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既然是研究微觀世界的,那拿人們生活中事件來類比解釋豈不是毫無意義甚至就是錯的嗎?

因為看科幻作品,覺得量子力學描述的各種違反常理的東西既嚇人又有趣。
後來看了好些個諸如」如何用淺顯易懂....解釋量子力學「 此類的問題和回答
於是就想,既然是微觀世界的理論,怎麼能這麼類比呢? 那些科幻作品是不是跟風和誇大?
我想知道量子力學所研究的內容跟日常生活真的有關係嗎?
那些匪夷所思的設想真的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嗎?


1 既然是微觀世界的理論,怎麼能這麼類比呢?

這些類比絕大部分都是胡說八道. 不知道你是否見過這道題:" 一輛汽車以某個速度運動, 前面有一堵給定高度的牆, 問穿牆而過的概率是多少?" 這道題本意是要指出, 量子隧道效應在宏觀物體上是非常不顯著的. 我個人的看法是, 用"牆"類比勢壘就給出了一個錯誤的物理圖像. 還有很多類比, 比如 @傅渥成 答案中提到的"表白導致量子態坍塌"這個例子也是(這個涉及薛定諤的貓, 在第5部分詳談). 像這樣的類比還有很多(當然可能沒有這麼爛), 這些類比完全無助於人們了解量子力學, 只能是誤導大家.

不過也有很有意思的類比. 比如說,

根據希格斯模型,基本粒子是跟一種看不見的、無所不在的場發生相互作用而獲得了質量。一個粒子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越強烈,它擁有的質量就越大。科學家很難
向英國政府解釋清楚希格斯場,所以在1993年,英國科學部長威廉?瓦多格列佛(William
Waldegrave)向科學家發起了挑戰,讓他們用一頁紙的篇幅向他解釋希格斯場。瓦多格列佛拿出了一瓶香檳獎給了獲勝者,其中就包括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的物理學家戴維?米勒(David
Miller)。米勒把希格斯場比作一個房間,房間里均勻分散著一大群為政客聚會服務的工作人員。一個無關緊要的人可以不受阻礙地在人群中穿來穿去。然
而,如果是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到場,一定會吸引大量的關註:聚會工作人員會圍攏在她周圍,減慢她穿行的速度,使她帶上某種「質量」。

(關於希格斯子你不知道的10件奇事)
這個比喻就很有趣, 這樣大家都明白了 Higgs 場是什麼.(當然其實還是不明白, 但大家是都自以為明白了) @傅渥成 在評論中也給出了一個有趣的類比:

David Gross
跟我們解釋什麼是「漸近自由」。因為對初學者來說,直觀地想像近處相互作用弱,遠處才有相互作用會有些很難理解,所以他自己隨手準備了兩個用很軟、很長的彈簧連在一起的兩個小球,兩個小球靠在一起的時候,彈簧是彎的,完全沒有拉伸,兩個球的運動近似都是自由的,一旦距離拉得遠一些,彈簧就被拉伸了,於是就
有了相互作用。

這樣大家對漸進自由的圖像就有了深刻和直觀的認識. (當然沒有學過色動力學的肯定還是不會真正明白的)

這些類比有的是來自科普書. 科普書又不能大段大段地抄公式, 就只能用我們熟知的宏觀現象類比. 另一部分, 比如說上面那個 Higgs 粒子的比喻就是物理學家為了讓當政者"理解" Higgs 粒子, 從而支持 LHC 的建造; 這一類的類比, 絕大多數的目的都是讓普通的民眾和政府了解"物理學家做的都是些什麼", 從而得到民眾和政府的支持. 物理學家需要錢才能做實驗呀! 比如 LHC 這個無底洞, 有多少國家政府不斷地砸錢啊. (當然, 這裡也埋葬了多少人的青春...)

2 那些科幻作品是不是跟風和誇大?

科幻作品畢竟不是科學論文或專著. 你見過科幻作品後面有幾十條上百條的參考文獻嗎?
很多科幻作品的靈感是來源於科學的; 不僅僅是科學理論, 更重要的是一些有趣的結論, 對於量子力學來說, 還有各種量子力學詮釋, 比如大家都比較喜歡概率詮釋和多世界詮釋 (當然我還是更願意相信系綜詮釋XD), 還有薛定諤貓(這個在第5部分詳談). 有了這樣反常識, 反直覺的東西, 才好寫出新奇的東西呀. 科幻是文學作品, 不需要對科學性負責.

3 我想知道量子力學所研究的內容跟日常生活真的有關係嗎?

量子力學代表我們對原子尺度的微觀世界的認識. 沒有這個層次的認識, 恐怕就沒有第三次科技革命. 量子力學是原子物理學, 量子化學, 固體物理學等學科的基礎, 量子力學的各種應用其實早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最簡單的例子, 沒有各種半導體器件, 就沒有電子計算機和其它電子設備. 沒有激光, 可能就沒有今天的互聯網了. 那我們大概只能用那種看起來像織布機的計算機, 時不時塞進去幾張帶孔的卡片(而且還不能聯網). 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4 那些匪夷所思的設想真的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嗎?

首先, 將量子力學稱為"設想"恐怕是不恰當的, 它是經過大量實驗證實的, 並且被廣泛應用的理論(上一段說了, 它其實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我們人類社會, 只不過我們不見得能認識得到). 但是, 由於它是微觀世界的規律, 我們在宏觀世界對它沒有直觀的認識; 而且以宏觀世界的眼光, 量子力學的一些結論實在是怪異; 所以人們經常懷疑其正確性. 有必要再次強調, 量子力學是有大量實驗依據的, 並且如上一段所說, 早已與我們的現代生活緊密相連.
至於說"能否在宏觀上看到量子現象", 關於宏觀量子現象, 最著名的應該是薛定諤的貓(這個在第5部分詳談). 一些有名的宏觀量子效應, 比如說液 He 超流(視頻 Superfluid helium), 超導效應,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都需要低溫, 不是用個水杯就能做的"家庭小實驗", 可能只能去物理系和科研院所, 才可能有機會看到.

5 關於薛定諤的貓

我之前提到薛定諤貓實驗的時候, 半開玩笑地說"這個實驗從倫理學上有問題". 當然不是這樣啦!

薛定諤貓這個思想實驗的結論太反直覺了, 又死又活的貓究竟是什麼東西? 薛定諤提出這一點, 就是用這一看似荒謬的結果, 來反證量子力學是"有問題"的. 但是介觀尺度的量子疊加態確實是被做出來了, 正如評論中 @李巨格 指出的 (A 「Schr?dinger Cat」 Superposition State of an Atom). 這樣一來, "薛定諤貓"(量子態疊加)反而成為支持量子力學理論的一個實驗證據.
說起來這種事情也不是第一次發生. 可能更有名的的例子是"泊松亮斑":

泊松想推翻菲涅耳的觀點,就藉助于波動理論對衍射理論進行詳細地分析。他發現:用一個圓片作為遮擋物時。光屏的中心應出現一個亮點(或者用圓孔做實驗時,
應該在光屏的中心出一個暗斑),這是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實,過去也未曾有人見到過。菲涅耳又經過嚴密的數學計算髮現,只有當這個圓片的半徑很小時,這個亮點
才比較明顯(或圓孔很小時,暗斑明顯)。事後,菲涅耳和阿拉戈精心設計了一個實驗,確認了這一亮斑的存在,證明了這一預言的正確性。
這個初看起來似乎是荒謬的結論,是泊松研究菲涅耳論文時把它當作謬誤提出來的,但卻成了支持波動說的強有力的證據。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極具戲劇性事實,
就把衍射光斑中央出現的亮斑(或暗斑)稱為「泊松光斑」。

(引用自維基百科)

薛定諤貓這個思想實驗雖然已經是婦孺皆知, 但是真正能說明白它的物理內涵的人恐怕很少(我自認為是說不明白的, 因為這個東西期末考試不考, 上課也不講...). 不過它看起來是如此的有趣, 以至於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科幻小說更是喜歡薛定諤貓.
在大眾的眼中, 薛定諤貓儼然稱為量子力學的象徵, 甚至於一提到量子力學首先就是薛定諤貓. 這個思想實驗展示了一個與宏觀世界迥異的圖像, 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 不免令人疑惑. 這導致在很多人看來, 量子力學是很值得懷疑理論, 正如提問者的問題, "那些匪夷所思的設想真的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嗎?"
實際上, 量子力學從誕生到現在已經快90年了, 可以說量子力學早已是一個成熟的理論. 一些量子力學基本問題, 諸如什麼叫觀測, 等等, 可能還沒有弄清楚; 但是, 量子力學這一套原理和方法, 是有充分的實驗支持的( 物理學畢竟是實驗科學呀, 理論怎麼樣實驗說了算). 其實, 我們對量子力學的這些討論, 常常不自覺地就走向了所謂的"哲學"層面(對其它近現代的物理學, 狹義相對論, 粒子物理, 宇宙學和引力理論, 等等), 其實沒什麼助益, 甚至可能有害. 如果想真正了解量子力學, 恐怕最靠譜的方法就是去看一本教材(不是"量子力學史話"這種讀物哦), 去聽課, 或者做一些習題; 雖然這個方法不怎麼現實.


謝邀。我主要就講「生活中的事件」,不討論宏觀量子效應以及量子力學效應在各種電子產品中的應用。

確實相當一部分用生活中的事件進行的類比就是在瞎扯,而且這已經對那些不太懂量子力學的朋友產生了影響。而且說實話,這種影響還就是從一些不靠譜的科普書和科普文章,或者是一些裡面類比太精彩、以至於讓讀者忘了要討論的物理是什麼了的科普書和科普文章——例如:在表白之前,女神喜不喜歡你是一個量子態,測量(表白)導致量子態坍塌等等——這就是不合適的類比。當然,最早講故事的人可能心裡明白他的重點是什麼,例如他們會加上一些限定條件,而且反覆強調自己是在進行(很可能是不恰當的)類比,而如果拋棄這些「類比」時候的限制條件,各種致命的問題就會出現:例如,顯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女神喜不喜歡你是跟你表不表白是完全無關的,這樣的體系裡面連隨機性都不存在,更不必說量子力學效應了。所以,通常當外行人一談薛定諤貓問題,又或者用一對手套來談糾纏態問題等等,懂一點物理學的人總忍不住想繞道,因為外行人總能找到各種比喻裡面最不靠譜的細節,深入思考其「哲理」。

但是,也不是說生活中的事件都完全不能用量子力學來建模,有的時候,量子力學提供的只是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把問題抽象化的方法,例如:

  • 一些量子力學的哈密頓量可能是極具啟發性的,最經典的如 Ising 模型,以反鐵磁情況為例:如果相鄰的兩個自旋一致,那麼能量比較高;如果相鄰的兩個自旋相反,那麼能量比較低。類似的現象其實在宏觀物體中也有體現,例如液晶,又例如飛舞的鳥群——這種時候我們喜歡把這樣的模型仍然叫成「Ising 模型」,只是因為它們會有類似的數學形式,但是說到本質,它們產生的原因都是很不一樣的。
  • 又例如,因為費曼路徑積分太著名,大家一談路徑積分也想到量子力學,但是其實這一思路和方法可以在許多不同的包含了隨機性的領域裡有所應用,例如我前幾天寫的《「智能」起源的一種可能性 》介紹的那篇文章里就用到了路徑積分,這面對的也不一定就是量子力學問題,例如在量子金融里,把無限深的一面勢壘看成對應為一個歐式期權,這些都已經超越了「類比」的層次,而是可以用同樣的數學式子來表達的,這種情況下來「類比」自然完全沒有問題。
  • 又例如,量子力學裡面,我們關注一些運算元的譜,這與許多隨機問題的求解方案其實是一致的。因此,當需要求矩陣(特別是 Hermite 矩陣)的本徵值來解決一些實際生活的的隨機過程時,我們完全可以把那個運算元重新起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名字,於是顯得就像在解釋量子力學問題了,最典型的如各種量子力學「雙能級系統」可以對應實際生活中的「兩態系統」。
  • 再例如,場論中的一些圈圖、展開們這些方案也不是只對量子力學體系才可以用,在很多非量子力學的多體相互作用問題(例如一大堆人擠在一起這樣的物理體系)里也都可以用,與量子力學有關的一些組合計數的問題,還可能有更廣的背景,也很可能可以用各種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來類比。

莫言曾說過:比喻都是笨拙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量子力學本質上是「反經典的」,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量子力學教科書,都會從一維勢阱,偏微分方程講起。而真正從量子的思考方式出發的教材,如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三冊和Sakurai等等,則不太適合作為初學者的第一本書。

畢竟我們所熟悉的生活經驗都是經典的。借用佛教的筏喻,這些經典式的詮釋,無非是將初學者和大眾引向量子力學的竹筏。

再羅嗦一句。許多人,包括一部分物理系的學生,其實都誤解了薛定諤的貓這一實驗的意義。量子力學並不是說尚有兩種可能性的未知事物,就一定處於兩種狀態的疊加態。明眼人都看得出,這種說法其實是玩了個文字遊戲,不提供任何有價值的可證偽信息。這裡的問題在於,宏觀事件的概率和量子力學概率其實是非常不一樣的。雖然都被稱為概率,但微觀下的量子力學概率並滿足互斥事件的概率相加原理。換句話說,一個原子衰變的概率+不衰變的概率可以等於1,而是小於1。為了保證基本數學規律的成立,我們只能認為存在第三種可能:原子可以處於既衰變又不衰變的狀態,而這一狀態實際上是衰變態和不衰變態的相干疊加。而這一狀態,對應於薛定諤所假設的非死非活的「貓態」。


首先說個題外話,關於這個問題的我有一點想澄清。量子力學一般研究微觀世界,但這不是鐵律。量子和經典的差異在於狀態的迭加是否逞現干擾(interference),詳情如下圖:


我覺得呢??量子力學本來就是反直覺的了,要從生活中找到量子力學的類比根本就是扯談。量子力學和現實生活(經典世界?)可以比較的,是Correspondence Principle,即hbar 
ightarrow 0時,量子力學回歸經典力學。但當hbar不可忽略時,量子世界是另一個世界,另一種哲學,非常人所理解。物理學家懂得做實驗,驗證理論,可是怎樣解釋還是爭論不休(雖然似乎大家都採用哥本哈根詮譯(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費因曼說過:「I think it is safe to say that no one understands quantum mechanics.」

人們很喜歡用「量子」一詞吸引人家注意,如有一本課本叫作《量子金融》(Quantum Finance),根本就是用路徑積分談金融數學,跟物理毫無關係;有一本書叫《量子佛學》,對不起,我沒讀;有一對沖基金公司叫作Quantum Group of Funds,當然跟量子力學也扯不上關係。不過,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真的用了量子物理的。

可是當一個大媽問我什麽是量子力學時,可能我也會說Schrodinger』s cat;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夥子問時,我可能也會像Sheldon跟Penny一樣談泡妞和Schrodinger』s cat的類比。原諒我吧!眾人皆醉我獨醒。


請先了解什麼是類比。

類比

類比或類推是一種將特定事物所附帶的訊息轉移到其他特定事物之上的認知過程,且兩者不一定有實質上的同源性,其類比也不見得「合理」。在記憶、溝通與問題解決等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於不同學科中也有各自的定義。

來自維基百科「類比」詞條。

量子力學涉及的領域和現實世界本來就天差地別,哪能直接用宏觀世界來描述量子力學呢?但類比本來就是將一件事用另外的事物描述出來的修辭方式,追究其合理性並無必要。類比不一定是「合理」的。

由於現實宏觀世界存在種種條件束縛以及聽眾的理解能力不一,那些知友的類比不一定能完美地向聽眾表達量子力學所蘊含的深邃,但是我覺得這一行為未嘗不可,根本就沒有薛定諤的貓,可是大家都知道薛定諤有隻貓。知友們辛苦碼字所講的故事本來就是為了幫助別人粗淺地了解量子力學,對象甚至是毫無科學基礎的人。我覺得這是普通民眾接觸高深知識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量子力學的研究和日常生活有關係。舉個例子,通過量子化學的計算我們知道了原子各軌道的形狀,這極大推動了化學的發展,而我們現在沐浴於化學的恩澤中。
另外,那些匪夷所思的設想並不會真正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物理學理論越來越複雜,遠遠超出了非專業人士的理解能力,因為現代物理學是建立在數學形式的基礎上的,必須以數學形式為基礎才能理解。因此任何物理直覺都是以數學形式為基礎的。不光是量子力學,其他的物理學理論也是如此,不可能用所謂的「類比」來理解物理原理。
所謂科普,終究只能提高一些學習的興趣罷了。


不能單純的理解量子力學是微觀理論。

事實上牛頓理論和量子理論都可以說是「正確」的理論。不同的是牛頓理論只能在宏觀低速情況下成立,而量子力學可以適用於微觀高速物體,同時在宏觀低速條件下能還原至牛頓理論描述的情況。只不過宏觀物體用量子理論來處理會感覺非常麻煩。

說明宏觀量子理論當然最有名的是薛定諤家倒霉的貓。這一實驗把單純粒子的微觀狀態和貓的生死宏觀狀態聯繫起來,以說明量子力學不僅僅是一群物理學家研究一堆比只有頭髮絲1/1000000大小的原子的工具而已。另外現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和量子理論相關事例。例如激光(激發態粒子數量反轉),硬碟(巨磁阻),網際網路(原子鐘校時)等。

總而言之,今天生活物質的高度發達離不開百年前下面這些包括而不限於,牛到極點物理學家的努力。紀念大師。


不做類比聽不懂阿,就好比你沒見過大象,介紹的人只能說大象的腿像柱子一樣粗,象牙是放大版白色的牛角,不然還能怎麼樣?當然還是有點區別的,譬如象腿像柱子一樣粗,但表面像沙皮狗一樣不是光滑的,等等。
關係么,也很隱晦。再打個類比,汽車零件v?s交通擁堵,擁堵因為汽車,汽車又是零件組成的,如果你把汽車零件給某沒汽車的外星人看,他也想像不出這玩意兒拼裝起來、數量夠大、同時運行會引起交通擁堵。沒人生產汽車零件,交通擁堵就不存在了。
那研究零件跟交通擁堵有關係么?你可以說沒有直接關係,我也沒見過任何國家治理交通擁堵的部門研究汽車零件,這不零件不同的奇瑞qq和法拉利上路也沒見擁堵有啥差別。但是。。。有時候就是因為某車的零件壞了會導致某處更加堵了,再或者將來所有汽車都標配無人駕駛的模塊,結合高科技城市交通信號系統提高安全車速,減少車距,路口等待時間等等,那擁堵也能改善了,改良的零件也能影響擁堵。
直白點說,類比只是照顧外行的智商,在抽象層面幫助你理解;至於研究,其一有很多技術本來就是微觀層面的,很多專業知友已經解釋了;其二,任何物質都是有微觀組成的,有時候宏觀層面的技術+微觀層面的技術組合,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把兩種現象做類比的本質一般來說是為了通俗易懂地說明他們之間最突出的相似性,而非全部。
如果有兩類事物全部方面的特性都相似,那它們大概本身就是是一類事物。
舉個例子,你想形象地說明宇航員在太空中漫步的樣子,沒有視頻輔助。那麼你可以說好像人在水裡行走。這個類比主要是為了突出那種在太空和在地上相比十分緩慢的步態,可是實際上太空和水中兩者物理環境相差甚遠。


來打個比方吧。假如說,《三國演義》故事,是科學家研究出來的量子理論,為了把這個理論科普給大眾,採用某種藝術形式,好比是科幻或科普作品:

河南曲子中的關公辭曹,曹操:

曹孟德在馬上一聲大叫,
關二弟聽我說你且慢逃。
在許都我待你哪點兒不好,
頓頓飯包餃子又炸油條。
你曹大嫂親自下廚燒鍋燎灶,
大冷天只忙得熱汗不消。
白面饃夾臘肉你吃膩了,
又給你蒸一鍋馬齒菜包。
搬蒜臼還把蒜汁搗,
蘿蔔絲拌香油調了一瓢。
我對你一片心蒼天可表,
有半點孬主意我是屌毛!

現在你看看,原始的理論(《三國演義》)和科幻科普作品(《關公辭曹》)之間,有沒有誇大?有沒有關係?


類比本來就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存在的,而是為了更好表達你想表達的觀點而作出的。比如「比喻」這種修辭手法,我們不能說出其中有什麼邏輯道理,但你卻常常會感到一個比喻貼切與否。
我們從來都是先看到結果,再向那邊走去的。要想運用理性分析,必須要先有感性直覺。這點也一直都是物理學發展的動力和目的之一——把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歸納為我們可以理解的事。


所謂的微觀宏觀只是相對的,分子、原子、電子等相對人的感官是微觀的。科學家根據對這些「微觀粒子」的實驗觀察加上人們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了所謂的「量子力學」。根據本人目前對量子力學的一些膚淺認識,我概括「量子力學」的核心:物質波的觀念。所有量子力學裡的知識都只是對這一強大理念的數學解釋。
前面以提出,微觀、宏觀只是相對的,電子、原子等相對人的直觀觀察是微觀的,那麼同樣人、地球上的一切物質乃至地球相對於宇宙又何嘗不是微觀的呢?那麼能否用已有的「量子力學」來解釋人、衛星、地球等僅對人直觀觀察而言是「宏觀」的物質呢?其實通過這種類比是可以的,德布羅意不就斷言了「一切物質都具有波動性」嗎。
至於前面有朋友舉例:能否用量子力學解釋男生向女生表白等這類問題,我個人理解是肯定不行的。因為量子力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物質」的行為,不能解釋「意識」方面的東西。男生向女生表白,這個過程中兩人除了是物質的「人」,同時此物質的「人」的行為受到各自「意識」的指導,故而不能用量子塌陷來解釋。
以上純屬一些個人理解!


有關係,比如鉛酸電池的電壓可以通過量子力學計算 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06.018301


研究與生活中事件無關的東西才是毫無意義的。


作為一條被數學深深傷害過的文科狗,也沒接觸過高深的物理理論。我始終覺得物理是可以感性理解的存在~


既然是科普,只要看起來不太離譜,有點貼邊就可以了。工科生學一學期的量子力學都學不明白,你還打算用一篇文章讓人弄明白嗎,這不科學


類比只是手段,讓別人了解量子力學才是目的。只要能通俗的讓不願去深究的人了解這是什麼,何樂而不為呢?
比如初中我們定義速度為物體的路程與通過這一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但到高中我們才知道這只是平均速率的定義,速度還有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但在初中的時候我們不提這些定義,只是為了學生能簡潔的了解速度而已。
再舉個例子,我們從小就認為時間是永遠流逝的、一個物體不經過人為干擾其長度、質量是不變的,但學了狹義相對論才知道他們都是會變的,我們小時候爸媽、老師只是為了方便我們理解(或者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而這麼說的。


宏觀世界的比如牛頓第一定律之類的,只是量子力學的特例而已


「量子力學…讓你提出的問題也許會引出有用的答案,久而久之,有助你形成有關自然世界的思維體系。它教你用實驗去證明理論,在所有因果測試結束前,不要想當然,不要假設。」
阿桑奇自傳里的


正因為現實生活中沒有,所以才需要類比呀!類比必然和原物不同,不然就不叫類比了啊!類比得像不像,那就看類比的人的水平了啊!!!!


對「是不是跟風和誇大」還真想不出什麼案例了,枉為看過六七年科幻世界的人。

量子力學研究的內容和日常生活是有關係的,比如摻雜半導體就是根據能帶理論,醫用磁共振用到的超導電流是因為電子形成了庫伯對,激光是因為原子受激輻射發生集居數反轉……你看到的簡單現象背後有它微妙的機理。

相比那些匪夷所思的設想,我更佩服凡爾納的科幻,就講技術的應用(全是可以實現的),博學踏實。


萬物都有共性,因恊同作用由共性而產生各種現象,物質世界的現象和因應物質世界的運動而生的精神現象。
主要的共性就是物質價電子的運動,量子力學是描述價電子運動的物理學。並用此陳述人的客覌宇宙。


推薦閱讀:

光伏系統的發展方向在哪裡?是大型電站,還是民用或工商業分散式?

TAG:歷史 | 量子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