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名士?

看到一句話叫「是真名士自風流」那什麼才能算的上真名士?


首先想到剛剛逝世的布鞋院士李小文。舊衣布履赤腳,百萬獎金捐光,敢作敢言,仙風道骨。平生只有兩個事情放不下:科研、每天一斤二鍋頭。原定1月16日去武漢講課,1月10日急病不治,家屬料理喪事之餘還記得把火車票郵回武漢,免得耽誤武漢大學的退票時間。家風可見一斑。


李小文1947年出生,四川人。1963-1968年就讀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訊系無線電測量儀器專業;1979年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地理系地理學與遙感專業攻讀碩士,並於1981年取得地理學與遙感專業碩士學位;1985年獲得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地理學與遙感專業博士學位及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圖像處理專業碩士學位。2002年起兼任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現任北京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



1970年代末以來,李小文長期從事地學與遙感信息科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創建了Li-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併入選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里程碑系列」。他和他的科研團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定量遙感研究的發展,並使我國在多角度遙感領域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


下面是李先生言行選摘:

經濟觀察報:你人生的第一次轉折出現在什麼時候?

李小文:出現在1965年的一天,我在《光明日報》上看到一篇姚文元《評海瑞罷官》的文章,心裡很不服氣,就寫了一篇反駁文章給《光明日報》寄去,並很快收到他們的用稿通知。可沒想到,形勢突然變了,那篇稿子不但不準發表,還作為嚴重的政治事件被退回大學,成為批判我的罪證


李小文:我也沒什麼大志向。考研也挺偶然的,那天,我在綿陽的廠里,下午4點,支部書記過來聊天,說在報紙上看見要恢復考研了,我誤以為他是鼓勵我去考,就說,考也行。等到下午6點下班的時候,全廠的人都知道我要考研了,而且都用嘲笑的語氣來問我,各種挖苦的話滿天飛,反而把我逼得非考不可了。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支部書記來講和廠里人的挖苦,我是肯定不會想到去考研究生的。


經濟觀察報:你覺得一個科學家的學識和人品有著怎樣的關係?

李小文:我相信學識和人品有很強的正相關。如果用X軸代表學識;Y軸代表人品。在X接近零的時候,人品的差別基本獨立於學識。但隨X增加,二者相關性逐步增強。所以散點圖應該像一把掃帚,柄斜向上。有時候,我想要求我的學生都畫兩張這樣的圖,把他們認識的、知道的人都作為一個個數據點,標上去。最後把自己也作為一個數據點,標上去,這次可以註明是自己,是什麼時候注的。過段時間,再標註一次。三年五年以後,可以看看自己的軌跡,自我評估一把。當然,不用給別人看。


經濟觀察報:所以,直到去了美國,你才開始第一次很認真地來學自己的專業?

李小文:好像也沒有。只是覺得自己是公派出來的,回去以後還要好好做事,學得太差不好意思,所以,也就稍微比原來認真了一些。但我對自己的要求始終是及格就行,因為從小就是這麼個性格。在美國念研究生,滿分是五分,三點五分以下要受警告,我每次都爭取考試高於三點五分,但如果考上了四分我就覺得自己吃虧了,得盡量把分數壓下來


經濟觀察報:你在美國最喜歡幹什麼?

李小文:好像幹得最多的事就是讀小說。因為包括金庸武俠在內的很多小說,都是原來在國內根本看不到的。圖書館裡專門有一層樓是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的小說,我當時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小說。他們的圖書館是開架式的,借多少都沒限制,我每次都提著旅行袋去借書,一次借一袋。我當時最喜歡讀金庸,最喜歡《笑傲江湖》里的令狐沖。我覺得自己在性格上還是有點像令狐沖的。


經濟觀察報:當時沒想過要留在美國嗎?

李小文:也不是完全沒想過,但基本上我覺得在哪兒都無所謂。我也沒有別人那種要回國大展身手、報效祖國的覺悟,真的沒有,只是當年是楊老師把我們三個人送出去的,後來楊老師當了所長,叫我們回來,我們三個就都回來了。不是我們覺悟高,是楊老師個人感召力強。當然,作為1979年國家第一批公派出國的留學生,總覺得花了老百姓很多錢,不回國問心有愧


經濟觀察報:你在遙感領域的獨特發現是什麼?

李小文:我弄了個幾何光學模型。這個說起來很簡單,原來用的是大氣遙感理論,從飛機或衛星上看地面,假定大氣均勻,就能夠通過可見光看到像元,這是比較成功的。但當我們搞地面遙感時,就要分析地面結構的表面反射,要用一個很不好解的微分方程來處理這種表面反射。陽光下,大氣本身是不投射陰影的,而地球表面,無論是樹木還是建築物,由於照度不均勻,沙漠裡面的礫石它都有背陰面和向陽面,要投射陰影,這就不能再用原來的方程來解。我的那個幾何光學模型就是用來處理地球硬表面的遙感模型。


經濟觀察報:汶川大地震時,你們的遙感幫上什麼忙了嗎?

李小文:很遺憾,沒幫上什麼忙。地震發生後,我就去查衛星,可惜能出高清圖像的衛星剛剛過去,再繞到四川上空還要好幾天,而我們的遙感飛機要飛過去又很難,過去,我們的遙感飛機要飛,都要給某些部門遞那種不規範的「信封」。

減災委屬於民政部,飛機是調不動的。民政部雖然管了一大批救災款,權力也很大,但調飛機同樣調不動。


經濟觀察報:你把李嘉誠基金會獎勵你的錢拿出120萬成立了一個「李謙獎」,這「李謙獎」有什麼由頭?

李小文:一開始是想叫 「李嘉誠獎」,因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李先生出的錢,用他的名字最合適。但是獎金額度太小,老先生億萬富翁,知道了怕他會不高興。就想到我寫的一篇關於紀念李謙的文章。那篇文章寫的是,錢的作用在本質上是 「非線性和非單調性」的。就是說,對比較貧困的青年學生來講,很少一點錢,也許就能幫助他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條生命,產生比較好的社會效益。


對於李嘉誠這樣的老先生來講,多這一點錢在手上,「感覺好」的增量為零,社會效益增量為零,也就是說錢對老先生的作用是非線性的。由於我只要有口二鍋頭喝,自我感覺就能特別良好,就能感覺自己已經出了線性區,進入非線性區,再加上我兩個小孩都在美國,沒什麼負擔,也不缺錢,所以就決定把李先生的獎勵捐出來。一開始,我愛人和我母親有意見,但我以李謙的名義說服了她們。


經濟觀察報:李謙是誰?

李小文:是我的長女。1969年11月生的。那時我剛大學畢業,月薪41塊多,條件差,她因為營養不良,出麻疹時並發了肺炎,又沒得到很好的照顧,1971年7月去世了。所以,我把她十八個月的生命,當作一篇文章,向我愛人和我母親說明年輕人更需要幫助的道理。


經濟觀察報:你的簡單性原則是不是源於當時趕麻雀累著了?

李小文:沒有,我當時偷懶來著。老師讓自由組合,我們調皮的同學就自己組合到一起,用水壺罐滿燒酒,躲在農民的地里喝酒。我喝酒就是那時學會的。

車票事件見微博截圖:


這裡是1994年在波士頓大學任教時的回國感言:轉幾段不那麼敏感的

由於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回國的人面前,人們的胸膛也挺起來了。過去有一個年輕的學生回到家鄉,娶了一位美麗的縣中學女教師。他說他能在美國輕而易舉地找到個金髮女郎,但他決定「把一個家鄉姑娘從苦海中解救出來」。他的故事已成為地方上的笑談。


我一直認為在一所典型住宅中,29寸的大彩電放不下,但家家戶戶都還是想要一台。在成都的為歸國人員設的「免稅服務店」里,根本沒有小於25寸的電視機。最好的29寸電視價值1800美元,次一點要900美元。因為在海外每半年就可以免稅買一「大件」,我已經積累了可免稅買八台29寸電視的定額。可惜價錢對我來說還是太貴了(我還在想著花300美元買一台電視機呢)。另一種「大件」是小汽車。有人建議我賣掉定額(屬不合法交易),再「名義上」地擁有一輛小汽車,但我沒有去試。


總的來說,這四年間的通貨膨脹很明顯,但我不覺得情形令人沮喪。高檔貨物的價格漲得比低檔的快,所以像我這樣的窮人還是可以盡心享受二鍋頭和「鳳凰」,而那些大官自有他們花錢的地方——只要他們喝的是茅台而不是xO,花的錢最後還是流回到中國社會上。


除了美國香煙,唯一沒有怎麼漲價的是低檔的衛生紙,以及施捨給乞丐的錢。我路上看見兩個乞丐,都是頭髮花白的老太婆,跪在街邊,無言地把頭埋在地上。我猜那是一種「長跪」吧。但她們的罐子里,只有零星的幾枚硬幣。

同事和朋友們並不很抱怨物價的膨脹,至少遠沒有88、89年時那樣不滿。一個原因也許是他們的工資升得比「紅塔山」的價格要快。同事們——有些已升到正教授或更高——根據不同的級別與工齡,通常可以有每月五百到八百元的基本工資。如果通貨膨脹能保持現下的速度的話,他們工資的調整應該超過了「紅塔山」漲價的速度。


可是他們還有不滿。問題之一是,他們缺乏挽留研究生的手段。畢業後的研究生可以很容易地在其他公司里一個月賺一千五到兩千元。


後來我忍不住地跟她開玩笑說:「你現在是人大代表了,正是一腳把我踹開的良機啊。」在我看來,隨著迅速的社會變動,離婚現像越來越普遍了。有一天我在辦公,走進一個人說:「你大概不認識我吧。」我卻覺得好像在哪兒見過他,但實在想不起來了。「我是某某,」他自我介紹說。啊,是了,他曾是所裡面一個實驗室的負責人。大約由於他是某位重要國家領導人的女婿,他很少在所里露面。他接著說他近幾年很不如意。先是「下海」後一無所獲,回到所里卻又沒了職位。後來他妻子又跟他離了。「離婚了?你們多大年紀了?」「都過了五十。」他1960年以全優的成績從北大物理系畢業,所以他現在想在我的項目中幫個忙。「歡迎您,」我衷心地希望這樣一個資深的北大畢業生能幫助我們,特別在有了那樣痛苦的經歷之後。可是最近我的同事們否決了我的決定。(這件事對「愛弟」應該有所啟發,不要輕易地放棄他的物理專業。)


同事們要我接受記者的採訪,提高我們研究項目的知名度。我在這方面實在是糟糕透頂,簡直不知道說什麼。我知道過去有些採訪報道中對我有誇張的描述,但那不是我的責任;如果這些誇張的話出自我的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可轉念一想,或許這是讓家鄉人民了解我那些SOS和AEIC的朋友們的最簡單的法子吧,於是我答應試一試。


由於時間緊,能找到的是《光明日報》的一位和善的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看了他的名片,我略感失望:《光明日報》國內政治部負責人——為什麼是「國內政治」?應該是科學教育部呀。


幾輪交談後,很明顯的他是想把我描寫成一位愛國的、勤奮刻苦的科學家。但我既不是愛國鬥士,也不刻苦,所以我坦白地告訴他,有沒有綠卡實在是個人的選擇。我自己沒有申請綠卡,原因很簡單:第一,我答應要回到所里工作;有了這個許諾,所里既沒有收回我的住房,也沒有將我除名。第二,社會上對年輕的海外學者有壓力,認為沒有綠卡的人無能,而以我的年齡不會有這種壓力。(我希望記者能向公眾說明,不要根據有沒有綠卡來劃分海外的學人:沒有綠卡,既不能表明愛國,也不表示無能。)第三,綠卡對我實在沒有什麼用。所以我選擇不申請綠卡是很自然的。


當記者把他的初稿送到我手上時,標題是「一個書獃子……」。沒有任何有關SOS、AEIC和CND的報道,還有些我的話被完全弄反了。原來那次採訪就好像兩個聾子之間的會談。


從新聞報道的角度來說,我大概只好扮成個書獃子。但是不提SOS、AEIC和CND,這次採訪對我來說就毫無意義了。我們過去的幾次會談都是零散的,所以我整理了幾段文字,要求一定要把這幾段加入報道中,否則還不如不登。據我的一位同事說,那位記者在電話中同意了。

可是直到我離開時,我仍沒有看到報道的第二稿。我囑咐妻子,如果有什麼東西上了報,無論如何要傳真一份給我看,我就可以向SOS和AEIC的朋友們交差了。


五月三日,我收到妻子的來信。她說,《光明日報》在四月二十日的頭版登了那篇報道,題目是「洋博士的愛國心」。據她說,文章寫得一塌糊塗,所以她忍住了不傳真給我,生怕我會心臟病發作。所以我只能對SOS和AEIC的朋友們說聲道歉了,因為我仍然不知道我的那些話有沒有傳出去——也許沒有吧。

再摘幾段他逝世前後讀者的評論:




音容宛在 祝天堂也有實驗室,也有喝不盡的二鍋頭


相關回答:

為什麼知乎上多了之後,無法在有錢人面前做到不卑不亢?如何克服? - 馬前卒的回答

怎樣看待自己腦子裡冒出來的邪惡想法? - 馬前卒的回答

中國當代有哪些足以彪炳史冊、讓後人嘆為觀止的偉大發明或工程? - 馬前卒的回答

除性別平等外,還有哪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共識,是工業社會的產物? - 馬前卒的回答

陳丹青說「兩千年文脈已斷」,他的依據是什麼? - 馬前卒的回答

讓孩子背誦他們根本不懂的古詩詞、古文有什麼意義? - 馬前卒的回答


謝邀。

很諷刺:
名士這詞,被附加了太多意義和細節描繪。

而真名士,恰好不在乎這玩意。


名士最初的意義是:《禮記·月令》:「勉諸侯,聘名士。」;鄭玄注道:「名士,不仕者。」就是說,不當官的賢人就算名士了。
後來鄭玄先生自己做學問做得好,海內知名,袁紹劉備公孫瓚都拜在門下,他就是名士了

劉備圍了成都城,劉璋城裡打算翻牆出去跟劉備,結果被活捉的許靖,算是名士。

《後漢書·〈方術傳〉論》:
「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雖弛張趣舍,時有未純,於刻情修容,依倚道藝,以就其聲價,非所能通物方,弘時務也。」
簡單說吧:風流,道藝,不是仕途經濟之人。

袁賦誠說「恆愛書,不事生產。所與游皆名士」。這是清朝想法。

但是王孝伯先生又說: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可稱名士。這一點,聞一多先生大為贊同。

所以了,名士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連Baume Mercier手錶,都是名士。

但脫略掉這些很表面的細節,名士大概是這樣子:
不一定喝酒,不一定熟讀離騷,不一定要求是否做官。
但至少,有點學問——不是記問之學,是心裏面有個譜。
很通達。
在乎交遊、情感、藝術和自由,勝過在乎仕途經濟。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

是真名士風流。

這句話最重要的一個字是什麼?
就是自管自的,不與旁人計較。
「咱就這麼著「!就這勁兒。

這種自管自的勁兒顯示在外頭,就是自由。一切由得自己。

陶淵明歸去來兮,很自由
蘇軾自己半夜去承天寺拉張懷民看月亮,很自由
孔子也很佩服的楚狂人接輿,屈原說他自己髡首剃頭瞎溜達。很自由
王猛一面捉虱子一面論天下大計。很自由
劉伶喝酒喝瘋了,嵇康和阮籍根本不管別人怎麼想。很自由

名士重要的,不是風流,是自風流
他們日子未必過得好,但精神自由,放曠瀟洒如是。

當然,宋朝之後,許多讀書人會假扮不羈自抬身價,所謂扮名士。
但世上還是有真名士的,我們知道的只是少數。
因為真名士自風流,也不太會在意被人知道。


1966年9月3日凌晨,在紅衛兵兩天三夜不間斷的抄家和凌辱後,時年58歲的翻譯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於上海江蘇路的家中雙雙自縊,事先在地上鋪了一床棉被。

(得了許多謬讚,不該多做揣測,刪了怕吵醒鄰居一句)
————編輯的分割線————
私下很喜歡古稱「士」者,只是看之前答案有些不忿,偶爾想起這段……
雖然時代特殊,但還是不認為會有鄰居聽到隔壁凳子翻到就當作有人自殺來救人,當年傅先生如何想那當然不曉得……不過怕死都死不成也是一樣的悲劇。

不過傅先生還有留一封遺書給同在上海的妻兄朱人秀,委任後事,雖都是細瑣的「財務問題」,也一般動人:(謝唐小開)

人秀:

  儘管所謂反黨罪證(一面小鏡子和一張褪色的舊畫報)是在我們家裡搜出的,百口莫辯的,可是我們至死也不承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實系寄存箱內理出之物)。我們縱有千萬罪行,卻從來不曾有過變天思想。我們也知道搜出的罪證雖然有口難辯,在英明的共產黨領導和偉大的毛主席領導之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決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無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還要難過。何況光是教育出一個叛徒傅聰來,在人民面前已經死有餘辜了!更何況像我們這種來自舊社會的渣滓早應該自動退出歷史舞台了!

  因為你是梅馥的胞兄,因為我們別無至親骨肉,善後事只能委託你了。如你以立場關係不便接受,則請向上級或法院請示後再行處理。

委託數事如下: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現款)。
二、武康大樓(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奧米茄自動男手錶一隻,請交還。
三、故老母余剩遺款,由人秀處理。
四、舊掛表(鋼)一隻,舊小女表一隻,贈保姆周菊娣。
五、六百元存單一紙給周菊娣,作過渡時期生活費。她是勞動人民,一生孤苦,我們不願她無故受累。
六、姑母傅儀寄存我們家存單一紙六百元,請交還。
七、姑母傅儀寄存之聯義山莊墓地收據一紙,此次經過紅衛兵搜查後遍覓不得,很抱歉。
八、姑母傅儀寄存我們家之飾物,與我們自有的同時被紅衛兵取去沒收,只能以存單三紙(共370元)又小額儲蓄三張,作為賠償。
九、三姐朱純寄存我們家之飾物,亦被一併充公,請代道歉。她寄存衣箱貳只(三樓)暫時被封,瓷器木箱壹只,將來待公家啟封后由你代領。尚有傢具數件,問周菊娣便知。
十、舊自用奧米茄自動男手錶一隻,又舊男手錶一隻,本擬給敏兒與兒媳,但恐妨礙他們的政治立場,故請人秀自由處理。
十一、現鈔53.30元,作為我們火葬費。
十二、樓上宋家借用之傢具,由陳叔陶按單收回。
十三、自有傢具,由你處理。圖書字畫聽候公家決定。


使你為我們受累,實在不安,但也別無他人可托,諒之諒之!

傅雷梅馥

————————————

傅雷舊居,江蘇路安定坊284弄5號。5號是一個獨院,院內一幢米黃色的兩層洋房掩映在綠蔭里,院子里鋪著灰白色的地磚,只是當年傅雷精心侍弄的50多種純種玫瑰早就不見蹤影了,它們也和它的主人一道「零落成泥碾作塵」了。

二樓南邊就是傅雷住過的房間,過去這樓的大部分都是他家的私產,「文革」後他們夫婦被趕到了二樓的一角。窗外當年的苦槐現在依然茁壯,綠蔭遮蔽了大樓的北牆面。


雖然是獨棟,但已經不是獨居啦。


世間所認可的名士,大抵就是文明的裝飾品。
所謂裝飾品最大的特徵,一是好看,二是無用。
名士是被金錢和階級鑄成的高牆圈養的人,天真、真誠、對下位者的俯視與憐憫、不承擔責任、也無需承擔責任。但這些品質又何等易碎? 竹林七賢何等風流,但面對司馬家又何曾不戰戰兢兢,避世以保全性命家族。正統主義者在大革命的狂瀾之後,還有多少優雅與高尚? 失去了金錢與階級的盾牌,就像落架的鳳凰。
所以我不喜歡這些名士,他們的風流更多是故作風流,以標榜自己的身份。
但有一些人,痛苦過、掙扎過,但也到達了自己的巔峰,一切之後,仍保有著公正和高貴之心,保有著對人的關懷。他們才是真的名士。
真的名士,是文明的筋骨和血肉,而非臉上塗得脂粉。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夜讀《儒林外史》,發現其中一個人物形象堪稱真名士。先佔個坑。

「這樣的雪,不知經過了多少」——蕭雲仙評傳

蕭雲仙是出現在《儒林外史》中的虛構人物。但觀其言行,堪稱真名士。這篇回答透過當代人的視角對蕭雲仙的一生進行簡介和評述。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儒林外史》的結構做了這樣的評價:「惟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所以本答案的主人公僅在書中第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回出場。

故事講到一個老和尚被山賊捉住後,山賊勒令其去山下買酒回來,準備一邊喝酒一邊吃老和尚的腦子。賣酒的老婦人知道內情,很同情老和尚,就指點了一條路給他:去附近的明月嶺尋找一個打彈子的少年,那個少年可以打敗山賊救他。

少年便是蕭雲仙。原文中他「頭戴武巾,身穿藕色戰袍,白淨面皮,生得十分美貌」,基本上就是一個長得帥+戰力高的角色。


後來蕭雲仙自然打敗山賊,將老和尚救出虎口。因為擔心四下里分布的山賊黨羽,他背著老和尚一口氣跑了四十多里山路。(此處蕭雲仙戰力和慈悲堪與在少林寺相救郭襄和張三丰的覺遠大師相比)


後來蕭雲仙聽從他人勸告,憑一身武力和智謀從軍,收復失地,然後受到將軍委託,留在邊疆籌建城池,安頓百姓。在軍屯的過程中,他帶領百姓栽了很多棵樹。


本文無意評論左宗棠的功過是非,只提出他植樹這一件事兒。這件事和蕭雲仙所做的如出一轍。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後來他被朝廷工部一群老爺算計,說是修建城池私吞公款,令其補償「私吞」的銀項,無奈之下,蕭雲仙只得回到家鄉,蕭雲仙父親一聽,把自己的所有產業交給雲仙,讓他補足了所謂的虧空,爾後溘然長逝。


經過這一切之後,蕭雲仙好不容易補了了小官,在上任途中看到了自己在青楓城打仗和經營時的舊日隨從木耐。兩人便結伴遊廣武山,此時,天忽然下起了雪。


正對著廣武山側面。看那山上,樹木凋敗,又被北風吹的凜凜冽冽的光
景,天上便飄下雪花來。蕭雲仙看了,向著木耐說道:「我兩人當日在
青楓城的時候,這樣的雪,不知經過了多少,那時到也不見得苦楚;如
今見了這幾點雪,倒覺得寒冷的緊。」


讀到此處,突然發覺,蕭雲仙先是半生戎馬,保家衛國,後來在青楓城鑄劍為犁,苦心經營,後來被上位者迫害,晚景蕭索。流落江湖之際,為的就是到廣武山看一眼雪,嘆一句「我兩人當日在青楓城的時候,這樣的雪,不知經過了多少,那時不見得苦楚。如今見了這幾點雪,倒覺得寒冷的緊」。


把別人用網名、昵稱做的事,全部都用真名做。


看見一堆富二代、裝逼就是名士的說法,實在想嘔血三升。

這種機靈有必要抖嗎?儒林外史里,全是這種假名士。第四十二回寫湯由、湯實兩個貴州總鎮都府的少爺,只知道講排場,考前在揚州狎妓,考後又迫不及待去玩戲子,這副名士派頭,當然是假的。最後一回提到的四客,一個是會寫字的,叫做季遐年,自小無家無業,總在寺院里安身;一個是賣火紙筒子的,卻下得一手好圍棋,叫做王太;一個叫做蓋寬,本來是開當鋪的,後來靠開茶館謀生;還有一個荊元,在三山街開著一個裁縫鋪,彈著一手好琴。這四位琴棋書畫,雖然廁身市井,操「卑賤」之業,卻有至情至性。他們雖不如杜少卿、庄尚志一般風流文雅,但這些奇人就是當年南京城裡的真名土,體現著這座城市的六朝氣和名士氣。

風流是個很容易讓人誤解的詞。杜少卿可以時常和娘子上酒館吃酒,雖然有人不很理解他這種「風流文雅處」。他可以坦然地同沈瓊枝交往,不像一般俗士,不是把沈瓊枝當作倚門之娼,就是疑為江湖之盜,這就是他的名士氣和風流氣。但風流並不等於風月,而是一種瀟洒。馮友蘭先生認為風流是最難捉摸的名詞之一。要說明它必須說出大量的含義,卻又極難確切地翻譯出來。就字面講,組成它的兩個字的意思是「wind(風)」和「stream(流)」,似乎毫無意義。儘管如此,這兩個字也許還是提示出了一些自由自在的意味,這正是「風流」品格的一些特徵。馮友蘭先生認為英文romanticism(浪漫主義)或romantic(羅曼蒂克)這兩個詞與「風流」意義大致相當。「風流」主要是與道家相關。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提到漢末,魏初的文章,可說是:「清峻,通脫,華麗,壯大。」到了東晉,社會思想變得平和,佛教思想也傳人。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潛。而諸如陶潛,嵇康等等擁有魏晉風度的這些人,他們人格思想行為極為自信風流蕭散、不滯於物、不拘禮節。士人們多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無論在文學貢獻還是美學上都值得後人景仰。

《紅樓夢》中大嚼鹿肉的史湘雲,吃相很是不雅,被眾姐妹們譏笑,湘雲反擊曰:是真名士自風流!眾人皆無語。曹雪芹本身也是亦詩亦酒的大名士,湘雲這種名士風度,大約也是他的一種審美理想。所謂名士,恃才放達、自由散漫、不拘小節。隱逸文化中「小隱隱於山林,大隱隱於朝市」的命題,也是說重要的是心隱。《紅樓夢》也多次用「風流」二字描述黛玉,如「風流婉轉」,但她外在不如湘雲洒脫,內心卻又比湘雲更超脫,故而她依然不是名士;如果是名士就不會拒絕吃鹿肉,這與名士的不拘形骸還是有很大區別。而六十二回「憨湘雲醉眠芍藥捆」更是讓人想起阮籍這些好飲好醉放浪形跡的詩人,在古典女性中,能抵達這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千古一絕。我當年在BBS上的id枕霞新友,充分表達了對湘雲的傾羨之情。湘雲不象黛玉般幽閉孤僻,也不似寶釵冷艷高深,只嘆惜其思想不夠超逸,感情也欠缺深度,自然不能成為寶玉心心相印的知己。但其如此笑對人生,不愧為真名士也!

最後,正本清源,引用一下李零的「說名士,兼談人文幻想」——

  古書所謂「名士」,本來是指有名的人。如《禮記·月令》規定,季春之月,要「聘名士,禮賢者」,「名士」的意思就是如此。但後來不知怎麼搞的,大家非把那些隱姓埋名東躲西藏不跟外界來往根本就不可能出名的人叫「名士」。[但是否有才能不得而知]這樣的名士,其實是隱士。[哈,裝模作樣之人,假名士想來亦不少,哈,絕倒]

  中國的名士,也叫高士。高士是高潔之士,讓人景仰的乾淨人。魏晉之際,皇甫謐作《高士傳》,現在還在,可以找來看。西晉,嵇康也編過上古高士的傳贊。東晉,袁宏作《正始名士傳》(簡稱《名士傳》),《世說新語》兩次提到。《晉書》以來,正史有《隱逸傳》。隱逸是逃跑,能逃就逃,能躲就躲,人往低處走。[為官難遂意,需應付多少事務,自然為不羈者所不受]這是中國文人的理想,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幻想[難]——中國文人常有的幻想。它不同於西方所謂的科學幻想,我叫人文幻想。

  中國的名士,主要有八種。

  (一)上古揖讓型(純屬幻想)。

  戰國時期,大家都說,上古之人道德高,帝王皆行禪讓。在位的人,年紀大了,必訪賢人,非把天下讓給他。而被訪的人,都是見權位就躲,遇名譽就讓,經常推來搡去,「三讓天下而不受,不得已乃受之」。[多是裝模作樣,哈,余以小人之心度之]還有更高的,是讓而不受,不但不受,拔腿就跑,連聽都不要聽。「行若由夷」的「由」,也就是許由,堯把天下讓給他,他不但拒絕,還要洗耳朵,唯恐髒了自己的耳朵。《高士傳》的開頭,就是講這類人。[試問當今社會可有此景此人?時代不同,體制也不允許。一笑]當然,這是想像,亂世之人對唐虞盛世的想像。缺什麼想什麼,這是規律。

  (二)以死明志或逃隱山林型(最難做到)。

  夏、商、周三代都是家天下,湯、武革命都是暴力革命。行唐虞之道,做上古雷鋒,是不可能了。但逃而不受的精神還可以學。比如伯夷、叔齊,武王革命,叩馬而諫,說他以暴易暴,不合法,拒絕參加新政府,因此沒飯吃(當時的工資是糧食),只好挖野菜。但天是人家的天,地是人家的地,何處容身?有人說,野菜不也長在新政府的土地上嗎,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下。「行若由夷」的「夷」,就是伯夷。孔子說,二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最為高潔,但自己不肯學。他周遊列國,一路碰到的冷嘲熱諷者,如楚狂接輿[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長沮、桀溺、荷蓧丈人,才是這類人。他們挖苦孔子,孔子不在乎,還很敬佩。他說,我怎麼能忘掉人,而與鳥獸為伍呢,[見《論語》中「不問馬」就不怪了,多少人為美化孔子千方百計「正解」此語,可笑耳]畢竟不能忘情於政治。[他還是他啊]接輿等人,逃官不做,竄身山林,十分高潔,但飯還是要吃的,與夷、齊不同。後世隱者學他們,一律躬耕於壟畝。高士,孔子不夠格,但前人說,簞食壺飲的顏回可以算一個;老、庄、列子之流,喜歡往山裡跑的方士、道士與和尚,也都是人選。這是本來意義上的名士。

  (三)佯狂避世型(也難)。

  孔子失意,浩然長嘆,[諷刺的是他死後的地位]想浮海居夷,上落後國家去,而始終不肯動窩[想當然]。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也幻想過桃花源,但哪有桃源可避秦。如果沒地方躲,又養尊處優慣了,不肯到鄉下種地,還得摧眉折腰,呆在權貴的眼皮兒底下,就只好佯狂,裝瘋賣傻。古人佯狂,首推箕子。《莊子》中的某些人物,也是這股勁兒。佯狂,魏晉風度最有名,捫虱夜談、醉酒行散,傳為佳話。他們玩的,第一是葯,一種含鉛,叫五石散的毒藥,服散以正始名士最出名,何晏帶的頭;第二是酒,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劉伶等人)最有名。五石散,不像現在的毒品,沒有成癮性,但一樣有精神效果,據說「神明開朗」,爽得很,唐以前,非常時髦,吃死無數人。喝酒,也是前仆後繼,後面還有兩位,一位是陶淵明,一位是李太白。[好!二者洒脫無人能效]他們有點嬉皮士。

  (四)隱市隱朝型(打折扣的名士)。

  本來意義上的隱,一定不能當官,官都住在城裡,城裡也不能住。但已經當了官,鄉下又住不慣,怎麼辦?不妨降低標準。陸遊說,「賣魚生怕進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他們卻說,避世,關鍵是避,在哪兒不重要,城裡可以避,官府也可避,只要內心高潔。[難]所以名士都搬回城裡來了。前兩年,去城市大學講學,學校在鬧市,挨著個大商廈,叫又一城,「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村改一城。校長府邸豪華,牆上掛著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詩實在不錯,然此人府上不配掛此詩],有意思。香港多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不難。[於豪華之室心靜難,不難的是形式上的]這是隱市。隱朝,古有東方朔。朔,人呼「狂人」,只要「狂」就夠了(他敢在殿上撒尿),地點不重要。[若以此標準,余以為寇準算一個,能狂到拉著皇帝袍子聽他把話說完,作風亦不羈]他說,古人避世深山,我則避世朝廷,「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五)酒色財氣型(晚近名士之一種)。

  漢以來,讀書人,只有當官是正經出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今讀書多不過為了做官,混個工作,可悲!中「書」不過指「正書」!]不當官,幹什麼,請看《儒林外史》。馬純上說,「人生世上」,除「文章舉業」,「就沒有第二件可以出頭。不要說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館、作幕,都不是個了局」。晚近名士,可以是有閒情逸緻的官員,也可以是家有餘蔭不求仕進的公子哥兒,換成今天的話,就是玩主。雅,是一種玩法,要有錢。不然,餓著肚子逛西湖,何來雅興?哪怕「湖亭一卮小集」,也要錢。如「名士大宴鶯脰湖」[不過比玩,名士風度嘛,難說],就是婁中堂的兩位公子辦的。酒色財氣,酒字當先,但以酒得名,都是古人,不如財字當先。[有時雅不定需財]氣的重要性也不如色。中國文人有兩個夢,一曰「千古文人俠客夢」,一曰「千古文人妓女夢」,一個是暴力幻想,一個是色情幻想。前者借小說、影視,風靡港台、唐人街,中國功夫打敗外國大力士(特別是日本武士)的傳說也香火不斷,如今已成中國標誌,但我必須說,這都是虛構。現實的「俠」,只有流氓黑社會,如黃金榮者流。《儒林外史》有張鐵臂,「俠客虛設人頭會」,「人頭」是豬頭。文人無拳無勇,頂多做夢殺殺殺,殺幾個同事同胞解氣,大家千萬別上當。[想起陳平原「車站遭劫」事件,不覺忍俊不經,大笑]第二個夢不一樣。文人的《創世紀》說,要有這種女人,就有了這種女人,夢想可以成真。[人為塑造也可以,而且還會把世界變的更加瘋狂]名士有才,無人能會,除名士自己,只有名妓。程千帆先生寄我《棲流略》(複印本),就是著錄妓女的作品。名士和名妓,才子佳人,天生一對。俗話說,「又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怎麼可能?完全可能。柳河東、李香君,就是標本,她們比男人有氣節。難怪就是暴力幻想,也要寄托在她們身上,是謂「奇女子」(如十三妹)。

  (六)琴棋書畫型(晚近名士之另一種)。

  名士,除了詩酒雅集,一擲千金,精通美食和美女,還有很多高雅的玩法,無法一一說到,不妨用這四個字去概括。《儒林外史》寫到最後,真應著王冕的話,「一代文人有厄」:

  話說萬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此時虞博士那一輩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閉門不問世事的。花壇酒社,都沒有那些才俊之人;禮樂文章,也不見那些賢人講究。論出處,不過得手的就是才能,失意的就是愚拙。論豪俠,不過有餘的就會奢華,不足的就見蕭索。憑你有李、杜的文章,顏、曾的品行,卻是也沒有一個人來問你。所以那些大戶人家,冠、昏、喪、祭,鄉紳堂里,坐著幾個席頭,無非講的是些升、遷、調、降的官場。就是那貧賤儒生,又不過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真不錯也!放如今仍適用!]哪知市井中間,又出了幾個奇人。

  什麼奇人?就是隱於市井的四個平民:季遐年、王太、蓋寬、荊元,四人各有所長,合起來,正好是琴、棋、書、畫。荊元「彈一曲高山流水」,令於老者凄然下淚,好像打拳回到原地,回到王冕的理想,回到古代的理想,可惜只是幻想。雅有經濟基礎。文人要雅,家裡沒法雅。琴棋書畫跟誰玩?還是妓女。妓女最費錢。[心雅便是真雅]

  (七)附庸風雅型(假名士之一種)

  現在,什麼都可以假,名士和風雅也一樣。有錢,可以買到一切,園林、豪宅、明式傢具、出土文物、名人字畫、善本書,炒一手好菜的廚師,國色天香的女人,但最不容易買到的,還是才情二字。附庸風雅古代有,現在也不新鮮。[唉~形式~無語]

  (八)太公釣魚型(假名士之另一種)。

  古代隱者,常以漁父為象徵。這種漁父誰最早?姜太公。俗話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他釣的不是魚,而是周文王。周文王訪太公,是模仿上古揖讓。劉備三顧茅廬,就是從它翻出。袁世凱回家釣魚,也是學姜太公。中國假名士,不止上一種,還有待價而沽的這一種。他們藏龍卧虎於深山,還有終南捷徑通外邊,[此等「人才」,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闕之下」,專等明主發現他。清、濁二道走鋼絲,深得其妙。

  回到文章開頭。原來,隱士的出名,奧妙在這裡,或者還有月旦評(參看《世說新語》的《品藻》篇),沒有宣傳不行。總之,名士的背後要有錢,要有宣傳,還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一定,有些名士不見得如此,真名士不必如此]

  附:名士舉例

  古代的名士往往成雙成對。

  (1)伯夷、叔齊。

  商代,北方有個小國叫孤竹國,據說在今河北盧龍縣附近[哈,那地兒搞旅遊開發了吧]。孤竹君有三個兒子,老大叫伯夷,老二不知叫什麼,老三叫叔齊[按排名,伯,仲,叔。老二定叫仲X,定非仲尼,一笑~]。孤竹君死後,老大讓老三,你推我讓,誰都不肯即君位,撒腿就跑,最後只好讓老二當。他們聽說西伯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善養老,就去投奔他,可是到了今陝西境內,文王卻死了。武王革命,秘不發喪,帶著文王的牌位,攻打殷紂王,他們以為不妥,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是不孝[此理也就罷了],以臣弒君是不仁[「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當皇帝一定得是殷王后代?歷來多少改朝換代,難道當皇帝一定要姓什麼嗎?紂王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致百姓於水深火熱中,還要這樣嗎?試問][不過話說回來,陳勝等人目標還是那位子],下定決心,不食周粟。他們逃到首陽山下,挖野菜充饑,別人說,野菜也姓周,他們只好等死,臨死之前還唱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兮」,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我登西山挖野菜,怎麼世界這麼壞,以暴易暴不知錯,叫我如何不悲哀。神農、虞、夏的好日子再也沒有了,我該上哪兒去呀,唉呀唉呀,我們是活不成了。後人叫《採薇歌》。[長歌懷採薇~嘆]

  (2)何晏、王弼。

  號稱正始名士。何晏,就是《三國演義》中被宦官殺掉的那個何大將軍何進的孫子,曹操的養子,他是在宮中長大,服飾擬於太子,嬌寵異常。晏娶金鄉公主,艷福不淺。其人好色且自戀,愛穿女人的衣服,「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正始年間,何晏名士無雙,祖述老、庄,口談虛玄,不遵禮法,尸祿耽寵,無所事事,是個老玩主。後人知他,是因為他援老入儒,編過《論語集解》一書。其實他是服散第一人。他服散,自覺「神明開朗」,但別人看他,卻是魂不守舍、面無血色、形容枯槁,好像今日的吸毒者。正始名士是以服散而出名。除了何晏,還有王弼和夏侯玄。上面所說作《高士傳》的皇甫謐,也服散。王弼注《易經》、《老子》,很有名,他是少年得志,被何晏賞識,說是「後生可畏」,但和其他名士,關係搞得很壞。何晏、夏侯玄都是被司馬懿殺掉,王弼也早卒,只活了二十四歲,絕無後。也許他就是叫五石散吃死的,也說不定。魯迅說,何晏帶頭服散,後人群起仿效,只會吃藥,或假裝吃藥,不會寫文章,比他們差遠了。[說得好!]

  (3)阮籍、嵇康。

  他倆屬於竹林七賢。竹林七賢和建安七子一樣,也是七個人,即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哈,「死便埋我」]。這些人都是能文能酒,喝酒很有名。阮籍喝酒,原因很簡單,「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他是借酒裝糊塗,「口不臧否人物」。他不拘禮教,好發奇言,如有殺母者,他說,殺父還行,殺母怎麼行,理由是「禽獸知母不知父」,殺父是禽獸,殺母是禽獸不如,他是大孝子。還有,他以虱子躲在褲襠的縫隙里,比君子處世,也是名言。阮籍善為青白眼,俗人翻白眼,雅人翻青眼[哈,我若生於同時,定遭白眼!],嵇康提著酒壺和琴去拜訪[想起阮籍的「手揮目送」,高!],他是翻青眼。嵇康也是怪人[不怪,外人不解耳],一表人才,卻放浪形骸,酷愛打鐵。山濤請他做官,他就寫《與山巨源絕交書》,跟山濤掰了。信中說,我這一輩子,「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也就夠了。但他躲來躲去,還是難逃一死。他和向秀在家打鐵,鍾會去了,他愛答不理,鍾會打個小報告,罪名正在那封信里。他不光愛喝酒和打鐵,還酷愛音樂,得高人秘傳,會彈《廣陵散》,將刑東市,最後彈一曲,從此絕響[廣陵散絕矣!悲!]。他的《音無哀樂論》也是不朽的美學著作。

  後世的名士,比他們會玩,但精神境界,則弗如遠甚,我就不再往下講了。[哈哈,後世有才的名士還是有滴,就某些人毀了而已,不必說何人!]


寫在前頭:
此答案由答主於珞珈山中構思一日、增刪十次所成。
所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個中辛苦不尋常」,諸位看官讀罷,或捶胸頓足,或拍案而起,或不屑一顧,或引為知己,或指天罵地,或慷慨悲歌,或醍醐灌頂,或豪情滿胸,皆由諸君,正應了《石頭記》詩云: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

他,喜歡交友、喜愛美食、廚藝精湛,創造許多飲食精品且廣為流傳;
他愛好茶道,喜歡竹子,更喜歡徒步旅遊玩戶外;
他擅長城市下水道優化改造,熟悉水利湖泊疏浚及市政工程建設;

他做過國務院副總理、杭州市市長,更小的官他也曾做了不計其數;
他隨手寫一個專欄文章,連中南海都要爭相傳閱。
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水利專家、一個市政工程師、一位美食鑒賞專家、一位旅行體驗家,
他在當時的數十個領域的回答都是排名第一!

他不是知乎某個大V,他是蘇東坡——你我都熟悉的人。
但是,從小到大讀著他的詩詞文章成長起來的你,真的熟悉他嗎?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和佛教的淵源甚深,生活中他經常和佛印這些和尚一起愉快的玩耍),四川眉山人。

他老人家長這樣:
附圖1 東坡全身像


才華橫溢,考狀元就像過家家:

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讚賞,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徒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后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複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書法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

附圖 2 《黃州寒食帖》天下三大行書之一


繪畫:
喜愛枯木怪石,喜歡竹子
附圖 3 竹韻


----------------------------------------------

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並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範,縱意所如,觸手成春。而且蘇詩的表現能力是驚人的,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他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詞:
豪放派代表,卻也能寫出《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此等深情細膩的悼妻詞;大江東去,浪淘盡——赤壁懷古也就算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我也不提,都被鄧麗君王菲唱成了流行歌曲~

單看這首《江城子 密州出獵》是何等的雄渾豪邁、氣壯山河!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再看這首《定風波》是何等的愜意瀟洒、閑情淡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詩:

只看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老天爺,此等才情不禁讓人喟嘆:東坡亦我同類耶?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文章:單是前後《赤壁賦》若非神助,斷不能作!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教授級高工

疏浚西湖
元祐四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附圖 4 三潭印月

附圖 5 蘇堤

附圖 5 蘇堤

建設改造杭州市的自來水供應系統及下水道污水處理系統,組織徐州抗洪搶險等等工程事迹舉不勝舉。東坡不只是耍耍筆杆子的文人墨客,他工科學得也很好,理論結合實際,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吹牛逼他是最屌rapper,做工程他是最牛的魯班,他不僅學過挖掘機,還在藍翔學過廚師烹飪!

建設改造杭州市的自來水供應系統及下水道污水處理系統,組織徐州抗洪搶險等等工程事迹舉不勝舉。東坡不只是耍耍筆杆子的文人墨客,他工科學得也很好,理論結合實際,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吹牛逼他是最屌rapper,做工程他是最牛的魯班,他不僅學過挖掘機,還在藍翔學過廚師烹飪!
--------------------------------------

美食家
附圖 6 東坡肉

附圖 7 東坡肘子

附圖 7 東坡肘子

附圖 8 東坡青菜湯(發明為了沒肉吃的老百姓吃的)

附圖 8 東坡青菜湯(發明為了沒肉吃的老百姓吃的)

旅遊體驗家
《石鐘山記》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這篇文當初真的太難背了~~~~~~
--------------------------------------

如果只是才華橫溢、愛好廣泛便可以叫真名士,史書上不過一抓一大把。東坡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堅守了人性的道德風骨,絕不趨炎附勢、絕不為了利益做一個蠅營狗苟的小人,相反他時時處處仗義執言,展現了一個文人政治家愛國愛民的偉大情懷。

烏台詩案,蘇軾做了103天的牢,若不是太祖趙匡胤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估計這個天才腦袋也要不保。王安石的新法太過激進,蘇軾不贊成,新皇帝和變法派不待見他;司馬光上台後,矯枉過正,蘇軾亦不贊成——新法裡頭的一些措施既然施行了,有些效果還不錯,沒必要一竿子全打死。結果,保守派亦是不喜見他,兩邊不討好,持續被貶。東坡啊,就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了下半生。
可他所有的初衷都是實事求是,都是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為了天下蒼生!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他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詩。在這些詩中,自然現象已上升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轉化為理性的反思。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這樣的詩歌既優美動人,又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和「雪泥鴻爪」一問世即流行為成語,說明蘇軾的理趣詩受到普遍喜愛。蘇軾極具靈心慧眼,所以到處都能發現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詩中有充分的體現。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也有痛苦、憤懣、消沉的一面,但蘇軾更多的詩則表現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林語堂: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結論: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真名士三個字,用在蘇軾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參考文獻:
《蘇東坡傳》林語堂
《才子四書》王雅紅
《滄海寄餘生蘇東坡傳》鄧凌原
《東坡詞注》
《東坡畫論》
《東坡詩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
《東坡志林》中華書局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真名士者,是因為他有真性情,不作偽,不假飾,不造作,所以名士給人的感覺是:真誠,率性,名士未必個個溫良恭儉讓,而是小節不忌,大節不虧


實在手癢來回答。

引自徐百柯的《民國風度》

近來紅學界頗不安寧,於是遙想當年,西南聯大教授劉文典這樣講《紅樓夢》:


 

其時天已近晚,講台上燃起燭光。不久,劉文典身著長衫,緩步走上講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邊用熱水瓶為他斟茶。先生從容飲盡一盞茶後,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開場白:「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杏—滿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講紅樓夢嘛,凡是別人說過的,我都不講;凡是我講的,別人都沒有說過!今天給你們講四個字就夠了。」於是他拿起筆,轉身在旁邊架著的小黑板上寫下「蓼汀花滁」四個大字。


 
這次講座原定在一間小教室開講,後因聽者甚眾,改為大教室,還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聯大教室區的廣場上,學生席地而坐,洗耳恭聽劉教授高論。


 
教室內,劉文典時有妙語。他教學生寫文章,僅授以「觀世音菩薩」五字。諸生不明所指,他解釋說:「觀」乃多多觀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講究音韻,「菩薩」,則是要有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諸生恍然大悟。


 

劉氏在西南聯大開《文選》課,不拘常規,常常乘興隨意,別開生面。上課前,先由校役提一壺茶,外帶一根兩尺來長的竹製旱煙袋,講到得意處,就一邊吸著旱
煙,一邊解說文章精義,下課鈴響也不理會。有一次,他卻只上了半小時的課,就忽然宣布說,今天提前下課,改在下星期三晚飯後七時半繼續上課。原來,那天是
陰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講《月賦》一篇。有學生追憶:屆時,在校園裡月光下擺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間,當著一輪皓月大講其《月賦》,「儼如《世說新語》中的魏晉人物」。


  劉文典講課時,同樣是守舊派人物的吳宓也會前去聽講,而且總是坐在最後一排。劉教授閉目講課,每講到得意處,便抬頭張目向後排望,然後問道:「雨僧(吳宓的字)兄以為如何?」每當這時,吳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點頭一面回答:「高見甚是。高見甚是。」兩位名教授一問一答之狀,惹得全場為之暗笑。


 

清華校史研究專家黃延復認為,不論是在抗戰前的北大和清華,還是在戰爭時期的西南聯大校園裡,劉文典都是最有學術威望、最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之一。由於他性
格耿率,形象生動,學生們易於和他接近,有時還敢跟他開點兒善意的玩笑,因而留下了許多逸聞或趣話。儘管學生們大多是道聽途說而無法舉出實證,但這些「段子」卻令人信服地廣泛流傳著。


 

一日,日機空襲,警報響起,聯大的教授和學生四下散開躲避。劉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萬分」佩服的陳寅恪身體羸弱且目力衰竭,於是便率幾個學生折
回來攙扶著陳往城外跑去。他強撐著不讓學生扶他,大聲叫嚷著:「保存國粹要緊!保存國粹要緊!」讓學生們攙著陳先走。這時,只見他平素藐視的新文學作家沈
從文也在人流中,便顧不得自己氣喘如牛,轉身呵斥道:「你跑什麼跑?我劉某人是在替莊子跑,我要死了,就沒人講《莊子》了!你替誰跑?」


 
劉文典多年潛心研究莊子,出版了十卷本《莊子補正》,陳寅恪為之作序,推崇備至。曾有人向劉氏問起古今治莊子者的得失,他大發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國真正懂得《莊子》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莊周,還有一個就是劉某人。」


  狂則狂矣,當下不少見,但其背後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氣度,卻是今人學不來的。


 

1928年,蔣介石掌握大權不久,想提高自己的聲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劉文典主持校務的安徽大學去視察,但劉拒絕其到校「訓話」。後來,蔣雖如願以償。可是
在他視察時,校園到處冷冷清清,並沒有領袖所希望的那種隆重而熱烈的歡迎場面。一切皆因為劉文典冷冷擲出的一句話:「大學不是衙門。」


 

後來安徽發生學潮,蔣介石召見劉文典。之前劉氏曾有豪言:「我劉叔雅並非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應對我呼之而來,揮手而去。蔣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
何!」見面時,劉稱蔣為「先生」而不稱「主席」,蔣很是不滿。進而兩人衝突升級,劉文典指著蔣介石說:「你就是軍閥!」蔣介石則以「治學不嚴」為由,將劉
當場羈押,說要槍斃。後來多虧蔡元培等人說情,關了一個月才獲釋。

 
後人贊曰:「好個劉文典,名士風流,還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這樣的知識分子已無處尋覓,所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本想摘月下吟賦那段,可惜看來看去終是下不了手去刪減。

每讀到劉當著一輪皓月大講其《月賦》,我不由自主地眯起眼來,似乎觸到了來自千年的月光;而到了與吳宓饒有趣味的一應一答,又不禁莞爾。

那種風情那種風度,我心之嚮往。來世,我願作劉的學生,聽一輩子的書。

劉文典,風流真名士也!


@關毛 說得很對。我再舉個栗子來說明一下吧。

東晉時期,有個大名士叫王徽之,嗯,就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他曾經當過桓沖的騎兵參軍。

他是怎麼當這個官的呢?有一次他上司桓沖問他:「你現在擔任什麼職務啊?」他回答:「我也不知道是啥官,只是每天都有人牽著馬走過來走過去,好像是個管馬的官。」桓沖又問:「那有多少馬啊?」他回答:「『不問馬』,我怎麼知道有多少。」桓沖又問:「馬死了有多少?」他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這段對答簡直太TM名士風流了。

名士的地方有兩點:

1、名士是一輩子專註於裝逼的,決不能去干一件實實在在的實事,你如果幹了一件實事,那就是沾染了塵俗,逼格一下子就掉下來十萬八千里了。王徽之為什麼是名士?就是因為他當著官拿著俸祿,卻不幹人事啊。這叫不染俗塵,何其高潔。譬如大觀園中黛玉寶釵妙玉門吟詩賞梅,何等優雅,這時當然是萬萬不能提起田間勞作一類的事情的,你要在大觀園裡的小姐中提這事情,那就只能是母蝗蟲劉姥姥。所以你看劉姥姥喝過的茶盅,妙玉都要讓人砸碎扔掉。

2、名士光會裝逼還不成,還要詩酒風流。在這段對話里,王徽之不著痕迹的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不問馬」,這是《論語》里的話,說孔子下朝回到家裡,家人報告說「不好了,馬廄失火了」,孔子一聽大驚,趕忙問:「傷人乎?」而不問馬。這本來是說孔子仁慈,在他眼中即使是奴隸也比馬重要,但在王徽之這裡,用「不問馬」這三個字回答,簡直是妙極。第二個典故是「未知生,焉知死」,也是用孔子的話。子路問孔子死亡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我連活著都沒搞明白,怎麼知道死了的事情。」也被王徽之用在了這裡。這兩個典故毫無斧鑿痕迹,簡直是渾然天成。所以要當名士,不但要會裝逼,而且要會裝高規格的逼,要會裝有文化的逼。

對於名士,當時有一個叫王恭的人給出了非常確切的定義:「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也就是說,怎麼才能成名士?三個條件:第一是不幹正事,正天遊手好閒亂扯JB蛋。第二是要能喝酒,最好天天喝得吐血。第三要熟讀離騷,——當然,象王徽之一樣熟讀論語也是可以的。

只要滿足了這三個條件,就是名士了。

當然,還有一個隱含前提:你必須是官富二代,沒有這個前提,一切免談。


樓上已經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好答案了,既然這樣,我就不談社會價值、不談歷史上這一群體的社會構成,單純說說「名士」這個詞所彰顯的個人精神狀態吧。

既然談名士,必然要說把這個詞發揚光大的所謂「魏晉風流」。後漢書論名士時曾用八個字做總括,那就是「刻情修容、依倚道藝」,雖然說的是東漢氣象,但作者既然生活在晉宋之際,這種評價當然也受魏晉風氣中對名士普遍的期許有關。

所謂「刻情修容」,可以看這兩條:

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世說新語?傷逝)

身長八尺,容貌魁偉,褒衣博帶,周遊郡國。嘗於陳梁閑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後漢書)

王戎遭喪子之痛不能自脫,山簡去勸慰他,說的是最平常的「哀而不傷」的道理,生死本來就是人生常事,已經死去的人是不會因為你的悲痛而復生的,你又何苦為了他傷害自己呢?王戎的回答卻頗有意味,他說我何嘗不知道聖人能用理性駕馭自己的感情,所以不會為情所傷,無知無識的蠢物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感情,自然也不會為情所困;可是生活在其間的你我之輩,上不能學聖人「忘情」、下又不能如蠢物「無情」,正要受七情所制,哪裡掙得脫呢?然後「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之所以把這個作為「刻情」的例子,是因為王戎的這個回答很有可說之處。在史書上的王戎當然有諸多缺點,我們暫且不去管他,只說在這個例子中王戎回答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我覺得是配得上一句「名士」的。人人都知道「正確」的道理,也常常如山簡那樣去勸慰他人,可是除了聖人,誰能控制得住自己的心讓它不為世事所動呢?不過話雖這樣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王戎那樣應對。有的人受人勸慰為了避免親友擔心,只能人前歡笑、暗地傷心,這叫做「屈己從人」;有的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拒絕接受任何外在的幫助,徒然讓親友懸心,這叫做「屈人從己」。如王戎這般承認自己的軟弱,卻又不避諱把這軟弱給人看,讓人從他的軟弱中看見堅強,可以放心陪他一起哀慟,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算「物我兩安」,可是也應當很接近這一境界了。這種向上不強求聖人、向下又要區別於俗人,能在世事紛紜中保守自己的精神不為外物所侵又能與外物安然相處的境界,大約就是名士所追求的「刻情」了。

至於「修容」,雖然世說中有左思潘岳的對比、「看殺衛玠」的傳說,但是這些故事更多的體現的是個人外貌的修飾和時代審美的取向,這些當然也是名士修養的一部分,不過畢竟不是全部,就名士所說的「修容」而言,郭泰行為所引發的後果更有趣味。

郭泰郭林宗乃是後漢末期的大名士,相傳他曾因閑行遇雨沾濕了頭巾,於是將頭巾摺疊了一角,當時士人紛紛效仿,都把頭巾折起一角,號作「林宗巾」。這個故事乍一看很像是今天的追星族模仿明星的穿著打扮,事件性質上也的確有相似之處,不過這種行為背後所顯示的士人心態,是很值得玩味的。

中國歷史上流行的東西一般是從權利中心向外發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從焉」,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都是這種情況的現實寫照。而郭泰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雖然在當時具有聲望,可是並沒有做什麼了不起的大官,之所以為人所崇敬,也不過是因為識鑒過人、談吐不俗再加上頗有些學識而已。這樣一個人的行為會被廣泛效仿,自然不是因為他有什麼權力(當然如果你從名士網路對東漢末期政治的影響力來看那又是另一回事),這種情況可能更多的只是時人羨慕他的氣度和精神狀態,因而試圖通過模仿他的行為來接近他的氣度而已。

這種情況並不是孤例,《世說新語》德行篇就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以任放為達是竹林名士的遺風,最激烈的表現有劉伶裸體、阮咸與豬同槽。而這則故事裡的幾人都是貴游公子,與竹林名士中放誕的那幾位面臨的情況完全不同,卻仍然選擇以「任放」作為自己的外在表現,這種行為當然有晉世貴胄子弟作達「邀名」的因素,不過通過這種方式邀名同時也表現了當時貴公子意圖通過效仿前代名士的行為來接近他們氣度的希望,也可謂是另一種形式的「修容」了。

所以所謂「修容」,當然可以理解成「美姿顏」一類的外在修飾,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內外修飾所造成的某種超出常人的氣度,這樣或許更接近這種描述的本意。

如果說「刻情修容」指的是個人氣度的琢飾,那麼「依倚道藝」講的就是各方面知識的涵養了。仍然引兩條略做闡釋:

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於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世說?言語)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世說?任誕)

樂令就是上文所說的樂廣,是當時的一位學兼儒玄的大名士。「旨不至」,亦可作「指不至」,乃是戰國時期名家「辯者」所討論的基本話題之一,收錄於《莊子》天下篇中,其大意是在名實關係中名所代表的抽象共相併不能恰當表現具體事物的本質。對於這種抽象問題,做具體的分析既繁複費力又難以讓人明白,所以樂廣並不去分析句意,只是簡單的拿麈尾柄敲了敲憑几說「至不?」當客人答「至」之後,他就反問道:「若是至,哪裡能分開呢?」這樣客人方才明白「指不至」也同於此理。

這個故事其實很像後世那幫禪宗和尚的機鋒,把難解的複雜問題轉化成形象直觀的現實行動,對於解釋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樂廣的這種「妙解」所表現出的「道藝」,應該是他名士地位重要支撐因素之一。

可是這種妙解也只是在流行學術方面的造詣,要說「名士」,審美能力應當也是重要因素。

王子猷在旅途中碰到桓子野,兩人素不相識,只是一個聽說對方善吹笛、一個知道對方能欣賞而已。這樣兩個人道左相逢,不交一言,只憑音樂作為交流媒介,這當然是因為兩人率性不以俗禮為限,但是兩人對於音樂的了解才是這則美談的契機所在。

說到這裡,關於名士的概念大體算是解完了。勉強下個定義的話,我想名士這個概念大概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識素養、審美水平,又能通過「刻情修容」使自己具有某種氣度的群體。

當然,上文所引的大多是名士中的標杆,說的是「高標準」,如果僅談「名士氣」,放低標準說的話,那還有個「入門要求」。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世說?任誕)

所謂名士不需要有什麼大的才學,只要有點經濟基礎(常無事),有放達磊落之氣(痛飲酒),有點文學素養和審美水平(熟讀離騷)也就罷了,能達到這種要求的,怎麼樣也是「入門級名士」了。

所以雪夜訪戴的王子猷、承天寺夜遊的蘇東坡、漢書下酒的蘇舜欽、湖心亭看雪的張岱,雖然他們的行為未必表現出多少學識氣度,但是單純就他們行為所表現出的人物精神面貌,稱許他們有「名士之風」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雖千萬人,吾往矣。


名士的前提就是成為名士,這句話有點曖昧說到底就像鶴見佑輔《拜倫傳》的最後一章的標題一樣叫做《人間拜倫的完成》,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一種永恆的戲劇性,在聰明的決定和出風頭的決定之間選擇後者,把自己的一生視為最大最美的藝術品的人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


出師一婊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


完美詮釋「是真名士自風流」。


唯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風流。
人所應有,我不必有,人所應無,我不必無。
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在某個領域裡夠NB。
名士放誕的行為,是因為他在考慮自己的追求,沒心思偽裝自己。在男女上,是出於動物本能的作用而不太考慮私德。
名士不太喜歡所謂愛情,因為很少人跟他的靈魂對等。名士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思考一般分的很開。
反過來,羨慕人家的風範而沒有人家的功力,那就叫終南捷徑,假斯文,或者裝逼。
男女上學名士的人上下一分開,上半身就不剩什麼了。那叫禽獸。
魏晉名士里確實有什麼都不幹的真性情,人家有錢。資本也是NB。


是真名士自風流

作者:成立笠

2013年12月25日發表於《文化藝術報》


  先哲有言:「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據說張漢卿(學良)將軍非常喜愛這句話。後來,好事者作了許多考證,最終沒弄明白這位少帥到底是喜歡前半句還是後半句。當然了,這只是「據說」,斯語放在南明鄺露(「南明」,即是「清初」,但鄺露在陰間也不同意給他用「清」字,我們只好尊重)身上,既是自己標榜,也是歷史公論。後人還將他與魏晉名士嵇康放在一起議論,認為只有他們兩人才能擔當得起先哲之言。

  理由有三:第一,他們都是稀世大才子、大詩人,文化藝術天分極高。清代王士禛《漁洋詩話》稱鄺露為「粵東詩派」之「開其先路者」;汪端《明三十家詩選》謂鄺露詩詞「清曠超妙,如月冷江空,孤鶴夜警」。第二,他們都蔑視傳統禮法,公然不顧名目堂皇實卻害人的禮數。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開鐵匠鋪樹下打鐵,曹魏大官鍾會前來拜訪,只掃過一眼,依然埋頭叮噹;鄺露夜市「觀燈」時路遇縣令,看到「迴避」牌子卻不下馬迴避。二人不掩真情,活得洒脫。第三,他們死時,都是在琴聲中從容而去!余秋雨《遙遠的絕響》「回放」了嵇康赴死的場面:嵇康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刑場一片寂靜,彈畢,從容赴死」。鄺露呢?王士禛《池北偶道》:「……負才不羈,常敝衣趿履,行歌市上,旁若無人。順治初,王師入粵,生抱其所寶古琴,不食死。」此二人之死,真的稱得上是「遙遠的絕響」。

  鄺露是廣東南海人。他出生書香之家,祖父鄺彭齡是「進士」,曾官至知縣,父親鄺思浩是「廩生」,才名頗顯。鄺露出生之時,「甘露降於庭槐」,故名「露」,又因讀書「海雪堂」,故號「海雪」。鄺露5歲時才能就顯,可以「應聲作詩」。父喪後家道中落,他「以祖、父皆能詩而業未竟也,益力學苦吟」。詩興發時,他「往往廢寢忘食」,行吟時「抵觸樹木」,或者「傾墜坑塹而未嘗覺」。15歲時,鄺露去南海應試,試題《恭、寬、信、敏、惠》,遂以真、行、草、篆、隸五體字答卷,考官認為「違制」,降為「五等」,而且「黜之」。鄺露若無其事,狂笑拂袖而去。後來,他還數次參加鄉試,全都名落孫山。「於是放誕縱酒,或散發徜徉於市中,傲然不屑,以是頗為禮法之士所仇」。

  鄺露不僅工詩、文物鑒賞、收藏,還通曉兵法、騎馬、擊劍、射箭……在書法上,鄺露真、行、草、篆、隸五體兼擅,草書更為出色,師法王羲之而自成一格。鄺露與黎遂球、陳邦彥崛起於明末詩壇,被稱為「嶺南前三大家」(「嶺南後三大家」即屈大均、梁佩蘭和陳邦彥長子陳恭尹),最終,這三位詩人一同為了「復明」赴死。鄺露自編詩集《嶠雅》,收詩254首。清代大學者屈大均讀後贊曰:「雖《小雅》之怨誹,《離騷》之忠愛,無以尚之。」錢大昕讀後贊曰:「吾粵詩人,曲江之後,當推海雪。」(「曲江」指張九齡)溫汝能讀後贊曰:「吾粵之靈均。」(「靈均」指屈原)

  話說崇禎七年(1634年)上元節,鄺露與友人乘醉策馬游於花燈夜市,恰遇縣令黃熙出巡,他酒醉不避,反而信口賦詩:「騎驢誤撞華陰令,失馬還同塞上翁。」就此惹下大禍,遠避他鄉。此後,他先桂嶺,再洞庭,又涉九江,東至會稽、金陵,北上京華、幽燕,歷時5年之久。北國風光,南嶺秀色,孕育了鄺露的詩情,豐富的社會閱歷,加深了生活感受,對美的覺悟更上層樓。鄺露沿途賦詩數百首,詩名遠播吳、楚、燕、趙。在揚州時,他寫了12首《赤鸚鵡》,立即傳誦開來,被文友譽為「鄺鸚鵡」。

  鄺露浪跡廣西時,深入瑤民「岑、藍、胡、侯、盤」五姓土司之境,寫作了《赤雅》一書,記錄民族風情、山川地貌、古迹名勝、珍禽異獸、趣事軼聞,蔚為大觀,影響深遠。比如這段:「峒女於春秋時,布花果笙蕭於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垌中之少好者,伴峒宮之女,名曰天姬隊。余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為樂。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則唱和竟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這便是流傳至今的「歡浪花」(戀愛),成為今人研究當地民俗的重要資料。據說,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丁春秋的「化功」大法,便源於鄺露此書:「五月五日聚諸蟲豸之毒者,並置器內,自相吞噬,最後獨存者曰『蠱』。」

  遊歷廣西五年後,鄺露重返家園,供職國家史館。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師,明朝覆亡,不久清兵南下,南明政權相繼更迭,鄺露懷抱復國大計,隻身遠赴南京上書獻策。抵達九江時,聞聽南京失守,遂懷悲憤南歸。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廣州淪陷時,鄺露長子鄺鴻親領義軍千餘人與清兵激戰,壯烈戰死廣州東郊。遭遇如此,鄺露沒有退縮,而是勇往直前,再度入朝效力,被南明「永曆」政權任為「中書舍人」,收復廣州。4年後,鄺露奉使還廣州,再次遭遇清兵圍城,他把妻兒送回家鄉,隻身進城,與將士守城十月之久。年底,西門外城主將范承恩通敵,城危,鄺露將生死置之度外,恢複名士風度,身披幅巾,抱琴上街,適與敵騎相遇。敵軍刀刃相逼,他笑:「此何物?可相戲耶?(這是什麼玩具?可以正對著人玩嗎?)」敵軍見狀,失笑不禁,反倒拿他沒法。當晚鄺露漫步折回住所,穿上明朝官服,將生平收藏懷素「狂草」真跡、寶劍等物盡數環列身前,撫著心愛古琴,邊奏邊歌,絕食而亡,終年47歲。此番死法,也許本人事先設想,是極具中國文人氣質的死法。

  鄺露極富傳奇色彩的洒脫浪漫,後人給予崇高敬意。何況,他對故國的忠貞表現,相對於同代文人或武將,鮮明個性和形象也更適合入戲,因此成為粵劇舞台上「出鏡」率最高的一位。粵劇《天上玉麒麟》,便是按照鄺露的生平事迹寫成,由當代「千面笑匠」、著名丑角廖俠懷出演鄺露。演員身著明裝,寬袍廣袖,頭戴東坡笠,竹杖芒鞋,扮相極其洒脫,逗得觀眾不亦樂乎,唱遍長江以南。

在廣西時,鄺露與瑤族女土司雲嚲娘的愛情故事,充滿了浪漫色彩,成為後人演繹的名段。大型音樂舞蹈粵劇《青青公主》便是演他們的故事。劇中青年才子鄺露與青青姑娘(雲嚲娘)相知相愛,一心取代瑤王統治的巫醫掌廟師卻欲拆散兩人關係,進而獨霸青青,於是挑撥瑤王,以鄺露負情不歸為借口對其「種蠱」。青青立志要嫁鄺露,為了表示真情,與愛人一同「受蠱」。適逢清兵入城,要挾鄺露投降,鄺露陷入兩難。青青久等鄺露不歸,巫醫掌廟師又來逼婚,青青遂用計騙得解藥赴廣州營救鄺露,兩人面對外族入侵,以生死相依真情演繹出一場浪漫凄美的愛情悲劇。劇中,「逼婚」、「美女救英雄」等等曲折情節,盡現他們二人情感世界的傳奇與浪漫。

  鄺露平生珍愛兩張名琴,一張是「唐琴」,名「綠綺台」,制於唐初李淵武德年間。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考證,「綠綺台」在明代屬於明武宗朱厚照所有,後來御賜大臣劉某,明末歸於鄺露。另一張是「宋琴」,名「南風」,是宋理宗趙昀的內府珍品。「綠綺台」與「春雷」、「秋波」、「天響(響)」被譽為中國嶺南「四大名琴」,在琴界聲譽極高。

  話說鄺露殉國後,這兩張琴被清兵所搶,售於市場,廣東惠陽人葉龍文以百金所得。某日葉龍文邀請文士雅聚,泛舟「豐湖」,席間抱出「綠綺台」,諸人一見鄺露遺物,唏噓不已,梁佩蘭、屈大均等當場賦詩,屈大均之作最膾炙人口,「我友忠魂今有托,先朝法物不同沉」之句更是一字一淚。康熙年間,著名詩人王士禛將鄺露抱琴殉國事迹記入他所著《池北偶談》,另有詩詠:「海雪畸人死抱琴,朱弦疏越有遺音。」此琴葉龍文後人保存了數代,道光末年,葉家因窮困之故將琴質於當鋪,無力贖還,被廣東東莞人張敬修買下。張敬修是抗清名將張家玉後人,又是廣東「四大名園」之「可園」主人,得到「綠綺台」後,專門在園中辟「綠綺樓」藏之。民國初年,張家中落,琴又售於同邑鄧爾雅。鄧爾雅如獲至寶,在香港大埔建築「綠綺園」藏之。1944年,「綠綺園」被颱風吹毀,鄧家所藏大量書籍和文物均遭破壞,然而廢墟中救出的「綠綺台」卻安然無恙,演奏《高山》、《流水》、《廣陵散》、《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時其聲依然,人道奇蹟。再後,鄧爾雅遷居「九龍」安頓此琴,直至臨終之際,命家人將琴放於病榻,撫摸不舍直至最後一息。鄧爾雅後人藏琴多年,數度因經濟拮据而欲出售,要價市區房屋一幢,終因價格未諧而告吹。近年,坊間傳言「綠綺台」市場價格已經過億,可惜無人知道它在何方。


================================================

補充另一段故事,讓鄺露的形象更立體些:

廣東香山人何吾騶,於崇禎八年(1635年)入閣拜大學士,數月即罷,回到香山閑居。鄺露家藏懷素真跡一幅,乘舟至何閣老家出示之。閣老愛玩不已,秀才豪氣陡發,說:「願將此卷贈與閣老。」

他既而悔之,重返何家,一言不發,從懷中掏出繩索,掛在樑上,便欲伸頸。

閣老大笑:「秀才何必如此,將它還與你便了。」

秀才一揖到底,捧了那捲墨寶,急急而走。


及後,清兵入關,兩度攻陷廣州,何閣老兩度投降。

鄺露一次是派遣長子鄺鴻率鄉眾抗擊清軍,最後鄺鴻力戰而亡。

後一次,鄺露以中書舍人身份與兵將合力守城,城破之後,就是捧著那份懷素真跡,及兩張名琴,相伴而亡。


====================================

再補幾首鄺露的詩:

甲辰二月初六甘露降

(這首就是傳說五歲生日時應聲而作,另有一說是三歲。甲辰年指的應該是出生那年)
月浸仙人掌,雲奇常女台。清冷共院閉,的礫天宇開。
降鶴通宵警,游鴻達曙哀。集靈三使至,應問長卿杯。


赤鸚鵡 (一共十二首,在揚州時的成名作)
冶服微言宮裡希,金櫳香篆隱朱扉。摛文絕代還憎命,弱羽三年不假飛。
隴首秋雲淹夢遠,芳洲春草吊斜暉。誰載半幅江郎錦,會向華清換雪衣。

擬古
猗猗合歡竹,托根九疑陰。潔身事君子,靜言諧瑟琴。
瑟琴聲有歇,夫婦會有別。河廣川無梁,跂睇情緘觼。
夕月晤光儀,聞雷候車轍。入戶見崇蘭,懷芳吐幽烈。
春露注華滋,秋風敗嚴雪。愆期畏媒勞,篤心守時節。

登九子
朝參九華雪,暮宿九華鍾。言尋金舍利,行傍玉芙蓉。

雨腳移春殿,雲衣掛亂峰。悠然秋浦月,來對海門松。

  《吳楚感秋》(二首):

(這兩首是迴文律詩。同題兩首,順逆都合律。難得的是言之有物,非普通文字遊戲)

  鶯啼一度一開花,夢遠傷秋入鬢華。

  明月楚天遙過雁,白門吳樹暝棲鴉。

  城高隔水霜砧搗,木落空樓戍鼓撾。

  輕浪放舟漁浦晚,盈盈碧漢接星槎。


  西陵秣馬走南天,夢草春縣別路前。

  堤柳拂雲青裊裊,岸花搖月白娟娟。

  雞鳴遠寺蕭山雪,雁度寒城郢樹煙。

  低岫一簾湘水綠,棲棲倦客思華年。


就是回答問題,贊數尿崩,卻從來不看贊有多少。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思想 | 人格 | 人文 | 風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