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有無可能出現一個類似手機行業的蘋果一樣的變革者?

現在的汽車行業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未來有無可能出現一個類似iphone的品牌,徹底改變舊有的汽車行業格局?


當然有可能。

很多持消極態度的答案,都是在說「現在汽車行業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演變,已經很好了,怎麼能像蘋果那樣來一個華麗麗的大革命」。這種觀點簡直不值一駁嘛。

——————————加入一點更新————————————
我暗暗感到,這個答案貌似贊同和反對兩方在較勁。正好周末有點時間,就多碼些字,看看會有什麼有意思的結果。

針對目前排名第一的Qu Derek的答案,我有一些不同觀點,一一回應如下:

1. 反對「汽車行業,已經發展的太久了,無論是銷售模式和用戶體驗基本上都做到了極致」。國內4S店的銷售模式,和蘋果體驗店的銷售模式相比,用戶體驗差多少,去4S店買過車的人心裡有數,能夠改進的地方簡直是數不勝數。其實正因為發展太久,有些地方反而走進了死胡同,更有些地方形成了壁壘,阻礙了創新。所謂「基本上都做到了極致」,真的是一種很「汽車行業」的思維,而絕不是「互聯網」思維。

2. 反對「4S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改變」。若干年前,手機,電腦也是很貴重的物品,也是要親身體驗一下才可能買;今天,有多少人是在非實體店購買手機,電腦的呢?又有多少手機,電腦廠家正在努力推動自家的非實體店銷售?現在有些便宜車已經和貴一些的電子消費產品價格接近了,同樣的事情,完全有可能在汽車上發生。

3. 反對「所以汽車行業想要突破革新,最重要的就是技術上的革新」。得出這個結論的推理過程不嚴謹,一個「所以」就出來了。。。基於現有的技術(不一定是在汽車行業的),汽車這一產品的用戶體驗可以提升的還有很多。我工作的團隊不光負責品牌塑造+內外飾造型,還負責創新產品,據我的經驗,很多時候之所以用戶體驗不好,不是沒有技術,而是汽車行業思維保守,產品更迭慢,整個行業缺乏IT行業那種對於新技術的敏感度。

4. 反對「技術上的革新,對於汽車來說,重要的只有兩處,發動機和行車系統」。如果汽車仍然只是一個代步工具的話,或許是的。但是汽車只能作為一個代步工具嗎?汽車是否可以承載更多的功能呢?為什麼不呢?

5. 反對「(汽車行業)長時間的發展讓整個行業鏈都近乎完美,就算是在技術上面做出了革新,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都是所謂的『高科技產品』」。見上面的1。類似這樣的話有很多,槽點太多了不浪費時間了。

6. 反對「做個普及,汽車行業採用的是OEM的模式,也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聽到的代工」。雖然都叫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但是汽車領域的OEM(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代工廠,而是車廠本身,因為汽車行業車廠本身做最終產品的組裝。蘋果的OEM可以說是富士康,但寶馬的OEM就是寶馬。給寶馬供變速箱的可能是博世,供座椅的可能是JCI,供內飾的可能是Faurecia,供電子電器件的可能是大陸,但是以上這些都不叫OEM,而是叫Tier1 supplier。給Tier1 supplier供貨的,比如給博世供防火線材的XXX,給JCI供真皮的XXX,或者給大陸供音箱系統的XXX,叫做Tier2 supplier。然後依次類推。這一點和手機領域很不一樣,也就是說汽車OEM不僅自己設計研發,還自己做核心產品(動力系統,底盤,車身等)的生產,以及下級供應鏈的整合。這方面不是我的工作範圍,細節上如有謬誤請專業人士指正,但概念上應該是如此的。

當然這一點其實是加大了汽車產業的變革難度的,因為核心技術都在車廠手裡而找不到供應商可以供貨,這裡只是針對Qu Derek的一個概念錯誤進行一點說明。這一點其實也是我很擔憂的,因為我發現很多從互聯網硬體創業闖入汽車行業創業的年輕人,對這個巨大的困難沒有深刻的認識。

以上論述對事不對人,歡迎交流意見。

——————————更新就到這裡————————————
作為一名汽車設計師,從根本上對汽車這一產品目前的現狀表示不滿,但也很清楚這個產品擁有多麼巨大的提升潛力。

舉個例子,現在汽車裡面的所謂「車載電腦」,和現在的電腦/平板/手機比有多落後各位知道嗎?我們身邊有多少人,開車堵在路上,除了聽音樂,就只能擺弄自己的手機——幾十萬上百萬的車居然還沒有手機好玩?如果車裡面有一個7寸以上的彩色屏幕(ppi先不提了),能夠實現導航、倒車影像、上網、看電影、聽音樂、還能連上USB讀裡面的圖片、音樂和視頻,就已經是高級車了...!可是貌似幾百塊買一個山寨pad就可以實現這些功能嘛... 為什麼汽車連這些基本的東西都這麼難具備?

再從另一個角度去想,真等到Apple和Google的操作系統攻佔了汽車屏幕,硬體突飛猛進的跟上,到時候會有多少與汽車使用有關的APP推出?會有多少外接硬體產生?會改變多少用車體驗?

再繼續想下去,如果車的動力改為電動,也就是說電信號可以取代機械操作來接管車的節大部分操作後,Apple或Google之類的操作系統在汽車裡得有多大空間可以施展拳腳?

我有時候自己會想,汽車其實是現在人們創造出來的最接近機器人硬體的產品,而操作系統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最接近機器人頭腦的產品,當這兩者碰撞出火花的那一刻... 想著想著就忍不住激動啊... 以後自己就是機器人設計師了啊...

我再舉幾個更現實的例子。我自己拆過蘋果的Macbook Pro,也拆過車,我只能說,這兩者的內部工程設計簡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汽車的內部空間利用率差太遠了。汽車行業使用的巨型的螺釘,巨型的卡扣結構,巨型的裝配定位,巨型的焊接,跟蘋果產品比簡直弱爆了。更不用提厚達一兩百毫米的屏幕零件,無數機械按鈕/旋鈕佔據的空間,以及幾十年來都沒什麼本質變革的組合儀錶了。

同時,汽車的用料和做工與電子消費產品相比也差太遠:大部分汽車內飾部件都是最最基本的塑料注塑件,用最基本的開模方法開模,連拔模角度和分模線的問題都無法解決,表面處理更是簡陋,大部分注塑塑料直接從模具里拿出來就完了,連基本的噴漆都嫌貴。如果用金屬鋁或實木或真皮包覆工藝,那簡直只有豪華車才享用的起啊。這些,跟電子消費產品一比簡直慘不忍睹啊。諸位可能很難想像,一個普通C級小轎車(按歐洲標準)四個門板總共的成本,不算電器件的話,才三四百塊錢人民幣,還不如ipad一個保護套貴。

你看,僅僅是把這個產品做的更好,都有如此巨大的進步空間。

而更讓人興奮的,是當汽車由內燃機驅動變成電能驅動以後,給整個產品架構上帶來的顛覆,以及給整個產業帶來的洗牌(這個趨勢是無法阻止的——當汽油10000元每升的時候,再多的缺陷都阻止不了你買電動車了)。現代汽車的基本架構,乃至基本審美,很大程度上是圍繞內燃機驅動發展而來的。當這個概念被徹底更換以後,整個汽車文化都要改寫(甚至中文「汽車」這個詞還適不適用都很難說了...)。對設計師來說,最直接的例子,引擎沒有了,引擎蓋和進氣口就沒有了,傳動機構也可以大大簡化了,這些省下來的空間如何利用?汽車的外型會演化成什麼新的形式?汽車自動駕駛了,內飾會演變成什麼新的形式?光想想這一點就足夠讓人興奮好久的了。

在這個行業里,我看到很多技術瓶頸,看到很多法律法規限制,看到更多大企業病,但我也看到很多概念遠景,看到很多技術進步空間,看到更多對汽車充滿激情的創造力與執行力兼具的人們。如果有一天這個產業出現像蘋果一樣的變革者,我不光不會驚訝,還會欣然加入其中。


題主問的是是否」有可能「
那麼,以我有限的認知來看,當然是有可能的。
問題在於
1.可能性較小
2.來臨的時間非常不確定

原因在於,汽車行業的門檻要比手機高得多的多的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
iphone的革命性之一在於,用大面積玻璃面板代替了原來的那種液晶屏。
帶來的好處自不用說,但有一條壞處是汽車產品無法承受的:易碎性(放在車上就是安全性)
換句話說,在安全性這道門檻上,手機可以接受的標準,在汽車產品上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當然,我的意思並非是說要把玻璃屏幕用在車上,而是說,一種新的材料可能確實是革命性的,但僅一條安全性,就可能阻擋其進入汽車行業。

而在汽車領域,這樣的門檻可不止安全性一條。
例如成本等,新的技術也許可以應用於車輛,但是其成本會讓商家無利可圖。

我其實有一點想說的,是現在的人動不動把IT行業、互聯網,包括手機行業跟其他行業做對比,動不動說個為什麼不用互聯網思維、為什麼不像鎚子、小米那樣云云。
你可以說我思維固化、視野局限,但我依然認為,大部分行業與IT、互聯網、手機等有著非常明確的區別。簡單的套用往往似是而非。(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我認為這個概念忽悠的意義更多)

就目前來看,特斯拉算是一個「准」變革者,之所以說"准「,是因為它的出現確實讓大家對電動汽車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包括汽車行業的人。但它其實還遠遠算不上一個真正的變革者。


可能,但比應該是這個樣子!蘋果手機是通訊功能和互聯網功能的集成,現在的汽車呢?如果只是改造本身的技術性能,那就未必了!
—————————————————————————————————————

改變汽車?光靠互聯網還不夠!

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通過汽車追求自由和親近大自然的方式和行為,但僅僅有互聯網技術還不夠,商業組織的變革將有可能讓汽車成為一種新的功能組合,帶來更具顛覆性的想像空間。——編者按

自從喬布斯用互聯網思維重新定義了手機,人們才開始逢人必談互聯網革命,開啟了將一切接入互聯網的商業化實踐。車聯網甚囂塵上、Telematics成為M2M和智能交通的寵兒,在此熱潮下,智能醫療、智能農業、智能可穿戴設備……相繼出現在大眾的信息視野中。業界人士的思維也被牢牢的捆綁住,針對世界年度車評委的行業趨勢調查顯示:車載互聯超越能效、插電式混合動力等位居2013年度行業熱門趨勢的首位。

汽車產品的發展與手機產品的發展有一些相同之處,一個是基本的交通方式,一個是基本的通訊設備,均與生活息息相關;不同之處在於汽車的社會效應更大,屬於彈性需求,手機的社會效應較弱,已經逐漸成為剛性需求。

目前汽車市場的局勢表明,SUV市場不斷增長,汽車對於消費者的價值不在僅僅是代步工具,開始有生活方式和與大自然接觸的味道;小型汽車的消費市場也開始嶄露頭角,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固然是不可否認,但是公共交通一定是最經濟的交通方式,汽車會不會成為消費者作為「個體」獨處的一個夥伴?

互聯網是協助人實現人與數據的無縫對接,支撐人與大自然接觸和個人自由化的假設條件,是完成產業轉變的技術。汽車產業的改變來自人性對自由的追求和對大自然的親近,外部環境中商業組織的變革。羅振宇在自媒體節目《羅輯思維》中詳細講述了大組織的瓦解和商業組織的變化,人作為商業環境中的一員要開始學會適應自由化的價值交換生態。查爾斯·漢迪在其《即將來臨的工作文化》用「皮包公司」的工作理念表達了工作將變得更加零碎,獨立性將成為工作的主要形態特徵這一感受。

互聯網環境下,社會化消費的特徵表現為實時連接、自由平等、分享和協作。而現實中組織中的人變成了組織的工具,服從於組織的目標,同時被不斷的灌輸企業所倡導的組織文化。恰恰是這一點與社會化環境中的自由平等相違背。營銷3.0的理念也強烈的暗示未來的環境中,所有的人將以獨立的個體存在,具有自己的情懷和價值觀,不再附庸於任何外在事物,實現「U盤化」的工作與自身價值與組織需求的對接。反觀現實社會中,在自身價值可以自由流轉的趨勢下,具有較高素質員工的價值是不是被低估和約束?

如果您認同的話,那麼就意味著您認為在能夠實現個人商業價值的前提下,人可以自由流動。另外一個現實狀況,有些組織已經允許在家辦公,表明工作地點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互聯網世界有個所謂1/8秒門檻,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通過互聯網和面對面有很大的不同,互聯網會嚴重影響效果。可是技術會進步,新一代接觸事物時的環境就已經被互聯網思維改造。朋友的兒子剛上幼兒園,他感覺任何屏幕都應該是可以觸控的,否則就難以理解。另外谷歌的辦公文化就已經表明您的工作時間不依賴時間而是您的工作任務。您可以說那是互聯網企業,但不可否認的是時間也會慢慢的變得不是問題。

當工作時間、地點、實時連接都已經不是問題,組織需求與個人價值的對接形式改變的時候,汽車會不會作為一個新的功能組合出現?如果您認為充電技術還是問題的話,那麼目前的現狀確實難以支撐汽車作為一個前擋是顯示屏幕的移動終端進行工作。但是柔性屏已經出現,星巴克已經在其咖啡桌上實現手機和電腦的無線充電功能。您能想像的到未來的前檔玻璃可以通過息影技術實現視頻對話,在固定的某些位置就可以實現無線充電,遍布所有區域的Wifi可以滿足您與資料庫的實時連接以及與任何一個人的自由聯通。此時,您可以在您想呆的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汽車能夠達到。


一般我不是很有把握的問題或者不能提供不一樣的信息的問題盡量不摻乎。有人邀才勉強奮力一答。
-------------:3-----------------------------
---------------------:3---------------------

答案一句話,一切皆有可能。一件事如果沒可能變革無非有二,一沒變革空間二難度太大。首先空間肯定有,其次難度是很大但是總有一天有可能。分析如下。

首先。到底什麼才算是變革?手機從通訊設備變成了便攜計算機,操作方式從按物理鍵變成了屏幕上劃拉扯點。都說汽車存在以來一百多年沒有改變,說的是什麼?駕駛在四個車輪中間,通過方向盤駕駛汽車,乘客和貨物空間安排各異,發展至今,或私有或租賃,或競技或通勤,或運輸或娛樂,總體來說,使用方式從未變革。所以Tesla對我來說只是不一樣的能源和經營模式,還不算變革,google接近了。

其次,為什麼要變革。車的確是一個可以立桿改變生活質量的工具,越來越多的人類擁有能力通過擁有一輛車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就目最前汽車最主要的問題有哪些咧?1,能源環境問題,無論是油還是電池。不詳述。2,堵車,北京我已經忘了,就記著海淀那塊下午四點去哪都堵,沒路可繞,五道口能堵到十一點還一堆車。洛杉磯,幾個月前在30分鐘以外車程上班的我每天早上開一個半小時上班。由於太堵我一般都是在路上堵在車裡慢慢把妝畫了。這絕對不是個別經驗。3,停車,大部分的時間,你的車不是懶懶躺在家裡停車場就是趴在路邊停車就是卧在公司反正大批的空地不能幹別的浪費著就是為了你來的時候你的車有地方可以在這沒事幹趴著,不是趴這就是趴那。大城市想找個停車位真是各種痛苦,感覺路邊那些車就是長在那從來沒空開過。4,事故帶來的傷亡。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這樣一台機器到底有什麼樣的能力,能給人體帶來怎樣的破壞。每天走在街上實際上給了多少陌生人怎樣的信任。你永遠也不知道握住方向盤的手有怎樣的能力和動機。每年全球有多少人死於交通事故或造成終生殘疾? -----就這樣,原本功能就是把人/物品從A點弄到B點這麼簡單,卻不得不承受這麼多副作用。


下面腦洞略大。

第三,如何變革,變革什麼。其實歷年以來的學生作品無數次地探討過,不能單純說是幼稚,只能說在不限於現有科技經濟能力的情況下,針對以上問題,對各個方面進行前瞻的思考,和對可能性和具體執行方法的探討。舉例:
1,變革可以是擁有模式的變革。目前的租賃一個是價格高昂,一個是不滿足個人化設定,歸屬感。
未來的所有模式可以是模塊化系統下的個人設定,跟網站或軟體一樣,你的賬號下存在的是個人全套設定,硬體,組合,駕駛許可權,歷史紀錄。。。模塊永遠在流動,個人需要車的時候隨時在基站調用,迅速按你的設定組合,無論在哪裡哪個國家,你提取的都是你自己的那款(當然受限於自由度,物品保管等等,優勢是租賃模式的個人化和避免對空間資源的浪費)
2,能源的變革,千奇百怪不詳述。
3,使用方式。無人駕駛已經開始實現了。還有各種各樣細化的需求,全息投影的介入可以使車像手機一樣變成信息終端,不同於手機的平面便攜,車可以實現範圍內環境的3D空間展示。不但車內可以模擬視覺環境(遠程親人並坐,相當於FaceTime 3D版。駕駛員影像消除對自動駕駛不安感,真實遠程代駕,相當於電腦上的screen share 等等等等 ....) 還可以在外部上虛擬視覺(網路遊戲,有同遊戲賬號的人通過設備能看到你的車的虛擬延伸虛擬組裝)車外全息投影(遠程車塞,限跑圈賽,虛擬投影對方車影像相對位置)。
4,組裝形式,3D列印和各種更高強度的材料以及更智能的修正系統,未來的汽車會不會像如今自行車發燒友一樣成為可以簡單DIY組裝的玩具。進一步創造更個人化個性化的可能。
5,多訴求的存在意義。除了作為運輸交通工具,車有潛力變為流動餐飲娛樂場合,餐廳就餐不再限於特定的場所,一間酒吧可以以車為桌位流動於整個城市。作為教育機構,學生不在去往教學樓,而是通過車真正移動到具體目的地直接獲取諮詢,參與任務並世界範圍內聯網,教學樓擴展到了整個城市。個人空間,底盤停在外面(立體裝置),車箱作為住所的一部分連在家裡。車也可以作為可調配綠化,各種機動城市設施,商業裝置,科研儀器甚至文化載比如時尚裝飾(Body suit, wearable personal mobility )。

還可以有更多的方面,聽起來科幻,但這些都不是不可能實現的變革。

但是呢,具體到現實世界,也有個勢力範圍,利益順序,誰的蛋糕誰切,誰的生意誰做等等政治經濟因素。先不說技術達到與否,如何在現有秩序下實現也是一個過程。在座能不能活著看到又是另外一說。

所以,思路是這樣的,解決了天因人素,萬事皆有可能,雖然看著不像近未來,但是我小時候幸福地列印出第一張電子繪畫作品的時候也絕對不敢幻想二十年後的我已經用上3D印表機了。。。


謝邀!
個人看來汽車行業至少在近幾十年內是不可能出現類似手機中的蘋果產品。
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簡單來說是安全、節能和環保。
首先討論一下近年持續火爆的電動車特斯拉。
特斯拉貌似在這三個領域都領先對手很多很多(NHTSA授予的5星安全性評價,純電動車節能和環保更不在話下)。 然而事實確實如此么?

參考一下兩篇文章對特斯拉的分析:
揭秘特斯拉電池安全技術
石豪:特斯拉汽車能在烈火中新生嗎?

文章中有段話是這樣說的——

特斯拉汽車在最核心的電池技術上毫無建樹,才會只有如此少的技術專利可放心大膽地供同行「開放」使用。這些技術專利大多是關於氣動避震、電傳操控等方面,實際上傳統汽車廠商在這方面研究深度也遠遠超過特斯拉汽車。只不過這種技術改造需要廠商付出巨額改造成本,不可能指望在一輛車上一下子集中實現。

……

文中很多觀點值得推敲,但有些事實還是不能忽略的:

特斯拉作為一家電動車先鋒企業,能在汽車市場和資本市場受到巨大的追捧,最重要的原因是對電池管理技術的顛覆和再造,初步解決了續航、成本和安全的難題。

電動車技術主要分成三大基本類別:電池、電機和電池管理。

特斯拉自身解決的主要是電池管理環節,而特斯拉的電池來自松下,電機來自位於台灣的富田電機。當然日本豐田與特斯拉在電池上也有著密切的合作,但豐田主攻研發燃料電池汽車,與特斯拉電池技術發展方向不同。因為豐田有自己更宏偉的汽車藍圖。


其實豐田的電動車技術發展或許更值得我們期待:

16年前豐田發布了第一款成功的混合動力汽車,領導了電動引擎技術。自此豐田售出了近600萬輛混合動力車。 在汽車史上,日本公司第一次取得技術領導地位,並領先於其他同行整整十年。豐田的混合動力車已經超越了歐盟2020年排放目標——— 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95克/公里!!

豐田公司62歲的嵯峨宏英花了10年研究混合動力,2012年成為豐田公司研發部負責人。他曾經說過,建立在當今電池技術上的電動車,「註定失敗」!

按照嵯峨的說法,豐田的目標是提供一款可以讓用太陽能批量生產氫氣成為可能的電動車。「否則改變永遠無法實現。」他說的並非毫無道理,由於同樣的原因,汽油引擎的出現要早於石油的開採。這同樣解釋了,為什麼電動車一直不能被大眾接受。它失敗的原因在於,這是一款不成熟的產品,並非因為充電站點的短缺。

豐田作為全球銷量和利潤最大的汽車帝國,正在為未來的汽車改革奠定市場基礎。正如iPod之於蘋果,為其打開了龐大的消費市場,帶來一批批忠實粉絲,為後面iPhone暢銷奠定了市場基礎。加之2007年的手機行業發展 方向不明,各個生產商基本都有自己的風格,恰恰iPhone的出現顛覆了整個手機市場,順勢引領了行業發展的方向。顯然它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


2014年3月份第84屆日內瓦車展

豐田表示將於明年投產的氫燃料電池概念車,據稱成本將只有上一代FCV概念車的5%。這也將成為全球首款量產的FCV,豐田此舉也將註定成為繼1997年普銳斯上市後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豐田FV2概念車當仁不讓地成為全場最佳概念車。它不是一種純粹的車展噱頭,而是豐田對未來個人移動方式持續多年探索的最新成果。

這款概念車,帶有聲音和面部識別感測器,可以將收集的信息如目的地和其它數據呈現在的增強現實顯示屏上,幫助駕駛員駕駛。同時可以由車主隨意改變汽車的顏色。

FV2沒有方向盤,駕駛員使用直覺控制,憑藉前後左右探身來控制FV2的方向。還可以通過智能交通系統技術與周圍其他汽車以及高速公路基礎設施情況建立連接,幫助駕駛員獲取更多安全信息。如果用中文來表達,應該就是「人車合一」吧。這不是豐田的突發奇想,它是豐田i-unit概念車的延續。

距離它大約不到3米的距離,就是特斯拉的展台,和FV2比起來,特斯拉展台上的那款model S電動車,從任何一個角度看,或許顯得有點原始了吧。

或許在多年以後等到電池技術突破瓶頸,發展成熟,並且特斯拉的價格不再高高在上,那時候的特斯拉或許有可能成為汽車行業惠及大眾的變革者吧。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1月20號,看樂視新品發布會


題主提到 汽車行業、變革這些字眼,與手機行業進行比較,實際上提的問題不太具體
因為iPhone的出現從整體上顛覆了手機的設計思路、人與手機交互的方式,而且讓移動互聯真正成為可能,是一種整體的變革。
而在汽車行業上,像蘋果那樣能夠重新定義汽車這個級別的變革者很難,幾乎不可能,原因以上都說了,google不成,特斯拉更不成。
但是變革未必就不會出現,可能出現在汽車行業的各個方面
比如車聯網,每台汽車都有是一部電腦,運行在道路上的汽車就能成為許許多多個節點,如果把這些節點連接起來,是不是很像現在雲計算的味道?在加上車上越來越多的攝像頭,真正的實時路況,動態交通信息。這些東西上大學時老師就提出來了,並且已經在做,受限於通信技術的缺乏(當時想用的是藍牙),實現起來很困難。不過已經在公交報站上有一定的試驗了。現在隨著4G技術的普及,廠家如果打開思路,相信我們很快就能看到這方面的發展。
再比如汽車布置的形式,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現有的汽車布局很可能被打破。因為內燃機和變速箱體積的限制,汽車都是雙人座布局(第一排2人,第二排2人…),而電動車受到的限制就少很多(model S電池在腳底下,電動機在後排座椅的下後方),完全可以設計成第一排僅有一個駕駛席,乘客席設計成馬車形式的雙排對坐,可以應用在城市計程車上。等等。


這個有可能,但很難。

一輛汽車由上萬個零件組成,同時屬於重工業,對於技術的積累與工業的標準遠高於手機產業,不是幾年的打拚就能實現的。

還有一種可能,接下來的汽車生產趨向於模塊化,可以通過直接購買這些平台來造車,拿來主義;國產的手機品牌現在看著風生水起,但大家都在拼硬體,卻不太注重體驗,汽車遠沒有這麼簡單,裡面由太多的傳承;其革新也在於傳承。

中國汽車工業的研發製造也是非常落後,就拿中國自主品牌中最驕人的紅旗來看,其核心技術還是在他國技術上做了一系列的改進而來,從而並沒有十足的底氣;現在電動車是個機會,在動力總成領域可以說是重新洗牌,中國汽車工業的機會來了。

最後,比較悲觀的是,中國的社會非常浮躁,大家都想賺快錢,那種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積累和經營的實業,在中國是不受待見的。

個人淺顯觀點。


其實只是很想知道那樣高呼特斯拉的童鞋,有沒有親身開過一次特斯拉(擁有親身的駕乘體驗,從啟動,提速,轉向到剎車,從無手剎的優化到動力回收功能的啟停)?有沒有去購買一次特斯拉的全程體驗(了解從訂車到提車周期,售後服務體驗,日常養護和充電的費用,事故處理情況等等)?很遺憾的說,這些事情在我們日常購買任何一輛汽車時,可能都不得不去考慮,沒有充分的調查了解就沒有評價優劣的發言權,別說你所有認知都來自廣告和媒體。
從目前的消費人群來說,車主家庭大多不止1輛車,若你作為首次購車且有100萬購車預算,你的選擇大致不會傾向於特斯拉吧,至少不是目前現狀下的特斯拉。既然受眾有限,那麼作為任何一家企業,長期不能解決盈利模式的問題,他接下來的發展必然是再接再厲洗投資人的腦,任何研發和創新都是需要大量資金的(別說情懷),那麼未來如果沒有良好成績單那麼剩下的就只有投資人的信念了。
再回到汽車本身,很多人說到iPhone,首先手機是一件電子產品,而我們很難簡單粗暴的將汽車與電子產品劃等號,作為電子產品是不用考慮安全因素和一系列保養和維護的。而蘋果的成功功不可沒的一點就是他所建立的完善生態鏈條了,配件廠商,開發者可以充分進入併產生持續性效益,否則哪怕蘋果也不得不縮短研發時間靠推新來推進收益。但很遺憾的說,汽車領域的門檻不低,而且特斯拉目前尚做不到這些。
以上觀點,只是以現狀做出分析,未來也許會出現其他新能源的汽車也不一定,所以為什麼一定是電動車?為什麼一定是特斯拉?目前的特斯拉真的還只是土豪的玩具,我們是否對此太樂觀了?


其實這個問題問得並不好,把汽車行業和手機行業做類比並不合適(這一點非常關鍵,稍後會講到),外延也太大,很不好答。先說我的觀點,我是偏向於反方的,即我認為汽車行業十年內很難出現顛覆性的變革者。但是在答案里看了雙方的觀點,發現正方並沒有給出足夠的證據,而反方也沒有講到關鍵的點上。我想補充一些我的觀點。


首先我們都先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變革不是一個行業的常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常情況下絕大多數的行業都是平緩地演進的,是你追我趕的。變革往往是在行業發展不健康存在很多問題的時候發生的。


說到正方,代表如 @孫聿銘 ,他的答案中針對反方觀點逐一反駁,認為都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其實呢,如果一定要說汽車行業有什麼問題,那一定可以說出很多很多,但是這和是否會發生變革沒有關係。沒有誕生變革者行業領導者的行業太多了,難道可以說是這個行業的問題不夠多嗎?顯然不是的,真實的情況是它們都是在一點一點進步的。所以 @孫聿銘 雖然反駁了這麼多,但是都不能作為發生變革的依據。哪怕列舉再多的行業問題,也不能作為行業會發生變革的依據。

看一個行業是否有可能出現顛覆性的創新或者變革,要看這個行業是否正在健康發展,是否存在重大問題沒有解決,我認為這才是標準。用這個標準來看汽車行業,我認為雖然存在很多問題,有風險,但是目前沒有達到能夠出現變革者的程度,這個稍後再說。

再說回反方,其實 @Qu Derek 很多說的是對的。比如供應鏈啦,Tier1、Tier2,多供應商共同參與開發的開發方式等等。但是最為重要的原因並不是 @Qu Derek 所說的這些,而是由汽車行業本身的特殊性決定的。

汽車行業和別的行業是有很大不同的,題主拿汽車行業和手機行業來類比是不合適的。

這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積累。無數人無數代的積累。

汽車是智慧密集型的產業,是凝聚無數人無數代智慧結晶的產品。

製造一台手機,和製造一輛汽車,分別需要多少圖紙?

每一張圖紙,需要多少年月的積累才能成熟?

作為汽車行業內人士一定知道這是不具備可比性的。

從發動機到地盤到車身結構到空調電子,數以萬記的零件,每一個零件都需要無數年的打磨才能完成能夠支撐造車的各種圖紙,這裡面包含的努力不是什麼手機行業所能比擬的。積累,就是行業的巨大壁壘。

羅胖可以心血來潮認為自己是喬布斯的接班人,豎起旗幟,拉一撥人就可以大幹特干,不說東西怎樣,至少有模有樣啊。可是羅胖有什麼?什麼都沒有。小米當年好歹也有雷布斯從魅族偷來的圖紙呢!為什麼羅胖能做到呢?因為手機行業相比汽車行業,容易太多了,以至於國產手機品牌一個接一個。

舉個例子,汽車工業在國內就算起步晚,時間也不短了,看上去也很風光,收購這個收購那個。可是那些圖紙那些設計有哪些部分可以說我們國家自己可以獨立設計的?很少,核心零部件幾乎沒有。那些技術指標都在老外的腦子裡,車廠只能依靠收購國外的汽車廠商,買下所有的人才,才能獲得核心的技術。奇瑞也好,吉利也好,都是一樣的。別的車廠我不清楚,以我所在的車廠,一線大廠,但是圖紙都是問老美拿來的,我問動力總成的同事,如果讓你來修改老美的設計,改老美的Spec,你能改嗎?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的。誰敢改?沒人敢改,因為那是人家幾十年的技術積累,那是人家的,沒學會之前就只能看人家的,自己慢慢積累。


所以說,汽車不是手機,汽車行業依靠的是積累,不可能誰來就能一蹴而就。

那麼什麼時候是行業存在問題的時候呢?我認為當消費者的需求和期待越來越高,超出了廠商的能力,當Gap越來越大時,危險就來了。iphone之所以成功,就是以為諾基亞等大批手機廠商的功能機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多變的需求了。

我認為在汽車行業,消費者的需求還沒有達到和廠商直接有無法彌補的Gap。

1. 汽車作為成熟的商業產品,產品線已經十分的細化,細分之後的產品滿足各種各樣的人群的需求。

2. 從消費者對汽車的關注點來看,動力、操控性、油耗、空間、舒適度、安全性,仍然是主要的關注點,而車廠已經充分滿足的這些需求。

3. 車廠目前唯一不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是車載信息娛樂系統。但是顯然,消費者雖然不滿現狀,但是在購車時優先考慮的,並不是車載,而是第2點中提到的那些。所以最終幾乎不會對最後的購車選擇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第3點是很意思的,我想題主想問的其實就是「為什麼車載導航屏的體驗相比iphone差這麼多?」吧。但是很遺憾,僅憑這一點是沒辦法威脅到汽車廠商的。因為消費者最後做選擇時,它的權重最低。

我正是做信息娛樂系統的,就多說幾句好了。3到4年之後,車廠就會陸續開始上線支持CarPlay或者Google Auto的系統了。但你會為了一部手機去選擇一台車嗎?手機用得省,2年一換吧,車呢?所以信息娛樂系統目前只能是汽車的附屬品,只能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只有當自動駕駛真的實現,政策打破時,信息娛樂系統的地位才會發生改變。而真的到了那時,可能CarPlay和Google Auto都已經不是最適合的了,也許是VR或者其他技術,那是20年之後,誰都無法預見的未來。


總結一下吧。

1. 汽車製造業的本身的屬性,決定了不是誰都有能力做汽車,變革的土壤不存在。

2. 行業的發展現狀,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不存在巨大的Gap,不存在變革的導火索。

3. 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的地位遠沒有普通人想像中那麼高,它將長期處於汽車附屬品的地位,即便蘋果谷歌巨頭的介入,短期內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所以十年之內,汽車行業不太可能誕生行業的顛覆者。

以上。


汽車的變革始終在進行著。
蘋果也並沒有在手機行業有什麼革命性的的創舉,它只是用戶體驗特別好而已。

用戶體驗特別好的汽車已經有了,更好的也會有,不過它不會是某個品牌的獨到之處,汽車業的變革會很快擴展到所有的汽車上。


不可能,汽車行業產值太大了,大到從經濟問題變成了政治問題。


不請自來,作為一名通信行業出身的汽車獵頭,看見這個問題手非常癢。
很難,甚至基本不可能。而且Iphone的成功的其他任何行業都不太可能發生。
Iphone的成功在於不可複製的用戶體驗和成功的營銷策略,技術上面的突破倒是其次。而大部分行業的突破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技術方面的革新上面,包括Iphone也是建立在電子行業技術革新飛速的基礎上的,這是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一倍以上。


而汽車行業,已經發展的太久了,無論是銷售模式和用戶體驗基本上都做到了極致,尤其是用戶體驗,和Iphone的大膽革新不同,汽車行業的用戶體驗是多年以來一代代汽車人一點一點堆積出來了,幾乎可以說是最有體驗方案。而銷售模式上面,4S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改變,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汽車還是屬於必需品里最為貴重的一環了,所以基本上都是要親身體驗一下的,就像你買房子一定要親自看一看一樣。

所以汽車行業想要突破革新,最重要的就是技術上的革新。但是汽車行業已經很多年都沒有發生什麼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了,別克一款君威,翻來覆去也就改點內飾和小地方,核心部件基本都沒有變過,照樣買了十幾年了。而且此處技術上的革新,對於汽車來說,重要的只有兩處,發動機和行車系統,這也正是谷歌和特斯拉在努力改變的。


但是無論是特斯拉的電動車還是谷歌的自動行車系統,都不夠成熟,而且就算是完全成熟也不可能像Iphone那樣席捲全球,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手機行業還是太年輕,喬幫主發現了其中一處漏洞,就幾乎把整個手機行業摁在了掌下.但是汽車行業不行,長時間的發展讓整個行業鏈都近乎完美,就算是在技術上面做出了革新,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都是所謂的「高科技產品」。

但是無論是特斯拉還是谷歌,其實都代表了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方向,但是要引起變革還言之過早。

另外做個普及,汽車行業採用的是OEM的模式,也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聽到的代工。大部分人提起汽車行業,基本上都是通用大眾這些的,很多人都沒有聽過像博世、大陸、德爾福這樣的公司。這些都是汽車行業的一級供應商,當然還有一些二級的。

舉個例子一輛大眾的車,大眾基本上只負責組裝,所有的零配件都是一級供應商提供的,這些零件都是按照大眾的要求來進行生產的,同樣一級供應商的很多零件也是有更底層的供應商進行生產的。

對於汽車行業來說,整個行業鏈一環扣一環,尤其是像一些核心部件技術要求都很高,而想要引發整個行業變化,也通常在這些部件上面。

手機行業其實也是這樣的模式,但是核心部件晶元本身就處於一個飛速發展更新的態勢,所以不存在技術跟不上理念的問題。

所以這也就是本身的問題,汽車行業的理念領先於技術,而手機行業則是技術領先於理念,難度不在一個層次上。

-----------------------------------------------------------------------------------------------------------------------------------------
今天上來看見評論里討論的好激烈啊,有好幾位的評論對我還是很有幫助的,先感謝一下。還有就是上面可能寫的有點啰嗦,有些觀點可能不太清楚,我這裡在闡述一下。

1、首先我不否認汽車行業的變革,並且變革也一直在發生,但是想要複製iPhone的模式不太現實。
2、我想要說的用戶體驗是一些理念上的東西,而不是細節,看見有很多人在底下說了比如國內汽車又或者是有些車的用戶體驗做得很爛,但這種用戶體驗就好比是5s和5c的區別,真皮座椅和人造革座椅的區別,並不是理念這個層次上的。
3、機械方面的技術我的確是不懂,但是作為汽車和手機核心部件的發動機和晶元,這二者更新換代速度的差別還是很明顯的吧。

PS:還有好幾位拿程序員說事的,讓我感覺很不爽,所以還是想說兩點:
1、程序員平時自黑或者被黑博大家一樂,開心開心就好,當真就沒必要了吧,評論里有好幾位看來真心覺得程序員除了碼代碼什麼都不懂,皆為目關短淺的臭屌絲,覺得不對認真反駁、就事論事就可以了,真是不明白身份上的優越感是哪來的;
2、我是學通信的,學通信的有很多發展方向,不只是程序員,我自己雖說是做人力資源的,但是我還是比較認同程序員的身份的,不過代碼寫的不好,一般不太敢拿程序員的身份說事而已。


這世界上還需要一個新的汽車公司嗎?觀致這樣問過。從他的銷量來看,真的不需要了。為什麼?私以為,它並沒有解決汽車行業現有的任何問題。一個沒有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公司怎麼立足?這就是傳統汽車公司價值觀的失敗案例。

環境,能源,交通……這些關係著汽車行業未來存亡的問題,必須解決。而特斯拉,寶馬i等產品更像是普銳斯一樣,只不過是靠解決問題作為產品溢價的噱頭,給大眾多了一種選擇而已,並沒有顛覆汽車行業的實力。

因為汽車產業就像一棵大柳樹,已經深深的融入了社會經濟環境里,遇到問題,這棵大柳樹首先會想盡一切辦法靠它自己的實力慢慢的適應環境,而不會輕易的從一顆柳樹變成楊樹。

想要從柳樹轉變到楊樹,何其困難。一斧子砍下去,樹上的枝枝葉葉,周圍的花花草草勢必都會被波及。可想這責任的重大,非執行力強如喬布斯的蘋果難以承擔。

因此,顛覆汽車行業的產品必須具備蘋果一樣的價值觀,不以商業價值為目的,而是給消費者一個完美的體驗。從最原始的體驗出發,才能得到近似的真理。只有方向正確,剩下的只需要超強的執行力了。

在這裡,我似乎看到了希望。


試回答下,有空繼續完善。
之前有答案說IT技術的影響向全社會擴散,我雙手贊成,但就汽車這個機械產品來說,除了中控部分會有質變可能以外,我不認為目前信息技術會起到太多的作用。
誠然,信息技術的變革對於生產各領域的影響十分巨大,比如工程師可以通過模擬運算來開發車輛,供應鏈環節也可以依賴信息技術來優化生產和運輸,但是就產品而言,汽車還是一個代步的機械。工程師開發效率更高、開發出更好的產品,生產和供應鏈部門能讓產能翻番,這都有賴於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技術進步,但是汽車依然是汽車。

在這個問題里,很多答案對於汽車的變革憧憬太多,特斯拉交付了一輛動力源不一樣的汽車,谷歌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駕駛方案,但這都是汽車業里很小的一部分變革。
如iPhone那樣讓手機變成一個通訊工具以外具有強大的生產力+娛樂+信息化工具這樣的質變,以目前來看,對於汽車本身可能性很小。因為駕駛本身是個目的非常單一的行為,而且出於安全這種行為只能保持單一。
新技術如混動(電動)、行車信息互聯、無人駕駛,都是在為駕駛這個目的來服務,長期來看會對駕駛體驗帶來影響,但是汽車依然還是個代步工具。
其實,只要稍微了解下汽車發展史,就會發現這個行業的技術革命一直都有,只不過你不一定在意。因為它還是汽車。


手機值得了幾個錢,說換就換了。跟個潮流分分鐘的事。蘋果的革命,有俺七八次貢獻了。
特斯拉,牛啊,牛逼大了。說創新不足的哥兒們,您還是多了解了解吧。
相比較蘋果廉價玩意兒,
電特100萬,您給哥趕個潮試試?
要掀起行業革命,您得玩點老百姓玩的起東西。
那您說低端玩意兒能掀起革命嗎?當然不能。比亞迪秦,也很快啊,為什麼沒有一個人覺得它會改變行業,而是更貴的特斯拉才有這個使命。因為特斯拉接近全滿足。
蘋果的革命最基本的邏輯,一切對手機的需求全滿足,並有一個人類還能輕易夠到的價格。
如果車要我要安全 我要動力 我要閃酷逼,如果全能滿足,給100萬。不是全滿足就永遠不要談革命。
綜上所述,手機和車,能全滿足並且有一個買得起的產品才有革命。
手機全滿足,便宜,能革命。
汽車全滿足,死貴,不能革。要革的話,就是全球汽車智能化,這就不是喬布斯式的革命了,與本問無關。


消費電子業和汽車無法比較。

一輛汽車的生產涉及到的產業過多,一個小小的零部件,在消費電子行業看來分分鐘就能做完的項目,在汽車行業隨便開發周期就是十幾甚至幾十個月。如果涉及到法規問題,那是幾年都無法上市。

所謂的OEM不過是制定遊戲規則的,其實真正在汽車行業背後的大佬們是那些零部件供應商,如博世,大陸,電裝等等。

你以為光靠特斯拉能變革什麼?其實背後還是傳統的零部件供應商的產品與研發。


汽車行業至少在一百年內無法出現類似iPhone的變革。

1,汽車的使用壽命一般較長
2,汽車所涉及到的環節遠多於手機
3,消費者的錢包還沒準備好

蘋果對產業的變革得益於它出生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即使沒有喬布斯,也會有另一個人出來引發這種行業變革。(剛看到的新聞,小米已是除蘋果和三星外的全球第三大手機製造商。這個公司從無到有再到長成參天大樹,只有短短三年而已,身在如此的背景里,你又能怎麼說呢)

在汽車行業,還沒看到這種時代背景。

看好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不過距離普及還很遙遠。
百年後出現另外一種革命能夠徹底改變人類的出行方式也說不定,那就另說了


互聯網,IT行業是求新,求快,有了新概念,新點子,先推出搶佔市場。然後再根據市場反饋,逐漸完善,更新,所以創新很重要。

但是汽車行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我想再先進的汽車,如果不安全,請問會有人開么?

汽車跟手機不一樣,手機死機,大不了罵幾句娘,等著重啟就好了。但是如果是在高速上180km時速的時候,突然汽車死機了,不能操作了,你敢想像會是什麼後果么?

就算是很有前途,非常創新的技術,也要經過很多年的安全檢驗,才可以用在汽車上,但是這種對於安全的嚴格要求,跟IT行業求新,求快還是有衝突的。

所以安全性與創新性還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我個人還是更看重安全性的,所以我對於汽車的突破性創新還是持保留態度。


蘋果現在正在研發汽車。

iphone當年怎麼成功的很多人沒概念。 iphone出現的年代,是n95和多普達s1高價的年代。

iphone處理器快幾倍,屏幕好很多,賣差不多的價格。

特色一個是多點觸摸,一個是ios,無論打電話聽歌,體驗都比當時的其他手機好很多,界面漂亮很多。

iphone的上網體驗比同時代的手機領先一個世紀。

汽車上要做到這樣大幅度的領先很難。

豪車美國價大約7萬美元。

蘋果硬體得比豪車配置高一倍

動力上v12加插電混動能比現在的v8高一倍?

隔音nvh得上到賓利勞斯萊斯層次吧。

座椅,音響,中控台。現在汽車行業最高水平難說就有多好。這個蘋果有可能做到更好。

多點觸摸,對應到汽車上得是革命性的突破,得無人駕駛,高度人工智慧吧

故障率不能比雷克薩斯高吧。

一輛低故障率高度人工智慧的混動賓利,座椅,音響,中控台世界第一。還得賣7萬美元,這才是汽車裡面的iphone,你覺得蘋果能造出來嗎?


推薦閱讀:

TAG:科技 | 車輛 | 汽車行業 | 汽車製造 | 3D 列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