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抗戰劇中經常出現狙擊槍?符合史實么?


不符合史實。導演在YY。

出現過狙擊步槍的影視劇集非常多,一槍一個點射看起來很爽,用得恰當不恰當另說。


比較有名的有《金陵十三釵》里,國軍教導團的連長,使用的是德毛瑟98K狙擊步槍,或國產(中正式)加裝狙擊鏡。

毛瑟98K

Kar 98k毛瑟步槍,Gew 98毛瑟步槍短版,供騎兵、裝甲兵、擲彈兵、空降兵使用。Kar,Karabiner簡寫, 也譯作卡賓,k,kurz的簡寫,也譯作短。Kar 98k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裝備的制式步槍。從1935年開始服役,直到二戰結束,是二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

Kar 98k毛瑟步槍,Gew 98毛瑟步槍短版,供騎兵、裝甲兵、擲彈兵、空降兵使用。Kar,Karabiner簡寫, 也譯作卡賓,k,kurz的簡寫,也譯作短。Kar 98k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裝備的制式步槍。從1935年開始服役,直到二戰結束,是二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
98K繼承了98系列毛瑟步槍經典的毛瑟式旋轉後拉槍機,槍機尾部是拉栓聯動的保險裝置。設雙排交錯排列的內置式彈倉,使用5發彈夾,從機匣上方壓入彈倉的方式裝彈,也可以單發照填。採用了下彎式的拉機柄,便於攜行和安裝瞄準鏡。採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門,倒「V」形準星,準星帶有圓形護罩。

98k槍機細節。

98k槍機細節。

5發彈夾圖示。

5發彈夾圖示。


毛瑟98k不是最結實,最便宜,最精準的步槍,但是各方面水平都較高,並且其很多開創性設計廣泛的被後人借鑒,因此二戰中在歐洲戰場風靡一時,幾乎每個德軍都必須會用的武器就是98K。加裝ZF41或 ZF42瞄準鏡之後的Kar 98k步槍就可以作為狙擊槍使用。98k的有效射程為800米,對有經驗的狙擊手來說,使用配4倍瞄準鏡的Kar 98K狙擊槍可精確射殺400米處的目標,若選擇6倍瞄準鏡則可射殺1000米處的目標。

電影《兵臨城下》里德軍狙擊學校校長康尼格上校。

電影《兵臨城下》里德軍狙擊學校校長康尼格上校。

實戰中的德軍山地部隊狙擊手。

實戰中的德軍山地部隊狙擊手。

二戰期間,共有129468隻毛瑟Kar 98K狙擊槍裝備部隊。但是毛瑟狙擊型在德國士兵中也算是高配,槍倒是不貴,狙擊鏡貴以及培養成本高。當然德國和民國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德國從老蔣手裡進口稀有金屬,出口點高端武器給國軍,不是沒有可能。

中正式步槍

抗戰中國軍制式裝備,中正式。

抗戰中國軍制式裝備,中正式。

國軍教導團,清一色的98K、捷克造、中正式。

國軍教導團,清一色的98K、捷克造、中正式。

《建國大業》劇照,中正式步槍。

《建國大業》劇照,中正式步槍。

1934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兵器制式化會議,決定將德M1924式7.92毫米毛瑟步騎槍定為制式步槍。1934年,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廠訂購了一萬支M1924步騎槍裝備稅警總團,兵工署技術司向毛瑟廠索取該槍的全套圖紙,以及料表、檢驗樣板一套,交給河南鞏縣兵工廠籌備仿製M1924步騎槍。經勘毛瑟廠提供的圖紙及檢驗樣板有誤,兵工署技術司又委派曾就學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鞏縣兵工廠廠長毛毅可向德有關部門正式商洽購買M1924步騎槍及檢驗樣板、圖紙事宜。幾經周折,1935年7月,鞏縣兵工廠終於開始試生產。1935年是民國二十四年,所以此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也可能是紀念1911年辛亥GM24周年,或者直接援引其原型毛瑟1924中公元1924年的年號。
「二四式」步槍籌備、試生產過程中,受到蔣介石的重視,蔣認為毛瑟槍的槍長是根據歐洲人身體設計的,而中國士兵比歐洲士兵要矮小一些,建議將槍托略微縮短、而為了白刃戰更有利,還將刺刀加長。為表示對蔣的尊重,1935年8月,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匣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

所以電影里出現國軍端著毛瑟或者很像毛瑟的中正式的場景,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金陵十三釵》中教導團連長隻身打掩護那場戲,如果沒有狙擊槍的目距和射距,還真沒法拍點手雷,打電線這些情節,或者無法拍精彩。

《我的兄弟叫順溜》、《集結號》裡面用的是同一把槍——
M1941

感覺是軍迷導演異常喜歡這支槍,硬是要這支槍上熒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M1941不應該出現在抗戰劇集中,因為時間上不具備這個條件。有可能出現在解放戰爭遼瀋、平津戰役或者朝鮮戰爭劇集中。

M1941半自動步槍,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約翰遜上尉所發明,所以也叫約翰遜步槍。
約翰遜的設計思想是:採用槍管短後坐原理的自動方式,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這樣的結構無需活塞筒和開閉鎖槓桿,容易實現輕型化和變換槍管。相比之下,加蘭德步槍式的導氣式輕武器,需要配備與槍管平行的活塞筒和開閉鎖槓桿,因此不容易變換槍管,而且質量較大。

M1941彈倉的獨特設計。

M1941彈倉的獨特設計。

但是,M1941的優點,也是其最大的缺點,雖減輕了重量,卻以犧牲堅固耐用為代價,使用時間長了之後會扭曲變形、容易損壞。
二戰中後期時用於取代美軍正在使用的M1903春田步槍有兩種方案,一種是M1941,一種是M1加蘭德,M1加蘭德憑藉其連發,結實耐用,方便操作的特點,得到了軍方的青睞,而M1941略遜一籌。
1940年12月,美陸軍對約翰遜試製的半自動步槍進行試驗,試驗後作出以下評價:"約翰遜半自動步槍,無論結構、功能或從生產容易程度看,均不具備替換M1步槍的條件"。可見陸軍幾乎拋棄了M1941而選擇了M1。


M1加蘭德

加蘭德幾乎顛覆性的設計,深受士兵喜愛,首先它實現了持續射擊,即裝填一次子彈,拉一次槍栓,可以連續將子彈射完,不用每擊發一次就拉一次槍栓。二戰中,作為步槍,只有德軍的StG44突擊步槍(Sturmgewehr 44)可以超越加蘭德。其次是它槍管下的導氣管和槍管並列可以用作插刺刀,加強了槍管強度,不容易損傷槍口。缺點有兩個,一個是導氣管結構精密保養需要注意,另一個是在寧靜的夜晚,射擊完整個彈夾內的子彈以後,金屬匣套自動彈出時會發出「彭鏘」的響聲,有經驗的敵軍此時就知道子彈射完了,遇到掛單的射手需時間填彈,此時可以展開反撲。所以美軍的班組裡一般是M1加蘭德、M1卡賓、湯姆森和勃朗寧搭配。
M1一直用到了朝鮮戰爭。所以,《太極旗飄揚》里,兩個主角在李承晚的軍隊里用的就是這個。最精彩的亮相就是突擊隊抓蘇軍指揮官那一部分,哥哥隻身攔截蘇軍嘎斯吉普,連射多槍打死司機,成功抓捕朝軍軍官。

《太極旗飄揚》劇照

《太極旗飄揚》劇照
因為太的團隊也參與了《集結號》製作,所以集結號里化妝偵查的時候,志願軍換裝李承晚部隊的裝備,士兵手持的也是M1加蘭德和M1卡賓。

然而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後,M1加蘭德因為生產不足的,只能廣泛裝備陸軍,所以太平洋戰場上的美海軍陸戰隊只能尋求一種替代方案,他們看上了M1941。
美海軍陸戰隊對約翰遜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進行試驗,試驗後得出結論:"約翰遜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質量均較輕,可簡單拆卸槍管減小體積,便於攜帶","小型、便於攜行的特性,特別適宜負荷和使用空間均受限制的傘兵部隊用於空降作戰"。
但是,隨著M1卡賓槍的出現,海軍中的M1941也大量減少。美國兵其實是非常不喜歡這支槍的,憑藉它鼓起來的彈倉,不規則的外形,竟然榮獲了「水壺」和「孕婦」這樣的昵稱。而它那根長獨槍管,非常容易折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上,(註:1931年-1945年)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的狙擊手,手裡實在不應該端M1941。因為M1941隻生產了少數,配給美海軍陸戰隊和傘兵尚且供應不足,只有極少可能性到過中國,嚴重違反史實。而且即使端著,彈藥供應也是一個問題。當時亞洲戰場上98K和中正式使用的是7.92×57mm步槍彈,三八大蓋用的是6.5×50mm 步槍彈,這兩個槍型號較為普遍,恩菲爾德用的是7.7×56mm步槍彈,這個已經很少見,電影《集結號》里有一個情節是戰爭結束以後解放軍在清理槍支,發現一隻不認識的槍,穀子地走上去告訴他們那是恩菲爾德,可見是老八路才見過的武器了。而M1941的7.62×63mm步槍彈幾乎是找不到補給。
另外,這支槍,從設計結構上來說,也是不便於安裝狙擊鏡和刺刀的。
一把沒有充足供彈、零件更換困難、容易損壞、不便於安裝刺刀進行搏殺、不便於安裝狙擊鏡的槍,除了其畸形的外表看上去很炫酷之外,嚴重違反戰場規律。八路軍和國軍稍微有點腦子的指揮官和軍需官,都不會給自己手下傑出的槍手配這樣的武器的,這屬於是嚴重坑隊友。
最大的硬傷是,M1941是41-44年投產裝備的,加上其流傳的過程,再怎麼也不可能穿越到三幾年,所以八路軍打鬼子的普通士兵手上有一把這樣的槍,而且還用得得心應手,實在應該打一個偌大的問號。

現在普遍的說法是,朝鮮戰爭時,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繳獲了荷蘭軍隊手裡的M1941,這是我們首次接觸M1941,現陳列在GM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專題展廳。但據知友@李鴻蒙補充,在抗戰結束後的45-49年階段,M1941和M1917作為援華武器輸出,撤離天津的美國海軍還留下一批M1941給GMD。這是合理的,也就可以解釋《集結號》中在北方作戰的姜茂才為什麼會有這樣一把槍。
但是它的來路清楚了,根據其性質也可以知道,這絕對不是一種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備受我軍青睞,廣泛使用的武器。

比較應該廣泛出現在抗戰影視劇集中的步槍,應該是恩菲爾德短步槍,尤其是華北地區的G軍和游擊隊持有這支槍的可能性較大。但這支槍遺世真品已經不多,道具很難找到。導演們可以求助隔壁阿三哥。

恩菲爾德短步槍 NO1型,一戰及二戰早期。注意像槍口的那個凸出部分(刺刀座)靠下。木製槍身一直延伸至槍口,刺刀座超出槍口。


恩菲爾德短步槍 NO3型,仿毛瑟式槍機。主要用於一戰,在在二戰中又重新裝備給了英國本土防禦軍、遠東軍和非洲軍團。槍口靠上,木製槍身沒有延展至槍口。

恩菲爾德步槍NO4型,二戰中後期,朝鮮戰爭。槍口靠上,木製槍身沒有延展至槍口。

恩菲爾德NO5型,主要投放在東南亞戰場,在英帕爾戰役里使用。槍口靠上,槍管凸出很長一部分。

恩菲爾德NO5型,主要投放在東南亞戰場,在英帕爾戰役里使用。槍口靠上,槍管凸出很長一部分。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恩菲爾德兵工廠在「李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正式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1903年投產。是一戰、二戰、韓戰中所有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
李·恩菲爾德首創了「短步槍」的概念(全槍長度介於傳統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全槍長度由李氏步槍全長1257毫米縮短為1130毫米。它的特點在於,為滿足英軍但凡點射的戰術指導思想的需要,採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 Lee)發明的,後端閉鎖的旋轉後拉式槍機,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安裝固定式盒型彈匣,雙排彈夾裝彈(在使用中彈匣不拆卸,子彈由兩個5發彈夾通過機匣頂部填裝),這樣就有10發子彈提高持續火力。是實戰中射速最快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優點。
因為英國長期在中國和東南亞糾纏不清,所以這種步槍早就普及。老牌國軍手裡有這樣的槍是非常正常的。因為該槍使用7.7×56mm步槍彈,所以被我軍稱作英七七
一些涉及遠征軍題材的劇集里,使用了這隻步槍,例如《我的團長我的團》——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照,這裡面是一隻在二戰中已經面臨淘汰的恩菲爾德NO1短步槍,特點是槍口和木製槍身齊平,木製槍身延伸至槍口,刺刀座超出槍口。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照,這裡面是一隻在二戰中已經面臨淘汰的恩菲爾德NO1短步槍,特點是槍口和木製槍身齊平,木製槍身延伸至槍口,刺刀座超出槍口。

《集結號》劇照。

《集結號》劇照。
穀子地說的平西遊擊戰是指抗戰時期,而這支槍是槍口靠上的二戰中後期出現的NO3,或者NO4。但是這裡卻沒有用錯,冀東八路軍確實曾裝備過不少的英七七,而且比英軍更早地裝備了第四代「英七七」。
當時被英國佔有的開灤煤礦,是亞洲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煤礦,因此英國礦主為加強對煤礦的保護,是專門從國內兵工廠購買新式武器,當時恩菲爾德NO4剛剛研發出來就被用於裝備護礦隊。
1939年,德國對英法宣戰後迅速擊敗了英法聯軍,英國人在國際形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怕民間企業持有武器會給日軍造成出兵借口,於是將礦警隊裝備的武器暫時封存。一位有正義感的華人礦司預感日軍終將出兵佔領開灤煤礦,不願做漢奸偽軍,於是提前逃跑,並將封存在他所管理礦點的三百餘支Mk.4型恩菲爾德步槍全部送給了煤礦附近的抗日武裝。因此冀東的八路得以比英軍還早的裝備了當時最新型的Mk.NO4型恩菲爾德步槍。

再來說《我的團長我的團》,因為當時幫老美打日本人,還要救英國人,我國軍遠征軍用的卻是如假包換的最最正宗美式裝備,起碼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M1加蘭德、湯姆森等。即使是根據劇情,他們和英軍混在一起,左方演員手裡端的是彎彈夾的布倫機槍,正宗英國貨,沒有問題,右方演員端恩菲爾德也沒有問題,只是,他端的是一隻恩菲爾德NO1,特點是槍口靠下。遠征軍出國作戰是1942年,已經是二戰中後期,英軍已廣泛使用改為覘孔式照門,前槍托不再延伸與槍口端面的NO3或者NO4,所以,這裡值得商榷。


美國在抗戰時期,除了援助我遠征軍一些先進武器之外,還把一些自己已經淘汰,但是尚且堪用的武器裝備贈送給了老蔣,其中就有M1903,也叫花旗中正式
整個二戰中美軍制式步槍是早期的M1903,和後期的M1加蘭德,但是由於加蘭德是從正上方拋殼,不便安裝狙擊鏡,所以制式的狙擊槍一直是M1903春田(斯普林菲爾德)《拯救大兵瑞恩》當中的遊騎兵部隊狙擊手傑克森使用的就是一隻加裝了M73B1狙擊鏡,削掉了瞄準鏡的M1903A4春田狙擊步槍。

《拯救大兵瑞恩》劇照


M1903春田步槍

M1903A1

M1903A4

M1903A4


M1903式步槍,因其生產廠商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而得名斯普林菲爾德步槍(SpringField,也有譯成春田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彈倉式步槍。1903年命名「0.30英寸口徑M1903步槍」,作為美軍在一戰中,二戰初期的制式步槍。
1938年,M1加蘭德開始取代M1903式步槍裝備美軍,由於M1式步槍的產量不足,M1903式步槍仍然是美國軍隊裝備的主要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軍隊仍大量裝備,剩餘的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包括狙擊步槍,1943年正式命名為「M1903A4, 0.30英寸狙擊步槍」,也稱為「斯普林菲爾德狙擊步槍」該槍在M1903A3的基礎上改進,加裝2.5倍光學瞄準鏡,具有精度上的優勢。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也曾通過《對外援助法案》提供給中國軍隊使用。由於該槍外形、長短均與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中正式步槍(仿毛瑟1924)相似,被中國士兵稱為「花旗中正式」。


二戰時,倡導狙擊理論的是德國,有且只有一丁點影響國軍的可能性,共軍一般用漢陽造、恩菲爾德、繳獲的三八大蓋,能有幾把原裝98K,就很不錯了。到了朝鮮戰爭的時候,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用的第一支槍還是蘇軍的莫辛納甘馬槍(步騎槍)。

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可見到了朝鮮戰爭,解放後了,我們的狙擊手最初的槍上,是連狙擊鏡都沒有的。不要說抗戰年代了。

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可見到了朝鮮戰爭,解放後了,我們的狙擊手最初的槍上,是連狙擊鏡都沒有的。不要說抗戰年代了。
這裡值得一說的是,狙殺不是靠誰的槍好,還有對眼神,反應能力,計謀等素質的綜合考驗。我志願軍特等射手張桃芳用的莫辛納甘騎步槍,從嚴格意義上說,連「精良、穩定、接觸的步槍「這幾個稱號都不具備,就是靠這樣一個誕生一戰時期,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略顯落伍的品牌,張桃芳完全憑藉利用準星和照門瞄準射擊,而且射完以後馬上就要找掩體重新上膛,然後還要反覆揣測敵人的策略,變換射擊地點,布置誘餌,置敵於死地,這才叫牛。好好的題材放在這裡,導演們卻不懂得挖掘。


進入中國次數最多,流傳時間較長的步槍,叫」水連珠「——來自俄國的莫辛納甘。

莫辛納甘步騎槍/卡賓槍

莫辛納甘步槍



電影《兵臨城下》原型,蘇軍狙擊英雄瓦西里,手持莫辛納甘狙擊步槍。
電影《兵臨城下》裡面蘇軍狙擊英雄瓦西里用的第一支槍,也是隨便撿的莫辛納甘步槍。後來換成莫辛納甘狙擊槍。

莫辛納甘系列系列

M1891莫辛-納甘步槍(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Mosin-Nagant),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槍),是俄國政府委託於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並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7.62x54mmR)步槍。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葯軍用步槍之一,嘩啦的槍聲十分清脆, 猶如水珠濺落, 所以得名」水連珠「 。
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系列、恩菲爾德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手感笨拙。但最大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皮實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薄弱、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莫辛納甘略顯過時,但是皮實可靠的設計。

莫辛納甘略顯過時,但是皮實可靠的設計。

「水連珠」先後三次大規模進入中國。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900年「庚子之亂」。當時俄國派出18萬大軍進佔東北,並和清軍及抗俄義軍多次作戰。4年後,東北又成為日俄爭奪遠東霸權的主戰場。其間大量的「水連珠」遺失在戰場上,這是國人接觸這種武器的開始。十月革命後,逃亡中國的白俄帶來了不少俄式步槍,其中一些被轉賣到各路軍閥手中。1924年,孫文建立革命政府,積極準備北伐。根據協定,當年10月,蘇聯「沃羅夫斯基」號輪船抵達廣州,送其8000支「水連珠」,每支配彈500發,用於武裝黃埔軍校的學生軍,還配發給國民革命軍20軍、11軍使用,最終隨軍參加了南昌起義,流入共軍部隊。而馮玉祥在退出北京後,赴蘇聯考察,爭取到蘇聯提供的包括大批「水連珠」在內的可裝備10萬人的軍火,經外蒙運至國內。到1920年代末,因為國內通過各種渠道得到的「水連珠」數量多,分布廣,,因此上海兵工廠於1927年開始生產俄式槍彈以配合該槍的軍火消耗。

抗戰前夕,雖然進口次數多,但「水連珠」卻未能象德、日產品一樣,成為國內步槍的主流,主要原因是因為俄式步槍到1920年代中後期才成批地流入中國,而1929年對華軍火禁運完全解除,國民政府從1929至1931年,從德、英、日、法及義大利、比利時等國進口了價值2100萬元的軍火,而出於政治因素,蘇聯卻不能成為軍火採購對象。東北軍閥裝備的是日式武器,蔣公裝備的是德式武器。受國內兵工生產與軍火貿易的雙重製約,國內已有的「水連珠」因為子彈缺乏或零件來源斷絕,到抗戰前正規軍中已很少有使用

「水連珠」第二次成批進入中國是在抗戰之初。此時由於德、日合流,中國逐步喪失了從德國購進裝備的可能,只能轉而求助蘇聯。1937年8月起,蘇聯根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向中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到1941年停止時為止,共提供「水連珠」50000支、步機槍彈1.2億發。這些武器,對維持從淞滬抗戰到武漢會戰的戰力起了積極作用。

「水連珠」第三次廣泛流入中國是在朝鮮戰爭時期,由於志願軍裝備的槍械種類相當混雜,後勤供應壓力沉重,迫切需要統一。所以1950年11月,國內跟蘇聯緊急簽訂了以現匯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1951年初志願軍開始成建制換裝,一年後完成35個師,共換裝各類「水連珠」步槍151865支,初步實現標準化。
由於蘇聯前期提供的都是戰場上回收的1891/30式、1938式舊槍,多半使用過度,附件不全,脹膛、卡殼,所以志願軍戰士對其不是很滿意,甚至有人把它叫做「腳蹬槍」。而後期提供的1944式則成色較新,而且該槍較短、進出戰壕方便,精度不錯,因而很受戰士們歡迎。特等功臣張桃芳使用的就是這種步槍,在中方紀錄中以442發子彈擊斃或斃傷214名敵人且全部是美軍,創下了志願軍冷槍殺敵的單人最高戰績。


就連正面戰場上軍工大國支撐下的蘇軍德軍都是選取射擊精英少量配置狙擊步槍,不要說敵後戰場,有沒有是一回事,會不會用更是一回事。
八路用繳獲武器,比較上手的屬三八大蓋系列,這種槍有一個巨大的防塵罩,不易卡殼,射程遠,穿透力強,彈藥能夠持續供給,騎步槍較短,便於攜帶。或者是日軍的97式狙擊步槍。

三八大蓋系列

97式狙擊步槍
這裡有一張珍貴的照片,林彪元帥在玩一隻狙擊槍!

1945年,聯防司令部司令員賀龍和參謀長張經武向參加黨的七大山東代表團團長林彪和副團長朱瑞介紹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九七式6.5毫米狙擊步槍。

1945年,聯防司令部司令員賀龍和參謀長張經武向參加黨的七大山東代表團團長林彪和副團長朱瑞介紹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九七式6.5毫米狙擊步槍。
有人說這是莫辛納甘,那是不正確的,從槍口和狙擊鏡可以明顯區分。

97式狙擊步槍

97式狙擊步槍

日軍士兵正在使用97式狙擊步槍。

日軍士兵正在使用97式狙擊步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是日本於1937年(昭和12年、皇紀2597年)設計製造並服役的手動槍機式狙擊步槍。因為是在三八大蓋的基礎上研發成功的,因此採用相同的6.5mm 有阪(Arisaka)彈藥。相比三八大蓋,九七式改用了較輕的槍托、加長的彎拉機柄(減少拉柄在操作時與瞄準鏡產生干擾)以及加裝2.5倍或九九式四倍光學瞄準鏡及加裝由粗鐵絲製成的單腳架。
97式口徑和槍管長度有近乎完美的搭配——6.5mm小口徑的彈頭經過約24寸的槍管,火藥充分或者幾乎燃盡,槍口在射擊時的閃焰近乎沒有,因此狙擊總是能在黑暗中得到掩護與隱匿。
在抗日戰場上,九七式狙擊步槍得到廣泛應用,裝備九七式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通常被用於狙殺我方高級指揮官、炮班以及機槍組,由於正面戰場的國軍缺乏訓練有素的狙擊手,同時部隊的素質又相對較低,日軍狙擊手造成了相當大的傷亡。
有人聽到說我軍素質低就跳起來了。不得不客觀的說,當時即使是中央軍的部隊,進了上海還有拿電燈泡點煙的。地方雜牌武裝連汽車都沒見過的大有人在。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官兵夜間看不見97式開火時的火舌,白天看不見硝煙,遇到的是當之無愧的冷槍,很難準確的進行還擊。
97式裝備極少,而且就是這些少量的裝備也幾乎全部投入到了太平洋戰場。在國內戰場上是十分罕見了,能夠到總指揮手上研究研究,士兵就望塵莫及了。


最後為防止一些人拿一張照片來攪事,先放這張照片——

右邊那個士官抱著的是一把湯姆森,左邊那個軍官托舉著的是一把被P過的狙擊槍。有網友分析過了,這張照片的主光源來自於右上方,所以抱湯姆森那個士官背部發亮,舉步槍的軍官左臉頰上部和鼻頭右邊有高光,列隊的士兵右肩膀發亮,但軍官手上的狙擊步槍及狙擊鏡則是左上部發亮(光源來自於右上)。所以懷疑是P的。

右邊那個士官抱著的是一把湯姆森,左邊那個軍官托舉著的是一把被P過的狙擊槍。有網友分析過了,這張照片的主光源來自於右上方,所以抱湯姆森那個士官背部發亮,舉步槍的軍官左臉頰上部和鼻頭右邊有高光,列隊的士兵右肩膀發亮,但軍官手上的狙擊步槍及狙擊鏡則是左上部發亮(光源來自於右上)。所以懷疑是P的。
原PO主是要證明國軍不但有狙擊槍,還有專門的狙擊課程。
更有好事者直接指出,這軍官持的是一把雷明頓700P。還害怕大家不認識它,還特別給出一張照片——


它標誌性的瞄準鏡暴露了一個大問題,這一畫蛇添足露了馬腳,因為......
因為雷明頓700型,1962年才推出,雷明頓M24狙擊步槍,1988年才裝備。M40狙擊步槍1966年才裝備。如何可以穿越到1930年代?

最後做一個總結:

應該出現在我國產神劇中的狙擊步槍,合情合理的有以下型號——
抗戰時期:

俄國產莫辛納甘
德國產毛瑟98K搭配狙擊鏡

中國產中正式步槍搭配狙擊鏡
英國產恩菲爾德短步槍NO2、3搭配狙擊鏡
日本產97式狙擊步槍
美國產M1903春田步槍A1、A4型。

其中,演共軍和游擊隊的應該持有英國產恩菲爾德短步槍、日本產97式狙擊步槍、中正式和98K。
演國軍的應該持有M1903A1/A4(南方和特務機構、監獄裡的猛男耍帥《青盲》)、中正式和98K(北方軍隊)。

演土匪和馮玉祥部隊的應該持有莫辛納甘。

解放戰爭時期:
除以上型號以外,國軍和共軍都可能擁有

M1941

理論上講,二戰中、朝鮮戰爭中最穩定的狙擊步槍應該是98K, 然而狙殺敵人最高紀錄的保持者卻是使用莫辛納甘步槍的芬蘭人,蘇聯人和中國人。

而M1941絕對不是理想的狙擊步槍,軍隊更不會優先將其作狙擊步槍使用。
解放戰爭時期,選擇步槍,國軍更偏向於M1加蘭德,共軍偏向於三八大蓋,狙擊步槍,國軍更偏向春田,共軍偏向於莫辛納甘。

其實共軍不是完全依賴步槍打天下的,抗戰時期用的是盒子炮(毛瑟C96,又名駁殼槍)搭配捷克產ZB26輕機槍,解放戰爭時期用的是盒子炮搭配英國產司登衝鋒槍,朝鮮戰爭時期用的是波波沙。
與其去描述八路怎麼用狙擊槍殺鬼子,不如描述八路怎麼把一隻普普通通的駁殼槍發揮得出神入化,什麼斜著掃射來抵消槍口上揚,什麼用餘光瞄準,什麼雙槍老太婆,這些都不是演繹和耍帥,是我軍把智慧發揮到極致,合理運用武器,揚長避短的表現。老一點的電影里還尊重史實一些,比如在《鐵道游擊隊》中,就對八路運用盒子炮有很好的描寫。


值得說一句的是,我國影視劇里大量出現狙擊槍,以及各種瘋狂的YY,無論是處於藝術誇張也好,還是處於道具疏忽大意也好,非但不能凸顯我軍神勇,反而屬於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自黑,是一種對歷史上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的極大侮辱和肆意踐踏。
試問,如果我們有裝配到班一級的狙擊步槍,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一匣子彈消滅一個班,一背包子彈消滅一個連,怎麼抗戰還打了八年?
過度的YY不但不能如實反映戰爭的殘酷,反而是對莊重嚴肅的歷史進行任意的扭曲和戲弄。相比之下,國外走的均是另一個套路,HBO的《血戰太平洋》裡面宣傳約翰·巴斯隆在戰場上如何英勇,私底下也要描寫他酗酒、偷汽車的細節,還要用他的犧牲來突出硫磺島戰役的慘烈。《細細的紅線》更是把日本人描寫得猶如幽靈一般恐怖。《拯救大兵瑞恩》的銀幕上,米勒上尉用M1911把虎式坦克射爆了,後面馬上要交代是野馬戰機乾的。《兵臨城下》里瓦西里剛出場的時候連槍都沒領到,用撿來的步槍幹掉敵軍指揮官一行。只有和與自己實力相當,或者強於自己的敵人交手,勝利之後才可能談得上驕傲。
先不要說」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法西斯侵略者陰魂不散」,他們如何大肆宣揚某某主義,利用宣傳武器進行洗腦,事實上還不需要美帝倭寇洗腦,我們自己的宣傳就已經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真實的情況是,大敵當前,山河破碎,無數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農戶、獵人、漁夫、礦工,甚至學生、婦女、兒童在部隊的熔爐和戰場的硝煙中歷練,運用有限的裝備和資源,對抗極其惡劣的環境和強大的敵人,艱苦卓絕,鬥智斗勇地抵抗了八年,付出了巨大犧牲,取得了勝利,這才是中華兒女寧死不屈,抗戰英烈英勇無謂最值得今天的人謳歌、紀念和宣傳的地方。
所以,槍沒有錯,道具也沒有錯,是我們國產神劇的導演和編劇們的水平還處在幼兒園過家家階段。沒頭腦,還懶,還大意,還大言不慚,所以,什麼手撕鬼子、八百里開外子彈當導彈用,什麼端著捷克造的槍管打飛機,端著AK掃鬼子......您就湊合著看吧。
只是弱弱的問一句,這些導演這樣YY,然後大把大把掙票子,真的對得起睜大眼睛問我們歷史的後人,對得起九泉之下,為了換取我們今天和平生活而犧牲的上千萬英烈的亡靈嗎?

外面的世界 - 知乎專欄

備註:
感謝魏沈默、黎凱熙、egg靖、李鴻蒙、dunewalker、林毅從專業角度對本文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對筆者未精細考證的內容進行的補全和指點。


關於這張照片的真實性,反對最高票答案:

我曾在一張英國探險隊在西藏拍攝的照片中看到一名亞裔嚮導使用類似的步槍。

我曾在一張英國探險隊在西藏拍攝的照片中看到一名亞裔嚮導使用類似的步槍。
雖然不是專門的狙擊步槍——或者說各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基本都沒有專門的狙擊步槍——但是裝上瞄準鏡後用於遠距離精準射擊還是沒問題的吧。
經評論區補充,這張照片基本可以確定是真的了:

@Hannibal Lecter
既然是美國的,那很有可能是溫徹斯特M70步槍(很可能是.30-06口徑)。該槍是溫徹斯特公司的一款經典的民用步槍,從1936年開始生產,在二戰期間被美國海軍陸戰隊等部隊用作狙擊步槍:

作為商業產品,不同款型的溫徹斯特M70步槍的外觀和配件有所不同。

作為商業產品,不同款型的溫徹斯特M70步槍的外觀和配件有所不同。

而當時德國毛瑟公司也有這樣的產品:

毛瑟B型步槍

毛瑟B型步槍

毛瑟C型步槍

毛瑟C型步槍

毛瑟K型步槍

毛瑟K型步槍
B型步槍和K型步槍主要推向民用市場,是在歐美受歡迎的獵槍;C型步槍則按照軍用訂單來生產,生產時期為1903年至1930年。


喲,說奧地利比中國能打的大V又來跨界答題了


抗美援朝時我軍有狙擊手,抗日戰爭時期真就不知道了。


當時的中國軍隊裝備狙擊步槍還是符合歷史的,但是當時的中國軍隊在狙擊步槍上裝了光學瞄準具則不太符合當年的歷史了——中國軍隊的神槍手打冷槍射殺敵人,其中99.9%絕大部分神槍手,是不用、也用不起、更不會用光學瞄準鏡的。

國民黨中央軍當中的精銳王牌部隊,我是不清楚有沒有裝備專業狙擊步槍和光學瞄準鏡的,但是傳說常凱申還是送了百十來號中央軍精銳軍官去德國培訓,真是只是傳說,我反正是不知道這事的真假性,畢竟基本上沒聽說過常凱申的中央軍某部精銳曾經執行過狙擊戰方面的任務。

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雖然落後,神槍手還是有不少的,當然那時的絕大多數中國軍隊是沒有狙擊戰術概念的,也就是一個神槍手的概念,很多都是依靠射手天賦的槍感和經驗估算,並沒有那麼些側風計算、彈道修正、彈道下落補償之類的現代狙擊步槍精度射擊概念。

當年的神槍手打冷槍,是狙擊戰術概念的雛形,從概念上講也算是狙擊戰術的初級形式。
那麼用狙擊戰術完成狙擊任務的步槍,哪怕它不是專業的狙擊步槍,只是挑選出來精準度比較好的普通步槍,它在狙擊作戰時也是狙擊步槍了。


我方戰士在戰鬥中大幅運用瞬鏡、跳狙、盲狙、甩狙等高水平打法,體現我軍在單兵素質上遠超對手。

流星快手,閃狙如風,瞬鏡殺人!moab不在話下!!


問這種問題,還不如問,為什麼大陸的黃金時間段永遠被這種YY神劇保持住,而真正的正劇卻不讓拍,或者拍了不讓上。


我軍怎麼可能用狙擊槍這麼落後的玩意!給你來一張最近我軍揭秘的照片


這個問題可以引申為你為什麼會覺得國產抗日神劇假。原因很簡單,看看二戰中國的表現就明白,如果中國軍隊都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我們還會被侵略嗎?抗日戰爭還用打八年嗎?反觀《美國隊長》,你可能更容易接受,為什麼?因為二戰中美軍給世人的感覺就是救世主,包括美國自己一直也都在通過他們的電影傳達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中,你更能接受《美國隊長》這種影片。
所以,題主你才會對國產神劇中出現的狙擊槍產生疑問。
好像跑題了,摺疊我吧!


中國抗戰電視劇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台詞是,同志們,八年抗戰開始了!!!


誰給我解釋一下這玩意是怎麼出現在抗日戰爭里的??
《向著炮火前進》


為什麼用南瓜可以幹掉一隊摩托化憲兵,符合史實么?


為什麼納粹軍隊裡面有九頭蛇,符合史實么?


為什麼希特勒被幹掉了,符合史實么?


為什麼林肯是吸血鬼獵人,符合史實么?

追究娛樂片的細節那是有多閑?


現在的抗戰片太沒想像力,出現把大狙算個球~要是讓哥來拍,一定要用穿越、喜劇、武打、科幻、古裝等元素,拍出歷史正劇的感覺。
抗戰武裝為什麼不可以修真,片中男主角游擊隊隊長是從秦朝穿越來的,修鍊的八級昊天正氣,馬上就要進入知命的修行境界。(注意:這段戲的描寫一定要體現出70、80年代邵氏電影的風格,現在流行懷舊風
片中的大反派曰軍中隊長是從未來2050年穿越來的,掌握了EVA量產機的技術,同時還是甲賀忍者第二十二代傳人,隱藏著寫輪眼的終極奧義。(注意:這段的後期周邊手辦一定要跟上,宅男的錢最好賺
兩撥人馬從37年打到了44年,期間發生了250場以上的情感糾葛戲,222場武打戲,主人公被路過打醬油的那美剋星高人傳授了葫蘆娃神功之「天下我最跩」。曰軍中隊長用寫輪眼拷貝了死神最強卍解之「誰也沒我屌」,但由於修鍊失誤結果練成了「誰讓我沒屌」而變成了偽娘。(注意:這裡要加馬賽克,不然總局審核不讓過)
在本片第222場打戲暨第250場情感戲中,本片進入了高潮,大反派被主人公的王霸之氣所吸引,深深地愛上了主人公,但主人公由於國讎家恨一直不能接受,兩人相愛相殺,打的天昏地暗(注意:劇務要在這裡準備444個炸點,大場面嘛,歷史正劇嘛),一直從地面打到了外太空(注意:後期製作時一定要在這場戲做好特效,一定要體現出科幻的感覺,不能輸給那個什麼猩雞穿越
突然,劇情在1945年出現了大轉折,雙方人馬突然發現了導演其實是太監,於是該部250集長篇抗日神話劇就沒有下面了……(注意:結束字幕一定不要加上製片方的名字!!一定不要加!!)
……製片卷錢跑了!!老闆你不是人!!揮淚甩賣抗日大片啦!!統統只要2塊錢!!對,只要2塊錢!!2塊錢,你買不了虧吃,2塊錢,你買不了當上!!統統只要2塊錢,折本大甩賣!!老闆你不是人!!還我劇組血汗錢!!


抖個機靈(*°ω°*)?"



首先,抗戰劇中的狙擊槍是不存在的。

其次,實際上狙擊槍總是和狙擊手相生相伴的。

有三種說法:
第一個種是在1773年英國
第二種是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
第三種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

但是按照現在狙擊手的定義,那種只能算是神槍手。而且都是機械瞄準,木有光學瞄準鏡狙擊步槍。真正配有光學瞄準鏡的步槍二戰的時候才有,比較著名的有:

德國的98k


美國的春田M1903


蘇聯的M1891莫辛納甘

其實這些都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狙擊步槍 只是從步槍中挑選一些 品質好的,稍作改裝,再裝上光學瞄準鏡,就成了狙擊步槍。所以嚴格講當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狙擊步槍。

光學瞄準鏡


當時光學瞄準鏡的關鍵部位,光學鏡片是一種屬於高度機密的東西 甚至當時的美國,都沒辦法量產光學鏡片。因此,光學瞄準鏡基本上只出現在歐洲戰場,中國基本上是無可能接觸到這個玩意兒的。貌似當時的日本也只是在歐洲戰場上,才配有狙擊手。在中國沒有狙擊手這個兵種,狙擊排編製。

像中國抗戰電視劇中,一個排,個個拿裝配瞄準鏡的狙擊步槍。


這種完全就是無厘頭,導演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
現在的狙擊手都是兩人一組,一個負責觀察、記錄(主要武器是自動步槍,不過有時候也再配有一把狙擊槍,視任務而定, 一個負責狙殺 4~5個這種小組,變成一個狙擊排。

當時中國有無狙擊手:可以肯定說,木有。當時只能叫神槍手。而且用的武器也只是機械瞄準的步槍 就是一般士兵用的38大蓋這種步槍。哪有電視劇里的那種狙擊步槍,還配個光學瞄準鏡。那都是編劇意淫出來的玩意兒。

總結一點但凡抗戰片里出現什麼狙擊手 瞄準鏡···都別相信 現在的抗戰片是越編越離譜,離譜的沒邊了···各種現代武器的穿越就不說了,手雷直接炸掉空中飛的飛機。當時八路要是那麼NB,何苦打了8年?只有一種解釋。。八路放水。。。


說起這個我就冒火,我在大學期間看過這樣一部曠古奇今的電視劇,看完我就住院了,絕對絕對沒有誇張,住了一個星期的醫院,花了將近5000元人民幣,尼瑪還報銷不了,有繳費發票有住院證明,可惜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否則我真應該拿著去找高希希報銷的。

所以雖然我點出這部電視劇,但是絕壁不推薦大家看。

我真的被雷的外焦里嫩啊!

就是這部

這裡面這是男一號

這裡面這是男一號

我一直不知道挺正常的一個人怎麼會演這麼一部絕對腦殘的電視劇……

我一直不知道挺正常的一個人怎麼會演這麼一部絕對腦殘的電視劇……
這是大反派,這倒是正常……


是的,就是浩二
這是女一號,可惜這個挺漂亮的姑娘了……


劇情我就不想回憶了,其狗血程度,我真的無法用人類語言形容(我可是看過小時代1的人,看完後雖然有一點點不良反應,至少還沒有影響到身心健康),我擔心會對我心靈再次造成創傷……我不能回憶了……

直到現在,我看到高圓圓我都覺得好好的一個女神,怎麼叫這麼個名……


史實是蝗軍的常備師團火力只相當於歐洲輕步兵師卻仍能追著國軍(尤其是中央軍)跑了半個中國。史實是蝗軍前中期單兵素質極高,戰鬥意志旺盛。以輕機槍和擲彈筒為核心的班組火力常常壓制連級單位的國軍抬不起頭來;國軍不但武器兵員差後勤更是糟糕(中央軍除外);史實是與其說抗日不如說挨日,只不過是蝗軍體力不行再加美帝和蘇修來掃黃打非。這悲壯混亂的血淚史,拍出來你看啊。大陸現在充斥的這種神劇不是給你們看的!掌握遙控器的主體從來都不是你們!你們吐槽只能是提神劇炒作,讓神劇變得更有市場而已!


真心不符合,抗美援朝初期,我們的狙擊手還在用從普通步槍里挑出的精度比較高的步槍當狙擊槍。可以看一下張桃芳的照片就都明了了。


即想說明我軍的強大,又不能扭曲事實,那就用狙擊來塑造英雄吧!


你非得跟影視劇認真,那你就輸了。影視劇里一個中國士兵跟鬼子拼刺刀,一個人殺死好幾個鬼子。事實是,日本鬼子吃的好,訓練多身體素質好,中國士兵吃不飽穿不暖還有很多臨時抓壯丁拼湊的,,是一個日本兵拚死我們4、5個同胞。。。哎。。。


推薦閱讀:

哪些紀錄片讓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來自星星的你》為什麼會這麼紅?
為什麼《甄嬛傳》的選角比《新紅樓夢》要好太多?
有哪些你們覺得看起來就很配的熒幕情侶?
廣電總局的 22 條新規對電視劇行業有什麼影響?會讓電視劇更好看嗎?

TAG:歷史 | 影視 | 電視劇 | 戰爭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