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麥當勞和肯德基總是開在一起?


有不少童鞋私信問數據能不能提供,當然可以啦,但是如果有商業、發文章等用途請註明數據來自GeoHey。

下載地址:KFC門店數據 、McDonald"s門店數據
歡迎各位到我們的平台試試手~~
~~~~~~~~~~~~~~~~~~~~~~~~~~~~~~~~~~~~~~~~~~~~~~~~~~~~~~~
2016-07-26更

在請教了在美國同事的陳少飛後,他對問題作了回答,同時加入了美國的數據,這裡也將對原答案進行重新排版。


對於評論里較多說【並沒有回答問題,跑題了】的說法,這個確實是沒有回答,文中也有說是來驗證一下。我也是從一個地圖從業者的角度,用地圖數據來給大家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嘛, 大家也不必太過較真嘛,就當是了解下兩家具體的數據,賞個圖了。評論里與此類似的問題就不再一一回答了哈~~~感謝各位的批評指正!

~~~~~~~~~~~~~~~~~~~~~~~~~~~~~~~~~~~~~~~~~~~~~~~~~~~~~~
mark。。。
經過兩天的處理,終於搞定了,來,我們用數據驗證一下:

當然首先要從兩家快餐店的中國官網獲取了各家的店鋪位置信息,其中KFC全國有5012個門店,McDonald"s有2176個門店,兩家門店的分布圖如下面所示(動態地圖請戳這裡:肯德基和麥當勞門店位置):


可以看到大部分店鋪都位於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反觀西部則是寥寥無幾,難道McDonald"s是按照黑河騰衝線來劃分店鋪位置的么?

接下來我們對KFC和McDonald"s店鋪位置進行臨近分析,找出兩者靠的比較近的門店,這裡由於McDonald"s的數量較少,所以我們以Mcdonald"s作為統計對象,來看看McDonald"s是不是一直跟著KFC屁股後面開店。

從上表可以看出麥當勞和肯德基總是開在一起這句話並不假,有近55%的McDonald"s店鋪在500m內都有KFC的存在,到底是好(qiang)基(fan)友(wan) 。

之前的回答好多知友說並沒有說明原因,跑題了,那麼這裡援引我們在米國的合伙人的陳少飛的分析,與@zhu-yu-xin-80 的Game Theory類似,都是從博弈亂的角度出發:

從博弈論/最優化的角度出發。假設,一個地方有6個街角可以選擇,根據預測模型,對它們能夠產生的銷售額打分,分別是5,6,7,8,9,10。假設麥當勞和肯德基有開5家店的預算,那麼假設麥當勞開店,他會選擇6,7,8,9,10,假設肯德基選擇5,6,7,8,9。那麼在6,7,8,9這四個店,大家平分銷售額和市場,麥當勞獨佔10那個店,肯德基獨佔5那個店,那麼最後,麥當老的銷售額是15+10=25,肯德基是15+5=20,市場份額是55.5:44.5。假如肯德基選擇也是6,7,8,9,10,那麼最後雙方都是20,市場份額是50:50。對於弱勢的一方,這個結果肯定比之前的好。所以在美國,漢堡王一直奉行的是麥當勞的跟隨政策。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開5的店,也許cost是3,賺了2,開10的店,熱門地段,也許cost是4,因為平分銷售額,所以最後只賺了1,其實並不合算。銷售額是可以預測的,而profit是無法預測的。很多時候,跟隨的策略未必就是正確。特別是面向社區居民的賣場/超市,你的客群實際上是固定的,客單價×客群總數=銷售額。所以蘇寧和國美,假如在開旗艦店的時候,選擇了非商業中心的那種,如果也搞跟隨政策,那就完蛋了。

從少飛和 @朱聿欣 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店鋪都是都是開在成熟的商區,而對於小區這種客源較為穩定的區域,一般不會有太多的競爭,商區就那麼大,都想賺錢,最後博弈的結果是開在一起。

我們再來看看米國的情況,米國KFC、Mcdonald『s的數量與中國相反,在米國KFC的數量遠遠小於Mcdonald』s,KFC:4200多個門店,McDonald『s:14200多個門店,而Burger King(漢堡王)的數量在兩者之間(7000多個門店)。

動態地圖請戳這裡:美國KFC、McDonald"s、Burger King門店分布圖

再來看看三個品牌兩兩之間的關係(漢堡王的還沒處理完,處理完再貼上來):

從數量上看,在米國麥當勞才是老大,貌似應該是大家都跟著它開店,不過在比例上,並不如中國的多,難道是美國門店較為分散,不像中國都集中在東部的原因?不過有38%的KFC門店在附近500米範圍內都有McDonald的存在,也不少。


再來看看城市數量上的分布情況


從城市分布來看,北上廣深、天津、蘇州、南京、杭州等一二線城市佔據了絕大部分KFC的店鋪,而對應的Mcdonald"s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較多,佛山、東莞和武漢的McDonald"s數量反而比蘇州、南京和杭州的數量多,原因不少知友也做了補充:

@壹伍 :只是武漢不管從人口、經濟總量等方面,至少是可以和南京蘇州杭州站在同一梯隊的,況且武漢人還有很多學校眾多學生,自然是KFC和麥當勞的重點營銷對象。因此快餐數量超過蘇州杭州南京,真的非常不奇怪。

@趙洲 :西北沒有麥當勞很重要的一點是不是因為穆斯林的原因?穆斯林構成比重比較大,而麥當勞有很多豬肉產品

@天意昭昭 :也不用什麼都扯到綠綠頭上吧。。。相比於人口密度低,經濟不發達其他只能算次要因素,如果經濟發達的話麥當勞為了搶佔市場會改良自己的產品(很多麥當勞食物其實都本土化了),當然,你就算清真綠綠很可能也不待見你

@竹葉青1063 :東莞、佛山是國家最先對外開放的城市,kfc和m記入駐早,加上鄉鎮經濟特別發達,所以從城區到鎮上到處都是,這樣總數就比那些只有主城區發達的城市多了。

另外,香港有250個麥當勞,而只有70多家KFC,和大陸正好相反。是不是由於香港的原因,對整個珠三角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導致了佛山、東莞,中山等地,Mcdonald比KFC多呢,我想多少會有這方面的因素。不知道其它方面還有啥因素,歡迎補充。


最後來看看在500m範圍內,這一對對好基(dui)友(shou)都分布在什麼地方(動態圖請點這裡500m範圍內KFC和McDonald"s):

全文地址在這裡:麥當勞和肯德基總是開在一起?用數據說話!

~~~硬生生處理了兩天數據,寶寶心裡苦啊~~~

但是,但是。。。完成之後。。。


在正式回答問題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肯德基和麥當勞各自在國內開的第一家店: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中國的第一家餐廳在北京前門開業,盛況空前。

根據當時的媒體記錄:

天氣很冷,飄著雪花,等待人群太多,不得不求助公安人員來維持秩序。
門口排隊的人繞了一圈,排隊近一個小時才能買到一塊原味雞,可是人們都興緻盎然。


30年過去了,這家店至今仍然正常營業,並且將肯德基中國第一店作為賣點吸引顧客。

當我們打開地圖搜索這家店的位置,毫無意外地在旁邊發現了麥當勞的蹤影。

在討論麥當勞的動機前,先讓我們把地圖縮小,來看看肯德基選的位置到底有多好。


藍色標註位就是第一家店,而紅色的二號位則是另一家肯德基,幾乎正對著天安門廣場,可以說是北京客流量最大也是最繁華的地段之一。

選擇這個地方,耗費了當時肯德基遠東地區總裁王大東幾個月的時間。

(美籍華人王大東長得非常肯德基,當時43歲的他已經有著相當豐富的餐飲管理經驗。)

簽下這個三層樓的絕佳鋪位,你知道肯德基花了多少錢嗎?

  • 365萬,10年。

根據公開記錄,1987年中國的商品房均價是408元/平米,普通幹部的月收入不過100元。

(30年前的吮指原味雞,只要2.5元/塊,2017年的價格是10元/塊)

可見精準的選址和穩定的商鋪對於一家餐廳來說,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一旦看中了一塊「風水寶地」,砸下多大的成本也在所不惜。

事實證明,王大東的策略非常正確,肯德基前門店開張以後,房租僅為營業額的1%。

*其實一個商鋪租10年並非肯德基在中國首創的。1971年7月,第一家麥當勞連鎖店在日本開業的時候,也是一次性支付了10年租金。

再來看看麥當勞的第一家中國店。1990年10月8日開在深圳市羅湖區東門商業步行街,這是深圳形成時間最早、最成熟和最具規模的商業旺區。


根據媒體報道:

這家餐廳擁有500個座位,是麥當勞(香港〕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共投資4000萬港元。

開業時無數深圳人舉家前往。人們滿腹新奇,隊伍從餐廳二樓排到一樓,再繞著整個光華樓轉了一圈。餐廳第一批員工僅有400多人。實在忙不過來了,公司不得不從香港臨時調來500多名員工幫忙。

這家店的租約簽了多久,我們無從考證。但是以4000萬的投資金額,對照當時的物價,想必也是一紙長約。


同肯德基前門店一樣,光華樓麥當勞也仍然健在。並且,旁邊(毫無意外的)開著一家肯德基。

從以上的考古文當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麥當勞肯德基好基友? --- emmmmm也許吧

與其說是當勞和德姬互相追隨步伐,口碑君更願意認為:

  1. 麥當勞和肯德基都非常善於選址(在30年後仍然是人流旺地)
  2. 麥當勞和肯德基都非常有錢(幾乎可以拿下它們想要的任何鋪位)

就好像問:為什麼有錢人都扎堆住在相同的小區?
那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那裡環境好戶型好物業好,而他們買得起啊!(捂臉)

-----------正經答題的分割線---------------

  • 經營一家餐廳,最重要的指標是什麼?--上座率
  • 什麼決定上座率?--客流多少
  • 什麼客觀因素決定客流?--位置,位置,位置

在肯德基中國和麥當勞中國這樣的大型餐飲企業里,都會有一個不小於百人的團隊,負責全國各地的選址工作。而選址工作的核心,可以說是對商圈的考察。

至於商圈是什麼?我們可以參考百勝餐飲集團的定義:

商圈是某些客觀存在的、延續的聚客元素,或特定區域內的自然出行動線。
並由於聚客元素的中斷、或者某些主/客觀形成的便利性障礙,自然形成了某些特定範圍的客流活動區域或彙集區域

  • 因這些聚客因素的規模、屬性、動線的強/弱差異,吸引了來源範圍不同,消費目的/能力/習性各異的人群,並由此得以區分商圈類型
  • 依此定義的商圈類型不會因為不同餐飲品牌的進入而改變

有點複雜,但大致的意思就是說:商圈是客觀存在的、聚客的區域。
在這裡也明確反對一下「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一起構成了商圈」這種說法,商圈的存在肯定是先於餐廳的。

根據某餐廳選址從業人員的介紹,KFC和M記都有一套非常嚴格的計算模型,考察的點包括且不限於:

1、該商圈已有的快餐門店數量(至少要3~5萬人口才能支撐一家店,要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結合對未來人口的估算)
2、該商圈的人口分布(目標選址可觸達的常住人口分布,通常要去居委會查詢)
3、該商圈用戶的消費能力 (可以看統計數據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會去打聽競對的交易數據)

以上僅僅為選址工作(非常複雜的)第一步,很多時候就算找出了最優的位置,也不一定有空置的鋪位。選址人員要經常去觀察某一商圈房產變動的情況,一旦有鋪位出來 ,就去找業主溝通。


一家完整的餐廳至少需要500平米左右。當一個商圈中人流最密集的鋪位被肯德基搶走了,怎麼辦?麥當勞想出了一個方法--甜品站引流。

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的甜品站是這樣的:


但有時候,甜品站是這樣的:


通常是因為位置最好、面積合適的鋪位已經沒有了,甚至有可能被競對簽了長約,但又不願意放棄整個商圈,所以想出了這種機智的改善方案。

再補充一種情況是商場新開業,對於肯德基和麥當勞都會定向招租並給出較為優惠的條件。如果商場的客流預期確實不錯,也會發生雙雙入駐的情況。

綜上,選址模型類似,面對的商圈狀況也通常類似,所以肯德基跟麥當勞經常開在一起,是可以預期的現象。


不得不說,肯德基和麥當勞的選址能力,是難以複製的。對於99.9%的線下商家而言,組建一個成熟的選址團隊或者雇專業的人來幫忙挑選門店的成本都太高了,市面上傳授選址技術的書籍五花八門、卷帙浩繁,經營者往往會一頭霧水,只能依賴經驗或者簡單的調研來做選擇。一旦判斷發生了偏差,就會付出非常慘痛的代價。

但隨著線下商業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移動支付的不斷普及,所積累的線下數據也越來越豐富。和選址相關的一些核心指標,如地段成熟度、區塊發展、項目匹配程度、業態分布、聚客能力,甚至這個區域的用戶畫像,都可以在通過數據模型來進行測算。口碑也推出了相應的產品。

相信隨著類似產品的不斷完善,會有越來越多的商家,可以用極低的成本,獲得跟肯德基麥當勞一樣的選址能力。


謝邀。最先回答的知友提到了商圈效應的解釋,其實不僅僅這麼簡單,如果從game theory(博弈論)的角度來看,這裡存在著一個類似於海灘佔位博弈的問題。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同一條街上兩家超市經常會開在一起,你在沙灘遊玩的時候,也往往能發現兩家冷飲店相依為鄰——這跟肯德基麥當勞經常比鄰開店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當肯德基首先在市中心某條街的某位置布下它的商業網點時,所選定的位置一定是經過周密的人流量計算和目標市場精心調研後的結果,所以這個網點是選址上的最優解。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接下來開店的麥當勞,它如果想設立新的網點,它的最優結果就一定是肯德基的那個位置——離肯德基的店面越近,則結果越接近最優解

我們假設某條1000m長的街道為AB,街道的最左端的起始點是A,最右端的終結點是B,那麼對顧客而言最理想的商店位置是怎麼樣的呢?以街道1/2處為中心點,顯然是麥當勞和肯德基其中一家在街道1/4 處開店,另一家在街道3/4處開店,這樣既方便了這條街上任何一個地點的顧客,又能確保麥、肯各自包攬一半顧客的生意。

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麥、肯兩家的產品存在一定的同質性,兩者之間存在競爭,它們都不會甘心這種平均主義,他們都想比對手得到更多客流量,一旦其中一方先擴張,另一方勢必會做出應對策略——這就構成了一個博弈問題。

我們假設麥當勞和肯德基一開始選址的距離是1000m,即為他們分別在街道兩端A、B設店。為了方便分析,我們同時假設顧客均勻分布在這長約1000m的線性空間上,而且顧客是理性人,他們的選擇是沒有偏好的,也就是說他距離哪家店近就選擇哪家。

第一次博弈:

最開始麥當勞和肯德基都能分得(1000 ÷ 2=) 500m範圍的顧客。 這個時候,麥當勞發現如果它向中點移動100m,即從最開始的A點向右挪100m,他就能夠獨得100m範圍的顧客,並且同時能跟肯德基瓜分剩下的(1000-100=)900m,這時麥當勞的顧客範圍就變成了(100+ 900÷ 2=)550m.肯德基也馬上發現了這個規律,於是它也從B點向左也移動100m,這樣結果是雙方都還是只能分到500m的顧客範圍(自己獨佔的100m,共同分享中間剩下的800m,100+800 ÷ 2=500m)。

第二次博弈:


麥當勞繼續朝右挪動100m,這時它離最左端的A點已經距離200m了,此時它可以分得550m的顧客(自己的200m,和KFC分700m,200+700÷ 2=550m),肯德基像上次那樣做出了再次左移100m的應對策略這樣一來,雙方還是只能分得各自的500m(自己獨佔200m,共同分享中間剩下的600m,200+600 ÷ 2=500m).

第N次博弈:

以此類推,最後的情況就是雙方都到了中點處,都分得了500m範圍的顧客。

拓展延伸

實際上不僅僅是商業活動中有這類現象,政治生活中也很常見。麥當勞和肯德基為了爭取更多的中間客戶最終選址越來越趨同,就像民主黨和共和黨為了拉攏中間選民而最終導致政治政策越來越趨同一樣。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保守黨看到工黨的某些主張為人們所認可,在重新執政後便把工黨大搞國有化和社會福利的主張接手了過來。同樣,工黨對保守黨那些飽受中間選民支持的主張也毫不客氣地實行「拿來主義」。為反映這一特點,人們索性把保守黨理論家巴菲勒和工黨領導人蓋茨克爾的名字拼在了一起,稱為「巴茨克爾主義」。

《孫子兵法》有一句話叫「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誠然,先一步下手固然可以獲得一定的優勢,但在現實世界的博弈遊戲里,搶佔先機並不總是好事,因為你一旦率先出手,你也就有了被對手觀察和效仿甚至找出破綻的可能。每次博弈都是驚心動魄的較量,最終的結果可能是納什均衡里的雙贏,當然也有可能是賣力不討好的兩敗俱傷。

最後,如果沒學過game theory的知友有需要,我明日再把我寫的博弈模型中的數學收益函數以及用到的參考文獻po上來。

寫到這好餓,突然想吃吮指原味雞了。


我記得之前在哪本書上看過類似的理論,想上網找,也沒有找到。
我就憑著印象說了。

他的理論是一種商圈理論,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他們三個如果開在同一條街上的相鄰,就會構成快餐的一個小型的商圈。
大眾往往對於「哪裡有吃的」這個問題較為敏感,而對於「哪裡有麥當勞/kfc」這個問題就沒有那麼上心了。
而他們三個共生的小的商圈恰好會給大眾一個印象「我們這裡賣吃的,而且有很多家賣吃的的店!快來買呀!」
於是大眾在想要找吃的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那條街,想到那條街上有n家店。
這不但不會使彼此產生競爭是對手銷量降低,反而會使二者的銷量多於各自開店的銷量。

我記得當時那本書上是有調查的,且有數據統計的。啊~~我想不起是哪一本書了!

如果單獨開一家店話,顧客往往會擔心,會不會沒座位了,會不會排隊的人很多,會不會今天不開門等等等等;相比較那邊n家店,顧客總會想那邊反正有個店,總有一款適合我~~去那邊。

so,一般情況下,麥當勞和肯德基是要開在一起的。構成一個小的商圈。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很多的食品一條街的原因。


自古英雄間惺惺相惜,相愛相殺。

它們之間的情誼不是既生瑜、何生亮,而是「只有你配得上與我爭鋒」。

無論在什麼樣強度的商圈內,這兩個快餐品牌的門店差距都控制在10家以內。「除了你,別人都不是我的對手!」 在2公里×2公里左右的範圍內,深圳的東門-人民南商圈共有12家肯德基和9家麥當勞,這些門店之間大多相距兩三百米,其中最近的是麥當勞光華分店和肯德基新園餐廳,只有174米。


真正的死對頭品牌,必定是兩個勢均力敵的同類品牌。


這世界上,有一些品牌的名字,只要一提起,你就會想到它的競爭對手。這也是二位選手之間心照不宣的一種默契。


最近正在研究這個,貼點圖吧:
數據來之某點評網及洋快餐官方網站。
1. 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德克士 中國門店數量
(統計了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

在中國,肯德基數量明顯多於麥當勞。門店集中在北上廣深。
德克士在成都的門店數量大於肯德基和麥當勞。
蘇州、杭州、寧波、無錫的肯德基、麥當勞門店數量差別較大。

2..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德克士門店數量佔比:
(統計了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

肯德基的門店總量是其它幾家門店數量的總和。

肯德基的門店總量是其它幾家門店數量的總和。

3. 中國肯德基和麥當勞的門店數量增長圖

2012年前,肯德基的門店增長趨勢大於麥當勞。

2012年前,肯德基的門店增長趨勢大於麥當勞。
2012年開始,麥當勞的增長趨勢大於肯德基。
總體,兩者門店數量的增長趨緩。

4.肯德基中國門店分布圖(按省份)
(統計了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

沿海發達省份的門店數量多於欠發達省份。

沿海發達省份的門店數量多於欠發達省份。

5.4.肯德基中國門店分布圖(按城市)
(統計了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

等有時間,把更多的洋快餐統計進來。


混亂了,說反了吧。
肯德基雖然進中國更早,但是在全球,顯然是追隨著麥當勞的腳步在擴張,號稱「麥當勞開到哪,我們就開到哪」。
當然,肯德基的本土化做得更徹底,麥當勞也經過了形象更新的陣痛,在中國的步伐落後於肯德基是可能的。
看了下百度百科裡的資料,發覺麥當勞在選址方面確實沒有肯德基的有優勢,肯德基經常會出現在同一個百貨商場里不同層有兩個,或者一條街面對面開兩個的情況,可見其對於熱點商圈地帶的搶佔之決心和力度。
麥當勞選擇在肯德基對面開店,因為沒有在麥當勞工作過,不方便亂猜。既可能是在中國發展落後於肯德基的被動之舉,也可能是考慮到成本和收益的權宜之計。麥當勞在中國發展速度落後於肯德基,開店既是原因也可能是結果,我覺得本土口味的開發方面,麥當勞做得的確也不如肯德基,在中國大陸,肯德基成功扳回一局。


樓上的幾位說的我個人覺得有點適合中國早期的情況。現在很多情況下,小麥開了,不願意有小肯。小肯開了就不想有小麥。可現在好多情況下先開的那家並沒有和地主簽訂排斥合同,或者地主不願意簽類似的排他協議。一家開了,另一家從戰略上也要開一家。兩個在一起開,有時候是雙贏,有時候一家只是賺個吆喝而已。


開店前要先做人潮、不動產,地區收入...等等各種關於選址的評估,這既然開了一間M記或肯德基就是表示對方做過相關評估,可以節約大量錢和錢以外的成本。


台灣的7-11跟全家,M記跟肯德基都是用這個邏輯,業界有個術語叫做"插店",意思很直白,就是指競爭對手插一間店在你隔壁。我家附近有家m記旁邊就緊貼著肯德基,是同一個老闆開的,也是一種操作方式。


Hotelling Location Model
(有空了再來更)


男廁所與女廁所有離很遠的么?


因為心理學的「爆發點」理論。


正如水溫上升至100℃就沸騰了一樣,當某種行為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也會突然出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爆發點」。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消費者心理。如果通過某種方式把消費者的認知程度提高到了一定水平,「爆發點」也將體現在他們的消費行為上。


比如陳列產品時,當一種單品的數量達到了某個臨界點,則將一下子拔高顧客的認知度,刺激消費心理,讓他們的消費意願達到頂峰,最終出手購買。相反,一開始大面積陳列的煎魚本來每天可以輕輕鬆鬆地賣出500份,但商家卻覺得對於這種暢銷商品,即使稍稍減少陳列空間也不至於造成太大影響,不曾想卻使得煎魚的銷量一落千丈,每天連100份都難以保證了。


同樣的,如果一個地方只有一家麥當勞/肯德基,這只是一家店而已,顧客為了一家麥當勞專門出趟門去這地方的可能性不會很大。但是如果一個地方有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漢堡王、纖吉、良品鋪子、DQ等等,這個地方的屬性就發生了變化,如果你想吃東西,你就會不暇思索地來到這個「快餐圈」。這個「快餐圈」區域的性質發生了改變。


比如 iPhone 4 開始,因為銷量達到了某個臨界點,iPhone 就開始變成洪流一樣的文化現象。iPhone、iPod、iPad最初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飽受批評的產品,直到突然有一天達到「爆發點」,大家就開始認為它們是overnight success,其實這是達到「爆發點」,量變產生質變的原因。


微軟x蘋果,魅族x小米,蒙牛x伊利,可口可樂x百事可樂,麥當勞x肯德基,哈利波特x波西傑克遜,暮光之城x五十度灰,各種電影節。和競爭對手一起造勢來達到「爆發點」,是很常見的手段。

手機零售店都抱團開在一片,如果只有一家Vivo,很少人會去光臨吧,旁邊有家華為就會好很多,當這裡有很多高質量高人氣的店鋪時,即使是格裏手機也會有人光顧。


更好的例子是商業區本身,商業區的在於店鋪,7-ELEVEN、Uniqlo、NIKE、Zara、Apple Store、無印良品這樣高質量高人氣的店鋪會給商業區帶來巨大的活力,讓自己所在的商業區超過「爆發點」,發生質變,然後這些店鋪一起享受「爆發點」後面的甜美果實。


邦迪藍


獲得認同最高的答案,是典型的知乎式回答,即簡單問題高大上化
麥肯開在一起只有兩個非常簡單的原因:
1.掙錢!活生生的優質商圈能掙錢,傻子才不去吶。這還需要人教什麼什麼理論嗎?商圈容量能夠支撐兩家店或更多店,大家當然都想去穩穩掙錢啊,當然扎堆去了,都是賣漢堡炸雞的相同業態當然有相似的選址定位了,這是常識不必糾結。開個麵館也知道扎堆學校門口啊。
蘇寧國美、屈臣氏萬寧、星巴克costa、85度麵包新語、麥當勞肯德基這種次主力店的能量不足以根本性改變商圈的性質。所以,次主力店絕對不會有「主動」的聚集行為,俗稱把場子炒熱,做生意講的是掙錢,又不是為了驗證某種理論或為地產商做嫁衣。一定是事先認定了有利可圖(利可以是錢,也可以是臉),大家「不約而同」做了同樣的選擇。而不是,假設你我都做這樣的選擇,那麼就可以得到好的結果,認同最高的回答完全顛倒了因果。除非萬達廣場大潤發、王府井沃爾瑪、太平洋歐尚這種主力店,套用什麼集群效應、納什均衡理論還有點說道。
2.競爭,競爭,還是競爭!這種量級的品牌,臉比錢重要,讓競爭對手進入了自己的空白商圈,這就是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抽大嘴巴!有些時候,哪怕商圈容量不夠,虧錢陪你玩都行,咱們死也要死在一起,就要噁心你,就不能讓你活舒坦了。這種選擇叫品牌策略

最終我們看到麥當勞肯德基肩並肩開在一起的表象,其背後是商圈點址的選擇、選址開發的節奏、競爭的策略、區域的控盤、策略聯盟的博弈等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各有各的故事,不是如上我簡簡單單兩個原因就能解釋得了的


肯德勞,麥當基,為什麼總纏綿在一起?| 二發扯著淡

大噶吼~ 今天是清明小長假的第二天,昨天夢鹿利用假期又逛街逛街逛街去了,晚上小夥伴們聚會時,她說到:二發,今天我中午逛街逛累了,我突然想吃大漢堡,但是我猶豫是該去肯德基呢,還是麥當勞呢?後來我決定去吃麥當勞,但是就在我快到麥當勞時,發現肯德基就在我身旁做促銷,於是我又想吃肯德基……




高中政治課本都說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而他們選擇同一地點經營看似是互相追隨和模仿,實際上是也一種商業考量後的不謀而合。

英雄所見略同

我們都知道商家盈利不變的公式:售出商品個數X單價=營業額

對於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連鎖餐飲企業,商品的定價在同一城市範圍內,基本上是統一的。

那麼當單價趨於恆定時,售出商品個數即成為了決定營業額的關鍵。



哪裡的人購買商品的可能性更大?這是快餐連鎖企業最關注的焦點。

顯然,西式快餐連鎖店往往更傾向於在機場、火車站、寫字樓、商場等地方開。因為這些地方的人群更願意「花錢買便捷」。而學校和居民樓雖然人群密集,但目標客戶群占人群的比例相對低很多。

人流大≠上座率高

上座率高≠翻桌率高

翻座率高≠客單價高……

這些因素都需要權衡考量

而麥當勞、肯德基這兩個起源於美國的快餐雙巨頭,有著很多同宗同源的美式經營理念和管理體系。師出同門的師(hao)兄(ji)弟(you)深諳遊戲規則和彼此底牌。在為店鋪選址時,他們的選址團隊往往會不謀而合地看中同一商圈。

這就是為什麼這肯、麥會同時出現在距離很近的原因。


但是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還是不瞎扯了)

為什麼他們還能和諧相處?

也許你聽說過同一商圈中不同外賣品牌的騎士因為相互搶單而大打出手的情況,卻幾乎沒聽見過同一商圈的肯德基和麥當勞因為搶客而相互廝殺的場面。

同鑄商圈,和諧共贏

其實,同行既是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互相促進的夥伴,只要找到平衡點,雙方即可相互彌補,達到互惠互利。

麥當勞和肯德基是實打實的同行,不論是產品方面還是服務方面,他們的差異性其實很小,兩者甚至可視為互相替代。對於消費者來說,去哪一家消費都很難抉擇。這既他們的共同點,也是矛盾的衝突點。

那麼同處一個商圈的他們是如何實現各自利潤最大化呢?其實他倆彼此藉助了對方的知名度和宣傳也為自己擴大了影響力。具體來說,如果麥當勞選擇在一條商業街開一家店,為吸引客流,那麼麥當勞一定會搞一些宣傳,於是,很多消費者得知這一信息。這時,肯德基也選擇在這家麥當勞附近開店,就可以節省不少前期得宣傳支出,完全可以坐享漁利。因為兩者存在很強的趨同性,這樣的話,肯德基也不必擔心自己前期宣傳缺失而失去客源。


那如果消費者原本是想去麥當勞就餐,可是看到了肯德基推出更優惠、更吸引人的活動時,也許他們就可能轉頭去肯德基消費了。還有可能從麥當勞就完餐出來時,看到附近又開了家肯德基,相當一部分人還會選擇下次去肯德基換個口味。

由此一來,這兩家快(hao)餐(ji)店(you)就可以實現了消費客源共享。

說到這,二發不由得想起了《教父》這部經典電影里的一句經典台詞:


也許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肯德基和麥當勞總是纏綿在一起相愛相殺吧。其實還是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如果你對麥、肯在一起還有什麼不同的或更加獨到的見解,也歡迎你來留言和二發及眾多發友們一起分享。


就和高速公路邊有移動基站的地方都會有聯通基站一樣


肯德基和麥當勞是經典的競爭對手,開在一起往往是因為利益最大化的地帶被兩家同時相中了,而且兩家受眾幾乎是同一群體,在兩家之間選擇的可能性總體來說相差不大,因此兩家為了爭奪同一群客人就會選擇臨近的店面。
——————————————————————
舉個栗子,本人學校附近有個大商場,商場有個正門,正門左側是麥當勞,右側是肯德基。兩家店……
外部裝修風格一樣
採購的桌椅一樣
燈具形制和色溫也一樣
員工的制服也都基本一樣
就連壁紙和牆裙也一樣
連牆上掛的畫都一樣Σ(?д?;)
就連前台收銀機的個數都一樣Σ(?д?;)
……
如果把幌子和牌摘了,兩家店基本全都一樣(╯°口°)╯

每次走進大門,抬起頭就會看到左右兩家一模一樣的店,左邊窗戶上一個巨大的發光的M,和右邊一個巨大的KFC遙遙相對……

除了裡邊吃的不一樣以外,最大的區別就是開封菜二樓點餐的地方對的是M記的甜品站,而M記一樓點菜的地方對的是開封菜的甜品站(′;ω;`)
————————————————————
都打成這樣了,兩家不是為了利益最大化還是為了什麼?(╯°口°)╯


考試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兩個學霸,劃的重點能不一樣?


曾經看過一本營銷的書,裡面具體分析了位置對銷售的影響,用的就是麥當勞肯德基選址的例子,最後得出結論挨著開效果更好。。沒什麼太專業的點,都是營銷的基礎知識,就不贅述了。。


「當勞,我想離你更近一點。」
「德姬,我也是一樣的心情啊」


看不下去了。麥當勞和肯德基的選址沒有你們說的那麼複雜,連博弈論都出來了。答題者沒有一個是商業選址的專業人員,洋洋洒洒的大篇分析,都是紙上畫餅。


推薦閱讀:

現代生活中早餐的重要性多大?

TAG:市場營銷 | 經濟學 | 麥當勞 | 肯德基(KFC) | 選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