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製成本倒軋表的意義是什麼?
存貨審計中編製成本倒軋表的意義是什麼?除了編製金額的倒軋表外,數量的還需要編製嗎;此外該表編製完成後,除了對例外事項進行分析外,還需要做怎樣的分析性程序?
關於倒軋數量
如果不控制數量,企業進去能生產10000件產品的材料,產出700個,金額上未必可以看出來。
同一個科目不僅僅只有一種審計辦法,不同的審計方法針對的是不同的可能錯報。
譬如題主所言,如果企業在數量上做手腳,調整單價什麼的,成本倒軋表是看不出來的。
的確,看不出來。但是成本倒軋表本身就不是用來看這個的。
對於我來說,編製成本倒軋表是存貨科目的第一件事情。因為很少有哪個審計程序可以對存貨這麼複雜的科目做到一目了然。
比如:
本年成本的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的成本來自原材料?來自半成品?產成品?還是來自內部調整?如果本年的成本主要來自非產成品,那是什麼原因?
存貨的金額流轉是否合理?——如果本年購入了大量原材料,那麼後續有沒有投入到半成品?存貨生產流程中哪一步驟的資金沉澱最多最有可能發生錯報?哪一步驟的對方科目最複雜?
比如原材料,如果對方科目只有貨幣資金,那就抽憑就可以了。如果對方科目有半成品有產成品有應付賬款有其他應付款,你是否應該縷一縷?加強警戒?
尤其是半成品和產成品的來源和資金結構,是否和觀察到的情況一致?
譬如按照你們的其他資料,這家產品的主要成本應該是原材料,但是根據成本倒軋表顯示,這家主要成本來自於製造費用—人工費,那麼是否有隱瞞成本的情況?
等等等等。
或許有人會說,以上種種,都可以用其他方法發現,所以我一開始就強調了,其他方法可能針對某一些問題也很有效,但是很少有哪個審計程序可以對存貨這麼複雜的科目做到一目了然。
在審計當中,我們通常針對單一報表項目進行審計。比如說,存貨可以通過盤點和查閱發票單價確認,應收賬款可以通過函證確認,費用可以通過抽憑確認,等等。但是,成本作為一個完全由結轉形成的科目,我們怎麼才能確認它呢?
當然就是一一確認它的根本來源:料、工、費(產成品的構成)。計算原材料、人工(職工薪酬)、製造費用的結轉金額,並與成本比對,找出差異的原因,解釋差異的合理性。
這裡實際上可以找出很多舞弊。一般存貨價值的低等級造假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會很輕易的暴露出來。
一般來說,審計主要確認的是金額,數量並不是關鍵因素,因此一般不再對數量進行倒軋。
這個表編製完成和所有差異分析完成後,一般不必再做其他程序。對於料、工、費的發生金額或餘額的合理性,由相關負責人員來完成審計。成本倒軋表不平的主要原因即是,沒有經過存貨科目的主營業務成本項目,以及,經過存貨科目但是沒有計入主營業務成本的項目。做這個程序的原因也是在於發現這兩種主要異常情況的問題。
簡單點說就是檢驗核算過程是否正確
數據流中間是否有違規操作覺得成本倒扎作為實質性程序,應當算作實質性分析程序,類似合理性測試,本身無法提供直接與財務報表認定相關的審計證據。應該主要是為了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而做的。
數量倒軋針對產品類型單一的企業可以做到,產品類型多的企業,每件產品所需數量不一樣,多種材料對應多種產品是很普遍,針對這些可以我認為可以抽取樣本進行相應的投入產出比分析程序。
對於現今的計算機審計來說,成本倒釓表其實已經喪失了很多意義,以前純手工的時候是為了能發現非正常結轉的內容,如今這張表的意義已僅僅是程序了,因為其他正向審計程序都可以發現,而成本倒釓表的數據都是從其他表勾稽而來。
每件產品所需數量不一樣,多種材料對應多種產品是很普遍
通過編製成本倒軋表可以更清晰的理解企業成本核算過程;在這基礎上可以分析異常業務情況並在調整的基礎上可以結合成本構成分析是否有其他異常波動,可以說主要是輔助的分析作用。
數量上由於存貨規格品種繁多,且各類存貨的投入產出比例各不同,建議數量上是出庫和領用進行倒軋核對;主要原材料與成品的投入產出比進行分析。
題主有這種問題肯定沒編過生產成本倒軋表,自己編一次,這些問題你就都能明白了。
推薦閱讀:
TAG:首次公開募股(IPO) | 審計 | 財務分析 |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