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有多少種?在飲茶的方式上有什麼區別?
今天知道原來除了紅茶、綠茶以外,還有烏龍茶,還有白茶、黑茶、黃茶。
- 這幾種茶之間有交叉嗎?烏龍茶和青茶是一種茶嗎?黑茶和普洱是一種茶嗎?
- 黃茶和白茶感覺很相似,區分的標準在哪裡?
- 在飲茶的方式上有什麼分別?
- 營養價值上呢?
多圖預警。。
看了大家的答案,基本還是圍繞著茶葉的區別。
至於題主所提的飲茶方式的區別,倒是回答不多。
那麼不妨由我按照飲茶歷史的順序,給大家理一理不同時期的諸種飲茶方式。
適逢清明之後,春茶方生,正是個採集新茶的好時分。
端著一盞剛沏好的香茶,品味著香釅,可謂是種享受。
然而說起來,歷史上的古人們,可不是像咱這麼喝茶的。
那麼,人家究竟是怎麼享受的呢?
莫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這上古時期,神農氏嘗百草時就順道嘗過了茶。
好奇的他發現,這種綠色的小葉片其實是一味良藥,有清熱解毒、提神、醒腦之功效。
於是,他把這記錄在《神農本草》中:「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這裡的荼,就是茶。
為何這麼說呢?《衡州圖經》有云:「荼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
這裡的荼陵,就是今天湖南的茶陵,此地以產茶聞名。
在神農氏的帶領下,先秦時代的人民將茶葉直接放進嘴裡嚼,以此解除一天之疲乏。
這是飲茶的第一形態。
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從將枝條和芽葉從茶樹上摘下,並放在水中燒煮。
煮沸後,將茶湯一飲而盡。
這種飲茶的方法,稱為「粥茶法」。
楊華在《膳夫經手錄》中寫道:「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
所謂粥茶法,就是把茶葉和煮菜葉一樣煮成菜湯。
這種茶葉「菜湯」味道苦澀,由此被稱為「苦荼。」
這是飲茶的第二形態。
到了西漢時期,人民生活有點好起來了。
苦茶那麼苦,人家喝不慣了,
於是,就琢磨著怎麼改良一下飲茶方式。
他們在煮茶時,添加了「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同煮,
依靠這些佐料和刺激性調味品的氣味,來掩蓋茶葉自身的苦澀,
但是究其本質,依然不過是加了調味料的菜湯罷了。
這種飲茶方式,和如今的「擂茶」頗為相似。
擂茶,主要流傳於益陽安化、桃江、常德等地。
起於漢、盛於明清。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
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
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到了晉代時,人們不再煮完整的茶葉了,而是將其碾成粉末。
晉代的品茶大神杜育,就在《荈賦》中寫下了美輪美奐的句子:
「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這篇賦是極好的,也是中國茶葉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記載,茶葉從種植到品飲的全過程的作品。
文中講從環境、種植、生長以及到採摘時節,
還有勞動場景到烹茶、選水及茶具的選擇和飲茶的效用等。
從這個時期起,飲茶之風逐漸進入了上流社會。
孫皓、桓溫、左思、劉琨等,都留下了和飲茶有關的軼事。
到了唐代時,以茶葉粉末煮茶的風俗早已流傳開了。
這種飲茶之法,被稱為「末茶法」。
從此,飲茶告別了「粥茶法」的年代。
而「末茶法」又一路東渡扶桑,
到了日本後,被奉為至寶並一路發揚光大,稱為「抹茶」。
沒錯,你吃的抹茶冰淇淋、抹茶奶茶、抹茶奶茶都是這麼來的。
唐代的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有云:
「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
又說:「碧粉縹塵非末也」。
可見此時的茶末雖然已經很細,但還沒到細碎如粉的狀態。
他還在《茶經》提到一種流傳甚廣的「煎茶法」。
即先在風爐上的茶釜中煮水,
待水微沸之後,將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
隨即用特製的竹筴攪動,等到茶沫滿溢之後,將茶汁酌入茶碗中飲用。
煎茶的過程中,還需依照個人口感加鹽調味。
使用這種煎茶法,飲茶時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稱為「雋永」,
以後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後,如果不特別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煎茶法所用的「風爐」,是陸羽親自設計的一種茶具。
其狀如古鼎,有三足兩耳,多為銅或鐵鑄造。
爐內為泥壁,爐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風,是以稱為「風爐」。
窗孔上分別鑄有「伊公」、「羹陸氏茶」字樣,
只因「伊公」伊尹是公認的烹飪始祖,開發出用鼎做飯的方法,
而陸羽則認為在懂得生活方面,自己與他並駕齊驅。
唐朝時,人們還將茶葉製成茶餅。
茶餅的製作方法相當複雜:
分為 「采」、「蒸」、「搗」、「拍」、 「焙」、 「穿」、 「封」七道工序。
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陽還沒升起,露水未乾之時,
「采」下茶葉,放進專用的甑釜中「蒸」煮,
隨後,將蒸後的茶葉用杵臼「搗」碎,
再把它「拍」製成團餅「焙」干,最後將茶餅「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餅,必須使用相應的模具,稱為「規承」。
這其中,「規」為鐵制,形狀為圓型或方型 ,
「承」也稱「台」,一般用石頭做成。
到了唐代後期,一種更加新穎的飲茶方法被發明了出來.
此法將茶末置於茶盞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
待水煮沸後,再持茶瓶注入茶盞中沖點,
由此,被稱為「點茶法」。
此法最早見載於晚唐蘇廙的茶書《十六湯品》。
所謂《十六湯品》,是將茶的煮法分解為十六種,
將煮水的沸滾程度分為三種,注水的緩急又分為三種,
茶器種類的不同再分為五種,連煮水用的薪炭燃料也可分為五種,
由是共計十六湯品,且都是點茶之法。
點茶法格外重視點湯的技法,強調注水時水流的通暢,水量的適度,落水點的精準。
在點茶的過程中,還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擊拂,
以求生成濃郁而懸浮的泡沫,如細膩的積雪般覆蓋在茶麵上,經久不散,
頗有點卡布奇諾的調調哦~~
要做到高顏值的茶湯,就需要更細的茶末。
在蘇東坡的筆下,細碎的茶末被稱為「飛雪輕」、「瑟瑟塵」。
細膩的茶末製成的茶餅,被稱為「茶團」,
其中最出名的,是福建建安鳳凰山所產的「北苑茶」。
由北苑茶製成的茶團,分為「龍團」和「鳳團」,供北宋皇家和高級官員享用。
宋徽宗時,著名茶師鄭可聞以茶葉「銀絲冰芽」製成的「龍團勝雪」,
只取新茶當中的一縷,再以清泉水洗滌,使其閃耀著光芒,根根如銀絲一般。
這種茶餅,每一團都要賣到四萬錢之多,摺合到現今約一萬兩千元。
嗯,一團「龍團勝雪」,就抵得上一個LV包包。
仁宗時,蔡襄所製作的「小龍團」,一斤就價值黃金二兩,摺合現今約六千元。
關於點茶法的講究,那是一本書都寫不完的。
(誰讓宋代的文人社會,個個都愛附庸風雅呢。。。
這裡我就揀兩個說說:
我們知道的大藝術家宋徽宗趙佶,
就是那個,堪稱中國的路易十四,一手締造出「瘦金體」和「靖康之恥」的男人。。
人家也是個飲茶的宗師哦~~
他在《大觀茶論》中提出「香、甘、重、滑」四字,
以其個人喜好作為全國的飲茶標準。
(是誰問包子的標準的?亂棒打出去!!
宋徽宗認為,茶色務求「以純白為上真」,並認為「壓膏不盡,則色青暗」。
也就是說,他要求茶葉要在茶碾中研磨一整天,
直到糊狀物均勻而細膩為止,
如此一來,茶本身的汁液被盡數壓榨出了,
茶葉中的苦味也幾乎蕩然無存。
此外,在製作茶團中,還要添加澱粉和香料,更高檔些的,甚至還要加入龍涎香。
這種甘甜香濃的乳狀茶湯,和如今我們喝的茶著實大相徑庭。
點茶的過程,則更加瑣細而嚴苛:
備好茶末,燒好熱水之後,先要以小火預熱茶盞,
以避免注入的開水在冷茶盞中變涼。
再用一種叫「茶則」的長柄小勺,從茶罐中舀出一錢七分茶末,
再用「茶匙」從「茶則」中輕刮入茶盞。(就這麼一個步驟就得兩種工具)
然後再在茶盞加入一些水,調勻茶末,稱為「調膏」。
怎麼說呢,大概就跟攪合黑芝麻糊差不多的感受……
然後再用茶瓶向內注水,水溫務必要適中,
因為偏涼的話,茶末會浮起,偏熱的話,茶末又會下沉。
注水的同時,還需用「茶筅」擊拂。
「茶筅」是一種竹製茶具,外形和打蛋器有異曲同工之妙。(沒準打蛋器就是抄襲咱們的。。)
擊拂的動作,也大有講究,要漸進式發力,以手腕的力道旋轉茶筅,來回打擊拂動。
在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是這麼說的:
「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
大家趕緊打個雞蛋感受一下。。。
北宋時,點茶法發展到了「鬥茶」。
「鬥茶」,又名斗茗、茗戰。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風雅人士的一種雅玩。
具體就是兩人互相點茶,比拼點茶之技的優劣。
鬥茶的比拼,也大有學問:
只有當茶末極細,調膏極勻,火候適中,水溫精確,
水與茶末的比例恰到好處,預熱時時機拿捏到位,
沖點時水流緊湊不斷,擊拂時動作嫻熟連貫時,
最終點出的茶,才能呈現完美的懸浮膠著狀態。
形成的湯花勻細,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
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
反之,若是湯花泛起卻不能咬盞的話,就會很快散開,
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會露出茶色的水線,稱為「水痕」。
最終比拼的勝負手,就是看水痕出現得早晚。
水痕越晚出現者為勝方。
此中任何一步沒有做到位,就很有可能在「鬥茶」中敗下陣來。
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節儉,否定了奢靡的「點茶法」。
他親自下詔,令「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
所謂芽茶,就是指我們現在所用的散茶葉。
從此,飲茶進入到了「散茶法」時期,並延續至今。
直接在壺或盞中沏泡散茶,就成了飲茶的主流形態。
飲茶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人們對茶的利用簡單而方便了。
飲茶方式簡約化了,人們只好轉而追求茶葉和茶具自身的高檔程度了。
客官看完小文,來盞香茶,且留個贊再走~
客官看完小文,來盞香茶,且留個贊再走~
=====更新====
把茶葉的分類也寫一寫吧,以後自己也可以留作資料。
綠茶:
平時見得最多的,就是綠茶了。綠茶不僅用來喝,現在已經演化到引申含義之中,變成了一個負面的詞語。大概有同樣遭遇的詞兒,只有「白蓮花」了吧。。
真正的綠茶,原本也是帶有白毫的。但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之後,大部分白毫脫落,再浸泡後為,便成了清新的綠茶。綠茶又分為四種不同的殺青工藝:炒青茶,蒸青茶,烘青茶,曬青茶。
這其中,炒青是國內最常見的制茶工藝,根據茶的不同形狀,又分成長炒青,扁炒青,圓炒青三種。在製作時,將新鮮的茶葉在120攝氏度左右的大鐵鍋中來回翻炒,以使得水分完全散失,茶身也變得綿軟,以便做出不同的形狀。
由於綠茶製作時不發酵,各種成分也得以保留得很好。其中茶多酚、咖啡鹼可以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能保留一半左右,維生素的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新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比其他種類的茶都要更高。
著名的綠茶實在太多,但最有名的當屬以下三種:
西湖龍井:西龍是中國綠茶的代表,出產於杭州西湖周邊,是古代知名的貢茶。西龍的特徵是葉片呈扁平狀帶有翡翠色的茶色,散發出嫩草或豆子的清香與甘甜。上好的西龍,在清明節前後以一芯一葉的方式摘取,被視為綠茶中的至高臻品。
黃山毛峰:產於名勝黃山,是安徽綠茶的代表。毛峰是一種帶黃白色毛的烘青綠茶,茶色往往伴有透明的黃金色,散發出栗子的香味。各種毛峰中,以一芯二葉方式摘取的特級品被稱為「雀舌」。
碧螺春:和西湖龍井齊名的炒青綠茶,產於蘇州的東山及西山。但形狀和西龍有明顯區別,呈現出可愛的,如卷貝般的螺旋狀。碧螺春也是古代著名的貢茶。
黃茶:
黃茶可能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這是一種與綠茶非常相似,但在加工工藝中加入了一道燜堆渥黃工序的茶。通過燜堆的方法,促使茶葉中的多酚和葉綠素等物質部份氧化。
製作黃茶最主要的工藝,稱為悶黃。是將殺青和揉捻後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後以濕布遮蓋,等待數十分鐘至數個小時後,茶坯在水熱的作用下產生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明亮的黃色。根據黃茶種類的差異,進行悶黃的先後也不同,可分為濕胚悶黃和干胚悶黃。
黃茶浸泡後,呈現出黃湯黃葉。上好的黃茶,每根黃葉都在杯中立著,「如刀山劍硭」。按其鮮葉的嫩度和芽葉大小,又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
著名的黃茶,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四川的蒙頂黃芽,安徽的霍山黃芽等。它們的區別除了茶樹產地不同外,悶黃的方式也各具特點:如霍山黃芽是炒乾涸攤放像結合的悶黃,稱為干胚悶黃,含水量少,變化時間長;蒙頂黃芽是在揉捻後悶黃,屬於濕胚悶黃,水分含量多,變化較快;君山銀針則是在炒干過程中交替進行悶黃。
白茶:
白茶是一種採摘後,不經過殺青或揉捻的工序,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由於沒有殺青和揉捻,茶葉表面的白毫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色澤銀白,如同覆蓋了一層薄雪,因此得名白茶。
白茶之名,最早見於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由此可見,唐代時的長溪縣(今福建福鼎)已經成功培育出「白茶」品種。
白茶是一種輕微發酵茶,發酵程度僅比綠茶稍多。曬青是一道主要的白茶工藝,由於不沾煙火,白茶得以保持原有的清香口感。在曬青的同時,薄薄攤開於竹匾上的茶葉漸漸萎凋,這也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
白茶的製作是所有茶葉中最為自然的。比較出名的白茶,均出自福建東北部地區,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等。而比較有名的「安吉白茶」雖名為白茶,但實則是一種綠茶。
青茶:
雖然名字和綠茶很像,但青茶並不是綠茶。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它的另一個名字——烏龍茶。是的沒錯,青茶就是烏龍茶,這是一種半發酵茶。
根據宋代《食貨志》所載,烏龍茶的前身,是北宋時著名的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時任福建轉運吏,監督製造貢茶的著名書法家蔡襄,對北苑茶便情有獨鍾。他1051年時所著的《茶錄》中提到「茶味主於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續諸焙所產者味佳。」
在北宋晚期,北苑茶已經發展出半發酵的製作方法:採下的鮮茶葉,須經過白天半天的時間堆放於竹筐之中。待得茶葉在筐子里搖蕩積壓,直到晚上才能開始蒸制。當時的茶人發現,經過積壓之後,芽葉經酶促氧化的部分變成了紫色或褐色,泡製出的茶湯口感獨特,飲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他們便保留了這一製法,於是誕生出了青茶。
說到最著名的青茶,自然當屬鐵觀音。鐵觀音原產於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發現於1723至1735年間。「鐵觀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樹品種名。因乾隆皇帝細觀茶葉形似觀音,臉重如鐵,便賜其名為「鐵觀音」。
除了鐵觀音外,產於武夷山的「大紅袍」也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青茶。它的母樹產於福建武夷山天心岩九龍窠的高岩峭壁之上。由於母樹的數量很少(現存僅剩下六棵)。每年又會根據雨水、產量等因素作限量採摘,所以即使在最好的年份,大紅袍的茶葉產量也不過幾百克。這也是為何大紅袍如此昂貴的原因。那麼一般市場上所售的「大紅袍」,大都只是掛個名罷了。
紅茶:
紅茶是一種流行於全世界的著名茶類,也是一種全發酵茶。
紅茶的製作步驟,分為採摘、萎凋、揉捻、發酵、乾燥五步,比綠茶多了一個發酵的過程。在發酵過程中,茶葉在空氣中氧化,其中的茶多酚和單寧酸減少,並生成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醇類、醛類、酮類、酯類等芳香物質也隨之產生。
因此,紅茶的茶葉呈黑色,或黑色中參雜著嫩芽的橙黃色。茶湯呈深紅色,香氣濃郁撲鼻,比綠茶更加香濃。至於紅茶的口感,由於少了苦澀味,因此味道更加香甜、醇厚。也更容易被外國人接受。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不像綠茶會隨著時間而失去味道,紅茶的味道卻能夠保存相當長的時間,因此能適應長途運輸。這也是紅茶能夠廣泛傳播到西半球的重要原因。
依照製作工藝劃分,紅茶可以分為小種紅茶、功夫紅茶和紅碎茶。
其中小種又分成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其區別在於是否產在武夷山桐木關。正山小種(也稱拉普山小種)是一種非 常古老的紅茶,相傳所有紅茶的都源自於它。現在很火的金駿眉,便是正山小種的一種。
祁門紅茶和滇紅則是功夫紅茶的代表。將紅茶切碎,就是所謂的紅碎茶。比如國內外超市隨處可見的「立頓」紅茶,就是紅碎茶的一種。
與其他茶葉的最佳產地都源自中國不同,最好的紅茶並不在國內,而是在印度的大吉嶺。大吉嶺紅茶產自印度西孟加拉邦北部,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高原地區。此地氣候濕熱,終年被雲霧所籠罩,雨水充沛,環境非常適合茶樹生長。
大吉嶺紅茶的味道帶有濃郁之中透著果香,因此在英國享有盛名,獲得無數獎項,故有「紅茶之皇者」的美譽,又被稱為「紅茶中的香檳」。在此提醒大家,雖然大吉嶺紅茶如此有名,但其最初的品種,依然來自於中國安徽。
黑茶:
黑茶是一種後發酵茶。所謂後發酵茶,是指陳放茶葉數個月或數年,讓其中的麹菌發酵後製成。黑茶泡出的茶湯顏色,呈黑褐色且混濁,因此得名。其生產歷史非常悠久,已有四百年歷史。
根據《甘肅通志》所記載,黑茶最早見於明嘉靖三年御史陳講的奏疏:「以商茶低偽,征悉黑茶。地產有限,仍第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書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曬一篾,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
黑茶又被稱為「馬背上形成」的茶。當時在四川雅安地區,茶馬交易盛行。茶商從雅安出發,經由馬背馱著抵達西藏,至少需要三個月的路程。由於缺乏遮陽避雨的工具,下雨天時,茶葉常被淋濕,到得天晴時又被晒乾。這種干、濕的循環變化過程,使茶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導致了發酵,產生了品質完全不同於起運時的茶品。人們發現這種茶氣味醇香,口味厚而不膩,不但能夠長期保持,而且越陳越香。於是黑茶便逐漸流傳下來。
最有名的黑茶,應屬雲南的普洱茶。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使用後發酵方法製成,依照發酵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而成品又可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類。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且香型獨特。
與其他茶不同的是,普洱茶的飲用方式比較多樣,不但可以清飲,還可以混飲。普洱茶還有一大特點是經久耐泡,即便沖泡五、六次之後,余香仍在。
花茶:
除了上述六種依照發酵程度不同的茶外,還有花茶這種再加工茶。
花茶,又名香片,是將不同品種的香花,放在茶胚中窨(xun)制而成。利用茶善於吸收異味的特點,將有香味的鮮花和新茶拌在一起置於罐中,稱為窨制。待得茶將花香味吸收後,再把乾花篩除。如此製成的花茶,帶著各種草本植物的花香,芬芳撲鼻。
花茶的製作方法分為拌和、窨花、通花、出花、烘乾五個步驟。據史料記載,清咸豐年間時,福州已有大規模茶作坊進行商品茉莉花茶生產。當時福州的窨制茉莉花茶運銷華北,特別是津、京地區,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排名第一的答案很多地方不準確。特別是分類方面錯誤挺多的。
厭學的我手癢來改錯了
——關於分類——
以下引用@張沈揚墨的答案
- 綠茶 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 龍井茶,碧螺春,信陽毛尖
- 黃茶 徽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 白牡丹,白毫銀針,安吉白榮
- 白茶 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 君山銀針
- 青茶 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 鐵觀音,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
- 紅茶 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 祁門紅茶,荔枝紅茶
- 黑茶 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 六堡茶,普洱茶 花茶
下面是我在找茬
大分類方面,花茶是不屬於黑茶的。應當另立出來。
小分類里黃茶的例子似乎全錯了,白牡丹和白毫銀針是白茶。
還有安吉白榮是什麼?(五筆錯誤是安吉白茶吧)不過安吉白茶屬於綠茶...
至於白茶的例子也錯了,君山銀針是黃茶。
如果我沒有搞錯,那麼這個高票答案有待加強了,讓我為大家系統分類,徹底科普一下子好了。
通常我們是按照發酵程度來分類,但這個程度如果僅僅用數字表達是沒那麼準確的。
我偏向說是製作工藝呢。
綠茶
(上圖是安吉白茶,叫做安吉白茶其實是綠茶,同理還有天目湖白茶)
(上圖是安吉白茶,叫做安吉白茶其實是綠茶,同理還有天目湖白茶)
綠茶未經發酵。根據殺青時候的工藝分成
1.炒青綠茶(根據不同形狀又分成長炒青,扁炒青,圓炒青等)這種工藝的綠茶一般被人為是最好的,所以我們知道的名茶大多屬於炒青綠茶。龍井,廬山雲霧茶,碧螺春等
2.烘青綠茶(常見於安徽) 六(lu四聲)安瓜片 太平猴魁
3.曬青綠茶 這個搞不好快失傳了。。。
4.蒸青綠茶 事實上這種工藝在日本還是在流傳的。比如玉露茶。
其實好的綠茶是很嫩的,我試過用泡完的綠茶煎荷包蛋是可以吃噠~比小蔥香哦
黃茶
(圖蒙頂黃芽,除了黃一些還是很像綠茶)
(圖蒙頂黃芽,除了黃一些還是很像綠茶)
黃茶是綠茶工序加多一道悶黃,實現一點點的發酵
按照葉片大小嫩度分成黃芽,黃小茶和黃大茶
比較有名的就是蒙頂黃芽 君山銀針了
白茶
(這是壽眉,完全不一樣了吧,一般白茶有白色的毫毛)
(這是壽眉,完全不一樣了吧,一般白茶有白色的毫毛)
傳統白茶只產於福建。跟綠茶工藝就差很多了,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叫做萎凋。通常來說發酵程度會大於黃茶。所以我感覺會酸酸的。
(其實白茶和黃茶區別很容易分。黃茶特別是黃芽茶是嫩嫩黃黃的很像綠茶,白茶就不一樣了)
比較常見的白茶有三類吧?
1.白毫銀針 身披白毫,模樣似針
2.白牡丹
3.壽眉 也就是貢眉了 長得非常粗獷,像落葉一樣。據說70年代香港茶樓里都是這個。
青茶
(上圖是條索明顯的鳳凰單叢)
(上圖是條索明顯的鳳凰單叢)(上圖是團成小球的鐵觀音)
(上圖是團成小球的鐵觀音)青茶就是烏龍茶了。半發酵,發酵程度高於前三者,低於紅茶。烏龍茶是以香氣著稱的。
青茶多按照產地劃分。
- 閩北烏龍 著名的岩茶就是閩北烏龍了,大紅袍是岩茶的其中一種,由於是按照樹種分類,所以 岩茶有非常多非常多的種類呢。說到大紅袍,其實幾千上萬塊的都是假的,知道貢品 是什麼么?
- 閩南烏龍 鐵觀音 其中按照工藝又分成清香,酸香,濃香。但如果你問我廣東茶樓里那種是什麼型 我只能呵呵了。大概是醬香吧~笑~
- 廣東烏龍 鳳凰單叢 這種茶又是烏龍茶里最香的, 所以它的分類也以香味命名。比如說芝蘭香,姜花香,還有姜花香里出名的通天香。
- 台灣烏龍 凍頂烏龍 東方美人(就是香檳烏龍了)我是很喜歡東方美人的,因為發酵程度大很像紅 茶。對的那我還不如喝紅茶好了。
紅茶
(寫了高級兩字就真的會變高級,我是相信的)
(寫了高級兩字就真的會變高級,我是相信的)
紅茶是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以上所有茶葉。按照製作工藝分成功夫紅茶和小種紅茶。此外還能加一個紅碎茶。
1.小種紅茶 小種又分成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區別就是是否產在武夷山桐木關。正山小種是非 常古老的茶,傳說中所有紅茶的都源自它,包括現在很火的金駿眉。
2.工夫紅茶 除了小種都是工夫紅茶了。包括雲南的滇紅,安徽的祁紅,廣東的英紅等。
3.紅碎茶 很多紅茶傳到國外,就成為切碎了放在茶包里那種了。比如著名的立頓啊車仔。
黑茶
(在公道杯里可以看到普洱的顏色是酒紅的哦,生茶時間久了是會這樣)
(在公道杯里可以看到普洱的顏色是酒紅的哦,生茶時間久了是會這樣)
黑茶,所謂後發酵茶,是製作完放在那兒待他自己發酵。所以這個發酵程度很難講了,取決於你存放多久不是嗎。黑茶也是按照產地劃分的,藏茶,雲南黑茶(普洱),廣西黑茶(六堡)等。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普洱了。這個也分成兩種- 生茶 這是傳統工藝了,普洱進行殺青之後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儲存,是干倉生茶了,放個 20年,就能成為老生茶,這個時候茶葉已經發酵差不多了,是很貴的。如果不幸受 潮,就會成為濕倉貨,價值就會大打打折扣。一般說投資就是指生茶了。
- 熟茶 由於生茶發酵需要很長時間,現代人就發明了熟茶。就是一般生茶做好了,多了一 道工序渥堆。原理就跟沼氣池差不多吧。放在一起溫度升高發酵。熟茶發酵程度大 於新的生茶,口感柔和。但由於這是一門時間的藝術,所以很多人會推崇生茶。
花茶
(碧潭飄雪)
(碧潭飄雪)
花茶即香片,這個的分類法則就和以上完全不一樣了。很多人覺得花茶就是菊花茶啊玫瑰花茶。其實不是的。真正的花茶是選取茶胚,然後用花朵的氣息去沾染茶葉,最後去花留葉。好的花茶不太會讓你看到花朵的。
比如茉莉花茶,取烘青綠茶,用好多層茉莉花去芯,層層壘起來窨(xun四聲)制,絕對不是混在一起那麼簡單。
如果你能耐心看到這裡,樓主的問題我已經答得差不多了。
——————————————————————————————————至於泡製方法。
現在中國所謂的茶藝我看到大多是功夫茶的方法。就是美麗的大姐姐著穿旗袍用修長的手指為你服務的那種。
- 總的來說~比較嫩的茶葉,像綠茶黃茶,要用低一點的水溫,80來度就好了。可以選擇中投上投法(葉片沉的話)放在玻璃杯里沖就行了。
- 發酵大一點的茶葉呢,烏龍紅茶一類的,就需要用熱一點的水在蓋碗或者紫砂壺裡沖泡出湯了。
- 至於普洱一類很粗獷的茶葉,甚至還可以用小壺在爐子上慢慢煮。冬天很有意思的。
品茶方式 這個我想講多兩句了
就是拿小杯子喝啊。喝高香型的烏龍茶會用聞香杯。
我覺得這個心態很是要端正的。
一般的同學呢,能喝出來個正山小種的松煙香已經很厲害了。但有時候會聽到有人喝了一口茶就說,嗯,這個茶樹齡大概多少,放了多久多久。我會有點無語,也許個別茶葉比如普洱生茶是可以喝出來儲存時間,那也是極其厲害的人才能做到。何況每棵樹,每批茶葉,每種儲存方法都不一樣,怎麼可能做到一品就能說出來呢。
遇到這種人我心裡是會呵呵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好多人都喜歡貴的不得了的茶葉。其實無論是大紅袍,金駿眉,還是獅峰龍井。真正產量就只有一點點的一點點,哪裡夠全國的土豪消費。你真的以為那些就這個名字漫天要價,上萬塊一斤的就是真的了嗎?
一兩千一斤的價位,金駿眉是絕對買不到真的,但運氣好的話卻可以買到不錯的正山小種,滇紅你快能買到極品了。你會選哪個呢?
還有,真的時間越久越好嗎?熟茶low了嗎,超市就沒有春天了嗎。我覺得都不一定的,我曾經喝完自帶的各種茶葉,然後在國外超市買7刀一大盒的荔枝紅茶。對的就是所有人都不齒的超市罐裝茶。但是居然煮出來一屋子荔枝的香甜味道,還是很振奮人心的。
跟錢沒有關係,找到自己喜歡的最重要吧。
說高深一點還有茶道。
茶經里有寫的,點茶煮個開水還分騰雲駕霧啊魚珠蟹目之類的。這個我覺得太懸了有點裝神弄鬼不喜歡。
不過比較有興趣的書里描寫古人的鬥茶,用茶在紙上寫東西。
至於禪茶一味。
這個更厲害了,我覺得在這個年齡還是別想這個了吧,好好學習以後突然想明白再說。對於僧人,茶道還會和香道結合在一起。對香道雖說很有興趣,但因為完全沒有接觸只是聽喝茶時候人家聊起,東南亞地名一大堆根本記不住,一塊木頭也好多說法。對於不清楚的東西,我通常會默認水很深,然後作遠觀仰視狀。希望有一天也可以泛泛地接觸。
我聽一個長輩說在日本,茶道有時會焚極品的香,那個香灰之後是要喝掉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生物或者化學都學過的啊,碳化的東西怎麼會有益健康呢?總覺得大家很喜歡把一個東西追求到極致,但你到底是追求這個東西呢,還是追求這種極致帶來的快感呢?
就像你喝很貴很貴的茶,或者弄很高端的茶道,累都累死了,真的會有享受嗎?
貌似跑題了。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了。
比較實際一點的話,如果你自己喜歡做小茶點,中式的西式的其實完全不用講究搭配。無論是烤餅乾還是蒸點心,比追求狂拽酷霸屌要有趣多了。
營養價值
理論上來說,發酵程度越輕,那營養保留越好。
但我想說這個茶葉放在杯子里就那麼一點點,你就算全部吃到肚子里也不會大補吧,何況是衝出來水喝呢?
如果想要補充氨基酸,你可以喝飲料多吃蔬菜
想補充維生素C,你可以吃維生素片或者大橙子大菠蘿
如果像補充礦物質 喝礦泉水都是可以的。
哪種方式都比喝茶效率高。
————————————————————————
啊我居然寫了那麼多!我的複習計劃又泡湯了怎麼辦。
必須自我表揚一下,寫那麼多都沒怎麼查書,大都是靠腦袋的。哎我要是把這種好記性放在學習上大概早就無敵了。
所以可能會有記錯的地方。剛剛看到二樓有一個那麼牛的名字@陸羽,我覺得他如果說我哪裡錯了我大概會無地自容吧。( ̄(工) ̄)
我覺得最高境界就是,有的人能夠在高端的私人茶室里煎頂級的蒙頂石花作茶聯。
但在茶樓里,也可以喝著醬油色的香片,笑著說:「哎呀,來多籠流沙包啦小妹。」
作為茶學系研究生,我也來回答下吧。@諾諾粒粒 回答的很全面了,我只是用圖形更直觀地呈現了。
- 這幾種茶之間有交叉嗎?烏龍茶和青茶是一種茶嗎?黑茶和普洱是一種茶嗎?
- 黃茶和白茶感覺很相似,區分的標準在哪裡?
答:這幾類茶之間沒有交叉;烏龍茶=青茶;普洱是黑茶的一種,而且普洱又分為生普和熟普。
黃茶和白茶區別在加工方式;加工方式導致品質不同(滋味、外形、香氣、色澤)。
這些具體來說就是茶的分類咯——
1.茶的分類:
中國茶類繁多,下圖是目前被廣泛認可的分類方式;
簡單來說,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分類依據是:製法和品質,表現為茶多酚的氧化程度。
(我將再加工茶與DIY茶與這6大茶類並列。)
2.如何辨別茶的好壞: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說一下如何辨別茶的好壞。
簡言之,識別好茶需要一看二聞三品;一般從外形、色香味四個方面評判;不同茶類又略有不同。具體見下圖
- 在飲茶的方式上有什麼分別?
3.飲茶方式:
這個問題太大了,因人而異(目的需求、年齡職業等)、因茶制宜(綠茶和烏龍就差別很大)、因地制宜(飲茶風俗、場合)、因具制宜(瓷器?紫砂?)。
我覺得喝得開心就行,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當然,如果因為擺弄這些器具而開心也是極好的(●"?"●))
- 營養價值上呢?
4.茶的營養價值:
應該說保健價值更合適。
茶具有保健功能主要是因為其中的一些物質:如茶多酚、茶氨酸等
茶能養身,也能養心。品/喝茶可以讓我們慢下來,回到當下,體驗生活~~
茶能養身,也能養心。品/喝茶可以讓我們慢下來,回到當下,體驗生活~~--------------------------
前段時間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里對吃蘋果的描述,感慨那人該是多麼熱愛生活才能體會地如此細膩。近日發現,喝茶也一樣:只有熱愛生活且非常投入,才能區別不同香型單樅的細微區別,才能在舌苔、舌尖、舌根、舌兩側感覺到不同的酸甜苦辣,才能陶醉於鐵觀音的香氣久久不願放下杯子……
願你我都有這樣的心境去生活~~
贊同@張沈揚墨 的回答,不僅準確而且詳細。
補充兩點:
問:茶葉有多少種?
茶葉按照加工工藝分為六大類,以顏色命名:綠、青、紅、黑、黃、白,六大類之外再掛一個「再加工茶類」。此「6+1」劃分法,現在國內學術、商業、大眾等各界都共同認可。
另外,其中「發酵程度」,即是茶多酚(茶葉的主要成分)氧化的程度,和酒、醋的「發酵」不是一個意思。
其實稱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氧化為「發酵」是不準確的,但是因為最早借用的是「發酵」這個詞,後來也就一直沿用了。
2013-1-16補充:「紅花白綠烏黑普,總有一款屬於你」——中茶的廣告最近有看到么,這麼一句話除了小品類黃茶,其他茶類全都概括進去了。紅花白綠烏黑普——紅茶、花茶、白茶、綠茶、烏龍茶(青茶)、黑茶、普洱茶(屬於黑茶的一種,但是由於品種非常多,工藝複雜,中茶將其獨立一類了)。大家覺得這句順口的話,就記這一句也可以。
------------------------------------------------------問題分割線-----------------------------------------------------------------------
黃茶、白茶的產量、品種比較少,大家對他們的了解也就沒那麼清晰了。二者的區分標準還是在加工工藝上。
白茶比較簡單,說他簡單,是因為白茶的加工工藝簡單:鮮葉、萎凋(就是鋪竹篩里,晾在那就行了)、乾燥(一般用炭火或烘箱烘乾,有的需要多次烘乾)。主要有福建政和的白牡丹,福鼎的白毫銀針。
白毫銀針幾乎全部是芽頭,茶毫批身,通體牙白,白茶的名稱即是由此而來,如下圖:
白牡丹通常一芽一二葉,如下圖:
白牡丹通常一芽一二葉,如下圖:---------------------------------------------------------------白、黃分割線--------------------------------------------------------------
---------------------------------------------------------------白、黃分割線--------------------------------------------------------------黃茶較複雜,是在綠茶的工藝上增加「悶黃」工序,按老嫩度分為黃芽、黃小茶、黃大茶。
黃茶湯色最明顯的特點,茶湯是純黃色,湯麵沒有或很少夾混綠色環,黃湯的茶名也是由此得來。綠茶湯色多少透綠色,從湯麵的茶杯邊緣的綠色環可以看出,黃湯茶色透明鮮亮,與陳化的綠茶湯不同。青茶湯色是橙黃色或金黃色,其色度深淺與黃茶不同。
黃茶的外形因種類不同,差異很大,容易混淆不清。有的像白茶類的白毫銀針,如君山銀針;有的像綠茶類的細烘青,如黃湯;有的像毛峰,如黃芽;有的像綠大茶,如黃大茶。
細嫩的黃芽茶(霍山黃芽)和綠茶比較相似,干茶很相似,泡開後都是嫩嫩的芽頭,只是顏色比綠茶黃一些,滋味比綠茶醇和、甘甜一些;
粗老的黃茶,外形上甚至和黑茶(指的是湖南的黑茶)比較相似。但總的來說,雖然形狀各異,其色澤都有所偏黃。
但總的來說,雖然形狀各異,其色澤都有所偏黃。
------------------------------------------------------問題分割線-----------------------------------------------------------------------
再補充一點@張沈揚墨 回答中引用的
@朱晉玄 提出,黑茶後發酵的含義是不進行殺青(殺死其中的發酵所需的酶),讓裡面的酶自己去發酵(當然,也有不是自然放置發酵,而是像熟普那樣渥堆製造快速發酵的環境),所以發酵度應該為0--100%,發酵度和年份,壓形時是否很緊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有關。
有一些需要糾正的,在這裡補充:【黑茶後發酵的含義是不進行殺青】黑茶也是需要殺青的!普洱生茶(黑茶的一種)通常是用滾筒殺青,然後晒乾。
【讓裡面的酶自己去發酵】這個說法謬之遠矣,鮮葉中的酶類已經被殺死,不可能靠酶類氧化,靠酶類氧化發酵最終得到的是紅茶,不是黑茶。
黑茶的「後發酵」(一般稱為「陳化」)靠的是空氣中氧氣的緩慢氧化(濕熱作用陳化)和自然生長的有益微生物代謝作用(微生物作用陳化)兩種途徑。
普洱熟茶,就是人為得加快了上述的「陳化」這一過程。
受邀題。
打開一看,張沈揚墨已經說得很好了,按大類分,我所知道的大體如此。茶的知識很多,再往細處說,說不完。而且網上及相關的書籍資料也很多。在這裡,我只適當作點補充。
苦丁茶,我所品嘗過多次的屬小葉女貞,灌木,採摘和製作方法與綠茶類似。微苦。湯色碧綠,比一般綠茶更綠。有明顯的降血脂、降血壓等功效。貴州餘慶一帶發展很多,名氣也大。一般說的苦丁茶,屬大葉冬青,產自福建、海南一帶。
蟲茶,是一種昆蟲取食野生化香樹、苦茶等植物後排出的糞粒。狀似小米粒,咖啡色。取很小一勺,即可泡出一大杯,可連泡三次。味似四川貴州一帶民間夏季常飲有降暑作用的老鷹茶。有降暑、解毒、助消化的功效。
我喝過多種茶,最喜是綠茶。有人說綠茶傷胃,紅茶養胃。但我個人從未感覺到綠茶傷胃。另外,見過多次報道,如以營養成份論,綠茶最好。綠茶清香撲鼻,如用純凈的玻璃杯泡,還可欣賞其碧綠的湯色,兼之味淡雅,可謂色香味俱全。
綠茶要喝新茶,一般說法認為,新茶再差也有幾分好,陳茶再好味也差。
購買的新茶,如屬易拉罐聽裝的,保鮮的效果較好。最好的辦法是,無論是怎麼包裝的,一律密封放置冰箱保鮮層,我最長放過兩年,取出飲用仍如新茶。如不放置冰箱,春天採下的茶,經過一個夏季,香味、湯色及味道,都會差了許多。這個知識,好像現在還是有不少人不知道,我如送人好的綠茶,總不忘提醒放冰箱,不然好茶也會變成差的茶了。
茶的分類和命名,一直以來,並沒有統一的分類方法,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只能說目前最流行的是按茶葉的製作方法來大致分類為:綠茶、紅茶、青(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按出口茶標準的話,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七大類。
還有一些其它學者提出的分類方法,暫不表。
以目前最流行的分類方法,即按茶葉的製作方法來分類,有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茶葉跟茶的製作方法是分開的。有些茶的樹種,如福鼎大白茶(C.sinensis cv. Fudingdabaicha),既適合製成毛峰、毛尖這樣的綠茶,也適合做」白琳工夫"紅茶和「白毫銀針」白茶。但有些茶的命名里,就包含了茶種本身,比如鐵觀音,所謂「正味」鐵觀音一定是由「鐵觀音」這個茶種做出來的才是,「X寶」上有許多用「本山」和「黃棪」的樹種冒充鐵觀音,真正的鐵觀音的產量相對於安溪的其它品種還是少的。而由「鐵觀音」這種樹種做出的紅茶和綠茶也都不能叫鐵觀音。
進入按製作方法分類前,先說幾個重要的概念,了解了就基本上知道分類的原因。
1. 什麼是茶葉的發酵?
發酵這個詞在茶的製作中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在酶的作用下產生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學成分也相應變化。同一樹種的茶在不發酵、半發酵和全發酵的茶香、色、味完全不用,發酵在其中起最大的作用。其中,白茶、烏龍茶和紅茶的發酵是歸於這類的。
二是接近我們通常認知中的「發酵」,即空氣中的微生物對茶葉中的有機物腐化。黃茶、黑茶屬於這第二類。
比如黃茶和白茶都可以稱為微發酵茶,但是兩者的「發酵」不是同個概念。下面談到具體的類型時會詳說。
2. 什麼是」殺青"?
殺青是指用高溫破壞茶鮮葉中各種氧化酶的活性,如果是在綠茶中,它一來保持茶葉色澤翠綠,二來利用高溫使得低沸點的芳香物質揮發,散發青草氣,發展茶香。如果是在烏龍茶中,殺青等於是用來固定「做青」的成果,把酶滅活,使得各類物質保持在做青結束時的比例。
3. 什麼是「做青」?
「做青」是烏龍茶,即半發酵茶最重要的步驟。做青基本上是搖青與涼青。也就是茶葉摘下來,經過攤青、萎凋之後,由人手或機器將茶葉在竹籠中搖晃,加速茶葉細胞壁破壞,使茶汁出來,滲透,加速酶的作用,使得茶葉的發酵程度剛好達到各種香氣、多酚物質的配合。(發現烏龍茶做法的先人一定是神仙下凡---這是我二十年喝茶的真實感想)
綠茶
綠茶屬不發酵茶,基本的製作流程分殺青、揉捻、乾燥三步。按殺青方法不同分為加熱殺青和熱蒸汽殺青。加熱殺青即俗稱的「炒青」,熱蒸汽殺青即「蒸青」。殺青後按乾燥方式的不同分為:炒青(即直接炒干)、烘青(即烘乾)和曬青(即晒乾)。
綠茶分類
炒青綠茶:眉茶(長炒青)、珠茶(圓炒青)、龍井、碧螺春、雨花茶、六安瓜片、老竹大方、信陽毛尖、廬山雲霧、峨眉竹葉青(以上全屬細嫩炒青)等。
烘青綠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敬亭綠雪、華頂雲霧、南糯白毫等。
曬青綠茶:滇青、陝青、川青。(曬青綠茶由於大多不是名種,歷史上主要用來做成緊壓茶銷往邊疆地區,所以中原地區不出名,這類也算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品類了。)
蒸青綠茶:恩施玉露、宜興陽羨茶、日本的玉露茶,煎茶,碾茶也是蒸青綠茶。
所以,分辨綠茶種類簡單來說就是看茶葉里的酶是怎麼死的,如果是蒸死的,就是蒸青;如果是炒死的,就看主要最後怎麼變乾的,還是炒乾的就是炒青,烘乾的叫烘青,晒乾的叫曬青。
為什麼要有這麼多方式?除了歷史原因和產地所限制以外,主要是每一個茶種經過幾百至上千年的嘗試,都有最適合它,味道達到最好的製作方式。比如說,龍井當然也可以不炒干,直接晒乾變成曬青茶,但是晒乾的龍井香味大減,沒有炒乾的香氣(且春天的江浙地區多雨潮濕,不宜用曬。)近年來其實也有許多制茶人有新嘗試,混用不同的方式來作,比如有一些半烘半炒來殺青的,味道會和純炒的不同,這個就不細說了。任何一種茶只要按照綠茶的製作工藝來製做,就是綠茶,與本身的茶種無關,但是有些不適合的茶種做出來成本高,品質低。所以理論上其實可以拿大紅袍的樹種來做綠茶,但實際上不可能進行這樣的商業化生產,又貴又難喝,不會有人要。(我自己試過用鳳凰單叢做成綠茶和紅茶,紅茶的味道還行,綠茶就實在是差了,又苦又澀。)
紅茶
紅茶屬於全發酵茶,基本製作工藝流程是萎凋、揉捻、發酵、乾燥(注意:沒有殺青這一步,因為紅茶就是讓酶把茶葉里的多酚物質全部氧化完。)
紅茶分類
小種紅茶:正山小種、煙小種
工夫紅茶:滇紅工夫、祁門工夫、坦洋工夫、英紅、川紅、寧紅、九曲紅梅等
紅碎茶:南川紅碎茶、雲南紅碎茶等(主要外銷)
那金駿眉是啥?金駿眉是用正山小種的芽茶製成,簡單粗暴地歸納就是正山小種的升級加精華版,但是它對應的製作工藝比較接近工夫紅茶的方式,所以對應的國標是GBT 13738.2 (2結尾是工夫紅茶,3結尾是小種紅茶)。 本問題最高票答案所貼的那個圖不是真正金駿眉的樣子,反而大部分用坦洋、政和工夫的芽茶仿金駿眉的,大多如那圖。每一款頂級的茶都可以說只是傳說,因為每年的氣候條件都不同,採摘和製作又都算是靠天吃飯的事,就算是金駿眉的創始企業,元正正山堂的金駿眉,也是用武夷山核心產區的小種芽茶拼配的,以保證每年每季的出品不至於相差太遠。(當然價位低的那些也是有外山的茶青拼配的。)
要純的桐木關的茶葉只有一種辦法,每一年過完冬天,帶上足量的毛爺爺現金,去桐木關找人專門定製。在山上吃,在山上睡,全程盯著採摘、製作,然後自己拿回家。所以某寶上、茶坊里那些美麗的傳說和圖片,要多想想再判斷了。
貼一張真正金駿眉的圖(拍得不算好,大致長這樣)
真正的金駿眉可以用100度的水沖泡,並且湯色是琥珀色的,市場上的假貨大多芽茶几乎黃色,高溫沖泡下會變澀,湯色偏紅。從價格上來說,真的金駿眉一斤的市價在8000塊以上,所以幾百塊一斤的所謂金駿眉可以說都是假的。
黃茶
黃茶可以說是一種傳承的存在,總體的產量在減少。黃茶的製作工藝與綠茶相仿,只是在殺青後多了一道「悶黃」的工序。很多說法都將這個悶黃說是微發酵,然後說黃茶是微發酵茶。其實在殺青後,鮮葉中的酶就已經失活了,所以悶黃的所謂』發酵「更接近於一般意義上的發酵,即空氣中的微生物對鮮葉中的有機物質的腐化,而不是前面定義紅茶時說,紅茶的發酵是指鮮葉中的酶氧化了葉中的多酚物質。
黃茶最有名的,現在仍產的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這兩個茶產區唐宋時就已經很出名了,傳承至今。但從喝茶的角度說,它的性價比不高,同樣的價錢可以買到很好的其它茶,所以逐漸式微。特級的君山銀針一斤也已經上萬了,這個價錢大部分(我沒有說全部)喝到這個級別的茶客都更願意買金駿眉、大紅袍。(按我自己的口味,特級君山銀針我最多願意花1000塊買,多了不值。)
白茶
白茶的作法是所有茶中最天然,最原始的,也最接近鮮葉的口味,製作工藝最簡單:萎凋、乾燥。所謂萎凋就是把鮮葉攤在微弱日光或陰處,等到八九分乾的時候再焙乾,沒有殺青,沒有做青,啥都沒。在萎凋的過程中,鮮葉中的酶也會起作用,所以說白茶是微發酵茶,但這種微發酵與黃茶殺過青再由微生物發酵是不同的。
由於白茶的做法基本上是生曬,所以茶性在所有茶中最寒。體質寒涼的人,尤其是女生,不要多喝。也由於白茶的寒涼去火,在廣東、香港茶樓和東南亞的銷量最大,現在的白茶也大多出口去香港和東南亞這些濕熱的地區。
白茶較有名的品種有: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廣東香港傳統茶樓一般都有,但是也有許多新開的茶樓不提供壽眉,因為喝的人少)。
奇怪的是,星巴克的中國茶系列裡居然的白牡丹,且品質很好,所以沒有試過白茶的茶友可以去星巴買一杯試試,那個味道就是標準白牡丹的味道。(不是軟廣,星巴克市場部看到請給五毛)
黑茶
黑茶屬於「後發酵茶」,製作工藝流程大致是:殺青(殺青後鮮葉中的酶已經失活)、柔捻、乾燥(不是每種黑茶都需要先乾燥)、渥堆(就是在毛茶上加水弄濕,堆成一定量,讓空氣中的微生物腐化鮮葉)、再乾燥。
區別於紅茶的完全發酵是指鮮葉中的酶將茶多酚物質完全氧化,黑茶的後發酵可以說是「人工淺度發霉」,機制完全不一樣。所以劣質的普洱茶有時會有霉味也是因為加工工藝是這樣的。
黑茶主要有:人工渥堆製作的普洱茶、四川邊茶、六堡茶、湖南黑茶等。
普洱
關於普洱茶是不是黑茶的爭論一直有,原因是歷史上的普洱茶和建國後的做法完全不同。明代謝肇淛《滇略》中記載:「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清代阮福《普洱茶記》中也明確說:「廳素有茶山六處……共八色……采而蒸之,揉為團餅。」 也就是說古法的普洱茶是蒸青綠茶的茶餅(也有散茶的形式),經過數年以至數十年的陳年發酵,形成紅湯色有陳年香氣普洱茶。
建國後近幾十年,為了提高產量,便人工渥堆,讓茶葉在短時間內發酵來模擬以前古法所制普洱,所以市場上這種人工後發酵的普洱就出現了大量供應,一度還炒得很火。但是如果看明白我上面說的製作方法就知道,這種後發酵的普洱已經不是當年那種,就算買回來放,再繼續發酵的能力也已經很差了,而且保存得不好的話還可能會腐壞變質。可供陳年用的是不經過人工渥堆的生茶,但也要放在環境和空氣都好的地方,北上廣深這種大城市的空氣質量其實不適合保存生茶。
現在市面上銷售的普洱茶,一般都是指人工渥堆製作,後發酵的普洱茶。
四川邊茶
其實對於中原地區人們來說,黑茶是比較陌生的,原因是黑茶主要是銷往邊疆尤其是少數民族日常用。我們經常聽說「青稞餅,酥油茶」中的製作酥油茶的茶就主要是四川邊茶(現在也是)。黑茶的茶青大多不是名種,所以如果單喝的話,憑心而論,味道確實一般(當然極端情況不討論),但是很適合做成蒙古族的奶茶和藏族的酥油茶等茶飲。
青茶(烏龍茶)
這個大類排到最後寫實在是因為它是最複雜的一類。很多人覺得現在烏龍茶這麼出名,應該是歷史很悠久的一類茶,但實際上是,烏龍茶的製作方法,尤其是「做青」的手法,出現至今不過300年左右。而這類茶也因為離中原太遠,在清朝民國時在海外的名聲比國內都大。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如果不算台灣烏龍(台灣烏龍的茶樹是福建帶去的,不是原產),中國烏龍茶的原產區的三大區域連起來潮州鳳凰山、閩南安溪、閩北武夷山其實是一個寬約60公里,長約700公里的產茶帶。而除了這條帶上的山場,世界上其它地方都不產適合做成烏龍茶的茶。
而適合用工夫茶(不是」功「夫茶)方法沖泡的,也只有烏龍茶和工夫紅茶(不是打拳的「功夫"),工夫茶的泡法能最大程度顯現茶的香氣,所以適合泡香氣高遠的烏龍茶和工夫紅茶。
烏龍茶也是受沖泡手法影響最重的茶,手法不對的話,會限制烏龍茶的表現。
由於每種烏龍茶的做法都稍有不同,主要是凋萎(曬青)、晾青、做青、殺青、揉捻、乾燥。具體的不同在下面每個大類底下再寫。
烏龍茶分廣東烏龍(主要是潮州鳳凰山產區)、閩南烏龍(主要是安溪及附近產區)、閩北烏龍(主要是武夷山及附近產區)和台灣烏龍。
閩南烏龍
閩南烏龍的製作方法大致是:攤青、曬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乾燥等工序。需要說明的是,現在非常流行的所謂「清香型」鐵觀音是一種非常新的做法。台灣的文山包種屬於發酵程度較輕的烏龍,九十年代初台灣茶商在閩試著改變傳統鐵觀音較深發酵的做法,運用文山包種的輕發酵思路,在閩南試製了「清香型」鐵觀音,獲得商業上很大的成功之後安溪的許多本地茶企業也開始仿效,我兒時喝的鐵觀音都是所以說的「濃香型」也就是傳統做法的鐵觀音。
閩南烏龍主要有:原產於安溪的鐵觀音、黃棪(在市場上通常叫黃金桂)、梅占、毛蟹、本山(後四種的不出名我私心裡覺得是茶商不想讓消費者知道其實他們喝的大部分所謂「鐵觀音」都是用後四種拼配的)。但是後四種並非不好,山場好的黃棪梅占也是很好喝的。
另外,插說一句,鐵觀音的樹種本身屬於晚生品種,一般四月十五號之後才進入葉盛期,所以如果是4月15號前買到的所謂鐵觀音春茶,99%都是上面所說色種拼配的,尤其是黃棪,葉盛期是四月初,經常被用來冒充鐵觀音春茶。
又插說一句,梅占這個品種原產於閩南安溪,後來閩北也種植,更後來被發現這個品種做成紅茶味道也不錯,然後市場上還開始賣「梅占」金駿眉「,就是用這個樹種做的芽茶紅茶,個人覺得性價比頗高。
閩南烏龍還有一個不是很知名的品種:產於平和縣的白芽奇蘭,好的奇蘭蘭香悠長,由於知道的人少,性價比也頗高。
閩北烏龍
閩北烏龍的傳統加工工藝為:萎凋、涼青、搖青與做手、炒青、初揉、復炒、復揉、水焙、涼索、足火、團包、燉火、成茶。(相比綠茶,可以看出烏龍茶的製作之繁複。)
閩北烏龍主要指武夷岩茶。武夷山峰迴路轉,三十六峰九十九名岩,每一處山場都有各自的特點,武夷山有性群體品種繁多,植物學的變異也很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優異品種。現在市場上廣泛銷售的品種,是從武夷菜茶中經過反覆選擇單株選育,再由單株選育的品種中評出了
1. 四大名叢: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
2. 武夷水仙
3. 武夷肉桂
4. 奇種:不見天、醉海棠、瓜子金、半天夭、金鎖匙等等等等無數
廣東烏龍
廣東烏龍基本上就是指鳳凰單叢和嶺頭單叢(嶺頭位於饒平市,嶺頭單叢又稱白葉單叢,雖然近年也有很多其它品種種植)。
關於單叢中「叢」字的寫法,網上有許多人似懂非懂地胡說,我在這裡可以很確定的說,單叢的「叢」從古至今,都是「叢」,而不是現在很流行的「樅」字。叢字在潮州話里是一棵,一株的意思,是個古語。用法同唐以來的「一叢深色花,十戶人中賦」的叢字。我幼時喝茶,包裝上也全是寫「叢」字的簡體或繁體,從未有「樅」這個字,而後來我讀過許多茶學的專著和論文里所用的也是「單叢」而非「單樅」。
以下這圖片是目前鳳凰單叢茶量權威的譜系研究,可見用的也是「單叢」。
單叢是我最熟悉的茶類,可能是因為從斷奶就開始喝,同時單叢也是最不為外界所了解的茶類,因為鳳凰山上的單叢基本上供應原潮州府現潮州、汕頭、揭陽這三市已經不夠了,而潮人多從事商業,茶購買力很強,所以好茶基本上都在本地消化了。鳳凰山本地年產約500-600萬斤茶,而這三市有1000多萬人口,還不算上在外地潮人也喝茶的人,平均每年每人還不到5兩茶。因為好茶少外流,單叢也就一直有點神秘,各種香型和名字越起越玄乎。
單叢的香型分類如下:
其中,市場上知名的烏崬宋種、大庵宋種、兄弟仔等屬黃梔香型。八仙、兄弟茶、乃慶、雷扣柴、白八仙等屬芝蘭香。鋸剁仔屬杏仁香型。通天香屬姜花香型。
其中,市場上知名的烏崬宋種、大庵宋種、兄弟仔等屬黃梔香型。八仙、兄弟茶、乃慶、雷扣柴、白八仙等屬芝蘭香。鋸剁仔屬杏仁香型。通天香屬姜花香型。
單叢從品種上來說,屬於鳳凰水仙(華茶17號)。
台灣烏龍
利益申報:本人有家公司是「台灣之寶」品牌台灣烏龍茶的大陸總代理。
台灣烏龍
台灣烏龍的概念和品種一直很混亂,原因是它的命名並沒有統一的規範,又加上有些茶商為了牟利,搞了很多新名詞。
首先是品種:
台灣現在所種的烏龍茶品種,品質最好的是青心烏龍。這個品種源於福建建甌市的矮腳烏龍老樹,但是這種品種成茶率比其它品種低,所以價錢較高。
其次是台茶12號品種,市場上叫做金萱烏龍,和台茶13號,市場上叫翠玉。
這三種品種的種植佔了台灣絕大部分的茶園。
東方美人茶,也就是白毫烏龍,主要用的是青心大冇種,另外台茶5號,硬枝紅心,大葉烏龍等也有用來作為白毫烏龍的品種。但是真正的椪風茶還是以青心大冇品種才算是正品。
最後是做法:
做法指發酵程度、是否焙火、球型還是條索。
所以比如說真正的大禹嶺,是要講清品種為青心烏龍,採茶地點為中橫公路105路段,做法為微發酵。(我形容的這款,市價一斤5萬以上,所以就不用去找了,要買還得求人。)
到此為止,六大茶類全部講完。(真是累啊,以後再不回這麼系統性的問題了。。。。)
多謝讀完。
-
平時喝的茶是鐵觀音、岩茶、生、熟普洱、紅茶、白茶
喝茶的入門是鐵觀音,以清香為主,嗅覺先享受,而後才是味覺,這種茶不是很刺激,用紫砂壺或者蓋碗沖泡後倒出,品茶,大概6-8泡後就基本沒味道了。可以換茶繼續。
鐵觀音分等級,產地基本都是福建安溪。同時在製作方法上還有一些區別,有新老之分,福建老一些的人喜歡喝「紅鑲邊」,是帶梗的茶葉,一般是一梗三葉,從口感到香氣都略勝新法製作的有葉無梗鐵觀音。
喝到後來覺得,鐵觀音雖然香氣十足,但是味道還是偏淡,不適合我的重口味,開始和岩茶和普洱:
岩茶和鐵觀音一樣屬於烏龍茶,但是製作方法不一樣,岩茶的種類不是星級,而是特有名稱,比如「水仙」、「佛手」、「牛肉」等等,雖然都屬於岩茶,但是味道區別也大,水仙是岩茶入門茶,佛手香氣最勝,牛肉則真的會有濃郁的肉桂味。品茶方法和觀音類似。岩茶在口感上大大滿足了我的舌頭。
同時期喝到的還有普洱,普洱產地一般為雲南,早些時候劃歸為黑茶,與湖南的千兩茶等坨狀茶葉統稱為黑茶。最近分類頗有爭議。在次不作探討普洱的品種劃分第一是製作方法分為生、熟,再次主要是產地,勐海、南糯、班章等等,然後就是茶樹,自然生長而非人為種植的上千年的茶樹成為大樹,人為種植的八百到一千多年的茶樹為古樹,近代以耕地化為茶樹園的為台地茶,等級依次下降。普洱茶通便去火,見效甚快(個人體驗……)普洱茶的味道層次豐富且耐泡,一般同樣八克茶,會比鐵觀音多泡十幾次,且每次味道都不同,最後還會發出淡淡的甜味。很值得細細品,慢慢喝(可能就是因為喝得多才通便的吧……)對於生熟茶來說就是全發酵和未發酵的區別,年輕人喝生茶還好,老年會覺得胃很受刺激
,我曾今和生茶太多,產生醉茶的反應,且拉肚子三四天……
紅茶和白茶
這基本是我的功能茶,紅茶養胃,老年人喝紅茶很好,紅茶做奶茶,健胃甚佳。
紅茶也分等級,一是產地、繼而還會分各種名稱,大翅甘、小赤甘、祁門紅茶、正山小種等等,最著名的應該就是金駿眉了。
白茶
去火,防暑,解毒有很好的功效,且與上面的幾種茶葉不同,白茶適合長泡,找一大杯,隨喝隨泡,不必拘泥於茶道,作用就是防暑解毒。夏天經常喝會很舒服。
以上為個人經驗與記憶,不對之處請大家指出。
說一下茶葉的分類,
按照《中國名茶志》記載茶葉分六大類:「依製法與品質的系統性和內質的主要變化以及茶類發展,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六大類。
《制茶學》記載:茶葉的分類以製法和品質的系統性為」綱「,再加工茶類應該是」目「。
《中國茶經》技術,中國茶類可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基本茶類包括: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再加工茶類包括花茶、緊壓茶、萃取差、果味茶、藥用保健茶、含茶飲料。
再說一下
飲茶方式在歷史長河中發展演化,從唐宋兩朝主要是煮茶,緊壓茶碾碎後,放入煮沸的水中,唐宋的區別就在於水沸的時機,唐需三沸,宋則微沸即可。
而唐宋最有趣味的飲茶活動就是」點茶「和「鬥茶」,
點茶使用煮出的白色茶葉沫在茶碗中點滴作畫,陸遊有詩云:"晴窗細乳戲分茶" 指的就是點茶。
鬥茶則是一是看湯色,而是看泡沫,所以宋代多流行黑瓷,方便鬥茶,而黑瓷又以福建建窯所產的建盞為佳。是鬥茶利器。
明代因皇帝減少開支,廢除了團茶的做法,改喝散茶,才有了沖泡茶葉的飲茶方式。
到了現在,很少有人在用複雜的方式來喝茶,都是泡一大杯來喝,不是品茶而是解渴了……茶的中國政治經濟學|大象公會
茶是中國送禮文化的最集中體現,是身份、等級、地位的象徵物。權力與金錢決定了什麼茶能成頂級茶,什麼茶只能是低端茶,也決定了茶市行情。
文|黃章晉
1961 年春,周恩來陪外賓造訪龍井茶著名產地之一梅家塢,喝完最頂級的「明前」龍井後,特意向周圍人強調:「龍井茶的味道這麼好,倒掉太可惜。」言畢,將茶根倒入口中咀嚼咽下。周恩來懂茶,愛綠茶,但喝完茶湯後吃掉葉子顯然不是綠茶之道。
▍梅家塢建起了周總理紀念室
這應該是向毛主席喝茶習慣的公開致敬,毛澤東喝茶喜歡吃掉茶葉是公開的秘密,而周恩來吃茶葉的記載僅見此一次。1961 年雖不像後來的文革,但前有高崗、饒漱石,後有彭德懷,而周恩來先是 1953 年變成只管外交的總理,後雖因高崗倒台恢復部分權力,但 1956 年後多次令毛不快,1958 年被迫連續三次公開檢討,毛對前兩次頗不滿意,特令不得由秘書代寫檢討。
不過,總理將剩茶倒入口中的吃茶動作並不專業,毛澤東的吃法是用三指直接捏了茶葉送入口中——這是喝熏茶留下的習慣。熏茶,為湖南寧鄉、平江、望城、湘潭、湘陰、湘鄉等地鄉村獨有的茶葉加工方式,系將新鮮茶葉在鐵鍋中殺青後,再用柴草、谷糠用類似熏臘肉的方式烘乾而成,雖屬綠茶,卻呈黑色,聞起來有股兇猛的煙火味。
▍熏茶
熏茶不像一般綠茶只摘春茶取其嫩葉,故茶葉粗糙經泡耐嚼,茶味濃郁甚至略有回甘,所以熏茶區人民喝茶,喝完茶湯後,都會用三指捏了茶葉放入口中咀嚼,這是標準動作。中共高層中,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人皆生於熏茶區,積久成習,毛澤東後來雖天天喝龍井,卻是把它當熏茶來喝的。
▍毛澤東喝茶專用的「主席瓷」
當年周恩來喝完茶後特意留下幾角錢以為茶資,喝掉的那點茶實際賣不到這個價,但普通人也無法以這個價買到它。今天,正宗龍井或碧螺春等頂級綠茶,依然是首長們的最愛,但要和首長們喝到一樣的茶,就得花上比不那麼出名的好茶高几十甚至上百倍的價。
茶和煙、酒一樣,在中國是帶有強烈送禮特徵的特殊商品,送禮會導致極大的差價,這使得中國煙、酒、茶的價差舉世罕匹。香煙雖然是高度工業化和標準化的產品,完全不講產地、時令,但最低端和最高端的價差仍達 500 倍,市面上能見到的白酒,最大價差近千倍,若算上拍賣會上的天價,則會接近十萬倍。
中國茶葉生產高度分散,沒有廠商品牌只有產地品牌,非常講究產地、時令和故事,製造價差的理由極為強大,所以,最便宜的磚茶與最貴的茶就有上萬倍的價差,若算上各種拍賣會上的天價,價差可達 50 萬倍。所以你去茶葉專賣店,銷售通常會問你是送禮還是自用。
▍武夷山大紅袍的母樹,從這裡出產的茶葉曾在上海拍賣出 1 克近 1 萬元的天價,武夷山市副市長則對此非常滿意,表示「上海是我們的福地」
只是,能賣出天價的產茶地,茶農所得也遠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麼多。能從當地品牌獲得最大溢價收入的茶農,大概當屬被認定為正宗西湖龍井的幾個村落,即便好年景,一畝茶田所得三五萬元,這已是上限。
而售價堪比毒品的茶葉,雖在中國多不可數,但茶葉均價並不高,2012 年茶葉行業的生產總值,每斤不過 27 元,出口茶葉則半之。由於農藥殘留的惡名,2011 年 10 月歐盟實施的新法規,對中國出產的茶葉顯然有針對性歧視,譬如限定抵達的空港及海港,由隨機抽查改為 10%的強制檢查,費用由企業承擔。
自用茶還是送禮的「商務茶」,外觀就能區分出來,無論花茶、綠茶、紅茶、烏龍茶,自用者包裝簡單樸素,往往僅以滿足密閉不易變質的要求即可,而商務茶包裝則唯務隆重奢華,有時包裝成本甚至會高於茶葉成本,無論是綠茶還是烏龍茶,多用紅、紫、金,風格類乎 2001 年 APEC 會議上的唐裝,濃濃的中國風。
▍頗具火鍋底料風格的綠茶包裝
當然,直接送給中央首長的茶,包裝上依然秉承一貫的低調樸素,與人民群眾喝的廉價花茶、綠茶外包裝並無顯著區別,要麼是尋常的鐵罐內封一錫紙袋裝的茶,要麼就是內襯防潮錫紙的牛皮紙包裝,外面再套一塑料袋。外包裝上簡單地印上產地名。
能佔據頂級生態位的茶,只限於綠茶、烏龍茶和普洱茶,花茶、紅茶即便有少數名品,也只能佔據中端生態位。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花茶、紅茶素來與產地關係不大,尤其是與那種能精確到某一山頭甚至某一棵樹的說法無緣。而品質與精確地域掛鉤,正是綠茶、烏龍茶和普洱茶的強項。
▍2014 年中國茶葉產量品種結構(數據來源:《2015-2020 年中國茶葉市場全景評估及行業前景預測報告》)
綠茶格外講究水土、時令、炒工等特別容易製造傳奇的素材,而且風味保持對存儲和物流要求極高,所謂不開包一年,開包一個月,自古以來最頂級的生態位就為少數綠茶把持,西湖龍井自1949年以來持續獲現當代政治名人加持,美譽度最高,太平猴魁2002年後突然爆紅,2012年相對滯銷,亦是如此。
烏龍茶是後來居上者,較之綠茶,不足之處是九十年代才打開知名度,缺少偉人加持的歷史——1949 年毛澤東在福建代表送來大紅袍時,就曾批示以後留在地方,不做特供,但大紅袍九十年代上位後,只能硬著頭皮製造一個毛澤東將大紅袍送給尼克松當國禮的故事,還為周恩來想出了一段極不得體的機智幽默。
好在烏龍茶背後有福建茶商專業而強大的商業能力,尤其是它還伴隨著九十年代從台灣傳入的茶道,穿著奇怪傳統服裝的小姑娘極具儀式感表演茶道時,官場和商場上打拚的中年男人,頓覺被南懷瑾附體,俯仰之間吐納的都是文化。
普洱茶是不按上述牌理出牌,卻大獲成功的異數:除了磚茶,所有茶葉都唯恐包裝封閉不嚴,導致串味、走味,譬如頂級綠茶,古人為防止受潮,會先用小壇密封,置於大壇之中,再填充以木灰,木灰還要定期更換,略不講究者,也會以生石灰作為防潮劑。獨普洱茶不必在意收藏、流轉甚至把玩時生成包漿、霉變,似乎越是吸塵器和除臭劑的茶餅越是名貴。
▍故宮清代貢品普洱,無價之寶。該茶陳化、淡薄,但多數普洱專家認為,無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極品
普洱茶的原茶,傳統上至多被認為二流,其加工工藝也未必比得上十元一公斤的磚茶——發「金花」是茯磚茶的標準工藝——近年專家認為,生成金花的菌種叫冠突散囊菌,不但對人有益,且能抑制其他菌種,普洱茶雖無此工藝,但也頗認金花養生之說,若帶點黃斑,哪怕它只是黃曲霉,就足夠藏家為手中的金花普洱激動半天。
▍茯磚茶金花與金花普洱
成功人士需要頂級好茶顯示身份,但頂級好茶和普通好茶之別,一般人的舌頭實在分不出來,而且假冒又如此之多,所以,通過普通銷售終端銷售的,最多只是中高價位的茶葉,價每斤數千甚至過萬元的頂級好茶,只能依賴熟人的流轉才能獲得信任背書。
成功解決信任問題的是烏龍茶。遍布全國的茶莊茶樓,一邊做普通人的生意,一邊以會員制方式,與當地高端客戶建立穩定私密的關係,這使得頂級烏龍茶的消費者,即使與產地相距遙遠,也會相信他得到的茶確實來自不凡的山頭。
▍茶莊會所多中式裝修風格
缺少足夠過硬關係和渠道的高級綠茶愛好者,就很難確認與其身份匹配的遠方綠茶是否真的來自傳說中的山頭,於是,出產綠茶但知名度又不夠的地方遂有了名茶的上位機會——本地能出產頂級綠茶自然就解決了信任問題——這需要專家挖掘本地傳說,篩出最好的山頭,嚴格工序標準,便有了每斤數千甚至上萬元的名茶。
當然,好茶、名茶並非自行宣布就算數。雖然傳統的「十大名茶」流行版本各一,但貿然加塞並不容易,好在還有全國性評比,譬如較有公信力的「中茶杯」,自 1995 年以來兩年才舉辦一次,相當嚴肅,並不是參加就能獲獎,以第七屆為例,21 個省、市、區選送的 476 個樣品,「經過專家認真審定」,有 306 個獲獎,獲獎率 64.3%,其中特等獎 76 個,一等獎 230 個。
要做大做強本地名茶,還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對廣大三四線名茶來說,2015 年是一個參加 1915 年巴拿馬博覽會並獲得金獎的難得機會。這一年,有 70 多個地方名茶在米蘭世博會上獲得百年世博會金獎。
▍2015 年 7 月,湖南安化慶祝卧龍源功夫紅茶在米蘭世博會上獲得巴拿馬世博金獎暨百年紀念
不過,扎堆拿到國際金獎後,即使出動電視台、報紙集中宣傳,慶祝時只有本地領導面孔,不見一個洋人,國際化的說服力還是略顯薄弱。雲南滇紅集團的手筆就大得多。2013 年 11 月 17 日,「英國皇室卡特琳娜公主」抵達昆明,參加「中英茶文化高峰論壇」,並為滇紅授牌「中英友好茶園」皇家特供莊園。
▍2013 年 11 月 20 日,「英國皇室成員卡特里娜公主」一行在滇紅集團茶科院與滇紅集團採茶姑娘合影留念
什麼茶是好茶,保健醫生的意見當然也很重要。綠茶天然符合今日流行的綠色、原生態自不必說,即使更喜歡紅茶口味的西方人也將信將疑,至於對人的各種好處,凡中年男女最關心的,除了壯陽,每種茶都能提供全方位救助:抗癌、降血脂、減肥、養顏、抗衰老……
除了對烏龍茶有根深蒂固偏好的福建、廣東,中國無論是何民系,官員普遍更鐘情綠茶,除了傳統慣性,它還有沖泡方便、易體現簡樸的特性,適合在保溫杯中久泡,而烏龍、普洱和各種紅茶都是入水慢,出湯快,若領導杯里泡的是烏龍茶,講一個小時,茶湯已經苦得無法入口。
烏龍茶和普洱茶顯然更適合在私密場合,當喝茶作為一種社交媒介時,儀式感越強,茶具越複雜講究,越能營造寬鬆舒適的社交氛圍,尤其是它們不像綠茶,開水入壺後,茶湯必須迅速倒入勻杯,乘熱分給眾人,頗能體現共享、共贏之意。若每人面前各擺一杯清茶,多少會讓精心布置的會所顯得包裝過度。所以企業家們談合作,官員了卻公務親近凡塵時,烏龍茶和普洱茶才是更好的媒介。
凡事皆有例外,2009 年盧展工自福建赴任河南省委書記,河南官員們紛紛由綠茶改喝紅茶,在盧展工親切過問下,原來只產綠茶的信陽茶廠,四個月就研發出了信陽本土的紅茶:信陽紅,結束了河南不生產高端紅茶的歷史。
▍「沒有盧展工,就沒有『信陽紅』」
2015 年,雖有無數茶廠斬獲各種國內、國際金獎,但對整個行業而言,實在是一個寒冬年份,由於反腐,大批高端茶葉的價格慘遭腰斬。而政商茶第一品牌福建八馬,上市計劃不幸遇到八項規定,最後於 2015 年歲末勉強上了新三板,全國各產茶之鄉,唯一大有收穫的,是以生產黑磚茶著名的湖南安化。
其實@郭敏 找的挺全了,在這裡總結整理一下她的答案並就問題一一回答。
問:這幾種茶之間有交叉嗎?答:問題中的紅茶綠茶黃茶白茶黑茶,是按照茶的顏色,也可以說是製作工藝來區分的。具體分類如下:
- 綠茶 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 龍井茶,碧螺春,信陽毛尖
- 黃茶 徽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 白牡丹,白毫銀針,安吉白榮
- 白茶 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 君山銀針
- 青茶 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 鐵觀音,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
- 紅茶 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 祁門紅茶,荔枝紅茶
- 黑茶 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 六堡茶,普洱茶 花茶
@朱晉玄 提出,黑茶後發酵的含義是不進行殺青(殺死其中的發酵所需的酶),讓裡面的酶自己去發酵(當然,也有不是自然放置發酵,而是像熟普那樣渥堆製造快速發酵的環境),所以發酵度應該為0--100%,發酵度和年份,壓形時是否很緊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有關。
問:烏龍茶和青茶是一種茶嗎?
答:烏龍茶也稱青茶。維基百科「烏龍茶」條目解釋烏龍茶來源:「烏龍茶名字應該還是來源於茶葉的形態,茶葉在曬、炒、焙加工之後,色澤烏黑,條索似魚(比作龍)。在水中泡開,葉片似卷似曲,色澤烏青,有如烏龍入水。故而得名。不論由地名而來還是由茶樹品種名而稱的烏龍茶,只要製法相同的,均通稱為烏龍茶,包括烏龍品種及其他著名品種,如鐵觀音、大紅袍等。」
問:黑茶和普洱是一種茶嗎?
答:由上述分類得知,黑茶是一類茶的統稱,而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種。
問:黃茶和白茶感覺很相似,區分的標準在哪裡?
答:參考上述分類,理論上講,發酵度不同。白茶是指一種採摘後,只經過殺青,不揉捻,再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黃茶則多了一道燜堆渥黃工序。
問:在品茶的方式上有什麼分別?
答:不太清楚你問的品指哪些方面的品,是單純的喝的方法還是連帶泡茶那一整套。這個有些複雜,可以令開一個問題問了。對茶藝只是初識,無法回答請原諒。
問:營養價值上呢?
答:綠茶的多酚類物質含量高,感覺澀味較濃;烏龍茶和白茶,黃茶經過輕發酵,多酚類物質被部分破壞,所以滋味較醇爽,收斂性教小。網上流傳「黑茶減肥消脂,綠茶保護心血管,白茶緩解焦慮,青茶、紅茶降低膽固醇」的說法,可靠程度未考證。
【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打賞一個微信紅包吧:bean-sprout 】
http://w.url.cn/s/CzZyDU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想到的是微博分享的這一張圖。。
建議去看央視紀錄片,《一片樹葉的故事》,比這裡的回答都要全面
在2014年的時候新出了茶葉分類的國標:《GBT 30766-2014 茶葉分類》,在裡面就對茶葉進行了分類,如下圖所示,茶葉之間的差別除了茶葉品種之外,最大的差別就應該是製作工藝了。
我在過去的這半年多時間裡,按照上面的分類對中國的茶葉大致的梳理了一下,還有一個再加工茶,因為目前寫的不是太多,所以沒有單獨分類。目錄如下:
茶葉分類:綠茶目錄(目前已經寫了25種,其中包含3個茉莉花茶,這三個本來應該屬於再加工茶的) 紅茶目錄(目前已經寫了9種) 黑茶目錄(目前已經寫了5種) 烏龍茶目錄(目前已經寫了6種,台灣的烏龍茶還在處於查閱資料階段) 白茶目錄(目前只寫了福鼎白茶和政和白茶這2種) 黃茶目錄(目前只寫了3種黃茶)
至於飲茶方式,現在除了傳統的老黑茶需要用水煮,其他的茶葉都是高溫水沖泡。可能在沖泡的手法上有差別,但大致還是沖泡的路數。
以上內容收錄在我的專欄:名茶求好 - 知乎專欄 和 我的收藏夾:來一趟【好物】 - 收藏夾,歡迎關注。
說現在很多有個誤解就是大紅袍就說是紅茶,其實不是。是岩茶,岩茶又是烏龍茶,烏龍茶又叫青茶。(不知道能不能看懂)
說一下泡法吧,綠茶,白茶,黃茶,紅茶都是用85左右的水泡,洗一遍就可以了。安化黑茶先用冷水浸泡2分鐘。在用開水洗兩遍,口感最佳。
烏龍茶和普洱就用開水洗兩遍。
對了在問下怎麼加圖片啊。我這裡有我拍的又年份的普洱,可以介紹下普洱的。
那個現在好多人在抄普洱黑茶。價格比較高,新手的話先建議買牌子大點的,在買小廠的。這樣才知道對比。
茶葉的種類有很多種,就比如說岩茶,品種就有幾百種。
但是按照做茶的工藝和發酵的程度,我們一般吧這麼多種茶統稱為六大茶類!
紅茶,青茶,綠茶,白茶,黑茶,黃茶。
紅茶,青茶,綠茶,白茶,黑茶,黃茶。
這六大茶類的沖泡方式是有差別的。
但是不是因為只能這樣泡,而且因為這樣泡更好喝,這是對茶的熱愛和尊重。
這就需要對六大茶類的特徵有基本的認識,比如說綠茶和白毫銀針等基本上都是芽頭為主,富含氨基酸,很嫩也很美觀,所以在沖泡時不能直接用沸水,這樣會讓茶葉苦澀和不耐泡。
等等……
等等……--我們是怎麼劃分茶葉種類的
應該說,茶來自於大自然的饋贈,但一碗好味道,卻蘊含著人類無數的智慧。從樹上的葉子,到嘴裡的飲品,走過了相當漫長的一段旅程。
在人類還未將這種植物升華到品茗的高度之前,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和對待其它植物的態度一樣。不過是當棵味道怪怪的菜那樣煮著吃,添上柴米油鹽,還要配上飯來吞咽。
等到人們優雅地拿起杯子,已經是它的價值被肯定的時候了。哦,原來這是一種和酒一樣有內涵的玩意。歲月靜好,它就成熟得愈發醇厚甜美了。
中國人喝茶分為兩個時代,一是綠茶時代;二是百花齊放的新時代。
所以我慣常認為,如果說前者只不過是我們把樹上的葉子摘下來,稍加處置,就放在水裡而已。到了後者,人類卓絕的生活天賦已經不可避免地展露出來。
什麼是綠茶?綠茶就是樹上的新葉子摘了下來,然後殺青、揉擰、乾燥這幾步的工藝過後,就直接擺在了大人的庭前,書生的桌旁。在這個過程我們人類只不過是溫柔地將那葉子攪攪拌拌,佐以火候,為的是更好地將這茶的原味封裝打包,完美地運出去就萬事大吉了。
一千多年的陸羽貴為茶聖,《茶經》當中也只是就茶論茶,就器論器,雖提及采、蒸、搗、拍、焙、穿、藏這個常規過程,卻仍舊沒有發現,綠茶之外,一千年後,人類將茶的深度又拓展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花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相繼披著迷人的外表,被人類製造了出來。
從單一的綠茶到而今齊全的六大茶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得要感謝發酵這個萬能的工藝。
牛奶發酵有了酸奶;葡萄發酵有了葡萄酒;麵粉發酵有了麵包;茶葉發酵,有了今天的各種茗。
人類在享受美好的時候,也應當懷疑,面對時間,面對空氣,所有的東西都不是只有腐爛變質這一條路可以走而已。
一顆永流傳固然好,但有些事物還必須在時間的作用下,變得更好。
好了,回歸正題。
什麼是白茶?就是輕微發酵茶。我們注意到,有了萎凋、烘焙、復光這幾步,就與綠茶大不同了。白牡丹、貢眉、白毫銀針都是白茶。注意,安吉白茶不是。
什麼是黃茶?就是輕發酵茶。在經過殺青揉捻之後,乾燥不足或是不及時,於是就輕微發酵了,葉色變黃了,湯色也變黃了。君山銀針、溫州黃湯、廣東大葉青都是黃茶。
什麼是青茶?就是半發酵茶。多了搖青這個步驟。青茶又叫烏龍茶。大紅袍、鐵觀音、鳳凰水仙、凍頂烏龍都是青茶。
什麼是紅茶?就是全發酵茶。代表品種有,正山小種、大吉嶺、斯里蘭卡等等。
什麼是黑茶?就是重度發酵茶。多了渥堆這個步驟。代表品種有,普洱、六堡茶、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等。
那麼我們再來反過來推,什麼是綠茶?就是未發酵茶。龍井、碧螺春、雀舌等都是的。
這樣一看,想必大家就都明白了。茶類的基本劃分方法是按發酵程度來劃分的。至於這其中的工藝也不是一句話說得清的,只有那山上的老農能做我們的老師。
說完了有人還會有問題,既然那樹上的葉子炒一炒就能喝了,為什麼還要發酵,弄這麼多步驟?
顯然,最初的發酵可能就是個意外。但後來有意為之,發展成一種工藝,一方面是為了保存。因為說實話綠茶就是嫩葉,那春天過了,樹上還有的茶葉怎麼處理呢?只喝綠茶就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古人明白了茶性。不同的處理會產生不同的味道。就好比一塊肉煮著吃,最簡單,但煎炸烹炒,出來的東西就各有千秋了。紅茶、黑茶這些茶類的發明,就是人類認識的進步,對茶性的通透理解。
我們今天的喝到的,吃到的,每一種味道,都是先輩們幾千年來知識經驗的累加。所以當你喝茶的時候,你也當感恩。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了。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chadangjia中國茶博大精深,品種繁多,有多種分類,各有各的道理。
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以有一個最簡單的分類:
不發酵茶:綠茶
全發酵茶:紅茶、普洱茶
發酵茶:包括微發酵、半發酵等等,都可以籠統稱為「烏龍茶「
多圖預警
給你上幾張圖,哈哈
白茶篇
青茶篇
綠茶篇
黑茶篇
紅茶篇
黃茶篇
花茶篇
強烈反對高票 @王諾諾的回答。
這位知友說:「排名第一的答案很多地方不準確。特別是分類方面錯誤挺多的。厭學的我手癢來改錯了。」
我倒是覺得,這位王諾諾同學的回答裡頭,每三句話裡頭就至少有一處不靠譜的地方。而且我懶得和這種圖、文內容都來路不明的回答一條條較真,我想說的是:把這種答案當成範文來學習是不行的,在茶友面前鬧笑話是小,把自己的學茶之路引到溝里去才是最嚴重的。
一定會有知友說,不就是個分類嘛,再錯再不靠譜,也不礙著我喝茶啊。這樣說,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有的時候,錯誤的茶葉常識,還真能礙著自己喝茶。
比如,這個高票答案中講白茶時是這樣講的:「傳統白茶只產於福建。跟綠茶工藝就差很多了,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叫做萎凋。通常來說發酵程度會大於黃茶。所以我感覺會酸酸的。
比較常見的白茶有三類吧?
1.白毫銀針 身披白毫,模樣似針
2.白牡丹
3.壽眉 也就是貢眉了 長得非常粗獷,像落葉一樣。據說70年代香港茶樓里都是這個。
壽眉是壽眉,貢眉是貢眉,根本不是一回事,而且好的白茶完全不酸。不知道能喝出酸味的白茶是個什麼鬼。如果把這個說法記住了,就會漸漸固化出一個印象,「白茶都是酸的」,有朝一日,偶然喝到不酸的白茶,反而覺得這個茶有問題。事實上,是自己以前喝到的茶有問題。學茶和學任何知識都一樣,在錯誤的起點扭轉方向是可行的,但是錯誤的道路一旦走遠,就沒救了。
再比如,對白毫銀針的描述是這樣的:「身披白毫,模樣似針」,嗯。市面上符合這個描述的「白毫銀針」,百分之九十都是假的。至於假在哪裡,需要茶友自行學習,這裡一兩句是說不清的,況且,有些問題,也不便公開說得太明白。
再比如這個高票中提到的金駿眉配圖,我就納悶了,既然是盜圖,你幹嘛不盜一張看起來稍微靠譜一點的?弄這麼一張假得離譜的圖片,我相信一定有茶友拿著這樣圖去按圖索驥,然後——就被帶到溝里了。
再比如,配圖中那綠油油的「鐵觀音」,這也配叫鐵觀音么?
中國的茶葉分類,是按工藝分,而不是按產地、樹種區分。所以,我們要記住的核心二字就是「工藝」。而制茶工藝,是隨著工藝傳承、制茶器具、市場需求等因素不停變換的,面對繁雜多變的制茶工藝,背誦幾條陳舊僵化的分類標準,於喝茶水平無補,於學茶之路更是有百害而無一益。
最後,當然要講點乾貨。如果說背誦茶葉分類知識毫無用處,那麼,什麼是有用的?
我給大家出幾個思考題吧。這些思考題,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確答案,至少目前,還沒有研究透徹,但是,這幾個問題,一定是和茶葉分類息息相關,並且,思考這幾道問題的收穫,一定比背誦分類知識有用的多。
1.綠茶炒青技術起源於何時,又是如何取代蒸青的?
2.烏龍茶中的岩茶,在成品茶做成之前,一共需要焙幾次火?那鐵觀音呢?
3.為什麼有的紅茶湯色油亮,而有的會顯得黯淡無光?
4.福鼎白茶和政和白茶有區別嗎?
5.普洱生茶的倉儲分為幾種?
6.普洱熟茶的「老茶頭」是如何形成的?
知乎的處子回答。可能跑題,打擾。
如本人簡介所述,賣白茶的。具體的行業是把福建福鼎的白茶遠銷到北方以及出口到國外。
經常出國,也樂於向各國各等人士介紹白茶。我曾熱衷於翻譯茶葉的意境、文化、歷史、異同給他們聽。終於發現,whatever。人家只是把她當做一種飲料,一種與可樂雪碧咖啡蘇打水不同的飲料,可以裝X的飲料。
拋開裝X的動機不談,我覺得,飲料,才是茶的初心。
到底先有茶禪一味,還是先有茶?先有意境,還是先有茶?先有了要保健要養生的意識,還是先有茶?
茶,在單純是茶的那個年代裡,算什麼?
飲料。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按理說,作為一個以賣茶為生的人,我應該先掛出自己的淘寶鏈接或微信支付通道,然後細細講來你為啥需要買茶,為啥需要買白茶,為啥需要從我這裡買白茶了。但是,我不想講。因為,她就是一種飲料。她沒有可樂的糖分,沒有咖啡的咖啡因,她就是樹葉子,味道與白開水不同。
按理說,把這樣一篇答案掛在這裡作為處子回答,不是一個好的開始。這個答案是跑題的,是沒有情趣的,是脫離了自身利益的,是容易引起公憤的——呸,你們看,這個敢自稱是茶商的粗人。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當多少年前的第一個粗人突然腦子秀逗,摘下個樹葉子泡進水裡,也許丫想不到那片葉子的後代成了今天的這個模樣。我很好奇,丫當時是開水還是泉水,是用的什麼容器,嘬完第一口後想到什麼、浮現出什麼畫面,是否因此延年益壽,以及——拉肚子沒有。
腦海中的另一個我爭論道:「傻逼,時代在前進啊,我為啥就不能換個東洋鐵壺用依雲來泡頂級的白毫銀針,用水晶杯子,看那針針直立,不甘墮落,茶香裊裊,彷彿我悠遠又昂揚的靈魂?」
電腦前碼字的這一個我答道——
「老農一邊曬太陽一邊抓著虱子,愉快地罵娘;
詩人一邊曬太陽一邊寫著散文,幽怨地呻吟。
你能說詩人比老農更懂陽光??」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現在的茶價是虛高的,功效是誇大的,至於意境嘛...說過了,俺是粗人。
說了多年英語,潛心研究過各種中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牛逼文化如何翻譯。最後決定——不翻譯。老外若問我這茶該咋著品?
吃茶去。
推薦閱讀: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好萊塢電影中平民英雄的身份通常是退伍軍人?
※使用不同的語言,會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怎樣的影響?
※作為一名中文流利的非華人是種什麼體驗?
※外國人吃瓜子么?怎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