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意味著什麼?

有消息指出,央行:已向部分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

在問題「2013年6月20日隔夜拆借利率高達 13.444% 意味著什麼?」下,幾乎所有回答者都提到了央行有意懲戒的觀點:

@楊天楠:央行堅持不做逆回購注資,反而收縮流動性,強迫金融機構去槓桿。正好趕到六月份,所以才能精準打擊到股份制銀行,而打擊股份制銀行,就是為了殺雞儆猴,給四大行提個醒。央行希望向商業銀行和其他信貸發放機構發出警告:無節制的信貸擴張,特別是通過影子銀行體系實現的信貸擴張,是不被容忍的。

@MrToyy:新任領導班子上台後,這貌似是他們遇到的第一次四大行哭窮,他們選擇了不予理睬。

@瓦烏卡:在20號之前,各大銀行已經出現了一次資金荒,央行雖然最後出面,但是也嚴厲的警告過他們的。然而拿了錢之後轉頭這些銀行該怎麼樣還怎麼樣,甚至認為央行給錢給的不夠及時。於是20號央行決定給底下的銀行一個警示,打擊囂張的短期長期利率倒掛。他們誰都沒想到央行真的不管了,再來想辦法,就變成了我們看到的這個荒誕的30%。


我認為,此時下「心軟」的結論還為時過早。
央行公告原文中對提供流動性支持的對象和金額均三緘其口:

為保持貨幣市場平穩運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動性充足的銀行也開始發揮穩定器作用向市場融出資金,貨幣市場利率已回穩。

另外,公告開篇就強調了當下流動性並不匱乏:

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約為1.5萬億元。通常情況下,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保持在六、七千億元左右即可滿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萬億元左右則比較充足,所以總體看,當前流動性總量並不短缺。

從目前的情況看來,我認為央行目的並不在於「心軟」,而是穩定市場的恐慌情緒
實際情況擺明了,流動性並不短缺。而銀行間市場資金價格高企、股市暴跌、工行沒錢了的流言,都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恐慌因素。因此,央行此舉的目的更多在於引導市場的預期,避免恐慌情緒繼續發酵而引發更多的非理性行為。

目前銀行間市場的利率雖然大幅下降,但仍然較前幾月高。如果未來利率很快下降到之前的水平,我覺得這才能說明央行真的「心軟」了。


其實不意味著什麼。央行是的職能就是宏觀調控、保障金融安全與穩定並提供金融服務。央行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為的是保持貨幣市場平穩運行,這只是在干它該乾的事情。

這次的流動性緊張問題並沒有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嚴重,工行的 IT 系統出問題那就真是宕機了,真要是銀行缺錢怎麼也不會輪到工行。另外,央行的調控目標不是把銀行全都干趴下,再說哪家銀行倒了房價也降不下來。120 億元歷史正回購到期就說央行打臉,那差不多就是昨天(2013 年 6 月 25 日)滬市半個小時的成交量。大家別忘了還有 4000 億元的央票就快要到期了,到那個時候再說打臉也不遲。

看新聞不要只看標題,央行這次並不是直接在放水,不過是給那些快死的一口水救命。諸位不妨來看看央行自己是怎麼說的:合理調節流動性 維護貨幣市場穩定,注意這個函的最後一段(我稍微調整了一下格式):

商業銀行要繼續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

一是要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研判,正確估計流動性形勢,沉著冷靜應對流動性波動,避免非理性行為,保持日常流動性合理水平。大型銀行要進一步發揮好市場穩定器作用。重大突發性問題要及時報告央行。對於貸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審慎要求、有利於支持實體經濟、總量和進度比較穩健的金融機構,若資金安排出現暫時性頭寸缺口,央行將提供流動性支持;對流動性管理出現問題的機構,也將視情況採取相應措施,維持貨幣市場的整體穩定。

二是要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按宏觀審慎要求,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合理把握一般貸款、票據融資等的配置結構和投放進度,謹慎控制信貸等資產擴張偏快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加強同業業務期限錯配風險防範。同時,要按照「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要求,在保持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的同時,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先進位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消費升級以及企業「走出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從嚴控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貸款,但不搞「一刀切」。

三是要進一步規範市場交易行為,嚴肅交易紀律,維護良好市場秩序。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報價行要嚴格按照報價準則理性報價,並切實履行報價成交義務。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和貨幣市場成員要自覺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真實報價和交易,嚴禁虛假報價誤導市場。對發生此類問題的機構將予以嚴肅處理。

央行從嚴管理流動性為的是糾正存款存貸款的期限錯配和遏止資金空轉,並不是為了把銀行都給掐死。央行自始自終不放降息、降準的大招,用意已經很明顯:現在市場上的錢是夠用的,只是沒去該去的地方。現在央行定向的放水,只是為了讓好孩子們的日子能稍微好過一點,讓 Shibor 不要高得那麼離譜,畢竟搞出個金融危機也不是央行所希望看到的。


謝邀請。同意不意味著什麼,說央行自打臉的..呵呵..

資金利率回落可能跟央媽對大行的窗口指導有關,暫停了央票發行和正回購,但是沒有逆回購喲親?資金面依然緊張,七月初也不會寬鬆,因為有存款準備金補繳和財政存款回籠。

調存准、降息、逆回購才叫做打臉,這種就是維穩而已。還有我倒想問問,哪年六月錢不緊的,說說看啊

再來看這個函,說得很清楚「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平」,「合理」喲各位,很堅定好嗎!後面恢復寬鬆的速度和程度都非常有疑問。


你們想多了啦

央行原文說的很清楚了
「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動性充足的銀行也開始發揮穩定器作用向市場融出資金,貨幣市場利率已回穩。」

這種常規流動性這是一直都有的,而這些部分符合審核資質的本來就沒多少問題。
至於你問我這會不會是明修棧道暗度開閘放水……過一周再看股市不就知道了嗎。因此我會在7月3日再來這個回答中補充答案。
2013/6/26,上證開盤1954.47

另外,「6月25日,隔夜質押式回購利率已回落至5.83%,比6月20日回落592個基點。隨著時點性和情緒性因素的消除,預計利率波動和流動性緊張狀況將逐步緩解。」
意思很明確了,央行覺得shibor目前的位置屬於正常,可是央行眼中的「正常」可未必就是銀行眼中的「正常」,附上shibor的走勢圖鏈接:
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
shibor越高,意味著銀行間市場上資金越緊缺,要是真的開閘放水,很快就會恢復到年初的水準,你看這走勢像么~~?當然,開閘了shibor未必就回落,因為之前的高漲有很大原因是一些金融機構作死,要是他們頭寸期限控制的不好,就算放閘也還是會體現。反之亦然,如果大家認定了央行要強硬,shibor也還是會慢慢回落,畢竟對於管理者來說重要的是控制預期嘛。


謝邀
知乎上的第一個邀請好激動,謝謝@黃繼新 的鼓勵。
我是很想好好回答下這個主觀的問題,不過找不到客觀的辦法。好俗的說一句:只有時間可以證明。
前任挖的坑有點大,處理起來確實很棘手啊。李博士的水平很多人都是肯定的,我也是看好的那一撥。我不認為這是央行不得已而為之的被動之舉。銀行出現流動性緊張的問題,央行在決定不管的時候,後果是可以預見的包括股市的大幅下挫。而且銀行後期的資金缺口,也是可以計算的。如果在落子之前決策者沒有想過下一步怎麼走,那可能嗎?今天選擇不救,後期救不救,哪一天救,哪些可以鬆口哪些要打壓,我覺得,他是思考過的,並且對後果是有能力承受的。
政策已經表明了,並且也實際警告過了,想必檢討書和下半年工作計劃都老老實實地交了。接下來就是拉你一把,大家立個狀創建一個健康良性的資本市場。而且只是暫停了央票發行和正回購,但是沒有逆回購的。只有貸款業務符合國家政策的,央行才會救。
央行要維護市場的穩定,出手也是合理的,我想大家比較不滿的在於周一股市暴跌之後尾盤卻拉起來了。但暴跌之後抄底的大有人在,預計央行早晚要救的對銀行較為樂觀的也有,至於內幕消息,我不好說一定沒有。不過機構實在沒必要把已經奄奄一息的A股再整一頓,大家都不陪他們玩了,他們接過來也沒有用啊。


很多朋友讓孤鴻預測一下,2017年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孤鴻的回答是:央行貨幣政策效果的邊際效益遞減。

什麼是邊際效益?孤鴻爬到山頂覺得口渴,喝完一瓶水感覺不錯,喝完第二瓶覺得滿足了,這時候再給孤鴻灌第3、4、5瓶水,對孤鴻已經沒有意義了。這就是邊際效益的遞減。

現在的央行貨幣政策也是一樣,用各種形式放水,甚至放出噴泉來,到了銀行資金層面、實體經濟層面,完全沒起到降低利率、恢複流動性的效果。

進入2017年後,央行屢次放水,這與李克強總理一貫的執政風格並不相符。

這屆政府有著極為堅韌的領導班底,尤其是李克強總理的經濟措施,令人擊節讚歎。

2013年末~2014年初,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錢荒,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飆升,餘額寶、財付通等貨幣基金(投向銀行協議存款)利率一度達到8%!當社會各界呼籲給央媽喝點鯽魚湯,催催奶的時候,央行一反常態地「見死不救」,完全靠市場自行調節,並未大規模放水。

可是2017年後,央行屢次放水,頗有大水漫灌的趨勢!

3月21日,央行公開市場進行500億7天、200億14天、100億28天期逆回購操作,當日有500億逆回購到期,實現凈投放300億,連續兩日凈投放。此外,央行還就7、14和28天期逆回購操作需求詢量。

放水的目的何在?兩條:降低利率、恢複流動性。

可是連續放水後,這兩條都沒有實現。越放水,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越高,隔夜拆借高達10%。原本只是中小銀行缺錢,現在甚至連中行、建行、交行、郵儲也在借錢!

銀行缺錢,導致企業、個人融資利率也在增加。

明顯違背經濟學常識的事情,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那麼只有一種解釋:

央行放水越來越猛,市場利率卻越漲越高,這是債務積壓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結果。

當社會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央行的各種工具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是邊際遞減的。重拳擊出,卻打在棉花上。

由於企業債務龐氏化(大型企業不斷借新還舊)之後,資本外流和存量債務對增量資金的需求是無底洞。

簡單說,就是對外貿易的企業,將資金轉移到國外之後,不願意再迴流國內,因此要在國內借款以維持運營;

存量債務是指企業過去所借的錢,要定期償還本金,因此企業需要借新還舊。

愈演愈烈,到了後期,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越放水,反而越缺水,坑怎麼都填不滿。最近幾個月這種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所以未來央行無論怎樣花式放水,逆回購還是定向降准,亦或是同時輔以提高流動性的操作,對實際的資金面影響會越來越小。

大型企業越借款,需要償還的本金就越多;為了償還更多的本金,就要借入更多的錢。需要借的錢越多,利息自然也就越高。

這也就是為什麼,某大型地產企業,甚至接受12%年化利息的借款;

這也就是為什麼,國美等企業,以供應鏈金融之名,去做自融之實。

資金越來越緊,市場便會替央行加息,這是最近這幾個月已經在發生的事了,央行很難壓的住實際利率。

不過讓人覺得信心百倍的是,政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針對房地產鎖定了大量資金、並撬槓桿的現狀,採取有效的措施:

1、各地頻繁出台房地產限購政策、提高首付比例,這是在去槓桿。減少銀行資金向房地產彙集的現象。

2、房貸折扣沒有了,個別地區甚至上浮10%,這等於是變相加息。

3、加強外匯管制,防止企業和個人資金外逃。

孤鴻幾個月前說過,保匯率還是保房價的問題,但從本質上看,經濟發展從來沒有軟著陸與硬著陸之分,也沒有保匯率與保房價之爭。

一個國家在經濟下行周期,如果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一般會採取所謂的硬著陸的方式,主動刺破房地產泡沫,快速貶值本幣,清除市場風險,把國際資本、權貴資本、老百姓資本一同鎖在國內,為經濟的復甦保存實力。如當初的日本、英國都是釆用這種方式。

如何讓主動刺破呢?兩個辦法:加息來提高借款成本、去槓桿來減少企業融資和個人炒房。

主動刺破泡沫+快速貶值本幣的好處在於:國際資本、權貴資本來不及反應,即使退出,房價下跌的損失要承擔,匯率的損失也要承擔。資本是逐利的,損失過多的話可能會裝死等待復甦。因此,國際資本、權貴資本都被鎖定在國內,為下一輪騰飛埋下火種。

問老百姓資本啊?老百姓資本無論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都是被鎖死的命,能拉個墊背的不是更好嗎。

另一種是出路,是站在權貴立場,甚至是站在了國外資本立場上,就是所謂的軟著陸。

「拖」字當頭,拖延泡沫破裂時間,讓本幣緩慢貶值,其實是在讓權貴資本和國外資本以最大化利潤從容撤退。等到國家經濟被徹底掏空,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樣的國家如98年的泰國和俄羅斯,得利的是投機的權貴集團,買單受苦的是普通大眾。

孤鴻經常說,2017年可能是中國的國運之年,而輾轉騰挪的空間,就在上半年了。要去槓桿,要加息,都是央行現在該做的,央行已經在做了,卻還遠遠不夠。

好了,這些事情不是孤鴻能決定的,孤鴻只能根據經濟大形勢轉變自身的投資策略。

黃金、美元現金、港股,都是值得投資的。除此之外呢,孤鴻提出兩大建議:

1、p2p平台的背景是某一大型企業,以這個企業為核心,所有借款項目都是跟這個企業相關聯的公司。這樣的平台的特徵有:一般由這個核心企業擔保,或這個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進行質押;單筆借款金額較大;借款企業成立時間較晚或在借款前幾個月進行過增資。

這種平台完全依附於這一核心企業,一損俱損,如果這家核心企業負債率較高,就更要謹慎。銀行託管並不能規避關聯融資的風險。

孤鴻的策略是:不碰。

2、以企業貸為主的平台,投資時要嚴格考察借款企業的所屬行業和負債情況,尤其是單筆借款金額過大的標,要謹慎投資。這種企業一旦發生逾期,往往處於擊鼓傳花的最後環節,逾期=喪失還款能力。

這時候靠平台兜底,是很難的。

孤鴻的策略是:適當減持、嚴格篩選。

更多理財評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孤鴻論財


我先做個聲明,我不知道知乎什麼時候變成這個樣子了,喜歡躲在暗處攻擊別人,讓人失望,本來經濟學就是很有爭議的東西,大家意見不合可以拿出來說,真理是越辯越明,但是偏偏有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心裡陰暗,喜歡匿名攻擊別人,我告訴你,我基本上不上微博,我看見碎片化的信息就恐慌,你看不慣我的話,認為老實工作就能致富保家,那那些工作一輩子的人可能還買不起一套房子是為什麼?為什麼要靠兩套人的積蓄才能勉強購房?為什麼我們國家名義CPI不高,但是教育醫療房地產節節攀升?為什麼未來30年養老金會缺口?為什麼匯金三次救市也沒有托起A股市場?這些問題你可能不想了解,也不願意去想,反正你認為努力工作就對了,是的,努力工作是沒錯,但是這個世界的經濟就是這麼運行的,制度紅利就是能讓貧富差距拉大,你看不清這些客觀事實,跟頭埋在沙里的鴕鳥一樣。存在就是存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我在這裡回答問題,不是想嘩眾取寵,也不是圖什麼莫名其妙的認同感,我也匿名回答問題,我幾個匿名回答的票數都500多票,我根本就不在乎這些東西,我早就關掉了自己的贊同提醒、關注提醒,我從2011年就開始玩知乎,見證知乎的時間比你長的多,我今天在這裡回答,是剛好最近都了解這些東西,所以分享出來給大家,我以為分享也有額外收穫,沒想到是你這種自已為是的優越感。
我在乎的是什麼?我只在乎我個人的財富凈值,我只在乎如何通過理財能夠保證不被滯脹消化至死,我只在乎能在那些制度紅利中去獲得一點點殘羹碎質,不至於完全成為讓人宰割的羔羊。

最後,我想說的是,相比我這種答案讓知乎變的更糟,我想你的答案可能威力更大,這在經濟學中叫什麼來著?哦,對了,劣幣驅逐良幣,你說對嗎?@匿名用戶

這段話也送給對我有過幫助的知乎。

拜託不要轉載

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央行自己打自己臉唄。

昨天央行還態度強硬,今天就開始放鬆貨幣供給,態度轉變之快。

股市是經濟的先行指標,滬上指數大跳水,昨天大盤跌停,今天開盤又狂跌,跟08年美國次貸一樣,一路到了1850,尾盤大反轉,看來是有內幕消息了。

全國都慌了,很有可能影子銀行的規模遠超央行想像,本來這就是個表外業務,在表內的科目,是同業資產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第二個科目還好說,第一個科目,同業業務,大家互相做橋,你來我往,你不查明細賬根本查不出來,偏偏這個科目的數額又特別大,呵呵,那些說工行沒事的,就算流動性沒問題,也可去看看這兩個科目,大家都是一個雞窩的賊,不說誰乾淨誰骯髒了。

中國經濟被房地產綁架,現在我們的銀行又幫他上了一道鎖,為什麼資本都想往這裡面轉?因為大家都認為房價不能跌只能漲,這就是個無風險套利,利益驅動在那裡,反正繞著圈子都要過去。現在政府債搞得那些基建,不溢價根本不能還本付息,地方政府有財政壓力,銀行也有債務違約壓力,更重要的是一旦大規模項目停了,全國都有需求萎縮的壓力,到時候就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大家回到解放前。

所以,央行也在怕,怕什麼?怕區域性或者系統性金融危機,這東西一旦發生,就需要一劑猛葯才能緩過來,只怕到時央行整個敲山震虎的行為都得不償失。央行現在上的是行政措施,給你點壓力,然後你把「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的檢查寫好了交上來,如果銀行真的能按操作要求辦事,那再好不過了,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一陣風過了,到時候會怎麼樣,天知道?

還記得,跟著光伏產業一起出的政策,產業結構調整,個人金融消費信貸,鼓勵買車買房和個人境外投資么?央行的想法我估計也很簡單,債務可以違約,反正銀行都是政府的,但是需求不能萎縮,先想辦法慢慢去槓桿化,然後引導上下游需求,接著實現對房地產調控。設想是好的,結果誰知道呢?起碼現在光伏不解決技術問題,就是個高成本高污染的垃圾項目。

看到了吧,我們國家就是這麼一團亂麻,我們屁民的財富就在滯脹中慢慢消化,富的人越富,窮的人越窮,在這種大環境下面,大部分人都只有被蹂躪的份,越想越心煩,還是打打DOTA睡覺去吧。


我再上三張圖,大家就能看清楚是怎麼操作的了,這是招行報告裡面說的主要操作方式:

1、通過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投資信託受益權,從而為企業融資的模式。主要又分為兩類:
① 「過橋模式」:待融資企業A 與信託公司合作設立一個單一信託計劃,通過「過橋」企業B 投資該信託計劃從而給企業A 融資,然後企業B 再將該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銀行理財計劃,但企業B 不需要在信託公司進行受益權轉讓登記。從本質看,該模式是銀行理財資金對接企業A 的融資需求。

在「過橋模式」下,「過橋」企業的存在,只是改變了銀行理財資金投向標的,從銀監會禁止的「信託貸款、信貸資產、票據資產」變為監管漏洞之下的「信託受益權」,使得待融資企業A 實質上依然是通過銀行渠道得到了所需的資金,「過橋」企業B 和信託公司從中更多的起到的是通道的作用,收取相關的手續費。從銀行的角度來看,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對應的資產或被計入表外(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或被記為同業資產(保本型理財產品),這從本質上降低了銀行的信貸規模,規避了監管。

在「過橋模式」下,「過橋」企業的存在,只是改變了銀行理財資金投向標的,從銀監會禁止的「信託貸款、信貸資產、票據資產」變為監管漏洞之下的「信託受益權」,使得待融資企業A 實質上依然是通過銀行渠道得到了所需的資金,「過橋」企業B 和信託公司從中更多的起到的是通道的作用,收取相關的手續費。從銀行的角度來看,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對應的資產或被計入表外(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或被記為同業資產(保本型理財產品),這從本質上降低了銀行的信貸規模,規避了監管。
② 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模式:待融資企業A 以自有財產委託信託公司設立一個財產權信託計劃,該信託計劃的受益人為企業A 本身,同時需將財產過戶到信託公司名下,再由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從而受讓企業A 的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從本質看,該模式仍是企業A 從銀行獲得貸款融資(理財資金),只是在加入財產的模式下,企業A 以類似質押融資的方式身兼融資企業和「過橋」企業的雙重角色。


在財產權信託計劃受益權模式之下,待融資企業A 以自有財產設立信託產品,其本身的資產方將財產替換為信託計劃受益權,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受讓企業A 的信託受益權。從企業的資產負債變化來看,相當於以財產質押融得所需資金;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則是以理財的方式完成了為企業A 的融資,並不會帶來信貸規模的增長。
2、銀行自營資金投資信託受益權,主要模式為:
銀行 A 通過信託公司發放一筆信貸貸款計劃,由於銀監會禁止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投向信託轉讓資產,因此需要引入一個過橋企業,銀行A 將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過橋企業,然後過橋企業將信託受益權轉讓給過橋銀行B 的理財產品資金(繞過銀監會監管),最後銀行C 以自營資金受讓過橋銀行B 手中的信託受益權。過橋銀行B 的出現是為了將信託受益權轉化為同業資產,因此銀行C 受讓信託受益權之後也以同業資產入賬,大幅降低信託受益權的風險資產權重,較少資本消耗。從本質看,本模式下,銀行C 以自營資金給待融資企業融出一筆資金,但並未記為「貸款」,而是以同業資產入賬,主要計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之下。

拜託不要轉載


意味著央行已經達到自己的調控和警告意願,在維穩和改革中找尋一個平衡點,如果央行不管,遲早會出問題。


意味著這些金融機構考試不及格,沒有通過央行的改革測試,央行要回去制定分步改革措施……


挺好的,說明小強哥懂得變通,知道和灰色地帶妥協,有壓有放,敲山震虎啊。
補充:看來我輩還是太simple太naive,我開始以為強哥會咬著牙等著死幾個小銀行再說呢。


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吧。
---------------------------------------------------------
整個市場是個缺水的盆地,央行不倒水,就會有人渴死。
但是盆地裏海拔也有高有低,海拔低的地方收益高風險小,所以水一到進去就會聚集在此種地區(房地產,地方城投),姑且稱此為窪地。
海拔也有高的地方,比如說農業等,這些地方有的很要命,有的很重要,有的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不倒水,一旦渴死了,整個盆地都不會好過。
央行不想把水倒給窪地,想把水澆給旱地,但是水一倒下去,自然的在低海拔聚集,只有把低海拔灌滿,才能澆到旱地。
於是盆地的居民一邊苦於澇災,一邊苦於旱災;一邊苦於房價上漲,一邊苦於利率過高。
央行呢,一邊被罵,一邊捏著鼻子澆水。
------------------------------------------------------
大家可以發現,這則故事裡最關鍵的不是央行的行為,也不是水的多少,最關鍵的是地勢,央行不過是被逼迫著做出相對最優的選擇。
在現時中,地勢是什麼?是市場的需求,是地區間的不均衡發展,是價格和收入的畸形,是貧富差距,至於這種狀況形成的根源,我覺得我們可以問一問奧地利學派怎麼說:

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景氣循環是由於政府透過中央銀行釋出過多的借貸資金,因而導致資本借貸的過度容易,從而致使企業家的錯誤投資和資本的錯誤分配,因而形成信用泡沫。

嘿嘿,看到了吧,現在放的水,是原來做的孽啊。


可以搜索微信公眾號:熊貓鎮或者ToooRich關注哦,會經常更新一些金融長漫的,小白看了也能懂金融啦!

可以搜索微信公眾號:熊貓鎮或者ToooRich關注哦,會經常更新一些金融長漫的,小白看了也能懂金融啦!


這是央行代表國家,對金融系統的壓力測試,目的是五大行的老闆們快點站隊,和金融壟斷階級做出政治上的割裂。 不聽話的不會給小錢錢周轉,聽話的馬上給錢。根據今天早上的新聞,已經有部分銀行站隊投降了,目測是工行和中行(證據估計要等過幾天才能出來,兩兄弟的系統都被搞了,勉強算一點證據吧。)。


爲實體業貢獻良多的銀行等機構,就有糖果吃。反之,沒糖果吃咯。


意味著新官上任三把火燒的差不多了,該滅火了。求摺疊?


只是對前幾周偏緊政策的糾偏,總體偏謹慎的態度不變。君不見股市也僅僅是日內反轉、後繼震蕩而已?


商業銀行受資產業務擴張誘惑,強烈逐利導向,資產負債結構錯配,隱形不良資產造成的流動性下降--以上就是央行擔心的核心所在。簡單說,就是商業銀行讓監管當局不放心了,但又不能直接告訴老百姓,這會引起恐慌。怎麼辦?--在你還沒壞掉之前,治理你。這一步是否走,還看不到端倪。


究竟120億對流動性起到多大作用,還有很多假設4W億提到放在實業,你們從08年後實業在國外不斷受阻,光伏產業被架設那麼高的壁壘,出口貿易的困難,加速了資金在國內的流通,4W億也許是致使房地產的爆發,但高鐵還有各種基礎設施的配套這些效果,估計是爾等小民無法真正享受得到,但問題是這次再把資金丟進實業,重新調整銀行的資金結構,這樣把很多實業的人都嚇到,會不會造成了所有人都不敢投資了,請教一下各位大蝦,中國未來將何去何從啊


幾個調皮的整天哭喊著問央媽要錢的股份制銀行,被央媽教訓了一下打了一下屁股,順便也警告了下4個大兒子,以後要好好聽央媽的話,不能只想著賺錢不想著期限錯配的風險


銀行是富二代,央行是他爸,兒子到處風流,把信託,理財,債市,地方債務,房地產統統給風流一遍,現在風流債是要還的,富二代老爸為了給兒子一點教訓,警告了一下,但是在兒子苦苦哀求耍脾氣鬧自殺的情況下 ,老爸還是心軟,決定還是要救救這個扶不起的斗!


推薦閱讀:

市場上的貨幣是如何多起來的?
瑞士央行為何於 2015 年 1 月 15 日宣布取消歐元兌瑞郎 1.2 匯率下限?

TAG:中國經濟 | 宏觀調控 | 貨幣政策 | 流動性 | 中國銀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