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階層是否固化嚴重?

對於比較了解美國的朋友,可以進來談一談。


我回答過的一個問題這裡也可以解釋, 然後文末還有更新:

為什麼說「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 - Li Carly 的回答 - 知乎

最近正好看到一本書,是一個哈佛教授寫的,講關於美國貧富孩子之間差異的, 叫做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裡面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分析和觀點,有些觀點也挺有普適性的,選幾個圖分享下,圖後面加上我自己的評論:


1. 窮人的孩子缺少生活中的榜樣,父母很難給出思維或者處事上的好建議,也缺乏足夠的教育投入

可以看到,美國父母學歷低(作者認為的「窮人」家庭里)的孩子們,同時也更有可能來自於單親家庭 - 單親+父母學歷低,一個後果就是孩子沒有一個良好完整的成長環境和思維觀念。

可以看到,美國父母學歷低(作者認為的「窮人」家庭里)的孩子們,同時也更有可能來自於單親家庭 - 單親+父母學歷低,一個後果就是孩子沒有一個良好完整的成長環境和思維觀念。


學歷低/貧窮的家庭,父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時間,精力也比高學歷/富人家庭要少。

學歷低/貧窮的家庭,父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時間,精力也比高學歷/富人家庭要少。

2. 結果導致了不少窮人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3. 由於不注重健康飲食和鍛煉,窮孩子的肥胖率也更高


而肥胖率高與身體素質和健康也很有關係。此外,肥胖兒童在學校和社會裡還可能不受到歡迎,自信心也可能受到影響。(反過來的正面例子可以看看知乎里的健身成功例子)

而肥胖率高與身體素質和健康也很有關係。此外,肥胖兒童在學校和社會裡還可能不受到歡迎,自信心也可能受到影響。(反過來的正面例子可以看看知乎里的健身成功例子)

4. 即使科技面前人人平等 -- 富人的孩子們用電腦來求職充電進步,窮人的孩子們常常用電腦來打發時間


「Compared to their poorer counterparts, young people from upper-class backgrounds (and their 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use the Internet for jobs, educa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engagement, health and newsgathering, and less for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 Putnam writes. 「Affluent Americans use the Internet in ways that are mobility-enhancing, whereas poorer, less educated Americans typically use it in ways that are not.」 - 書中說


翻譯過來大意是: 「相比於窮人家的孩子,富人的孩子們更善於利用互聯網來找工作,進行在線學習,社會活動,搜集新聞和管理健康 - 讓他們更上一層樓。而窮人的孩子們更常把它用來娛樂休閑,不思進取。。。」


這個發現讓我挺驚訝的。即使科技讓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加容易,我也沒想到不同的孩子對同一種科技的利用會有很大不同。

5. 課外活動的參與


課外活動是一種社交也是一種學習,而在美國大學的錄取體系中,課外活動是很重要的。


6. 信任度


如果對社會對他人不信任沒有信心,又怎麼能夠混得開呢?


最後想到一個有國內特色的,但美國其實也差不多的: 學區房! 其實學區房的概念美國更早就有了。


PS

除了開頭提到的書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以外,另外一本Charles Murray的書Coming Apart寫的也不錯。


其中就提到了super zips(超級社區)的概念,從小出生在富裕地區的孩子,很可能沒有接觸過普通人或者窮人,也對他們的生活完全不了解 (非褒非貶)。

對此,美國的公共廣播系統PBS也寫了一個趣味測試,看看你是否生活在」泡泡」里


Do you live in a bubble? A quiz


有興趣可以看看。


泡泡分越低,說明越不接地氣 :D

-----------------------

已開啟值乎,歡迎交流~~ ^_^

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帶數據和個人體驗來回答。

首先,美國的階級固化是很嚴重的。最簡單的數據請看維基百科social mobility詞條下的The Great Gatsby Curve:

這個圖裡,一個點越靠右代表這個國家貧富差距越大,一個點越靠上代表這個國家「代際流動性」越差。代際流動性指任何一個階級的人,他的子女收入離開這個階級的比例。

很明顯,越靠上的點代表了這個國家階級固化越嚴重。

美國的情況乍一看還不算太糟糕,中間偏上。但仔細看看,不要說人間天堂的北歐諸國和富裕強大的日本德國,就連式微的法國和不靠譜的西班牙,甚至名聲不佳的新加坡都比美國低。整個發達國家圈子裡,除了英國和向來脫線的義大利,美國的階級固化幾乎登頂了。

當然,對於我們來說,這張圖裡最刺眼的點毫無疑問是比美國還要高出一大截的中國,這一點沒什麼好否認的,美國的階級流動性比我們國家還是強的。

但是從圖裡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大致發展趨勢是沿圖向左下的,中國作為一個尚掙扎在脫貧路上的大國,這項指標難看還有借口好遮遮羞,美國就不同了。

另外,看到這個趨勢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既然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向左下,那麼坐擁全球第一強國地位,懷揣全球最高素質的人才和最豐饒的財富,美國在二戰之後是不是應該在通往理想國的道路上大步前進呢?可惜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排名第一的答案所指出,美國的社會階級流動性,在過去幾十年里變化不大(網上能搜到哈佛的研究報告,關於這一點有更多的數據支持,實際上部分數據還支持流動性上升,比如top1%的富人,199X年-2005年有40%+還留在top1%,而2005年-2012年則只有25%左右保留下來。但個人認為這是09金融危機的作用)。換言之,美國人辛勤建設國家四十餘年之後,社會流動性指標仍然毫無起色,繼續一隻腳留在發展中國家裡……這未免太難看了。

排名第一的答案說「佔領華爾街」沒有數據支持,這是不確切的。美國老百姓為什麼要在乎窮國老百姓怎麼向上爬?同為發達國家,他們爬得最困難,這就有足夠的理由憤怒了。而更糟糕的是,這個困難程度多年未變——須知美國階級固化的現狀,不是「良好望保持」,而是「亟待改善」;過去幾十年的沒有變化,不是可喜的「沒有惡化」,而是可悲的「從未變好」。

下面說個人體驗吧。

第一件事,不理解有知友說,在美國小城感覺不到階級。我曾經在美國一小城交流,那還是理工科大學,還是公校——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大學校園裡看見開賓利的本科生和坐加長林肯的學生家長。我的母校坐落於德國數得著的富庶小城,我從來沒在校園裡看見過豪車——除非賓士寶馬的老總來訪。
而校園外的公共汽車站上就能看見肥成一座山的美國窮人,身上掛著奇奇怪怪的雜物,蹣跚著不知走向哪裡去。
這不叫階級,還有什麼叫階級。

身在歐美大學校園混跡多年,一直覺得,造成美國階級固化的原因之一,是高昂的大學費用和拼爹的推薦入學制度。比如常青藤聯盟的本科部其實就是個階級圈子。
有藤校的朋友執教,課上被小屁孩頂嘴:我們都是prestigious的家庭的子弟。
也有學生自述曾被Harvard面試,一切順利,最後問,你爸爸媽媽是Harvard的嗎?你家有人是Harvard的嗎?都沒有?太可惜了小姑娘,如果你家有一個Harvard校友,我們一定會收你。這個小姑娘後來來了我們學校,最後是magna cum laude榮譽畢業。
我的一個老師曾被Harvard錄取,但是付不起高額的學費,於是去念了州里的公立大學……
後來我對常青藤聯盟的本科生完全免疫了。

德國的大學收500歐學費的時候,我母校的熱血青年們就上街裸奔抗議去了,現在我在美國的學校的學費是40000刀。如果一個普通工人的孩子在德國申上了慕尼黑工業大學,他可以放心大膽去念。而在美國他可能第一個要擔憂貸款,當然更多情況下他就去念州內公立大學了。

其他的原因我就不太懂了,看別的知友怎麼說。
———補充———
查資料的時候看見有文章說,美國貧富差距大,階級固化嚴重,所以美國夢不復存在了。
(這文章是美國人寫的,美國人一向是自戀自黑相糾纏的…)

但我覺得不是這個道理。照這麼說,人人都該去北歐追夢才對,可是事實上我們知道,北歐雖然寧靜祥和,效率並不高,日子一天一天沒有任何不同,真要去追夢,最後可能都改冬眠了。

什麼地方值得去淘金?不能是階級完全固化的地方,不然你怎麼奮鬥都出不了頭,但也不能是階級一點也不固化的地方,不然你再出頭,兒女也不沾光。貧富差距不能太小,否則你出頭不出頭沒區別…

所以,The great Gatsby curve上,上方的國家固然積弊從生,下方的國家也難免死氣沉沉,有活力的國家都集中在中間以及中偏下的位置上(這個位置上還有些2B國家這裡不討論了)。用美國階級固化來說明美國夢式微,沒啥說服力的。

至於為什麼會覺得美國夢不再,我覺得一方面是時代大機遇過去了,另外一方面中國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化使得美國不再是唯一一個可以淘金的地方,金礦分散了。

階級固化讓老百姓不爽的不是沒有夢可追,而是美國人辛苦追夢了那麼多年,現在累了,想要和別的發達國家一樣,活得簡單一點,不要整天發夢了。把山頂拉低一點,大家都好爬一點,不要像以前那樣紅著眼卯著勁往上沖,爬兩步喝口茶多幸福。

會不會改變,我不知道…美國不僅是美國人的美國,它還在不停地吸納全球人才,包括最有進取心的那部分人。美國老百姓爬膩了的山,仍然有很多人願意爬。


@裘Benjamin 提到的一些情況不是很確切。首先,從金額上講,美國確實各個階層都變富有了。但是如果除去通貨膨脹,實際上整個中產階級在過去10年中收入是下降的。美國中產階級收入與1970年代中期相比幾乎沒有上升。A rough 10 years for the middle class

而1976年,美國頂端1%的人的財富僅佔全國財富的9%,到2012年時則超過了40%。

所以,佔領華爾街的99%的訴求,當然是受數據支持的。

——————————————————————————————————————————

那麼回到社會流動性問題。

美國社會流動性高不高,這要看和誰比。和發達國家比,美國的社會流動性當然是較低的。請不要用什麼「美國過去幾十年社會流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來迴避這個問題。

社會流動性主要看的是「代際收入彈性」(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也就是父母的經濟水平和子女的經濟水平有多大的相關性。最高為1,就是徹底固化,沒有人能離開父母的經濟階層。最低為0,也就是沒有社會階層固化,子女和父母的經濟階層沒有任何相關性。

首先看這張圖:


美國的相關性是0.47,英國0.5,法國0.41,日本0.34,加拿大0.29,丹麥0.15。

可見,美國的社會流動性在發達國家中是比較低的。它甚至比不過巴基斯坦(0.45)。

而且,美國最為嚴重的問題是,最窮的一部分人的流動性大大低於一般人。http://www.nytimes.com/2012/01/05/us/harder-for-americans-to-rise-from-lower-rungs.html?pagewanted=all_r=0

比如美國收入最低的20%人的子女之中,有42%會留在這個階層,而丹麥(25%)、英國(30%)都要優於美國。美國最低20%的人的子女,只有8%會進入最高20%,也低于丹麥(14%)和英國(12%)。

所以,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美國的階層固化水平確實很嚴重。號稱國家正常發展都會產生如此嚴重的社會固化,這也是錯誤的。大多數發達國家都顯著低於美國的水平。

有朋友問中國怎麼樣。中國早年間流動性比較好,70年代代際收入彈性約在0.315左右。但近年來逐漸下降到了接近美國的水平(0.442,http://www.lepp.zju.edu.cn/upload/2013-05/13053119134762.pdf),趨勢很不好。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統計數據並不十分完備,所以最終計算數據與實際情況可能有一定出入。

——————————————————————————————————————

有的人對階層固話持完全輕視態度,總覺得階層固化是必然的,無所謂。

階層固化不是說要麼有,要麼沒有。而是一個程度的問題。父母的經濟水平與子女的經濟水平完全無關,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如果固化嚴重,那麼下層一定會不滿。因為下層看不到希望。

這會產生兩個結果,第一,當一個人看不到晉陞希望的時候,他會選擇消極勞動。干好乾壞一個樣,那為什麼要敬業呢?

第二,階層流動性下降,會導致階層之間溝通降低,社會各階層互相不能了解,也不能理解。反映到現實政治上,就是政治對立越來越嚴重。民主體系本身是一個建立在妥協基礎上的政治制度,如果對立嚴重,立法、行政效率都會大幅下降(冷哲:中紀委也治不好美國的病,請不要介意標題和小標題,那個不是我起的)。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就會威脅到民主制度本身的存在,使得整個體制轉向專制,這個情況在委內瑞拉可以看得很清楚。查韋斯屢屢破壞民主體制,卻一直能當選,這個原因,不難理解——對於民眾來說,吃飯總比一個什麼虛無縹緲的民主更重要,如果過去的民主當選者幫助不了他們改善經濟條件,那麼為什麼不讓查韋斯試試呢?

更可怕的是這樣一種情況。當分配極度不合理的時候,居於劣勢者會傾向於消滅自己的財富而讓有錢人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是個心理實驗,叫做最後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就是有100塊錢,兩個人來分,一個人決定如何分配,另一個人決定是否接受。如果第二個人不接受,則兩個人都拿不到錢。

如果按照經濟學原理,或者任何的理性人博弈的原理。只要第一個人分給第二個人的金額不是0元,第二個人都該接受。因為這總比什麼都拿不到要好。但實驗結果卻不是這樣。當第二個人得到的金額少於20元時,第二個人常常都會選擇兩人都不拿錢。

所以,以為「所有人都在變富」就覺得大家都會比較滿意、沒有怨氣,或者認為不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都是錯誤的。當分配嚴重不均時,窮人很可能會選擇破壞整個經濟制度,就算這會讓所有人都付出代價。

所以,分配不均和社會固化,是會造成嚴重後果的。


引用《不平等的代價》一書中的觀點與數據:
一、觀點
相對歐洲一些國家,美國的社會階層固化更嚴重。

二、數據
如果流動性充分的話,最底層的20%將只有20%人的孩子會繼續留在最底層。這方面,丹麥的數據是25%,英國的數據是30%,而在美國是42%。

最底層的20%進入最上層的20%的機率,丹麥是14%,英國12%,美國是8%。

美國知名大學中學生構成比例:9%來自底層50%的人群,74%來自上層25%的人群。而教育在美國影響收入的程度是比較高的。來自低收入家庭但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中有29%大學畢業,來自高收入家庭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中有30%能大學畢業。

=======================================
看到有些人用那種犬儒的態度說「這很正常」,我覺得很不正常。
社會階層的固化是否是社會發展導致的?這點請具體論述,不要信口開河。並區分現象客觀存在性與現象合理性。

所謂的社會發展是指什麼?長期的歷史視角嗎?像我在某人回答下評論的:從西方社會來看,奴隸制是否比羅馬崩潰後的莊園制、城鎮制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更大?中世紀是否比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階層流動性更大?貴族制是否比現代的民主制社會階層流動性更大?如果從短期來看,比如美國從工業化開始到現在,是有階層更趨固化的事實,但你如何解釋丹麥等國的社會階層流動性?印度的階層流動性與發達程度都比美國低,你如何用「社會發展」來解釋?

再者,即使有這個客觀事實的存在,就一定是「這很正常」的嗎?誰要說存在即合理,請自動跳樓,因為你沒文化卻裝作有文化。客觀存在這樣的事實,並不表明這種事實就正常、合理。社會階層固化,帶來的是收入差距的不可改變,這會極大降低社會的效率和激勵,對於因合作而繁榮的人類社會這才是不正常的。相關論述我不想重複,很多文獻都有,最新、最通俗的可以看斯蒂格利茨的《不平等的代價》。即使是贊同完全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政治家也不會同意社會階層固化是個正常現象,相反,他們認為是我們的錯誤政策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固化,而非市場的規律造成的。

「固化很正常,任何國家都一樣,任何地方都需要精英階層,各階層之間的高速流動才可怕。。
試想一個普通百姓坐上國王寶座,一個沒有嘗過權力滋味的人有多可怕。。」這種觀點相當要不得。需要精英階層,並不表示就需要階層固化來支撐,而階層流動並不是「高速」到普通百姓瞬間變成國王,這是在用一種極端的、不存在的例子來論證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再者,從普通百姓坐上國王寶座的多了。

如果對這些不公我們都持著「這很正常」的觀點,我們就不會去打破、不會去爭取。黑人並不認為他們被歧視是正常的,經過長時間的爭取,才有了今天的黑人總統。


謝邀。下面的圖均來自神報《經濟學人》,我們來用數字說話。

如果提問指的是美國的現在和過去幾十年前相比,這問題既嚴重也不嚴重,看從哪個角度來看。美國這些年有三個特點:所有人都比過去富有了;階層間距離擴大了;但階層之間的流動性(mobility)過去幾十年並沒有顯著變化。

首先,美國的財富集向少數人集中的確比過去嚴重,見基尼係數的變化:


但這是享受了全球化的好處的國家幾乎共同發生的現象(見下圖),主要原因是全球化導致財富積累加速,所有人都受益,只是特定人群(有些國家主要是 「體制內」 流氓,有些主要是創業階層)以及給他們貼身服務的那些人(如銀行、醫療、法律等等)享受到更多的紅利。另外,大批女性開始躍入高收入階層也是這些國家 "財富整體增加,階層間距加大" 的重要原因。但即便如此,從1980年以來,全球的基尼係數實際上是微降的,因為畢竟脫貧是大趨勢:


和過去比,美國高收入高學歷的人群,現在更願意與層次相似的人通婚,這總的來說不利於階層間流動,但是也要考慮到和過去比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的進步大大超過男性。像《廣告狂人》裡面那樣,公司合伙人與女秘書結婚的普遍情況,已經一去不返,主要因為已經有大批受更好教育的女性 available。這期的《經濟學人》有露骨標題為 「選擇性的交配」 的文章 Assortative mating: Sex, brains and inequality,其中一張圖說明問題。可以看到60年代以來,至少受過部分大學教育的男性與類似教育背景的女性通婚的比例往往翻了不止一倍:


至於流動性(即與父輩相比在收入階層間的跳躍),70年代初以來沒有太大變化。從71年到82年出生的這些人,收入上來自底層20%的家庭的後代在26歲時進入頂層20%的概率,一直保持在約10%。頂層20%的後代還留在那裡的概率,一直為30%左右:


可見,「佔領華爾街」 那些人要求改變的訴求,並不受數據的支持。他們更像電影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裡面的那些曼哈頓極端民粹。因此『08年金融風暴之後鬧了一陣很快就銷聲匿跡。


之前某一選修課老師說過,美國的社會階層固化還是挺嚴重的。

說的是她同事夫妻兩人帶孩子移民美國,孩子正是上幼兒園的年齡。遂夫妻二人就尋找合適的幼兒園,找到一環境很好的私立幼兒園孩子看了不肯走,學費自然很貴,然孩子喜歡那就上吧。
孩子的同學自然都是家境極好的,每個周末啊節假日什麼的都會有聚會啊旅行啊什麼的反正沒事兒就約在一起玩。
一年學費換算成軟妹幣的話大概20w+還是多少我記不清了。然後夫妻倆就覺得有點吃不消了,就在考慮要不要換成公立的幼兒園。
玩的比較好的一個家長知道了他們的想法之後就來勸說這個孩子媽媽,說是他們家好不容易進入了他們這個圈子裡,如果去上公立幼兒園的話出了這個圈子以後再想進來就難了。
後來當然還是換成了公立幼兒園,果然這些家庭後來的聚會什麼的再也沒有邀請過這個孩子了。

小透明不會分析什麼數據,就想到了老師舉得這個例子,也不造有沒有偏題。


In 2010, 93 percent of income gains went to the top 1 percent


http://aede.osu.edu/sites/aede/files/publication_files/Rising%20Inequality%20in%20an%20Era%20of%20Austerity--PNWREC%20Seattle.pptx

美國在經歷長達40餘年的波瀾壯闊的偉大的歷史性的富有創造性的舉世矚目的民主自由總之就是一個字「好的不能再好」的大發展後

底層90%的人收入下降了


所以第一名答案里

「所有人都比過去富有了」?
90%的人有話說


佔領華爾街不受數據支持?
90%的人有話說


還有說階級固化很正常的答案

90%的人過的一天不如一天了如果很正常當我沒說


別的不說,光TOP30大學的四年的學費基本上要100萬以上人民幣就很說明問題了

窮人,甚至一般的中產者,基本上都被排在外了

別外,美帝白種上層的出生率也不低的

中國現在沒有社會固化,一個是文革,一個是土改+合私合營,一個是計劃生育,一個是價格極低的大學教育,

這樣才實現99%的人在1977年開始,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了

現在呢,我公司2016年有2個新畢業的,一個爸媽給了100多萬,一個爸媽給了50多萬買房,而有的爸媽還向新畢業的要生活費,很明顯拉開差距

現在一線城市差不多對中產關上大門了,再過30年中國社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

-----------------------------------------------------------------------------------------------------------------

30年前,20年前一線城市對普通人的大門也是關著的。但是你去干保姆,護工啥時候都進的去。

回復:30年前,像鄭州也僅有200多萬人口,現在鄭州人有小1000萬了,北京估計30年內也增加了1000萬人口,我是說定居鄭州或北京的人口。

在更早時,像鄭州也有隻幾十萬人口,很多都是通過招工之類方式來鄭州國企上班,國企直接給房子,連介紹對象都管,

在80年代以前,只要通進國企,就非常容易實現定居大城市,國企什麼都管

-------------------------------------------------------------------------------------------------------------

一百萬以上開玩笑吧,按美元算不到兩萬一年的學校都不少了。算下來四年也不到十萬,美國年均家庭年收入都差不多五萬了怎麼可能會把中產攔在門外。

回復:我是說比較好的學校,不是垃圾的公立州校

top三十有公立學校,公立學校對本州的學生不可能四年收100萬人民幣......你想說招收國際生和州外生吧……

回復:看學校和專業了,不是所有是,大部分是

---------------------------------------------------------------------------------------------------------

20年前一線城市對任何人都是開放的,

回復:這個最扯,20年前是1997年吧,你知道不,這個時間還搞大學分配,畢業生是分配的,大部分都去中小城市了。城市的人大部分人都在單位上班,連去一線的機會都沒有,入戶口更不用想,1997年一個一線城市一年就幾千個指標,那輪到你,不要說一線城市,就是外地人嫁到鄭州,至少要等5,6年才可能入戶鄭州,鄭州1997年時一年就只有2000,3000個入戶的指標。


沒有固化啊

沒錢可以來中國當外教騙吃騙喝
生活水平秒殺百分之八十的知乎擁護··

這就是人家發達國家


哈哈,最近看了一本書,專門講這個的: 美國與英國的社會階級。這個問題曾經引起美國和英國的社會學家的大辯論。

英國向來被視為階級嚴重固化的國家,美國則被認為是開放的國家。 但實際研究的結果相反。

書里還指出一點敏感的問題:男性正在剝削女性。 大多男性在剝削階級,大多女性在被剝削階級。


照理說,知乎也算是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
為什麼問題下面的不少回答是完全跑題的。
問題是,美國社會的階級固化是否嚴重。
如果按照邏輯來闡述應該是∶
1. 美國社會是否存在階級
2. 如果存在,那麼美國社會的階級是否固化
3. 如果固化,那麼這個程度用一種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衡量。如果是用比較來說明問題,或參考歷史來縱向對比,或參照別國來橫向對比。最後給出,嚴重,或不嚴重的結論。

我雖然也是在該國學習,但是所學只是工科專業,而且自認眼界狹窄,信息閉塞,圈子平庸,沒有資格妄下結論。但我想問題的答案或許美國人自己才最關心,這裡的不少人的理解都不足以回答該問題。可能這是出現跑題回答的原因。

退一萬步,哪怕就是中國,真是那三五段話就能說得清的?言論這種東西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有傳播性。對於社會,有很多時候事實是怎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怎麼說。至少我不信那些個自認為"看透了"中國社會階層的人瞎吹,時刻都提醒自己 you can you up,no can 得滾蛋。如果有飯吃,那你得努力保住這碗飯,如果你沒飯吃,那你得努力去搶飯。除非大家都吃的爽,否則我不信沒人去搶飯,也不信沒人被搶。不為什麼,這也是人性。


幾年前。我學英語時的外教,他來自美國西雅圖。90年代東歐巨變時的移民二代。有顏有才。美國前10名校。生活所迫。 混於中國。

和該外教混熟後,他給我的實話:美國來中國混的洋屌絲很多。真的很多。不是屌絲的,你接觸不到,因為你也是屌絲啊。所以我也是屌絲。就是在中國混的洋人也分圈子。

外教是學法律,凡事真tmd明白。


我認為「階級固化」或許不是主要的問題,首要的問題是如何使最底層的人們獲得更為公正的機會或者社會資源。

假設一個階級非常固化的國家,如果它的最底層的人仍然能夠獲得足夠的社會[物質]資源,那麼我們認為也未嘗不是非常好的情形。

再假設一個階級流動性很強的社會,如果它的最底層的人們[比例還很大]過著最為貧窮、絕望的生活,那麼這樣的「流動性」是失敗的。因為流動性再高、機會再多又如何,它僅僅能夠造成少數的社會群體獲得巨大的財物,而那麼大多數的人卻只能仰望著那些「成功人士」。這樣的社會,再如何評價也無法抹去它最醜惡的一面。

而那些最底層的人們也有著穩定生活的「階級固化」的社會,它或許沒有那麼多的「動力」促使人們[精英們]去「努力」,然而這樣的社會卻也是自古以來人類追求的社會,因為它無差別地對待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不會因為他們的各種缺點而使他們失去做人的資格或尊嚴。

這似乎也是羅爾斯《正義論》所倡導的「社會正義」。


美國七種主要社會階層的特點

1.上上層(不到1 % )。上上層是承有大量遺產,出身顯赫的達官貴人。他們捐巨款給慈善事業,舉行初次參加社交活動的舞會,擁有一個以上的宅第,送子女就讀於最好的學校。這些人是珠寶、古玩、住宅和度假用品的主要市場。他們的採購和穿著常較保守,不喜歡炫耀自己。這一階層人數很少,當其消費決策向下擴散時,往往作為其他階層的參考群體,並作為他們模仿的榜樣。

2 .上下層(2 %左右)。上下層的人由於他們在職業和業務方面能力非凡,因而擁有高薪和大量財產。他們常來自中產階級,對社會活動和公共事業頗為積極,喜歡為自己的子女採購一些與其地位相稱的產品,諸如昂貴的住宅、學校、遊艇、游泳池和汽車等。他們中有些是暴發戶,擺闊揮霍浪費的消費形式是為了給低於他們這個階層的人留下印象。這一階層的人的志向在於被接納人上上層,但事實是,其子女達到的可能性比他們本人更大。

3 .中上層(佔12 % )。這一階層既無高貴的家庭出身,又無多少財產,他們關心的是「職業前途」,已獲得了自由像職業者、獨立的企業家以及公司經理等職位。他們注重教育,希望其子女成為自由職業者或是管理技術方面的人員,以免落人比自己低的階層。這個階層的人善於構思和接觸「高級文化」,參加各種社會組織,有高度的公德心。他們是優良住宅、衣服、傢具和家用器具的最適宜的市場。同時,他們也追求家庭布置,用來招待朋友和同事。

4 .中間層(32 % )。中間層是中等收人的白領和藍領工人,他們居住在「城市中較好的一側」,並且力圖「千一些與身份相符的事 」。他們通常購買「趕潮流」的產品。25 %的人擁有進口汽車,其中大部分看重時尚,追求「一種良好品牌」,其理想居住條件是「在雛市中較好一側」。有個好領導的一所好住宅」,還要有「好的學校」。中間層認為有必要為他們的子女在「值得的見識」方面花較多的錢,要求他們的子女接受大學教育。

5 .勞動階層(38 % )。勞動階層包括中等收人的藍領工人和那些過著「勞動階層生活方式」的人,而不論他們的收人多高、學校背景及職業怎樣。勞動階層主要依靠親朋好友在經濟上和道義上的援助,依靠他們介紹就業機會,購物聽從他們的忠告,困難時期依靠他們的幫助。度假對於勞動階層來說,指的是「呆在城裡」, 「外出」指的是到湖邊去,或常去不到兩小時遠的地方。勞動階層仍然保持著明顯的性別分工和陳舊習慣,他們偏好的汽車包括標準型號或較大型號的汽車,對國內外的小型汽車並不問津。

6 .下上層(9 % )。下上層的工作與財富無緣,雖然他們的生活水平剛好在貧困線之上,卻無時不在追求較高的階層。他們干著那些無技能的勞動,工資低得可憐。下上層往往缺少教育,雖然他們幾乎落到貧困線上,但他們千方百計「表現出一副嚴格自律的形象」,並「努力保持清潔」。

7 .下下層7 %。下下層與財富不沾邊,一看就知道貧窮不堪,常常失業或干「最骯髒的工作」,他們對尋找工作不感興趣,長期依靠公眾或慈善機構救濟。他們的住宅、衣著、財物是「髒的」「不協調的」和「破的」。


考察一個國家社會階層固化,先從高等院校入學(圖為美國私立研究型大學的縮影以及階層固化的象徵一Harvard)來看,眾所周知,中國高校學費較低,還有相對公平的唯分是從的招生制度,因而獨特的中國特色招生制極大地平衡或隱藏了階層固化的現實,人情社會,固化是深刻的,參見就業事實,Guanxi makes sense。

再回歸正題說美國,高校依賴名流巨賈贊助是社會現實,與美國高度私有化和市場化有關,當然也和自由這個詞有關(如美國高法判例多支持自由,歐洲看重平等)。充滿競爭的美國社會遠沒有一些中國人想的那麼烏托邦,是,他們的孩子看似獨立,其實秉持著長子承父業的上層傳統,中上層子弟是帶著富貴鐐銬跳舞,最終要劃入奢華的舞池。

再回歸正題說美國,高校依賴名流巨賈贊助是社會現實,與美國高度私有化和市場化有關,當然也和自由這個詞有關(如美國高法判例多支持自由,歐洲看重平等)。充滿競爭的美國社會遠沒有一些中國人想的那麼烏托邦,是,他們的孩子看似獨立,其實秉持著長子承父業的上層傳統,中上層子弟是帶著富貴鐐銬跳舞,最終要劃入奢華的舞池。

看美國基尼係數變遷,收入差距呈顯著的波峰和波谷式震蕩,的確,泡沫或新興經濟形態的塑造會從中下層相對地掠奪財富,從而補充收入上層人群。我們沒法用價值規律曲線麻痹人們,像是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畢竟這些年差距是拉大的,中下層是痛苦的。從巨大的收入差距看,假設階層固化嚴重,那麼反映民意的大選議題會往"社會主義"方向走,參照大選事實,我只能說,是的,差距在拉大,Bernie Sanders備受青年人青睞。我們從不能說階層固化增強,因為美國經濟還足夠有活力,可以產生強大動力對沖固化的加深,但參照知友問答,階層固化的確沒有好轉,這是個現實,而非命題。

看美國基尼係數變遷,收入差距呈顯著的波峰和波谷式震蕩,的確,泡沫或新興經濟形態的塑造會從中下層相對地掠奪財富,從而補充收入上層人群。我們沒法用價值規律曲線麻痹人們,像是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畢竟這些年差距是拉大的,中下層是痛苦的。從巨大的收入差距看,假設階層固化嚴重,那麼反映民意的大選議題會往"社會主義"方向走,參照大選事實,我只能說,是的,差距在拉大,Bernie Sanders備受青年人青睞。我們從不能說階層固化增強,因為美國經濟還足夠有活力,可以產生強大動力對沖固化的加深,但參照知友問答,階層固化的確沒有好轉,這是個現實,而非命題。
想必有此思考的人是想要通過美國參看中國,在回答的開始我就做了對比,中美差異巨大,但在階層固化方面是難兄難弟。在不粉碎現有社會模式的狀況下,在保全大多數人民利益的情況下,堅持現有招生框架,不盲目照搬美國,或許是對沖固化的良方,良方絕不完美甚至不優良,但是比起能拖垮民族的過分福利或者經濟大危機,要穩妥的多。畢竟,即使是高考下的人大,用得著助學金的學生已經寥寥無幾,社會的演進,反而會造成資源的集中,而人為二次分配或干預資源配置又會削弱活力,這是一個永恆悖論,要效率還是公平,我們總妄圖兼顧,然而一個大國從未做到,我們會是例外嗎?恕我無知,希望某一天的我能說服今天的自己,或找智者來啟迪我,謝謝。


一個「著名」google前同事寫了一篇美國階層劃分的文章,挺直觀的介紹了現有的分級:雖然美國社會仍然提供一定程度的階層流動通道,但是通篇讀來明顯感覺上升空間已經很小了:

Michael Church"s 3 Ladder Class System


劃分應該是這樣的:其他西方國家,美國,日本,中國,其他金磚國家,發展中國家,落後國家,還有一個阿根廷。世界基本應該這樣劃分。美國不應該拿來作為中國的參考系。因為他的問題也是太多了。
8類國家,應該是很明確的了。


中國前幾年興起各種 二代的說法,正是改革開放這撥人的後代,我們的社會階級固化才剛剛開始呢,現在還是有機會快速向上爬爬的,比如現在互聯網


不用去美國,我從NBA球星採訪談到自己經歷的時候就能明顯感覺到底層人的麻木和絕望,連幻想都沒有,有幻想的比如這些球星,成功了


同樣「拼爹」,「拼」法有所不同

「拼爹指數」這一戲稱指的是「代際收入彈性係數」(IgE),用來表明父母和子女(成年後)收入的相關程度。如果該係數為0,則說明兩代人的收入流動性大,個人收入多寡完全取決於他們自身。反之若為1,則說明該國家個人收入水平完全由他們家庭背景所決定。根據2011年的數據,中國的「拼爹指數」高達0.6,在樣本國中僅次於秘魯(0.67)。這說明在中國門第出身的差別不可小覷。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更有可能打開財富之門,而這扇門對於窮人家庭有可能世世代代關閉下去。

美國官方和學界對這一係數的解讀是,富裕家庭對子女的教育、醫療等投入更多,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示範性作用也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工作態度。再加上直接的經濟支持,諸多因素造就了某種程度上人人並非生而平等的現實。美國近年大力發展公立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很大程度上正是基於此原因。

中國更高的「拼爹指數」除了與美國共同的原因,還有自己的中國特色,如中國大量農業人口一代代的固化:根據中國社科院的《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數據,中國92.8%的農業生產者就出身於農民家庭,他們當中98.4%是農業戶口,89.8%居住在農村。同時戶籍制度也限制了代際收入的流動性,不同地區在政策層面就很難實現平等。

拼爹」國度,貧富分化更嚴重

該研究還表明,在一個國家裡家庭出身對個人收入的影響越大,這個國家的貧富差距就越明顯。這種相關性被形象地稱為「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線(The Great Gatsby Curve)。蓋茨比作為美國家喻戶曉的悲劇小說人物,代表人們在財富與社會地位里的掙扎。

其中「雙高」的典型代表是拉美國家,緊隨其後就是中國。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最新基尼(Gini)係數為0.47(圖中仍採用渥太華大學研究發表的舊數據),連續多年超過國際貧富差距警戒線。而下一代許多孩子又輸在了「拼爹」起跑線上,這個怪圈不得不使人警醒。

最後要說明的是「拼爹係數」中固定與隱性資產是未被計入的。IgE研究者稱,如果擴大財富的統計口徑,則這種相關性會更明顯,「拼爹指數」將上升。在中國當前環境下,這個上升幅度有很大想像空間。

美國嚴重,中國更嚴重,全球橫向對比,比拉美化的南美國家好點。


推薦閱讀:

中國 GDP 被高估還是低估了?
街邊小吃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下,為什麼還會有很多小販聚在同一個地方賣同一樣東西?
高薪人群的工資漲幅是否比普通人更大?為什麼?這合理嗎?
國內二線城市過上美劇《成長的煩惱》那樣的家庭生活一年大概需要多少錢?
排量稅為什麼不能改成「馬力稅」?

TAG:美國 | 社會學 | 經濟學 | 社會 | 美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