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金融機構將前台業務外包,公司主控中後台,這個模式會有哪些潛在的風險?

市場開發模塊分出去,財權,審核等風控模塊集中於自身,這種模式具體風險點在哪(假如採用分公司形式進行呢)


中後台的主要工作是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做好了,銀行(這裡就不泛泛的談論金融機構了)的主要事情就做好了。
但是中後台的風險管理嚴重依賴前台的信息採集,信息採集深度、覆蓋度、有沒有打到要點上,對後台能不能做好風險控制有極大影響。俗話說Garbage in garbage out,如果前台采來的東西都是垃圾,後台再怎麼厲害也挑不出金子來。

優秀的金融企業必須把風險控制機制深入到前台業務部門的源頭。以我在證券行業看到的情況,很多公司用自己的前台團隊尚且做不好風險控制,外包恐怕就更不成了。


其實廠商系的融資租賃公司就有點這個味道,貸前由事業部信用人員負責,貸中的資料核查和資信審核,貸後的催收和客服等由融資租賃公司負責。
而我自己貸前貸中貸後都做過,都是半桶水,所以試著粗淺地回答這個問題。
以我自己的經驗判斷(對一定數量客戶從貸前跟進到貸後,最後拿逾期率等指標來對照貸前調查),貸前的風險披露和客戶篩選才是風險防範的最重要環節!只有當你的客戶經理扎紮實實上門調查,很多真正的風險點才能被發覺出來。
首先從客戶實力角度說,如果你不上門親自看看,很可能被那些前台人員拿回來的資產證明所蒙蔽,哪怕現在到中國各銀行的貸款檔案庫里抽幾本檔案出來,要找幾個PS文件會難么?
其次是道德風險,你不去和這個客戶打幾個回合交道,光憑那個死板的客戶資信系統里那幾個年齡學歷收入證明等就能客觀的判斷一個人么?對於那些職業騙子,別說一個軟體系統哪怕是很多初出茅廬的客戶經理也未必能準確識別的。說到道德風險,你能一點都不擔心你外包人員的職業操守么?事實上我都知道好幾個大的金融機構二級分行出內鬼的事,更何況外包了。
最後,沒有貸前的親自上門調查,對於客戶所在行業的了解,客戶在當地的競爭狀況,客戶的社會關係,客戶的內部公司治理等這些小細節你都會丟失,實話說,每次看到很多銀行的客戶調查報告心裡都在笑,分明是在做填空題,實話說如果我是風控人員,光憑這些粗糙的客戶資料和調查報告,客戶在我心中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
金額機構是經營風險的單位,如果把貸前外包,就等於刺瞎了自己的雙眼盲人摸象。我開始說廠商系融資公司,是基於一個形式上的參考,實際上廠商系融資公司重要的目的是促進廠商產品的銷售,而非完全獨立的金額機構,所以應該不是題主想像的模式。比如我們可以設想對外包機構進行一個協議約束,也許一定程度上可以應對我提到的那些淺顯的問題,比如用貸後的逾期率和壞賬率等對外包機構本身進行評估等,這個問題就不在此詳細贅述,實際上由於沒參與過這樣的技術設計,還是沒有更好的思路......
在長途大巴上回答這個問題,思路不是特別清晰,請見諒
update,(我說的主要指金融機構貸款類業務),回到床上繼續補充,開始是說貸前的重要,現在稍微補充貸後補救和止損的無力。
首先,國人的信用意識不強,對信用記錄重視不夠,你看今年經濟稍微硬著陸碰了一下,商業銀行的逾期率立馬較去年大幅增長,所以到貸後這一步的時候,催收效果不免大打折扣。
其次,一旦走到最後關頭,靠法律訴訟來止損,執行效率的低下這個問題可不能忽略。這一點不做長篇大論,明白人自己經歷過或者可以想像就好。


以銀行為例,目前銀行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家風險、聲譽風險、法律風險、戰略風險這幾大類。如果按照題中所說的,前台外包,相應涉及到的風險最主要最有直接關係的是操作風險和聲譽風險。其他幾種風險,要麼是中後台的職能部門,要麼是總行管理層面。以下重點說下前台業務外包後要格外注意的風險點或者說是會外包會引起風險加大的風險點。這裡不區分業務外包和勞務外包,因為實際中也很難區分。

操作風險,普遍存在的風險,無論是否外包,操作風險一直存在,不可避免。如果外包,應格外注意內部欺詐、違規操作、技能不足、人才流失等風險。
聲譽風險,比較另類的風險,任何一種風險都會影響到銀行的聲譽。如果外包,應格外注意了解外包方不夠、制度建設不足、企業文化和價值理念不匹配、溝通交流不充分等引發的風險。


謝謝邀請,簡單一點說,前台業務的確有外包的趨勢,但暫時不會那麼快實現。
一方面,在台灣,十年一線員工的工資收入沒有一個明顯的增長了。用他們的話說,老闆的錢都投到IT建設上了,實際上是信息工作。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但這是國際趨勢,在目前銀行還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或者這方面能力不是很強。一個簡單的障礙就是前台找來的單,後台的不信任感是很強的,我們內部叫道德風險,是採取多環節來控制的,這種現實下,怎麼可能外包前台。除非前台已經職業化、專業化,有獨立的第三方,而且前台的成本太高,不專業化運營根本支付不起——未來20年可能就能看到很多的小銀行將其櫃面業務外包。馬明哲說的這個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今年以來的互聯網金融的衝擊,更是迫在眉睫,加快了這一趨勢的形成。

總結來說,互聯網時代,前台外包是趨勢,但距離現在還有距離——專業化大分工到來之後,應該有實現的可能


乾脆把前台大部分工作交給大數據去處理,這樣外包就問題不大了。

當然這個大數據你得跟淘寶什麼的去買了。


根據不同的業務類型,風險不同。
關鍵詞是信息!
如果是規範的企業,大中型企業,有規範的信息,比如相應證件齊全,財務報表,這種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大部分銀行也是這麼做的。無論國內外。
如果是小型小微型企業,已經是信貸工廠模式,積累了足夠的客戶的數據,已經形成打分系統,沒問題。但是客戶數據的積累一般要至少三至五年。

風險是不可能避免的,只要有業務就一定有風險。所以只是風險管理,前中後台的模式只要前台信息給準確,沒問題!不良可以控制在3%以內。

那麼什麼樣的不適合?
小微企業,尤其是個體工商戶。因為他們沒有財務數據,對客戶的分析不僅僅是財務信息更重要的是品質分析。一線的信息很難完整完全的發給後台,對客戶的了解只有一線是最清楚的,純粹的紙質資料不充分。貸審會是更好的模式。其次,容易作假。由於客戶的信息多位口述,所以如果前台的信息受各方因素,比如績效,了解了後台的審批,是可以作假的。欺詐風險高。

個人見解,可以繼續追問。


題主意思是業務開發外包,其實現在很多小貸公司如亞聯財,他們的業務開發實際就是外包的啊,客戶經理只負責拿單回來,其他一概不管,與外包沒什麼差別了。
但外包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拿回來單子的質量,如果外包團隊拿回來的單子一直質量差或者老是被否決,你們間的關係該如何協調。
二是如果要保證質量,那麼就會設定一些風控標準給外包團隊,使他們能夠有一些基本的識別能力,那如何使外包團隊的初級風控能力得到提升又是一個問題。
三是道德風險了,自家做都有道德風險,更別說外包出去了。就我所知,目前大部分小貸行業的銷售底薪較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較多是看重高提成而進入,道德風險發生概率會更高。實際情況也的確是這樣,協助造假,飛單現象非常嚴重。
另外說句題外話,現在銀行大部分個人貸款業務、小企業貸款業務開發實質上都外包出去了。那麼多中介公司、融資諮詢公司、擔保公司、投資公司,不都在幫銀行開發業務,要不然就個貸和小企業那幾個人,忙的過來嗎?


今天聽到相關提問,就來搜搜相關答案。始終有幾個問題,若是櫃面外包,我們常說的財會風險,運營風險怎麼防控?前台業務,從最基本的老百姓的存取錢,到客戶資金的融通的操作,再到現在強調的全員營銷以及取得的相關成果,如何保證外包人員的專業勝任;其二,一旦外包,現有櫃面人員如何處理?


這個根本行不通的;會給公司的利益帶來損失;因為如果你分開了;那就不在是利益共同體了;那麼前台就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一些不利於其他部門的事情;前台的業務非常重要;應對前台工作人員做好道德培訓和企業文化培訓;推薦翟鴻燊的國學課;也要讓前台熟知公司的業務。樓主問題很奇怪


外包~其實銀行所有業務都能外包~比如押運這一塊~從中產生的問題就是~一到過年這幫押運公司就罷工~開始跟銀行開條件~從新談合同~連一幫押運的都能輕易扼住銀行咽喉~你覺得別的外包銀行還活不活~在沒有契約精神的當下~誰都可以漫天要價、開條件~銀行就會非常不穩定~要我說什麼都不外包最好~


如果公積金可以算金融機構,那現在很多公積金中心已經將部分前台業務外包給銀行,擔保公司甚至是中介機構了。公積金中心保留審核審批的權利。


危險留給別人來答,我想說的是,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早已經是完全交給外包團隊在做了。。。


別的什麼都不說 前台外包 自己公司審核的話 保證要打起來!


推薦閱讀:

事件驅動策略在國內能不能行得通?
這一波人工智慧泡沫將會怎麼破滅?
新華 08 要突破彭博終端、路透的壟斷,要有什麼思路?
為什麼希臘和義大利的債務危機會爆發,而日本和美國卻沒有?
滙豐集團為何出售總部大樓然後又租回?

TAG:信貸 | 金融 | 金融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