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之前看到有人提問關於《紅樓夢》和《水滸傳》的,由於很喜歡《三國演義》,想知道其中細思極恐的那些細節。

《紅樓夢》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 文學

《水滸傳》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 文學

《西遊記》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 文學


鹿的象徵意義。

(文後補敘兔的象徵意義。發現曹睿年齡不光在志里有bug,在演義里也有,亦補續於後)

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鹿,是政權的代名詞,其象徵意義在演義中也多次出現。

其中最著名當屬許田射鹿:

轉過土坡,忽見荊棘中趕出一隻大鹿。帝連射三箭不中,顧謂操曰:「卿射之。」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於草中。群臣將校,見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眾皆失色。——20回

獻帝三射不中——失勢;曹操一箭中的——得勢。

又有遷都童謠:

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6回

鹿,再一次象徵了皇權。

再有小霸王逐鹿喪身:

一日,孫策引軍會獵于丹徒之西山,趕起一大鹿,策縱馬上山逐之。正趕之間,只見樹林之內有三個人持槍帶弓而立。——29回

孫策逐鹿遇刺客,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還有曹睿不肯射鹿:

睿年至十五歲,弓馬熟嫻。當年春二月,丕帶睿出獵。行於山塢之間,趕出子母二鹿,丕一箭射倒母鹿,回觀小鹿馳於曹睿馬前。丕大呼曰:「吾兒何不射之?」睿在馬上泣告曰:「陛下已殺其母,臣安忍復殺其子也。」丕聞之,擲弓於地曰:「吾兒真仁德之主也!」於是遂封睿為平原王。——91回

曹丕射鹿——稱帝(曹睿15歲剛好是曹丕稱帝那一年);

而曹睿不肯射——曹魏政權從他開始走下坡路。

————————————三—分—割—據—紆—籌—策————————————

(編輯於2017年9月27日,補續兔的象徵意義)

看到評論中有朋友問許田射鹿時劉備射中一兔,是否也有其象徵意義?

帝曰:「朕今欲看皇叔射獵。」玄德領命上馬,忽草中趕起一兔。玄德射之,一箭正中那兔。帝喝采。——20回

我認為也是有的:

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
——60回

以兔指代益州,看來都是命中注定啊。

————————————三—分—割—據—紆—籌—策————————————

(編輯於2017年9月24日,補續曹睿年齡bug問題)

看到評論中有多位朋友認為曹丕射殺母鹿而曹睿不忍射殺小鹿這件事和曹丕賜死甄氏有關。我剛開始認為這種可能性從字面上解釋是合理的,但時間有問題。

而且仔細翻書後,發現曹睿年齡不僅在史書中存在bug(歷史曹睿年齡bug早有人論證過,比如知乎上搜到的這篇,我也不能論證得更好,純引用一下:cutebug:曹睿到底是誰的兒子,有沒有可能是袁熙的?),在演義中也有。所以曹睿不忍射殺小鹿時甄氏是否已經被賜死,就說不清了。

而既然本題問的是演義,證據就應該以演義為準。具體分析如下:

(毛本演義中對曹魏年號變遷記載不全,故引文均取自嘉靖本)

帝入洛陽,見宮室燒盡,街市荒蕪,滿目皆是蒿草,宮院中只有頹牆壞壁而已。旋蓋小宮,與帝後住坐。百官朝賀,皆立於荊棘之中。是歲大荒,敕改興平為建安元年。——27回(註:以本年為時間基點)
至建安八年春二月,操分路攻打,譚、尚、熙、干皆大敗,棄黎陽而走。操引兵追至冀州。譚與尚入城堅守——63回(註:毛本此處為曹丕納甄氏前最後一個有明確記載的明確時間點)
(審)配向北坐,引頸就刃而死。時建安九年秋七月也。……大軍入城。長子曹丕,字子桓,時年十八歲。——64回(註:毛本未提及建安九年秋七月,此後曹丕納甄氏)
(曹操)言訖,長嘆一聲,淚如雨下,氣絕而亡。壽六十六歲。時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下旬也。——156回
曹丕受了魏王,即傳令旨,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157回
漢帝從之,乃遣太常院官卜地於繁陽,築起三層高台,擇於十月庚午日寅時。……魏王曹丕即受八般大禮,登了帝位。賈詡引大小官僚朝於台下。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大魏。——159回
維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朔,越二十日丁巳,皇帝備敢用玄牡……於是文武多官,皆呼萬歲。拜舞禮畢,改元章武元年——160回
孔明曰:「國不可一日無君,請立嗣君以承漢統。」乃立劉禪即大蜀皇帝位,改章武三年為建興元年。——169回
卻說魏主曹丕在位七年,乃黃初七年,即蜀之建興四年也。……言訖,墮淚而崩。時年四十歲,歿於洛陽宮嘉福殿。在位七年。……於是曹真、陳群、司馬懿、曹休四人,一面舉哀,一面立曹睿為大魏皇帝。——181回
大蜀建興五年冬,諸葛丞相平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細作報入洛陽。此時,魏主曹睿太和元年,升殿設朝。——186回
是年,乃建興十三年春二月。孔明入朝奏曰;「臣今存恤軍士,已經三年。糧草豐足,軍器完備,人馬強壯,可以伐魏——202回(註:嘉靖本此處「建興十三年」誤,毛本作「建興十二年」,正確)
卻說魏主設朝,因舊歲有青龍自摩坡井內而起,故改為青龍元年。此時乃青龍二年春二月也。——203回
卻說魏主曹睿將青龍五年改為景初元年——210回
魏主(曹睿)昏沉,口不能言,只以手指太子,須臾而卒。在位十三年,壽三十六歲,時景初三年春正月下旬也。——212回

將上述多處引文梳理一下:

(因漢、魏、蜀年號不同,為使讀者一目了然,本文將建安年號一直沿用到曹睿去世

建安1年 獻帝改元,本文以此為時間基點。

建安8年2月 曹操開始攻打冀州

建安9年7月 曹操破冀州(鄴城),曹丕(18歲)納甄氏。

建安25年(延康1年、黃初1年) 曹操死,曹丕先繼魏王、後10月稱帝

建安26年(黃初2年、章武1年) 劉備稱帝

建安28年(黃初4年、章武3年、建興1年) 劉備死,劉禪繼位,改元建興

建安31年(黃初7年、建興4年) 曹丕(40歲)死,曹睿繼位,未改元

建安32年(太和1年、建興5年) 曹睿改元太和

建安38年(青龍1年、建興11年) 曹睿改元青龍

建安39年(青龍2年、建興12年) 嘉靖本此處有誤,毛本正確

建安42年(青龍5年、景初1年) 曹睿改元景初

建安44年(景初3年)正月 曹睿(36歲)死

容易算出:曹操於建安9年7月破冀州(即鄴城),此後曹丕納甄氏,按常理曹睿最早也是建安10年夏天出生的,則他建安44年正月去世時,還沒到34周歲生日,即便按虛歲算也到不了36歲。

而曹睿不忍射殺小鹿時,按原文記載是他15歲那年的2月;根據他對曹丕的稱呼為「陛下」,可知曹丕此時已經稱帝;再根據曹丕是建安25年10月稱帝,則曹睿不忍射殺小鹿事件最早發生在建安26年2月。此時曹睿還沒到16周歲的生日,15歲到也解釋得通。

如果按毛本,建安8年2月曹操開始攻打冀州,之後時間記載不詳,曹操可能沒用多久就攻破鄴城,則曹丕納甄氏可提前到建安8年,曹睿出生就有可提前到建安9年初甚至建安8年底。這樣算來,曹睿建安44年正月去世時,就可以說成35周歲,或者36虛歲了。但這樣一來到建安26年2月曹睿不忍射殺小鹿時,他又肯定超過15歲了。

總之和曹睿相關的兩個年齡記載,最多只能滿足一個,想不到讓兩者同時滿足的合理解釋。


謝邀。

羅貫中描述姜維文能運籌帷幄、武能上陣單挑,文武全才,是這麼安排戲份的:
識破諸葛亮計策,然後單挑趙雲,還用計策襲了諸葛亮的營。
之後歷代三國遊戲,他是少見的武力、智力雙90的了。

但是,其實《三國演義》隱藏著兩個真正文武全才的怪物。

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馬懿到來;忽見一枝魏兵殺到,延縱馬向前視之,正是 司馬懿。延大喝曰:「司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槍接戰。不上三合,延撥回馬便走, 懿隨後趕來。

張郃死後,魏延已是當時三國第一猛將了。司馬懿居然挺槍去戰?還真打了幾個回合?如果司馬懿武力不濟,魏延早就一刀斬了,何必還詐敗,說明確實戰司馬懿不下啊!
魏延撥馬而走,司馬懿還敢追?要知道司馬懿比諸葛亮還謹慎小心,若對自己武力沒有十足的信心,可不敢啊。

但更偉大的是這位:

朗遂引兵會合白虎,同陳兵于山陰之野。兩陣對圓,孫策出馬,謂王朗曰:「吾興仁義之兵,來安浙江,汝何故助賊?」朗罵曰:「汝童心不足!既得吳郡,而又強並吾界!今日特與嚴氏雪仇!」孫策大怒,正待交戰,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馬舞刀,與慈戰不數合,朗將周聽,殺出助戰;孫策陣中黃蓋,飛馬接住周聽交鋒。兩下鼓聲大震,互相鏖戰。忽王朗陣後先亂,一彪軍從背後抄來。朗大驚,急回馬來迎:原來是周瑜與程普引軍刺斜殺來,前後夾攻,王朗寡不敵眾,與白虎、周聽殺條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弔橋,堅閉城門。孫策大軍乘勢趕到城下。分布眾軍,四門攻打。

王朗,王司徒。
拍馬舞刀,大戰東吳三大猛將之一太史慈(另兩位是周泰和甘寧)。貨真價實的單挑。
而且還「互相鏖戰」,那是打了一會兒的。
周瑜與程普夾擊,王朗才寡不敵眾而去。可見勇猛如太史慈,也無法把王司徒怎麼地。
王司徒不止是經史精通、能生兒子(王肅)、善養孫女(王元姬),刀法也了得。跟太史慈打居然不敗,遊戲里不給他80+的武力,不能夠啊!

三十年後祁山相見,如果不是出於禮貌,王司徒早就拍馬舞刀衝過去,活捉諸葛亮了!


從孫策的一個夢開始:

劉繇自領兵於神庭嶺南下營,孫策於嶺北下營。策問土人曰:「近山有漢光武廟否?」土人曰:「有廟在神亭嶺上。」策曰:「吾夜夢光武帝召我相見,當往祈之。」——《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這是原著中輕描淡寫的一個細節,但仔細思考,卻大有玄機。

1、帝王廟多建於首都,或者建於皇帝的家鄉,再或者皇帝在某處發生過重大事件,也會建廟。但劉秀一生都與江東沒有太大關係,為何神庭嶺有劉秀廟?

2、從孫策日後斬于吉的事情來看,他是不信鬼神的人,但為何此時因為一個夢,就偏偏要去廟裡祭祀呢?

3、孫策為什麼偏偏要夢見光武帝劉秀?

我覺得作者絕對不會平白無故加了這個細節。


要想弄清這三個問題,有必要先去看看是劉秀的發跡史。

從劉秀的那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如陰麗華」可以看出,劉秀從小就沒想當皇帝的心思,但他哥哥劉演不同,經常自比劉邦,嘲笑劉秀只懂買房種田。整體來說劉演比劉秀,更有領導的氣質與野心。最終也是因為哥哥劉演起兵要造王莽的反,劉秀才順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可是劉演後來死了,這下把劉秀推到了風口浪尖,最終在他的奮鬥下,成就帝業。如果劉演沒死,那麼後來當皇帝還是劉秀嗎?我想肯定不會!


再拿「劉家兄弟」和「孫家兄弟」進行對比。

劉秀跟著哥哥劉演打天下,孫權跟著哥哥孫策打天下。劉演死了,劉秀稱帝了。孫策死了,孫權稱帝。劉秀稱帝後,追謚劉演為「齊武王。」孫權稱帝後,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都是王爵,而不是帝。常有人以此黑孫大帝對他哥薄情,其實大帝是在效仿光武。


了解這個幾點之後,再來看孫策的這個夢,就很有意思了。

1孫策做夢。2去神庭嶺。3遇見太史慈。4收降太史慈後,孫策有了得力助手,平定江東。5孫策被江東異己分子殺死。6孫權稱帝。如果孫策不死,孫權會稱帝嗎?也絕對不會——孫策夢見光武帝召喚,召喚他去幹啥?召喚他去死!隨後上演劉秀與劉演同樣的戲碼。

從能力與性格上來看,劉演與孫策有很大的相似度。從隱忍方面,劉秀和孫權也有相似度。但奈何大帝的軍事水平太渣了,和打過昆陽之戰的光武相比,簡直是圖樣圖森破。所以就不拿劉秀和孫權做詳細對比了。

一個簡簡單單的夢,不但暗示了孫策、孫權兩人的命運,還映射出江東政權的命運。我細思恐極的不是小說中孫策的這個夢,而是老羅埋的伏筆實在毒辣呀。

最後做一個小小的發散:文章開頭我提了一個問題,為何神庭嶺有劉秀廟?大家有沒有發現孫策征討的對象是劉繇,而劉繇是正兒八經的漢室宗親。孫策討伐劉秀的後代,夜晚夢見了劉秀的召喚。不知在這個夜晚,劉繇在神庭嶺的光武廟前,是否立下過一個毒咒呢?


歡迎關注本人的微信公眾號:小方說歷史(xfsls1990),輕鬆讀文史,瀟洒侃古今。


關公死於赤兔馬的年邁。

馬在5—10歲期間適合作為戰馬使用。過了這個年齡段就沒有什麼速度和爆發力可言了。

而赤兔馬從公元189年首次出現,到公元220年關公敗走麥城,活躍了30多年。這幾乎相當於一個120歲的老人還在參加馬拉松。

在《三國演義》中,董卓將赤兔馬贈與呂布發生在公元189年,可見赤兔馬當時已可上戰場,年齡姑且算做5歲,開啟了赤兔馬的「呂布時代」。也正是這一時期,赤兔馬經歷了三英戰呂布、李傕郭汜之亂、兗州徐州之戰等高強度、大規模的戰鬥,直到公元198年呂布被擒,共度過了9年的時光。

關羽乘赤兔馬斬殺顏良發生在公元200年,那時赤兔馬15歲左右,正式進入「關羽時代前期」。雖然馬到中年,但腳力還是不錯的。此後赤兔馬一直活躍,「關公馬快」成為關羽開掛最合理的解釋:

「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面前,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

「與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關公趕來。孟坦只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早已趕上,只一刀,砍為兩段。」

一直到赤壁之戰,赤兔馬還在故人曹操面前露了一臉。不過那時已是公元208年了,赤兔馬已有近25歲的高齡:

「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

赤壁之戰後,赤兔馬逐漸進入「關羽時代後期」,很少再露面。但字裡行間多少能看到赤兔馬年邁體衰的徵兆:

「戰不到三十餘合,忠詐敗,雲長趕來。忠想昨日不殺之恩,不忍便射,帶住刀,把弓虛拽弦響,雲長急閃,卻不見箭;雲長又趕,忠又虛拽,雲長急閃,又無箭;只道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將近弔橋,黃忠在橋上搭箭開弓,弦響箭到,正射在雲長盔纓根上。」

黃忠好整以暇地拈弓搭箭射了三次,關羽居然沒趕上!想當年顏良連說一句話的功夫都沒有,文丑剛轉身就被追上。赤兔的體能下降可見一斑。赤壁之後,赤兔馬再也沒有趕上過任何人:

「斗至五十餘合,龐德撥回馬,拖刀而走。關公隨後追趕(沒趕上,被射中)。」——公元219年,赤兔馬35歲左右

「拍馬舞刀,直取蔣欽。不三合,欽敗走。關公提刀追殺二十餘里。」——公元220年,赤兔馬36歲

在關公敗走麥城之際,赤兔馬已經連普通戰馬都趕不上了。「提刀追殺二十餘里」這種景象根本是無法想像的,可見赤兔馬已經相當不堪用了。果不其然,關公最終被絆馬索絆倒受俘,赤兔馬絕食而死:

「關公既歿,坐下赤兔馬被馬忠所獲,獻與孫權,權即賜馬忠騎坐。其馬數日不食草料而死。」

一匹老馬騎了十幾年,關公就死在了糊塗上。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PS.

評論區真是令人大開眼界,無數的人在反駁:「關羽後來騎得是赤兔的後代。」

知乎用戶的水準下降得這麼快了?


看了各位大大的回復,忍不住也提一個自己認為細思極恐的發現。
劉備的臨終遺言大家都知道吧。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不深究了,我們說說其他的。
結合劉備身前的行為來說,他說出這樣的話其實也不算太意外。
但是意外的是讓我從這句話體會到了劉備的無奈與絕望。
劉備一國之君,卻在教育子嗣時說出這麼天真的話難道不讓人感覺非常的意外?
劉嬋到底聰明,還是愚蠢網上早已吵翻了天。
知子莫若父,從這句話不難看出,劉備其實對劉嬋是不滿意的。
他沒有給自己兒子說匡扶漢室的豪言壯志
也沒有說出師北伐,還於舊都的夢想。
他只是告訴自己的兒子,好事多做,壞事少做。
也許生於普通家庭父親給兒子這句話是極好的。
但是,劉禪出於帝王家。
權謀心術,一概不會。
帝王謀略,全都不學。
軍事政治,一律不明。
大概的感覺就是,劉禪如果什麼都會了,早晚兵敗,落得慘死,劉家絕後。
還不如教成一個懦弱的好人,苟全於亂世,保全劉家血脈。
所以他死前才給諸葛亮說那些話,才會叫自己兒子言聽計從。
歷史其實史上父親臨死前給兒子交代要繼續圖謀雄圖大業的事情不要太多。
李克用三支箭遺命李存勖是絕對的經典。
但是一代梟雄劉備告訴自己孩子的是什麼。。
哎,看完後只剩一聲長嘆。
那種終於知天命的悲嘆
終於明白逆天難的絕望
那種為人父的糾結於羈絆。
那種理想不復存在的傷感。
也許劉備臨死前望著那個跪在自己榻前的孩子,
想的不是光復大業,想的不是萬里江山。
想的不是往昔的光輝歲月,
也許只剩擔憂:為父如若不在,我兒如何是好~~
哎~


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吳國太在甘露寺看婿,孫權安排賈華在席間殺掉劉備,書上有這麼一段:
「趙雲謂玄德曰:「卻才某於廊下巡視,見房內有刀斧手埋伏,必無好意。可告知國太。」玄德乃跪於國太席前,泣而告曰:「若殺劉備,就此請誅。」國太曰:「何出此言?」玄德曰:「廊下暗伏刀斧手,非殺備而何?」國太大怒,責罵孫權:「今日玄德既為我婿,即我之兒女也。何故伏刀斧手於廊下!」權推不知,喚呂范問之;范推賈華;國太喚賈華責罵,華默然無言國太喝令斬之。玄德告曰:「若斬大將,於親不利,備難久居膝下矣。」喬國老也相勸。國太方叱退賈華。刀斧手皆抱頭鼠竄而去。」
初次看時,覺得孫權和呂范互相推卸責任,賈華背黑鍋險些被斬的情節很搞笑,像是喜劇片里的情節。但在現實中,幫領導背黑鍋的大有人在,上到權門副職,下到基層臨時工,輕則背上罵名,撤職罷官。重則入獄服刑,甚至丟掉小命。而因他們的頂罪而平安無事的上司卻安然無恙,這套百試不爽的招術也不知道被我國的領導們熟練地用了幾千幾百年?又有多少炮灰莫名其妙含冤頂包?細想,真是恐怖之極。


李儒很可能練過千斤墜

卓拾戟再趕,布已走遠。卓趕出園門,一人飛奔前來,與卓胸膛相撞,卓倒於地

(接第九回)卻說那撞倒董卓的人,正是李儒。當下李儒扶起董卓,至書院中坐定

當時的董卓很胖【卓屍肥胖,看屍軍士以火置其臍中為燈,膏流滿地】,怎麼著也得有三百斤。這麼一個高速移動的胖子,撞到李儒以後居然是董卓摔倒了!李儒不僅沒事,還有餘力把董卓扶起來……


在《三國演義》里,眾多人物的死亡時間與原因都是和歷史對不上號的,其中原因很多,待我細細講來。

第一種情況叫經驗包死,代表人物有麹義、呂曠和呂翔

先說麹義,他本是袁紹帳下一員猛將,最後是因為受到袁紹猜忌而被殺,但在演義里,他被羅菊苣果斷當成了經驗包送給了剛剛出場的趙雲——

麴義馬到,先斬執旗將,把綉旗砍倒。公孫瓚見砍倒綉旗,回馬下橋而走。麴義引軍直衝到後軍,正撞著趙雲,挺槍躍馬,直取麴義。戰不數合,一槍刺麴義於馬下。

而呂曠、呂翔兩兄弟更倒霉,本來以為投降曹老闆之後就可以從此老婆孩子熱炕頭不用發愁了,結果沒想到羅菊苣大筆一揮,他倆就在新野被當成經驗包投餵給了要閑得長毛的張飛和趙雲——

呂曠出馬曰:「吾乃大將呂曠也。奉丞相命,特來擒汝!」玄德大怒,使趙雲出
馬。二將交戰,不數合,趙雲一槍刺呂曠於馬下。玄德麾軍掩殺,呂翔抵敵不住,引軍便走。正行間,路傍一軍突出,為首大將,乃關雲長也;衝殺一陣,呂翔折兵
大半,奪路走脫。行不到十里,又一軍攔住去路,為首大將,挺矛大叫:「張翼德在此!」直取呂翔。翔措手不及,被張飛一矛刺中,翻身落馬而死。

如果說麹義他本來就死在了袁紹和公孫瓚的戰爭期間,羅菊苣只是給他換個死法來襯托下主角,還不算太冤的話,那呂曠呂翔兩兄弟簡直就是冤比竇娥了,本來投降之後啥事沒有,結果生生被羅菊苣拖出來寫死……

第二種情況叫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死,代表人物有甘寧、潘璋、馬忠、呂蒙、太史慈(我真不是黑吳國- -

先說甘寧,這員東吳虎將的事迹自不必說,在歷史上他在夷陵之戰之前就死了,而且是病死。但羅菊苣可能覺得劉皇叔那仗打得太慘了,讀者讀起來會太憋屈,所以就將這員東吳大將復活,之後讓他死在了蠻王沙摩柯的箭下——

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血,碧眼突出,使一個鐵蒺藜骨朵,腰帶兩張弓,威風抖擻。甘寧見其勢大,不敢交鋒,撥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頭顱。寧帶箭而走,到於富池口,坐於大樹之下而死。樹上群鴉數百,圍繞其屍。

而潘璋、馬忠和呂蒙這三位聯手害死關羽的傢伙,死得就更是一個比一個慘了,潘璋被關興砍了腦袋,馬忠被刺殺了,而呂蒙是被關二爺索命而死——為了讀者不被氣出心臟病,你們三位一路走好吧!

而太史慈其實屬於另外一種喜聞樂見,他做為曾經和王一起並肩♂戰鬥過的男人,卻在206年就早早去世了,這樣的結局讀者怎麼可能接受!於是羅菊苣只能在209年的合肥之戰里強行把已經入土三年了的太史子義給拉了過來,並最終戰死沙場。望著被將士們的鮮血染紅了的夕陽,太史子義說出了那番蕩氣迴腸卻又充滿不甘的遺言——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第三種情況,叫做輕輕地,我走了死,代表人物有趙雲和馬超

在五虎將里,真正描寫了死亡細節的,只有關二爺、張飛和黃忠,而趙雲和馬超的死則只是由報信的人通報下就完了,雖然在得知死訊之後丞相也都是痛哭不已,但給人的震撼遠遠不及將死亡細節給寫全了。從前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武將的死法是可以不按歷史來的,那為什麼羅菊苣不給趙雲或者馬超寫一個壯烈的結局而是僅僅一句話就帶過了呢?在我看來,這大概還是為了照顧讀者的感受吧。從關二爺和張三爺的死,到黃老爺子的戰死與夷陵之戰的徹底失敗,做為絕對正面和超級偶像的蜀漢遭到了一系列的巨大打擊,名將一個接一個的凋零,萬人崇拜的關二爺被砍了腦袋就夠虐的了,之後萬人敵、智(可能稍微差一點)勇雙全的張三爺又被砍了腦袋,之後沒多久老當益壯的黃老爺子也被吳狗殺了,作者也怕被讀者約出來談人生啊……

於是,羅菊苣為了不被讀者們寄刀片,只能給趙雲和馬超這兩個擁有無數粉絲的超級偶像寫了一個黯然離去的結局,讓他們輕輕地來,輕輕地去,輕輕地招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而演義里其實也有兩個人的死是神還原的,一個是張郃,同樣是因為追擊諸葛亮,同樣是在木門道,同樣是膝蓋中箭……羅菊苣尼故意的吧- -

另外一個則是董襲,此人是東吳武將,善水戰,光榮的歷代三國志里他都是水S,然後,在濡須口之戰里,他,被淹死了……羅菊苣為了警示人們淹死的都是會水的這一真理,於是將這段內容分毫未改的寫進了演義里。


王司徒和丞相都是山東臨沂人,想像一下他們用山東話對罵的場景……

窩從(四聲)尾撿果悠入呲吼焰物吃值認


歷史最大的魅力在於,設身處地,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來經歷那些人,事,會喘不過氣來。
三國演義里誰出場跨度最大?不是曹操,不是諸葛,不是趙雲,
廖化,這個蜀中無大將,才讓人記起並嘲諷的傢伙。
廖化第一次出場。關羽帶在橋頭和人妻愛好者曹操告別——曹操為此失去了這輩子最愛的一個男人(郭嘉賈詡不算,敵對立場才是真愛,才虐,才有看點)——一轉頭,嫂子不見了!典型裝逼不成,反丟人。這時候廖化來了。

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恰纔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關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現在山中。」關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時,百餘人簇擁車仗前來。關公下馬停刀,叉手於車前問候曰:「二嫂受驚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關公問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

黃巾錦衣,持槍跨馬——出場倒也不錯,子龍之類也就這樣了吧。需要一提的是,廖化當時想跟隨關羽的,結果關羽沒有答應。
再次出現就是在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投靠劉備成功,被安排為副將,助關羽守荊州。然後,定成都,破漢中,攻城略地沒有他。關羽這邊霸氣十足的重頭戲——單刀赴會和水淹七軍,也沒他什麼事。直關羽敗走麥城,化單騎出去要救兵被孟達彈掉,廖化「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挺心酸。

後來豬哥北伐,廖化幹什麼了呢?運糧左軍領兵使,我知道,會有人說運糧是很重要的差事,我知道,可是換你你願意嗎?同樣的,跟馬超一起來的馬岱,是平北將軍、陳倉侯。這時候,他四十多了。

六次北伐,老一輩的武將陸續隕落,廖化跟小強一樣,堅持了下來。終於,在六出祁山時,木牛流馬一戰,追擊司馬,取得頭盔一個,得了頭功。我想,這就和一個連續奮戰十年高考的大爺,最後一次考上清華差不多吧。那個慶功宴上,這個年邁的老頭子,應該開心得跟個孩子一樣吧。

秋風五丈原,姜維上位,那時候他六十歲左右,地位僅次於姜維夏侯霸。「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在那些夜晚,是否會摸著虎符發抖,是否會在兵營興奮地來回走動,是否會仰望星月,回憶起曾經逝去的英豪,梟雄曹操,多智諸葛,無雙呂布……
以前他什麼都沒有,只是仰望著那群才智超群的豪傑——為他們鼓掌;現在,他因為資質,什麼都有了,卻沒有聽到 任何掌聲,以前沒有,現在沒有,到今天,也沒有……

蜀漢滅亡後,稱病不朝,遷徙洛陽途中,逝世。

這個男人,生於黃巾起義,死於三國末期,他見證了整個時代的變遷。他做過山賊,當過軍人,是典型自下而上的人物,他比任何人都了解這個社會的體系。曹操袁紹之類大家,只了解上層社會;阿斗只知後諸葛時代,他卻見證了所有的一切。
他無能也默默無聞,親切得就像是普普通通的我們。他不屬於新的時代,他寧願把自己流放到那個群英薈萃的時間,就算知道這自己是那麼渺小。他足夠的老,也在平靜中死去。死去的時刻,阿斗在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最後放一個三國志中廖化的武將圖,這是一個網友玩的漢中劇本發現的——一廖化在這個遊戲里,101歲才第一次生病,身上什麼都沒有,全靠自己養生,在112歲的時候死去。

(註明下,這是光榮遊戲《三國志》)

再說一個不讓人察覺的點:劉備入川,勸說劉璋投降,鄧艾偷襲成都,勸阿斗投降,是同一個人,

譙周。


簡單說,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其實就是逃出許昌的漢獻帝——換而言之,有一刻開始,曹操手裡的獻帝是假的。

試想:劉備是皇叔,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為什麼要沐浴更衣去草廬拜訪一個村夫?為什麼劉備絕不能讓張飛動粗,要三個人一起畢恭畢敬地候著?真相只有一個:他們要見的是真的大漢天子,他們行的是朝拜天子的禮儀。再試想:為什麼諸葛亮的門童為什麼要對劉備說,自己記不得這麼多頭銜?顯然,這位是天子近侍,他必須要先折煞一下外臣、軍將的氣焰——而這裡的童子,說的更多的是聲音而不是年齡。

於是很多事情的真相也就水落石出了:為什麼在草廬時,諸葛亮足不出戶就可以有《隆中對》的視野?因為這許多年來,他坐天下之中,觀英雄成敗,他看得太清楚了。為什麼諸葛亮平居敢自稱「卧龍」?為什麼劉備臨終前會對諸葛亮說,「汝可取而代之」?因為這位就是大漢天子,終究還是漢室天下……

關鍵在於獻帝是如何成功脫身的?脫身之後的他為什麼不即刻起兵討曹?

顯然,衣帶詔是成功的。獻帝——請允許我這樣稱呼他——從一開始就是傑出的策劃師,他的每一滴血都沒有白流。劉備接到衣帶詔以後,不可能潛逃,他之所以走了,就是因為營救漢帝的計劃成功了。曹操畢竟也是高手。他發現真的皇帝不見了,即刻把董承一干人等處決。這樣,在許昌的天子近臣都死了,沒有人知道獻帝長什麼樣,曹操說是誰就是誰。這步棋,曹操一直很得意——只要假的天子在手,真的天子也不敢貿然出擊。他後來回憶道:「外頭要是知道皇帝失蹤了,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了。」

獻帝離開了許昌。他固然很想即刻召集諸侯,以天子的名義討曹,但這太危險了。假作真時真亦假——「天子」,某種意義上就在許昌,一個外人突然宣稱某人是天子,很可能就是袁術或者艾德·史塔克的下場。是的,在他沒有實足的證據或相當的實力之前,各路諸侯都可以宣稱他是冒充的,以討伐叛賊的名義討伐他。他需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這也是「卧龍」的喻意。而獻帝從來是謹慎的——這就是後世說的,「諸葛從來不用險……」 現在,當務之急,他需要投奔一個可靠的人隱居起來。

這個人當然就是劉表。

一則他也是漢室宗親,再則襄陽畢竟離許昌很近,免去許多周折——事實上,他隨時準備著殺回許昌。當然,這件事應該只有劉表、劉備、水鏡先生、徐庶、黃承彥等很少人知道。於是,黃承彥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獻帝,從而鞏固荊州集團與獻帝之間的合作。而劉備也不惜千山萬水,來投奔劉表。一個以南陽為中心的集團就形成了。從這一天起,劉協字伯和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諸葛亮字孔明,他的荊州團隊精心為他打造的身份。

劉備勸劉表偷襲許。事實上,這是漢獻帝的戰略安排。

獻帝回到了許都就可以恢復自己的真正身份,召集天下諸侯。以劉關張之勇,統劉荊州之兵,大業可成,漢室可興!不幸的是,劉表有他自己的算盤。獻帝一旦起兵攻許,最後還是他的荊州軍與曹操血拚。而知道真相眼淚掉下來的曹操也會把他當做頭號敵人。無論最終勝負如何,劉表只是鷸蚌中的一個,而得利的恐怕是劉備或其他諸侯。劉表不願意冒險,他決定觀望。天子是他手中的奇貨,他希望在對他更有利的時候撒出去。

劉表的舉動讓漢獻帝大失所望。這讓他意識到,他不能只是南陽一屆隱士,他必須更進一步,獲得一個真正的決策者的身份,投身到這個權力的世界中。

三顧茅廬其實是漢獻帝和劉備之間的往返磋商。

經過三輪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劉備給漢獻帝軍師的身份,漢獻帝從此掌握劉備集團的決策權——甚至劉備很多時候都要服從他的指揮——顯然,這會讓不了解內情的關張很不滿。但漢獻帝為此做出了重大讓步:他將放棄劉協字伯和的身份,從此諸葛亮字孔明就是他唯一的身份!這意味著,最終繼承大漢天子的,將是劉備的後裔,而他,終究是要向劉備下跪的。獻帝的內心是痛苦的——但為了大漢天下, 這又算得了什麼!

這之前還發生了一個插曲。徐庶的母親是潁川人,一開始就是漢獻帝身邊的人,從許昌一直護送獻帝到南陽。但曹操的特工抓住了她,掌握了關鍵線索,開始嚴刑逼供。這個時候徐庶就只能離開劉備,去許昌處理這次危機。所以徐庶臨別的時候說得很隱晦,他說他現在方寸亂了——是的,不止他,整個計劃的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喉嚨口。好在,徐庶出色地處理了這件事。徐母自盡。曹操失去了關鍵證人,只能設法控制住徐庶。這個過程中,挫敗讓曹操動了殺心,於是他打算大軍南下,擒住諸葛——一切自然水落石出。

於是,改變身份之後的漢獻帝終於可以於曹操對決了。他首先火燒博望新野,出了一口惡氣,然後,依據他的戰略規劃,就要聯絡東吳。這時,他真正擔心的事終於被擺到了他的面前:他其實沒見過諸葛瑾!雖然他和他的團隊早有準備,當一旦當面對質,難免尷尬。所以《三國演義》說:

瑾曰:「賢弟既到江東, 如何不來見我?」孔明曰:「弟既事劉豫州,理宜先公後私。公事未畢,不敢及私。望兄見諒。」

這都是面上的話。諸葛瑾其實說的是:「你誰呀!」獻帝說:「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你先兜著……我們慢點聊。」現在,整過過程中牽線搭橋的就是魯肅。在魯肅等人的牽線搭橋下,孫劉聯盟,大破曹軍。而諸葛瑾和諸葛亮這對假兄弟,也必須演下去。其實,從名字中還是可以看出破綻的:諸葛「瑾」、諸葛「均」都是斜玉旁——均字少掉的那一橫是後世的傳抄的遺漏,好比華雄很有可能叫葉雄,就是因為繁體字華和葉相近。顯然,諸葛亮與他們不同。亮,字孔明。「孔」其實就是「非常」、「很」的意思,亮、孔明就好比後世所謂的正大光明。孔明也好,卧龍也好,這都是獻帝一開始設計好的、標記自己帝王身份的線索。

說來,魯肅真是一個好人。他也知道,劉備勢力太弱了,這個盟友沒有什麼價值;他也知道,周瑜有很多機會可以幹掉諸葛亮,進而瓦解劉備勢力。甚至,在他本來的戰略規劃中,東吳就是要取西川的,孫權就是要稱帝的——這裡根本就沒有劉備的位置。但無奈他知道了內情。天性忠厚的他決定為大漢盡最後一份忠誠,他要保護諸葛亮。而周瑜,當然是鬥不過卧龍的。後者是真命天子,他的血可以召喚「神龍」——無論是大霧還是東風……周郎選錯了對手。很多年後,當事人都死了,孫權後來知道了其中原委,他感慨周瑜的際遇,又覺得魯肅這傢伙當時背叛了他——說的就是這件事。

之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劉備每在外作戰,諸葛亮總是坐鎮中軍,這都是一開始約定好的。諸葛亮——也就是大漢真正的天子——會用自己的智慧,重振祖宗的基業!

曹操這邊就比較苦悶,他眼巴巴地看著天子溜走了。對於他手裡的假「天子」,他一天比一天更加不敬——是的,他無須敬畏,這是他找來的冒牌貨——終於荀彧都察覺出了曹操的變化。曹操也是無奈。醉了的時候,他吟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南飛的烏雀或許就是溜走的天子吧。「他終究可以依靠誰呢?」曹操問。「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還是回我這裡吧。

然而,漸漸,劉備和諸葛亮(也就是漢獻帝)之間產生了裂痕。

一個導火索是劉封事件。劉備處死了這位養子。這不能不讓諸葛亮(漢獻帝)擔心自己的處境。如果劉備開始剷除劉氏成員,以鞏固劉禪地位,那麼下一個遭殃的職能是諸葛亮自己。在一段時間內,諸葛亮處境相當尷尬。但隨著劉備自作主張,夷陵慘敗,白帝託孤,一切又回到了一開始的草廬協議下。大敗之後的劉備,或許明白了過來:「皇上啊,你的天下,你放開手去取吧。」於是諸葛亮揮師北伐,光複本屬於自己的漢室……

他內心的苦悶只有自己知道。《出師表》中,他說了那麼許多,最後卻說:

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他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因為他說的那些,什麼布衣,什麼躬耕,其實都不是真的!他也許想說,「真正懂我的人應該知道,我之前講的那些都毫無意義——你們要像扔掉梯子一樣扔掉他們。」但他連這都不能說。一切有意義的,他只有保持沉默。只有他的淚水,這是真的。

眼看著白痴的劉禪,他固然想過恢復自己的身份。但想到當年草廬的約定,想到與劉備之間多年的羈絆,他又有所猶豫。這麼多年來,他早已習慣了漢臣的身份。他多麼希望自己真的是大漢的丞相啊。九泉之下,背對飄零的漢室,他可以對大漢二十三朝列祖列宗說一聲:「臣儘力了!」然而,他不能夠。他不只是漢臣,他是大漢第二十四位天子。「為什麼偏偏是我,要肩負起扭轉乾坤的重任!」——許多許多年後,一位異國的詩人會這樣唱道。

現在,他只能步步為營。打算先攻入長安,再加十錫。等出現了五星匯聚、高祖再世的異相,再見機行事——或可以公布自己的真實身份,真正復興漢室?然而,北伐大軍在勝利在望的時候,劉禪卻把他召了回來。餘下的只有無奈……

與諸葛亮真實身份息息相關的還有兩個人:王朗,和司馬懿。

作為文武全才,王朗當然有自信拿下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普通人。但諸葛亮不是普通人,他是大漢天子!他正義凜然的一剎那,老臣王朗全都明白了:這根本不是一場舌戰,是大漢天子在三軍陣前訓斥自己!頓時,又是驚,又是喜,又是懼,又是羞愧,又是無措,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他落馬死了,死在他曾經發誓要侍奉的天子面前,死得明白。

還有司馬懿。他追到了城樓上,諸葛亮彈了一首隻有宮中才有的曲子——是出於震懾?還是要喚起世為漢臣的司馬懿的良知?自幼熟悉宮廷樂律的司馬懿,瞬間就明白了坊間謠傳是真的!他選擇退兵。也不知道是因為他內心深處身為漢臣的悸動,還是因為他開始下一盤很大的棋?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後來西晉篡魏之前,首先選擇滅蜀,就是想獲得諸葛後人,漢室正統,作為可能的一張牌來打。所以,鄧艾在殺害諸葛瞻父子之後立刻被做掉了——他哪裡知道水有多深;而鍾會從姜維那裡得知真相之後,也打算自己動手,不幸變成了一出鬧劇。這些都是後話了。當然,最後司馬氏放棄了諸葛身份的手牌,選擇讓這件事消失在歷史之中。

當然,早先獲得了徐庶的曹魏漸漸地也了解了其中隱情,只是將計就計而已。他們並不需要真的獻帝,只需要一個人來表演獻帝,來完成各種儀式,尤其是最後的禪讓。曹操一開始就安排好了。諸葛亮死了以後,假獻帝也沒有了價值,自然被做掉了。史學家非常隱晦地記載了其中的關係:所以獻帝的出身年和諸葛亮也是一樣的——對,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生卒年是一樣的。

說到這裡,似乎還有一絲懸念:

諸葛瑾的親弟弟,諸葛均的親哥哥,這個人真實存在么?獻帝使用了他的身份以後,他到哪裡去了?他本來叫什麼名字呢?我想,這恐怕就文獻不足征了。我傾向於這種理解:這個人原先是存在的。他之後使用了一個化名,叫朱士行。朱士,就是諸葛家族之士的意思;行,就是走了。文獻中的朱士行極有可能是真正的諸葛瑾之弟,諸葛均之兄。他去哪裡了呢?他出家了。所以,名字里的「行」,也許就是對梵文Tathāgata的一種解讀,那樣得去了(tathā-gata)——雖然後世習慣理解成那樣來了(tathā-āgata),也即如來。無論如何,朱士行是有記載的漢地第一位受比丘戒的出家人。想來他的內心也有許多的凄苦,或許他早已找到了解脫?他的事迹也成為漢地佛教的一個新的開始。

當然,這只是猜測了。

整個蜀漢,為了這個秘密,始終沒有建立完整的史官制度。太多往事隨風散去,幸而,終有一些蛛絲馬跡,長存在史料之中,穿梭在評話與戲劇之間,最終通過羅貫中的筆,匯聚到了《三國演義》之中。有一天,一定有人會找到這些真相。不!自始至終,都有人堅守著真相,堅守著這大漢的秘密。他們,是漢的意志的繼承者——譬如,他們中的一個人,我們在電視上早就見過了。

而我,真的遇到過一位。十年前,我流落交州,招賢館裡就有一位和我投緣的在野武將。他自雲姓胡,名說之(讀為「悅之」,博君一笑的意思),號八道山人,大漢宿將胡車兒之後。有一天深夜,說起獻帝在許昌的際遇,我痛哭流涕,不能自持。他有所不忍,就把這個故事交給了我。他說,本來,這事只有在「乙未」之年才能講與人聽——「以」(「乙」)成大漢「未」竟之事業。他還對我說,這個故事認真想下去是很恐怖的,因為他時刻提醒我們這樣一件事:「許多時候,我們自以為讀了許多史料,勾稽系聯了許多史實,解釋了一些前人不能解釋的事情。但事實上,我們一開始就是錯的——完完全全就是錯的。明白通達的人,見之放聲大笑;但陷入其中的人,終其一生或許都不能自拔——轉眼間,書冊已黃,鬢髮已白,他的一生就這樣毀了。」

我想,這個故事的可怕之處也正在這裡吧。

  • 任何公眾號、網站轉載都是收費的。

裸衣戰馬超的虎痴許褚,其實是個心機boy:

何儀勢孤,引數百騎奔走葛陂。正行之間,山背後撞出一軍。為頭一個壯士,身長八尺,腰大十圍,手提大刀,截住去路。何儀挺槍出迎,只一合,被那壯士活挾過去。餘眾著忙,皆下馬受縛,被壯士盡驅入葛陂塢中。卻說典韋追襲何儀到葛陂,壯士引軍迎住。典韋曰:"汝亦黃巾賊耶?"壯士曰:"黃巾數百騎,盡被我擒在塢內!"韋曰:"何不獻出?"壯士曰:"你若贏得手中寶刀,我便獻出!"韋大怒,挺雙戟向前來戰。兩個從辰至午,不分勝負,各自少歇。不一時,那壯士又出搦戰,典韋亦出。直戰到黃昏,各因馬乏暫止。典韋手下軍土,飛報曹操。操大驚,忙引眾將來看。次日,壯士又出搦戰。操見其人威風凜凜,心中暗喜,分付典韋,今日且詐敗。

鄉貫姓名。壯士曰:"我乃譙國譙縣人也,姓許,名褚,字仲康。向遭寇亂,聚宗族數百人,築堅壁於塢中以御之。一日寇至,吾令眾人多取石子準備,吾親自飛石擊之,無不中者,寇乃退去。又一日寇至,塢中無糧,遂與賊和,約以耕牛換米。米已送到,賊驅牛至塢外,牛皆奔走回還,被我雙手掣二牛尾,倒行百餘步。賊大驚,不敢取牛而走。因此保守此處無事。"操曰:"吾聞大名久矣,還肯降否?"褚曰:"固所意也。"遂招引宗族數百人俱降。操拜許褚為都尉,賞勞甚厚。隨將何儀、黃劭斬訖。汝、潁悉平。

——原文分割線——

從自述看,許褚是個古代亂世常見的「結寨自保」的地方大族領袖。那麼問題來了:

1,這種結寨自保的地方勢力一般不會招惹曹操這種真豪強,許褚為何要主動介入曹操和黃巾軍的戰鬥?
2,許褚塢堡內不過宗族數百人,居然一次性俘虜了數百黃巾軍殘兵,就算不擔心安全問題,糧食問題總需要考慮吧?
3,一般來說亂世的地方豪強都是八面玲瓏之輩,但許褚在對上典韋和曹操的正規軍之後,不但不拉關係,反而多次主動搦戰?
4,許褚為何在被俘後不但不求饒,還著力誇耀自己的光輝歷史?

四個問題連在一次看,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許褚早在曹操和黃巾餘黨戰爭的一開始就已經決定好了帶領宗族投靠曹操。因此在關鍵時刻殺出,先活捉黃巾潰兵製造矛盾,再主動和曹軍大將正面交戰盡顯武藝,就算是被俘後做自我介紹,也是以吹逼為主,果然曹操起了愛才之心,一上來就給了都尉之職。

從原文看,許褚是地方宗族首領,有表字,說話邏輯清楚言詞暢達,而且一直作為曹操本人和曹魏宮廷的侍衛長,應該不是典韋那種遊俠武夫,有勇有謀可能談不上,但至少應該是讀過詩書的。但許褚卻一直維持著「狂戰士」的形象,估計除了個人愛好,也有明哲保身,不參與政事的意思,單就這點已經不輸給那些三流四流謀士了。

許褚後來受封關內侯,宗族恐怕也飛黃騰達了,晚年病逝,在那個年代的武將里也勉強算善終。

不得不說這一票壓的確實相當準。


留名,我也來一發。既然是三國演義,那這個細節不得不提。關羽最後一次見曹操,以及曹操最後一次見關羽,曹操都說了一句相同的話。

建安十三年。

一代梟雄曹操赤壁大敗,只得於烏林蘆葦叢中奔脫,葫蘆口上突圍,於華容道遇關羽。

這兩位先後威震天下又分屬於不同政治集團的豪傑,關羽和曹操最後一次相會於斯。

操曰:「既到此處,只得決死一戰!」眾將曰:「人縱然不怯,馬力已乏,安能復戰?」程昱曰:「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

操從其言,即縱馬向前,欠身謂雲長曰:「將軍別來無恙!」

將軍別來無恙!

將軍別來無恙!

將軍別來無恙!

就在那一刻,曹操心中想到的是什麼?也許是當年在徐州素愛關羽武藝人材,土山招關羽與之約三事,求賢若渴之意、愛才惜將之心昭然。
而關羽大概浮想聯翩的是當年客居曹操帳下,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錦衣美女享之不盡的景象,更有五關斬將承蒙曹操的厚恩。

ps.此處@曾慶林 提出:糾正一下「上馬提金,下馬提銀」的說法。袁闊成老師的評書有講過,正確的是「上馬襟,下馬迎」。上馬的時候怕關羽弄髒袍子,幫著撩衣襟,來的時候,馬前相迎。

關羽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終為情所動,而放了曹操一條生路。

光陰荏苒,歲月輪迴。

關羽水淹七軍,逼得曹操幾欲遷都以避其鋒。後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

關羽既歿,孫權遣使以木匣盛關羽首級送與曹操。

年邁的魏王班師回洛陽,曹操和關羽最後一次相會於斯。

操遂召吳使入。呈上木匣,操開匣視之,見關公面如平日。操笑曰:「雲長公別來無恙!」

雲長公別來無恙!

雲長公別來無恙!

雲長公別來無恙!


後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令大小官員送殯,操自拜祭,贈為荊王,差官守墓。

這裡貿然引用@姬軒亦 的一段話——

對於曹操來說,他心中的理想人格在那一刻轟然破碎,雷擊火焚。那個活在曹操心中的,漢征西將軍曹侯徹底死去了,他殺死了內心中那個榮譽,崇高的自己,也殺死了長期以來激勵著他不斷前進,不斷殺戮的英雄夢。

虎牢關前的那一杯真情的暖酒溫存。
徐州城前的二次相見如故但卻陌路。
白馬城那驚世駭俗的一擊斬落顏良。
許昌城中的掛印封金敬封漢壽亭侯。
五關長路上的追留贈金袍噓寒問暖。
華容道上的情深意重絕處放生離別。

「他走了,也許我也快走了吧。」曹操是這樣長嘆的。

時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

魏王既薨。

千里走單騎,他留在我夢裡。
別來無恙,我想,我對你一如往昔。

最後的最後,再補一個彩蛋。






























曹操對關羽一如往昔,文中還有幾處可以窺見。

卻說孫夫人回吳,孫權曰:「今吾妹已歸,與彼不親!」喚集文武,商議起軍攻取荊州。正商議調兵,忽報曹操起軍四十萬來報赤壁之仇。孫權大驚,且按下荊州,商議拒敵曹操。

雲長單刀赴會,自回荊州。魯肅即時使人申報孫權。權聞之大怒,商議起傾國之兵,來取荊州。忽報:「曹操又起三十萬大軍來也!」權大驚,且教魯肅休惹荊州之兵,移兵向合肥,以拒曹操。

你若有難我誓佑你。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你以為只是一場出遊,天下事彈指可定,興盡便返,然而卻再無歸期……


我來回答一個冷門的。

如果說西漢大將軍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麼三國時代的曹魏集團,就是「成也建公,敗也建公」。

「建公」何許人也?多數三國迷似乎毫無印象。但說起他的兒子們,多數人都會為之一振。

這位「建公」是位「高產」的父親,一生共有8個兒子,分別是:
漢兗州刺史司馬朗,字伯達;

  • 魏太尉(晉宣帝)司馬懿,字仲達;
  • 魏太宰(晉安平王)司馬孚,字叔達;
  • 魏東武城侯司馬馗,字季達;
  • 魏鴻臚丞司馬恂,字顯達;
  • 魏中郎司馬進,字惠達;
  • 魏安城亭侯司馬通,字雅達;
  • 魏安平亭侯司馬敏,字幼達。

伯仲叔季顯惠雅幼,達達達達達達達達。

他們不是「機關槍兄弟」,是名震當時的「司馬八達」。

而這位建公,就是機關槍,啊不,司馬八達的父親——司馬防(芳)。

我想,這位司馬老先生在風雲際會的東漢末年,應當是一位響噹噹大人物:
出身潁川名門(父司馬儁為東漢潁川太守);
歷任洛陽令、京兆尹(首都市長),年老後轉拜騎都尉;
為《漢書》寫過數十萬字的「書評」(雅好漢書名臣列傳,所諷誦者數十萬言。);
生了八個兒子個個成才且都非常聽話(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

而他這一生做過最重要的一件事:

公元175年。推舉曹操做洛陽北部尉(大約相當於今副縣級公安局局長)。

這個官職,是曹操日後成就霸業的起點,因此說司馬防(芳)是曹操的伯樂和政治啟蒙導師並不為過。

  • 公元179年。司馬防(芳)次子司馬懿誕生。那時,曹操正在家鄉譙縣蟄伏。我想孩子出世後某一天,他應該是親自帶著賀禮,來到恩公司馬防(芳)家慶賀,並誇讚這個孩子骨骼驚奇,將來定成一番大事業。
  • 公元180年。曹操正式拜為議郎,繼續他傳奇的一生。
  • 公元211年,漢丞相曹操親征漢中,同年,司馬防(芳)之孫司馬昭誕生。這一次,曹操應該沒顧得上親自登門道喜。
  • 公元219年。魏王曹操再次親征漢中,無果,自漢中撤離。後襄樊之戰爆發,關羽身死。同年,司馬防(芳)去世,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
  •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即魏王位。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 公元226年。曹丕駕崩。曹叡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 公元236年。司馬防(防)曾孫司馬炎誕生。
  • 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
  • 公元263年。司馬昭揮師滅蜀。
  • 公元265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
  • 公元265年,距曹操被司馬防(芳)舉薦為洛陽北部尉,歷時整整90年。

歷史讀到這裡,不禁毛骨悚然。

那個為你傳奇事業墊上第一塊磚的人,他的後代,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後,竟成為這座大廈的主人。

我想,假如曹操地下有知,一定又是大笑。他會這樣對司馬防(芳)說:「建公,90年前,你為洛陽令,薦我為都尉,那時,我真是感激你。90年後,你的曾孫奪了我家奐兒的天下,還封他為陳留王。陳留王,比起輕車都尉,可是高得多啊。呵呵,沒記錯的話,那可是獻帝即位前的爵位吧。你這曾孫,還真有趣。」

而司馬防(芳),我想,就像生前回答曹操「輕車都尉」那個問題一樣,不卑不亢的他一定會這樣講:「你家那個曹奐?當個陳留王,不是正合適么。」


說兩個後期的吧

1、司馬家在天氣和地理方面點了太多技能,也有可能是丞相和姜維總是先立了flag

第一百零九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昭四下無路,只得勒兵上鐵籠山據守。原來此山只有一條路,四下皆險峻難上。其上惟有一泉,止夠百人之飲。此時昭手下有六千人,被姜維絕其路口,山上泉水不敷,人馬枯渴。昭仰天長嘆曰:「吾死於此地矣!」後人有詩曰:

主簿王韜曰:「昔日耿恭受困,拜井而得甘泉。將軍何不效之?」昭從其言,遂上山頂泉邊,再拜而祝曰:「昭奉詔來退蜀兵,若昭合死,令甘泉枯竭,昭自當刎頸,教部軍盡降;如壽祿未終,願蒼天早賜甘泉,以活眾命。」祝畢,泉水湧出,取之不竭,因此人馬不死。

卻說姜維在山下困住魏兵,謂眾將曰:「昔日丞相在上方谷,不曾捉住司馬懿,吾深為恨。今司馬昭必被吾擒矣。

2、姜維神秘的上位

三國演義里沒有言明,姜維是怎麼擺脫早期費禕動不動只給他一萬人馬北伐的困境

可惜三國志卻看穿了一切,讓天水麒麟兒在時人「陰養死士」的看法中,陷入陰謀論卻無法自辯

《三國志·蜀書·費禕傳》

十一年,出住漢中。自琬及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後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謚曰敬侯。子承嗣,為黃門侍郎。承弟恭,尚公主。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齊王曹芳)詔曰:「故中郎西平郭修,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修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群眾,陰圖窺窬,道經漢壽,請會眾賓,修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祚及後胤,所以獎勸將來。


看過水滸的都知道,西門大官人假裝把筷子掉地上,為的是抓潘金蓮的腳,和她調情。

於是看到曹操跟劉備吃飯,聊起天下英雄的時候,劉備把筷子掉地上。。。


從最近遊戲《三國志13威力加強版》的兩個設計說起,這兩個設計其實被玩家詬病挺多的。
一個是這遊戲只要主角被敵人俘虜,一般會馬上彈出一個對話框,問你願不願意向俘虜你的勢力效力,但如果你不投降,就會被斬殺。如果選拒絕,只聽喀嚓一聲,遊戲結束了。如果同意,則繼續遊戲,不過要降低很多義理實績。
又有人吐槽說,就別說主角了,電腦連繼承人都要斬草除根,曾經某主城被破,他主角被殺之後,開始從自己親友中挑選繼承人(也被電腦俘虜狀態中),結果選一個,電腦就殺一個,直到全部殺完。

一個是這遊戲的女性非常紅顏薄命,很多妹子就都因為當了主角的老婆,結果就稀里糊塗的丟了性命。因為遊戲設定只要是和主角有羈絆關係的人,落到敵對度仇恨度比較大的電腦手裡,一般也沒活路。因為這些人一般都不會背棄你,隔了一段時間電腦還不能錄用,基本就處決了。
而且和電影情節是反著來的,電腦斬的非常乾脆,甚至不給你多少救的機會,經常是救兵兵臨城下,電腦就把主角妻子殺了。極端例子可見:【亂世劇本無壽命】追殺曹操70年 結果被殺8個老婆... - 《三國志13》 - 3DMGAME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其實這個都可以用來回答:"哪些電影的反派特別乾脆,抓了人就殺"那個問題,可惜不是電影)。

很多人都說這是光榮有意針對玩家,增加難度,但我仔細一想,三國歷史/演義還真就是這樣的啊!


第1點,請參見高順、陳宮、沮授、審配、張任、龐德、關羽、關平等人(不完全名單,肯定還漏了一大堆人),這些基本都是能人名將,被俘之後拒降,都是馬上就殺了。

第2點,請參見諸葛誕。諸葛誕在壽春起兵反司馬家,結果兵敗被殺自然在情理之中。然而其麾下數百人於壽春被俘,堅決不降,更說:「為諸葛公死,不恨。」行刑時排成一列,每斬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終無人投降。臧洪(演義沒有)屬下的情況也差不多。

第3點,馬超、辛毗等人,在演義里就出現了全家落入敵手,押上城樓的情況,而自己正好在攻打該城。結果對方當著馬超、辛毗的面,將其家人(當然也包括老婆在內)一個一個的殺了。隨後馬超報復,之後也把姜敘、尹奉、趙昂的全家大部分親屬殺了(那個有名的王異當時在趙昂軍中,不然應該也被馬超殺了)。

不過話說回來,對三國的浪漫印象,其實也是從光榮開始的。各代尤其是之前幾代中,玩家和電腦抓到敵將,基本都是能放掉就放掉,甚至有人反覆讀檔,直到把名將都收到手為止,幾乎玩成集郵遊戲了。
以至於甚至有人在知乎上問:我要是個活在三國的人是不是很幸運,因為怎麼干,都可以名留青史。或許是這樣,但那也是用巨大的風險換來的呀。上面說的這些還是被敵人殺的,說錯了話,自己君主一不高興就殺了的也是數不勝數(如孔融、許攸、楊修、崔琰等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人頭滾滾的時代,可真不是吹出來的。


關羽離了曹操去尋劉備,路上碰見周倉、裴元紹領著一夥山賊來投靠。關羽帶走了周倉,讓裴元紹守著山寨,等著關羽回來接收。
回來的時候卻發現山寨被某神秘武將奪了,裴元紹也被殺。關羽、劉備帶著周倉趕到山下,神秘武將出戰,才發現竟是趙雲。於是劉、關、趙三人相見,各訴前事。趙雲正式投靠劉備,各方歡喜。
整個過程都沒有人再提起裴元紹的名字。。。
死在別人手裡,關羽估計直接就把那人一刀斬了。可死在趙雲手裡就不一樣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可見一斑。


老段子
1.曹操抓了關羽,對其很好。
2.關羽帶劉備老婆去曹營。
3.曹操放了關羽,並讓其帶劉老婆一起走。
4.趙雲救阿斗時,曹操不讓人放箭。
5.劉備見了阿斗就想摔死他。
6.魏軍攻到成都,阿斗開門投降,安渡晚年。
7.曹操好人妻。
-----------------------------------------------------------------------------------------------------------------
@君子不器@劉亦楠

更加細思恐極了。

更加細思恐極了。
------------------------------------------------------------------------------------------------------------------
@metis


麻痹,知友真強大,現在連我自己也懵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兩年前的「香港正在淪為二線城市」的論調?
有哪些知道作者時會嚇一跳的熟悉的詞句?
《西遊記》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有一個特別酷的爸爸是怎樣一番體驗?
《西遊記》里有哪些不易發現卻很打動人的小細節?

TAG:小說 | 文學 | 三國 | 三國演義 | X 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