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報中,分析師預測某一上市公司7年後財務數據的做法是否合理?

例如國泰君安在一研報中給出安潔科技2019年的財務數據預測,這樣的預測是否合理?

其中有一人的解釋是這樣的:
u need forecast five-ten years data for DCF model.. every single analyst have to that


謝邀。

一般來說,預測包括本年度在內的3年內財務狀況,還是相對有據可查的:通過對於公司目前產品、市場、銷售、策略等等方面的跟蹤,是可以得到有一定邏輯的結果的。以這個表來說,2012,2013,2014都屬於比較正常的預測。

從4年開始,比較正常的做法是假設公司會有一個銷售額的n%穩定增長期,其特徵是:
a. n的數字一般小於前幾年的增長,代表該公司從快速增長期公司變為穩定成長公司。
b. 無論是財務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都隨著銷售額的增加,成固定比例上升。
c. 對負債、攤銷折舊、稅率變化作出簡單併合理的假設:保持一定比例上升或保持不變等等。
而這段時間一般是5年左右,大多數估值把這五年也併入此後的平台期。

從最後一年開始,以其凈利潤為基數,增長率設為x%,即公司從這最後一年開始,凈利潤進入穩定增長期,被稱為平台期。平台期的估值基本完全取決於x的取值,所以一般也都會加入敏感性分析。

問題中的研報,我簡單計算了一下,是從2014年開始,基本假設年銷售增長29.7%而作出的財務報表。表中的成本、利潤,並非簡單按照比例增加,而是中間仍有波動。如果該研報沒有特殊說明這些變化是從何而來,我認為這個分析師有湊數嫌疑。
按照簡單併合理假設來進行推算估值,能夠給讀者帶來更直觀的感受。但如果是人為在其中混入「市場波動」、「價格起伏」等等根本無法準確預測的「事件」(尤其還是在4年之後),這個分析報告很不合格。


我還記得上學的時候投資課老師明確地說過DDM模型適用的幾個原則,首先是必須凈利潤都為正數,其次是一段時間內快速發展,到達一個穩定期後以業績增長大於分紅增長速度的模式下永續,最後是穩定分紅。安潔科技其實屬於配套廠,前五大客戶依賴度達到了70%+,其業績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蘋果的業績,預測10年這麼長的一個跨度,對於一個中小企業,而且業績經營存在較大不確定因素的企業,適用DDM模型是不夠恰當的。

另外,我們的投資課老師明確說,新興市場國家比如中國的公司估值,DDM準確度完全不行。另外談到中國我再補充一些,首先是數據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問題,有沒有調節利潤,有沒有藏利潤或者虛報利潤,其次是股本流通性問題,一般中小板上市企業流通股都是取的最小值,根據其招股書,也只公眾增發發行了25%,實際上主要權益依然掌握在發行前股東特別是大股東的手中,和全流通公眾公司的假設不符。最後,中國證券市場的各上市公司的相關度相對較高,也就是系統風險,隨著整體GDP起伏的風險也比較高,公司經營的不確定性意味著折現演算法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

呃,沒仔細看他是DCF,不過DCF和DDM在內在假設上是等價的,都屬於折現類公司估值。就當是比較粗略的個人看法吧,見笑了


這要分行業看,對於周期性明顯的行業,長期預測是不準的。但是多數內需企業的長期預測就相對合理。其實諸多機構首先會對市場規模的變化趨勢進行預判,這樣對分析個別企業就很有幫助,再綜合從公司內部獲取的資料,做出的一個大致的預測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任何關於對XX公司的分析、評估、預測和推薦謹代表他們的個人意見,不代表XX公司和管理層的意見。 XX公司不對上述分析師做出的分析、評估、預測和推薦給與任何指導,暗示或提供任何參考意見。


如果一家公司沒有穩定的管理層和市場份額,那麼這種估算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太多變數都是無法預測的。

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妨礙這種報告的產生,反正也不需要為此負責。


有同學在券商研究所做行研實習,問他們怎麼做的預測,是不是有個專業統一的模型,回答說研究員讓他自己算,自己估,那我們就會用書本上那幾個財務模型......
不知道是不是個個例,否則也太掉價了


合理啊,人家都說了是預測了,是拿來忽悠人的,你還當真,被騙只能是你活該!


法律上沒有規定,實際中當他放屁好了,實際上9成的預測 關於1年後的業績都是不準的


本來就是隨便估算的 反正買方也不看 EXCEL填好函數代碼輸進去目標股價直接輸出


這種報告是為上市公司服務的,上市公司請他們做的報告,真真假假,能信個50%就不錯了


開什麼玩笑,政策導向的祖國,說變就變,研究每年的紅頭文件都比這個靠譜。。


呵呵 你可以算算自己7年後的月收入是多少


公司在規劃未來的時候,三年相對靠普,五年就比較懸,七年那就是忽悠自己,你說分析師預測7年靠普不靠普。而且分析師都希望客戶做短期高頻交易,一個客戶帳戶7年不動一下,誰受得了……


推薦閱讀:

為投行的交易員寫程序,大概需要哪方面的技術?

TAG:投資銀行 | 經濟 | 上市公司 | 首次公開募股(IPO) | 股票 | 財務 | 證券 | 股票分析師 | 研究報告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