續航之外讓消費者不斷吐槽外觀的粗鄙。

但是當智能續航達到240天,720天,功能多到成為負擔,外觀與傳統手錶無異的時候為什麼智能手錶仍不被大眾接受?

在產品市場上,買賣雙方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廠商提供的產品和價格最終是否被消費者接受是建立在消費者對相關信息判斷的基礎上,因此一般意義上會認為廠商信息傳遞出現了問題。

這本身沒有錯,可是當蘋果、三星、華為、豪雅、fossil、飛亞達等企業都已經推出智能手錶後,為什麼消費者還不接受呢?

市場會受到一些行業重要品牌的影響從而使得整個市場的熱度增加,例如蘋果公司推出Apple watch 後,智能手錶快速增容。對於新興產品,教導消費者建立認知需要多少精力,我們暫且不論。我們從認知心理學和消費者行為學中分享兩個概念:

(一)圖式作為認知存儲的基本單元,其影響作用具體表現為:
1. 與圖式有關的信息處於注意的中心
2. 更容易記住對他有意義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東西
3. 個體會根據已有的信息,加工有關新的信息
4. 個體往往傾向於看到他想看到的東西
(二)當消費者面對新事物後會首先從過去長期積累的消費經驗(記憶)中搜尋信息,如果經驗不足以作出滿意的決策,則會從事外部信息搜集活動。但外部信息搜集是需要成本的,信息成本主要包括消費者在市場上搜集商品信息所花費的時間、精力以及為獲得信息支付的費用。當消費者搜集活動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將停止信息搜集活動。消費者轉而會去尋找替代指示指標(聲望、品牌知名度、價格、產地、保證、包裝、顏色、樣式)來進行判斷。

好了前邊講的我保證都是廢話,以下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問題:

當產品還未成為主流的時候就已進入瓶頸時,方案型公司如何突圍?

答案是標準。

為什麼要講方案公司?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方案公司進入人們的視角。國內外眾多公司對於方案公司的依賴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當然也是社會分工的先進表現。

以智能手錶為例,已經有很多很好的方案公司出現,並且成功研發出不錯的標準產品以供行業需求,但現實卻總是面臨頻臨倒閉的邊緣,銷量始終不盡如人意。尤其是當產品同質化異常嚴重,短時間內又沒有明顯的區隔,提供高標準的高質量的方案商或者智能表芯的製造者面臨著更為尷尬的境地。

為什麼如此尷尬?

因為沒有核心標準。

為什麼智能手錶一直在追求功能?

因為功能優勢成為了標準

從智能產品尤其是手機延伸過來的理念,讓智能手錶的生產者一直在不斷地研發新的功能作為產品優勢的體現。這個時候功能優勢就成了標準,直至最後市面上的智能手錶成為縮小版的智能手機,智能手錶承載了大量的多餘的甚至在手機上消費者都不會操作的功能。

為什麼智能手錶開始追求外觀和材質?

因為外觀材質成了標準

當產品到了一個行業整體局限的時候,功能優勢就不能作為明顯區隔。於是外觀材質成了生產者追求的標準,塑膠變成金屬,再加上水晶,愛馬仕皮帶……

為什麼智能手錶又開始回歸到實用好用?

因為化繁為簡成了標準

生產者開始剔除智能手錶繁瑣多餘的功能,只保留簡單實用且好用的功能。生產者開始考慮讓智能手錶脫離手機而存在,擁有自己獨立的用戶價值。

有人會問,這不是沒有標準而是標準在變,產品在不斷地優化和變好。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產品已經這麼好了,為什麼沒有多少廠商購買方案公司的智能表芯?智能手錶的市場為什麼還是沒有成為主流產品,還在不斷下滑?

當同質化嚴重後,功能優勢不能完成的事情,也許實用好用也不一定能完成。在沒有一個讓消費者方便判斷,建立認知的標準出來,這些問題都不會解決。

方案公司總是試圖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講問題,這對於一個尚未成為主流且沒有完全統一標準出來的產品,是不現實的。每一個方案公司都試圖用自己的標準去影響整個行業,這當然是光榮正確的。但是對於一個新興的產品,每一種聲音都在讓消費者的判斷標準變得模糊。正如前文在消費者行為學裡邊分享的概念,當消費者無法清晰的做出判斷選擇,獲得外在的決策信息的成本又比較高時,將嚴重影響消費者做出購買選擇。

要麼買錯,要不不會買,要麼買了好的也不知道什麼是好的,無從判斷。而在沒有標準統一下的上市產品總是會讓不同消費者產生消費不滿,留下各種不同的使用障礙,無法形成廣泛的市場口碑,而在這個市場階段又不會有一家滿足各種需求的標準產品出現,即使有,短時間內也無法避免新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中不斷出現的BUG,因此不會形成真正具有統一市場口碑的產品。

但是不表示,沒有優秀的產品出現。在這些產品中依然會有相對優秀的產品出現。但是問題就在於消費者無法做出區分,廠商在這種高度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自然有很多不會去選擇那些高質量的機芯來生產智能手錶,只追求是否滿足於當前的一些功能需求和外觀需求。例如手機,消費者已經知道曉龍821和聯發科的區別,因此廠商自然會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進行選擇。

消費者在很多東西上其實是盲目的。比如手錶,沒有標準出來時,他不知道石英、機械、LED數位電子錶的區別。換句話說,這也是國內的一些手錶企業怎麼做也做不過瑞士的原因。日內瓦印記,手錶人應該不會不知道,代表製表工藝的最高級別的精良,雖然未獲得日內瓦印記的不見得就不是好表,但是標準制定之後,再怎麼玩都是遵循人家的套路,而套路是瑞士人制定的。(說瑞士手錶要消亡的人,先打住。)

智能手錶也是這個問題,消費者只看到手錶準確走時,智能功能操作正常,他無法判斷一個連很多廠商都搞不清楚的蓋板式設計和一體式設計的智能機芯的好壞區別,也無法理解Miyota和RANDA基礎機芯對於智能機芯的作用。再加上手機的過度,很多很槽很醜的產品也能被接受。你看看大街上小孩手上戴著的兒童智能表就知道這個問題。你真的覺得那個3塊錢電子手錶外觀的兒童智能手錶很好看嗎?

那麼問題再一次來了,誰會選擇,誰會區分呢?

不是消費者,是廠商。

什麼樣廠商決定著要選擇什麼樣的產品!當標準不被大眾熟知,一部分如華為、魅族的廠商,他為了保證自己產品的品質,必須選擇好的。他們也有自身的技術延伸積累,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有判斷的標準。其他的廠商如滿大街生產兒童手錶的企業,在這個紅利期或者說信息不對稱的不透明期就會選擇那種便宜的,差不多穩定,簡單又風險成本低的。這種廠商都是賺快錢,這個不行,換下個。雖然提倡供給側改革,但是中國還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有這樣的廠商。這個問題你看義烏的小商品就會明白,很多人只生產那種1元品就可年賺千萬。中國人口太多了,多到沒有小眾。中國不行了,還有東南亞和非洲,一些早幾年很火現在名不見經傳的公司,非洲已經成為他們的主要市場。

要怎麼做?已經很明了了,就看你自己怎麼選擇。

【逸十五溫馨提醒】

遇凡事方可略指一二,然前路兇險,勸君且自行上路。

逸十五

  就是營銷方法論

微信ID:yi15loveu


我也來湊個熱鬧,產品經理在不同的企業所承擔的責任和負責的事情有很大區別。如果完全不懂軟硬體知識,個人覺得這個產品經理的定位更多在於schedule的控制、人員協調、產品規格spec的定義,若要擴展一點,需要對整個智能系統的各種外設介面所要支持的features,核心元器件的選型,測試平台的搭建緊密跟蹤。實在啥也不懂的話,先撿marketing部門PRD研讀,不懂的就多問、多總結,跟完一兩個項目慢慢才會有感覺。


智能硬體產品經理需要懂得東西確實太多了,首先就是技術,需要懂哪些技術,上面的人已經回答了,但是我覺得初級的產品經理是無法懂得那麼多的,一個項目來了,你起碼要知道這個產品我需要實現哪些功能,外觀是什麼樣子,這樣你需要知道id設計、電路方案、然後app的需求分析,做一個原型和一點簡單的交互,把這個產品大致構想弄出來,出一個產品企劃書,讓這個項目成功立項,這樣你才能和團隊成員討論,產品才能繼續開發,這些事基本的,剩下的東西在做項目的時候慢慢的學吧。


推薦玩玩arduino,要是一點興趣都沒有,還是換工作吧,以後會很累。


其實很簡單,找一個項目經理,一個硬體開發,一個軟體開發。請喝杯咖啡,吃頓飯,聊聊天。他們會在不同角度去闡釋一個智能硬體產品。剩下的,靠自己了~
PS:如果找不到,請 call me!


在我看來除了具備過硬的硬體技術基礎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以外,也需要有符合大眾的審美觀,產品不一定要求你設計得多麼獨特,但一定要實用和美觀。


至少要懂硬體設計過程,嵌入式要懂,加上智能也要有互聯網的方面的


你一定要懂怎樣用才不會覺得麻煩


推薦閱讀:

有哪些適合大學生使用的 app?
歷史上有哪些紅極一時卻最終消失了的產品和品牌?

TAG:產品經理 | 產品 | 微信 | 智能硬體 | 智能可穿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