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為什麼還是會不努力?


有一點,上面的答案都沒有說到。
「努力就可以進步」,這個信念本身,就是很沉重的。——越是把這句話當回事的人,生活中往往越是受到束縛,有壓力。他們很可能會取得進步,但是,需要克服遠遠更多的阻力。

下面是詳細解釋:

什麼叫努力?努力並不是一種客觀的對行為的定義——小明今年看過100本小說,還在豆瓣寫了100篇書評,每天都寫到凌晨1點。請問這個行為是否叫努力?我想大多數人的答案是:不一定。
一方面得看小明做這些事的狀態,他是很享受做這些事呢?還是硬撐著勉為其難?
——假如這就是小明的一個業餘愛好,看得高興,寫得輕鬆,我要說小明是個努力的人,你多半會撇撇嘴不同意:這就算努力了啊?我刷美劇還刷了100部呢,每天還能刷到凌晨2點呢。
所以,努力這個詞本身,必須要包含「克服痛苦」的元素在內。

但是克服痛苦,就可以算作努力了嗎?也不一定。
在「為什麼心急如焚時間很緊的人反而更願意選擇遊戲?」這個問題的說明裡,提到過一個現象:
「題主並不是一個喜歡遊戲的人,實際上我玩遊戲並得不到快感,並且覺得厭煩」。那麼,他強忍厭煩,一遍一遍地打著毫無快感的遊戲,這一行為克服了大量痛苦,但似乎也不算努力?
對此你會有一個很通俗的解釋:光克服痛苦有毛用啊?乾的又不是正事。
所以,什麼是正事,對於努力與否的判定也很關鍵。
前面的問題,如果加一個預設條件,小明今年準備考研,但是他每天不看書複習,而是焚膏繼晷地看小說和寫書評,這些事他做得很辛苦,也並不快樂,但他就是忍不住做啊做,反正就是不複習。現在他積累了豐碩的成果,但你還是會覺得他不努力——因為你覺得他乾的不是正事。
可是,如果小明是一個專欄作者,職業寫書評為生,或者他是大學裡研究通俗文學的博士生,總之看小說是他的「正事」。然後,他做出的行為和前面的情況一模一樣——已經快看得吐了,但還是很辛苦地看啊看,每天看到凌晨。這時,你一定會對他肅然起敬:真努力啊!偶像啊!

所以一模一樣的行為,有時叫做努力,有時不叫做努力,完全取決於參照系。
「努力」逼著你把全部的痛苦聚焦在所謂的「正事」上,也就是,你希望取得「進步」的地方。

現在我們來說進步。
什麼叫進步?為什麼不是左步右步?不是退步?
「進」代表了一種時間關係上的參照,即「未來要比現在更好」。至於這個「好」在哪裡,則取決於不同人的價值觀,俗一點不妨是掙錢多少,高尚一點不妨是知識能力的高低,對這個人是複習考研多看兩頁書,對那個人是多寫一篇專欄的稿子,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我提到「進步」的時候,我其實就暗含了一個思想:現在這樣,是我不滿意的。我不想繼續像現在這樣。

把以上幾點結合起來,我們把「努力就可以進步」這句話,可以翻譯如下:
現在這樣,是我不滿意的。我不想繼續像現在這樣。我希望能夠針對我不滿意的方向,持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我知道需要克服大量的痛苦)——但願,我就終於不用像現在這樣了……
「努力就可以進步」,你以為是很積極昂揚的,健康振奮的。
不是,它的潛台詞,實則是很陰暗沉重的。最沉重的一點就在於:現在,我不滿意自己。

現在,我不滿意自己。好好想想,這個信念潛移默化地,給你帶來了多少壓力。
會讓你不快樂,讓你覺得現在這些時間都沒有價值。
會讓你耽於幻想,沉迷於將來有朝一日成功後的如釋重負。
會讓你忍不住泄氣,自怨自艾,精神萎靡,缺乏動力。
「啊,還是先睡一覺,先吃點零食,先刷刷淘寶,養精蓄銳再開始努力好了……」
因為啊,努力,一定是痛苦的。

被這個信念坑苦了的人想:我不想那麼痛苦行不行?能不能找一件讓我快樂的事情去努力?
把興趣當做努力方向不就可以了嗎?從今以後就研究美劇、電影或遊戲為生了不就可以了嗎?
這樣是不是就樂趣百倍,沒有痛苦了啊?——不,這樣的結果只會是你慢慢失去興趣。
然後重新感覺到痛苦……感覺到肩上的擔子一天比一天重。
原理很簡單:既然努力,你就要當正事來做。
做正事,你一定會想要「進步」。
「進步」我們說過了,就等於說現在——你,還,不,滿,意,自,己。

大概就是這樣了。努力就可以進步,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怪圈。它創造了痛苦(對自己的不滿),同時又指導你用痛苦(努力)去克服這種痛苦。然後如果你做不到,你就會更痛苦。至於說,為什麼我做不到?從目前的答案來看,最通常的解釋無非就是:因為你還不夠能忍受痛苦呀……
我有時會嘗試另一種思路,試圖幫助別人建立不一樣的信念,這樣問題會清爽很多。但這個過程非常艱難,也沒法通過這道題目解釋清楚。我在這裡把這個信念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做事就可以有結果,不管做的是什麼事,都一樣。」
這句話和「努力就可以進步」,實質上是一回事,但是它們背後的情感含義完全不同。如果你用這句話來取代「努力就可以進步」,也許做事對你來說就會容易一些。大家感受一下。


因為缺乏立竿見影的時效性。

讓我們看看人都喜歡做什麼:
旅行,很多人喜歡旅行,到了地方,瘋狂的拍照留念,吃好吃的,一個地方最重要的景點,可能一天就收在自己的相機里了,這是時效性。
賭博,你把籌碼放上去,下一秒就知道輸贏,就算去參加世界撲克大賽,從六千多個人里決出勝負也只要七天而已。這種及時反饋的遊戲讓人樂不思蜀,不用坐在那裡拚命工作才能拿到月終那點薪水,坐在這裡,摟著美女,談笑風生,錢就流進來了(當然也可能流出去)。
玩。比如說遊戲,遊戲也是隨時帶著立即反饋的效應來吸引玩家的,只要你投入時間玩,你就會提升等級,獲得更多的錢,亮閃閃的裝備,這和現實如出一轍,只是現實中人們,只是遊戲中一個月能達到的成就,現實中可能十年也達不到。喝酒,召妓,吸煙,這些能帶來立即快感的東西,也讓人流連忘返,人們都喜歡用最少的付出來獲得及時快樂。

而努力呢?大家都知道努力是好的,可是大多數的人,都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動力。一個是不知道從何努力,一個是在努力的路上很快就忘記了為何努力。很多人都後悔小時候沒有堅持學鋼琴,可是讓你再回到小時候,你還是會被好玩的所吸引,盡量逃避枯燥的練習。

所以速成的方法總是很受到歡迎,比如什麼一周減二十斤,七天背完GRE單詞,三天之內拿下女神,看完這本書你就成為百萬富翁。

明明知道成功不可能這麼廉價,但是人們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去嘗試,反正,也不花什麼時間。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先拋開很多答主提到的「事實上,很多時候你努力了也未必會進步」這樣可能的客觀現實,來看看——即便當人們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時,為什麼他們還是會選擇不努力。

有一些人其實是因為,儘管他們知道這個道理,他們也並不相信「努力了自己就可以進步」。他們覺得「我與其投入了努力之後,承受沉沒成本的痛苦,不如索性不努力,似乎也就沒有損失了」。TA們也許沒有意識到,其實不努力便失去了努力會帶來的更多可能性。換句話說,不努力事實上也是有所損失的。(所以,與其說努力就可以進步,不如說努力才有可能進步吧~)

而另一些人,他們雖然相信努力了就可以進步,但卻仍然不努力。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人缺乏對未來的現實感,無法共情未來的自己。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對於「未來的自己」很難有足夠的理解力和同理心(Swanson,2016)。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通過對大腦的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發現,當人們在想像十年後的自己時,腦部被激活的區域與他們在想像他人時,腦部活躍的區域相似。然而,在想像未來的自己和當下的自己時,腦部被激活的區域卻是完全不同的(Ersner-Hershfield, Wimmer, Knutson, 2009)。也就是說,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未來的自己,對於現在我們而言,更像是一個遙遠而不相關的他者。我們不能真的體會到未來的自己的感受。

為什麼說缺乏對未來的現實感、無法共情未來的自己,TA就會選擇不努力呢?

同樣的東西,當它屬於未來時,它便會顯得沒那麼珍貴了。心理學家們發現,未來需要等待,一種被稱為「延遲折扣」的感覺會影響人們。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努力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看到結果的時候,它可能帶來的進步對我們來說的價值好像就變低了,彷彿打了折扣一般。在現在這個鼓勵「即刻享受」的時候,很多人缺乏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的能力(即為了達到長遠的目標,而能夠抵禦眼前的誘惑的能力),更願意「出售未來」。信用卡之所以能夠被廣泛接受,和這一點有直接的聯繫。

另外,當一個人無法共情未來的自己時,可以說,TA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往往更多是受到了外在動機的驅使,而非內在動機(不是為了「未來」的自己而是為了外界)。然而,心理學家們認為那些被自己內在的目標和需求驅動的人比較容易抵禦眼前的誘惑,更願意為了長遠的目標而做出努力。也就是說,當你在做一件你非常渴望的事,你更容易持續地對抗各種各樣的誘惑,做出努力;而如果你是出於外界而被迫做一件事,你在誘惑面前就會不堪一擊。

你相信「努力了就可以進步」或者「努力了才有可能進步」嗎?如果相信,你會為了眼前的快樂而出售未來嗎?來評論區告訴我們~

以上。

Ersner-Hershfield, H., Wimmer, G.E., Knutson, B. (2009). Saving forthe future self: Neural measures of future self-continuity predict temporaldiscounting.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4(1), 85-92.

Swanson, A. (2016). The real reasons you procrastinate and how to stop.The Washington Post.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因為,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鬆喲。


我是一個懶惰的人,來說一下我自己的情況。

我從小養成拖延、貪玩的習慣,直到高中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試圖改變,在這個過程中,我試著看一些如《拖延心理學》之類的普及書籍,學習各種各種的方法,也看如老羅那樣的勵志書籍或演講,也經常在深夜的街頭對著天上的星星發誓,一定要做出改變。

但努力最多只能堅持3天,無法更久。

每次幾乎都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首先,是因為看了某一個雞湯、勵志演講,或者是讀了一本改善自我的書籍,或者是經歷了一次失敗的打擊。這個時候,不管是理性的自我改變的願望,還是感性的雞血上頭的作用,就會開始下定決心,要努力學習,改變自己。

也許是腎上腺素激增之類的緣故,剛開始的時候能夠專註,但這種專註力並不能一直持續。

漸漸地,注意力就開始渙散了。

我忘了從哪聽來的一個說法,平均一個人每天會冒出3000個念頭,也許不準確,但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並不是每個想法都是受自己控制產生的,很多想法會莫名其妙的大腦里竄出來,而如果是你在工作學習的時候,大腦不受控制的產生了一些想法,比如一會吃什麼,早上見到的那個妹子好漂亮之類的,我們常稱之為「開小差 」或者「走神」。

當課本比較枯燥時、或者因為完美主義而對做的事情產生抵抗情緒時,諸多原因,就會造成注意力的下降,這個時候,那些莫名其妙的想法,那些攪局者就開始入侵了。

非常遺憾,它們入侵的時候總是不會先打聲招呼、下個戰帖什麼的。防禦工作一定是在它們入侵之後才開始的。

第一念頭來了,「今天中午吃什麼呢」,我馬上意識到自己開小差了,開始對抗,理性的想法是「中午吃飯的時候再想也不遲,所以現在不要想了,繼續學習看書」。理性獲勝。

過一會兒,第二念頭又來了,「我靠,今天星期二,萬萬沒想到更新了,上次那集超搞笑,大鎚竟然……要不先看看在學習吧「這個時候意識到自己開小差了,又開始對抗,「不行,我這次一定要努力,一定不能再拖延了……」半分鐘後,下定決心繼續學習。
……
……
……

但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念頭入侵,而理性的防禦力量,「願望、夢想、目標、成功」等等,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思緒也越來越浮躁。這個時候,就很容易被打敗,抱著「就一會,放鬆一下」的心態,隨手摸出手機看看,或者乾脆打開電腦打一局英雄聯盟。

更糟糕的是,即使下定決心堅守,在規定時間內絕不碰學習以外的事情,但這個時候,經過一連串的各種念頭的入侵,注意力可能已經完全崩潰,腦子裡一團漿糊,已經喪失克了處理信息,理解知識的能力,不管什麼知識,讀過一遍就忘了。單詞背了50遍,翻一頁就不記得了。

到了這種狀況時,真的很糟糕,因為這會讓人絕望,至少當下是絕望的,理性的力量不復存在,開始投降。

然後,可能會選擇遊戲,或者看電影、出去玩等等,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娛樂,其他的念頭就不那麼容易入侵,注意力也會開始回歸。但同時,也會引發進一步的放縱,反正我已經違反了自己的計劃,不如就多玩一會吧。

最後,終於離開了娛樂,躺在床上,或者走在大街上,深深的自責和無奈感拍打在身上,疼的想哭。

我知道不是所有不努力的人都是這種情況,但應該有一部分人,那些很希望更努力,更刻苦,但卻總顯得懶惰、拖延的人來說,注意力的渙散應該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可能有人會問,每個人都不能做到持續的注意力集中,都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憑什麼別人就可以克服,你就不行。

我覺得這還應該很大腦有關係吧。人的各項能力都不一樣,智商有高低,體能有強弱,注意力應該也是有差別的吧,至於我,除了先天因素的可能性,應該還和童年養成的一些不良好的習慣有關,不展開說了。

另外,我也很明白,也很認同社會不關心過程,只看重結果的價值觀,我絕沒有為自己開脫、找借口的意思,也沒有這個必要,只是尋找問題的原因是我的習慣而已。

我還在想辦法來改善自己的注意力,硬辦法是冥想、覺察、遠離誘惑源,軟辦法是做自己更喜歡的事情,這樣就能減少注意力的渙散。軟硬結合,至少比起以前,工作學習上還是要順利不少。

至於未來會怎麼樣。我不再像以前那樣,覺得自己只要隨便一努力,就一定會特別厲害,但我還是會相信,只要不放棄自己,有目標,有理想,漸漸地,生活還是會越來越美好吧。


感謝邀請。

Ⅰ、

世上的努力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清醒」的努力。一種是「不清醒」的努力。

其區別就在於「努力者」的主觀意識層面是否明確且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想要達到的是一個怎樣的方向或目的。

理論上講:一個人一旦能夠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付出行動去追求的話,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的進入到一種在別人看來可以稱之為努力的狀態。而對於「努力者」自己而言,他並不會在意自己是不是努力的。

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兩個前提條件的存在:

第一,我們是否能夠付出行動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往往會還會受到思維觀念(對自己為什麼要努力的主觀認知)、意志力(能否堅持不斷地付出行動)、行為習慣(打破固有的行為習慣總是非常困難的)、反饋時長(我們的付出需要多長時間才會得到回報)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

第二,人是一種群體性生物,所以總會不可避免的受到普世價值觀(給人類行為貼上的好壞善惡等標籤)、集體無意識(參考《烏合之眾》)、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大多數人都傾向於從別人那裡獲得認同)、社會的獎懲體系(什麼樣的努力能得到回報,什麼樣的努力得不到回報)外界誘惑(網路遊戲,香煙毒品,色情)等各個方面的影響。

這兩個前提條件的存在看起來似乎令我們想要「努力」看起來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層面都有著這麼多的限制和影響會令我們懶惰,消極,找不到方向。

但是當我逐漸接觸到越來越多形形色色的人之後,通過對不同類型的人觀察、分析、交談,和我自己的內化與嘗試之後,我發現想要「努力」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Ⅱ、

我們對於努力的錯誤認知:

當我們談論到「努力」這個話題的時候,往往會因為這個詞的詞性而和勵志、超越常人、忍受痛苦堅持付出等概念聯繫在一起。

誠然,「努力」的確是和這些概念有著相關性,也的確存在許多的「努力」的事迹令人很感動。
但事實上就我所接觸到的那些正在努力的人們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會以為自己的「努力」是值得吹噓的資本,他們也很少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很勵志,覺得自己比普通人強上許多,甚至他們也很少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努力。

他們基本上都不會去思考自己要怎樣才能努力,他們也很少會糾結於自己要不要努力,他們本身就已經是處於努力的狀態之中,他們只會去思考如何將問題解決,怎樣提升效率,他們更多的是著眼於如何把事情做好。

我們可以將努力視為一道門檻,對於沒有跨越這道門檻的人而言,他們看到的只是「努力者」外在的狀態和表現,他們對於努力的概念完全是來自於他們對於努力的「想像」,並將「努力者」完全理想化。

由此便產生了兩個最大的錯誤理解,這兩個錯誤理解是令大多數人無法努力的最根本的原因。

Ⅲ、

第一:將努力視為一種犧牲。

在大眾的潛意識裡,努力意味著捨棄快樂,放棄享受,要減少社交,要承受痛苦,要忍耐枯燥,要堅持不斷地付出等。

但實際上,對於真正清醒的努力者而言,「努力」並不是犧牲,也不意味著要放棄什麼,努力是本身正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自我認同感的不斷延續,是在向著自我實現的目標不斷地前進。

我反覆強調過很多次,人無法堅持做他不「想」做的事,如果你不喜歡背單詞,你不喜歡跑步的話,那麼你幾乎不可能僅憑著一種「要努力」的信念堅持下去。

如果對你而言努力意味著一種犧牲的話,那麼當你試圖去努力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你根本無法真正的沉下心去付出努力。

你只會不斷地被痛苦折磨,你的心中會有一種來自惰性和習慣的聲音不斷的干擾著你要你放棄,你會因為「理性」上要求自己付出努力和「感性」上提醒你這並不是你想做的而產生的衝突變得越來越焦慮和煩躁,你會找出無數個理由來拖延說服自己明天再做也沒什麼。

你至多只能夠在外在的行為上做出一副很努力的樣子,你可能也的確會看很多書,背很多單詞,花很長時間用來寫作,但你真正記住的、真正寫出來的根本就沒有多少。

最可怕的是,有相當大一部分的人很喜歡用這種「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努力來自欺欺人和自我感動,他們只談論自己「付出」了多少,卻刻意的忽略了是否是真正、有效的付出。

所以你現在應當意識到,努力並不是意味著一種犧牲,當你努力的時候也並非是要和痛苦抗爭,你不是在通過「強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斷地和自己的負面情緒與惰性做抗爭」等這種痛苦的方式來進步。

努力其實是一種「愉悅」的付出,努力這個過程本身對於你而言就是一種享受,因為你清楚地知道你的「努力」是在令你不斷的向你想到達的目標前進,你會在「努力」的時候體會到一種精神貫注的狀態,努力是基於你整體的認知模式的一種「正向」的提升,你根本不需要去糾結和焦慮,你也沒有必要在努力的時候有一種「被剝奪感」。

你用來努力的時間的確原本也可以用在打遊戲、躺著玩、吃零食等這些「享受」的地方,但這絕對不意味著犧牲,這並不是說你放棄了享受。
你選擇努力這是你自己的一種「主動」選擇,努力在你的認知體系里是一種比打遊戲、吃零食等更為高級且「收益」更大的享受。

但正是因為我們對於努力的錯誤理解,我們將努力視為一種犧牲,所以我們付出努力的行動的時候內心總會感覺到有些不情願,我們感覺自己的努力要付出「放棄享受」的代價,我們想要努力的意願會不斷的和想要「止損」的意願抗爭,這就導致我們在努力的時候無法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努力的
「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不再「信任」努力,因為在我們潛意識的認知里,努力是一種既要犧牲和付出、又得不到多大回報的「負收益」投資。所以我們就不願再努力。

如果你能將這種思維觀念轉變過來,將努力視為一種主動選擇的愉悅享受的話,那麼你不僅能夠更好的努力,而且努力的效果也會有很好的提升,因為你不會再在努力的時候做無意義的自我消耗。

但也並不是說我們要將所有的努力都視為一種主動選擇的愉悅享受。
因為努力真的可以成為一種享受的前提的是,這種努力你是主觀意志上真正願意去做的選擇。

這就涉及到我們接下來要談論的第二點。

Ⅳ、

第二:我們努力所想要達到的目標多數並非我們主觀意志上真正願意去做的選擇。

大多數人對於他們想要通過努力到達怎樣的層次、達成怎樣的目的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努力的理念,社會、家長、環境告訴我們,要努力讀書,將來才會有個好出路,要努力工作,才能獲得體面的生活。

媒體總在宣傳和美化一些勵志的故事,如:JJ三厘米的老王身殘志堅努力三十年終成亞洲花式擼管大賽的冠軍,郭東林努力在動物園假扮狗熊終於迎娶到他的女神野生范冰冰,一個狗在保定努力賣驢肉火燒終於月入2300達成每天都能吃烤串的小康生活。

我們從小所受到的教育和環境給我們造成的最大的一個限制就是:我們都是在追逐著別人告訴我們「應該」去追逐的目標,我們的努力是為了達到一種在別人看來很好、別人都推崇的目的。

我們被社會和他人捆綁著向前,我們總是為了別人而活。

但是實際上你的內心深處並不一定想要個大房子,你也不一定想結婚,你也不在乎必須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可現實的壓力和思維的慣性一直在強迫著我們去追尋我們本身並不想要的東西,強迫我們為了一個我們並不想達成的目的而努力。

像那些通過自身的努力而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成為身價百萬的富翁,成為指點江山的風雲人物的確在普世價值觀中是很厲害的人,許多人都對這些人崇拜有加,甚至示其為偶像。

但是無論這些人多麼厲害,如果他所達到的成就並不是你所想要達成的,那麼你根本沒有任何必要去羨慕這些人。因為他們和你並不在一個頻率上,他們的成就或光環對於你而言也並沒有什麼值得參考和借鑒的價值。

比如:馬雲的確是通過努力才做成了阿里巴巴商業帝國,許多人都在分析他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將他說的一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奉為金句,去了解他過去的生活和人生節點,彷彿如果他們能從馬雲身上學到些什麼,他們能像馬雲一樣努力的話也一定能成功了。

但馬雲之所以會努力去做阿里巴巴那是因為他熱愛自己的事業,他所做的是他真正喜歡,真正想做的事。你讓馬雲去唱歌,去參政,他做著這些他並不喜歡做的事你覺得他有可能成功么?

許多人正是因為社會洗腦和思維慣性的影響令他們總是試圖向著在社會價值觀內那些光鮮亮麗的目標努力,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卻又在不斷地提醒著他們:你並不想當個律師,你根本不喜歡學英語,你討厭做產品經理。

在這種情況下,你根本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效的努力。

所以努力的前提是你要先確定你努力的方向的確是出於你的本心,是你真正想做的事。當你朝著一個你內心並不認同,你自己並不喜歡的方向努力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就的確是一種犧牲了,並且,這也是對你人生的消耗。

如果你在做著你自己想做的事,那麼你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激勵,不需要任何勵志、自我感動的手段來給予自己力量,不需要任何促使你變得努力的方法,因為你本身就已經處於努力的狀態中了。

但是你也要意識到現實的諸多限制因素。
我們不可能總是都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們很多時候也總是不可避免的必須要去做一些我們不喜歡做的事。甚至有許多我們不喜歡做的事也需要我們「努力」去做。

但是如果我們生活的整體的大方向是向著我們所喜歡做的事、向著我們真正想達成的目標前進的話, 那麼那些你不喜歡的、你討厭做的事也是處於你整體宏大的使命感之下,你也因此會清醒的為之付出努力。

Ⅶ、

「清醒比努力更重要。

努力在本質上只是你達成目的的手段之一而已,它和投機取巧,依靠父輩的資源等並無優劣之分,只不過是在社會的價值觀中我們給努力賦予了更多正面的、積極的意義罷了。

但是你自己必須要清楚,你沒有必要用「努力」來自我感動,踏踏實實做事的人比投機取巧的人並不高貴,其區別只在於你就你目前的意識層面和認知水平在對事物做了衡量之後作出了不同的選擇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清醒比努力更重要的原因,一旦你知道自己的目的何在,你就能夠很清楚的去選擇對你而言最有利最便捷的達成目的的方式,在這個時候你並不是一定要去努力,努力對你而言只不過是在眾多的可選項中你在這一次的抉擇中所選擇的一種。

大多數人雖然看起來是在活著,行動著,思考著,但他們其實和在睡夢中並無區別。他們很少會主動地去思考問題,他們也並不知道自己每天的所作所為意義何在,他們從沒想過自己究竟要去向何方。

所以你看到許多人渾渾噩噩的上學,渾渾噩噩的畢業,渾渾噩噩的工作,渾渾噩噩的結婚。他們也許的確也曾努力追求過什麼,也的確沉下心堅持不斷的付出過,比如上學的時候努力的學習,談戀愛的時候努力的為對方付出,但他們卻從沒想過自己為什麼要努力學習?自己是想通過努力學習達到什麼樣的一個目的?為這個人付出合不合適?他是否是真的想和對方在一起?

他們只會被生活推著走,畢業了就隨便找個工作,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就去相親,到了周末就躺在家裡一整天。

如果我們不能為了自己而活,如果我們這一生都只是匆匆忙忙的體驗些什麼卻從沒有深入而沉靜的融入,如果我們囿於社會的道德標準,別人的評價,現實的種種限制而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如果我們還沒有遇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卻因為害怕孤單而隨便找了個人戀愛,那麼我們來這世上走了一遭又有什麼意義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越來越在生活中體驗到一種失控感和茫然,我們會發現有些事情做也可不做也行,有些人見也罷不見也無妨,有些行為既非對也非錯,所以我們會逐漸的感覺生活好像變得越來越不真實,不知不覺間時間就那麼過去了,而我們卻什麼都沒有留下。

這種失控感和茫然其實就是來自於我們從來都沒有做過真正的自己,我們也沒有明確且果斷的去追尋過自己的目標,所以未來會變得越來越模糊,越來越不確定,我們的內心也就越來越空虛,越來越浮躁。

在我沒有下定決心要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之前,我所過的每一天都覺得無比的煎熬和痛苦,因為我很清楚我只是在虛度光陰,我只是在不停地變老,我只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

我那時很清楚,我其實是想成為一個作家,當我的智慧和能力積累到了足夠的層次後我還要辦培訓班授課,將智慧傳遞給別人,讓更多的人「覺醒」。

然而一直有兩年的時間,我基於現實層面的考慮為了生存而一直在做著和我的夢想毫不相干的工作,在這兩年間我內心的那個聲音不斷地在提醒著我:鳳紅邪,你現在是為了一時的金錢和對未來愚蠢地估量,而在消耗和浪費著你寶貴的生命。

直到三個多月前我終於開始為了我這個目標去做一些嘗試,我開始關注於自己的內心世界,我開始主動地結交有趣的人,我開始走出去見識更多的風景,這段時間我的成長和進步比我過去二十多年那空虛的生命加起來都要多得多。

有很多人開始說我很有智慧,說我堅持精心打磨寫很長的文章很努力,說我很有行動力,whatever,這些對我而言都無所謂,隨著我學到的越多,便越覺得自己的無知與渺小,我也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多麼努力。

但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當我完全沉浸在我所感興趣的書中,當我費盡心思花一周的時間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我的這些行為就已經是很「努力」的了啊。

我知道你看到這裡或許會覺得略有些勵志,但我必須在最後這一部分提醒你,我的確是在鼓勵你不要畏懼各種各樣的限制,要勇敢的去追求你想做的事。但我一直也在強調「清醒」。

清醒的意思是,你可以選擇去做你想做的事,但同時,你也完全可以不去做你想做的事

你對此擁有百分之一百的絕對選擇權,我們不可能將現實層面的所有限制全部忽略不計,假如說你父母身患重病,家裡八個小妹都還在上學,你們還欠了一百萬的外債,這個時候你說你要追求夢想去造火箭,很明顯,做出這樣選擇的你並不清醒。

Ⅷ、

但無論你是否會選擇努力去追求你的夢想,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得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如果基於現實層面的各種因素令你的確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麼就沒必要再為此糾結。因為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不是你必須要做的選擇,這也不是一件多麼高貴的事,所有的選擇在本質上都是平等的。

最根本的、也是我這篇文章真正想傳達給你的是:

你應當從渾渾噩噩的生活中清醒過來,你應該學會為自己負責,從現在開始你要意識到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應當是你「主動的選擇」。

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斷地做出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如果每一個選擇都是你清醒主動的選擇,那麼,
在你的這段生命中,你就是你自己完全的主宰者。

而這樣的生命,無論怎樣對你而言都會是值得驕傲、且精彩紛呈的。

完。

我在公眾號弄了第二期的送書活動,會是一本電子版的能令你獲得心智成熟的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看看。

http://weixin.qq.com/r/4jlQSEbEYhsdrQIr92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毫無例外的,我總是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我知道,但是我從不走那條。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那太他媽的難了。

瞬間真相了。。。

另外,我一直有個觀點,努力是一項很強的技能,是個人硬實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千萬不要低估激發自己努力狀態,維持自己努力狀態的難度。有些人喜歡瞧不起努力的人,經常非常不屑地說:「他們也就是比我努力一點嘛」。潛台詞就是自己很聰明,不願意努力,要是努力起來連自己都害怕,分分鐘爆掉別人。我分析了下,這種人就是懶加慫,不努力的話不成功好歹還有個借口:『我自己不屑於努力啦。』
大致如此。


8年前,我一個人背起行囊第一次踏出我們小縣城,來到省城讀書。

住寢室的第一個晚上,我躲在被子里偷偷的哭。

我讓我的父母失望了。在本應該揮灑青春熱血,努力拚搏的高三,我選擇了沉迷遊戲和電視劇。我愛看獸族步兵手持利斧將人族步兵砍的鮮血四濺倒地的畫面,愛看SKY面對獸族選手時酣暢淋漓如行雲流水般的拖家帶口的一波流;我愛爆了李雲龍的戰前動員,愛爆了他的「狹路相逢勇者勝」,「打的就是你狗娘養的山崎大隊,板垣師團」。

然而,我終究沒有成為勇者。當其他的子弟拿著一張理想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昂首走進自己母校時,我卻只能一次又一次在家中焦急的等待,忍受著父親的責備,母親的無奈。我自己每天躲在家中不敢出門,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鬱。

高考只是人生漫長旅途中微不足道的一站,事後的我們,當然可以坦然這麼說,但回到當時的情境,每個人都不敢拍著胸脯說,我壓根就不在意結果。

既然參與做了,當然還是希望有一個好結果。

當然,最後我有幸被我的母校錄取了。

入學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提不起精神來,一直自卑。審視自己18年來的成長,一無所成。唯一帶給我希望的是,高中暗戀的女孩就在母校不遠的另一所重點大學。

高中無法明戀,時間場合機遇不允許;大學就不一樣了。

我決定大膽追求我的女孩。

於是找了另外一位與我私交頗好的女孩,她與我喜歡的女孩同在一所學校,我想她表明了我的意思,讓她牽線搭橋。她心領神會,於是在我的示意下開始組織三人活動,我對女孩各種獻殷勤暗示,女孩卻很冷淡。

終於有一次,我買了玫瑰花,然後大膽向女孩表白了。

然後就被拒絕了。

你很好,但不適合我。

18歲的那年,我記憶中整個天空都是灰色的。


你說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

光知道有什麼作用呢?

你有沒有一兩件事是真正觸動你靈魂,讓你有再不努力就活不下去了的衝動?

如果有一天你身後就是懸崖,再不往前走一步就會掉下去。你會不會努力起來?


18歲的那年,現在回想起來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但是回到當年,理由已經足夠。每當我回想起父母雙親失落的眼神,責備的語氣,回想起喜歡的姑娘一臉嫌棄與鄙夷。我就發誓此生決不讓這樣的事再重演。

那時的我有什麼?

基礎知識一踏糊塗,英語單詞不出apple、school,學習習慣一踏糊塗,精神狀態萎靡不振,自卑又敏感,穿著邋遢又不會將就打扮,縣城出身,第一次出遠門讀書,又沒有什麼見識,身無長技,舉目無親。我就是校園裡一個誰也不認識的nobody,一個徹頭徹尾的屌絲失敗者,沒人會在意我的感受,會觀察到我的一舉一動,光是接近我已經足以被我的負能量光環於10米開外秒殺。

彼時的我,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但我擁有了兩樣東西:一是再不努力改變就活不下去了心;二是時間。

既然情況已經糟的不能再糟了,那我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


23歲的那年,我跟彼時的女朋友一起做著有關人生的重要抉擇。我們都準備考研,她決定南下,我決定呆在本省。她問我,異地戀鬧矛盾怎麼辦?我回答:只要心在一起,就總有辦法化解。她點點頭。其實我也擔憂,但我更知道努力的意義,不能因為自己的私慾阻擋她人追求個人目標的決心。

相戀四年,經歷了很多,我原以為這輩子一定會在一起。因而把自己最真誠也最稚嫩的一面展現了給她。分分合合,每一次,我都靠著我的真心和誠意將挽回來。

當然,每一次,不包括最後一次。

讀研的頭一年,我在身旁所有好夥伴的安慰下度過,消瘦了許多,原本120的體重在一段時間裡銳減到105斤。因為我把一個人看的太重了,成為了生命中超越我的存在,成為了我人生的另一個支柱,直到這棵支柱轟然倒塌。

如果知道當初的結果,我還會不會因為尊重一個人的努力而放她遠行?

"when the world turns its back on you, you turn your back on the world."

在我人生第二次失意的時候,我反覆念叨著《獅子王》中的這句經典台詞。這一次,我仍決心努力,但再也不為任何人,不為父母,不為喜歡的女孩,只為我自己。


26歲的今天,我已經來到了本專業最知名優秀的九所大學其中的一所。拿到了博士的一等獎學金,包攬了碩士期間兩次的國家獎學金,其他可以拿該拿的榮譽已經拿全。人模狗樣的能夠回到曾經的母校向新進的學弟學妹傳授我的大學經驗。四六級?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我再次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寶寶。

只是現在的我與18時的我已經截然兩人。

我不再抱有哪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寄予那些空洞洞的夢想和希望。我變得更加堅決和冷酷,要做什麼事,不論成敗,就一往無前去做。

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憐憫和同情,我也無須從任何人身上需找精神力量和寄託;我不在意任何人的想法,我只要達成我的目的。

殘酷冷血,但也更加高效。


18歲的那天,我無意間按下了努力的按鈕,然後演化了無數的事件和連鎖反應,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很多東西,也失去了很多我曾經擁有的東西。想想是非常後怕的,如果有時光機讓我穿梭回去,阻止我18歲時所做的決定,我的人生會不會又是另外一副光景?

我會不會還是那個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的大男孩,沒事逃課,徘徊徜徉在女生宿舍的樓下,在夜幕降臨的時刻照亮幾縷燭光,懷抱著吉它,向自己喜歡的姑娘傾訴衷腸?

我會不會成為一個背包客,一個人踏上未知的旅程,風餐露宿,看到不一樣的美景,餓了啃麵包,渴了喝開水,當思念起某個人時會心血來潮撥起手中的電話?

我會不會因為成績太差退學休學去大理,在蒼山洱海邊開一間毫不起眼的小旅館,每天躺在院子里只是懶懶的曬太陽,心裡盤算著如何多招攬幾個客人,如何找到自己老婆打發好自己的下半生?

這一切都是假設,都有可能。但我已經沒有假設的可能,努力的基因已經浸透到了我的骨髓里,每當我發憤進入更高的平台的時,我就愈加碰到此前沒有的更大的挑戰,繼而愈加燃起我的求勝之心,在求勝的路上,一定要有一個你死我活。

走到這一步,我就有了更多的野心和慾望,只為自己。

不冷酷、不殘忍、不現實的人就是在這條道路註定是走不下來的;而所有的冷酷、殘忍、現實,在指向他人之前,首先得指向自己。

努力所要付出的代價,你可曾知曉衡量?

沒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讓自己成為另外一個人,說服自己接受一個全新的人。也許,不努力也挺好的。

我的人生已經像一輛疾馳的火車,再也停不下來,也許會到達夢想的彼岸,也許會在某一段路摔得粉身碎骨。

我沒得選了,但你們還有的選。

後悔嗎?

不後悔。

-----更多精彩文章,可以關注公眾號:【瀟張】我在那裡等著你。


從上高中開始,我就堅信一點:如果我真的想做一件事,那麼我是一定能夠成功的。

如果我想進哈弗,我可以天天背單詞,一天學習18個小時。托熟人,找關係。參加各種講座,抓住一切機會。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這上面。
如果我想成為運動員,我可以輟學,找最好的教練,每天堅持練習,四處參加比賽……

但是我並沒有這麼做。我仍就是一個平凡的人。
因為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做出那麼多的犧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目標,或大或小,或遠在天邊,或近在咫尺。但是,很少有人心中是僅僅只有一個目標的。而願意為了一件事情而放棄全部的人就更少了。
大多數人,都有著很多很多想要做的事情。而不幸的是,這些事情常常是矛盾的。

我想要不掛科,但是我也想要睡懶覺,如果這兩者相矛盾,我們就必須做出取捨。至於具體如何取捨,則是因人而異的。要是有人說,我寧願掛科也要睡懶覺,於是選擇了睡懶覺,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夢想(睡懶覺),而放棄了一些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的(不掛科)。這難道不是一種努力么?

努力,本質上不過是一個為了目標而進行取捨的過程。是否努力,與目標是什麼並無關聯。
為了睡覺而選擇掛科,本身也是一種努力。

那麼什麼是進步呢?
進步就是接近自己的目標的過程。同樣的,是否進步,與目標是什麼並無關聯。
如果我的目標是睡懶覺,那麼我通過選擇掛科,多睡了一個小時,那就是努力過後的進步。

一個不努力的人,並不是那些認為睡覺比學習重要,所以不學習整天睡大覺的人。而是那些認為學習比睡覺重要,卻仍然不去為了學習而付出睡覺時間的人。由於他們的行為與價值觀不統一,後悔便是他們的常態。

為什麼會有人不努力呢?
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價值觀「,與他們所認為的」自身的價值觀「不同。

就好像一個人喊著」我要減肥,我要少吃。」可是等到吃飯的時候卻管不住自己的嘴。他以為自己認為減肥比吃更重要,但是實際上,他還是認為吃比減肥更重要的。說白了,就是沒有「看清自己」。

總而言之,一個人不努力,是因為他並有看清自己的價值觀。他以為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與他實際上認為重要的東西不一致。「後悔」則是這種不一致的直接表現。

從中我們也可以推出:一個努力的人是永遠不會後悔的。


【努力】是雙子星,大多數人卻只看到了一顆。
假如【成就】是一座礦山,那麼【努力】應該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找礦】,一個是【挖礦】。
學生時代特殊的一點,就是不需要自己【找礦】,因為路徑都是教育體系規劃好的:學習-考試-進好學校。學生只需要在既定的【礦山】上【挖礦】就可以了——仔細聽課、做題、研究學習方法。
長年累月下來,人對【努力】的理解就有了思維定式:努力=【挖礦】。
在這個學生模式里,明知道持續挖礦會有成就還是不想努力,原因就如諸位答主所說,反饋不夠,意志力薄弱等等。

但我重點想說的是工作以後,【就是不想努力】的原因還需要多加一條:當事者忽視了【找礦】的難度,或者說【找礦】的困難讓他們感到非常挫敗。

工作以後,除了醫生等少數崗位,社會不會給你一個現成的礦山。也就是說你必須為自己找到一條適合的道路,並且這條道路還在社會中處於上升的趨勢。

同時符合上述兩點是很難的。上升通道中的行業和領域並不是那麼多,而在其中你還要找到自己最能發揮所長的那個點。當然有一些人運氣非常好,稀里糊塗剛畢業就撞上了大運。比如有個姑娘聲音特別好聽,原本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做新人,遇上今年音頻應用大爆發,各個音頻平台給她推,現在已成超級大咖。換一個時間,她會在體制內電台熬上很久,這就是時運的力量。

但大部分人是沒有這麼好的時運的,相反,很可能剛畢業進了一個行業,然後眼看著行業走下坡,毫無招架之力。出去找工作?工作經驗都是這個行業的,再跳還能跳哪裡去?換行業?換哪個?又涉及到【找礦】問題。
即使行業很好,但自己不適合,那麼也難有大發展。想要在既定行業里發現自己能發揮長處的點,也是一種【找礦】.

如果一個人聰明、勤奮,那麼找到方向以後【挖礦】,無非也就是專心工作,和團隊搞好關係,業餘學習最新相關知識,職業道路就會順著往上。
但痛苦的就是【挖礦】之前的【找礦】。不是反饋不好,而是根本沒有反饋!

你可能嘗試著去開奶茶店、開公眾號、偷偷申請目標崗位的工作、大周末的去聽老師們的分享課、積极參与豆瓣和各個學習類自媒體的社群和線下活動——但是,沒有用,你還是找不到礦。
完全沒有收益,甚至也完全看不到自己的進步。
這個時候是最痛苦的。
也是大部分人熬不過去的。
此時很容易就放棄努力,畢竟努力了半天,毛都看不到。不努力,反正也有一份餓不死的工資,養家糊口夠了,小老百姓要知足。

努力的人會怎麼做呢?
已經84天捕不到一條魚,老人還是堅持出海。
能戰勝【找礦】過程中漫長的一無所獲所帶來的的挫敗感,不被絕望所打到,這就是【努力】寶貴的價值所在。


因為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通俗的說,所謂習得性無助用東北話來表達就叫「放挺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傳說中的火燒杯底讓跳蚤一次次撞擊玻璃蓋杯口,然後撤掉蓋子跳蚤也蹦不出來的故事。現實生活和歷史記載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例子是秦末趙高誣陷李斯造反,一次次派人去監獄裡扮演皇帝使者過來詢問,每次李斯辯誣自清,就會遭來一頓毒打和酷刑,等到最後皇帝真派使者過來詢問的時候,李斯已經接受了謀反的罪名,不做任何辯解了,這就叫習得性無助。 而當一個人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努力,卻一次次遭受失敗和打擊,最後開始接受現實不再掙扎和改變,這就叫習得性無助。

社會中好多人都在各自的階層和生活中苦苦周旋和掙扎著,我一直堅信每個人都在他當下的能力、思維、各種制約局限條件下做到了最大的努力和自認為最合適的選擇,而當你不了解一個人的迷茫、痛苦、失意、困頓、內心糾結的時候,你是不會理解他為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假如你和他易地而處,按照對方的經歷重新再走一遍,也許你還會發現和對方的結果一樣,甚至還不如對方。對方不是沒有努力,而是在一場場孤獨而又艱苦卓絕的戰鬥中屢敗屢戰漸至屢戰屢敗的。放眼人群,你會發現失意落魄的悲劇英雄到處都是。

在此分享一段我很喜歡的話:
「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的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

所以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真正見識過人間百態的人,是不會發出「何不食肉糜」的感慨的。真正遭受過受挫失意、體驗過落魄和孤獨的人,也是不會問「既然努力就有進步,為什麼有人不努力」這種問題的。

眾生皆苦。

以上。


為什麼明知努力很重要,卻還是不肯努力?

因為「不努力」有時是一種印象管理手段;

因為老師的這句「是個聰明孩子,只是不夠努力」,害了你。

1、為什麼老師的這句話害了無數學生?

小時候,你是不是經常聽到老師這麼說:「是個聰明孩子,只是沒有用在正道上,努力起來,不會比XXX差。」

現在你知道了,所有的老師對所有的家長都這麼說,目的是想激勵你奮發圖強。

可惜老師並不知道,這句話在學生心裡的實際效果卻可能是這樣的:

前提一:我知道我這次肯定考不了100分。

前提二:如果我真的很努力,還是考不好,豈不是證明了我不聰明?

結論:還是繼續玩遊戲,下次再努力吧!

工作後,你就變成這樣:

前提一:這個項目難度肯定不小。

前提二:就算拚命加班,萬一還是沒拿下,豈不是讓別人笑話我能力差?

結論:還是下班吧,下次有好項目再努力!

這種心態,心理學稱之為「自我妨礙」效應(self-handicapping),就是估意設置障礙,以阻撓自己獲得成功。你也許要說,誰會幹這種變態的事?遺憾的是,這是一種常見的心態,它往往以不同形式潛藏在你我的內心深處。

2、為什麼在重大比賽中反而不敢拼盡全力?

上個世紀的網壇傳奇女將納夫拉蒂洛娃擁有59個大滿貫冠軍頭銜,有一段時間狀態不佳,在連續敗給幾個小將之後,曾經對媒體反省自己的心態:

「在比賽時不敢盡全力……,唯恐發現自己雖盡全力仍被擊敗,因為一旦如此,就證明我完了。

納夫拉蒂洛娃說出了所有運動員內心最大的恐懼。對於運動員而言,「不好好準備、不努力比賽……」,這些都不是大問題;真正的大問題是「狀態下滑是因為過了運動生涯巔峰期」。

為了逃避內心最大的恐懼,就會出現「在比賽時不敢盡全力」,甚至「賽前準備不投入」,來證明自己只是不夠努力而已。

更要命的是,這種心態非常微妙,大部分運動員都很難像納夫拉蒂洛娃那樣有清醒的自我認知(所以她才能走出低俗),往往用情緒不佳等含糊的問題掩飾過去。

很多優秀運動員在狀態剛剛開始下滑時,都會經歷這種心態,導致狀態與心態的「雙殺」,下滑得更厲害。

不過,運動生涯畢竟比較短,運動員有這種心態也很正常,而在學習和工作中的「自我妨礙」心態,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3、為什麼明知努力很重要,卻還是不肯努力?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大概的老師和家長都給我們灌輸過兩條價值觀:

1、笨+努力=成績好、聰明+努力=成績最好;

2、聰明+貪玩=成績差、笨+貪玩=成績最差。

從公式里看,「努力」比「聰明」更重要,確實,大部分關於努力的格言都是正面的,大部分關於聰明的格言,都是中性或負面的。

可在現實中,「努力」的個人形象並沒有「聰明」那麼受歡迎。比方說,衡水中學和人大附中的北清錄取人數差不多,高中排行榜上也是並肩,但如果有個北清圈子聚會,自報「人大附中」出身的人,大家一片羨慕嫉妒恨,而自報「衡水中學」的人,大家的反應通常是:「噢,就是那個搞題海戰術的中學啊……」。

這恐怕才是我們心裡真正想說的話:人為什麼要努力呢?為什麼要自律呢?為什麼不能給自己一點不勞而獲的驚喜呢?靠自律換來的分數,靠努力得來的成功,是多麼的沒創意啊!

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心口不一呢?

假如你有一個很用功的女兒,成績名列前茅,但實際上,你並不喜歡別人誇「你們家女兒真努力」這句話,這讓你感到害怕——當別的孩子都開始努力之後,你女兒的優勢會不復存在,暴露了她只不過比別人用功早而已。

事實上,在小升初時,因為沒有統一入學考試,招生老師常常會對成績稍差一點的男孩子網開一面,理由是「有潛力」——通常這個年紀的男生都沒有女生用功。

在大部分人看來,努力和聰明來源不一樣。「努力」完全是一個主觀的行為,想什麼時候努力,就可以什麼時候努力;而「聰明」至少有一大部分是來自遺傳。

再加上那些年年拿獎學金的學霸們,張口閉口就說「這次考試啥都沒複習又要掛了」,聰明就成為一種比努力更稀缺的東西,如果說「努力」是品質升級的「中產生活必需品」的話,那「聰明」就是奢侈品。

所以,在印(裝)象(逼)管理中,我們是這麼排序的:第一等是「聰明」,第二等是「努力」,而「笨」是一種比「貪玩」更low的形象,所以第三等是「貪玩」,第四等是「笨」。

這樣就好理解了,如果你不能給人一個「一等(聰明)+二等(努力)」的印象的話,那麼,你寧願選擇「一等(聰明)+三等(貪玩)」,也不願選擇「二等(努力)+四等(笨)」的印象,這就是「自我妨礙」。

所以,「自我妨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印象管理」策略:當你信心不足,或者預判自己可能會失敗的時候,為了在「外在的觀眾」(他人)和「內在的觀眾」(自己)面前保持更好的形象,預先放棄「努力」等次要形象,維護「聰明」等主要形象。

「自我妨礙」導致了很多人在重要的考試(會議)前,越沒有把握,越不肯用心複習(加班準備);

「自我妨礙」導致了很多人在接到重要任務後,會當眾故意作出消極反應,就算努力,也不會在他人面前表現出來,以預防失敗後對自己形象的影響。

「明知努力就可以進步,卻還是不努力」的心態,就像有人說「大眾汽車性價比不錯」時,你嘴一撇:「我只喜歡瑪莎拉蒂,所以老子現在什麼也不買。」

再列舉幾個和「我只是不夠努力而已……」類似的「自我妨礙」的心態:

我只是覺得能賺錢最重要,理財能多出幾個錢?(事實是你看到數字就頭大)

我只是更喜歡一個人待著,懶得理他們而已。(事實是你的溝通能力已經退化到學齡前兒童了)

我隨時可以戒煙,幹嘛急著現在戒?(事實是你已經戒了十八回了)

4、「不努力的聰明人」,你的印象管理成功了嗎?

「自我妨礙」最大的好處是緩解情緒壓力,但僅此而已。

每一個「自我妨礙」者都知道,「聰明但不努力」就是個騙自己的借口而已,但騙著騙著就習慣了。所以他們永遠有理由不努力:一開始不努力,是因為到時候再努力也來得及;後來不努力,是因為再努力也來不及了。

從「印象管理」的效果看,有研究表明,旁觀者很可能會被表面的印象迷惑,真的把你當成「不努力的聰明人」(Hirt, E. R., McCrea, S. M., Boris, H. I. 2003 「I know you self-handicapped last exam」),但問題在於,旁觀者並不喜歡和這一類人合作,因為「自我妨礙」者在與同伴的交流中,通常會釋放著出大量負能量(Luginbuhl, J., Palmer, R. 1991. Impression management aspects of self-handicapping)。

遺憾啊,他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

5、只有loser才吹噓智商

「自我妨礙」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不努力」行為一定要公開表現出來,才能起到「形象管理」的作用。比如學生故意引起老師對他的公開批評;員工雖然不敢當面和領導作對,但常常私下裡在同事中散布「失敗的預言」。

這就說明「自我妨礙」行為與環境有相當的關係。在普通人中,智商分布不均,「聰明」比「努力「更稀缺,更傾向於把「不努力的聰明人」當成自己的形象標籤,並把「努力卻沒有成功」看成一件可恥的事。

在這種環境中,你因為害怕嘲笑、害怕被孤立,更有可能出現「自我妨礙」的心態,這就是普通中學比重點中學的學生更容易放棄努力的原因(以前叫「學風不好」)。

一但到了同樣都是「高智商」的群體中,不僅「努力」比「聰明」更稀缺,格局、價值觀、運氣……,哪一樣都比聰明更重要。

智商160的霍金說:「只有失敗者才吹噓智商。」成功人士更崇尚努力,並不是他們虛偽,而是看多那些憑著一點小聰明最終一事無成的人。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相關熱文

樂觀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習慣(ABCDE樂觀訓練法)

內向性格: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為什麼生意最好的甜品店,總是開在減肥中心的隔壁?


幾乎看了所有回答,沒有一個人提到這個問題:題目和描述有一定區別,提問很不嚴謹好嗎?
「努力可以進步」怎麼就變成了「努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實現夢想」了?!!!看起來好像相同,但是還是有差距的好嗎?
原題如下

  • 首先先分析一下題目中所說的「努力可以進步」。

首先:努力可以進步,但短期時間內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
先說明一下,我認為努力和學習還是有一定可比性的,固借用《把時間當朋友》節選來解釋一下。
(原諒我已經買了此書的紙質版,但還是下載了電子盜版。。)

──李笑來《把時間當朋友》

所以他們不努力的答案如 @黃辛 所說,我歸納他的答案為:大多數心智不成熟者都沒學會推遲滿足感,他們想要的是即時滿足感。

  • 關於「努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實現夢想」?

前面說的是進步,現在又說起夢想了,亂七八糟。

引用 @GayScript的回答青春的我們更應該立足現實還是堅持夢想?

大三的時候經由朋友提醒我明白一件事:夢想可以有,但一定要先立足當下。你首先得填飽肚子,才有力氣追求未來。當時我厭學情緒很嚴重,覺得做開發沒意思,總想著要退學,寧可回頭在網上寫寫網路小說,當個寫手,至少在干自己喜歡做的事。後來我兩個朋友跟我聊天,一個跟我舉海岩的例子,說人家海岩的本職工作是公司董事,就算不當作家,也能養活自己。有了一個穩定的工作,也能夠更好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是嗎?另一個朋友跟我說,你覺得你現在有什麼資格當寫手,你寫出什麼成果來了嗎,有很多人看你寫的東西嗎?如果你現在寫出什麼東西來了,已經有讀者群了,我也會支持你退學,但你現在什麼都沒有,我不太支持。

後來我自己也想了很久,差不多想明白了,不管是出於對自己還是對家庭的負責,我首先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工作能跟安撫我的家人,更能夠安撫我自己。如果生活不能夠安定,我還拿什麼去追求夢想?別說笑了。吃都吃不飽,夢想能填飽肚子嗎?吃好穿好了,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最近我看到一句話,就是講這個道理的:「年輕時如果還沒想好要幹什麼或是不確定自己適合幹什麼,又不想浪費光陰的話,要麼努力多賺點錢,要麼用心多讀點書,想要讓自己更自由,這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熊培雲

生活是很殘酷的,電影小說里的那些藝術家的確也有窮困潦倒之後走向輝煌的,但如果你非要把自己逼到那步田地,我也不會強求。但你有那麼決絕的信念與那麼強大的能力嗎?顯然沒有。有的話也不會來提問了。

所以我建議,一定要先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許多人說,但是我不喜歡這份工作啊。

拜託,工作是用來賺錢的,如果你喜歡自然是好,不喜歡又如何?老闆給你錢了,你還不樂意嗎?從前我也很矛盾,我不喜歡這份工作,還要做這份工作嗎?後來我搞清楚一件事:工作是工作,興趣愛好是興趣愛好,工作要負責地干,興趣愛好要用心去做。

坦白告訴你,作為一個程序員,我只是負責,但從來不Geek。組長交代給我的工作,我只求完成,卻從來不深度研究什麼,除非組長有額外要求。因為我知道這份工作對我來講就只是一份工作,是用來賺錢的,不是用來實現自我價值的,幹完了該乾的,別的時間就該用在別處。比如此時此刻,我幹完了手上的項目,在知乎上回答題目,自己組織語言,寫下這篇回答。

每天八小時的時間我交給公司,公司給我錢,這是等價交換,是交易,我不必喜歡,也不必內疚,這只是為了生活。八小時之外或者有時候工作閑暇的時候,我用心看書、用心學習寫東西、鍛煉語言組織能力,那是我個人私事,是我的青春夢想,與公司無關,我會用心去做,即使沒人給我錢。

有句話說「工作之外的八小時決定了你是什麼人」,我覺得這話說得很對。工作的時候就是工作,圖什麼?賺錢。八小時之外才是我個人追求夢想的時候。

誰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下了班少玩點遊戲、少刷點微博,追求個人夢想的時間多得是。不要懶得工作又沉迷於遊戲和社交網路,還口口聲聲說殘酷的現實不允許我們實現夢想,我會笑話你的。

又有人問,一天工作下來很累回去覺得沒有精力做自己的事了怎麼辦?我回:所以那些實現夢想、追求自我的人才如此難能可貴。維持生存與追求夢想不是不可能,只看你有沒有這份心。機會就在眼前,是你自制力太差、自己不把握,不要把罪責推卸到社會身上,世世代代都是如此,換個年代你也一樣不能自制。

@GayScript他在工作方面的努力和他的夢想可以一概而語嗎?


再分享一個有關我自己的事:
家裡沒電腦,寒暑假回去有時候和朋友們去網吧通宵。通宵時間截止至早上7點,我一般7點半回到我家裡。
回到家的時候瞬間驚呆,家裡的燈還亮著,我爸還在沙發上沒睡覺。寫到這裡,你也許會覺得這是雞湯,多麼偉大的父愛啊!?
你造嗎?我爸從他20來歲的時候看小說,看到他現在40多歲。我通宵回來他還在家裡看,過年不打牌也整天拿著手機看小說。一年他有9-10個月在外地跑業務,你猜他工資多高?工資現在估計還不超過兩千塊,我讀大學他每個月給我五百塊吃飯。爸媽早已離婚並各自再婚,我跟我爸。
你有見過這麼不努力、不靠譜的父親嗎?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沒見過。
還好我媽給力,雖然高中還沒畢業,但也骨氣勇氣脫離湖南的那個三線城市,跑到廣東混。從銷售開始做起,到現在創業頗有成效。一路艱辛我沒法想像。
(說點故事外的話,我還是很愛我的父親的。我印象中,從小到大他從來沒打過我。對我管的很松,很寬容。)

我能說我努力的原因是我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有一個這樣的父親嗎?

  • 不努力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許多人沒有心智成熟

心智不成熟,所以大家
不懂得推遲滿足感。——解決方法可參見《自控力》和《把時間當朋友》
不懂得如何更有效的行動。—— @warfalcon 有一百天行動教大家100天行動的解釋 -- warfalcon -- 傳送門
不懂得獲取更多的知識來想辦法讓自己努力。——人丑就該多讀書,人蠢更該多讀書。
不懂得如何堅持or告別拖延症——我是一個什麼都學,什麼都懂能道出一二的,但什麼都不精,可以說什麼都半途而廢,我該怎麼辦啊?

多讀點書,讓心智更成熟,然後再來談如何有效的努力。
(會不會是一個悖論?多讀書和努力,好吧,我不知道)


非常慎重寫下下面的文字:

先說下個人的一些前置定律:

我們都是被意志力+成就感這2樣去推動著前進的。如果意志力弱了,就使用成就感彌補。如果成就感弱了,就使用意志力去彌補。

這就好比我們看到的很多努力的【學霸】,實在很刻苦,百折不撓——怎麼都打擊不到他們,終究歷經多次考試的失敗,終於涅槃。

這就是典型屬於【意志力強】。

再說另外一個類型,有些學生一開始剛進入的時候並不強,但是他們就是每次考試都進步,或者說長期來看處於一個不斷進步名次的過程,然後在高考一飛衝天。這種就屬於典型的【會找成就感】。

除了以上2種,自問尚未見過第三種路徑成長起來的學霸。

所以,我先自信地認為就這2種成長路徑吧。

先說前一種【意志力強】。這種人是我比較佩服的——他們對於激勵和我們一樣渴求,但是卻比我們剋制得多。他們這個性格的養成,前期是靠教育環境的熏陶和引導,後期一定是自己佔了巨大的甜頭,才會養成這個正循環。

再說後一種【會找成就感】,大部分的人其實最初都是走這個類型的。但是為什麼大部分卻沒有堅持下去成為學霸呢?因為這裡我得字是【會找】而不是「成就感驅動」。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路變得平滑,那麼就要不停去給自己加里程碑,讓自己進步。

【意志力強】的人特點是能扛得住很久的寂寞。缺點是外面的環境變得太快了,如果不快速迭代自己,那麼只能對【考試】這種變化較少的事物適應能力強的離譜。

此消彼長,前者的強,就是後者的弱。因為成就感沒那麼容易找——你的路太平滑了,平滑到大家都看懂了,都去走一遍了,最後你就沒有路走了。


所以,題主提到的人【一般】就是「努力了」但是「沒有成就感」。這個過程持續的有點久。

===============================================================

破200贊,我說說該怎麼破局,絕對不是雞湯,立字為證。

===============================================================
漫長地等待,終於破了200贊。。。現在開始更新。

首先吐個槽,我發現互聯網上的人其實還是友善的,不太友善的是你身邊的人。。好不容易寫了點東西,後來發現都是以前的同學和學弟去點的反對或者沒有幫助。各種招黑。。。你寫的絕對了他去找你的邏輯漏洞,你寫的主觀了他去各種雜糅你的材料扒你的人,你寫的太嚴謹了他會說沒有看點。

後來我學著去忽略和看淡,只為支持的人而寫,讓別人說去吧。因為如果不和我沾上邊,我覺得他們一個千贊答案估計都比較難吧。

是吧,就是這麼殘忍,他們,是你身邊的熟人。因為你拿到了贊,而他們沒有。

好。現在開始用心去碼字,有的時候考慮太多為了堵上別人的嘚瑟反而不是我,所以我覺得下文可能是破綻百出的,但我依然覺得可能有用。

正文:

前面已經總結了,目前只有2個套路,一個就是能忍,漫長迭代;一個就是步步為營,快速迭代。

第一個套路非常難練成,需要時間(堅持很長一段時間而沒有回報其實也很難)。

第二個套路其實比較簡單,對先天的要求不高,甚至我都可以說一大部分這個套路的人,是因為做不到第一個套路,或者覺得第一個套路太危險。

以下高能:

客觀說,第二個套路的特點就是【平滑】,那麼平滑的原因就是每一步都儘可能找到【成就感】。成就感的來源其實是用心良苦地【計劃】。

繼續推理,計劃的根源是【看得遠】,知道了未來的路徑,所以能夠提前規劃好【前幾個】里程碑。一旦這幾個里程碑達到了之後,自然就可以看清後面的不長不短的一段路,然後繼續決定怎麼去找成就感。

還是舉個例子來說這事吧。。。

比如編程入門(不是主要為了考試)這事。

先說下我認為的【錯誤】路徑:
1.配置環境,寫完hello world
2.立刻上套路:數據類型;if判斷邏輯;循環判斷邏輯;函數調用
3.然後是難度更大的面向對象

這樣下去,最後一大部分學生會為了應付考試而去努力,學的時候不是特別有體會,考完了就會忘記不少。

遺憾的是,其實很多人都是這麼一路走過來的。

然後說下我認為【正確】的路徑:
1.首先搞清楚學編程是為了什麼(想寫一個什麼代碼?遊戲?演算法?爬蟲?為了把工程計算更加簡單?寫論文?數據可視化?就是快速上手當成技能?等等等等)
2.選定一個方向。找到3個【為你好】的【懂編程】人。然後詢問他們為了達到你的目標,最快的方式是啥?(之所以選3個,是因為真的有人會把這件事描述地很難,三個人一起回答是肯定不會錯的)
3.然後按照最後【合成】的答案,想辦法去【拆分】成每個小段,爭取每個小段做完都能有成就感
4.這個成就感一般來說就是【可以展示】,比如你的目標是「數據可視化」:
4.1首先你學會了簡單的編程傳遞參數部門
4.2然後你學習了對應的控制項:開始想辦法建立坐標系,然後簡單為一個點去編程,隨便讓這個點去亂動
4.3然後你開始愉快地和這個控制項玩耍,想方設法用初中數學就能搞定的數學,去為這個點編輯路徑
4.4然後你開始想怎麼調用鍵盤,控制這個點的軌跡
4.5然後你發現數據其實可以用一個sin或者cos函數來一直給出嘛,然後把xy坐標傳給控制項就行啦
4.6是啊,就這樣,就搞定啦。其他無關的,統統不要學。
4.7如果你對編程依舊有興趣,那麼有了這麼點立竿見影的例子,你會上手非常快


然而,目前,很多人都不是這樣的。當然,這絕對不是唯一路徑。我只能說,上面的例子里,最大可能讓【每一步】都【看得見】。


================================================================

他們也奮鬥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也期待過,但是被殘酷現實打回來的時候,也曾想是不是再堅持一點點。可是一個聲音在旁邊說:「幹嘛那麼累」「大部分人本是連井也不會打」「你已經很優秀了」。

猶豫了很久,他們中的大部分都信啦

沒有再堅持一點點,哪怕是變著法堅持一點點,找到一點點依據和自信。

然後覺得這口井,是打不出來水啦。

下次再遇到一個好地塊的時候,他們就會想起這次經歷,所以他們會先打一點點看看

可是這樣的深度怎麼可能有水呢,這個時候壓根不是看水的時候啊。

就這樣,娶了妻,有了娃,有了別的寄託。打過井,卻不知道其實打井的其實有好多人;感動過自己,卻不知道也有好多打井人也感動了自己;覺得人生不過如此,其實這話對也不對。

夜已深,他們輕輕在星空下里點下一支煙,剛陷入了回憶,手機屏幕又亮了——妻說外面冷,回來吧。。


================================================================
插播一條,社招社招社招!!

只要社招的。優秀的簡歷。只要有職位。你又沒有同時私自投遞網易(我討厭對於一家公司還一稿多投)。

如果我這邊覺得質量可以的話,你也是真心想來網易的話,我一定幫你把簡歷放到負責人案頭,要個說法。

非誠勿擾。非誠勿擾!

把簡歷放在百度雲盤,然後把鏈接私信我即可。


重點還是缺乏科學高效努力的方法。

本文較長,如沒耐心,可拉倒底部看總結,但你會錯過很多精彩。

有一天,有個讀者留言問『為什麼看了你很多文章,也學習了其他資料書籍,花費很多時間,也很努力,卻沒有改變?』


碰到這樣的問題,我其實已經見怪不怪了,然後熟練的輸入一大堆反問『你看完文章、資料、書籍後,有做筆記、總結嗎?你花費的很多時間,具體有多少?你所謂的努力,努力到了什麼程度?天天廢寢忘食嗎?你是否有根據文章資料里提到的方法,去實踐過?實踐的次數有多少?結果如何,是否有總結反饋和別人交流等等?』


過了一會,對方回復到『只是看,沒怎麼總結和實踐,但我看花了很多時間。』

果然又是一個,自以為很努力,卻是無效努力的騷年。


然後又問對方『你多大?』


讀者回:20歲,剛大三,我好怕,很多同學朋友都比我厲害,我怕再不努力就來不及了,總是這樣努力沒有結果,但又不想頹廢,每次重新努力又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


作為一個30多歲的大叔,我想對你說『你才20歲啊,為什麼害怕來不及?究竟是哪裡來不及呢?』


接下來,我要給這位小噴油,講個勵志故事。。。從前。。。。。。。。


【畫面暫停,磁帶倒轉聲。。。。。。】


停。。。。。等等。。。。。。。我倡導的是學習成長,情感提升乾貨,請不要進入,先講個狗血故事,然後說一個然並卵的心靈雞湯道理好嗎?!!!!!


我們不是不愛喝雞湯,而是雞湯喝得夠多了,都要吐了,喝了,只能雞血一時,卻毫無實際行為指導意義。


好吧,我們就直接講講如何高效的努力學習,快速獲得成長吧。(基本適用任何領域)


以下方法都是我自己親身經歷過,所以感同身受,我相信,我能幫助你們改變。

從以下5個方面的給大家講解。


1,

人要想努力學習獲得成果,首先需要了解,學習成長的路徑原理是怎麼樣的。


很多人錯以為,自己的時間精力投入,可以換來直接的成果,以為努力與時間是成正比的。


參考下圖。

舉例,我有個朋友是做服飾造型搭配的專家。幫助在非常缺乏審美的朋友,提升時尚感,讓他們穿衣更有品味,外形更吸引人。


剛開始他也做一些在線培訓課程,教那些宅男們如何穿衣搭配。


但很多人,有個狹隘的觀念,以為穿衣打扮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自己看一遍理論方法,自己就可以搞定了。


實際上是,很多人學完後,自己嘗試去搭配買衣服,穿出來的效果還是欠佳。


於是就容易怪罪老師教得不好,學了沒效果。


殊不知,我那個專家朋友,為了能熟練的教別人,自己首先就花了幾萬元投資,去學習各種形象造型的高級課程,自己作為買手,買過的衣服估計也有幾千套,以及平常關注大量的時尚雜誌,節目等。同時,還有長達幾年下來的諮詢培訓經驗的積累。


他之所以能教人,就在於他在這方面不光投入了時間學習,他還有多項實踐經驗的累積,和不斷的試錯,矯正的過程。


而一般的學員,只看到了老師呈現出來的教學內容,卻忽略了老師也是經歷過大量的訓練,才有現在的專業度。


如果學員在學完理論後,沒有進行大量實踐,效果自然不明顯。


大家看下圖: 學習成長曲線圖


很多人,都在『緩慢開始區』,嘗試了一小段時間,發現沒什麼變化,就放棄了,於是又換了很多其他方法,也一樣。


無論他換任何方法技巧,即使所謂的速成的方法,都要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發生改變。


他們不能看到馬上努力後的效果,擔心無法實現,白費力,索性就放棄了。

心智不成熟的人,不懂得『推遲滿足感』,他們想要的是『即時滿足感』,也就是急功近利心態的表現。


然後有小部分的人,在進入到『加速提高區』,他們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離非常牛逼的狀態還有一段距離。


極少數人,經歷了非同尋常的磨練,或是更長時間的積累,才突破進入高原區。


大家應該都聽過 科比有個段子式的語錄『我知道洛杉磯凌晨4點鐘的樣子。』這說說明他的努力到什麼程度。


這也是為什麼,他是目前為止唯一能和喬丹相提並論的NBA球星。


我這裡申明一下,這個原理,就是我通過去學習別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得出的經驗總結。

以上是的理論,引用自維基百科,李笑來,采銅等人的資料書籍文章。

2,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就是要稍微遠離舒適區一些進行學習,才能擴大你的能力邊界。


刻意練習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突破『緩慢開始區』和『加速提高區』的臨界點。

成長曲線圖上的紅線就是臨界點。


說白了,你不是不努力,你是不會努力,是無效努力。


比如:

很多人的學習方法,就是把書,資料,課程過一遍,然後就再也沒有打開過,沒有做筆記、總結的習慣。囫圇吞棗,很多概念或精髓,無法消化和吸收。


還有,學霸,為什麼能成之為學霸,某種程度就是他刷的習題比別人多。


各種類型的題目,解法都做過了,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你已經把書讀透,讀厚,深度理解,那運用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3,如何消除焦慮

由於很多人不了解,我前面說的學習成長路徑理論。


他們想努力,卻因為缺乏刻意訓練,沒有產生成果而感到失望,進而產生焦慮感。

焦慮是某種壓力的體現。


壓力有閾值大小之分,未超過一定的臨界點,就會形成動力,超過就會形成逃避。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壓力能解決問題,有些人則不行,因為每個人的壓力閾值點不一樣,抗壓力程度不一樣。


壓力過大有3個原因:

1,能力不匹配

2,工作量大

3,拖延習慣


這3樣會綜合發生作用。


一個人一開始定了一個不切實際,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


比如,有個粉絲說,我想通過天天寫原創文章,來練習自己的寫作能力。


說實話,天天寫原創,並且言之有物,還能被別人認可,對一個新手來說是非常難的。


而一旦有一天沒實現,就會出現累積崩潰,就會接連幾天都提不起筆。

最後這個事情就會不了了之。


所以,努力也請量力而行,定一個自己能承受一定壓力的目標,循序漸進的完成,才能保證你的刻意練習能產生效果。

4,學會消除焦慮,和激勵自己。


這裡推薦我自己親身實踐體驗過的方法。


方法就是:有氧運動+激勵歌曲


建議以慢跑為主。跑步時聽歌最方便。


運動大量出汗的時候,可以把肌肉內的壓力激素皮質醇排除,焦慮感就會降低,同時身體容易產生內啡肽激素,讓你產生愉快感。


在這雙重作用下,會讓你暫時性的遠離負面思想。


同時,你在運動中聽一些比較激勵、激發人心歌曲,例如,我有次無意中聽到火隱忍者的插曲——My Name,雖然聽不懂歌詞,卻被音樂的快速節奏,熱血情緒所感染。


附上我在網易雲音樂的激勵歌曲歌單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歌曲會不斷更新,大家運動時可以拿來聽聽。


就這樣在第3重刺激下,整個人嗨到不行,會讓你感到跑步其實沒那麼累,反而很爽。


如果,你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內向的人,你會體驗從未有過的暢快感。


我在另一篇答案內向、不善社交的人如何建立人脈? - 迎刃的回答有講解相關內容,推薦閱讀。


在這三種同時作用下,很容易讓你,進入一種日常不會有的,前所未有的,無所不能的,自我價值感爆棚的狀態。


甚至會讓我感覺自己的潛能都被激發出來。


我有時候的寫作靈感,或創意都是在跑步時產生。


這剛好印證了心理學有個『醞釀效應』。


心理學家認為,醞釀過程中,存在潛意識層面的推理,儲存在記憶里的相關信息,在潛意識裡組合,人們在休息時得到答案,因為個體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緊張,忘記了前面不正確導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創造性的思維狀態,所以,如果你遇到難題時,把問題放在一邊,先去放鬆,答案就會自然浮現出來。


而身體的運動,也會讓大腦放鬆,甚至是激發思維快速運轉。


如果你是從事創造性的工作,這個方法既可以幫助你消除焦慮,又能帶來靈感,加速工作效率。

5,參考遊戲模式,製造反饋機制。


很多人為什麼看一小時課本會感到很難受,精神渙散;而玩一小時遊戲卻精神抖擻,興奮異常。


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看書不是一個可以讓你馬上產生收穫和反饋的行為。


而遊戲則可以,因為遊戲設計者就是通過讓遊戲更好玩,讓你不停的接受信息和處理信息,讓你大腦處於興奮狀態。


例如,酷炫華麗的招式,熱血的背景音樂,以及你打怪升級過程中獲得的金錢、經驗、裝備等收穫,綜合下來,就會讓你樂於不停的遊戲。


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遊戲的機制,運用在我們的學習中。


每學完一段時間,或一段內容,就給自己一個獎賞激勵反饋,以及信息記錄。


獎賞激勵可以讓你馬上產生反饋和收穫感、愉悅感、甚至多巴胺,藉此來『欺騙』大腦,認為學習其實是件很開心的事情,人的本性是唯樂原則,開心就會激勵你不斷重複這件事。


而信息記錄的好處,就是當你每次都做出的學習形成一個進度表格,每隔一段時間回顧總結。


例如一個月為測量單位,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一個月下來竟然讀了10本書,寫了20篇文章,做過20份報告等等。


這樣的記錄,就類似與每次遊戲過關的分數總結,也會容易讓你形成,成就感,激勵你不斷做下去。

6,

最後總結一下吧。

我們如何讓自己的努力有價值?

1,了解學習成長曲線理論

2,每項技能都需要刻意練習,才能實現突破。

3,了解焦慮的來源。

4,解除焦慮和自我激勵的方法。

5,參考遊戲模式,製造反饋機制。

經過以上5個步驟,你就能通過科學的方法,保障你高效率的努力學習工作,時間一長,就會形成習慣。


也許你沒別人聰明,如果能科學有效的努力,你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大器晚成。


最後的最後,


獻上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一段話,與君共勉:

『種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行為;種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END


這碗雞湯好喝么?!

【拓展閱讀】
如何提升自信,讓自己更開心?
你不是不想改變,你是不知從何下手 - 迎刃而解 - 知乎專欄

【無恥小廣告,不喜可繞道】

我的電子書《天生好手》,為你詳解如何提高【自信】的方法。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yingrendao 】,回複數字『 1 』,即可下載。

微信公眾號,每日推送最新提升自信與戀愛情商文章。

http://weixin.qq.com/r/rUw3LxnEWEQnrV1M9xm- (二維碼自動識別)

怕我,你愛了嗎?


因為你從來沒有想像過,努力能把自己改變成什麼樣子。

就像曾經的我。

剛畢業的時候,我特別羨慕一個大學同學,甚至說嫉妒也不為過。

她是東北女孩兒,性格外向,朋友多,步入社會以後,過得一直也比較順利。一畢業就進入了一家類似國企的外貿公司 。雖然說是朋友介紹,但起碼也是專業相關,而且工資不低,在我們學校剛畢業的這堆人里,算得上是成功人士了。稅後5000,早八點半晚五點,從來不加班,周末雙休,工作輕鬆。

有時候強烈的嫉妒感就來自於:你覺得自己比別人強,但你卻過得不如別人好。

雖然她英語六級沒有過,我僥倖過了專八,但在大學畢業生求職高峰期,我也只能苦哈哈的投簡歷。找一份基礎工作,領著不配給國家交稅的工資,一步一步往上熬。

剛入職不久的時候,她經常會問我一些翻譯相關的問題,我了解她的工作內容,我也知道如果換做是我,我也絕對可以勝任她那份工作,但現實卻是我領著比她底的工資,幫她解決著她遇到的問題。那時候,我就特懷疑,大學那麼努力有特么什麼用??!!

於是,我心裡就一直開始環繞這種消極的想法:社會就是這麼操蛋,你努力累成狗,不如人家隨手招呼出來一個朋友。

所以,我一看到題主提的這個問題就特別有感觸,因為那時候我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尤其是在學業上,但是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不想,因為我覺得,努力也白搭。

我們都在眼饞別人的生活,我們也都想不勞而獲。其實現在想想,我們兩個只是在不同的維度努力而已,她努力的方向是人脈,我努力的方向是提升自己,讓自己變成那個別人需要的人,價值自然會上升。

用這兩三年的經歷,來幫大家梳理「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為什麼還是不努力? 」

自己的理解:

1、因為迷茫,不知道該朝哪兒努力:

前幾天,在知乎寫了一篇文章,關於自己大學時候怎麼學習英語的。很意外,文章的反響特別好,不到3天時間就獲得了800多贊以及無數私信,我很開心自己寫的東西能讓大家有所啟發,但我也很糾結,因為我收到的很多問題幾乎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這種學習方法適不適合我?我辭彙、語法什麼都不行,該怎麼學?如果堅持下去,真的有效果嗎?有什麼辦法能快速學好英語?

雖然每位給我發私信的人,我都認認真真的回答了大家的問題,也贈送相關學習資料,但是我最想說的是:我不是你,給不了你絕對的建議,既然大家這麼著急,為什麼不自己動手試試呢?為什麼你還沒有開始,心裡就有了那麼多我可能不行的預想?

想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時間是二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如果你現在真的很迷茫,請選擇現階段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且,要馬上動手。

那篇文章的傳送門: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 靜靜教主的回答 - 知乎

2、以自己覺得牛逼的方式努力

上大學的時候,我養成了一種收集資料的癖好,不到三年時間,網盤裡的學習資料就囤了足足1300G

有關於英語的:專四專八、口筆譯、雅思、托福、BEC;有關於技巧的:演講、思維、時間管理;

還有關於工具的:ps,ai,cad

之所以說囤,是因為,這些資料里,我認認真真看過的,不超過1%。所以,它們更多的功能是壓箱底。


那時候為了學好英語,我嘗試過各種辦法:我瘋狂添加各種學習群,去群文件里扒各種看似和自己相關的東西,然後存到別人看不見,自己也懶得看的地方。我隔幾天就去各種論壇和社區找看起來很厲害的人,希望他們能夠傳授給自己一招兩式,從此繞過世間所有的坑,走向康庄大道。為了速成,我想著給自己報各種速成學習班,渴望一夜之間能變成人人敬仰的大師級人物(但是由於沒錢,這點被pass了)。但最後讓我在自己的專業方面有所成績的只是我拿了一本經典教材,認認真真、不急不躁研究了兩年多。

其實在這個知識共享的年代,我們總在匆匆地到處尋找資源,卻從來不願意動手消化。不管有用沒用,只要是別人給的,我們就都想要好像手裡的資料越多,就證明我們越厲害。我們也渴求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能給予我們價值連城的人生指點,想過那種不勞而獲,又一夜「暴富」的生活。但學習這件事兒,真的不是拿到手就是你的,而嚼爛了能吐出來才是你的。

我花大量時間遊走於各種學習群和論壇卻沒有換來成功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錯了,以為收集資料就叫努力,以為找人指點就叫努力,以為花錢報輔導班就是努力。因為這些努力都停留在想的階段。擁有努力的態度和想法,都不叫努力,真的動手去做了,才叫努力。

3、我們的努力,需要設備齊全

在努力之前,我們給自己設置了太多的障礙。

工作第一年,我和一個好朋友在北京合租。因為剛畢業的窘迫,所以只能住在離工作單位超級遠的「郊區」。每天來回要四個小時。因為我們都不願意把時間白白葬送在地鐵上,所以就互相鼓勵,說不然我們可以趁這段時間來看書啊。

她是一個說做就做的人,所以當天晚上就開始逛淘寶,買了很多紙質版的書籍,從經典的魯迅小說,到什麼口筆譯相關的考試資料

試用了幾天,覺得地鐵上拿書不方便,就又買了個kindle,然後興奮的拆開包裝,購買了幾本電子書

再後來,不知道從哪裡聽的,讀書一定最好要做筆記,於是決定分期買個ipad,然後下載各種截圖和塗鴉軟體,說要把重點的東西都划下來,存到自己電腦上,說沒事兒翻出來看。不超過一個月,ipad里最多的文件變成了電影和照片,而那些存到電腦上的筆記截圖,再也沒被打開過。

我發現,原來前期準備太多,只是拖延症的一種高級表現,因為骨子裡不想做,所以才把一切都準備的那麼理所應當。

4、你一直都在假裝努力而已

在上家公司的時候,有一個我印象特別深的同事,因為他長得帥,而且年紀輕輕就當了產品經理。(原諒我在這裡花痴了......)

可是後來我發現:有些看起來會發光的人只適合遠觀。

在我沒有轉行到互聯網公司之前,對產品經理的崇拜一直停留在鎚子科技的老羅和朱蕭木,唯一知道的名詞是用戶體驗。我覺得他們特牛逼,所以在我心裡,就覺得全世界的產品經理都應該那麼牛逼。

後來發現幾乎每次公司的產品部門開會的時候,產品總監一直在撕扯著嗓子嚎叫,更多的時候是在給產品經理灌輸一些我聽不太懂的專業知識,說實話,這個產品經理也是我見過抗壓能力最強的孩子,幾乎每天被指著鼻子罵,但卻能一直堅持到公司倒閉。

而我唯一看不懂他的一點就是,挨罵之後難過半小時,然後該吃飯吃飯,該逛淘寶逛淘寶,該玩兒遊戲玩兒遊戲,貌似從來沒有改進過,因為我會聽到他因為同樣的問題挨罵好幾次。

因為是初創型互聯網公司,所以加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而每次他對公司不滿,對上級不滿的時候,就會抱怨,我為公司付出那麼多,每周上6天班,每天早十晚九,版本更新的時候還要陪著技術熬夜。至於加班時候的產出有多少,不言而喻。(其實大家的工作時間也都和他一樣,只是大部分人沒有熬過夜而已)

離開公司的時候,他說,我感覺你們都有挺多成長的,但是我,除了抗壓能力變得無底線了之外,工作上幾乎沒有進步。

無意傷害他,因為選擇了在初創團隊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不要讓這種了不起失敗在假裝在努力,假裝很忙,給自己很多心理安慰,我工作很累,所以一有時間我需要玩兒遊戲來釋放。你的努力,不是看你在公司一天呆多少小時,度量衡錯了,而是看你創造了多少價值,即便是為自己。

5、努力的路上,最重要的是其實堅持:

努力的過程中,成就我們的是堅持,最怕的也是沒有毅力,堅持不下去。

我剛剛參加工作的第一年,換工作特別頻繁,覺得什麼都不適合自己。

第一份工作是在留學機構做留學文案,接近旺季的時候入職的,所以還沒適應多久,每天就要產出好幾篇英文文章。剛剛工作,壓力特別大,尤其是每天都需要原創文字,但自己還是儘力做好上面交代的每一件事。終於最後自己還是撐不住提出了離職請求,儘管領導強烈挽留過我,儘管我已經把和我一起入職的同事pk了下去。

那時候,覺得給別人打工壓力大,就開始謀劃著做自由翻譯。恰恰那時候網上又流行一個視頻「90%的人看完都辭職了」,是方勵老師的演講,很有煽動性

人總是傾向於選擇自己內心認為對的東西,儘管表面上在諮詢別人的意見(沒看這個視頻的時候我就想辭職了,而這個視頻出現的時間給了我自己一個很好的理由)

所以,我真的辭職了。

去做自由翻譯,在兼職群里接了稿子,簽了電子合同,第一個月拿到的錢只夠交房租和基本生活費,覺得自己真混蛋怎麼好好的一份全職工作說不幹就不幹了,但我卻不肯承認那只是自己的起步階段,能接到稿子已經不錯了。

那段時間真是混沌又迷茫,看到任何人,尤其是大學同學發的朋友圈都會羨慕,他們發個吐槽的說說,「沒休息幾天,又要回京工作了。」 我能難過好久,因為我沒正經工作啊!

那時候心裡想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除了你,別人都在努力。

所以,自己沒耐住性子,放棄了自由翻譯,又急匆匆跑出去隨便找了份工作...後面的事情以後慢慢給你們講,現在只是在想如果當初第一份工作堅持下去了呢?現在在公司是不是已經有一定的位置了?

6、努力的路上其實都有人在幫你

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人陪你,有貴人幫你。

每個階段都選擇對自己最重要的事,人生可能會經歷好幾次轉行,大部分人畢業後的工作會與自己大學時學的專業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每個階段都認真對待,才能慢慢靠近自己最喜歡的事情。

不要覺得努力的路上就一定必須是孤獨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願意幫助自己的貴人,我不是指這個人要多成功,才算貴人,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

我真真切切開始有這種感受是從大學開始的,我想好好學英語,所以加了很多QQ群,遇到了很好的群主,不定期會給大家分享口筆譯資料,畢業後我想自己試試外貿,認識了三個做跨境電商的師傅不厭其煩的教我,其實走的每一步路,都有很多人在幫忙。

7、生活給的打擊太多,不想努力了

前幾天閨蜜跟我說自己被室友鄙視了,原因是她下班回到家,洗漱完之後就開始躺在床上看電視,放棄我,抓緊我。看到室友在那邊開著電腦打字,就問她在幹嘛?室友對她說:「XX,我覺得我跟你住在一起以後都快墮落了,我感覺你一點上進心都沒有,有時候都影響到我了。」閨蜜說,她聽到這話心裡特不是滋味,但是室友說得沒錯,她也無力反駁。

然後她跟我說,她覺得自己再努力也沒用,改變不了家裡的狀態,爸媽在吵架鬧離婚,下面還有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在上學,自己在家老家附近工作,一個月只有兩三千的收入,可是除了現在的工作又沒有一技之長,不知道能幹什麼。覺得這種狀況再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

我特想勸她,不如出來試試,也許會有更好的發展,但我知道她在家呆久了,不願意在外奔波。

8、拖延症患者,如果我這個落實下去一定特別牛逼

這一點,我不舉例子了,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是拖延症重度患者,知道自己的某個想法如果落實下去一定會特別牛逼,但就是懶,懶到被別人搶先實施。看到別人真的成功的時候,想要,覺得簡單,一談到自己身上,總有各種理由推脫,我忙,這個太費勁,到最後什麼都沒有。

對了,我再點個題,開頭我說「因為你從來沒有想像過,努力能把自己改變成什麼樣子。」我也說我特羨慕那個一畢業就能輕鬆賺5000的同學,但是畢業兩年後,我已經不羨慕她了,因為她的工資和工作還是老樣子,而我已經把她超了。這是我努力之前沒有想過的。

最後ps:2017要到了,送大家點禮物,希望17年的我們,最次也不要在瞎忙中度過,【時間管理-高效能工作學習密碼視頻課程10節】,關注「靜靜教主」公眾號,回復「時間管理」領取~


因為這是對的!

人知道啃樹皮可以壓餓,為什麼還不去啃樹皮?

因為這是對的!

一份工作,工作一年給你一百元的工資,你會去嗎? 去你妹的!
為什麼不去呢?一百元也是錢啊!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為什麼不去呢?
去你妹的!
咦?你怎麼這麼浮躁呢?難道我沒給你錢嗎?難道一百塊錢不是錢嗎?
去你妹的!
重要的不是「有錢拿」,工作不是「有錢拿」就可以!所有的工作都有錢拿。但是一年一毛錢是有錢拿,一年一元錢也是有錢拿,但我們難道要去干那種工作嗎?還有其它很多更有錢的!我們要選擇自己最滿意的!

努力也是如此。 努力就會進步, 廢話,努力當然會進步,任何努力都會進步,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進步,但進步有快又慢,你跑一百步是進步,挪一寸也是進步。有跑一百步的機會,我為什麼要傻逼呵呵地挪一寸呢? 努力可以進步,我就應該努力?樹皮也能壓餓,給人們打雞血的成功學大師為什麼不去啃樹皮呢? 因為有更好的選擇嘛! 樹皮當然可以壓餓,但我有麵包吃,為什麼要去啃樹皮呢?

任何事情,不是有價值,有意義,我們就應該去做的。 因為我們時間有限,因為我們精力有限,因為我們選擇的權力有限。 很多情況下,我們只能選擇一個,然後,就再也沒有選擇的機會了。 選擇,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你就會盲目地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填滿,多學幾門語言好不好?好。於是你就拚命地學英語、法語、日語、韓語。多學幾門運動好不好?好。於是你拚命地學籃球、羽毛球、潛水、滑雪、射箭。多掌握幾門才藝好不好?好。於是你就拚命地練習K歌,舞蹈,鋼琴,手工,烹飪。 然後你得到了什麼? 你能得到什麼? 你只會越來越慌亂,越來越迷茫。越來越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為什麼? 因為你沒有內核。 這些語言啊,運動啊,才藝啊,都是工具,是廉價的填充物,不是你的內核。 這些工具根本就不足以作為你的內核。 它們沒有資格。 你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內核,然後用自己的內核去選擇它們,而不是讓它們來選擇你。 你必須根據自己內核的期望,來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讓這些外物,來把自己塑造成隨便一個什麼人。 你必須根據自己的內核來行動,而不是根據「有進步」來行動,也不是根據「有意義」』來行動。

所有的事情都有意義,你找不到一件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所有的事情,總能找到那麼一點點意義。 任何行動都會豐富你的經驗,你找不到一件不能豐富你的經驗的行動,所有的行動,總能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你的經驗。 但你要做所有的事情嗎?但你要做所有的行動嗎? 你忙得過來嗎?你有那個時間和精力嗎?你這輩子還玩不玩啦?! 你還享不享受人生啦? 你活著就是為了承受「努力」的痛苦嗎?就是為了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進步」嗎?

工具!你把自己當做工具! 你從來沒打算做生命的主人,從來沒打算過。 所以你永遠不可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你就像一個皮球,被習俗、規則和偏見踢來踢去,被命運的大手拍來拍去。 工具。一個會說話的工具。 一個U盤,存著一堆垃圾的U盤。 一塊行走著的蛋白質! 然後湮滅了,就湮滅了。

內核,重要的是建立起自己的內核。「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要過一種怎樣的生活?」 然後根據自己的內核來做選擇。只要有內核在,選擇就是清醒的,就是穩定的。 然後才是行動,事實上,行動根本不需要努力。行動就是行動,行動怎麼會需要努力呢?它只會消耗一些能量,它怎麼會需要努力呢?怎麼可能耗費心力呢?

由內核而做的選擇,由選擇而發的行動,根本不需要努力,它只會消耗ATP,但它不會消耗心力。

它不會讓你的心理疲憊。也不會再有衝突。不會再問「大家都在努力,可以我為什麼不能努力?我真的好廢物啊好無能啊!」這種問題,別這麼傷害自己。沒有任何事情值得你這樣傷害自己。事情很簡單,對自己好一點。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很簡單,從投資的角度來說,人們所認為的最佳投資策略就是「短,平,快」,這是理性和感性成分都存在的決策。而這種決策方法,延續到人生態度上,也是一樣的,但問題在於,對於大部分人生命題是無法「短,平,快」的。為什麼都會趨向於選擇「短,平,快」?無非是兩個原因:
1,長期投資太過複雜,能力達不到。
2,對於「收益風險」的恐懼。。

現代社會對於「取巧」和「借勢」的評價相對比較主流,憑「靈光一閃輕鬆借勢」相對逼格似乎更高,而「努力」貌似成了一個無奈的後補選擇,很多人不屑於「努力者」,當然,在很多高收益行業上,這種論斷是沒錯的,但是我不認為非得嫁接到人生態度上。。。因為這種態度讓人忽視了「努力」是一種能力,而不是一個單純的行為或者備選方案。。
比如:
一個努力的人他需要怎麼明白如何保持「努力」的狀態。

他需求學會分析努力的「方向」。

他需求學會如何安排和協調「努力」。

他需要學會如何衡量努力的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他需要學會如何用有限精力發揮最大的「努力」效能

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努力不是一個方案,不是一個單純的態度,而是一個非常系統化的能力。不是簡簡單單說做就做的。。

所以很多人明知道努力卻不去努力,實質上很可能,他根本就不會「努力」,這個「不會」,不僅僅是下不了決心,而是「系統性」的「不會」。。「不會」演變成了「不想」,甚至是「不屑」。


其次,就是對於「收益」的恐懼。這個分為兩類:

1,對於「收益」階段性預期的恐懼,也就是說這撥人希望投入「努力」立馬要有些影子,最好是可視化的「成果」,最好可以馬上收益多多,也就是過分重視時效性,否則他找不到繼續「投入努力」的理由。。他們講「投入努力」這種過程,切斷得過於零散,以至於忽視了其整體性,在「風險面前」過於慌張,以至於手足無措,在這種慌張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選擇退出,或者不敢去碰。。自然也就是,「明知道努力可以收益,但是卻不去做」。

2,對於「最終收益本身」的質疑,也就是懷疑自己「最終努力的成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對於「投入努力」這種過程與剛才那類正好相反,他重視了「整體性」,和忽略了「階段性把控」。失去控制力,會讓他陷入一種矛盾中:
比如:
常識告訴他努力可以有收益,但是也可能沒有。
常識告訴他努力工作是積極的,但是悠閑平淡卻也是美好。。

因為他立了一個「大方向」,以至於「完全沒有方向」,不會階段性去分割,而失去掌控力,陷入這種矛盾的惶恐之中,從而開始質疑「努力本身」的意義,從而退出或者不敢觸碰。。故而陷入「明知而不敢去做」的怪局。。。

總結:無非就這些個原因,一種是「傻」卻喜歡「端著」。另一種是,「自作聰明」玩得過了頭。。。


因為努力就可以進步本身就是錯的啊。

首先,很多人對於人的前進路程的看法從根本上就是錯的,他們覺得人是靜止的,努力了就會開始移動。
不,其實人始終都是移動的,隨波逐流。
當然從這點來看,其實人隨時隨地都在進步。
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所有人都在隨波逐流啊。
有的人在緩慢一點的河裡。
有的人在湍急的水流里。
所以其實有人一出生就進步得比別人快了,之後拉開的距離會越來越大。
努力是啥呢,是划槳。
問題是,其實並不是你划了,就會更快的。
如果不得法的話,反而會慢,弄不好還會翻船。

有人覺得自己隨波逐流就挺好了,喜歡自己所在的位置。
有人看清了自己能力的限制,選擇了省力。
也有人越努力越慢,因為沒有掌握好方法。


哈哈哈,每次看到這樣的問題時,耳邊就會響起八戒同學應對唐僧教訓的聲音:師傅,知道了!

有時候我也忍不住痛罵自己兩句:你個八戒,知道了,知道了,不改。不過,我也常常不忍心自責過甚,人生不易,該放自己一馬時也得大度地揚揚手。

話說回來,樓主的問題是「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為什麼還是會不努力呢?」——我覺得問題或許恰恰在於人其實並不真的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

暗時間 (豆瓣) 的作者劉未鵬在設計你自己的進度條中寫道:

&>&> (摘錄開始)

過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於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投資時間最終無法收到回報的恐懼,感受到的困難越大,這種恐懼越大,因為越大的困難往往暗示著這個任務需要投資的時間越大。所以其實我們都是直覺經濟學家,當我們說「畏難」的時候,其實我們畏懼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困難所暗示的時間經濟學意義。

然而,我們的情緒大腦畢竟比較原始,僅根據碰壁的次數或硬度來判斷事情的難易並不一定靠譜,如果你遇到困難,不妨用一用互聯網,用一用群體的智慧,看看別人當時是怎麼想怎麼辦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你並不孤單,你遇到的問題早就有人遇到過,你踩過的坑裡面儘是前人的腳印,不要僅僅因為一時摸不著頭緒,找不著出路就退出,這不是informed decision,問一問自己作出退出的決策是否基於足夠的信息,我是否進行了足夠的調查,至少,是否去簡單用了用搜索引擎。

模仿高德納先生的名言:過早退出是一切失敗的根源。(摘錄完畢)&<&<


劉未鵬在暗時間 (豆瓣)里,多處引用了腦科學的知識來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原始的情緒大腦,很多人都津津樂道他的這篇逃出你的肖申克(三):遇見20萬年前的自己:


&>&>&>(摘錄開始)

人類的高級認知模塊是在相對較近的進化年代出現的,然而原始的情感和條件反射模塊卻在千萬年的進化長河中忠實地保護著我們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並努力繁衍後代(《Mean Genes》),這些模塊似乎「理應」擁有更強大的力量,然而工業時代的到來將人類生存的環境極大的改變了,我們大腦的原始模塊適應的是遠古時期的生活,以採集狩獵為主題的社會構成,這跟現代工業文明相差頗大。


我們對於未來的懲罰和收益都估計不足,傾向於就眼下的損益進行決策。這就導致我們天性在決策方面目光短淺,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我們會在大學階段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進行學習之外的娛樂,這些娛樂都有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是能夠立即獲得愉悅,並且並不會導致立即的損失。畢業看似遙遙無期,我們很難提前幾年就設想幾年後的危機,畢竟,未來的事情誰說得清呢?也許我們的遠古生活告訴我們的真理就是,幾年後的潛在收益跟眼下唾手可得的好處無法相比。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生活在信息社會的遠古人,然而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才短短數百年,英特網的歷史則更是短的幾十年,和漫長的進化長河相比彷彿一瞬,我們匆匆忙忙把自己推入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而進化的齒輪轉動得卻慢了很多拍,於是我們都成了進化時滯的犧牲品,我們用遠古的雙眼打量著這個世界,關在籠子里的老虎完全不必害怕,但我們還是會汗毛倒豎,汽車釀成的交通事故每天無數,而我們過馬路卻置若罔聞。一句話:我們的情緒大腦仍然停留在20萬年前,而20萬年前是沒有汽車這種物種的。(摘錄完畢)&<&<&<


看了前面的分析,一些同學可能會悲觀:我是生活在信息社會的遠古人,我沒救了...哈哈,慢來,要是劉未鵬僅停留於此,《暗時間》也就不會一刷再刷,到現在已經印刷11次了。且看他接下來怎麼講——


&>&>&>我們的大腦喜歡事情往積極方向發展,有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讓被試將手放在冰水中一段時間,有兩個選項可供選擇,一是將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並取出,另一是將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然後再在逐漸變得不那麼冰的冷水中放30秒再取出。絕大多數人認為第二種選擇更為不那麼痛苦。然而從經歷的「客觀」痛苦上講,很明顯第二種情況下人要受更多的罪。但是那種「情形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可以帶來明顯的正面情緒,於是第二種情況下的主觀痛苦要小於第一種情況。而GTD的原理正是如此:通過提供不斷的進展,讓執行者意識到事情正在朝向完成不斷邁進,這種正面趨勢所帶來的積極情感能夠進一步激勵個體把事情執行到底


善於規劃的人,會將目標分割成一個個的里程碑再將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如果你把任務分割了,你就有了進度條,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斷的進展,你總會完成任務或到達你的目標,你會有一個時間估計。反之如果沒有這個分割,整個的任務或目標對你來說就只有兩種狀態——「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個比較漫長的目標,那麼你會發現你的進度條總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會耗盡你的耐心,讓你下意識的產生「這事什麼時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沒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來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達到目的,這就會讓你心生怯意,不敢進一步投入時間,免得血本無歸。在這樣的心理下,不少人就會選擇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頭來花了時間還一事無成。

所謂的規劃其實就是針對這種心理弱點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對整個目標的幾個重大步驟有清晰的界定,能夠對每個步驟的耗時作出靠譜的上界估計,你就不會被不確定的未來,不確定的時間投入感到恐懼,就不會被這種不確定感壓迫到過早退出



總之我們發明各種認知方法來「誘使」或「要挾」我們的情緒大腦同意去執行一件事情:我們向朋友承諾我們要做的事情,於是我們的情緒大腦會迫於信譽受損的壓力而去主動完成這件事情。而加入互助學習小組則本質上是利用大腦的從眾本能和同儕壓力。《Nudge》上提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一百美元的論文催繳金」:為了「逼迫」自己在計劃時間內完成論文,戴維將三張100美元的支票預先交給泰勒,戴維每延遲一個月完成論文,泰勒便可以提取其中一張支票並將錢用於開聚會(而且還不邀請戴維參加:)),顯然,戴維的情緒大腦很難容忍這樣吃虧的冤枉事,所以為了避免它,便忠實地督促戴維把論文按時搞定了。此外還有「減肥違約金」,「夏令時」,「聖誕節省錢俱樂部」以及著名的「Save more tomorrow」等很多有意思的例子。


最後,經常動用理性思考也能夠鍛煉理性大腦的「實力」,在更多的決策場合獲得壓倒性優勢。神經科學顯示,大腦的模塊的確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一個經典的證據是鋼琴家的大腦中對應手指的神經迴路佔用面積要比正常人大很多。另一個有意思的證據是,如果一個人失明了,那麼負責接受視覺信號的神經迴路往往會被聽覺所侵佔(人們常說瞎子的聽覺格外靈敏難道便是這個原因?)


上帝給了我們一個過了時的原始大腦,但同樣也更新了我們的新皮層,能否不被20萬年前的自己綁架,取決於你是否認識到關於大腦的進化歷史,和能否正確使用你的理性大腦。(摘錄完畢)&<&<&<


我來講講身邊的故事。有好些朋友都和我聊到難以堅持閱讀,更難以堅持寫作的苦惱。問我該怎麼辦。我說,我自己受到劉未鵬在《暗時間》里多篇文章的啟發,一方面化整為零地堅持閱讀,一方面盡量挪出一天中的一塊時間用於閱讀,並把閱讀和寫作當作一天中絕對要保證的事情去做(我的理念是:閱讀和寫作,前者為思考提供養料,後者為思考提供力氣,所以是一天中必須保證時間去做的事情)。我提到自己一個頗覺受益的從閱讀過渡到寫作的方式是:從摘抄書中段落並分享開始。——我經常在微博上分享書中段落,認為這是思考的開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摘抄,就意味著取捨,取捨就意味著選擇——人只要開始面對選擇,就是在訓練自己的判斷力。善於判斷的人必然善於思考。而公開分享則意味著你的判斷力要接受他人的檢驗,這可能需要一點勇氣——不怕看自己丑臉的勇氣。


但是,這麼簡單的方法,講出來一點也不神秘,不高大上,反而顯得「苦哈哈」,所以每每說給人聽,對方只是和八戒同學一樣點點頭「知道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然而,最近一位年輕朋友的來信讓我頗受鼓舞,他的努力印證了劉未鵬上面說的「我們的大腦喜歡事情往積極方向發展」。他的信是這樣寫的:


&>&>&>(摘錄開始)

今天在地鐵上讀到胡適的兩篇文章:

《讀書》原載於1925年12月《學生雜誌》第十二卷第十二號

《為什麼讀書》1930年11月下旬在上海青年會的演講


為此,我摘了兩段發在了我的微博上:

#地鐵閱讀#發表是吸收知識和思想的絕妙方法。吸收進來的知識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或是聽進來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述過,用自己的語言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胡適《讀書》

#地鐵閱讀#為什麼要讀書,有三點可講:1讀書是接受人類知識學問和經驗的遺產。2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王安石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致其知而後讀」,讀書固然可以擴充知識,但知識擴充了,讀書能力也越大。3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供給思想材料。胡適《為什麼讀書》


關於第一段,是周老師在之前一直強調過的寫作的重要性。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前幾年開始讀書的時候,並沒有做過任何的讀書筆記和相關的總結,甚至也沒用意識到這樣的重要性。直到去年,受周老師的啟發,才嘗試發些書摘在微博上,形成#地鐵閱讀#系列,剛開始的時候,就是一整段的摘,後來慢慢地開始做簡單的總結歸納,為了140個字的限制,有時不得不對某些段落進行精簡。上個月開始,把所有這些文摘按照書名整理成文。沒想到這大半年下來,光手動敲的文摘就有好幾萬字了。


再者,對於第二段中「2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胡適做了更多的解釋:

讀書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糊塗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為近。讀書也要戴眼鏡。眼鏡越好,讀書的了解力也越大。王安石對曾子固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所以他對於《本草》、《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於經才可以明白一些。王安石說:「致其知而後讀。」

楊老師第一次推薦大家讀《宅茲中國》和《我們為什麼談東亞》時,閱讀起來困難很大,理論晦澀。當這半年讀了《中日之間》《曖昧的日本人》《左宗棠傳》《重說中國近代史》《尋找.蘇慧廉》等書籍後,對於東亞之間的恩恩怨怨,有了更多的了解,當再次翻看這兩本書的時候,就容易多了。(摘錄完畢)&<&<&<


我分析了一下,為什麼這位同學就能堅持呢?我覺得這可能和他個性比較平和、心態比較開放有關係。他比較能就事論事,不在乎面子,也不崇拜權威。他沒把讀書當成個不得了的高大上事物對待,也因此沒把比他書讀得多的人看成高不可攀(須知,如魯迅先生所講,一些書讀得多的人,食書不化,不善於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不過是兩腳書櫥)。一句話,他的理性大腦比較健全,沒那麼容易受情緒大腦支配。所以一方面他能分辨出他人建議的有用與否,另一方面他也能認識到以往的閱讀方式的局限帶來的低效——在持續改進中,他的閱讀量越來越大,閱讀效率越來越高,思考力也就隨之提升了。嘗到了甜頭,也就更加願意堅持改進閱讀方式。


當然,我繼續在給他建議,建議他開始嘗試用自己的話來表達,向寫作更加靠近一步。


BTW,我的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 上,有幾篇文章與此相關:

為什麼撿芝麻的人總是漏掉西瓜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

人總得自己強迫自己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

為什麼寫作很重要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什麼情況下你才會努力?

TAG:心理諮詢 | 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