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科技種類差異是不是越來越小了?

補充一下,我在這裡指的不是「水平」,而是「種類」差異。

陳樗朽
問「是不是在縮小」,答「差距忒大了」。 問「是不是在縮小」,答「XX行業差的遠了」。 問「是不是在縮小」,答「一直在模仿」。 ——笑死我了~~

強調一下,問的是「是不是」,看清楚再作答。

比如,我承認同樣是互聯網,同樣是搜索引擎,Google的演算法水平就是比百度高。我認為這是水平上的差異。比如考試,總有高低之分。

但經過長期觀察美國英文資訊網站我發現,現在似乎「種類」的差異幾乎沒有了。半年前我發現老美的網站上好多無人機,結果還沒多久,小米投資飛米無人機的消息就出來了,甚至前兩天我在朋友辦公室里,朋友給我介紹說,這個人是誰誰誰,在研究無人機……再後來我發現,中國創業潮都在談移動互聯網,老美們似乎也還在談移動互聯網,中國經常能看到新聞說阿里開始做大健康了,而美國的Google也在關注健康產業。

我想說的是,現在中美科技差異是否就這樣在縮小了?拋開水平本身不談,似乎現在中美科技已經到了「你有我也有」的地步,似乎已經沒有以前那樣,老美在談互聯網的時候,中國人連互聯網是什麼都沒聽過的時候了。


我是程序員,單就本行業的經驗談談。大眾所能看到都是最後的成品形態,各色豐富多彩的網站、APP,看其似乎和美國沒啥差距。但在這些終端服務背後的是龐大的基礎技術設施,CPU,操作系統(Windows/Linux/Android/iOS), 語言和編譯器(C/C++/Java/PHP/Python/OC/Swift/Javascript),WEB伺服器(Nginx/Apache/Lighttpd),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Eclipse),各種數據伺服器(MySQL/Oracle/DB2/Redis/MongoDB)……,是這些技術和開源程序解決了最關鍵性的問題,才讓上層應用的開發變得可能和快捷。但是,其中極少數是中國人提供的……然後再看看我們日常寫的程序和那些著名的開源項目相比,深感慚愧。如果說我們和他們沒有什麼差距了,我會無地自容


前沿科技里差距不大,有些領域還領先。
差距主要在基礎領域,如材料學。還有就是應用科學。
應用科學的差距主要提現在不是做不了,而是做出來沒有市場。
如cpu,能做,和國外有技術代差,做出來根本沒法賣。
但是因為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cpu這些和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為一水的是國外cpu佔據市場,造成了很多人印象里是有無的差距,而不是都有但技術有代差的差距。
總體來說,差距在縮小,而且縮小的速度越來越快。
有些領域,我們早就站在世界領先地位。如超導,核聚變。
並不是晶元這一塊才叫科技。
看完所有回答,很欣慰沒有人說我國連圓珠筆芯的珠子都造不出來。


有些人的自卑……恐怕是深入靈魂了吧?

當年,在1G、2G時代,中國幾乎沒有任何專利,在3G時代,華為拿到了WCDMA基本專利中的5%;在4G專利中,華為中興共拿到了15%的基本專利(事實上,現在已經遠遠多於這個比例了)……這叫差距沒有縮小?

不需往前看太遠,在幾年前,中國還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手機晶元……可是你看現在,在移動設備上,華為的晶元和美國的晶元還差那麼多麼?這不叫差距縮小?

不需往前看太遠,在幾年前,中國還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手機晶元……可是你看現在,在移動設備上,華為的晶元和美國的晶元還差那麼多麼?這不叫差距縮小?

當F15於1972年首飛的時候,中國還在沉迷於對殲-7進行改造,而中國的三代機殲-10首飛則是1998年,這之間差了26年;可到了四代機,F-22首飛於1997年,而中國的4代機呢?2011年,之間只差了14年。這不叫差距縮小?

當美國於1969年登月的時候,中國還不能發射自己的衛星。可是,你看現在,中國發射了載人飛船、逐漸搭建自己的空間站、也有了月球車著陸,而美國卻已經 沒有了太空梭,也已經太多年沒有踏上月球。這不叫差距縮小?

再看看中國發射第一顆量子衛星、再看看中國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試驗……太多太多的事情在向我們證明著中國的強大,證明著和超級強國距離的一步步縮小。

可是,在有些人看來,只要有差距,就叫差距擴大了吧?

這個國家,曾經輝煌了數千年。而我們,也一定能夠看見,它重回巔峰的那一天。


這麼簡單的問題,從任何意義上說中國的科技都在快速追趕美國。
為什麼這個問題下面會有這麼多爭論呢?
原因在於
幾十年前我們對於前沿科技處於「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狀態,
現在我們開始進入「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狀態。

舉個可能不準確的例子,
二十年前,我們可能覺得國外不也就是用C語言嗎,我們也會啊。
等我們培養足夠多的碼農以後,神馬linux,windows之類的操作系統也是寫得出來的嘛。
隨著我們軟體業的逐步發展,我們才發現原來美國在CS的耕耘這麼深,
computation theory和programming language領域的理論發展遠遠超過了我們當年能理解的程度。
所以產生了「被越拉越遠」的錯覺。
其實,原因是你原來連差距在哪都不知道。


我覺得科技的含義還寬泛了,應該先分下類。
先說基礎科學,中國在理論研究上其實並不差,2014年Nature和Science上論文發表的總量統計,中國科學院在全世界所有科研機構中排第三,這還不算清華、北大等等高校的發文量,CELL上光曹院士團隊一年就發了9篇,搞得Cell要來和中國科技報合作~~
再說應用科學,這個面就比較大了,我想分成三個方面說,一個是舉國體制搞得高精尖,比如航天啊、衛星啊、軍事領域的啊,這些我們國家還都是不錯的,和美國有差距,這個必須承認,但是在世界上是領先的,也不必妄自菲薄;另一個是活力比較強的新興科技,比如互聯網、移動通訊等等,這些其實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但是和美國等等確實有差距,我們相關產業還是不夠強大,只靠華為、格力這樣的企業不足以支撐整個國家的新興技術發展,還需要更多的中小企業來發揮作用;最後是面向傳統製造業的技術研發,這個確實是差的多了一點,一方面產業升級改造成本太高,而我國人口問題、就業問題、行業壟斷問題,都讓整個第二產業的創新動力不足,沒有辦法,畢竟還得讓大家先有飯吃,如果全部機械化,工業4.0了,那這麼多剩餘勞動力怎麼辦?
那麼我們真正差在哪裡呢?首先材料科學和精細化生產,這個實在是太糟心了,很多科研設備、生產設備、研發搞不起來都是因為材料不過關,要不就是設備不如國外的好用,我感覺這個差距很大,而且不是什麼關係社會民生的系統性問題,應該可以縮小差距的一塊;其次是未來科學,我們確實落後了百年,但是中國畢竟是當過老大的啊,所以我們比其他民族更想復興,那怎麼辦?努力學,悶頭趕,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喪失了自己暢想未來的能力,而沒有想像未來的能力,在發展未來科學的時候也只能亦步亦趨的跟在發達國家後面,其實未來誰也無法預見,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路子走一走的,╮(╯▽╰)╭
總之,中國的科技在國際上真的已經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了,和歐美之間的差距籠統來講還是很大,但是確實有部分高精尖已經追上,甚至有些已經在同一水平了,我們目標是,將實驗室的成果和生產儘快對接,科技服務生產生活,我想這才是根本~~


不同的領域情況很不同。但一般來說,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因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跟美國比就相當於根全世界比(包括中國人自己的一部分)。任何國家根美國都是沒法比的。中國在短期內不可能與美國相提並論。瞄準其他的一些國家,比如以色列日本,也包括印度的很多方面,才有努力追上的可能。


利益相關:生物相關行業,國內完成本碩,目前在美帝做PHD

首先題主這個問題問的太籠統,所以如果簡單的回答大或者小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如果從整個科技的種類上來看,中美的差距確實越來越小,我國的科技樹也越來越完備,動不動哪裡就傳來填補國內空白之類的消息,你說這是不是好事?當然是好事。問題是有太多領域咱們是剛剛填補空白,用官方的話說只是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和別人已經走了一段路還是沒法比。直觀的說,中國在遼寧艦之後終於有了航母,但你和燈塔國十多個航母編隊能抗衡嗎?

如果從質量上來說,國內目前也有一定的高精尖技術和世界頂尖的實驗室團隊,但存在一個問題,很難轉化為實際成果,也很難互相產生交集。現代工業科技是體系的競爭,幾項前沿技術改變不了我們在整個科技競爭中的劣勢,所以很多人都知道中國造的航空發動機不行,就是因為這項產品實在是太多太多種技術的合成品了,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燃油,冶煉,材料,機械加工,哪個不行造出來的發動機都不行。這種類似的拼體系的高精尖產品,我們的國家估計還要落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如果從理念上講,國內很多研究還是追趕型研究,不追求新穎,只想儘可能縮短和國外差距。跟跑當然可以,有時甚至很安全,但是這種理念最大的危險就是當對方先研究出跨時代技術的時候,就會瞬間被對方壓制,比如納粹德國在二戰末期的核技術,其實也是不錯的,但是曼哈頓計劃一出,就算傳統戰爭能挺的住也是難逃被核平的結局。有時候不是慢一步的問題,而是一步慢步步慢,一開始努力追趕別人是不得已,一直追趕別人就沒太大奔頭了。

我個人的意見,上面有幾個回答是樂觀的過頭了,中美的差距確實在縮小,我們現在是能造很好的坦克了,手機國產率確實上來了,大飛機也已經上天了。但從整個科學體系上講,原來的差距太大,甚至有個別專業大到讓人絕望,僅從我身邊正在用的核磁儀器上來說,不論是實驗的鼠用還是醫療的人用型,我國內的老闆和美國的老闆(也是華人)一致認為國內和這邊大概還有30年的差距,這還是在這項科技不再出現什麼大的突破的前提下才能趕上。從晚清末期以來的這腥風血雨的一百多年,中國實際上是被強行拖入人類現代科學體系里來的,西方科技是多少先驅花了幾百年一步一個腳印走下來,一個簡單的光學放大,從列文虎克的顯微鏡到今天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中間不知道已經有多少代光學專家付出了一輩子的心血,在這種積累面前,我們要做的實在太多。

所以我對上面有一個回答很是心有戚戚焉,不能妄自菲薄當然對,但現在國家對科研的態度我也很失望。小時候還聽見喊個建設四個現代化,科教興國之類的,現在連口號都懶得喊了。


在廣度上和深度上還差很多,廣度上尤其是基礎性科學研究,我們輸在坐不下來。
科技人員肯定不善於和行政人員爭權奪利,不爭吧,人家壓的你死死的,胡來。什麼時候研究院長、大學校長把自己定位為服務人員,科研人員自我感覺滿足且無上光榮,社會上流傳的是各位科學大佬、新秀、天才,等等吧,那時美國可真不行!
我們也曾有過從小迷戀數理化的時代,看看現在,藝人當道,有錢有權是大爺……,藝術沒錯、錢、權都沒錯,但不要遮天呀!給搞研究的一片凈土!要求有點高,但是必須的。
在歷史上,我們把科技歸於雜耍類,必須的科技成了家傳,科技大家都難以進史書,史書上記載的都是勾心鬥角的政治家、小人等,妓女的地位也比搞科研的地位高。改變科研的地位是當下的重要事項,我們應該好好研究一下當年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熱情是如何被澆滅的。
前蘇聯在幾十年間科技可以和美國叫板,甚至俄羅斯現在還在吃老本。前蘇聯很長一段時間來數學家很有出息,數學有領導科學的樣子。我中學時數學學的不錯,但得出結論學數學的出路也就是當個中學數學老師。這方面的邏輯一時也說不清。
再說一點感想,基礎科研或創新科研是費錢且不確定性巨大的事,有人說美國現在砍基礎科研非常很,我相信,和美國的經濟狀況相符。那麼以後誰來主導基礎科研?我們還差點,我們的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已經被磨的沒有銳氣了。舉個例子:Spacex(我是個馬斯克粉)的獵鷹火箭採用了摩擦攪拌焊接法,時間不長,我國宣布突破了該技術。事實上該技術並不是新技術,馬斯克敢用,我們也會,但沒有人敢先用。更不要說火箭回收了,曾被否定了的概念不敢嘗試,等Spacex回收復用成功了我們才敢立項,這個敢裡面包含太多的責任,沒膽高鐵能遍地跑?
關於科技應用方面的問題也可說是商業效率問題,前一段時間我作為投資方聽了個大學實驗室主任的甘苦,民間俗語提著豬頭找不見廟門,可以簡單比喻他們。我國頁岩油難以像美國一樣發展,地質結構不同只是一個小問題,運輸管道的壟斷才是不可逾越的。一個30人以下的小型科技公司即使有好東西在我們這也沒用,看你能公關到哪級。


可以很確切地說:是的。二十年前,我認為中國要在技術上追上美國,樂觀估計是50年。現在我覺得以那時算50年,中國沒超過美國已經很客氣了。美國最聰明的人都在搞金融(非產出行業),工程師和科學家在受教育人口中只佔5%。要不是美國經濟還領先,還能進口世界各地的人才。美國的技術很快就是落後的。現在看來技術差距遠沒有我當年想像的那麼難追,重要的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和經濟結構。

---------------------------------------------------------------------

我沒想國內有些人的崇美思想這麼嚴重,我想數據就不多說了,我還是把幾天前CNBC里Jim Cramer和Honeywell老總的對話給大家看看(Honeywell CEO: Big changes coming into your home):

One of the biggest competitors in the market for Honeywell right now is China. It has become a powerhouse because of the ability to creat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industry playe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ver the last 20 or 30 years [China has] moved from being No. 20 to No. 2. They could become No. 1 very easily this century if they keep playing things right," he added.

霍尼韋爾國際(Honeywell International),是美國一家以電子消費品生產、工程技術服務和航空航天系統為主的跨國性公司,總部位於新澤西州莫里斯敦(Morristown)。

今天在美國的各行各業,沒有幾個老總可以不提來自中國的競爭。事實上,有很多人還忽略了中國的軟實力,美國各個尖端的科學實驗室,都有中國人在那裡,美國的教授就是一個小型公司的老闆,真正手上在做的東西是別人做的,有很多就是中國人在做。未來30年只要中國環境持續改善,這些人會把技術帶回到中國。其實今天之所以差距急劇縮小,就是因為很多技術人員回國了。天下的事,只要中國肯干,已經沒有多少干不出來的了。

中國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已經衝破了小農經濟結構,進入了工業經濟結構,有很多在中國辦得很快的事,反而在美國辦不成了。說明一個經濟結構到一定的時候必須進行調整,不然就會尾大不掉,現在西歐、美國和日本都出現了這種尾大不掉的情況。


看了大部分回答感覺有些氣憤。
我們和歐美的科技有沒有差距?有。差距大嗎?大。但是差距是不是在縮小?當然是!
我們的工業現在處於後追狀態,就是別人在前面開拓新技術,我們在後邊追趕,如果這樣差距還越來越大的話,那就基本說明全體中國人都是吃屎長大的了。在別人已經驗證了正確性的道路上依然越差越遠,那咱是得有多笨啊?科技,即科學和技術,大家是不是都認為那些科研工作者還有大量各行各業的工程師們整天不工作都在忙著吃屎啊?
當然中國現在確實主要是在模仿,追趕,但是這確實是正確的道路啊。你不如別人還不向別人學習?不走別人走過的路,難道非要走出一條跟別人與眾不同的道路才算牛?這是要搞出個大新聞嗎?大家都覺得中國人只會抄襲,不會創新,但是不學會走又怎麼學跑?你連人家已經掌握的技術都不懂怎麼創新?別人家的飛機都是兩個翅膀,所以中國的飛機一定要只有一個翅膀才行?
另外想提醒題主,互聯網技術僅是科技的冰山一角。
現在回答這個題的人有多少是科研人員?
補充:不要再贊了,這個回答沒數據沒說明的,只是個人觀點,不值得贊。


會用cpu和會造cpu是兩碼事


是的,我們做互聯網的很清楚。國外每次有什麼開源技術或者新產品,我們這邊就會有差不多的自主創新,晚不了一兩年,差距非常小。


這是一個多數人都有的幻覺,然後我告訴你幻覺來自於哪裡。
原因在於,互聯網發達,導致的科技媒體發達,導致的定向信息非常暢通。

直白點說就是:一群吃飽沒事的人天天刷著 thevergetechcrunchmittechnologyreviewengadgetgizmodotestedifixitslashgear……整理,翻譯,讓那幫深圳廠商和一堆要找存在感的浮躁年輕人去做東西。而且背後也有各種資本的推動。

任何一個東西,入門級別都是很淺的,你花個十天半個月基本就能從裡到外搞透。但隔行如隔山,對外行來說,你就是神。對資本來說,你都不用費心騙他們說這是原創,你只要告訴他們這個市場未來有多大,然後說你要成為這個領域的中國小米就成。

最簡單的我關注的虛擬現實,谷歌直白的告訴你,用個紙盒也可以。能做出意思來 - 儘管離理想狀態差了十萬八千里。不過這不妨礙國內幾家毫無技術水平的山寨品拿到千萬級別融資。上央視。上福布斯。產品真的是連谷歌那個紙盒子都不如。

移動互聯網已經把資本養傻了,以為設計和決心就是一切。在真正的科技領域,技術本身才是第一生產力。


應該是遼寧號和十幾坨鐵的距離
應該是殲20和F22的距離
應該是運10和波音的距離
應該是順豐和聯邦的距離
應該是龍芯和英特爾的距離
應該是小米和蘋果的距離
應該是小霸王和高通的距離
應該是加多寶和可口可樂的距離
應該是真功夫和麥當勞的距離
應該是橫店和好萊塢的距離
應該是奇瑞比亞迪和通用福特的距離
應該是北大清華和哈佛耶魯的距離
應該是銀聯和VISA的距離
應該是楊利偉和阿姆斯特丹的距離
應該是建國大業和教父的距離


別太樂觀,美國經濟增長2%.中國增長7.4%。2020年就能超過美國了,是不是很開心,但是你不知道世界500強大學300多在美國,諾貝爾美國人佔比70%.2020年中國能拿走剩下的30%麽?對了,我把莫言忘了

別太悲觀中國人從來擅長厚積薄發,後來居上,華為不就是這樣的么。我們拿下10%的市場,還有90%等著我們佔領呢

普天之下,莫非市場,若是市場,總有溫州人,對不對


首先,我不認為這是個好問題。因為它除了用來表揚或者批判執政者或者決定自己是否移民,不能用來解決任何問題。而且,這樣一個高層抽象,對解決這樣的問題其實也毫無意義。

所以,我不是要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提供一點怎麼想這個問題的基礎邏輯。

首先,中美差距當然在縮小,因為原來什麼都沒有。至於現在,都說中國缺不了美國,這是廢話。什麼叫發展技術?重建一套不叫發展技術。可以看看人家華為怎麼發展的——從遵循標準開始,一點點添磚加瓦,然後變成4G的一個定義者。

為了理解這個情況,先要理解兩個概念:

第一,什麼是創新?創新其實就是試錯。你以為創新是有一些聰明人想出一些傻逼們想不出來的主意?錯!所有的創新都是試試某個方法行不行,然後淘汰掉奇葩的設計,留下「最佳實踐」。你看到今天杯子都是圓(大部分),是因為做其他形狀的都死了,杯子做成圓的就成為一種最佳實踐,被所有人都接受。蘋果為什麼偉大?因為他們把誰都覺得做不成的觸摸屏做成最佳實踐,讓你今天沒有其他選擇。蘋果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錢在家裡把該做的試錯都做了,而且堅持下去。這些有喬布斯的堅持,但更多的是金錢的堅持。科技就更加是所有技術創新的最前緣,沒有基礎產業支持,和持續的市場滋養,是不會有所謂的科技的。現在中國第一步是走得不錯了,儘管問題很多,但總算有了。想想幾十年前會寫字就是秀才,到現在有這個基礎,不錯了,但好不好,先不要想那麼多,先解決具體問題再說。總體上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有意義嗎?技術發展是靠吹牛吹出來的?
順便說一句,專利就是用來保護科技創新的,還記得微軟的維納斯計劃么?現在很多人認為那是個笑話吧。那你是否知道現在你做機頂盒的雙Tuner功能(這是實現快速換台的基本方法),就在使用微軟的專利?專利就是對那些先行者的致敬。然後你可以查查中國這些年在國際上的專利的增長速度。那是我們這些土鱉工程師們一點一滴寫出來的(反正我有十幾個),終究不是刷知乎刷出來的。

第二,什麼叫工程?工程就是尋找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平衡。你說實現這個功能,這樣這樣這樣不就行了嗎?你以為我不知道?那玩意兒是一天可以做出來的?剛開始的時候不就是要做成土鱉一樣的么?何況身邊還有一群你們這樣的土鱉隊友,能不土鱉么?更何況一個技術特性要做到不土鱉,就要回到前面這個問題了,那就不是正向加功能了,而是大量試錯,然後選最優解,那還要經過一個更長的奇葩期,然後才能到高精尖階段的好不好。

所以,如果你真心關心中國科技的發展,很多東西是你不得不面對的。有人說,他看到很多高手去了美國,這也是廢話,人向高處走,這是自然之理啊。但不是有人留下么?我反正是留下了。我也看見很多高手留下了,回來了,畢竟你在「自己人」中容易找到認同么?反正我們在美國的分部只有專家,沒有骨幹。你以為其他國家不是這樣的?但留下來了,你就要面對國家窮,身邊都是逗比這個問題了。我們本來賭的就是未來啊。你們不是想改拜門庭不可得么?現在就是身邊這些勤勤懇懇提升實力的科研工作者給你們籌碼啊。能否給他們一些應有的尊重?


一個成績好的學生給你抄作業,你的成績難道就沒有提升?


生物研究上百分之百是在縮小,覺得天朝人民都被虐壞了,聽不得XXX一點好.


互聯網在這裡不等同於科技。科技的東西太多了。


樂觀地說,中國的科技水平整體比美國落後25年。
從趨勢上看,目前差距基本保持恆定,沒有縮小。


阿基里斯和烏龜嘍


推薦閱讀:

保險業對奧巴馬醫改的態度是支持還是反對?
如何看待美國電視台的這些問題?
美國官員這麼難做,為什麼還有人當官?
美國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博物館?
如何評價《紙牌屋》男主角弗蘭西斯·安德伍德?

TAG:美國 | 科技 | 高科技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