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高的原因是什麼?
在中國,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高,壯。與生長環境等,有什麼關係?
1. 動物對冷環境的適應,最直接的方式是降低熱傳導。
隨著動物個體的增大,相對體表面積變小,因而單位體重上的相對散熱量也變小。這就是說,個體大的動物,在低溫環境下對於保持恆定的體溫是有利的,因為個體大的動物相對散熱量較少。
邊長1m的立方體:
表面積=1×1×6=6 (m×m),
體積=1×1×1=1 (m×m×m),
相對錶面積=6÷1=6
邊長10m的立方體:
表面積=10×10×6=600 (m×m),
體積=10×10×10=1000 (m×m×m),
相對錶面積=600÷1000=0.6
貝格曼規律(Bergman"s rule):內溫動物在冷的氣候地區,身體趨向於大,在溫和的氣候條件下,身體趨向於小。例如東北虎的顱骨長331 ~ 345 mm,而華南虎的僅283~318 mm長。
阿倫規律(Allen』s rule):內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氣候寒冷的地方有變短的趨向,這與在寒冷條件下減少散熱的適應有關。非洲熱帶的大耳狐、溫帶常見的赤狐及北極的北極狐,隨棲息地由熱到寒,其外耳呈阿倫規律變化。
上述這些規律在19世紀曾引起許多學者的注意並被廣為傳播,尤其是貝格曼規律。雖然有許多資料證明環境溫度低時個體平均越大,但也有不少是不符合的。因此,難以作為定律(law),而可以將其視為常規或規律(rule)。
2. 低溫環境可能會延緩動物的生長,但由於性成熟也隨之延緩,因此動物最終可能長得更大一些,壽命也可能更長一些。
有一個明顯的例子:在冷庫里長大的小家鼠和大家鼠要比居住在一般溫室里或田野中的同類個體大些,並且,它們的繁殖力往往更高。
參考文獻:
孫儒泳. 動物生態學原理.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牛翠娟. 基礎生態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相關研究較多。
一般的研究指向地理因素,比如:緯度、太陽總輻射量、降雨量和濕度。
但是這些地理的差異本身已經包含所有的其他差異了(包括飲食、經濟)。
首先看數據:
我國最高的人群是環渤海地區,其次是長江下游,而最矮的主要在西南地區。
同一地區,城市居民的身高更高。
城市居民的身高更高基本上可以得出飲食的改善對身高具有明顯的幫助(甚至超過了地理位置的影響)。
緯度的影響並不絕對,沿海比內陸高也是一個規律(甚至東西的差別要大於南北的差別)。
@海布里炮兵 的說法固然有道理,卻不適合身高的情況。這種想達到可遺傳的程度的自然選擇需要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大多數人類是在末次盛冰期後擴散的)。
比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黃種人依然是淺膚色的(排除晒黑的因素)只是因為他們是數千年前(乃至數萬年前)是生活在北方的。
除去@海布里炮兵 回答里的阿倫規律和貝格曼規律之外,還有很多有關生物和氣候關係的有趣規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規律雖然有很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和進化意義,但並不具有普遍意義,只是反映了某些特殊類群的動物的特定適應性。
1、首先是傳播最廣要數貝格曼規律和阿侖定律(票數第一的@海布里炮兵 的答案里已經提過了)。
貝格曼規律(Bergman"s rule):內溫動物在冷的氣候地區,身體趨向於大,在溫和的氣候條件下,身體趨向於小。
阿倫規律(Allen』s rule):內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氣候寒冷的地方有變短的趨向,這與在寒冷條件下減少散熱的適應有關。
2、表面積規律(surface rule)
1839年Sarrus和Rameaux提出此規律,即個體較大的動物比個體較小的動物具有較小的體表面積與體積比率。因此,個體大的內溫動物其單位體重的熱量損失較少。
3、科普代規律(Cope"s rule )
在某些分類單元內,動物個體大小的進化趨勢是趨向個體增大。
4、威爾遜規律(Wilson『s rule)
北極地區的物種比熱帶地區的物種皮層厚。毫無疑問,較厚的隔熱層對於生活在寒冷氣候中的內溫動物是有適應價值的。同時,許多北極地區的動物皮毛層也具有季節變化,夏季薄,冬季厚。
5、喬丹規律(Jordan"s rule )
(這個規律和魚有關)指魚類的脊椎數目在低溫水域中比在溫暖水域中多。主要是由於低溫使魚類的生長和發育速度變慢,延長了其性成熟時間,從而產生更大的個體,其脊椎的數目也比較多。
6、格洛格規律(Gloger』s rule)
在乾燥寒冷的地區,動物的體色較淡,而在潮濕溫暖的地區,其體色較深。一般來講,荒漠和草原中嚙齒類毛色都比較淡,而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的棲居者體色都較深。主要原因可能是在高溫度環境下,產生色素的酶的活性提高。動物體色具有許多不同的功能,但可以影響熱量交換。
7、戴耐爾現象(Dehnel phenomenon )
指全北區(包括從歐亞大陸北緣到撒哈拉沙漠和喜馬拉雅山,以及從北美次大陸至墨西哥索諾拉州的動物地理區 )哺乳動物的體重在冬季趨於降低的現象。這是在惡劣的非繁殖期內小型哺乳動物減少食物需求的一個有效方式,小個體動物比大動物需要的絕對能量攝入要少。
作為一個居住在廈門的哈爾濱人,真心覺得是飲食問題!從小家裡牛奶就沒斷過,基本當水喝,平時吃飯也是牛肉雞肉各種肉比較多,口味也偏重,飯量自然也比較大,但是我現在183 75KG在哈爾濱也只能算中等偏上的身材。來了廈門發現福建人飯量也太小了…每頓飯我都要點兩份才能吃飽,他們吃半份就嚷著好飽,我們宿舍除了我沒有一個超過120斤的!整個樓層也沒見著幾個胖子…而且他們吃東西太清淡了,吃什麼都怕上火,我早餐吃麵包他們都嫌油膩怕上火……………(╯‵□′)╯︵┻━┻ 牛奶更是沒怎麼看他們喝過,早餐沒見他們吃過…額,每天吃那麼少怎麼可能長高啊?
我在南方待了好多年了。覺得南北身高差距主要是飲食方面。當然,基因方面還是有差距的,但是不是主要原因。
我是東北人,單單說東北。在我們那,一般都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尤其是青春期的時候。我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在奶奶家,每天午飯的內容只有一個,醬燜肉。那個時候,我正在長身體,非常喜歡吃肉。而奶奶也不管什麼蔬菜給人健康之類的,每天中午都只有一道菜,醬燜肉,然後我的身高在那幾年長到了180.當然,這個身高在東北屬於中等,並不算高的。
後來我在南方讀大學和工作。發現南方人吃飯,吃菜有個習慣,就是要求,色香味俱全。要去葷素搭配。我和我的室友和同學,都諮詢過他們青春期的飲食問題。他們普遍表示,自己在青春期的飲食,並不像我小時候那麼「暴力」。一般都是要求葷素搭配的。而且素菜為主。這個才照成了後來的身高差異。
其實,就我認知的人之中觀察。可以得出如下結果: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人高,城市人普遍比農村人高。
我覺得南北人的基因差異是不大的(至少東北和山東的差異是不大的),而城市和農村人的基因也是差異不大的,至少同一個城市基因差距應該不大。那麼我們造成了我如上所說的現象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飲食問題。
在青春期的時候,正是長個子的時候,那個時候,孩子都會非常的貪吃。在東北,家長會讓孩子隨便吃,多吃肉,甚至像我一樣,全吃肉。而在南方,家長則更加註重孩子的飲食搭配,要葷素相得。所以才有了身高差異的結果。我覺得,在青春期的時候,人體攝入鈣或者蛋白質對與長身體來說,是個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所以我覺得,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尤其是青春期的飲食結構,正是影響中國人身高,北比南高,城市比農村高的主要原因。
我來提出一些不同意見,供各位參考。
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
這個答案的角度是從進化的角度講的,這個道理沒錯。
但是,細節中有魔鬼,我們認真的看這段歷史,人種從非洲遷移到中國,很有可能是一萬年到六千年前左右。即使這段歷史有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如何,這些人從黃河流域開始向南北兩個方向殖民拓荒,是四千年前的事。
我個人認為,這個時間可能要更短,兩千年前長江流域才開始逐步擁有農業文明,三國時期才開始大規模的向長江以南的流域開始人口遷移。
所以無論如何,在幾千年這個尺度上,進化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很難說。
首先,除了日本之外,台灣和香港的平均身高一直高於大陸。這個各位可以自己查一下,我手機碼字沒法查。
然後,實際上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人,一點都不高,反而很多記錄顯示他們身材矮小,暈血的比例也很高。
所以你看,歷史上和現實的例子,也都不能很好的支持寒冷產生的自然選擇。
那麼為什麼大家會感覺到北方人比南方人高呢。
我的看法是,人類的身高,主要還是取決於所攝取能量多少的影響。
中國北方人身材高的原因,可能並不需要回顧幾千甚至上萬年的歷史。僅僅是因為以下幾條原因:
1,北方包含建國後最重要的政治和工業中心,還包括敏感的邊陲地區。他們在計劃經濟時代受到的盤剝相對較少。
2,地廣人稀,人均耕地多。面對各種運動和衝擊,有更好的緩衝。
3,而且事實上,由於第一條的原因,北方的運動強度和參與度遠小於南方,wg時期幾乎所有最嚴重的事件都發生在南方。
這幾個原因,導致了北方的人均能量攝入比南方好很多。身材自然也比較高大。可能要再等上幾十年,受到影響的這幾代人逐漸淡出這個世界,身高上的這種認識才會逐漸淡化。
當然一個觀念是很難殺死的。小日本這個詞,是因為當年日本人的確身材矮小。我們這代人實際上絕不會感受到日本人身材矮小,因為他們的平均身高比中國人還要高。但這並不耽誤民間一直使用這個稱呼。北方人是混有蒙古,高加索血統的。南方人多有馬來人種的血統,純的中原漢人是很少的。人種融合的結果不光體現在身高,還體現在五官面容,皮膚等的區別上。
依稀記得食品學課上老師說小麥的氨基酸含量大部分比大米的氨基酸含量高,對身高影響最大的是賴氨酸,而小麥含量比水稻高,所以長期吃小麥當然身高有優勢。(但是小麥的賴氨酸含量也是比人體正常需求的含量低)
當時老師推薦我們以後撫養小孩每周給他們吃幾頓牛肉補補賴氨酸,這東東就牛肉里含量最高,是小麥的幾倍。也難怪那些歐美人天天吃牛肉身高的確比我們有優勢。
遺傳、飲食、環境都說了啊,說個另外的。
北方人普遍睡得早吧,南方一年四季都有夜市因為晚上也不怎麼冷,北方冬天天黑了趕緊往家跑否則就等著凍死啊,相應的小孩睡覺時間就早,生長激素的分泌跟睡眠關係很大
以前在別處看過,光照的影響比較大。南方多陰雨,年光照普遍不如北方,而一般認為光照促進人體產生維生素D,它有利鈣的吸收。
當然這個現象決不是一個因素決定的,個人猜測,也可以從進化、遺傳的角度分析。
這個是一個很老的話題了。其實,那些說越是北方,越是物種高大的大神們,能不能解釋一下,為什麼非洲和南美的蛇類那麼大,有蟒蛇,而北方卻都是竹葉青啊之類的小蛇。為什麼看過圖片,南美非洲的大青蛙,那麼大一隻,跟兔子一般大,而北方的都是小蛤蟆。還有,非洲有個什麼種族,似乎身材是非常高大的。這些啊,都不好解釋。所謂的南北什麼身高差異,也不見得啊。
從玄學的角度,這就是個人造化,小的時候算命先生算我只有155我就真的只有155。。。造化弄人啊
因為北方冷,在北方,不吃肉首先不是會餓,而是會冷!
所以要多吃肉。
另外北方主食是面,(別告訴我東北主食是米,東北主食是肉!)
面蛋白含量也高過米飯。
事實上不止如此呢
北方人胸也比南方人大~~~
哎
我有時候在想會不會是飲食結構呢
畢竟人家是以麵食為主的
體型越大越容易保溫。
似是而非的北方人身高高於南方人的結論從何而來呢?
首先,我認為這和人口遷移的特徵和觀測偏差有關。沿海各省由於更發達,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北方年輕人,特別是高學歷高素質的城市年輕人口;而在北方的南方人(特別是在東北和華北的廣東人福建人)往往是做生意開工廠的中年人或者他們帶來的沒什麼學歷的同鄉。
就是說對於一個典型的觀測點來說,他往往能比較的僅僅是,北方本地平均身高和南方中年人和鄉村人口的身高差異;或者是南方本地平均身高和北方城市青年人口的身高差異。
對於正常人來說,這種結論一旦得出,在生活中不斷的尋找符合的例子而忽略不符的例子本來就是人之常情。
不過,由於沒有各省的權威身高數據,所以我們推測觀測差異的同時,也必須考慮這種身高差異確實存在的情況。
學術界對於身高差異的共識是營養水平,而對於身高差異的一個很好的考察實例是日本和朝鮮半島。韓國的例子剛剛講過了;日本工業化之前,由於耕地狹小,不能大規模的養活提供蛋白質的大型食草動物;同時受限於時代的航海技術,只能在近海捕撈少量魚類,從而導致人均蛋白質攝入不足,人均身高一直較矮,很多出土文物(比如轎子)看起來就像是給小孩用的;但現在日本的平均身高早已在亞洲數一數二,遠遠超過中國。
那麼,南北方飲食是否有可能導致這種差異呢,(以經常被舉例的東北人和福建或廣東人為例)如果我們考察他們的日常飲食結構,我們其實能看到這之間顯然的差異。
我個人認為這之中最大的差異因素應該是對待湯羹的不同態度。恐怕和大多數廣東人和福建人的所知相反的是,現代科學知識其實並不支持 「湯很有營養」 這一結論的,原因是大部分我們日常所需的蛋白質、脂類、維生素、澱粉等均微溶於水甚至是不溶於水的(澱粉有部分溶於水),就是說實際上湯中只有滋味、而少有營養。而顯然的,餐前或餐中飲湯會減少其他餐食的攝入量,這可能間接的導致了兩地青少年營養攝入的數量差異。
需要特別註明的是,我並沒有說這種湯羹的食用習慣是不好(或是不健康)的,這種習慣雖然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存在在少年成長階段對其他飲食的擠出效應,但同時也有非常大的可能是減少了成年後肥胖的幾率,在營養普遍過剩的現代,孰優孰劣恐怕還真的難以判斷呢。
關於高票答案的幾點反駁
1. 適者生存里更適應性的性狀是通過「強者生存弱者死亡(以及無交配權)」來篩選生物自己的隨機變異,這已經很難適應於現代人類。
2. 生物的進化篩選需要以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計,以人類遷移和通婚的頻度,近一千年來,起碼中國就經歷了大規模的蒙古族進駐、多次橫跨多省的農民運動、滿清進駐、中原人口大量移民關外、抗日和解放戰爭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大規模人口遷徙……
南北韓二戰後分裂的時候兩者的人均身高几乎沒有差別,到上世紀90年代,不到50年的時間,南韓年輕人的人均身高已經達到北歐各國的水平,而北朝鮮現今的平均身高已經蟬聯多年東亞最低,兩者的差距幾乎有接近15cm,這才僅僅兩代人的時間。另外,朝鮮半島南邊身高高。
3. 冷箱裡面的小鼠長得更大,這種適應性能否複製到其他物種就是有疑問的;
其次,現在北方暖氣都普及了,家裡有暖氣、學校商場公司有暖氣、車裡也有暖氣,如果你拿著溫度計採集一個哈爾濱人和一個上海人的冬天環境溫度,你恐怕會發現哈爾濱人的平均環境溫度高於上海人很多的。
如果在秦嶺淮河兩邊各找一個環境相似的城市,我們是否應該觀察到有人為供暖的城市人口比對照組的城市人口,平均身高上的顯著差異呢?
況且,人類社會也沒有觀察到環境溫度影響的可觀測的穩定身高差異,同在四川的同種族人口,並沒有身處高海拔寒冷區域的平均身高高於四川盆地地區的現象。再加上我們其實完全沒有官方的各省的平均身高數據,更容易觀測到的現象其實是,無論哪個省的城市人均身高都高於更落後的鄉村人口。
北方「高冷」
很久很久以前,南方草叢灌木多,個兒大的不好鑽。
首先,現在北方人的身高是否真的比南方人高,本身很有疑問。網上廣泛流傳的所謂統計局發布的全國省市平均身高,純粹是子虛烏有。
第二,就算傳統看法中北方人身高比南方人高一點,講什麼體型大容易保溫、人種差異也是臆測。不要說世界上所有人類都屬於同一物種,中國人口絕大多數都是互相通婚的同一民族,不太可能出現如此顯著的先天基因差異。人體也不可能因為寒冷刺激而促進身高發育。
相反,走在大街上,直觀的感受告訴我們,身高的差異絕對不是由於南北地域差別造成,而是由於城鄉差別。上海街頭可以明顯看出本地年輕人要比進城打工的民工高上一頭半頭。香港市民也是絕不可能矮於東北包括廣大農村人口的平均身高的。
現代人身高的決定因素就是飲食質量。一些中國人往往喜歡嘲笑日本人為倭(矮子)國,殊不知現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早就超過了中國人。古代日本人身高矮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傳統不吃肉食,最多只吃少量的海鮮。傳統看法中北方人高大,也很有可能是因為主食為小麥麵食製品,相比大米富含更多的蛋白質。在現代人飲食結構豐富的情況下,小麥大米的差別可以說忽略不計。
放眼世界,各國人口的身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中世紀,荷蘭人被嘲笑為矮人國,而現代荷蘭人則是歐洲國家中平均身高最高的。至於朝鮮韓國平均身高差異達到了令人乍舌的12厘米,更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補充一點,雖然現在國家權威機構並沒有分省的平均身高統計,但是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數據: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黑龍江、吉林、遼寧的體質達標總體比例是89.4、83、82.4,遠低於上海和廣東的96.1和95.7。南方我不了解,在北方,一個孩子身高比周圍人低,會受到有意無意的嘲笑的。
我本人就是一個慘痛的例子(男,身高173,應該也不會再長了),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坐班裡第一排,排隊也永遠是前三個,別人提起你都是「那個小個兒」,一旦和別人發生衝突,首先拿你身高說事。還有個最關鍵的,你永遠和早戀說拜拜了,整個年級比我矮的女生也沒幾個,
於是乎,為了扼住命運的喉嚨,我開始用各種辦法來增高,喝牛奶,打籃球,也買過增高葯(後來發現都被打假了),增高鞋也買過好幾雙。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後來,大學我去了哈爾濱,我可是懷著一顆謙卑的心去的,心想,聽說東北人都老高了,我肯定會受到更加猛烈的嘲諷的,結果……………………………………
我果然受到了猛烈的嘲諷啊!在東北同學面前我更加矮啦,但是我發現我在我班身高居然算中等的,於是乎我就有了自信,我跟一個166的同學說,沒想到東北也有170以下的啊。他說,額,我是福建的……
後來,我喜歡上了班上一個高個女生(178),經過鍥而不捨的糾纏,她終於成為了
我的好朋友。
有一次,我試探性的問她。像你這種高個女生,以後找男朋友也要很高吧。
她驚訝的答到:「我高嗎?我同學都跟我差不太多啊。我找男朋友對身高沒有要求的,185以上就行了,180雖然矮點,我要是喜歡他,我也願意。」
我裝作開玩笑的問她:「那我怎麼樣啊」
她笑著打了我胳膊一下:「別鬧!」
後來她去深圳實習,回來跟我講
她都不好意思抬頭走路,也不敢出去逛街,因為路人看她跟看怪物似的。高跟鞋穿過一次就鎖柜子里再沒拿出來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