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的意義是什麼?


上中學的時候從電視里看到個段子,說有個人去美國旅遊,想上廁所了,到處問哪有「WC」,居然沒人能懂。主持人評論道,「WC」其實是廁所極其土鱉的譯法,現在國外沒人知道WC,就連toilet都是過時的翻譯,應當用bathroom替代。說完他又搖搖頭,北京奧運會要開了,我們基礎設施的翻譯水平還有待提高,不要在歪果友人面前丟臉呀。

屏幕外的我深以為然。

高中跟家人去美國玩兒,接受過80年代英語教育的我爸想找廁所,也是拉著人就問哪兒有WC,果然人家一愣。我糾正他是「bathroom.」 這才有人懂了。
從此我深深地認為,在國外你問人WC在哪兒,就如同在中國問:「哪裡是茅坑?」是非常詭異的,是腦子不大正常的。

後來我去了溫哥華念大學,意識到bathroom並不是唯一的上廁所用語,使用restroom,ladies" room, men"s room, 特別是加拿大流行的washroom,都能表明你是一個正常的人類。
從此我深深地以為,國外的廁所都應該以room結尾,WC是外星人才會這樣叫的吧。

再後來我去劍橋念研究生,發現英國的廁所上印著「toilet」。
嗯?這好像跟我的認知不符……
但我依舊深深得認為,就算「toilet」可以憑藉腐國人一如既往的特立獨行勉強過關,WC還是大逆不道的。

再再後來,我去了歐洲玩耍。發現這裡幾乎每一塊廁所的門牌都赫然印著「W.C」。不得不承認這兩個字母的衝擊是巨大的,數年來我自己構建的世界廁所觀轟然倒塌。男女老少在印著「WC」門裡進進出出,形容倉促,正常無比,沒有一個擁有外星人的特徵。

你看,真正的外星人其實是我自己呀。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我們對世上所有事物總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認知。比如那個可能只熟悉美國廁所的電視主持人,比如聽了他的話的我。

記得知乎里有個答案,大致是說許多國人心中的「國外」統共就一國家——美利堅合眾國,美國統共就倆州,西邊加州有橘子紅酒,好萊塢大波妹,極客和華人黑幫。東邊紐約盛產名人名媛大鱷大亨,還有好多鈔票。然後這倆州的人民每天幸福地選擇著自己的總統,享受著天朝沒有的民主自由。
我們現在看來,這種一概而論的認知是非常可笑的。但在一個沒有閱讀,沒有近距離接觸的前提下,卻又是極容易被大眾接受的,因為它簡單粗暴且暗含某種貌似正義的政治訴求。

最可怕的是,也許此時我們正在被類似可笑的認知所禁錮而不自知。
輕則天真,重則愚蠢。青蛙至死還以為世界就剩那個扁圓,這是天真,而試圖說服天上的燕子相信世界就剩那個扁圓,就是愚蠢。

對這一問題唯一的解,是那句俗到不能再俗的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能留就留,能學就學,保持學生心態,能呆久點兒就晚些回去,多看看。

自己去看看國外的月亮是扁是圓,讓完全陌生的環境打碎你原來的認知,讓奇葩點爆你的三觀,讓美好的際遇搞得你熱淚盈眶,讓文化的多樣性告訴你你原先學來的,讀來的,別人教的,都是放屁。

不為求得「真理」,只為不再居一隅而自認真理在握。

出國留學生活的意義,就是那些豁然開朗的瞬間,當你發現拉美未必那麼窮,歐洲未必那麼富,美國不是江山民主一片好,大把歪國人數學比你強,廁所有100種不同的叫法,加州沒有牛肉麵。


出國2年,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自己活的更清楚了,也更孤獨,也正在變得更強大。

1.國外沒有那麼多主流思想去影響自己的判斷,就連台上站著的牛津劍橋的lecturer都總會嘴上說一句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
2.在國外,我找到了自己的夢想。我自認為一直都是一個上進的人,學習好一直都是我重要的事。但是在這漫長的中學生涯,總是缺了靈魂性的東西,就是熱情。一直都覺得最好的就是自己最想要的,到了後來在澳洲預科的時候,不知道以後大學學什麼好,那就去biomedicine吧,因為那個系的要求總分最高,後來在國外待久了,發現成績的好壞只是自己的事,沒人在意,熱情真的很重要,後來還是上了biome的分數線,但是果斷的選擇了自己的本命。在此奉勸在專業的優勢和興趣中徘徊的,請不要小看了後者的無線可能性
3.出國真的可以把這個世界縮小,以前覺得高不可攀的,現在依舊是,但是不會陌生了,不會被高牆的聖光閃瞎了眼。聖光依然是聖光,然而並非想像中的那麼刺眼罷了
4.你會體驗到生活十幾年從為感受過的孤獨。孤獨是一劑溫潤的猛葯,無形之中的滲透經常然後恍然才覺得壓的喘不過氣來。這就是為什麼經常聽到一首歌,看到一處景,眼眶都會濕。我是個白天很強大的人,晚上在夢裡哭醒過好幾次,更是荒謬的夢。孤獨,沒有人在留學的路上可以完全無視,更是人生的必修與來過世上的證明。國內的熱鬧都無法與你有關。為什麼求仙得道需到深山尋,因為靜,方得修鍊。而靜,只有在國外才是如此的湮滅你,你沒有家人,所識多為泛泛之交,知交也不會隨時在你左右。 你一定會也必須靜下來,而人一旦靜下來,不是瘋了就是超脫到另一個境界。
我在中學的時候是個很嗨的人, 一到放假就是約約約的那種,現在想來,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學的假日本來就很少罷。 出國後,自己有了大把自由時間,沒有人規定最晚什麼時候回家, 跟盆友在外面吃飯是日常因為沒有人在家煮飯。 剛到的那一兩個月是高亢,因為跟之前的生活種種都是不同, 然後覺得這種突然改變了的日常開始無趣,然後會反思很多, 我到底要做出些什麼。 我自認為是個很自律的人, 所以在我的價值觀里,約約約的生活就是一種墮落的開始, 我羨慕那些可以做出一些東西的人。 在學會靜下來的時候, 我開始學著去編曲,學著去看完一本課外書然後自己在電腦上寫下感想,學著去臨摹寫生畫畫,學著去練鋼筆字。曾經不知在哪聽過一句話,人的一生有六個朋友, 旅行,讀書,音樂,電影,鍛煉,養生。而我也希望變成自己欣賞的人。 想找人說話了,會跟三兩個朋友在好天氣出去走走,越發不喜歡一群人擠在一間ktv唱k歌之王。是會明顯的感受到什麼叫做「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

想補充一下,為什麼會孤獨。
出國後的圈子,沒有親人,朋友不再是一個班級那種概念里的。班裡的同學你看的慣也好,看不慣也好,三年你躲都躲不過。而在國外,開心了就可以日日跟相見恨晚的朋友粘在一起,不開心了馬上撕逼永不相見也並非難事。老外的圈子一來並非那麼好融入,二來畢竟本性還是不捨得丟棄自己的文化秉性去完全改裝成一個西方思考的人(所謂的香蕉人)。中國人的圈子我也說了,只會更複雜。出國留學的人,大多有西方思想的自我主義和說做就做的勇氣,也同時有些中國人自古熏陶的價值觀。這種四不像只會讓留學生很容易在國內國外都變成outsider。另外,孤獨的原因太多了,大把的空閑時間,國內的熱鬧與自己空虛的對比,吃飯散步連個說閑話的人都沒有,回家不是竅門而且掏鑰匙。總覺得,出國,很容易就催老了一個人的心態,習慣了孤獨,明白了歲月靜好,懂得了十幾年爸媽理所當然的守候是如此的珍貴。當外界的東西很多都空了,剩下你一個人,就會開始思考了。

總之,出國不會只是得了一紙文憑。是成長的催化劑,讓人修鍊或是墮落

------------------------分割---------------------
感謝大家的贊同,想必很多出國留學生都是這樣的心情吧
我平時不太上知乎的,我也就是一個普通大一學生,經歷不夠豐富見識也不足以廣,此篇也只是個人感受罷了。如果對出國的或即將出國的你有幫助當然再好不過了
麻煩不要私信了,私信我也不怎麼回的,畢竟出國這回事是大事,我也不敢以現在的資歷去說太多,我能說的已經都在這篇答案上了
願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都能找到生活的正能量而努力下去


留學的意義

注1:本文主要是給還沒出國,在思考要不要出國的學生寫的,而不是給已經出了國回頭看自己出國有沒有意義的朋友寫的,因此沒有嘗試詮釋已經發生的留學有什麼價值。

注2:本文不是羅列留學的意義有哪些,而是提出一些方法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留學意義的。


今天上午和一位同學用戶聊天,聊到如何選擇留學國家和打算如何選擇專業時,該同學拋出了一個本質性問題「老師,你覺得留學的意義在哪?」當時我就笑了,因為10分鐘之前,我剛剛在朋友圈裡轉過一篇文章就叫做「出國留學意義何在?」。那篇文章下面,我還加了評論「個人覺得解答還不夠透,改天我也以此為題寫一篇。」看來改天不如今天,現在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我本人是一名不大不小的海歸,我的海歸同學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出國留學;同時我現在幫助同學們準備留學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很多同學,懷揣著不同的想法想要出國留學。基於這麼多的觀察和交流,我很確定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條原則,就是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留學對於他們意義都不同。


一、留學對於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意義


我還記得第一次遇到我的老闆,聊到各自的留學生涯,他對留學的描述是如此簡單幹脆:「我來英國就兩個目的,一個拿綠卡,一個名校身份。」因此雖然他的留學之路遇到了各種困難,過程中絕非一帆風順,但歷經打拚,他拿到了劍橋的博士和當地的永久居留權。「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回去了,我也很辛苦,但我總會跟老婆說,想想咱們來著是幹嘛的,沒拿到綠卡,沒拿到劍橋,絕對不能回去。」這就是他16歲出國,學費沒向家裡要,最終獲得劍橋博士歸國的故事。如今回到中國,雖然還沒到40歲,也已是身價上億,事業有成了。


與我的老闆不同,我也有賓大的同學覺得留學不過是職業發展的一個跳板,所以當他看到職場發展的機會的時候,學歷或者身份的結果就變得不重要了。他在碩士第一年暑假回來的過程中,通過一封「用戶建議信」獲得了當時知名社交網路產品經理的賞識,直接越了各種流程拿到了產品團隊的高薪offer,於是他秋季就沒有回到賓大,辦理了休學,開始了他事業打拚。後來那個公司上市後,他的期權也得以套現,如今跳槽在另一家互聯網公司,拿著高薪同時自己業餘時間還搞著小型創業,也是不亦樂乎。

這兩條軌跡,都是成功的人生之路,但他們在留學過程中的選擇卻是完全相反。所以留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自己要記住自己的初衷和目標,這樣才能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然而沒有標準答案,卻絕對不是可以沒有答案。也有一些同學告訴我,現在還沒有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所以想出去看看。在這種情況出國,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講,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二、沒有目的的留學不是好留學


我有一位朋友,當年準備出國學金融,本科畢業以後同時獲得了英國倫敦政經和美國普渡大學的錄取通知,因為沒有真的想清楚究竟要去哪,所以一度很猶豫。最後她懷著美國比英國好就業的想法,放棄了名校,而投奔了美國名氣稍遜的普渡。然而在她研究生畢業那年,遭遇了2008金融風暴,美國人都被各種裁員,更別說剛畢業的國際學生了,於是背離了最初的目標,匆匆的回到了國內,卻發現國內金融圈裡,學歷並不比關係重要多少,而離開的這段時間,相反沒能得到這方面的積累。最後又以新人的身份進入了四大,和很多大學本科畢業生回到了同一起跑線。


這就是傳說中最常見的,「走一步看一步」式人生規劃。由於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很容易迷失方向,還容易走回頭路,這時哪怕腿腳再強健,也走不出個章法,更發揮不出潛力。這位同學的第一個錯誤,在於把目標建立在一個不真實的假設前提下,那就是美國畢業容易在當地留下。她沒有評估這個「留在美國」的目標:1、對於她是不是足夠重要。如果是的話,哪怕拿一個不要薪水的OPT實習,也應該先在當地工作一段時間,客服困難也要留下;2、實現的風險是否大,不確定因素多不多。事實上哪怕沒有經歷金融危機,美國金融業也不輕易招募大批國際學生。所以從一開始這個目標設定本身和她當時的狀態,就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段留學日後出彩的幾率較小。


但是中國學生,找不清楚個人的定位,看不清未來的形勢,摸不準自己所適合的方向的人是多數。從小在獨木橋上打拚過來,學校、家長和老師都告訴這條路是唯一的路,不用考慮選擇的問題,只用考慮努力的程度。於是伴隨著和同齡人競爭所帶來的安全感,一直迴避做出對自己負責的選擇,直到上了大學,就好像是一直在游泳池學游泳的人突然進了汪洋,不知道要向何處游,怎麼游,搞不清楚人生的意義,不知道大學的價值,更不知道畢業以後要做什麼,多數連大學專業也是蒙著眼睛,基於各種假設或父母的建議選擇的。


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也是一種能力,不是一夜頓悟就能熟練掌握的。處在懵懂狀態選擇留學,就和很多學生選擇考研,或者選擇一份安穩的工作一樣,並不是一次主動的選擇,而變成是一次對自我反思的迴避,希望把最最困難的問題留的未來和未知來解決,當外力逼迫時自己再解決,而這個根本性問題,那就是「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三、尋找意義和目的的方法


當我們意識到意義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找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清楚,人生每個節點都面臨著重要決策,每個階段都需要認真規劃。我的同學做留學決策時常用以下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指導我們回答:出國還是不出國,出哪個國家,什麼時候出,學什麼專業等等,在這一系列選擇的背後,我們自己出國的意義就逐漸清晰起來了。


第一步:通過回顧閱歷,測試挑戰,聽取意見,定位自己

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教育規劃,最大的難點不是向外分析就業形勢或者專業熱門程度,或者學校錄取的難易程度。最大的難點是向內分析,究竟這個專業是不是我想要的,在這裡這個地方以這種形式學習,是不是能激發我最大的潛力,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能做到什麼,能做好什麼。


認識自己,首先是認識以前的自己。年輕人不知道自己有多麼善於忘記,也因此很多次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長項,有了很出彩的表現和令人驕傲的成績後,卻又忘了其實這可以打造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時候隨波逐流慣了,自己並沒有在挑選最能挑戰和體現自己強項的事情去做,而是按部就班的做被要求的事情和工作,以至於哪怕自己是有特點有專長的,也在平庸的過程中喪失了對自己驕傲感的回憶。因此我建議想要定位自己的同學,拿出一張紙,回憶過去的三五年中,哪三件事你做的最有成就感,以至於你當時有一種這件事別人都比不上我的衝動,尋找到這三件事,然後分析它們背後所體現出來你的優勢和特點。


其次,就是通過自己設定的挑戰來測試。比如一方面說自己不適合中國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從來不選小班研討課,也沒參加過出國的夏令營,也沒進行過交換生學習,甚至沒有主動做過獨立的論文研究和課題展示,自己如何能判斷自己更適合海外的教學模式呢?


再次,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沒有人能夠完美的認識自己,正如沒有鏡子,我們連自己的臉都洗不幹凈。真誠的,有經驗的,專業的人的意見,很多時候反映了自己所看不到的自己的那一面。然而有時因為信任沒有建立,別人不敢評價,有時因為同學好勝心太強,不願意聽不好的,反而想要一味的反駁和爭辯,於是乎錯失了對自己加深了解的機會。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一個收不到批評的人,失去了藉助別人力量進步的可能。


第二步:增加體驗、像過來人請教,讓理想落地


很多時候最可悲的地方不是實現不了理想,而是實現以後發現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樣。為了避免有這種訂立目標時假大空虛的傾向,我的建議是去看看那些覺得已經實現了目標的人是什麼狀態。因此在尋找意義時,堅決杜絕閉門造車,可以進行目標學校走訪、目標學校校友訪談,看看出國進了那個學校,究竟能不能實現自己的想法,搜集關於理想更多的現實資料,讓理想落地。比如想要做一名老師,暑假可以先去支教或者兼職教書體驗一下,比如想要做一名主持人,通過各種途徑訪談一名現任的主持人,看看那是不是你想要的狀態。比如想進賓大讀書,就來和我聊天,問問賓大的學習和生活真實的狀態是什麼樣子的。


只有當理想落地變成豐滿的認識時,這個理想才能被分析和分解,而目標分解成小的任務,才可能被實現。


第三步:算清成本,責任自負。


出國留學從成本面來看,首先包括直接經濟成本:留學學費,留學生活費,留學申請費用,語言學習費用等,然後是直接時間成本:出國讀書的時間,申請留學的時間,提高語言成績的時間等等。

然後還有機會成本的經濟部分,留學期間沒有工作或者大學準備留學期間沒有兼職所以少掙的錢,以及機會成本的時間部分,原來可以用來工作、旅遊或者課餘玩樂的時間現在用來準備留學和留學。

所謂風險自擔,責任自負原則,就是當你清楚的算出來這些成本以後,你評估自己留學的預期收益乘以獲得這個預期收益實現的概率,仍然是大於成本總和的時候,你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沒問題,我這麼留學是一個合理的決定。


如果說經濟成本對於大部分中國孩子不能感同身受的話——因為大部分實際上都是從爸媽身上借過來的錢;那麼時間成本,則是真真正正每個人身上要發生的開銷,老媽再努力,也沒法還你一個青春,因此這幾年時間的成本,恐怕是同學們真正要算清楚的。


所以找張紙,把能算出來的成本寫在左邊,把出國的目標寫在右邊,就像淘寶購物似的比一比,這個價格是不是太高了,要買的東西有沒有那麼想要。


假如你經過一對比,感覺這個成本太高了,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來留學,這個投資風險太大了,那麼就有兩種選擇。一,討價還價:選擇一個成本更低的留學方案——比如申請獎學金,比如選短期的項目,比如申請容易上的大學,所以縮短準備的時間;二,要贈品或者換東西:選擇一個收益更大的留學方案——比如同樣開銷,不如去個名校,或者既然出去,不如在外面把錢掙了再回來,或者其他。


依據這三個基本步驟為「道」,輔助著一些工具為「技」,我們就能做出自己的教育和職業發展的規劃。有了規劃和目標的留學,就像是走上跑道的運動員,他們絕對不會跑一步看一步,而一定是綻放自己全部潛力的去跑;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釋放出了自己全部的潛力,最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實現更完整的自我。


再回到那個問題,有些朋友說,我出國的意義就在於,通過在國外全新的環境下挑戰和生活,確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想得到什麼。看過以上三條之後,我們就知道,出國尋找意義不是不可以,但是我們一定是在先窮盡了低成本的方法——交換學習、經驗請教和測試挑戰等環節之後,在清楚明白用留學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來實現找人生意義這個目標對於同學個人是划算的,值得的。那麼這種情況下,我鼓勵這位同學去繼續發現自己的可能性。但是記住,一旦增加體驗尋找自我本身成為目標後,就要牢記這個目標,如果出國以後沒有去嘗試體驗更多的新的生活方式,而是盤踞在中國學生圈宅著;放假不打工,社交活動不參加,還不能開放學習國外文化,一天到晚在家刷人人刷微博——那麼親,這個目標就一定是定錯了,這個留學的意義對自己也就不大了。

轉載聲明(2016年8月):我一開始對所有轉載都是拒絕的,但知乎私信已經不勝其擾。國家最新規定(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483/228049.html4000)每千字稿費80~300元,我認為本文中庸,可以值中位數每千字190元,因此轉載起步價760元。如果願意支付這個知識成本,足見對原創的尊重,可以加我微信獲得授權,謝謝。


借用Harvard(哈佛大學)的話:

Enter to grow in wisdom / 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我翻譯一下:出國的意義就是見識更大的世界,然後回來建設祖國和造福全人類。不好意思,我又俗了。言歸正傳,很大出國在無數出國介紹的書籍,網站以及這個問題的其他daan里都有,我這裡就說幾個我在外面留學時親身經歷的事情吧:

1. 在日本留學的時候:CMU日本校區在一所大廈的17層, 樓下有一個平台, 周末都會有各種活動. 有一次是賽車活動, 每人控制一個遙控車在一個賽道上比賽;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玩遙控車, 現在也是. 但是在中國, 我這樣大的人還玩遙控車會是幼稚的表現. 日本文化則不同, 他們遙控車有一個一個團隊, 團隊里的人有人負責操控車(駕駛), 有人負責調教轉向和馬達, 有人負責提高電池輸出效率, 活似一個F1賽車團隊. 我住的公寓旁邊還有一個模型店。開始我以為裡面只是買點遙控汽車之類給小孩的玩具,然後發現裡面的東西涉獵極廣:有很專業的遙控車,有機器人高達,還有一大片的軌道交通模型(鐵路+新幹線模型),活生生得是一個職業模型收藏店。我想我小時候要是在旁邊有這麼一家模型店,我肯定是天天過來看和玩。

2. 令我現在依舊記憶猶新的是, 還有一次日本小學生跳舞活動上, 有一個學生是老師攙扶著在跳. 起初我以為她是嬌氣, 最後快結束髮現原來她缺了一條腿. 在中國可能這樣的小朋友只能在座下觀看當個啦啦隊. 但是日本人不這麼認為, 任何一個小朋友不應該由於自己的殘疾而喪失參加集體活動的機會, 所以即使專門叫一個老師來扶著你, 也要讓你跳完。

3. 在CMU本校區的時候,我自習經常選在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的大樓,因為這樣可以感受到計算機的氣息。一進門,你就會看到一個Bill Gates和他老婆的頭像,因為整個樓是他們夫婦捐的。這還不算,其實我讓我震驚的是:在教室里自習的時候,經常看到有些椅子上寫著:「This chair is donated by xxxx."(椅子由很久之前的校友xxx捐贈),甚至有些教室外面掛一塊牌子「This classroom won"t be possible without the generosity of xxxx,xxx,and xxx (or class xxx)" (幾個人一起,或者一個班級的老學長學姐們合捐的教室)。我當時就被美國高校這種濃厚的捐贈文化震撼了。我在這種環境下每天被感染著,讓我自己也不止一次地想過以後成功了也給學校捐一把,將自己的名字留在學校里。老了之後,帶著兒女孫子等,給他們看我當年捐過的椅子和教室。相比之下,反思國內的大學在這方面就做得很不夠,沒有給學生灌輸這種捐贈文化(學生捐了也怕被貪污)。CMU和其他美國的大學則是把這種文化傳承在整個校園裡,讓捐贈這一行為顯得很酷,讓畢業生成功之後也想這麼去「瀟洒」一把。

4. 最後就是:前幾天收到之前CMU日本校區老師的郵件,我又要換今年的助學貸款了。這筆貸款總共是 3.6萬 美元,2009年日本神戶政府的一個教育基金會借給我的。2011工作開始便每年還 1/10,十年還清。剛拿到貸款的時候,他們從來沒要求過我必須在日本工作多少年或者履行其他義務之類,也壓根沒要我抵押什麼物品或者找個在日本的保證人,甚至沒有對我做任何的背景調查。不管我在美國,或者後來回到國內,他們和我的唯一聯繫方式就是我的那個gmail郵箱。每年6月底他們發一封郵件通知我還款,他們的賬戶的具體消息,然後我打錢過去。我想如果我不回郵件不還錢了,想必他們是根本找不到我這個人的吧。很多時候,想到這件事情,我就感激他們對我的信任,也很敬畏他們在教育事業上的投入。即使連我一個外國人受到恩惠和感到震撼。


我想,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對於我自己來說。之所以選擇出國是想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在國內的教育體制下我已經忘了自己要的是什麼,以至於在本科的大學裡看到周圍為了前途而功利的同齡人越來越迷茫。
想要接觸更多的東西,去感受不一樣的世界,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自己,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不走出去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可以有多大。


———————————————————我是分割線———————————————————

上面那段話是出國前寫的

現在已經來了美國3個半月

一個人歷時兩天轉三次機加兩個小時車程來到現在在的城市,三個半月里,我上了四周語言課,也上了學分課,參加了很多party認識了很多朋友,和兩個台灣女生自助去了拉斯維加斯、大峽谷、波特蘭、西雅圖、洛杉磯、舊金山,用到了美國所有能用到的交通工具。參加了很多美國華人教會的活動,住過公寓練過廚藝,現在搬到了寄宿家庭,體驗美國人的簡單直接和文化衝突。期間還考了第一次GMAT,托福的聽力從來之前的21漲到了25,閱讀從27漲到了30。度過了一個非常美好的生日,室友們為我做的牛排大餐。

從最開始的新奇,到對未來的迷茫,看事情平和了很多。

因為寄宿家庭太遠,下學期又會搬回公寓去,最好的朋友那時候都回台灣了,我也不知道將會面臨什麼。

雖然有過因為語言不通和寄宿家庭產生的小矛盾,也有過聽到home爸home媽吵架在房間里害怕得瑟瑟發抖的時候。還有因為壓力太大想要放棄申請不想考試,連著很久都熬夜到四五點,卻什麼都沒幹。這些也都不過是逼著你提早去面對未來的人生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如果這三個半月我還呆在國內,我的生活一定是:在學校拖拖拉拉的準備GMAT,上著大四剩下的那門課。

我想這就是我出國的意義。

——————————————————分割線又來了——————————————————

這是留在UCSD的第二個學期,會計課除了federal taxation國內基本上都學完了,再選了感興趣的兩門linguistics和psychology. 現在聽這些非專業的課也沒什麼壓力,聽英文看英文都變成了一種習慣,口語也在一點點地進步。站在現在這個時點再回頭看又是一番不同的感受。


從寄宿家庭搬回了學校附近的公寓,不小心選錯了地方,和一個阿拉伯人合租,每天帶5、6個中東人回來住,讓公寓每天變著花樣的髒亂,客廳永遠是煙味。呆了十天逃出來了現在室友是墨西哥人和美國人。開始學習做飯,再也不是黑暗料理了。


一個月前把研究生申請完了,7個學校3個出了結果都給了錄取,其中一個還給了一點獎學金。現在說起來好像輕描淡寫,可是兩個月前的自己還想著自己沒有希望了。


下個月底回國,對於現在所在的這個城市已經有了割捨不下的感情,回國四個月應該就會繼續回來讀研究生。

這近7個月,讓我的世界變得更大。

———————————————————————————————————————————

距離上一次更新已經差不多一年了。

研究生的第一年已經結束,幸運地找到了一份暑期實習。沒有了最開始的新鮮感,在異國他鄉也開始懷念國內熱鬧的街道,可口的食物。

出國以來最大的感慨是,自己費儘力氣達到了的目標其實只是下一個起點,出國交換前會擔心GPA, 托福,出國後又開始擔心GMAT,申請文書,等到研究生開學,又擔心起學業和找實習的壓力,現在實習找到了,下一步又將是CPA考試和找全職。

我感激自己的家庭能提供給我這樣一個選擇,讓我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 離開既定的軌跡,然後擁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不管在哪裡,都請大家保持一顆平和的心,

感謝所有給我點贊的朋友。

———————————————————————————————————————————

一轉眼又是一年半過去了,不知道當初看這個答案的知友們是否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學習生活呢?

目前我已經拿到了第一個master學位,畢業了和男朋友搬到了灣區。因為個人職業規劃的改變,現在在Northeastern University念第二個研究生,從會計轉到計算機,零編程基礎。是的,跨度很大,我知道,但出國讓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去想結果會怎麼樣,有機會就要去嘗試,害怕是沒有幫助的。

希望等我下一次更新的時候我已經拿到了FLAG的實習,也希望這個答案能繼續給大家一點小小的溫暖和鼓勵。


謝邀。

關於留學
我去巴黎時,29歲了,而且是邊自由撰稿(時間上佔大頭,所以實際等於工作)邊上學。
我本來以為我已經算很奇怪了,後來發現,比我奇怪的人多了去了。


比如,2012年冬天,巴黎已經冷得呵手成霜。我一般得早上五點起床,發完幾封郵件出門,7號線到Jussieu,轉10號線,再坐一站,上地面就是聖日耳曼大道。走一段,向右一轉,就看見遠遠的聖母院側臉了。索邦的一個校區在路左手邊,得進去上口語課。我初次去時,到早了,看見門口有位禿頂老先生,坐在一疊報紙上,低頭看書,邊啃棍子麵包。我想這年紀,一定是老師,於是怯生生喊:老師?那位一抬頭,看看我:啊,我也是學生!

後來上了幾次課,課間聊過三五遭。這位叫古斯塔夫(我:「古斯塔夫-福樓拜的古斯塔夫?」他:「對對我爸爸很愛福樓拜我也是。」所以我後來都叫他福樓拜先生),做了二十七年的汽車銷售,兒子在里昂。
為什麼來上課呢?他說自己讀書少,是懵懂先生(Monsieur Innocent),或者天真先生(耐夫先生……),「不想把這帶進墳墓去。」
我們有一次發閱讀材料,是保羅-默朗寫香奈爾的文章。古斯塔夫下課就跟我說:他坐了半輩子蘇利-默朗地鐵站,從來不知道原來默朗跟香奈爾還有一腿。我安慰他說,時裝界的事嘛,男人不知道正常,他聽了點頭,撓撓頂上幾根頭髮:
「但我又少一點懵懂了。」

上完語音課,向聖母院走,到塞納河邊左轉(左手邊就是著名的莎士比亞書店),一路走到C線,下去,一直坐到大學城。下車的地方,總有一個何塞-聖馬丁的騎像面著我們。穿過大學城的草坪——無數人在跑步——去到教室,上語言課。班上有兩個有趣的人。一位是朱黛哈忒,泰國人,自我介紹時說三十八歲;與所有泰國女人一樣,妝化得濃而且美,聲音嗡嗡的,常帶微笑;職業?一個很長的詞,似乎跟香熏理療有關。
另一位叫柳德米拉,俄羅斯人。她說她快五十了,來法國時,她故鄉那片大地還沒分裂呢。她在故國時,從事跟火箭科技沾邊的東西——班上一位小她三十歲的波蘭姑娘叫了聲:「天哪!」為什麼要來上課呢?「我先生嫌我口音太重了!」

我下午正經上課的地方,在歌劇院街。去年有位同學,也是俄羅斯人,安傑利娜,說自己三十七歲了。在俄羅斯,她是唱花腔女高音的,理所當然,長了一副花腔女高音的魁偉體格,比我還壯一圈。但人聲音極溫柔,說話時聲音如棉絮,細細碎碎。每次談起來,她便多愁善感,明明體格魁梧,還微笑著,卻愛說憂傷的話題,眨藍玻璃般的眼睛,神情小鳥依人,翻來覆去,用她斷斷續續的法語說:
「我來學唱歌,因為老師說我天賦好,但許多東西,俄羅斯學不到,到這裡,或者義大利,如果可以學習一下,還有機會。啊,我到巴黎,也是想找到真愛的……可是真愛很難找……男人大多數,都只想跟你玩兒,但不想娶你……但我還是覺得,我能找到真愛……」

另一位是委內瑞拉人,按讀音,名字該叫列奧諾爾,本身是作品不少的建築師,有一位跟她熟的同學相信她一定超過四十五歲。人很熱情,上課活潑。
她說來巴黎,除了修建築方面的課,就是來看蓬皮杜中心那幾尊耶穌-拉斐爾-索達的作品塗色鋼管作品,「看了這個,怎麼都值回票價了。」

義大利姑娘弗朗切斯卡是2013年秋天來的,1992年生的女孩子,辦事特沒溜,出門現金揣一大包,晃蕩著走。米蘭人,但有兩年沒在米蘭呆了——之前的夏天在印度度過,再之前是佛羅倫薩,再之前是柏林……她做什麼的?唱歌的,有歌劇或群唱表演時她就去,好的時候一個月唱六次,糟糕的時候一年唱兩次;收入差的時候,唱一晚上累岔氣了,只有15歐元。她承認自己做唱歌這行很麻煩,因為義大利唱歌的太多,而她父親是工程師,與藝術界並無瓜葛,想幫忙也幫不上。她現在每周要去一些地方(近來常去匈牙利)唱歌,然後趕回巴黎上課。
我問她對巴黎的感受,她說很自在,「這裡有許多跟我一樣的人!」


學當代藝術的克萊赫是英國姑娘,在大連住過兩年,會說「彪呼呼」,會背《行路難》。我跟她聊,說謝靈運推崇曹植,took 80% talent of the world, he himself took 10%,她表示謝公good at praising himself.她聽我念過一次「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大感興味,摸出手機調出錄音功能,「再來一遍!」隔兩天又問我:「什麼叫『吃俺老孫』?」我問她,「你是聽誰說『吃俺老孫一棒』了吧?」她又高興了,「你再說一遍!」


2013年大多數周一上午,我們須去盧浮宮上課,聽一位拉瓦勒先生給我們講課。老先生脾氣很好,而且富有八卦精神。比如,講完一幅保羅-烏切洛的畫如何借長矛構圖後,一轉身看見一副波提切利的肖像作品,擱在菲利波-里皮作品的旁邊。他問我們:「知道為什麼盧浮宮把這畫擱這裡,不跟其他波提切利作品擱一起?」
大家搖頭。
「因為有說法認為,這畫其實是里皮給波提切利做助手時完成主要部分。」
他跟了一句,「我的看法不一樣。我認為波提切利只署了名,這畫完全是里皮畫的。」

我們這堆人里也有幾位,常腹誹「達芬奇其他方面確實吹得很神,畫作本身不過如此」的。待提出這茬時,老先生考慮了一下,然後從這個角度開始說。他先把我們拽去佩魯吉諾的畫前。
「這人你們知道吧?」「知道。拉斐爾的老師。」
「他的特色是什麼?」「塑造理想美,勻整構圖。」
「他畫得寫實嗎?」「不寫實。」
「那麼卡拉瓦喬除了明暗對比之外,還有什麼明顯特色?」「有現實主義傾向,很寫實。」
「那麼,拉斐爾做到理想美了,但做到寫實了嗎?」「並沒有。」
「那麼,達芬奇的《聖安妮》,做到理想美構圖了嗎?」「做到了。」
「寫實嗎?」「寫實。」
「寫實和理想美都兼具了嗎?」
我們於是服氣了。


周三給我們上課的一位老師,也是位老先生,老派法國人的調子:講一個看法,能發散出去三五百個例子。看我們筆記記得勤,就搖頭,「別記筆記!這些書上都查得到的!我也不考這個!你們最後考試交篇論文就行!你們要聽的是方法和思維方式!!」然後一擺手,「上回我們說到梵谷1886年到巴黎來之前……」
在此之前,我覺得自己到二十九歲,重新當學生,聽來很怪異。但到這裡,便覺得似乎也挺正常了。
哦對了。老先生很喜歡一個中國畫家,「抽搭」。我跟他交流了好幾次後,確認他說的是「朱耷」。

我在巴黎三年,學了並記下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
比如:弗拉-菲-里皮是波提切利的老師,他兒子菲力波-里皮給波提切利當過助手;波提切利還拜過韋羅吉奧為師,韋羅吉奧教過達芬奇、佩魯濟諾,影響過米開朗琪羅,佩魯濟諾又教出過拉斐爾。
比如:關於拉奧孔那隻右胳膊是彎是直,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有過不同意見——米開朗琪羅賭對了。
比如:喜多川歌麿當時受了東洲齋寫樂的役者繪影響,開始玩兒那套「當時全盛美人揃」,斷句法該是:「美人們在她們容貌極盛時的留影」。
比如:在黑檀木嵌面使用之前,法國人用杉木和橡木做實木傢具。黑檀木匠後來索性成了細木匠的詞根。
比如:法國人做牆紙繪畫時,一度把伊特魯利亞風格誤以為是土耳其風格。
比如:土耳其開始出煙斗,是因為他們那裡發現海泡石比石楠樹根更靠譜。
比如:群青和佛金的昂貴導致了木板油畫的歷史無形中被延長。
比如:掛毯藝術的興盛是因為城堡的大量建造,用以避寒;掛毯藝術的凋零是因為城堡時代結束了,補壁的功能遂成繪畫……
比如:聖艾蒂安教堂里一幅《守護天使》的畫其實是弗朗切斯科-馬菲在威尼斯一幅同樣5米乘3米作品的復刻版……
還學了這種,如何修復雕塑。

這些東西,說起來真是沒一樣有用的,只是當時學起來,好玩,又好看。
我就是想學這些東西。

這個時代,其實已經給予了我們大量「不用學習」的權利。我們不一定需要學外語,因為世上有無數譯者和字幕組,會把東西譯好了給我們;我們不一定需要學做飯,因為世上有無數餐館,可以把飯做地道了給我們吃;我們不一定需要讀書,因為總有無數的《一周教你讀懂黑格爾瓦格納波提切利韋伯以撒柏林昆德拉》會出來,讓我們一目十行。

但是……怎麼說呢?
你吃一碗回鍋肉。也可以覺得「這青蒜苗很好,這肉一定是臀尖的,這肉煮得火候稍過,但這樣一來豆瓣醬就不至於太齁……」,也可以單純覺得「這碗肉真好吃」。後一種心情其實就可以了,除非你是專業美食評論家;但前者給了你一種選擇: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吃」,多一點其他可能。
你看一部小說。你可以覺得「這個結構真是精美,這個視角真是絕妙,這個高潮點設置真是好,這段長句的使用真有韻律美……」,也可以單純覺得「這本書真他媽好讀」。後一種心情其實就可以了,除非你是專業文學評論家或者小說家,但前者給了你一種選擇: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讀」,多一點其他可能。
你看一場球賽。你可以覺得「這個戰術落位很聰明,這次防守戰術變換很及時,這個換人太聰明了,這一連串的反擊路線跑得好……」,也可以單純覺得「這球賽真好看」。後一種心情其實就可以了,除非你是專業球評人或者教練,但前者給了你一種選擇: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看」,多一點其他可能。

就像長久以來,每當提及「聽古典音樂的耳朵需要訓練」這話,就有點政治不正確;當然,全然不懂配器和結構的人也能從聽音樂中獲取快感,但有些其他美感是能從學習中領略的。事實是:你想欣賞任何東西,都要一點學習成本。《西遊記》多好看,可是你不花幾年學漢語,還看不懂呢——克萊赫就跟我抱怨這個:
「他們都說相聲很好聽,可是我聽不懂!」
如果她的中文聽力再好一點,她大概會更高興些吧。

世上有許多東西值得學,不一定因為它們有用,但因為它們是好的。世上有許多東西,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用得上,但倘若抱著「因為要用,所以去學」的心思去,多少像是已經洗完澡抱上床卻臨時拿一張《夫妻生活指南》的碟片來觀摩……
人生在世上,樂趣的感受和製造,都來自於大腦活動,而大腦活動,其實也就是在分析各類已知的信息(包括幻想,也是從已知信息中擴散出去的),然後從中汲取快感。從這個角度講,可以這麼說:
世上有許多東西值得學,不一定因為它們能立刻起到作用,還因為絕大多數知識,到最後都可以提供給你樂趣——有些能夠立刻兌現,有些卻不知道什麼時候,但早早晚晚,總會讓你覺得生活比原來有意思。


————————————————

好了,接下去說,為什麼要出國
有人問:你想學的這些東西,在國內也可以學到……為什麼出國學呢?

我只說一個例子好了。我第一次去蓬皮杜中心,看見老師帶著一群小學孩子,指著某幅畫,「畢加索當時用這個顏色是因為XXXX,那麼那邊那幅布拉克和後面那幅米羅為什麼不用這個顏色呢?」孩子踴躍回答。
我在國內看的一切畫冊,都不如現場所見。沒法子的。能在盧浮宮和奧賽這種地方上課,隨意溜達,感覺無法比擬。


更重要的一點。
如上所述,我有許多同學和朋友,他們很愛學各類亂七八糟的事。在巴黎,沒人管你這個。但在國內,恐怕就並非如此。在國內的諸位想必都懂。

我和我女朋友一起出來,除了喜歡學點兒東西,更多喜歡的是:「我們就每天做點學點自己喜歡的事,不想被人問三問四的。」好了,問起來「你們怎麼還不ABCDEFG」,可以很大方地說:「我在巴黎讀書呢」。

在國內的諸位大概都明白,一個三十往上的自由撰稿人,如果不太缺學歷也不太缺錢,卻要跑去讀書,會被周遭朋友問多少遍,會被親戚朋友每天念。

我在巴黎有位老師,我還聽他課時,他在讀第三個博士學位。他會英法日韓語,修的是語源學、海政歷史和……東亞海盜史。我初聽他課時,他在研究王直(懂海盜史的諸位知道這名字)。除了講課,他還在業餘時間當侍酒者。
在他看來,這種生活方式很愜意。他的朋友也覺得無所謂,挺好的。
我喜歡這種氛圍。


在國外讀書的好處是,大多數時候,你會習慣於「大家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兒對吧?那挺好的,繼續吧」這種氛圍。很少人會來問你你學的這有什麼用、將來找什麼工作,也沒人來給你做人生導師。
我和我女朋友恰好喜歡學點兒琢磨點兒自己喜歡的東西。想過自由自在沒人追著問來問去催來催去的生活,沒事旅旅遊。

很多從世界各地來讀書的人,其實都抱持類似想法。尤其是那些」已經過了
世界是可以很廣闊的。
大致如此。


你可能會得到很多東西,也可能會失去很多東西。

你可能會找到自我,也可能會失去自我。

你可能會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但你也可能覺得世界並不是越大越好。

你不知道你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但也許這種不確定就是它的意義。

人生的得與失都是守恆的。你在國外獲得多少東西,同時也就失去了國內很多東西。

但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問你還要不要出國留學,你可能仍然會選擇出國。因為你知道,這就是你的命中注定要做的事情。你的選擇,就是你與這個世界的緣分。


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是比以前更自信,更樂觀。

在英國的一年半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傳奇女子。放棄劍橋選擇利茲的英國妹子;33歲依然單身辭掉國內工作來讀書的韓國姑娘;讀了一個心理學碩士又來讀人力資源碩士的義大利妞;帶著兩歲女兒來上學的印度大姐;終生不婚的奈及利亞修女大媽;五六十歲連孫女都有了卻在讀本科一年級的馬來西亞大嬸;不顧家人反對與不顧家的有錢老公離婚,41歲決定來讀博的巴西女子,最難得的是她不僅有少女的面孔和身材,還有少女般明朗的笑容和年輕的心。她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卻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她們身上的底氣和自信,讓我動容。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為自己而活,為自己想過的生活而活。

讀書、工作、嫁人、生娃。以前一直以為人生就該如此按部就班,哪怕比別人晚了一兩年都要責怪自己耽誤了人生的進程。現在想來何必如此匆忙趕路,忘了去感受當下最好的年齡,忘了去喜歡和欣賞處在最好年齡的自己。以前總是有各種擔心,擔心遇不到合適的人,擔心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擔心不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我今年25,在國內肯定是要被定義為剩女,而在這裡,我聽過的最多一句話就是「你還很年輕。」 是呀,我還很年輕,我的人生有各種可能性,我為什麼要去在乎別人怎麼想。

「女孩子不要太獨立,不要太要強,不要太聰明,要不然會沒人要。」這些話在國內時聽過很多,在男權社會裡,姑娘們要學會示弱。可我現在覺得,那些不懂得欣賞女性獨立和內心強大的男人們也未免太軟弱無能。我不想去迎合任何人,我就想做一個獨立堅強又聰明的女孩子。總會有人喜歡我的真實,欣賞我的獨立,我願溫柔待他,共同走完人生路。即使沒有,我也不害怕,因為我自己一個人照樣可以過得很精彩。

出國留學對於我的意義,不僅僅是遇見了不一樣的世界,還遇見了全新的自己。現在我覺得25歲真的很年輕,30歲也很年輕,我想要40歲時也充滿活力,擁有少女般明朗的笑容和年輕的心。


學會對自己負責。

很多知友都是以「出國能鍛煉一個人的獨立性」這個中心思想來說的。可留學這件事需要的,有哪裡僅僅是自己做飯,自己洗衣服,找房子,準備考試,面對病痛那麼簡單?在一個人際關係、社會認知都被清零的環境里,你如何克服懶惰,只靠自己找尋方向並且活下去,留學其實是這樣一個課題。

有的人抱著畢業回國的想法,在中國人圈裡,吃得開,平時會自己買買菜辦個手續也就夠了。
有的人不僅做到了以上,還在學校里廣交好友,和當地的外國人交流,想法改了,眼界開了。
有的人不僅做到了以上,還要留在那個國家,全憑一己之力去認識當地的職業人士,找工作,去規劃自己在這個國家的未來。
有的人不僅做到了以上,更要去改變那個社會,他們創業,創辦組織,創造出了這個國家本沒有的東西。

以上這些人,並沒有什麼優劣,只不過是各自的需求與選擇而已。但毫無疑問,我會無比尊敬後者。
偶爾回國,聽聞家鄉那邊,找工作、婚姻、買房皆由父母包辦的故事,不禁感嘆出國與在國內生活差異之大。對於留學生來說,父母除了提供錢財,能幫忙的其他事情非常之少。你是自己一個人面對著這個龐大又複雜的世界。
很多機會,不會有人通知你,只能靠你自己去掌握。一個聚會,你不去主動認識人,也不要抱怨為什麼人家事事都辦得成你卻朋友甚少。你的禮儀不到位,改不掉遲到的毛病,就別怪自己得不到工作機會讓別人搶先。不要還玩在父母懷裡任性的那一套,每個人都在外面奮鬥,大家會互相扶持,但必須記住沒有任何人有義務為你的幼稚無限買單。
因此很多在國內依賴性較強的人,留學之後也許往往會有很多不理解的事情。很多在國內挺正常的人,到了國外突然變成了「極品」。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環境更嚴苛了,這消耗了太多人的體力和精神力。不主動去做,就會被淘汰。不主動進步,就會得不到左右自己將來的力量。

可與此同時,付出責任,你獲得的是「自由」。你可以決定自己未來的走向並為之努力。在國外,混得好和混得不好不開心的留學生,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是否能主動去克服自己的不足,主動去想,去追求新的東西。累嗎?當然累,但是那些過著累而充實日子的每一個人,都一定會拍著胸脯,告訴你他有多麼不願離開這樣的生活,並且以此為傲。

這是我從留學生活中所得到的,最寶貴的東西。


英國半夜十二點半,我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寢室,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

不知是否是造化弄人,今天和兩個英國朋友進行了兩場對話,聽到了兩個故事。冥冥中,它們竟然有著一種讓我不寒而慄的聯繫,而這種聯繫背後,是太多太多難以言說的複雜,讓我久久回味,最後只留下一聲長嘆。

兩個故事,主角都是在英國的留學生。

第一個朋友和我談起了她作為老師參與 A學校針對國際學生的英語「學前課程」(pre-sessional course)的經歷。這幾年英國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招生的名額限制被取消,各類政府資助開始縮水,因此學校想法設法錄取國際學生,尤其是中國學生。一個常見的手法是先給那些雅思成績不達標的學生們發派 有條件錄取通知書(conditional offer),然後鼓勵他們參加學校自己組織的英文「學前課程」,理論上只要通過這個課程就相當於滿足了英語的標準,可以換取 無條件錄取通知書(unconditonal offer)。當然,這個課程本身也是收費的,大概是2000到3000磅不等,相當於讓學校多了一條創收的途徑。

我朋友談到了一些學前班的內幕:其實只要參加學前班基本都會讓你通過考試,每次只會象徵性的刷掉兩三個人。但他們自己非常清楚,其實學前班的教學根本無法彌補語言上的缺陷。她一次遇到了一個中國女孩,連基本的英文段落都無法理解,於是她就勸這個女孩不要繼續碩士課程了,因為她知道她一定會失敗的。但是這個中國女孩說,如果她現在放棄回國,家人一定不會原諒她。我的朋友當時非常震驚——明明就是能力不夠,為什麼無法原諒?

後來這個女孩竟然通過了考試,進入了碩士學習階段,一年之後,悲劇的掛了。我的朋友又去和她談心說不要灰心,可以再讀一年,那個中國女孩卻說,這一年已經花光了父母所有的積蓄,家裡無法再供她讀書了。於是,她僅僅拿著一個結業證書回國了。

我朋友至今仍牽掛著這個女孩,認為她是不負責任的教育的犧牲品。也許她還會繼續掛著海歸的身份在國內就業,用一輩子時間心虛地掩飾著自己這段恥辱且一無所獲的留學經歷;或者她也許能憑藉著這樣的身份干出成績,混的風生水起也說不定。種種可能,有好有壞,但唯一的現實卻是:一年前,無知的她來到英國,不該開始卻強行開始了一段學業;一年之後,仍然無知的她回到中國,不該結束卻強行結束了一段學業。

這個故事,不算快樂,但也不算太過憂傷——畢竟她也算是經歷了一年英國的大學教育。而第二個故事,恰恰就是關於英國的大學教育。

我第二個朋友在B學校教書,他談到了他們學校最近開除的一個高級講師。這個高級講師是地道的英國本地人,一表人才,風度翩翩,之前被委以重任,教授本科和碩士課程。

直到幾年之後,有學生投訴這位老師完全是照本宣科,甚至有的題目答案錯了他也照著錯誤的答案批改作業。中間又經歷了很多政治把戲,最後學校開始調查,結果後來發現這位仁兄的學歷是高中,連大學學歷都沒有,其簡歷上羅列的工作經歷全部都是造假。學校為了息事寧人,以最快的速度開除了他。

我聽了之後問:『你們這樣已經是詐騙了!尤其對國際學生來說太殘酷了!他們有的花費了家長一生的積蓄來英國接受教育,結果竟然被一個高中畢業生糊弄?』

我朋友說:『其實學院的很多老師都知道他的情況,但是誰都沒有說出來,這哥們有人罩著,誰也不願意惹麻煩。』

我那時不知道說什麼好,心裡只是想著,這些留學生太可悲了,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這一年的青春和金錢白白浪費在了這麼一個老師手上,他們永遠不知道他們被徹徹底底的忽悠了,他們也許拿了學位,但是他們真的知道他們學到了什麼嗎?

此時,再回頭看看那個中國女孩的故事,誰能保證她說接受的教育沒有水分?而最令我不寒而慄的是,即便她接受的教育充滿了水分,她自己知道嗎?她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如同這些栽在這位高中畢業生騙子老師手上的留學生們。

至此,兩個故事告於段落,我的內心卻激蕩著某種情緒:我們看過那麼多那麼多勵志的故事,但是一旦面對這樣冷酷的現實,所有的這些故事的意義全部化為烏有。他們所經歷的,也許僅僅是那百分之一的不幸,但是對於他們自己,卻是真真切切的百分之一百的悲劇。我們無法迴避這樣的現實——他們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當然,我們可以努力考取優秀的大學,盡最大的努力規避這樣的風險,但我們自己的安全,無法代表整個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安全。我們可以在精英的大學裡談論留學的種種好處,卻仍然有這麼一些學生,被一層留學的光環說誤導,真正可以說是被別人賣了還幫別人數錢。

更進一步,太多中國的留學生和留學生的家長,被留學兩個字的流光溢彩所迷惑,卻忽略了其背後冷酷的現實:你在中國操著中文都學不好,憑什麼以為你到了國外就能學好?更進一步,在中國你至少能基本判斷老師的水平,到了國外你也許被忽悠了也不自知。很多留學生出了國,就將自己依託給了所謂先進的教育體制,卻恰恰忽視了自己所該付出努力,他們以為一個國外的環境就能夠改變自己——天方夜譚。從頭到尾,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現實:留學讓優秀的人更加優秀,讓平庸的人更加平庸——卻被一紙文憑包裝成了不那麼平庸的模樣。

我們永遠也不能寄希望於留學這個光環本身去改變自己的人生——留學本身的意義,也許僅僅在於給你提供了一個自己改變自己的機會。


2017.6.6 更新

最近回答了工作幾年後再脫產讀書,和一直讀書然後就業相比,有哪些優劣? - 知乎這個味,所以,很多人問到我關於留學和工作的問題。現在回頭看之前回答過得留學的意義,可能有些點不夠全面,於是今天重新改寫了一些部分,這兩天也是高考的日子,現在越來越多的高中生畢業之後就直接出國讀書了,也有很多大學生或者已經工作的人這個夏天開始準備出國讀研等等,也許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即將要出國讀書的你,或者計劃要出國讀書的你,想清楚自己出國留學的意義是什麼。

正文如下:

看了知乎上關於出國留學的意思這個問題的很多答案,總結下來無非是看到更大的世界,遇見更好的自己。但其實我想說,出國留學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還是我之前在《工作幾年後再脫產讀書,和一直讀書然後就業相比,有哪些優劣?》這篇文章中強調的重點一樣,你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出國讀書,以及出國讀書的目標是什麼,如何實現?並不是所有人通過留學讀書都能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出國的目標,很有可能錢也花了不少,卻沒有什麼卵用。

出國讀書的都是誰?

我曾在美國、英國都留學過,雖然不敢說經驗豐富,但也算小有一些自己的見解,那麼先說說我遇到的留學生們大致有以下這幾大類:

1. 家裡條件特別好的二代們

100個二代裡面,有5個開了掛的二代,他們發奮努力,比一般人還要刻苦的學習,由於家裡條件好、起點高,從小就在國外讀中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有強大的自制力,也見識過各種人情世故,懂得如何周旋於觥籌交錯的社交場面中。本科進入世界名校,暑期都在全世界各地實習或者旅行,基本畢業後都先去知名企業鍛煉個一兩年,隨後就接管了家族企業,或者自行創業,沒幾年就能在各自的領域裡小有名氣,也就是前面說的走上人生巔峰的那一小部分人。

剩下的95個,就是上學、畢業、回國,生活里還有很多比讀書還重要的事情,有些甚至連學都上不完,買個十幾萬的假文憑回去糊弄父母。唉,我要是他們爸媽,真是敲死他們的心都有了。這些人大部分不需要出去找工作,所以出國留學什麼的,真的只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吧。


2. 中產階層

大部分留學生中還是這個階層的孩子比較多,尤其是英國的研究生里,大部分的人本科畢業就直接出國讀書,去英國不算太貴,時間又短,可以短時間鍍個金,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出國,大部分原因基於,「我爸媽讓我出去讀書」,「我好朋友們都出國讀書了」......

就拿我們班來說吧,我們班48個同學,加我17個中國人,只有我和另外一個男生有工作經驗,其他中國人全都是應屆畢業生。父母想讓他們出來鍍金,回去好安排一個國企或者大公司上班,又或者只是希望他們有一段豐富的人生體驗等等。

有個別的同學會比較有自己天真的想法,聽著他們說自己多麼厲害,以後回國才8、9k的工資多麼看不上,我也就是笑笑。眼高手低,又沒有二代們的家庭實力,就是說的這一群人。當然也不乏有那些資質聰慧、勤勞刻苦的人存在,基本後來回國之後都進外企了。


3. 讀理工科拿獎學金的學霸們

在美國的時候,認識這樣的研究生不少,大部分都是有一個985、211的本科背景,想要一心留在美國。有些人的生活過得很是辛苦,生活費一大部分源自於教授發的那點可憐的工資,去超市買點水果,還要左右斟酌。英國也有一些,但是美國更多。

雖然讀書的時候生活過的緊緊巴巴,但興許畢業後可以找到一份工作留下了,從此改變命運,過上比在國內好,但是在國外也永遠不可能出頭的日子。有些人就是為了移民,過著移一代艱辛的日子,為了拿綠卡,生孩子。

但,要來毒雞湯了哦,也有些人就是家裡條件又好,學習又好,還拿著獎學金,當然這樣開掛的人生畢竟還是少數啊,但是真的是有的!你就是沒辦法,人生從來都不是公平的。

順便,最後,我剛想起來,最近聽同學們聊天才知道有這麼一群人,女生居多,出國就是為了找個富二代男友,嫁之......這樣的三觀咱不敢苟同,但也不做評價,畢竟這也是一種人生道路,人各有志嘛!

當然留學生里肯定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人,我在這兒只是說一些比較大的分類,也許你可以對號入座。

我為什麼要出國?

好了說了這麼多,回歸正題,說說留學的意義。

之所以講了前面的一大堆,主要是因為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留學的意義從一開始,就是不一樣的。我不了解在知乎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的背景,但是如果是即將出國,或者想出國的你,不妨在隨大流出國之前,在花掉你的或者你父母血汗錢的之前,先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出國?」以及「我出去了還準備回來嗎?」。這兩個問題一旦明確,做什麼選擇都是對的。

就拿出國後是否準備回來這個問題來說,這個答案一旦不同,你今後的所有的打算,甚至可以選擇的學科可能也都不一樣了。比如說我讀的這個商科吧,想要在國外留下來,非常難,如果學個CS,那至少在美國就容易多了。而我去澳洲的朋友,選了幼教專業,這也是因為她出國的目的就是為了移民。

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再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出國,接下來的這一年或者幾年我準備如何度過。

看那些高贊答案發風景照片描述生活如同故事的,我想說,哦,是嗎,我的生活怎麼大部分還是上課和寫論文呢?其實說句實話在國外的課餘生活遠沒有在國內豐富多彩,尤其是如果不幸去了小城市,那麼課餘生活就更平淡無奇了。

無非就是做做飯、健健身、看看書、看看電影、打打遊戲什麼的,我以前在國內的時候很喜歡出去玩兒,可來了這邊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宅。不要跟我說,多少人的生活在Instagram里看起來多麼精彩,那些只是照片而已。我身邊大部分人都跟我差不多,一波接一波的deadline,一波接一波的考試和論文。

出去旅行吧,主要都集中在假期,那麼幾個地方,大家都去,沒覺得有什麼了不起的,就不說了。

生活,無論在哪裡,其實都是很平淡的,大部分的日子裡,都是日常的重複,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只是想說,對於大部分像我這樣普通的留學生來說,出國讀書可能看起來萬般精彩,但既然是留學,就請先把書讀好。我見了很多人,在英國呆了5、6年,英語差的不一般。那當然也有很多沒有生活所迫的同學們,家庭條件優越,家長也不在乎那幾百萬,目的就是為了讓你「看看更大的世界」,那也是很好的啊。所以每個人的目的不一樣,每個人的意義也就不一樣。

想起當時我在美國的時候,學會了做飯,那時候別人問我留學的意義,我會說哎呀我變得可獨立了,以前在家連洗衣機都不會用呢,一臉自豪。

後來我大學畢業工作兩年又來英國讀書,我的目的就是學Marketing,不為了看什麼世界,因為該看的也看的差不多了,經常出國旅行也就夠開眼界了。所以我挑了全英排名第一的marketing學校,雖然學校所在的地方是個小村子,我並不喜歡這種鄉村生活,但是為了學習,這一年,忍了,我收穫了很多,也很早就為後來的職業發展做好了規劃。

既然要留學,那麼就好好學習,為今後做好打算,不要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里,浪費了這些時光。

成長才是最終目的

當然在留學生活中,還有很多除了學習以外的事情要去面對,比如交友,比如孤獨,比如失戀,比如看醫生,比如一個人旅行,比如家裡突然闖進的盜賊,比如洗衣機的突發大水,比如在生活里那一切需要我們獨自面對的磨礪。

可能很多事情,放在國內,放在有父母和好友的家鄉,這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事,但是放在異國他鄉,難免很多人,會手足無措,會流下眼淚,問自己,為什麼現在我會一個人在這裡,為什麼傍晚時分,窗外那萬家燈火的點點星光從不屬於我。

現在我一個人在上海生活,可能比起很多同齡人我要活的瀟洒和從容一些。可能就是那些留學的日子裡,獨自面對過的苦難帶給了我更多的思考與成長吧。但這些苦難與成長,難道在國內就不會有嗎?其實你在國外遇見的這些問題,在哪裡都會遇到,只不過一切都取決於你是否從這些過程中成長了起來。

現在,無論我面對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先保持冷靜,然後用邏輯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從容的面對一切。

其實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用心去生活,至於是不是出國留學,也並不顯得多麼與眾不同了,因為這樣的人在哪裡,都可以過得很精彩,很有意義。

在平淡的生活里,找尋生活的樂趣,在浮躁的生活里,學會獨善其身


---------------------

順便,我的微信公眾號:Darrrrcy,談美食,講故事,聊人生。

微博:Darrrrcy,一些我的日常。

個人問題諮詢,請在我的值乎提問~


我在國內看到了我的極限
看到了三年後的我
看到了五年後的我
一下子就沒那麼有趣了


當初我爸讓我出國的時候,我打死不願意,我爸說:你沒看過海,就一定要親自去看下,無論去看海的路有多難走,無論你看了之後是喜歡還是不喜歡,看到之後就把這一切放在自己的心裡,慢慢積攢起來,都是你一生的財富。有些東西,是任何媒介都無法傳達給你的。
最服我老爸了~


在我們團隊宣布發現引力波前後一共50個小時裡面,我都沒有時間睡覺,現在終於可以躺在床上卻還是難以入眠。突然發現好久不上的人人網上也有人給我的一篇了兩年前寫的日誌點了贊,讀完勾起了過去的許多回憶。

以下是我兩年前寫的那片日誌:
===============================

什麼人最嘿虛?

108次瀏覽 2014-02-19 23:41

來這邊快半年了。剛來德國時候,每天都為吃什麼傷腦筋。中午好辦,一般都是和同事去學校食堂吃西餐,但是一天吃兩頓西餐真挺難受的。


幸運的是,我剛來不久,就在我住處附近找到了一家小的中餐館,名叫happy99。不同於那些門面氣派,價格昂貴,味道難吃的「有名」中餐館。這家門面不大,走在路上根本看不到這家店,因為被門口停的車都給擋著了,但是飯菜真的算得上是價廉物美,尤其是蒸排骨,不比國內大飯店做差。自從發現了happy99之後,我的晚飯問題算比較好地解決了。


老闆老闆娘是澳門人,來德國已經十幾年了。剛來德國時候挺不容易,摸爬滾打好多年後,才開起了這家小飯店。她們有一個可愛的女兒,現在七八歲,叫BB。生BB的時候,夫妻兩口子年紀也不小了,由於工作繁忙辛苦,沒時間照顧女兒,所以BB出生沒多久就被帶回澳門讓奶奶撫養。最近幾年,生活逐步穩定,BB也快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半年前,BB才重新回到德國,開始讀小學。看得出來,女兒的到來,老闆老闆娘還是很開心的。


老闆老闆娘是那種很老實不善言辭的人,每次去他們都是很憨很親切的笑著,每次結賬的時候,我常說:謝謝,很好吃。老闆都會很不好意思的說:哪裡哪裡,應該謝謝你,經常過來。老闆年紀已經不小,開始謝頂了,雖然他普通話講得不好,但還是很喜歡努力用著普通話和我聊天,扯扯家常,問問我哪裡人,學什麼的,今天怎麼樣等等。有時候不知道一個詞普通話怎麼說,他就會求助在店裡做作業的女兒:BB,什麼什麼怎麼說?BB都會給出很滿意的答案。BB和我來德國的時間差不多長,所以德語也不會,她媽媽說她在學校裡面挺孤單,語言不通也沒什麼小朋友。我有時候逗BB玩:呀,你的德語課本和我一樣的耶,你這麼小就和我學一樣的課本,好厲害。小姑娘還是很害羞的,只是抿著嘴對我笑,不說話。半年下來,我和她們一家都挺熟了,BB雖然對我不認生了,偶爾也會問問我一些科學啊天文方面的小問題,但是說沒說幾句話還是會不好意思。然後貼著她爸爸媽媽的耳朵說想對我說的話,然後他父母再轉述給我,很可愛的小姑娘。


今天晚上我快八點才從實驗室出來,有點疲憊,想到好幾天沒去happy99,於是打了電話給老闆說我要吃什麼。老闆說好。我來到店裡時候,飯菜已經放在桌子上了,BB和往常一樣在邊上那個桌子看書做作業。老闆一邊干著活一邊用普通話夾雜的粵語和我閑聊。我覺得這半年我粵語和他普通話都有長進。


吃完結賬時,老闆拿著一張皺皺的小紙片,上面寫著「1光年=1年」,問我:這個對不對?具體是什麼意思呀。老闆知道我是學天體物理的,他拿這紙片肯定等了我好幾天了吧。我耐心的解釋著:光一秒鐘繞地球7圈,一光年就是光走一年的距離,很長很長的。。。。老闆聚精會神的聽著,突然想起什麼,轉頭問BB:BB,你聽懂了嗎?


我這才發現小姑娘原來一直在我邊上一邊看著我一邊認真地聽我講。她開心地點了點頭,然後又不好意思地跑開了。


老闆又問道:你說什麼人最無奈呀? 我忽然不知道如何回答,覺得怎麼突然從天文問題變成哲學啦。


老闆自己回答說:醫生嘛~


哦~為什麼呢?


因為醫生就是給人看病的,人總是會生病,他們治好了,人以後還是會生病,所以他們最無奈呀~


「這。。。」我地站在原地思考裡面的邏輯關係。。。


我還沒想明白呢老闆又微笑地問道:什麼人最「嘿虛」呀?


「嘿虛?」這下我連問題都聽不明白了。


老闆看向BB:「嘿虛」普通話怎麼說?


「就是謙虛啦!什麼人最謙虛!」 BB不知什麼時候又出現在我邊上,對我說。


我看著BB,呆在原地,我雖然聽懂問題了,但是還是不知道怎麼回答。。。


忽然BB突然蹦了一下,擺出一個兩腿弓步雙手岔開的動作,興奮的喊道:「天文學家!!」


「啊!」我沒想到BB還會這麼活潑,更沒想到她的回答,只能獃獃地看著他們問:「為什麼呀?」


老闆接過話比劃著說:因為你們。。。常看著星星。。思考著宇宙。。知道我們的渺小。。。所以肯定最謙虛啊~


看我呆在原地不說話,老闆接著說:我以為你肯定聽過的啦,你原來沒聽過呀~


我忽然感覺身上暖暖的,回答說:沒有,沒有聽過,你們說的很有道理,謝謝你們,謝謝。


。。。。。

。。。。。

。。。。。

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我想,除了自己喜歡之外,或許從此又多了一些理由吧。



留學最吸引我的,是無限種可能,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後自己將會在哪裡。

還有明白什麼叫真正的強大平靜。
下面這句話來自一篇文章,我一直抄在一個精緻的本子里,不想堅持下去了就拿出來看看。

為什麼我們繞了一大圈還是毫無例外地回到了原地,為什麼明明全世界最愛我們的兩個人都已經在身邊了,我們卻還是要離開他們。所有漂泊的人不過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不再漂泊,能夠保護起自己的家人。只有經過這樣的折騰,這樣看起來的一種徒勞無功,才能明白原點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轉一段去年在微博上看到的話。這段話我幾乎每看一次都會熱淚盈眶,箇中滋味,經歷過的人自然感受得到。

小格格nichole: 很多人都會問我出國五年到底學到什麼收穫了什麼 我告訴你們 最重要的不是英語不是文憑 對我而言 就兩樣東西:一是一種把我放到任何國家任何我誰都不認識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和一種名車豪宅已動搖不了我願意每天坐公車去追求簡單夢想的平淡心態。而我認為 這兩樣足以讓我受益終身。

PS:這兩方面恰恰是我現在的生活,又一次想起這番話還是止不住的熱血沸騰啊。


PPS:好久以前隨手寫的答案啊,陸陸續續有人贊同,也有很多反對。一直想說點什麼,但是又覺得沒必要,就大家各自發表意見挺好的,但這兩天特別多贊同是怎麼回事=_=。。。

從一開始就不希望收到這麼多贊,這幾句話說出來確實很煽情啊啊啊,我不習慣這麼說話,也非常不願意對一個「解讀哈姆雷特」式的問題下總結,因為哪怕是長篇大論,都太局限,「意義」這回事,尤其跟人有關,自己體會到的才是真的。

更重要的是,一直認為這真的沒什麼了不起。樓下很多人說在國內也可以學到,完全同意,很多令人敬佩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出過他們生活的地方。只是對我而言,對生活的熱情、不浮躁的心態、獨立思考、不功利的善意、自律、反思、照顧他人等等,剛好是在留學這幾年才真正學到並積累下來的。比起「留學的意義」,更準確來說應該是「成長的意義」。這幾年我脫離了一直以來被家裡圈養的狀態,從以前的沒為任何事情做過任何努力、不知真正意義上愁滋味、幸福得犯抑鬱症的小孩,一下被推出門,變成完全放養、所有事情自己決定、生活自己安排、問題自己解決的大人,有些感觸,僅此而已。

留學的意義對每個人都不同,對每個階段的自己也不同。不管在哪裡,我都希望不要止步於這種認識,而要不斷地接觸廣闊的世界和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成為簡單而強大的人。


聽過一個東北同學這麼說:出國就像出櫃,不出憋屈,出了後悔。
啊,當然了,我也聽過很多高票回答這樣的答案。不遠離家,你並不知道家的好處。
都很有道理對不。確實。
_
我覺得出國留學的意義在於同時滿足了兩個叫人澎湃的夢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是我個人以為最最重要的意義。遊學。
_
曾在北京度過半年書,一些中學的同學,一輩子就在北京城裡打轉。有個小孩兒,皇城根兒,不曾遠行,不曾別離,也有很牛逼的心態,當然了,成績也好,在北大念書,就想著畢業了在研究所混口飯吃,反正家裡條件也不錯。出過國,和爸媽游新馬泰。沒什麼影響,都是老樣子。不能說是混吃等死,但也只好一點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有一天他突然說要出國念書,本來只是圖好玩。
然後交換了半年,回來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非要拉我回去創業。而且是真的很具體的東西都拿出來了。我說,我還沒有想創業的本領可以與你合作。當然這個就是別的話題了。
_
出國念書真的不僅僅是上課念書。
當然了,國外的教育環境也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人而言,可以大大開拓視野,可以隨時作出一個頭腦風暴,可以作出有建設性的質疑(現在國內大學也開始鼓勵質疑了,但很多學生都是為質疑而質疑,提出的問題自己都並不懷疑,這個是另一種服從,服從「質疑」的要求),等等,很多東西。
_
補充:留學給你還有一個好東西叫做逆境教育。

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這個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學會自己挑戰生活。
在一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環境中探求自己的慾望或夢想,這時候面臨的逆境才可叫作逆境。
這個是出國旅遊學不到的。
而從國內校園跨入西方社會種種不適。在校園裡,和同學相處,與教授探討,寫essay,做項目,這些過程中都能更好懂得挫折真味。工作就更不必提了。

國內的「挫折」貌似往往是這樣的:一帆風順,有一天發現別人有錢自己沒錢,或者某君比自己更富有,發現某某憑關係頂了你的位置,發現別人會拍馬屁你不會拍,發現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好了,發現社會不公平了,要變的現實了。喔,這是挫折教育。好多朋友給我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東西。
這個……怎麼能叫挫折?這個叫時代的弊病,社會的固疾,是需要我們資深變得足夠強大以後慢慢改變的東西。

不要把溫水煮青蛙當成了不起的長大。戰勝挫折是身為一隻青蛙,敏銳地意識到水溫在上升,奮勇跳出來,知道怎麼關掉加熱器,回來解救你的青蛙小夥伴們。


深夜無眠,邊和朋友Skype很high得聊天邊來碼字~~~當做寫給自己看的國外學習一年的總結~~~~

0.出國前搞清楚自己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拿文憑、攢經驗、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接受更好的/不同方式的教育、轉行/升職需要、被留學...不同的人留學有不同的目的。
對於自願出國、以在不同程度提升自己為目的的人來說,能擠出時間一定要自己申請學校,而不是找中介。因為在選學校、寫PS、套磁爭取獎學金的過程都是對自己深度挖掘的途徑——國外學校對這些文書類的內容要求通常包括:為什麼要出國學習、為什麼去這個學校學這個專業、我的目標是什麼、有怎樣的規劃來達到這些目標...好好思考下這些問題,可能思考的過程帶給自己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怎樣做選擇的痛苦,但最終搞清楚目的之後,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回頭看看,記得提醒自己做這件事的初衷,就能減少一點迷茫。
申請學校/專業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倒推:想要畢業以後做管理諮詢的工作——挑著看了幾家知名諮詢公司的招聘要求及各種面經中介紹的做諮詢必備的skill set——查哪些專業能幫助自己積累這些skill set (即看專業、綜合排名靠前的那幾所院校、那幾個專業的curriculum)——根據綜合結果定專業和學校


除了學習這件重要的事之外我以為,出國接受教育的意義絕不僅是上課考試拿畢業證。網路的發達和國內很多高校的資源讓」聽國外教授講課、接受最新的學科資訊「等都有可能在國內就能實現。自己如果真想學,在哪都學習知識。
我信奉的是生命不能活的更長,但能活的更多。於是,【能給你人生經歷抹上一筆色彩】是我認為的『留學的意義『,而這筆色彩怎麼抹,基本靠自己的心態、心智和行動來決定。

1.be open minded
偏見源於無知,無知加劇偏見。這是我出國最深的感悟。
為什麼有時候非洲人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比較強勢?為什麼很多出過國的中國人說話愛中英結合?為什麼希臘人做事很casual,為什麼印巴人的英語口音會導致很多英語流利程度並不如他們的(中國)人反而嘲笑他們...
很多事如果你不做深入了解僅憑主觀印象或人云亦云就很容易導致偏見,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一件事及其它存在的原因,你才會知道真相,進而發現自己的偏見是由於多麼的無知而導致的。


上學的時候我班裡一個非洲同學看不起印度同學,覺得他們不愛乾淨,當面斥責他們做飯時把廚房弄髒。但真正深入了解、見過他們做飯的方式後才能明白,這個酷愛用調料的民族在做飯時不把那麼多粉料不小心灑在桌子和地上是多麼地難以做到。而清掃的時候確實不容易100%打掃乾淨。
同樣,很多歐洲人覺得中國人做飯油煙大、中國人聚堆不愛跟外國人交往、中國人在group work的時候不願意發言表達意見。沒有背景知識僅從西方人的視角來評判中國人就容易造成對中國人的偏見和不理解。
也有不少中國人歧視印度人,叫他們阿三,對我來說這是很刺耳的稱呼。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種族的人有資格去歧視另一個種族。為什麼要用道聽途說或一些表面的東西把自己的雙眼蒙蔽從而失去發現優秀和美的能力?
所以我認為be open minded太重要,以謙遜的態度面對一些已知、未知,用包容心接受不同,否則你會因為偏見而錯過很多美好。

2.be independent
很多事需要自己獨自處理。吃飯學習買東西出行這些小事就不用說了。更多的可能是面對困難挫折時需要獨立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消化,自己承擔。

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我曾有篇論文差點被判抄襲(as we all know抄襲在國外學校的嚴重性-_-|||)。當時我被教學室秘書叫去談話,通知我需要就此事參加」審判「會議,假如我認為自己沒有抄襲則要向學校考試委員會的人進行argue。秘書給我一份文件,上面清楚描述了會議的要求,可怕如同審判過程,連座位的位置、判定的時間、方式都寫的很清楚,我必須有足夠的證據把每條被懷疑抄襲的句子拿出證據和他們談判,最終由委員會判定到底算不算抄襲,嚴重的搞不好這一年書就白讀了...當時覺得天要塌了。心想努力了一年學位證拿不到就完蛋了。自己知道這消息以後的反應是:震驚——害怕——找朋友傾訴——自己躲進房間反思究竟哪裡出了差錯。
到這個時候最終還不是需要獨自冷靜下來把寫過的論文翻出來一句句讀過去,並且找出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沒有抄襲。這事沒有任何人能幫你,只能靠自己。。。
不過最後慶幸的是在考試委員會在做我的背景調查的時候,導師對我人格的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後的結果是重新測試後判定我沒有抄襲,是檢測軟體出了問題-_-||| wtf,meeting也取消了。

3. keep striving
很多人說在國外學習太辛苦,master就一兩年,沒時間也沒機會實習或干學習之外其他更多的事。但我覺得出來一趟挺不容易,想盡量make most of it,所以在一年時間裡也做了不少事:

  • 參加了學校志願者社團,不定期幫社區敬老院的老年人烤餅乾、陪他們去看芭蕾舞(這倒是意外福利)、聖誕節裝扮聖誕樹...
  • 做了倫敦奧運會志願者
  • 每周去1~2次學校辦的各種workshop,選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面試技能、認知能力訓練、商業心理學遊戲等
  • 給本科生art history課程的教授發郵件求蹭課,能擠出時間的時候會坐往返需要2小時的大巴去另一個校區蹭課
  • 整個後半年都在邊上課寫論文邊實習,每周上班3天,每天8小時,擠時間在上班的公交上讀文獻。下班回家累得半死趕快胡亂吃個飯補個覺,晚上9點起床開始寫論文到凌晨。每天睡眠時間3-5小時。壓力巨大,上火,每天吃大量的薯片餅乾緩解壓力,導致胖10斤。而且中午在公司辦公室不讓吃熱的食物,因為加熱的食物有味道,所以每天都跟英國人一起吃在超市買的冰冷意麵...不過這些沒有什麼可抱怨的,選擇是自己做的,自己負責。

班裡各國童鞋們在驚訝我的精力之餘都在問我,市場形勢這麼差是怎麼找到實習的。
我的方法有努力也有巧合(從而更讓人覺得nothing is impossible ):
首先學校有個mentor scheme,目的旨在給本校學生在遇到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之時提供一個在當地校友作為交流、指導的對象。我當時是想通過這方式更多了解當地人及風土人情,就報了名。學校給分配了個MBA校友,老派英國紳士,自己有公司在做management consulting,見他第一面跟他喝咖啡的時候我告訴他我想找份實習增加點工作經驗。他雖然沒有直接幫助我找實習公司,但是給我指了條路——去UKTI(UK tradeinvestment,即英國貿易投資署,是英政府設立的為從事貿易的英國公司和在英投資的外國公司提供全面服務的機構)的網站上看看有沒有信息和機會。回去後立即行動,我找到了UKTI辦事處的聯絡員發了郵件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和訴求,聯絡員很好心的回復了我,並且把我的郵件抄送給了負責人。負責人也很快回復,結果意外發現他是個中國人而且也是我學校畢業多年的校友phd!他不僅回復了郵件,還專門打了電話給我問了我一些情況(也算是個簡單的面試),之後他說有個朋友的公司需要實習生。他聯繫了對方確認之後還怕我找不到路好心地開車帶我去公司面試!公司是個百年老牌英國建材企業,產品出口全球,全公司都是當地人沒有一個外國人,當年的戰略是大力開拓中國市場,而我正好是個學marketing的中國人...於是在phd校友的陪同下,公司managing director、operations director、sales director幾個大佬一起面試了我...我就這樣拿到了實習...

4. keep challenging myself
我留學期間給自己寫了一篇日誌,裡面有幾句話是在咆哮自己:』別在自己的comfort zone里賴著不出來,想想自己出國的目的是什麼!僅是拿個畢業證書就行了嘛?不提高自己的能力有毛線用!presentation做的差那就滾去練習演講!group work沒觀點那就在討論前多去收集資料收集論點論據!』 實際上我也是這麼做的,後來幾次的presentation之後,班裡童鞋主動向我反映說我做的越來越好了。
還有一門課程的論文老師出了兩個題目二選一,一個是常規題目,另一個是很難的需要根據課程simulation寫的題目。我選了後面難寫的那一題,大家知道之後說我瘋了,問我難道想掛科嗎!勸我換回那個簡單的題目。但我知道自己不僅為了通過考試,還是想利用寫論文這個機會學習這simulation的原理。於是很軸地花了一個星期時間用來理解老師出的題目,花了更多的時間學透這個simulation,根據這些積累戰戰兢兢冒著掛科的危險地寫了論文,結果那一科得了專業最高。
另一門課程marketing strategy大家都寫的可口可樂、iPhone 等容易找到研究成果的、信息量最豐富的品牌,而我偏想研究自己最感興趣的Tate(英國最有名的美術館之一),花了大量精力各種渠道查找資料,加上實地考察,寫了Tate美術館的marketing strategy,結果那門課還是第一。

5.be sincere
不管在哪裡、做什麼,我相信真誠能換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有想去中國工作的外國朋友,你隨手百度的信息都有可能比他用英文google的信息更有實際用途;
隔壁有拖延症的姑娘趕deadline寫論文,你利用休息喝咖啡的時間也可以幫她搜到一些或許有用的文獻;
朋友喜歡藝術,你去逛美術館時花個1、2磅就能買張特別的明信片帶給她...

結果是我也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幫助: 沒法忘記在有一門課考試前的某天,因為對考試範圍和複習方法一頭霧水無從下手,我給班裡最聰明的英國姑娘發了封郵件說自己好焦慮。姑娘二話不說第二天(周末)開車來學校給我講複習方法!
還有這一年中解決我各種困惑的mentor,無私幫我的phd校友、看我學習工作太辛苦給我做飯的來自大陸台灣瑞士美國印度的朋友們、以及自己獨自旅行的時候那麼多陌生人的幫忙...都讓我深深感激

6.more possibilities, less limitation
交朋友、聽故事,身邊人的故事能讓你知道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激勵你嘗試更多,減少人生的limitation。那些大學四年在四個不同國家讀書的party animal瑞士哥、自己開公司的化學博士卻和我們一起讀商科master的大叔、老媽是某500強大par自己仍很努力在畢業前就簽到德國的美國哥、父母是德國駐印度大使天天和我們討論政治和泡妞秘籍而最後去劍橋讀心血管疾病研究phd的德國哥、一起在奧運村做志願者說自己有個free spirit的伊朗爺爺、有著綠色眼睛為了能到中國工作而努力學中文的穿12cm高跟鞋開車的性感英國學霸.........
深夜論文寫不下去或者因反思人生終極問題而睡不著的時候召集幾個脾氣相投的朋友在客廳里坐坐,拿杯酒聽故事講故事,說說自己丟人的尷尬往事,聽聽別人講自己最近一次大哭的原因...一個個故事都變成笑料讓大夥緩解了deadline的壓力,增加了對對方的了解,看看這些來自世界各地角落的人都過什麼樣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想法,這些更有助於你think out of the box.並在心裡暗暗下決心讓自己的生活也變得沒有那麼多limitations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精彩紛呈。你若熱愛嘗試,你也不會把自己局限成一個沒有故事一生平淡的人。
這是我覺得出國留學、以及人們做其他大部分事的意義所在。


謝謝邀請,

我在中國留學已經四年半,我覺得留學的最大意義不是學到了知識,而是認識了世界。

沒來中國前,中國就是一個地圖上的國家。是炒麵,是功夫,是熊貓,是「Ching Chang Chong "(無意冒犯)。

但是來了中國,我才發現,這個是有14億張臉,14億個思想的地方。

我學習了漢字和漢語,慢慢開始理解這個國家和BBC和CNN新聞里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

我以前說了我在中國看到的變化和快速的發展。我開始理解和尊重中國人的思想。

我的生命里有四年多留在了中國。這是一個多幸運的機會。我出生在一個小鎮,我認識的世界本來是吃牛排用刀叉,過聖誕節講英語的。
然後我的一個決定讓我去了東方。這裡用筷子,吃米飯,過春節講漢語。這裡的字是一個個有意思的方塊,這裡的人黃皮膚黑眼睛。
這個國家有五千年的思想和歷史,這裡有最快的發展和最遠的過去。

我看到隔壁的叔叔每天給他的妻子做飯,門口的小賣部阿姨都會準時去接她的孩子。一些老爺爺老奶奶喜歡在廣場里跳舞,辦公室里的人用手機點外賣。

這些事是我永遠在新聞里看不到的。這些是我在書里看不到的。

我和中國人一起坐公交車,地鐵里的阿姨給我吃橘子。我在人民公園被家長們圍著要幫我相親,我用英語給孩子們上課。

這些是我在家鄉不會發生的事。

我努力像一個中國人一樣的生活。

留學的意義大概就是這樣吧。留學讓我對世界有了立體的認識。我不會再用耳朵去聽,而是真的會用心去感受。

以後我不知道我會去哪裡,但是離開了家鄉的我才真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不一樣。

等有一天我回到家,我可能會更寬容的去理解中國城裡的大聲談話,會明白中國移民們為什麼會帶著火腿,會知道這麼多中國人在廣場跳舞的原因,會學會不嘲笑中國口音的英語。

留學讓我學著去看不同的文化,讓我知道,我生活的地方不是全部的世界,會讓我真的願意去了解這個世界。

所以有機會就去留學吧,無論是為了你的祖國還是只是為了自己。
回來之後,無論你獲得了什麼,你會更好的明白自己,也會明白生活。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給自己的人生多一個可能性
在我沒出國之前,我是一個經營著幾家飯店的小老闆,日子過的還算富庶,安逸,雖然我小時候就有一個夢想,就是去日本看看,看看這個創造無數陪伴我們童年經典漫畫的地方是什麼樣的,但實際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離這個兒時夢想越來越遠,在當時,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有朝一日,能出國,真的一點都沒想過,我遵循著國內典型年輕人的生活軌跡,考大學,創業(或工作),買房,到了適婚年齡,找個老婆結婚,我忽然發現,我周圍同齡人的生活軌跡都是這樣的,就像流水線一樣,就像結婚是個終極目標,但是這個目標實現後,還要做什麼?我問了周圍所有的朋友,沒有人告訴我答案,我感到了不安,為什麼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我們的膽子確越來越小呢?我的夢想是什麼?為什麼不論窮富,大家都普遍沒有安全感?為什麼我們都在追求穩定?我急切的想知道答案。

後來,我生意失敗,去了美國,剛開始只想努力打工賺錢,早日攢夠還債的錢,好早日回國,東山再起,我最初的想法就是這樣的。但在這裡經歷過一些人和一些事之後,對我的思想撞擊很巨大,我了解了另一種思維,另一種看問題的方法,感受了另一種生活環境,我從最初的想早日離開,到後來的,從心底里真正的熱愛這個地方,熱愛這種生活方式。

當我攢夠錢,回國後,我發現我最愛做的事就是用我在美國的思維來看國內的事,我發現我原來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我現在確越來越看不懂,越來越不認同,這個我最熟悉的地方確那麼的陌生,在最初回來的這段日子,我痛苦過,痛苦我究竟要如何選擇,選擇哪裡,選擇那種生活方式,環境和價值觀。

當我的某個二代朋友知道我回來以後,第一時間找到我,開車把我帶到我們當地最好地段的一家門面,盛情的邀請我加入他的團隊,一起策劃開一家本市最好的主題燒烤店,我來管理,他出資金,利潤四六開,我考慮了一宿,之後拒絕了,我不想再當一個賺錢機器,我想讓自己的人生精彩,我想找到我疑惑的答案,所以當下,我知道,我要做我自己喜歡的事,要實現自己夢想,即使這個夢想在別人的眼裡很不靠譜。

對我來說,出國,使我膽子「大」了,使我更敢「想」了,更敢挑戰固有的思維了。


---------------------------------------------------------------------------------------------------------------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qinglanus(有的文章獨家更新在公眾號),以下為二維碼,歡迎關註:


推薦閱讀:

技術如何改變了你的生活?
爸媽感情好了一輩子的孩子是什麼感覺?
你幻想中或参加过的婚礼中,最生动的细节是什么?
你在大學裡是怎樣賺到錢的?
你在足球場上最得意的一次表現是怎樣的?

TAG:價值觀 | 調查類問題 | 留學 | 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