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畫領域,不論配音水準高低,為何一些人覺得漢語配音不如日語配音「帶感」?

視頻封面魁拔豪華聲優剪輯版視頻並非是因為崇洋媚外, 純粹因為疑問.在語音學或其他領域是否有解釋?
(非原題主已經把原問題修改)


本人聲優控,在日本生活了4年,業餘時間參加了大量聲優的見面會/握手會/演唱會等,甚至到聲優養成學校試聽過一節課。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理解樓主題目中所說的「帶感」,借用王國維的概念,就是「隔」與「不隔」的區別。日語配音「不隔」,而國語配音「隔」。具體言之,就是不能和劇情畫面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無法無縫融入內心。

究其原因,首先,就像上面很多答案說的一樣,你在動漫里聽到的日語,和日本人生活中說的日語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僅是普通的日本人,連聲優本人,在我近距離接觸過的聲優中,也只有花澤香菜、釘宮理惠、豐崎愛生等寥寥幾人的本音很接近配音。普通日本人說日語的語氣很平,語速很快而且缺少起伏(相對動畫中而言)。如果以這種標準看動畫中的配音,就跟我們聽「話劇腔」一樣。以我更熟悉的女聲優來說,她們在配音時的音調會比平日說話高很多,也正因為如此,如果日本女生在生活中天生聲音尖細,會被叫做アニメ聲(動畫腔?)。如果這個女生不是宅,那反而會覺得自己很丟人。

說這些是為了說明,日本聲優在配音過程中追求的並不是對真實生活的再現和模擬,而是一種誇張。同話劇腔對漢語的誇張沒有什麼區別。而這種誇張正是為了配合動畫本身的誇張。日本有很多聲優同時也為外國電視劇電影配音,像平野綾,朴璐美這樣的大牌也會參加。如果你對比聽一下她們配動畫和配電視劇就會發現,雖然電視劇的配音也不同於本音,但誇張程度遠遠小於動畫,這就是因為電視劇更追求寫實而不是誇張之故。

說到這裡就可以回答樓主的問題。不論懂不懂日語,如果不是在日本社會生活過,基本融入日本的語言環境,是很難體會到這種誇張的。你會將這種誇張視為正常,因而產生了如王國維所說的「不隔」一般的效果。但在日本人自己聽來動漫配音,卻會覺得「隔」,因為這與他們的正常說話不一樣。

而當我們看國語配音時,因為有日常生活經驗做對比,也會覺得「隔」。我覺得這是我們覺得國語配音不帶感的主要原因。

其次,就要談到日本聲優界和國內配音界的現狀了。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日本的配音精英集中在動畫界,而中國的配音精英則在譯製片界。就像上面提到的,如果有動畫大牌聲優配外國電視劇,在日本會是一個很大的賣點。而在中國情況恰恰相反,《寶蓮燈》,《梁祝》等動畫電影都以影視明星配音作為噱頭(題外話,陳佩斯老師在《寶蓮燈》和《超人家庭》中的配音相當精彩,不愧是話劇出生)。上面有答案也說了,國內大牌配音演員的片酬是很貴的,動畫根本用不起。樓主如果只拿動畫配音做中日比較,就像田忌賽馬中拿上駟比下駟一樣,本身就是很不公平的。

而且日本聲優界近年來高度產業化,聲優的偶像化和專業化越發明顯。很多聲優本身都帶上了濃濃的屬性,如釘宮理惠的傲嬌,中原麻衣的腹黑,豐崎愛生的天然呆,等等。動畫製作在選擇聲優的時候會選擇跟角色屬性最貼切的一個,有時候甚至會在設計角色時就考慮到聲優因素。反觀國語配音時,即使有能力使用大牌配音,選擇面也窄得多。大家都知道台灣著名配音演員劉傑是《名偵探柯南》中工藤新一的配音,但有多少人知道他同時也是劇中的小嶋元太、長門光明、高木涉、本堂瑛祐、山村操、赤井秀一(後期)、橫溝參悟、橫溝重悟的配音呢?不可否認劉傑老師以其高超的能力詮釋了這些性格各異的角色,但一人之力,又怎能與高度專業化的眾人之力匹敵呢?

最後一點,可以說是「配音」或者是「翻譯」的「原罪」(這裡單指國內對日本動畫的配音)。因為我也做漢化組的翻譯,我想大多做翻譯的人也能體會到這一點,那就是本身就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可譯的東西!說詩意是在翻譯中丟失的東西,但很多語氣和情感,又何嘗不是會在翻譯中丟失呢?文字中都存在讓人「隔」的翻譯腔,更何況更生活化的聲音呢?有些台詞真的只有日語中才有對應的辭彙和表達方式,漢語語境中絕對不會有人那樣說話,這又讓人怎樣翻譯、怎樣配音呢?很多人提到《搞笑漫畫日和》的出色配音,但我覺得《日和》配音最大的亮點,是對台詞進行了高度本土化的二次創作,即不是讓聲音去配合台詞,而是讓台詞來配合聲音,從而在另一個角度實現了「不隔」和「帶感」。


這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想到哪說到哪吧

對於樓主的感受,語言熟悉度的問題是存在的。這不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但是不得不談。相對於中文而言,日文我們並不熟悉。所以日文是否配的「帶感」只是我們從我們理解的「聲音與人物貼不貼、戲足不足」來評判。但對於中文配音,我們還會自然不自然地有「是否和我們日常用詞、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相近」等諸多因素去考量

「配音」以「配」為先。「配」(形容詞或副詞),才是好的配音。樓主舉的例子比較特殊。「魁拔」的日文配音這件事之前也被很多關注日漫的人問及過。很多人都說就這部片子來看,日文的配音不輸中文的配音。而我們以往說的「原聲片一定是最好的」這個觀點好像不成立了。究其原因,簡單來說,「魁拔」是一個日系動畫片。我們從人物造型、敘事方式、表達手法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日系動畫片的影子。所以,日本人來配這個東西自然手到擒來。因為觀眾覺得「這個形象的聲音就應該是日語說出來的」

譯製片很難超越原聲片。為什麼?從事該行業以來,借行業之便,我總在同一部片子中對比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配音。我發現,不論是否談及客觀因素,中文的配音在其中真的算不錯的。那麼,好與不好有什麼判斷標準?客觀條件又有哪些?

從口型來說,同一語系、語族,或者說離著越近(由歷史、文化等因素而產生的語言差異距離,非地理距離)的語言做譯制要容易些。舉個例子,英語的「three, two, one」翻譯成西班牙語是「tres, dos, uno」。相對於中文的「三、二、一」,雖然口型都能「對上」,但西班牙語顯然要「對得更好」,也就會讓觀眾覺得「更像是從那人嘴裡說出來的」。往深里說點,談到「配音腔」,為什麼在譯製片里"James"要說成「詹ms」而不是「詹姆斯」;"Mike"要說成「麥k」而不是「麥克」。你想像一場戲,美國人James被迫拋下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感謝指正),離開家去某個遙遠的地方打仗。看著遠去的James,妻子哭喊著"Jaaaaaaaaams!!!!"。在譯制中,如果配音員說「詹——姆——斯——」是一個什麼效果。對不上口型!在韓劇中,"Oh Baaaaahhhhh""Ahn Dwaaaaeeee"等詞演員能擰著八字眉給你抖著拖半分鐘。為了貼合口型和演員的表演,我們的配音員只能用中文中不常見的表達方式和語氣說「大哥~~~~」「不要~~~~」。還有韓語中的典型語氣詞"YA!YA!YA!YA!",大意是上級或長輩「不太高興」地喊下級或晚輩。如果配成「呀呀呀呀」,中文裡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如果配成「喂喂喂喂」,口型對不上

另外,原片語言的一些語言習慣和以其語言自身特色為基礎的台詞亮點在譯制中很難完成。比如,英文中經常會有這樣一句話"For god"s sake, PLEASE....."如果配音演員說「看在上帝的份上,求你了」,觀眾會覺得離自己生活遠。這導致你不管怎麼說、說的多自然,觀眾會覺得你有「配音腔」。而如果跳開「上帝」這個與我國本土文化距離較遠的詞,讓這句話顯得通順合理接地氣的話,一旦後面的台詞拿這句的「上帝」做文章,怎麼辦?再,在某一部「蜘蛛俠」電影中,蜘蛛俠喪失了超能力。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又行了」,便從一個大樓頂起跳,高喊"I"m BACK!!!"。但結果比較悲壯,他重重地摔到了下面的一輛車上,口中念著"My back......"。兩個"back"的同詞不同意給影片的這一場戲增添了喜劇效果。如果翻譯成其他語言,從技術手段上很難達成「既保持原片原意、又有上下文同詞不同意的對賬」,也就損失了部分喜劇效果。所以,字幕組現在會在一些有這類情況出現的台詞上再加一行字幕以做解釋。但配音不允許

除了語言本身的限制之外,還有很多限制因素。配音的目的是「還魂」。如何還魂?我們先把動畫片與非動畫片——更準確地說,非真人演的和真人演的分開。影片和聲音是一個整體。對於非動畫片來說,一個人的一句台詞的表達方式、一個轉頭的動作幅度、甚至走路的邁腿方式都是一體的。導致他「這麼說話」的原因可能有地域文化、所屬人種、演員本人性格及語言習慣等諸多因素。我們很難從中把聲音抽離出來。動畫片相對好處理。因為動畫形象往往不會讓人有「這個人(有很多情況都不是「人」)就應該怎麼怎麼說話」這種感覺。但也有例外。舉個例子,迪士尼最近的一季「史迪奇」已經完全交給日本迪士尼去製作,但第一手配音還是英文。我在拿到這個片子的時候甚至覺得作為第一手的英文配音都不是很「貼」,因為很多形象都極度「日本」。大家已經形成對這類形象的聲音認知。即便台詞是按英文語言習慣設計的、第一手配音也是英語,觀眾依舊覺得不「帶感」

配音在日本已經成為一個完整且興盛的行業,在中國還僅僅是個行當。據說,在日本的影院中,譯製片和原聲片的排片比例和中國正相反,可見其行業的發達程度。這與很多因素有關。首先,日本的大量原創動畫片、電視劇、電影、廣告、電視欄目對配音有著極大的需求,這大大催生了行業的壯大。其次,日本的配音與其原創片(尤其是動畫片)已經形成一個整體。配音與影片的所有組成部分是借力使力的。就像方文山所說,「『最佳作詞』不僅是對詞作者的肯定,很大程度上也是對曲作者的肯定。因為歌不好聽,詞寫得再好也沒用。」配音也是一樣,你會看完一部片子,然後說「這片子真爛,但配音真好」么?。如果你這樣說,你所謂的「配音真好」中也至少有編劇和角色的功勞,絕非配音一件事情。而日本不僅做到了各方面製作的高度精良和契合,甚至有意無意地把一些形象和玩法「民族化」。「魁拔」就是典型的例子。這種人物造型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就是日本動畫片」,也就自然會覺得日文配音更貼合、更「帶感」。

由於在制度上的不完善、流程上的不科學、工藝上的不嚴謹(不全是主觀因素),我國配音在越來越好的內部和外部形勢中依舊舉步維艱。近兩年,諸多配音演員從幕後走到台前。配音也漸漸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和重視。觀眾驚呼「原來甄嬛是配音!」恰恰證明了我們配音演員的出色。從業者和愛好者的投入對配音在中國的興起乃至興盛很重要。但目前,有此還遠遠不夠,需要與配音相關的上下游合力,共同發展共同壯大,才能讓觀眾覺得——「帶感」


題主已經說了「不論配音水準高低」,怎麼那麼多回答都是圍繞著培養體制、水平。。。

作為一種語言來說,日語全是母音,沒有捲舌,發音平直不受阻礙,音調簡單,整體感覺簡潔短促、厚重響亮。加上配音對呼吸和氣流控制技巧的強調,更容易有一種抑揚頓挫的感覺。聽過一次日本的聲優培訓課,隔著房間門都能感受到那種共鳴和激情。竊以為國內美聲唱歌、早期配音、戲劇也略有那種調調。

作為一個吳越方言使用者和日語學習者,我覺得閩浙某些山區里的發音與日語極其相似(但是傳說最難懂最像日語的溫州話我倒並不覺得十分像),我媽媽小時候在東北生活過,回到南方後她表示老家的發言太難聽了,生硬,跟打架一樣,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日語的特點。

另,我想像了一下如果把日語配音的感覺放到中文作品裡是什麼感覺,忽然發現除了三國演義想不出有什麼影視作品適合那種氛圍,不說什麼劇本啊製作啊,中國文化本來就是比較內斂細膩的
如果想看看用中文裡也有日語的感覺,請感受一下抗日神劇里說中文的日本兵。

補充:日語作為膠著語,加上時態和敬語語法,它的語句一般比中文長,使日語對話容易表現出較強的節奏感和連貫感。語速一快句子一長很容易就「帶感」了。

日語台詞對話都以直白的生活語言為主,偶爾出現的古語也多是嚴肅簡潔。但是中文裡為了美感文化感什麼的吧會加上很多成語、修飾詞,一定程度弱化了直接的情緒表達。


覺得中文配音不帶感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二:

1.優秀配音演員的基數不夠大,國內的動畫業也不是很發達, 普通的動畫片請不到最優秀的配音演員了。 一些比較有投資的動畫片為了宣傳,也不會請專業配音,而是選擇一些「不帶感」的明星。

2.動畫片的演繹方式其實是比較誇張的,也需要比較誇張的台詞方式去配合它。中國日常的影視作品,大多是比較生活化的台詞方式,電視上演的說話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語音語調差異不大。而日本影視,本身說話方式和日常就有一定區別,要略誇張一些,動畫片就更加如此了。

我非常贊同樓上自正中庸和 smile re 的回答。日本動漫中的配音方式,真的很「話劇化」,受眾聽習慣了,也就接受了。而且因為日語絕大部分人聽不懂,只是一些「悅耳」的音節,當人物聲嘶力竭地喊出台詞的時候,完全不會違和,換成中文的話就不同了,你可能會覺得——很誇張,至於嗎?好做作!

不知道大家現場看過話劇沒有?在特定的環境下,那種台詞的朗誦方式,非常「帶感」的,拿來配動漫,就不一定了。把握這個令人舒服的度,挺難的,需要真的很有研究的專業人士。

樓上有一位貼出了兩段電影的經典配音,但就我個人來言,最喜歡的國語配音影片有二:1.美劇《成長的煩惱》,配音超贊,神了。2.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動畫片,美版MAC《太空堡壘》。我認為這是國語動畫配音的一個經典,聲音和影片完美融合,隨便點了一集,大家感受一下:
視頻封面太空堡壘(國語版)3視頻
太空堡壘的配音,還是比較「譯製片腔」的,但是功底在那裡了,配出來毫不違和。
台灣的國語動畫配音也有很多優秀之作,相較內地的譯製片腔,要生活化很多,譬如說《中華小當家》:
視頻封面中華小當家16視頻

B站曾經做過三輯國語配音海外動畫片的專題,地址在這裡:童年·國配海外動畫(第三期) 認為中文配音不帶感的朋友可以去那裡看看有沒有自己中意的配音?我反正覺得挺多帶感的。

影視明星配音方面,斯琴高娃的說話方式就很適合配身份特別又高端的老太太,還有老三國裡面演曹操的鮑國安,喜歡他的台詞方式嗎?他如果配動畫,帶感不帶感?還有最近比較火的季冠霖,她為小龍女配的音帶入到動畫片中任何一個神仙姐姐類型的人物,都很帶感吧!

但是大家發現沒有,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帶感聲音,是不是都偏平和,偏內斂?那種像打了雞血一樣熱血激情的小年輕角色,一時還真想不起什麼代表角色來……


1) I believe there are good voice actors in China, but the producers / investors are not willing to let the voice actors express themselves with any real confidence. Too much interference, and everybody merely accepts the job as a way to get paid... then when the job is finished, we all clearly see that the voice actors never fully invested their artistic creativity in the project.

2) Of course many Chinese voice actors are hired only because they represent cheap labor, or because they have some speci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producers and investors.

1)我相信在中國有很多優秀的配音員,但是出品人跟投資商業不會讓配音員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配音。有太多的干擾因素,大家只能拿拿錢辦事,所以當配音結束後,我們看出在整個過程中,配音員們沒有完全投入太多藝術創造性。

2)當然,也有些配音員被錄用是因為費用低,或者跟投資商出品人有特殊關係。


對於前幾名的回答我有不同觀點。
日本人說話語氣很強烈,感情很誇張。你注意觀察動漫中甚至日劇和日本電影中日本人的說話方式都伴有誇張的語調,豐富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很有話劇的感覺在裡面。其實這種說話方式和現實情景是很不相同的,是一種如同話劇一樣的誇張表現手法。
但是看多了日劇和動漫之後,我們就慢慢接受了這種對話的形式,習慣以後也就覺得沒有那麼違和了。而且這種誇張的對話方式感情充沛,表現強烈,有其獨特的魅力。
但是到了中國動漫又不一樣了,像日本動漫一樣採用強化後的語氣配音會與我們日常熟悉的中文語言習慣發生抵觸,覺得莫名的彆扭。畢竟日常生活中的中文語氣不會這麼誇張強烈。但是如果用日常語氣來進行配音,對比日本動漫又莫名的少了很多激情,覺得燃不起來。
這是一個在動漫中使用母語時面臨的真實性和藝術性取捨的兩難問題。


就中國的廣告那種配音腔,你在日常對話的時候也用這個腔調,不覺得是神經病么。。。另外,配音腔和播音腔是兩回事,配音腔有極大的誇張成分,而播音腔是不帶任何感情的,平時對話無論用哪種腔調,都會「不真實」,脫離了「真實」,自然就違和,我們覺得日語配音帶感,是因為「我們覺得日本人平時說話也會是那個腔調」~~


被各種瑣事纏身,再不寫就沒興趣了,上來怒答一發。

首先,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因為「帶感」這個詞沒統一標準,帶的是啥感?尿急感?菊緊感?性奮感?淚下感?沒有統一的標準可比較,空談帶感就是各說各話。

其次,請問題主,您懂日文么?你聽中文配音的時候自然是可以知道說的什麼,和現實的差距有多遠。那您知道這日文配音和日本人生活中的對話有多遙遠的差距么?聽都聽不懂的話,憑什麼來判斷「帶感」?光知道「亞美爹」、「一庫」是啥意思就能說日文配音帶感了?那種片當然很帶感了,關了聲音我都有感好么。

最後,請問題主,您知道的中文著名配音員有誰?不說楊成純、畢克、尚華、李梓、童自榮這些一代精英,也不說徐濤、馮憲珍、戰車、雷長喜、柏崇新這些話劇院隱藏的高手,也不說張涵予、黃渤這些從配音員走出來的明星演員,更不說李自學、張濟平、馮雪銳、廖靜妮、周思平這些TVB經典,就台灣的劉曉芸、劉傑、張主蕙、庄慧茹、陳美貞、石班瑜(這個估計知道的人多一些)這些台灣配音名家,您能分出誰是誰么?恐怕不行吧?
張藝和葉清給《無間道》配的天台對決,這麼多年來一直是經典
視頻封面無間道,天台對白視頻
楊立新給張國榮配的《霸王別姬》至今流傳

請問你知道這些都是配音作品么?恐怕您連哪些影視劇作品是有配音的都不知道,更談不上評價中文配音帶不帶感了。就說日本聲優,神谷明,這麼大腕的配音員,配過的經典無數,你能立刻說出哪一個?特色是什麼?給您提示一下:名偵探柯南里的重要角色哦

在下並不想憑藉自己對這行懂得多一些來鄙視你,但在做出這麼大一個論斷之前,還請先了解一下中文配音界和日文配音界的狀況,兩者環境不同,文化不同,但都有很高峰的表現,切勿妄自菲薄。
======================無聊的分隔線==================
吐槽完樓主,補幾句對中日配音界的了解。我自小喜歡配音這個藝術,大概是廣播劇聽多了的緣故,接觸日本動漫影視又比較早,所以連帶著對聲優也了解一些。總體來說,日本的聲優行業比中文配音的發展要繁榮穩定,因為他們的產業環境要好於中國同行,至少這個工作可以糊口的同時,還是一個有尊嚴的職業,金月真美(藤崎詩織聲優)一開簽售會,那可是N多人去圍堵啊,待遇不亞於演藝圈紅人。雖然規模未必趕得上,但至少對聲優來說,這種成就感和榮譽感是不能少的。到中國這裡,基本沒法說。所以中國的配音員數量不如日本,這是必然的,連帶著平均水平也要比日本差一些,這個也沒必要否認。

但就頂層的藝術水準來說,中國的配音員是讓日本同行拜服的,因為中國的配音員往往接受過專業戲劇訓練,同時又往往歷盡人生,藝術探索的後續發展讓日本同行嘆為觀止。畢克以聲音的表演,讓高倉健先生引為知己,馮憲珍對為梁贊諾夫電影的配音,連梁贊諾夫本人都讚嘆不已。日本聲優雖然也經過一定專業訓練,但面對中國專業配音員的磨練和成長,他們其實是很羨慕的。

說到底,中文配音過於退居幕後,太多不為人知,所以精彩作品在那裡,樓主這樣的也不知道。而日本動漫的確水平挺高,輸入又集中,樓主聽多了就以為日本人說話都那樣精彩有趣了。別扯了,真正的日本人對話,沉悶無趣,動畫里那麼精彩的真不多。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像毛利小五郎那樣胡說八道的。

給樓主貼個著名配音作品:《魔獸世界》最早的片頭動畫
視頻封面WOW片頭動畫視頻

這段動畫的旁白配音是馮憲珍,1977年畢業於中央戲曲學院表演系,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最著名的配音作品是《辦公室的故事》,影視戲劇作品一大堆,我不說了。

最後,我一直沒提邱岳峰,因為那是神。他和卓別林聯袂奉獻的《大獨裁者》,至今是我時常溫習,給自己前進勇氣的珍藏。
視頻封面大獨裁者片段視頻

祝所有喜愛配音藝術的朋友們,能繼續關注和喜愛這門藝術。


中國的配音演員跟日本的聲優實力差距在哪? - 動畫
希望大家來看看這個= =
然後,謝邀
我覺得這個問題更多的是
我國跟日本的配音員行業的現狀
以及配音員的作品的質量問題
行業的工業化水平差距太大了···

這並不是一個很難理解的問題,如果想要配音員這方面趕上,那先想想
我們的電影,動畫,電視劇的製作水平能不能在總體上趕上日本
很現實殘酷的問題


怒答! 樓上諸位可能了解日本動漫,卻不太了解國內配音的事。

孫悅斌,李易們配個音多少錢知道嗎?這不是國內動漫請得起的,是有不少演員大腕給動畫片配過音,但是台詞功底好的很少,葛優是個演戲的神,配音台詞,了了事。王志文的配音聽過嗎?

國內大把好的配音,甚至有的可稱為大師。

上譯,北影的前輩們帶的頭非常好,傳承也有,但是整合資源,電影對配音的重視度,配音者本身的地位等等因素,導致好的配音走向了廣告,而不是動漫等。

我這個德行,徒弟輩,在業內吃不開的,混的不像樣的,去接個錄書的活起碼2萬,也就十萬字的樣子。注意這還是不像樣的。

包括台灣幾個轉型配音的,想當牛逼帶感,你聽聽賓士級別的國內廣告配音,石斑魚算什麼!

根本原因:第一,建國後對配音的冷落,童自榮那時都是小輩,邱岳峰們死了,但是聲音的魅力和力量種下了種子。只是不太受尊重。至少從錢上不行。10年前,隨便從廣院拉出一個配音系的師哥,懂不懂的都能給震了。配日漫一點問題都沒有。

第二,大眾品味很低級。說個圈內很多年的段子,聲音界鼻祖,齊越大爺。據說,就一句話,中央台的台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現在開始播音」早晨大概6點半左右。日本很多粉絲,因為時差,定鬧鐘,大概要早起來,就聽齊老師的三句話,不懂中文,但被感染,聽完,上床繼續睡覺。齊老師那個時代,錄音設備還沒有普及。

這是小鬼子的品味。欣賞得了,知道什麼樣,就能慢慢趨向。

第三,當今社會,真練的少了,真愛這行的傻子少了,真水平到了的,要吃飯,要吃點好的。孫悅斌大概30秒得5萬塊起了。但是,國內日漫音譯誰請得起這個級別的?有錢的製作單位,也沒這個意識,因為爛點依然有人買賬!孫悅斌這個級別的,包括稍微往下的,一概不主動參與,也一概沒人請?
但,孫們,經常自己練習,給整部電影配音,整部動漫配音,會掛出來,有興趣的去聽聽,帶感!

凌亂了。

不友善的知乎,可以隨意判斷用戶是否友善。

被禁言一天第一答。沒有解釋的禁言是耍流氓!沒聽過好東西,就以為國內無人,也是耍流氓!

在知乎插音頻是高難度啊!附片陳丹青的文字。
陳丹青:邱岳峰

  我早想寫一點關於邱岳峰的文字。可是寫他的什麼呢?照現在的說法,他是「媒體名流」。可是一位六七十年代的配音演員,再有名也是隱身人。他沒有了,活在我們的「聽覺」中,死後好一陣還能聽到他在電台電影中滔滔不絕;配音演員即便活著,亦如幽靈。邱岳峰!嗓音瓮聲瓮氣,深沉銳利又帶點沙啞,簡直性感透頂。他隨便說什麼都充滿戲劇性,這戲劇性忽而神性忽而魔性忽而十足人性,他聲調誇張,有誰平時過日子象他那樣講話?他只配「配音」。他只是角色,而他的角色只是聲音,好象從來沒有這個「人」,所以我忘了他。是的,直到去國多年回到北京意外買到他的錄音帶:一盤全本《簡愛》,一盤配音集錦帶回紐約聽——神了!我的耳朵從未忘記

  是他,還能是誰!我一遍一遍聽,大笑,出神,驀然返回兒童時代,返回我的「聽覺史」的「史前紀元」——有一部德國電影《神童》是他早期的配音,妙不可言,誰還記得嗎?可惜沒有收入——集錦中的《白夜》、《凡爾杜先生》、《大獨裁者》、《警察與小偷》、《簡愛》,哈,我居然還記得大段台詞,還有他的乾笑、獰笑、囁嚅、哼哼,兼以中氣十足的哀鳴……羅蘭?巴特說:「每回我看到明知過世的演員的電影,總會感到憂鬱,此即攝影的憂鬱。」他又在括弧里補一句:「當我聽到死去的歌者的嗓音,也感受到同一的心情。」

  亡者的聲音,其實,活人說話,一旦「話音剛落」,聲音即告永逝,古人的「繞樑三日」,「餘音裊裊」,是「回想」聲音,模擬「傾聽」,不是「真聲音」,不是真在「聽」,是錄音技術留存聲音,重播聲音,此刻——任何被你親耳聆聽的聲音都代表「此刻」——「邱岳峰」就在我曼哈頓的畫室里口若懸河神氣活現,以每一聲瓮聲瓮氣證實他還在,巴特憂鬱,因為他要在老照片中找回母親的形影——照片全是啞巴,而邱岳峰仍在說話,他正在說話,他的聲音比他在不在雄辯百倍!

  他是外國人。別的天才配音演員(李梓、劉廣寧、童自榮、畢克、尚華)感動我們,但我們不會錯當他(她)們是外國人,然而邱岳峰似乎比羅切斯特還要羅切斯特,比卓別林還更卓別林,當我後來在美國看了《簡愛》和《凡爾杜先生》,那原版的真聲聽來竟像是假的,我無助地(條件反射般地)想念邱岳峰,在一句句英文台詞中發生「重聽」。他,一個上海居民,一個在電影譯製片廠上班的中國人,直到我在紐約再聽邱岳峰這才「恍然大悟」:他沒有說過一句「外國話」,他以再標準不過的「國語」為我們塑造了整個「西方」。

  但我還是忘了他。在真的「西方」,英語淹沒了我:外國沒有「外國電影」。好的翻譯仍然可以是好的語言,二者都是文學;配音再好,卻仍是語音的替代品。配音,為傳播計,是屬上策,論藝術,畢竟下策。久而久之,譬如,當一位美國太太在譯製片里用北京話嗲聲嗲氣——哦!查利!親愛的,您難道這樣對我說話——我已不能習慣,以至聽之悚然。好在懂得外語「原版片」的觀者究竟極少,我未出國前不就兼看兼聽,津津有味而不知有異么?但我出國了。出國後,我開口說話先得給自己「配」上英語,而輸入美國的「外國電影」一律配上字幕,不「配音」。

邱岳峰是偉大的例外。他是一位嗓音的詩人,一位在配音藝術中無所不能的「莫扎特」。他的配音像是電影原版另一個獨具價值的「副本」,時過境遷,是那些角色有幸「配」上他,原版反而成了「邱岳峰語調」的副本:那盤錄音剪輯名曰《邱岳峰絕版》。在他活著的年代,他的配音也可謂「絕版」,在中國,官方話語不可能經由他的嘴,暢懷一說:能想像么,邱岳峰念社論、報告新聞、講「革命故事」?電台里的播音員也是一流嗓音,義正詞嚴,但聞腔調,絕不流露性情——邱岳峰是個奇怪的異數,國家電台的異類,他只配在全中國官方語音的天羅地網之外,給洋人配配音。我們,官方電台的億萬聽眾,惟在他那兒才能聽到別樣的語調:溫柔、尊貴、慵懶、纏綿、狡黠、玩世不恭、出言不遜!他超越了劇情和角色,是啊,現在想來,我們在邱岳峰語調中貪婪傾聽而沛然神往者,其實是語言語音的活的氣質:那才是人情與人性。

他去過西方么?是什麼使他語音的氣質與「中國」毫不相干?奇怪!我們又憑什麼覺得那就是「西方」的語音?我們都與西方無緣,絕緣,獨有他,天然地「西方」,不但在革命年代,便是今日,他也比媒體電台中的中國播音話語更摩登,更有教養,更神奇。邱岳峰之所以是邱岳峰,乃因在他的語調深處無不散發著另一種濃郁的氣質,一種被我們五十年來的文化排除盡凈的氣質,是的,我願將這氣質稱之為「頹廢」。

頹廢,「邱岳峰語調」的深髓。英國貴族,羅馬偷兒,紐約殺手,彼得堡單戀者,還有那位大獨裁者,豈不都是極度頹廢的角色,邱岳峰表現反派和「另類」角色簡直天縱其才——聽眾也是「角色」,並在傾聽時「進入角色」:倘若聽眾各自的內心均曾滿蓄難以聲張的沮喪、憎惡、心有不甘、尊嚴折損、惡意的怯喜、瘋狂的本能,凡此種種,忽然,都被邱岳峰的語音霍然喚醒,驟然舒解,在潛意識裡暢飲那頹廢的甘洌。我們以為是被外國電影所感動,其實是在享受頹廢的快感。是的,我們想要如何而不能如何,種種快感需求長年壓抑,而頹廢也正是邱岳峰語音的快感源泉:是他在壓抑的年代替我們發怒、還嘴、嘲罵、耍賴、調戲,在出於常態的語音發作中(好一位誇張的天才),是他的聲調引我們作虛擬的自我作踐、自我擴張,便是我們日常話語中的虛偽造作也因他而獲至聲調之美,我們假借邱岳峰語調的變態、狂態、醜態獲得自我治療,異化為「外國人」,釋放自己,在傾聽中人我錯置,想入非非。

什麼是頹廢?那是電台朗誦全然沒有的激情,人性,憤世疾俗,潑辣健康,因頹廢有如瀉藥,挽救語言的生命與權力:在幼兒園我們就聆聽同一種腔調,我們生來最先獲賜的無形封鎖即不能以自己的性情痛痛快快開口說話——配音,與聆聽配音,是惟一的例外,不是么?請諸位再聽聽。那一代配音演員無不凝聚了過於豐沛的才情,好像他(她)們的七情六慾全都在配音生涯中孤注一擲,此外,這幾副優異的嗓音何以自處?而嗓音豈非天賦人權!是頹廢激發了邱岳峰的才情,而這才情點燃的正是頹廢,在全中國無產階級大合唱的共振與雜音中,那時,只有他一個人的聲音竟被允許頹廢,竟至於肆無忌憚傾瀉著頹廢而沒有人意識到那就是頹廢。

  邱岳峰自己知道么?他是黨員還是舊時代的「留用人員」?受到重用的文藝幹部還是監控使用?在那個高度政治化的年代,他的聲音全然是非政治化的:在政治年代,是配音專業為頹廢氣質提供了合法的出口,盡情蒸發,淋漓盡致。他的才華即是頹廢,一如頹廢乃稀有的才華,我們的文藝此後再沒遇到過秉賦了頹廢的天才,邱岳峰的氣質因之寥若晨星。不是么,試聽今日的播音、配音,我們充耳所聞的是輕佻、空洞、矯情與濫情。

  記得嗎,他曾被電台請來就他的配音藝術夫子自道,老傢伙洋洋得意再三模擬一句舊台詞,我不記得那句台詞出於哪部電影,但記得他在那個根本吃不到「奶油」和「草莓」的時代曼聲念道:

  奶油——草莓,奶油——草莓。

  誰還能複述如他:輕快、冷漠、沉鬱、厭倦,而他僅以這副嗓音即活得有如一位士紳。但我們從不想到他活得怎樣,是啊,他活得怎樣?有過「自己」么?「文革」後他的聲名更形卓著但忽然了斷了自己的性命——當我聞知他的死,才想起他一直活著,並不只是空中的聲音,而「聲音」似乎是不死的——滬上市井傳說過他赴死的原因,是原因,也不是原因。我猜,我願斷定,他死於高貴的頹廢。

  看他的儀容——等我看到時那已是遺容——竟十足外國人模樣,像是俄裔的混血後代(命運的伏筆:一個終生說中文並以中文播音的「外國人」)?除了為他身後出版錄音集錦,沒有文字單獨評價他的配音藝術(他是幽靈,怎樣評論一個幽靈?)。他的笑容也頹廢,真的頹廢者就像那樣和暖地微笑,如他的語調,和悅、親昵、仁慈。

  我對那個時代的天才配音演員心存感激,他(她)們像是文藝體制內一小片「編外」的天空,從空中散播著人性的聲音——你要無情才能活在這無情的世界!「凡爾杜先生」對那位他本想謀殺的女子慘然說道。邱岳峰有情,他謀殺了自己。當我在異域生活中几几乎忘了他,空中傳來他瓮聲瓮氣的嘲笑與嘆息。

  選自陳丹青:《多餘的素材》

出來賣得,我想貼二維碼。


不過就是想勾搭你關注。


微信公眾號:亦無歡


原因有兩方面:
第一:日語音節效率太差,表達一個字需要太多音節,這樣就有很多音節去變化去承載感情,所以聽起來更豐富。
第二:大家接觸的日語配音大部分都是動漫配音,動漫配音本身就更誇張,和配電影電視劇根本不是一個狀態。而國內好的動漫屈指可數,大家接觸到的國內配音更多的是電影電視劇的配音,電視劇配音本身就要求正常說話,盡量接近生活狀態,電影配音更是要生活。所以大家印象中中國配音不如日語配音音量和音調的變化大,錯誤的把這些當成了評判配音水平好壞的標準。


相關:配音學徒,配過幾個小角色。


歪樓,
為什麼上面兩個根本就沒答題的確被頂到最上面。
而下面認真分析的贊不過百?


頂樓的幾個答案略有答非所問的感覺,我想題主的意思並非是從配音領域質疑中國為何不如日本,而是單純的從主觀上或者說是聽起來日文的配音稍微比較帶感。什麼是帶感,我想從一名不懂日文的普通老百姓來講,那就是兩種約會,一種是放著交響曲的約會,另一種是放著小情歌的約會,誰也不能說那一種音樂比另一種要差,單純的從約會上來說,後者更帶感。

說了這麼也並非是能解答題主,而是給後來者一點參考,題主作為一個非專業領域的人到底在問的是什麼。

覺得不好那就左上角返回……


不管扯出來多少理論,日和系列還是中文最帶感!


雖然幾位大佬說的很好,但大家都跑題了……

原聲的好壞根本不用爭論,一個例子就夠了——《龍珠》里孫悟空的配音是野澤雅子。我相信知乎的男性網友挑任何一個出來,都比原聲強!她配的確實差,但是大家就是得聽原聲,沒有道理可講!愛聽聽不聽滾!

無關好壞,習慣而已。

你能想像在北京衚衕里穿著褲衩遛鳥的大爺見面蹦出一句地道的「Bonjour」嗎?那句話明顯應該是「吃了嗎?哪兒去啊?」

有一個相似的情況,就是作品和角色的譯名。大家捫心自問,單看李小狼和李小明這兩個名字,真的有差別嗎?為什麼一說李小明大家就狂罵呢?

我當年是從《機器貓》開始看漫畫的,最早大陸推廣多啦A夢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心裡是12分的抵觸,天天想的都是「等銀槍銀甲的來了,把你們這些異端都咔嚓!」結果等了10年,撥亂反正也沒來,反而我寫文章也得叫多啦A夢了,不然讀者看不懂。

日本動畫作為青少年亞文化的一個領域,愛好者自己就已經把自己特殊化了。看中文配音的那不叫宅,叫小學生。西方人也一樣,看原聲才叫OTAKU,看正式引進英語配音的那叫美國小學生。

其實只要不是本土配音,哪個配音都行,看英語配音版在中國的OTAKU中是一件很高格調的事,一點不掉價。尤其是英文版腦殘星,感覺比日文原版還給力。同理可證,美國OTAKU看中文版腦殘星(不知道有沒有)肯定也是特別高大上,比英文版格調高多了。

另外,聲優文化是日本動畫文化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你不聽原聲咋個混啊。中文配音再好,有兵庫北3個字更讓你身臨其境嗎?野澤雅子的孫悟空,聲音再讓人吐,那也是原聲,別人的配音再好,那也不是OTAKU應該看的。

這就是文化,玩搖滾,你穿西裝打領帶上台先向觀眾鞠躬然後再感謝領導,那不叫有修養,那叫傻逼。

我印象最深的中文動畫配音,是當年衛視中文放的《福星小子》,裡面阿當的國語配音出神入化,遠超古川登志夫,但是在圈子裡,持我一樣看法的人寥寥無幾,因為看過那一版的人比例很小,大部分人看的是粵語版或者是日語原聲版。如果不是我對中文版有先入為主的印象,肯定也會對中文版不屑一顧。

日本聲優地位是高,但爛聲優照樣遍地跑。棒讀這是動漫論壇出現率最高的詞之一,而且近年有愈演愈烈之勢。可是你聽著就是順耳,就是覺得身臨其境。這和方法啊環境啊P關係都沒有,純粹是習慣。再大的水平差別,也無法填補你之前十幾年養成的欣賞習慣。

「放開我」這句話,配得再好你也是沒感覺。「止めて」配得再生硬,你還是會硬。

順便放圖毀童年


因為人家的聲優是專業的,一圖勝千言。


視頻封面花澤香菜和QB教你配音(熟肉)視頻


曾經看過一個問題:為何在圖形中看到漢字總是很違和,但英文就不會?

下面回答者提到一個理論:作為漢語母語者,當我們看漢字和外文時,大腦處理過程是不同的。
在我們大腦中,漢字直接就是文字,而外文首先會被認為是圖形,然後才判斷為文字。作為文字的漢字和作為圖形的外文,直覺上當然不是一樣的觀感。
(記憶寫成,原題目找不到了,如果有知友能幫忙找到,不勝感謝)

這個理論在大腦的功能分區中也可以得到印證:
神經中樞里負責處理文字的「言語視覺中樞」(Angular Gyrus)和處理語言的「言語聽覺中樞」(Wernicke』s area)都是視覺、聽覺中樞之外專門分出來的部分,熟練度不同的語言走不同的神經迴路是有道理的。

換句話講,在我們眼中漢字首先是它所承載的信息,然後才是它本身的圖形,漢字作為信息先於圖形。


在本題中套用此理論:

當我們聽漢語時,語句本身包含的信息被優先處理,純作為聲音的認知會延後進行。我們聽漢語配音時,是一種「入戲」的狀態,信息、劇情在第一位,配音演員的技巧更多是在片後回味或者有意觀察時才能欣賞到。

而我們看外語片時,字幕才是信息輸入途徑,配音作為純粹的聲音被處理,這讓我們更容易體會到配音者語氣、嗓音中的微妙之處。


我並非專業研究者,以上是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更新:
找到了開頭提到的答案:為什麼很多人無法接受在產品的外觀設計中出現漢字?


謝瑤
同意@變態紳士 的觀點,日本聲優競爭激烈,能產生好作品。

配音的差距代表了整個動漫產業的差距。

配音行業與任何一個表演行業都一樣,需要經過專業訓練和大量的練習。要有台詞訓練基礎,吐字、立字、歸音技巧,喉部緊張度訓練、語感語音練習、氣息調整訓練。在眾多技巧之上還要把握情感表達尺度等等等等各種表演理論,這樣才能準確傳達作品的情感,引起觀眾共鳴。

需要配音演員的行業很單純:譯製片、動畫片、旁白、廣告、宣傳片,還有給個別影視演員單獨配音,比如石班瑜。

日本動漫遊戲產業發達,需要大量的聲優(配音)演員,這是日本配音演員素質高的最主要基礎。龐大的市場需求產生了龐大的配音演員隊伍,進而產生競爭,優勝劣汰,最終培育出了石田彰、子安武人、釘宮理惠、林原惠美等等等等一大批偶像級聲優。這些聲優與動畫角色一樣受人追捧,甚至能因為聲優提高劇集收視率,這就使得日本演藝界加大了對聲優的培育力度,大量年輕人也願意成為聲優。這就形成了產業良性循環:有良好的市場基礎、有演藝公司和藝術院校的培訓機制、有市場競爭制度、有年輕人參與熱情,並且還有就業保障,日本的聲優產業自然水準高。

反觀中國,配音演員的從業環境主要集中在譯製片、解說旁白、廣告、宣傳片這些領域。在譯製片大行其道的年代,配音演員曾經輝煌過。遼譯和上譯創造了無數經典聲音,我就不多緬懷了,只提一部《天書奇譚》,這是中國配音界的盛宴,囊括了童自榮以外上譯所有的經典聲音。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互聯網時代到來,大量觀眾直接去看原聲電影,譯製片市場大幅萎縮。而國產動畫也受到了極大衝擊,幾乎沒有人認真創作動畫。通過正規渠道引進的影院動畫和譯製片質量高,但數量少,難以養活足夠的配音人才。而且這些「大片」往往盲目追求明星效應,去找影視明星配音。效應有了,但不一定適合這部片子。比如《花木蘭》找成龍配音——成龍早期的港片都得別人配,他現在也就是能說利索普通話的程度,能配出什麼好聲音來?噱頭而已。

與大片相對,各地文化公司小規模引進的動畫數量大,但公司為了節約成本,一般不找專業配音演員,只是找些藝校學生或者配音愛好者,質量參差不齊。

現在我們能在網上找的很多愛好者自己配音的作品。有很多愛好者很有天賦,但畢竟缺乏訓練,而且缺乏配音導演的統一調度,使得配出來的作品整體水準不高。

總之,缺乏市場規範、缺乏培育、缺乏重視,這就是目前國內配音界的問題,也是中國動漫界的問題。覺得國內配音不如國外配音,這毫不奇怪。這是整個配音相關影視產業的差距,不是配音單獨一個行業就能追上的。

------------------------------------
順便與@smile re先生討論一下。

日本故事人物設定——主人公由弱到強逐漸展現劇情。其實仔細想想八九十年代的動畫,全都沒有這種調子:主人公擁有某種才能,最後才發現並被充分使用。葫蘆娃,邋遢大王,孫悟空,阿凡提他們都是一開始就明確擁有某種才能的。他們所剩下的就是直接展現自己的能力了。
可以簡而言之嗎?我們的純國產劇沒有熱血,努力,友情這種劇情

這與年代無關,主人公由弱變強這種情節到處都有,只是一開始沒有放到國產動畫片里,而是在武俠小說里。
主人公的成長史是個漫長的過程。日本有漫畫連載產業。而主人公成長這個過程實在是連載的最佳選材,所以肯定會有很多漫畫選擇。基於漫畫和動畫的天然親緣關係,這樣的日式動畫也就多了。而國內沒有日式漫畫連載,但報紙上卻有武俠小說連載。所以我們能看到郭靖和夥伴們從內蒙一路打到臨安城,最終學習各路絕技,擊敗了四位武學至尊帝王。

另外一點就是,動畫片成本高昂。九十年代以前的國內動畫市場依靠計劃經濟,經費緊張,只能集中力量拍攝一些動畫電影或者系列劇,所以也就沒有劇本空間來描寫主角成長了。


單從動畫的譯制配音這個角度拋開聲優本身的水平(題主不也說了「不論配音水準」的嘛……)來談談,有3點原因:

1、習慣問題,很多人在提起「好的」譯制配音的時候很多人基本上都會習慣性地懷當年的舊;說當年老一輩功底怎樣怎樣,殊不知在這群人口中,當年的「譯制腔」又不知不覺地成為了如今的一個不吐不快的槽點;說白了,因為當年大多數人接觸到的就是譯制配音版。LOL里的中文語音台詞現在各種被人所津津樂道、當梗玩,又有多少人知道英文原版台詞,把原版台詞拿來津津樂道+玩梗????一個道理唄

2、製作、引進方的問題,一部海外作品引進國內,這裡頭可能會有3個方面在從根本上影響著一部作品譯配水平:製作方、引進方、推廣方(這一方很多時候會與前面兩者重複)

這個問題的答案里有人提到了當年一些片子請了像陳佩斯這個實力和知名度級別的演員來配音,其實美國那邊也一樣,《蒸汽男孩》的英文版里有出演X戰警的Anna Paquin、Patrick Stewart和蜘蛛俠里的Alfred Molina,而這次《最終幻想15》電影的英文配音也是請到了冰與火之歌里的Sean Bean和Lena Headey還有出演絕命毒師的Aaron Paul;作品本身有多大的手筆也是個不可忽略的東西

里界「神作」Another Lady Innocent(對不起這趟車我不得不發一個……儘管不是司機,也不知道秋名山在哪兒……)作品的題材時間背景還是南北戰爭,這在某些朋友口中絕對是「文化對應」的「政治正確」了是吧???然而這動畫的美版DVD我看了……那英文配音……別說了,我……我……我硬不起來……

這動畫的製作方都被那數毛級別的繪畫給搞破產了……更別提引進方還有多少心思搞譯制工作……

所以同樣的道理,這題目下大多數人所提到的日本動畫……它們在中國這邊負責引進的公司手裡又有多少預算又有多少實力又用了多少心思呢????

3、譯制配音在國內的現狀,其實,譯制配音這個東西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基本的功能型目的;說白了,其實就是相對於字幕那種「畫面上的翻譯」而言,另一種在聽覺上的翻譯;(定義得極端一點兒,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同聲傳譯」)為不喜歡的字幕的觀眾服務,而不是專門拿給各位「帶不帶感」的。所以中文配音最最最最最最基礎的一點不是所謂的感情到不到位、聲線還不還原,而是「話說得標不標準,觀眾聽得清不清楚」

配音就是一種進一步降低觀眾理解信息門檻的翻譯服務,你可以選擇不接受這個服務,但它有存在的必要;而這種本應該是更加促進人性化的服務如今在咱中國……製作方不重視,觀眾沒意識……唉…說多了都是淚……


寫一點個人主觀的看法吧。手機碼字,精神錯亂。
一個是確實存在中文聽的懂日語聽不懂的情況,除非能達到聽譯的程度。聽不懂的時候只能聽日配的語音語調以及感受聲優的聲音傳達出的的感情,但對於中文恐怕關注就不是這個,第一反應是聽懂了然後感覺這麼說好奇怪/違和/羞恥之類的。b站上有個各國配音的魯路修視頻合集,除了日配原版和英配確實好到不容易挑刺之外,不去考慮中配本身的台詞,單論語音語調語速和情感,中配感覺算是比較靠前的了,記不清西班牙語版還是哪個版本聽上去簡直像新聞聯播一樣。。。
另外一個就是台詞的翻譯問題,這個也是會影響到上一條。畢竟日番,創作時就是按照11區人民的語言習慣來的,聲優念的都是日語,日語又是清一色的按照平假名去發音,所以翻譯到中文以後在念出來你經常會發現我去時長根本對不上啊。這個問題在漢語詞上還體現的不明顯,一遇到和語詞和非サ變動詞就會崩掉。比如番中出現頻率不算低的「あなたのことが好きだよ」,翻譯過來其實就是「我喜歡你」,但是這日文和中文一比確實略長啊,不改動本土化一下難道讓我們拖著長音念「我~喜~歡~你~~~」?還有日語里一個神奇的原則「句子越長越禮貌」,碰上一堆敬語就可勁翻譯去吧。同時就算時長一樣如果不進行本土化改動有時候聽上去那就不是一般的奇怪。比如fate/zero最後切絲啪啪用令咒命令吾王放咖喱棒毀掉聖杯時,吾王喊了一句「やめろ!」(貌似是,記不太清了),翻譯過來大概是住手停下之類的(或者不要?)。。。中配喊的是「別這樣!」你們自己感受一下,平時哪有人這麼說話。英配就感覺好多了,一個「no」拖足三個音節。
所以我感覺是中日兩國本身語言的區別(發音啊語言習慣什麼的反正我也不懂→_→)以及大部分看番的人聽不懂日語聽得懂中文因此對中配的本土化要求很高是感覺中配不如日配的原因之二。其他原因就不多說了。
估計這也是b站上那個月刊少女中配好評如潮的原因吧,本土化做的挺不錯的。


推薦閱讀:

TAG:動畫 | 配音 | 華語配音 | 日本聲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