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診斷乳腺癌有哪些新的方法?

最常 見的應該是硬 還有痛吧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將科學研究進行到底

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


聲明:醫學生,非乳腺專科,因為參加公益活動接觸過這一塊,還算有點了解,科普一下應該還行,但有些專科的東西難免有誤,隨時歡迎指正

-----------------------------------------------------------

首先要糾正一點,大部分乳腺癌的腫塊是不痛的!!

關於惡性腫瘤的診斷,我覺得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是定性判斷是不是惡性腫瘤,第二層是明確該惡性腫瘤的性質,第三層是確定腫瘤發展的程度
據我所知,在乳腺癌領域,第一個層面近些年其實沒有什麼新的進展,第二個層面則太複雜,不是乳腺專科表示只能簡單科普,第三層我後面附上資料,有興趣自行閱讀,比較專業。
(註:這個三個層面理論是我自己總結的,僅幫助理解)

從手段上講,乳腺癌的診斷主要分三部分:
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
其中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又可以合稱臨床檢查,結合上述前兩個層面簡單總結如下:

(注腫瘤分期有臨床分期和病理分期兩套標準,請意會之)

(注腫瘤分期有臨床分期和病理分期兩套標準,請意會之)
當然具體到乳腺腫塊,臨床檢查部分通常就可以把是不是癌判斷個八九不離十,但是沒有病理,理論上講任何醫生都不敢下定論(生命太複雜了,幾乎任何定論性質的東西都有例外)。

非醫學背景人士可能不知道病理檢查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從病變的部位取一塊(或者完整的)組織下來,然後:
1. 直觀檢查(大體病理,圖片口味略重請自行腦補)
2. 各種特異非特異手段染色之後用顯微鏡檢查(組織病理),如下圖: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乳腺浸潤性導管癌(圖)
3. 更多的補充手段(抱歉有病理學出身的能幫我重新總結下么),比如乳腺癌用的免疫組織化學,後面詳細講。

下面具體描述

一.體格檢查
乳腺位置淺表,而乳腺癌的腫塊確實有很多不同於一般腫塊之處,因此臨床檢查在乳腺癌診斷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李佳迪和 @王慧已經說了很多,簡單歸(排)納(版)下
乳腺癌的臨床表現包括:

1.乳房腫塊:80%乳腺癌患者因為發現乳房腫塊而就診,大小不限,數目不限(大部分是單側單發),位置不限(外上象限佔50%,因為腺體最豐富),質地一般實性較硬(也有例外),邊界相對良性的腫塊一般欠清(恩依然有例外),注意僅有不多於10%的患者會有患處不適!!這不是說痛就沒事(痛當然有事),而是說即使不痛也要警惕!!

從上面可以看到想自己判斷是不是癌症其實非常困難,所以如果明確發現有腫塊請及時就醫。關於邊界清不清這個問題可以簡單擴展一下,惡性腫瘤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浸潤性生長,像樹根一般扎進周圍組織而沒有明確的分界,或者說像螃蟹腳一樣,所以被稱為cancer(恩巨蟹座也叫Cancer)。

2.乳頭溢液
以乳頭溢液為唯一臨床表現的很少,單側、血性溢液多見,但是啥樣都有。

3.皮膚改變
主要包括皮膚黏連(「酒窩征」),紅腫(絕大多數是炎症,但有種特殊的炎性乳癌),靜脈曲張,水腫(淋巴管被堵塞,淋巴迴流障礙,典型的會形成「橘皮樣」改變),潰瘍,衛星結節(基本是晚期表現)。圖片重口而且不太合法,就不放了,來一張檸檬的示意圖吧。

圖片來自網路,注意正如新聞

圖片來自網路,注意正如新聞看一張檸檬圖就能測乳腺癌?可參考,不可「對號入座」所說,「如皮膚出現橘子皮狀、乳頭凹陷等,都是晚期病人才會有的癥狀,這與現代健康管理強調的『早發現』理念脫節了」,僅僅是幫助理解而已。

這當中「酒窩征」,「橘皮樣」變,特徵性的潰瘍及衛星結節都是比較乳腺癌特異的,後面三個主要為晚期表現,「酒窩征」則可以出現在早期,其成因主要是支撐乳腺的Cooper韌帶被腫瘤破壞了。

3. 乳頭乳暈異常
主要是乳頭回縮和乳頭糜爛(濕疹樣癌)

4. 其他,如疼痛,區域淋巴結腫大。注意有的乳腺癌患者可能檢查不到乳腺的腫塊,而是以腋窩淋巴結腫大為首發表現,稱為隱匿性乳腺癌。

二. 影像學檢查
注意任何乳腺的影像學檢查都僅僅是輔助,都有自身局限性,切不可拋棄臨床的體格檢查,很多乳腺外聖手本來就不輸給機器,而且每個人乳腺組織特點不一樣,臨床醫生會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查。
@王慧介紹得很詳細,我就簡單補充點吧。

1.X光:用於乳腺的X光機器因其X線管陽極由金屬鉬製成,故有鉬靶拍片之稱,相比平時使用的鎢靶,波長較長,穿透力較弱,圖像較清晰,適用於淺表器官(參見人衛醫學網健康)。X光拍片主要反映組織得「透光」度,或者說,基本上反映密度,因此對鈣化極其敏感。需要說明的是很多乳腺疾病都有鈣化,乳腺癌的鈣化會有一些特徵,需要交給醫生讀片,沒必要看到鈣化二字就驚慌。

2.超聲:超聲成像是基於不同組織對聲波的反射不同,在檢測組織性質和結構特點上優勢比較大。

X光拍片是靠密度,而我國年輕女性乳腺經常比較緻密(所謂柔軟型或顆粒型),很多時候鉬靶拍下來效果不一定好(特别致密乳腺鉬靶的敏感性可以下降40%),所以在我國,年輕女性的乳腺檢查可能是以超聲居多,而年齡較大,乳房豐滿或已有脂肪侵潤者,鉬靶X線攝片更為適合,有時二者互補其檢出率更高。關於鉬靶對正常乳腺的損傷,我這邊沒找到資料,歡迎補充,但可以肯定的是,超聲不能替代鉬靶,特別是微小鈣化灶的檢測。

3.核磁共振:檢測浸潤性癌敏感性很高,但在X光和超聲能解決的情況下通常不用於初步診斷。

影像學檢查的選擇涉及太多專科臨床知識,我一個門外漢就此打住吧。

三. 病理
終於輪到(題主想要的)相對前沿的東西出場了!傳統的組織學分型主要是依據顯微鏡下的結構特點,包括導管原位癌,小葉原位癌和19種浸潤性癌。。。但這不是今天的重點。

2000年的時候,斯坦福大學一幫專家根據乳腺癌表達一系列基因的情況,將乳腺癌進行了分子分型,傳統的組織學分型看的是細胞層面的結構,是表象,而分子分型則直接觸及到了乳腺癌的生物學行為。臨床上直接檢測基因表達譜比較困難,所以通常以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相關的蛋白質來替代,
其中最主要的是ER(雌激素受體),PR(孕激素受體), HER-2(人表皮樣生長因子受體2),並輔以Ki-67(主要反映增殖)等其他指標。

這樣做有什麼用呢?診斷最後還是服務於治療,觸及腫瘤的生物學特徵,歸根結底還是為治療方案的選擇奠定基礎。簡單地說,ER和(或)PR陽性的患者有機會使用內分泌治療,HER-2陽性的則可以考慮使用著名的靶向藥物曲妥珠單抗,即赫賽汀(現在還有其他靶向藥物),如果三者均為陰性,即所謂三陰性乳腺癌(TNBC),相對而言就沒有那麼特效的藥物了。當然實際操作中腫瘤病人用藥遠比這個複雜,是否絕經,是否耐葯,心臟是否耐受(主要是赫賽汀),患者是否有特殊需求等等都會影響具體的選擇,乳腺癌的診治最終將走向個體化。

附:乳腺癌分期可以參考第七版美國癌症聯合會(AJCC)的TNM分期:
美國癌症聯合會乳腺癌分期(第七版)簡介

參考文獻:
1.Jay T.Harris , Marc E.Lippman著,王永勝譯,《乳腺病學》(第三版)
2. 邵志敏,沈鎮宙,徐兵河主編,《乳腺腫瘤學》
3.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2013版)
其餘網路來源已註明


首先聲明:非醫學生,醫學物理學生,如果有錯誤的地方歡迎指正(特別是翻譯 = = !, 不好意思啊。。。)

鑒於題主說的是新的乳腺癌診斷方式,我主要從Mammography(乳腺成像?)開始普及一下

自檢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用途了,謝謝指正 @Vivian小水@揚子江

因為乳腺癌有很高的遺傳性,直系一度的親屬(父母,子女)如果有乳腺癌,那麼務必謹慎!

首先是Mammography(乳腺成像),分膠片(film)和數字(digital)兩種,近年來基本都已經升級到了95% 的FFDM(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數據來源: MQSA National Statistics)
這個主要是年度的檢測(4次成像,CC,MLO)建議40歲開始每年執行一次

@MartinMDx2 鎢靶比鉬靶更好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哈,鉬靶的能量更低,但是通過計算:
Mean Glandular Dose = Entrance Surface Air Kerma * g*c*s (g,c,s 是取決於X-ray和乳腺的因子)最後得到的MGD更高,乳腺是放射敏感的組織,所以放射計量越低,由於檢查造成的癌症的可能性更低

來源:J. Bushberg,The Essential Physics of Medical Imaging. 3rd Edition

來源:J. Bushberg,The Essential Physics of Medical Imaging. 3rd Edition


從這個論文可以看到Mean Glandular dose(平均乳腺計量)W比Mo更低
來源: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73454/
P Baldelli, PhD, N Phelan, MSc, and G Egan, MSc, Br J Radiol. 2010 Apr; 83(988): 290–295.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anode/filter materials on the dose and image quality of a digital mammography system based on an amorphous selenium flat panel detector

然後提一下Contrast Mammography(對比乳腺成像)現在主要有兩種,通用的CESM
和Hologic的CEDM。主要靠注射基於碘的造影劑,使局部血液供應提升,因為癌細胞會刺激血管的生長,然後用不同能量的x-ray 成像來顯影。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數字乳腺斷層攝影) 這個算是比較新的一個項目了,主要是獲取不同投影角度下照射,重建出乳腺X-ray投影。DBT有效地避免了因為組織重疊而造成的誤診,同時減小了放射計量,未來流行的趨勢之一。

Breast MRI (乳腺磁共振)非常好的診療手段,沒有任何放射性, 價格高。如果體內有金屬物質的話無法執行。Breast MRI也可以和活檢配合檢查。

Dedicated Breast CT (乳腺專用CT)缺點是1)特別靠胸肌和腋部的地方因為造影方式沒法很好的檢查到。2)放射計量,因為也是靠x-ray 成像嘛

超聲波(Ultrasound):主要是B型超聲波,沒有放射性,適合高密度乳房(年輕人)缺點是解析度比較低 0.5~1cm,這個已經是很大的腫塊了。

PET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注射小劑量的放射性藥物(F-18)作為tracer,然後成像,通常用於已經診斷出癌症,作為輔助診斷,看癌症是否擴散。研究表明PET也可以作為篩查的手段之一,

BRCA1 BRCA2 (基因檢測) 這個不懂,但是很貴,因為乳腺癌有很高的遺傳性,直系一度的親屬(父母,子女)如果有乳腺癌,那麼這個檢查就有一定作用(Angelina Jolie 安吉麗娜-朱莉就是做的這個後然後切除的乳腺 http://www.nytimes.com/2013/05/14/opinion/my-medical-choice.html?_r=0)


Photoacoustic breast imaging (光聲乳腺成像)一種新的成像方式,成像細節好,未來發展潛力很大(實驗室階段)

附加一個美國癌症協會的診斷網頁,英文,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其實和我說的差不多)
How is breast cancer diagnosed?

如有問題請留言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乳腺癌列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00萬女性死於該病。2010 年,美國有超過20萬的女性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約4萬女性死於該疾病。在我國部分城市,乳腺癌發病率已經成為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目前,醫學上還沒有有效的手段預防乳腺癌。據報道,早期乳腺癌的5 年生存率可達98%,而晚期乳腺癌的生存率只有約23%。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最重要的手段,此前歌手姚貝娜就因乳腺癌晚期搶救無效,網路上瘋狂揭秘了乳腺癌的很多種不為人知的「秘密」,以下是我列舉的一些關於乳腺癌的診斷方法。


目前有如下幾種:


1)體格檢查採用視診和觸診

視診:觀察乳頭異常溢液、乳暈水腫、乳房局部皮膚濕疹以及與月經周期無關的乳腺局部性腺體增厚等。

觸診:查驗有無腫塊、腫塊大小及其表面光滑程度、質地、活動度、與皮膚或胸壁粘連及雙側腋窩有無淋巴結情況等。


2)B超檢查

近年來,由於高解析度超聲儀和高頻探頭的應用,超聲可檢出0.5~l cm大小的病灶。對了解乳腺腫塊的部位、大小、囊實性、良惡性、有無轉移能提供良好的影像信息。

以上兩種檢查方法對乳房無損害,且查的也比較清楚,最適合於年輕婦女乳腺疾病的普查。


3)鉬靶攝影檢查

該項檢查對乳腺結節灶診斷的準確率達 89.8%,其適合40歲以上的高齡初產婦、乳腺既往有良性病變、長時間服用雌激素婦女的檢查。因為40歲以下女性的乳房組織比較厚,鉬鈀檢查看不清楚,且射線很可能促使正常的細胞發生癌變,對乳房有一定的損害。


4)乳腺X線檢查

目前常用的乳腺疾患診斷方法主要是乳腺 X 線檢查,對乳腺內微小鈣化灶的檢出率得到臨床廣泛認可。但是乳腺 X 線檢查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最突出的表現為對擁有緻密乳腺組織的患者敏感性低,誤診率較高,受檢者對檢查過程中設備對乳房產生的巨大壓力難以耐受。此外, X 線檢查還具有一定放射劑量,不適合於40歲以下育齡及哺乳期女性。中國女性接近五分之三擁有緻密乳腺組織,乳腺大小也有別於歐美女性,因此,乳腺 X 線檢查所存在的局限性在中國表現尤為突出。


5)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技術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平掃即能清晰顯示病變的邊界、形態、內部結構及周圍組織間的關係, 尤其對小病灶、多中心、多灶性病灶能全面顯示。正常乳腺組織於T1加權(T1WI)為中等信號,其表面和深層被高信號脂肪結構覆蓋。短時間反轉恢復序列(STIR 序列)能有效抑制乳腺脂肪信號,腺體結構突出,呈較均質中~高信號強度,無導管擴張。由於T1WI和STIR能清晰顯示腺體的解剖特點,為觀察腺體內病變提供了重要方法學依據。磁共振可以提高乳腺病變診斷的準確率,特別對實現乳腺癌的超早期診斷有著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和實用價值。


6)三維超聲成像檢查

基於超聲具有解析度高、定位準確、無輻射(對育齡期和哺乳期女性至為重要)、費用低、檢查時間短、操作簡便、可反覆檢查等優點,因此,臨床上乳腺檢查最常用的方法還是超聲檢查。而乳腺超聲多為二維B型超聲,這種傳統的超聲成像模式僅能提供乳腺某一斷面的圖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臨床上需要根據多幅二維圖像在腦海中拼出乳房組織的三維結構,這需要醫生具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長時間的訓練,而這對於腫瘤的位置、形狀和大小很容易產生不準確的估測結果,並且在後續的超聲檢查中, 根據之前的二維超聲圖像,醫生很難定位之前檢查得到的圖像,也很難重複得到同樣位置的超聲圖像,這對於病灶的長期跟蹤觀察是不利的。


儘管三維超聲成像檢查已經能夠清晰、準確地定位出腫瘤的位置和大小,但是做為日常的臨床檢查工具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由於其對掃查人員依賴度高、耗時、重複性差等原因,傳統超聲很少用於乳腺癌評估。而西門子公司推出的 Acuson S2000 ABVS系統將傳統乳腺X線檢查工作模式和超聲成像原理相互結合,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全新的乳腺超聲檢查模式,同時大大提高了檢查的舒適度。首先,作為臨床診斷工具,ABVS需要將友好的用戶界面、簡潔的操作流程作為發展目標。現在所提供的三維顯示通常需要操作者選擇多個按鈕或使用多級菜單輸入一系列的參數。未來的乳腺三維超聲應該能夠提供更為簡潔的操作方式和更為形象的顯示模式,以節省診斷時間、縮短診斷流程。其次,基於三維超聲圖像的自動分割、自動分類的計算機自動診斷技術也需要進一步發展。


謝邀@袁霖

乳腺癌診斷目前分兩種:

一種是體外式,包括手觸,B超,彩超,鉬靶,CT。但是這些只能對你是否做手術給出一個意見。具體怎樣其實還是要打開看。

就我個人的就診經驗,這些體外式手段我在不同的醫院基本都做過來了,但是這些沒辦法告訴你是否是癌症的,比如我一開始是按照漿細胞性乳腺炎住院開刀的。


這個是鉬靶結果,還有一張X光片,那個只有醫生能看懂。這個只能告訴你它有點大,你得打開看一下。


這個是入院時候的彩超記錄,因為之前的b超彩超都說沒什麼大問題,所以也沒保存。看了四家醫院,六個大夫,只有兩個說讓我做手術,剩下的都說無大礙,甚至讓我回去吃中藥調理。

讓我做手術的一個是給我做鉬靶的女大夫,說必須做手術切開看。還有一個是個返聘回來的老頭子,他僅憑手觸,然後告訴我,腫塊表面不太光滑,還是切開看一下的好。

然後就有了後一種診斷方式:
體內取樣診斷。包括穿刺和活檢。

我沒有做穿刺,直接做手術切掉了腫瘤。第一個手術不到半個小時就做完了,結果在ICU的時候得知術中快速活檢結果不好,又被推進手術室做了第二次手術,兩個手術一共用了8小時左右。

這個階段就算正式確診你的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很多家屬在手術室門口等待的都是這個結果。

接下來的一周,就要對你切下的樣本進行培養,然後對確診為惡性的腫瘤進行分期分型,然後會給你一個這樣的結果:

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左上角的臨床診斷是漿細胞性乳腺炎。而下方的病理診斷卻是侵潤性導管癌。

所以,綜上所述,乳腺癌的確診,體外診斷只是一個參考,儀器再先進,也給不出所以然來,醫生的經驗,也只能代表絕大多數情況。唯一有效的辦法,只能打開看。


佔個坑。覺得樓上們給的數據證據級別有點低。。。。


謝邀 …一水兒會診的節奏…

乳腺癌初診的方法主要是醫生體檢+影像學+病理學

醫生體檢最為方便快速經濟…請注意摸那麼幾下也是需要十年醫學教育功底的…普通人自檢被證明沒能提高乳腺癌的篩查率…

影像學包括鉬靶,乳腺MRI和超聲。乳腺太小太緻密的話鉬靶效果不好,就建議MRI了。超聲用於輔助,居於次要位置。另外胸部CT 腹部超聲CT 骨ECT用於排除遠處肺,肝,骨轉移。PET最高大上,但是貴。

病理學要求組織病理學,細胞學是不夠的。粗針穿刺,空心針穿刺,MAMMOTONE,局部切除乃至手術術中術後病檢。需進行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HER2免疫組化檢測,必要時HER2要FISH確定。


說下自己的經驗吧,不知道算不最新。因為不是醫生而是病人,所以可能會弄錯檢查的名稱。
2015年9月洗澡的時候自己摸到指甲蓋大小的一個腫塊,當時剛剛來到一個非英語國家不到三個月,考慮了一周,結合近期突發疲憊感,聯繫家庭醫生檢查,家庭醫生觸診後轉診至專科醫院,預約第二天做mammograms, 就是那種不同角度將乳房夾住成像的檢查,很疼。一小時出結果,覺得有問題,馬上安排B超,B超中來一位主任護士談話說要直接做穿刺活檢和細胞組織學分析,並預約五天後拿結果。按常規,結果是發給家庭醫生由家庭醫生轉交,高度懷疑的情況下為了不耽誤病情才會做此安排。拿結果時出了點兒小插曲,還是之前的主任護士首先恭喜我說是良性的,給我一張報告,翻譯告訴我說這張是細胞組織學分析,接著沒找到活檢報告,主任護士就出去找了,我和翻譯各種開始開心的聊天,然後活檢報告來了,是惡性,懵了....到底以那種報告為準?以活檢報告為準,所以確診惡性腫瘤。
接下來漫長的四個星期,我做了三次核磁,好多次B超,把所以可以檢查到的結節腫塊什麼的都做了穿刺活檢和細胞組織學分析,對,在歐洲術前檢查非常非常仔細,不全切,一個一個穿刺活檢,B超下活檢做不成功,換個角度再做,還不成功就做核磁下活檢,而且生理周期前後各做一次核磁,對比每個腫塊的大小變化。總之就是絕對不會輕易全切,手術時間標準是發現腫塊四周之內,我確診的腫瘤直徑一厘米,經術前各種檢查後,最終確定只有一個腫瘤。11月2日手術,差不多在十二點的位置約五厘米長的刀口,腋下約兩厘米的刀口...清掃了一個前哨淋巴結。下午手術,輸液一宿,自己半夜下床起夜啥的,第二天早上九點出院回家。11月14號出大病理,談病情,這次談話時間是病人想聊多久就聊多久,簡單說,我是T1bN0,報告上沒有M這一項,er/pr 均為90%強陽,HER2-,乳腺癌二期,DCIS,是的報告上就是這麼寫的。我的醫生告訴我,各科室會診後給出的治療方案是21次放療,三個月後複查、半年複查,然後就每年複查一次,治癒率99%。重點是沒有內分泌治療...沒有內分泌治療...沒有內分泌治療。僅此一點,在國內各大三甲醫院引起了不少關注,因為父母原本就是北京三甲醫院的大夫,所以我在國內的醫療資源也蠻多的。這其中有美國回國的乳腺科專家、國內最頂級的部隊三甲醫院乳腺科主任醫師、留學丹麥回國、長江以北最有名博導的學生,大家一致對我的治療方案表示吃驚,這個樣子讓我也好怕啊....於是各位醫生又紛紛安慰我,既然在國外治療了,就要告訴自己這就是最適合我的治療,我一定能治好的!博導的學生還專門給丹麥的導師打了電話討論了我的治療方案,得出的結論,我的治療方案是歐洲乳腺癌的標準方案,而且她回訪了自己以前類似的,但都按照國內標準進行內分泌治療的病人,表示至此她也要重新考慮我這類病人是否應該進行內分泌治療。然而,我還是被嚇到了,為什麼人家都做,就我不做,我就是不放心啊,1%的概率我也怕啊,甚至我的手術大夫和放療大夫又反覆告訴我說我的複發概率幾乎為零……可我還是在接下來的一年多的時間裡,拍了一次胸片,做一次骨掃描,一次petct,兩次核磁,外加複查mammograms 和B超好幾次。還有就是歐洲不查癌症指標什麼的,也不做術中冰凍切片。另外,在歐洲,沒有乳腺腫瘤良性轉惡性一說,這是我的醫生親口和我確認的,自打腫瘤一出現,是良性就一直是良性,是惡性就性本惡,而我的這顆腫瘤早在2008年在國內體檢時已經B超提示存在,我也為此去看過乳腺科醫生,觸診後被認為良性,沒有再做進一步的檢查,想來當時還是原位癌吧,不過現在已經不糾結不後悔了。我的經歷有點兒跑題,也算是比較特別,供各位參考。


目前有微創的方法,我們醫院是發現腫塊,然後就做一種叫做脈默通的微創手術,然後做病理分析。
病理分析是唯一金標準。


X-ray Mammogram作為經典的成像方法被廣泛採用。目前DCE-MRI是早期乳腺癌檢查臨床研究中比較熱點的話題。DCE-MRI通過對血管血流和滲透性功能成像對早期癌症有很高的sensitivity,但是目前specificity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一次乳腺DCE-MRI檢查比較昂貴,在美國保險公司一般也不會cover常規的年度DCE-MRI檢查


聲明:BME專業,醫療儀器的工科男。
從純儀器的角度探討這個問題,實際上還是有新方法的,最近剛好在看相關論文

不知道 @sirenia sun@MartinMDx2@王慧 你們接觸過「微波熱聲成像」嗎?因為本人非臨床,所以不知道它的應用普遍度情況。

只說大概原理:綜合了 微波成像+超聲成像
1 發射微波
2 乳房吸收微波


3 不同組織對微波的吸收能量不同,然後產生不同的熱膨脹。
4 熱膨脹過程會造成「超聲」的產生
5 最後用超聲探頭接收組織自己產生的超聲(而不是機器發出的)
這種技術比較適合於乳腺癌診斷(至少論文是這麼寫的,具體是不是得請教醫學生)的重要原因是,不同組織對微波的吸收取決於復介電常數,在醫學的體現是「組織的水含量和代謝情況」(可能用錯醫學名詞,大概就是那樣吧,歡迎指出)因此,癌組織和正常組織的對比度差異(在吸收微波方面和熱膨脹方面)非常大。最後我們可以探測到差異比較大的圖像,癌組織可以很突出。

不知道怎麼上傳圖像,有需要的話我再上傳吧。
論文最近的一篇是第四軍醫大的「微波熱聲成像技術中熱聲信號採集系統研究」 2008年的。


任何疾病的診斷均是癥狀+體征+輔助指標,乳腺癌也不外乎是。
一,癥狀:即病人本人的感覺。
癌症生長多是悄無聲息的,乳腺癌也是。在長到一定程度前,病人多數並無感覺;在癌組織較大的時候,可能會有生長部位的疼痛和放射痛,乳頭溢液或溢血等;如果已發生轉移,可能首先表現為轉移部位腫瘤癥狀,比如轉移到肺,病人只感覺到肺癌的癥狀而反而忽略乳腺癌的表現(若後兩種,基本來說生存率不高了)。其實很多病人並無痛等感覺而是以無意中摸到乳腺腫塊就診的。
二,體征:即身體的表現,一般由醫生檢查。
乳房表面皮膚呈橘皮樣,可摸到不規則,移動性不好的腫塊等,與大小無關。(惡性的一般都不會太大,因為在長太大前已經轉移,甚至已經把宿主害死了。)
三,輔助指標:分為檢查和化驗
1,檢查:上面王慧的答案回答比較詳細,有鉬靶,紅外線,B超等,各有優劣,以鉬靶敏感性特異性較好,但做起來可能不太方便,診斷用較多。篩查多為B超。需要強調的是,有時候醫生可能會開肺部或其他部位的檢查,那可能是懷疑是不是有轉移了。
2,化驗:上面幾位好像都沒有提到血液化驗,但事實上,化驗是比較方便而且很重要的環節,既可以作為體檢篩查又可以作為發病後的診斷,所以建議女性每年做一次,至於年齡,以前認為40以後,後來35歲,鑒於現在發病年齡越來越小,20歲上也可以開始檢查了,尤其是有家族史的。男性也可以做,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在臨床上碰到過不止一例男性乳腺癌患者。
乳腺癌的腫瘤指標包括:CEA,CA155、CA153等,隨著醫學發展,特異性好敏感性強的指標越來越多。
至於上面有人提到的病理,是需要取得乳腺組織來做的。可分兩種,一是手術前穿刺腫塊部位,取到一部分組織做病理,但個人不建議做,因為在非透明的乳腺組織中,穿刺針很可能不能命中腫瘤組織而造成取樣不準確而使結果失誤。二是手術中用切下來的組織快速冰凍病理和手術後完的整病理。
病理報告是診斷的金標準。即不管手術前檢查和化驗多麼詳細,都像是隔著黑布推測裡面是什麼,越做的多做的詳細越接近正確答案,但是再接近也不能百分百確定,只有用切下來組織的病理切片才是最後的蓋棺定論,到底是癌還是良性腫瘤。不過這裡的題目已經定義為乳腺癌,那就沒有良性的可能了。(癌的定義為上皮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所以病理報告絕大多數出現在手術後,更像是終審判決通知書。


十二個應警惕乳腺癌的表現


手感像是乳腺內嵌入一個小石頭,很硬不移動,結合彩超,不規則,腫物邊緣呈鋸齒樣,有豐富血流信號,縱橫比大於一之類都有可能。還有鉬靶檢查。本人非醫學專業,乳腺Ca患者家屬。一定要說一下預防,健康的飲食和好心情非常重要,不要生悶氣。


以前一直以為知乎挺專業的,看完這個自己領域內的帖子,才發現知乎還是挺多人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的人在高談闊論的。張怡醫生說的基本很符合臨床工作現實,觸診B超鉬靶病理足夠了。給患者做一些意義不大的偽高大上的檢查相當於在從癌症患者身上掏錢吸血,變相的作惡。

樓上好多回答和評論都太狂太外行了,乳腺癌基因分型傳統上至少七種,組織學分型有二十種以上,哪有你們說的那麼簡單。特別是少見類型完全依靠病理醫生水平。所謂的靶向藥物真的是最新的忽悠類型。看原始大數據,乳腺癌的靶向藥物算好的,二十萬砸下去,能比沒吃的情況多活1-2年,其他癌症靶向藥物,十萬二十萬砸下去,大數據顯示評論多活四個月,不過總得忽悠有人來趟路做小白鼠吧


現在診斷乳癌一般只要B超和鉬靶就可以做個預先判斷了。當然,乳癌的定性可根據冰凍切片和常規石蠟結果得知。再說,現在國際乳癌的亞型分類為三種,這個指標的依據是根據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細胞核增殖標誌Ki-67,癌基因Her2的表達情況來分類。如果為了求穩妥,可進行組織活檢,看自己的以上指標表達情況,結果是最具有說服力的。


前些天看到有訓練犬類識別乳腺癌的。大約是用狗狗們出色的嗅覺檢測…我覺得蠻靠譜的。


有什麼問題歡迎在線諮詢我們的醫生哦~

我們會雨露均沾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凱文熊(ID:kaiwenxiong123)

官方微博:凱文熊醫生

頭像:


注意定期體檢和平時注意


這是我母親的B超報告單,今天做的,已經確診為乳腺癌,但不知道具體的病情到底是咋樣的,醫生給出是3期,先做4個療程的化療,而後再手術。不知道怎麼方案到底如何,治療效果到底如何,有人給幫忙解答一下嗎?有人採用了中醫針灸的方案嗎


我想問下這個是得了乳腺癌嗎


推薦閱讀:

TAG:醫學 | 乳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