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前些年熱議的全球變暖問題現在幾乎沒有人提及了?

難道說已經解決了?

相關問題:全球變暖是騙局嗎?


15年1月8日更新
是否存在所謂的「全球變暖停滯」?近幾年的溫度是否不再增加?
所謂的全球變暖停滯有可能存在,但是我們考慮的全球變暖是百年尺度的,僅看一兩年的數據難以顯示出明顯的趨勢。
而且就現有的證據,我傾向於認為全球變暖並未停滯。下圖是日本氣象廳2015年1月5日根據最新數據給出的全球氣溫異常曲線

來源:Global Av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這是最新的數據,包括了2014年的氣溫資料(我不知道樓下在14年從哪搞得當年數據)。數據顯示,2014年是自1891年以來最熱的一年。同時給出了這段時間內最熱的五年排名:
1. 2014年,2. 1998年,3. 2013年和2010年,5. 2005年
所以你要說全球變暖停滯了或者減緩了,請給出讓人信服的數據及來源,否則我是不相信的。

12月29日更新
P1. 中世紀暖期的溫度不是比現在還高嘛?
因為所謂的「中世紀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 並不是一個嚴謹的概念。更新的研究表明,中世紀暖期只限定於一些特定的區域,而在全球尺度看,中世紀(950-1250AD)的全球平均氣溫甚至是低於現在水平的。
來源:Was there a Medieval Warm Period?
http://www.grida.no/publications/other/ipcc_tar/?src=/climate/ipcc_tar/wg1/070.htm

P2. 為什麼說現在的溫度上升不是太陽活動引起的呢?光說周期不合也太牽強了吧?最近不是黑子活動越來越強了么?
因為在最近的35年,太陽活動,或者說地球接收到的能量其實是減少的,這與氣溫上升的事實不符,所以氣溫上升不是由於太陽活動的增強

來源太陽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好吧,這個問題貌似已經變成各種關於氣候變化的討論貼了,那我也攙和一下吧

1. 全球變暖(Global Warming)還是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
所謂的氣候變化,那自然有可能是變暖,也有可能變冷。科學研究發現自工業化革命以來(1900年以來)的這一百多年裡,地球的平均溫度有異常上升的趨勢,稱之為全球變暖。所以我們一般討論的氣候變化,就是指這一現象。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工業化以來的氣候異常不僅包括了平均氣溫升高,還有局部變冷,極端天氣更加頻繁等現象,所以現在一般更為嚴謹的說法是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相對地少提了。但這並不是說全球變暖就被推翻了
2. 唐代/幾百萬年前的氣候比現在還要熱/冷,所以現在這點氣候變化都是小case?
正如我在yu yang的回答下評論的,離開了時間尺度談氣候變化都是耍流氓。地質歷史上的氣候變化,是以百萬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化,和我們討論的近100年來的氣候變化不是一回事。有人問了,時間尺度有這麼重要麼?有的,看下圖


來源:Mahurangi Magazine: Climate
這幅圖顯示了不同時間尺度下的深海溫度。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時間尺度下溫度的變化會呈現出不同的趨勢。可是為什麼回這樣呢?是因為我們知道,氣候的變化受各種自然/人為變率的影響,而在不同的尺度上,其主導因子是不一樣的。以大家比較熟悉的冰河-間冰期周期為例,一般認為,地球軌道的變化(米蘭科維奇循環)是導致冰河-間冰期的主要原因,因為它們都有十萬年左右的周期,見下圖

來源:米蘭科維奇循環
通俗點說,地球離太陽近,接收的輻射多,就熱;接收的輻射少,就冷。
那麼我們之前提到的氣候變化,或者說近百年來的全球氣溫異常增高和這能比嗎?顯然不能。這百年來太陽軌道並沒有突然的變化。有同學說是太陽黑子,那就更不對啦,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是11年左右,我們的氣候變化有11年左右的周期嗎?顯然沒有,你要是說ENSO和太陽黑子有關我還能更相信一點。所以說現在的氣候變化肯定是別的原因。科學家們找來找去,最後找到了溫室氣體的頭上
3. CO2減排是不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壓制?
你要說他們有沒有這樣的想法,我覺得肯定有。
是不是美國為首?我覺得不是。美國其實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一直是比較消極的(和中國有一比啊)。當年簽訂《京都議定書》的時候,美國就是象徵性地一簽,回國就退出了。所以你說美國靠這個來打壓中國?那腰板得太直了吧。
說實在的,各國政府里,發展中國家都是謀發展,發達國家裡美、加、澳等都不太願意減排,只有歐盟和日本努力減排。日本是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沒啥話語權,到頭來就是歐盟一天到晚張羅這減排的事兒。可不是嘛,歐盟自己ETS體系減排那麼多,產品成本就上來了,再不督促其他人減排,這不是坑自己家經濟嘛。
所以到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時候,歐盟躊躇滿志打算領頭制定一份有約束力的協議來接替即將期滿的《京都議定書》。誰料到大會開始的時候就有人把歐盟起草的草案泄露了出來,引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環保組織的不滿。之後又是中美互相指責(國內媒體都把這捧成了外交勝利)等等戲碼輪番上演,大會眼看開不下去了,最後是中美撇開歐盟,閉門磋商後和印度、巴西、南非共同提出了一份不具約束力的方案,讓東道主歐盟很沒面子。估計也是大家看到國際合作前途渺茫,之後的幾次大會也再沒有進一步的進展,減排在除歐盟以外的大部分國家成了自我約束的環境目標。
直到現在,歐洲的課堂上(至少我這是)還把歐盟自己刻畫成帶領世界對抗氣候變化的白騎士,而中美則是達成合作的最大阻力。呵呵,說實在的,也就只能如此意淫了。
4. 郎教授不是說?
郎教授真是說的太多了「氣候變暖」是一個陰謀嗎? - 楊澍的回答
5. 氣候變化是不是真的沒人關注了?
不是的,至少在西方不是。說說我身邊的經歷:超市裡有低碳排放的食品(生產過程中注意減排),坐火車會因為你選擇低碳出行而給與優惠,坐飛機則有可能收取額外的排放費用。學術圈內,不只是氣象專業,食品,生物,農業,經濟……各個專業都在討論氣候變化。政府、企業主也很關注,滑雪場會請我們評估未來的雪量以決定造雪機的購買,政府和NGO會請我們評估氣候變化對河流的影響以決定水壩的建設,不一而足。普通人也不例外,前天早上在咖啡館吃早餐,旁邊的大爺一聽我是學氣候的立馬跟我談起了歐美把工業轉移到中國現在又來指責中國排放……所以說氣候變化的話題在國外一直很活躍。
6. 為什麼會讓人覺得氣候變化的問題沒人提及了?
首先,中國肯定是不願意減排的(當然現在降低排放增速的措施我覺得也很好啦),所以沒必要向民眾大肆宣傳減排。而且我們現在的首要目標真的還是經濟發展。歐美國家倒好,設計好產品,拿到中國生產,運回去消費掉,最後指責中國排放,這算盤也不能這麼打。
其次,目前國內的環境問題大家都在關注霧霾,自然就忽視了氣候變化問題。
再次,民眾的環境意識提高和知識普及還需加強。現在大家關注的都是大範圍的,和自己切身相關的,顯而易見的環境問題,比如霧霾,比如各種顏色的污水排放等等。相比之下,諸如土壤重金屬污染,地下水污染,空氣污染以及氣候變化等相對段時間內不顯著的問題就關注的少很多
最後,2009年之後關於氣候變化的爆炸性新聞確實少了許多。所以媒體關注度也就降低了。關於這一點趙一鳴的回答早已說得十分明白了。


那是因為你不再做英語閱讀了


其實是這樣的。全球變暖這個並不是什麼問題,而是一個事實。看看每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就知道了,數據都在那裡,舉個例子,大概是這樣的。

至少從1960年以後,地球平均溫度就在升高了。而現在科學界爭論的關鍵在於,這種近幾年來急劇上升的全球表面溫度是不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或者說跟人類活動有多大的關係。具體來講,很多研究都認為,溫度上升很有可能的原因是由於人類活動導致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原話是這樣的(IPCC 2013 第五版)。

Human influence has been detected in warming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e ocean, in changes in the global water cycle, in reductions in snow and ice, in global mean sea level rise, and in changes in some climate extremes. This evidence for human influence has grown since AR4. It is extremely likely (95-100%) that human influence has been the dominant cause of the observed warming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 IPCC AR5 WG1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需要注意的是與前一版IPCC報告(2007,AR4)相比,「可能」這個詞已經從"likely"改為」extremely likely"。

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它的濃度變化情況是這樣的。

自從1960年起,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上升,與上一張圖中氣溫急劇升高呈高度相關。當然,你不能說就是因為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了全球溫度上升。實際上,有很多學者(包括我以前讀博士的那個學校的系主任和其他一些著名教授)就對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這一論斷提出了質疑。

另一方面,全球變暖除了表現在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外,還有很多其他間接效應,也是科學家研究這類現象的主要內容。比如,極地冰川減少,海平面上升,極端和反常天氣增多(暴雨,颱風,乾旱,極高或極低氣溫等變得越來越頻繁等)。除了實際觀測和數據分析之外,還有一塊重要的工作就是模型分析,就是根據現有大氣,陸地,海洋等地球科學理論和現有信息(包括自然的和人類活動的),對未來地球溫度進行預測。有很多不同的科研機構都進行了一些計算,結果各不相同。但趨勢都是地球溫度將在未來100年里保持上升。一般認為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如果上升超過3度就會對現有地球生態造成嚴重影響。


既然結論已經很比較明確了,剩下的就是大家討論如果減少溫度上升的速度(停止上升目前看來幾乎不可能了)。雖然有一些很瘋狂的想法,但地球工程這課題至少現在還不現實。最實際的就是大家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吧,從二氧化碳開始。確定一個指標,然後攤派給各個國家具體執行。至於每個國家是不是認真執行就不好說了。畢竟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意味著放慢經濟,這個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反正某些大國是不答應他們的攤派目標的。所以近些年來,這個本來是純粹的氣象學問題演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國際政治問題。各種利益關係加進來以後,這個科學問題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難以捉摸。絕對公正的研究變得越來越困難。而這個命題應該如何展現給公眾,或者什麼樣的成果應該展現給公眾,承載者各國經濟社會的種種利益訴求,被傳媒精心設計和包裝。

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永遠都存在著質疑和不確定。只是這一次,我們不知道,這種不確定,究竟是因為我們對大自然缺乏了解,還是由於我們自身的貪婪和自大。


事實是全球氣候確實在變暖。
在全球氣候變化比較可靠的幾條記錄中——包括深海氧同位素記錄,格陵蘭以及南極冰芯的記錄——都記錄到了氣候的變化,而且在工業革命以來有一個異常的變化升高的趨勢,考慮到物理實驗中記錄的二氧化碳以及甲烷等溫室氣體的貯溫效應,人類的影響對這個異常的解釋只是一種假設,並沒有直接的證據。同時,為了環保的需要,以及各國政府的同盟需求,全球氣候增溫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炒作概念,如果注意到IPCC在這個概念泛濫中起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及該組織代表的利益(這真的不是陰謀論),人為的影響更容易促進人們對地球的保護意識。
但,科學就是科學。
一直關注地球科學的人一定知道。每年IPCC論壇舉行,人為影響的全球氣溫變暖的論點甚囂塵上的時候,總有一群歐洲的科學家們都不遺餘力的指出,人類對全球氣候增溫的影響遠遠達不到IPCC所報告的,亦即它們在一定層面上是危言聳聽的。我們正處於間冰期中氣候逐漸變暖的階段,根據米蘭科維奇理論,這是受太陽輻射的變化主要控制的。事實上,今年來全球各地區觀察到的地區氣候變化記錄一步步的在證明「人為活動控制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命題是一個偽命題。所以也有人注意到了,IPCC第四次報告以後每次用詞都變得更加小心翼翼了。「extremely likely」這種例子俯拾皆是。科學一直都是只能證偽的。
但,我們不能因為此,就當做我們不環保的理由。實際上,我們確實對全球氣候變暖有一定的貢獻,只是沒有前幾年一直宣稱的那樣是控制因素。
沒有列數據,是在是懶得去貼各種曲線。


全球變暖當然並沒有「被解決」,實際上對人類而言,這一氣候變化現象,也許比「核戰爭」出現的可能性和威脅程度更大。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比起「恐怖襲擊、朝鮮核問題、廣西女版古惑仔街頭鬥毆」這類帶有威脅性質的信息,題主會感覺到它很少被提及呢?

事實上,腦科學和進化心理學對這個現象做出過解釋:一個威脅性信息想要被大腦關注,一般需要滿足三個原則:
1、人為性(intentionality):這種威脅是「一個或幾個壞人」刻意造成的
2、不道德性(immoral):這種威脅違背了某種社會規則或道德律
3、即時性(imminent):這種威脅今晚就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而不是20年後

只有當威脅符合以上一個或幾個原則時,才會持續地被你的大腦所注意,但很顯然,全球變暖這種威脅不符合其中任何一條,所以一旦熱度過去,題主就會覺得「沒什麼人在討論全球變暖」。

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大腦會關注具有這樣幾種性質的威脅呢?

這就涉及到腦科學領域發現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腦究竟按照什麼樣的標準決定「是否拿出一個專門的區域發展某種能力以處理某些信息?」

答案是:「只有那些重要到能夠影響人類生存的能力」,才會在大腦中被劃分出專門的區域,予以發展。

舉個例子:人類的大腦里有專門負責視覺能力、語言能力、嗅覺能力的腦區,因為在千萬年的進化中,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的祖先「看到危險的獅子」、「和同類交流食物的所在地」、「聞到森林中傳來的煙味「——因為這些專門的能力有助於幫助脆弱的人類避開各類威脅,從而繁衍生息。
但人腦並沒有一個專門的分區用來負責發展「購物能力」,因為購物並不會讓一個物種毀滅。

只有那些涉及到人類生存的能力,才會在大腦中得到一個分區。

而以上提到的「威脅性信息」三個原則之所以奏效,正是因為他們能夠激活大部分特定的腦部區域,引起你的關注。

1、人為性(intentionality):
為了生存繁衍基因,我們的大腦演化除了特定的區域用來思考「別人的想法」(the minds of other people)。我們每一個正常人,都有特殊的神經網路,用于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究竟其他人在想什麼?會做什麼?他會不會傷害我、欺騙我?我能和他合作嗎?」

Cosmides在1989年的研究認為:更新世(從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出現的小集體群居以及狩獵、採集方面的合作優勢,給個體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機會。但是想要獲得這種優勢的前提是:個體能夠察覺社會交換中的欺詐行為。

簡單地說:
我們的祖先「王狗蛋先生」,穿著草裙,為生存奔波時,內心可能會有意無意地這樣想:「隔壁李大腳,今天上午說好了採到野果放到他哪裡,晚上平分,但這貨上次用這招騙了趙四害他挨餓,我可不能再上當了。今天還是和東邊村裡小翠一起進樹林找吃的安全,小翠實在,不會害我。」

只有那些大腦懂得思考「其他人在想什麼」(也許是下意識、直覺式的思考)的人,才在進化的過程中一起克服猛獸的襲擊、食物的匱乏、多變的氣候,活到了今天。

分辨他人的能力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發展出了這樣的能力:任何具有人類特徵的東西,都可以激發人的視覺識別。

比如下圖這種「人臉雲」:


(5秒鐘內,你就會發現圖中的雲彩形似一張人的側臉)

當雲彩偶然間變成人臉狀時,你會說「哇,這個雲好像一張人臉啊!」;但就算你很少盯著人臉說「哇,這個角度看,你的臉好像雲彩啊!」——因為進化並沒有賦予你的大腦「快速識別雲彩形狀物體」的能力,它不有助於生存。

說回威脅性信息:當處理威脅信息時,一旦它被認為是「一種人為的、故意的行為」,那麼往往就能吸引你的注意力;而當一種威脅被認為是自然發生時,也許大腦就不會在意它了。

舉個例子:當瀏覽網頁看到「波士頓發生三起人肉炸彈事件」這個標題時,大部分人可能會心下一驚,想打開看看;但聽到「流感病毒在洛杉磯爆發」時,大部分人卻感覺「還好吧,不就是流感嗎,這有啥」。

但實際上:每年死於流感的人數,遠遠多於人肉炸彈。只是因為流感這類威脅是一種自然發生的事情(natural accident),但人肉炸彈是一種人為的、故意的行為(intentional action)造成的威脅,所以後者捕獲了你的注意。

全球變暖這種威脅之所以沒有吸引你,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沒有「人為性」(intentionality)——你和大眾更關注那些人為威脅(比如廣西女古惑仔事件),而全球變暖的報道並不會捕獲你的注意,得不到點擊和曝光,無法上頭條。

設想一下,假如近期布魯塞爾所發生的爆炸事件是雷擊所致,而非人為,也許這條消息就不會成為爆炸性新聞。
而假如全球變暖被發現是「白頭山主人金三胖妄圖毀滅人類的陰謀」,說不定全世界早就和北朝鮮開戰了。


2、不道德性(immoral)
一個威脅一旦違背了某種社會規則或習俗,具備了不道德性,我們的大腦就更有可能關注它。

這是因為,道德和習俗往往是對生存資源配置的一種配置規範

道德和習俗往往會規定:你可以親誰,什麼性別的人可以結婚,危險降臨時誰可以先撤退,什麼東西不可以吃。

道德往往與那些我們更關心的東西聯繫緊密:食物、性、後代、必要的社會秩序,這些因素對於基因的繁衍影響更大。

而當違背道德律的威脅事件出現時,大腦的部分區域會產生「警覺、厭惡、噁心」等等感覺,迫使我們做出行動。

這也是為什麼「虐童、不孝敬父母甚至弒殺雙親」等等標題的新聞可以上頭條的原因,但道德卻並沒有規定「我們什麼時候可以開空調,每個人不能吃太多肉(聯合國報告:少吃肉可以減緩全球變暖)」——儘管這些行為會導致全球變暖,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

所以很遺憾,對於這類威脅我們的大腦並不關注(儘管它的後果可能很嚴重),但假如科學家發現:「全球變暖是因為虐童引起的」——那麼可能就會有更多人持續地關注它。

3、即時性(imminent)
假如你看到這樣一條新聞標題「《全球變暖會在明天讓北極熊滅絕》」,它的點擊率、打開率顯然會高過「《xx年來,全球變暖的持續影響讓平均氣溫升高了2度》」,因為前者是一種即時性的威脅信息——但不幸的是,後者才是真實世界的現狀。

實際上,人類的大腦和其他所有動物的大腦的思維都有一個特點,平常它們主要的工作模式是:清除當下環境中的威脅:
這是為什麼頂尖的棒球運動員能在幾微妙內,對向人高速飛來的球體做出反應,把它打飛

進化要求我們的大腦必須對當下發生的事情迅速做出反應,排除即將發生的威脅。

進化要求我們的大腦必須對當下發生的事情迅速做出反應,排除即將發生的威脅。

大腦對處理這種及時性的反饋已經有了成千上萬年的經驗了,但是關於學習如何規劃未來,其實是大腦在人類進化史的尾巴尖上才開始試圖學習的內容。

而規劃未來的本質是:規劃如何排除那些遠期可能發生的威礙。

這種能力很重要,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它還處於測試階段,因此大腦也並沒有分配很多的腦區給「未來」,大部分腦區的功能都是用來處理「現在」的威脅。

「相比起關心20年後氣溫升高几度,我還是更在乎今天上課遲到會不會被發現。」——那些緩慢發生的變化和威脅,對我們來說似乎可以接受。

但假如全球變暖每天都能讓氣溫升高10度,今晚就能讓北極熊滅絕,或許更多人就會持續關注這一威脅。

總結一下:
全球變暖難以持續獲得關注並非是因為沒人報道,而是因為它不符合「一個威脅能持續引發關注」的三大特點:
1、人為性(intentionality):這種威脅是「一個或幾個壞人」刻意造成的
2、不道德性(immoral):這種威脅違背了某種社會規則或道德律
3、即時性(imminent):這種威脅今晚就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而不是20年後

這導致即使有相關報道發出,點擊率、轉載率、曝光度也很低,即使出現,這類信息往往會被其他具有上述特點的其他威脅信息所掩蓋。

比如2016年3月22日:
關於全球變暖發布了這樣一條新聞:澳大堡礁珊瑚白化嚴重 環保組織吁遏止全球變暖
但實際上,當天所有門戶網站所選擇發布的信息都是:「布魯塞爾發生恐怖襲擊,xx人死亡xx人受傷,嫌疑人據稱是xxx」,後者這類威脅信息顯然更能引發大腦關注。

這就導致全球變暖這類話題進入一個死循環:關注相關信息,願意點擊的人越來越少;為流量和KPI負責的小編也只好減少相關報道;版面減少,相關信息越發地難以被人看到和討論...

全球變暖絕對沒有被解決,只是這類威脅信息難以被我們的大腦真正關注。


註:
1、此處僅僅從腦科學角度嘗試進行分析「為什麼比起其他威脅,我們不再地關注全球變暖了」,但實際上我們所傳播和關注的顯然不全是威脅類信息,嘗試用這種角度解讀全部火爆的內容顯然是不嚴謹的。
2、以上表達中並沒有使用專門的術語進行解釋,而是嘗試用簡單的表述闡述原理,歡迎指正。


這個問題在往期的知乎日報上已有回答。
目前可以說是全球變化研究的一個轉折點,如同當年氣候變化剛提出的時候,科學界就是否有全球變暖進行辯論。
「全球變暖是否停滯」是目前正在激烈辯論的課題。
全球變暖停滯,是氣候學家目前遇到的最大謎題


從另外的角度說,家裡有人從事氣象行業,偏偏就是氣候這塊的,而且和國家派出參加這種排放談判的成員有同學,師生等等關係,沒辦法,國內氣象圈就是這麼小,通過交流這方面問題,我得出這樣的觀點
1氣候本身就是周期性變化,有高就有低,既有大周期也有小周期,都是有上百年的氣象數據可以支持的,因為國內現代意義上的氣象數據就只有100來年,但是從這100來年的數據看,就能看出來明顯的波形起伏。人類活動到底在這裡面起到多大作用,沒人知道,也許是我們自作多情了。
2氣候變暖這個事,主要就是歐洲人在推,至於為什麼推,大家都明白。歐洲人說,亞非拉你們少排放吧。亞非拉說,你們當時發展的時候大量排放,現在發展起來了,又不讓我們排放了。歐洲,那你們花錢買我們開發的環保能源技術吧。亞非拉,少排放也行,你們得拿錢……………………
然後每次談判基本上就這個循環。
3美國人不鳥,京都議定書不簽字,照樣開大排量車、吃牛肉………………就是這麼任性!!!
加一句,現在大家一提起來外部世界,就老說歐美歐美,實際在一些對於問題的看法上,歐洲和美國是有很大不同的,溫室效應是一個,關於轉基因也是一個。歐洲反對轉基因農作物是因為對於科學的嚴肅,還是因為宗教原因,還是害怕美國農作物侵佔自己的農作物市場呢?不得而知。

反正現在氣候變暖很大程度上都成了這種政治,經濟問題了,然後為什麼這兩年不熱了呢?看看新聞聯播就知道,烏克蘭那事鬧得,誰還管這個呀………………


因為最近十幾年全球變暖確實進入了一個平台期,但是全球變暖的腳步並未停止,具體請看這兩篇吧!
全球變暖停滯,是氣候學家目前遇到的最大謎題

Dai, A., J.C. Fyfe, S.-P. Xie, and X. Dai, 2015: Decadal modulation of global-mean temperature by internal climate variability. Nature Climate Change, DOI: 10.1038/nclimate2605. Published online on 13th April 2015. (Journal home : Nature Climate Change)


以下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近幾年,全球各地你爭我搶的打破最高氣溫記錄。無論是避暑勝地北方,還是本該炎熱的南方,人們都在大呼熱的受不了。以筆者所在的長沙為例,夏天最高氣溫高達42℃!地面溫度更高,馬路上可以煎雞蛋了。人們經常調侃到:撒上點孜然,我就是烤肉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公布監測結果稱2014年6月全球月平均氣溫為16.22℃,創下了自1880年以來135年間6月份最高氣溫記錄。

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戈爾敗給了小布希。戈爾可能因此對政治失去興趣吧,轉而投入對全球環境與氣候的研究中。2006年,戈爾推出了自己參與制作和演出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該紀錄片指出了全球變暖的科學證據,並把全球變暖提升到經濟和政治的高度。該紀錄片迅速傳播開了,徹底撕開了全球變暖的面紗。從街頭巷尾,到聯合國,都在談論全球變暖。

早在1827年,法國科學家就提出了溫室效應理論。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IPCC發布的報告顯示,從1906年到2005年的100年里,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74℃。人類活動則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燒、大量砍伐樹木等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進而加劇溫室效應,使全球溫度升高。為了有效控制全球變暖,有關國家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蒙特利爾議定書》、《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哥本哈根議定書》等,共同約定節能減排,保護環境。

雖然人們紛紛感覺到夏天越來越難熬,但是仍然有人認為全球變暖是個騙局。英國電視導演馬丁·德肯於2007年執導了紀錄片《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認為科學家們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全球變暖是一種政治活動。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對全球變暖表示懷疑。

科學界也有人對全球變暖持懷疑態度。他們的觀測數據顯示,從1999年到2008年十年間,全球平均氣溫沒有增加,全球變暖出現了「停滯」現象。而這十年間,全球碳排放卻仍然在增加。這似乎表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是氣溫的主要影響因素。

最近(2015年6月),密西根大學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極大的影響了地球的氣候。這是一直被忽視的因素。原文: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6/150611144250.htm

2013年,科學家發現北極冰蓋面積正在增加——這表明,地球溫度在逐步降低!這不由讓人想起2008年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雪災,以及最近兩三年又熱起來的南方應該供暖的話題。從筆者的自身感覺來看,冬天確實越來越冷了,很少見到雪的南方的孩子也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

地球到底是在變暖還是變冷,科學界還在研究、爭論,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不論結果怎樣,我們能親身感受到的是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環境在逐漸惡化。地球的冷暖之爭,引起了全社會對環境的高度關注,這就已經達到目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地球的青山綠水做出貢獻。


事實上氣候變化問題一直存在,只是媒體聚焦報道和大眾關注點不在這上面罷了

最近一年的氣候變化比較重要的內容(憑記憶梳理)如下:

2013年11月1日美國白宮發布的「Executive Order -- Preparing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Executive Order -- Preparing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2013年九月到2014年十一月間發布的第五份評估報告(IPCC - Activities)

2013年華沙氣候變化峰會,除了鞏固以往會議共識之外,有個新的亮點是通過的loss and damage mechanism,進行對因為氣候變化而造成的損失的補償,如極端氣候災害的加劇(Warsaw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for Loss and Damage)

2013年底到2014年初,國內七個碳交易試點(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廣東、深圳、重慶)正式開市(中國7個碳交易試點19日全部開市交易),後來逐步開放個人投資(http://www.p-e-china.com/neir.asp?newsid=43748),以及碳交易基金的出現(深圳發行國內首隻私募碳基金)。第一個履約期由於強制措施,絕大部分企業履約,但據調查大部分企業對碳交易仍不理解。

2014年9月的紐約氣候變化峰會(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
,似乎不是很受重視,中國代表是張 高麗。

前段時間的中美氣候變化協定(應對氣候變化中美達成減排協議)

即將到來的2014年利馬氣候變化會議

其他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氣候變化政策搖擺,則需要有空再梳理。

放個彩蛋,如今世界國家和地區里,碳排放總量最大是大陸,人均最大是台灣,一國兩制。

這些事件都非常重要,是我們這個物種在這個星球上的掙扎(但願不是垂死)。

那麼大家關注這些事情嗎?

9月23日的紐約氣候變化峰會,新浪上的當天國際新聞排行如圖


只有第二件事與氣候變化有關,排第二也不錯了,可是氣候變化會議在這個新聞里只是個背景,只在 「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22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以及「張高麗說,中方高度讚賞潘基文秘書長倡議召開聯合國氣候峰會,相信峰會將對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產生重要和積極影響。中國政府和中國領導人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高度重視聯合國在此方面的作用。中方願繼續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將提供600萬美元支持聯合國秘書長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這麼兩段里提到,之後便帶過了。

再看在美國,谷歌關鍵詞趨勢

可以看出,儘管climate change一直不溫不火,但是缺乏爆點,相反的是ISIS和克里米亞事件,新聞突發集中於某一時段,較為容易佔據大眾注意力。

可以看出,儘管climate change一直不溫不火,但是缺乏爆點,相反的是ISIS和克里米亞事件,新聞突發集中於某一時段,較為容易佔據大眾注意力。

所以,並不是氣候變化無人提及,而是最近國內國際新聞太多太勁爆,氣候變化相對不那麼顯眼了。

事實上氣候會議上的政治斡旋與鬥爭也很激烈,關於華沙會議的loss and damage mechanism,背後還有菲律賓代表領袖絕食抗議這種可歌可泣的故事,改天我將以此切入點講些故事,目前還在查資料。

更新:故事在此颱風海燕與損失與損害機制


全球變暖確實是變暖了,不提的原因是變暖幅度有限,不值得大張旗鼓風聲鶴唳。

地球溫度變化有幾個數據趨勢:
1、太陽生成的時候燃燒的灰燼在被甩出太陽之後,在慣性作用下圍繞太陽公轉,公轉過程中由於慣性作用,這些灰燼聚合成團產生自轉,形成八大行星。初期,各行星的溫度都很高,在溫度逐漸散逸的過程里,行星表面溫度逐漸下降,低於球心溫度,造成現在地球的地表溫度遠遠低於地心溫度的現狀。也就是是說,在這個過程里,地球的溫度是逐漸下降的。

2、太陽照耀的作用,使地球吸收熱量,在這個過程里,地球溫度是逐漸上升的。

3、地球的特殊環境(地表水豐富)、特定的日地距離和引力,使得地球表面覆蓋了一層富含水蒸氣的大氣,客觀上減慢了第一項所述的降溫過程,同時增加了第二項所述的升溫幅度,令地球在較長時間內相對於其他行星溫度更為恆定,變化幅度較小。

4、地球表面大量的植被吸收了大量的太陽熱能,並將其轉化為生物能,加以儲存,在地殼運動中,這些生物能轉化為煤炭石油等化學能形態,在人類活動中,這些化學能又被提取加工和使用,使之在短期內大量被釋放,重新變為熱能散佈於地表和大氣圈內,造成了最近一百多年裡地表溫度的上升態勢。

綜合以上四項溫度變化因素的結果,大致上,在人類活動較為頻繁的近兩千年中,地表和近地面氣層內溫度呈小幅度上升趨勢,值得關注,但並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直接的重大的影響,所以最近沒有人再提此事。


啥也不說了。這點溫度變化放歷史上小case。唐初長安能種橘子 。吐蕃崛起的物質基礎是溫度高農作物產量大。是否全球變暖很難證偽,不過是否有媒體渲染那麼誇張我覺得未必。

啥也不說了。這點溫度變化放歷史上小case。唐初長安能種橘子 。吐蕃崛起的物質基礎是溫度高農作物產量大。是否全球變暖很難證偽,不過是否有媒體渲染那麼誇張我覺得未必。


-

這兩個月我手機上的澎湃新聞,微信裡的騰訊新聞、央視新聞、經濟之聲,聯合國微信公眾號都有提巴黎氣候大會,何來「幾乎無人提及」之說?

看到有些答案下的評論說「中國媒體不太關心這方面新聞」,自己不關心,請不要把責任推卸給媒體。

關注環保的好人兒順安喵~。

凡事漠不關心的大目先生與推卸責任者不順安。

最近對這些令從墨看著很不爽的傢伙們,連哼的心情都沒有。

因此,不哼。

-


哇,看到了很多圖表,簡單總結:題主獲取信息的渠道太窄,打個比方,不是沒人提,只是新聞聯播不播了。


全球變暖並不是無人提及了。解決任何問題都是需要錢的,人類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貧窮,傳染病,災難甚至是貧困地區的教育匱乏,每一個都是問題,每一個都需要錢。如果只有一百萬,用來解決疾病問題的收效是遠遠比解決全球變暖大很多的。最終結論就是,我們沒有那麼多錢!
擺事實講道理:
Poverty, Not Global Warming, Remains Biggest Challenge
The Breakthrough Institute
當我們在討論著不要讓氣候惡化,給我們的後人更美好的地球時,卻同時有很多人因為缺水,沒有食物,甚至是戰爭而死去;這個世界上依舊有13億的人生活在沒有電的世界裡,每年有25萬到50萬的兒童因為缺乏維他命A而變成盲人,有170萬人因為艾滋病而去世。
並不是說全球變暖已經不是問題了,而是有太多其他問題需要解決。一億美元不一定能讓變暖的速度降低甚至1%,卻能拯救上千上萬的生命。很多時候,資源的限制需要我們取捨,這也是一種無奈。


因為全球變暖出來幾年後有人研究出來全球沒有變暖而是變冷了,然後全球就變亂了


哈哈,感覺自己特別有發言權,雅思劍橋真題集第五集一篇the truth of environment是這麼說的:

  1. 對於環境問題過分的傾向性討論會給人一種誤導,就是看起來比實際上要大
  2. 環境保護組織為了得到足夠的關注,會誇大現實
  3. 媒體為追求刺激性新聞難免歪曲事實
  4. 人們自身的理解,抑或說自己主觀的計算是有差錯的

我依然堅持氣候變暖在政治領域內被討論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其科學意義。事實上,我對於全球氣候變暖依然持有相對懷疑的態度。沒錯,我就是那一小撮氣候變暖懷疑論者。

對於很多上面大神舉出的圖表我相信是準確的數據。但是,對於其尺度,我卻有一定的疑問。

其實氣候這個概念涵蓋的時間尺度是非常大的。我用這樣的方法來界定: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天氣學尺度。一般來說,當大氣的主要運動變化可以由大氣內部的能量維持的時候,比如一個寒潮,一個颱風,一次冷鋒降水。在這個範疇內,還可以細分為:小尺度,中尺度,區域尺度等,主要歸結於影響這一次天氣過程的系統尺度的大小。從時間尺度上來講,天氣過程發生在幾小時到7天這個範圍內,即在這個時間範圍內,被研究區域的大氣可以通過自身的能量來維持這一天氣過程的運動和演變。

進而我們會發現,當我們把自己觀察的時間尺度拉長的時候,天氣過程產生的影響被逐漸的濾掉了,作為一種高頻波動,無法再用來描述我們研究的對象。這是因為,大氣在如此大的時間尺度上,無法再通過自身的內部能量來維持其運動演變,而是受到很大的地球與其所在空間的能量交換和物質交換的影響。而這個時候,我們用到了氣候學這個概念。

在氣候學領域中,通常來說,我們稱30年為一個標準氣候態。即至少要有很多個30年氣候標準數據集,我們才能稱「氣候研究」。IPCC的報告中大量引用的變暖都是基於從70年往後的數據。那麼簡簡單單的50年,又如何能說明氣候變暖這一論調呢?

尤記之前那張著名的用全球氣候模式預報2050年全球氣溫走勢圖。但事實上,目前在整個的氣候模式中還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全球氣溫的變化與SST(海水表面溫度)的正反饋關係,即在模式中,SST的升高會讓全球氣溫升高,而全球溫度的升高又會使SST的溫度也升高。從短期上講,二者的互相正反饋合乎情理,但是竊以為,這一反饋機制會使我們嚴重的高估全球氣溫的走勢。或者說,我不認為在自然條件下,一個足夠大的自穩系統會存在長期穩定的正反饋。

地球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堅強"的多,通過自身的調節,簡單的氣溫波動完全可以通過自身調節達到自身的穩態,例如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確實會有溫室效應,但同樣配合水汽通量的增大,增加了雲量削減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更不用說溫度增高後一些小尺度天氣過程對於大氣內部能量的消耗。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看為兩個問題,儘管都是由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引起,但是不同的排放物有著各自相對分離的影響機制,而最新的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對氣候變化同樣產生的影響,有興趣的可以查看:
Intense atmospheric pollution modifies weather: a case of mixed biomass burning wither fossil fuel combustion pollution in the eastern China,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3.


因為這就是個騙局,實在是編不下去了。。剛剛奧黑還說環境變暖要碳排放稅什麼的,馬上美國就大面積寒潮,打臉打的啪啪響啊,到底還能不能好好玩耍了


我記得有闢謠的,之前美國副總統戈爾之流的都在推銷全球變暖,實際上這個沒有過硬的理論支撐說明是在急劇變暖,因為綜合幾千乃至上萬年的氣候變化,現階段的幾十年的氣溫氣候變化那真是相當路人甲啊。而且就是變暖也無法證明是人類幾百年工業化進程造成的,這些問題美國知名大學教授,相關領域學者都在質疑,也有反對的,但是,你懂的,他們都不是政客,只有政客們才能話語權,才有能力整合資源,統一口徑,忽悠啊!既然氣候大會都是一幫政客,那大家心照不宣,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想蒙我,我就陰你


推薦閱讀:

是否可以從氣象學和地理的角度解釋乾冷和濕冷的區別?
三分之一的中國都高溫,為什麼 2013 年夏天格外熱?
為什麼感覺 2015 年 7 月初這麼涼快?

TAG:氣候 | 全球變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