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角度來看星巴克的咖啡豆是否烘培過度了?故意過度烘培原因是什麼?


謝邀,只回答「故意過度烘焙」的可能原因:
1、深度烘焙會讓對咖啡了解不深的客人覺得很有咖啡味;
(我自己店裡用的咖啡豆烘焙程度比較淺,有時會被吐槽說「為什麼都不苦啊/太淡了」 )
2、對咖啡生豆要求降低,甚至不必去精挑細選幾種能取長補短的咖啡豆來拼配,隨便幾種咖啡豆做深度烘焙出來的咖啡風味都差不多,因為深度烘焙會燒掉咖啡豆的大部分風味;
3、對咖啡機操作人員要求低,幾乎可以忽略人為因素而做出的穩定如一的咖啡(因為你想用這種咖啡豆做出獨特風味都很難);
4、深度烘焙的咖啡豆隨時間而變化的口感基本不會被察覺,所以便於長時間存放。


——————————————————
好吧,配圖可能會有誤導嫌疑,我刪了。


從專業角度來看:星巴克的咖啡確實烘焙過度了
故意過度烘焙的原因:作為一個外人,可能猜測的原因就是——保證品質統一與標準化;迎合商業化大眾口味的需求

截至2016年年底,星巴克在中國有2100家門店,全球超過2.5萬家門店。要實現如此規模、全球連鎖的高度一致品牌門店,必須高度標準化。如果單個門店烘焙數款咖啡豆進行售賣,如果有一定咖啡烘焙與萃取能力,可能可以保持均一穩定(只是說可能);但是對於星巴克這樣的規模,食品與快消行業不同於其它跨國連鎖,如果流程、原材料、技術不簡化與磨合到一定程度,根本不大可能進行全球協作並統一品牌標準。

稍微入門一些咖啡的人應該知道,不同咖啡產國、不同莊園/農場、不同年份、不同採摘季、不同咖啡品種、不同的土壤、不同氣候…一切咖啡從一顆種子,到進入到土壤,到種植方式,到種植期間的氣候因素,到採摘與處理的方式,再到倉儲保管…這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咖啡的品質與風味。而烘焙時生豆的情況,倉儲物流對生豆的影響,烘焙當天的天氣,烘焙師的水平,甚至烘焙當天的烘焙師的情緒,可能都會對最終結果產生影響。這也是我前面說單個門店想保持完全均一標準的可能性「只是說可能」的原因。
星巴克其實解決了一個很厲害的問題,雖然是採用一個會讓人疑惑的方式。我不信一個世界性的巨頭會比一個只經營了兩三年(久一點可能七八年10年)的咖啡小館所懂的技術要「少」,他們只是更理智地知道什麼更加適合商業實踐。說星巴克咖啡難喝的第三波咖啡人,自己的咖啡也不一定真的很好(不要噴我,只是客觀說實話)。燒焦與夾生或者是寡淡無味,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難喝……我們需要少一點點傲慢。

其實星巴克的生豆採購系統非常優秀,一次機緣巧合和負責星巴克印度市場的烘焙工廠負責人交流時了解到,其實星巴克採購的咖啡生豆品質非常好(相較於速溶與大多數連鎖咖啡館)。有些烘焙基礎的咖啡人應該知道:如果要對一款咖啡生豆進行烘焙,依據咖啡生豆本身的密度與水含量以及其自身特性,我們會採取不同的烘焙方式。而比如說陳豆或者是質量一般的咖啡生豆,普遍水含量或者是密度會相對較低,烘焙的時候回溫點來得很快,升溫也很快,走到最後焦的也會很快。我們在回憶一下星巴克的烘焙程度,黑到那個地步,你用低質量的咖啡生豆試試……很可能不到那個程度就完全成灰了。
全球,不論是印尼、越南、寮國還是巴西、中南美、非洲採購的咖啡生豆,最終都要烘成一個樣子,而且要可以烘到那個深度,實際操作的時候必須做出重大妥協。這個協作的難度與技術的坎坷,可能只有他們相關內部技術人員能懂吧。凡是大企名企,必有其過人之處。

再者,大眾咖啡口味目前在剛剛啟蒙階段,在一個增量階段的市場,誰先佔領住一切市場先機誰就是王者。等我們進入存量階段的時候,再來討論什麼是好喝的咖啡吧!~巨頭們其實更懂什麼是好喝的咖啡,雀巢在60年代就贊助植物學家生物學家進行咖啡研究,幾十年來受其資助的學者與研究項目我很難說具體數量,除了咖啡相關的植物理論研究,似乎全球頂尖商學院的學術關聯也不在少數。別以為他們現在賣的產品你不愛就小看他們的實力。他們只是更理性成熟罷了

保持謙虛謹慎,不做無知的傲慢偏見者。
向巨頭致敬。


給你一個傳送門。看下我以前回答別人的提問。手機碼字。懶啊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085149/answer/43937958


星巴克繼承的是Peet"s coffee的衣缽,Peet這位老先生就是走重焙的。在他之前,美國都是淺烘焙的豆子,因為淺烘焙失重少,當然對賣家來說合算。這個時期的美國咖啡就是刷鍋水,是PEET老先生讓美國人領略到了什麼叫甘甜潤喉的好咖啡。

鮑德溫三個人創立了星巴克,最早就是從PEET"S COFFE買烘焙好的咖啡豆。後來創始人與舒爾茨產生分歧,PEET老先生又想退休賣店。所以星巴克創始人把星巴克賣給了舒爾茨,並且自己買了師傅的店。

目前排名第一的回答中,對重焙是否定的。因為淺烘是在星巴克席捲全球之後、第三次咖啡浪潮的特點,這個風潮的代表人物是一個叫豪爾(Howell)的美國人。他的公司還取笑星巴克是「焦巴克」(Charbucks),兩家還鬧上過法庭。

所以,這只是一個傳承,並不能代表淺烘焙比重焙更高級。具體請參考《咖啡學》一書。

補充:
Charbucks的故事:http://www.barrypopik.com/index.php/new_york_city/entry/charbucks_starbucks_nickname/
The term 「Charbucks」 had been in widespread usage for many years all over the United States, but during the early 90s, it was being used intensively in the Boston, MA area. George Howell, former owner of the, now non-existent Coffee Connection, had brought it into prominence in the Boston area.


為了不是最新鮮的豆子也可以出很重的咖啡豆焦香味。

星巴克其實本質上是個賣牛奶的廠家,為了讓世界各地,這麼多連鎖店都可以標準統一,做出一杯誘人的咖啡。
他們用了三個策略
1 咖啡品類以奶咖為主(奶加的多,糖加的多,誰都會覺得好喝)
2 店內使用自動咖啡機沖泡。不客氣的說,星巴克的咖啡師,根本就連意式咖啡的門都沒入,只是按按鈕就可以出一杯咖啡。
3 重度烘焙的豆子。咖啡好喝的關鍵在於,咖啡豆的新鮮度。星巴克這麼多店,這麼大的片區,是不可能,每家店附近都有烘豆廠的。所以,重度的烘焙,可以讓豆子在相對長一點的時間內也可以感覺香味濃郁。

以上所說,並不針對星巴克,全球連鎖店,要統一標準只能這麼做。是沒有辦法中,權衡的最好辦法。


樓主試試星巴克門店有賣的黃金烘焙系列咖啡豆,再感覺一下是不是過度烘焙。


和星巴克中端定位相關的,畢竟這個層次最容易賺錢,所以一個有財力有實力的大企業,不是烘焙不出其他程度各種級別的豆子,只是現在這種程度的烘焙方式有利於保存,普世所認同的咖啡味也濃郁些,和牛奶糖這些東西混合了之後更加利於一杯飲品口感的整體呈現。畢竟懂的人還是少。但是也沒有一個具體的界限來判定烘焙到哪種程度是剛好合適的。對於星巴克,值得贊同的是在推廣咖啡文化方面,畢竟那些說壞話的裡面羨慕嫉妒恨人家靠這個賺大錢的也不是少數,而那些來炫或者不明真相直接鄙視的也都是蠢驢。說得過多,我在那裡做兼職,他的企業文化我是認同的,畢竟一個大的企業賺錢是本質。但是不久之後陸續會有一系列低烘焙的豆子在大陸售賣,國外已經有了。但是奶咖里絕對還是萬年不變的濃縮深度烘焙咖啡豆。


為了出品的一致性。咖啡風味是千差萬別的,每個產區每個地塊每次採收咖啡的風味都是不同的,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地方能一次性為全球的星巴克長期提供具有高度一致性的豆子。但是這些風味物質歸根結底都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除了改變拼配的配方,把他們都烘焙到一個產生相同物質的臨界點上,接近碳化但又不是完全碳化(需要相當的設備與技術)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比如雞肉,豬肉,牛肉,把他們烤糊後那些黑色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一個味道的。隨著烘焙程度的加深,美德拉還有其他的一些物理化學反應進行的越完全,最終得到的豆子風味越相近直至完全碳化(當然不會做到這種程度),當然這樣也有缺點,不同的咖啡他們獨自特有的一般人可輕易辯識的那幾十上百花果香味,優質愉悅的水果香甜,令人口舌生津的飽滿果酸全部損失殆盡。所以星巴克根本不會採購精品級的咖啡生豆來做他們日常銷售的咖啡,除了價格因素外,這樣烘焙對那些豆子來說簡直是人神共憤的暴殄天物。當然星巴克近一些年來也有採購優質的莊園豆來做中深度以上的全風味表現烘焙,但是他們幾乎肯定不會採用淺烘來表現咖啡的產地風味,因為他們自己也十分清楚,如果故意做的不好,他們將對整個咖啡產業全面樹敵,同行會吐槽他們的生豆品質和烘焙技術,咖農會因為他們收入銳減。如果做的好,人們一旦喝到了這種如果汁般酸甜可口完全沒有苦澀不需要奶糖就極其適口的咖啡,那真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吃了智慧果,曾經滄海難為水了。


我想說是星巴克沒什麼好黑的。
星巴克本身是一個快餐性質的咖啡廳,本來就不是做單品的。這就好比你用美食家的標準去挑剔肯德基。
深度烘培是保持品控的一個手段。同時深度烘培並不一定就低等。畢竟,口味沒有高下。


現夥伴。入職前已經對咖啡有所了解。自己玩手沖。自己玩半自動。

對於星巴克的深烘自己理解的是由於成本問題。

1:的確,深烘對於那些高品質單品豆就是暴殄天物,但對於那些品質不至於那麼好的或是本身風味就偏向於可可風味的豆子無疑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還有,星巴克現在咖啡豆的烘焙廠應該是在馬來西亞。

2:對於現在中國許多人來說對咖啡的認識很多還停留在速溶的認知上,許多人對於咖啡的水果的酸香以及一些淺烘豆獨有的花香並不能接受。
包括店裡的夥伴接受淺烘的人都不多,對於酸他們並不接受,並且對於咖啡有酸度這個概念並不友好。而要改變一個人的認知是很難的。
所以星巴克如果用淺烘的豆子,只會使很多隻接受苦的咖啡的人放棄星巴克,這對於一個龐大的公司來說是不可能的。
星巴克做的其實更多的是第三空間。

相對來說更多的是服務和穩定的飲品質量。對於口味這個只能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畢竟同一包瑰夏不同的人也能喝出不同的味道。

3:對於「意式咖啡的門都沒入。」
的確意式咖啡很深奧,粉的研磨度,壓粉的力度,機器的壓力,出來的油脂的豐富程度,對奶泡充氣程度的把控…這些變數很多。但是要把半自動玩得隨心所欲需要做多少杯?需要多久?教會一個什麼都不會的人學會做半自動需要多少成本?
那麼大的規模,不說新人帶不帶薪培訓了,光牛奶和豆子的消耗,有多少咖啡店可以承受這個成本的壓力?全自動在一些方面解決了這個問題,當然省下來這些成本,星巴克都拿來擴張新店了。

還有,的確現在有很多夥伴根本不去了解咖啡也不去練習拉花,只能說捫心自問自己是用心在做每一杯咖啡的。
但全自動出來的油脂少的可憐,根本拉不出多好的圖案,再說了拉了花有多少人會欣賞?只是快消費而已。

還有星巴克曾經出過淺烘豆。輕柳和閑庭。如果買得到的話可以嘗嘗。不能說特別好只能說是那種中規中矩的豆子。

另外,30多塊錢你想喝多好的咖啡?能用明治的奶已經很不錯了。總比某些用咖啡香精和奶精泡的要好吧?


不認為星巴克的咖啡過度烘焙了。之所以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很多國內的星巴克只使用一種口味"French Roast"也即 "Dark Roast" 的烘焙出的咖啡豆 (那些靠加奶泡,濃縮搞出來的變種不算)。原因是在星巴克的發源地美國,不論咖啡品牌如何, 以 French Roast 方式烘焙的銷量一般是最大的。如果只賣一種口味的咖啡,當然選銷量大,受眾多的。

現在美國的星巴克店裡,一般都有三種口味供顧客選擇 : French Roast ("Dark Roast"), Pike Place Roast ("Medium Roast"), Blonde Roast ("Light Roast"). French Roast 本身就是"過度烘焙"的代名詞,個人不覺得 Pike Place Roast 和 Blonde Roast口味的咖啡有任何過度烘焙的跡象。


由兩方面:一是市場,即普眾的口感決定,二是成本。普眾的口感決定的。普眾更傾向於不酸的咖啡,按產地不同選擇不同的烘培方式畢竟屬於小眾,不僅是成本,還有口感,就像Amedi、Domori、Akesson巧克力一樣,成本高,強烈的風味決定了此類只屬於小眾。且咖啡的如入門門框比巧克力高得多,意式半自動機,小s一套將近7000,加上家用烘培接近1W。會有多少人為了每天喝上一杯意式,而選擇花上1W?膠囊機那肯跌的耗材更別說了。由於高門檻,普眾只能被動接受所謂的咖啡文化。另,星巴克雙份濃縮才19,這價格在商用里算無敵了,不如他家的機器出來的都比他貴,品質更比不上了。


星巴克使用重烘焙是其傳統。其創始人師從於Alfred Peet,而Peet推崇重烘焙。
Peet是來自於歐洲的移民,當Peet來到美國時,非常驚訝美國人竟然喝量大質低的咖啡——當時的咖啡商使用劣質的羅布斯塔豆,利用淺焙來加工咖啡豆,以減少水分的損失。Peet認為不是美國人天生喜歡喝劣質咖啡,而是美國人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咖啡。
Peet在加州伯克利開了一家咖啡烘焙店,通過重烘焙加工100%的阿拉比卡豆,認為只有最好的阿拉比卡才能經受得了重烘焙。Peet的店只供應新鮮烘焙的咖啡豆,並教授人們使用法壓壺製作咖啡。
1971年,三個西雅圖的年輕人決定在西雅圖開一個供應新鮮烘焙咖啡豆的店,起名叫星巴克(Starbucks)。因為星巴克的創始人曾經師從於Peet,所以星巴克也繼承了Peet的重烘焙方式。
後來星巴克的一位前員工——霍華德·舒爾茨——與一些投資者從星巴克創始人手中收購了星巴克咖啡,而星巴克的創始人則買下了Peet的咖啡店。
星巴克自認為Peet的傳人,推崇重烘焙,並且在店中出售法壓壺。


我想說的是,1.不是星巴克要加奶,是顧客需要,我們寧願買給你單份濃縮
2.你怎麼知道意式咖啡沒有入門,就是4年前,星巴克還用手搖的咖啡機,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歷史。18-23S,我們嚴格遵守,不要瞎說。
3.全部都是空運進口的,我也不知道你怎麼還會說,要有烘焙豆場,咖啡本來就不是本土的,你想要有廠,首先給我們生豆好么!最近的生豆都要雲南哪裡,人家都是本地生產本地製作,不要瞎畢畢好么!
而且烘焙過程中的高熱度會在咖啡豆內引發化學反應,生豆中的糖分和澱粉會轉化為珍貴的油脂,是咖啡形成濃郁的風味和香氣。輕度烘焙往往酸度更高,重度醇度和風味更好,但不能說輕度就不香了,每種咖啡都有自己的味道和故事。


看看星巴克的發展史,最初的星巴克賣的是質量是服務,現在賣的是品牌,對產品的要求已不再


咖啡豆非深度烘焙、咖啡豆特色風味可產生酸味。咖啡豆品質參差不齊混在一起的話也容易產生酸味。不是行家一般沒法區分,索性深度烘焙可以避免這一點。把咖啡放涼了還是能喝出酸味的


第一個問題:從專業角度來看星巴克的咖啡豆是否烘培過度了?

從第三波咖啡浪潮提出的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也叫做 「特種咖啡」「精選咖啡」角度來說,是的,確實烘焙過度了,導致咖啡豆本身的香氣和味道損失了不少。

從商業的專業角度來說,特種咖啡的商業潛力是巨大的,星巴克的對烘焙度的選擇是經過研究和調查之後的結果,而且星巴克的臻選店也在大力推廣手沖咖啡,說明消費者對於單品咖啡的接受能力主要都在這個範圍內。那麼從這個方面來說,星巴克並沒有過度。

第二個問題:故意過度烘培原因是什麼?
考慮到咖啡豆從烘焙以後,風味就開始流失,然後計算上包裝,運輸到銷售的過程,無法達到最佳風味,為了保證連鎖店的同一品質,星巴克經過多次驗證選擇了現在的烘焙度,犧牲了部分風味,但是是連鎖咖啡店的最佳選擇。

——————————

接下來我想說一下,如果對咖啡有穩定的需求,可以多嘗試幾家現烘焙咖啡豆商,選擇一家質量穩定的,和你喜歡的咖啡豆。因為無論是意式咖啡還是單品咖啡,對於豆子的新鮮度肯定是越新鮮的豆子風味保存最完整。如果豆子能保證到這個程度,只需要最基礎的萃取能力,就能喝到一杯美味的咖啡。


咖啡生豆經過深度烘焙,重量損失20%至30%,且耗時久,言則成本更高。那麼為何又追求深度烘焙呢?這風味就請君親嘗了。


單從烘焙程度的角度上來說星巴克做出的是相對正確的選擇,全部都是奶咖的產品或者說絕大部分都是意式產品的情況下二爆以後的豆子優點大於缺點。粘稠,苦度,香氣似乎更重要。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型設備和大宗購買造成品質問題,深烘的豆子要求生豆的品質要比中和淺更要命,歐系和西雅圖老派的一些烘焙法都屬於高速半熱風,靠香氣判斷停止要比其他方式準確的多。早期星巴克的(霍華德之前)烘焙咖啡還算可以,可遍地開花式的開店就必須做出一些選擇。
所有星巴克美國本土的豆子除了日期和豆質的問題,法壓壺驗證香氣和口感(還要除去澀,深烘塊炒最難的問題之一)可以打70分以上。
試想天天喝咖啡陪你中烘的豆子,嘴裡一直一種酸不酸苦不苦的味道,這沒有感覺啊。。。。。。。。


一杯20~30塊的咖啡能有多小資?我們無非就是當一杯飲料來喝嘛.
不知道怎麼那麼多人要說成裝逼.
有人說吃肯德基是裝逼嗎?


推薦閱讀:

TAG:咖啡 | 咖啡館 | 星巴克 | 咖啡豆 | 烘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