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驅動策略在國內能不能行得通?

國內內幕消息太多,如果通過讀取新聞內容來設計交易策略,在國內是不是靠譜呢?


謝邀。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從2009年讀了一本談數據挖掘的書《Collective Intelligence》後開始思考如何利用文本數據(新聞)來做一些能夠獲利於市場的策略。當時我還在國內,主要也在關注A股,當時有發現題主所說的問題(比如噪音太多,內幕消息太多);後來今年開始,我開始系統研究如何在美國進行開發這方面的策略,我想我可以說一下中美兩邊市場對於新聞反應的不同。

首先需要說明,我已經沒有在A股交易長達3年,也許很多情況變了。所以希望各位能與時俱進的看待我的觀點。

先分解題目,首先我們只討論公開的新聞,所以我不認為在公開新聞中出現的消息可以稱為內幕消息,內幕消息——從某種層面來說,就是提前流出的公開消息。現在假設在中美兩個市場,我們都獲得的是真實的、公開的新聞,那麼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中美市場的不同:作用時間和作用效果。

1. 新聞的作用效果:我想中國有點經驗的老股民,或者喜歡看國內各種投資書籍的人應該看到過一句話叫做「利空過後是利好,利好過後是利空」,簡單來說,就是出一個利好的消息,對應的股票很可能會跌,而出一個利空消息,對應的股票反而會漲。首先我一定要強調如果在美國,這是個bullshit的結論,但是在中國,各位技術流大神給出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盈滿必虧,虧極則盈」,就是利好到極致了那就要跌了——或利空到盡頭就要漲了。各位是不是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光輝?至少我之前有這樣的感受,但現在,我綜合在美國的經驗,我發現這絕對是個坑——因為在美國,一般一個利好對應就是漲,利空對應的就是跌。中國為什麼是反的?——因為新聞的作用時間是負的——在你知道以前效果就發生了——所有該發生的波動都發生了——必然要反向運行。

2. 新聞的作用時間:好,引到了這裡,你就會知道中國的新聞作用效果是負的了,而美國通常是正的——也就是新聞出現後對應的漲幅、跌幅才出現。我就說最近的例子,TESLA第二季度,投行的預期收益是-0.2,而真實業績公布時間是8月7日紐交所收盤後,8月7日TSLA全天一直再跌,然後8月7號收盤後公布業績,是正0.2元每股,於是第二天高開。如果在中國,按照我的經驗,必然是8月7號已經漲到頭了,然後公布業績後開始跌——因為獲利者需要出貨了。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最近的FB也有類似的情況。

看到這裡,大家沒必要怨天尤人抱怨社會,這些都是沒用的,你要在這個市場玩,就要遵守市場的規矩,所有去妖魔化莊家之類都是自我安慰-——大家都是人,憑什麼人家要送錢給你?適應環境再圖改變才是正確的做法。不如想想這樣一個環境下,如果你要在中國做事件驅動(Event-Driven)的研究,該如何進行。

一起回到本源,什麼是Event-Driven Research/Trading?我理解的事件驅動研究的始祖是有效市場理論的提出人——Eugene Fama。當時60年代,現在金融博士界無人不知的CRSP資料庫還剛草創,芝加哥Booth商學院的副院長James Lorie正為如何推廣它一籌莫展,然後找Fama用這個數據寫篇論文——這情節倒是和國內某景點找導演拍個電影無比類似。Fama當時寫了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股票拆分對於未來股價的影響。比如萬科十送十了,那麼未來股價在一定時期內會如何走呢?這篇文章從論證方法到論點都是上品,也奠定了事件驅動研究的基本框架——1. 定義事件,2. 定義作用時間,3. 用可靠地統計方法確定作用效果(有效、無效、不顯著?)。

既然如此,那就算中國新聞的作用時間是負的,新聞的作用效果是反的,無他,研究爾。如果你得到統計上顯著的結果,就算非常Counter-Intuitive(反常識),那你也可以採用。既然做事件驅動,就安安心心你做一個Empiricist(實證主義者)。把實證的理論完美結合——那還是交給祖國下一代吧。

另外,請記住我討論的前提——新聞為真。如何保證前提成立?這超過了我的能力範疇——如果有好方法記得告訴我。


在一個有效的市場裡面,事件驅動策略是「對rationality」進行建模,假定投資者都遵循正常的投資邏輯,大家比的是一個「快」字,所以在美國語音識別、文本挖掘都是可以賺錢的策略。

可惜(可喜?)的是,天朝的A股市場不是有效的市場,事件驅動並不是基於「投資者都會立刻做出理性決定」這個假設,更多的時候是假設「投資者向理性回歸」——學過行為金融學的人都知道,投資者傾向於對信息過度反應。這在A股市場尤甚。

「中國特色」的事件驅動可以用下面這幅圖概括:

這幅圖(我隨手從google上找的= =)是做「事件研究」(Event study,研究某事件對於某個變數的影響)會做的一幅圖。時間0是事件發生的時刻。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非常負面的消息,造成了股價大幅下滑(時間-1至0)。從0時刻之後的error bar(股價的標準差)可以看出,事件對於股價的影響僅限於其發生的當天,事件之後股價的變化並不會遵循某種特定的模式,所以這是個有效的市場。想要盈利的話,唯一可以抓住的投資機會是從時刻-1至0,也就是要迅速行動。

這幅圖(我隨手從google上找的= =)是做「事件研究」(Event study,研究某事件對於某個變數的影響)會做的一幅圖。時間0是事件發生的時刻。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非常負面的消息,造成了股價大幅下滑(時間-1至0)。從0時刻之後的error bar(股價的標準差)可以看出,事件對於股價的影響僅限於其發生的當天,事件之後股價的變化並不會遵循某種特定的模式,所以這是個有效的市場。想要盈利的話,唯一可以抓住的投資機會是從時刻-1至0,也就是要迅速行動。

在天朝又是什麼樣呢?我沒找到圖,但是有一個很顯著的不同在於,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重大利空時),0時刻之後股價的變化會有一個十分明顯的模式(主要是回升),這就是投資者對於市場中over-reaction的修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測試一下。至於箇中原因,袁浩瀚學長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

當然中國人從來都不是可以被輕易計算的,上述pattern的出現到底真的是過度反應、還是有意為之,需要case-by-case來檢驗。


我畢業論文的時候很想寫這方面啊。。

看了ls各位高人的答案,感覺前輩們可能對A股市場不太了解。個人認為,A股市場和美股市場上如果用事件驅動策略,所採用的新聞源應該是不同的。

「用美股的事件驅動策略,來驗證A股市場,發現在A股市場無效,於是得出結論,A股市場充斥著內幕消息,新聞都是被處理過的」這樣的結論不能成立。

A股市場有A股的有效事件,這個事件也許不是媒體放出的新聞,但絕對是有效的。我目前觀察出的一個事件是,資金流向。

舉個栗子:
上海自貿區概念造出的牛股——外高橋,新聞流向大概應該是這樣的。
李經理決心打造自貿區——中央開始討論——到上海與上海市委開會討論——中央定奪最終方案——上海市委得到草案,反饋意見——最後定稿,中央頒布自貿區方案。

這個流程是我猜測的,在這些流程中,核心內幕消息者就是李經理和中央。上海市委算是二傳手。在前兩個環節,是沒有內幕消息出來的,只有傳言。到了上海這個層面,會有初步的方案出來,市委會有人泄露出去,上海當地與政府高層關係密切的私募,基金,券商會在飯桌閑談時得到一些消息,但這個消息不足以讓其重倉殺入。直到上海市委得到草案這個環節,基本不會有大的變動了,此時的內幕才是真內幕。就我所知,上海某券商在這個環節通過高層接洽得到了消息,並在第一時間通知了自營,資管部門及大客戶,當天就殺進重倉拉漲停。

拉漲停之後,此股會受到關注,大家紛紛猜測這隻股出了什麼問題。會打電話諮詢自己認識的內幕帝,各種基金私募微信群鬧翻天,坊間消息不斷,魚龍混雜。

如果我們有一個事件驅動策略的模型,我們應該檢測的是資金流的異動,那我們就可以看到外高橋今天流入了大量的資金。通過與大盤資金流入量,上證成分股流入量,等等指標的對比,這個模型應該能夠在資金異動的第一時間觀察到。量化買入策略應該以最快速度跟單。
如果模型速度足夠快,即便在第二天賣出,也是可以賺到一筆錢的。如果加上些人為判斷,斷定這隻股票未來還有潛力,拿在手裡,可以翻6倍。

反栗子2:知名的光大烏龍指事件。
烏龍指大家都知道了,一瞬間將宇宙行和兩桶油拉到漲停。
這個拉升大概是在上午10點多,當天我正在圖書館複習CPA,無聊看看盤,直接呆掉,猜測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烏龍之後的2個小時才精彩。無數的專家,股評家,經濟學家,新聞工作者開始猜測,有說利率市場化要開始的,有說央行釋放大量流動性的,有說新4萬億已成型,有說銀行優先股開始實行的,我當時一直在刷微博知乎,看各種傳言,學到了不少東西。當時,11點多的時候,有人曝出光大可能已經出現烏龍指,下錯了單。這個消息埋葬在諸多消息之間,很不起眼,沒什麼人願意相信。到了1點多,細節越來越豐富,有說光大全部高管都被關在辦公室等待證監會上門檢查,有說記者聯繫光大高管,均已關機。到了下午2點多,這條消息被證實。

在這個突發事件中,內幕者只有2個,光大證券和監管機構。
用我們的事件驅動策略模型,我們可以監控到什麼?光大買的大單是ETF,如果我們的模型足夠優秀,我們可以觀察到ETF在瞬間湧入了巨額資金,在這個瞬間,系統可能會在下一秒就立刻跟風買入ETF。下午,這條消息被證實了,我們於第二天操作賣出。
這個過程很可能是賠錢的,但從反面驗證了系統的有效性。我們不知道內幕,但我們幾乎在烏龍指的同時殺了進去。

栗子3:三中全會
三中全會後,軍工股暴漲,這個大家都知道了。
三中全會之前,大家紛紛猜測三中全會的內容,猜到了軍工,金融改革,等等,但沒有人敢肯定。此時,是沒有內幕的。我們去看軍工股,在三中全會之前也看不出異動。由此可見,中央這個層面,多數情況下保密性是很高的。三中全會報告出來之後,第一個交易日前一晚,就開始有巨額買單殺入軍工股。我現在不知道券商的機器埠能不能收到開盤前的買單信息啊。。如果能收到的話,那這個信息已經足夠系統做出判斷了。如果不能夠收到,那在第二天開盤的時候,巨額買單也足夠讓系統監控到軍工股的異動。雖然我們通過人為判斷,知道軍工迎來大利好,一定會漲。但是,軍工股有那麼多,我們不知道哪只會漲。可別告訴我XX股pe低,XX股利潤高這種話,這是混淆了投資和投機。最靠譜的就是通過資金流事件判斷資金流入了哪只股票。

說了三個例子,就是想論證一件事:事件驅動策略在A股市場是可行的,我希望採用的是資金流向異動這一個事件,而非某某新聞曝出XX併購了XX這種事件。還會有其他事件是可行的,只要你去研究,去模擬,而不是套用學術理論和對A股的無端想像。

我知道現在有券商在用這個模型,好想加入進去啊( ▼-▼ )
有策略組需要不會用C++的實習生么~~


答案是有可能的,其實事件驅動的本質就是拿到各種類型的數據然後做結構化之後可以讓計算機策略最快的跟蹤、分析和處理,當你有非常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之後,當然可以對這個世界反應出來的變化做一個實時的匯總分析進而做出投資決定。

這個文章也發表在我的知乎專欄裡面 - Moneycode - 知乎專欄

故事是這樣的,曾經我們以為我們在做的一個事件驅動的量化策略發現了真正的交易聖杯...


最初的結果

也不用在給大家發工資了,年初的時候給大家發第一個月的工資,然後這一年讓大家早上九點半開始交易半小時,根據我們這個策略的信號機械執行就行了...然後就能獲得下圖的1500%的年化收益率,有著12的Sharpe的一個策略...這意味著什麼呢?如果年初我們給一個員工1萬的工資,年尾他這一萬塊就變成了15萬,比平均每個月工資還多,那我們就不發工資了唄...



初始的10萬資金在回測的結尾不到一年時間變成了118萬+

當時我們真的很開心,團隊大家都覺得「嗯,老闆你發一個月工資給我們+這個策略我們就可以今年不要工資啦!」


雪球就可以滾起來啦...

這個策略是什麼呢?是一個基於某些股票社區爬蟲下來的數據做的一個策略,這些數據包括:


1. 某股票昨日新增評論

2. 某股票總評論

3. 某股票昨日新增關注者

4. 某股票總關注者數目

5. 某股票賣出行為(不太准)

6. 某股票買入行為(不太准)


然後通過抓取的海量數據中分析,其實思路也不難:

一個符合邏輯的思路是:我們根據關注者數據進行每日選股,一方面考慮新增的關注者數量,同時也考慮關注者的增長率,即新增關注者與總關注者的比例,對這一數值進行排序,進行每日的選股調倉。然後測試這一次選出的10個股票,看看他們這一周的表現,結果比較一般,證明輿情數據對於當日表現的作用明顯,應當每日調倉。


漲停、跌停的問題

雖然該策略沒有考慮到停牌股票的操作(Ricequant已經處理了),不過再深入研究以後我們發現,有些股票輿情熱門那麼往往也不容易買入、賣出啊 - 因為受到了漲、跌停影響,隨後我們改進了策略,剔除掉了這些漲跌停無法買入的股票,結果就變成了這樣...

這樣子「改良」之後,仔細驗證了落單的股票都不存在當天漲停、跌停或者交易量不夠的情況,但是收益急劇下降到了242%的年化收益率。不過至少還是有6.7的Sharpe,well,雖然不能財務自由了,但是投入點錢每年這麼賺還是能做高富帥的,想想也還開心。。。

這樣子「改良」之後,仔細驗證了落單的股票都不存在當天漲停、跌停或者交易量不夠的情況,但是收益急劇下降到了242%的年化收益率。不過至少還是有6.7的Sharpe,well,雖然不能財務自由了,但是投入點錢每年這麼賺還是能做高富帥的,想想也還開心。。。


未來數據?

接著有一天我們內部在討論,假如一個並不難的「大數據爬蟲」策略可以獲得如此顯著的Sharpe,那麼為什麼不會有很多基金base on輿情策略直接賺錢不就好了,來錢不是很容易嗎?我們也覺得想繼續深挖,那麼問題來了...

後來發現,我們在回測當天調用的股票輿情數據其實是第二天早上7點才生成的,那麼意味著在當天早上我們就知道了隨後這一整天的股票輿情走向了!

神馬?!∑q|?Д?|p 當時的表情是這樣的...莫非註定屌絲依然是屌絲了嗎!

戰戰兢兢地修改完代碼,讓輿情數據調用的API只能調用到昨天的數據,結果出來了...


年化收益率現在變成了56.7%,伴隨著18%的最大回撤,只能說還行吧,雖然依然大幅度戰勝了大盤!

well...還是繼續回頭老老實實寫代碼挖礦吧...可見一個聖杯不會這麼容易地出現的...

巴菲特你好,巴菲特再見!

該策略已經分享在 【滾雪球】雪球滾起來吧,到底我們是否能靠輿情事件賺錢呢? 並且可以一鍵克隆自己修改嘗試,也可以運行在實盤模擬交易中看到實時運行情況了。


那麼這個事情的後續呢?假設我們可以較為實時(5分鐘?)地拿到更多的輿情數據,我們認為這個策略的收益會更加提高,最大回撤也會有所控制。


另外一個做的研究是「舉牌概念」:


什麼是舉牌概念?

「舉牌」收購:為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防止機構大戶操縱股價,《證券法》規定,投資者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時,應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3日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證券交易所作出書面報告,通知該上市公司並予以公告,並且履行有關法律規定的義務。業內稱之為"舉牌"。


比如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萬科被寶能以及保險企業收購股份想做大股東的事件,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如果此類舉牌概念跟蹤得當,我們作為一個散戶也可以從這些巨鱷的爭奪戰中獲取利益,比如萬科A的股價走勢:

我們是否可以搶到這些事件呢?答案是可以的,我這裡測試了使用問財上找到的事件查詢數據,並且搜索的是「舉牌 前海人壽」,關注這家參與收購萬科股份的保險公司的舉牌動作是否能跟隨的策略的收益。

首先進入問財進行搜索數據


我們整理出來的舉牌股票以及日期為:

context.stocks = [("2015-06-30", "000012.XSHE"),
("2015-07-08", "000012.XSHE"),
("2015-07-11", "000002.XSHE"),
("2015-07-25", "000002.XSHE"),
("2015-07-28", "000601.XSHE"),
("2015-08-08", "000601.XSHE"),
("2015-08-08", "600872.XSHG"),
("2015-08-14", "000601.XSHE"),
("2015-08-27", "000002.XSHE"),
("2015-09-15", "600872.XSHG"),
("2015-09-18", "000417.XSHE"),
("2015-09-18", "600101.XSHG"),
("2015-09-22", "600712.XSHG"),
("2015-09-23", "600872.XSHG"),
("2015-10-01", "600872.XSHG"),
("2015-10-22", "600712.XSHG"),
("2015-11-03", "000012.XSHE"),
("2015-12-07", "000002.XSHE")
]


然後開始編寫下面的策略進行回測,如果到了某舉牌股票的舉牌日,就買入這個股票作為15%的倉位放進去我們的投資組合,最後的回測表現在短短的4個月的時間是有38.7%左右的回報率,有接近1.8左右的Sharpe,策略分享在Ricequant上。

S

也歡迎大家關注Moneycode - 知乎專欄會有更多有趣的故事和策略分享。


「事件驅動」的前提是市場必須半強勢有效!一個內幕交易肆虐的市場,內幕交易者起跑時間都跟你不一樣,公開信息怎麼能驅動股價?如@袁浩瀚 所說,所有公開信息推動的股價基本都是不理性的。A股這麼玩兒,會死得很慘。

只有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能在同一時間接受、處理、消化同樣的信息,「事件驅動策略」這個詞才有意義。這時當然是誰最快進行交易誰佔得先機。華爾街的機構無疑是這方面的專家。舉兩個例子:

在美國上市公司每季度公布財報的時候,數據並不是直接提交到彭博終端,而是先提交到一個第三方財務數據提供商Market Wire那裡,這期間會有幾百毫秒到幾秒的時滯。一開始很多高頻交易者設計好了交易程序,緊盯彭博終端的數據發布,那邊數據一出馬上根據數據進行股票交易,賺了很多錢。後來大家都這麼干,套利空間就沒了。於是華爾街的機構又花大價錢連接到了Market Wire的伺服器(這並不違法,因為信息發布了以後就是公開信息),有了幾毫秒的優勢,你就有了無盡的優勢。

上面這個例子是信息源帶來的優勢,交易通道的距離和介質也能賺回寶貴的時間差,在這方面美國機構們簡直演繹成了極致,大家都爭相把交易席位放在靠近NYSE和NASDAQ的地方,甚至有的把席位直接設在交易所里(聽說國內很多搞ETF套利的券商也這麼干)。這還不算完,交易線路的介質也是花樣百出:自己架光纖,升級昂貴的硬體設備,甚至還有用激光的(光速比一般的網路可要快多了)。

由此可見,個人炒美股並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美國市場實在太有效,你吃的東西,都是投行們嚼剩下的。

以上兩則例子的出處:
Speed Traders Get an Edge
High-Speed Stock Traders Turn to Laser Beams


補充一下:分析新聞這法基本是行不通的。。。媒體、散戶、意見領袖基本都是噪音交易者,這些信息基本沒有實際意義,只能造成價格偏離基本面。不過有人設計了專門針對他們的reversal effect trading,後來證實獲利不太穩定,就放棄了


能被你看到的新聞都是舊聞,而且是被篩選和編輯過的。
市場看似是第一時間的反應其實早就在幾天前把新聞的內容factor in了。

說個發生在我自己身邊的例子,2011年的時候我在弄美股,我的老家有一個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跟我還稍微那麼點關係,但是我以前從來沒有關注過。然後在某一個十月的周五晚上,(美國時間周五中午),微博上的家鄉人民突然爆出報道說這個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引起了村民老鄉的不滿,村民在周五晚上圍著工廠抗議,並且打砸搶。 這事出來以後,當時還沒有任何新聞媒體報道,我去查這家公司在美國的股票,發現在期權交易里發現了這家公司早在幾天前就被賣空,有大量的看跌期權 轉手。這個公司屬於小股,發行量很少,這麼大的put option轉手本來就很不尋常。我發現有料,給國內朋友打電話確認出事,就跟進把我當時賬戶里還剩的現金都買成了put option。 周五晚上關盤,周六周日美股停盤,事件發酵,周一上午新聞一出,股票價格從9塊跌到了5塊。 option x100的槓桿。當時就賺翻了。 當時非常後悔沒有把自己手裡所有的股票全都變現壓在put上。
粗略算了一下,幾個大宗看跌期權交易的價值一下子漲了好幾千萬美金。

之後的幾個禮拜,新聞持續發酵,每次圍繞著新的新聞,股票價格一直被提拉,一上一下,期權好像就是錢泵,但是玩它的人的節奏顯然是在帶領市場的節奏。 新聞只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

後來我往深了打聽,聽說(沒有證據)去鬧事的村民每人都拿一到兩萬塊錢。

從那次以後我就明白,市場上的散戶不管是在TA(技術分析)還是FA(基本面分析),永遠跟賭博是一樣的,因為你的分析所基於的信息無非是已經被莊家處理過的信息(舊聞)。 真正的新聞永遠掌握在新聞的製造者手裡。這個道理髮散到政治上也一樣,所以西方國家說誰能掌握新聞就是掌握了國家,民主政治里,民意就是這麼被操縱和利用的,專制政治里,民意可以直接被安插替代,本質上是一樣的。

說回到股票,往後我就再也不弄股票了,在你還沒有足夠資金和資產積累的情況下你永遠是在搏市場的一頭或另一頭。真正的玩法是當你積累到了可以做小盤股的莊家,你再進去,你來主導他的走向,你來提拉,你來用這個錢泵,你來把內幕變成新聞。所以巴菲特根本不是什麼股神,他不炒股,他手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就是通過買下別的公司的股權和經營權,去影響公司未來走向從而套利的。


我們自己就是做許多事件驅動投資的
如果是國內,我們實務里是兩個主要思路,樓主您參考一下,問題里這個理解有偏差
事件驅動首先不是建模不是建模不是建模。。。最重要是兩個:能否有價值偏差和重估,流動性的可控和可參與度
說大白話就是:有沒足夠空間賺錢?能買不虧了能跑不?
所以首先就是評估市場狀態,而不是建模,評估後再建模


在實際里兩個思路:
1、純正的上市公司因子觸發,可以是任何財務指標尋找到機會和模型支持;可以是任何通過公告解讀例如減持或者併購。。。簡單說就是以研究為主,坐在信息里為主
2、主動去上游挖掘信息,比如你去產業鏈挖,比如你去上市公司挖,那就跳過二級市場了,這個也是事件觸發


事件觸發有個出發點:市場本身無效率,否則就不存在什麼觸發了,瞬間反應完;市場參與者首先水準要參差不齊,說白了,你賺的是當時出錯或者平均水準反應對事情理解,比你差的人,他們的錢
所以自行腦補中國股市。。。事件觸發簡直不要太好做,天然的樂園



(對於這個話題,本人A股投資8年,最近半年收益率超過80%。交易筆數超過30,涉及股票家數也超過30,至少投資業績的統計上我是挺有發言權的,不是那種全倉押一個票的賭徒。)

先說一種不公平的情況:A股中確實有一群人能提前知道政府各部門出台的宏觀、產業等方面政策,所以在消息出來前就買入,出消息後股票大漲就賣出。這些消息有的能影響股票的價值(未來的現金流折現),有的只是一個概念,但不管哪種情況,只要經過媒體宣傳後能得到其他投資者的認同並帶來增量買盤,股票就是會漲。有的時候,這夥人會在得到消息後立即買入,再在圈子裡散播,這時雖然媒體還沒公開宣傳,但股價已經異動了。

在這種消息提前泄露的情況下,事件驅動策略是很難做的,除非能準確把握事件發生和傳播的來龍去脈。

再說對所有投資者相對公平的情況:如果所有投資者幾乎同時拿到消息,這時可以藉助文本挖掘等方法量化事件的影響,能大概率的獲得超額收益;或者採用歷史數據,對行為金融理論、博弈論、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做實證分析,找出適用於A股的規律,最後也能有超額收益。這些超額收益來源於其他投資者的群體性偏差,這些偏差在一定時期內是比較穩定的,你要做的就是設法賺這群傻瓜的錢。

最後指出一下別人的錯誤,無論美股和A股,投資者們的理性程度都是服從各自特定的概率分布的,不能簡單的說哪個市場有效哪個沒效。


如果你和內幕消息者拼消息獲取,那估計要失敗的。如果你和他們拼信息分析,那你很有可能成功。信息分析建議採用基於歷史數據的實證方式。

如果是機器來做,技術上比較簡單的是做標準化程度高、頻繁發生的事件,例如分紅,送股,增發,定增等。我們測試過幾種,有些還是有效的,如果能在某個細節上有獨到處理,應該能夠形成有吸引力的策略。這種方式專業機構研究得多,要超越儕輩需要細節和洞察力。

如果是人工來做,可以處理一些非標準化的事件。但你需要手工搜集大量歷史數據,觀察,獲得事件的相關參數對未來股價變動的影響。這種方式散戶可能都在做,只是不系統,如果你能解決歷史數據問題,推測有不小的機會。


我覺得可以行的通,但是你所獲取信息的能力靠近傳播源頭嗎?
有人讀彭博路透,有人讀大智慧同花順,在信息面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你在酒鬼酒塑化劑事件之前知道媒體會來調查,
央視會去專門做一期澄清,
利用V字波段就可以賺錢。


早些年 策略大師楊永興就是這個模式


必然行得通,並且國內股市的反應更不理性。不過event發生前,應該消息已經走漏了,所以搜索新聞關鍵字就晚了。因此不能再事件發生時做出反應,而是應該著力於人們過度反應後,市場會有個理性的回歸。樓上Hang li的圖,是Coursera里的一門課Computational Investing, Part I里的,有興趣可以瞅瞅。https://class.coursera.org/compinvesting1-003/lecture


樓主覺得消息太多,是因為你關注的信息源太多而且混亂。其實真正有價值的消息很少,而且不是每天都有。

所以我覺得真正的問題不是這個策略可不可靠,而在於怎麼準確而且及時的找到驅動價格變動的「事件」。

下面是我在使用且需要完善的方法,還希望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前輩們多指點:
1.首先找出當天股價大幅變動的股票(不論漲跌);
2.在軟體中查看導致當天這隻股票價格變動的新聞(一般炒股軟體個股信息里應該有當天相關的消息);
3.找出新聞中的關鍵詞(比如什麼什麼政策,什麼什麼突發事件等等);
4.在微博中以該關鍵詞為主來搜索相關新聞;
5.找出在第一時間發布該新聞的微博,並且關注該博主;
6.每天重複以上步驟,直到找到那些經常會在第一時間發布可靠新聞的博主,並且特別關注(在你不會感覺到被信息轟炸的情況下適量關注多個)
7.再利用該博主發布的微博來判斷每天在市場上該選擇那些股票(這個方法對概念股可能比較適用)

以上方法個人感覺還很粗糙,希望有前輩能指點指點


PS:對量化交易策略感興趣的金融同學,可以私信溝通,提供一些就業求職的輔導以及優質實習內推~

經歷過的各種事件和竟然平風暴還是挺多的,許多基於超額收益的交易策略,都會喜歡大的波動。

波動幅度越大,機會反而越多,收益也就越高。為什麼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你可以考慮一個市場的時間不是恆定的。如果市場波動率大,那麼單位時間裡發生的事情就比較多,因此在波率大的時候,一個月賺的錢就可能相當于波率小的時候的兩個月所賺的錢。

第二,市場波率變大了,大家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變大,恐慌度大了,這樣各種機會產生得就更多了。

所以這種波動,持續時間不是很長,通常對於大部分對沖基金,尤其是相對價值型和套利型的策略來說是好的。比如說「911」恐怖襲擊時間以後的幾個月里,這類策略大部分是業績很好的。

但並不是任何形式的波動都是好的,像2011年的歐債危機,造成了對沖基金全行業的業績受到衝擊,量化的相對價值型和套利型諸策略也不能倖免。

----------------------------------補充信息----------------------------------------

對金融相關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查看我的其他答案:

1、量化投資在中國可行嗎? - 知乎

2、交易員這個職業未來會消失嗎? - 知乎


看到一些認認真真的「技術流」。
國內的散戶股民,炒股超過3年的,隨便拎出一個來,也能寫上個幾千字的操盤策略。看起來保證不比專業人士差。

上面是對信心滿滿的想炒股的大學畢業生潑的一盆冷水。

下面主要駁斥一下所謂的「在國內由於時間差的原因,信息的作用是反向的,利好信息讓股價跌,利空信息讓股價漲」。還有「靠信息的大數據分析來確定操盤策略」的觀點。
這種思維是典型的「技術流散戶」,「民間股神」思維。

首先要說的是,在大陸,信息是不對等的,所有宣傳機器都在XXX手裡,散戶能看到的都是受操縱的信息。在金融領域尤其是這樣。

信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宏觀經濟信息,比如國家的長期貨幣政策,發展規劃等。這種信息一般是對國家或地區發展局勢的長期總結。即便在短時間內有假消息,但長期趨勢是很難瞞天過海的,比如從15年開始的人民幣的頹勢。所以說雖然信息不對等,但散戶還是能接收到大方向不差的宏觀經濟信息的。憑藉這類信息也能獲利,但這種手段門檻很高,往往要巨額的資金,政策後門,才能有客觀的利潤,循規蹈矩的搞法是難以獲利的,天上的餡餅會砸到屁民頭上嗎?

第二種信息就是微觀經濟信息,包含某個領域的短期發展規劃,科技攻關突破(比如炒的沸沸揚揚石墨烯。。),逆回購,降准,股票社區的帖子,主流散戶的動向,等等等等。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這種微觀經濟信息的時效性使得沒有內幕消息的散戶永遠都猜不到以姓趙的為首的莊家的操盤策略,今天你散戶覺得利好利空有時間差,明天莊家就能利用散戶這種思維來出假消息忽悠你。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等,散戶知道的都是故意讓你知道的,散戶幹了什麼莊家知道的一清二楚
真假消息24小時狂轟濫炸,沒有真正內幕的散戶絕大多數都是被忽悠的,而強烈依賴短期信息的所謂「事件驅動策略」恰恰是撞到槍口上。 哪個IPO的所謂科技股在打新之前不是新聞的寵兒?所謂的「打破歐美壟斷」,「自主創新」,「留美大牛回國創業」,「國家重點扶持」,等等等等。不要以為這些忽悠人的假信息能上省級甚至中央級的新聞媒體就是真的,人家可是一家人。。。私募股權的大佬們都姓什麼呀。。。。

還有所謂的大數據分析的操盤策略,在絕大部分消息都是真的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來挖掘出一定的真相,但是現在所謂的大數據分析其實還是相當初級,遠遠無法識別出利用假消息故意設置的陷阱,這一點很容易理解,除了類似於下棋這種規則高度清晰,對等的領域,在人類社會這個經常不講規則,經常出現蝴蝶效應的領域,電腦程序想分析出人的策略,得等到強人工智慧實現了才可能。。。


看到優礦上的一個事件驅動模板,分析流程如下
先看事件預告前後幾個交易日前後的漲跌情況,在依此作選股策略。

一、時間窗口分析

事件驅動分析將時間發生點設置為T+0,將所有事件發生對齊到T+0點,並設置T-n到T+n為事件影響期,看事件的超額收益情況。

對幾類常見的業績預告進行時間窗口分析,首先看下有哪些分類,以及其樣本數量。

用事件驅動API將業績預告分為13類,將樣本點過少的狀態剔除,分析樣本點大於2000的業績預告事件。它們分別是,22——業績預增;11——預計虧損;24——盈利下降;51——經營預期及其他(該條描述不明也不予分析);21——預計盈利;23——盈利減緩;41——基本持平

接下來進行每個事件的時間窗口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第一,在業績預增公告發布時有一個明顯的開盤至開盤的超額收益(兩條紅虛線之間),但這個收益在公開信息的情況下是沒法抓到的;第二,業績預增公告發布之前,股票存在明顯的超額收益,表明確實存在公告發布之前就有很大的漲幅;第三,業績預增公告發布之後,股票幾乎沒有超額收益,有一點利好出儘是利空的感覺。

從上圖可以看出,第一,在業績預增公告發布時有一個明顯的開盤至開盤的超額收益(兩條紅虛線之間),但這個收益在公開信息的情況下是沒法抓到的;第二,業績預增公告發布之前,股票存在明顯的超額收益,表明確實存在公告發布之前就有很大的漲幅;第三,業績預增公告發布之後,股票幾乎沒有超額收益,有一點利好出儘是利空的感覺。

從上圖可以看出,預計虧損事件在公告發布之前就有明顯的負的超額收益,並在預計虧損事件公布之後快速下跌,不過最後並不會再持續下跌。

從上圖可以看出,預計虧損事件在公告發布之前就有明顯的負的超額收益,並在預計虧損事件公布之後快速下跌,不過最後並不會再持續下跌。

從上圖可以看出,盈利下降事件在公告發布之前就有明顯的負的超額收益,並在盈利下降事件公布之後快速下跌,並在25個時間窗口內持續下跌。

從上圖可以看出,盈利下降事件在公告發布之前就有明顯的負的超額收益,並在盈利下降事件公布之後快速下跌,並在25個時間窗口內持續下跌。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預計盈利事件表現出在公告發布之前有一定的超額收益,在公告發布時有一個顯著的超額收益;並在隨後的25個交易日,有著顯著的超額收益。此處的預計盈利分類不知其確切意思,可能有扭虧為盈的意味。不過像這樣的事件我們就可以著重分析,因為其在公告發布後仍有不錯的超額收益,這部分是我們能掌握的。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預計盈利事件表現出在公告發布之前有一定的超額收益,在公告發布時有一個顯著的超額收益;並在隨後的25個交易日,有著顯著的超額收益。此處的預計盈利分類不知其確切意思,可能有扭虧為盈的意味。不過像這樣的事件我們就可以著重分析,因為其在公告發布後仍有不錯的超額收益,這部分是我們能掌握的。

從上圖可知,盈利減緩事件,呈現出公告發布前幾乎沒有超額收益,但在公告發布之後的25個交易日呈現出顯著的超額收益。有些反常,但我們暫不深究數據本身。

從上圖可知,盈利減緩事件,呈現出公告發布前幾乎沒有超額收益,但在公告發布之後的25個交易日呈現出顯著的超額收益。有些反常,但我們暫不深究數據本身。

從上圖可知,基本持平事件,呈現出公告發布前幾乎沒有超額收益,公告發布的兩日呈現出負的超額收益,然而之後的24個交易日呈現出顯著的超額收益。有些反常,但我們暫不深究數據本身。

從上圖可知,基本持平事件,呈現出公告發布前幾乎沒有超額收益,公告發布的兩日呈現出負的超額收益,然而之後的24個交易日呈現出顯著的超額收益。有些反常,但我們暫不深究數據本身。

二、事件驅動分析轉化為投資策略

上面的事件分析給了我們另一個角度來看股票的超額的收益,然而事件的發生實際上是離散的,上述分析無法給出我們一個投資策略。這裡提供一個簡易的思路來將事件驅動分析轉化為投資策略。
知道我們上面的分析是將每一個處於事件的股票累計收益的平均,故一個直接的想法便是將所有處於事件的股票等權買入,但因為事件是離散的,我們在一個持有期會面臨著新的處於事件的股票需要買入,而導致實際上我們對每一個股票並不都是同一權重的。 此處給出的解決辦法是,首先計算出處於事件窗口期的最大股票個數,然後以這個最大股票個數的倒數做為每一隻處於事件的股票的權重,這樣就能保證所有處於事件的股票以同一權重跑完整個窗口期。

如上得到了預計盈利事件的窗口期有交叉的最大股票個數,225;依次編寫如下策略。


可以看出,預計盈利事件自帶擇時屬性;牛市時,該事件相對較多,而在熊市時,該事件相對較少。

三、總結

以業績預告為例,給出了一個事件驅動的基本分析過程及依此構建的選股策略。通過上面的分析過程,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股票的超額收益,將離散的事件規整到同一分析維度,來看這類事件是否是存在超額收益的。但最後做策略時,還是要面對離散的事件,如果各事件窗口不存在交叉的話,可以很簡單使用凱利公式來得到對每個事件的最優倉位。然而大部分時候,事件的窗口都存在很多的交叉,如上策略我們做了一個最大股票個數平均倉位的處理,但是這樣資金利用率非常低,而且存在事件個數在各年份不一定穩定的問題,所以在真實情況下,對未來該事件發生的次數做一個預測或許是一個更好的方式。


轉自優礦社區事件驅動分析模板,侵刪


這個策略永遠有操作的空間,因為市場不可能達到完全有效,人性也不可能完全理性。
1、關鍵一在於你得到的信息時效性。
2、關鍵二在於你的模型是否正確/近似反應市場對信息的消化,關鍵在於對消息傳遞規律和心理表現規律的理解。


我覺得一個策略行不行的通得靠你自己做一下回測才知道~如果回測都不做~只靠別說的二手經驗來決定交易~虧錢是必然的~

廣發證券關於事件驅動策略有一個系列的研究報告~如果只看個結果自己不去做實證這樣去交易完全是跟自己的錢開玩笑~

國外關於文本讀取來做交易策略在各種新聞上早看到了~
最終能否賺錢還得看自己的實證


事件驅動策略,可行肯定是可行的,這個是已經過驗證的了。但是是否能夠獲得穩定收益,選對策略是第一步。具體如何操作呢?
作者:牛小秘
鏈接:你是如何從兩千多隻股票中選出心儀的股票的? - 牛小秘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一步了解事件的歷史規律

一個事件,比如說高管增持,歷史上對市場有什麼影響?事件發生前後,相關股票的平均價格怎麼走,如果是漲,平均漲幅多少,上漲概率多少?還有個重要的事實,事件的消化期,也叫窗口期,有多長?過了消化期,事件影響就消退了。

第二步了解回測效果

所謂事件驅動策略回測,就是根據事件規律,選擇好事件相關股票的買賣點,並通過歷史數據來驗證該選股和擇時策略是否有效

第三步實際操作

提醒一下,實際操作不一定就是實盤操作。謹慎的你先採用模擬盤測試也未嘗不可。操作的要點有4個:

1、 買什麼股?一個事件出來,相關的股票瘋牛給評了分,選擇瘋牛評分高的股票,安全邊際更高

2、 什麼時候買?通常瘋牛秘籍告訴你要在事件發生當日進或者第2日進。如果是特殊的事件,瘋牛秘籍會有特別說明。一句話,一個事件發生,選擇相關股票中瘋牛評分高的,買入

3、 買多少?事件驅動策略是依靠概率套利的,因此不能只盯著一兩隻股票買。瘋牛秘籍推薦一個事件組合一般不要少於10隻持倉股票,每隻股票的倉位可以平均分配,即不超過1/10。

4、 什麼時候賣?這個非常關鍵:組合中的任何一隻股票,設置3個條件,哪個條件先到,就賣。哪3個條件:(1)達到止盈條件,比如漲10%;(2)達到止損條件,比如跌5%;(3)消化期結束


事件驅動策略組合是動態的股票組合,在維持最大持倉股票數量限制的前提下,一旦有賣出的股票,就可以考慮再買入該事件下的優質候選股票補充到組合里。

賣出的條件往往最難把握,堅持瘋牛事件驅動策略的紀律性,才能有更穩定的效果。

每個事件策略制定的依據都是概率。既然是概率,就不可能每擊必重。概率的驗證,一個是要有足夠多的次數,一個是不發生重大突變。你要確信自己有足夠的定力,當組合暫時出現虧損時,能拿得住,當組合出現浮盈時,不貪婪。

(以上內容摘自瘋牛秘籍公眾號)


推薦閱讀:

這一波人工智慧泡沫將會怎麼破滅?
新華 08 要突破彭博終端、路透的壟斷,要有什麼思路?
為什麼希臘和義大利的債務危機會爆發,而日本和美國卻沒有?
滙豐集團為何出售總部大樓然後又租回?
債券市場為什麼在 2012 如此火爆?

TAG:寬客 (Quant) | 股票 | 交易 | 金融 | 事件驅動(Event-dri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