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漫畫式手法的影視作品」?

我是覺得大概分以下幾點:

1.以歐美為代表的一些改編DC、漫威公司的英雄電影。

2.以實拍為主,人物表演誇張,注重細膩的情感,有點像文學裡的散文。(亞洲國家的電影里,韓國有些片子挺符合的。)

3.拍攝剪輯手法有一套自己的模式,追求快餐式的商業價值。(一些國內小成本的電視劇)


個人觀點:
漫畫式手法的影視作品這種風格應該是粉絲自己創造的吧。。。業內有沒有這種說法我不太了解。
1漫威DC的很多影視作品其實算是二次創作了,和漫畫原作差別挺大的。除了人物是漫畫人物,劇情有借鑒,更多體現的導演的個人風格。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不過他的風格倒也挺適合新時代的蝙蝠俠)還有蒂姆伯頓的哥特風蝙蝠俠。很多漫畫在相關電影上映後也調整了人設與電影協調。吐槽下綠箭...漫畫里他和黑金絲雀是多年的伴侶,電視劇里...也就是說,影視里的漫畫人物只是一小部分,想要完全了解這個人物還是要在漫畫里去了解(比如最近美隊和妮妮在的光照會又鬧矛盾了咦為什麼要說又)。
2我第一個想到了金館長...大學老師給我們放七武士的時候就說過:日本演員在電影里會以很誇張的表演方式來演戲,所以看到村民的反應別嚇到。誇張的表演,細膩感情的表達貌似一直都是處於亞洲影視頂級的韓日的一貫作風,電影電視劇都是。很難說是漫畫影響了影視還是影視影響了漫畫。
3說的應該是萬萬沒想到吧。它和這兩年一起火的十萬個冷笑話模仿的都是前幾年在網上火爆的《搞笑漫畫日和》。王大鎚的扮演者白客和客串的小愛都是當時日和中文的配音。這兩部作品現在都有些後繼乏力的感覺。
去年我看了《太極》,在主角去太極村的路上有一段旁白+畫面的蒙太奇,就給我一種漫畫的感覺。再有就是在寧浩兩部瘋狂系列裡都有不同場景不同人物在同一鏡頭裡的多畫面視角,也給我一種漫畫的感覺。去年堺雅人的兩部電視劇《半澤直樹》和《LegalHigh》都有很濃重的漫畫氣息,無論是熱血的以牙還牙加倍奉還還是古美門的逗逼、嘴炮。去年寧財神的《龍門鏢局》也是,滿滿的銀魂即視感。
我個人認為,影視作品和漫畫,動畫在表現形式,主題上其實區別不是很大。我們國內說到漫畫第一反應就是日本漫畫,小眾一些的看過美國漫畫,但漫畫的形式和主題並非只有這兩種。
可以說某部影視作品借鑒了某部漫畫,但不能說這部作品就是漫畫手法。
以龍門鏢局舉例。「龍門鏢局借鑒了銀魂的模式,感覺好像漫畫式手法。」這句話把銀魂的表現方式理解成了所有漫畫的表現方式,但並非所有漫畫的形式都是銀魂這樣的形式。


都沒人提到殺死比爾么?漫畫到不能再漫畫的電影。
美國的電影技術+香港電影的劇情+日本漫畫風格的結合。



其中還赤裸裸的穿插了一段動畫。
視頻封面《殺死比爾》動畫段-石井御蓮視頻


影視表現風格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給人觀感是以影視實拍表現漫畫。表現形式由主題、畫面、情節構成等元素組成獨有的風格。風格上有很多漫畫的特性:故事以科幻、幻想、清新、黑暗為主,畫風特徵明顯,如同漫畫世界一般,色彩艷麗,對比強烈,極具視覺衝擊力,誇張的卡通形象,分鏡剪輯感也應該是很有漫畫式節奏,動作戲處理有漫畫式的武打鏡頭,常用於娛樂性強的商業影視作品。

漫畫式電影不同於通常的漫畫改編電影,也不能以某一部單獨的漫畫作品風格類似而定義為漫畫式電影。所以問題陳述中的觀點1【以歐美為代表的一些改編DC、漫威公司的英雄電影】這些多數只是好萊塢式手法拍攝,並不是漫畫式手法。要說這類美漫的話,《守望者 Watchmen》(2009 美國 導演: 扎克·施奈德)就符合要求。並且這片電影分鏡照漫畫來的。

開頭提到的 [動作戲處理有漫畫式的武打鏡頭]這點,美漫日漫港漫國漫這方面區別都很大。美漫在表現動作場面方面其實很弱,真要說動作戲好,還是港漫了。

這裡我說一下美漫里常見的動作表現吧,一種是打臉拳,這個真的就是打臉一拳而已,不管背景設定里這個角色是什麼功夫大師泰拳大師還是什麼格鬥高手,這點和早期好萊塢動作戲一個調。早期007里就是這種動作戲,然後還有一種常見的是12分格24分格等逐格分割的。

美漫-行屍走肉 108話20頁 #一圖告訴你美漫畫師有多不懂格鬥系列#

美漫-行屍走肉 108話20頁 #一圖告訴你美漫畫師有多不懂格鬥系列#

守望者前傳跟 制裁者 漫畫表現(這裡是跑下題,發幾張給沒看過漫畫的觀眾過一遍,順帶提高下各位對美漫風格的印象)




The Punisher 制裁者(2003 美國 導演喬納森·漢斯雷,原作漫威漫畫)


槍戰的表現挺好


同一本漫畫,動作戲立馬下一個檔次……

下面是「漫畫式手法的影視作品」的例子。

《龍虎門》(2006 中國香港 導演葉偉信 原作漫畫黃玉郎)

《龍虎門》(2006 中國香港 導演葉偉信 原作漫畫黃玉郎)


《風雲 雄霸天下》 開港漫風格電影先河
(1998 中國香港 導演劉偉強,原作漫畫馬榮成)

《中華英雄》(1999 中國香港 導演劉偉強,原作漫畫馬榮成)

《中華英雄》(1999 中國香港 導演劉偉強,原作漫畫馬榮成)

《罪惡之城 Sin City》 一部黑白、電音、黑色、暴力的漫畫視覺風格的電影

《罪惡之城 Sin City》 一部黑白、電音、黑色、暴力的漫畫視覺風格的電影
(第一部2005 第二部2014 導演: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原作漫畫:弗蘭克?米勒)

《誰陷害了兔子羅傑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誰陷害了兔子羅傑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1988 美國 導演: 羅伯特·澤米吉斯,原作小說:加里·沃爾夫)

《小雙俠》(2009 日本 導演: 三池崇史 原作動畫amp;<時間機器amp;>、amp;<小雙俠amp;>)

《小雙俠》(2009 日本 導演: 三池崇史 原作動畫&<時間機器&>、&<小雙俠&>)

《Legal High》法律題材+娛樂誇張的漫畫風格電視劇

《Legal High》法律題材+娛樂誇張的漫畫風格電視劇
(第一季2012、第二季2013 日本 導演: 石川淳一 / 城寶秀則)

《戀空》(2008 導演: 今井夏木 / 松田禮人 原作手機小說:美嘉)

《戀空》(2008 導演: 今井夏木 / 松田禮人 原作手機小說:美嘉)

《機關槍少女》(2008,續作《機關槍乖乖女》2009→→續作單純只是惡搞,風格都不同。 日本 導演: 井口升 )

《機關槍少女》(2008,續作《機關槍乖乖女》2009→→續作單純只是惡搞,風格都不同。 日本 導演: 井口升 )

《詐欺遊戲》 (第一部2010、第二部2012 日本 導演: 松山博昭,原作漫畫甲斐谷忍)

《詐欺遊戲》 (第一部2010、第二部2012 日本 導演: 松山博昭,原作漫畫甲斐谷忍)

不過從根源來說,漫畫本來就受電影影響更大,許多分鏡都是漫畫學的電影,港漫學電影學日漫學美漫又有自己的連環畫歷史影響,至於日漫群體太大,全稱必有反例。


你看過《歪小子斯科特》么?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個就想到了埃德加賴特,他的 歪小子斯科特 我覺得是最接近題主說的 漫畫式的影視作品 的電影。片子里除了原作漫畫的插入,特效字等手法,還別出心裁的在一些快節奏鏡頭中改變畫面高寬比。


不是業內人士,只是一個愛好者,這裡嘗試著回答一下。

先談「何謂」漫畫式手法的影視作品,再談「如何理解」這種作品。

漫畫與動畫或影視作品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從漫畫到動畫,是一個從視覺故事轉向視聽故事的過程,因此,根本區別便存在於「視」、「聽」和「故事」三個方面上。

1、靜態之視:

將漫畫與動畫及電影對立起來看,漫畫相當於動畫或電影的關鍵幀。同樣講一個故事,後兩者運用的大多是是大量運動鏡頭與少量靜止鏡頭的結合,;而對於漫畫而言,則根本不存在運動鏡頭。即使是描繪大量對白的作品,用以表現演員神態的鏡頭也受到限制,更別提大量動作戲的作品了。換言之,你在看影視作品時,是在看打鬥;在看漫畫作品時,其實是在看Pose。但這並不是說影視優於動漫,或者說前者可以由此取代後者,靜態自有它的優點。

書籍、漫畫、影視,是一個漸漸剝奪讀者或說觀眾想像空間的過程。書籍最為純粹,讀者需要自行腦補畫面;漫畫則只繪製出了劇情走向的關鍵部分、剩餘內容還是需要讀者自行想像;而影視基本掐滅了觀者的想像空間,把一切都放到你的眼前,觀者自然最為省心省腦,但代價是失去了想像的過程。回到漫畫,作為書籍與影視之間的過渡,漫畫相對書籍的優勢,在於給予了讀者一個基本的視覺定式,可供其在此基礎上進行想像;而相對影視的優勢,則在於對敘事進行了大幅留白,給讀者保留了大量的想像空間。

利用關鍵幀將一個故事講好,或者講到和影視一樣好,本身就是對作者的極大考驗。很多漫畫作品僅僅在敘事層面就已經因過多的情節跳躍讓人云里霧裡了,更別提情感傳達了。戴上靜態敘事這層鐐銬後,要如何講出好故事,考驗的其實是創作者提煉故事核心的能力。何處留白、何處詳表,幾乎決定了漫畫故事的成功與否。

2、靜默之聽:

漫畫是沒有聲音的,不僅是角色無聲、世界無聲,連背景音樂也都不會有。這些對影視劇至關重要的營造氛圍、刻畫角色的手段全部用不少,唯一能靠得上的只有寫在書頁上,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擬聲詞。因此對漫畫改編而成的動畫而言,聲優的重要性得到凸顯。一方面,好的聲優能夠將角色從紙上激活,看看馬克·哈米爾(Mark Hamill)的小丑(Joker)和凱文·康羅伊(Kevin Conroy)的蝙蝠俠就可見一斑;另一方面,面對本身個性強大的紙上角色,聲優也可能因描繪不力而遭粉絲吐槽。

在無聲的世界裡敘事,是漫畫相對影視劇的另一層鐐銬。拉歐(Roah)面對健次郎(Kenshiro)時,也許還可以靠著斗大的擬聲詞來配合那神武的身軀,但換作兩個人的密語、傷心之人的啜泣,又要用怎樣的文字去展現呢?這層鐐銬的分量,也許遠比你我想像的要更沉重。

當然,靜默同樣給予了漫畫力量,這力量便在於讀者精力的高度集中。不論對影視劇還是遊戲的音樂而言,「動聽」並不是最高的評價,「渾然不覺」才是。在你覺出一部影視劇或遊戲的配樂動聽時,你就已經跳出了影視劇或遊戲所力圖營造的氣氛,轉而去欣賞音樂本身,浸入式的體驗被打破。而對於漫畫來說,這個問題不存在。讀者的神經全部獻給了圖像和文字,保持浸入狀態,反而更加容易。

3、破碎之事

理解了這兩個基本差異,再回頭看敘事層面的深層次差異。以《罪惡都市》這部作品為例,弗蘭克·米勒(Frank Miller)在改編自己這部經典時,曾經疑慮重重,認為漫畫改編電影風險很大,要保留其原有風格味道不失,同時作為電影取得票房口碑豐收,極難,這個項目也因此難產了很多年。直到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接手,他才放心的交出了改編權。

為什麼?看看昆汀的作品吧,《低俗小說》(Pulp Ficton)的敘事架構根本就是一部漫畫。我並不認為所謂漫畫式的誇張人物是漫畫所獨有的特點,比較誇張的人物形象在書籍、漫畫、影視劇中均可能出現,這算不得一種風格。《低俗小說》的敘事風格才是關鍵。好萊塢現在大行其道的敲碎時間線再進行重塑這一劇本寫法,是自《低俗小說》之後才開始成形的。一方面敘事會由此變得更有趣味(非線性敘事在敘事層面的優勢可見相關文章);另一方面,整個故事拆碎後的各個場面,是更加符合漫畫的創作手法的。

再斗膽說大一點,在敘事層面,書籍、漫畫、影視同樣存在著發展的先後階段,書籍最先、漫畫其次、影視最後。因此影視層面的敘事模式先驅,往往是漫畫中已經熟稔的討論,並是書籍中早已過時的寫法。過多的視覺元素意味著過多的交代,其所容易導致的問題,反而是在展現複雜敘事架構時的無力,因為過多的元素(動態畫面、視覺構圖、背景的音樂或語音)會充溢觀者的視聽器官,讓他們無力也沒有空間或時間去進行思考。因此,在影視作品中選擇過於複雜的敘事結構,在沒有優秀的能夠突出重心的導演技巧時,勢必要冒極高的風險。

綜上,我們大致能夠從一些基本元素來理解漫畫與影視之間的區別了。那麼,何謂「漫畫式手法」的影視作品」呢?將漫畫改編的影視作品統統放入顯然是不合適的,漫畫改編並不代表就採用了「漫畫式手法」。結合上面提到的漫畫與動畫、影視之間的不同,我們應該能夠對「漫畫式手法」有一個模糊的認識:在動畫或影視作品中,採用了某些漫畫式的手法,以達到一般在動畫及影視中無法達到的效果。

簡而言之,把漫畫相對影視的優點,借用到影視中去。

因此,就還要回到那三點:靜態之視、靜默之聽、破碎之事。

在押井守的許多作品中,我們都會看到遠超正常影視劇觀眾理解能力的靜態長鏡頭,這種鏡頭有時甚至會停頓數秒,讓你以為影片卡殼了,更為過分的是,他做出停頓的地方,往往並不是對巨幅景觀的呈現,而是在一些構圖相對空曠或者無意義的地方,而且常常是在沒有背景音樂的地方。《機動警察》、《空中殺手》、《攻殼機動隊》,這種手法屢見不鮮。他在做什麼?其實很簡單,他在用靜態長鏡頭留給玩家時間去消化,同時也利用這種手段來控制影片的節奏。通過這種近似於漫畫定格幀的手法,他將在欣賞動態畫面、享受背景音樂過程中陷入被動接受狀態的觀眾大腦喚醒,讓他們感到奇怪,進而自然而然的回想進展到此時的全部故事,而這一切都是觀眾主動去做的。

在許多影片中,我們都會遇到突然的音樂消失,往往此時觀眾會不自覺的屏住呼吸,等待著接下來的那一個幾乎必然會出人意料的聲音。《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中古斯塔夫先生越獄,以及零和古斯塔夫兩人與殺手的最後對決這兩段戲,都利用了類似漫畫的演出方法,將原有的演出方式變換為類似默片的演出方式。在這種接近關鍵幀演出的效果中,激烈的動作場面被抽象化,與整部作品追憶歐洲貴族傳統的風格實現了協同。

回到《罪惡之城》,這部作品最值得一提的是畫面風格,最不值得一提的,同樣是畫面風格。黑白畫面匹配黃紅兩色,最大化地實現了畫面元素的簡化,這種處理一方面可以強化整部作品的血腥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將與敘事中心無關的畫面降到僅僅存在,卻不必觀者費心去注意的程度。對於《罪惡之城》而言,對血腥的描繪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藉由這些角色的命運,來演活這座城市。對這座城市而言,最核心的特質,便是通過顏色所濃縮而出的黑白黃紅。如果只看到這種畫面風格的漫畫化,而看不到背後的創作邏輯,便會簡單的將之理解為是一種忠於原作風格的處理。

「漫畫式手法」是看起來是動畫影視作品中向其原始材料的一種回歸,但無論哪種具體手法,都是為了在那一瞬,讓觀者從被動回歸主動,重新激發出想像力,更好地體驗這部作品。以退為進,也許便是形容這種創作手法最為恰當的詞了。


漫畫式手法的電影,你漏掉星爺了! 我說你們也太不專業了
別以為就歐美,韓國有~
看看星爺的。
我一看到這問題 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星馳,王晶。 當年香港影界對他的評價就是這樣,漫畫式誇張的表演手法,星爺也是靠此成名。
當然美國的 我首先想到《變相怪傑》


之前好像又看到影評說周星馳的功夫是有用那種手法來彌補國產電影特效的短板,至於具體的漫畫式表達方法,如果那樣理解的話,少林足球應該也算。
當然,昆汀的殺死比爾,絕壁是這種手法的代表,但是如果是罪惡之城那種強烈的風格。。。那就是造極了我覺得


沒到《Sin City》那種程度就別吹自己是漫畫式了……


漫威漫畫改編電影的片頭


我覺得漫威只是情節很漫畫. 人物設定很漫畫, 但是電影和漫畫本身沒有什麼相似點.

扎克施耐德, 是畫面狂. 他是畫面很漫畫, 喜歡慢鏡頭, 就把漫畫裡面的動作鏡頭突出了, 也不完全是慢鏡頭,就是速度有調整, 那個最美的瞬間一般會慢一下, 給人一個深刻的印象.

美漫其實人物臉部特寫還是比較少的, 場景渲染一般都比較好看, 人物動能特別誇張, 這是美漫好看的地方. 也是扎克的強項吧

日漫風格代表人物周星馳啊, 特別討厭. 剪輯很漫畫. 就是跳剪, 人物表情變化極端, 好處, 出其不備, 容易讓人震驚,或是覺得搞笑, 壞處, 人物假, 形象立不起來. 周星馳以前的作品大概還有劉鎮偉這種幫他掌控, 還相對好點, 大話西遊,大部分 尤其是慢板的愛情戲還是基本上正常過度的. 最近的西遊伏妖篇, 降魔篇, 功夫都是重災區. 這種套路用在戲劇喜劇上都效果比較好, 例如唐伯虎等, 你要是講悲劇或是講西遊記的佛, 那我只能說就是彆扭, 最近幾年, 不是周星馳江郎才盡了, 而是他越來越彆扭, 而且還扭不回來.

日式漫畫也總是臉, 臉, 臉, 遠景基本上就是兩三個人的群戲, 再遠不過徐晃一下. 而且日式漫畫臉都特別近. 為了區分人物給人物外形加好多符號. 臉都是一張臉.

漫畫式剪輯的好處是, 簡練, 只表達需要表達的東西, 漫畫篇幅限制, 必須在流暢的劇情下, 用最少最有視覺效果的鏡頭表達清楚, 所以漫畫要重複利用篇幅, 甚至是文字等一切東西. 這種壓縮的信息, 是現在人們看電影時候的需求, 現在人要求電影情節快信息量大.

中國也有漫畫的部分啊, 就是飛來飛去的武打, 繁瑣的古裝衣服, 頭飾. 以前小人書里的頭飾哪裡有這麼複雜的, 都是漫畫, 影視化後的誇張, 而且越來越誇張. 還有內功發光, 不都是七龍珠啊.

說到底, 我覺得漫畫式的剪輯情節和畫面都是為了電影更加好掌控. 有利於角色, 環境, 故事的符號性統一. 現在的電影對細節要求越來越高, 又要搞笑,又要故事人物, 還要立意, 符號的介入是有助於快速講完一個完整故事的, 因為缺失的部分,你可以腦補. 而且還可以擴大粉絲群. 我甚至覺得這個東西有點像以前的戲曲.

說到底, 漫畫和電影現在是在奇觀追求上達到一致了, 邊際效應會越來越低, 再進一步會很難.

其實電視也在漫畫化. 最近的真人秀加效果, 加字幕就是漫畫的方式. 中文的信息, 我覺得甚至比英文,韓文還好加, 本來就是象形字, 在加表情. 以後電影也就是這麼回事.


就是故事發展的節奏和漫畫的腳本設定很像的那種吧,帶入感很強,看起來更加直觀和容易理解。
影視作品中多數和小說比較像,帶入的大部分是作者的感情更多,情節上的邏輯性和連貫性沒有那麼好。但是漫畫卻不同,從一個鏡頭到另一個鏡頭,本身就是有連貫性的。而且就本人還算是個比較忠實的漫畫迷的認知來說,漫畫本身就是可以放到熒幕中去展現的東西。就好像你看柯南的漫畫吧,和柯南的動漫情節不會有太多出入。基本上是按照漫畫家自己的想法來設定的。而電影或者影視作品中,源頭是小說或者劇本。到了真正拍攝的時候,不是原作者一個人全部控制節奏。
而更多是要看演員和導演怎樣根據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和安排人物。導演和演員才是控制影片整體節奏的人。就這一點上,作品可能就會失去原來作者所要表現的一些東西。

「漫畫式手法」就是用一種畫漫畫的方式,安排人物在鏡頭裡出現並表現情節的方法吧。總體的表現,就是好看,能吸引住目光。大概就是說這個意思。你只要了解漫畫作品說故事的優點,應該就能明白得八九不離十了。當然,畫漫畫,尤其是連續的漫畫。處理情節基本就在幾個畫面中搞定的。一個故事,就是不同的鏡頭組合,不同鏡頭裡的場景也一定是有變化的,遠景用長鏡頭,近景用短鏡頭。遠景的變化慢,近景的變化快。這些都是要在整個影片中很精準的把握住節奏的細節。無論是電影還是漫畫,要把故事講的明白,就要讓人看到事情的全部經過才行。 一個會講故事的漫畫家都能做到這一點。如果是比較有水平的劇本和導演,應該也能做到。

而且能用「漫畫式手法」表現的電影,至少在情節上也應該算是好看電影的吧,我這麼認為.


請參考 罪惡之城


未生 看得時候有漫畫式的感覺 一查 果然是漫畫改編的


應該沒有這種叫法
拍視頻之前一般會要畫分鏡頭
將鏡頭拼接在一起的手法統稱為蒙太奇
漫畫也是運用蒙太奇
所以理論上說,沒有漫畫手法


熱血高校第一部,愛與誠

劇情什麼的不談,三池還原漫畫的表現功力還是不錯的


可以看看《乒乓》的動畫。雖然是動畫。但是到處都能見到漫畫式的分鏡手法


我也不是專業的,只是平時畫漫畫也會用到電影分鏡的技巧,反過來也沒什麼吧,藝術本來就是相通的,何況電影漫畫在視覺上更是有關聯感。不過如果大面積的電影這麼幹了,那隻能說商業性的原因會比較多吧。


為什麼會有人邀請我回答(╯‵□′)╯︵┻━┻
窩只是正在向這方面努力ヾ(_ _。)。
看了看之前已經說得挺多了,我只是說說自己的看法。
漫畫式手法電影從字面意義來看就是拍攝手法類似於漫畫的畫法。
題材其實不一定要很魔幻誇張,但電影的分鏡——說實話我不太懂——還有鏡頭畫面的處理,應該是靠向漫畫分鏡了。
有人說漫畫分鏡是從電影分鏡延伸出來的,這些其實可以不管。畢竟不管怎樣,這兩個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電影是動態的,漫畫是靜態的。漫畫需要藉助「外力」比如線條,比如網點來表現氛圍,推動情節發展,使分鏡頭與分鏡頭之間擁有動感和連續性,讓一張張畫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不只是畫。電影天生不需要,因為它是動的圖,當
然音樂其實也屬於外力,電影鏡頭之間也要有連貫,但是它不像漫畫那樣迫切的需要將靜態的圖通過各種手法變得動起來ㄟ( ▔, ▔ )ㄏ。
記得在某雜誌上看到的漫畫,圖確實不錯,故事也能明白說的什麼,但是就是不知道隨便兩個挨著的分鏡之間有什麼聯繫。最最基礎的東西都不會,能上雜誌真是很奇妙。
當然漫畫分鏡的大小,位置,留白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電影裡面實在表現不多,不表。
所以我覺得,漫畫式手法的電影,應該包括把漫畫中的各種誇張的,渲染氣氛的,具現化的手法應用到電影中,使電影更具動感。
嘛,但是漫畫式手法電影更應該是能讓眾多漫畫迷們很輕鬆的投入進去,看完後讓人感覺似曾相識的,那種電影(′⊙ω⊙`)


很多日劇我覺得都是漫畫式的哎!比如大臉特寫,比如很多很多!


機關槍少女,東京殘酷警察


守望者是我看過最有漫畫感的電影了

我覺得主要是構圖中對關鍵元素的突出和次要元素的省略、對時間的控制(定格或者快進)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動畫 | 影視 | 動畫電影. | 漫畫改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