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時,誰去做炮灰?
剛剛在看關於諾曼底登陸的視頻,裡面講到美軍搶灘登陸奧馬哈海灘時,遭到德軍的猛烈抵抗,首支登陸部隊傷亡慘重。
所以我想問,在最開始戰略制定的時候,怎麼決定誰來作為首支登陸部隊呢,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打頭陣的基本上沒有什麼生還可能的(雖然大多數時候,上了戰場就沒打算能活著回來),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屬於炮灰級別的,所以誰來做炮灰呢?
---------------------------------------------------------------------------------------------------------------------------------此問題提於2014年5月
--------------------------------------------------------------------------------------------------------------------------------------------
更新於2015年1月24日凌晨0:40
半年前因為好奇提的一個問題,當時是因為看了紀錄片《美國:我們的故事.10二戰》中33:30——37:00這一段關於諾曼底登陸的視頻,深感場面的慘烈以及死傷的慘重,另外就這個視頻而言,我確實沒看出這支部隊精銳之處(當然可能是因為這不是本篇想要闡述的,所以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我會覺得這些人就只是作為先頭部隊為後方部隊作掩護或者吸引火線的。
然後我的問題就來了,這批部隊是如何產生的?因為,在那樣的情況下,誰最先一批上戰場就是直接往槍口上撞,可是在我看來,要死可以,但至少要拉對方几個墊背的吧,不然怎麼划得來,亦或者說就這樣死是不是太可惜啦(當然,這麼說也許會顯得目光短淺,沒有看到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男兒血性方剛,怎麼會願意就這樣死掉,所以我把這種死法定義為炮灰,怎麼說呢,這個詞會傷害到這麼多人也是我沒想到的,只是當我站在一個就這樣死去的士兵的角度時,我真的挺難接受這種死法的。)所以@胡曉東,說我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因為這個社會失去了血性,看到這個答案以及幾十個贊,我後脊樑一陣寒意,首先,我在不知不覺中竟然代表了這個社會,這是我未曾想到的,其次,我是很厭惡這種上綱上線的做法,覺得看到一些不順眼的事情就喜歡一棍子打死,就喜歡上升到人的什麼什麼性,民族的什麼什麼性,社會的什麼什麼性,到底哪裡來的勇氣得出這麼大的結論,還是被這個社會傷的多麼深。至於其他被炮灰傷到的人,在明確我的定義後,你們還是感覺受傷的話,如果你們真是那種視死如歸的,捨身取義的人,我願意為我的任性(不願意一上去就嗝屁)向你們道歉,另外,在這裡,向那些為國家,為民族犧牲的將士們致以崇高的致敬。但是,如果只是那種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想以在愛國面前,什麼都可以犧牲的觀點來回應我,我覺得是沒有有說服力的,這樣倒真覺得像是洗腦似得。
另外,在這裡,我想追問一下,二戰時的日軍和德軍士兵他們也愛國啊,他們也覺得自己是上陣殺敵啊,也覺得自己無比光榮,無比榮耀啊,那為什麼我們不去歌頌他們呢?那你說他們是不義之軍,那作為一個士兵,你怎麼知道你所在的軍隊就一定是正義之軍呢?那當你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或者說是在被告知是正義的情況下,視死如歸的往前沖,最後卻落的個二戰德軍、日軍士兵的下場,豈不是顯得很悲催。
--------------------------------------------------------------------------------------------------------------------------------------------
怎麼感覺思維有點亂,被罵的題主去碎覺了,明天還要考試呢,考試前一天晚上收到這麼多的「祝福」,你們也是夠了。
另外,聯動問題這個是怎麼來的。。。
聯動問題:為什麼士兵會冒死作戰?有沒有被洗腦? - 軍事
問題大致是,預期一些戰鬥任務會付出空前的傷亡的情況下,究竟派哪一支部隊上陣,來承擔這樣的「炮灰」任務。這是一個好問題。我不想陷入現代軍事組織與決策的許多細節。我們來講講以前的事情。
下文中,我會先介紹一下古代世界中一種常見的情形。然後,我想來集中討論一下幾種有趣的「炮灰」選擇方法,時段都幾種在晚唐五代北宋初的一個世紀間。我們會看到一種高度理性化的組織文化在這個時候已經形成了,而炮灰的選擇實際上也反映著宏闊的社會與觀念的變遷——而對此,我們目前的理解依然十分有限。
1
簡單說,在古代,不同的戰鬥單位常常由不同的社會族群構成的。一個可以確定的戰鬥單位其實就是某個地域、某個階層的人群,生活習慣、文化背景、作戰技能也相仿。柏拉圖覺得可以讓同性戀的人編成一隊,這樣他們彼此之間相親相愛,自然很有戰鬥力。雖然不現實,卻是西方古典時代非常典型的想法。由此,不同族群的社會身份往往已經決定了其在軍事部署中的位置。如果本身是奴隸、賤民,或者被征服的民族,自然就是用來做「炮灰」的。我們舉兩個中國的例子。睡虎地秦簡中附了一段《魏奔命律》,現在已經很有名了,我直接引用楊寬先生的解讀:
這道命令指出,所有這些身份低下的人以及「率民不作、不治室屋」的人,原來都是要殺的,因為不忍連累他們的同族兄弟沒有殺,現在派遣他們從軍,將軍不必憐惜。在烹牛賞給士兵吃的時候,只賞給他們吃三分之一斗的飯,不要給肉吃。在攻城的時候,哪裡需要就派用他們到哪裡,將軍可以使用他們平填溝壕。說明這類身份低下的人從軍,如同罪犯一樣屬於懲罰性質,在軍隊中待遇要比一般士兵低一等,在戰鬥中要擔任攻城等艱巨的任務,在行軍或防守中要擔任平填溝壕等較苦的勞役。
這是使用身份低下的人群做「炮灰」的例子。更常見的是用被征服的民族。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等莫不如此。據說,英格蘭的愛德華一世在面對蘇格蘭軍的時候有句名言,別給我射箭,箭多貴,上威爾士人,反正他們不要錢。這個思路確實是對的,因為用威爾士人不僅不要錢,也許還能省錢——當他們的精壯戰死以後,反叛能力也減弱了。來看個更具體的例子:
景德初,契丹大舉擾邊,經胡盧河,逾關南,十月,抵城下。晝夜鼓噪,四面夾攻。旬日,其勢益張,唯擊鼓伐木之聲相聞,驅奚人負板秉燭乘墉而上。
這是1004年,契丹大入邊,後來就有澶淵之盟了。奚是契丹統治下的一個民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自己的首領。在遼軍的戰鬥序列中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在最艱巨的攻城戰中,顯然由他們承擔先發。由此,不難想像,任何主帥都不會將嫡系部隊投入無謂的消耗。有些部隊具有一些戰鬥力,而其中的人群又桀驁難治——如奚人——那顯然就是炮灰佳選了。
2
有了這樣的背景之後,我們就可以來看幾個也許會有趣的個案。《舊五代史》:
萇從簡,陳州人也。世以屠羊為業,力敵數人,善用槊。初事後唐庄宗為小校,每遇攻城,召人為梯頭 ,從簡多應募焉,庄宗為其勇,擢領帳前親衛兼步軍都指揮使。
古代攻城,雲梯是最便捷的攻具,也最危險。其中最危險的是帶頭爬雲梯的那個人:如果雲梯中途被推下來,他摔最慘;如果僥倖爬上去了,他要獨自面對城牆上好幾個人,可能瞬間就被剁了。重賞之下才有勇夫,這要的炮灰行業當然要重金聘人才好。萇從簡這個人就經常攬這個差事,且不說每次的收入,還受到了唐庄宗的賞識,真是非常幸運了。
雖然只是在說一個人,但是對照遼軍的攻城法,我們就可以發現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後唐的戰鬥序列中,沒有誰是活該去送死的。即使你是李存勖,你是戰鬥力最強的男人,你也沒有辦法強迫一隊人,拿著盾牌點著火去爬城牆——你還沒這樣做他們已經造反了。事實上,在那個時候,你拉這些人來築城也是一件很不可靠的事情。如果他們不樂意了也造反了。總之,要想有人拚命,就得多花錢。
3
這是花錢來買炮灰的例子,但人命終究比錢複雜多了。《續資治通鑒長編》有:
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攻其城東面,彰德節度使李漢瓊城南面,桂州觀察使曹翰城西面,彰信節度使劉遇城北面。遇以次當攻其西面,而西面直北漢主宮城,尤險惡。翰欲與遇易地,自言我觀察使班宜在節度使下,遇弗可,翰必欲易之,議久不決。上慮將帥不協,乃諭翰曰:「卿智勇無雙,城西面非卿不能當也。」翰始奉詔。
這是在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要攻太原了。一個城是方的,就有四個面,自然要分四隊人來進攻。最先攻進去的那一方,通常功勞最大;最後攻擊去的,多半傷亡更大。於是問題來了:不同方向的城牆,防禦水平是不一樣的。誰來攻哪一面,這相差就很大了。這可以怎麼辦呢?
至少晚唐的時候,武人們就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形成了一種心知肚明的習慣。就是說有一個默認的序列,甲乙丙丁四個主將,按照自己的官銜派個序,一二三四,分別進攻東南西北。既然是約定俗成了,大家也就沒有意見了。抽到了城防度高的那個方向,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這是一種存在在那裡的習俗。用流行的話說,叫默認值,default position。你如果遵守,大家覺得很正常;你也可以選擇不遵守,那你就要跟大家解釋一下,我為什麼不按老規矩辦。
宋太宗部署攻城部隊的時候,可能沒太在意這種習俗。就發生了上文中的情況。曹翰這個人一看,就提出了反對意見:「我排在劉遇後面啊,他應該去打西面啊!我是去打北面的選手!」這當然是曹翰的託詞。他心裡其實要說的是,「西面城牆、防禦塔等級高啊……我不去。」但借口本身也承載著觀念——在美國可以說,我家狗病了,我不能來上課了,在中國就不行。五代宋初的武將,他們認為誰攻打哪一邊有一定的默認之規。主帥在排兵布陣的時候違反了這種默認之規,自己至少有抗議的權利。於是,宋太宗還有特地去安撫一下他,跟他說:「你多厲害啊,西面只有你能打下來。」
這件小小的事情其實告訴我們很多非常有意義的信息。首先,沒有哪支部隊就該做炮灰的。各支部隊都是平等的。所以不可能像契丹人驅使奚人那樣。然後,如果戰前將領們總是在那裡挑肥揀瘦的,那還沒打仗自己先吵翻了;所以武人們逐漸有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根據默認的序列,老天決定,童叟無欺。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軍事文化,也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武人的政治智慧——這樣的智慧在文人主導的歷史書寫中是看不到的。最後,我們還可以看出宋太宗在軍中的權威還是非常有限的。他的部署下達以後,還是可以討價還價的……
4
現在是最後一個例子。《涑水記聞》:
景德初,契丹犯河北,王欽若鎮魏府,有兵十餘萬。契丹將至,闔城惶遽。欽若與諸將議探符分守諸門,閣門使孫全照曰:「全照將家子,請不探符。諸將自擇便利處所,不肯當者,某請當之。」既而莫肯守北門者,乃以全照付之。
我們現在又回到了1004年的宋遼戰爭。
我們繼續說五代宋初的默認之規。那其實還有一種更加簡便的方法,就是抽籤——以前人稱為「探符」。這最公平了,大家沒有意見。
但對於作戰來說,這是非常不利的。比如,敵人從北面來攻城。守臣的將領抽籤決定誰的部隊來守北牆,結果最弱的那隊抽到了。最強的部隊反而在南牆。結果北牆一下被攻下了,南面的部隊順勢從南門一溜煙走了……本來可以守得住的城也就丟了。所以,這一年,孫全照站出來。他說這樣不好,「你們去選你們愛去的地方,大家都不肯去的地方,我去。」
然而,很多事情是聯繫在一起的。孫全照充英雄以後,也許是可以升官發財的,但他手下的人傷亡自然就高了。那就會有一個問題:他手下人不樂意了怎麼辦?現在一個班主任,開年級部會議的時候,還要爭取一下全班先退場,少曬點太陽什麼的,家長會就可以嘚瑟了。武將是帶一隊人去送死的,正常人的做法是和上文曹翰一樣的,為自己手下爭取點好處,防禦塔多的地方咱不去。將領要反其道行之,把最艱巨的任務抗在自己肩上,平時就必須做好基層工作。獲得俸祿賞賜都和他們一起分享,大家之間稱兄道弟。那關鍵時刻,大家才會為了大哥拼一把。所以,說這句話也要有資本的。
同甘共苦,看上去是很平常的武將美德,其實背後說明的也是這樣一個社會事實:對於普通兵士來說,平白無故你沒有權利把更危險的工作交給我。
5
我們討論了三個個案,廣義上都可以說是炮灰選擇的問題,即更危險的戰鬥任務由誰來承擔。我們看到了更好的待遇,我們也看到了訴諸隨機。背後的思路都是一樣的,我們看到了來自武人、兵士層面的一種訴求:要求公平!大熱天的,人家都在乘涼,我們還在修城牆,這還是不公平;都一樣是部隊,他們拿錢多我們拿錢少,這也是不公平;或者,每次炮灰都想到我們,分戰利品都想到別人,這還是不公平……
這種對公平的訴求,在傳統中國,概括起來就是「均」,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不是要求絕對平均的意思,某種意義上在說,作為公平的正義——羅爾斯什麼的真的是太年輕的……對於唐朝人來說……
展開一些的話,我們過去對於晚唐五代兵變的研究,往往關注於事件的性質:到底是遊手好閒的武人貪得無厭要鬧事?還是窮困潦倒的無產階級走投無路訴諸暴力?這種關切固然有意義,但很多時候就是一件說不清的事情。比如甘陽被打了,這到底是飽受壓迫的青椒決絕的發泄,還是對於年邁老人的無恥踐踏。我們現在可以採訪當事人,掌握學術體制的完整的信息,至少理論上,但要辨析清楚一件事情的性質還是很困難。在古代史中執著於這樣的追問恐怕只能是一個死胡同。這裡我想到的是兩位英國史學家。其一是 E.P. Thompson,他有一個道義經濟(moral economy)的概念。簡單說,關於糧價而產生的暴動英國從一種基層的政治文化來理解,就是農民覺得價格應該是這樣的,這是公平合理的,如果超出了這個公平的範圍,那麼我們就有權利拿起武器。在這個問題上做的更深入的是Steven Justice,他有一本書叫Writing and Rebellion: England in 1381。他主要的貢獻在於,指出了在1381年英格蘭農民大起義的過程中,農民群體對於自己的權利、國王教會的權力等問題有著非常深入、系統的理解,並且按照他們理解的公平和正當,從新來運作文書,建立他們的組織。在這樣的視角下,戰鬥序列的編排,戰區的補給,兵變的發生,這些看似不同層面的現象其實都指向著同一個廣闊的問題:處於社會基層乃至邊緣的人群對於公平的理解,以及這種理解的表達。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誰來做炮灰?這在古代世界,相當長的時間,不是一個問題!因為部隊本身的身份屬性已經決定了。只要在社會的中下層有了非常強的公平意識以後,才成為了一個問題。而在實際的戰鬥組織過程中,他們也發展出了不同的機制來實踐這種公平——設置默認值,或者抽籤,等等。有人說,十六世紀前後,英國的紳士們自發的設計了許多規則,成立了很多俱樂部或社會組織,在國家與教會之外做了很多事情,於是現代公民社會開始形成了。那麼,這些武人們自發的規則設計,又應該被放在一幅怎樣的歷史畫卷中呢?
炮灰是啥,那是專門承受火力的,九死一生的,或者十死無生的,比如探頭丟個罐頭盒或者拉個臭臭就要把命送掉,每天陣地上淋上幾千發子彈的,就是炮灰的生存常態。不過炮灰還要分屌絲炮灰和精英炮灰呢,前者是「死你最划算」,後者是「別人都扛不了只有你扛」。
屌絲炮灰:屌絲炮灰存在意義是消耗掉對方有生力量。這裡的」有生力量「含義很寬廣喲,我概括了下,包括敵軍的屌絲炮灰,敵軍寶貴的彈藥(比如希臘火咯、散彈咯、花崗岩炮彈咯這些威力巨大庫存有限的大殺器),敵軍精銳部隊的士氣體力咯,以及儘可能的在對方的防禦體系上刨幾個洞。
上圖是古典時代薩珊波斯的部隊構成,4個屌絲炮灰和貴族階層的鐵甲騎兵,1就是屬於最沒價值的屌絲中的屌絲,徵召長矛兵,平時幹活,作戰時從田間地頭拎到前線;對於當時的東方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徵召方便而且便宜的」易耗品「,不用白不用。
上圖是古典時代薩珊波斯的部隊構成,4個屌絲炮灰和貴族階層的鐵甲騎兵,1就是屬於最沒價值的屌絲中的屌絲,徵召長矛兵,平時幹活,作戰時從田間地頭拎到前線;對於當時的東方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徵召方便而且便宜的」易耗品「,不用白不用。王小波在《萬壽寺》中提到唐代打仗會把士兵鎖起來用督戰隊押著上戰場,這是真的。在卡迪西亞戰役中,波斯人把屌絲炮灰運用到了極致,大約有1萬多炮灰被鎖鏈鎖成一個大方陣由圖上的5用長槍逼著往前推進。
大體上,這種屌絲炮灰只會產生於那些」貧富懸殊「」人身依附「的社會中,對」保護者「來說,這些人差不多是一件」工具「」奴僕「」私產「(說是私產可能都抬舉了他們),像希臘和羅馬這些公民軍隊或者凱爾特、日耳曼蠻族那種階層相對平等(因為普遍很窮)就不會出現屌絲炮灰。
到了奧斯曼時代,土耳其軍隊和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將屌絲炮灰運用到了極致。事實證明統治階級運用屌絲炮灰並不在意他們的血統和民族。
奧斯曼帝國的屌絲炮灰是來自本民族的窮苦農民,他們屬於季節性徵召的穆斯林步兵部隊(大概就是春夏季征戰,冬季解散的那種)......而領用軍餉的精銳禁衛軍全部都是皈依伊斯蘭教的希臘人或者塞爾維亞人。無論是君士坦丁圍城戰還是馬爾他戰役,禁衛軍都是把屌絲用得不能再用才會登場的。下圖那些戴白帽子的是禁衛軍,戴紅帽子的是屌絲炮灰,這幅圖太人文主義了,事實上應該是衣衫襤褸的紅帽子往前沖,禁衛軍在後面督戰才對。
有義大利人嘲諷這些屌絲炮灰「他們就像豬玀一樣被毫無憐憫的驅趕上前,然後成群的倒閉」。決戰那天,打頭陣的是奧斯曼帝國的基督教徒軍隊和安塔利亞的穆斯利炮灰,後面跟著一票督戰隊,敢後退的,自然請你吃大刀。
讓我用血淋淋的事例來告訴諸位屌絲們什麼叫做現實的殘酷性。
讓我用血淋淋的事例來告訴諸位屌絲們什麼叫做現實的殘酷性。這個大丁丁是烏爾班大炮(不是那個著名的巨炮,烏爾班本人鑄的炮有好幾百門),在當時,炮彈是極寶貴的戰略資源,征服塞爾維亞后土耳其軍隊收穫了大約30000發基督徒的炮彈,他們為了充分利用這一筆財富,按照炮彈的大小鑄造了一大批火炮...
到了君士坦丁堡戰役,屌絲炮灰們被賦予了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把落到城牆下面的炮彈收回來。
每天晚上屌絲們摸進壕溝,用網把炮彈一兜就往回跑,歐洲人毫不客氣的給他們來上一發箭|弩箭|鉛彈|散彈,偶爾炮兵們覺得炮彈實在不夠用,這項工作白天也會開展,成百上千的屌絲炮灰們以接力的方式拖走一發發炮彈,留下一溜的死屍。
每天晚上屌絲們摸進壕溝,用網把炮彈一兜就往回跑,歐洲人毫不客氣的給他們來上一發箭|弩箭|鉛彈|散彈,偶爾炮兵們覺得炮彈實在不夠用,這項工作白天也會開展,成百上千的屌絲炮灰們以接力的方式拖走一發發炮彈,留下一溜的死屍。
屌絲炮灰們另外一項重要工作是把守軍構築的臨時壁壘拉倒...用的是帶鉤子的繩子....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歐洲人用同樣的辦法對付過耶路撒冷城牆,步驟是醬紫的:1、把一個大鉤子拋上城牆,2、找一堆人用力拉。在你努力幹活的時候你就沒辦法保護自己的腦袋了對不對?守軍只要把炮口向下,「biu」的一下便可以糜爛十丈。在戰役的中期,每天雙方重複的就是守軍建堡壘—土耳其人拉繩子—守軍"biubiu".
如何讓屌絲炮灰賣命:
首先,我所知道的屌絲炮灰部隊,基本都是沒錢拿的,出戰屬於義務勞動,積極性一向不高。所以對這些炮灰,各種你能接受的不能接受的手段都要用。歷史上的曹操,採取的辦法是給軍隊發女人,然後把妻兒扣在營地里當人質。當然了,軍人自己也是人質,不打仗的時候被鎖在營地里,處境比囚犯稍微好一點。如果軍人死了或者叛變了怎麼辦呢?妻兒轉發給其他士兵啊。
別問我出處,我忘了,不信的話直接忽略這一段,別打我臉。
其次,是大刀片子伺候,不上前,先吃我一刀!
最後是戰利品分配。
做炮灰的,都是窮的叮噹響的。亞歷山大在印度河訓斥叛變的馬其頓軍隊:你們這些鳥毛當年穿獸皮牧著僅有的幾頭羊,就為這幾頭牲口還常常和周邊的民族大打出手,被打的滿頭包,要不是我老爹腓力...好了,現在你有個徹底翻身的機會—城破以後掠奪三天(按伊斯蘭的規矩),入城後就看誰跑的快,先到先得。各個聯隊盯著大房子,把旗幟往門口一插,房子里的所有男人殺掉,女人OOXX(這個我真不想講,城破之後最慘的就是女性了),財富均分。《西方戰爭藝術》里提到僱傭兵特別不可靠,搶到值錢的東西把裝備一扔就走的現象很普遍,想想若是搶到中國大媽囤的幾公斤黃金,我也回家弄幾頭小豬養養了,誰還當兵啊...
所以對屌絲炮灰而言打仗就是場豪賭,向後肯定各種凄慘,還不如往前搏一把....
精英炮灰:
他們存在的價值是,「這爛事除了你沒別人能幹」
都拉斯戰役堪稱人類戰爭史上最讓人蛋碎的戰役,凱撒大帝橫渡亞得里亞海,然後繞著龐培的軍事基地跑圈,用他那點雞毛軍隊,把N倍於他的龐培軍給包起來了...
龐培軍也就靜靜的看著丫跑完圈,就地挖溝建壁壘。
你要知道龐培本人就很屌,他手下的軍官比凱撒的屌了一個次元,而龐培軍本身從西班牙打到高盧掃過亞得里亞海,並不比凱撒軍隊弱多少,所以到今天我都沒搞清楚,這尼瑪以1包N(N大於等於5)是嗑藥了吧嗑藥了吧嗑藥了吧!!
凱撒的土工作業做的很好,很快龐培軍坐不住了,他們決定用一次豬突把凱撒軍隊踩成渣。因為人數上有碾壓優勢,龐培決定對凱撒軍來個全面開花,開花的程度是這樣的:在一般位置上,用一個軍團對付凱撒的一個大隊,在重點位置上,用4個軍團,對付凱撒的一個大隊。
龐培呢,喜歡滿編大軍團,一個軍團呢,是6000人,那麼凱撒這個逗比呢,對老兵部隊是從不補充兵員的,所以他的一個大隊呢,高盧作戰時,是750人,到了都拉斯,是250個人。
那麼凱撒這裡呢,有個屌毛百人隊大爺叫謝霸(沒記錯的話他是第十軍團的),他帶著250個戰鬥力爆表的兵龜縮在堡壘里,硬生生的扛著2.4萬人的雞血攻擊扛了4個小時,謝霸本人的盾牌上被扎了120多個箭孔,整個壁壘被射了3萬多箭。龐培軍久攻不下準備回去做晚飯的時候,這250個鳥人反殺了出去!
反殺了出去......
反殺了出去......蘇拉帶著援軍趕到現場攔住這250個激動的人,和他們苦口婆心的說了一通不要去作死的大道理...這250個人隨後向凱撒告狀蘇拉瞎指揮....
請看我的表情
請看我的表情
——————————————————————————————————————————今晚不更了,睡老婆去了。大家回見
一些聰明人痛苦地意識到,自己被當作了無用的犧牲品。他們有這種想法毫不奇怪。
——《澳大利亞官方一戰戰史》
要了解什麼是炮灰,一戰戰史是最好的教材。開戰初期,英法士兵的勇氣世所罕見,有的士兵在不用麻藥截肢後,還掙扎著要再上前線。於是,這些將國家看得比自
己生命還重的士兵,不再被當成人,而是單純的數字。戰爭的第四年,法國全國發生嘩變,被送上軍列的士兵們,「發出像豬被屠宰時絕望嚎叫一樣的哭聲」。而補充到前線的德軍新兵,更是遭到老兵們的侮辱和毆打,被罵作「拖延投降的混蛋」。
在諾曼底登陸前,盟軍為了減少正式登陸的傷亡,了解登陸作戰的難點和要點,安排加拿大部隊在法國的迪耶普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登陸作戰,總共投入6000人,不到諾曼底行動的百分之一,就是字面意義上的送死,作戰中損失6成士兵。這場戰役導致加拿大舉國嘩然,至今都是英加關係上的污點。而一個陰險的謠言也在加拿大不脛而走——計劃事先就被泄露了。
我不知道誰能說這不是炮灰。
聯軍的6000人中,包括5000加拿大士兵,1000宗主國士兵,以及50名高貴的美國爹地。有人說殖民地部隊主攻是因為他們主動請纓,這不就是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么?英國會安排這個實驗,就已經說明他們知道登陸戰的風險高了,否則從保密角度說,直接正式登陸豈不更好。
(德軍士兵檢視海灘上的加拿大士兵屍體。)下面很多人把LZ批判了一通,主要是因為LZ問題的描述不對。像重大戰役的主攻,這類任務很難說的上是炮灰。我方發起進攻,往往說明我方佔優勢,風險是存在的,但是利益也是看得到的,主攻任務不僅不吃虧,反而帶有一種「佔便宜」的性質。不要說是戰略進攻,就算是局勢不利,擔任突圍任務的主攻,倖存的幾率也要比留在後面的部隊大得多。
真正的炮灰任務是:風險看得到,利益看不到。類似這種任務,趕上只能自認倒霉,開了上帝視角之後就只能有一個結論——能逃盡量逃掉。
我們前面說了,主攻任務佔便宜,那麼最吃虧的是什麼任務?很明顯,是面對敵人主攻部隊的防禦作戰。有人可能會覺得類似的任務風險大,機會也大,但事實上風險機遇完全不成正比,在莫斯科保衛戰發生前,蘇聯已經連著丟掉了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甚至莫斯科保衛戰的前半階段都已經打輸了,你憑什麼認為自己遇到的就一定是斯大林格勒而不是基輔防禦戰?要知道之前戰役的將領可是按照叛國罪槍斃的!這種情況下你談什麼軍人的榮譽,那不是放狗屁嗎?
可以說,在衛國戰爭初期,任何人來指揮,甚至是蘇聯和德國將領互換位置,也是必敗無疑。因為戰敗被槍斃的巴普洛夫當年與朱可夫並稱紅軍兩大新星,朱可夫恰恰是因為在開戰時沒有在前線指揮,而調到大本營當參謀,才逃過一劫。而因作戰不利背上通敵罪名的還包括科涅夫和葉廖緬科這種舉世公認的名將。科涅夫差點上法庭,被朱可夫保了下來,好歹保住了方面軍司令員的位置,2年後的庫爾斯克會戰才翻身。科涅夫後來寫回憶錄,對初期階段的經歷基本一筆帶過,重點全放在庫爾斯克。葉廖緬科則更加倒霉,他在基輔戰役前曾信誓旦旦的保證會「粉碎古德里安這個流氓」,然後就被古德里安狂追上百公里,後來布良斯克戰役,方面軍被合圍,自己在突圍戰鬥中負了重傷,被飛機救出,結果飛機又中途失事。也許是太可憐了吧,斯大林沒有再追究葉廖緬科打敗仗的責任,但是當葉廖緬科出院之後,發現已經沒有屬於
他的方面軍了,只能去當突擊第4集團軍的司令員,再次身負重傷。經過這幾次失敗,葉廖緬科已經跌到人生的谷底,再也沒有資格挑三揀四了,因此他主動請纓參
加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終於鹹魚翻身。
實際上,主攻階段的任務也不全都是那麼美好,因為領導層對局勢的判斷可能全然是錯誤的,美國對德轟炸應該是最典型的進攻任務了。一開始,第八航空軍的英雄們確實是帶著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出擊的,但是單日出擊最高20%的損失率,把所有人逼到了崩潰的邊緣。損失大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護航戰鬥機,而且空軍規模太小,但出於政治需要(提高盟國士氣,提高陸航的地位),空襲必須要在42年進行,於是高層將領撒謊說轟炸機火力足夠自保,而且後來還為了維護自己理論的一貫性故意拖延P51的換裝。約瑟夫·海勒基於在空軍服役的經歷(他在義大利戰區),寫出了《第22條軍規》,顯然,這不是一本表達「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小說。
而真正的絕境,那就非日軍在太平洋的防禦作戰莫屬,日本海軍總司令在43年的中央會議上明確說,今後,聯合艦隊不解救,不增援任何守衛部隊,還說不是炮灰那就純屬睜眼說瞎話了。武器補給?沒有。後援?沒有。戰略目標?多耗一天是一天。看現存的二戰回憶錄,德軍還有描寫自己在防禦階段光榮戰績的人,日軍參加防禦作戰的地面部隊幾乎沒有一個是因此自豪的,全都是「謝天謝地讓我熬過去了」,而沒參加作戰的都是「謝天謝地沒派到海島和滿洲去」。說句難聽的,參加神風特攻的飛行員送死時好歹還聽了個響,陸軍大部分官兵連美軍的影子都沒看到就被餓死了。這樣的任務,除了傻子,也就是瘋子願意幹了。
炮灰任務誰來做?你指望那些拿雙薪配備新武器的近衛軍來幹嗎?就算人家自己願意,上層也不會允許的。當炮灰的,都是爺爺不疼奶奶不愛沒靠山的部隊,比如加拿大部隊這種殖民地公民,葉廖緬科這種離槍斃只差一場戰役的敗軍之將,《集結號》里因為犯錯誤被劃成預備部隊的九連戰士,《投名狀》里連軍餉都拿不到的山字營。真是日了狗了!
都大半年了,還有人留言說我歪樓,說我答非所問,說我說的不是炮灰。
廢話!
我當然說的不是炮灰,但我說的是題主口中的」炮灰「!
題主原話:「在最開始戰略制定的時候,怎麼決定誰來作為首支登陸部隊呢,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打頭陣的基本上沒有什麼生還可能的,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屬於炮灰級別的,所以誰來做炮灰呢?「
噴我的人,你們答題看題幹嗎?你們參加過高考嗎?你們是不是高中數學前三題從來就沒對過?
即使你們沒認真讀題,那你們認真看過我的答案嗎???
沒認真看,你也有臉噴?
滾粗!
--------------------------------
一般一個師(團)裡面會有這麼一個團(連),
槍是最好的,彈藥是最充足的,被服是最暖和的,吃的是最好的,住宿的是最舒服的,兵員補充是最優質齊整的。
其他連隊都不會抱怨 不公平,即使有抱怨也不敢理直氣壯,
因為他們是這個師(團)的拳頭部隊,攻堅部隊,
也就是題主你問的「炮灰」部隊。
-------
在美國,他們叫第一步兵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支部隊共歷經7次重大戰役戰鬥,作戰158天,傷亡2.232萬人,榮譽勳章5枚,獲得「Big Red One(大紅一師)」的稱號。
二戰中,他們參加大小戰役戰鬥幾十次,作戰443天,傷亡2.1萬人,整個部隊幾乎換了一遍,俘虜敵人10萬人以上,獲得勳章不計其數。
在蘇聯,他們叫近衛步兵第13師。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這隻部隊在與德軍的反覆拉鋸戰中,三天時間,就由原有的滿編一萬人打的只剩下2700人。也因此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獲得了該部隊的第一枚紅旗勳章。在此次戰役中,該部某排在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的指揮下死守「」巴甫洛夫大樓60天,打退敵人無數次攻擊,直到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進行全面反擊,最終獲得戰鬥的勝利。這棟大樓在戰後重建,成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英勇抵抗的象徵。
1943年9月該部收復歷史名城波爾塔瓦,從而榮獲波爾塔瓦師榮譽稱號。1944年3月,該部在基洛夫格勒以南率先打開戰役缺口,佔領了城市五一鎮。贏得了蘇沃洛夫勳章和第二枚紅旗勳章。
在反攻德國過程中,多次作為先頭部隊和攻堅部隊,先後完成強渡奧得河、尼斯河、施普雷河,切斷了德累斯頓—呂本公路幹線等一系列任務。
戰爭年代,全師約有2萬名官兵因戰功卓著,榮獲勳章和獎章,其中19名軍人榮膺蘇聯英雄稱號。
這隻部隊最開始只是一隻雜牌地方部隊,後改編為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秦基偉)。在鄭州戰役中,以305人的傷亡取得全殲國民黨第四十軍11207人的輝煌勝利,一躍成為中野的當家主力。後整編為第15軍,先後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廣東廣西戰役、進軍雲南參加剿匪。
50年入朝作戰,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在上甘嶺地區進行了舉世震驚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傷亡1.15萬,估計殺傷敵軍2.5萬人。創造了我軍歷史上所沒有的堅守陣地並防禦成功的範例。湧現出以特等英雄黃繼光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級戰鬥英雄共12347人,占該軍總人數的27.5%,以四十五師一三四團八連為代表的英雄集體200餘個。在四十三天中,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三十八位之多!這種視死如歸的壯烈與堅持坑道十四晝夜的頑強,使得上甘嶺成為五六十年代英勇頑強的代名詞,上甘嶺的精神成為一代人學習的榜樣。
61年,組建空降部隊時,該部迎難而上,成功轉型成為我國唯一一支空降軍。
08年汶川地震,臨危受命,從5000m高空跳傘進入震中映秀鎮,成功的完成了安撫群眾,樹立信心,組織救援,恢復通訊的任務,及時的給中央傳遞了震中的第一手資料。
-------
每個國家都有他們的一批王牌部隊,這些部隊都以「敢打硬仗,善打大仗,能打勝仗」而著稱。
他們不僅是一國軍隊的王牌部隊、拳頭部隊,也是一國軍隊的「軍魂」和「精神」。
是一個國家能屹立於世界之林而不倒的幕後支撐和保障。
當然,也是題主口中的「炮灰部隊」。
------
有知友建議加圖的…請查收…抱歉手機沒找到無水印版。
把「中二」一詞刪掉了,這樣句子讀起來更通順,更有節奏感。
------
題主更新了問題描述,我也補充一點。
先自曝家門。
我大爺(爺爺的親哥)是抗美援朝醫療隊的後備部隊,剛培訓完戰爭就結束了,就地轉業留在青島。雖然沒能上戰場,但他報名參軍的時候是戰爭打的最激烈的時候,一顆火熱想參戰的心沒能燃燒,所以…不知是說運氣好還是不好,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家父18歲瞞著奶奶偷偷報名參軍,在家大吵一架後入伍進入南海艦隊海軍陸戰隊,駐地湛江,前兩年組織了本地級市的戰友聚會,合影時一人一件海魂衫,只是肚子太大,好好的潮品被穿變了形…
自己沒啥,和很多80年代男生一樣,從小崇拜軍人,小時候夢想是當兵,當然沒能實現…進了公司想入軍車部門,奈何專業不對口…
我不希望打仗,能用錢解決,最好就不要用命來解決…
但世事哪有這麼如願的…
我覺得孫曉東說的挺對的,這個社會在慢慢失掉血性,不知是因為計生政策,還是愚民教育,大家都在自己心裡盤算著劃不划算這件事,總想著怎樣才能讓自己利益最大化,怎樣才能支使別人盈利自己…
玩個WOT就可以看出來,一個KV152可以堵整個8線,我T32班長房能十殺,搶山都沒人願意去…
我經常是長嘆一聲,越眾而出,抗炮彈求突破…
玩個遊戲都畏首畏尾,怎麼指望他們主動上戰場?
所以,我覺得「紫日」「紅河谷」等一批老電影拍的挺好的,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是如何被逼入絕境而奮起反抗的…不是因為馬列主義毛思鄧論和三個代表感染了他們,而是被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絕境所逼迫的…這是人性!
搶灘登陸,大家都知道90%的人都會死,但衝鋒找到掩體就還可以活下來,怕死縮著不敢沖是必死的…所以,你沖還是不沖?
怎麼選先頭部隊?不怕死的,敢打硬仗的,有打硬仗的心理素質和戰鬥技巧的上…他們才有可能快速衝上灘頭搶下陣地…當然也不可能全是拳頭部隊,在其他友軍配合下,拳頭部隊必然衝擊的是戰略要點和容易攻破取得戰果的點…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至於題主說傻傻的衝上去,一個都沒撈到就死了太虧本。那些被流彈打死的豈不更虧?柏林、倫敦、東京被地毯式轟炸而死的老百姓是虧是賺?
盟軍不登陸不開第二戰線,東線死人更多;
聯合國軍不仁川登陸,韓國軍隊都要被推下海了;
戰爭本來就是靠人命堆砌的勝利。
而為了自己祖國而馬革裹屍的英烈們,都會被銘記。
不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
前有紅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後有德國二戰英雄紀念碑和靖國神社。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反對日本民眾和政要參拜靖國神社,我們反對的是將甲級戰犯的牌位放入神社內一同接受參拜悼念…
最後,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3000贊,誠惶誠恐,應該是被某位大V贊過了,謝謝。
獲得這麼多認同,挺高興的,說明公道自在人心,對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又多了幾份信心。
評論就不一一回復了,容易打嘴仗,於人於己都無益。
很多人都在討論炮灰這個詞,我想說點我的看法:
任何為了自己信仰而死的人,都不應稱作炮灰,死得其所,豈不快哉快哉?
此處信仰可為馬列,可為朱毛,可為民族主義,可為衛國,可為保家,可為家仇子報...
不再更新了,再次謝眾位,乾貨不多,下次努力。
曾經炮灰來答一發。
娘家部隊
大功某連
特功某連
大Boss手書墨寶
某軍區官方唯一指定尖刀連
抗日時期滅過日軍高級將領
解放戰爭一個團牽制王師兩個主力師
抗美援朝,雖不如15軍的前輩,也滅了棒子美帝小萬把人
看軍區榮譽室不如看我們連榮譽室。
這不是我說的,是某領導來視察說的。
80年代後,專業背鍋二十年。
歷年演習專業藍軍
吊打過土鱉各個王牌部隊
也經常被吊打。@_@
專業享受乙等野戰待遇卻干著甲等野戰的活。
掛羊頭買狗肉專業二十年。
被各個兄弟部隊鄙視
裝備差,人流氓
就是特么演習別碰上。
被稱之為迷之藍軍
總之,人特別流氓
戰鬥力特彆強
文能去挖電纜溝,武能演習當藍軍
就是這麼個在各大軍事論壇名不見經傳的部隊。
就是這麼個土的掉渣的部隊。
就是這麼個被人嫌棄的部隊
牢牢卡在帝都北門四十年。
套用毛子一句話
我們的背後就是帝都,我們無路可退。
唯一官方搶眼表現
閱兵方隊我第一,萬歲軍也得靠邊站。
。。。。。。。。。。。。。。。。。。
當年被從老連隊選拔到某直屬單位
底下主官一聽我們是這個部隊出來的,那嫌棄的小眼神。至今難忘。
更難忘的是第一輪體能訓練下來,所有人一起穿針。隊里主官的小眼神。
我得乖乖,你們以前連隊整天都叫你們拉磨吧,簡直活牲口。
僅此紀念我的老連隊。
以上。
。。。。。。。。。。。。。。。。。。
忘記說了,我在突擊組裡的位置是第一火力手。。。。。
炮灰中的炮灰。
請讓我小悲傷一下。我,我去當炮灰。曾經是某沿海地區某王牌師某裝甲團一營一連一排一班一車,開坦克的。海訓演習一般都在離台灣較近的海峽。有時演習之前會命令大家先寫好遺書。首戰用我,用我必勝。每天早操比喊。總覺得我們團不團滅其他兄弟部隊是無法順利登台的。裝備精良,早餐六菜一湯加雞蛋牛奶,中午晚上八菜一湯加水果。其他地方部隊我就不了解了。不怕死,為打勝仗。台灣間諜就不要私信我了,我已經退伍了,該忘得不該忘得都忘了。上一句不是玩笑,因為附近的村子有很多已經淪陷為間諜村了。
昨天中午喝高了,睡到現在才起來,沒想到手機上一刷知乎就看到 @孟德爾書記修改了他的回答,增加了一些評(hu)論(shuo)資(ba)料(dao),再加上題主把自己得原問題修改的面目全非,好我現在爬起來更新一下:
@孟德爾 書記在答案中這麼講
在諾曼底登陸前,盟軍為了減少正式登陸的傷亡,了解登陸作戰的難點和要點,安排加拿大部隊在法國的迪耶普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登陸作戰,總共投入6000人,不到諾曼底行動的百分之一,就是字面意義上的送死,作戰中損失6成士兵。這場戰役導致加拿大舉國嘩然,至今都是英加關係上的污點。
我不知道誰能有臉說這不是炮灰。
首先就史實上的兩個錯誤:
第一:迪耶普戰役確實發生在諾曼底登陸前,但並非為「減少(諾曼底——這三個字我蚍蜉王子加的,表示書記在這裡的表達有歧義)正式登陸的傷亡」,二者之間存在兩年的間隔,實際上迪耶普戰役的發生除了有「了解登陸作戰」這一實驗性質之外,更重要是做給斯大林同志看的:當時斯大林格勒已經受到威脅,斯大林再次提出英美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至少要幫他吸引德軍40個師的兵力。
第二:英加關係污點之說屬於誇張,原因下面講。
和書記之前犯過的其他錯誤一樣,都是根據結果倒推原因,但實際上,加拿大部隊傷亡慘重並不是因為英國人把加拿大軍隊當炮灰。
迪耶普戰役或者說迪耶普災難為什麼會發生?
首先概述一下迪耶普戰役的情況:
行動總指揮:
蒙巴頓勛爵,海軍中將(未來的海軍元帥),英軍聯合作戰司令——身為皇室貴族,正兒八經走關係上位的軍官,蒙巴頓勛爵早年的海軍經歷簡直可以用失敗來形容,皇家海軍的光榮傳統是「逢敵必戰」,蒙巴頓指揮的艦隊還得加上四個字「每戰必輸」,但是在1941年被從海軍一線的崗位上流放到當時的閑職「聯合作戰司令部」(這個司令部負責研究特種作戰和兩棲突擊作戰,可是當時是1941年10月,全世界都被納粹打的滿地找牙的時候盟軍有什麼資本談兩棲突擊)之後,蒙巴頓勛爵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戰場。
身為聯合作戰司令,蒙巴頓卓有成效地發展了一批特種作戰和聯合作戰所需的計劃、人員、戰術和裝備。包括著名的1941年至1943年盟軍特種部隊對挪威納粹重水工廠的三次破襲行動、1942年2月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隊襲擊法國沿海的德國雷達站;1942年3月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隊對德國佔領下的法國聖納澤爾港的突擊;以及同年5月英國和南非軍隊在迭戈-蘇亞雷斯港實施登陸,對維希法國統治下的馬達加斯加島進行「預防性佔領」。
這幾次作戰都可以說是戰果輝煌,可以說蒙巴頓勛爵在當時是盟軍內部聯合作戰的權威,選擇他來擔任迪耶普行動的總指揮也說明盟軍沒有忽悠。
行動計劃:
聯合作戰指揮部原先設想在1942年4月實施行動和代號為「開轍犁行動」,盟軍計劃在德軍佔領下的法國海峽沿岸港口進行1個師團規模的突擊行動和至少持續2個潮汐時間佔領該地。他們會在撤退前儘可能最多的破壞敵人設施和防線。的確,這一行動如書記所說是「實驗性質」的,但此時的計劃中還根本沒有加拿大人什麼事情,在最初的計劃版本中是由一個英軍團、一個美軍團、一個法軍營和一隻美英傘兵部隊擔任此任務。
後來,加拿大政府強烈要求,要讓他們的軍隊能夠在幾次行動中顯身手,所以將登陸的陸軍主力部隊改為加拿大第二步兵師——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所謂英加關係污點實屬誇張。
後來進入操作階段的最初計劃是在1942年5月由參謀長批准。它包括英軍空降部隊進攻海岬兩邊的德國炮兵營而加拿大人將從海上實行正面進攻。空降行動後來被取消,改為由第3突擊隊和第4突擊隊從海上登陸和攻擊炮兵營。6月,「英國廣播公司」開始廣播警告,法國平民「可能」出現的戰事,敦促他們迅速撤離被佔領法國的大西洋沿岸地區。
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隊作為先頭部隊,負責在加拿大軍隊登陸前拿下灘頭陣地——按照題主誰先上誰就是炮灰的邏輯,豈不是英國人用特種部隊給加拿大人當炮灰?而實際上皇家海軍海軍陸戰隊突擊隊也在戰鬥中傷亡近半,那麼到底誰是炮灰?
行動為什麼會失敗:
1.德國人知道這次襲擊計劃——事情敗露是進攻行動的大忌,包括讓韓國白馬部隊成名、38軍吃虧的白馬山戰役,也是因為變節者出賣了信息導致韓國人加強了守御力量、38軍軍屬炮兵也遭到了美軍的打擊。根據戰地對俘虜的審訊和戰場狀況,後來盟軍得知德軍已經在進攻開始的數周之前就得知了相當詳細的登陸計劃信息,包括兵力規模。比較確信的消息是,至少有一名法國的雙重間諜將計劃信息透露給了德軍,可以說這是迪耶普災難發生的最重要原因。
2.德國海空軍依然強大——這次進攻的一個顯著缺點是沒有發動大規模空襲和炮擊。儘管最後對盟軍造成重大殺傷的幾支德軍集結點全部在海岸線十幾公里的地方。在主要登陸開戰前,儘管沒有嚴重損失,登陸艦隊的的確確碰到了德軍的海岸巡邏隊,並被對方打散了隊形,使得最開始登陸的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隊員們很大一部分根本沒能在正確的地點登陸。皇家海軍只有4艘驅逐艦負責火力壓制,而在空戰中,威名赫赫的皇家空軍與納粹德軍的交換比居然是令人吃驚的3:1。
3.混亂的現場指揮——負責現場指揮的是坐鎮後方驅逐艦加拿大第二師師長羅伯茨少將,他的指揮堪稱拙劣,實際上在他的部隊大部分已經登上海灘的時候,羅伯茨少將的指揮部還在驅逐艦上。這導致作為現場指揮官和現場部隊的統帥,他對自己部隊在灘頭的狀況一無所知。在現場受阻的情況下,因為支援的驅逐艦所施放的煙幕,羅伯茨少將根本沒有意識到海灘的情況,還以為登陸進展順利,於是派出了他的預備隊:加拿大第二步兵師的「皇家燧發槍團」和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準備擴大戰果,實際上是將災難變成慘劇。燧發槍團一上岸就被大批德軍圍攻,被敵軍的重機槍、迫擊炮和手榴彈攻擊,只有少數人堅持到達市內。而這些士兵還堅持著向迪耶普市中心進發。皇家海軍陸戰隊則被羅伯茨少將強令支援加拿大軍隊,儘管他們自己都被壓制在懸崖之下,最後不得不自行撤退,並且損失了自己的最高指揮官菲利普中校——所以說,加拿大人自己作死,有何臉面怪罪到英國人頭上?
細看一下登陸行動中的各支部隊:
首先登陸的是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隊,他們是與SAS齊名的SBS「皇家特別舟艇團」的前身,之前已經進行過許多次大膽而戰果非凡的突襲行動——你有臉說他們是炮灰嗎?
登陸的主力部隊是加拿大第二步兵師,我前面說了,他們之所以上場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加拿大政府自己的主動要求,但並不可忽視的是,第二步兵師本就是一支強軍。第二步兵師在1942年初就開始接受聯合作戰的專門訓練,在4月以及5月的戰役前準備階段,加拿大第二步兵師被認為是「大英帝國最優秀的四個師」——注意,這裡說的是包括裝甲師在內的所有師團。這也是英國人同意加拿大政府要求的本錢。
而在迪耶普的慘敗之後,第二步兵師並未就此解散,在經歷了42-44年的重整之後。第二步兵師也參加了諾曼底戰役,在登陸日的第三天就投入了戰場。按照通常的想像,這樣重建的部隊戰鬥力應該是令人堪憂的。但事實上,雖然的確該師的戰術水平並不突出,但是在戰場上的表現體現出了該師的特色:意志力極強、恢復力極強。該師在6月18日-19日的大西洋行動中兩天傷亡1400人、完成計劃任務,在7月25-27日的春天行動中傷亡近3000人、完成計劃任務,8月1日-4日的總計行動中傷亡1500人、推進12公里。後來在斯海爾德河戰役中,1944年10月13日黑色星期五,該師麾下的加拿大第5步兵旅在下屬的的加拿大皇家高地團在一次不成功的進攻中損失了參與任務的全部4個連的軍官和200名士兵之後,由接替的卡爾加里高地團在後來的進攻中取得成功。這次戰役相當重要,因為正是第二步兵師打開了安特衛普的大門,而安特衛普的意義在哪?想想突出部戰役,德軍就是為了奪取安特衛普港,把盟軍的補給線推回諾曼底灘頭而孤注一擲。
憑藉著這種戰鬥意志,你有臉說他們是炮灰嗎?
誠然,迪耶普戰役是一次實驗性的戰役。但實驗性的戰役並非就是失敗的代名詞——波蘭戰役是德軍對閃擊戰的實驗,庫爾斯克戰役是蘇軍對大縱深作戰的實驗,海灣戰爭是美軍對空地一體戰的實驗。實驗戰役中的部隊也絕非炮灰,而事實上擔負試驗任務的部隊通常也是精銳力量——即使是在庫爾斯克戰役這種防禦性、消耗性的作戰中,蘇軍第一線的依然是有著近衛榮譽稱號的精銳部隊。
總之,站在迪耶普灘頭面對盟軍的累累屍骨,你可以說他們有了一個炮灰般的結果,但是你絕對不能說這些軍人當初就是作為炮灰而被派來的。
傷亡過重嘩變之類的情況有的是,比如歷史上有哪些影響很大的軍隊嘩變事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又是如何解決的? - 馬前卒的回答。炮灰任務顯而易見也是存在的,在這一點上 @孟德爾 舉得例子都是正確的,但是,別忘了,題主黑體加粗的一直都是:
就只是作為先頭部隊為後方部隊作掩護或者吸引火線的。
然後我的問題就來了,這批部隊是如何產生的?因為,在那樣的情況下,誰最先一批上戰場就是直接往槍口上撞,可是在我看來,要死可以,但至少要拉對方几個墊背的吧,不然怎麼划得來,亦或者說就這樣死是不是太可惜啦
很顯然書記舉出的例子並不怎麼符合題主的問題。
書記相比之下還是寫遊戲史靠譜一些……
-------------------------------------------------------------------------------------------------------------------------------------------
軍隊精銳是打出來的,不是坐在後方吃出來的。
在戰爭進入近代之後,凡是完成正規化的軍隊,沒有不把「打硬仗」視為榮耀的,有時候各個部隊的主官們會爭奪這種榮耀,就像運動場上的首發陣容一樣。你難道能說因為自己註定打不滿全場,於是就抱定要等自己被換上去再立功的想法?
對於這些軍隊而言,第一個上並不意味著炮灰,而是意味著享有開立頭功的機會,當然是否能夠把握的住就要看你的實力和運氣了——在柏林戰役時,儘管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先展開進攻,但因為在希萊高地受阻,科涅夫元帥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率先攻入柏林市區,但是斯大林一定要把攻克第三帝國國會大廈的榮譽交給自己的愛將朱可夫,為此兩位元帥存在了很長時間的矛盾——當然科涅夫在國會大廈也打了朱可夫的臉:希特勒的屍體是科涅夫的部隊找到的。
即使是在古代中國戰場,先登之功是要高於斬將奪旗的,這對於以軍功立身的軍人而言是最大的榮耀,也是一個普通一兵和基層軍官最能夠期盼的功勛。也是因為攻堅的慘烈,那些古代名將、乃至帝王親冒箭矢、扛旗登城才能激發己方將士效死命。
戰鬥艱苦、傷亡慘烈,就更需「敢啃骨頭」的精銳去當攻擊的矛尖。也只有這樣的部隊才能讓前線將領放心地派去最困難的前線,因為這種部隊不會輕易士氣崩潰、能承受更高的傷亡、能在更艱苦的環境中靈活作戰,他們不會抱怨條件艱苦,只會問「要去哪裡」。最艱苦的戰鬥往往是整條戰線上的關鍵點,如果在此戰敗,必將對全局產生動搖性的影響,因此一支優秀的軍隊里,是不敢把最艱苦的任務交給不具備實力和勇氣的隊伍的,只有視死如歸的部隊才能擔起這樣的責任。
比如
奧馬哈海灘上,美軍登陸部隊主力是美軍中歷史最悠久的第一步兵師,也就是大名鼎鼎的The Big Red One。
而對於這些在艱苦戰鬥中證明了自身價值的部隊,無論勝敗,他們都能夠在同僚中贏得足夠的尊重,他們身上的傷疤就是實力的證明,並且能夠得到最優先的補充和最好的裝備、享有特殊的徽章和禮儀——只要這支軍隊的統帥不是白痴——因此世界各個軍事強國的軍隊之中,總有那麼幾支經過這種洗禮、甚至是在幾乎一無所有的基礎上重生的部隊,就是為了延續歷史上的光榮,下面說幾個可能知道的人少一些的。
法國:
外籍軍團——1863年4月30日的墨西哥戰場,一支由62名士兵和3名軍官組成的步兵巡邏小隊在安茹上尉(Capitaine
Danjou)的帶領下巡邏時,受到了將近3個營1200人的墨西哥步兵和騎兵的進攻,並被圍困在卡梅倫莊園(Hacienda
Camarón)。62名士兵逐一戰死,安茹上尉也受了致命傷而英勇陣亡。最後,墨西哥人在損失四百人之後,出於尊敬允許最後倖存2個外籍軍團士兵舉著外籍軍團的戰旗,護送陣亡的安茹上尉的遺體平安返回自己的駐地。
後來,4月30日被命名為「卡梅倫日」,每年的這一天都是兵團的重要節日,軍團會組織士兵參觀安茹上尉在戰鬥中被炸掉的義肢(現保存於歐巴涅法國外籍軍團總部紀念館中)。
外籍兵團才有權佩戴獨一無二的白色高頂軍帽,卡其戰鬥服上的紅色流蘇的綠色肩章、白色的條紋和綁腿、藍色的腰帶和白色長手套。他們也佩戴一種綠色領結,而軍官甚至還穿上一件綠色背心。工兵排的成員則圍白色圍巾和攜帶典禮用的斧頭:他們皆被准許留鬍子。
在閱兵時,外籍兵團的進行曲節奏為其他兵團的二分之一。
美國:
美國陸軍第3機械化步兵師——1917年11月12日,美國陸軍第3步兵師成立於美國本土北卡羅來納州格林兵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第3步兵師在馬恩河戰役中英勇作戰,在友鄰部隊均已敗退,本師傷亡慘重的情況下
,仍然堅守陣地,力戰不退,獲得「馬恩磐石」的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先後參加了北非戰役、西西里登陸戰、法國南部登陸戰等戰役
,是美國陸軍唯一一支在歐洲大陸連續作戰531天的部隊。
遊騎兵——1944年6月6日,在諾曼底戰役中的奧馬哈海灘Dog White sector上,面對德軍的猛烈機槍火力,諾曼·柯塔將軍(29師指揮官)找到了麥克斯·施耐德少校(遊騎兵第五營指揮官)。 諾曼問:「這是哪支部隊?」,有一名士兵大喊:「遊騎兵第五營!」,之後諾曼·柯塔回答:「好吧,遊騎兵,打先鋒!」(Rangers, lead the way!)從此,這句話就成了遊騎兵的格言。雖然這句話為更多人熟知,但還有下半句「勇往直前(All The Way!)」。 通常在一位遊騎兵說出「Rangers, lead the way」之後,另一位就會接上「All The Way!」 整句話的意思是:「遊騎兵開路先鋒,勇往直前(Rangers, lead the way,All The Way)」。
英國:
冷溪近衛團——護國公克倫威爾創立的「新模範軍」僅存的兩隻嫡傳血脈。在埃及重創了拿破崙中將,在滑鐵盧守住了Hougoumont莊園,在白刃戰中粉碎了法軍騎兵的進攻,終結了拿破崙一世的復辟夢想。
冷溪近衛團的步兵們的紐扣成對排列的,嘉德勳章被標誌在紐扣銅面上。
俄國:
近衛第76空降師——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該師參加了奧德薩保衛戰、克里木戰役,並於1943年3月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獲得了「近衛」部隊的光榮稱號,改編為第76近衛步兵師。1943年 9月,因在解放切爾尼戈夫的作戰中戰績顯赫,榮獲「切爾尼戈夫步兵師」榮譽稱號。1946年初,該師從德國撤回,改編為第76近衛空降師。
1999年6月10日深夜,在波黑圖茲拉執行維和任務的該師1個加強連約200名官兵,由扎瓦爾津中將率領,8小時內搶先佔領了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的機場。
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為了切斷車臣叛軍補給線,並阻止恐怖分子外逃,該師所屬104傘降團第2營的96名官兵佔領了車臣通往喬治亞和亞塞拜然道路上的重要關卡——阿爾貢和韋傑諾山谷的制高點,阻擊2500名車臣武裝分子。堅守一天,殲敵400多人,85名空降兵陣亡。連長在戰鬥的最後關頭已身負重傷,他向指揮部喊出了最後一句話:「向我開炮!」電影《風暴之門》即根據這場戰鬥。
中國:
濟南第一團——濟南戰役前,助攻的東集團第九縱隊聶鳳智擅自將「助攻」的命令改為「主攻」,第九縱隊235團受領任務後,迅速突破外圍防線,於22日攻佔濟南外城永固門,進逼內城。23日下午6時總攻內城開始,該團擔任主攻任務,正面強渡30米寬的護城河,對高14米的內城牆連續爆破,然後雲梯登城。在24日晨2時許突破城垣,又擊退數倍於己的守軍的多次兇猛反撲,並用700餘千克炸藥,將突破口左側城牆炸開6米寬的豁口,使後續部隊得以迅速向縱深發展。下午5時許,全團會同兄弟部隊攻佔了守軍指揮部,獲得「濟南第一團」稱號,也是共軍中唯一一個「第一團」。
淮海戰役中,該團擔任黃百韜兵團指揮部所在地在碾庄圩的正面主攻任務,該團3營7連在連長蕭錫謙、指導員遲浩田的指揮下,通過土工作業迫近攻擊,率先沖入黃百韜兵團指揮部。
渡江戰役時,僅用15分鐘率先在安徽繁昌夏家湖登陸,成為渡江第一船。「上海戰役」中第一個打進市區,該團3營7連指導員遲浩田帶領兩人通過下水道奇襲位於四行倉庫和中國銀行大樓敵軍指揮所,俘虜國民黨青年軍第204師上校副師長,三個人迫降其師部及三個營1000餘人。佔領上海後全部露宿街頭,對老百姓秋毫無犯。
朝鮮戰爭中參與長津湖戰役,重創北極熊團、土耳其旅。
韓國:
白馬部隊——1952年10月,大韓民國陸軍第9師全部的3個團共12,000人,在白馬山戰役中固守了鐵原郡的395高地,並成為當日整條戰線上唯一抵禦住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進攻的部隊,因此被稱為「白馬部隊」——這支部隊當時的參謀長是朴正熙。
只有把士兵視為個人財產,自己的一切權力來自於擁有的軍隊而不是所效忠的政府的地方,才會有攻堅是讓「炮灰」送死、精銳看笑話,「炮灰」死乾淨了就撤編吞併這種怪事發生。這種部隊的精銳看上去光鮮亮麗、空有政府軍的名號,其實並沒有真正近代軍隊的紀律和精神,與一支軍閥部隊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沒錯,說的就是1927年至1949年的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和中國民國國軍。
謝 @姜摘星 邀
古羅馬方陣是由那些血氣方剛但缺乏經驗的青年兵站在方陣第一橫列,先去衝擊敵人,而三十歲左右經驗豐富的老兵作為核心力量站在第二列,等到青年兵給敵人造成一定的損耗疲憊之後,老兵們再頂上給敵人致命一擊。
而八旗軍的戰術也是「死兵居前,銳兵居後」。由那些初生牛怒不怕虎的新兵首先攻擊,等敵人的防線鬆動後,再由護軍等精銳部隊衝上去徹底摧毀敵人。而波斯的不死兵和奧斯曼的加尼沙里等精銳部隊同樣如此,都是由那些戰鬥力不強的異族部隊首先當炮灰上去攻擊,最後再由精銳部隊完成克敵制勝的任務。由此可見,由新兵和雜牌等戰鬥力不強的部隊充當炮灰乃是國際慣例。
煽惑新兵蛋子去當炮灰,就像《我的團長我的團》里孟煩了說的,除了他們頭腦簡單易被鼓動,不像老兵油子不好忽悠之外,長官與他們不熟悉,他們死了不動感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上甘嶺之戰中15軍屍山血海,死傷枕籍,但讓軍長秦基偉最念念不忘的是跟隨他多年的警衛員王六也犧牲在了上甘嶺上。人啊,歸根到底仍是一個感情的動物,說起來都是一條命,可是一個你不熟悉不認識,幾乎只是個符號的人,和一個你認識、你熟悉、說過話、共過事,有過一定感情(哪怕不是很深厚的感情)的人,他們的死帶給你的感受那是絕對不同的。
有人說,那些新兵蛋子就心甘情願的去當炮灰,不會反抗嗎?答案是不會,他們只會等著熬成老兵,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今天你得先被別人利用,明天你才有利用別人的資格。過去看一部俄羅斯小說,裡邊兩個新兵一起上戰場,一個遇到危險就躲,結果打了幾年仗仍然是個小兵,仍然得去前線當炮灰,另一個勇往直前,屢立戰功,沒幾年就晉陞為軍官,開始遠離第一線。結果越怕死的越每天行走在死亡邊緣,而不怕死的卻反而開始遠離死神。
另外對待老兵和新兵的使用,各國的態度是不同的。
第一年新兵的死亡率最高,經常會因為缺乏經驗而因為各種莫名其妙的小事就死了,就像《西線無戰事》里演的,新兵拚命磨刺刀,卻不知道刺刀一旦捅進人體就很難拔出來,你用腳蹬著屍體往外拔的時候很容易被其他敵軍殺死,遠不如用磨的銳利的工兵鍬砍敵人脖子有效。大家帶著幾小時防毒面具,好不容易把毒氣避過去了,結果新兵的手錶掉進戰壕里,跳下去取,卻不知道芥子氣比空氣重,雖然平地上已經消散了,但在戰壕底部卻仍然積聚著。結果老兵一把沒抓住,幾秒鐘後就沒救了。
但是新兵一旦熬過了第一年,第二年的老兵死亡率就會降到新兵的三分之一。而那些由老兵帶領的新兵,雖然傷亡率仍然高於老兵,但是卻大幅低於那些完全由一幫愣頭青組成的菜鳥隊伍。所以德軍每個排里一定要分配幾個經驗豐富的老兵,來傳授新兵蛋子從如何在積滿雨水的戰壕里生火到如何去農家偷雞等各種經驗。在那些由缺乏經驗的軍官指揮的排里更要增加經驗豐富的軍士,是絕不會出現美軍中那樣由一個剛走出軍校的軍官帶領一幫從沒上過戰場的菜鳥一起上戰場的現象。但是與此對應,德國人也從來不會讓老兵死光了,在那些傷亡慘重沒有希望的戰場,德國人就會把那些寶貴的老兵撤下來,作為種子去重建部隊,而將那些沒有經驗的新兵留下死守。這就跟蘇聯人撤退時,優先將機槍手炮手等技術兵種撤走,而將那些沒有技術含量的步兵留下當炮灰是一個道理。
其實新兵比老兵容易掛掉這個道理,美國人也不是不懂。但是美國人與德國人的邏輯不同。德國人重視國家,重要的是如何損失最小的將戰爭打贏。而美國人講民主,為了公平可以犧牲效率。二戰時美國轟炸機組執行25次任務後就可以回國。是絕不會出現中國第一批6名試飛員無限期的幹下去,直到全部犧牲為止這種事的。
越戰時美軍士兵也是打完一年仗就可以回國。就像當時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抱怨的:一個一聽見槍聲就兩腿發抖,啥也不懂的菜鳥,好不容易變成一個堅強的老兵,就被塞進飛機送回國去了,然後再換上另一批菜鳥來越南叢林里送死。要是德國人,為了避免傷亡恐怕一定會將那些有經驗的老兵留下來,把仗打完再回家去吧。
不過美國人講公平,連徵兵都是抽生日彩票,像抽六合彩一樣抽出每年某些日子的出生者去當兵上越南。估計他們是絕不會容忍讓同一批人在越南無休止的當炮灰,而其他人在國內花天酒地的,哪怕為此承擔多幾倍的傷亡,但是至少大家都有了同樣的死亡機會。
按英語民族那個生而自由的傳統,要是硬把老兵們留下越南,估計他們非得造反不可。當年英王哈羅德之所以在不利的情況下在哈斯丁斯貿然跟威廉的士氣正盛的生力軍作戰,而不是利用本土作戰的優勢,堅壁不出,挫其銳氣,就是因為按傳統當時英國的民兵只有30天的服役期,要是到期仍未開戰的話,這些士兵就會丟下自個的國王各自回家。而南北戰爭時,也發生過緬因州士兵,因為已經服役到期,而長官卻以戰事緊急而將其強行留下,而發生士兵嘩變的先例。
所以這兩種選擇到底哪個對,是讓老兵留下少死人,還是讓新兵輪換多死人。其實這個問題我也已經考慮了好久。最後覺得關鍵還得看你的目的是什麼,是要效率還是公平。就像高考的目的到底是為國家培養人才還是為了給大家一個公平的受教育機會。若是前者就應該進行面試,考察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掌握;若是後者就應該堅持現在填鴨式的應試教育,這樣至少能讓那些貧困山區沒用過電腦,沒見過航模的窮孩子也有一個機會。好吧...看大家幾乎都一致的嘲諷批判題主...私不是很贊同票數高的幾位大牛的答案。
我才疏學淺,只能跳出來說兩句話舉兩個例子支持一下題主...
打頭陣的不絕對是精英部隊,根據戰況不同,戰爭目的不同,敵對方不同,被高層下令完全充當戰鬥消耗人員的也不是沒有。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
在現代戰爭中,炮灰這樣的戰爭資源存在意義幾乎為零,但在冷兵器作戰的時代,大量非精英部隊炮灰的存在還是有其意義的。
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出色的士兵,團隊的訓練成本較高,在肉搏中往往要犧牲掉很多士兵才會產生很少的經驗豐富的老兵。也就是說一隻優秀軍隊的邊際成本很高。
因此我們熟知的 湘軍,戚家軍,遼東鐵騎,岳家軍,虎豹騎,這樣的部隊,都是從無數剛上戰場的新兵的死屍堆里爬出來的。
戰俘,刑徒,以及兵荒馬亂,國家四分五裂的時候被強征的百姓,被圍城時臨時被徵召的市民,都可能成為炮灰。這些人不如正規士兵一樣,經過系統的訓練。很多都是草草訓練過後就被拉去戰場送死(我覺得送死這個詞一點都不誇張)。他們可能並不用於關鍵戰役,不如精銳部隊一樣來啃硬骨頭。但是這樣的部隊,何嘗不是一種炮灰呢。
比較有名的炮灰比如,秦末漢初,被章邯從驪山帶出來的刑徒。雖然後期頗有戰鬥力,算是一隻有名的精英部隊。但是又何嘗不是以炮灰的姿態和身份出現,以及打頭陣的呢?
抗日時期的偽軍。除了熟知的保安隊警備隊,用來維持日軍後方穩定的,也有相當一部分被用來充當和國共兩軍野戰的炮灰。
朝代更迭,時逢亂世。春秋戰國,漢末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民國。每一個亂世背後既有流傳千年耳熟能詳的精銳部隊,更有無數無名的炮灰。精銳部隊打下的每一場戰鬥,都是血流成河的硬仗,甚至是經典戰例。但是不是所有血流成河的硬仗,所有的頭陣,都是精銳部隊打下來的。只是炮灰們的傷亡,都只是書上的1萬、10萬、100萬這樣的數字而已。
沒錯歷史是留給那些踏過幾十人屍首的光榮的勝利者們的。是那些浴血殺敵的精銳部隊決定了戰役的成敗。我們能記住的也只有這些,這是不是就是倖存者偏差呢。
塵歸塵,土歸土,人死了不會開口說話。炮灰是一場戰鬥的炮灰,一個時代的炮灰,人們能記得的只有那個時代某隻精銳部隊,或者史書上的幾個數字。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初期,炮灰隊其實是非常有戰略價值的,當然,這是作戰意義上的炮灰,無論多麼不值錢的部隊,單純拿出去送死而沒有任何作戰預期,那連炮灰也算不上。因為真正能夠有效指揮,能夠發揮持續戰鬥力的軍隊其實非常少,大量徵召兵說白了就是炮灰,是一種有效消耗品,消耗對方有限的人力物力,保持己方核心戰鬥力不過早暴露,過早消耗,甚至從殘酷的自殺作戰中遴選出下一批好兵。現代戰爭那種攻堅團有,但是即使在這樣的部隊里,也還是有一部分人是炮灰,沒辦法,在機械化之前,戰爭說白了是用人命堆出來的,機械化到今天,也不能說這一點已經有本質區別。
說白了,所謂炮灰其實只是意味著在軍隊的不同組成部分而言,指揮者對他們的傷亡在接受程度上完全不同。一隻冷兵器軍隊,尤其是歐洲封建社會,騎士部隊死傷上一成,戰爭也就基本完了,而徵召步兵死傷多上三倍,依然可以打下去,甚至打贏。這個方面,東亞軍隊也差不多,受限於指揮技術,其實大多數時候真的到了開打時,軍隊里很大一部分人能接受的指令也就僅僅是衝上去,要擁有一支全員都如臂使指,戰鬥力配置極其合理的軍隊不是不可能,但是太貴了,不是任何一個古代國家負擔得起的,所以中國歷史上以囚徒流氓為軍卒有長期傳統。到了近現代還是這樣,真正接受完軍事教育,能夠讓指揮官完全信任,作為一顆長期棋子的士兵永遠是少數(上面答主提到的很正確,這種部隊除了極少數非常操蛋的情況以及極少數非常文藝的作戰計劃外,基本上是預備隊的角色)。其實其他很多答案提到的所謂不同族群之說關鍵也在這裡,歷史上多民族部隊里,核心族群往往是作戰價值最大的部隊,是讓一群訓練了N年,作戰紀律嚴明的精裝羅馬公民方陣兵先衝上去,還是讓斯拉夫人土包子先往上沖,誰都想得清楚(當然,這個清楚是指對每一個處於具體處境的將領都能想清楚,但是方案可以有很多種,而且南轅北轍,誰作戰價值最大,是先衝上去大還是放後頭大,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有些答案太迷信軍人了,有些答案又把傳統戰爭看成一個均質的群體。不要說二戰,其實即使在今天,不同兵種之間,傷亡消耗的可接受程度依然是不一樣的,戰場上一個普通步兵和一個戰鬥機飛行員相比,管前者叫炮灰其實沒啥不合適的。也許只有單兵作戰能力繼續上升,上升到單兵具有獨立戰術單位的價值,才能盡量拉平這種單位差距(我一直想像,戰術層面,軍事的歷史就是從不協同到協同,再到最後盡量不依賴協同)。
當然,這個問題除了單純的軍事層面,還涉及政治,但這個層面會引起不當聯想,我是不會展開討論的。
你問:在作戰時,誰去做炮灰?士兵。
我告訴你,不管什麼樣的軍隊,都有戰鬥紀律,《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沒有戰鬥紀律的軍隊就不能打仗。在關鍵的時刻,指揮員為了保存多數人的生命,讓你去炸敵堡,明知道是死, 這是命令也得去,不就槍斃你。我問你,這時,你願當怕死鬼去死?還為了拯救多數人的生命去死?你自己去挑。
曝一個79年的料。
1979年2月19日,根據163師師長邊貴祥的命令,489團3營準備攻打越軍據守的堅固陣地鬼屯炮台。在17日晚偷襲火車站的戰鬥中,讓3營嘗到了鬼屯炮台的厲害。當時什麼82無、火箭筒,對炮台絲毫無損,派人上去爆破卻連放炸藥包的地方都找不到。又調來85加農炮連打了150發炮彈,也打不動炮台,這可怎麼好!3營這次受領任務再打炮台,各連幹部都有了畏懼情緒,沒有人敢吭氣受領主攻任務。然而營教導員並沒有看出問題的嚴重性,未能積極地進行批評督促,提高部隊的士氣,而是採取了一個消極辦法,就是哪個連先進到攻擊出發位置哪個就是主攻連。
結果幾個連隊各自動起了心思,反正幹活磨洋工,拉屎三點鐘,都不像剛開戰時那麼積極踴躍。但再磨蹭也總有先到的,就是7連,比別的連隊早那麼一丁點先到達玻保東北側無名高地的攻擊出發位置。於是營里確定由7連擔任主攻。在戰前,只進行了簡短的戰鬥動員,並沒有解決士氣的問題,也沒有進行充分的戰場組織,就開始了攻擊。不出所料,7連連續攻擊兩次失利,傷亡較大,指戰員都沒有再打下去的信心了。
這時3營才發覺問題嚴重。營黨委立即召開會議,整頓幹部思想,狠抓戰鬥作風,鼓舞部隊士氣,消除怯戰情緒。要求7連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克服困難,再立新功。師里也很重視這事,又加強炮火又補充兵員,重新勘察地形,重新選擇方向,重新組織火力,精心準備,繃住7連又打了一次。終於,這次7連成功了,一戰打成了中央軍委授勛的 「攻堅英雄連」 。同時,7連指戰員徹底將鬼屯炮台炸塌,發泄了心中的怒火,也造成了79年作戰中最大的一起埋葬敵軍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原來在看《亮劍》,在看很多戰爭題材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很不理解,為什麼很多人會義無反顧的沖向敵人,一片一片的倒在戰場上。因為我認為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換取它。
後來我當了警察,看到抓捕犯人,周圍同事義無反顧的開車撞向嫌疑人車,衝進嫌疑人的住所,很多人警察犧牲,又有很多人進入警察的隊伍。我慢慢開始意識到,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多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例如責任,例如親情,例如愛情等等。
打過dota.嗎?五個人都沒有認為自己是炮灰,都認為自己是最厲害的,最有價值的,一定得犧牲是必要的,而且是英雄,而圖僅供參考,不論證本答案,只是論證5號位也是十分重要的。
臨津江首破英雄連,38線首破英雄連,打硬仗是種榮耀!
引用時任116師(東北2縱5師)政委的話:
這些日子,大家都憋著一股勁,還窩了不少火。有的說,咱打了義縣,打錦州輪不上了,覺得吃了虧,有的說咱打下義縣,有經驗,還能讓咱上。嘴上這麼說,心頭也沒底。現在大家知道了,打義縣咱是主攻,打錦州咱還是主攻方向!咱5師是陣陣少不了的英雄好漢!
這是「林總」對咱5師的信任,是咱5師的光榮!這次打錦州用甚麼思想打?就是準備房倒屋塌,傾家蕩產,把缸缸罐罐都甩進去,伙夫馬夫都進城!死也要死在城裡!死在城外是孬種,是笨蛋,不是咱5師的人!……
我們必須研究政治和戰爭,這樣我們的兒子才有學習數學和哲學的自由;我們的兒子應該學習數學、哲學、地理、自然史和造船學,這樣他們的孩子才有權利學繪畫、詩歌、音樂、建築學、雕塑、織錦和陶瓷。
—— 約翰 亞當斯
我軍的口號是:首戰用我,用我必勝。
蹲在後面每次打掃戰場的,才是炮灰的感受。說一個身邊簡單的事情就好理解了。
公司里最難啃的客戶,最難做的項目,一般也都是派最能幹的人去負責對吧,總不能說這是炮灰吧。而最能幹的人,一般也是拿最多的工資,最多的提成,領導一般也不太管他,稍微出格一點的舉動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提拔人首先也要考慮他。去上班,大部分還是奔著高收入高職位去的。人都希望自己最能幹,而真有本事的人,面對難題,還會退縮嗎?
如果能理解職場里的迎難而上,就能理解軍隊里爭搶最危險最重要的任務的行為。
看過銷售團隊分指標嗎?今年指標增長100%,怎麼分配?最能幹的經理扛的最多。這個經理手下有一個銷售,特別不理解自己的領導為什麼總要扛高指標,隨便混混把指標完成,拿個隨便的提成就好啊,把全組人搞那麼緊張那麼疲憊,在一次組內會議上,這個銷售把問題提給全組的人。
你猜,這個銷售最後去哪裡了呢?我也不知道,反正這個團隊以後所有的榮譽和獎金估計都和他沒關係了。
萬一死了呢?在每一秒都有無數生命消逝的戰場上,活下來的人應該早已學會了不把敵人的命當回事和不把自己的命當回事了。怕死的人早就死了。
哎呀,這樣也太不尊重士兵的想法了。萬一有個士兵,特別愛和平,特別怕上戰場,你猜他在軍隊里過的怎麼樣呢?我沒當過兵,我也不回答,各位自己想。
我覺得沒必要噴題主不懂軍人,不懂榮譽什麼的。題主的也沒有不好的傾向,只是想了解軍人在承擔極端危險的任務時候的心理感受而已,只是錯用了炮灰一詞。
個人理解,只有當一支軍隊被用來作為消耗敵軍武器的目的的時候,才是炮灰。
說回戰爭,一說炮灰,我首先想的是古代攻城戰。
防守方的護城河,各種守城武器需要被消耗,面對防禦完整士氣高漲武器充足的守軍,第一輪攻勢很難有效果,再精銳的部隊,被箭射也會死,滾油金汁潑了也會傷,勉強攻上城牆,也很可能立足不穩被打回去,當然也可能一股而下。只有當守軍器械不足的時候,精銳部隊的價值才能最大化。所以有驅民攻城,派僕從軍,攻堅城的時候才可能如此,把守軍的武器,體力,士氣消耗了,才是正規軍攻城。而攻打城防普通的城池,反而會派正規軍。
那麼古代野戰的時候呢?派弱軍對強軍,可能弱軍被擊潰後反衝自己陣營,降自己士氣,炮灰消耗無用而有害,所以也不會有炮灰。哪怕是要阻擊硬抗敵軍的也必須是精銳部隊,這時的精銳部隊,是有重要戰術意義的,不能稱為炮灰。
能打硬仗,敢打硬仗,能打贏硬仗的隊伍,就是精銳,就是待遇後勤最好的隊伍。
哪怕是打三國志信長野望,只要有條件,派去對抗呂布和本多高達的,也得是相似武力的武將吧,派弱隊去打,不怕對方分分鐘消滅,全軍士氣下降10點嗎?全面戰爭里,潰退的部隊多了,主力部隊被包夾一下也更容易白旗。
到了近現代戰爭,熱兵器的時代,操作武器所需要的體力比冷兵器時代大大下降,如果不提行軍消耗的體力,指望較弱的部隊送死去消耗敵軍是行不通的,而且也是不能被軍隊上層和國家政府所接受的,撫恤金太高了,人命就更重要了。
在題主所舉的例子,德軍的子彈和武器在短期內可以認為是消耗不完的,派炮灰毫無作用,只會降低本方的士氣和引起國內輿論的攻擊。要達成登陸的目的,必須派最精銳的部隊才可能搶下灘頭。
有個三觀不正的偽兵法說,愛兵如子,用兵如泥。不知是誰總結的,最開始還以為是古代某著名軍事家,後來也沒查出準確出處,但有些軍事家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比如孫臏。或者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戰爭中的軍隊,是消耗品,是數字,是棋子。這麼說對身為個體的士兵很不尊重,但當全局看待戰爭的時候,如何讓消耗更有價值,那就是將軍們的價值所在。軍功章由鮮血鑄就,鮮血也從不白流。
另外,在這裡,我想追問一下,二戰時的日軍和德軍士兵他們也愛國啊,他們也覺得自己是上陣殺敵啊,也覺得自己無比光榮,無比榮耀啊,那為什麼我們不去歌頌他們呢?
以個人想法,回答一下題主的追問。很簡單啊,我們是中國人啊,才不會歌頌在二戰中作為敵人的日軍和德軍呢,表現的再英勇再無畏也不會歌頌,最多給予尊重,尊重他們作為軍人的奮戰。
彼之英雄我之仇寇,就好像部分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裡面供奉的是日本人認為的英靈,其中參與侵華戰爭的,就是我們的仇敵。
同樣,我們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的是我們的英雄,在部分日本人看來,就是他們的仇敵。
那你說他們是不義之軍,那作為一個士兵,你怎麼知道你所在的軍隊就一定是正義之軍呢?那當你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或者說是在被告知是正義的情況下,視死如歸的往前沖,最後卻落的個二戰德軍、日軍士兵的下場,豈不是顯得很悲催。
兩方戰爭,未必一定要一方正義一方不義,兩方都正義或者兩方都不義也有可能。
美國打伊拉克,美國正義嗎?入侵他國。伊拉克正義嗎?內政有不少可以黑的地方吧。兩者都正義?兩者都不義?判斷一個國家正義與否,那麼容易嗎?
如果中國和他國發生戰爭,中國未必就是正義,但是國籍、種族、語言,是很難改變的天然立場。想想移民他國,被他國國民在文化上視做本國人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吧。戰爭時期,背叛自己的國家,真的那麼容易被他國接受嗎?資源稀缺,為了發展,目前是水面下的明爭暗鬥,未來或許會有水面上的真刀真槍。戰爭既然無法真正避免,那麼就爭取讓自己能享受到戰爭的利益而非承受戰爭的痛苦吧。
如果不想落得日軍德軍的士兵那種奮不顧身卻毫無價值的悲催下場(站在日軍德軍士兵的角度而言),那就努力打贏吧。
勝利者總是正義的。
評論里認為,勝利者總是正義的觀點,太成王敗寇了。
說的很對。勝利即正義的觀點又偏激又中二。如果聊到別的輕鬆話題,我說不定也是寬容又溫和。但軍事和政治,哪裡那麼溫情脈脈呢?
只有勝利者才有機會宣傳和貫徹自己認為的正義,失敗者只能收穫廉價的同情,也不會有人關心。
如果二戰時候,日本侵華成功,最終佔領中國並且成功同化或者被同化,那麼現在的歷史會怎麼說呢,日本解放中國,幫助建設大東亞共榮圈?
如果德國打贏英美,那麼英美是什麼,邪惡國家?
如果當年GMD消滅TG,那歷史會怎麼寫?
所以,為了不讓自己成為不正義的一方,努力,流血,拚命,犧牲,去贏吧。
贏之後,正義與否的問題,才有價值。
很多可能,說幾個想到的。
1.敵軍俘虜,驅民攻城,純是消耗武器和體力,還能攻心。
2.為領導所不喜的部下,要排除的部下,派去硬抗第一波或者引誘追擊,例如面對騎兵衝鋒的第一列步兵這種近乎必死的位置,不從則軍法處置,聽令行事而僥倖未死則下次再如此循環,只要不是小說主角的光環,基本能坑死吧。一般這樣的部下所轄的部隊,裝備和人員素質都不會很好,消耗了也不會很可惜。
3.犯法的士兵或者重賞募集而組成的敢死隊,勝則赦免,敗則身死陣中。這類一般不會是無意義的消耗,總能拉點墊背的,甚至說不定戰場的轉折點就是他們。
都是道德帝,口號一個比一個亮。屁用。只會糾著題主一個用詞不當不放 真無聊。題主表達的意思你們看懂了嗎。個人看來,題主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如下:當一隻部隊為完成一項任務,一定要有人去犧牲時,這部分人該如何選擇。我沒打過仗,也從沒實際感受到戰爭帶給人的恐懼與災難,沒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但起碼我初中語文學的還可以,就幫你們翻譯一下題主的意思。
這個時候必須講下 抗戰時 北京學生兵團的故事了
看完這段歷史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當年的學生如此頑強勇敢, 他們真的是當時國家之脊樑。
關於抗日戰爭的開端,大家只記得北平的盧溝橋,隨後7月28日南苑之戰,是平津抗戰的轉折點。這一戰,中國軍隊不但折了兩員大將佟麟閣和趙登禹,而且南苑
的失守,迫使29軍當晚開始撤離北平。從此,北平和天津開始了八年的淪陷生涯。而當時由北京熱血學生組建的學生團在北平戰役南苑之戰裡面的事迹卻鮮為人
知。直到最近幾年才被人發掘出來。
在叛徒潘毓貴的出賣下,日軍將槍口首先對準了中國軍隊中幾乎手無寸鐵的學生兵。
27日深夜,在川岸師團40門重炮的掩護下,牟田口聯隊率先突擊潘毓桂描述的守軍軟肋——南面的學兵團駐地。第一線的指揮官正是在盧溝橋挑釁的一木清直。
1937年7月28日凌晨,日軍總攻南苑。戰鬥一打響,其炮火就集中於南苑陣地南面的學兵團駐地。隨後,日軍突入中國軍隊的陣地中,殘存的學兵們寧死不屈,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在佟麟閣率教導團趕來增援之前,幾百名學兵死於此役,傷亡十倍於日軍。
這些死在肉搏戰中的學兵,都是北平各大學、中學的學生,多是一二九運動的積極分子來投筆從戎的(學兵團的主官,也是原黃埔軍校北平分
校的學生)。當時中國有多少大學生,有多少中學生呢?宋哲元捨不得讓他們當兵,所謂的學兵團,是想將他們培養成29軍未來的地方幹部。他們的駐地在南苑兵
營的南部,也是日軍攻擊可能性最小的地方(佟趙匆忙的布防主要是向北,防止日軍切斷其與北平聯絡。)。當日軍撲向南苑的時候,學生們領到槍才剛剛幾個小時!
他們年輕,所以他們不懂國士的風度和深謀遠慮,所以他們儘管很多人連槍響要卧倒都不知道,卻以十條命換一條命的代價和日軍拼了刺刀。
十條中國大學生中學生的性命換一條日本兵的性命。
他們換了。
學兵團的白刃戰詳情已經不可考,只有兩點值得記住。第一,他們雖然傷亡慘重,卻沒有後退,曾經趕鴨子一樣趕著少帥幾十萬大軍從關外跑關內的日本兵,在他們的陣地上,沒能打開缺口;第二,他們的犧牲只不過使這道陣地在中國軍隊手中多保留了幾個小時而已。
幾個小時,幾百條年輕的生命,十比一的代價,值得嗎?
他們也都是才子,如果活下來,也許他們中會出新一代的鴛鴦蝴蝶派,或者成為梁思成、巴玉藻。
可是他們死在了南苑這塊土地上,如同輕煙消逝,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學兵團1700人中,活著回到北平的,不過區區600人而已,戰死的學生,沒有多少留下姓名。
他們根本什麼也沒有留下。
或許,還會有人爭論他們姓共還是姓國。
寫到這裡,我想到的一句話,是在另一篇關於志願軍的文章中寫過的——
「尊嚴,不是無代價的。」
在盧溝橋事變一周年的座談中,一木清直提到,他的部隊沖向南苑守軍陣地的時候,守軍顯然訓練不佳,阻擊的火力既不猛烈,也不準確。但是,日軍卻遭到了另一樣兵器的打擊。(學生軍團埋下的地雷)
而按照日軍參戰官兵的回憶,整個平津,打得最慘烈的,也正是南苑之戰。連日軍中著名的「勇將」,當時擔任華北駐屯軍第一大隊大隊長的一木清直(後曾擔任日
軍登陸中途島部隊大佐指揮官,因為日軍未能登上中途島就遭到慘敗,轉而率一木支隊增援瓜達爾卡納爾島,因為輕敵被美軍殲滅,是死在美軍手中的日軍第一個旅
團級高級軍官)在第二年接受朝日新聞採訪的時候,都不得不對29軍在南苑的英勇奮戰表示欽佩——
「面對面地死戰也不肯退卻」,「中國兵甚至負傷幾次依然衝上來拼殺」(朝日新聞《盧溝橋事件一周年座談會》
學兵團1700人中,活著回到北平的,不過區區600人而已,戰死的學生,沒有多少留下姓名。
轉自
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北平陷落前二十九軍的最後
鐵血網
選自 薩蘇著《國破山河在——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