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茶具中青花瓷、汝窯、柴燒的知識有哪些?


關於柴燒,稍微說兩句。
這裡說的柴燒是狹義的柴燒,不包括噴灰電窯的假柴燒,也不包括裝匣缽不落灰的柴窯陶瓷器。

首先,柴燒的發色和質感是不取決於人的,只取決於火和灰,人的意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最終成品的方向,但並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其次,柴燒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表現形式,器型推崇極致的簡單古樸。這兩點就導致在評價柴燒的藝術成就時,著眼點和欣賞角度和大家熟悉的評價青花粉彩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可以說,從技法的難度和工藝的複雜性來講,柴燒和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茶瓷沒有辦法比。但是,從成品的多樣性,出現極致窯變效果的幾率來講,柴燒器帶給人的驚喜與隨之帶來的,因人而異的想像空間,遠比任何一個窯口的茶瓷都更加豐富。

首先,柴燒的發色和質感是不取決於人的,只取決於火和灰,人的意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最終成品的方向,但並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其次,柴燒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表現形式,器型推崇極致的簡單古樸。這兩點就導致在評價柴燒的藝術成就時,著眼點和欣賞角度和大家熟悉的評價青花粉彩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可以說,從技法的難度和工藝的複雜性來講,柴燒和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茶瓷沒有辦法比。但是,從成品的多樣性,出現極致窯變效果的幾率來講,柴燒器帶給人的驚喜與隨之帶來的,因人而異的想像空間,遠比任何一個窯口的茶瓷都更加豐富。
換句話說,相比機關算盡幾乎接近工業品的現代茶陶們,柴燒「器本天成,妙手偶得」的色彩要更濃一些。

柴燒的魅力在於質感,一種經歷了自然風化的,非常柔和的光感和手感。不建議看圖買柴燒,數碼相機傳達出來的更多是色彩,區別可以參考黑白膠片的豐富層次感與數碼單反的層次感的缺失。至於很多人吐槽柴燒粗陋,柴燒的點就在於素樸,如果接受不了素樸,柴燒首先就不是你的菜。

柴燒的魅力在於質感,一種經歷了自然風化的,非常柔和的光感和手感。不建議看圖買柴燒,數碼相機傳達出來的更多是色彩,區別可以參考黑白膠片的豐富層次感與數碼單反的層次感的缺失。至於很多人吐槽柴燒粗陋,柴燒的點就在於素樸,如果接受不了素樸,柴燒首先就不是你的菜。
但只有素樸是不夠的,升華於素樸之上的古雅和靜謐才是魅力所在。

很多文青愛柴燒,我是理解的。柴燒可以說是孤品控的首選,絕對的獨一無二,方便彰顯自己的審美趣味。

自藏,穴窯自然釉杯

自藏,穴窯自然釉杯

自藏,備前燒茶碗(備前六姓大饗家作品)

自藏,備前燒茶碗(備前六姓大饗家作品)

P.S.古汝窯是一種極高的審美趣味,柴燒,青花與之相比,都是小兒科。

剛剛開設了專欄「蟬室」,後面陸續會上一些茶和茶器的文章,還請有興趣的各位移步,謝過。


Part1:柴燒
單純補充一下個人對柴燒的理解吧。

有朋友問道:「柴燒除了滿滿的手工定製逼格以外,就沒有其他腔調了?"
——非也。
在說柴燒前,先提一下日本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他認為「材料既是天籟」——材料中凝縮了許多人工智慧難以預料的神秘因素。人們本要尊重材料原本自然的樣貌,即「自然的奧義」。

(logo在下,感興趣者自行摸瓜)

在科技水平已相當發達的今天,還去提「道法自然」似乎有點兒老不死的old fool之嫌,要說的不好,指不定就能被噴成玄學。科技已經給人類帶來太多物質幸福,但這就是人類的全部了嗎?我知道對於大部分還處於混沌狀態的國人來說,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科學)才是他們最需要的。但對於部分已經認識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呢?赫胥黎曾寫過一本《美麗新世界》,講述的就是科技接近完美狀態的時候的人類生活。那時候的人類就完美了嗎?

嘛,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我們是必須要的。認識了他們之後,我們仍可以謙卑一點兒。相信科學的同時也可以欣賞自然美景的嘛。因為科技的發展,氣燒瓷器已耐用結實。工業化生產的骨瓷亦高效實用。這些進步都是造福更多人類的科技發展,但手工瓷器依然有其靈動的魅力,柴燒的美,便是自然奧義的美。


現代柴燒一般是直接將坯體不上釉,也不加以覆蓋,就讓柴木灰掉落在瓷器上,形成其獨到的紋理。最初接觸這種瓷器,我也是不解的,如果用女人作比喻,彩繪印花的瓷器,就好像在說:「Hey you!check this out!過來看看?我美不美?親愛的,我美不美啊?」,繁雜的印花,都在不停強調這一點。它是一種取悅的美麗。但柴燒並不如此,她只會默默在那裡呆著,你覺得她美,她便是美的,而你越是看,越發現其有很多曼妙的細節。你很想對她說:「哦,親愛的,你真美。」她低頭一笑,不再理你。你卻發現她臉上的增添了一絲紅暈,越發覺得她更美了。

認識一個美國老頭Jeremy一直在景德鎮做瓷器,我常年不在景德鎮,有時回景會通知他一聲,他就會回復:「oh!welcome to jdz !"好像他成了景德鎮的藍光,而我是硬碟……我曾問他:「你覺得做瓷器做好玩是什麼啊?」他說:「我最喜歡打開窯門的那一刻,因為你不知道當時你放進去的東西已經變成啥樣了。他們就像是我的寶貝一樣。(Just like my babies)」其實傳統做瓷器的過程里,打開窯門有時就像賭博一樣,你不知道結果是什麼,就會充滿期待。(想到阿甘的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而柴燒更是無法控制的,全靠天意。而工業化生產的瓷器,因為其中會嚴格要求色彩和溫度,在沒有開窯門之前,你已經知道做出來的會是什麼效果了。

題外話,Jeremy是個有趣的老頭,還記他問:「你有沒有吃過Chinese Hamburg?」我還思索著我咋沒見過什麼小推車寫過中國漢堡,他領我過去一看,居然是個賣肉夾饃的……在景德鎮有很多外國人在做著瓷器。我記得有部台灣電影提到:「如果你搞搖滾樂,你就要去紐約,如果你學漫畫,就一定要去東京。」我把這句台詞告訴他們的時候,他們就說:「如果你要做瓷器?那麼你一定要來景德鎮。」如果有機會,我也想把我認識的在景德鎮做瓷器的外國人寫一寫。我第一次接觸柴燒和民藝,是由外國人在燒烤攤告訴我的……

最後以這一條微博來結束此文吧。

------------------------------------------------------------------------------------------
後補充關於柴燒的歷史資料以及茶器出水斷水概念

柴燒歷史

"柴燒「這個詞在近些年被炒的比較火,就算沒有接觸過,大家多半也有聽過,我們店裡經常會有人衝進來問:「你這是不是柴燒啊?」類似的問題還有:「你這有沒有汝瓷啊?啥窯口出的啊?」、「你這有沒有官窯啊?」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總少少有些無力。一般真要找柴燒、汝瓷的人不太會問,問的人其實也不大會買,官窯這種東西只能找博物館……

首先介紹一下柴燒的基本資料,古代燒瓷器,除了柴火也沒有什麼其他能燒,所以古代的瓷器都用柴燒。景德鎮屬丘林地帶,旁邊都是山,山上長滿了樹,砍也砍不完,山裡也全是土,還是高嶺土,挖也挖不完,這設定,簡直了!因此柴窯一直持續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才結束:「景德鎮因其保守傳統,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沒有人敢於在景德鎮建造煤窯,1956年、1957年方形倒焰窯和圓形倒焰窯分別研製成功並順利投產,到1959年圓形窯在景德鎮已經非常普遍,至1965年已經擁有135座圓形窯,達到了解放初期景德鎮全部柴窯的容積,柴窯徹底退出歷史舞台。」(柴窯、煤窯、氣窯的演變),80年代開始,景德鎮才開始使用氣窯:「當時有一家新加坡窯爐廠家「南光公司」在景德鎮推廣「梭式窯」這種現代液化氣窯。「(柴窯、煤窯、氣窯的差別)

驚了么,在沒有氣窯之前,景德鎮是這樣……)


從科學技術的發展來看,煤窯是柴窯的進步,氣窯是煤窯的進步,所以現代制瓷普遍選用科技上最先進的氣窯(電窯一般僅用作素燒,溫度低)。柴燒不僅浪費薪柴,而且必須有人在窯口旁邊守著,溫度不夠得立刻添柴。(據說以前景德鎮燒柴窯的師傅都是守著窯口吐口水,看口水蒸發速度判斷溫度……)


那為何還有人會燒柴?就像在日本有些講究的料理店煮米會使用稻薪,為什麼不選擇煤氣?除去逼格的原因,就是實際效果的差別了。現代柴燒依然存在,我個人看到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市場需求,有位嗜茶之人想要買個茶器,市場上一件衣服都三位數起跳,這天天用的茶器不上四位數好像有點對不起自己的小愛好?這時候他就需要柴燒的價格了;二是柴燒有別於氣燒的特點:古時候柴燒都需要用東西蓋住瓷器(匣缽),防止柴灰落在瓷器上,現代柴燒一般不蓋瓷器,他們追求的就是柴火自然落灰的質樸痕迹,謂之返璞歸真。另外之前有喜茶人說過柴燒泡茶的口感與氣燒有差,這個我就不評論是否如其所言,口感這東西,每個人感受不一樣。(btw,有些專業仿古瓷為了效果也會用柴窯。)


為了簡化擺一下我自己的立場,作為一個面對大眾的中端陶瓷商販,我不會向多數顧客推薦柴燒,自己用柴燒,店裡會擺幾個柴燒以備顧客問起,賣了添,沒賣繼續擺著。我不建議大家都非柴燒不買,有需求就買,買了好好愛惜。(大家要愛護樹林,多少柴才燒的一窯,制瓷人守著柴窯日夜添柴也很辛苦。一般景德鎮氣窯都是有專門師傅管理,要燒只需付了錢自己裝窯就可以,自己建柴窯比擱氣窯叫師傅燒辛苦多了。)


引用一段寫柴燒的文字:「十幾天燒窯的過程里不能離開,晚上要睡在窯邊,兩三分鐘就要投一次柴。一窯要燒5000公斤柴,全靠他和妻子兩人不斷地把柴分成小塊,五根十根,在十幾天里不斷地投進去。1200~1300攝氏度,更要不斷地24小時投柴,在極高溫度下連續作業更加困難。」

具體柴燒的時間和消耗,我沒有深入了解,網路上的資料不多,如果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告訴我一下。據幾位制瓷的朋友說,一般情況都要燒3天時間的,大家輪流看著。投柴升溫,燒到一千多度,燒幾小時還需要等溫度慢慢冷卻。升溫降溫都需要技巧,整個過程都需要經驗豐富的人守著窯口。


柴燒只是燒制的一個手段,不能成為判斷瓷器好壞的標準。普通鍵盤也有做的好的,機械鍵盤也有屎的。相對於氣燒柴燒的區別,我認為器形更為重要。好的器形+柴燒=精品A,好的器形+氣燒=精品B,差的器形+柴燒=次貨=差的器形+氣燒,市場定價A會比B貴,畢竟柴燒難度高。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有具備了一定製器造型功底的人才會去建柴窯,每燒一次柴燒都要耗費大量財力人力,柴燒的客戶群是嗜茶人,每天都要用的,東西做的不好,用用就自然用出來了。

為何說用能用出來,這就涉及到茶器的出水斷水了,這兩點都和器形相關。


出水斷水


第一次接觸到出水斷水的概念,是我開店的第一年,某一天隔壁老闆娘來串門(老闆娘微博@什物南京 感興趣的自己關注,東西很贊。),她主營日本產品,包括瓷器。她是過來照顧我生意的,順便拿起一個影青刻花公道(公道杯是由茶壺倒出來分到各個茶碗的分茶器,因為要平均分配,自然要公道一些啦。而且有些茶不宜久泡停在壺裡,公道杯算必備良品。),叫我倒了一些水在裡面,又從裡面倒了出來。她笑了笑說:「東西做的蠻漂亮的,就是出水還不夠完美。」一是水流線條不夠順暢,二是在出水口會有水珠倒掛迴流。下圖是一個好公道杯的例子,就是簡單的「出水」「斷水的概念」


公道出水口的位置和形狀決定了其水流和是否迴流,茶壺的壺嘴高低形狀也是同樣重要,一般來說,公道和壺嘴銳利會比圓鈍乾淨利落。壺嘴高低和器形就要整體來看,建議大家挑選茶器的時候,可以把水倒進去試一試水流的效果,看看回不迴流。而不僅僅止步於外觀樣子。這些細節,是一個壺你用的順不順手的決定因素。而這些細節,往往是最難做的。


--------------------------------------------------------------------------
(非常謝謝大家的鼓勵,繼續寫一下青花。個人水平限制,盡量言之有據,如數據有誤請大家指正。)
Part2:青花
景德鎮之所以能在陶瓷歷史上佔據如此重要的角色,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青花瓷。青花料主要成分是「鈷」,在拉坯成型修坯晾乾後直接繪製於坯體上,而後才上釉燒制。

(畫坯:具體工藝流程可以看這裡

(畫坯:具體工藝流程可以看這裡青花瓷是怎樣煉成的 探訪景德鎮著名古窯 介紹十分詳細,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鎮的制瓷分工很細,一般專人拉坯僅拉坯,修坯僅修坯,畫坯也僅畫坯,類似流水線的分工協作。)

而後我們先來從歷史來講。
近幾年大家耳熟能詳應是元青花(例「鬼谷子下山」),而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工藝已十分成熟,加之三代帝王都好瓷,不惜重金在景德鎮發展官窯,製作出來的青花技藝在歷史上已達到頂峰(僅技藝的頂峰,不包含美感)。

  • 曇花一現的唐宋青花

歷史記載的青花瓷發源地既不在景德鎮,也不是元代,而是更早的唐代,但那時的青花僅是曇花一現,迅速就衰敗了。一般說法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而後宋代也曾出現過青花,普遍認為宋青花和唐青花無傳承關係。同樣的,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浙江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
為何青花瓷兩次登場都迅速衰落了?沒有找到史料記載和討論。個人猜測:因為唐宋時瓷土燒出來太黃,不美。

(唐青花殘片)

(唐青花殘片)

  • 勇敢的少年——元青花

景德鎮之所以能在五大窯後崛起,一方面是靖康之變後宋室南遷帶來的工匠和技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景德鎮得天獨厚的高嶺土。那時不像現代,那時對瓷的追求是「白如玉」,景德鎮的高嶺土不僅色澤白潤,燒成也穩定不易變型。(元青花瓷的胎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藍黃的青花不美,藍白的青花效果就出來了。
元代青花料主要分國外進口和國內自產,官窯多用進口。(官窯就是上供給皇室,千里挑一,建窯燒制都由皇室出錢,待遇豐厚。民窯一般為大眾用或出口,製作出來的陶瓷不如官窯精細。)


(元青花殘片)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前兩年秋冬,上海博物館曾經舉辦過元青花展,幾乎把元青花珍品都聚集一室了。還記得那時@步凡 和我兩個人趕早七點的火車從南京去上海看展,小步曾說:「元青花就像勇敢的少年」。元青花大改了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相較於清代成熟的技法,元青花並不成熟,卻充滿了生命的感染力。
另據說,這些年的元青花收藏也是始於南京夫子廟的東西市裡兩老頭的古董鋪。

  • 明代的發展——青花鬥彩

明代青花和風格介於元的狂野豪邁和清代秀麗精巧之間,鄭和下西洋,帶來了外域的青花料——蘇麻離青。為景德鎮燒制獨具時代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質基礎。由於貿易和頻繁的文化交流,這一時期的瓷器造型和紋飾,也受到西亞地區的影響。

(明代宣德青花)

(明代宣德青花)
明代對於傳統青花的繼承就不細談了,搬出個有份量的明代硬貨鎮場子——鬥彩雞缸杯。

(就手上這小杯,萬千目光為一身)

(就手上這小杯,萬千目光為一身)

(鬥彩雞缸杯)

(鬥彩雞缸杯)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
陶瓷可以分為釉上彩(例粉彩)和釉下彩(例青花),釉就是瓷坯表面包裹的一層類似玻璃的物體,青花是在坯體上繪畫然後上釉燒1300度,因此青花是典型的釉下彩。而釉上彩在瓷坯上釉、燒制好了之後再在繪製,燒成溫度一般在600~800度,燒高了顏色就不行了。既然如此,鬥彩一個釉上一個釉下,如何做在同一個瓷器上呢?
簡單啊,多燒幾遍唄。
先把器物形狀做好了,然後畫青花料,青花畫完上釉燒1300度。
然後再釉上彩,這彩還不是一次上完,這雞不是有黃色有紅色嘛,先畫黃的,再畫紅的……最後出來這麼個小杯。

  • 清三代

(先存這麼多,清三代寫完後還想寫國外對於青花的繼承和發揚。然後寫現代手工瓷和工業瓷的青花。最後再給大家選購青花一些實用建議。內容會很多,對於主樓的問題可能有點過多,就當自我學習,練筆+完善理論的過程。其實前面的可以略過不看。對大家而言最重要的也只是實用購買建議,估計最少也要一個禮拜的時間了。邊寫變學。)


關於柴燒,汝窯和侘寂,我補充一點個人看法。

1,柴燒是解放前絕大部分陶瓷品的燒成方式。因為成本和污染原因基本被淘汰了。成品率很低。我曾經去龍泉鄉下看燒龍泉青瓷的龍窯開窯,大器型的瓷器,燒出來後,10件里9件是廢品,能有一件沒有大瑕疵就不錯了;至於精品,一窯大概就一兩件。但是那個精品真的非常漂亮,釉下氣泡疏密不同,在陽光下有各種層次的反射和折射,光芒比氣窯作品柔和很多。同樣的,柴燒青花尤其是柴燒青花釉里紅,雖然大部分都是二級品,但是那一兩件精品,會讓人有「哇國寶」的驚嘆。

如果不明白柴燒瓷器是什麼樣子的。你就去各大博物館看館藏瓷器。解放前的瓷器基本上都是柴燒。這才是柴燒。

2,市面上那些所謂柴燒的東西,其實未必用柴,有的根本就是氣窯燒的,有的是氣窯里放一點點木柴一起燒。故意不用匣缽——希望落灰落渣,故意用粗的陶土,故意讓窯溫有很大的變化,使得「窯變」效果很多,故意把器型變得不規整。這種東西,其實跟中國傳統審美是很不一樣的。中國瓷器,從晉後,基本上是以白、薄、勻整、或者釉面的玉質感,以這些審美標準為追求。當代這些所謂的「柴燒」,實在是傳統陶瓷登峰造極、創出不可逾越的高峰之後,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准入門檻太低,造成大量濫竽充數的玩意兒。

因為窯變、落灰之類的隨機性,所以偶爾有那麼幾件作品會有一種古樸的味道。但是茶席上不能擺太多。太多的話,很容易審美疲勞。

3,關於千利休流派的侘寂 wabi-sabi

關於侘寂,wabi-sabi,首先應該明確的是,這是一種禪宗的精神上的追求。簡單的講,就是享受樸素、直面真相不矯柔造作、用平常心來泡一杯茶、在一杯茶中直面自心、承認無常、「一期一會」等等。在器物的選擇上,傾向於使用一些樸素的東西,例如,極小的茶室、黑糊糊的樂燒茶碗、破魚簍來插花,等等。

但是這裡要強調的是,樸素的東西不等於粗糙!樂燒茶碗,乍一看有點粗糙,但實質上非常精緻!不僅做的時候是反覆修坯,也要燒好多次、工序上相當複雜。這樣複雜的工藝下的生產出來的樂燒茶碗,捧在手上的感覺是極好的。不輕不重,不大不小,不滑不糙,不冰不燙。光是捧在手上,就會有一種極美好的體驗,用茶筅打抹茶,手感也是讓你覺得十分的貼心。相比市面上那些自我標榜「反撲歸真」而實則粗製濫造的垃圾玩意兒,樂燒不虧是日本國寶。

人家的國寶,想要仿製當然也沒那麼容易。

4,關於審美的一些建議:玩粗陶、玩wabisabi侘寂,這對於審美素養的要求極高。注意,並不是所有「極小的茶室」都稱得上是wabisabi,並不是所有的「黑糊糊的樂燒茶碗」都稱得上是wabisabi,也並不是所有的破魚簍都能拿來插花 wabisabi。千利休不憚於從常人忽視之處發掘美,但並不會以丑為美。對於沒有把握的初學者,我建議不要隨便標榜自己wabisabi。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5,關於汝窯
現在做仿汝窯做的好的,台灣那有曉芳窯,河南平頂山一帶也有很不錯的。當然這個跟真正的北宋汝窯傳世器比,無論是釉質還是器型,都有不同之處——真正把重要特徵都仿到位的當代仿品,也不是一般人玩的起的。如果想買兩個玩玩,香灰胎、高溫瓷、開片有蟹爪紋且有不同的層次,我覺得這幾個特徵盡量要達到。否則不好玩啊。


關於諸多跑題的理解,特別增加說明,回答中的圖片,除了那個所謂的「柴燒」,其它的所有瓷器,按照燒窯的燃料分類,都是真正的「柴燒」,其中的分別,各位自行琢磨吧o(╯□╰)o

由於題主無有明示,姑且將問題發問對象限定於入門級,若是高來高去的半仙可繞行。

1、青花瓷以景德鎮產最為多見,實用器多在20~100元(茶杯、蓋碗)以內,走精品路線的多在數百、上千甚至更貴,中間價格的巨尷尬。

2、青瓷算是個大系列,龍泉青瓷、汝窯、官窯均系青瓷系。(註:若以要口論,沒有任何一個窯口是傳承至今的,故而糾結於此無必要)

3、現在市面上的仿汝多是低溫釉+酸洗,垃圾貨,有重金屬析出的風險。

來幾張「支釘燒」特寫

來張現代瓷器,可謂是「真·芝麻釘」

來張現代瓷器,可謂是「真·芝麻釘」

4、柴燒是柴燒,柴窯是柴窯。那個啥「柴榮秘制」云云是柴窯,而柴燒,是下面這類貨(圖片引自百度)。

個人非常反感此類茶具,多為文青裝13之用,此類茶客大多基本常識缺缺,多用「禪茶一味」等爛俗切口掩蓋其無知。

個人非常反感此類茶具,多為文青裝13之用,此類茶客大多基本常識缺缺,多用「禪茶一味」等爛俗切口掩蓋其無知。

5、入門茶具推薦實用級青花瓷或德化白瓷,個人感受,青花瓷發香更好,德化白湯感更佳——當然,若感受不出,可以當這一切都是巫術o(╯□╰)o


6、建盞之類不推薦入門之用。平價的巨爛,得宜的巨貴,等錢包品味兩相宜了可考慮再玩(只有前者達到了亦可)

7、青瓷系的茶具,適宜做品茗杯或公道,若做茶壺太過悶茶(瓷器做茶壺真真不靈),若做蓋碗太厚,溫度變化係數不佳(裝13倒是不錯),不如德化白瓷或青花瓷的。青瓷中的仿汝由於前述問題,不推薦購買。官窯系的精品忒貴,入門者不推薦。

8、日本那個,和兔毫一樣,均屬建盞系~~~~⊙﹏⊙b汗

-------------------------------------------------------------
對於 @李陶罐 兄的實名反對,我舉四肢表示支持——我支持您擁有表達各人意見的權利,正如我在文中註明的,我對於柴燒的態度是「個人非常反感」。

審美本來就是一件很主觀的事兒,我反感的柴燒,不僅僅是那一張,不過既然是我不喜歡的,就不會有興趣找一大堆圖來發不是?

需要抱歉的是,您貼的柴燒,我,,,還是覺得丑o(╯□╰)o
~~~~~~~~~~~~~~~~~~~~~~~~~~~~~~~
補充
關於 @橙子桑 實名反對我的答案
我的回答中關於建盞的部分,只提出了三點
①不推薦入門用
②平價的巨爛
③得宜的巨貴
您的答案到底駁倒了哪條?

還是說您準備散上一批「物美價廉」的建盞?

知乎上什麼時候開始流行把「實名反對」掛在嘴邊了?但凡一個要臉面的人不都應該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么?

至於您準備揍我的問題

如果您的性別與您在知乎所登陸信息一致,那麼恭喜您,從您開始耍流氓的那一刻開始,您就贏了。
我不抽女的。


汝窯其實也有柴燒的。目前汝窯一般稱為仿汝,可以分原產地,景德鎮和台灣的。哦對了還有德化的。原產地的有朱法喜、郭留江等。感覺他們做的可能最接近博物館裡汝窯最開始的狀態,而台灣的曉芳感覺像是和現在博物館裡的汝窯比較像,畢竟人家上手過真品。曉芳的一件也巨貴。但是個人覺得挺大氣的。德化的目前不被看好就不提了,景德鎮的記得好像有的牌子是從台灣傳過來後來在景德鎮做的。忘了柏采算不算。現在汝窯還分純手工的和灌漿胎的,像柏采和問鼎加上德化就灌漿的。我上幾個手工的圖。個人感覺手工的比較耐玩,也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意味在裡面。但是釉面掌控就沒有柏采和問鼎穩定了。畢竟天然礦石入釉。下面中間有一張透光杯子的照片據說是柴燒復火過的,確實很潤,杯子裡面的釉面也像肌膚一樣。接下來是蚯蚓走泥紋。柏采有的,問鼎沒入過,不知道。那些手工的杯子也很明顯有的。接下來推薦一個叫素器的牌子還不錯,還有王波和寧保文的,畢竟買不起天予。深夜手機打字,大家湊活著看吧………純粹杯子控一個



實名反對第一答案中對於柴燒的態度。

個人非常反感此類茶具,多為文青裝13之用,此類茶客大多基本常識缺缺,多用「禪茶一味」等爛俗切口掩蓋其無知。

柴燒:
現在所稱的柴燒,多數是指日本侘寂審美體系下的陶瓷作品,與我國古代追求的審美風格是不一致的。
柴燒作品表面並不施釉,通過自然草木落灰以及溫度和火焰的流向,在陶土上留下印記。

柴燒是一種由火形成的美,只要你觀察就會發現,柴窯燒成作品的顏色、形狀和肌理千差萬別、耐人回味。



任何類型的器皿都有美醜之別,不能用一個矮挫丑的黑罐罐就把整個柴燒都給「代表」了,看不下去啊!!!

明天找個時間專門說說青花瓷和汝窯,包括市面上比較常見的窯口,還有志野(這個也是我們的特長啊)。
————————————————————————————————————————-


志野:


志野燒,起源於16世紀的日本。是一種融合地方性鬆散質地的黏土、一種簡單的長石釉和一種獨特燒成技法(燒窯時間和降溫時間都很很長)於一體的陶器。

桃山時代的志野陶歷來最為人喜愛,白釉完全以長石為原料,厚而溫潤,釉面上隨意地顯現紅色的「火色」和橘皮狀的「棕眼」。

桃山時代的志野陶歷來最為人喜愛,白釉完全以長石為原料,厚而溫潤,釉面上隨意地顯現紅色的「火色」和橘皮狀的「棕眼」。

志野的釉色變化豐富,基本無法用人為去控制,然而這種自然地表達,卻處處體現了作者手作的痕迹,極富人情味。

志野的釉色變化豐富,基本無法用人為去控制,然而這種自然地表達,卻處處體現了作者手作的痕迹,極富人情味。


利益相關:算是給自己打個廣告?

———————————————————————————————————————————


汝窯:


中國瓷器的巔峰在於宋,而汝窯是宋代瓷器中的精品。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傳世文物極少,窯址長期未能發現,但文獻中關於它的記載卻一直未斷。(這貨就是一個傳說啊,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卻處處充滿哥的傳說。)


如果用10倍以上放大鏡觀察,釉中含有稀疏的氣泡如晨星般寥寥無幾,故曰「寥若晨星」。釉色天青,深淺不一,釉質瑩潤,光澤內含,上有細密開片,俗稱蟹爪紋。


蔡曉芳被稱為當代台灣官窯主人,以仿古瓷而著稱,超過30年以上的仿古瓷燒制經驗,其燒制的仿汝窯,當代無人出其右者。




圖片是網上找的,我也沒有蔡曉芳的茶盞,自己也不是很喜歡這類器皿。當年瓷器燒制難度大,規整的器形,無暇的釉色受到社會各界的追捧,現在都換了氣窯了,這些都不是難度了,雖然還是燒不出汝窯的效果,但是真的有點審美疲勞了。

明天再介紹一下青花,一天一篇小作文也不錯。


陶瓷茶具是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陶瓷茶具品種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



青瓷茶具

以安徽生產的質量最好,16世紀末。已開端生產色澤純潔、透明發光的青瓷。晉代安徽的越窯、婺窯、甌窯已具相當範圍青花瓷。宋代,作為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的安徽龍泉哥窯生產的青瓷茶具青花瓷遠銷各地,明代青瓷,造型端莊青花瓷,釉色青瑩青花瓷,紋樣雅麗而蜚聲中外,龍泉青瓷出口義大利青花瓷。轟動全部法蘭西,人們用當時風靡歐洲的名劇《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英俊青袍與之比擬,稱龍泉青瓷為「雪拉同」,認為稀世珍品。今世,安徽龍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盼望,不停有新產品問世,這種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浩繁好處外青花瓷,因色澤青翠青花瓷,更有益湯色之美。,用它來沖泡紅茶、白茶、黃茶、黑茶,早在東漢年間青花瓷,青花瓷,似有不夠之處。青瓷茶具更以其質地精緻,不外,用來沖泡綠茶,已做到鼎盛時期。


白瓷茶具

具有坯質緻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因色澤潔白,能反饋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時,山西邢窯生產的白瓷器具已「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朝白居易還作詩盛讚貴州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元代,福建省景德鎮白瓷茶具已遠銷外國。當下,白瓷茶具更是面貌一新。這種白釉茶具,得當沖泡多種茶葉。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良,裝飾典雅,其外壁多繪有山川河流,四序花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或綴以名流書法,又頗具藝術欣賞代價,以是,消耗最為廣泛。

(3) 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於晚唐,鼎盛於宋,持續於元,衰微於明、清,這是因為自宋代開端,飲茶方式已由唐時煎茶法一步步改動為點茶法,而宋代流行的鬥茶,又為黑瓷茶具的崛起創造了因素。

宋人衡量鬥茶的效果,一看茶麵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的遲早,以「盞無水痕」為上。時任三司使給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就說得很明白:「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茶具中的頭號品種。福建建窯、福建省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都量大生產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地。

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產的「建盞」最為人稱道。蔡襄《茶錄》中這樣說:「建安所造者……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盞配方獨特,在燒制過程中使釉面顯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輝,加大了鬥茶的情趣。明代開端,因為「烹點」之法與宋代差異,黑瓷建盞「似不宜用」,僅作為「以備一種」而已。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塗上一層透明釉,爾後在窯內經1300℃左右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

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開端成批生產,異常是景德鎮,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地。因為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異常是將內地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一大成就。

縱觀明、清時期,因為制瓷技術提高,世界經濟進展,對外出口擴大,以及飲茶方式改動,都促使青花茶具獲悉了迅猛的進展,
當時除高陂鎮生產青花茶具外,找禮網是禮品批發渠道電商,整合各家供應商資源,為客戶提供各類工藝禮品,包含各地優質茶具。較有影響的還有福建省的吉安、樂平,廣西的潮州、揭陽、博羅,西藏的玉溪,貴州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內地還有許多地區生產「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區域內,供民間飲茶消耗。


按照馬未都先生提出的金字塔審美層次,我覺得青花粉彩琺琅彩屬於艷俗,百姓喜聞樂見;汝窯官窯屬於含蓄,文人墨客最愛;鈞窯屬於矯情,開始追求晦澀審美;柴燒(當代意義)屬於病態,追求缺陷審美,但凡一到病態層次,呈倒金字塔型釋放,群眾基礎又一下子變廣了。


景德鎮人路過。
不講知識,就講感覺。
仿汝窯一直覺得老衡連的非常不錯,但反正現在沒有了漲價了,曉芳是一開始就不喜歡,純粹的作為茶具的不喜歡,匠氣太重。
很久沒逛茶具市場,但偶然見到的大部分仿汝窯茶具都不喜歡,杯子胎大部分都是厚到墜得不舒服,釉色死氣沉沉。
老衡連的似乎也有時間區分,上手過的葵口杯,不同時間的風格也不同。想當年看著各種器型,妥妥的都是口水啊,可惜當年二三十一個杯子還買得起,現在淘寶據說一隻都上千了。原來送了不下十個杯子出去。。。
侘寂風格其實非常需要用心,並不是粗獷的外觀就一定不好不精細的,每一段線條都有其天然的成因,至於是怎麼燒,要弄出什麼風格,說實在的,作為茶器,最主要的就是是否能拿來好好喝茶。
該研究的,還就是釉料、胎體、重金屬析出之類的,因為能安全地舒服地喝茶是基礎,所有的風格也都是為這個服務的。
風格,用的人也要走心去看。
青花瓷,從小用到大,看你是喝什麼茶,怎麼喝茶,主要還是器型、畫工的區別,釉料什麼的應該都還好。
嗯 看了下我都是在說廢話。有想到的再補充


沒有藝術基本功的人搞藝術創新就是胡鬧。比如寫不好正楷的人寫草書,畫不好肖像畫的人搞現代藝術,燒不出汝窯、青花的古代日本人玩柴燒等等。


我只知道汝、官、哥、定、鈞,其他不明。


[圖片未上傳成功]


靳東演的《鬼吹燈》精絕古城裡面,他們去打將軍的大粽子,胖子連連拿起古墓裡面的罐子朝大粽子扔過去。胡八一說古墓里的瓷器可值錢呢!胖子後悔自己扔了幾個罐子摔碎了。胡八一又說那都是陶的,瓷器值錢,陶不值錢。

柴燒,市面上狹義的柴燒,便是陶器。

呃,我就是來插個科打個諢,偶感。


這些帖子……?

第一次來知乎,版面上還有些不習慣。

我們就是做柴燒的。可以搜索 一未齋


現在市面的柴燒大多是仿柴燒效果的,上面的幾個柴燒產品圖也模擬正的柴燒。


若對這一塊兒感興趣,看看馮老的作品。可買本《中國陶瓷》作者:馮先銘,共656頁,系統的看看。再做做博物館的功課,有空多看看~



在寢室隨便泡的,公道杯隨便買的,碗隨便買的充當廢液缸,壺和小口杯是汝瓷,畢竟汝州人,好多熟人做汝瓷生意。
河南汝州人來答一發
汝瓷盛於宋末最後二十年,目前傳世僅僅不到百件,家裡一直流傳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真的。
目前窯口從未發現過,仿製件七八十年代就開始做,到現在滿大街汝瓷館,良莠不齊,但是據說仿製的和真的已經差不多了,表面花紋和顏色已經差不多了,想要也不很貴。
也算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不過想玩好的依然很貴,這玩意也經常作為國禮送。


柴燒,應該從原始居民燒制陶碗開始說起,這種主要靠木材燃燒而成的方法,源於中國,盛於日本,最後流傳到台灣,到成為時下潮流,說是歷史傳承的手藝,不如說是天人合一的自然造物。
景德鎮的柴窯,由08年之前的只有寥寥幾座到現在的上百座,除了跟風者的濫竽充數外,也不乏許多因為實在的喜愛而默默耕耘著的人,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一個故事,關於三個喜愛柴燒的年輕人燒窯的一天日常。


@真的是單大寶
2、青瓷算是個大系列,龍泉青瓷、汝窯、官窯均系青瓷系。(註:若以要口論,沒有任何一個窯口是傳承至今的,故而糾結於此無必要)
3、現在市面上的仿汝多是低溫釉+酸洗,垃圾貨,有重金屬析出的風險。
5、入門茶具推薦實用級青花瓷或德化白瓷,個人感受,青花瓷發香更好,德化白湯感更佳——當然,若感受不出,可以當這一切都是巫術o(╯□╰)o
7、青瓷系的茶具,適宜做品茗杯或公道,若做茶壺太過悶茶(瓷器做茶壺真真不靈),若做蓋碗太厚,溫度變化係數不佳(裝13倒是不錯),不如德化白瓷或青花瓷的。青瓷中的仿汝由於前述問題,不推薦購買。官窯系的精品忒貴,入門者不推薦。

我想請問一下,龍泉青瓷分為哥窯和弟窯,其中哥窯也是開片的,為什麼會相對汝窯安全?再一個龍泉青瓷跟汝窯同為青瓷,為什麼仿汝窯的很多是低溫釉加酸洗用起來有風險,而龍泉青瓷不存在低溫釉的情況嗎?


柴燒 就是用松樹當燃料燒出來的,
現在很多都是氣窯,電窯燒的,
柴燒出來的更溫潤,釉裡邊會有鐵斑銹


推薦閱讀:

TAG: |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