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電氣 (GE) 對阿爾斯通的收購案,會對其在中國的哪些業務產生影響?

通用電氣2014年用169億美元鯨吞法國阿爾斯通,這對兩這家在中國的能源及基礎設施領域及其他領域業務有什麼影響,請具體分析一下


為了去偽存真,不請自答。

先看看GE內部的驅動力:

在當前的能源設備行業,尤其是利潤最豐厚的還是透平設備行業,主要產品市場為:蒸汽輪機,燃氣輪機,壓縮機,水輪機(次要)。
至於風電水電,一個早已經是紅海,可能深海風電才有較高門檻,後者市場已經極度萎縮,肯定不能代表未來的方向。

GE的蒸汽輪機因為成本過高,同時,出於發展戰略的原因,現在份額已經很低,國內早已經沒有生產實體,轉而以合作的方式,依附於國內廠商。這種合作模式問題在於,如果沒有做大,雙方為了市場,可以親密無間,如果一旦做大,雙方很快就會產生矛盾,比如某德資五百強和某央企大廠,所以對GE,上策是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以及屬於自己的完整團隊,和大量的裝機業績。

alstom的蒸汽輪機的合資工廠,雖然現在比較蕭條,但是無疑是外資企業在中國本地化最為成功的工廠之一,GE一旦擁有這個工廠,很多產品都可以落地中國,蒸汽輪機,甚至壓縮機,燃氣輪機的一部分,等等。
如果想重新建設成功本地化的工廠,背後完全不是投錢那麼簡單,這個話題太大,就不展開說了。

alstom在全球的蒸汽輪機裝機容量,絕對是全球領先之一,目前在中國已經具有了很強大的機組服務改造團隊,以及成熟的電站脫硫脫硝團隊,自有機組和國內市場的改造蛋糕,是非常誘人的。
如今新機市場低谷,改造市場巨大,而且改造利潤事實上比新機大,不過要想在改造市場吃到大份蛋糕,以往的裝機容量必須也要大。

數據1,關於另外一個回答中alstom發電份額小的糾正: alstom全球發電領域,裝機容量約為25%
http://www.alstom.com/microsites/power/

在本土化的方面。GE在中國本地團隊比較薄弱,大部分是銷售市場相關,這並不能適應今後的形勢,收購可以彌補這個缺陷,比自己從0開始,強太多。從此GE恐怕也要走向深度本地化的方向。

在燃機上,GE去年佔有全球第一的份額,西門子第二,但是過去的情況是,GE主打航改機,西門子主打工業機,相互競爭。alstom作為資深的工業燃機生產商,GE的航改型燃機和alstom的工業燃機合併,拓展了GE的產品和技術組合,在這一藍海領域進一步奠定了領先優勢。同期西門子也在進行類似布局,收購羅羅,增加了航改型燃機產品線。

再看看GE競爭對手的反應:

西門子參與競購alstom,絕對是發自內心不希望看到GE成功,西門子CEO短期內數次拜訪法國總統,快速動員資源給出報價方案,都說明了對這筆收購的緊張和渴望。
在收購失敗以後,西門子CEO發了一封滿是酸意的郵件,埋怨「alstom瞞到最後一刻才讓我們知道希望出售」,「他們甚至不願意考慮我們的方案」,「以GE的文化,對他們長久有很大風險,和我們合作更好」,諸如此類,正是因為西門子看到了這筆收購,極有可能打破了行業內三家的相對均衡,所以不惜數次修改方案爭取收購。

隨後,前面講到市場的幾個利潤最高的領域,既然GE加強了蒸汽輪機和電力領域,西門子為了保持和GE的競爭不至於失衡,就必須在油氣領域進行加強,先是收購了羅羅的航改型燃機。又高溢價,不惜代價(相當於在十個漲停後買股票)收購了美國德萊塞蘭,進而在壓縮機領域對GE產生巨大競爭,並進一步在能源油氣領域成為領導者,同時進入GE的後院,為此甚至不惜出售家電,諾西,等等非核心業務,其志在必得,顯而易見。
以後市場玩家越來越少,資源越來越集中,競爭越來越激烈,刺刀白刃的競爭。

歸納來說,對GE來說,蒸汽輪機得到彌補,燃機得到加強,業務的運營方式會發生很大變化,從以前的機器進口為主,本地主要是服務於銷售,以後會轉為深度本地化運營。同時擁有了外資極為成功的本地化工廠,可能會帶動更多產品的國產化,這不僅僅對GE,如果考慮到競爭對手的可能反應,可能整個市場,從此玩法都會改變,進入白熱化競爭。

那麼對alstom在中國的業務有何影響?

GE的企業文化是非常現實和激進的,不掙錢的人和業務,都很難生存,以下的alstom的相關業務,會比較危險:

1.alstom在武漢的鍋爐廠,這個工廠連alstom自己都想轉手,法國人都受不了虧損了,美國人能等多久?
2.alstom現在的小蒸汽輪機,當年alstom的小蒸汽輪機已經賣給了西門子,禁入期滿,重起爐灶在波蘭建廠,但是現在無論是產品或者業績,都很邊緣化,一群波蘭人主導的新業務,請問有什麼驅動力說服GE保留他們,這波人雖然想先把餅做大,在中國找一個合作夥伴,以求自保,但是沒有訂單和業績,恐怕還是沒有說服力。

這兩項結果都不確定,但是中期來看,這兩項,以及其它的一些邊緣業務,都是很危險的。

為了避免大家被此題另外一個答案誤導,補充另外一些數據:

數據2,關於「汽輪機,GE的技術公認是最領先的」糾正:
全球效率最高的燃煤電廠,上海外高橋三期,所用為西門子蒸汽輪機
http://i.ifeng.com/news/news?aid=88748108vt=5ch=rj_bd_memid=atEvjUcallup=1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下為什麼GE要買Alstom Energy。
1. 行業整合符合GE的利益。雖然Alstom在發電設備里只有不到10%的份額,但也是行業老三,吃下後GE進一步拉開和Siemens的差距。現在發電設備市場慘淡,減少競爭對手能減輕價格上的壓力(這其實對西門子也是大大的利好,所以我一直認為西門子中途插一腳純屬打個醬油,沒有一點誠意,為的就是提高價格,讓GE吃個啞巴虧,也給足法國政府面子)。
2. Alstom的產品和GE有互補。Alstom的強項在水電,核電和火電,現在最熱門的gas turbine他遠沒有GE和Siemens大。對GE來說,補充這些產品線也符合現在他們著重發展工業設備的戰略(剝離GE金融,消費產品等業務)
3. Alstom現有的安裝保有量是cash cow。一個電站的使用壽命一般都有幾十年,其維護業務是極其誘人的高利潤業務。對GE來說,這就是未來穩定的現金流。
4. 還有GE和Alstom傳統上的好關係,等等。。。

回到中國業務。
和幾乎所有的外國公司一樣,GE和Alstom在國內的業務都是基於合資的基礎。Alstom在天津的水電似乎轉成了獨資(?)。國內的合資方主要是三大電氣,上海,東方和哈爾濱。Alstom和東方和合作主要在核電,哈爾濱是汽輪機。GE主要和上海電氣和哈爾濱合作。 另外GE和西電在輸配電有合作。
對中國業務的影響,除了公司內部業務的整合,我覺得會有幾個方面。
和國內的合作方,會有技術上的調整。應該不會影響太大,因為一方面國內三足鼎立,外國公司多少都和他們有合作,另一方面這些業務大多是針對國內市場,不可出口,無論是對發電還是輸電。當然國內企業自己消化吸收以後就呵呵了。。。
水電,國內的水電發展已經成熟,現在的市場更多在海外。Alstom在水電的確有優勢,GE收購後也就是繼承衣缽,我不覺得會有更多的投資,因為國內三大電氣在水電出口上有資金和成本的優勢。
核電,這還是由法國人控制著,而且Alstom和Areva的關係良好,應該是繼續維持現在的狀態。GE不會也不能有大的改變。
火電,主要指煤,也是Alstom有優勢的方面,雖然全球來講不是GE的發展重點,但在國內可以有挺不錯的協同效應。
汽輪機,GE的技術公認是最領先的,Alstom是99年買的ABB的業務,出了大簍子,差點破產,後來用勞斯萊斯的技術補缺再靠法國政府注資才活過來。鑒於Alstom的規模小,技術和GE也沒有相通行,最有可能的結果是GE主推自己的技術,同時繼續給Alstom的客戶提供服務。這樣可以剩下一大筆研究經費。
輸配電,國內只有兩個客戶,國電和南網,所有的廠家都是看他們臉色吃飯,沒有什麼好說的。
總的來說,國內的發電設備行業已經逐漸成熟,雖然自主技術上還是有明顯差距,但可以用合作來彌補。而且市場相對封閉,國際市場的整合對國內市場不會有很大影響。但是今後中國企業開始大規模出口以後,海外競爭一定會更加的激烈 (北車拿下波士頓地鐵後,所有關注Alstom,Siemen,Bombardier的金融民工都一片哀嚎。。。)


知乎第一次回復,既然看到這個話題也是緣分。
首先,不要獨立看這次收購,最近幾年GE先後收購了喀麥隆的壓縮機部門,Dresser,Lufkin,conveteam (電機廠家)這些公司的一個共同點就是轉動機械,與氣體壓縮密切相關。
第二,與油氣行業的投標主體有關,一般都是壓縮機廠家帶分包商去投標。參與分包商的收購,以後就是一個廠家去投標了。其實更重要的,目前設計院越來越懶,很多設計工作都扔給主機廠。所以這種一攬子的投標方式也給各種併購提供了溫床。

GE本身擅長離心壓縮機和大型往複式壓縮機,收購的喀麥隆往複機和Dresser的螺桿機都是其產品線的有限補充。壓縮機需要驅動機,燃氣輪機,汽輪機,電機都是驅動機。收購了阿爾斯通,GE將擁有發電驅動,發電機,更豐富的燃機系列。基本上說GE可以提供油氣能賺行業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了。
看到這點,不難明白西門子要收購RollRoyce和DresserRand。西門子本身是工業巨頭,但是二戰後德國不允許生產航改型燃氣輪機。另外西門子自身的壓縮機在高壓比,低分子量應用方面幾乎沒有業績,而且在北美幾乎沒有市場,而這恰恰是德萊賽蘭擅長的。

最後我想很多人肯定關心那些重複業務部門會怎樣?據說Roll-Royce的壓縮機是買燃機搭著送(低價格維持運營),DR的汽輪機部門在收購前就關了其德國的某個工廠。GE更是會玩資本,早些年的一個壓縮機品牌ACE?就被GE雪藏,然後關了~~


你太關注發電領域。 其實這次整合,GE看重的不是發電領域。而是輸配電領域。
為什麼這麼說呢。 發電領域,GE主要在燃氣輪機發電有優勢。說句實在話,和火力水力發電比這個份額太小了,主要是成本方面的問題。但是在工業配套領域,大的工廠總是需要緊急供電的備份系統,燃氣輪機,特別是航改燃氣輪機優勢很大。 但是蒸汽輪機, 嘿嘿那是西門子的強勢的地方。GE也沒想去爭。

輸配電這塊就不一樣了。 GE的輸配電業務真是淪落到,只能算個配電。 別說110KV的產品沒有, 好像只有35KV的產品。 這樣在競爭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提供一個一體化解決方案的話,就會很吃虧。這是為什麼GE要和西電合資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拿中國的單子的時候,有一個輸配電的合作夥伴。 阿爾斯通的輸配電業務,比GE高的不是一點半點。有了這塊業務。就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不至於做個方案還要用西門子或者施耐德的產品。


GE收購了阿爾斯通的能源部分。在這場角逐中,西門子又表現的非常著急,又表現的非常強烈,這幾家演出了一場很有意思的博弈。我們感覺到,不是簡單的從市場角度理解這場博弈,也許我們對日本企業的重組可能沒有完全吃透,那個時候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壓力感沒有那麼大,也許日本企業要重組的願望比我們想像的要深,設定的目標要更高,只是我們理解不充分。

這次GE和阿爾斯通的重組就讓我們感覺到壓力就很大。因為就GE來講的話,它本來已經退出了火電,也退出了水電,它在能源裝備領域的主要強項還在燃機和風電,特別是伊梅爾特上台以後一直在宣傳風電,給人類帶來新的能源,燃機一直是GE的強項,也是它的看家本領。但是它後來退出了火電,它認為火電是一個要退出的產業。再就是水電,水電雖然可再生能源,但是他們退出了。我曾經為這個事情跟伊梅爾特有過一個交流。2009年,當時GE正在準備出售它在加拿大的水電業務,我說水電是一個可再生能源,它不是一個夕陽的產業,它有它的生命力,你們為什麼要退出?他回答很簡單,連續多少年虧損,我們沒有更新的東西支持它,退出是我唯一的選擇。這就應了維爾奇的一句話,在這個行業里如果不在前三名就退出去。我們認為他這個解釋我們當時還是很接受的。但他現在要重返製造業,可能跟奧巴馬重返製造業的戰略有關,也跟GE自身要調整自己的比例有關,而且它要回就要從高起點上回,它做的很成功。這次GE上上下下對這場收購毫無爭議,而且表現的非常的堅定和有信心。我覺得出的價錢,所支付的這場成本也是很高昂,表現出了一種堅定的信心。

阿爾斯通這些年來走出了困境,在火電方面它是有自己獨特之處的,在水電上常常和我們是同台競爭,水平也是很高的,在核電上我們雙方都是合作者,很有獨特之處。說水火核,燃氣它肯定不如GE,水火核加上海上風電就成了阿爾斯通的強項,這個強項恰恰就是GE要全面重返能源裝備製造這個領域,它就構成了一個。我剛才說了全面的,就是阿爾斯通結合到GE現有的優勢,未來的老大就一目了然,對中國企業來講壓力很大。

大家都說中國有三大企業,東方、哈爾濱、上海,這個規模太小。另外,我們也沒有完整的形成自己獨特的創新能力。東方電氣這些年成長比較快,國外同行有一個評價,我覺得還是客觀,東方電氣這些年做的最成功的就是將自己要發展的技術或者要提高的設備,和市場上能力比較突出的國外先進企業進行合作。比如風電領域我們是跟德國的企業,燃機我們是跟日本的三菱,火電是我們跟日本的日立,我們核電跟阿爾斯通。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東方電氣最大的成功就在於對各個國家技術的兼收並蓄,各樣的西餐也好,中餐也好,泰餐也好,我都有能力吃下去,我就有一個提高自己綜合水平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可能在未來要發生變化。所以,我們感覺到挑戰很大。我今天使用了一句話,前十年是機遇大於挑戰,可能後面是挑戰大於機遇。


2014年在阿爾斯通中國幹了半年採購,正好碰上GE要來接管阿爾斯通,好吧主要是接管在北京的北重阿爾斯通,它的主要業務就是汽輪機還有發電機,其實阿爾斯通的汽輪機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業內懷疑法國總部把它從合資狀態變成基本法方控制就是為了以後賣個好價錢。
說是2015年3月接管財務部門,據原部門同事說,拖拖拉拉法國一直不同意,前些日子傳來同意的喜訊。按照阿爾斯通的辦事流程,這個接管估計還要幾年吧,當時我還希望能在實習證明上蓋通用和阿爾斯通兩個章呢。
阿爾斯通賣掉虧損的業務,可以著手其他的優勢領域,儘管中國高鐵發展速度驚人,但核心技術也有採用阿爾斯通的。通用電氣可以更好的完成在中國的布局。然而全球經濟衰退,汽輪機怎麼賣還是會讓他們頭痛的。


我們東方電氣集團公司董事長王計公開對記者說:
我們(此處不僅僅指東方電氣,包括哈爾濱電氣、上海電氣)沒有吃透GE收購阿爾斯通的戰略目的。

然後我上了知乎,各位言之鑿鑿,然後我想通了,各位大神果然是大神。。。


看新聞,GE不是也很看重阿爾斯通的輸配電業務嗎,怎麼這幾個回答都沒有提到?


據說,在超大型發電裝備研發上,阿爾斯通已經落後西門子和通用兩代,技術追趕基本沒有希望。在預期未來的席捲全球的勢必會越來越嚴格的步步緊逼的環保標準下,阿爾斯通會有悲慘的結局。於是在此時被收購是最合適的時機。
據說。


收購只要不虧本就行了,萬一哪個賺錢了呢…


幾年前從主機廠跳到阿爾斯通環保部門的小夥伴表示:很有可能整個部門被解散。


推薦閱讀:

TAG:工業 | 電力 | 能源 | 西門子 | 通用電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