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阻礙了當前的中國成為文化輸出大國?
中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覺得這才是我們現在成為強國最缺乏的精神要素。
我們與同屬東方文化的日本相比,拋開所謂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區別來說,按打造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來講,我們最應該改善的是什麼?
未來會有更多如 《秦時明月》這樣高質量,高市場化的產品嗎?
未來中國文化的惡魔城,吸血鬼,魔戒還要多久?
是什麼阻礙它的出現?
----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創意者經濟 ?,更多「知識產權」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這讓我想起我在知乎上的第一個過千答案,答案里沒有任何敏感內容,引用了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公開報道,大概介紹了當初中國人是如何得以在電影院里觀賞《泰坦尼克號》的故事。結果似乎因為評論里畫風不對,被知乎封了很久,幾經修改才重新顯示。
1998年,《泰坦尼克號》引進時候頗有爭議,就算引進了又怕虧錢,大家心裡都沒底。
結果一位領導人在1998年3月發表了一段影響深遠的談話,切入角度也是很有水平,談了一點人生的經驗,幾句話就力排眾議:
「我們不要以為資本主義就沒有思想交流的東西。最近要上演一部叫《鐵達尼號》的電影,過去叫《冰海沉船》,花了兩億五拍的這部電影,現在收入已經十億,這也是風險投資啊。這部片子把金錢與愛情的關係,貧與富的關係,在危難當中每一種人的表現描繪得淋漓盡致。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在上海看了不少好萊塢的片子,好的片子有《亂世佳人》《一曲難忘》《魂斷藍橋》。這次我請政治局的同志也去看一看,不是說我們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切不可以為我們才會做思想工作。」
——九屆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討論會
結果全國機關紛紛包場,盛況空前,一票難求。
而且上映倉促,據官方媒體多年後披露,院線甚至拿走私拷貝配音上映,沒來得及刪減,我至今記得最早上映的時候傑克給露絲畫畫的部分是未刪節版。
我覺得這段話說得非常有水平,幾句話就點出了好幾個要害。
好的文化一定是現實的反映和升華,而不是對現實的扭曲和再造。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有著豐富的創作素材,但是很可惜,這些素材卻因為文化管制和特色的審查環節而沒能被用於做好「思想工作」。
隨便舉兩個例子。
例一
911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慘痛的恥辱之一,按理來說沒有什麼好宣傳標榜的。但是美國人卻圍繞911製作了各種文化產品,做起了「思想工作」。其中聯合航空93號班機上發生的乘客機組與恐怖分子殊死搏鬥的故事更是被編劇大大腦補一番,成了獲奧斯卡提名的《93號航班》。
可是911之前人類航空史上死難人數最多的劫機事件是?
是1990年的白雲機場慘案,這起最終以三架飛機相撞收場的災難中,事件經過一波三折,事後調查,機組人員很可能同樣與罪犯進行了頑強英勇的搏鬥,且不說這個事件中搏鬥是不是正確的選擇,除了機組之外,各種人性的光輝和正義的力量總可以表現吧?但是今天卻幾乎沒有人知道事件背後的英雄,甚至少有人知道這一事件。
例二
省會城市公安局副局長貪腐涉黑,警察持衝鋒槍埋伏射殺商業對手偽造現場,主流媒體報道警方射殺危險分子;新任公安局長接到舉報敏銳察覺異常,抽絲剝繭深挖真相,兇手相繼伏法,還受害者清白;罪魁禍首流亡美國,病死他鄉,彌留之際直呼報應。正義伸張,五星紅旗彷彿更加鮮艷。
上述故事還是來自主流媒體公開報道,論驚險刺激,不比《無間道》差,論故事結局,懲惡揚善。這種編劇編都編不出來的案例,如果按照好萊塢的標準用來做「思想工作」,起碼得比《人民的名義》高一個檔次。遺憾的是,罪惡的兇手沒有更多受到輿論的譴責,捍衛正義的法律衛士也沒有更多鮮花和掌聲。
總而言之,文化的繁榮,肯定離不開一個正常的創作環境和創作空間,在這個方面,我們的觀念、經驗和膽識還是比較落後的。
真正阻礙中國成為文化輸出大國的,不在於對文化自信不自信,或者我們的文化和別人的文化比好不好,畢竟現代文明社會的主流文化基本上是對等雷同的;而在於當別人很會做「思想工作」的時候,我們卻不行。能高水平地做好「思想工作」,自然就能成為文化輸出大國。
「不是說我們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切不可以為我們才會做思想工作。」
早些年我們的一部動畫劇在審批階段死活通不過去。
大家都很納悶,這片子從立意到劇本都應該差著紅線老遠才對,不應該過不了審啊?
後來才知道是主題歌里有一句歌詞「翻越喜馬拉雅……」
某領導聽到後嘟囔了一句「翻越喜馬拉雅,他們是要去哪兒啊?」
所以要問是什麼阻礙了當前的中國成為文化輸出大國……
我想,應該是喜馬拉雅山吧。
除了其他答案提到的審查、官方主導的僵化之類的因素,還有一點,就是我國老想輸出京劇舞龍舞獅這種本國人主體都不再熱衷的老文化,外國人最多獵奇看一眼,怎麼會感興趣?
一個長居中國的加拿大人就跟我說過,他對京劇的觀感就是在家不小心踩到了貓尾巴。
你看日本輸出的是歌舞伎和能劇嗎?里約奧運閉幕式的日本環節,你看到的是超級馬里奧,新幹線,動漫等等全世界喜聞樂見的東西。把傳統文化穿插在其中反倒也許能起到一定傳播效果,比如棋魂。
其實說到底,真正做得成功的國家,從來沒有以「文化輸出」為目的。都是自由做生意,生意做大了,自然就輸出了。
前段時間巴黎時裝周有個秀很火
是設計師熊英的Heaven Gaia
(鏈接在這裡
https://d.sanwenba.com/p/4e0vaXr.html
並沒有大紅大綠龍爭鳳斗,也沒有旗袍漢服中山裝,可是還是有濃濃的中國風躍然紙上。廓形和立體感偏西式,只在細節上暈染中國味道。這是個中國文化傳播的很好的例子啊。
很多人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但是講真其實很多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哪裡,去淘寶上搜搜中國風的衣服就知道了。
抱著文化輸出的心態,直接端著四書五經京劇孔子就往外闖,闖來闖去都搞不懂自己到底想傳播的是個什麼,用力過猛,生硬的很,別說別人了,我都排斥。
日本漫畫的目的是傳播日本文化么,漫威和好萊塢的目的是傳播美國文化么。他們只是做好自己的作品而已,生於斯長於斯,想不帶出點自己的文化都難。
再說人家也沒有直接把和歌俳句塞你懷裡硬讓你看,人家都是一點一點慢慢來的,今天讓你知道一點歌舞伎,明天知道一點竹取物語,循序漸進,自然就有人慢慢感興趣然後去深入了解了。
近幾年中國發展的太快,在文化軟實力上著急也正常,可是文化輸出就是急不得,這個事情只能走"無為而治"的路子。沉下心來把該做的做好了,自然也就輸出出去了。
官僚主義、領導決定一切、外行領導內行,把這三樣剔除掉就可以了。
2014年,大陸的一家全球500強里排名在前120名內(以12~13是排名為準)的國企金融集團,委託一家也很有實力的廣告公司,製作一系列針對歐美的宣傳廣告方案。
這家廣告公司隨後就我所在影像技術公司致函,我們是做美國電影娛樂業的特效影響技術和攝製服務支持,這個項目雖然是廣告,但裡面的要求和我們是對口。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上海美術電影廠一部叫《九色鹿》的動畫片,他取材敦煌壁畫故事《鹿王本生》,因為這個故事本身是來自西域,在中國做了本土化詮釋,動畫片裡面情節,還有畫風,都很奇特。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是我童年印象中,非常喜歡的一部國產動畫片
隨後,我就借鑒了這個創意,又從中國佛教故事,石窟壁畫,運河,北方的薩滿祭祀、湖北的曾侯乙編鐘為代表的青銅器古典音樂等等,策划了一個「符號」特徵的主題方案。
這個方案,在廣告公司,以及那家國企的相關接洽事務的負責人那裡,基本都通過了,而且對方還比較喜歡。但兩輪的談判之後,包括後來我和這家國企的相關負責人做了兩次直接溝通,最後沒有達成協議。
合作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諸如打點之類國企的毛病,而是他們的老總不喜歡。
這家廣告公司的項目負責方、還有這家國企的相關責任人,和我解釋了兩個理由:
第一,是該國企的老總,認為這個文案里居然沒有長城、故宮、兵馬俑、長征運載火箭、遼寧號航空母艦這些「更大氣的中國符號」,他認為象青銅器編鐘這種東西,知道的人不多(他自己的確不知道中國曾出土過這種文物;
第二、我在向該企業負責人解釋其中的一些創意時,提到了我小時候對《九色鹿》這部動畫片的喜愛。他記住我這些話了,並反應給領導。領導一聽動畫片,覺得是給小孩看的。他們這麼大的國企,怎麼能用動畫片的創意的。
儘管中間管理層、和這家廣告公司,都基本贊同我的方案,但最終因為整個攝製製作計劃的費用,包括特殊的宣傳通途,在該集團屬於必須高層領導決定。領導一聲令下,就給否了。
2016年,這個方案略微改動後,被一家香港機構收購了。
類類似的事,我還知道一個國內的宣傳部門,在美國做一個「中國聲音」風格的工藝文化宣傳廣告,國內和美國的一些創意設計團隊拿出過N個很漂亮的方案,但最終該部門的國內領導依照自己的審美情趣,決定用了一個非常死板、說教風格的方案
文化輸出是一門生意(真正意義遠不止於此),做生意自然就有買有賣,我們賣什麼?我們賣的東西人家感興趣嗎?
還想輸出?你看這些文化產品取悅我們這些本土人了嗎?
中國現在唯一稱得上超級IP的是《西遊記》,可是《西遊記》是老古董了,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家寶,這寶都挖了多少年了?前前後後改編近五十次了,到最後我們還能記住幾個?從猴子變成了大猩猩,從齊天大聖變為了情癲大聖,孫悟空戀愛之後唐僧又戀愛,就這點創新了?
觀眾早就膩味了!
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哈利波特系列是1997~2007年所著的(不是老古董吧?),系列作品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2001年被好萊塢搬上大銀幕,改編的經典系列電影風靡世界。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是請一群俊男靚女流量明星來充數的嗎?是用五毛特效消費粉絲讀者情懷嗎的?
伴隨著一代人的經典,在二十多年前甚至是不存在的,然而現在有誰敢說這部作品的價值比不上我們的《西遊記》?
好吧,我說的是商業價值。
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於1996年初由矮腳雞圖書公司在美國出版,全書計劃共七卷,截至2014年共完成出版了五卷,被譯為三十多種文字。
因為老頭子寫的太慢了,HBO就亟不可待的拍了出來,以至於電視劇情走到了小說前頭:
馬丁大爺火的不得了,囧諾、龍媽、二丫,三傻……
也是讓我們念念不忘啊:
再說說《西部世界》,這是部1973年的老電影,此前我甚至都沒聽說過,光聽名字就沒有一點看的興趣:
結果呢?人家只需要一個好的點子,編劇把故事寫出來,就有能力拍出好的作品。:
《行屍走肉》是美國Image漫畫公司創作的漫畫作品。於2003年10月開始以每月一卷的形式連載的一部喪屍題材漫畫:
改編的美劇都第七季了,這不是從箱子里扒出來的老古董吧?
此外,《星球大戰》從1977年都拍到了現在,就像我們的《西遊記》一樣沒完沒了拍個不停:
偏偏每一次都能捲走一大筆錢,可這不像我們的《西遊記》是老祖宗留下的傳家寶。
人家的超級IP可以是正流行的東西,也可以是流行了幾十年的東西,不一定非要在古董箱里來找題材,自己發掘和創作題材就行了,因為他們有著完善的制度、成熟的市場,強大的創造力去孕育和發掘新的IP出來,他們可以讓自己的文化一直保持活力。
你看,一部優質IP的誕生和開發是可以很快的,只要運作得當就可以持續開發利用,拍完續集拍前傳,拍完前傳拍番外。
像《哈利波特》拍完了吧,人家弄出一個《神奇動物在哪裡》:
照樣票房大賣,《哈利波特》從出現到成長才用了多久?這段時間我們在幹嘛?
再比如日本的萬年小學生柯南、機器貓藍胖子每一次都能打出情懷來讓人買單,其實單從情懷的角度來看,周星馳就是一個活生生的IP了……
太多太多了……
對我們而言,一個是有沒有值得發掘的潛力IP,再一個是我們有沒有能力開發,如果某一位中國作家寫了一部比肩《哈利波特》的作品,你覺得我們會拍成什麼模樣?
不是都喜歡《盜墓筆記》、《鬼吹燈》嗎?不是都吵著《三體》嗎?你倒是好好拍啊。
說句不好聽的話,就目前來看,就是給你個超級潛力的IP也只能拍出個*出來。
哦,你說管得嚴不給拍。
說得對,中國只允許把《封神演義》改成《封神傳奇》那種檔次的作品,他們不讓我們寫好劇本、講好故事,不允許我們用正常一點而不奇葩的造型,不允許我們鋪張浪費而只能用五毛特效,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喜歡,那你還輸出個毛啊?
《西遊記》已經沒有改編價值了嗎?你看英國的《福爾摩斯探案集》也是老古董了吧,人家依然改編的有聲有色, 每個時代的福爾摩斯都有不同演義,福爾摩斯也能走近現代社會:
如今我們所熟知的福爾摩斯戴著獵鹿帽,抽著葫蘆煙斗。然而,這一形象是為了話劇編造的,福爾摩斯正常的裝束也不是這樣。
葫蘆煙斗最初是演員們在福爾摩斯的戲劇中使用的,因為在談話的時候,這樣子便於將手放在胸部。但在小說里,福爾摩斯用的是另一種煙斗。
但如今獵鹿帽和葫蘆煙斗卻已經成為了福爾摩斯,或者是一般偵探的代名詞。
你看,人家的改編不僅沒讓原著蒙羞,反而風靡了世界,這不就很好嘛?
反觀我們的《西遊記》,孫悟空猴子變猩猩,孫悟空唐僧爭先談戀愛,就這點創新了?連現成的老牌IP都傳承(改編)不好,創新和輸出更是無從談起了?
為什麼我們文化輸出不行?因為我們的文化產業真的不行啊,日本有二次元動漫可以讓首相在奧運拿出來秀,我們呢?我們有什麼?
哦我們有老祖宗的印刷術,可是印刷術能輸出成作品賣錢嗎?對了,我們還有熊貓,可是《功夫熊貓》都不是我們中國的……
動漫、遊戲、影視劇,文學產業……
你說我們哪一個拿得出手?
說句不好聽的話,人家泰國的廣告都比我們大部分的影視劇好看。
把我們炒的最火的影視劇拿出來晒晒,對比下人家的作品看看,差距顯而易見:
PS:看好了啊,我可沒說它抄襲,是「涉嫌」抄襲,不要舉報我。
就這你想怎麼輸出?輸出給誰?
中國觀眾已經夠寬容的了,連如此寬容的觀眾你都無法取悅,你還怎麼走出去和別人爭?
至於京劇之類的「國粹」就不要提了,我媽那輩的人都不看。
我們總是在找借口,各種各樣的借口。
「中國文化不繁榮,是政策造成的。」
「中國文化難以被海外所接受,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欣賞。」
「中國年輕人對本國文化興緻缺缺,是因為他們學識不夠。」
......
這些借口成百上千,多種多樣,信手拈來,便能引來一片似懂非懂的贊同:中國文化繁榮璀璨,洋鬼子們不感興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欣賞。酒香不怕巷子深,你看許老的戲趙老的曲兒,多麼有內涵,你看老陳家那養了幾十年的紫砂壺,你看......那可真叫絕了!
「我們祖上...可比你闊多了!「
我們走到哪,這種對傳統文化的自負就帶到哪。孔子,京劇,旗袍,舞獅,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年初在名古屋的地鐵里,看到大使館主辦的中國春節祭的海報的時候不禁啞然失笑:能拿出來傳播的中國文化,真的就只有這些東西了么?燈籠,彩旗,江南美女,雜技,掛得滿牆都是的」反映當代中國「的照片,留學生怯生生地遞過來一盤自己做的水餃子,吃進肚了,就能領悟中國傳統文化了?
到了流行文化里,就變成了張藝謀電影里金碧輝煌的布景,滿屏的豪乳,高高在上的明君。或是李玉剛」征服東瀛」,楊麗萍「感動日本」,儘管半數以上的觀眾都是中國人,儘管接受採訪時那些日本老太太都是第一次聽說他們,披著日媒虎皮的華人媒體仍然在聲嘶力竭地吶喊:看哪,這就是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看哪,這就是五千年歷史的中華美學!
我們壓抑了太久太久,一直在尋求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可惜再輝煌的過去,也經不起歲月的沖刷。我們總在老祖宗的藏寶箱里尋找瑰寶,卻很少有人去試一試創造一些什麼新玩意兒。
好萊塢大片,是美國的傳統文化嗎?
超級跑車,是義大利的傳統文化嗎?
機動戰士高達,是日本的傳統文化嗎?
隨著時光的流逝,好萊塢大片會變成商業電影文化,超級跑車會變成歐洲跑車文化,機動戰士高達會變成機器人文化,變成文化,變成歷史。《金剛》的特效,帕加尼的鼻翼,夏亞的紅色扎古,都會化作文化里的一部分。待到一千年以後,當他們向世界展示他們曾經為這些設計元素或是電影特效做出過這樣的努力,並以此為基礎產生了這些那些的新元素之時,你該怎麼回應?
」中國傳統文化有六千年的悠久歷史,她璀璨而輝煌....."?
同時,如我在既然文化都是平等的,那麼如何界定一種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中所說,異文化之間的交流,應該是自發的,平等的,友善的, 不應該簡單粗暴地用「輸出」,「傳播」這類詞語來形容。文化的魅力,從來都不是靠開幾個會,幾張照片,幾條新聞,掛幾個燈籠,吃幾個餃子就能讓人理解的。有趣的新文化元素多起來了,自然會有人主動來接受和了解的。記得我還在海外讀大學本科的時候,曾經滿懷著一腔熱血,到我駐外的某家進行「文化輸出」的專業機構,即XX學院無薪實習。
去之前,我覺得,能夠在這個大名鼎鼎光環四射的主流平台做一顆小螺絲釘,為推廣祖國傳統文化做一些事,對即將畢業的我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恩賜,是一種高檔次的鍛煉和提升,真的期待了很多很多。
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接觸,卻越發的開始懷疑,最後三觀崩壞,一直到現在想起來都難以不噁心。
我想和這個機構里個別奇葩相處的經歷,能給我一些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在這裡且敘述過程,與大家分享,意義還是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提煉總結吧。
大二的時候,作為學生代表,參加過一次海外某國XX學院舉辦的聯誼活動,當時是兩國建交40周年,很多機構都要展開外事交流活動。我們被校長推薦,代表大學裡的中國留學生,作為嘉賓,去XX學院,與在這裡的外方中國文化學習者聯誼切磋,交流學習,接受外方培養的中國學生和接受中方培養的外國學生在一起聚會,本以為這是個很洋氣的事。
XX學院採用的是雙院長制,即一個外方院長,一個中方院長,或者多個外方院長,多個中方院長,但是人數和權力要持平,業務上聽中方的,執行上要多尊重外方。
外方院長很友好的邀請大家入座以後,宣布活動開始,當話筒遞到中方院長那裡,就開始失控。
她先模式化的講了很多必須講的話,然後把五個外方中文學習者叫起來做自我介紹,十分生硬的背誦課文。重現一下那個畫面,你小時候怎麼背韓梅梅,人家就怎麼背我叫大朋,朋友的朋,象徵兩國友好云云。同樣接受了一兩年的語言教育,作為接受了母語教學法的中國人,我們已經可以熟練掌握外方的語言了,但是可能是中文難,外方學生還只能生硬地背一些隻言片語。
過後,院長就開始自我陶醉......
不可否認,中方院長以及中方確實對XX學院的建設付出了很多心血,還有物資上極大的投入,可以說她以及很多人大半輩子都灑在了海外這片土地上,應該獲得充分的肯定,感謝和尊重,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講著講著,她就難以克制自己的激動情緒,滔滔不絕,手舞足蹈,得意洋洋,一副我們出了錢出了力了,應該嘚瑟的樣子,唾沫星子到處飛,幾次揚手差點打到旁邊的外方院長,圓珠筆按鈕彈飛到圓桌中央......當時所有的中外嘉賓都看在眼裡,場面顯得非常尷尬。
XX學院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樣的,可以說有點詫異,但是我明白,某個人常年形成的性格以及偶爾失態的表現,絕對不能用來概括評價整個集體的素質。
大約一年過後,老院長退休了,換來了一個新院長,博士學歷。
新院長高學歷,管理手段自然也有一套。
新官上任沒幾天,增設了班級,開闢了新項目,發出廣告,擴招學生,因此導致了接下來人手出奇的緊張。當時在這個學院的中方員工只有一個中方院長,一個女助教,三到四位女老師,但是當年的計劃卻是要在以前幾個班,十幾個學生精細培養的基礎上,增設4-7個班,以及周末班,興趣班,培訓上百學生。於現有的師資力量來說,是做不到的。但是這難不倒博士,他經過使館教育組的允許,從中國留學生中間招募志願者,也就是拿XX學院的金字招牌和一紙的志願者證書,換取純免費勞動力。當然,我承認我現在說得現實了一些,而當時作為學生的我們並不這樣看,不要說純免費勞動力,就是倒貼車費、材料費,我們也跳著跳著,爭著搶著願意去干,因為虛偽一點的說,可以增長見識,服務祖國,實際一點說,可以接觸更多機會更高的層次,豐富自己的簡歷。
很多優秀的留學生,就懷著一腔熱血來到了位於某國首都百年老校里的XX學院。
那一天,是開學註冊前夕,一團亂,從上到下沒有任何邏輯和秩序可言,XHS記者,外國學生,院長,還有他的助手,擠在一起,像無頭的蒼蠅。我們彷彿就像來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線的補充兵員,槍沒有領到,連隊指揮官也沒有認識,就被趕到了鬧哄哄的房間里,在混亂中等待。終於,快到中午了,大家被分流到會議室里,有一個年輕的老師站出來問,哪些人會書法?哪些人會繪畫?哪些人會象棋?哪些人會歌唱?然後發放表單給大家填寫......
因為我們和一般的同學還有一些區別,在去到X子學院以前,已經是大學裡得到中外官方雙方認可的一支比較成熟的學聯組織,組織里多才多藝的同學本來就已經很多,所以院長對我們格外重視,在上午忙亂的工作結束以後,就邀請大家一起去住所吃飯。
院長住在某國首都一座五星級酒店裡,當天就邀請大家在酒店的餐廳午餐。對待青年學生,院長很大方,點了很多,每人一份管夠,而他自己買了專用的飯票,劃卡結算,當然最後也要了發票或者說報賬憑據。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在用餐結束的時候,他豪爽的點了三瓶啤酒,一瓶打開喝掉,一瓶塞進包里,一瓶送給服務生,動作之熟練可以見得是經常為之了。確實是啤酒,不是紅酒,因為某國某牌子的啤酒是比較好的,而且有些國內的人更喜歡喝啤酒,根本不會每餐都品紅酒,就好比雪茄煙再好抽,多數大老闆們也就是夾在手裡做個樣子,真正需要的時候,掏出來的還是中華、雲煙等等。雖然這只是一個細節,卻令我印象深刻。一個人吃飯,高興了喝一杯,這個可以理解,但是連吃帶裹,還送禮,還這麼理直氣壯,確實有點令人大開眼界。尤其是當今天我知道了這些機構在海外所做的一切都是由我國支付成本的信息過後,每當想起那一餐,就覺得非常的羞恥。當然,如果說,這家酒店有規矩,買了飯卡的人,每餐免費送三瓶啤酒,不點浪費,那院長的行為也是合理的,不過,走了那麼多國家,都知道酒店餐飲業中酒水是賺錢的部分,恐怕沒有哪個酒店會如此好爽的送酒水玩。
用餐的時候,院長很謙遜禮貌優雅地,詳細的向我們打聽了很多關於這個國家的細節,但是他最後,悄悄地,關切地問我,在這裡能不能租到僻靜獨門小院,一般租這樣的房子要多少錢?為了避免我猜忌,他很誠懇地對我說,他有一對外國恩師,幫了他許多,現在要來,他想安頓他們,但是又覺得酒店太低俗,條件有限,生活不方便......我聽到以後覺得這院長很仗義,當時覺得跟對了人,連忙差遣學聯中的同學發動資源去四處打聽。
飯後,院長要回X院了,因為剛來路不熟,我就陪他一起回去,路上等計程車的時候,下起了陣雨,於是我給他撐起了雨傘,院長很客氣的謙讓了一下,我一邊拉開車門,一邊把他送進去,一邊說,在這裡,您是堂堂X院的院長,是我國文化形象的代言人,我一個留學生給你撐傘是應該的,也是我的榮幸。當時他沒有說什麼。但是感覺他並不是很高興。當時我還以為只是因為他清高,沒架子。
接下來,我被分配專門為他撰寫一些報道X院活動的稿件、講話。我的工作是每天到院長辦公室聽取他的思路,然後寫好稿件給他過目,最後郵件發給他,或者直接在他電腦上撰寫或者修改稿件,他忙完了再將這個稿件發給國內X辦的刊物或網站。
院長的邏輯思路非常清晰,每次大約用十多分鐘就能把事情講清楚,然後留下我就去處理其它事了,實際上我的工作也順利而輕鬆。比起那些和學生接觸的,教唱歌,教下棋的工作,我的工作顯得要更燒腦一些,但是也因此能接觸到更高的層面,同時我也愛好寫作和文案,所以就沒有去助教崗位。也因此難免卷進行政人際的是非。
在院長辦公桌前排,是一個女助理,感覺她是個非常非常作,而且似乎是有人格缺陷的女人。每次她看到我在工作,就特別喜歡使喚我過去幫她翻譯,或者改稿。讓我比較不適的是,比起院長的客客氣氣,她一般都是頤指氣使的,更鬱悶的是,他明明條理非常混亂模糊,卻尤其喜歡發號施令,差遣人這樣那樣;自己說個思路,然後又推翻,一天一天的寫提綱,寫計劃,然後推倒重來,常常是浪費了自己和別人寶貴時間卻沒有任何產出,彷彿只是為了滿足一種領導欲和控制欲。有一次我在她旁邊坐著,就等她,陪著她理頭緒,另外一個主管教學的老師教室里缺人手,進來看了我們一眼,看了一下電腦顯示器上正在做的計劃,嘆了口氣,然後就意味深長地笑了,然後轉身離開,那個笑容我記得很清楚,帶著一絲嘲諷,一絲遺憾,彷彿在說——屁大一個事情,拿給你折騰得這麼複雜!還要佔用勞動力和你一起浪費時間。每當我做完了她的活,再回來趕院長這邊的活,總是耽誤很多。最後,她竟然給院長說,她缺人,非常需要我的幫助,於是就把我調過去專門為她做翻譯,做文案了。在接觸的過程中,我慢慢的看清楚了這個所謂的文化的使者,做的文化交流的工作的實質內容:最初幾周她在外國學生中物色高帥富,然後接下來開始以分數、外派到中國交流的機會等條件來許諾或者威脅他們,示意他們她掌握著他們去中國,考試得分的生殺大權,再進一步就和高帥富中她看得順眼的人談情說愛發展關係。私下裡,她常常對學生說,她討厭做一個中國人,希望能移民,問誰能幫助她移民,她可以以身相許或者提供到中國交流的機會做交換。後來我幹了一段時間實在是覺得這份工作很無聊,沒有效率,更關鍵的是,我覺得這女人太不要臉,和她相處起來實在太噁心,於是沒有給XX學院打招呼,就退出了。
當時XX學院有一個外國學生,是數學碩士,我還記得他叫J?L。他很有語言天賦,學中文很多年了。普通話講得非常好,還對古希臘神話、論語格外有研究。當時他並不是XX學院里的明星學生,但是一個XX學院里的普通中國老師很喜歡他,信任他,在一次聚會上將他介紹給了我們這些中國留學生。我記得後來他靠自己的努力,通過正規渠道,去了中國一個名牌大學,在一個大學裡交換,在這裡我真心祝福他。
當時大家常常和他一起去一個基督教堂里聚會,不是入教,而是那個教堂的圖書管理員常常把大家召集到教堂二樓的圖書館一起學習,J?L常常會用中文給我們講聖經故事,並且和論語對比,告訴我們文化的相通性。我怕在海外加入宗教組織會惹來是非,影響自己的前途,所以是帶著學習,批判的目的去的,但是每次去,確實覺得能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圖書管理員對我們很好,像對待自家的孩子一樣,而課堂上J?L不會去區分和對比你們國家的文化怎樣,我們又怎樣,而是會說聖經里說的不要懼怕,仁愛,論語里也在講,先賢們的慧根和經歷都是一樣的,孔子有周遊列國,摩西有出埃及記......他的知識面讓我們感覺到誠意和權威,讓人心服口服。
有一天,有一個中國實習生把X院院長也帶來了,雖然當時我們正在聽J?L講課,但是圖書管理員和主講還是很熱情地接待了這個不速之客。他很客氣的說,我是來打醬油的,你們聊你們聊云云,但是到了邀請他表觀點的時候,他開始自吹自擂王婆賣瓜式的大談特談我國對X國的幫助,我們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經濟的飛速發展,完全是一種未經任何準備的侃侃而談,完全無視對方國家的一切,也漠視在場所有人,一個人佔用了一個多小時,在別人的地盤上絲毫不看主人家臉色,一個勁強調我們國家思想文化,經濟實力,生活水平都比別人牛,一直說到當天的聚會結束。本來友好的文化交流活動變成了一次強行灌輸,那一次,我感覺自己像被人強行逼迫著吞了一隻活的蒼蠅,從骨子裡開始反感和X院接觸,哪怕不要簡歷不要實習證書,我也再不想和這些人發生任何關係。
大約過了一個月,我接到X院那個女助理的一個電話,前好一陣子我因為忙其它的事,再加上不想和他們糾纏,主動中斷了和她的聯繫。那天我在學校宿舍,是她打電話給另一個在他們那裡實習的同學,讓這個同學跑到我寢室里把我叫到走廊上去接的電話。電話里,她幾乎是帶著哭腔的求我,說院長回國休假了,回來以後馬上就要出席一個國際會議,而一篇重要的資料還沒有翻譯好,需要我幫助。我當時覺得她非常急迫和慌張,完全給人一種孤兒寡母跪下求人的凄涼的感覺,於是心一軟就接下來了。
這篇稿件是外方的一份申請書,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你們中國某機構來這裡建XX學院,來推廣文化,我們歡迎,我們給你們提供法律保障,場地和生源,但是我們沒有物資,你們要給我們提供一系列物資滿足一個學院的基本要求,我們才能開始接受你們來這裡推廣你們的文化。那些物資很奇怪,大到十幾萬元一台的空調,什麼瓦數,如何包裝運輸都有詳細規定,小到一隻泡沫筆,一盒回形針。簡直就是赤裸裸的伸手要,我至今還記得這份很現實的申請書。
當時我在翻譯的時候,隱約就意識到,我們不是出去弘揚文化的,是買臉,在讓外國人認同我們之前,我們先在撒錢,而且會撒很多錢。這樣做多簡單,多沒有技術含量啊,等於是我在你們家做客,給你一百元,讓你叫我一聲好朋友,我連讓你叫我一聲好爸爸都不敢。說到擴張,過去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美國都是把別人的資源往家裡拉,然後借別人的地盤,人力,蓋教堂,傳福音,造廠房,賣產品,無論貧窮還是富裕,都絕對沒有闊氣到純撒錢的地步。當然,如果錢撒出去了,團結了一幫江湖兄弟,那就實現了某種外交戰略意義,只是實際操作中個別人並沒有能力做好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國家信任他們,每年大把大把的錢拿給他們,他們出去不幹好事,還給老外一種國家是冤大頭的感覺。
翻譯文稿的事,還暴露出一個管理上的巨大問題,照理說這樣一份涉及業務機密的內部文件,管理層是應該嚴格保密的,翻譯它本該就是助理的活,結果因為助理能力的不足,隨隨便便就丟給學生翻譯了,並且事先沒有打任何招呼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如果是這樣,花錢養這個助理有什麼意義?如果知道這個國家不用英語,選拔的時候怎麼送了一個不懂這個國家語言,只會英語的人過來擔任翻譯、助理工作?
後來,幫助這個助理度過危機以後,XX學院方面就再沒有任何官方和私下的回應和表示,連一個基本的道謝也沒有,從此,聯繫就中斷了。後來過了很久,也是機緣巧合,才知道那個助理語言不好,權術倒是精通。她拿了自己狗啃似的稿子交給院長,說是學生們翻譯的,錯誤太多,極不負責,然後申請一個人在辦公室里泡著加班,其實也就是和外國僱員吹牛皮,吹空調,喝茶。最後折騰得差不多了把我的稿子拿出來對院長說是她寫的,並借這個事件建議院長把實習生都交給她統轄,以便監督質量,就這樣,表面上看起化解了一次危機,立了一大功,同時博取了院長的信任,打壓了其他同行,壟斷了所有具有翻譯能力的實習生的支配權。這裡要說明一下,那個助理是懂英語的,只是這個國家官方語言不是英語,幾乎就不用英語,所以她在語言方面很二,必須依靠翻譯或免費翻譯,即當地留學生。
後來我順利畢業了,每一屆優秀畢業生代表,都要站在X國國家元首經常發表講話的那個大學禮堂,他用過的主席台上代表中國學生感謝這個友好盟邦人民的培養。那一天XX學院院長也來了,來得很早,在我們還在綵排預熱的時候,他徑直就走到主席台旁邊的嘉賓席上,目中無人的一屁股坐下,翹著二郎腿,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主席台,並保持這個造型直到活動結束。我現在都還記得在我的畢業授位儀式上他那一雙鷹一樣的眼睛和死了媽一樣的面如土灰的表情。
畢業典禮結束後,大家受邀回到學校的餐廳聚餐,XX學院院長作為受邀嘉賓,居然當著所有人的面拂袖而去,只打發了兩個助理給畢業生髮放他的實習證明。大家都很奇怪,可是當時都沉浸在畢業的喜悅里,沒有人關注這個細節。
畢業以後,我們即將離開這個國家前幾天,XX學院一個普通老師約我喝咖啡,要求我一定赴約。我一直覺得那個國家很神奇,因為就像它的藍天白雲一樣,很多事情在適當的時候,在那裡很容易變得很清楚明白——那一天的談話,彷彿是因果報應,天道輪迴,為我解答了很多很多疑問。
邀請我聚會的老師是國內重點院校相關專業培養出來的碩士,形象美麗大方,家庭條件優越,通過她的的言行和談吐就看得出來她和院長以及那個女助理完全不在一個層次。她在X院里主要負責具體教外國學生讀書識字,唱歌畫畫,比較少和搞行政的在一起廝混。或者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她見過世面也比較平和低調,不喜歡浮上水,不喜歡阿諛奉承。她和我接觸不多,自從我到XX學院,一頭扎進了院長辦公室,她自然也就對我敬而遠之。
當時她是來給我告別的,互相交換了聯繫方式,對我說了很多祝福的話,也作為一個前輩告訴我社會險惡,我們相互交流信息,才共同搞清楚很多奇葩人的奇葩事。
通過交流,我知道了——
他們那個院長心裡極為狹隘陰暗,家裡不是很富裕,但是讀書還是用功的,本來是學文的,畢業了覺得做個文史老師太平庸,就努力讀了個博,由於性格比較古怪,人緣不好,在國內大學裡混得很差,最後一氣之下自己申請了外派到比較清苦的國家,說是要混出個人樣,於是就成為了她的新BOSS。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一到國外就急功近利地新官上任三把火,又是擴招,又是招募志願者,又是寫新聞稿。BUG在於,這個院長的初始動機就不是要出來做文化交流和文化推廣的,相比之下,老院長至少還有一種對自己崗位的熱愛和眷戀,一種由內而外的自豪感,而他只是要藉助這個平台和跳板圖一己之利,為名也好,圖利也好,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做事情不可能心態平和。
院長恨透我了,畢業典禮那天,他覺得他應該是主角,而我作為一個學生搶了他的風頭,他很沒有面子。——聽到這個我感到很無語,因為我是留學生,我們學校給我們辦畢業典禮,主角自然是畢業生以及我們的師長和項目領導,請XX學院是處於友好和禮節,不請他們也情有可原,他還本末倒置要成為主角了,這就好比一個大學生想戴幼兒園的大紅花一樣可笑。
其實不是因為那個女助理作梗,X院才和我完全中斷了交往,而是因為院長不喜歡我。從初次見面撐傘那一次開始,他覺得我說的「你堂堂一個X院的院長,我國文化形象代言人」是在侮辱他,他還覺得三十多的人了還和留學生混在一起是對他事業的嘲諷——我表示對這個院長因為極度自卑而導致極度自尊的邏輯感到可憐而可悲,原來在他眼中,我們這些滿懷熱血的志願者原來是比他低很多級別的沒有尊嚴的廉價勞動力,原來他正在從事的文化推廣工作,令他自己都感到惶恐和沒有自信。
我們畢業典禮前一天,院長給全X院師生打賭說,某國X大學畢業典禮不邀請他就是不給中國面子,他講話稿都準備好了,要助理們去給外國大學校長交涉,給他登上主席台講話的機會。結果外方領導很禮貌地表示畢業典禮和平時的友好交流會議,兩者不是一個體系,我們的畢業典禮是由外方大學籌辦的,屬於國家級外交項目,和XX學院根本就沒有關係,再加上國務委員、大使、教育部官員都要講話,所以根本沒有安排XX學院參與的環節,邀請他們完全是處於友好。於是他就在X院摔門,拍桌子,拿手下人撒氣,完全像個小孩一樣。老師和學生們看在眼裡,鄙視在心裡。
畢業典禮的時候,他就一直坐在主席台旁,最後,他看到真的沒邀請他講話,而他最不屑的學生都講了,肺都氣炸了,於是授位儀式一結束,作為被邀嘉賓嘉賓,甚至忘記了自己代表X院的身份,連宴會都沒參加,招呼也沒打就不客氣地離開了,回到他的窩窩裡大肆發泄了一通。——我表示我對我們官方文化傳播機構里的這位駐外負責人的心胸和素質感到詫異,作為一位滿口宣揚仁義道德的教育者,內心居然如此陰暗扭曲。
院長來這裡以後沒多久就搞了套宅院,把比自己小很多的嬌妻接過來,以供養恩師的名義養著,由於害怕有閑話說老牛吃嫩草,所以極力掩飾。——我表示很多西部的窮學生連飯都吃不起,當時的ZF也好,某機構也好,卻有錢拿給這些敗類在外面撒歡,並且他們為人師表,說謊話卻已經到了不需要打草稿的地步,演戲已經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
最後,這個院長移民了歐美髮達國家。這就是納稅人養的出去推廣漢文化的人最後回報大家的。
院長助理在國內幹了很多工作都不如意,二十七八了,不知道搭上什麼線混了出來,視出來為一個烏雞變鳳凰的機會,最後終於吊上了一個X國官員i的孩子,現在外語說得更好了,說是以後就想辦法不回國了,還常常鄙視中國員工,一如既往的頤指氣使一切人。——我表示某些機構在選拔到海外去推廣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人的時候,在動機和道德上真的是什麼死貓爛耗子都不認真甄別,只要是個人,有漢語,外語,教育的資格證書就可以了。
對我透露了這些真相的老師並不指望當時還是一個毛頭小子的我能夠發揮什麼作用,更何況我就要離開了,或許是一輩子都不會再見面,只是她對我產生了興趣,通過八卦互相交流信息,才一起搞明白這麼多內幕。
通過交流,我感覺其實她一直就想好好教幾個外國學生,但是面對這些奇葩上司和同事,也是一肚子的光火。但是她很想得開,因為第一,人有本事,到哪裡都受人尊敬,第二,自己做有良心的事,人在做天在看,晚上睡覺睡得安。其實大家都知道,有些臭蟲跳蚤早晚是要露餡的,別看今天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人非聖賢,誰又沒有習慣和志同道合的人私底下吐個槽罵個娘呢?
當時很多在X子學院實習的學生,並不是發現不了這中間的很多人情世故上的BUG,但是沒有人會提出來,大家都忍氣吞聲為了一紙官方機構提供的實習證書,就無視了是非。我覺得這種基本是非觀的顛倒,正義感的喪失,是非常可怕的,讓我想起了《三體》第一部里描寫的發生在某個特定歷史階段的那些事。
我至今還記得清楚,當X院院長在人家教堂里大放厥詞的時候,我對一個學生說,他這樣弄不太好吧,你們為什麼要邀請他?學生很理直氣壯的說,人家是博士,人家是院長,等你成了博士,成了院長以後,你也可以這麼搞,到時候你說啥就是啥。我想,這就是一種奴才精神,一種集權崇拜,一種刻意漠視,一種強權本位,而且那麼根深蒂固。
讀本科的時候,因為是國家項目,所以上至國家元首,國務委員,部委領導,下到廳局級的大使,處級的專員,大家都是能夠有機會接觸到的,學生們都知道,越是職位大的領導,越虛懷若谷,謙和禮讓,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大多已經形成了上善若水的待人處世的習慣,他們的那種威嚴是掩藏在平凡和低調之下,由內而外表達出來的,舉手投足之間是穩重內斂,有些時候還有點冷幽默,而不是那種上躥下跳頤指氣使的跋扈。真正的大BOSS是眉毛揚一揚,就有一大幫黑衣人把你從一群人里揪出來按倒了,根本不需要動一根手指頭或者挪一下嘴皮子。
而作為某機構海外派出分支的院長,聽起來這個稱謂很好聽,其實這並不在國家公務員體制內,如果一定要類比,也就相當於是公務員體系里的一個正科或者副處,當然其行政權力和政治地位和國家公務員體系內的官員簡直就沒有可比性,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其做派和架勢,尤其是自尊心卻彷彿比部級以上的領導還要大得多得多。似乎山高皇帝遠,拿著我先賢的招牌,用著國家的銀子,自己弄個幾個人的小王國做逍遙霸王,就是個別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人生理想,他們不缺錢,缺的是個牌坊。
如今,我也讀到了博士,我時常在想,有一天,我也會不會在某個環境里退化成這個院長這樣,或者說,當初如果我曾經被那一紙實習證明所收買,成為某個體制的一員,成為既得利益者,那麼我會不會也變得麻木,官僚,卑鄙,無恥?或許也正是因為上天最終沒有選擇我,所以我今天才有機會來這裡和大家分享我所經歷過的這些事。
在那些山溝峽谷里的鄉鎮,或者海拔很高的村落的學校里最莊重肅穆神聖的活動就是升旗儀式,當很多城裡孩子穿著校服站在塑膠操場上,哼哼唧唧還不願意開口唱國歌的時候,那些窮困地區的學校里的老師拿出視若珍寶的鮮紅的國旗,掛在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製成的杆子上面,莊重而肅穆地升上去,在這個過程中,下面臉蛋凍得發紅,連鞋都穿不起的小孩是帶著一種無限忠誠,敬仰,期盼的眼神在行注目禮。看到這一幕,不心酸落淚的人就是心如磐石的禽獸。
窮山區里的窮孩子也搞升旗儀式,看了心酸
我實在是不明白,在我們國家的西部,還有很多在這樣生存條件下刻苦學習的學生,為什麼那些所謂的博士,院長,助理,有那麼多精力,那麼樂意去教外國人,卻不願意對自己的同胞給予亟需的教育?某人三瓶啤酒,或許等於一個生長發育期小孩一周有菜相伴的伙食!
講述這段經歷,我不是針對X學院,某個系統,某個政策,更不想毫無依據就牽扯一大片,以點蓋面,因為我同樣接觸和了解,在某些戰線上,或者就在這相同的戰線,依然有很多有理想,有抱負,有文化,有志氣的中國人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為推廣我國傳統文化,維護我國在海外形象,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軟實力不懈努力,這些人就在我身邊,就在現實的生活中。包括我上文所述的那個老院長,在同行和跨行人的眼中,都是比較受敬重的,她真的是把自己的大半輩子和晚年都獻給了文化推廣的這份事業。我分享這樣的經歷,只是針對個別奇葩,所謂一顆耗子屎,壞了一鍋湯。
同時作為一個愛國的人,我也想說,剛剛脫貧致富,個別人骨子裡的劣根性還沒有褪盡,把銀子投到有些人身上,寄希望於他們刻意地追求某種意境,卻又沒有足夠的能力關注細節,就想換得友邦尊重,萬國來朝,這樣做是很有風險的,他們只不過會讓人覺得他們背後的億萬老百姓都是暴發戶,是土豪,敲骨吸髓而不心悅誠服,在拿錢買來了短期內尊重的同時,養肥了居心叵測的人,也養肥了寄生蟲,真的還不如多造幾條航母,多培養幾個偏遠山區里的品學兼優的苗子來得實際。
個別人拿錢拿糖果費了老大的勁,教會了外國人唱幾首歌,比劃幾個字,撐起來一些華麗麗的檯面給上面看,同時也順帶輸出了相當多的糟粕,搞了很多出沐猴而冠的鬧劇,最後人家並不服氣。因為你不是由內而外的抒發底蘊,很多從事這個工作的人魚龍混雜,甚至就沒有底蘊,反而要強行灌輸,東施效顰,那效果真的是不言而喻。
隨著今天的摧枯拉朽,正本清源,講一講過去已經發生了大概三四年的真人真事,也是疾惡如仇,就事論事,和我現在所在國家以及今天的現實已經無關,相關證據已不可考。而所敘的相關人員,我相信因果報應,浩然正氣之下,任何跳蚤臭蟲蒼蠅都將無處藏身。
作為一個在海外已經漂泊多年,從小深受祖國養育之恩的中華兒女,我可能比另一個平行空間里從來沒出國的我更加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只有身後的祖國強大了,我們腰板才挺得直,頭顱才抬得起來,才能真正受到外國人的尊重。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要讓人愛自己,可以用錢收買,也可以用先進的思想,聰明的頭腦,健美的身軀去征服。現實是有很多不如意,另一種文化,種族和意識形態也並不拒絕我們的融入,但是相比遠走高飛,寄人籬下,更大的勇氣是為華夏的復興祖國的富強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付出最大的努力,因為自己是華夏兒女,膚色不會變,血統不會變,根植於靈魂深處的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不會變。
我相信自己的國家,相信今天朗朗乾坤,紅日當空,公道和正義自在人心,所以也不怕被人肉被查水表被打擊報復。有可能今後我會因此丟一份工作,被封死一條路,但是我覺得應該讓有一些陰暗暴露在陽光之下,讓人們都來看看個別醜惡的嘴臉,讓他無處遁行,沒有市場。我相信,人間正道是滄桑。
PS. 和有些撒錢收買外國學生來被動接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這種模式相比,現在我在我所在的歐美國家看到另外兩種輸出的模式,很值得玩味。
第一種,很多外國的公司發現中國正在崛起,意識到學習中國語言文化,了解這個大國的很多特徵是非常重要的,於是開始有針對性的做一些語言和文化培訓學校。他們的資金來自於商業途徑,行政管理全部是外國的一套,安排課程和制定教材全部僱傭教育專家,培養固定崗教師全部是從中國學師範或者中文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里選拔懂外語的,再送到海外一流大學帶薪培訓實習一年才准上崗,而一線實習生全部招募中國留學生。他們當然是要賺錢盈利的,但是做得很細緻,比如他們的教材,真的是動了腦筋。我一個朋友在那裡實習的時候,有專門的老師給他們進行使用教材的培訓,他們的教材全部是自主研發,而且有版權的,不是以顯擺為目的,而是以如何把人講懂為目的,有個例子我至今還記得,比如說教姐姐的姐字,旁邊畫了一個圖片,是一個女孩在照鏡子,因為小孩已經學了女孩,知道女字,學姐字的時候,教材就給他們說,因為姐姐愛美,所以是女孩在一個像鏡子的且面前。可能這種解釋並不準確,但小孩確實一下就記住了。而且能靈活運用。說這個我是想說明幾個問題,1.國外一些自籌生計的外國人,華人辦的私立的語言學校,在中國文化推廣的精細程度上竟然做得如此之好,如此之細,如此動腦筋,這實在是讓個別尸位素餐的拿國家錢的人和機構汗顏。2.我們國家培養出來的中文、教學、跨文化交流,才藝方面的高層次人才,或者說我國的這方面有天賦的尖子,因為體制,報酬,環境,發展空間等原因,就這樣流失到這些機構裡面,去為外國人服務,有些甚至就藉助這個機會移民國外。而按照傳統選拔機制篩選出來的個別人卻拿著國家的俸祿不作為,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作為。
第二種,很多出來做生意,開店,甚至移民的人,他們帶來了自己家鄉的產品,大多數外國人根本沒工夫進你的K子學院,而是從樓下一盤炒飯,一份炸雞,一個洗臉盆了解中國的。而很多剛剛移出來,打著中國旗號開店的人良莠不齊,給外國人形成的印象有好有壞,這方面,基本上是沒有任何人關注的。例如一個歐洲人給我說,他們開雜貨店是不能賣酒的,賣酒必須有賣酒的執照,辦這個執照是需要上稅的。有一戶中國人在他的店的旁邊開了一家雜貨鋪,每天老闆告訴顧客自己有酒,比市面上便宜,如果需要的話,客人只要等一會兒,他可以回家去取。歐洲現在也不景氣,每瓶酒他賣得便宜個零點幾歐,對喝酒成習慣的外國人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老闆每天要跑幾十上百次回家取貨,就這樣,半年下來,就把隔壁外國人正規的店擠垮了。外國老闆說到這個都是一種恨得牙痒痒的表情。我覺得這種所謂的聰明和勤勞一點都不值得誇讚,因為你到一個國家,壞了人家的規矩,最終留給人家的是你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壞印象。
文化的輸出,本身就是一種水到渠成的事情,國家強大,民族自尊,自然萬國來朝,有些時候我常常在想,二十世紀殖民地國家先後民族獨立,那些大國紛紛離開,可是這些過去的殖民地上的人們不知道為什麼有一種奴才精神,非常懷念以前「奴役和壓迫」自己的主子,而且似乎沒有了這些主子,他們自己完全不曉得該怎樣才搞得好自己的事。後來我慢慢覺得,他們不是忘記了那種奴役和壓迫的陣痛,而是認同一種先進的文化和生產力,而是已經被先進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同化。就好比當年韃子入關以後,雖然武力鎮壓了漢人,可是他們的皇帝依然要學習漢語漢字漢文化,依然要遵從孔孟。所以,我們的自強,自尊,自重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去收買也好,顯擺也好,通過拿錢買臉換得街坊四鄰的認可,是本末倒置的。歷來在跨文化交流中,普通大眾都是更容易接受先進的生活方式,相對來說,接受先進的生產方式要比生活方式難太多,而你沒有先進的生產方式,卻要人接受你建立在落後生產方式之上的生活方式,基本上就是痴人說夢。
最後,就用回復里一個知友的話來作為總結吧——
@陳相成 :
我覺得中國文化的輸出要在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依靠真正了解並喜愛中國文化的一代人來完成,現在經濟基礎基本具備了,缺少的是人。
註:
雖然知乎是一個公共網路社區,但是在這裡發貼和回帖,還是要遵守一些基本法律和規矩的,請不要把本帖與一些海外反CHINA勢力聯繫起來,在本帖後面的回復里提到一些反CHINA組織的名字,內容以及進行相關宣傳的,我建議你們自己動手刪掉,請不要歪我的樓,我也不對你們家水表負責。
本帖完全是個人行為,基調是愛國的,這個愛國是指愛自己的同胞,愛黃皮膚,愛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和傳統中那些閃光的東西,同時期待自己現在的祖國母親更加繁榮強盛,早日復興,我只是看到有個別人在外國人面前給中國人潑髒水感到羞恥,希望維護祖國在海外良好形象,揭露一些個體敗類的骯髒行徑,讓他們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讓他們永遠受到有良心的人的譴責和唾棄,僅僅是就事論事,沒有任何隱射和政治、宗教、意識形態宣傳動機,請務必不要對號入座或斷章取義。
外面的世界 - 知乎專欄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影響中國人文化輸出的原因,我認為正好是對」文化自豪感「的過度重視和執念。
如以前在時代廣場播中國文化宣傳片,就是一種文化自豪感的宣洩。
之前在美國做過中國的項目,也上過上一門研究東方文化的課。我發現無論是中國文化,日本文化,法國文化,義大利文化,都會吸引外國的觀眾,也都會吸引讚揚。不過,同時顯而易分辨的是,他們的喜歡是基於獵奇,還是基於認同。
為了簡化問題,我們以佔據了國際主流話語權的美國消費市場作為」文化輸出「的陣地來看。比如說日本製造的東西,什麼和服,武士之類的,是老美獵奇的東西,如果他們說「it"s cool」 「I like it」之類的話,八成是這個意思。但是日本的汽車,電子產品,遊戲動漫,則屬於認同的那一部分。
要 判斷這個也不難,你只要看這個產品有沒有在美國市場中,與美國製造的產品同台競爭,並殺得難解難分就可以了。如PS4與XBOX One之間的競爭,大家就根本不會認為PS4是什麼日本產品,而是」國際化的主流產品「。最終幻想13當年被gametrailer痛心疾首地評為本年度失望之作,也是這個意思。注 意,為什麼被評為「失望之作」反而是這個意思呢?因為即使在老美的心目中,最終幻想也是主流語境下的巨作,怎麼能混到這種地步呢?如果被評為「驚喜之作」 則沒什麼好高興的,這作品毫無群眾基礎,只是突然冒出來了而已。
回到中國的話題上來,我們經常強調的一個詞叫「文化自豪感」。老美怎麼那麼沒有文化自豪感啊,在堂堂耶魯建築學院的課堂中,有東亞建築研 究課,有蘇維埃建築課,有二戰時期的德國建築課,而且選課的大都是美國人——真是可悲啊。但是很顯然,就像昆丁也要引入武士刀一樣,這些課程,原來都是美 國人的獵奇趣味。美國,正是全世界人民都來獵奇的地方,你覺得這個很詭異,我覺得在我們那兒是常識,你覺得這個自豪的要命,別人覺得這個跟人獸,亂x之類 的一樣,是個新鮮的重口味。
在所有的可獵之奇中,大概中國人弄出來的不少,時代廣場上的新聞聯播只是一出而已,不過嚴重的不是這個,嚴重的是中國人認為這是nb。我們還沒有意識到,創造獵奇不是牛b,只有創造讓人習以為常的東西才是真牛。
似乎我們的創作中,一定要反映中國傳統元素,一定要有詩詞,琴棋書畫,亭台樓閣。因為我們內心認為,這是我們的自豪和榮光,我們一定要展現5000年文化傳統的博大精深,嚇尿這幫沒文化的孫子。
結果到頭來卻可能被當做了獵奇之物。
我們卻不明白,即使不包含這些文化符號,我們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表達出來的意境和理念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如果把這種細膩的理念和思想,而非零碎的符號進行發揮,才是真正的東方魅力,真正的文化輸出。目前為止,大中華地區對西方世界最成功的文化輸出,竟然是由香港功夫片和警匪片來完成的。
在 中國的專業論壇上,常見有人發韓國網遊trailer,然後必然被噴,言「棒子泡菜遊戲」,有人發日本電影,也被噴,「小日本還能拍穿著衣服的片子呢!」,有人發法 國動畫,亦被噴,「節奏這麼慢,法國人太莫名其妙了!」 洋溢著的到處是同樣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因為中國的網遊既不如韓國,電影不如日本,動畫業不如法國。或者說,就是這莫名其妙的自豪感,才是阻礙的根源呢?
其實作為一個創業產業的從業人員,我還是希望有大家都不在乎文化自豪感的那天到來——或者說,自豪感來自於心裡,無需多說。話說回美國,這幫沒有文化自豪感的人,到底有沒有文化自豪感呢?——
有,反而就在他們對外國文明的熱衷中,因為他們根本不怕外國文明會「腐蝕」他們,他們的文化正在腐蝕全世界,既然假惺惺地假裝喜歡一下那些沒落的文明,那又何妨?
那麼反過來說,我們聲嘶力竭地反覆強調我們的自豪感,原來是源於早已迷失的恐懼感啊。
因為我們那些搞文化輸出活兒的,總是想把【傳統】文化輸出,而忽略了一些根本的問題。
什麼是傳統文化?漢服雅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京劇國粹,長城……
你可以上街隨便做個調查,取樣一百個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問一問他,喜歡這些東西么?
我保證,有一大半都是給你一張懵逼的臉外加不以為然的表情。
這些傳統文化,如今我們自己的年輕人都不喜歡,都不嚮往——你還指望用這些去搞定老外?
除了語文書里的那些詩詞,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會鑽研這些?有,但很少!
至於京劇……我六十多歲的父母,都不看這些。每年春晚一看到京劇節目,第一個喊換台的是我的老爹。
現在的大叔大媽們,誰看京劇啊?人家跳廣場舞好不啦!!
而我們呢?
指望靠古詩詞,靠京劇來讓老外喜歡?
別開玩笑了,除了個別抱著獵奇心理,覺得新鮮的會看看,大部分老外其實不屑一顧的,當然了,當面的時候人家還是會說幾句漂亮話的:哦,中國傳統文化,很棒。
轉過臉去,誰在乎你?
日本人靠二次元征服世界,靠的是馬里奧,靠的是多啦A夢藍胖子,靠的是被我們戲稱為民工漫畫的那些東西……
韓國人靠的是什麼?是韓流,是唱跳偶像團體,是各種層出不窮的歐巴和韓劇。
你見過日本人靠藝妓征服世界嗎?你見過韓國人靠假面舞征服世界?
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張國師,也還是沒想明白這個問題。
當年用《英雄》里那種畫面,讓老外懵了一下,如今還指望用《長城》這種老掉牙的東西去征服好萊塢……結果當然是被弄的鼻青臉腫!
一句話:我們自己都不再熱衷喜歡的東西,你憑什麼以為可以用它去征服其他種族和文明??
一個在本國都已經淪落為小眾文化的東西,你憑什麼以為可以拿它去對抗其他文明的大眾流行文化??
哪裡的這種荒唐的自信?!
我們這些年來,還在沉迷於一句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其實魯迅的這句話已經被曲解了。
這句話的本義是:民族大眾的東西,才有生命力!
可現在這句話被曲解了,以為是那種故紙堆里翻出來的最傳統最古老的最生僻的東西才叫民族的……
本國的年輕人都背不好的古詩詞,你指望用它當武器輸出去征服老外?
本國的人都已經根本不聽的那些古老戲劇,你指望那些老外為之著迷?
本國的人都已經看厭的東西,你指望老外能為之沉迷?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偶爾去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看到少數民族同胞們穿的那些漂亮的民族服裝,滿是墜飾,滿是亮片,各種金銀金屬部件等等……你會覺得很新鮮,很新奇,很有趣。
也會或者真心,或者敷衍的讚歎兩句:哇,好漂亮啊,好特別。
但是,你真的會往心裡去么?
你真的會發自內心的認同么?
告訴你,老外看到我們的京劇,也大概就是這樣的心理。
用這種方式搞文化輸出?
呵呵……
英國人最近幾十年,最成功的一次文化輸出案例,用的是《哈利波特》。
我們呢?還在弄《長城》這種本國老百姓都不怎麼買賬的玩意兒。
美國人用漫威的英雄團隊全世界攫取利潤和影響力。
我們呢?翻翻去年的電影市場,多少部用西遊記做題材的?滿屏幕都是各種不同扮相的猴子大聖。各路巨星各種悟空……
能搞點新玩意兒么?別總在傳統上做文章了,行不?
饒了老祖宗留下的那點東西吧!
PS:未免某些叉叉喜歡抬杠,特別說明,我沒有貶低傳統文化的意思,我的意思是,那些已經失去了大眾基礎的傳統文化,並不適合當做文化輸出的主要武器。
閱讀理解是一個好技能,可惜某些人沒有……
天時未到。
文藝作品和其他商品一樣,也遵循供給需求的規律。有了旺盛的文藝需求,才有旺盛的文藝供給。有了大量的供給,才能產生出文藝精品,輸出文化。
舉個例子說。一般而言富一代是沒有什麼文化方面的需求的,或者很少,或者主要需求感官刺激型的比較『低俗』的文藝產品。這也好理解,都是泥腿子出身,摸爬滾打半輩子,苦日子過多了,從小也沒有熏陶,他們自然對不能當飯吃的文藝沒什麼興趣。沒有需求,自然難以產生文藝供給。我寫曲高和寡的也沒人看,我還寫個啥?
到了富二代的時候,情況就有所變化了。中國人都重視教育,大部分有錢人子女的教育都差不了,不少還都專門在小時候去報美術班、書法班、圍棋班、音樂班之類的。當這些人長大後,衣食無憂又有良好的教育,自然就開始產生旺盛的文藝需求了。人嘛,總得找點事兒干,不用為生計操心了,自然得去找點樂子填滿空虛時光。就像當年的八旗子弟,第一代入關的八旗鐵騎肯定沒心思欣賞風花雪月,他們吃鐵杆莊稼的後人就開始提籠架鳥唱曲聽戲了。
是不是到了這個時候,文藝作品就能大發展大繁榮了?還不是。文藝還有自己的特殊性。需求出現了,它還不能馬上增加供給。
假如今天中國人突然不吃麥子改吃玉米了,肯定玉米價格暴漲,但是用不了一兩年,玉米產量肯定大量增加,市場恢復穩定,農民改種玉米就是了。不用你管,市場自己就能調控。
可是文藝不一樣,文藝的生產原料是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啊,你說富二代需要高雅文藝了,市場就能馬上供給嗎?顯然不是,文藝的培養需要從小的幼功,他的玩意兒早都定型了,你想要他也提供不了。
只有等到富三代的時候,在富二代需求刺激下的文藝人才成長起來了,才可能迎來文藝的高峰。
你看大唐盛世貞觀之治,文壇比南朝的宮體詩還糟糕。你看大明立國100多年,到了開始腐敗的嘉靖,才開始文藝的井噴。你看圍棋界,老聶擂台賽帶起了多少人關注圍棋,可是彼時市場上只能供給馬曉春常昊那一代,雖然關注空前只能被韓國吊打;到了現在擂台賽棋迷的第二代成長起來,才開始吊打韓國。
所以,優秀文藝作品的產生都有一定的滯後性。第一代打江山沒心思搞文藝,第二代有閑有錢可是市場沒有供給,到了第三代時,往往才開始有文藝的高峰。中國古代,文化的繁盛一般都是朝代中後期,政治開始腐敗的時候出現的,往往還是到了行將滅亡的朝代末期達到最高峰,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
所以你問,中國現在為什麼不是文化輸出大國?因為沒有文藝精品啊,沒有東西怎麼輸出?為什麼沒有,你估摸估摸,現在中國處於哪個階段?改革開放富起來的第一代人,現在還基本是社會頂樑柱吧,富二代們,現在大多數的新聞還只是在世界各地大學裡紙醉金迷,離他們接班都還差得遠。所以,還早著呢,再等等吧,
把排名靠前的答案基本看了一篇,
答題認真的沒有真正把握到問題的關鍵,多是習慣性的文化反思,特別是現在排名第一的答案。 其文化批判有一定道理,指明當前文化自豪感的根源來自迷失的恐懼感,甚至說得上是深刻,但卻答非所問,走歪了路。從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南轅北轍。
把握到問題關鍵的卻又剖析不夠深刻或者過於零散,主次不分。很多童鞋都知道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三言兩語,夠簡短,卻對讀者幫助不大,作為一個致力於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度觀察者(往自己臉上貼金?),我還是想認真回答下這個問題。答案有點長,需要一點耐心。(盡量嚴密的邏輯和相應的數據)
目前提供兩個版本,v2.0適合僅僅對問題想有個系統了解的童鞋,看完這部分就夠了,但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將版本v1.0也看完,不過有點長,資料有點多,需要更多耐心。
---------------------------------------------------下面是版本v2.0--------------------------------------------------
1.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當前的中國成為文化輸出大國?
因為中國的文化產業不夠繁榮。沒有成熟的文化產業鏈條。( 前面@惡魔的奶爸 也提到文化輸出首先得文化繁榮的觀點)
2.當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什麼樣的特點?怎樣才能使得中國有成熟的文化產業鏈條呢?
當代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足夠的消費人群和發育時間。
中國從79年開始改革開放,用了三十年時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中產階級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成形在於過去的黃金十年,對文化產業而言,中國第一次有了足量的消費人群,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土壤和基礎。(中產階級的說法不嚴謹,但懂意思就行)
培育一個成熟的文化產業鏈條,需要海量的資金與人才,外加足夠的時間。目前來看,我們最缺的是文化產業鏈發育的時間。
3.擁有成熟的文化產業鏈條是否就意味著成為了文化輸出大國?(建議細看)
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僅僅是擁有成熟的文化產業鏈條是不夠的,想要成為一個文化輸出大國,大概要有這麼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內開始出現龐大的文化產品消費市場。有人買才有人賣嘛,就是這個理。(相當於遊戲開始,消費市場都沒有的國家,就在旁邊看著吧,沒您事兒)
第二階段,國內開始出現健全的文化產業鏈。產業鏈條上的人能養活自己。相應的文化產品能夠在國內同國外競爭對手過過招。文化輸出什麼的就不用幻想了。(有一個或兩個小技能了)
第三階段,文化產業鏈條成熟。基本統治本國的文化產業市場。成為區域性的文化輸出大國,不穩定的向全世界輸出文化產品。(小技能全了,準備點大招了。比如韓國,當年的香港)
第四階段,文化產業鏈條非常成熟,有自己的絕招,能穩定的向全世界輸出文化產品。也就是所謂的文化輸出大國,或者說強國。(滿級二十五級,一身神裝,碾壓全世界的節奏)
【上面的提法基於私貨總結,主要讓童鞋們明白一個晉級過程,以明白我們的所處階段,更具參考價值的說明位於v1.0版本中,以日,韓,港三個儒教文化圈的後發國家或地區的舉例說明】
所以想成為一個文化輸出大國,僅僅是擁有成熟的文化產業鏈條是不夠的,還需要能夠走向世界。而第三階段跳到第四階段是最難的,鯉魚跳龍門,必須是實力和運氣都俱佳才有希望,特別是文化產業後來者。
如果歐洲不作為一個整體考量的話,當前世界能穩穩站在第四階段,只有美日兩國而已。大部分的發達國家處於第三階段,因為美日的先發優勢,特別是美國文化的強勢統治力,壓制了第三階段國家們跳龍門的希望。日本用二十年時間刷野種田,利用邊緣突破(動漫和遊戲),彎道超車,成功突圍。(這裡的文化產業指文化創意產業)
中國大致處於第一和第二階段之間。離第四階段還差得很遠。
成熟的文化產業鏈條是文化輸出大國的前置條件。即,到了第三階段才能走向第四階段。
------------------------------------------------------下面展開說---------------------------------------------
開始之前,辨析一些很多童鞋混淆的概念:
誤會一:將文化輸出簡單的等同於意識形態輸出。並以此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是強大的文化輸出國的標誌。
比如說,起源於英國法國的自由與民主,美國學去了,好萊塢電影老是拍這些東西,賺全世界的錢,因為自由與民主起源於英法,我們就以此認定英法是比美國厲害的文化輸出強國么?
誤會二:在全球化的今天,基本上每一個國家都是文化輸出國,但文化輸出國不是文化輸出大國,或者說文化輸出強國。
比如說,你說功夫熊貓,暢銷全世界,裡面充斥著中國元素,你能認定中國是強大的文化輸出國么?
誤會三:簡單的將古代的文明傳播方式和當代的文化輸出做相似類比。
文化傳播,在全球化,商業化之後的世界與之前有明顯不同,首先是影響區域,其次是傳播的媒介。古代的文明傳播更多是一個相對被動的過程,當代的文化輸出則明顯的帶有更多的商業目的,是一個相對主動的過程。不能簡單的類比。(這點可以持保留態度,歡迎探討)
消費市場和歷史積澱,決定了你能否成為文化輸出國,文化產業的強弱則決定了你是否是一個文化輸出大國。
讓我們看看這些文化輸出強國有什麼樣的特徵?(以日美為考察重點)
一:本國有發達的消費市場,只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才能夠支撐起本國的文化產業。解決生存問題。
二:自身有發達的文化產業,才能與外來文化產品產生競爭,不然本國的消費市場就會淪為別人的狩獵場。
三:發達的文化工業,嚴格來說,這屬於第二條,人才壁壘和技術壁壘是文化產業全球競爭力的核心,好萊塢靠什麼在全球攻城略地?為何動漫日本一家獨大?
四:健全的文化產業鏈是可以持續發展的根源,以IP授權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鏈,可以使得原創人員獲得很好的生存條件,吸引和培育人才。人才是文化產業的根本。
咱們再看中國
剛到達第一階段,向著第二階段進軍,中國的中產階級大量誕生源於過去的黃金十年。這片土地肥沃而充滿野性。
再看後面幾條,基本上還在萌芽階段,沒什麼可以多說的。
當代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本身是需要一個長期的,精心的培育過程,這需要時間和運氣。
舉個例子:
日本在1968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意味著這個時候的日本已經是擁有大量的消費群體,
日本漫畫是日本IP產業的核心,成長於日本漫畫的日本動漫產業,依靠電子產業和日本漫畫成長起來的日本遊戲產業。90年代後紛紛崛起。成為公認的文化輸出大國。從1968年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始算起,中間相差了將近20年。
這還是找到了一個當時還處於邊緣的文化載體:漫畫。以及後來新興的文化載體,遊戲。靠著先入優勢,日本才實現了文化輸出的突圍,可惜電影至今仍然是好萊塢的狩獵場。
中國離成為一個文化輸出強國有多遠?
慶幸的是中國已經開始擁有一個足夠大的文化消費市場,理論上來說可以支持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然而不幸的是,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之類的文化產品過於強勢,嚴重壓制了中國相關行業的發展。這不是一個我們可以無拘無束髮展的市場,而是尚是稚嫩之軀就要和人貼身肉搏的殘酷現狀。
舉個例子,文化產業逐漸興起的韓國,和電影產業被好萊塢肉蹂躪的慘不忍睹的香港電影。
為什麼韓國能夠在如此嚴峻的文化產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最重要就是國內消費市場沒有淪為外國文化產品的狩獵場,為什麼沒有淪陷,因為別人的『文化自豪感』,支持國產原創的決心和行為。給韓國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與之相反的例子是香港電影,上個世紀8,90年代統治整個東南亞地區,現在呢,凋零的還剩多少?被好萊塢打得潰不成軍,固然有其他原因,但觀眾的拋棄絕對是致命的根源。支持本國的文化產業才是中國成為一個文化輸出大國的出路。
中國想要成為一個文化輸出大國,首先做到的是擁有成熟的文化產業鏈條,基本統治本國的市場,但做到這一步,這只是學會了走,想要文化輸出,就必須與外國的文化產品競爭,主流的電影,動漫,估計是很難和國外競爭的,這就需要邊緣突破,要麼是全新的載體(遊戲是機會之一!);要麼是遇到特定的經濟危機,產生的彎道超車機會。
下面是那版本,有點糙~前方高能,熊出沒~~~~~~~~~
-------------------------------------下面是版本v1.0,適合學術探討,深入研究--------------------------------------
本文從文化產業角度來解讀這個問題。
1.為什麼要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文化輸出是一個複雜概念,文化本身需要相應的載體,以內容的形式展現。怎麼去衡量一個國家的文化輸出的能力呢?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客觀標準,用於描述文化輸出的能力。文化產業產值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實力的比較客觀的角度。(有些人可能會思考這個問題,有些國家國內的文化產值可能很大,但它的內容沒有賣到外國去,怎麼能算是文化輸出呢?這個問題本質上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階段問題,當國內市場飽和的時候,資本的逐利性導致了其必將眼光投向國外,想方設法迎合相應國家的審美需求,無論是好萊塢還是日漫都是如此。)
2.為什麼要引入這麼一個客觀標準?
如果沒有客觀的標準,這個問題就會變成一個自由心證的舞台。
比如,你說英國強,我說法國厲害,他說日本更好。這就沒法去取得共識。這是一個方面。
比如說,起源於英國法國的自由與民主,美國學去了,好萊塢電影老是拍這些東西,賺全世界的錢,因為自由與民主起源於英法,我們就以此認定英法是比美國厲害的文化輸出強國么?再比如說,你說功夫熊貓裡面是中國元素,因而認定這是中國的文化輸出么?這種判斷的方法顯然不靠譜的。對這類自由心證問題,這裡就不再吐槽了。
---------------------------------------------開始之前,先吐個槽哈---------------------------------------------
初中生小明去做大學高數題,錯了,於是人們反思,是什麼阻礙了小明正確做出高數題呢?
回答一:語氣悲哀而沉重,因為小明學習「過於」刻苦……(不明覺厲真深刻!掌聲雷動)
回答二:語氣悲哀而沉重,因為素質教育……(發人深省要反思!掌聲雷動)
回答三:語氣悲哀而沉重,因為小明長得太矮了……(機智幽默數第一!掌聲雷動)
-------------------------------------------以上,吐槽完畢,正式開始------------------------------------------
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當前的中國成為文化輸出大國?
首先,我嚴重不贊同上面某些從文化劣根性,體制限制性等角度的分析文章。
簡單來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的薄弱,即缺乏有足夠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社會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導致文化產業鏈條發育不全,都沒發育成熟,談何輸出。
所以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還沒有到達文化輸出的時候,如果非要找一個原因阻礙了文化輸出,那就是過去幾十年國內經濟基礎薄弱,產業鏈長期得不到健康發展帶來的後遺症。
----------------------------------------------下面做一些展開和延伸------------------------------------------------
這個問題本身是有一定問題的。
相信前面那個小明的段子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還沒學會走,就想著跑)
我的核心論點就在於,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遠遠沒有成熟,離文化輸出還需要一段成長的時間。要證明我的觀點,我們就得回頭看,中國當前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階段,世界上文化強國們都經歷過什麼階段。
相信熟悉產業發展史的童鞋心裡已經明白我要說什麼了,文化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正相關。
世界產業經濟的發展史表明,在工業化發展階段,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占統治地位達到一定高峰後,開始緩慢下降,同時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成為推動經濟的主動力。第三產業作為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產物,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先解釋下引用中的黑體字部分,為什麼世界產業史會有這樣的特徵?
一個國家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會這個國家催生大批量的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是文化產業的消費主力。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想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必然要求這個國家有大量的中產階級,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大發展必然是再擁有大量的中產階級之後的事情。
為什麼說中國經濟發展階段還沒有到達文化輸出的時候?
要看中國當前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個相似的對象,進行對比,歷史往往驚人的相似。下面我們對幾個後發工業國或地區,同樣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員,進行幾個橫向對比。看看他們是怎麼實現強勢文化輸出的。也看看中國的產業發展處在一個什麼階段?
(日本動漫通行全球(90年代之後),韓流,韓國遊戲席捲亞洲(05年左右),香港電影統治東南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衰敗我們不討論,討論興起背後的產業史)
(一:日本,日本對中國來說最具參考價值,該部分最重要,建議細看)
先看看看看我們的近鄰,日本!目前全球播放的動漫作品中有60%以上出自日本,在歐洲日本動漫比例超過80%。日本遊戲業號稱「一兆日元產業」,是世界遊戲業的先鋒,日本遊戲軟體的銷售額排世界第一。2010年,日本文化產業的規模超過11070億美元,約佔GDP總量的15%。
這麼牛逼的文化產業是怎麼造就的呢?
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日本的產業發展。
40年代的煤炭、水泥、纖維,
50年代的鋼鐵、造船、重化,
60年代的家電、汽車,
70年代的零售業、商社,
80年代的金融、房地產,還有就是,遊戲產業,動漫產業的興起!文化產業在90年代達到了自己的高峰。以前在一個回復里說80年代以前的日本是經濟暴發戶,90年代以後的日本開始學會如何做一個真正的發達國家,其中一個原因我個人認為是這個。有了自己較為完整的,可以強力輸出的文化影響力。出版發行事業達到了歷史高點,書店數量,報紙發行量,行業銷售額都是。動漫產業正式成形,稍早些的龍珠、灌籃高手、稍晚些的海賊王等作品陸續登場,開創了日本動漫的黃金年代。日劇的時代,這個不用多說。80年代末開始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是日本流行音樂的鼎盛期,今日代表日本樂界的B"z、Mr.Children、GLAY、ZARD、夢想成真、南天群星(成立很早,90年代迎來巔峰)等等諸多樂隊大賣於這一時期,平成年代的三大女歌手:浜崎步、宇多田光、安室奈美惠也均於90年代後期登場。銷量百萬的唱片一張接一張,一個日本再也回不去了的時代,現在只有A**48可以靠摸手會上百萬。 節選自:日本九十年代有哪些產業興起?
從資料上開始看出,日本的工業重建是從戰後開始,我們將時間點定為45年吧。
而中國的工業產業大發展源於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將時間點定位79年吧。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很明顯看出40年代到70年代是日本工業高速發展的30年,日本於68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用時23年。
中國從79年到09年,30年,同樣是中國工業高速發展30年,於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時候的日本,漫畫產業開始興起,動漫產業開始萌芽。
從這裡可以看出當前的中國產業發展現狀,大致相當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日本.
日本的文化產業興起於什麼時候呢?(這裡的興起理解為開始文化輸出)
80年左右的動漫產業,80末的遊戲產業,到90年代到達高峰,文化產業暢銷全球。也就是說日本真正成為文化強國是90年代之後的事情。
看看日本在此期間蟄伏了多少年。從68年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到成為公認的文化強國,經歷大約22年的時間。(中國會不會同樣如此呢?)
(二:韓國)
接著再看韓國,先看韓國的工業發展,公認的漢江奇蹟,一般指是在朴正熙時代開始的。
朴正熙掌權的1961年至1979年長達十八年統治期間,朴正熙按照韓國國情開展了新鄉村運動和韓國五年計劃,使得韓國的農業和工業得到快速的發展。短短40年的時間,首爾已經從一片廢墟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大都會。
咱們從時間點61年開始算起,到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經濟重創,大約36年的工業高速發展時期。韓國的中產階級在此期間已經形成。
韓國作為文化產業的後起之秀,發展勢頭迅猛。2004年,韓國文化產品就已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5%,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近年韓國文化產業在影視、網遊、設計、卡通等領域頻繁發力,文化產業儼然已經成為韓國第一大產業。
而韓流是什麼時候開始悄然興起的呢?
92年中韓建交,93年韓劇第一次引入中國,然後到90年代末期,韓流才開始真正流行起來,(只是流行,遠沒到興盛)當前風靡亞洲的韓流,真正開始在亞洲流行,得放到05年前後。
韓國遊戲領域則更早流行於中國,傳奇,這就是韓國網遊,01年被陳天橋引入中國,火得一塌糊塗。還有著名的遊戲,天堂,cf等等。
總的來看,60年代韓國開始經濟起飛,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從90年代中期,韓流開始逐漸走出韓國,走向亞洲,這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當然能否走向世界,從日本的文化產業來看,韓國可能還需要個10左右的時間,能否像日本這麼成功,很難,畢竟日本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文化載體:動漫,韓國想要突破,載體可能只能寄希望與網遊了。韓國文化產業能發展起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國人高度的文化自豪感(呵呵,乃懂的~),使得本土文化能夠有生存空間,才有了發展壯大的可能。這一點對中國很有借鑒意義,希望國人也能有這樣的文化自豪感吧。不然文化產業都變成別人的狩獵場了。
(三:香港)
香港上世紀90年初期,號稱東方好萊塢,電影市場上,在東南亞地區屢屢狙擊好萊塢大片。那香港的產業發展狀況是什麼樣的呢?這裡我引用下 @君臨 大神(建議看其經濟類帖,真的很厲害哦~)的一些相關資料。
1,1960年代以來,香港通過出口加工業,開始經濟騰飛,收入的上升,中產階層的形成,帶旺了文化消費的需求。1974年,許冠傑許冠文兄弟的本土草根喜劇片《鬼馬雙星》一炮而紅,使得香港電影告別了古裝武俠片的時代,走向新生。這一幕的場景,和2012年徐錚大熱的本土喜劇片《泰囧》誕生的意義是一樣的。(參見我的另外一篇答文「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國」的說法正確嗎?)
2,1974-1984年,連續11年的香港電影市場上,許氏兄弟的草根喜劇片8次榮登票房冠軍寶座,一次位列亞軍,票房冠軍的成績從600萬元提升到2900萬元,足足提升了5倍。這11年的高速成長,使得香港的電影產業培養了大批的製作人才,產業體系開始完善。
3,1985-1996年,成龍的功夫武俠片、周潤發的熱血英雄片、周星馳的草根喜劇片壟斷了票房排行榜。這十二年里,三大巨星各奪得四次票房冠軍,平分秋色。票房冠軍成績從3000萬元線,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成績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沒有被突破,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經濟騰飛之後的十年,電影產業開始興盛,以74年為斷代來看,用了10年時間培育一個完善的產業鏈條,為之後的十年的輝煌打下基礎。中間經歷的時間大約為20年,不過和韓流一樣,真正能影響的僅僅是亞洲一隅。之後在好萊塢大片數碼技術浪潮的衝擊下不幸淪為炮灰,為中國之後的文化產業發展所驚醒。(後發國家的文化產業鏈需要有安全的避風港,不然在國外發達的文化產業衝擊下淪為炮灰呀)
我想以上三個例子足以說明一些問題。我們的經濟發展階段就是個初中生,我們卻想去辦大學生的事,顯然是有問題的,如果上面這三個橫向對比,還是不能說服你,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具體的三產數據吧。
看看中國的三產比重,不說和發達國家(文化輸出強國)做對比,咱們和世界平均水平比:
中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是15%、52%、33%,而世界平均是5%、31%、64%
(資料是前幾年的了,最近的木有找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目前的第三產業比重已經超過第二產業了,將近50%左右,然而發達國家三產一般能達到70%左右!中國與之相比,有至少20%的差距!歡迎補充資料哈~)
中國目前的三產水平是50%左右,離發達國家的70%還有很大差距,這個數據充分說明了中國的第三產業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國內市場遠沒有發成熟,市場也沒有飽和,所以現在就想著文化輸出,無異於沒學會走,就想著跑了。
可以看出,特別是和日本這個很相似的國家對比,中國正處於一個以第二產業為核心驅動力轉向第三產業驅動的變化過程中。尚未到達以第三產業為主要推動力的發展階段。這意味著中國的文化產業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育,文化產業鏈不健全,這就是中國為什麼不是一個文化輸出大國的根本原因。(另外,想強調下,第三產業強,不代表文化產業強,比如,印度,它比較特殊,軟體外包什麼的,但文化產業強,第三產業一定不會差,有興趣的童鞋可以看後面的引用文章)
每一個發達國家,必然有其發達的第三產業。當前的中國,已是超越美國的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工業產業鏈條從低端逐漸向中高端蔓延,產能效率低的工業低端或者內遷,要麼外移,第二產業對人口就業所能起到的絕對拉動力不會有更高的潛力可挖。從世界產業史發展來看,下一個增長點註定在第三產業。而文化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國家出於戰略考慮,出台大量措施,以扶持增強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過去十年是中國中產階級快速催熟的十年,大量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已經誕生,或者說正在誕生,有志於文化產業的童鞋要看準了喲,未來10~20年是必然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成則使中國成為世界級的文化強國,敗則意味著龐大的文化產業市場淪為別國的獵場。
中國下一個發展階段的目標,就是成為一個文化輸出大國。這也是產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成功,便成仁。
以最具參考價值的日本來看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小明將會在2030左右成為一個大學生,如果這個時候小明還做不出高數題,問題本身就是可以成立的,那些從文化劣根性,體制角度分析的文章,俺就不敢貿然反對了。
-----------------------------------------歡迎對文化產業感興趣的童鞋繼續閱讀----------------------------------
統計顯示,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已佔美國GDP總量的18%—25%。
在美國 400 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公司,文化產業已經超過了航天航空工業,居出口貿易額的第一位,佔40%的國際貿易份額。
動漫產業是日本文化產業的主要構成部分。有「動漫王國」之稱的日本動漫文化產業規模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製作和輸出國,目前全球播放的動漫作品中有60%以上出自日本,在歐洲日本動漫比例超過80%。
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極為迅速,日本文化產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了汽車工業的年產值。日本遊戲業號稱「一兆日元產業」,是世界遊戲業的先鋒,日本遊戲軟體的銷售額排世界第一。2010年,日本文化產業的規模超過11070億美元,約佔GDP總量的15%,對日本的就業貢獻非常大。
節選自:鄭雄偉主持發布《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報告》
------------------------------------------------------------------------------------------------------------------------------------
另外,能看到這個地方,相信對文化產業是很興趣的,希望能關注下俺的一個問題:如何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待網路小說?
我個人非常認同高贊答案中的一點:先把生意做起,才能把文化輸出。
如果更進一步地闡述,我想這一點其實是在說,有效的文化輸出應該是一個分步執行的,溫水煮青蛙的長期計劃。
但我們現在對『文化輸出』的認識,卻有一個南轅北轍的誤區:我們以為一開始就要把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輸出到其他國家,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倘若在其他國家缺乏一定數量的初始受眾,這樣的輸出毫無疑問是粗暴而低效的。
一言以蔽之,中國在文化輸出方面最大的問題,可以說就是缺乏日本這樣能把一個義大利水管工做成自己國家形象代表的思維模式。
談文化輸出,中國需要認真向一個國家學習——『日本』。無論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國家,我們必須要承認,它是整個亞洲大陸文化輸出做的最成功的國家,也可能是唯一成功的國家(印度某種意義上也比較成功,但和日本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縱觀所有答案,談『文化輸出』,卻不談日本的經驗,在我看來真可以說是一葉障目。
舉兩個日本文化形象例子,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我所說的誤區是什麼。
馬里奧兄弟這個形象有多成功呢?這個遊戲系列在全球總共賣出了超過5億590萬套,而日本總人口才1.27億。這個形象被認為是遊戲史上最成功的形象之一。
但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日本人創造的形象身上,從上到下卻沒有一丁點日本元素。馬里奧兄弟生活在虛幻的蘑菇王國,在現實中的身份是義大利水管工(另一種說法是來自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這個形象的設計思路完全沒有考慮如何將『日本文化』附加在角色里,反而是充分考慮如何能打開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因此馬里奧的形象的四肢設計非常類似於迪士尼的角色,種族是白人,鼻樑高挺,眼睛輪廓深刻,鬍鬚濃密,棕色頭髮——甚至可以說,馬里奧的設計完全就是日本人種特徵的反面。
但就是這樣一個『反日本人形象』的馬里奧,卻火速敲開了歐美遊戲市場的大門,成為日本遊戲業稱霸世界的先鋒軍。如今,它早已經被視為是日本在世界遊戲產業的標誌。
哆啦A夢的形象有多成功呢?不僅漫畫的發行量超過一億兩千萬,2002年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亞洲英雄,也是到目前為止獲得此榮的唯一一位虛擬動畫人物。鑒於哆啦A夢在世界上的聲譽,日本政府決定授予「哆啦A夢」動畫文化大使的稱號。
哆啦A夢的形象有多成功呢?不僅漫畫的發行量超過一億兩千萬,2002年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亞洲英雄,也是到目前為止獲得此榮的唯一一位虛擬動畫人物。鑒於哆啦A夢在世界上的聲譽,日本政府決定授予「哆啦A夢」動畫文化大使的稱號。
但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日本人創造的形象身上,從上到下卻沒有一丁點日本元素。哆啦A夢雖然來自於22世紀的日本,但同馬里奧類似,它的形象卻充滿了迪士尼的設計痕迹,誇張的眼睛和嘴巴,短小的四肢,鮮艷的身體顏色對比。它最大的魅力來自於它的次元袋,那是作者對於未來科技各種美好的暢想和預言。
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任何日本特色的角色,卻被日本人自己視為代表日本文化的最佳形象之一,遍布飛機,地鐵,列車,大街小巷,並為東京2020年奧運申的首位形象大使。
這裡,我還能舉出更多例子。
上述的例子有幾個至關重要的共同點:
1. 這些形象全部都來自於動漫遊戲產業,主要受眾是兒童和青少年。和成人相比,他們是文化輸出最容易影響的對象。
2. 這些形象全部都沒有刻意強調任何『日本文化元素』,但都充分吸收和整合了西方本土文化中的流行設計元素,有的更突出強調人類審美觀中共通的對於『可愛』的認知。
3. 這些形象全部都沒有刻意強調任何『現實的歷史』,他們的故事設計都是架空歷史或者對於未來幻想。
綜上,我想可以做出總結:有效的文化輸出應該是一個分步執行的,溫水煮青蛙的長期計劃,切不可一開始就粗暴地將所有我們自以為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一股腦傾瀉出去。
中國倘若想進行有效的文化輸出,大約要有三步:
一開始的第一步,一定要認準文化輸出的目標:兒童和青少年。在文化輸出的方式上,一定不能過分強調『文化元素』和『歷史元素』,反而應該進行一些接地氣的形象創作和美好的面對未來的架空故事,以打開當地的文化市場壁壘為首要目標。
接下來的第二步,是在通過商業化操作培養起第一批對中國形象感興趣的初始受眾之後,慢慢將帶有鮮明『文化元素』和『歷史元素』的產品輸出到這些國家,並形成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流行亞文化(日本在這方面的操作是輸出忍者文化)。
之後的第三步,是通過廣告,電影,媒體,出版等平台,全方位的鞏固,做大和做強前兩步操作中的成果,並大力發展與之結合的旅遊業,吸引更多被前兩步的產品吸引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旅遊,形成一整上下鏈接的文化產業鏈。
最後,看看我們當下自以為有效的文化輸出元素:京劇,太極,少數民族文化——這些元素在中國的年輕人中都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亞文化潮流,又何談吸引外國年輕人?
京劇,太極,少數民族文化——這些元素在中國的年輕人中都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亞文化潮流,又何談吸引外國年輕人?
唯一有希望在外國形成亞文化的元素就是中國功夫。文化輸出最直接的例子,不應該是在國外能有多少個精通漢語的漢學家,而是問起大部分老百姓對中國的印象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根據我淺薄的見識,當下大部分國外老百姓的反應最有可能是下述三個關鍵詞:Chinese Kung fu,Bruce Li,Jackie Chen。因此這裡尤其要感謝李小龍和成龍——也許中國文化輸出近一半的貢獻都可以算在他們頭上。
綜上,我個人認為,近幾十年來,中國文化輸出最成功(也許也是唯一成功)的形象是:
最最後,我在想中國其實也可以模仿美國的WWE Superstars,也搞一個中國功夫的節目輸出一下試試,最好把各個門派都請過來,在招式上改編一下,服裝上前衛一點,各個門派的劇情套用金庸等大師的武俠小說,互相之間一系列相愛相殺,再加上一點內功的特效,表演效果也許真的會不錯。
照片鏈接:維基百科
https://data.travelchinaguide.com/images/background/bg-culture.jpg
KUNG FU PANDA animation comedy family action adventure martial arts 1kfp bear
很多時候,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中國目前輸出的文化 不爽! 不酷! 文化輸出從來不是靠精華,而是靠調動人類慾望的糟粕完成的。
我們對比一下我們的鄰居韓國日本,韓國電影,日本電影電視劇,還有日本文學,都非常深刻,在知乎豆瓣這種「小資」網站廣受讚譽。但是,試想,如果只保留這些,日韓還有文化輸出嗎?哈日哈韓是不是喜歡這些?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日韓的文化主要輸出靠的是韓劇,日漫,以及各種帥哥美女偶像團體。要論深刻意義,這些東西只能說是「糟粕」 。物化男性女性,販賣年輕肉體,編織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就是這些「糟粕」,才是日韓文化輸出的主力軍。當然,有個特例,就是日本武士和忍者,不需要什麼理解,武士刀和一身黑衣就是帥到炸裂。很少老外會去理解所謂武士精神,他們迷戀的只是帥氣的異國風情外表罷了。人們喜歡yy,喜歡龍傲天,喜歡瑪麗蘇,喜歡帥哥美女,那日韓文化就給你這些。但這也就是為什麼,偶像團體影響力基本只局限於東亞與東南亞,到歐美就失效了,畢竟審美觀改變了,「美色」的吸引力也就消失了。
大家想讓中國輸出的是古典文化,很抱歉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每一本中國古典文學著作,都需要深厚的中文功底,文言文處處是歷史典故,甚至可以說不懂中國歷史就無法理解文言文。這不光對於老外要求太高,對於普通中國人要求也太高了。人家看你的文化是為了開心的,不是來上課寫作業的。中國古典文化或許可以在歐美知識分子小圈子有一定影響,但永遠無法普及。
那中國有什麼可以輸出的呢? 高低搭配 ,俠客,功夫,和起點爽文。wuxia world這個翻譯起點的網站在海外大火,是中國近幾年最成功的一次文化輸出了,他僅僅抓住的就是民眾對於「爽」的需求 ,所以能給流行開來。再早就是李小龍和成龍的武打片,他們不需要你懂任何東西,甚至不給字幕搜無妨,但看起來就是刺激,過癮,搞笑,所以才能普及開來。這二人完全改變了西方對於中國人的印象,這種輸出還不強力嗎?至於我為什麼說「俠客」不是「武俠」,是因為金庸武俠的家國恩仇對於老外還是太難,與其輸出精神,重點包裝「青衫佩劍」的俠客形象,效果更好。
中國目前文化輸出的方向有偏頗,只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才能輸出。按我說,其實廣場舞,喊麥這種知乎er瞧不起的東西,都比《紅樓夢》有更大的輸出潛力。而讓老外學論語的孔子學院,還是省省吧,別浪費錢了。
一面抱怨中國沒有文化輸出,一面又瞧不起能夠輸出的東西,才是可笑。在自己人都不怎麼喜歡自己的東西的時候,就先想著怎麼去洗腦外國人了。
自己的人在全民瘋狂學英語的時候,卻想著怎麼在國外開孔子學院,給老外整個國學。
自己的青少年在聽著RB和hiphop的時候,卻想著怎麼忽悠鬼佬喜歡上聽京劇。
自己的孩子喜歡看蜘蛛俠,超能英雄,卻想著怎麼讓國外的孩子喜歡上孫悟空。
take it easy bro. 路呢還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先把自己人忽悠穩了再說。
孔子學院唄,團團鍍金聖地,這幾年稍好了一些,去那兒溜一圈,回來進可入體制,退可被統戰,不進不退就是華僑,你說美不美呀。
看了一圈,發現說的最多的是:因為政策限制,所以文化不能輸出。
這個是有道理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談論問題,總會犯這樣的錯誤:揪住一個看著最惹人生氣的理由往死里打,卻從不關心它是不是主因。
關於文化的一些問題尤甚。很多時候泄憤的慾望強過了一切。
說文化之繁榮,漢代的文化是繁榮的么?我們當代覺得漢代文學牛啊,司馬遷啊、司馬相如啊、東方朔啊、楊雄啊……這些名字拿出來都是宗師級別的。
可是當時就沒有限制么?士人在大一統的時代到來之後,失去了春秋戰國之際可以噓朽吹枯,足以縱橫捭闔,顛動世局的能力,只能集中在了帝王身邊,「固主上所戲弄,俳優畜之」。漢賦也大抵為了給帝王看著開心,所以寫的窮盡奢華,辭藻富麗,有抱負一點的還要考慮「美且刺」,要靠賦來勸諫帝王,但很多人也覺得靠賦來勸諫皇帝特么的看不懂啊!有毛用啊!(楊雄是其中最有名的,所以後來楊雄不寫了)當時的文人們心中也很苦悶,漢代文學的一大主旋律就是:悲不遇。
聖帝流德,天下震懾,諸侯賓服,威震四夷,天下平均,合為一家。 故綏之則安,動之則苦;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抗之則在青雲之上,抑之則在深泉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 使蘇秦張儀與仆並生於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故曰:時異事異。
-----東方朔《答客難》
要是當今的鍵盤俠們活在當時,西漢皇帝們定然也是「限制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咯。
我沒有說當今的文化政策是對的,任何限制人自由創作的政策,都是應該破除的,但我們也要看到,歷史上的很多個年代,都或多或少有著政策的壓力。但有這方面的壓力,不代表文化就要衰落,很多時候往往是在壓力之下綻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譬如,就拿我擅長的詩詞說。清代文化高壓,古來無出其右者。清代的詞號稱中興,是宋後最大的高峰;清代的詩也造詣頗高,同光詩人的作品絕對可以自立於永久。而文化相對寬鬆的明代,詩詞一道就無法與清代抗衡。(這裡建議對清代文學不熟悉的朋友們閱讀一本中國文學史,以了解其全貌。無論袁行霈、游國恩、龔鵬程的版本都可以。)
又如,想當然而論的話,國家板蕩,社稷丘墟的時候,人連活命都難,文化肯定會大大衰落。但往往現實又不是如此。三國年間,人口銳減的程度歷史上罕見,但建安風骨,是中國文學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節。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政策或戰亂,會對文化造成深刻的影響,但卻不是文化興盛衰敗的主因。
這個主因在哪裡?我可以說,文化史的發展自有其脈絡。
沒有無緣無故的興盛。任何一次文化繁榮,都是長期發展之下引發的質變。每一次文化的興盛,往前翻都是長達數百年的衰弱不振,但沒有這些衰落的年份,也無法醞釀出之後的興盛。譬如百家爭鳴的出現,基礎是對於之前成百上千年宗教文化的總結。西方文明也有一樣的規律,文藝復興是怎麼個復興,希望大家可以洞鑒之。
而我們的文化,現如今無疑是處於一個衰落期抑或說積累期的。原因很簡單,舊有的文化根基被摧毀,新的文化還在草創期。上個一百年的主題,就是激烈的摧毀,我們的創建相對於我們的摧毀,是遠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的。摧毀有摧毀的好處,社會土壤不一樣了,廢墟之上的重建,往往能創造出一座更加壯麗的城市。
但不是現在。現在還是各種思潮爭吵不休,沒有成熟的自生文化佔領高地的混沌時代。所以別談什麼輸出了,自己積累憋出來一波再說輸出吧。
對於這個階段,能遇見開明的政治和氛圍,當然能恢復繁榮得更快;沒有這個氛圍,總體的文化氛圍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這個時代,每一種文化範疇內所發生的事情,都是未來的一面鏡子。還是拿詩詞來說,守舊的想要恢復舊日榮光的有,開新的想要拓出新的藝術手法的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有,玩票各種不及格的也有。這其中,總會醞釀出絕對異於過往的偉大來。土壤不一樣了,舊有的榮光是回不來了,榮耀屬於未來。
(以上均是在說時代文化的整體水平,出現水平很高的個體不能叫整體文化繁榮。)
這是沒有人愛聽的實話。很多時候政策也像是一塊遮羞布,好像沒有了那些壞政策,我們就能創造出比肩唐宋的輝煌文明。
時異事異。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的下一個繁榮,不會是現在,有可能就到了幾百年之後。但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那個時代埋下種子。就像是南北朝時期沈約他們發現了漢字內部的節奏感,到了盛唐之後,這個種子長成了近體詩這顆參天大樹。
以上。
相關閱讀:如何彌補中國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文化斷層? - 夜小紫的回答
儒家會再度興盛么? - 夜小紫的回答
你喜歡聽歌劇嗎?
你喜歡古典音樂嗎?
你喜歡哪些文學巨著?你看過源氏物語看過浮士德看過荷馬史詩嗎?
知乎還算是個相對教育程度較好的地方了,有多少人能對上面的問題全部回答肯定?
放眼全中國呢?
喜歡聽歌劇的和喜歡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哪個多?
喜歡聽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的人多,還是喜歡聽小蘋果的人多?
喜歡閱讀復活的人多,還是喜歡看斗破蒼穹的人多?
你看,外國人的文化,也不總是能打敗國內文化產品的呢。
何況我說的都是國內不太高端的文化產品。
可是,能贏得大多數人偏好的,往往都是通俗的。
你沒有些藝術功底,能欣賞得了畢加索的畫嗎?能欣賞得了貝多芬的曲子嗎?
可就是三歲小孩也能跟著小蘋果扭屁股跳舞啊。
超過三歲的人多,還是有藝術功底的人多?
你去輸出道德經,輸出京劇,能輸出得了嗎?
你先在國內輸出吧,猜猜國人接受度如何?
要輸出文化,高雅的東西最多作為內核。
披著的皮,只能是通俗的。
沒錢,沒閑。
窮,忙。
多少年輕人怕惹得領導不開心,年假都不敢休?七天的十一假期,領導一句話變成了三天,話都不敢說一句?天天加班到半夜也沒見過加班費的影子。累。
年終獎買了高鐵票,買了煙酒回家看看父母,算算攢下來了多少?離首付還差多少?今年再不付首付,明年大橋通了這片地還得漲價,到時候就真買不起了。窮。
年輕人都玩啥呢。打dota呢。為啥?省力氣。天天上班那麼累,回家哪有氣力出去浪,去揮霍?坐電腦邊玩會兒遊戲得了,打完沖個澡趕緊睡。
還為啥?窮。窮的連台能帶動dota2的電腦都不捨得換。啥?舞龍舞獅?那玩意多少錢?上禮拜女朋友讓我給她買的300塊的錢包都沒捨得。
有答案說舞龍舞獅,京劇這種東西中國人都不喜歡,想推廣出去是選錯了項目,白費勁。對,也不全對。舞龍舞獅這種東西不好玩嗎?好玩。去台灣旅遊時,看到台南的廟會,一隊打扮有趣的人遊街舞大刀,我和朋友都特別感興趣,跟著走了一晚上,要能讓我們參與我們肯定加進去了。想像一下,每年都有幾天放假,你和朋友或者女友買來材料自己做舞獅,設計自己舞獅的形狀顏色,然後鑽進自己的獅子里,阿嗚啊嗚地叫著跑出去找朋友扮的獅子跑一圈。玩回來了,把獅子丟到自己別墅的儲物間里,明年重新裝飾,繼續玩。
多好玩啊!如果能這樣,我一定帶女朋友一起做舞獅,然後拉著她頂著舞獅出去跑跑跑,跟別的獅子撞撞撞,我都能想像女友會有多開心!
可是,沒有那個閑,沒有那個精力。假期被砍得所剩無幾,剩的幾天也就想睡覺。
沒那個閑錢,捨不得買舞獅,買來了,房子都沒有放在哪裡?
最關鍵的,大家都沒錢沒時間,也就沒有那個氣氛。一個人頂著舞獅出去像傻子。可是如果大家都有閑錢閑時,國家或者城市訂一個舞獅節,大家跑出去玩會開心死。
所以讓文化走出去,歸根結底還是要老百姓生活地舒適起來,有錢有閑。天天忙碌到深夜皮都剝下來抵押給地產商了,還有個屁的文化可以輸出。
多做多錯,
少做少錯,
不做不錯。
在知乎認真寫答案的人,迎接的噴子最多。
像我這種抖機靈/代罵人/講段子的,
反而沒遇到啥噴子,
而我稍微嚴肅一點認真一點的時候,
噴子就來了。
現實中也一樣,
你輸出新的東西,
就會有人反對,
於是你就有了障礙,
於是就很艱難。
推薦閱讀:
※大學讀經濟管理的人,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人為什麼要去博物館?
※在北大清華或者其他頂尖985 院校,到底存在不存在智商被碾壓這回事?
※博士生們都在幹什麼?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