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垃圾分類還要多久才能真的實行?為何現在不能分類?該如何改進呢?
中國的垃圾分類喊了十年,花了十億多,大家覺得究竟還要多久才能真的實行?為何現在不能分類,是因為「可回收、不可回收」這樣的分類太過籠統嗎?
這是個重要而複雜的問題。
首先,為什麼要垃圾分類?有多位知友已經提到了,分類是垃圾處理體系的組成部分。而垃圾處理體系的存在意義,從環保角度出發,主要有污染控制、資源節約兩方面。
垃圾、乃至更廣義上的固體廢物造成的環境健康損害,與水污染、大氣污染等有所不同。居民的生活用品,在通常狀態下不會造成現行環境標準上的環境健康損害。即使是日常燈、電視機顯示屏內的熒光粉等有毒有害物質,也只會在嚴重破壞、不當操作等非常規狀態下才會直接威脅到人體健康。至於廚餘、廢紙、廢布、傢具等,隨便扔到某個凹地上攢著,產生的污染大多是臭味、損害土壤與地下水等,並不是及時的、直接的損害。這與可以自由流動的水體和大氣污染,在影響範圍上無法相提並論。這使得大多數公眾對垃圾污染的感受並不強烈、沒什麼緊迫感。水和大氣污染比垃圾類的污染更先得到重視,也是各國環境管理實踐中的常態。
而資源節約方面,因為要經歷回收、再生利用等操作,再生資源的成本經常高於直接開採的原生資源。看不到盈利空間的,沒有人主動去做。有盈利空間的,早已自發形成了縝密的產業鏈, 沒有給後來者留下多少「肥肉」。
換言之,垃圾分類不急迫、又賺不到錢,公眾和政府關注度低,推動的力度自然有限。
其次,怎麼分類?這樣問其實並不準確。更合適的提法是:應該怎麼處理垃圾?
分類本身是用於服務下游的垃圾處理環節的。處理的方式很多:翻新、局部再利用、資源再生、堆肥、焚燒、填埋等。不同種類的垃圾有各自的污染特點與適用的處理技術。垃圾自身的物理化學特點又受到來源的地域、工藝、經濟水平、習慣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在一系列可行的處理技術方案中,可用於評價篩選的環境指標也有多種類型。
垃圾分類是一項由許多人共同配合完成的工作,需要耗去勞動者的時間與精力,這就產生了顯性或隱性的經濟成本。分類還需要相應的設施:垃圾筒(箱)、臨時放置的場地、運輸工具等。垃圾分類越精細,所需的各類物力、人力越多,培訓投入和管理難度也隨之增加,還可能引起二氧化碳增排之類的副作用。換句話說,不同的處理體系,對分類方式的要求有差異。
總之,合理的垃圾分類方式的確定與執行,需要一整套完備的處理體系來支撐。
再次,誰來分類?根據垃圾處理體系的不同,分類可以由居民做,可以由拾荒者做,可以由政府公職人員做,可以外包給私人公司來做,還可以完全不做。不同地區準備推廣怎樣的垃圾處理體系,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但是,垃圾分類的方式、要求、具體的責任者一經確定,就應當清晰地體現在法律中,而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是模糊的。這一方面是規劃思路還未成熟的體現,另一方面,相關的社會生態問題也的確千頭萬緒,不易梳理。
最後,當法定應對垃圾分類負責的人們不按照處理體系的要求行動,會產生什麼後果?通俗的講:哥就不幹,你能怎樣?對於參與者來講,垃圾分類是個花錢的事情。在現在的市場機制、盈利第一的社會氛圍內,能自動生錢的、環境危害不大的垃圾的回收處理自有人自行推動,比如建築垃圾。而那些沒有經濟利益的垃圾,人們根本沒有動力去主動、長期地進行分類等活動。
發達國家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罰!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生活垃圾(隸屬於固體廢物)的相關立法動輒近百頁,就是把涉及到的人群應盡的義務掰開來、講清楚,並與違法的法律後果無縫對接。
但此時,有一個深層的、經典的、不可忽視的問題浮上了水面:誰來監管監管者?
監管者的職責包括但不限於:
&歡樂體啟動!&>
得盯緊熊孩子,填鴨各種垃圾相關知識,還要指望他轉身回家再教育熊父母啊!
得發動愛乘涼的大爺大媽,有事沒事翻翻別家的垃圾袋,彙集人民的力量啊!
得有人苦巴巴畫圖紙寫報告,幫助領導大展宏圖發布規劃搏政績啊!
得有人隔三岔五探頭探腦專職巡查,為亂排垃圾的各路人馬送上一張張罰單啊!
得有人長期埋頭紙堆,一雙利眼專抓垃圾台賬的詭異錯漏啊,每逢年底再把數據加減乘除算個總啊!
得把「分類有理,亂扔有罪」植入到每個人的第四層意識深處啊!
&歡樂體結束~&>
這些事情,誰來執行、誰來買單?
發達國家的垃圾回收處理體系能長效運轉,關鍵在於政府發揮了規劃、協調、支持與監督等作用,切實起到了監管作用。而現階段,我國政府才剛剛起步。
那麼,為什麼發達國家的政府能發揮作用,而我國不行?這就是牽涉面很廣的問題了。除了發展階段、經濟水平、環境意識等因素外,核心的差距在於法制,更在於法治。
1.
在我看來,垃圾分類是真正體現一個國家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之一。
實現全面的垃圾分類及處理,
1)需要社會各階層普遍具有垃圾分類知識和意識;
2)需要政府部門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
3)需要公共稅費和財政的經濟支撐;
4)需要垃圾分類處理網路中的各部門具有相應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
5)需要上述各個方面相互信任,相互監督,相互促進。
細思恐極,上述的要求,不比打贏一場戰爭難度小。垃圾分類不是小事,需要循序漸進,從每個人做起,現在做起。
在我國,
1)大部分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尚為淺顯與片面,只有部分居民具有主動垃圾分類的意識;
2)政府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部分城市出台了垃圾分類的相關條例,但由於配套政策不完善,監管不嚴,大都形同虛設;
3)全國各地針對居民所徵收的垃圾處理費普遍過低,沒有真正實現「誰污染誰付費」;各級城市的公共財政普遍優先考慮更受關注的民生問題,大部分城市的垃圾處理只能停留在「清運」的程度,談不上真正的無害化處理,更談不上全面的回收利用;
4)資源回收企業技術水平低,規模化程度小,一些新型資源利用企業的盈利能力差,市場培育不完善;
5)北京等8城市2000年起就試行過垃圾分類回收,一方面,部分居民不配合,參與程度低,市政部門投入資金後收效不大,積極性受到打擊;另外一方面,出現了居民分類,市政混收的情況,導致居民對市政部門產生嚴重的不信任;兩種情況相互交叉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各地的垃圾分類總體結果是「試而不行」。
2.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垃圾分類,是為了讓垃圾的各組分各得其所,物盡其用。
垃圾分類成功的關鍵,來自於
1)法律強制執行的壓力;
2)資源回收利用產業由後端分類利用拉動前端分類回收的拉力;
自上而下的壓力是需要的。如果像美國、日本、台北等地把分類回收列為法律強制行為,違者罰款或負相應的法律責任,那麼部分不支持、不理解的居民,也會在壓力下去學習並實踐分類回收。
我國目前還沒有實施強制垃圾分類的法律。
2000年確定的第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是8個(我國8城市試點垃圾分類14年收效甚微--時政--人民網),2014年開始新一輪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區)建設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後,增加為26個(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五部門關於轉發《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等部門關於公布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區)的通知》的通知)。
在這26個城市中,部分城市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標準和辦法,比如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更多城市的法規還在制定中。
雖然已經有了法規,但是這些法規的強制性和威懾力普遍不足。各類媒體曾經報道過行人闖紅燈罰款(行人闖紅燈 到底怎麼罰?(圖)),但是恕我孤陋寡聞,還沒有聽到過有居民因為沒有進行垃圾分類投放而遭到罰款的。
來自法律層面的分類壓力不足,導致全社會的分類意識普遍較低,主動實現分類的意願更低。
3.
垃圾分類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動力來自於回收再利用產業體系的發展與完善。它將產生一種由後端利用傳導到前端分類的拉力,由於不需要法律強制,所以與各部門的摩擦成本很低,更容易獲得居民的支持。
我國實際上很早就試行垃圾分類回收了。物資匱乏的年代,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回收廢鐵,廢紙,廢塑料,小到一塊牙膏皮,都能換回一小塊麥芽糖。當下,我們也不用擔心餐飲行業廚餘垃圾的去向,因為早在政府出台規範化文件前,人們早就已經開始了「泔水豬」、「地溝油」的實踐。從資源回收的角度看,民間自發形成的「地溝油」生產相當經濟高效,只是他們不該用來冒充食用油而觸犯道德和食品衛生管理的底線。
從居民的角度看,廢鐵、廢紙等是有價格的資源,它們可以作價賣給廢品回收站,並且具有足夠的流動性,屬於特殊的「硬通貨」。
從宏觀的角度看,廢鐵、廢紙等物資得以去除「垃圾」的標籤而資源化,是因為這些物資的背後有一個完善的回收再利用體系。如果由於技術的發展,某一類物資的再利用價值高於其回收成本,那麼就會有人投資再利用設施,有人進行大宗收購,有人從事運輸,有人從事分類回收,這樣,從產業鏈的後端不斷往前端傳導,最終就會從居民手中回收到這類物資。
這個回收再利用體系的成立,需要多方面的客觀條件。
第一是物資本身需要具有很高的再利用價值,比如廢舊金屬,不過,隨著鋼鐵產能過剩和鋼鐵價格的下降,廢鐵的受青睞程度已經降低;拾荒者們更偏愛銅等有色金屬。至於廢舊家電和電子產品的回收,通過簡單的拆解和熔煉,就可以獲得金銀等貴重金屬混合物,是貴嶼等地形成大規模電子產品處理行業的基本邏輯。
第二是回收再利用的成本必須很低,至少低於再利用收入;標準化的啤酒瓶只需要進行清洗消毒後就可以直接利用,但碎玻璃的收集成本高,需要重新熔煉,大規模商品化處理的難度大,於是碎玻璃除少量用於建築材料外,往往在垃圾堆中無人問津。
第三是在整個物資利用的體系中,回收料佔新物料的比例要比較高;礦泉水瓶是PET塑料較大的使用領域,回收礦泉水瓶獲得PET再生料後,是PET非食品類利用的高性價比原料;塑料酸奶盒多採用PE或PP製成,而PE和PP相對來說一種通用材料,同時生產大量其他類型的塑料製品,即使回收全部塑料酸奶盒,佔全部PE/PP使用量的比重也不大,更何況酸奶盒需要額外的清洗。所以礦泉水瓶是硬通貨,塑料酸奶盒的流通性則差許多。
歸屬於商務部和工信部管理的垃圾分類資源化需要服從上述資源再生利用的客觀規律,歸屬於建設部和各地市政環衛部門管理的垃圾分類處理也需要服從上述幾條規律。
市政部門的垃圾分類處理,也是一種資源再生利用。
地球範圍內,垃圾處理最原始和最終極的方式是填埋。在填埋之後,發展了降低其環境影響的衛生填埋。為了實現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又發展了市政堆肥和焚燒。堆肥在於回收有機物生產有機肥,焚燒在於回收垃圾中的熱能。他們都對垃圾分類有一定的要求。堆肥需要相對無毒無害的有機物,最好的對象是家庭餐廚剩餘物;焚燒則不歡迎高水分和低熱值的組分,比如說家庭餐廚剩餘物。所以,堆肥和焚燒是兩種互補的垃圾處理方式,最簡單的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應該是乾濕分離,即餐廚有機物一類,其他一類。
那麼市政堆肥和焚燒在分類利用和分類回收上會面臨有什麼問題呢?為什麼不少城市有堆肥、焚燒、填埋等各類設施,但市政級別的垃圾分類回收利用還是不能廣泛開展起來呢?
我們從前文所說的三條規律來分析。
堆肥產生的有機肥本身具有較高的價值,是發展有機農業,規模化生產有機產品的重要原料。事實上,目前發改委核准的商品有機肥價格也高達數百元一噸。但是,市政堆肥生產的有機肥,其商品化成本較高,導致堆肥的相對盈利並不高。這主要是因為高品質的有機肥需要高品質的堆肥原料,剩飯剩菜里摻雜一張餐巾紙理論上都是雜質,那麼對於前端分類就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也需要專門的轉運物流來進行運輸保障。與化肥相比,有機肥的市場本來就不大,而養殖廢物,園林垃圾,食品加工或餐飲業的集中收集更易於規模生產商品有機肥。綜合來看,堆肥符合上述第一條規律,但不能滿足第二條和第三條。
在垃圾分類率不高的情況下,生產高品質的市政商品堆肥面臨著收運不足,單位原料成本過高,產量過低而有機肥價格偏高的一系列問題,這將進一步導致分類收運能力不足的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對於那些管理水平不高的城市來說,與其專門騰出一個車隊運輸只有一部分社區居民分類的少量廚餘垃圾進行堆肥,費了老勁還不能一定保證掙錢,還不如一車把全部垃圾拉去填埋或者去焚燒。
於是,市政堆肥,卒。
生活垃圾的前端廚餘分類,卒。
2013年,全國1.73億噸被清運的城鎮生活垃圾中,只有不到2%被進行堆肥處理。而據謝新源(2008)的研究,北京市居民家庭的廚餘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例高達69%。
垃圾焚燒的應有之義是回收垃圾中的熱能。電能是垃圾焚燒廠的產品。電的價值顯而易見;垃圾焚燒廠發電的成本很低,被電網接納後,垃圾電就有了商品流動性。這符合前文所述的第一、第二條規律。但是,即使我國能源利用結構發生重大轉型,垃圾電也還只是電廠隊伍中的小弟弟,除了火電、水電老大哥外,風電、核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的潛力和規模遠遠排在垃圾電前,可能連潮汐能都要比它個大。這不符合第三條規律。
於是,垃圾焚燒的主要經濟價值就不在於回收熱能,而在於減少垃圾填埋量,降低垃圾填埋場高昂的土地成本。目前,全國各地的垃圾焚燒廠,其最重要的盈利來源,不是來自於發電收入,而是來自於城市財政支付的高達30-150元每噸的垃圾處理費(數據來自個人經驗,無官方文件依據,僅供參考)。
從工程師的角度來說,垃圾焚燒廠需要前端分類,如果垃圾中含有過多高水分低熱值的組分,需要在燃燒過程中增加部分助燃材料,同時爐內溫度過低會導致煙氣超標,這些都將增加垃圾焚燒的處理成本,降低發電效益。
然而,對於以特許經營方式運營的垃圾焚燒廠來說,從企業盈利最大化的角度考慮,如果電能不再是焚燒廠的主要盈利來源,環保部門對煙氣的排放又缺乏足夠嚴格的監管,那麼,為什麼還要考慮垃圾分類和前端減量呢?要知道,在以量計費的收費方式下,垃圾焚燒廠每接收一噸垃圾,就可以從財政中獲得相應的補貼。
那麼垃圾填埋廠呢?他們會有促進垃圾分類的需求嗎?沒有。他們甚至沒有焚燒廠那樣的直接產品,唯一的經濟盈利就來自於垃圾處理費的財政補貼。所以,就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看,進行填埋的垃圾自然也是越多越好。
垃圾處理企業就一定會比大眾具有更高的環境保護意識嗎?以PPP公私合營方式介入市政垃圾處理企業,歸根結底還是以經濟利益驅動的公司。看看這個新聞。環保部介入調查北京六里屯垃圾場滲瀝液偷排事故
歸根結底,最急於進行垃圾分類的不是垃圾處理體系中的那些企業,也不是通常持「NIMBY」觀點的普通居民,而是承擔著垃圾處理綜合成本的地方政府。不處理垃圾吧,分分鐘垃圾圍城,納稅人會抗議說垃圾處理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處理垃圾吧,堆肥費事,焚燒的直接財政壓力大,而且容易引起周邊居民抗議,填埋佔用越來越寶貴的土地資源還有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所以,像北京、上海、廣州等人口數量多,城市規模大,建設用地少的城市,政府是真心地想搞垃圾分類,也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銀在社區中進行試點,但是只能說取得了一點點的進展,離大規模試行還有很長的距離。其中的核心矛盾,就是我上面論述的:
(1)自上而下的壓力不夠,垃圾分類無法可依,有法不嚴,違法不糾;沒有基於法律體系實施有效的垃圾收費等經濟槓桿;無論是從法律層面上還是經濟層面上,都沒有對居民實行有效的強制推動;
(2)由於政策體制、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垃圾組分自身特性等情況的限制,目前只有生活垃圾中的少部分組分形成了完善的市場化物資回收產業鏈條;市政堆肥、焚燒等佔大比重的垃圾末端處理(利用)方式對前端分類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市政垃圾綜合分類利用設施建設不足,導致一些具有一定再利用價值的組分無處可去,最終只能混合收運後進行焚燒或填埋。
4.
在市政部門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利用、分類處理的體系前,我們作為普通居民,還有必要進行家庭分類收集和社區分類投放嗎?
我的答案是,有。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在現階段的國情下,垃圾分類不需要像有些指南、建議上寫的那麼分七八種甚至十幾種。中國大陸現在的垃圾分類還只是在蹣跚學步的階段,先學走路,等走穩了再學跑也不遲。
針對大部分家庭和辦公室,建議把生活垃圾分成三類。
1)衛生垃圾,或廁所垃圾,包括各種使用過的衛生紙(巾),尿布,棉簽,頭髮,紗布,以及其他各種沾有體液的個人用品等。這部分垃圾通常為低水分、高熱值、高病原性污染風險,適宜並應該進行相對封閉和獨立的包裝,並送入垃圾焚燒廠進行處理;
2)廚房垃圾,包括各種果皮、果殼、果核,殘羹剩飯等食物性垃圾,但不能包括食品包裝、廚房用紙和餐巾紙等。這部分垃圾水分高,熱值低,不適合進焚燒廠,但是堆肥的優良原料;應該進行獨立包裝後投入廚餘垃圾回收箱。
3)普通垃圾,除去上面兩類後,其他的就是普通垃圾。
這種三類分類法,實際上跟現在許多家庭的生活實踐相一致。衛生間一個垃圾桶,廚房一個垃圾桶,客廳一個垃圾桶,我想這是大部分城市家庭的標配。因此,基於這三個垃圾桶而實行的分類,既便於居民理解,同時大家需要額外付出的勞動相對較少。
當然,既然是分類,要求肯定是有的。不少家庭過去雖然有多個垃圾桶,但並沒有專桶專用,在廚房做飯就把塑料包裝扔在廚房的垃圾桶,或者在客廳吃水果就把果皮果殼扔在客廳的垃圾桶,然後扔垃圾的時候兩個桶一合併,一股腦兒就扔到小區的垃圾箱里。實行三類分類法,最重要的就是專桶專用,獨立包裝,分開投放。所有跟個人衛生相關的垃圾扔到衛生間垃圾桶,所有食物性垃圾去除包裝後扔到廚房的垃圾桶,其他垃圾扔到客廳的垃圾桶。
對於弄不清更多分類要求的普通居民來說,把家裡的垃圾分成上述三類,就達到了滿分100的及格水平。
如果不滿足於三大類分類,希望進行進階分類,那麼可以在第三類普通垃圾中,進一步地對有毒有害和危險垃圾進行分類。像水銀溫度計,老式日光燈管,含電路板但沒有明確回收渠道的小型電子設備,過期藥物,含汞電池等,都可以挑出來分別存放,單獨包裝後投入垃圾桶。
進一步的,紙張、金屬、衣物、塑料、玻璃製品等都可以單獨包裝和投放。不同的塑料瓶根據其底部的材料類別標示進行分類,不同的織物根據羊毛、棉麻、化纖等材料分類。更高級的,對一些垃圾進行簡單拆解,比如塑料外套從筆記本上拆下來,或者把小電子產品的塑料殼和電路板、電線拆解開。當然,這應該是超過100分總分的競賽型附加題了。
那麼,在目前即使分類投放也會被混合收運的情況下,我們個人進行三類回收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第一,有助於保持家庭環境衛生。
科學地認識衛生垃圾、廚房垃圾和普通垃圾的衛生特性,實行專桶專用,分類收集,有助於減少每日投放垃圾的工作量。對於上班族來說,每天上班出門的時候隨手扔掉前一日產生的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以幾天扔一次,由於剩下的以干垃圾為主,不用擔心居室內產生異味。
第二,有利於培養家庭成員尤其是孩子的分類習慣。
現在不實施強制性的垃圾分類,不代表以後一直不會;我們這一代到退休前(2050年)可能不會實現全國範圍內的強制垃圾分類,但不代表孩子們這一代到退休前(2070年)也不會。垃圾分類對於高人口密度的中國城市來說是大勢所趨。事實上,我個人認為,2030年以後,一二線大城市強制實施垃圾分類的概率將大幅度提高。如果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政府的態度足夠強硬,說不定從2020年起就可能實施區域性的強制分類。畢竟,現在他們每年要為垃圾處理支付高額的財政補貼。例如,北京市2013年用於城市環衛的財政支出為11.7億,而對公共交通的補貼也是11.7億。然後,你猜發生了什麼?2014年12月28日,北京的地鐵和公交,都漲價了。
就像無論多麼讓人懷念,北京地鐵二元的時代遲早都會終結一樣,北京市理論上66元每戶每年,實際上許多家庭從來沒有交過也不知道要交的生活垃圾處理費遲早將被更為嚴格的分類政策和收費政策所取代。(現在大部分北京家庭實際承擔的垃圾處理費以物業費的形式向物業支付,物業再向環衛部門按清運量支付垃圾處理費,其標準依然遠遠低於垃圾處理的實際成本。)
為了應對隨時有可能實施的強制分類政策和高額收費,省得到時候手忙腳亂遭受處罰,我個人還是建議以上述三類分類法進行長期的家庭實踐,既科學合理,又能應對可能的政策要求。
第三,文明、自律和公益。
文明和自律見仁見智,眾人皆醉我獨醒是種有壓力的生活方式,純粹看個人選擇。
從社會公益的角度來看,每一袋垃圾從家庭到垃圾處理廠,它必然會接受拾荒者和環衛工人的檢閱。他們或者是出於生存,或者是出於職業要求,會儘可能從形形色色的垃圾袋中尋找那些具有一定回收價值(而你不知道或不屑回收)的物資。這些物資主要來自於上述的第三類垃圾。如果我們已經對衛生垃圾和廚餘垃圾進行分類包裝,對玻璃碴、尖銳的金屬等進行適當的包裹,對各種垃圾組分盡量地合併丟棄,那麼,拾荒者和環衛工人在進行二次分類時,就會更加衛生、高效和安全。
任重道遠,聊以共勉。
作者原創。轉載和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在以前的問題里回答了一些關於垃圾和回收體系的問題,可以參考:怎樣判斷手裡的垃圾是否可回收?
就題主的問題,我覺得最少需要10-20年才能有規模有體系的推進這個問題。
因為一個大概念的推進常常需要一代人的認識,等現在的孩子們長大了,他們就覺得垃圾分類回收是件靠譜的事情。重要的是,扔垃圾的這樣認為,收垃圾的這樣認為,處理垃圾的也這樣認為。從循環上實現真正的可能。任何一個環節的差錯都不足以引發這個事情成為循環。
另外,簡單的說可回收、不可回收確實有些籠統了。就拿日本來說,他們做這個事兒的精度就比我們高。有圖為證(引用自@蔡小瀅 在之前一個廢舊電池如何處理的問題中):可見,社會的引導和全面認知、教育水平的提升才能從社會級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如何改進呢?
首先環衛行業要公開一些自己處理過程中的技術、實況、難點,定期弄點開放日,邀請孩子們去垃圾場參觀下。說白了就是公眾參與。其次要在清運體系做功課,從政府爭取更多的獎勵或補貼,經費不僅給環衛的分類清運體系使用,而且給嚴格分類的優秀家庭使用,當然這其中也需要社區的配合,做點經驗交流,推廣典型。
之後,要形成懲罰性監管,因為很多人不自覺,經過一定程度教育後,如果某小區沒有垃圾分類,就拒絕回收,造成倒逼機制。
最後就是環境信息數據公開,讓我們知道每年清運體系的費用,價值,成本,每個人的貢獻。形成良好的激勵和習慣。
這個是系統工程,垃圾的分類需要靠的是幾代人的教育以及習慣的培養,但是目前每家每戶能夠統一收集垃圾還不能很好的實現,所以對居民垃圾進行分類收集的工作不能夠歸結到政府不作為,這個是公民意識和公民習慣的產物,只有在中國城市化達到一定的程度,讓居民適應了樓房生活,垃圾統一處置才能談得上要對垃圾進行分類。垃圾分類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並不是強制推廣能夠解決的。但是也要看到的是,在一些發展較好的城市中,垃圾的承受能力已經很迫切,焚燒處置的需求很迫切,這對垃圾分類有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這些城市開始逐步關注這個問題。在學校,社區中開展了各種教育活動,以及取得了一些效果。效果是可喜的,也證明了是可以繼續的方向。這個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
垃圾分類就是個笑話。
城市垃圾主要回收環節:
垃圾桶——環衛車——中轉站——垃圾場
城市的環節多卻處理不佳,廢物利用率低。
基本在市民把不分類就打包丟到垃圾桶,然後拾荒者和環衛工就把值錢的淘走,如金屬物,紙箱,衣物一些較為值錢的回收走。
之後就是政府的工作,他們的環衛車不論什麼垃圾都是一個車,可見我們分類也沒有用。然後中轉站壓縮,晚上大型車輛拉出城外。
有一些小城市連中轉站都沒有更別提垃圾場,他們就拉到鄉下進行焚燒。大城市有填埋場,也有垃圾發電,很少存在焚燒。
農村的垃圾也就這兩年才整頓,以前都是倒坑,溝,渠。
怎麼整頓呢?你絕對沒想到。如圖:
就是這個,既能做垃圾池,還能做垃圾處理中心,每晚有村幹部點火。
就是這個,既能做垃圾池,還能做垃圾處理中心,每晚有村幹部點火。
農村居民也扮演這城市拾荒者的角色,他們見瓶子,金屬,紙箱都能賣給收廢品的。
這就是垃圾回收工作,靠的就是拾荒者。
我們再談下特種垃圾,如:建築垃圾,電池和電子垃圾。以上三種皆有接觸,ups的電池有人回收,圓柱形電池大多和生活垃圾一起回收。
以前在亞運村有工程,把些建築垃圾只能送到拆遷現場。
電子垃圾我認為是重中之重,電路板上有好多元器件,大多都還能用,甚至有cpu 內存,儲存等精密元器件,即使不能用也能提煉出金。目前除了科技市場,很少有回收者走到街頭巷尾收購。這些元器件大多和電池一樣,對土地和地下水有重金屬污染,所以很緊迫。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知道,垃圾的產生、收運和處理,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先來看一下一個合理的垃圾處理系統是怎麼樣的。
我來解釋一下目前的3種垃圾處理方式的特點。
目前城市垃圾處理方式包括了填埋、堆肥和焚燒。
(1)填埋
直接填埋法投資稍少、工藝簡單、處理量大。但是,填埋的垃圾並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殘留著大量的細菌、病毒,還潛伏著沼氣重金屬污染等隱患,其垃圾滲漏液還會長久地污染地下水資源。
(2)堆肥
堆肥是指將生活垃圾堆積成堆後,通過自身的分解能力,將有機物分解的過程。該法解決了垃圾造成污染的問題,但缺陷是堆肥量大,養分含量低,容易改變地質的結構和影響水源。
(3)垃圾焚燒
垃圾焚燒是指將生活垃圾經過高溫高熱,讓垃圾充分焚燒、氧化的一種處理方法。垃圾焚燒所產生的熱量可以用於發電和供暖。優點是減量效果好,缺點就是費用太高,建設焚燒廠和其生產費都要非常高的資金投入,而且,垃圾焚燒要求垃圾的熱值大於3.35MJ/kg,否則就需要在垃圾中添加助燃劑,這會使費用進一步增高。另外,部分生活垃圾中還會含有某些金屬,焚燒具有很高的毒性,帶來二次環境危害。
那麼當前,我國目前的垃圾處理系統是怎麼樣的呢?
其實可以說,我國垃圾不是沒有分類,而是分類得不充分、不系統,完全是個人利益的驅使。我國城市居民沒有形成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習慣,而拾荒者則承擔了部分工作;拾荒者將撿拾分類好的垃圾賣給專門的垃圾回收站,從中賺取生活費和勞務費。但是拾荒者撿拾工作的局限性在於,其所撿拾出來的垃圾僅為可以變賣的物品,而對於其餘不能夠變賣的物品,則沒有足夠的動力區分回收。特別是像廢舊電池這一類危險物品。而且拾荒者撿拾工作的問題也有很多,包括城市居住區的安全,城市的形象問題等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好了,我前面啰嗦了一大堆,希望的就是,了解到為什麼要垃圾分類,簡單來說,主要是3點,
(1)垃圾圍城,簡單的填埋垃圾已經不能解決目前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的垃圾圍城的問題
(2)資源匱乏,而垃圾中的金屬、紙張等眾多垃圾都可以回收利用
(3)有效的垃圾分類,有益於後續垃圾處理。我上面提到,垃圾焚燒需要很高熱值的垃圾,如果能在焚燒之前就將垃圾分類,將可燃垃圾分出來,那麼就可以降低焚燒的費用
2000年,國家建設部曾委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和桂林8個城市進行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先期分類回收廢紙、廢塑料和廢電池等。而為何我國垃圾分類未見成效?
(1)市民環保意識模糊
自國家倡議試行垃圾分類後,國民普遍反映比較熱烈,但是,在試行過程中,卻發現市民缺乏對垃圾回收系統知識的了解,比如,上海市將垃圾分為四類,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而衛生紙這類紙巾難以回收,應該屬於其他垃圾。很多市民缺乏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無法將垃圾正確分類,這也說明了政府宣傳工作的不到位。
(2)城市垃圾混合運輸破壞垃圾分類的成果。
除了提高廣大市民的環保意識之外,在運輸收運環節也需要額外注意。我國目前是統一混合運輸,並沒達到像國外的分開運輸,像在上海、北京等地試點實行垃圾小區的居民都有所反映,在家分好了垃圾,卻又被層層轉運混合。這樣不僅使破壞了垃圾分類的成果,也極大影響了市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在垃圾實行較好的國家,發放有垃圾收運日曆,上面規定了不同種類垃圾收集的日期。這反應了我國在垃圾運輸管理環節做得不到位,部門責任並未明確。
(3) 末端處理設施不夠完善。
垃圾末端處理包括了填埋、堆肥和焚燒。這八個試行垃圾分類的城市,都是我國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因此,相對於堆肥和填埋來說,焚燒是比較理想的垃圾處理措施,但國產焚燒爐對焚燒產生的惡臭物質和有害有機化合物的去除技術尚未解決,需要引進國外設備或生產線,就需要大量資金。
(1)提高環保意識,加強公眾參與
這一點說著簡單,但我認為是最難做的,說白了,就是習慣的培養,大家知道,最難的也是改變習慣。這一點,還得從小培養,小學教育中,對於小學生垃圾分類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讓小孩子知道垃圾怎麼分類,然後去帶動整個家庭。
大家都誇日本的環保意識好,垃圾分類的做得好,但是大家知道日本的垃圾分類有多細緻和繁瑣么。下面這張圖是日本橫濱市的垃圾分類圖。
可以看到,橫濱市將垃圾分類,分成了9類,其實要全民做起來,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所以,從小培養這樣的意識,是最重要的。
(2)垃圾產業化現在都知道垃圾也是寶,但是說這裡面的利益到底有多大,該如何開發,這確實是個問題,在美國和德國都有成功的例子,在德國就明確規定了製造商和銷售商履行回收和再利用產品包裝廢棄物的義務。製造商和銷售商為了減少成本,產品包裝中將盡量減少包裝物的使用。美國對於廚餘垃圾的回收做得比較好,有專門的私營公司回收廚餘垃圾。例如,舊金山在1996年開展了「食物廢料回收項目」,即回收、處理剩食物、飯菜、餐館下腳料等廢料,用於製造有機肥。垃圾公司將飯店和居民家中的泔腳垃圾收集,再加工成有機肥料賣給農場。此項目使飯店、垃圾公司和農場主三方都得益,形成一條各方互益的「循環鏈」
相反我國垃圾回收和處理的大部分職責在於政府部門,市場化程度低。政府如何引導企業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是在垃圾分類中很關鍵的一步
北京西馬各庄村的垃圾分類已經真的實行,西班牙的吉普斯誇省用3年時間使分類回收率達到70%。
政績工程而已。向上級要經費,訂做幾個垃圾筒幾張標語就完成仼務了。推廣?推廣有回扣么?又不讓我請推廣公司。
真心說一句,垃圾分類現在根本不必大搞,大部分工作都由拾荒者完成分,可回收的早換成錢了,留在垃圾筒的肯定是不可回收的。只要再加一樣就完美了:回收站出高價回收有毒危險品。5分錢一個廢電池,你還怕電池污染農田水源?成本比現在推廣垃圾分類低多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鏈條上各個環節的共同努力,首先從產品外包裝上就可以作出明確的標註,包裝材料是否可回收,尤其是針對普通民眾無法自行判斷的某些包材;其次,針對垃圾分類的宣傳,應該重點放在指導如何進行分類判斷,市政的垃圾回收裝置也要相應的升級;最後,回收處理的方式也要配套才行,不能分類放置了,最後回收運輸時又給混到一起了,那有啥意義啊。
順便說一句:一個從衛生填埋場參觀回來的人,他的環保意識十有八九會自覺地提高。。。。。在那裡彷彿能看到人類的末日。
好吧,分析什麼的太複雜了,說說自身的體會吧。
一直以來,如果遇到有分類標誌的垃圾桶,一般都會嘗試著仔細思考該把手中的垃圾丟到哪個裡面去,垃圾桶上的小介紹實在不太好閱讀,會耽誤比較久的時間,如果急著趕路的話,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這還不是最無語的,
最無語的是,有一次看到收垃圾的車,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都拿出來,然後倒在一起……
我覺得是概念不明。想準確投籃,卻無奈隨便投籃。
比如一個瓶子,直接標記,投「1」,那OK,我每次就投編號「1」的垃圾桶。說一下美國的做法。
我所在的美國的一所大學裡,街邊的垃圾桶是不分可不可回收的。但是建築物里,比如餐廳,學生宿舍等,是嚴格分開的。以宿舍為例,首先,垃圾房分Non-recyclable和Recyclable。前者就是不可回收的,主要是食物,洗手間的垃圾等。後者是可回收的,裡面有四個垃圾桶,分別是Plastic, Aluminum, Office Paper Cardboard和Compound Paper。 塑料指飲料瓶,包裝袋等,鋁製品主要就是易拉罐,辦公用紙和紙板是指乾淨的,沒有沾染食物、污漬等可以回收並製成再生紙的。而最後一個分類就是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紙以外的紙製品,比如紙的牛奶盒。
美國的其他州或地區可能有所差異。
中國要實踐這些,首先要做的還是教育。
有一個改善提案。細分現階段難以達成的話,不如就把垃圾分為1.塑料類2.不是塑料類。然後配套廢塑料的回收處理體系。
順便說一句,很多城市垃圾桶上所謂 可回收 不可回收 的標記信息量為零,無任何指導意義,是自欺欺人(當然,原本設立者也可能只是為了裝裝樣子)。
重點在於人沒有養成習慣,我的一個老師曾經參與過垃圾回收焚燒發電和垃圾高溫氣化生產燃氣的項目,因為中國的垃圾分類非常差,所有收到的料都是「濕」的,做實驗的時候溫度低不出產物高了馬上就黏在反應床上。據說曾經嘗試從日本引進了設備,也被中國混在一起的垃圾給廢了。
另外還有個問題,中國的大批拾荒者對於垃圾分類是個極大的干擾,你按分類裝成幾包扔到對應的垃圾桶里,也會被這些人給翻出來打開,弄亂。
光靠宣傳,讓人們有垃圾分類的習慣是不夠的,這些拾荒者帶來的問題怎麼解決要靠政府的行為。
我認為,只要垃圾箱的普遍程度不夠,垃圾分類不可能實現。現在的問題是連「隨處可見垃圾桶」這樣都做不到,怎麼可能做到垃圾分類回收。只要「垃圾分類回收」一日不在學校中普及,就一日不可能實現社會的垃圾分類回收。
可回收不可回收並不籠統,關鍵是人們對於回收與不可回收沒有系統了解,人們對於「垃圾分類所帶來的好處」的認識缺失。以及,雷聲大雨點小的現狀,都造成了現在垃圾分類回收並沒有形成體系。
要說怎麼改進我想說說美國現在的回收辦法。
總的來說美國在垃圾分類回收上也做得並不好,但還是可以借鑒。
明確標識,投棄口固定形狀。
比如回收瓶類的,扔口是圓形剛好能扔進去飲料瓶子和can,外標籤也畫上瓶瓶罐罐。回收紙張的,投棄口要長窄,只能丟棄紙張。這樣至少能簡易的理解,方便操作,也可以防止混用。
最關鍵的是,
政府若不能保證,市民分類的垃圾確確實實會被分類處理,回收的垃圾也被安全衛生的再利用,那麼任何宣傳和花費都是無用功。
幾年前,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國內的垃圾處理廠,就是那些成噸的垃圾最終運送到堆得跟山一樣的地方,那裡的工人,都是用手一點一點摳出裡面的各種不同材料的東西。工資極低,勞力很重,衛生風險極大。聽完這個以後我就開始自己在家做垃圾分類。而當時恰好看了一些肥皂韓劇,裡面有一些瑣碎的場景是不規矩的鄰居不垃圾分類,把整包垃圾丟到樓下垃圾桶旁邊,搞到人們誤以為是白富美的女主角乾的,女主角就極其委屈的說每天都規規矩矩按照規定做好垃圾分類。這兩個事情對我的影響非常強烈。有時候我刮鬍子刀片要扔我真是不知道扔在哪裡好,雜物還是塑料?會不會割傷分揀垃圾的工人?在這種工作環境下割傷手意味著感染風險不能幹活,無錢醫治會導致感染加重。。。
我去過泰國和韓國,在這兩個國家餐廳里抽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街道也非常乾淨,尤其是韓國。認識2個日本女生,在北京地鐵等車的時候,一個提醒另外一個說,今天是11號,是排隊日,要排隊啊。基本沒幾個北京的會在乎什麼破每月11號排隊日。
樓下地鐵站安裝了兩個塑料瓶自動回收機,這事兒還上了報紙新聞報道,塞進瓶子可以給你公交卡充值1毛錢。我自己試了試,很麻煩,旁邊還固定站著一個製造商派來的工作人員指導,過了1個月基本無人問津,那工作人員也見不到了。我猜測這是騙政府錢的項目吧。【修正,我之前很不負責的說這是騙錢項目,這個話實在是不負責而且對做這項目的人有極大的傷害,道歉!我的意思是當時的易用度很差,經過改進現在也許有很大的進步了。不過我覺得回收機還是分布比較少。】
說到這裡,我覺得這一個是宣傳問題,我沒見過任何這方面的官方宣傳,中國任何公益宣傳都是稀缺的,地鐵里放幾個設計粗糙的平面廣告,這是我能想到的僅有的東西,樓下放幾個分類垃圾桶是沒用的,有時候你看到的垃圾桶根本就沒有「可回收物」的桶,其次民眾的自覺性問題,為啥一個日本女生在中國等地鐵都覺得11日排隊日是有約束力的?德國 垃圾分類處理方法:
德國垃圾分為十三類以不同方式回收:
首先是住宅單元的分類垃圾桶,每個住宅單元都有四種顏色的垃圾桶,在回收日要把相應垃圾桶推到街邊,由回收車分類回收。
這四種是:紙(包括雞蛋盒托,不包括廁紙);包裝(塑料金屬等,包括燒烤用的錫紙);有機廢物(包括各種紙巾擦手紙);其他廢物(包括腐爛食品、家塵煙屁尿布廁紙、石膏瓷器白熾燈泡蠟燭海綿)。這些住宅單元垃圾的回收是收費的。「其他廢物」的費用最高。所以每家每戶在減少垃圾產生的同時會儘可能分類。
比如學生宿舍或公寓的房租雖然是定值,但是會根據整棟樓垃圾回收費用與水電費進行調整,一個人不分類或浪費所有人為此付費。(見下圖紅色區域)然後是玻璃,由於玻璃垃圾數量比前四種少,大概每個街區會有一個玻璃回收點,而且玻璃回收又是按照顏色分為三類的。
有害垃圾包括電池光碟日光燈泡化學廢物瓶等等,由於數量更少,由指定回收點回收,如果是宿舍,一般會在地下室洗衣房有個回收點由宿管擇期送走。
傢具電器分為大家電、小家電和傢具三類。大家電要送到指定回收點,小家電有社區回收處。傢具則可以在回收日堆在路邊由專門的回收車回收,如果是狀態良好的傢具電器則需要送到贈與點。最後是可回收的飲料瓶玻璃酒瓶與金屬廳,分為帶回收條形碼與不帶兩種,在超市進行回收,這樣超市由廠家上貨的同時就會把等量的舊瓶退回去。回收價格最高的可樂瓶與金屬廳等等可能達到0.35歐一個(德國牛奶一升只要0.55歐)。
另外,德國垃圾分類和國內的區別不只是在細分種類上,還在是否腦殘上。
國內是家庭社區不進行垃圾分類,只是街道的行人垃圾桶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這分兩類等於沒分類,根本沒法回收,就是浪費資源多做一倍的垃圾桶也讓環衛工人多出一倍的麻煩而已。純粹是個面子工程。
德國正好相反,是家庭社區分類,而行人垃圾桶都是不分類的灰色「剩餘垃圾」類,因為你滿大街放置細分類的垃圾桶效率太低划不來。
我相信中國搞不起來垃圾分類不是我們人口素質的問題,就是政府無能的問題。如果有好的垃圾分類系統,大部分市民都是願意主動參與也是有市場驅動的,看現在盤踞於各個小區年收入不俗的「收廢品的「就知道。只是因為現在的垃圾分類的城市基礎建設顯而易見的無用,才打擊了人們的參與熱情。只是個建議(我自己胡亂瞎想的,可能別人也想過) ,匆匆看了上面的,垃圾分類沒實施主要和意識及利益有關 ,畢竟無利不做。
如果政府強制性實施(從學生角度看)「把垃圾分類的知識與畢業證掛鉤」 會不會更快推廣呢
具體的說就是把垃圾分類的知識做成試卷考試,如果過關才能拿到畢業證(包括成績被錄用),小、中、大學都是如此。考慮到學業重的問題,剛開始第一批難度都是小學水平,大體三年為一回合上升難度(初一升上高一這種),難度按照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第幾級(可以衍生到社會升職)這種分。小一、小二年級則升上初一再學初中難度,小五小六,高二高三學業重則推遲一到兩年再學小學難度的知識。等正常後則從每個學業階段學習相應的難度知識與考試
如何劃分難度,可以做個垃圾分類知識的網站,以及製作個按等級劃分出來後隨機組合生成試卷的功能,就不用老師自己出,還有些如果不懂某物如何分,能夠通過輸入物品名字甚至圖片就可以得到如何分類的答案的功能
如何使垃圾分類的知識有用武之地呢,這個涉及社會了,就很麻煩了,我也想不太出來。
我也明白強制性 ,網站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我只是覺得按照我自己所想可能會省下一些麻煩,但我也不是能夠確定這是否是更麻煩。
原本沒想寫這麼多的,啰里啰嗦的說了一堆如果能給人一些啟發性就好了,幫不幫上忙就不敢說了。 謝謝有人能看到這裡。
雖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個並列垃圾箱,但收垃圾時候是無差別的倒入同個垃圾車。
看到這個,我就覺得我如果堅持分類就太"二"了。
中國治理的話跟錢掛上就可以很快實行的,比如垃圾回收換錢呵呵
推薦閱讀:
※為什麼感覺霧霾是近幾年突然爆發了?
※為什麼垃圾分類投放在中國進行得不如日本等國家好?
※有哪些環保騙局?
※任志強:「汽車用電只是把污染換了個位置」,應該如何理解這一說法?
※用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的前景如何?與普通垃圾焚燒廠相比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