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相當高比例選擇學工科出來當工程師,其初衷是什麼?

有一種說法是你對工程學不感興趣不熱愛、指望靠其賺大錢就別來學工科。
——————————————————
此處希望某些人不要把自己學的一門工科當作全工科生態的代表,尤其不要把最特殊的計算機類當典型。


答題前先想說幾個問題:
1. 由於高考招生的規則,中國大學的專業個數基本是個賣方市場,由學校的科系設置和資源分配來決定每個專業每年招多少人。可以說中國大學生真正「選擇」工科的並不多,不少人都是為了上XX校而選了和自己興趣不太相左又招分不是那麼高的專業。過去十年中熱門的專業(大家一股腦的想進的專業)和工程最沾邊的是計算機,而其他最熱門專業,比如金融,管理之類,和工程無關。

2. 對王哲的答案不完全認同。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在中國受重視的程度和社會地位遠遠低於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德國工程師的培養從高中開始就術有專攻,而美國在十幾年前工程本科還要比其餘的本科多出一年,而如今雖然年數一樣了,但是課程負擔明顯重於非工程專業。在收入上,矽谷工程師們的起薪一直是和華爾街entry-level job在一個水平線上,而這兩年由於金融危機和start up的興起,前者的薪金更是一直在長。可問國內211,985高校畢業的本科工科生有多少能在5年內進入全國收入的前15%.

3. 國內在基礎教育中對「工程」和「科學」這兩個概念的混淆嚴重影響了高中生對專業的選擇,準備大學學物理專業的高中生很多能對大學物理有基本的概念,但多少準備學電子工程的學生在進學校之前知道Fourier Transform,transistor,crystal oscillator大約是個啥。如果現在去問一些初中學生造火箭的人的職業叫什麼,多少人會說「科學家」,多少人會說「航空航天工程師」。

4. 個人覺得相對於國內,中國大學生大量選擇工科的情況其實在來美國讀研究生和博士的中國留學生中更普遍。結合上述的第一條 ,所以在回答中會涉及到這個人群。

----------------------------------------------------------------------------------
下面試著答題:
I 就業:國內大學生選專業基本逃不開這個問題。其實就業市場無非就是一個人才供需問題。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只要沒有全面的經濟崩潰,實業對於工程師的需求不會出現突然的縮減,同時工科教育本身的難度和消耗又使合格的工程師的供給不會在短時間內有大的增幅。結果自然是一個穩定的就業市場。但必須說明的是相對於歐美,在國內大多數工程師的工資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並不高,因此就業因素其實更多的是穩定而不是高收入。同時技術崗位在選人的時候相對的受「關係」的影響較小,因此對於非X二代的子女而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II 興趣的延續和必然的選擇:國內高中的文理科分科讓理科生基本就不太可能在高等教育中選擇人文社科,而很多理科宅對商科又不感興趣,最後的選擇無非就是pure science或者engineering。而從事純理論研究對於人的智商,耐心,毅力都是很大的考驗,而且路常常是越走越窄的,而對apply science方面感興趣的學生選engineering則是很自然的。在大學階段工科的專業選擇往往遠遠多於理科,因此就算每個專業選的人並不多,最後全部加起來會形成數量可觀的人群
III 對於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而言,財務,就業,尋求社會地位的多方面壓力使很多人不得不選擇一個很在畢業後很快就把自己養的還行的專業,由於外國人在美國就業有各種各樣的顯性和隱性限制(比如簽證,擔保,clearance等等),滿足這樣選擇的專業並不多,而且很多都是工程專業(當然金融類也是很大一塊)

IV大實(私)話(貨):難道大家就不覺得工程本身就非常的酷么?我們學校工院的Dean在開學第一天就和我們說,Engineer這個詞並不屬於源於Engine,而是源於Ingenuity,創造,發明,創新。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不就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么?對古代文明發展程度的界定很大一塊不就是他們的科技水平么?工程師的創造一直是維持基本生活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大航海時代的帆船,二十世紀的航空和宇宙探索,還是如今的通訊網路——一群工程師們用著牛頓,開普勒,麥克斯韋,薛定諤等等偉大的科學家在一百甚至幾百年年前的發現,把紙上的公式變成了我們觸手可及的便利——難道作為這種人類文明的基本創造者不應該有一種由衷的欣喜和自豪么?
大家都認為Tony Stark是個吊炸天的高富帥,但人家吊炸天的原因正是因為他是個無比神奇的工程師啊(當然人帥也很重要)。我等工科苦逼們在lab里昏天黑地的時候常常戲稱自己在搬磚——但這些磚砌起的是幾乎所有的現代工業文明。When scientists look to the stars, they wonder about their mystery. When we engineers look to the stars, we think about building something to reach them. To the stars and for engineering!


----------------------------------------------------------------------------------
防被噴:以上一些用英文的部分是因為筆者的工程學習完全在英文環境中,對中文專有名詞了解有限,怕翻譯錯誤。
回應評論里關於理工劃分的問題:由於在上一條里講的原因,筆者對工科的劃分基本是基於美國高等院校里的學科分類,因此會把Computer Science算在Engineering之下。


看了自己幾年前寫的答案,覺得之前的答案還是寫得太衝動...這幾年工科背景,或者是北航的名聲,給我的工作無形中加了不少分,所以,無論當初自己的選擇如何,我都會感謝因為陰差陽錯而進入的母校。

以下是之前寫的,或許有失偏頗,帶著個人情緒:

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相信大部分老師都是說,理科大學多,錄取率高,以後好找工作,從而把我們忽悠到了學理科。其實那個時候也就14,15歲,教育制度決定了,我們只會寫作業,只會考試,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麼樣的,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夢想,怎麼樣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怎麼實現自己的價值。關於這點我就不吐槽了,我深感自己就是這麼一個被教育機器生產出來的標準件。在高考完了之後填志願的時候,看著一本厚厚的專業目錄,看著一長串工科專業的名稱,聽起來特別高大上,覺得好高端,當時當時並不知道從這些專業畢業之後走向社會的方向是什麼。我們腦海中的思維還在停留在「學好了知識就很牛」的階段。Too young too simple.

當時我的分數可以填報北京除了Top2之外的其他所有大學。我知道自己比較擅長學習語言,本來想填報北京外國語大學,但是,在填報志願的當天,高中班主任,化學老師等人看了我作為理科生,居然填報了一所他們看不起的文科大學,就開始一本正經地勸我,語言只是一門工具,學理工科才能有一個穩定的飯碗。教育在他們眼裡已經成了很功利化的一個東西,而不是挖掘你的才華到底在哪裡。當時比較天真的我就選擇了工科專業的不歸路。想一想,一個女生學習飛機發動機,是要有多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物理和機械的熱愛啊!學習發動機並不能激發我的興趣,所以,最後我還是改行了,畢業之後,我毅然辭去了去國內某發動機研究所的工作,現在在做英語口譯。

個人觀點,並不是說不能功利地去看待教育,教育當然是為了整個民族的進步,社會的進步,可是應當更加重視每個人的興趣點在哪裡,而不是大家都對某一個熱門的專業,熱門的領域趨之若鶩。

回到正題,為什麼這麼多人去選擇學工科??

有一部分人,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比如父母雙方或者有一方是工程師,於是從小耳濡目染,長大之後延續了父母的理想。

有一部分人,真正喜歡理工科,真正是出於自己的愛好,立志要為國家做出貢獻。

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像我這樣,當時並不太明白工科是什麼意思,就是因為高中理科學的好,就順水推舟大學學了理工科。高中,甚至大學有一個很典型的思維傾向,就是總覺得學理工科的比學文科的要牛。我不贊同這種情節。稀里糊塗地就進了一所985理工科院校之後,很多人能接受現狀,甚至覺得自己的大學很牛,懷著這樣一種情緒在繼續當學霸,同時,很多人對於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哪兒並不清晰,所以就繼續稀里糊塗地只能在這條路上繼續奮鬥。我問過周圍很多工科女,你真正喜歡這個專業嗎,甚至我問過許多男生,你們真正喜歡學發動機嗎?他們的回答都是,不喜歡,也不討厭,也沒有別的選擇,因為他們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究竟是什麼。因此只能在這個專業繼續深造,讀碩士,博士,為了以後能進牛的單位,解決北京戶口,等等。

同時,在這樣一所大學裡面,想轉專業也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專業以前有個同學轉去了英語系學習其他的轉系成功的案例還是比較少的。

----------------------------------------------------
2016.11.26
在逃離了本專業四年之久之後,毅然決定重返本專業。畢竟半路出家當翻譯的我,在工作中更加了解到了圍城內外的世界之後,決定還是不要荒廢了功課比較好。英語翻譯的職務讓我從外圍的視角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本行業,不僅限于飛機發動機,而是更加廣闊的飛行以及試飛領域。

或許這就是工科的魅力,涉足之前覺得高深莫測,入行之後累的脫掉一層皮,轉行之後甚是想念,於是給了自己第二次選擇的機會,毅然又選擇了工科。四年的學習,四年的工作,工科,或者更狹隘地說飛機這個行業,已經慢慢地融入到了我的骨子裡,成為了我生命中不願意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說之前高考稀里糊塗學了工科更多地是因為家長或者老師的引導,那麼現在此時此刻重新回到工科領域,是因為自己的選擇。因為熟悉,因為付出,所以熱愛。


如圖:
------------------------------------------------------------------


------------------------------------------------------------------------


-------------------------------------------------------------------------

---------------------------------------------------------------------------


說說我自己吧。
我當初選擇讀工科學造船,是因為我確信,「工業是天底下最浪漫的事」。這話出自馬督公的《大目標》。當然,馬督公所說的工業的「浪漫」,更偏向於「有錢有閑才會有浪漫」的那一層意味,跟我所說的「工業的浪漫」仍有所不同。
我所說的「工業的浪漫」,當然不是大學裡的那些個所謂的「工科生的浪漫」(比如用機床做一對戒指什麼的),而是一種為工業的美所陶醉而產生的快感。
「工業的美」這個說法貌似又很抽象。還是舉個栗子吧:蒸汽朋克。多鉚蒸剛,大艦巨炮。你可以說這就是機器崇拜、大塊頭崇拜,說到底還是生產力水平太低下、人太渺小的體現云云——那又如何呢?反正我看到這些可愛的傢伙們腦袋裡就會分泌多巴胺:


圖1.冰雪奇緣基洛夫

圖2.誤入歧途新澤西

圖3.十四萬噸の瑪麗
即使收入的軟妹幣比同學少一半,我還是選擇了去船廠——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喜歡這些可愛的傢伙們,喜歡看著她們從圖紙到鋼板、從鋪設第一塊龍骨到駛向大海的過程。至於什麼「為了祖國的海洋戰略」啦、「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啦之類的把工業跟民族主義扯上關係的口號,我是敬謝不敏的。
於是我又想到《起風了》里的堀越。儘管被方相罵得很慘【方相新作】是我青山獨往時——評《起風了》兼寄友人(我也基本同意方相的觀點),但我還是覺得,能夠感受到工業的美,真的是一件很浪漫、很幸福的事。
不知我這種人在龐大的工科生群體裡面佔百萬分之幾——但願我們不會變成堀越、但願今日中國不會變成昨日霓虹。


我先來講一個悲傷的故事:

因為出身關係,第一家裡沒錢,第二不會待人接物,第三沒有政商關係,所以大多數底層和平民階層的家長會建議子女選擇工科。

工科學習的經濟成本相對商科和藝術比較低,學生靠比拼智力和努力就能獲得一技之長,因此競爭相對公平。

格物致知,工科工作主要是和物打交道。一般情況下,認真仔細就能把本職工作做好。當然如果會左右逢源,察言觀色,工作氛圍會更好。

工科就業市場是個比較充分競爭的就業市場,可以雙向選擇。依靠手藝吃飯也有一份不錯的薪水,升職加薪有規律可循,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也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水平。

所以學習工科對平民階層來說是不錯的選擇,對於農村學生更是難得的提升社會階層機會。

直到2014年,中國GDP比例中服務業才首次超過工業。和發達國家比,中國工業佔GDP比重偏高,因此也提供了更多工程師崗位。所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工程師職位發展可謂遇到了天時地利和人和。

從世界平均水平來看,工業從業者平均薪水比服務業從業者要高一些。而如果三十年後,中國工業佔GDP比重降低到20%以下,參照美國和西歐的現狀,大多數平民階層的高校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可能就是當侍應生。而收入相對比較優渥,社會地位相對比較高的工程師職業可能就變成中產階層的選擇。

你覺得不遠的將來,大約20年後,貧民階層,平民階層和中產階層的子女,哪個更容易通過高考考入985院校學習工科?以後工程師工作崗位稀缺,比較好的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會在985院校工科應屆生和地方院校工科應屆生之間選擇哪一個?高等院校是否會縮減工科招生比例?高等院校是否會增加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和地產經紀這些專業招生?

我再來講一個快樂的故事:

我們這一代人向上攀爬的努力,就是為了改善我們下一代人的生活,增加他們選擇的機會。

嘀嘀,老司機要發車了,還沒上車的快點上車。


和東西打交道比和人打交道更踏實


因為喜歡啊

雖然是女生,但是很喜歡飛機,賽車,就是覺得好漂亮的外形,然後深入了解後對背後的原理和設計深深吸引了。。然後立志做航空/賽車工程師。。

之前喜歡做詩作賦(那時候作文都用文言文寫,閑下來就琢磨對仗平仄),隨後就丟一邊了,開始拚命研究數理化(可憐那時數學甚至時而不及格),一年後生生變成了理科狂。。後來高中也是毫不猶豫地選了理科,儘管那時我的文理差不多好甚至文科更好。。

高中三年都在為去航空專業努力,而且那時候就確定了流體才是我的最愛。。至於原因嘛,浪漫,飄逸,讀懂風的語言。。這個執念一直支持我度過了三年到高考

作為家族裡第一個理科生(除了後來轉行學建築的爸爸,家裡其他親戚,包括平輩都學了文科),高考報志願時一致想讓我學建築,醫學,金融經濟神馬的,我也第一次堅決地和盤托出自己的理想,全家和老師都嘩然了。。然後就是輪番上陣的思想工作,前後長達一周。。但是最後勝利堅持下來了!如願選擇了飛機設計作為第一志願!

接下來大學四年都是在各種學習知識(當然還有打籃球,偶是真正的女漢子有木有),為了儘早能學到航空知識,高數兩學期的內容一學期啃完,還自己提前自學了線性代數,矩陣論,偏微分方程,複變函數,張量分析等等(偶實在是等不及了),然後自己啃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那時還把《飛機設計手冊》當小說看。。喪心病狂有木有。。

到了大三有成績做保證,但是當時作出了更重要的決定:放棄保研名額出國!自己行動力不錯,立刻準備英語,半年後拿到了需要的雅思成績。是的,首選不是米帝是腐國,因為心中做f1設計師追隨紐維大大的夢想還在!連學校都選好了,就去紐維的母校!

不過那時的自己已經現實了很多,當時申請了其他的學校比如ic,不過接到南安的召喚立刻把其他的offer丟到了一邊,來到了心中的聖地開始了phd生涯,雖然課題不是賽車,但仍然是喜歡的空氣動力學方向。

寫到這裡有些跑題,選擇理工,就是因為當初看似不切實際的夢想堅持了下來,並且繼續快樂地堅持下去。我的夢想決定了我的選擇,我的選擇決定我的人生。三個字,我喜歡,僅此而已。


我覺得是因為國家工科的招的多吧。工科恐怕是最龐大的學科了。當初上大學時,真有想這麼多?


其實從事人文科學以及學術研究,可以說是註定了貧窮寂寞的。第一,發不了財;第二,出不了名,尤其是得不到當世名聲。真正的學術研究,艱深的學術研究一定不是大眾所能理解的,像于丹易中天那樣拿到電視里講的,都只是一些常識,和一些偽知識,那不叫學術。多數學者在生前都很難獲得認可,不是說完全不能獲得認可,而是非常困難,張暉如果不是去世,許多人也不可能了解有這麼優秀的一個學者。而且,對於學術成果,尤其前沿學術成果的理解,往往是嚴重滯後的,許多很好的學者,往往在出成果的當時,尤其是他做出最好成績的年齡段是得不到認可的。

許多大學生意識不到家庭經濟條件對於以後的影響。大學期間,反正你是學生,我也是學生,都由家裡供著,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面,可能我比你更優秀,可是,當我們出來之後,走向社會之後,你的家庭條件很優越,而我的家庭條件非常的清貧,這時,我們面對的壓力就完全不一樣了,你的家庭還可以繼續對你進行投入,而我的家庭可能還需要我來回報,於是,我們可以投入到學術研究中的時間和精力就很不一樣了。你想想,這樣一下來,若干年後,未來你的成就肯定會遠遠大我,這是貧家子弟沒辦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許多貧民子弟都會指望通過「學而優則仕」,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但是讀書的成本投入是很高的,尤其是選擇了基礎學科。你看維舟寫張暉的悼文里提到:「得知他想繼續深造文史,其父也說了一句:『你要是考中文系、歷史系,那我們栽培你多年的錢也都扔進冷水缸里了。』」3月15日那天我在醫院裡,一直綳著沒哭。到了看見張暉的父親站在他床前,看著兒子的生命一點一點流失,昏厥過去。我四五年來第一次失聲痛哭。

「學而優則仕」,那是人們對於科舉制度的歷史記憶。封建社會在科中之後還能得舉,現在教育不是這麼回事,科中之後,沒有得舉的必然結果,越是學而優者,越是不得仕。你考上大學,也得看你讀的是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工作,像我們這種專業,呵呵。


墮落的工科女漢子因為賣不了萌,撒不了嬌,沒有文藝氣息,會修馬桶,通下水道,換燈泡,不僅大學選擇了工科,還走上了工科研究生這條不歸路,以後不出意外的話,將要和垃圾,污泥打上一輩子的交道,研究污泥焚燒,污泥干化,讓我我熏得一身爛臭,但是我願意,這樣總比得呆坐在辦公室打牌看報紙過完一天的生活有意思吧?(其實你細細看我,我還是挺淑女的)
說到為什麼選擇工科,高中的時候班主任就告訴我們,考大學的話,理科文科的錄取比例大致在4:1,這個數據應該不官方,但確實不可否認,理科錄取人數多多了。而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我們請教的老師,長輩也基本給我們的意見是機械啊電子啊(苦逼的我因為物理特別垃圾,被迫選了跟化學關係多一點基本涉及不到物理的專業),因為純理科,像數學,物理類的,除非你有很深的造詣,不然以後將來就業還是不太好吧,哪像我們工科,以後出來就算是個操作工,也算是專業對口啦,不會被別人說,學了四年這個,結果白學了,大學念得幹嘛之類的云云。
這就是現狀吧,我不小心掉了進來,不過我樂在其中。


父母「手藝養家」的觀念對此影響很大。

他們面對多而雜的專業時,搞不清楚,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有一門類似手藝的本領在身上比較踏實,就鼓勵我去學一門技術性的專業;而自己對此也略有興趣,就自然地走上了工科這條路。

當然前面的文理分科與此關係甚大。
分科時沒有想太多,因為自己初中數學物理成績稍微突出些、而且當時大多數同學都選擇理科(在母校我們那屆理文比例大概3比1)、就自然地選理科了,現在回想起貌似沒有一點糾結。


相當一部分人倒不是為了當工程師。只是覺得工科相對於理科具有實用性,對文科又有智商上的優越感。


工科起碼可以保證你找到一份湊合的養活自己工作。


1、自己喜歡學理工科,學工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管是求學期間還是工作期間。
2、自己性格比較直,學工科可以在相對不用太趨奉別人的情況下掙到一份還OK的薪水,過上還不錯的生活。


我看了一下下面的答案, @梁瀟華的答案,其實比我的好。希望大家兩個都看看,兼聽則明。


———————————————————————————

這並不是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家長和孩子的想法,這是我們國家乃至在世界對教育認知過程的深刻規律。

很多學生和父母其實只是懵懵懂懂,覺得學工科出來容易就業,畢竟,在他們看來,讀書只為稻粱謀。工學學的東西「很具體」,「接地氣」,」不愁會餓死」。

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家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整個社會對各個學科的看法。

在我還在上高中的時候,中國作為一個在進行工業化現代化改造的國家,在工程崗位上進行生產製造相關技術的人才需求缺口是最大的,加上「實業興國」,「技術立國」的客觀現實,國家上下很容易產生技術崇拜和技術迷信。

對理工的迷信和追求最深的,並不是我國,而是工業化程度更低的印度。大家去看看印度理工學院(IIT)的錄取,選拔以及印度家庭在孩子被錄取以後的反應,才知道什麼行為才配得上「崇拜」這個詞。

來自北印度、在IIT孟買計算機繫念大二的阿斯納尼說,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後,父母親喜出望外,幾乎是傾家蕩產,連續幾天請全村鄰居吃飯。因為他們知道,念完IIT,只要工作幾個月,家裡的一切投資,就能全部回收。

當國家工業基礎建設完成後,社會的人才需求會轉向理學(尖端科學),管理(商學),法學。這些學科的抬頭,意味著整個社會意識到國家進一步發展對科學(不是工學)及社會學科的需求。這些學科在社會的地位以及被嚮往程度就會提高。我們國家的製造業大躍進的初級建設階段大體上過去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計算機,金融,原因無他,世界變了。看一下我們國家的領導者的學科背景的變化,先社會一步。


最後當國家進入現代化,富裕化時代,工學什麼的就沒落了(有人對這個有意見,我補充一下,我這裡所說的工學,是指工程學,即Engineering。和上文統一。是指:和製造、土木等有關的應用技術學科。不是我們中國所說的大工科概念,此處從QS高等教育年鑒等分類法,工程學Engineering 和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是分離的),歐美國家的工科,本土的孩子是不怎麼喜歡去讀的,除非是真正熱愛技術的geek。相反倒是有大量國外的留學生來取經,汲取發達國家已經積累百年,但自己已經應用較少的技術和經驗,留學生或在留學國家作為移民效力,或將技術帶回本國。各種文化類學科興起,比如美學,人類,社會等複雜人文學科。一方面是這些國家產業已經轉向文化產品輸出,另外一方面,其國家富裕的經濟基礎和人文修養積累,能夠支撐這些形而上的學科的興旺發展。


這個漫長的歷程,要走上百年,我們的國家,走了差不多四十年,前方,路漫漫其修遠兮……

我記得,有句話大意是這樣的:(不完全準確,望知者指正)

我學習工科,技術,是為了我的兒子能夠學習商學,法律,這樣我的孫子,就可以去學習文化,美學。所以為了我的孫子,我要好好學習理工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16號補充:
我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一面之詞,所以我上面也說,看看梁瀟華的答案,兼聽則明。
不過,對於評論區很多誤解我意思的人,我要補充幾句。我的本意從未說工科就低人一等(我原先也是學工科的),而是實事求是地說,在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以後,國家對人文社科類人才,有著更強的需求,在量級和迫切程度上都強於前者。不管是現實的崗位需求,還是抽象的社會潮流推動下,人文社科的地位會有大的提升。
樓下有些人拿日本德國來說事,日本德國強大我不否認,德國日本工科強大我也不反對,但是德國在哲學,社會學科上的強大又忘掉了,不說叔本華黑格爾馬克思,就一馬克思韋伯吧。至今都是現代社會學,管理學,公共行政學的奠基人。說工科技術重要我沒否認,但是光有工科,能造就強大國家嗎?這個問題應該回去問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再說一遍,我沒有覺得工科不好,也不是黑工科,只是在闡釋我上面說的本意罷了。


要獲得原始資本,你得靠技術!


總體來講IT行業需求量最大的還是軟體工程師和數據科學家。這兩個職位的需求遠遠多於PM(program manager),銷售,行政人員。比如我現在所在的Coursera,差不多50%員工都是技術人員。由於中國在技術上跟美國會有幾年的時間差,我相信以後會更加強調數據驅動,工程師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在職業發展的選擇上,要考慮到市場的需求,不要墨守成規,固守在自己本來的專業。畢業後雖然有很多坑可以跳,但是大的坑(比如IT)還是比其他的領域要多的多,目前也沒看到飽和的趨勢,值得考慮。我遇到很多後來才轉行的朋友。

如何為了進入IT行業做準備?比較有效的方式是通過在學校上專業課,一起做項目,一起討論和分工。在做項目的過程中,也會激發學習動力。很多時候一個人看書不一定學得進去,閉門造車不合時宜。


難道你們不覺得工科很酷么,當自己能做出一個能動的機器人的時候,當你自己能做出一個能飛的小火箭的時候,當你連的電路點亮了一整棟大樓的時候,難道你不覺得很有成就感么?城市裡的高樓、生活中的電器、一桶桶汽油、一個個軟體、一條條交錯縱橫的公路鐵路。。。看到這些再想到背後設計這些的工程師和建造這些的工人們,我就肅然起敬。能用雙手為這個世界做出看得見摸得著的貢獻,是很多工科生的理想吧?


況且讀工科又不像藝術那些很可能遇到找工作的困境。待遇雖然不算特別高,但是還是過得去的。何樂不為?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實業救國。


人教版歷史書上講洋務運動的地方有一句
「實業報國」
大約是因為中國人樸素的報國情懷吧,近代中國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國家沒有強大的科技力量,工業能力就會成為一個杯具,國民的富足的生活,從來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我不在意別人的想法,但是我覺得我可以用自己的努力讓祖國變得更好。

此生若是生在一個富足的中國,我或許會沉湎於中國的古代史和古典文學,只可惜天不遂人意,但也許我的子孫可以自由的學習他們所熱愛的一切。

其實本來想當飛機設計師的,後來發現自己的物理是在是太捉急,悲傷的轉身離開了。


推薦閱讀:

在谷歌(Google)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怎麼防止被套話?
哪個瞬間讓你想要辭職?
有哪些看起來很厲害,實際不難獲得的頭銜?

TAG:教育 | 大學生 | 職場 | 大學生就業 | 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