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GDP 被高估還是低估了?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經濟數據面面觀,更多「經濟數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中國的GDP到底是有水分,還是被低估。如果有水分,那麼有多少?如果被低估,那真實GDP有多少,能趕上美國么。


謝謝 @南區熊貓 等各位的邀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而且非常複雜。俗話說,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但就這題來說,三、五千字的篇幅,也就只能窺上一斑了。

中國在80年代前的GDP增長率被低估,而在80年代後一些時期的GDP增長率有所高估

這算是對中國真實的經濟規模真的如伍曉鷹所說被誇大了嗎?問題的一個回答。正如伍曉鷹所說,中國GDP增長率曾經一度高估了不少。這是由於間隔很長的不變價計算產出的演算法導致的。所謂不變價演算法是這樣的:在1980年,中國共消費了10隻蘋果和10隻橙子,其中蘋果和橙子都是5元1隻,那麼中國在1980年的GDP就是100元。在1990年,中國消費了20隻蘋果和50隻橙子,為了去除蘋果和橙子在這十年內的價格變動帶來的影響,直接使用1980年價格當作不變價(都是5元),算出1990年的不變價GDP(已經去除通貨膨脹影響)為350元。

但這種演算法是有問題的。假如價格仍然相同,蘋果的消費為何會比橙子少那麼多呢?在很多情況下,這是因為前者的價格上升快於後者導致的——由於橙子相對蘋果變便宜了,因此人們選擇購買了更多的橙子。尤其是80年到90年相差十年,這樣的替代效應可能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而不變價計算GDP的方法,實際上忽視了這種人們為了避免購買高價商品而使用低價商品替代的行為。也就是說,去除通貨膨脹後,中國在1990年的GDP並沒有真正達到1980年的3.5倍,人們之所以能購買十年前3.5倍多的商品,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們自動用便宜的橙子替換了昂貴的蘋果。

不變價演算法對未來來說是高估,對過去來說,則是低估。伍曉鷹的研究發現,中國的不變價演算法與兩次不變價之間的較長間隔(十年換一次不變價的情況下,由於商品的替代效應更大,估計偏差更大),加劇了這種GDP增長率的估計錯誤。如下表最後三列:

可以發現,按照伍的計算,中國在80年代之前的增長率被低估了,而在80年代後的GDP增長率被高估了。這種高估在本世紀頭8年中,由於價格指數計算方式的調整趨於合理而減少,但在四萬億之後的五年內,由於大量投資價格指數的估計錯誤,又有所高估。

可以發現,按照伍的計算,中國在80年代之前的增長率被低估了,而在80年代後的GDP增長率被高估了。這種高估在本世紀頭8年中,由於價格指數計算方式的調整趨於合理而減少,但在四萬億之後的五年內,由於大量投資價格指數的估計錯誤,又有所高估。

伍曉鷹的這個發現,學界還是比較認可的,許多研究也引用他的文章來調整中國的增長率。直觀表示如下:


GDP增長率體現的是一個相對水平。上圖中1990年被設為100,紅線是統計局的數字,藍線是根據這些價格指數重新調整的數字。可以看到由於GDP增長率被高估了,因此相對來說1952年的產出水平相對1990年沒有那麼低,2003年的產出相對1990年也沒有那麼高。

中國曾經大幅度低估GDP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人民幣匯率悄悄地進行了大幅度貶值。這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對外出口,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增加外匯儲備。90年代起,貶值加速了。1994年,在前朱總理的推動下,中國的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實行並軌,並且一次性將人民幣官方匯率貶值至8.7比1。從下圖可以看到,從1978年到1994年,人民幣貶值超過了72%,其中90年代初貶值的幅度超過40%。


匯率貶值,帶來了出口的價格優勢,拉開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序幕。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好處:美元計價的GDP更低了。

追求更低的GDP,就像是爭取評上國家級貧困縣,面子上過不去,卻能在各種國際協定中取得更優惠的條款,比如世界銀行的貸款。按照世界銀行的規定,以1994年為例,人均GDP少於725美元的,被劃分為低收入國家;726到2895美元之間,是中低收入國家;2896到8955美元,就成了中高收入國家。其中,只有低收入國家才能獲得利率更低、條件更寬鬆、還款時間更長的「軟貸款」。當收入提高,達到中低收入國家時,就只能使用附加條件較為苛刻,利率更高的「硬貸款」了。

1993年時,中國的人均GDP為365美元,妥妥的低收入國家,心安理得地享用了世界銀行超過30億美元的「軟貸款」。可別小看這30億美元,要知道當年中國的所有財政收入加起來也只不過540億美元而已,這些低利率無條件的貸款,幾乎相當於當年的財政收入平白增加了6%。

但世界銀行覺出不對來了,他仔細一瞅中國的美元計價人均GDP,問題來了——(1990-1)年,中國的人均GDP就已經達到了306美元,之後過了整整四年的增長,1993年才到365美元,平均每年增速4.5%——這當然是因為快速貶值導致的。最過分的是1992年到1993年,人均GDP從359美元增加到365美元,了不起地增加了6美元。

世界銀行只感到心塞,塞極了。說好的快速增長呢?每年增加6美元,是不是要再吃50年低息貸款?明明是一個天天鼓吹自己增長快的國家,到了借錢時就裝窮到這個地步。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他們來了。他們來到中國,參觀統計局,了解各種統計手段,了解各種物價指數,在1994年出爐了一份報告《中國的人均GNP》。

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農民吃掉自己種的糧食,是一個生產消費的過程,需要計算GDP,但是中國在估計這部分糧食的產值時用了非常低的糧食統一收購價格,要按照市場價重估,上調20%。

2,企業向自己的職工提供了幼兒園、住房、醫療等服務,這些服務價格極低甚至是免費的,但是按照SNA1993規則,這些福利不能計為成本,需要按照市場價格計算GDP。

3,根據衛星觀測,中國的耕地被低估了,因此糧食產值和蔬菜產值分別需要上調10%和30%。

4,鄉鎮企業統計覆蓋不全,且偷稅漏稅很嚴重,產值被低估了,上調10%到15%

5,農村服務統計基本上沒有包括臨時進城人員從事的服務活動,例如大量的個體維修店的修理人員、小販、餐館老闆、理髮師和家庭傭人等等。農村服務產出調高50%-60%。

6,自己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實際上付出了一部分機會成本,這個機會成本就是把房子租給別人能獲得的租金,這個租金需要計算GDP。中國沒有租金數據來源,只能用住房原值折舊來代替自有住房服務。但問題是,住房原值和折舊率都很低,而且中國對住房的調查覆蓋不全,漏掉了大量農村住房。這麼鼓搗一下,住房服務產值上調40%。

7,對所有工業部門使用了新的價格計算,上調上調統統上調。

零零總總加起來,1992年的中國GDP需要上調34.3%才能達到世行的標準。之後的年份,也要往上調整,幅度看當年統計情況。不僅如此,世行還請了一群學者來計算中國的購買力平價美元GDP,換句話說,管你人民幣貶值多少,我們完全不care,直接用貨幣的購買力來度量GDP。

購買力平價的測算把中國的人均GDP瞬間上調5倍以上。客氣點的,說中國90年的購買力平價美元GDP是1000到1200美元;誇張點的,說有2700美元,已經超過了當年中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世界銀行此舉似乎是在顯示,以為只有你能裝窮?我可以幫你裝富!標準一變,就讓你從低收入國家躍入中高收入國家,想要軟貸款?硬貸款都不給!中國只能接受了上調GDP的決定。

於是,1992年的359美元的人均GDP,到了世界銀行那裡就變成了470美元。中國一下子就在統計上向中低收入國家邁進了一大步。到了1996年時,中國國家統計局報告的人均GDP是660美元,但世界銀行這兒已經用750美元來計算了。而當年低收入國家分類的上限,是785美元。

1998年初,中國剛剛算出自己在1997年的人均GDP,是717美元,這仍然屬於低收入國家區間。中國把這個數字顫顫巍巍地交給世界銀行。可世界銀行一點面子也沒給,他面無表情地將717美元修改成860美元——中國在一個莫名其妙的調整下,就這麼升級成了中低收入國家。低息貸款,眼看著就要說拜拜了。一系列針對低收入國家的國際援助,隨著世界銀行的分類升級,也行將停止;同時,各種國際組織的會費也隨之水漲船高。而這一年,又是讓整個亞洲受傷深重的亞洲金融危機。

雖說20%到30%左右的上調對中國來說也只不過是提前兩三年的升級而已,但接下來還有中低收入國家相對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各種優惠呢?就是中高收入國家,在變成高收入國家之前也有點優惠呢!每次都提前兩三年,實在太憋屈了。中國必須做出反應,他要向世界證明:我們不富,我們很窮,低息貸款要,會費不要!

於是,1998年1月下旬,由國家統計局和財政部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了世界銀行,向世行正式提出了取消對中國官方GDP數據進行調整的要求,並闡明了相應的理由。包括以下內容:

1,國家的糧食收購價格已經高於而不是低於市場價格,因此,世行關於中國統計體系以低於市場的價格估價農民自產自用的糧食的判斷,已經不符合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再將農民自產自用的糧食價值調高20%,勢必導致GDP數據的高估。

2,中國進行的一系列企業制度改革,正在推動企業的福利性服務逐步走向市場化,企業從事福利性服務人員的比例正在逐步下降。因此,至少對於中國目前的企業情況來說,世行假定企業有10%的勞動力從事福利性服務的比例太高了,相應地對GDP的調整比例也就不合適了。

3,雖然中國耕地數據低於衛星數據,但衛星測量出的耕地包括許多不能被正常耕種的坡地、輪休地、河灘地、溝渠等。並且農村住戶調查還編製農村住戶農業生產情況表和農村住戶糧食收支平衡表,能夠對糧食產量統計起到校對作用。因此,中國的糧食產出數據與實際情況應當是比較吻合的,世行將其調高10%,必將導致 GDP 數據的高估。

4,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結果表明:1995年農村工業總產值數據高估了18000億元,佔全部農村工業總產值的40%。這與世界銀行的判斷恰好相反,農村工業產出應當向下調整,而不應當向上調整,世行的調整進一步加大了這部分工業產出的水分,從而導致GDP數據的高估。

5,第三產業普查對包括農村服務業在內的全部服務行業進行了全面調查,同時,根據普查資料對GDP歷史數據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將1992年GDP上調了9.3%,高於世界銀行的上調幅度(8%)。 因此世行對中國農村服務業統計的判斷和數據調整已經不再適應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

6,市場機制在中國價格形成中已經起了主導作用。即使那些偏離市場價格的服務業也正在迅速向市場價格過渡。例如,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住房服務將市場化,福利性住房服務不久將不復存在。在中國的價格形成機制、價格規模和價格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如果世行仍然依據1987年投入產出表對各行業進行價格方面的調整,也勢必導致對我國GDP數據的高估。

世行一聽,喲,有道理呀。1999年3月,世行專家再次組團來到中國,全面考察了中國的GDP核算和相關的統計工作以及價格體制等方面的情況,就中國代表團提出的取消對中國官方GDP數據進行調整的理由進行核實。考察結束後,世行代表團接受了中方的建議。

代表團認為,中國具有高標準統計體系,世行對中國官方GDP數據進行調整的基礎已不復存在。代表團表示,世行將根據正常做法,在其出版物上公布中國人均GNP時直接利用中國官方數據進行計算,不再進行調整;同時,利用中國官方數據修訂世行以前年度的中國人均GNP數據;世行今後每年在公布中國人均GNP之前,均將與中國政府進行充分磋商。雙方就此簽署了備忘錄。

事情的結果還算完美,雖然中國在1998年就已被划出低收入國家類別,但軟貸款並沒有直接停止,而是又延續了一年。隨著世行不再上調中國GDP,中國在1999年又被劃回了低收入國家,貸款也順理成章地再延續了一年。當然,1年之後也就是2000年,中國也在沒有上調的情況下,堂堂正正邁入了中低收入國家的行列,軟貸款也完全結束了。

按照SNA定義,中國當前的GDP仍有低估,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GDP數字相對準確

經此一役,中國的GDP核算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至少在發展中國中屬於領先的了。因此,現在如果說我們的GDP有大幅度的低估或者高估,已經不太現實了。當然,問題仍然存在,但不會太大。例如:

1,非正規部門和未觀察部門的產出。這兩者包括許多內容,路邊擺攤的小販、學校老師違反規定的私下補課、黑車司機、偷稅漏稅的小企業……這些沒有被統計到的經濟活動,會造成GDP被低估。但非正規部門經濟造成的GDP低估在整個世界都是一個大問題。發達一點的國家比如美國,非正規部門和未觀察的經濟大概佔總產出的5%到10%;德國英國有10%到18%屬於未觀測到的經濟活動;希臘、義大利葡萄牙等有20%到30%;印度大概有46%;到了非洲,就有50%到60%了。因此,即使大家都把這部分經濟加回來,也很難說中國GDP的相對排序會怎樣,可能其他國家需要上調得更多呢。

2,由於缺少租金數據,自有住房服務(自己住在自己買的房子里)仍然是按照原值折舊法計入住房服務。這會有低估,但把這部分加回來,對總GDP的影響也不會很大。根據CFPS的一個估計,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將自有住房的租金計入,2012年GDP會上調9618億元,不到當年GDP的2%。

3,消費被低估。第一種情況是消費被計入成本。例如一個人買了東西,去公司報賬後,假如公司將這筆錢計為長期投資(假如買了一輛車),那麼對GDP不會有影響;但如果計為成本,那麼這個消費就成了中間投入品,此時GDP就會被低估。第二種情況是入戶調查數據低估收入和消費。入戶調查時,填表人由於記憶等原因,幾乎肯定會漏填一部分自己的消費;當消費特別高時,一些人可能會有意識地少填寫一些。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GDP被低估。

這裡,需要再次明確GDP比較的基準:判斷一個國家的GDP是低估還是高估,不是跟SNA2008標準相比,而是與其他發達或者發展中國家相比。如果按照SNA2008標準,所有國家的GDP都被低估了10%,那麼一個被低估5%的國家其實反而算是被高估的。

不管是漏報非觀察部門,還是低估消費的兩種情形,這些問題在其他國家一樣存在,在搞清楚平均的統計質量時,我們不能據此輕易地說中國被低估了,因為其他國家可能統計質量更差,低估得更多。用實物指標來反推GDP,則更加不能當作判斷GDP是否低估的標準。假如你使用一個實物指標來說明GDP被低估了,其他人很有可能可以拿出十個實物指標來說明GDP被高估了,沒意義。因此,我不同意這個答案用SNA標準來下低估與否的判斷,以及使用實物指標來反推GDP高低的許多說法。

綜上,我的判斷是,當前的GDP應該是大致準確的,即使在消費、自有住房、服務業等方面有所低估,但相比其他國家來說,也不會顯得嚴重太多。退一萬步,如果中國真的像90年代初那樣比起其他國家來更顯著地低估了GDP,那麼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等可能會先跳出來,其他國際組織,比如聯合國啊FIFA什麼的說不定也會來放冷槍,起鬨什麼的。

為了少給一點優惠,多收幾塊錢會費,這些組織要把中國生拉硬拽進發達國家的行列,可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的。

*本文對世界銀行報告的解讀參考了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的論文世界銀行對中國官方GDP數據的調整和重新認可、以及其他論文erj.cn 的頁面、erj.cn 的頁面、erj.cn 的頁面、ilo.org 的頁面、conference-board.org 的頁面,urban.org 的頁面


如果考慮到未統計的經濟活動,GDP水平可能被低估。如果考慮到政府對數據的操縱,某些年份某些地區的GDP可能被高估。一負一正,總體效應不好說。
貼一篇剛寫的文章,應該能啟發大家思考。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專欄「文獻自助餐 - 知乎專欄」,或者掃描文章末尾的二維碼關注我們的「文獻自助餐」微信公眾號。
------------------------------------------------------------
GDP數據「注水」的政治周期
王振宇

導言

經濟統計數據是國家進行政策分析和調整、學者們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依據,其真實可靠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數據不能反映真實情況,那麼基於數據做出來的政策分析和研究結果就像建立在沙灘上的高塔般搖搖欲墜。

但是經濟統計數據「注水」在中國真實地發生著。中國的GDP統計數據近年來越來越多受到人們的質疑。不僅因為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GDP數據仍保持令人咋舌的增幅,而且全國性數據與省級數據存在較大差距,有時差距甚至達到10%,更有意思的是,有時各省公布的GDP增長率都高於全國增長率。李克強總理2007年曾表示中國的GDP數字是「人造的」。曾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時候,他用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評估遼寧省經濟狀況,並認為這幾個指標(後來被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發展為「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比GDP統計數據更能反映真實經濟活動。

那麼人們不禁會問:政府為什麼要對經濟數據作假?什麼情況下,什麼數據被「注水」可能性更大?Jeremy Wallace於2015年發表在《英國政治科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的文章,分析了政府進行數據操縱的制度背景、動因、對象和時機。


理論分析與假說

作者提出了「虛假統計數據假說」(Juking the Stats Hypothesis),認為,數據操縱更有可能發生在非民主體制,具體而言,政治敏感時期的政治敏感數據最可能被操縱。

首先,威權體制下的政府更傾向於也更容易操縱數據。

儘管無論民主體制還是威權體制下,在位者都有動機向公眾傳遞治理績效良好的信號以保證權力在握。在民主體制下,當出現經濟衰退時,無論衰退是由於外部衝擊還是治理不善,民眾都會降低對在位者的支持度,使得在位者可能在謀求連任的選舉中敗北。在威權體制下,出現經濟衰退時,糟糕的統計數據會向公眾釋放集體行動更可能成功的信號,因為普遍的受損(以及對其他人也受損的信念,這個很關鍵!)使得大眾更容易聯合起來挑戰政府,甚至發動革命使得威權政府倒台。(可查看我們之前推送過的唐敏等人《有條件的民主化:經濟危機什麼時候重要?》的文章)

但是操縱數據是否可行,取決於這麼做的「收益-成本」分析。操縱數據的收益是使得在位者掩蓋經濟出現的問題,以保證繼續當政。而成本在民主體制和威權體制下則大不相同。民主制度下大多有對在位者的制衡以及言論和媒體自由,這使得在位者操作數據的難度和被曝光的概率很大,一旦會曝光會導致直接葬送其政治生涯。而在威權體制下,對在位者的制衡以及言論和媒體自由都相對缺乏。缺乏制衡使得在位者操縱數據相對容易,對信息的控制使得在位者對數據做的手腳可能不會被公眾意識到。所以,威權體制下政府操縱數據的成本和被曝光的概率都要小得多。所以作者得出結論,威權體制下的政府更傾向於也更容易操縱數據。

其次,政治敏感的數據被操縱的可能性更大。

相比「克強指數」中的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等指標,公眾對GDP數據、失業率數據、通貨膨脹數據、基尼係數(註:2000年到2013年之間,中國官方停止發布基尼係數)等更關心也更敏感(現在似乎可以加一個空氣污染指數)。對於中央政府在位者來說,這些數據意味著政治穩定和保持權力;對於地方官員來說,這些指標可能是決定是評估其治理績效、決定其晉陞的依據。(參見周黎安關於「晉陞錦標賽」的論文,在中國的官員晉陞中,GDP增長率曾經是最重要的依據。之所以說「曾經」,是因為現在的晉陞評價指標更加複雜化。)通過操縱政治敏感數據的發布,中央政府和地方官方能實現自己的意圖。

最後,政治敏感時期,數據被操縱的可能性更大。

對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治敏感時期」一詞有不同的含義。對於中央政府,經濟衰退時期是敏感時期,因為經濟低迷可能會導致集體行動的增加和政權不穩定;對於地方政府官員,除了經濟衰退時期,政府換屆的年份也是政治敏感時期。越靠近換屆年份,好看的數據對於晉陞就變得越重要。

這裡有一點很有趣的討論,既然中央政府意識到地方官員可能對地方的GDP數據作假,那為什麼還默許該行為,並繼續採用以此作為官員評價指標呢?這其實涉及到一個權衡。用審計的辦法獲得可靠的數據可能成本巨大。經濟衰退時期,發布真實的數據可能對中央政府也不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最近已經調整了對官員的評價體系,降低了對GDP指標的依賴度。


實證檢驗

接下來,作者為驗證以上假說,實證分析了中國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的GDP數據「注水」行為。

首先,統計分析表明,中國發布的GDP增長率指標和用電量增長率指標是高度相關的。就統計特徵而言,GDP增長率的均值低於用電量增長率的均值,GDP增長率的方差(用來衡量波動)高於用電量增長率的方差。對於2000年到2008年的全國季度數據,以上結論都是成立的。因此,用電量指標提供了衡量經濟的規模和運行的一個替代方案。

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後,中國也受到波及,並且因國外需求不振導致出口受阻。中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提振經濟,並且宣布2008年第四季度的增長率為6.8%,較美國金融危機前只是稍微降低。但是根據官方發布的用電量的統計,2008年夏季開始,用電量大跳水,跌入到負增長的部分。因此在2008年,中國的GDP數據和用電量數據出現了大的背離。(下圖中,深色虛線表示GDP增長率數據,淺色實線表示用電量增長率數據)


作者對鐵路貨運量、出口總量也進行了檢驗,發生了同樣的背離現象。除非經濟產業結構在短時間內發生劇烈變化(當然,這不太可能發生),否則這種背離從統計上是說不通的。因此作者斷定,中國2008年的GDP數據是人為操縱過的。

不僅中國全國層面的GDP數據被認為是操縱的,省級的GDP數據也顯示了被「注水」的證據:全國性數據與省級數據的加總存在較大差距,有時差距甚至達到10%,這些差距不能簡單地被統計誤差所解釋;有時各省公布的GDP增長率都高於全國增長率。上面理論假說部分提到,對地方官員而言,政府換屆是一個政治敏感時期,而GDP數據是對官員晉陞很重要的政治敏感數據。儘管誇大經濟增長的動機對官員來說在任何年份都存在,但是政府換屆年份時,誇大經濟增長的動機會尤其強烈。因此作者想到,既然省級政府換屆是有公開紀錄可查的。那是否可以檢驗下省級政府GDP數據「注水」程度和政治周期的關係?

接下來,作者以中國省級GDP數據做了實證檢驗。數據涵蓋了除港澳台、西藏(用電量數據缺失)的30個省份在2000~2009的年度數據和2001-2008年季度數據。因變數是該省GDP數據被「注水」的程度,以發布的GDP增長率和用電量增長率的差值來衡量。自變數是該年份/季度是否發生政府換屆,只要有省長或者省委書記發生更換,則將Turnover標記為1,否則標記為0。

表1的回歸顯示,在控制了工業增長率(工業是耗電大行業)、該省人均GDP、服務行業比重等變數之後之後,政府換屆顯著增大GDP被「注水」的程度。結果顯示,政府換屆年份,平均GDP增長率和用電量增長率之間的背離會增大1%。


接下來,作者使用季度數據,並調整了自變數和因變數,考察了另外兩件事情。一是新官上任後的第一年的GDP數據情況如何變動;二是考察下不同省份之間的電力貿易。作者將因變數調整為季度GDP增長率和發電量增長率之間的差值。(注意,表1中的的因變數是年度GDP增長率和用電量的差值,所以表1無需考察電力貿易問題。)還引入了ΔTurnover變數,該變數可同時涵蓋政府換屆(Turnover由0變動到1,此時ΔTurnover=1)和新官上任第一年(Turnover由1變動到0,此時ΔTurnover=-1)的兩種情況。並增加了電量出口的控制變數。表2第1列到第3列表明,當考察跨省電力貿易時,和預期結論相符,電量出口顯著負相關。而控制其他變數後,政治換屆仍顯著拉高GDP增長率和發變數增長率之間的差值。表2第4列第5列表明,政治換屆年份GDP「注水」顯著提高,而新官上任第一年的GDP數據「注水」顯著低於其他年份。


還有更多細緻的檢驗,限於文章篇幅,作者放在了附錄中。


結論

通過對中國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的實證研究,作者驗證了自己的假說。GDP指標等政治敏感數據在經濟衰退和政府換屆等政治敏感時期更可能被操縱。省級GDP數據的「注水」呈現出明顯的政治周期特徵。

作者在結論部分,也提到了本文對其他研究的啟示。以往有跨國比較文獻研究經濟衰退對政治民主轉型的影響。作者提出,由於衡量經濟衰退的數據有被操縱的可能性,因為經濟衰退對政治轉型的影響可能被低估了。此外,當學者使用GDP等政治敏感數據進行研究時,如果可能,最好找一些不那麼政治敏感的數據作為穩健性檢驗,以確認自己的發現是真實的,而非被虛假的數據所誤導。


文獻來源:Wallace, Jeremy L. "Juking the Stats? Authoritarian Information Problems in Chin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4): 1-19.

------------------------無恥廣告的分割線------------------------------

歡迎大家通過掃描以下二維碼或搜索「文獻自助餐」關注我們公眾號!我們定期推送頂級期刊發表的前沿文獻(經濟學為主,政治學為輔)。宗旨是:追蹤政經前沿文獻,促進學術共同進步。

http://weixin.qq.com/r/t0S2ruzESrE1rajN9xGl (二維碼自動識別)


跟美國日本不好比較,畢竟產業結構差很多,人工費也是遠出中國之上。
倒不如拿一些人均gdp與中國相當或略高的國家來說事。
拉美大多數人口生活的國家人均gdp都在中國之上,不過從一些其他數據來看,中國似乎沒那麼爛。 中國gdp是高估還是低估,通過一些數據旁敲側擊就能看出來。

中國人口是拉美二倍,但是智能手機消費量是拉美四倍。換言之,也就是人均智能手機消費量達到拉美2倍。
三星全球營業額中國市場貢獻了16%,蘋果全球營業額中國市場貢獻了20%左右。
還有小米這種絕大多數銷量依靠中國本土市場的企業,也能輕鬆躋身世界前十大手機廠商。
中國以全世界百分之20不到的人口,12%的gdp消費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智能手機。
汽車消費量也能說明一些問題,雖然這個受存量影響有點大。
巴西,墨西哥,土耳其人均gdp均在1萬美元以上。但是人均汽車消費量巴西略低於中國,中國是墨西哥1.4倍,土耳其兩倍。 再看看和中國人均gdp差不多也就是人均gdp在七八千美元的國家,伊朗,泰國人均汽車消費量均在中國之下,而羅馬尼亞只有中國四分之一。
總得來說,相對於gdp的值來講,高估低估不好說,我個人認為高估的可能性更大,但相比人均gdp與中國大致相當的國家橫向比較來講,中國的人均gdp被相對低估了。


這個問題我給朋友講過很多次了,可惜估計他們聽不懂。。。

首先GDP增長率肯定是高估了,原因是官員有撒謊的激勵,但GDP肯定也被低估了,因為有偷稅瞞報等現象,因此存在GDP結構性低估問題。GDP增長率高估和GDP高估是兩個問題,GDP結構性的低估可能造成即便GDP增長率高估,但中國整體GDP並沒有被高估

首先講中國GDP增長率的高估是肯定的,一線的統計人員也會承認這點,這是由於官員競爭激勵的關係。但是GDP增長率的高估,或者說官員長時間的撒謊是有基準的。類似於孩子不可能每次成績明明都不及格,卻說自己是全班第一,而家長卻看不出來,孩子就成績的撒謊會有一個底線,或者說波動空間。同樣,官員就GDP增長率撒謊也不是憑空撒謊,一下年增長30%。因為一方面GDP的增長和稅收、電力、運輸等相關,中國是分稅制,上級問你稅去哪了,你怎麼辦;另一方面,官員的接任者面臨同樣的晉陞壓力,對繼任者來說肯定是將所在地區的GDP壓的越低越好,因為這樣更可以顯示自己的功績:所以官員撒謊面臨上級和接任者雙重監督,不可能信口開河。

那麼中國的GDP增長高估的區間大概是多少呢?我們知道李克強用鐵路運輸、電力等數據度量地方GDP增長。同樣根據徐康寧在《經濟研究》最新的論文,依據全球夜間燈光數據來測算中國的實際經濟增長率,發現中國1993-2012年增長大概平均高估了1.02%。

在中國GDP增長率高估的同時,中國GDP存在結構性低估。由於避稅和腐敗的原因,中國以零售、餐飲業為代表的服務業(低收入階層),以及房租為代表的各種財產性收入(高收入階層)都存在瞞報收入的問題。造成的結果就是,與印度同屬發展中國家,但是中國的服務業佔GDP比重卻非常低,即便中國消費比較低可能造成零售業規模比重低,但是如果強大的製造業依靠規模非常小的物流業是不可能的。我們觀察生活,會發現交警對黑車、長途運輸的包庇,這些物流運輸行業就存在巨大灰色收入。因此可以說,中國的GDP存在結構性的低估。

在中國GDP增長率高估的同時,中國GDP存在結構性低估。由於避稅和腐敗的原因,中國以零售、餐飲業為代表的服務業(低收入階層),以及房租為代表的各種財產性收入(高收入階層)都存在瞞報收入的問題。造成的結果就是,與印度同屬發展中國家,但是中國的服務業佔GDP比重卻非常低,即便中國消費比較低可能造成零售業規模比重低,但是如果強大的製造業依靠規模非常小的物流業是不可能的。我們觀察生活,會發現交警對黑車、長途運輸的包庇,這些物流運輸行業就存在巨大灰色收入。因此可以說,中國的GDP存在結構性的低估。

那麼中國GDP結構性的低估規模大概是多少呢?白重恩用印度做對比,並利用2004年中國經濟普查,發現歷年統計低估了2萬億的GDP,其中93%是以餐飲業、物流業為主的服務業,佔GDP總體規模的10%。要知道印度肯定也存在服務業低估問題,因此中國GDP10%的結構性低估是下值。同樣白重恩在《經濟研究》的最新論文,依據人們食物支出與收入的穩定關係,測算出中國GDP最高有25%的結構性低估。因此我們估計中國的GDP結構性低估在10%-25%之間。

好了,道理很簡單,上面的數據也給出了。我們進行一個簡單的測算。假設中國官員從1994年分稅制改革開始有激勵撒謊高估GDP增長率,高估值是1%,同時94中國GDP存在20%的結構性低估,這十年統計局給的平均增長率在9.5%左右,我們取10%的值吧,這樣好計算。現在測算一下2013年兩種結果:

採用真實增長率,結構性低估:1.2*1.09^20=6.7252929213--------------------------值1
採用統計局增長率,忽略結構性低估:1*1.1^20=6.7274999493---------------------值2

現在我們考慮截止2013年中國GDP大概高估多少,也就是:

(值2-值1)/值1=0.0003281683

看到數據我不想說啥了。。。你覺得中國GDP被高估多少。。。


統計局工作過的飄過。
目前統計調查系統存在統計局和調查隊並行制度。
統計局隸屬各層政府,例如中央層面是國家統計局,地方層面是省統計局,市統計局和縣統計局,各層統計局無論人員編製還是辦公經費均歸地方政府管理,這就造成了所謂「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現象,具體案例是2000年左右湖北隨州(記不大清楚了,好像是某個縣級市,統計數據嚴重造假,直到該市市委書記因為貪腐問題被拿下為止),統計局數據水分大,這是全國都知道的,要不然李博士也不至於搞了個克強指數嘛。
調查隊是隸屬於國家統計局的外出辦事機構,人員編製和辦公經費均由國家統計局統一管理,不過嘛,國家局日子尚且過的寒酸,調查隊的日子可想而知,調查隊接私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11年左右還發生了調查隊接了國企委託的調查被通報的事情。不過,由於調查隊無權發布數據,所收集的數據直接上報國家局,調查隊的統計數據反而更加真實,數據嚴重偏低,低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同樣一戶10人的小企業,統計局統計出來的產值可能會是1000萬,調查隊調查出來的可能只有10萬外加停產3個月。
說了那麼多,我們再回到統計本身上,統計無非是通過一些科學的辦法譬如抽樣調查,重點調查等方法,用總體中很少的部分的量,推斷總體的發展情況,也就是說,統計允許存在誤差(輕拍,統計學課本第一頁一般都會有這句話,至少我用過的書有)。全面統計例如全國人口普查之類,耗資巨大,調動人員龐大尚且有很多遺漏,何況平時應付工作的一般調查呢。統計數據有水分,也要理解。
最後,我說說怎麼去看統計數據。相信很多人對著統計年鑒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簡單舉例說明:
1.國家戰略意圖。大家從新聞上能發現我國糧食產量是在不斷遞增的,同時耕地在不斷減少,這裡面水稻增產微乎其微,小麥在減產,增加的是玉米,土豆之類的,國家一紙下文,土豆華麗的從蔬菜變成糧食,箇中滋味大家可想而知,農業是第一產業,是其他產業的基礎,農業不穩,問題很嚴重。在發展和穩定的博弈中,這似乎是政府無奈之舉,背後反應出的問題大家自由發揮
2.豬肉:10年到12年豬肉行情較好,12年底統計出的豬肉養殖戶那是翻了好幾番的,很多地方政府豪言壯語要打造xx養殖中心,於是豬肉價格開始嚴重波動,發展到現在被豬肉加工企業吃的死死的,正常人稍微能懂點統計學的,應該明白這是咋回事的,地方經濟自主權的問題嘛。
說了那麼多,回歸正題,統計有水分,從古至今,從內到外,均有,大家需要抱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心態去看待,千萬不要帶著情緒,方可做好學問。
地鐵上機打,不匿了


我認為是低估了,說起來很慚愧,家裡是某中部省會開小廠的,每年的營業額大概就是45百萬,但是從沒和稅務機關打過交道,有人來查就是打點一下就過去了,像我家這樣的小廠我能在我們市給你找出上百家,做我們這個大行業的我能給你找出上千家年營業幾千萬的不和稅務打交道的也多了去了,中國現在不被統計到的超出你們想像,所以也可以這麼說中國現在有錢的中產階級也是超乎想像,房價基本都是靠他們拉動的,我好多認識的叔叔伯伯家裡都是4 5套房子,在這一輪房價大漲好多又買了。除此之外農村經濟也是不被統計的,其他的不說就說住房吧。在我老家想娶媳婦家裡沒兩三層的小樓,沒一輛車根本就不會有人理你,準備打一輩子光棍吧,光在我們村我知道的造價超百萬的房子就有十幾家,最厲害的一個把我們村後的一個大坑填平了蓋房子,花了45百萬還沒蓋好呢,修的整層的地下停車場,你們感覺一下。如果有人感興趣,下次我回老家我給你們拍照片。(最後滾滾震樓)(^o^)/


被低估了。
相比於大多數人的紙上談兵,我覺得以下這個鏈接:重新核算中國的GDP 中的結果更為可信。作者包蓓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專門在算這個東西,重新核算的是2008年中國的GDP,結論是官方數據低估了13.1%到16.3%。差別是各方面的,其中房地產的低估佔了很大比例。
當然,謙虛如我,是不會強調說我轉這個是因為我編譯了這篇報告~~


轉厲以寧的一段話:中國的GDP增速實際上比公布的數字要高。


第一,中國農村建房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多,在發達國家,農民建房是計入GDP的,而中國從來沒有計入;

第二,農村和城市從事保姆、月嫂等職業的人越來越多,這部分人的收入在國外也是計入GDP的,而中國是不計算的;

第三,由於稅制的原因,中國大量個體工商戶每年的實際營業額大於統計數據;

第四,農村通過互助、義務勞動建設的橋樑、道路等也都沒有計入GDP。


中國GDP肯定有水分,但相比美國就差的太遠了。


比如說美國自住房租金佔GDP的10%以上,所謂自住房租金就是對每一套住房不論你是否出租,都按市場價虛擬計算房屋租金並計入GDP,比如美國約有1.3億套住房,如果每套住房月租金按市場價是1000美元就能增加1.56萬億美元的GDP,這些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不統計到GDP的。


再比如說去年,美國商務部下屬統計機構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宣布了每五年一次的統計修訂。通過重新定義和計算文娛、研發以及養老金等項目,美國去年的GDP總量一夜增加了3.6%,相當於比利時一國的GDP。


變更GDP統計方法,或者用GNP取代GDP,就跟美國奧運金牌比不過蘇聯就改統計獎牌榜一樣,理由看起來都不錯,但其中的真正原因大家都知道。


謝謝 @Cath W指出的錯誤,學藝不精,萬分慚愧。

錢是最好的憑證。

我從稅收的角度談談這個問題。統計局的數字大家都覺得不是太靠譜,我們通過真金白銀的稅收來看看我國的GDP水平。

按照GDP = 消費 + 投資 + 政府支出 + 出口 - 進口的公式來分解一下

一、消費+出口 - 進口

如果完全實行增值稅,基本上不減去出口退稅的增值稅就可以解決消費+出口 - 進口的公式。但是投資和政府支出由於增值稅的連環抵扣可能是無法體現的,而且政府支持和投資由於可能也涉及最終消費品,所以和流轉稅倒推出的值有一些重合。而且營業稅由於不能抵扣會出現一些重複計稅的現象。這些都會導致計算的數量偏高。

同時,由於1.由於對農產品的免稅,所以這裡面不包含第一產業,第一產業占我國GDP的比例是10%左右。2.低稅率沒有考慮,增值稅有6%,11%,13%等低稅率,營業稅有相當部分是3%的稅率,分母小了數值就會變大。3.各種少繳和漏繳稅款。少繳的很多是由於徵收成本對 於一些小的納稅人採取核定徵收的辦法,比如一個餐館按房租和服務員工資為利潤,處於50%的利潤率計算營業額然後征營業稅,這個營業稅基本上是這個地段的商鋪維持下去的最低收入額了,賣不上這麼多錢就肯定要關門了,但是如果生意好買的更多卻是不用再多繳稅的。所以月末去飯館吃完飯一般都沒有發票了,因為連續多月發票超定額將提高核定銷售額了。偷漏稅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例如某寶每年過萬億的銷售估計絕大多數都沒有繳稅。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流轉稅推導的GDP數量偏低。

由於上述兩種情況的同時存在,個人認為通過流轉稅推導的GDP總體而言還是比實際消費偏低的,在計算中暫且認為等同實際情況。

二、政府支出

基本上就等於政府收入,每年的政府收入基本上是GDP的10%,就假設府支出= GDP的10%

三、投資

私人投資數量很難統計,我們在這裡也先放下不提。

那麼我們先計算由流轉稅反推出的:消費+出口 - 進口。流轉稅推導的GDP,這個數字是用增值稅除以17%和營業稅除以5%合計得來的,也就是要收這麼多流轉稅必須要有多少的GDP才可能收到。

下面這個表是過去十年我國GDP和主要流轉稅即增值稅和營業稅關係的圖表。


可以看出十年平均數是84%,上線的波動不超過5%。如果再加上政府支出的10%,

也就是說現行的GDP -投資= GDP94%,私人投資只佔GDP的6%,這個數字明顯是偏小的,就算是我國政府投資佔主導地位,私人投資也不可能低於政府的總支出。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我國的GDP是低估的,具體數額可能就是私人投資的數額-公布 GDP的6%。我國的GDP統計認為我國的投資佔50%,即使減去政府支出的10%還有40%,也就是說gdp可能被低估了三分之一。

此外再多說兩點。

1. @肥肥貓老師在另一個答案里所說的我國稅收增長遠遠高於GDP的增長,2003-2014由2.6萬億增長到14萬億,10年翻5.4倍。即增長了4.4倍而GDP只增長了2.42倍。就整體稅負來說這個看法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我們細化分析的話就可以看出,這十年增值稅只增長了1.86倍(主要原因應該是稅務局沒有將網購納入征管體系),營業稅增長了3.2倍,兩稅合計增長了2.24倍,低於同期GDP的增長率。也就是說就雖然稅收增長幅度很大但是更多的增長來源於比如消費稅稅率和對批發價及零售價的比例限制提高導致奢侈品的價格上升(除了成品油外別的的社會經濟影響不大)。還有壟斷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長已經稅務局加大對企業所得稅的監管力度之類。這些間接稅的提高對經濟的影響是遠遠小於直接稅的。

此外應該特別注意的是我國GDP並不準確,而稅收收入是真金白銀的數字,作假的比例極小。拿一個被低估的數字和一個實際的數字比較,其實意義不大。

2.如果我國的GDP被大幅度低估的情況下,我國現在的人均收入佔GDP的比例將大幅下降,因為絕大多數的工薪族和農民的收入通過大樣本的比較應該是相對準確的。所以相當於經濟下滑,社會財產分配嚴重不公才是我國最嚴峻的問題。


真是無力吐槽 @比的原理 的答案啊。一般行家都不敢用你這種口氣來寫評論啊。你是新聞系的吧。真是無知者無畏啊。請懂經濟學的趕緊把這個答案摺疊吧,太誤導人了。

一堆只要google都不會犯的的定義錯誤隨處可見,我邊吐槽邊表達自己的觀點:
* PPI是 producer price index。我想你說的是購買力平價,那是PPP。
* 跨國比較名義GDP毫無意義。比較實物GDP才有意義(一定要PPP)。這個PPP是用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產出和價格算出來的,不是簡單換個匯率就可以的。中國的外匯匯率不是市場化的。
* 討論名義GDP增速毫無意義。國家公布的都是實際值(消除了價格變化影響)。調整GDP所用的指數是GDP deflator,和物價指數不是一回事。因為消費,投資,外貿的價格變化都是不一樣的。
* GDP核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調整GDP是再正常不過的。有很多產出或投資在當年沒辦法正確的衡量其價值,一般只有過若干年才能穩定下來,這時候GDP都會進行相應的調整。尤其是剛公布的上一年的值,統計局都會特別註明「初步核算」。每年公布的統計數據是有一部分估算在裡面的(全面核查成本太高),所以每隔10年都會根據當年的全國經濟普查和10年前經濟普查的數據進行插值調整。90年代以前由於很多數值缺失(之前用的是前蘇聯的核算體系,後來換到聯合國推薦的核算體系)沒有一個合理的方法調整,所以就擱置在那裡了。你以為統計局的數字都是編出來的么,請不要妄加揣測。
* 地方統計局可能會瞎搞,但國家統計局在國民產值的核算上是非常嚴謹的(按照聯合國推薦的方法操作),得到過IMF和世界銀行的考察認可的。你以為他們不知道偷稅漏稅么,你以為他們不知道informal sector的存在么?這些都要用統計模型抽樣估計並最後加總到總GDP里去的。所以大家就不要瞎感覺了。
* 第三產業一點也不虛。發達國家主營第三產業諸如RD,marketing,finance等,都是高附加值產業,直接主導低附加值的製造業。我們只是撿他們玩剩下的而已。他們在製造業的積累仍然領先我們數十年,如果沒有比較優勢這東西我們連撿剩的機會都沒有。
* 中國的第三產業是真虛(諸如個人服務業等勞動力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業)。相對於龐大的GDP數字而言其數值非常小。在2002年以前低估可能稍微嚴重一點,但2002年以後統計局加強了對第三產業的核算,可能有低估但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很多都是主動忽略的用抽查的估計值代替的,因為數值實在太小,有可能還會高估)。所以文獻中的個位數低估勉強在合理範圍內。你隨口一個30%說起來真輕鬆啊。
* 中國的GDP總量增長基本是靠人力驅動的(就業人數,婦女勞動比例,每周工作時間全世界數一數二)。因為有這麼多的人幹活,所以就需要高投資(中國的投資比例是適應發展的,相對而言並不高)。中國人很窮(人均產出很低),橫向跨國比較目前的消費是合理的,產出的東西大部分都要賣出去(出口),繼續發展暫時仍需投資驅動(人均資本存量相當低,而資本收益是指數級的,能帶來遠高於勞動收入的價值)。
* 生產率的增長(可以用人均GDP近似)決定了未來的增長,而不是GDP總量(人力驅動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的生產率很低,而美國在世界最前沿。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在生產率達到美國的80%左右的時候一般都會大幅度減速(落後國家只模仿而忘了創新,美國一直在創新,從未被超越)。中國生產率現在在高速增長,但不能保證將來也會持續增長。歷史經驗表明,如果不改革和創新,一個國家停止增長是分分鐘的事情。目前中國過去積累的優勢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暫時沒有找到新的增長點,所以現在的改革就是為了找新的增長點。充分利用廉價的技術人才是一個突破口,但產業轉型和升級是非常痛苦的,不是動動嘴皮子那麼容易的。少數國家轉型成功了,大部分都把自己玩死了。所以說增長,全世界都在看著中國。如果轉型成功,又會有十幾年的高速增長,如果失敗,就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幾十年出不來。
* 如果考慮環境污染的代價和各種能源資源的低效率使用,未來的GDP增速堪憂。這些雖然不直接計入GDP核算,但一定會反映在未來GDP核算中(環境污染致病造成生產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導致未來生產成本上升等)。
* 其他的諸如GDP核算公式已經被吐槽爛了我就不重複了。經濟學是嚴謹的,不是什麼人隨便說說就可以的。說低估或者高估的,請拿出乾貨來(我只認靠譜的文獻引用)。


排名第一的答案只給出了結論,低估,貼了很多圖,不過論證還是稍感缺失。 @比的原理 的答案被人轉帖到天涯了,有評論回答的很好。我再貼過來吧。結論一樣,被低估了
(把天涯的答案貼到知乎,是不是側面說明了知乎答案質量下降TUT我就跟風嘲諷一下而已)
原帖地址轉貼一個覺得很可怕的貼子:【低估or高估】數字解讀GDP(轉載)_國際觀察
======================================================================
1、中國統計第三產業在核算方法上是能不算就不算(如黃賭毒不算),能少算就少算,如自住房租金、政府服務等,美國自住房租金佔GDP的10%左右(其實
整個西方包括印度的GDP核算方法都一樣,自住房租金一般都佔GDP的10%左右,比如日本2011年自住房租金6221.25億美元,佔比
10.6%),中國約2%左右,美國政府服務佔GDP的13%左右,中國約3%左右,儘管中國政府對經濟的介入程度更深。僅此兩項按相同口徑中國就比美國
少算了近20%的GDP。

  2、因中國人使用現金結算量大,統計難度大,三產統計遺漏的多,比如家政服務,現在從農村出來從事保姆、月
嫂等職業的人越來越多,工資越來越高,這部分人的收入在國外也是計入GDP的,而中國是不計算的;餐飲業現金結算量大且很多私人消費不開發票,很多排檔還
是通宵營業;中國父母對子女教育投入也是很大的一塊,比如我在孩子身上從小到大花在各類培優上的錢就至少有十萬以上,都是現金支付且沒有正規稅務發票;由
於稅制的原因,中國大量個體工商戶瞞報營業收入,每年的實際營業額遠大於統計數據。

以上因素使中國第三產業被嚴重低估,相對於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明顯是「畸形」的。
 
 根據《國際統計年鑒2012》2011年中國第三產業只佔GDP的43.3%,與中國同組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第三產業佔GDP的56.7%,如果中等偏
上收入國家不含中國(中國佔了權重的50%),第三產業將佔GDP的64%。就連重債窮國的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都有47.8%,比中國高出4.5個百
分點,可見中國第三產業被嚴重低估,中國目前合理的第三產業比重至少應為GDP的55%以上。

  3、中國建築業也存在嚴重低估,眾所周
知中國消耗了世界50%以上的鋼材,60%以上的水泥和平板玻璃,世界一半以上的建築施工機械在中國施工,中國每年新建的廠房、鐵路、橋樑、港口、公路、
住宅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等是美國的10倍以上,差不多相當於再造一個法國,但中國建築業GDP卻僅僅於美國基本上差不多,因此,中國建築業GDP應該存在嚴
重的低估。
  我們可以比較中日兩國房屋建築情況,來看看中國建築業GDP被低估的情況
  國家統計局建築業季度資料庫顯示,2012年中國房屋竣工面積34.58億平米,竣工房屋價值4.67萬億,單價1355元/平米。
  日本總務省統計局2014年統計年鑒顯示,2011年日本房屋竣工面積12650.9萬平方米,價值213030億日元,摺合17228億元,單價13618元/平方米。
 
 2012年中國建築業增加值5617億美元,2011年日本建築業增加值3316億美元,2012年中國房屋竣工面積是日本的27倍,但建築業增加值卻
只有日本1.69倍。就算日本房屋建築比中國質量和檔次高一些,按中國3平米折算日本1平米,中國建築業增加值也應該近10倍於日本。

  4、中國農村建房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多,在發達國家,農民建房是計入GDP的,而中國從來沒有計入。近些年來農村自建房每年都有10億平米左右,按每平米1000元計也有1萬億。還有農村通過互助、義務勞動建設的橋樑、道路等也都沒有計入GDP。

 
 5、聯合國頒布了國民經濟核算新的國際標準,即《國民賬戶體系,2008》(簡稱2008年SNA),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GDP統計已採用這一新
核算標準。很多國家的GDP上修幅度很大,如奈及利亞將GDP上修了80%,阿根廷上修了27%,韓國上修了9%,美國上修3.6%等等。中國也將按新標
准對GDP作出修訂,將將研究與開發支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入、僱員股票期權等計入GDP。

  中國GDP被嚴重低估還能從消費與生產兩方面的數據來印證。

  消費方面

 
 我前面說了很多GDP被低估的情況,大部分涉及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如果被低估那麼消費也必然被低估。以中美兩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例,2012年美國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86萬億美元,中國為3.29萬億美元,中國佔美國的67.7%。2012年中國GDP是美國的50.66%,美國居民消費佔
GDP的70%,中國只佔35%。按說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應該只有美國的1/4,結果卻佔了美國的2/3,這還是按匯率反映的兩國消費水平。實際上中
國實物產品的消費總量是遠高於美國的,如中國的水果、蔬菜、肉類、魚類和雞蛋的總消費量分別是美國的9倍、20倍、2倍、10倍和5倍,汽車、智能手機、
空調和服裝的總銷量分別是美國的1.4倍、3.4倍、8.2倍和2.2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原因是美國消費支出中只有
30%的是實物消費,70%是醫療、教育、住房、法律服務等消費(比如美國醫療消費支出佔GDP的18%,人均近9000千美元)。而中國消費支出中
80%的實物消費,只有20%是服務消費,事實上按我前面所列被低估的GDP項目,中國的服務消費水平被嚴重低估。另一個原因是匯率被嚴重低估,按世行
2011年ICP國際比較項目,中國購買力平價匯率是3.51,被低估了44%。

  中國人口佔世界的19%,GDP只佔世界的12%,
但中國卻消費了世界30%的農產品,26%的汽車,30%的家用電器,人均住房面積遠超日韓台,甚至遠超地廣人稀的俄羅斯,境外旅遊消費支出也高居世界第
一。中國人的消費水平即使與人均GDP一萬美元左右的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如果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只佔GDP的35%,這可能嗎?

  可見中國的統計方法讓消費被嚴重低估了,如果按照美國的統計方法,中國真實的消費率至少應該比官方公布的數據高10到15個百分點,達到GDP的60-65%,居民消費率為45-50%。
生產方面
生產方面
  2013年,中國以佔全球19%的人口,生產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和近一半的工業品。

主要農產量產量(2012年數據)在世界總產量的份額分別是:穀物產量5.4億噸(21%)、水果2.4億噸(32%)、蔬菜7.1億噸(58%)、肉類8387萬噸(28%)、雞蛋0.29億噸(41%)、魚類5729萬噸(36%)。
 
 主要工業品產量及其在世界總產量中的份額分別是:發電量5.4萬億度(23%)、原煤36.8億噸(47%)、粗鋼7.9億噸(49%)、電解鋁
2206萬噸(46%)、精鍊銅649萬噸(29%)、黃金428.1噸(14%),水泥24.2億噸(59%)、平板玻璃77898萬重量箱
(60%)、硫酸8123萬噸(32%)、燒鹼2859萬噸(40%)、純鹼2435萬噸(42%)、化肥7037萬標準噸(35%)、化學纖維3922
萬噸(68%)、塑料7415萬噸(24.8%)、光伏電池組件產量約27GW(60%)、發電機組1.26億千瓦(60%),彩電1.28億台
(49%)、冰箱9340萬台(50%)、空調14333萬台(88%)、洗衣機7202萬台(51%)、微型計算機3.4億台(91%)、手機14.6
億部(81%),汽車2211.7萬輛(26%)、民用船舶4534萬載重噸(43%)、機床95.9萬台(38%)。
  在基礎建設方面,2013年里中國新增的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鐵路里程、高速鐵路里程、港口吞吐容量、發電裝機容量等等,也都位居世界首位並占增量的一半以上。
 
 在軍工生產方面,2013年中國海軍共服役導彈驅逐艦2艘,導彈護衛艦3艘,輕型導彈護衛艦9艘,大型補給艦2艘,常規潛艇4艘,潛艇支援艦2艘,核潛
艇1艘、雙體測量船2艘、水聲裝備試驗船1艘和掃獵雷艦2艘,總數量排世界第一。由於眾多的服役和下水數量而被網友戲稱為下餃子,海軍現在是「一年裝備一
個艦隊,下水一個艦隊,開工一個艦隊」。
  2013年服役新戰機世界第一,俄羅斯《軍工信使》報稱中國一年戰機產量已超北約28國總
和,同時在生產殲-11B、殲-15、殲-16、殲-10、JF-17、殲轟-7、轟-6M/K、K-8和L-15,年產量足以保障裝備兩個航空兵師。此
外,還生產不計其數的多種型號無人機,以及直8、直9、武直10、直11、直15、武直19直升機。

不論是生產還是消費,中國都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國,但中國名義GDP總量卻只有美國54.6%,這明顯與事實不符,所以世行預測今年中國購買力平價GDP將超過美國是有充分的事實依據的。


數字造假在基層挺普遍的,報到中央一般都會重新核算,這就造成了各省之和大於中央的結果。而且各地都有中央派駐的統計調查隊,他們統計的數據水分不會像地方上報那麼大。


反對 @比的原理的論據,

原文的回答中「 GDP = 投資+外貿+消費」是錯誤的 , 計算GDP有三種方法,其中用支出
計算GDP, 應當是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出口額-進口額。
為了方便記憶一般寫成 GDP=投資+消費+凈出口

但是 原文引用的 數據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e 投資(資本形成總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e 消費(終消費支出)
" 進出口總額 " 
e 凈出口(出口額-進口額)

所以,
得出的各項目佔GDP比的結論就不正確了(若是對上面6個概念不理解,請百度)。
正確的在這兒:


原文開篇先提到的GDP數據是用生產法得出的:
增加值 = 總產出 - 中間消耗
GDP = 各行業增加值總和


兩種GDP 計算方法因為統計口徑不同,人為因素等原因會造成誤差.......

所以贊同 @王不憂 ,

文章的邏輯並不完善,甚至我認為作者在故意混淆某些概念。

最後,關於GDP,我個人認為沒有高估GDP,也沒有低估GDP。
問題中所描述的「水分」如果指的是人為有意的篡改,那是很沒必要的。造假很容易,造假不被發現卻很難,還有造假成本的問題。造假有什麼用處?國力不會因幾個虛構的數字得到提升,他國也不會因GDP改幾個數字而改變對我國的態度。

若是「水分」指的是GDP不能反映出我國的真實經濟實力,這就是你理解的問題了,GDP只是算出來的一個數字,代表國家每年新增的產值,是衡量國家實力的標準之一,僅僅是之一,即使超過美國也用處不大,頂多增加點兒民族自尊心。

渣排版,見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
@dou dang 單獨的 GDP絕對值 確實用處有限(我不說「不大」)。

舉例子,假設一個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叫 小薩 (為啥是原始社會?因為原始社會經濟活動簡單,方便想像)。小薩會種地,還會自己造石犁,造石刀。

他今年總共有獲得 1000斤糧食(自產自銷全被小薩自己吃了);10把石犁(都用來開墾耕地了,用壞一把換一把);1把弓箭(跟隔壁古大爺用5個石刀換的) 這麼多財富。
小薩算算這些東西可以跟部落酋長 老格 換來100斤銅,小薩為了方便計算就記下了他今年獲得了100斤銅。

將 小薩 看作是國家 ,被小薩吃的1000斤糧食 就是 消費;10把石犁就是投資;1把弓箭是進口,5個石刀是出口,(用銅來表示出口-進口,就是凈出口,這裡凈出口是0銅)。用國家的概念講,小薩今年得到財富換算成銅就是今年的GDP,銅是實物貨幣
但是,小薩今年累死累活干一年,能換到100斤銅,他這些年的家產才60斤銅(糧食都被吃了,就剩下地和犁了,地和犁能換60斤銅),可是部落首領老格天天坐那兒曬太陽(餓了,拿90斤銅找古大爺換1000斤糧食吃,今年GDP也就是創造的財富為-90銅),家產卻有1000斤銅(以前搶別的部落的,可以敗家11年)......

小薩(曾經的我國) 今年 GDP=100銅 家產=50銅,
老格(曾經的俄羅斯) 今年GDP=-90銅 家產=1000銅

以上是用實物貨幣來表示GDP,真實情況中各個國家用的是信用貨幣,有匯率問題,通貨膨脹問題,等等。極端的例子,蘇聯解體前,最好時美元兌換盧布2:1,解體時最低為1:1400(數據來源於維基,一時找不到原始數據),要是用這個匯率算出的GDP來代表國力,媽呀,國力(家產)減少了上千倍,不可能吧,所以GDP只是某一單位時間俄羅斯賺取財富的能力。俄羅斯20多年前GDP低,但家底還是很豐厚的(經常恐嚇周邊國家),家底現在可能還有500銅(吐槽一下,別當真)。

GDP確實有用,但用處有限,我國GDP世界第二確實很能增強民族自尊心。

個人認為更有用的是GDP增長率,既然GDP總會有系統性誤差,那就比一比唄,這樣一來,匯率影響少了,通貨膨脹也消掉了,誤差因為同樣的統計方法又減少一部分。
GDP增長率=後一年GDP/前一年GDP

我國的GDP增長率

圖表說明,GDP增長率在07年逐年降低,說明我國每年創造財富的能力在降低,不是我國每年創造的財富在減少。
這種情況值得警惕,這預示我國的GDP可能在十幾年後達到頂峰(頂峰可不是好事),接著不可避免的衰落,如果通脹很高的話實際GDP還可能負增長(自己可以想像一下自己每月掙的錢越來越少)。輿論宣傳也可以看到,每年提到 GDP增長率國家都是力爭保八,保七,保.......

待續ing......


我朝統計局比較土鱉。


既不像美帝一樣,把研發支出當投資,養老金當工資,自住房當自己租給自己算,使GDP一夜增加5000多億美元。


也不像義大利一樣,1987年把地下經濟納入統計範圍,GDP一夜暴漲13%,超越英國成為西方國家中第四大經濟體;前段時間又把把非法販毒賣淫走私納入統計,GDP再次。。額,差不多抵消了衰退。。。


我朝統計局對於8600多萬個體戶的統計數據基本是扯淡,為了少繳稅他們啥事都能幹出來。年收入實際上有十幾萬的門面,每月報稅就TM60塊錢,年收入報告三千塊,能信?


另外,增長率什麼的略微修改肯定有,但大體數據是改不了的。國家統計局不是傻逼,底下報啥他就信啥,他有自己的統計口徑而不是僅僅根據各省數據,去稅務局和海關一查分分鐘顯形。


所以我認為,如果像歐美一樣無節操的話,再算上個體經濟嚴重低估因素,真實GDP應該多20%左右。


低估了吧。按照橫向對比,中國人均GDP大約8000美元,但是實際上要比很多人均1萬美元以上的要好。
或許說,其他國家統計太水了。
總之,有一種說法叫美元和人民幣匯率真實價值比是1:3。不過似乎1:3.5似乎合理些,所以中國人均GDP相當於1.5萬美元的國家。


一般沒有低估的情況,有高估的影響不大,因為經濟重心在東部。但是我國GDP質量較差,成本高。


統計局是如何操縱GDP的呢?今天, 統計局宣布修正2014年的GDP增長率,由7.4%調低到7.3%。

多麼機智呀!都2015年9月了,說去年增長率低了0.1%也無傷大雅。但是關鍵在於,這樣去年的統計基數就低了。

這樣,今年中國的GDP增長率就會相應提高,統計局為了今年保證7%的增長率可謂用心良苦。


中國GDP一直有水分,各地官員按GDP進行考核,自然存在貓膩。為了防止貓膩,地方統計局與國家統計局並存,後者在各省都有駐紮的調查隊,而二者的結果會進行對比來偵測貓膩。必須提到的是,統計本身是一種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方法,再加上實踐中調查的種種難點,導致結果本身就存在不小的系統誤差,不可吹毛求疵。全國GDP的核算由國家統計局負責匯總、上報與發布,會通過工業用電量、房價指數、主要食品均價等進行核查,並做一定的「去水」處理。

中美GDP計算的方式不同,中國GDP是被低估的,舉兩例簡述。其一,美國將房產定位為投資品,不包含消費品屬性,而房主被視為購房後把房子租給自己住計算GDP,房租參照附近的房價水平。且不論「租給自己」這種2B設定,住房本來有很強的剛需性,卻用類似於10%流通市值定義100%總市值的方法計算價值,誤差大了去了。其二,美國有很多家庭主婦,而家庭主婦儘管不外出工作,但是作為家庭分工的一部分,也是會核算GDP的,部分參照當地保姆市場的價格。
以上是兩個接地氣的例子,更加專業性的差異處多了去了。據統計口的權威人士透露,中美年度核算的商品購買力基本已經持平,今後中國的購買力會超過美國。當然,這種購買力可不是什麼都能買的到的,常規商品而已,總量而已,但依舊意義非凡。

20150124補充:
說個有趣的事實:前些年由於技術與監管的不完善,更可能存在GDP的高估,近幾年GDP增速下滑,也與笑話之前的GDP虛高有關(非系統性虛高)。此外,由於很多小微企業無法全面調查覆蓋到,導致GDP可能因此還有所低估(系統性低估)。
各國GDP的測算方法並不相同,不能簡單地橫向比較,更適合縱向比較。對日常商品而言,目前中國的購買力應該已經超過美國。


王小魯教授很早就做過相關研究,估算2011年灰色收入造成中國GDP被低估8%。


工作關係,認識國家統計局的幾個處級幹部,和他們聊過類似的課題,回憶起來大致是這樣:

一、中國很多基層統計很難搞清楚,這其中有統計理論和方法的問題,但更多是管理體制上的問題以及人的問題。
國家統計局只是副部級單位,地方上各級統計局和統計調查大隊一般在地方各部門中也是級別不高的;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門也是類似的情況,同級各部門中,負責統計的部門級別不高,工作也不太受重視。中國現行的管理體制很多就是看級別,級別高就相對容易開展工作,級別低就難。因此統計部門的很多工作都浪費在來回催要數據上了。由於工作不太受重視,相當多的部門往往在最後幾天才把數據報上來,甚至還經常延誤,而上級統計部門要數據要得急,因此經常是拿到數據後幾乎沒什麼時間仔細核查,差不多就趕緊往上報了。
各級情況都類似,最後匯總到上面的數據質量也就馬馬虎虎了。
人的問題主要是統計部門一般是清水衙門,不像工商、稅務、財政等管理部門由於和很多單位的利益直接相關,因此學歷、水平比較高的人很少有願意去統計局的,許多地方的統計調查大隊就是由農民工或者跳廣場舞的大媽們組成的,他們搞最簡單的統計工作還行,稍微複雜些的就是湊合事。

二、儘管統計部門存在如一所述的問題,但其它部門不可能得出比統計局更靠譜的結果
因為統計畢竟是門科學,有一套專業的方法。如果靠這個吃飯的隊伍都搞不清楚,其它人就更像是盲人摸象了,摸到什麼就覺得像什麼。

三、至於中國GDP是低估還是高估,我問過的統計局的人基本都搖頭,不知道。

$$$$$$$$$$$$$$$$$$$$$$$$$$$$$$ My opinion $$$$$$$$$$$$$$$$$$$$$$$$$$$$$

具體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

中國GDP高估還是低估是個相對概念,也就是相對誰高估、相對誰低估?

一般而言,貧窮國家的GDP是被低估的,發達國家是被高估的。
發達國家一般有較完整的統計體系和稅務制度,社會管理的死角也比較少,漏報、錯報的情況肯定比貧窮國家要少得多。即使在一個國家的內部,發達地區和貧窮地區的統計水平也有差異。以我國為例,大城市的統計比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要完備,中、小城市有比大部分農村地區完備。
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大量勞務都沒有社會化,黑車、無照經營等情況比中國還要普遍得多,如果我們和這些貧窮國家相比,GDP肯定是高估了。 反之,和很多發達國家比,我們的GDP應該是低估了,但具體程度不好說。

按照IMF、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每年公布的各國人均GDP數據,如果按匯率法,最高的達10萬美元以上,最低的才200多美元,相差四、五百倍!即使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最高的仍在10萬美元以上,最低的仍然在1000美元以下,仍然相差100多倍。憑常識就能判斷出來,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距。

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國際匯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4%BA%BA%E5%9D%87%E5%9B%BD%E5%86%85%E7%94%9F%E4%BA%A7%E6%80%BB%E5%80%BC%E5%88%97%E8%A1%A8_(%E5%9B%BD%E9%99%85%E6%B1%87%E7%8E%87)

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4%BA%BA%E5%9D%87%E5%9B%BD%E5%86%85%E7%94%9F%E4%BA%A7%E6%80%BB%E5%80%BC%E5%88%97%E8%A1%A8_(%E8%B4%AD%E4%B9%B0%E5%8A%9B%E5%B9%B3%E4%BB%B7)


推薦閱讀:

街邊小吃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下,為什麼還會有很多小販聚在同一個地方賣同一樣東西?
高薪人群的工資漲幅是否比普通人更大?為什麼?這合理嗎?
國內二線城市過上美劇《成長的煩惱》那樣的家庭生活一年大概需要多少錢?
排量稅為什麼不能改成「馬力稅」?
我國國有企業的意義何在?

TAG:經濟學 |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 | 中國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