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級雲計算領域,IBM 能否競爭過亞馬遜,Vmware,微軟以及谷歌?

第一季度里,IBM股價曾創8年來最大跌幅,主因被分析為技術老化。6月,IBM正式確認收購SoftLayer Technologies——全球最大私人控股雲計算基礎設施供應商。加強雲計算和移動計算業務,從而改進當前的技術產品。
而在雲計算領域目前已經有亞馬遜,Vmware,微軟,谷歌等這些發展迅速的公司,IBM和它們競爭的優勢在哪?


個人對微軟和亞馬遜的雲計算服務有一點了解,但對IBM還真沒有了解過,簡單說點個人觀感

微軟的優勢在於針對企業市場的公有雲和私有雲的全線服務
企業如果純粹架設私有雲,可以選擇System Center 2012 SP1 + Windows Server 2012(Hyper-V)的組合
企業如果有意所謂的混合模式, 也有類似於Azure Burst的解決方案(比如面向金融和特定領域的高性能計算),在保護企業現有IT投資的基礎上,允許其從Azure中獲益。
公有雲的話,Windows Azure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服務,IaaS, PaaS, Hadoop(HDSight), Mobile Service, Media Servic等等加上最近成功落地中國,在企業市場應該說是很有競爭力。

亞馬遜的公有雲,單純比較提供服務的話,非常具有競爭力,特別對中小型企業。
但對於大型企業在嘗試雲計算的話,更多可能考慮嘗試公有雲和私有雲混合模式來保護現有的IT架構投資,要求雲計算服務提供商提供企業級的支持和服務(例如清晰定義的SLA等,這一點的重要性可能常常會被忽略,但其實對於大型企業決策來說非常重要),在這一領域,微軟應該是更有競爭力的。

說道客戶對於雲計算理解,今年年初在北京上海拜訪過國內的幾家一線的互聯網和IT企業,對於雲計算的業務價值,感覺大家都有所了解,對於在公有雲上嘗試一下新業務也很有興趣,所以個人看好國內的公有雲服務市場,期待亞馬遜也早日落地,為國內的公有雲市場帶來良性競爭。


很多IBM的現有客戶,就算要搞雲計算,選擇IBM的雲服務也是比較明智的,原來花了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機房和軟硬體並不是立刻作廢,是一個逐步轉移的過程,大部分的軟體都還運行在自己的機房,部分新系統運轉在雲上,這些不同技術架構的軟體和數據需要中間件整合互操作,原有機房軟硬體都是IBM搭建的話,很多功能只有IBM的中間件能對原來機房的軟體、數據進行互操作,其他家連機房裡裝的軟體代碼都不知道,很難去徹底整合。

包括SAAS服務,很多不過是雲化的中間件,同樣涉及到與原有不同架構軟硬體的兼容,IT系統是路徑依賴非常強的。IBM憑藉它上百年里積累的大量優質客戶,只要每年轉化一部分已有客戶到雲服務,就會佔據相當份額。

IBM跟蘋果合作不到一年開發了100多款可以運行在iphone或ipad上的app,不到一年這個合作就帶來了10億美元的訂單,這些基於SAAS的軟體,可以讓很多客戶的員工可以在家裡用手機或ipad就可以處理業務:手機就可以查看大型機上各種軟硬體數據、執行各種操作;銷售人員拿著ipad就可以給客戶演示那些原來必須去機房或公司才能調取查看的關鍵業務數據;管理人員不管在全球哪個角落開會,直接用手機就可以看到公司運營的實時動態,及時發現問題並作出決策……這實際上為已有客戶創造了新的價值,IBM和客戶都是雲計算技術的受益者,所以原有客戶願意為這種新的SAAS服務買單。

IT外包的客戶粘性給了IBM一個龐大保底收益,讓它在面對技術變革時可以從容轉型,IBM的軟體收益有70%是那種年金性質的年服務費、升級費、年授權費、SAAS租金,這些費用是非常穩定可預期的,只要客戶不倒閉,就會需要每年給IBM交這種保護費,過一段時間硬體還需要更新換代或擴容,又是只能找IBM,報的就是天價,因為沒得選擇……

IT外包不管是傳統方式還是雲計算方式來交付,都是這種拿下一個客戶就套牢一輩子,客戶流失率極低,大客戶基本上只增不減。我覺得這正是IBM在過去一個世紀里歷經多少次技術變革的浪潮,還能夠始終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拋開老客戶對IBM的路徑依賴和套牢不談(這給了IBM一個巨大的保底收益),也不考慮watson認知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新市場的巨大盈利前景,雲計算固然是一種巨大的技術變革,對IBM原有IT外包的商業模式帶來的挑戰,所以IBM的股價才會如此跌跌不休,所謂左右手互博,或左手換右手,主要是私有雲部分,原來的IT外包訂單,現在一部分以私有雲的方式交付,這部分計入IBM的雲計算收入是有水分的,因為這種收入分類的改變並不會增大IBM的總營收。但是這裡面不只是有挑戰,也有機會和優勢,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

1、雲技術讓IBM進入了原來不進入的增量市場。

第一、原來IBM單機軟體門檻很高,定位於企業高端市場,動輒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購買成本,原來全球可能只有那麼幾萬家大中型企業和政府部門用得起,中小企業和個人基本不可能接觸到IBM的軟體,現在以SAAS方式在線提供服務之後,按月、按使用次數或按流量訂閱這類軟體,使用門檻大大降低了。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可能第一次用得起IBM的各種分析軟體、行業軟體、資料庫、ERP、應用開發管理工具等等。

第二、公有雲這一塊,對IBM純屬增量市場,softlayer是全世界最大的IDC服務商,IBM原來是不會賣虛擬主機、虛擬伺服器這種面向中小企業和個人站長的產品的,現在很多小企業網站、個人開發者開發的在線應用等等都可以託管到IBM的softlayer、bluemix等相關雲平台上。甚至擁有數億用戶的whatsapp和Host Gator、Linode這些主機服務商都使用的softlayer的公有雲。

第三、原來IT外包的深度主要限於軟硬體設備,而企業需要聘請技術人員來維護、升級、修改這些軟硬體設備,雲化之後,機房、IT設備的維護、升級這類工作實際上也大部分外包給IBM了,企業自聘的技術人員數量可以大大減少,這種外包的服務成本實際上也被使用雲計算的眾多用戶分攤了,IBM也可以從這部分增量的深度外包服務中心獲利。

2、雲技術降低了IBM的服務成本,對利潤的影響或許沒有你說的那麼大:

第一、原來IBM需要6~12個月時間來交付產品或服務,現在幾天到幾十天時間就可以交付,這裡面節省了大量時間和人工成本;

第二、原來升級程序需要一家家去升級,現在雲端直接升級,所有用戶全部跟著升級好了,節省了系統升級成本;

第三、雲計算的虛擬化技術,讓單一程序實例可同時服務不同客戶,分攤了軟硬體成本,這是技術進步的紅利;

第四、雲計算規模效應,雲計算先期需要投入巨大的研發成本和固定成本,雲計算是一個複雜的環境,涉及面從最底層的硬體,到最上層的應用,其中還有虛擬化軟體,中間件,另外還涉及到IT自動化,安全考量,運維,計量計費,運營等多個層面。高前期成本行業的特點就是規模效應特別巨大,用戶數量越多,戶均分攤的固定成本越低,利潤率越高,IBM靠著轉化大規模存量TOP5000用戶,相比那些新進入公司,在雲計算的規模效應上會有更大的優勢,這會導致IBM的雲計算成本更低、利潤更高,比如IBM收購的視頻託管服務Clearleap ,其客戶有HBO, AE Networks, the NFL, and Sony Movie Channel等巨頭,還有whatsapp、主機服務商這種級別的公有雲用戶,它們對雲服務的需求規模是那些零散的中小企業、個人用戶難以匹敵的,IBM的雲計算服務擁有規模優勢。

3、客戶轉向雲服務,事實上並沒有減少訂單金額,很多重要客戶使用雲首先考慮的不是成本,而是雲技術帶來的新機會和靈活性。2015年IBM獲得的金額過億美元訂單就有70多個,同比增長了40%。IBM現在有70%的訂單涉及到混合雲,大部分客戶並不會把全部業務流都放在雲端,IBM這樣同時提供私有雲、公有雲、混合雲的服務商,相比amazon、google這樣的純粹公有雲服務商(amazon的私有雲是虛擬私有雲,物理上不隔離的),更符合大中型企業的實際需求。而且,因為IBM這麼多年做IT服務外包的經驗,它能夠提供超高可靠性的雲服務,這是amazon做不到的,中小企業對超高可用性要求沒那麼嚴格,很多重要的大中型企業在這方面有著非常苛刻的要求,願意為此付出高價,對雲服務的價格不敏感,比如銀行、證交所、保險、航空、電力公司。在2008年初Amazon的S3和EC2遭遇了一次三小時停機,在停機期間,用戶錯過了很多銷售機會,主管人員也無法訪問關鍵業務信息。2011年,亞馬遜雲服務故障引發了人們對雲計算的擔憂,四天時間,依然沒有完全恢復。

4、大體來講IBM的軟體就是大而全,但是特別拳頭的產品又不夠,並且IBM的很多歷史悠久的老軟體UI和用戶體驗都不行,一般要做二次開發。但IBM的軟體業務太龐大了,不只有使用體驗不佳的資料庫和lotus-notes,IBM陸續收購了大量一流的行業軟體,比如2015年,IBM花在收購方面的資金高達30億美元收購了14家公司,SPSS、Cognos、softlayer等優秀軟體,都是買來的,憑藉IBM龐大的客戶儲備,很多軟體買下來之後,收入都翻了好幾番,比如2013年6月買的softlayer,當時年收入只有3個多億,2015年已經增至到7~8億,明年的銷售目標是10億美元,這絕對不能算失敗的軟體收購,IBM至少也仍然是世界最大的3~4家軟體公司之一,2015年IBM軟體業務的毛利率高達88%。2000年,IBM只有27%的利潤來自軟體部門,38%的利潤來自服務;2012年,軟體利潤佔比增長到45%,服務利潤佔比41%;到2015年,軟體利潤佔比再增長到57%,IBM已經成為一家地地道道的軟體公司:

IBM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分析軟體和服務提供商,比如SPSS這種統計分析軟體、Cognos-Analytics這樣的商業智能分析軟體、watson這樣的認知分析工具、氣象服務類軟體、在線視頻託管應用、行業軟體等等。就拿SPSS為例,國內90%的SPSS用戶都是用的盜版單機版SPSS,SPSS這樣的單機軟體轉向雲端SAAS在線提供服務之後,沒法盜版了,這都可能增加收益。實際上像微軟把一些軟體雲化之後,收益增加很快。

新收購的weather公司除了擁有海量天氣數據之外,可以預測全球40億個小區域的天氣情況,每天可以收集處理260億次數據請求,這種超大規模的數據監測、分析技術也可以應用到類似健康監測等可穿戴設備等物聯網海量數據的實時分析和軟體服務中。

IBM的Bluemix生態這樣的PAAS平台,已經有超過百萬名開發者,每周增加1.5萬名開發者。

IBM在IT行業,尤其是軟體行業中多年經營,有著覆蓋全行業的合作夥伴,這些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都在逐步遷移到IBM的雲平台,合作搭建細分行業公有雲。

5、至於那個被反覆提及的亞馬遜拿走的CIA的雲計算訂單,先不說其中涉及到共和黨、民主黨的黨派之爭等政治因素,也僅僅是少有的孤例,質疑IBM要破產的人,也舉不出幾個像樣的例子來證明IBM的客戶在大規模流失,IBM的存量客戶仍然是非常非常穩定的。而且,IBM擁有的企業管理諮詢業務是一個銷售利器,IBM在面對企業時,不只是一個IT架構師,而是企業管理者的導師、顧問,幫助企業高管做決策。據華為高管說法和公開文件,IBM向華為傳授了西方管理技術,並將自己的技術與華為的產品打包,幫助華為從本土角色成長為國際化大企業。在華為發展的早期,其創始人任正非聘請IBM幫助公司建立核心業務部門,包括研發、產品開發、供應鏈和財務管理。當時IBM向華為派出了約200名顧問從事這些項目……諮詢為先導的模式,在過去十年里幫助IBM賣軟體、硬體,IBM給客戶做的戰略定位、流程再造等諮詢方案都是跟IBM的軟硬體產品服務緊密結合起來的,紙面的、虛的諮詢方案要想落地,客戶優先選擇的是IBM諮詢部門推薦的技術方案,客戶是被諮詢公司牽著鼻子走的,在雲計算時代,IBM在諮詢業務方面的能力,照樣有利於拿到大企業的管理諮詢+IT外包訂單,企業對軟硬體等IT服務的選擇、信息系統的實施,往往都涉及到內部管理流程、考核方式、組織結構調整等一系列變革,不是一個IT架構師搞得定的純技術選型問題,這並不會因為雲計算的發展而改變。

6、實際上排除美元升值、非美元貶值的貨幣匯率因素以及業務剝離影響之後,2015年IBM可比收入僅同比下降2%,而2015年全球IT支出減少3.5%,IBM的狀況並沒有那麼糟糕。我相信隨著IBM戰略業務的繼續轉型、宏觀經濟的復甦及美元升值周期的結束,IBM的營收和利潤都將重回增長軌道,這需要時間和耐心。未來幾年重點關注IBM的戰略類業務(主要是雲計算和數據分析業務,未來增長點)能否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以及軟體業務(當前主要利潤來源)的營收能否大體保持穩定,只要能夠做到這兩點,IBM的未來就不足慮。至於watson,IBM管理層非常看好,才剛剛起步,營收佔比微不足道,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能否被市場普遍接受,我是沒完全看懂。

7、IBM估值6-8折,9倍PE,絕對談不上貴。光IBM軟體收入(佔比28%),按照甲骨文的估值就值900-1000億美元,IBM現在整個公司估值不到1200億美元,IBM的合理市值在2000億美元以上,合理股價應該在200美元以上。IBM幾年前的股份數量貌似是11.5億股?而最近幾年持續回購,股份數已經減少到9.7億股,股份數量減少了16%,近期IBM股價曾跌到118美元,如果沒有回購,按照原來的股份數來計算,股價已經跌到100美元附近。看2011年的帖子,IBM的市值超過微軟;2013年微軟市值接近3000億,IBM只有2100億;現在2016年初IBM的市值不到1200億,微軟的市值4200億,微軟是IBM的3.5倍,微軟這幾年還是相當成功的,而IBM市值萎縮地非常厲害,這裡面有過度悲觀因素。

原文地址:
http://xueqiu.com/3167081651/64033137


偶爾看到這個問題,瀏覽了一下日誌,已經是13年年中提出的老問題了。
因為雲計算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所以不邀自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解題。
1,題主已經限定,企業級雲計算領域。這個描述我理解為最終用戶為企業,且是成規模企業(畢竟在IT領域,大量中小企業所使用的IT系統實在無法成為企業級)。區別最終用戶為個人的個人市場,IBM在其PC部門出售之後,幾乎已經退出了這塊市場。
,2,企業級雲計算並不一定是指企業內的私有雲,可以是企業所使用的公有雲服務,可以是企業自建運營的公有雲,也可以是企業的私有雲或者混合雲。這樣說未免顯得複雜,我簡單分為兩類,第一,自己建設雲;第二類,只是使用別人的雲服務。
3,和Amazon,Google,Microsoft和VMware的對比優勢。

進入正題:
1,首先,IBM在雲計算領域並不是只是提供產品幫助企業搭建雲平台。IBM自己早已在運營公有雲服務了。
這一點上,不同意目前排名第一的 @陸磊劍 的答案。
IBM下設GTS部門,在國外早已經開始公有雲的服務,其服務由GTS部門負責銷售。只是在國內,由於國家政策問題,外資企業還不能運營自己的雲計算中心而已。今天(2014/01/22)大家已經看到很多外資企業的雲計算進入中國,都需要通過一家國內公司來操作,就是這個原因。

2,IBM,Microsoft,VMware,Google,Amazon幾家公司來看,我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IBM,Microsoft,VMware這樣的IT企業,他們提供雲計算的套件,他們的客戶可以利用這些商業軟硬體搭建自己的雲平台,無論客戶是自用還是運營。同時他們也提供公有雲服務,客戶也可以直接使用其公有雲服務為自己所用。(註:對於Vmware是否有自己運營的公有雲不是特別了解,請了解的同學補充)。國內其實也有這樣的企業,比如華為。
二類是Google,Amazon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他們基本只是提供公有雲服務。國內比較類似的就是阿里巴巴了。順便說一句,這些公司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他們有著強大而充裕的技術力量,能夠基於開源軟體(而非商業套件)開發出整套的雲計算環境。當然,就我個人理解,目前這些開發出來的軟體,可能能夠稱之為資產,但是還沒有成熟到商品化的地步。所以客戶如果希望基於他們的技術來搭建自己的雲計算環境,目前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3,客戶自建雲計算環境的比較,這裡主要說我理解的IBM的優勢在哪裡:
1)雲計算是一個複雜的環境,涉及面從最底層的硬體,到最上層的應用,其中還有虛擬化軟體,中間件,另外還涉及到IT自動化,安全考量,運維,計量計費,運營等多個層面。從宏觀來說,IBM的原有技術覆蓋是業界最為全面的,雖然目前他缺少X86的虛擬化軟體。
2)開放體系。在IT軟體硬體製造商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有很多。IBM,HP,MS,Oracle,EMC,CISCO等等。其中軟硬體的開放程度,IBM大約是最好的。IBM的雲計算可以支持X86,也可以支持Power和System Z(當然了,自己的孩子么),操作系統層面,IBM可以支持AIX,Windows,Linux(我所知道的案例裡面,還有支持了HP-UX的,但是官方資料中沒有)。(嗯,大家想必也聽說了IBM現在在大力推廣的Power-Linux)。虛擬化軟體,IBM可以支持VMware,PowerVM(IBM自產Power虛擬化軟體),ZVM(IBM自產大型機虛擬化軟體)還可以支持KVM,XEN,HyperV,簡單說主流的虛擬化軟體都支持。諸如此類,不再贅述。這裡不得不提一句IBM加入Open Stack的努力,和前一段宣布的Power聯盟,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
3)對於企業市場的深刻理解。在這些公司里,IBM是長期專註服務於企業市場的,他們更加了解企業,也更加了解行業。這一點優勢,我相信在客戶對於雲計算的了解日漸成熟的過程中,會逐漸的體現出來。

4,公有雲服務,IBM的優勢在哪裡:
說到公有雲,IBM相對起步比較晚,最近收購了SoftLayer,又宣布了公有雲投資計劃,IBM正在加快前進的腳步。
但是IBM也有一些優勢,嘗試總結如下:
1)強大的技術能力造就差異化能力競爭。
各大廠家的競爭和新興力量的興起,使得基礎架構雲層面的能力差距在日漸縮小,但是在PaaS和SaaS層面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
IBM 剛剛宣布了Waston部門的成立,其中有一點就是將Waston作為雲端服務的提供。這就是IBM的高端技術能力所造就的差異化能力。傳統意義上IaaS,PaaS,SaaS的劃分中,我很難將Waston劃入其中任何一個層面。而類似於Waston的這種產品,其實代表了IBM在先進技術上的長期積累。
2)細分行業市場的突破。
我個人一直認為雲計算如果僅僅提供裸運算能力,也就是基礎架構雲的能力,是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客戶的需要的。但是再往業務和應用層面靠攏,行業差距又十分巨大。IBM的應對策略是,基於自身對於行業的理解,以及多年來形成的生態圈中企業,開始進軍行業細分市場,也就是為某一個或者幾個行業量身定做行業公有雲。
3)完善的生態圈和銷售體系。
iPhone的工藝俘獲了無數用戶的心,但是iPhone最牛的地方是它有著一個豐富而強大的APP Store。雲計算平台其實是類似的。但是大量的雲端的應用不可能由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廠家來完成,這依靠的是整體生態圈中的合作夥伴。IBM在IT行業,尤其是軟體行業中多年經營,有著覆蓋全行業的合作夥伴。下一步的問題是,怎麼樣加快應用向雲端遷移,怎麼快速形成良好的分成機制等問題。

最後,昨天IBM剛剛宣布了2013年4季度財報,收入繼續下滑。對應的,IBM內部的轉型和改革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我相信在這場變革中,IBM將更多的投資於雲計算領域,更多的向運營轉型。我希望大象能夠再次起舞。

聲明:
1,利益相關:本人是IBM在職僱員。
2,此文僅代表個人觀點,非官方觀點。
3,謝絕轉載。

謝謝!各位如有指正,請評論或私信。


謝謝邀請,從未想過會有人邀請我回答問題,受寵若驚。
隨便寫一些我自己的看法,不好還請見諒:

首先,你提到的幾個公司其實不能歸在一類。從雲計算的角度去講,我覺得要分為三類

  1. 純提供公有雲計算服務:亞馬遜,Google
  2. 即提供構建雲計算軟體,也提供公有雲服務:微軟,VMware(今年肯定會做)
  3. 純提供雲計算軟體:IBM

所以你看,其實你很難將這些公司放一起比較,因為即使在雲計算領域各家的側重也完全不同。

其次,我個人覺得IBM不會涉足公有雲服務的領域,原因有很多,比如除了諮詢服務部門以外,還是以產品導向為主,再比如IBM相對比較保守,做事的節奏也慢。

第三,既然不能比較公有雲服務,那就只能比較私有雲服務的解決方案了

  1. 雲計算的基礎還是虛擬化,這個是毋庸置疑和公認的,而IBM沒有自己的X86虛擬化軟體,IBM一般願意結合開源的KVM來做底層虛擬化。但是,開源軟體的不穩定性和缺乏服務決定了除了互聯網公司以外,其它行業選用的機會很少。IBM現在強推基於AIX小機的虛擬化,個人覺得想法不錯,也會對市場有些衝擊,但全球來看,我不認為IBM可以扭轉X86平台一統雲計算硬體平台的大勢。當然,在中國另說,因為國內很多東西不是技術和市場決定的,你們都懂的。從這點講,IBM輸在了起跑線上。而VMware和Microsoft都有自己的虛擬化軟體,這點上VMware優勢巨大,但是不是沒有弱點,後面會提到。
  2. 講完了虛擬化,其實大家比拼的無非就是所謂的雲計算管理平台了,基本上來說包含以下功能
  • 配置管理
  • 運營監控
  • 合規檢查
  • 資源調配
  • 流程定製與流轉

其中最重要的是流程定製和流轉,IT說白了還是要和業務結合的,因此業務流程與IT流程的統一和結合才是雲管平台的靈魂。從這一點來講,IBM排第一,微軟第二,VMware只能最後了,畢竟人家IBM軟體部這麼多的產品不是白給的,當然只是現階段,VMware也在積極通過收購去完善解決方案中的短板。因此,IBM這點佔優。

最後,總結來說,IBM的優勢在於管理平台的經驗和產品,劣勢在虛擬化產品的缺失。額,忘記很重要的一點,IBM號稱可以同時管理混合基礎架構的雲,比如一部分X86硬體平台,一部分AIX平台,but,只是號稱,這事情不太好落地。

最後的最後,其實在私有雲解決方案這個領域,現在很難看出誰有優勢,絕對的亂七八糟,原因其實在於雲計算到底可以給客戶帶來什麼好處,很多客戶還是畢竟迷茫,說白了就是賣雲計算的不懂客戶的真實業務,無法帶來業務價值的IT技術都是耍流氓。客戶已經聰明了,不會為了個虛名瘋狂買單的。


IBM目前的雲方案有私有雲解決方案SmartCloud Foundation,面向SME的公有雲SmartCloud Enterprise和面向大企業的公有雲SmartCloud Enterprise+,以及面向行業解決方案的SmartCloud Solution等。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針對SME的SCE並不算成功,而IBM的銷售力量對這一塊業務也很不重視。但是針對大企業的SCE+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成功機會的。從目前的客戶調研來看,以私有云為主,公有云為輔(web hosting, devtest, cloud bursting)的混合雲模式仍然是大企業客戶的首選,而IBM在這個領域的優勢包括最全面的產品組合(從大機到小機到X86的雲化解決方案),能夠應對最複雜IT環境的系統整合能力,對行業客戶雲化場景的理解,以及大數據和雲的結合等(大數據將會是雲的最重要應用場景)。
IBM的業務模式是獨特的,因為同亞馬遜、google等在市場上存在著錯位,所以很難說誰競爭過誰的問題,本周Oracle和微軟、Netsuite和http://Salesforce.com的聯盟才是IBM在雲市場的真正威脅。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客戶對雲的概念進一步接受的話,並且AWS和微軟也終於摸索出在Enterprise市場的規律的話,那麼很遺憾,我認為IBM的收入是一定會受到影響的。


我覺得單純討論幾個公司之間的區別有點沒有找到根本的問題,我覺得在分析這幾家公司之間的區別,首先應該分析一下雲計算領域目前的現狀。

就我所了解的情況(包括各大媒體報道的,也有部分屬於我所屬公司的內部資料,所以不便透露細節),雲計算目前的狀態其實還離成熟很遠,尤其是商業雲計算中的「私有雲」這一塊(公有雲其實不是VMWare和Citrix這些公司的菜,所以我推測LZ想問的是私有雲計算)。

說它離成熟很遠,一個很直觀的對比就是和PC產業相比,採購PC的企業,基本都是「一鎚子買賣」,採購者自己部署,而且採購哪一家的PC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企業內部的PC管理、維護一旦外包,基本也和PC的供貨方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了(即使你看起來是同一個公司提供的服務,基本他們也會外包給相對獨立的一個公司去提供服務);而看看現在的私有雲,一個新的項目起來,國內基本沒有低於半年的實施期的,這其實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再深入一些,實施的工期長又說明什麼?其實說明了在私有雲這塊,沒有一家單獨的公司能夠完整覆蓋私有雲這種又需硬體,又需軟體,而且對兩者的要求都還很高的用戶場景,所以需要方案提供商、軟體、硬體提供商、客戶幾方面在項目中不斷磨合。從這一點來看,IBM似乎是最有希望的,但是IBM的基因里有太重的硬體情節,而圍繞著硬體而生的軟體,總是沒那麼好用。。。

了解了私有雲目前的行業狀態,那再談有意在這個市場中競爭的這幾家公司(軟體提供商有微軟,VMware,Citrix,硬體有Dell,IBM,HP等)彼此之間的區別,你會發現,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微軟基本還沒有使上力氣(微軟的重點和IBM剛好相反,是推自己的軟體,所以效果也不好),而Citrix和VMware這類小公司(相對微軟而言)走的是「取巧」的路,反而混的不錯,就是只提供軟體,而方案由IBM這樣的方案集成商出,這樣現階段能夠比較好的處理好硬體和軟體的利益分配問題。

我個人覺得IBM目前其實並不想成為替代Citrix或者VMware成為VDI市場的領導者(或者說它看不上?),我覺得IBM還是在用它固有的思維,想在雲存儲,而不是其他什麼虛擬化市場拓展,在存儲這塊它原先就有優勢的市場上複製成功相對把握大一些。

我還是相信,一個公司的基因決定了它的成功,相對應的,也決定了它的失敗。


IBM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導致自己定位不清。
智慧系列口號天天叫,但真的落地起來困難重重。
目前來看,雲計算的發展,IBM沒有什麼份額了,就看後雲計算時代,他們能不能發力。


公有雲的市場上,這個從來不是IBM的重點,所以應該沒有太多戲唱了。
對於金融等企業級別的市場上,IBM有一定的傳統競爭力,以及舊有的業務積累。如果IBM沒有創新化的方案,其昂貴的大型機解決方案會逐步被分散式蠶食掉,但是金融企業應該不會用google、amazon等的公有雲方案。


  • IBM的客戶主體一直是大企業和政府為主的,註定發力方向是面向該群體客戶的私有雲方案(比如這兩年推出的IBM PureSystems硬體+一堆系統軟體的一體化解決方案(針對Oracle的Exadata),今年開始也在推Z系列大型機的方案(虛擬化成多個Linux服務節點,對ISV友好),大機的價格也下來了,有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已經被忽悠上了),IBM的優勢是在企業市場軟硬體俱全,原來就具備一堆繁雜的面向信息集成的系統軟體,以及Webshpere家族中間件,資料庫DB2等,產品線多的令人眼花繚亂。
  • IBM作雖然作為雲計算最早的吹風者之一(另一家Google),但更多的是在概念上和內部企業級產品上的整合,有點以換湯不換藥的重新包裝產品再賣一輪的意思,在公有雲和私用雲在架構體系是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可能,我們可以看到已有公有雲的環境中,比如亞馬遜或者淘寶,甚至Saleforce這種Sass的鼻祖之一,在內部系統溝建上,未必是按IaaS,PaaS,SaaS這樣的層次嚴格構建的,實際上這三者與其說是層次,還不如說是雲計算的三種並存的狀態,所以,未必和網路七層架構那樣每一層必須依賴下面一層作為基礎,但IBM之類的當然想引導成雲計算架構必須從虛擬化IaaS那層開始,這樣他們就可以賣機器和軟體,第二對企業市場來說,客戶更想要的是一體化的服務,大多數CTO們也喜歡跟風顯示自己的水平不落伍,以及選擇大廠商的責任規避作用(我都選了 IBM了,系統這麼爛,掛了也不能怪我了),所有私有雲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的,此外他們也不會有那麼一支強大的技術和運維隊伍來和淘寶那樣可以徹底去OIE,全部換成更低成本但運維要求更高的x86的分散式架構,除了塞滿機房沒別的好處,因此選擇一個大機或一組小機作為虛擬化,加一個大存儲甚至無盤終端,玩一把雲計算也是一個合情合理的選擇。
  • 但極有可能這種私有雲的架構下,會出現一種可笑的場景,通過虛擬化出來一個一個服務節點,然後把原來的應用原封不動的放進去,甚至還跑著Window Server,因此如果在應用層面沒有對各種資源和軟體架構的重構設計,或者應用本身就無法切分的更細,以適應這種架構的變化,那這種私有雲計算最終結果可能就是一點,把機房搞的更乾淨整潔漂亮了,讓別人來參觀的時候倍有面子一點。但別小看,中國人錢多人傻好面子,還是有一定市場的。
  • 所以硬要對IBM在私有雲市場如何和亞馬遜這種公有雲作比較,有點勉為其難,如果只是從賺錢能力來說,目前還看不出來 IBM落在下風,2013第一季度,IBM凈利潤30億美元,亞馬遜凈利潤8200萬美元,雖然不是完全比較雲計算這一單項,但也可見端倪。但為何資本市場更看好亞馬遜,股票還一直漲呢,畢竟長遠來看,當網路條件越來越好的時候,應用會趨向集中化部署,私有雲會逐漸消失,慢慢變成成熟的無處不在的公有雲。當然在公有雲方案,也可以用大機大存儲,但在具備運維能力的基礎上,性價比不如x86分散式架構,再說大機大存儲虛擬化再牛,也會存在致命的單點故障,一掛就掛一片甚至全部,這個時候優點立馬變缺點。IBM已經垂垂老矣,亞馬遜則正當青春年華,更COOL,前途不可限量。當然駱駝瘦死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難講下一個十年又出現一個郭士納那樣的人物幫IBM調轉船頭,就看各自天命如何了。
  • 另外當前階段,企業把數據放到公有雲的有接受程度的問題(安全性以及其他財務等因素),網路還不夠快到讓人可以忽略差異,ISV也還沒跟上公有雲的腳步,因此從企業市場,IBM短期盈,但此消彼長,長期很難看好。

IBM競爭不過其他幾家(谷歌沒法比較,請忽略)。IBM aix的虛擬化是難以讓客戶有直觀理解的,轉型powerlinux之後,唯一的優勢只有運行針對POWER7優化的程序的時候會降低用電量,大規模部署資料庫或者中間件的之後在運維方面用電成本會低。。。。
X86是用戶比較接受的,vmware在私有雲方面還是第一


個人覺得IBM的長處在於行業知識和宏觀規劃,在雲計算的市場上會有其一席之地,AWS基本上是公有雲的標準,Google另成一系, VMWare/Citrix是私有雲的主要推手, Microsoft在雲計算領域比較悲劇,要想繼承以前的輝煌太困難了,而且看不清它到底要往哪裡走。


在公有雲方面IBM一時難以與亞馬遜,Vmware,微軟,谷歌這些企業抗衡


單論雲計算領域,谷歌最有可能笑到最後,不僅僅因為他的服務領域最需要他在雲上做大文章,還因為谷歌在伺服器上的深厚造詣令人髮指。但云要形成一家獨大,很難。所以大勢上應該是以上幾家瓜分市場。


感謝邀請!
在公有雲領域,個人感覺IBM肯定沒戲了,跟amazon,google,微軟已經拉開很大的差距,而且追上去的潛力不大,基因決定的。
私有雲上還有可能,未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畢竟IBM的伺服器以及企業級的解決方案還是不錯的;而且今年IBM在雲計算的投入開始增大不少。


感謝邀請,雲計算領域有公有雲、私有雲之分,在公有雲方面IBM一時難以與亞馬遜,Vmware,微軟,谷歌這些企業抗衡,但在私有雲方面IBM可以通過提升伺服器軟體、開發私有雲伺服器等手段取得不俗的成績。這樣做可以進一步解決企業硬體空置的問題,並在企業私有雲環境構建方面提供大有可為的便利。這方面,我看好私有雲。


雲計算這個詞太抽象了,個人覺得IBM在公有雲方面是干不過Amazon的,IBM的優勢在於一體化的解決方案。雖然現在IBM也想從IaaS市場分塊蛋糕,但是基於小型機的雲計算,註定要走企業的私有雲市場,價格方面恐怕只有金融行業才會買賬吧,小型機比VMware那種x86平台的方案,預算還是要高太多了。


IBM雲計算

在IBM建議實現認知轉型的企業需採取的五個步驟中,為行業、數據及認知服務而優化的雲服務成為一個關鍵的要素。

IBM基於雲的應用開發平台Bluemix在面市當年即成為Cloud Foundry在全球範圍內最大規模的部署,在179個國家提供超過100項服務,每周添加數千名新用戶,許多人都希望能夠利用Watson API。IBM Cloud包括Softlayer及41個國家的pods,能夠提供全世界最強大、最完整、最安全的混合企業雲解決方案。

IBM具備的三個優勢(最領先的技術、最強大的雲平台以及最豐富的行業服務經驗)之一就是最強大的雲平台

IBM通過雲平台已經為客戶提供了相當多的技術解決方案,把IBM的技術能力通過雲平台的方式交付給客戶。Bluemix就是為了認知功能的構建者而設的平台。


Ctrix在接入層面上應比Vmare略有優勢,底層虛擬化依靠的Xen,企業總體上相對Vmware落後較多。 目前華為也是用Xen做底層虛擬化軟體開發。MS在虛擬化層面上推行自己的HyperV產品,但就該產品和Vmware比有較大差距。IBM我個人認為目前沒有競爭優勢,包括在企業應用軟體產品上也已經逐漸落在了各大主流廠商的後面,一個企業內部軟體應用基本可以完全拋棄IBM產品,但AIX在一定時間內還是獨步小型機領域(但目前很少企業考慮小型機虛擬化或者雲計算數據中心採用小型機方案)。總體來說,大部分企業目前都是提出一個的「概念」,做了其中的小部分「產品」,並通過收購和自研去逐步充實自己的「概念」。
銀行和教育業的應用其實主要是虛擬桌面,有幾個特性。1、安全性要求高,對終端功能要進行高安全級統一管控。2、終端負載低,基本都是運行一些簡單的數據讀取和錄入軟體,如櫃檯和客服中心等。3、高度標準化,桌面基本都是同一類型,在數據中心實行統一管理規則簡單,運維方便。這只是「雲計算」較為初級的應用,也是相對成熟的應用。
但這不代表雲計算的未來。雲服務真正開始起航還有待於以下幾點。1、互聯網接入速度和穩定性的大幅提高。2、建立標準的公有雲服務隱私及信息安全保護規則。3、客戶觀念的徹底轉變。4、軟體公司對雲計算業務的產品開發及配置運營產品的實質性發展。
目前大部分軟硬體企業都還正在起步,雲計算要發揮如MS宣傳中的未來生活一般的實質性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微軟願景:未來工作」。所以現在談哪家企業更有競爭優勢為時過早。
以上言論純屬非專業人士吹水,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TAG:亞馬遜 (Amazon.com) | 雲計算 | IBM | Amazon 股票(AMZ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