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或電視劇中有哪些常識錯誤?
電視電影現在是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但通常有不少常識錯誤出來誤導觀眾,比如以前最常見的主角需要輸血父母兄弟姐妹挽起袖子就上的醫學錯誤,保大還是保小等
有調查顯示,在所有醫療電視劇中,《心術》以334票得選「醫生心目中錯誤最多」的醫療電視劇第一名。《產科男醫生》以329票緊隨其後,《醫者仁心》以140票當選季軍。影視劇中醫療錯誤百出,很可能會給觀眾帶來負面誤導,特別是影視劇中出現的醫學方法,會被觀眾視為「偏方」,這很容易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
心臟病發作立即倒地?
演員表現心臟病發作時常常是突然手捂胸部倒地,表情異常痛苦,但是現實並非如此。英國每年約有25萬人突發心臟病,其中三分之一由於未能及時送入醫院救治而死亡。在心臟病發作後1小時內進行救治最有效,但是,人們通常在心臟病發作後1個半小時才叫救護車,因為之前他們一直在等待疼痛自然消失。人們需要知道,現實生活中心臟病發作的癥狀通常比較緩和,並不像電影中表現得那麼劇烈,電影情節可能會誤導觀眾,以致觀眾忽略心臟病發作癥狀,影響救治。
直系親屬之間可以相互輸血?
其實,從醫學角度來講,「直系親屬不能相互輸血」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常識,因為直系親屬之間輸血,容易引發移植物抗宿主疾病,而這種病的死亡率高達90%以上。一般來說供血者體內的淋巴細胞會在受血者體內遷移,進而攻擊受血者的免疫系統,受血者的免疫系統會將這種淋巴細胞識別成「異體」加以排斥,但是直系親屬間有部分相似的遺傳基因,所以在受血者免疫系統低下的情況下極難識別供血者的淋巴細胞,便會導致供血者的淋巴細胞在受血者體內增殖。
這種併發症是極其嚴重的輸血併發症,被稱為TA-GVHD(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發生在輸血後4-30天,實驗室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肝酶異常、電解質紊亂,臨床表現為發熱、紅斑性斑丘疹、咳嗽,腹痛,嘔吐,腹瀉。通常這種輸血併發症的發病率為1%,但是在直系親屬間(即父母與兒女)會提高到10-20倍,這也是為什麼建議盡量避免在直系親屬間相互輸血。目前該病並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法,致死率很高。
保大人還是保孩子?
如果你在現代背景下的國產電視劇中,看到一個醫生從產室出來念著「保大人還是保孩子?」的台詞時,請記住,這種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不會發生。保大人是人之常情,也是我國醫院助產的基本準則。在產婦因妊娠或生產而導致生命危急的情況下,醫院須竭盡全力首先保住母親的生命。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不僅在生命倫理上是說不通的,對勉強保全出世的嬰兒也不好。母體本身的系統也是首先保全自身供給的。在妊娠的任何時期,胎兒都可能因母體的各種狀況而引發大腦缺氧,在缺氧嚴重的情況下,即使勉強保住了生命,腦部也可能伴有嚴重疾病。除非在產婦送院時已嚴重昏迷或因車禍等導致沒有搶救價值,否則院方都會選擇保大人。產婦分娩難產,在母子難以雙保時至今還延續讓家屬來選擇『保大人還是保孩子』的想法,是對女性權益的踐踏。
吞服安眠藥自殺
影視劇里,吞服大量安眠藥自殺被看做是一種很唯美的死法,操作簡單無痛苦,死狀大方又安詳。而真相是,吞服安眠藥是最痛苦且最沒有尊嚴的自殺形式,因為在吞食安眠藥之後的48小時內,人不僅不可能睡著,還會出現胃痙攣、腹痛、口吐白沫等癥狀,總結起來就是五臟六腑猶如翻江倒海。而且目前常用的安眠藥也太不容易使人致死,也許一口氣吞下幾百片安眠藥,非但死不了,還要遭受一番痛苦。
國外醫療劇要求嚴格
電視已成為民眾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所傳播的醫學知識影響深遠,正因為如此,一些國家對醫療劇要求嚴格。比如美國要求在醫療劇編劇團隊背後,還有以專業醫師隊伍為核心的顧問團,在拍攝手術場景前,必須經過相關醫療機構的審核和培訓等。
經典美劇《急診室的故事》共十五季,最先開創美國醫療劇遵從的「雙P模式」,即專業化與個性化,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使電視劇不僅能最大程度地寫實,還可以傳播正確的醫學知識,具有科教意義。
美劇在拍攝手術場景前,都必須經過美國相關醫療機構的審核和培訓;再如美劇的編劇團隊都有相關專業背景,在編劇團隊背後,還有以專業醫師隊伍為核心的智囊團,為每個案例提供科學支持。播出時間長達8年的美劇《豪斯醫生》,編劇至少安排了150種怪病。
2011年曾有媒體報道過,美國威斯康星州10歲小女孩麥迪遜·凱斯德在母親昏迷不醒的時候,先是撥打急救熱線,然後對其實施心肺復甦術,幫助母親脫離危險,而這正是她從熱門美劇《實習醫生格蕾》中學來的。反觀我國醫療劇中普遍的醫療知識錯誤確實需要反省。
更新~~~~~~~~~~~~~~~~~ 「鐵血軍事」公眾號的文章,簡直震撼
http://mp.weixin.qq.com/s/hHoR7c2mV2o1KV2uV8oXRw
果然,半天不到,@讀者的回答已經被建議修改了??
######""""""""""""""""""""""""""""""""
有一位真正的勇士找來了圖??雖然有高能預警還是嚇了我半死,膽子大的溜達過去看看@讀者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5524218/answer/127024494
################
現役軍人來答一下,電視劇中對槍支給人體的傷害簡直不要太美化好嗎?我們看電視主角被壞人瞄準時總有炮灰出來幫擋子彈,事實上很有可能被子彈兩人一起貫穿好嗎!還有經常主角中彈後,還能面不改色繼續戰鬥橫掃千軍,還有經常會有中彈後做手術,還經常有特寫一把帶血鑷子吧唧把一個完整的子彈頭取了出來放在托盤上,搞笑好嗎!子彈射入人體彈頭會變形好嗎?並且在體內會造成很大空腔,子彈留在體內就更是麻煩。並且子彈頭是一層鋼一層鉛這樣,被防彈衣擋下來的子彈會開花成一大片,老師曾將防彈衣剝成一層一層讓我們看,每一層上都有破碎的鋼皮花和散碎的鉛粒,大概經過三四層才逐漸減少直至完全被擋住,想想要是人體中彈那這些東西豈不是會分散在血肉里,手術取出時撿不凈的,只有大面積清創了。
(時隔太久不確定有沒有記錯)記得說被ak47擊中大腿,基本是截肢的命運。(當然具體情況要參考槍支型號不同,距離不同等等我只是指普遍現象)
擊發的子彈很少有這麼完整的,偶爾有脫靶射入後方土坡的,運氣好能挖到完整的彈頭,這麼完整尼瑪是未擊發的子彈吧
現在沒有圖片,我也知道沒圖你說個xx,所以我滾去找配圖~ㄟ(▔ ,▔)ㄏ
我們上武器裝備課的老師曾經有機會見過一次槍決犯人 ,子彈根本不是從人體噗嘰一個小洞進去然後噗嘰一個小洞出來好嗎?是中彈哎又不是拿竹籤子戳戳戳,基本子彈從腦門進去的話後腦勺會有碗口大的傷,這個電鋸驚魂5里做的蠻正確,眼睛被擊中,整個後腦勺都爛了。藍後我想說,我們老師當年年少無知啊,湊上去看了看犯人後腦勺,然後他這輩子都不再吃豆腐腦了哈哈哈哈哈哈
我們老師很可愛吧,他還干過領著一幫學員在操場上扔了個燃燒彈還是煙霧彈示範正確用法,結果引燃了枯草??
最後,現在很多人網路上叫囂打仗吧打仗吧,那是根本都意識不到槍林彈雨有多可怕。
六十年女兒紅的凄涼誰能懂?
八年的女兒紅又是何等禽獸?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下發《關於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其中規定,接到兒童失蹤或者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女性失蹤報案,已滿18周歲女性失蹤可能被拐賣報案的,公安機關應立即立案迅速開展偵查工作。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及時移送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處理。
但是好多電影電視劇裡面都說失蹤24小時警察才受理。這個真心耽誤事兒!------------------------------------------------------------------------------------------------------------------------------------------------------------------------------------------------------------------------------------------
11.16親身經歷再更一個
電視劇裡面生孩子都得喊得撕心裂肺。罷特,
大聲呻吟或大喊大叫不僅不能夠減輕臨產時宮縮的疼痛,反而可能因為過度換氣,導致母體缺氧、胎兒的腦部、臍帶、子宮、胎盤循環血量減少,繼發鹼血症等等,還會過多地消耗體力,等到真正用力時可能會無力可用。
我來說說稱呼上的吧,當然啦,僅限於中國古代(某些段落前加的點是為了首行縮進)。
1 . 臣妾、本宮
隨著《甄嬛傳》的熱播,這倆詞兒也跟著一道走紅了。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後宮佳麗們真的是這樣以此來自稱么?
我們先來看看「臣妾」。
「臣妾」,從字面意思上來講,大體就是指臣子的妻妾,也可以理解為臣和妾的統稱,一般以為是臣子的妻妾所用的自稱。
而事實上有資格覲見皇室的臣子妻妾在面見皇室的時候也很少這樣使用,這些妻妾們多自稱為「妾」、「妾身」、「妾某氏」或「奴」家等。
「本宮」,不少人從字面上理解為擁有宮殿的人的自稱,但歷史上很少有後宮佳麗會這樣稱呼自己,哪怕是後宮二主之一的皇后(後宮之主為皇帝)。
真實歷史當中,「本宮」一詞,只有東宮太子或者恩寵有加的公主(就算《甄嬛傳》里像華妃那樣擁有一座四合院的也還不夠格),才會偶爾以此自謂(注意是偶爾),比如太平公主。
那麼,這些後宮妃嬪們究竟是如何自稱的呢?
其實和大多民間女子一般無二,她們常常自稱為「妾身」「妾」「奴家」「奴奴」(對皇帝及長輩)或直接說「我」「吾」(對臣下或低位嬪妃、宮女太監)等。
2 . 皇上
前面已經有答主提到了,「皇上」這個詞多是滿清時期使用(不是說其它時期不用,而是很少使用,很少)。
稱呼皇帝,漢魏時多稱「陛下」,唐稱「聖人」也稱「大家」,或親近者呼之為「某(排行)郎」,宋稱「官家」,「聖上」「萬歲」歷朝歷代均有使用。
明代正式場合一般使用「陛下」,私下多用「當今」「今上」「上」等。需要注意的是,「聖母」指的是當今皇帝的母后——皇太后,而非瑪利亞(明憲宗之後出現了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前者為前任皇后,後者為皇帝生母)。
提到皇上,那就不得不多提一嘴,在許許多多的影視劇里,皇帝永遠都是黃袍加身,恨不得從裡到外都穿一身黃,什麼器具都是黃色,就跟暴發戶一樣,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皇帝。難道就是因為皇和黃髮音比較像(呃,我知道普通話里這兩個字發音一樣,此處只是吐個槽)?
這裡以明代舉例,明代尚赤,黃袍只是皇帝所穿服色之一。朝服以紅色居多,祭服以玄色(黑色)為主。而且,皇帝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看他個人喜好啊!誰特么樂意一天到晚一身shi黃(還特么連內衣襪子都是shi黃的!)?!
(附圖感謝擷芳主人,圖中常服只舉例了一種款式的一個顏色,嗯,這麼說大家應該明白了)
3 . 大人
提到稱呼,「大人」就實在繞不開去。
這個詞可以說已經被影視劇和小說濫用至極。
簡單地來說,「大人」,在清朝之前多用於父(輩)表示十分尊敬,如:父親大人,母上大人,或直接呼之為大人。
舉例:
子:「孩兒昨日得了個美婢,特來獻於大人。」
父:「有此佳兒,吾心甚慰!」
或
甲:「桐哥兒今日怎得了空,你家大人呢?」
乙:「你這廝說甚麼,縱是大人在家,某就不能來你這院子里耍耍么?快把劉姐兒喊出來,沒了劉姐兒作伴,這幾日真叫人悶死了!」
除此之外,對於德高望重者也會出於尊敬使用「大人」一詞,比如對於內閣大學士、某某閣老,晚輩便會稱其為「某某老大人」。
「大人」這個詞直到清朝之後才被諂媚者用以稱呼上官(準確地說是從雍正時期開始)。主子都叫了,還在乎叫人家爹嗎?
那麼在此之前該怎麼稱呼官員呢?
對於縣令、縣長、知縣一類,多稱之為「縣尊」,知府、郡守,多稱之為「府尊」「府君」「太守」,另有「明君」「明府」等不一而足,視情況而定(這個具體說起來比較複雜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翻閱《明實錄》《國榷》等史料典籍)。
除此之外,或直呼官名,或在此之上冠以姓氏,如「黃典史」。
當然,對於這些官員,普通平民也不用自稱「奴才」,而是自稱為「某」,類似於今天的「我」(「我」這個詞也會使用)。當然啦,自稱「小的」也是有的,這更多的是出於一種語言上的謙遜,類似於今天的「在下」。
以唐朝舉例,當時有位宰相家裡搞裝修,這位宰相閑來沒事就在家中瞎逛,遇到一個工匠,就與他交談起來,兩人互相都是自稱「某」如何如何,而不必口稱「本相」「草民」。
畢竟,華夏並非一直是遍地奴才的時代(更可悲地是,想給人家當奴才還求之不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位」用於尊稱。
唐朝宰相官職不一定為丞相,具體職位可能是尚書令、尚書僕射等,此處僅以此舉例。
4 . 您
這個詞很多人注意不到,「您」有史記載始見於宋代,《俗字背篇》中有:「您,你也,俗。」經常用於填詞。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您」和「你」並無任何含義上的區別。數百年後您才慢慢在北方方言區變成「你」的敬稱。另,您又可寫做「恁」,清代更通「佇」(本為繁體字,左單人,又寧)。
5 . 小姐、娘子
「小姐」一詞和「大人」一樣,只要是古裝劇大多便要露一次臉。
也許很多劇作者的使用根據是《西廂記》中稱呼崔鶯鶯為「小姐」,然而很多人並不了解的是,「小姐」這個詞從古至今的意思並沒有太多差異,都是高級性工作者的代稱。
以明代舉例,劉姓技師、宋姓技師,大家一般稱呼她們為「劉姐兒」「宋姐兒」,又如「這家院子不是什麼好人家,裡面藏著個脂粉小姐。」
那麼,當時的人們又是如何稱呼正經人家的姑娘呢?
以宋代舉例,一般稱之為「娘子」,對於年紀小的就稱之為「小娘子」。如「李娘子」「趙小娘子」。
其實大家可以從《水滸傳》中窺其端倪,雖然《水滸傳》因為成書原因,裡面不少是明代的用詞習慣。我想這也是許多看《水滸》的讀者不理解為什麼小說中無論甲乙丙丁,都像男主人一樣,稱呼女主人為「娘子」了吧。
注1:《西廂記》版本眾多,關於崔鶯鶯的身份也有很多版本,一為大家閨秀、相府之女,一為妓女。
注2:「小姐」在明清時期逐漸轉為現今理解的對未婚女性的敬稱。至今,「娘子」一詞在部分方言區仍然有過去的含義,如「小娘子」「二娘子」(意指某人家的小女兒、二女兒,不特指自家)。
注3:妓女和如今的技師差異較大,青樓妓女分為清倌人和紅倌人,清倌人賣藝不賣身,紅倌人可以賣身,二者可以轉換。和不少影視劇及小說中描寫的不同,妓女在古代雖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職業,但也並非羞與人言。「水太涼」迎娶名妓柳如是,傳為一時佳話。古代的文人墨客們,便大多在青樓請託唱和,青樓的形象更接近於影視劇中「大家閨秀」那種清雅淡漠的調子,當然,不同風格也是有的。所以古代的才子們,便喜好在青樓里和這些名妓談情說愛、卿卿我我,纏綿個幾年只是聽聽小曲、吟詩作對卻難一親芳澤的也屬平常。至於如今的洗頭房和「技師」們,更接近古代的「娼」或者「暗門子」,周星馳電影里的所謂青樓就是這種,只做皮肉生意。
6 . 太監
「太監」本為官名,中官之首才能稱之為「太監」,此外有「大監」「少監」等。
也就是說,只有大太監才能叫「太監」(呃,有些繞),一般的閹人、宦官是沒有資格被稱為「太監」的。
當然,隨著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大太監的威名日重,民間漸漸就以「太監」一詞代指閹宦了。
7 . 和尚、貧道
「和尚」,一般人理解就是出家的僧人,不過這個詞可不一般,梵文中是「師」的意思,本來是用來稱呼有一定資格的出家人的尊稱,也不限於男女,所謂「大和尚」是也。
當然了,後來這個詞和大多數習慣用語一樣,漸漸淪為了所有出家僧人的代名詞。
「貧道」,舉個例子吧,那個去印度取經的玄奘就自稱「貧道」,雖然他不是道士。
8 . 官人、相公、郎中、博士…
「官人」和「相公」,是特別能體現漢人文化的兩個辭彙,現今來看,都是用來代指丈夫。
我們來簡單看看這兩個辭彙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丈夫的。
一開始,華夏的女子多稱呼丈夫為「郎」,後來估計覺得這樣喊有些肉麻,便加上了一個詞稱為「郎君」或者「夫君」。
漢代之前,官人當然是指代官員,然而漢代以後,或許是出於望夫成龍的願望,一些人便私下裡用「官人」來稱呼丈夫了,到了宋代,「官人」就漸漸成為了丈夫的標準用法,也沒有誰大驚小怪了。
然而直到宋代,「相公」都是特指宰相,因為當朝宰相常常會被封為某公(就是公爵),連在一起便是「相公」了。
不過和「官人」一樣,華夏的老婆們又覺得叫「官人」不過癮了,還是叫「相公」最讓人滿意(也許私底下也有稱呼為「陛下」的?)。
所以到了明代,「相公」就不光是用來稱呼宰相了,丈夫、進學的秀才等等,都會被稱為「相公」。
「郎中」「員外」和「博士」等,都是朝廷的官職,郎中和員外郎在侍郎之下,各朝略有不同,博士在秦漢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到了唐宋明清則是國子監(太學)的教授官。
這些辭彙和「官人」「相公」一樣,也被廣大華夏百姓拿來稱呼醫生(類似的還有「大夫」)、富翁和有專業技能的人了(如茶博士,賣茶的)。
另外多說一嘴,「老公」「老婆」這個兩個詞在歷史上出現的也很早(似乎是唐朝?),本意類似於今天一些情侶打情罵俏稱呼自己的對象為「老頭子」「老太婆」這樣。
9 . 父皇、母后
和「皇上」一樣,只要是古裝劇(嗯,古裝劇,目前來看夠格稱為歷史劇的中國古代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還是寥寥無幾)裡面出現了皇子皇女,這兩個詞也必然活躍在電視屏幕上。
歷史上的皇室子女稱呼他們的父親母親在歷朝歷代並不完全一樣(畢竟隨著歷史變遷,稱呼本身也在逐漸發生改變),這裡以相對不為人知的宋朝皇室舉例,因宋太祖教育子女勿要以生在帝王家就忘本、脫離百姓(大概是這個意思吧,沒有翻資料,感興趣的知友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讓趙宋的皇室成為最具人情味的帝王之家,皇室之間的稱呼也與民間百姓無異(正式場合要具體而論,如有官職就以臣子禮覲見)。
換句話說,皇室中人互相之間的稱呼大多與民間無異,「爸爸」「媽媽」「孩兒」什麼的很常見。至於「兒臣」這種,只有在正式場合併且這位皇子身有官職或有爵位才會如此自稱,而且此時他稱呼皇帝為「陛下」而非「父皇」。
10 . 爹、娘
這個是因為「父皇」「母后」想起來的。古裝劇嘛,只要不是帝室之胄都這麼稱呼自己的父母。
沒錯,既然這裡提到了,自然是因為歷史上的百姓並不都是如此稱呼父母,以明朝舉例(其實明朝兩百多年,也還是有不少差別),喊自己父母「爸爸」「媽媽」的並不少啊……
「爹」「娘」是比較北方的稱呼,而且在不同時代也有很大變化(具體什麼時候在哪個地域如此稱呼父母感興趣的知友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換句話說,這兩個詞並不是古代子女對父母的通用稱呼。
11 . 喳、諾
又是因為清宮劇的荼毒,不少人下意識地模仿古人應諾時脫口而出卻是一聲「喳」,不用多說,這是滿語辭彙,是滿人奴才應答主子時所用,所以只有在清朝才會出現。當然故事背景並非清朝的影視劇基本上很少亂用「喳」字(嗯,這個是剛剛看到某些綜藝節目古裝劇情里某些藝人的脫口而出才想到的,有些莫名悲哀),雖然也並沒有用對詞……
「諾」,相對而言更具漢風了有沒有?
這裡提一個詞,「唯唯諾諾」,「唯」和「諾」確實是古人正式場合的應答辭彙,只不過很多影視劇里用反了。
舉個例子吧,我讓我兒子給我找個美女過來,我兒子應該說「唯」,而非「諾」,反過來,我讓我老婆給我安排個家務活乾乾,我老婆說的就是「諾」。
簡單地說,「諾」是長輩或者位尊者所用,「唯」相反。
(未完待續,想到什麼再補)
————————————————————
我這個答案排得很低啊,不曉得什麼時候居然破千贊了,不得不更新了一下,要不然對不起各位點贊支持的知友厚愛啊,不過我這懶癌真是無藥可救了……
古裝劇里出現古箏的時候,大多數時候想吐血!
先上一張我女神:常靜大大美照鎮樓
應評論區知友要求,貼張正確坐姿。常靜大大:
袁莎老師:
從演奏者後面看是這樣的。這是2016年8月12日洛陽白雲山,齊彈《春江花月夜》
然鵝,古裝劇里是這樣的很奇怪的不像古箏的古箏
張敏好霸氣,可是坐中間了
坐箏的左邊了,左邊彈出來的是鬼音么
這張,箏也不對啊。即使是古制箏,也坐的不對
坐反還罷了,下圖這樣:箏碼都沒有是幾個意思?
黎姿的趙敏郡主,箏碼直接擺反
正確的箏碼是這樣放的
如果說以上劇照因為拍攝時間太早,古箏學習者也不多,弄錯情有可原,那近幾年的呢?
《甄嬛傳》里的瑛貴人,劇情是為皇上彈一曲《高山流水》
箏碼也是擺反了
新還珠。新還珠有點矛盾,一方面請了專業老師彈箏,拍劇時特寫手,因此有時紫薇格格的手勢非常專業。另一方面,不拍專業老師,紫薇直接上:慘不忍睹的手
《武媚娘傳奇》,也是坐反了。
導演,答應我,拍劇前百個度,好嗎?
最後,上個最新的,官方媒體居然分不清古箏和古琴,百度都懶得搜直接寫文,這真的是常識錯誤不可原諒
感謝知友評論區指出,這連古琴都算不上,只能說是一把道具琴
心臟驟停的時候電除顫,病人都會從床上彈起來!!!
彈你妹啊!!能彈起來的電壓能把你燒烤一遍了吧!!(具體能不能考熟其實我也不知道)害得我每次在臨床上看見除顫的病人一動不動都感覺做的不對。。。宋代以前,中國城市的街道都是嚴格的坊里制度:城市都是由一個個各自獨立的坊組成的(除去宮城部分),坊就好比一個個大院,不同的坊有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間互不干擾。坊外的街道僅供通行,不存在沿街擺攤開店的小商鋪。夜晚宵禁,街上空無一人。。。。就這一條。多少電視劇都不對啊。
這個回答不知道為啥突然就被頂起來了。。 嗯。。。在評論里收到了鄙視所以來補答。。。為了這個回答我挖出了我壓箱底的城建史課本。。。
首先回顧下問題,電視劇電影里常見的常識錯誤有哪些。我當時應該是剛上完城建史課,才會自覺牛逼哄哄地回答這個問題,現在細想來也就是丟了塊磚隨便它砸著誰,反正我都對的感覺。嗯,其實不太嚴謹,現在好好答,先說當時的城市建制這方面應有的樣子,說宋以前咱們就以唐朝為例吧,例子影視也比較多:
先上圖,這張圖是唐長安(陝西西安)復原想像圖(圖片來源:我當年城建史老師的PPT)
我原回答所說的坊里,在這張圖裡應該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唐長安全城共分有109坊里(就是那些有名字的小方塊),坊名變化頗多,主要是與皇帝名字避諱。
坊里大小按文獻記載主要共有五種(我猜你們不感興趣具體是哪個我就只羅列數字啦):26.7公頃、34公頃、49.2公頃、52.2公頃、76.1公頃。還有一些坊里,面積大小不等,多是由於後來開闢丹鳳門大街和擴建興慶宮而形成的。
坊裡面積相當之大,這在古代中國城市中是空前絕後的,原因在於坊里劃分完全由幹道網決定且坊里數少便於管理。
坊里內部,有隻在坊中間開一字橫街,設東西兩個坊門的;也有中間為十字路開四個坊門的。皇朝南面的四排坊里只開東西門,朝北無門,原因有二:一坊面積小,二皇家迷信,認為北向開門沖皇城之「氣」。
坊里四周有夯土的坊牆,牆基厚度2.5-3米左右,都臨近各街溝邊,牆高兩米左右,每一個坊里像一座小城。坊門在日出和日落敲打鐘鼓時啟閉。坊門關閉後,嚴禁在街上行走,每年只有正月十五上元節前後幾天,可以夜不閉坊門。
一般居民只能坊內開門,只有貴族和寺廟可以向大街開門。此規定製定是出於便於管理,唐中後葉執行漸漸不嚴格,常有「起造舍屋,侵佔禁街」的現象(我猜這是街巷制之濫觴,如有不對還望指正),政府不得不三令五申。
(文字摘自《中國城市建設史》 同濟大學 董鑒泓)
(圖片來源:我城建史老師的PPT)
(圖片來源:我城建史老師的PPT)在這裡擺攤的效果應該和在天安門前的東西長安街擺攤差不多效果,我還沒去過北京瞻仰過毛主席,大家可以和我說說要是擺攤是啥感覺。
問題是要是是唐朝,這樣的街道是什麼樣子呢,嗯,反正現在去西安是看不到了。我們可以參見一下受唐長安影響深遠的日本平城京、平安京:
看不清我再上兩張小的:
平城京(奈良)
平城京(奈良)
平安京(京都)
平安京(京都)
而平城京、平安京坊間的路是長這樣子的:在這樣的路上擺攤,也不太容易有生意,當然我的大前提是中唐及以前。(圖片來源:還是我城建史老師的PPT)
所以現在想想以前的回答確實很不嚴謹,誰特么會在這麼寬的路上擺攤,這麼大尺度坐坐都心慌。對,前面沒說唐長安的街道寬度補充一下:
1.宮前橫街文獻記載寬300步(約440米),實測220米。做個參照,北京東西長安街最寬段寬120米(數據來自於網路,有誤請指正)。
2.丹鳳門大街:寬120步,相當於176米,是大明宮與丹鳳門的筆直通道,當時百官上朝經由此街,車馬比較擁擠(這是課本的吐槽)。
3.朱雀大街(即朱雀門至明德門的大街),寬100步,相當於147米,實測寬度與此相符。其他南北向大街寬度文獻記載都是100步,實測都小於此數,有134、108、68米和20米等各不相同。
4.東西向街道,由北起第一、二、四街寬60步(相當於88.2米)。第四街實測為75米。
5.東西向街道第五街以下寬度都應是47步(相當於69米),實測第五街(通春門和金光門)寬120米,第六街44米,第七街40米,第八街45米,第九第十街55米,第十一街45米,第十二街59米,第十三街39米。
6.除全市性南北東西街道外,坊內道路寬度實測約15米,顯然這是地區性道路,主供人行。還有很多小路,通向每戶,稱為坊曲。
(文字摘自《中國城市建設史》 同濟大學 董鑒泓)
我猜你們應該不記得之前的圖了,方便閱讀對照再放一張圖:
這張是含水系的唐長安復原圖(圖片來源:老師的PPT)
說完了應有的樣子,就該說電視劇電影里不對的了,呃,大家得和我講講有哪些電視劇電影有這樣的鏡頭,還不能像某媚娘傳奇那樣只是在宮裡的,得要有出來玩耍的。這個我還真不太想得到。歡迎大家評論。我後面再補答。。。姐姐你笛頭裝反了……
斯琴高娃:我孝庄……
頭一次400贊,(破600了,破1500了,知友力量太強大^_^)謝謝,謝謝大家了!~(≧▽≦)/~
感謝@之乎者也 的補充,無論大小火,最好都打119報警,以防火勢失控!(正文已改)
(有圖有真相,多圖預警)好像沒人說 噴淋頭的事情,做為接觸過消防產品的我來說兩句。
先上一組圖片
如上圖,女主告訴 男主,電梯里不能抽煙,男主沒聽,然後電梯里開始響起警報,噴淋頭開始噴水,男女主人公被困電梯並濕(失)身.....
還有好多電影電視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找了,總之都是這樣。
我想告訴大家,這是錯誤的,在現實中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原因有二: 一、電梯里不會裝 噴淋頭,
噴淋頭要噴水 後邊得有管子送水,電梯直上直下的,一會在1樓,一會可能就跑到10樓了,這讓噴淋頭怎麼供水,太為難人了,
二、抽煙不會讓噴淋頭噴水,只會讓煙霧感應器報警。
電影電視劇里經常出現的噴淋頭(下噴) ,如下圖。
它的工作原理是,有螺紋一頭安裝在消防管道上,消防管道內有強大水壓,紅色水晶柱頂著水壓,如果遇到失火的情況,紅色水晶柱在達到68攝氏度的時候就會碎裂(室內裝的話),強大的水壓直噴而下,通過濺水盤洒水進行滅火,其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火災時可有效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
這個是 下垂型噴淋頭,一般安裝在室內,有螺紋的一頭安裝在室內消防管道上,如上圖,這是施工階段,等到了業主手裡,裝修完,一般就是下圖的樣子,只露出個噴淋頭,醜醜的管子就被包到了吊頂里,美觀又不影響滅火效果。
上圖中,紅色圓圈中的東西,就是煙感報警器,靈敏度很高,煙霧達到一定濃度,它就會報警,報警信息傳送到 消防報警主機,值班人員立馬過來確認情況,如果只是灰塵大、有人抽煙這樣的情況,值班人員消除警報,大家正常上班, 如果是 發生火災,出現濃煙,值班人員打開消防廣播 ,讓大家撤離,這個時候先打119報警,能滅火就滅,不能滅就趕緊撤,把火交給消防叔叔。
就這樣,圖片出處看水印,侵刪。
還有碼字不易,有用,煩請點贊。 (≧▽≦)/
主角一挑十的時候 小兵們總是很有紳士風度的一個個上去打 從不以多欺少
楊冪主演的《宮鎖心玉》裡面,
八阿哥試圖和朱三太子交朋友……
那個朱三太子留著明朝的髮型,非常嘚瑟的漫步在街市上……
所有人都知道那個朱三太子住在哪裡……
我看過無數古裝電視劇,哪怕是雍正和年羹堯搶女人,諸葛亮死在小喬懷裡,也是一笑而過。唯獨這個,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非常難以忍受,世上竟有如此不知死的傢伙……
莫名的就覺得導演是弱智。因此放棄了這部電視劇。《楚漢傳奇》里一個太監跑來給趙高報信:不好啦!不好啦!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啦。
你妹的起義了,不是應該造反了么?你有沒有點立場啊,小太監!?
楚雨蕁。。。「蕁」這個字讀作xún時,只有蕁麻疹的意思。。。電視劇里說她名字的含義是蕁麻草,此時應該讀qián。。。
還有甄嬛。。。嬛這個字有3個讀音,讀作huán時,應該表示書籍很多的地方;讀作xuān時,表示女子柔美輕盈;還有一個qióng音,表示孤獨無兄弟。明顯這裡應該讀xuān。。。據作者說貌似後來為了推廣小說電視劇,huán就huán了。。。好吧。。。。O_o
——————————更新分割線—————————
吶~評論區有的小夥伴表示質疑,這我就得拿出證據了不是~(☆_☆)
1.蕁用於「蕁麻疹」這個詞時,應該讀xun,但如果讀qian也可以,這是舊時的用法。現代多用xun。
但是!!!劇中明確說這個名字表示「蕁麻草」,不是「蕁麻疹」(想想誰會起名字用這個含義→_→。。。)所以用於這裡的時候,就只能讀qian了~至於楚雨qian這個名字好不好聽,就不怪詞典了~ @( ̄- ̄)@
2.甄嬛裡面說明了,她的名字出自「嬛嬛一裊楚宮腰」,這句話中「嬛嬛一裊」即表示女子體態柔美,「楚宮腰」是楚王喜歡腰細的妹子,於是妹子們就都把腰勒住。。。所以這句話正說明了此處嬛字表示女主體態柔美,讀作xuan咯~O(∩_∩)O
3.還有那啥,我不姓万俟-_- 這個id純屬就是覺得這個複姓挺特別而已~姓万俟的也不只有壞人嘛,可能因為万俟卨是這個姓,而且臭名遠揚。。。比如万俟普和万俟詠,人倆就是不錯的~ O(∩_∩)O
我沒有和太后有一腿
我沒有和太后有一腿
我沒有和太后有一腿。
皇帝的帽子是黑色的,不是金色
皇帝的帽子是黑色的,不是金色
皇帝的帽子是黑色的,不是金色
在我明,金色是死人戴的。
在劇里不要過度西化
在劇里不要過度西化
在劇里不要過度西化
大人在清朝以前是父親的意思
大人在清朝以前是父親的意思
大人在清朝以前是父親的意思
我明和朝鮮其實是父子關係
不是兄弟
聖旨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太祖真不是那張月牙臉。
你忙吧,我吃檸檬。
——分割線
評論區統一回復一下。
我沒有收戚元敬的海狗腎!!
我沒有縱慾過度!!
痔瘡是因為坐久了!!!
不要污我清白啊摔!!
什麼都不說了,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宮女的事情。。。
陪著我那個十一二歲的表妹刷了一下午的宮斗劇。。。
關於宮女我真的真的很想吐槽啊!
只說清朝孝庄皇后之後的宮女吧,之前的我也不太清楚就不誤導大家啦!
1.
一言不合就打臉。
實際上,清宮廷一般來說都不會打宮女的臉的,臉是一個女人一輩子的倚仗。除非宮女做了極其下賤的事才會被掌嘴,宮女們私下裡發生爭執、姑姑們教導剛入宮不久的小女子也不準打臉,否則被掌事的知道了告訴了總管太監,就免不了一頓訓斥,宮女被打了臉也可以找那個太監討公道的,雖然沒什麼宮女會多此一舉,但也側面說明了宮女一般來說是不會被打臉的,被打臉了就是說她是個最下賤的東西,大概是對宮女子最大的羞辱了。
2.
穿戴妝容
電視劇里的宮女往往髮型精巧,頭飾華美,衣服貴氣。
但是實際上整個宮裡除了嬪妃太后,所有的宮女,無論是伺候誰的宮女,通通一個模樣的衣裳髮飾。一年四季由宮裡賞衣服穿,每次賞四套,底衣,襯衣,外衣,背心加起來算一套。衣料是春綢、寧綢為主,也有紡綢。一年兩種顏色春夏是綠色,秋冬是紫褐色。綠色可以是淡綠,深綠,老綠,但是不能太艷太奪目。整件衣裳能滿足女孩兒愛美的地方就是在領口,袖口,褲腳處繡花,但也要簡單雅緻,寥寥綉一兩朵花罷了。
髮型就是一根烏油油的大辮子,辮根扎二寸長的紅絨繩,辮梢用桃紅色的綯子系起來,留一寸長的辮穗。
頭飾就是一朵剪絨的紅絨花。。。
衣服都這樣了就更別提妝容了,描眉畫黛,胭脂抹紅絕對不允許,白天就是在臉上薄薄的塗一層粉,晚上就不同了,不僅在臉上,還要在脖子,胸腹,脊背處塗香粉,尤其是脖子和臉要塗的厚厚一層,要的就是讓皮膚潔白細膩,而不是浮在表面的慘白。像一塊溫潤的玉一樣由內而外,而不是表面光鮮實則刺眼。怎麼說呢,就好比現在不太會化妝的女孩兒塗粉後面色慘白,表面一層白,但又看得到內里的衰黃黑皮,臉與脖子處一道明顯的分界痕迹,再丑是沒有了,這樣還不如不化。
這樣子做不僅是為宮裡省下一大筆銀子,主要還是讓宮女們少招惹是非,免得她們動了不該動的心思。銀子還是小事,畢竟宮裡頭最不缺的就是銀子。最重要的是整個宮裡只有皇后,妃嬪等可以穿紅戴綠,反襯她們的嬌艷,宮女打扮漂亮了,壓了主子的風頭就是奴欺主。
對於愛靚的宮女,自有法子對付,讓執法太監把褲子褪下來,露出白屁股,一點情面也不留的。然後挨竹板子,打死也不準叫出聲,出聲了就自求多福吧!
3.
吃食
常見的就是她們吃個饅頭草草了事,但實際上她們的吃食比得上一般的富貴之家了。宮裡上上下下都嚴格的按照季節來吃食物,初一,吃盒子菜,一個大盒子里放十二,十六,十八個不等的琺琅盒子,裡面是細絲醬菜,熏菜,如青醬肉,五香小肚,熏肚,熏雞絲等,五月有各種餡的粽子,八月各種月餅,九月重陽有花糕,十月半後每天多了一個鍋子,什錦鍋,涮羊肉,山雞鍋等等。夏至有水晶肉,水晶雞,水晶肚等,夏天有冰鎮飲食,像甜瓜果藕,蓮子洋粉攥絲,杏仁豆腐,荷葉粥啊之類的。除此主食之外,瓜果梨桃花都是按月有分例的。
對啦,她們夏至到處暑,每人每天一個西瓜,但是不能吃太多生冷的東西,怕出虛恭,所以宮女們會站在下房的石頭台階上砸西瓜玩……就連她們喝粥的米都有講究的,各種米都有,其中一種紅稻米粥用的米是拿溫泉水養的。。。
早餐是香油酥圈,馬蹄燒餅,麻醬燒餅,炸三角,肉末,炸卷果,香菇麵筋,臘羊肉,酥蝦之類。
午餐是八個菜,常見的有獅子頭,燒排骨,黃燜雞,溜雞脯,抓炒肉之類。
晚餐主要是吃麵食,菜和中午的差不多,只是米換成了面……
晚上還有加餐,麵茶和小吃,奶茶,杏仁茶,牛髓炒麵茶,八寶麵茶,餛飩,還有各種老北京的麵食點心。
重點就是吃雞吃鴨都算粗吃,上不了檯面,且不說那還是幾百年前,就現在來說也不是普通的小康家庭能做到的,頓頓精細。
4.
行走
電視劇里經常看見宮女鬼鬼祟祟的一個人在宮裡跑來跑去的。。。
但宮女進宮的第一天姑姑們就會警告她們不許離開宮門一步。
無故離開宮門,在宮裡亂竄或者去了別的宮門,不是發配邊疆就是殺頭,只有這兩種結果。
而且她們奉命取東西送東西也不是一個人行動,是一對一對的,就連去親屬探望也是老太監領著她們,絕對不可能出現什麼一個人的情況。
5.
讀書信
那就更不可能啦!宮女是絕對不允許識字的。她們的地位比太監還低一等,太監有可能在宮裡學認字,宮女絕不可能。她們只有做不完的針線活,有個專門的教習姑姑,誰要是做不好那就免不了一頓打。
最後還說兩個,關於皇帝寵幸妃子的事情,一為背宮,二為走宮。
背宮,就是皇上翻牌子,翻到哪位妃嬪,太監就持著燈籠去召喚,妃子稍加修飾後,貼身侍女護送,太監引路進入皇帝寢宮的偏殿,在這裡盥洗梳妝後脫掉衣服,喊聲承旨,再有太監背到寢殿,僅僅幾步之遙,絕不會背著妃子到處跑的。
走宮,則是皇帝將妃子當成心愛之人,在他處理政事的屋子裡把妃子召來,但宮廷是禁止妃嬪出入這種地方的,於是,被召的妃子就會女扮男裝,辦成少年公子的模樣。絕不可濃妝艷抹大模大樣進去的,那就是違背老祖宗的規矩,到時候第一個處罰妃子的人就是皇上。
妃子到了可以捧硯磨墨,可以談天說地,下棋,研討詩詞書畫,但絕對不可以談朝政,一點點都不可以涉及,皇上問也不能說,更別提什麼給皇上出主意了,真要說了只怕最後是難逃一死喲~
PS:
是在一些書里看的啦,具體什麼書我也不太記得了,有些是文獻資料有些是雜記,看書的時候拍下來然後答題的時候翻出來的幾年前的老照片。。。
《宮女談往錄》應該是有的,因為我昨天晚上略翻了翻這本書,發現大部分都找得到~
我看書很少記書名啊,那麼多書名,有些關鍵字還差不多……
我就懶得記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