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願意在豆瓣上寫影評?豆瓣怎麼會有那麼多優質的影評?

豆瓣電影的影響力已經被大家所熟知,人們都認為上面的影評比較可靠和真實。是這樣的嗎?


豆瓣影評界聚集著很多才華橫溢之輩,寫出的影評有趣且意義非凡。好影評不是枯燥乏味的數據分析,也不是電影台詞的摘抄本,更不是無病呻吟的梨花體,而是電影分析與文學寫作的完美結合。這部分核心用戶創造的優質內容,吸引了更多新用戶加入豆瓣。

豆瓣初始就是一片空白,各種圖片,評論,文章都是由用戶一步步添加而來的。自己親手做的東西往往更會讓人有一種成就感,所以用戶對豆瓣有著一種額外的歸屬感。豆瓣用戶黏性特別高,也願意在這個平台上創作影評,與友鄰分享電影。

這是我整理的部分1000有用以上的豆瓣原創影評,優質內容與大家共享之,希望對於題主的疑問也有幫助。

《建國大業》:最會議 (葉子風)

李安的隱喻森林與少年Pi的三個故事 (加里波第)

蝙蝠俠與小丑:同一硬幣的兩面? (武志紅)

封閉環境下的人性博弈——長文紀念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已註銷)

《山楂樹之戀》:潛藏在純愛背後的生化危機 (加里波第)

《金陵十三釵》:商女也知亡國恨,教堂絕唱秦淮景。 (沐風而遇周星星)

《阿凡達》:一次偉大的反拆遷鬥爭 (祥瑞御兔)

《畫皮2》:這是一個白美富為了高帥富賣腎的故事(Dr.希魯魯克)

《中國合伙人》:土鱉。 (半輩子)

《盜夢空間》:Inception 情節邏輯完全解析 (黑白光影)

《觀音山》:信仰的崩塌與重建 (桃桃林林 )

《龍門鏢局》:許多不如意處我能理解,但是我還是想說「但是」 (張佳瑋)

如果泰坦尼克號最後沒有撞冰山,那麼結局會是怎樣? (沐風而遇周星星)

《雲圖》:外國人要用一本書,一部電影,六個故事,幾千年跨度,三十幾個角色講清楚的事情,我們用四個字就搞定了。(黃青蕉)

《人在囧途》:天朝淪落人,相逢織毛衣 (葉子風)

《阿凡達》:一封遲到500年的道歉信,3D的 (spencer)

《金陵十三釵》:張藝謀老師的聰明站位和排比句(張佳瑋)

《武林外傳》:歲月如梭,味道變了,但七俠鎮收視率第一的古裝綜藝節目的風骨還是咂摸出來了 (張佳瑋)

《白蛇傳說》:什麼,有羅家英? (囧叔)

《三槍拍案驚奇》:此電影居心險惡,狼子野心,何其毒也! (張佳瑋)

《春嬌與志明》:狗男女 (豬蹄蹄)

《志明與春嬌》:請給我一場不趕時間的戀愛 (水木丁)

為什麼我看到的《環太平洋》和別人不一樣… (李賽特 )

怦然,但是不僅僅是心動 (柏邦妮)

《飛屋環遊記》:最華麗的冒險是與你相守 (Mia)

《大話西遊》:我們所不能抗拒的只有愛與死 (我對你的無語簡直能沉默整個宇宙)

《色戒》中的三場床戲 (艾小柯)

絕望的《七宗罪》 (香草美人)

《讓子彈飛》:藏得越深,站得越直 (魚非魚)

《情書》:暗戀是一場純真的悶騷 (眼角的花朵)

《鬼子來了》:手淫健身,意淫強國? (丁小雲)

《低俗小說》:Vincent為什麼會死 (? )

《肖申克的救贖》:Andy Dufresne (已註銷)

阿甘的愛情 (kino)

關於《霸王別姬》 (psyduck)

《海上鋼琴師》: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 (老紀|扶立)

喜歡《千與千尋》那個無臉怪 (lemon)

《美麗人生》:H4傳說 (小隱隱於漿糊)

《三傻大鬧寶萊塢》:那一場關於理想的美夢 (艾小柯)

《搏擊俱樂部》:給自己個活著的解釋,不再裝他媽的孫子 (不夜影城)

安息吧,我尊敬的教父 (加肥貓)

《飛越瘋人院》:McMurphy為什麼要……? (denovo)

《讓子彈飛》的一些暗線,隱喻,野心和吹捧。 (溪流)

《觸不可及》:不要以善之名行兇 (十二)

被誤讀的《鋼琴家》 (☆☆☆☆)

父親的傳奇---電影《BIG FISH》觀後 (和菜頭)

《沉默的羔羊》:當無情的神愛上殉道的牧女 (蛛)

《入殮師》:只願你曾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水木丁)

《心靈捕手》:天才為什麼要墮落 (武志紅)

《老男孩》:你是我日復一日的夢想 (M e g a n)

《黑天鵝》:白羽黑翼,瘋魔了小青衣 (納蘭妙殊)

《時時刻刻》:你所不能逃避的人生 (水木丁)

隨時更新中,歡迎大家補充!

——————————————————
微信請訂閱:cmf2015 ,關於電影美劇和創意,一個文藝且有趣的公眾號


對於豆瓣電影這個產品來說,在電影背景下創造一個社交關係,就是它的使命與吸引力。豆瓣戰勝的對手是博客和論壇。博客和論壇的弱點被一一解決,也就吸引來了不滿足於博客和論壇的用戶。
首先喜歡寫影評的人群是很多很多的。
第二,大部分用戶喜歡自己寫的東西被別人看到,這也是為什麼微博出現前有的人幾十年都沒想過寫日記,而現在卻每天努力地記錄下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
第三,豆瓣以具體一部電影為模塊展示影評,形成了影評之間的對比。同時又在個人頁面記錄我的評論。滿足了富有自信想表現自己認認真真寫樂評的用戶,也滿足了無論多少記錄自己感受僅為自己和朋友查看的用戶的需求。
第四,很重要的是,豆瓣搶佔了一個很好的時機開始了這個產品且一直維持著良好的體驗而不被超越。


看過一段對話。
——文字在紙上多孤獨呀。
——有眼睛,它就不孤獨了呀。


  1. 首先,豆瓣的起家是書。豆瓣最開始聚集的是一群程序員,阿北是python大神,而當時國內優質的python讀物特別少,因而很多程序員養成了翻譯國外讀物,自己寫博客的習慣,豆瓣出現時是以內容為維度在聚眾,傳播途徑較傳統的博客訂閱模式更簡單高效,所以最開始的時候豆瓣很快將這些擅長內容輸出的python程序員聚集了起來。python是一種在當時看來較為小眾的語言,但是它很輕便,適合寫一些小程序完成一些有趣的事情,所以「喜歡python」這個群體實際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們通常更喜歡文學,有更強烈的表達欲和創造欲等,而「書」成了凝聚大家的關鍵點。以書起家的階段,豆瓣吸引了一大群熱愛讀書的人,這些人成就了豆瓣早期的氛圍,同時豆瓣平台做到了良好的去中心化使得這群人在一個相對平等的環境下生長,人與平台變成了相互依賴的關係。慢慢的書的品類逐漸擴展,人群也在發展壯大。
  2. 豆瓣擁有強大的聚集優質內容的能力。一方面豆瓣發展壯大的這個期間,正好是「電影」這種娛樂方式爆發的期間,各種p2p下載平台大肆發展,給pc時代互聯網的使用者創造了優質的觀影土壤,於是豆瓣順勢將「電影」做了起來。另一方面,熱愛看書的這群人對電影的評論內容做了很大的貢獻,但他們更大的意義在於培養了豆瓣的調性,高質的,理性與感性交織的內容使得豆瓣人在以一種更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同時豆瓣作為社區,他去中心化的運作使得每個人的影評都有可能被大眾發現,產生互動,產生激勵,這樣正向的循環極大的促進了用戶的創作欲和責任感,所以豆瓣能夠不斷的聚集優質的內容。而且當時,畢竟獲取優質電影,發現優質電影是需要一些時間成本的,這中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因而使得當時熱愛觀看電影的年輕人能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產生優越感,這樣的環境也促進了他們產生內容的慾望。
  3. UGC快速拓寬了豆瓣電影的廣度,使長尾內容煥發了生機。豆瓣上常會出現一些非熱門優質電影。對於當時,要想發現這些優質電影基本只能依靠人群的傳播,而豆瓣的良好的內容產生和傳播循環促進了長尾內容的高速聚集和發散,迎合著「個性化」的需求,長尾內容爆發了驚人的影響力。

總結起來一方面是由於豆瓣的聚集內容的方式是正確的,他們從始至終貫徹的去中心化是培養優質內容的土壤。另一方面,豆瓣的切入點非常巧妙的定位了人群,從而自然的形成了豆瓣特質,伴隨著幾代人的成長。最後,當然豆瓣所處的時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06年開始玩豆瓣,08年開始系列的寫影評。

當時可選的平台很少,新浪博客被名人佔領著,其他博客沒有影響力,時光網的資料很全,但互動氛圍很差。

在豆瓣上,你可能會因為一篇寫了很久的影評,跟一堆人成為網上的朋友。

當時豆瓣的民意更加真實,其他的電影平台基本都是資料庫。

但是10年左右,水軍多起來,罵戰多起來,影評中的槍手多起來。

我已經很久沒正經寫過影評了。偶爾寫幾句短評,也是在豆瓣。


點擊播放知乎首頁的《知乎是什麼》你會找到答案:
博儒邂逅專家
隱士挑戰權威
認真收穫認同
專業贏得掌聲


豆瓣最開始的那個時候很多有個人意識的人都在玩博客,新浪搜狐博客巴士等等。
影評這個東西很神奇,它來源於電影和個人感悟。
一般是觀眾在看到某些場景或人物時感受到了某種重合從而產生的評論。
當時的用戶從博客發展到社交網路的過渡很自然。其實他們什麼都沒有意識到只是覺得在這裡有更多人能夠看到自己的感悟。比自己博客的效果好,有互動,所以就來豆瓣寫了。
越多的互動和討論,就越粘人。久而久之博客或許不寫了。但是豆瓣是一定要去的了。


許多電影的導演們,都要去豆瓣上自己不知道的意義


影評已死


當你打開豆瓣或者時光,隨便打開一篇影評,你會發現所有的人幾乎都是電影業內人士,他們對電視歷史了如執掌,對鏡頭語言如數家珍,他們會認為導演沒有掌控好電影的節奏,演員的表演沒有張力,編劇的功力不夠所以邏輯有矛盾等等等等,恨不得自己自拍自導自演。以前馮小剛還在炮轟過影評人們,其實想想,換成你當導演,每次拍個片都要被一群沒拍過電影的人評頭論足的,你不來氣?


現在這種情況就一直都在合理的發生著。以前影評人只能在官方媒體上發言,作為媒體人,他們需要有一定的職業操守,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影評的質量。而現在在信息交流更加發達的網路,人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影評(從某種方面更加凸顯了影評的門檻之低)。結果就是,影評已經死了。


David Bordwell, 每個學電影的人都對這個人非常熟悉,他出版的很多電影教科書都大學電影必修課。他在2010年在他的blog上寫道。

Film criticism is dead.

Repeat as often as you like。

(Observations on film art : Film criticism: Always declining, never quite falling)

讀了一下他的文章,作者認為影評 killed by those wretched netizens.被那些自以為是的網民們殺死了。有一些很有趣的論點我分享一下。

Insofar as we think of criticism as evaluation, we ne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aste (preferences, educated or not) and criteria for excellence. I may like a film a lot, but that doesn』t make it good.

很明顯,網路上得影評人們無法把自己的品味跟喜好脫離開來。

Opinions need balancing with information and ideas. The best critics wear their knowledge lightly, but it』s there.

影評應該具備一些知識,但是電影的知識不是全部,Boradwell認為影評應該像一個老師,老師講課還要考慮學生的感覺,而不是一味的批判。

Writing style is overrated

影評本身不應該太重於文筆。一個看起來精彩蕩氣迴腸甚至比電影本身還要有趣的影評其實已經脫離影評應該有的範圍了。

如果你去看看豆瓣,你就會發現僅僅這些點就已經一個一個的精準的擊中了那些影評。


從很久以前就完全不看影評了,如果說以前我還認為影評有好有壞,那現在我徹底喪失了發現「好」影評的能力。看電影之前瞄一眼打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足以。我對於電影越來越寬容,即便看了一部極度無聊的電影,內心卻不自覺在為導演編劇們辯護。因為真正拿起攝像機拍攝的時候,會發現拍攝這個過程的艱辛程度遠遠超過我以前的想像。我甚至在拍完自己的第一個小短片之後就覺得自己當不了導演。但是還好,電影業中其實也有很多工作跟導演一樣重要。

一直以來其實對於電影的各種信息不是很關注。其實有的人就是如此,永遠都無法理解那些說自己把生命都放在某個事業上的人到底把生命看的有多重。但是去學習從是一個自己的愛好是一個很有風險的事情,因為有時候愛好是通過跟事業的艱苦無聊相對比,才能凸顯出他的有趣。我寫不出影評,因為不管怎麼寫,都沒有辦法把文字跟自己的主觀徹底隔絕。很多片我找不到點,不意味著這個點就沒有料,很多劇情矛盾的地方,卻恰恰是他精華的所在,很多在開頭二十分鐘我都覺得無聊的要死的片子,往往都在下一秒鐘找到的讓人看下去的動力。實際上,我發現那些甚至在前面半個小時都讓人坐立不安的片子,看下去都會有驚人的發現。


我覺得學習了電影之後,覺得反而要比以前更能夠感受到電影的魅力所在。當不在特別的關注與某些無關痛癢的劇情,看得到每一個構圖,每一個顏色的運用,每個鏡頭的長短都會讓你覺得有趣。


以前韓寒說過,我不會下蛋,就不能評論這個蛋好不好吃了?如果取悅大眾某一樣東西的存在的唯一意義,那這樣東西的存在本身就有點矛盾。可是電影恰恰就是這樣一種娛樂。沒有票房沒人看,以後就沒資金,然電影都沒法拍出來。當然你可以選擇去取悅電影節得影評人。但總歸是極度得需要別人來肯定的。一個需要別人的肯定來存在的東西,又怎麼能剝奪人們的評論權利呢。


可是問題往往就在於,沒有人能意識到評論會對別人產生影響到底到什麼程度,而這種影響又未必是客觀公正的,應該說根本無法做到客觀。人們如果缺乏對網路上信息質量來源的鑒別,這種影響往往都是負面的。


言語是一種暴力。很多影評不是影評,是暴力,是宣洩。比這些更加糟糕的是一些披著專業外衣卻輸出著個人情緒的影評。我們應該明白,負面的情緒化的言論往往比專業客觀更加得抓到人們的眼球。


不想讓影評毀了一部你本該喜歡的電影,最好的選擇就是不要看影評。


豆瓣成立得早,當時國內還沒有類似的網站,很多人即使在論壇或者自己的博客上發了影評,也會很願意在豆瓣上也發一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豆瓣現在的地位了。而且豆瓣的界面很直觀,簡潔,便於使用。


根據樓上幾位的答案我感覺豆瓣跟博客和論壇最大的不同是豆瓣是以電影的強關係聯繫的用戶,博客太雜跟分散。而論壇是依據版塊。沒有豆瓣的分類細緻。在豆瓣上更容易找到同類,而且豆瓣出現的時間上,他也集成了更好的互動模式。那會論壇回復功能還不行。
打個比方,博客像商區的各個百貨商店,論壇像是演講的禮堂,而豆瓣是好友聊天的咖啡廳。
豆瓣以電影跟電影人為導航,這樣讓用戶更容易找到同好,更符合人以群分的本性。


不是,豆瓣上的影評只能作為讀後感,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是寫不了影評的。

如何證明,豆瓣上不會出現的詞語。
場面調度,鏡頭運動,第四堵牆,集體無意識,能指,所指,法國新浪潮,左岸派,剪輯,蒙太奇,聲畫分離,聲畫對立,自然音響,表演體系,酒神精神,悲劇,閹割焦慮,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節,正反打,長鏡頭理論,封閉式開放式等。


馬太效應


要說豆瓣為什麼這麼多優質影評,首先要做的是定義什麼是「優質的影評」

對於「優質」的定義,描述寫的是「比較真實和可靠」,竊以為這個定義不是非常恰當。看電影是一個體驗性的活動,看電影的人不同,對於同一部電影的判斷也不同(例如《小時代》惡評如潮 首日票房達7300萬),影評亦然。還是以《小時代》為例,豆瓣電影評分4.8分,惡評如潮,而貓眼電影評分7.3分,影評中出現相當數量好評。這並不是說兩者中某一家的影評不夠「真實和可靠」,而是兩者的使用者、內容產生者來自不同的群體,審美取向不同,產生的內容自然不同,因而在一個豆瓣電影典型用戶看來豆瓣更加「真實和可靠」,在一個小四粉高中生看來貓眼電影更加「真實和可靠」。故,「優質」的標準不應為真實與可靠。

那「優質」應該如何定義呢?我目前的理解是,在影評的審美取向上沒有優質、低劣之分(即對《小時代》好評或惡評不可以用來區分影評優劣),但影評本身的文學水平確實是有優劣之分(如是不是能做到有笑點、有亮點、有重點)。

回答問什麼是「優質」,下面先要回答為什麼這麼多?也就是人們為什麼願意在豆瓣寫?我目前想到的主要是三點:


第一,是因為豆瓣電影的影庫基本信息維護及時迅速,能讓用戶查到電影、看到電影的基本信息,這屬於基礎設施建設。在影片數量的維度上(廣度),豆瓣的電影庫中電影條目的絕對數量目前和時光網、貓眼電影都是一個量級(目前目測30W+),對於國內外影片有一個比較好的覆蓋,至少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聽說過的片子基本都能找到;在單部影片信息詳細程度的維度上(深度),雖然時光網還是比豆瓣和貓眼電影稍微詳細一點,但是對一般用戶來講這類信息邊際效用遞減的厲害,時光多出來的信息(比如劇組司機的名字之類)基本無法感知到,更別提現在像《小時代》這類國產電影片方提供給各家信息都一樣多,時光想知道司機叫啥也沒轍。

第二,豆瓣電影針對影評部分的產品設計優秀,方便用戶寫評論,同時也刺激用戶寫評論。舉幾個具體的細節:從方便用戶的角度看,區分長評、短評相當有效的降低了寫影評的門檻,哪怕是語體教的用戶在短評里想扯幾句也是可以的,同時用戶寫影評時候其實也不需要事先知道自己要寫長還是寫短,因為豆瓣會根據字數替用戶進行判斷(比如寫長評時50字以下的話就自動成為短評);從刺激用戶的角度看,熱門影評演算法的設計、有用和沒用、長評的回復等都在刺激用戶不斷參與寫影評的過程。細節太多,不好一一列舉,自己體驗一下就會感受到更好。

第三,豆瓣電影的影評社區目前已經形成一個比較良好的社區氛圍(本人對社區運營不是很了解,看到的東西可能會有很大偏差,請不要介意)。現在豆瓣上已經形成了有人寫(包括一批專業、文筆好、段子搞笑的影評人)、寫了有人看(看流量就知道了)、看了有人回(通過回復、有用等方式產生反饋)的影評氛圍,也正是因此吸引了喜歡寫影評、喜歡看影評的人聚集在這裡(一點題外話:這些人不一定能代表真正走進影院看電影的觀眾,例子還是《小時代》)。

最後要回答的是為什麼優秀的影評這麼多?(優秀在這裡是指文學水平)目前想到兩點:

第一,就像已經有朋友回答過的,寫的人多了優質的自然就多了,不再贅述。

第二,豆瓣用戶的姿勢水平本來就相對較高,在這些人里能拿出鍵盤敲影評(特別是長評)的一般都是姿勢水平高的(寫出來自然好)和真心喜歡寫的(勤能補拙,寫多了總會好的)。

以上。


如果有天中國的影評人也能成立行會,開門立派,在各大報紙雜誌上站穩腳跟,那豆瓣,就是最有功勞的發源地


我只想說:沒那麼好,謝謝。

五六年前吧,豆瓣還沒有那麼多產品線,影評的質量還是非常過硬的。

當時有小說體,嘲諷體,數據帝,影史家,散文體等等,很多影評你看了後首先不會覺得電影如何如何,劇透如何如何,而會首先覺得:卧槽,牛逼!這人太有才了。

如今也是這兩個字:卧槽!

知道為什麼?

因為牛逼的電影已經被牛逼的人已經寫完了,假如有五百篇吧,現在這五百篇已經淹沒在無數的無聊影評里了。特別是最近這幾年,爛片橫行~

現在的影評,很多人喜歡無病呻吟,各種抒發感情,炫耀自己百科xx導演的xx事,複製上去以表認識,很多能看出寫的極其做作,只是為了漲點粉絲。

粉絲=人=營銷策略,例如豆瓣組,很多建組的人同時玩著微店呢!

呵呵,倒是一個很好的網路推廣渠道。

所以:我現在只看分,影評無視,沒法看。


1. 沒覺得豆瓣很多優質影評啊,優秀的肯定有,並不多。
2. 有人願意看,就有人願意寫。


互動好:你寫有人看,有人評。
成就感:就跟生孩子一樣,你寫的,你創造的。
人性: 你看了個好片子,自然有感想,想罵人也是感情。跟你一起看還好,如果自己看的話,找哪個講去?這就是人性了,douban就讓你發揮發揮或者發泄發泄。


豆瓣上優質影評多是因為優質影評人多,
優質影評人多是因為電影愛好者和文學青年多,
電影愛好者和文學青年多是因為豆瓣電影和讀書產品做得足夠優秀、獨特且先人一步。
優質影評人創造優質影評,優質影評吸引優質影評人。
互相影響,互相傳播。
豆瓣電影的口碑就造出來了。
說了這麼多繞口令,最後總結一下:
歸根結底,還是豆瓣電影產品本身足夠好,才會吸引人。


不覺得豆瓣的影評特別好。。。豆瓣就只有比較經典比較大眾的電影有影評,其中還魚龍混雜。。。這學期上電影課,豆瓣對我的幫助就是零。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互聯網 | 豆瓣電影 | 影視評論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