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吃飯怎麼辦?

孩子上一年級,小時候是奶奶帶的,奶奶很寵著,所以導致孩子不肯吃飯,只吃零食,問他吃什麼都不吃,菜夾到碗里也不吃。
因為不肯吃飯,所以長的比同齡人瘦小得多,甚至被小區里上幼兒園的孩子欺負,身體也不是很好,容易生病。
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肯吃飯呢?
ps,不是飯菜的問題,家裡的大廚水平是絕對沒問題的,有的親戚家的或者鄰居家的小孩子在我家吃過飯都因為飯菜好吃不肯走。


我小時候不吃飯,我媽以為我有病,就帶我去醫院買中藥西藥一大堆給我吃,以至於我後來看到葯都厭惡,以至於有時候感冒發燒又要不吃,喝熱水。

而我真正不吃飯的原因只有一個:我媽做飯太難吃了。

阿甘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是什麼口味。

對我來說,人生就像我媽做的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勺是什麼口味。

總之,吃飯很冒險。

不過我媽還是很自信的,因為家裡其他人都對我媽的手藝讚不絕口。

其實我也知道其中的原因。

每當我質疑我媽廚藝的時候,我媽總能甩出一句:「你行,你上啊!」

家裡其他人當然不願意上,誰沒事圍著鍋台轉啊。所以,大家也就這麼湊合著。

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在缺衣少食中度過的。

直到我住校以後,才發現:媽的,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種好吃的食物,他叫蛋炒飯。

後來,我上了中學,我又發現:媽的,原來世界上還有比蛋炒飯還好吃的東西,就是沒有沙子的蛋炒飯。

這些年在外求學,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對外宣稱是離家太遠,回家不便。真是原因只有我知道:我媽做飯太難吃。


題外話,很多隔代養育下各種慣出來的毛病,驗證了:在有的家庭,寶寶是爺奶的玩具,但往往剪腳趾的是父母,而最終承擔惡果的是孩子

這個問題讓我來!在排除厭食症或者其它生理心理疾病的情況下,運用下面的建議,一周之內,能改掉這個毛病,並且既不影響、反而能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

1. 家長

  • 是你、而不是由孩子來決定每餐吃什麼(並非指獨斷,也可採納孩子提出的合理意見,但不是由他來決定)寶寶,你想吃點什麼,我給你做---從此打住!如果實在對孩子溫情泛濫,請用其它更靠譜的方式代替,愛他有很多方式,如果覺得只有通過讓孩子吃點菜才能表達對他的愛,好像也對自己要求太低了,且很可能是在害他。為孩子提供營養均衡、色香味說得過去的飯菜,燒不了多少腦細胞,費不了多大勁,不要讓他養成吃點菜的習慣,也不要將本該由你擔負的選擇菜品並進行食物加工組合的責任,交給一個認知不成熟、規則意識還沒內化且極易受各種垃圾零食誘惑的孩子
  • 由你來把關並最終決定一周的零食量(並非指獨斷,也可採納孩子提出的合理意見,但不是由他來決定)。完全不給零食,可能讓孩子相比於小夥伴感到自卑,另外,小孩子越吃不到越渴望、越好奇。因此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零食制度,比如一周買幾次、買多少、買的時候那些品種由誰決定等等。有了規則,就執行,孩子違規,復讀機一樣拒絕不行、不行、不行......」,他可能發脾氣耍賴,允許他抗議,家長調節自己的情緒即可,不隨他的情緒起舞,不呵斥不打罵。如果家長能在此時去感受他的感受更好,實在做不到這一點,就堅持兩點:第一,不隨孩子情緒起舞(有的家長說做不到,那是家長自身情緒管理的問題,可另開專題討論,與本題主旨無關);第二,針對孩子破壞零食規則的行為,開啟復讀機模式---不行、不行、不行......
  • 是你、而非孩子來決定什麼時間開飯(除非他1歲之前處於哺乳期)媽媽,我餓了,我要吃東西現在才下午三點鐘,怎麼就餓了,不行」、「我好餓,求求你了不行,誰叫你中午吃飯不認真不幹,嗚嗚嗚,我就要吃、我就要吃......煩死了,煩死了,中午吃飯不認真,天天半下午要吃的,好嘛好嘛,拿去嘛,以後不能這樣哈,真是的---從此打住!換成---「我知道你中午沒吃飽,餓了,但現在不是飯點時間,我們再等一會兒,到晚上開飯。如果孩子抗議,允許抗議,如上一條建議那樣:先控制自己情緒,然後像復讀機那樣工作。否則,每一次妥協,你以破壞孩子的進食生物鐘和行事無規則為代價,卻換不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這種先拒絕後妥協的方式,對孩子的心理人格發展易造成如下影響:變相鼓勵了他通過幼稚的方式---哭鬧耍橫、耍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後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是去想如何解決,要麼就以幼稚狀態令人心煩的方式去纏別人,要麼乾脆放棄或拖延,比如遇到枯燥但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
  • 是你、而非孩子來決定吃飯的時候要遵守什麼規矩。不停站起來邊耍邊吃---提醒三次,不遵守收碗;吃飯不認真,一會兒喊餓要吃的---不行,等到下一餐;飯菜做好了,要吃別的---不行,絕不為他單獨再做;發牢騷說難吃死了---你可以不吃,這可是我用心做的,你不喜歡,可以禮貌地告訴我;只想吃飯後的點心---可以,但只有你那一份,吃完了如果再餓,請等到下一次正餐時間;將食物塞得滿嘴,半天不吞下---徵得他同意,結束用餐,中途喊餓,不給零食;不願嘗試新食物---沒問題,你自己做個勇於嘗試的榜樣就好......這些說起來簡單,難就難在家長看到孩子這些行為,往往會擔心、焦慮、煩躁,這是家長自身情緒控制的問題,如上一樣,另開專題討論,與本題主旨無關

2. 孩子

  • 是孩子、而非你來決定吃「端上桌」的哪些。話說這個問題,有一個著名的令人腦洞大開的實驗,叫做克拉拉·戴維斯實驗(見《瘋狂實驗史》),可在某度上搜到。大意是像普通家庭一樣,按照大體的營養葷素搭配煮好多種飯菜,然後邀請一群固定的嬰幼兒孤兒(主要是為了排除內心不強大的家長因擔心孩子吃不飽、吃不好的干擾),每天在固定的三餐時間裡,到固定的場所,讓他們自己吃,不干涉:用勺子吃還是用手抓、吃多少、吃那些、吃與不吃,都由這群1歲左右到4歲左右的孩子自己選擇,即便孩子不吃蔬菜也不干涉。 全世界三萬七千多人次的克拉拉式營養餐實驗顯示:每個兒童的首選菜單不僅差異明顯,還會固定偏愛某種食品。孩子們自行選擇的食物組合別說父母,即便對於每個營養學家來說都是噩夢。乍一看來,兒童的營養搭配亂七八糟,但仔細觀察,他們都做出了明智合理的營養選擇: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數量都在標準範圍之內。一段時間後,讓這群孩子去體檢,發現他們的健康水平、活力、發育指標,都處於非常良好的狀態,甚至超過很多由父母在家精心飼養的孩子。該實驗之所以會顛覆人的觀點,表明孩子天生就具有知道吃哪些、吃與不吃、吃多少的能力,實驗過後,人們開始相信,兒童具有不可思議的直覺能力,可以從任何備選食物中搭配出均衡的飲食。後來,兩個生理學的經典理論對這種在進食上放手,孩子反而發展得更好的現象作出了完美的解釋:孩子天生就具備飽餓調節(生理學家坎農)發現口味(生理學家楊)兩種生理機能,因此他們天生就知道吃多少、吃哪些、吃與不吃【具體理論細節不解釋,可自己去閱讀相關理論,下面的兩點也可用這兩個理論進行解釋】
  • 是孩子、而非你來決定吃與不吃。不吃絕不喂,沒有那個傻蛋餓了不曉得吃,餓了就吃是本能---飽餓調節的本能。除非他知道有唾手可得的零食,除非他知道家長會毫無原則地他一喊餓就妥協
  • 是孩子、而非你來決定吃多少。同樣參考以上的實驗說明

正是由於對於各自所承擔的責任以及享有的權力劃分不清,該自己決定的讓孩子來決定,該孩子決定的自己又越殂代皰,零食一喊就買,即便拒絕後又妥協,讓孩子「吃點菜」,吃飯毫無規則可言,孩子的飽餓調節機能已經告訴孩子吃飽了,還要多喂一口是一口等等,這些本來很簡單的問題,孩子天生就會的問題,被越搞越複雜。孩子混亂,心理上無規則混亂不安,生理上的飽餓調節發現口味機制被破壞,家長頭痛

不僅影響孩子的生理健康,更重要的是,由此導致:孩子的心理上也受到很大的不良影響

正如題主所言:「 因為不肯吃飯,所以長的比同齡人瘦小得多,甚至被小區里上幼兒園的孩子欺負,身體也不是很好,容易生病 」---孩子為此將付出怎樣的代價?


既然題主這麼自信自己飯菜做的好吃,那我們就刨除做菜難吃這個因素好了。

經過我長達二十年的研究,孩子不吃飯,終極原因是因為。

飯太燙。
飯太燙。
飯太燙。


「媽媽,飯好燙,我不吃。」
「嗯?我嘗嘗。不燙啊,孩子你怎麼說謊呢?」


孩子才不會說謊。是你們愚蠢的大人舌頭退化了。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可以做到喝一口水就能嘗出是哪個牌子的礦泉水。
可以用舌頭分辨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非常可樂的區別。
三種以內的飲料混合起來,我能嘗出是哪幾種飲料的混合物,甚至可以大致估計出混合比例。


我覺得五六歲的孩子都能做到。


現在,就差的多了。

剛出鍋的米飯,我一個成年人吃起來都嫌費勁,你給一個孩子吃?

剛出鍋的飯不能給孩子吃,會把他口腔上皮燙掉的。


愚蠢的大人。


2015/08/08更新:
我在我的專欄中更新了有關我對於」正向溝通循環模式「的進一步說明與解釋。結合這篇專欄再來看這篇答案,我想會更加清楚的明白我所關注的問題中心點是在哪裡。某些比較強硬的教養手段,其實現的基礎往往是需要有一定的親子基礎才有可能湊效,而無副作用的。
詳見此專欄:「What is Montessori ? 」系列——正向溝通循環模式的建立 - 蒙學草廬 - 知乎專欄
============================================
鑒於我這篇答案是對兩個答案的一種總結,有知友建議我把所評論的兩個答主的觀點放在一起對比會更直觀。

那我就簡單引述一下好了,不過想看原答的還請自行翻頁……

一笑風雲過的看法:

有個簡單粗暴有療效的辦法,餓他幾頓,愛吃不吃。

目前警察叔叔已在他的答案後面補充了一些背景信息,其實是符合本答案所敘述的前提條件的,即「在擁有正向溝通循環的背景下,採取鐵律式行為導正法

夏絹生的看法:

很對不起。但是我反對目前最高票數的答案。
因為我就是用 @一笑風雲過 所說的那種方法被對待長大的小孩。
你們做父母的啊,永遠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想問題,永遠不去思考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有什麼感受。你們永遠都只當他(她)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卻忘了他(她)也是一個需要被尊重的人。

首先,我闡明一點:這種方法有效,確實有效。但我想僅代表我個人,說一說五六歲時的我,對於這種做法的感受:我覺得我是不被愛著的。

目前為止,夏絹生尚未針對她的答案提供更多背景補充,所以本答案僅僅只是針對「夏絹生已闡述的背景」為基礎,發表的一些觀點。

然後,對於本題目原本的問題,我在最後面順便說了一點……
以上。
================原答案分界線==================
不邀自答。
很有趣,在看到這個題目之前,我還在一個知友們建的育兒群里分享我小時候家裡的一些行為鐵律。
然後點開知乎,就看到這道題了。
然後,在這道題里,就看到了完全方向相反的兩個答案,而且贊數都還挺高。

@一笑風雲過 ,和 @夏絹生 的兩個答案,各自代表了在這件事情所涵蓋的關係對象中的兩端,即:家長和孩子。

我先丟出結論,我是贊成警察叔叔的方式的,然而夏絹生在這件事情上並沒有犯錯。
因為,一笑風雲過的方法,有一個很重要的大前提是不能忽略的,而這個大前提我沒有在夏娟生的答案中看到。

那就是:家庭成員中的正向溝通循環模式
這種正向溝通循環模式,能夠讓孩子從中獲得愛與力量,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著的」。
當有了這種溝通循環模式後,一笑風雲過的這種鐵律式方法才能夠起作用,而不至於有太大的副作用。

行為鐵律式方法,在用來進行行為導正時,是不可以離開正向溝通循環的,如若不然,只能增加孩子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一旦孩子無法從家人相處中獲得愛,那即使行為看似導正了,也僅僅只是表象。

一個正向溝通循環的建立,首先有兩個要點:
1、從某個行為、活動、動作中,溝通關係的雙方都能夠互相獲得愛、肯定和認同。
2、當任何一方做出任何讓另外一方感到不適應、不喜歡、不妥當或不舒服的活動時,雙方必須開誠布公的對這一行為進行討論,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而在夏絹生的答案里,我留意到了幾個細節:

等到以後長了記性,一到飯點兒就乖乖蹲到桌子前,努力吃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因為恐懼挨餓恐懼被漠視和疏忽。如果我撐破肚皮把飯吃的光溜溜,就會得到媽媽「很棒」的誇獎,和爸爸「果然還是得餓幾頓」的感悟。

你知道你這樣做是「為了他(她)好。但是,最重要的問題是:你的孩子知道你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嗎?

雖然我對這位知友具體的家庭狀況是如何的不甚了解,但我可以大致推測(或者按照某位知友的標準,稱為大致的腦補),他的父母在使用這種鐵律式的方法之後,並沒有及時地和孩子溝通,讓他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受到這樣的結果。
並且,非但沒有溝通,父親還給了一個非常消極的反饋,冷嘲熱諷……

也就是說,在前述的第2點裡,他的父母是沒有做到的,至少在我所見到的答案範圍里。

說得更大白話一點,冤有頭債有主,你捅我一刀好歹要知道你為了啥捅我吧?
至於評論里那些說「你說5歲小孩懂個啥?」的,既然5歲小孩兒們不懂,那家長不是更應該告訴他們,家長為啥捅這一刀了嗎???不然你還教養個啥?

而第1點,雖然從答案之中,我無從知曉,她的父母是否有做到,然而從夏絹生的答案中所透露的態度看,我想這個正向溝通關係應該是沒有建立起來。不然也不會讓她有了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被愛著」的這種感覺了。

實際上,一笑風雲過的鐵律式做法,對於有良好正向溝通循環的家庭來說,使用起來是沒有問題的。前面所述的兩個要點,一般而言,家長們是能夠有許多的渠道、方式去和自己的孩子完成這個正向溝通循環的,孩子不一定要通過「表現良好」或「好好吃飯」這件事情,就能夠從家長身上獲得正向溝通的反饋。(或者從遊戲中,或者從親子閱讀的實踐中,或者從一同睡覺的過程中,或者從聊天中……等等)

而在有正向溝通循環的基礎上,結合第二點就能夠更好的起到行為導正的效果。如果沒有第二點的討論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打個比方吧,如果你學一笑風雲過一樣用餓的,那可能要餓個4-5次,孩子才會領悟到」哦不行要準點吃飯。「而如果當每次孩子承受某結果以後,你有及時的進行討論,讓他明白自己行為的後果,那次數可能就不需要4-5次,甚至第2次就立竿見影也不一定。

但無論如何,兩者都做到,那自然是最好。有良好溝通循環的孩子,自然是不會從行為導正的做法中,獲得「父母不愛我了」的反饋。甚至於如果這兩點都做到了話,你連鐵律式的行為導正方法都不需要用到。

就像知乎一樣,有話好好說嘛。=v=

如果要真是每被導正一次就覺得父母不愛我了,答主這種小時候被各種嚴格家教行為導正的熊孩子,估計應該現在去找個人往他身上捅個十刀八刀的才是正常合理的歸宿……

前面部分是對於勾起答主答題興趣的兩個答案,答主針對兩個答案差異的一些看法。不過題目顯然不是問「如何評價一笑風雲過和夏絹生的答案?」……

所以最後,還是從環境角度再來簡單說一下,可能造成兒童不肯吃飯的原因好了。

首先,考慮環境。
你們吃飯的地方有沒有電視機?有沒有電腦?有沒有其他任何會干擾,吸引孩子專註力的事物?如果有的話,排除干擾物。

孩子使用的餐具是否適合他使用呢?如果使用成人的餐具,這種工具性的障礙也會影響孩子的食慾。

給孩子的食物是否方便孩子咀嚼呢?在處理食物時,盡量把食物處理的小巧一些。

同時給孩子的飯菜量是否大到孩子吃不完呢?條件允許的話,備一個孩子能用的小餐夾和他自己的盤子,允許他先用餐夾把菜夾到餐盤裡,他想夾多少都可以,但規則是盤子里的東西必須吃完。參考自助餐規則。

其次,日常作息原則。
什麼時候該吃飯就吃飯,什麼時間可以吃零食就吃零食。零食不是不能吃,一天的作息時間中是可以有那麼一段分享零食的時間,把作息理順了就行了。

最後,是不是總是喂飯呢?……別餵了吧。= =

你看,光是環境可能造成的原因,就有那麼多。題主的背景描述其實是符合我一貫認為的「背景信息不夠充分」這一類的個案諮詢……

先從解決環境干擾因素考慮起吧。
就醬。


我這個人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記憶力有時候太好了 - -

很小的時候,我過了一段經常挨餓,連河邊的草都拔起來吃的日子,

但那並不悲慘,悲慘的是後來我不餓的時候,被硬逼著吃不愛吃的東西 - -

不吃就打,邊打邊吃,哪怕已經難受到吐出來也必須吃。

所以我想說的是:飢餓比被迫吃東西的感覺好多了。

當然這個餓也是有限度的,例如我,估計要餓個三天才願意吃一些平時討厭的食物。

真餓到極限了,別說不喜歡的飯菜,樹皮都會主動去吃——這是生存本能。

所以,請不要逼孩子吃東西了好嗎?真的很痛苦很痛苦很痛苦……帶來的身心傷害遠遠超過輕微營養不良。

如果餓到奄奄一息還不肯吃任何東西,絕對是有生理性的厭食症之類的病症,請送到醫院去進行專業治療。

平時不要讓孩子吃零食喝飲料,一天最多只能給一種小零食或者一杯小飲料,怎麼哭鬧都不能多給,那些玩意對孩子來說太美味,他們幼小的意志力抵抗不住誘惑,吃完那些不餓了自然不吃飯。

打人是不對的,孩子也是人。

除非孩子向著犯罪或者毀滅道路上走——那寧可背負家庭暴力的惡名和罪證也要打。


這個問題被推上我TL都已經有好久了,一直沒空回答。感覺這個問題我還是可以說幾句的,因為我小時候就是一個不太愛吃飯的孩子,而最後在爸媽的幫助下完成了從不愛吃飯到吃貨的蛻變= =

題主在這裡說要解決不愛吃飯這個問題,但是我覺得首先要指出一個更重要的點:

不愛吃飯是有原因的,不同小孩不愛吃飯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所以單純用一種辦法搞定所有小孩絕對是不行的。


題主要解決小孩子不愛吃飯的問題,首先一定要找到原因,然後才可以對症下藥。這就跟醫生排除診斷一樣,先排除最不好的情況,然後再一點一點幫孩子建立好的飲食時間表。

首先遇到這種問題應該要考慮的原因應該是身體原因。已經有知友提過小兒厭食症了,如果長期不按照規律進食而是吃零食的話,是會造成消化功能紊亂的。除此之外,缺乏維生素B1,缺鋅等等,都可能造成小孩食欲不振。如果題主的孩子不愛吃飯同時身材瘦小的話,我覺得反而應該先帶小孩去看一下兒科看看身體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有器質性疾病請就醫。假如是這種情況,然後題主貿然使用「餓兩頓」的辦法解決問題,那麼對小孩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是有害的。

其次應該考慮飯量和口味的問題。不同小孩的飯量、口味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小的時候就是吃得比一般孩子少一點點,這種時候假如家長給孩子正常飯量的午飯的話,那麼晚飯的時候還沒有餓就很正常了。要通過觀察孩子,找到最適合孩子的飯量。至於口味的話,從題主的描述看來應該對自己很自信,不過還是可以問一問孩子:覺得今天的飯怎麼樣?最喜歡什麼菜?多做一些孩子喜歡的東西吃嘛,買菜前也問問小孩喜歡吃什麼。當然還有別的答主提到的飯太燙,小孩的舌頭很靈敏的,飯的溫度一般控制在大人覺得溫偏冷一點點的樣子剛好。

假如小孩的身體沒問題,飯菜也沒問題的話,那麼就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問題了。只有在排除了前兩點之後,才能夠把「孩子不吃飯」當做一個壞習慣來看。如果真的是習慣問題的話,也不能直接上來就餓兩頓:警察叔叔的辦法屬於殺手鐧,絕對不是一上來就用的。對於一年級左右(6、7歲)的小孩子,完全可以講道理啊。按照以下的步驟走:

首先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按時吃飯。可以告訴他這樣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適合胃腸道的一般工作節奏,可以幫助消化。而且同時要強調,在學校里的話所有的孩子都是統一時間吃飯的,如果說你不吃的話,那麼下午的課就會挨餓,就會學不好,還可能得胃病。這些道理你講了才會更明白,一個6歲左右的小孩子,在之前吃飯完全不規律的情況下,你忽然讓他按時吃飯,他可能都不知道為什麼非得這樣不可。

【看到有知友說自己家的小孩不限定吃飯時間,東西放在那裡想吃就吃,我個人是相當反對這種做法的。你的小孩可能暫時身體各項指標都沒有問題,但是假如不養成按時吃飯的習慣,以後上學了怎麼辦?學校不可能在食堂上課讓你想什麼時候吃飯就什麼時候吃飯啊。我以前的小學管得緊還好,上初中之後有的同學就沒有按時吃飯的習慣(沒錯已經初中了),午休的時候不想吃飯就乾脆不吃午飯,下午四點左右餓了有的住校生就馬上跑去食堂吃晚飯了,晚上餓了再多加一頓泡麵什麼的。等初中念到第二年的時候有好幾個胃病的,這樣真的好嗎?】

然後幫助孩子解決環境中的干擾問題。比如說全家人是不是有邊看電視邊吃飯的習慣?有的話就停一段時間,或者把飯點稍微挪一挪避開電視節目播出時間。還有就是零食問題,目前看起來題主覺得這就是造成小孩不吃飯的原因,但是這個其實很好解決啊= =零食什麼的你少買點不就行了,或者放在高高的柜子頂上小孩子夠不著不就行了嗎。零食這種干擾因素應該是最容易搞定的才對。

至於零食是不是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這個其實很容易搞清楚。對照實驗簡直太容易做了:小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肯定是不可能一整天有零食吃的啊,在幼兒園的時候吃飯規矩嗎?假如在幼兒園期間吃飯很規矩,那麼很可能就是零食的原因了。

建立獎懲機制。可以通過這種辦法鼓勵孩子多吃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姑且認為是馬上就要上一年級),最最想要證明自己長大了,這時候可以跟他說:馬上要做小學生了,小學生都是自己吃飯的,要獨立一點當大小孩好不好?或者也可以這樣:我們來比賽,看誰先吃完(我爸以前就這麼乾的……)。再或者,用零食當獎勵也可以:比如說零食要有條件地准他吃,好好吃飯的話飯後可以獎勵一點零食吃,不好好吃飯的話那就把零食藏起來。假如連續一星期都很乖地自己吃飯,那就把零食拿出來可以讓他想吃的時候隨便吃,但是假如影響到正常吃飯了那就再拿走。這種約法三章的做法其實是有利於家長建立威信的,假如家長可以一直很守信用地遵循這套獎懲機制的話,小孩子會慢慢信任家長,以後會聽家長講道理的概率會高很多。

還有,多帶小孩參加體育活動。大夏天的天天呆在空調房間會吃得下飯才見鬼!6、7歲的小孩?年齡剛好學游泳嘛~多消耗才有好的食慾啊,游泳簡直太棒了好嗎,像我這種不吃飯的小孩以前暑假游完泳回來隨隨便便解決掉兩碗米粉= =

以上全部試過全部不行,再考慮 @一笑風雲過 提到的【嚴格限定吃飯時間,不吃就餓兩頓】的辦法也不遲,而且假如採用的話要讓孩子知道這個是他之前不肯聽講道理的後果,如果道理講得通自己還是願意繼續講道理的。Again,這是殺手鐧,一不小心就要會心一擊的,慎用啊!

最後的最後:不要逼著小孩子吃不喜歡吃的東西!不要逼著小孩子吃不喜歡吃的東西!不要逼著小孩子吃不喜歡吃的東西!


超級痛苦啊= =


至於為了吃飯這種事情大打出手什麼的更加要不得= =


吃個飯啊你們至於嗎= =

以上。


連續好幾天這個問題飄在首頁也是醉了,孩子吃飯竟引起這麼多關注,說明1.如今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多;2.小時候被強迫吃飯的人不少。

行為由動機驅動,吃或不吃必然各有其動機,生理驅動的如飢餓,反過來就是不餓。一個新生兒不餓時,你會強迫他吃嗎?不會,因為沒用,他總是會把奶嘴頂出來。可一個幼兒不餓家長卻會用各種法子讓他吃,粗暴的甚至動手打。如果孩子因為生理原因不肯吃飯,你應該增加他的消耗,如果情況嚴重到影響發育,你應該帶他去醫院,先從解決不餓入手,無效,再來考慮習慣問題。

那麼餓的方法可行嗎?可行,但要看情況。如果孩子活蹦亂跳的就是不肯吃飯,餓幾頓沒什麼大問題,可從描述來看,題主的孩子身高體重低於同齡人,身材弱小,因此去醫院體檢的同時增加體育活動才是優先選擇。

說吃飯也得立規矩,這話沒錯,不過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感受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孩子粗曠,有的孩子細膩,一樣被餓,有的孩子轉變得很順利,而有的孩子卻留下了心理陰影。都說因材施教,怎麼這會兒不提了?生活教育不是教育嗎?

迫於家長權威吃飯的孩子,他們的動機不僅是怕餓,儘管對家長來說方法有效,但對孩子卻可能產生副作用,那麼多反對的答案就是證明。教育是系統工程,解決問題的考慮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否則就可能顧此失彼。看到排第一的答案高票得贊,我深感科普家庭教育做得還遠遠不夠。


你知道孩子能吃下多少飯嗎?
你知道孩子能吃下多少飯嗎?
你知道孩子能吃下多少飯嗎?

重要的要說三遍,
那種給孩子盛一大碗,然後再堆上10cm高的菜,然後美其名曰長身體要多吃
吃不完就說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家長我見的多了

以至於到現在我都還很抵觸我媽給我盛飯


你想孩子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孩子。
(只是反對一下某些答案)

如果問題是:
家裡有個老人,有糖尿病,不讓吃糖偏要吃糖,或者含糖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並不可口。老人總是偷偷的去吃,我該怎麼辦?
再如果,這個老人是將來的你!而問問題的是你家裡的兒子,你希望他怎麼做?
是對你有個懲罰分明的規矩,比如:偷吃一塊兒糖讓你餓三天不讓你吃飯,還是不給你別的吃的,讓你時刻保持著飢餓,到了飯點兒給你些不含糖的食物,告訴你不吃這個今天就沒吃的了。
我想你不希望是這樣吧。

如果你不希望是這樣,那就別這樣對孩子。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千萬別仗著孩子小,體力不如你,沒有賺錢的能力就給他制定一個規則。我覺得這個是挺殘忍的。

我不是家長,可能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有個外甥女,小時候也不怎麼愛吃飯。經常吃零食。我給我姐的建議就是,平時少給孩子買衣服。(小姑娘很愛臭美)多帶她去那些比她大一點孩子的衣服店裡去看衣服看鞋。然後告訴她,這些衣服她現在穿不了,因為她還小。如果想穿上漂亮的衣服,那就多吃飯,多運動,這樣長的就快,就能馬上穿上新衣服,買新鞋子了。(孩子前幾天還是挺聽話的,真的多吃了點)

還是,我沒有孩子,我的建議可能是站著說話不腎疼。
但是和小孩子講話,我的建議就是:
1. 別騙孩子。比如別騙孩子吃零食肚子里就長蟲子,然後孩子就變傻了這種。
2. 別威脅孩子。比如別說,不吃就不愛你了,不吃就沒下一頓了。
3. 和孩子談判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你自己的角度出發。比如孩子不會關心裏面有沒有維生素ABCDEFG, 孩子也不關心有什麼膠原蛋白,腦白金。反正我小時候愛吃魚頭是因為我媽告訴我,吃完魚頭以後,你就聰明了……吃完骨頭以後,你就長大個兒了……(雖然吃了這麼多也啥效果沒有)不過,這幾句話確實是讓我特別愛吃魚頭和骨頭的原因。

以上


基本贊同前面的高票答案,不過,私以為有點地方應當微調。
我們家娃剛一歲,和父母合帶,育兒意見大體一致。娃吃飯正常,正在慢慢訓練自己吃,我也能清楚地記得自己四五歲時的事,這樣多少還是有點發言權吧?
下面的答案,沒有很多心理學教育學內容,就是樸素的媽媽經。

基礎的幾條原則,前面答案已經講得很好了:一、家裡零食只留水果和牛奶;二、有明確規範的飯點和進餐行為(一定要在餐桌邊上吃飯,氣氛要融洽,吃飯時不訓孩子);三、一頓正餐不吃就只能等到下一頓加餐時間了。(讓娃熬四個小時不大現實,兩個小時差不多了);四、避免暴力手段脅迫孩子;五、有病看病。仔細觀察、思考一下,又會發現:明確告訴娃按點吃飯,不鬧幺蛾子,是一歲的教育方法;直接餓兩頓讓娃體驗後果,是兩三歲的教育方法;增加運動量和卡路里消耗,同時就醫求診,排除疾病因素,這是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最基本的調整。
您不能簡單地用適合嬰兒期、幼兒期的辦法來解決出現在兒童期的遺留問題。

首先應該分析一下,娃不肯吃飯屬於哪種情況?

  • a. 嫌味道太差。
  • b. 胃真的跑不起來,生理問題。
  • c. 家長沒有提早教育,所以孩子不知道正確的行為是:到了飯點兒,要坐在餐桌邊,和全家人一起吃飯,而且如果能力允許,一定要自己吃。
  • d. 娃已經有了進食行為失調現象,家長的調整和糾正手段簡陋粗暴,娃感到傷心、憤怒、無力,以拒食來表示抗議,反映的是親子關係不佳。

題主說了,家裡做飯水平不錯,那就排除了「a. 嫌味道太差」。
前面各種答案有兩大趨勢,第一種是要立規矩,到點吃飯,過點收飯,摒除額外零食,這種指向「c. 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第二種是多運動,看醫生調理脾胃,致力解決「b. 胃真的跑不起來」。

還有一些答案回憶小時候到點兒收飯家長讓餓到下頓,還說「就該餓兩頓」,自己感到很受傷。看起來只是娃覺悟太差,不守規矩,其實反映出一個事實:娃在這個家裡被當成寵物或者機器,唯獨不被當成一個需要尊重和關愛的地位平等的家庭成員。顯然指向「d. 家長手段粗暴,娃感覺很差,心裡發堵,吃不下飯」。
有人擔心定規矩會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後果,這我不同意。定規矩本身是中性行為,關鍵是怎麼執行,這過程中雙方產生什麼樣的感受。
家長要是發現娃不守規矩就吼ta,冷落ta,守規矩才會抱ta、讚揚ta,娃也會模仿家長這種「有條件的愛」,報之以「有條件的通情達理」。要是不給買這買那就撒潑打滾,要是乖乖掏錢就特別安靜。如此反覆拉鋸,雙方都感到自己簡直是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家長想:「小兔崽子敢要挾你爹媽啊!膽子不小啊!」孩子想:「爸媽怎麼這麼不講道理!不滿足我的要求!他們是親生的嗎!」長此以往,威脅成為自然行為,平心靜氣地講道理和執行指令,反倒變成一種矯情,改善的成本也提高了。
您說,好好的劃道兒講規矩,怎麼會連居於強勢地位的家長,都感到是在受不平等條約的壓迫呢?更不必說本身就處於弱勢地位的孩子了。這執行當中一定出了什麼差錯。

前述幾種情況,解決的難度,恐怕是d.(親子關係惡劣導致心理抗拒)>b.(生理問題)>c.(家長沒有提前立規矩)>a.(飯本身太難吃)。 如果以上各因素同時疊加在一起,解決起來就更困難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餓兩頓就好了,有人反駁說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有人高冷說看看醫生吧沒準是孩子生病了,聚訟紛紜。

另外,我還要提一個很可笑的現象:有的家長,對青春期、成年期的子女的行為失調,只會用「講道理」(提各種大而無當的要求,或者已經嚼了十幾年的爛梗,企圖用這種廉價的洗腦喚起子女的內疚情緒。如果子女願意承擔責任了,問一句:那我怎麼做呢?家長就震怒:你什麼態度!自己想!好好反省自己的過錯!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提出方案的喲。)、「直接揍」(自己上陣開演男/女子單打、男女雙打親自揍,或者送到什麼網癮治療學校、女德班或者軍隊里,讓社會揍)兩大招。雖然其效果不彰,有目共睹,仍然反覆使用,認為只是力度不夠而已,只要在這件事上做滿一萬小時,一定可以讓娃洗心革面。
這個現象,其實和前面提到的不肯好好吃飯,內在理路是彼此相通的。推卸立規矩的責任,切斷和孩子協商的渠道,不知道換用其他的方式,隨著時間的流逝,讓本來偶爾形成的僵局越來越膠著,問題越來越難以解決,只會空喊為啥孩子這麼熊不和我溝通。

題主這種情況,固然可以從立規矩入手,但情況又有點不一樣:娃已經七歲,上小學了;之前被奶奶寵得不行。
上小學的孩子,說明他可以理解家長宣講的「如果你不做A事,會發生令你不愉快、不方便的B事」的事物發展邏輯鏈,但你也不能刻意製造出一個C後果去懲罰他(比如多次不好生吃飯就挨揍啊,關小黑屋啊,文明點的坐淘氣椅啊),娃心裡可明白著呢。老人太寵,說明家長和娃都沒有明確的「做事要講規矩」的觀念,也缺乏實踐。

我個人的建議是:務必自己帶孩子,以立規矩為主,以運動和求醫為輔(醫學問題,前面有很好的答案了。如果不是危急病症,生活習慣的調整反而更加長遠、有效),以此為基礎慢慢改善可能存在問題的親子關係(實際上很多沒有經過教育培訓或自修的家長或多或少有問題)。親子關係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需要通過立規矩和生活細節互動來滲透。所以綜合起來,最具有實操性和性價比的,就是從立規矩下手。前提是娃沒有需要馬上就醫的明顯病症。

下面專門提一些立規矩方面的細節:

  1. 訂立協議:因為您的孩子已經是個七歲的小學生了,務必以尊重態度,和孩子商量,一起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吃飯方案:吃飯要在哪個時間點,吃什麼,他在這件事上能做點啥。聊天的內容不是關鍵,關鍵在你首先提出了這個「有話好好說」的態度,六七歲的孩子情感上才可以接受。而對一歲以上的幼兒,才能只需簡明扼要地要求「十一點你要坐在餐椅上吃午飯」、「八點鐘要上床睡覺」。這條,我認為前面的大多數答案都沒有提出來,或者語焉不詳。簽訂條約時只能給有限選項,比如:十一點開飯還是十二點開飯?午飯吃西蘭花還是吃菠菜?幫大人布餐具還是幫大人收碗?選項少,孩子權衡起來也容易些。孩子提出協議之外的顯而易見的不合理要求(比如邊吃飯邊看電視、正餐時吃junk food、要求爺爺奶奶追著喂飯),家長要乾淨利落地答覆:不允許。行動上也說到做到,比如直接拔電視電源、收繳junk food、追著喂的家長也坐回餐桌吃自己的。如果是合理要求,告訴他下次商量,可以修改。這個時候不要和娃啰啰嗦嗦地講道理和為條約辯護,戀戰無益。道理講得越多,你們雙方都越暈。家長本人尤其要控制情緒,不能前面還聲氣和緩,後面就失控罵人,這樣前後矛盾的行為,都會被娃記在心裡,沒有說服力的。
  2. 提供技術支持,讓娃在吃飯這件事上自己動手,能增加他的自主感和成就感,這種正向的肌肉記憶和情感導向,才是真正解決進食問題的辦法。觀察一下娃是不是在用他無法駕馭的成人餐具,能不能用餐具,是否熟練,購置孩子本人喜歡且適合的餐具和餐椅配套裝備。輔導孩子自己取飯夾菜,只在他要求幫忙時搭把手。
  3. 自己專心吃飯,正常聊天在餐桌上,管住你擔憂的目光、蠢蠢欲動老想吐槽開噴的嘴、隨時準備伺候大爺的手!過度的關注和焦慮會傳染的!「不痴不聾不做阿家翁」的古話,有道理。

看到一句話很有意思:行動是最有力的冥想。家長努力控制情緒的正面示範,溫和而堅定地划出邊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而且不知不覺去模仿的,這比你暴揍無數次,演說好幾車,都更有效果。

祝題主全家胃口好,身體好,情緒好,吃嘛嘛香!XD


說這個我有經驗。
有個簡單粗暴有療效的辦法,餓他幾頓,愛吃不吃。
我兒子大概兩歲多的時候,我父母幫忙帶過一段時間。
小孩子一玩起來,經常是開飯了也顧不得吃,還在地上擺弄他的玩具。
我們家的做法是
第一:絕不喂飯,我兒子大概一歲多開始,我們就給他一個勺,讓他自己練習吃飯,不管吃完飯多臟給他洗澡收拾,但是絕對不喂,所以不到兩歲,用勺子已經很熟練了,三歲半左右就學會了用筷子,吃飯都不會自己吃的話,以後比這困難的事太多了。
第二:家裡除了水果和牛奶之外,沒有任何薯片、堅果、餅乾之類的零食,冰箱里我們只放蔬菜和水果,另外就是買零食這件事決定權始終在父母手裡,覺得該買的時候才給他買,他越是要求的強烈,越不能買。包括孩子的長輩,都要自覺遵守這個約定。
第三:開飯的時候叫兩次,絕不叫第三次,如果我們都吃完了,立刻打掃收拾,他完玩了跑過來,要求做飯,對不起,沒戲,餓著吧。
其實我們開始這麼教育,並不是著眼於孩子的飲食習慣,而是告訴他必須養成相對固定的生活規律,沒有人應該為了將就他自己餓肚子,而從實際效果來看,我兒子兩歲8個月的時候就送到了幼兒園,在幼兒園期間所有老師都特別感嘆的是,自理能力超強,該喝水自己喝水,該吃飯自己吃飯,上廁所自己擦屁股,到了5歲多,就學會給自己泡速食麵了,現在七歲,已經學會了自己煮荷包蛋,做水果沙拉,用電飯鍋燜米飯,計劃明年教他做簡單的炒菜,當然切菜什麼的要用到刀具,有一定危險性,所以等到再大點兒再教。
有時候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心軟,這是我們自身的軟弱性,應該克服,照顧孩子,也要有必要的限度,無理取鬧一概置之不理,從吃飯穿衣這樣的小事,就應該培養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告訴他遵守規則,自己克服困難,不要小看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他會給你很大驚喜。
教孩子做人最基礎的事情,應該就是教給他怎麼活下去。
-------------------------------------------------------------------------------------------------------------------------------------------
看了 @高玄曄老師的答案,覺得有必要補充幾句,避免誤解。
我非常同意高老師的觀點,就是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建立正向溝通機制。
特別是在我兒子兩到三歲這個階段,我經常都在觀察他,如果不出現異常的情況,就不干預,並且經常和他談話,現在他已經八歲了,我開始減少和他談話的次數,更多的鼓勵他自己去思考,但是這個關注,始終沒有放鬆,我會和他的老師聯繫,私下詢問他的學習成績和學校表現,但是不會輕易對他進行評價。
我個人的體會是,教育的實質,就是相信孩子,相信他自我成長的能力,只有出現了影響安全和健康的錯誤做法,才需要父母的強力干預和阻止,而這個阻止必須是建立在長期觀察,和客觀評估的基礎上的。
用種樹來比喻的話,父母需要做的,是及時剪掉開始潰爛的壞枝,而這個潰爛的標準,就是不侵害他人,也不過度放縱自己,我兒子從小喜歡光腳在地上跑,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認為會著涼拉肚子,但是我觀察之後發現,他跑了好幾天,也沒有著涼的現象,那麼這個習慣就沒有必要禁止。
與之想對應的是,他在樓下組織小朋友玩攻城的遊戲,一撥三個人,衝過來打過去,很多家長都認為小孩打鬧沒什麼的,但是我發現之後堅決禁止,因為這是有現實危險性的,不能因為沒有危害後果發生就忽視這種危險性,並且明確禁止他組織此類遊戲,這使他非常不滿,因為他身體好,不管是攻城還是守城,總是贏,但是人的成就感,不應該通過攻擊別人來取得。
在吃飯這件事上,我是這麼操作的
第一次出現這種現象是在我父母家,當時我的意見是,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們吃我們的,但是孩子的奶奶心疼孩子,然後端著碗去等他,當時為了不激化矛盾,我沒有反對。第二次出現這種情況,是在我們家,孩子的爺爺奶奶不在場,所以我們就自己吃了,當時我媳婦說要給他留飯,我沒同意,後來孩子就開始哭鬧,我對他進行了教育,告訴他今天的飯是沒戲了,只能吃兩塊兒蛋糕,但是明天不吃飯的話,蛋糕也沒有了,就只能餓著。所以第三天,就正正經經的被餓了一頓,第四天開始再喊他,回應就非常正面了,基本上叫到第一次我們就開始吃,叫到第二次已經吃到了中段,他發現沒人等他吃飯,就會自己跑過來,我們就等他一起吃完,大概用了五六天時間,吃飯時候他就比較主動了。我覺得行動永遠比語言更有力,所以一般我很少說他,但是如果說了,他就能夠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另外我覺得特別重要的一點兒,就是孩子必須自己帶,不能扔給父母。

很多反對我的做法的人,都認為過於簡單粗暴,這一方面是我背景描述不夠充分,另一方面,孩子厭食也是有著複雜的原因的,如果生病不想吃飯,半夜起來給他做飯的事我也干過,特殊情況要特殊對待。有些知友說,被這種方法餓出了厭食症,這話不好聽,但是我要說,你的父母沒有盡到對你的看護責任,他們都沒有分清你是因為病理性的原因還是習慣性的原因而不按時吃飯,如果是病理性的,需要的不是父母,而是醫生,父母應該在醫生指導下幫助改善飲食習慣;而我所說的,是孩子缺少自律性,隨心所欲,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想什麼時候睡就什麼時候睡,這些錯誤的習慣不僅會損害他的健康,影響他的生長發育,更會使他們盲目地以自我為中心,意識不到現實世界規則對人的制約作用,人如果沒有底線,就會傷害別人,傷害這個世界,這是我不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的。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這種健康,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但是健康的標準,並不是孩子所想,也不是父母所想,而是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實踐中的因地制宜。


不要強迫他吃,不要喂他。

斷掉所有零食和飲料。

鼓勵他參加戶外活動。


=。。= 看這些答案看呆了,小兒厭食它可能是個病啊,有病要治病,又打又罵又挨餓能治病嗎? 電擊不能治網癮,挨餓不能治厭食。別一坨巨大的善意往小朋友臉上砸,結果留個巨型心理陰影。尤其是題主說小朋友又瘦又矮,身體不好,那未必是不吃飯才身體不好的,也許就是因為身體不好才吃不下飯的。

那幾位說「餓幾頓就好了」,naive!你們是沒見過我這樣根本不知道餓的娃。我小時候就是不吃飯,我爹媽就是像你們這麼乾的,然而哪個時候的我根本就感覺不到餓,你一天不給飯我就餓一天,三天不給飯我就餓三天,每天還歡脫地趴在地上畫小人兒玩,一點挨餓的痛苦和恐懼也沒有,反正我就不想吃飯,不給我飯我還挺高興的 。後來去醫院檢查,剪了一縷頭髮又抽血,最後被告知缺銅缺鋅所以不吃飯。 回家被灌了兩盒葡萄糖酸鋅,從此走上了胖子之路。

孩子為啥不吃飯? 來,給你們,不謝。厭食症病因大合集,直接從維基百科都給你,省著有些人不看大夫也就算了,連谷歌一下都懶就開始餓孩子。哪樣不對治哪樣。 怎麼治上醫院問大夫去,不光是吃飯問題,孩子無故哭鬧的,經常尿床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都可能有相應的病因,該上醫院上醫院,別在家裡自己瞎擠兌孩子玩,還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是過來人,特別懂教育。

厭食症病因多種多樣,歸納有以下幾種:
1.全身性疾病的影響
許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厭食的表現,其中消化道疾病尤為明顯,如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腸炎、長期便秘等都可引起厭食。其中胃腸動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厭食目前受到重視。
2.藥物影響
許多藥物尤其是抗生素容易引起噁心、嘔吐,如紅霉素、氯黴素、磺胺類藥物等也可導致厭食。幾乎所有抗生素長期應用都會引起腸道菌群紊亂,微生態失衡,造成腹脹、噁心與厭食。維生素A或維生素D中毒也表現有厭食。一些抗癌藥物更容易引起厭食。
3.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內分泌素不足
微量元素鋅缺乏常表現有厭食,某些內分泌素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激素相對不足也可表現厭食。
4.食物過敏
有部分兒童對某些食物過敏,表現為進食後胃腸不適、煩躁胸悶、甚至有的兒童見到相似食物顏色、形狀、味道相近的非過敏性食物也會拒食。
5.餵養不當
這是當前最突出的原因,城市尤為明顯。原因是家庭經濟改善、市場兒童食品供應增多,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家長缺乏科學餵養知識,亂吃零食,過食冷飲,亂給「營養食品」,一些高蛋白、高糖食品(如巧克力等),反使食慾下降。正常兒童每隔3~4小時胃內容物要排空、血糖要下降就會產生食慾。如果吃飯不定時,飯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內總有東西、血糖不下降,就不會有食慾。
6.氣候影響
如夏天炎熱的氣候也是引起厭食的原因。
7.運動量不足
運動不足時,小兒機體消耗減少,代謝減弱,胃腸消化功能得不到強化,從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
8.睡眠不足
小兒睡眠不足除影響生長發育外,還影響機體免疫力和體力的恢復,從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
9.神經性厭食
僅指由於精神因素引起的一類厭食。發病因素與臨床表現如下:
(1)急性精神刺激 如小兒受到強烈驚嚇之後,精神萎靡、活動受抑制,食慾降低。這種厭食,往往時間不會太長,恐嚇心理過去食慾也就會恢復。
(2)亞急性或慢性精神刺激 離開親人及熟悉的環境進入託兒所或其他新環境時,對新環境不適應,情緒低落,食慾降低,有時飯後出現嘔吐。家庭不幸或父母離異,影響兒童情緒導致厭食。
(3)錯誤教育的影響 家長對兒童要求過高,限制自由,阻止與其他兒童玩耍,或限制他想去的地方,影響其情緒,使食慾降低;家長過分注意兒童進食,反覆誘導或以威脅手段致反感而厭食。
(4)頑固性神經性厭食 個別女孩神經性厭食可十分嚴重,患兒極度消瘦,無力,與嚴重營養不良有類似之處。如體溫偏低,怕冷,心率減慢,血壓偏低,肢端發紺,年長女孩有閉經,貧血,並有維生素、蛋白質缺乏的特徵。






本片漫畫,純屬娛樂,如有雷同,概不負責~

漫畫為Momself原創,原載於微信公眾號:媽呀我呀(Momself),一個酷酷的女性自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我聯繫~


我們家在我小的時候,到點不吃飯過了點就再也吃不到任何東西了囧。哭…


很對不起。但是我反對目前最高票數的答案。
因為我就是用 @一笑風雲過 所說的那種方法被對待長大的小孩。
你們做父母的啊,永遠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想問題,永遠不去思考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有什麼感受。你們永遠都只當TA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卻忘了TA也是一個需要被尊重的人。

首先,我闡明一點:這種方法確實有效。但我想僅代表我個人,說一說五六歲時的我,對於這種做法的感受:我覺得我是不被愛著的。

當年我也是被交給外公外婆看管的。後來爸爸媽媽讀完研回來,我就開始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了。
他們發現我不喜歡吃飯,就制定了像最高票那樣的鐵腕規定。差不多就是:不吃你就餓著。是的,我們不提供零食。
所以有時候到了飯點兒,而我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耽誤了,等到回過神來的時候,飯必定已經撤了,他們吃完了。
接下來怎麼央求、怎樣說「我想吃飯」就都沒什麼用了。只有餓一個下午,晚上再吃。
且不說腸胃不腸胃的問題。當時的我只有一種感受:「他們不關注我餓不餓」、「他們並不愛我」。

等到以後摸清了規律,一到飯點兒就乖乖蹲到桌子前,努力吃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因為恐懼挨餓恐懼被漠視和疏忽。如果我撐破肚皮把飯吃的光溜溜,就會得到媽媽「很棒」的誇獎。
當時的我只有一種感受:「我被愛,因為我吃了飯。」

這種感受在多年以來一直環繞著我,並最終變成:「我被愛,因為我做對了事情,而不是因為我是我。」以及「如果我做錯了事情,我將不再被愛,而是被遺忘和漠視。」

我明白那樣的話:「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最重要的問題是:你的孩子知道你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嗎?

吃飯是這麼愉悅的一件事。
吃飯的真正狀態是:我吃飯,因為我想吃。
而不是:我吃飯,因為我恐懼。

你確定讓你的孩子乖乖去吃飯的,真的是「飢餓」嗎?

直到今天,我想起當年那個自己,還是覺得很想哭。那些沒人理睬的午後,大人們去自己的屋子午睡了,我在紙上畫了幾個小人兒來安慰自己,給他們取不同的名字,跟他們對話。
沒人跟我說這樣做是因為愛我。我也不能理解這樣做會是因為愛我。
真希望能穿越回過去,去好好抱抱那時候的自己。

--
敏感與頓感同等可怕。與諸位共勉。


題主小孩已經上小學了,也就是7、8歲了。那應該可以好好講道理了。其他答案裡面提到的強制手段,我覺得可以用,但不可太強硬,否則小孩容易逆反。

具體手段:

第一,讓小孩明白營養均衡的重要性。

比如找本書看,我家用的如下這本:

其中有一章是講食物如何被人體吸收的,其中一頁是這樣的:

其中有一章是講食物如何被人體吸收的,其中一頁是這樣的:


上圖中這幅圓圖太不錯了,每天要吃幾種食物,每種食物的攝入比例一目了然。我兒子快4歲時看的這本書,看過之後,每天我們會對照一下今天吃夠這麼多種食物沒有,就跟玩遊戲似的。題主小孩已經上學了,這種內容肯定一看就懂。

或者找點科教紀錄片給小孩看看也行。

我小時候不愛吃雞蛋,我外婆怕我不吃,每天早上都剝好了放在我碗里。但我等她一走出房間,就把雞蛋從窗戶扔下去。後來偶然從書上看到,蛋白質是人體必需品,尤其是生長發育不可或缺,從那之後我再不用大人提醒,還主動要求每天吃兩個。

第二,增加體育運動。

活動少了,自然胃口好不到哪去。多運動,身體消耗了,不用大人說,小朋友就會更有食慾。

第三,零食得控制,逐步減少,斷了最好。

零食的主要成分是糖和熱量,吃了確實能不餓,但缺少維生素、礦物質等諸多人體必需的物質。

把家裡的零食拿一些出來跟小孩一起看包裝袋上的成分表,看看是不是缺少很多有用的物質?讓小孩明白,零食好吃,但營養不夠。

當然,考慮到題主小孩已經吃了很多年零食了,所以要一下子斷掉不大現實,建議逐步減少。

第四,變換食物花樣!

考慮到題主已經聲明,飯菜口味絕對沒問題,那建議也不定期換換花樣。人嘛,總之喜新厭舊的,小孩子更甚。

以上即本人建議,供參考!

我在另外一個問題中,回答了適用於低齡小朋友吃飯的一些注意事項 喂兩歲小孩吃飯,該不該吃一口表揚一下? - 霍雍的回答 。歡迎一閱!吃飯這個事啊,還是從小培養好了,後面會比較容易。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奶爸de自我修養

不愛雞湯,只有乾貨!


生倆娃(認真臉),有奇效!!!


必須實名反對高票答案。
我家倆娃,都是我帶的,老大非常愛吃飯,飲食習慣很健康,基本不挑食,熱愛蔬菜水果魚肉,一歲不到就自己吃飯了。
老二就是不愛吃不愛吃,什麼也不愛吃。自己吃的時候更是災難。
倆娃都不存在飯太燙,量太大,零食多等的問題。姐姐從三歲才開始有水果,酸奶,堅果之外的零食。弟弟現在也只多一樣乳酪做零食。同期比較,老二的飯量只有姐姐的一半。
所以我也很是迷惑過一段時日。
後來發現,老二有這樣的餐飲習慣:他對一樣食物的熱情只有幾口,只要不是餓瘋了,什麼東西都只吃兩口。就是餓極了,只要半飽後,他就不再吃同類食物了。所以就給他換方法。每餐先給主食,然後蔬菜,然後肉類,最後給水果酸奶。只要有新奇的食物,他就會願意嘗試一下。最後總量就會上去。


孩子為何會挑食呢?

孩子1歲前以奶為主要食物,沒啥可挑的~開始吃固體食物後,偏好性就逐漸顯現出來了。開始挑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生長速度變慢

小嬰兒的時候,娃會不停的喝奶,生長速度快,差不多幾天一個樣~這種生長速度不可能始終保持,過了1歲後就只有原來的一半了。

娃的生長速度也不是勻速,而是階梯式,有時1個月長一截,後面2-3個月卻沒啥動靜。

長得慢了,吃的自然沒以前多,吃飯也從無差別攻擊,變成根據需求而來的挑挑揀揀。此種情況下,孩子傾向於吃他喜歡的食物,很正常。

接受新食物需要過程

孩子1歲以後,隨著咀嚼能力的增強,吃的食物性狀也在不斷變化。

同樣是肉,泥、丁、片、塊的口感各不相同,材料雖相同,做法改變孩子真不一定都喜歡。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個階段的父母會變花樣的做各種食物,廚藝進步也是突飛猛進,力求娃能吃出百變特色。

這個初衷是好滴,小寶寶也處在對新事物好奇的階段,可之前都是吃奶為主,突然一下子有這麼多新鮮食物,各種沒吃過的東東擺在眼前,他會有點懵~

食物的口氣味、口感、軟硬程度、色澤及紋理都發生了變化,別說寶寶了,成年人熟悉起來都需要時間和過程。所以,父母們要理解娃的「任性」哈~

孩子自我意識覺醒,想要更多自主權

當孩子進入Terrible Two的階段,自我意識覺醒,想要「支配」生活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這個時候,跟家長「對著干」是他們最喜歡的事啦!你越說這個東西有營養要多吃,小人家脾氣上來偏就不聽你的,指不定你說難吃,他反倒立馬放進嘴裡嘗嘗。

和大人唱反調,會讓小傢伙有種主人翁滴趕腳~吃不吃,吃什麼,一切盡在自己掌控,這感覺多棒,幹嘛要聽你們的!

如何聰明應對孩子的挑食?

無論是接受有壓力,還是故意跟你做對玩,面對孩子的挑食,硬碰硬肯定不行。父母一定要多動腦筋,聰明的與他「智斗」!

給寶寶吃間餐

間餐,是指寶寶正餐之間的「加餐」。吃的都是健康有益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以及少量的蛋白質和澱粉食物。

為何給寶寶吃間餐?因為小盆友活動量大,新陳代謝快,比大人容易餓,可胃容量又小,一頓不可能吃太多。

只吃正餐的話,家長怕孩子餓著或缺乏營養,就會緊著讓他吃,吃不下還強行喂,孩子當然有壓力會反感,久而久之難免厭食、挑食。

考慮到小孩的發育特點,每天少食多餐,將多種營養食物分幾頓吃,孩子既不用一次吃太多,還能換著來,身心自然更加愉快。

其實孩子2歲前,一天吃5頓左右也正常。父母注意安排好時間,只要間隔合理,每天差不多固定的點吃就好。

再大點,吃間餐不要吃太精細或易飽腹的食物,尤其別吃高脂、高糖的食物,既不健康還影響正餐食慾。

介紹新食物方式要正確

當你想給娃吃他從沒接觸過的新食物,千萬別跟捧仙桃似的獻寶,架勢太隆重反而會讓他產生抵觸情緒~萬一他不愛吃,你也hin不高興!

隨意擺在孩子的視線內就好,他看到了自然會產生興趣,吃幾口嘗嘗。任何事情,激發孩子的主動興趣,他才能更快的接受。對於2-3歲抵觸情緒強的寶寶,更得這樣。

此外,給寶寶嘗試新食物,要循序漸進的來,每餐主要食物是孩子喜歡的,加1-2樣新的就好。可別整頓都是他沒吃過的,「幸福」不能來滴太突然哈哈~

食物要盡量小份

小孩子食量小,給他的食物尤其是新食物,一定要份量適中,一點點來,既不會撐著,還有種物以稀為貴的趕腳~

整一大盤他可能興趣缺缺,吃兩口就膩,份量少了指不定吃完還意猶未盡。

尊重孩子對食物的感受

小盆友的味覺要比成人敏感,對某些食物的體驗會更深刻。比如胡蘿蔔的怪味,苦瓜的苦味,實話說我都很討厭…更別說小孩子。

還有的寶寶對食物顏色很敏感,顏色太深的不吃,只因覺得難看。還有的很挑性狀,太軟太硬都不喜歡~

大人覺得煩,很多時候是因為寶寶的挑剔,會增加你烹飪的工作量。可如果我們只做飯給自己吃,肯定會依據口味喜好來處理。

孩子很善變,不用太著急

寶寶們真的是很善變的,某些他不愛的食物,只是這個時期不喜歡~過了幾個月,指不定突然哪天就愛得不可自拔。

話說我家米粒3歲多時,最討厭吃土豆和茄子,怎麼變著花樣做他也沒興趣。後來我直接放棄~誰知有天突然說,媽媽我想吃炒土豆絲。納尼?!

可他曾經最愛的菜花,卻從頓頓要吃的節奏變成了「也就那麼回事」。小孩子就是這樣,父母一定要淡定,風水會輪流轉滴。


推薦閱讀:

幼兒是否需要「更豐富的環境」,應該如何營造?
五歲的孩子看不起保潔阿姨,怎麼辦?
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我數三下」的方法為何十分有效?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