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藥物研發由歐美壟斷的格局?

中國葯企眾多,到研發投入及研發成果令人堪憂。 中國藥物研發領域是「坐享外部企業科研成果」,還是「面臨巨大的隱患」? 中國多數藥學專業畢業生,是否面臨「就業難」或者「身懷絕技、無處施展」的尷尬處境?


嚴格來說,藥物研發並不能說是由歐美壟斷的,而只是由少數幾個企業壟斷的。歐美普通的中小葯企研發新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誰也逃不開高投入高風險高淘汰低產出的生存壓力,就算時來運轉也有可能會被巨頭買掉哦。我們來看一些fda的數據吧~

所有獲得過fda批准的葯企中,大多數企業(152)只獲得了1枚new molecular entities (NMEs)批准,67家獲得了2-5枚,45家獲得了6-20枚,14家獲得了多於20枚批准,6家獲得了大於50枚的批准的成就(拔得頭籌的是Merck,拿到了63個)。而獲批和實際控制藥物的企業出入甚大,也就是說,存在著很多的兼并,收購或授權行為。我們可以看下圖,紅色代表NMEs原創企業, 而藍色代表的是實際控制企業。五大巨頭實際控制了多少呢?Pfizer 198個 ,Merck 106個, Novartis 98個, SanofiAventis 84個,GSK 79個 ,控制了40%的NMEs。如果按前十大企業來算比例,則控制了超過三分之二的NMEs。

只有少數翹楚企業可以取得這樣驚人的成果,站到了富可敵國的高度。而我覺得其中原因也很簡單。

  • 起步早,底子好。
  • 大吞小,買好苗。
  • 定價高,專利保。

擁有的新葯在專利期內賣高價,積累下來的利潤和資金用於新一輪的藥物開發或併購,得到新的新葯批准……如此循環嘛。人家早早結束工業革命開始科技興邦的時候我們還掙扎在生存線上,循環中起步早已經錯過,積累的進程不如那些壟斷企業也算情有可原吧。

據某在輝瑞的不可靠童鞋吐槽,輝瑞每天的研發投入是2千萬刀,這麼多錢很可能一天下來就打水漂玩兒了。對比國內藥物研發做的較好的企業恆瑞,2013年的營業收入為62.03億元,如果我沒算錯,差不多夠輝瑞研發用50天。

關於畢業生的問題嘛,身懷絕技無處施展也不太可能吧。其實這幾年有不少早期出國留學,又在巨頭企業摸爬數年的海歸人士回到國內創業。雖然不知道前路會怎麼樣,至少這也是個不錯的轉變不是嗎~

文中數據和圖表來自:
Kinch, M. S., Haynesworth, A., Kinch, S. L., Hoyer, D. (2014). An overview of FDA-approved new molecular entities: 1827–2013. Drug discovery today, 19(8), 1033-1039.


一開始方向錯了,就不怎麼能看到希望。
只說一個數據,全美藥廠數據大概是1k多家。
這是什麼概念?大概在沿海,一個省都不止這個數吧。
這說明什麼?一說明美國玩葯的門檻高,你沒有幾個billion就不要進入這行了;二說明別人大魚吃小魚階段高就過了,不光是不差錢,還不差技術和人,底子厚,怎麼玩都行;三、整個玩葯的流程已經很成熟,你先研發出來,你是1類,你就屌爆,你還可以各種專利組合一起吃差價。

以上,在天朝哪塊對得上?
天朝基本上是有點錢就可以開工生產。仿製葯做爛了,現在更多的應該是搶3類首仿,或者玩me-too。
其本上整個行業都在關注別人吃剩下的,誰有時間認真玩葯?認真的都玩死了,剩下幾家,在一群運營公關的企業里廝混,怎麼看怎麼不搭。
別的企業什麼研發大方向早就確定,已經請了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在精細化分工上玩了數十年。你召幾個應屆生,打出口號是在幾年內超英趕美……你以為你是小米??你賣葯,飢餓營銷試試。

至於題主說的「身懷絕技、無處施展」,我只能說,你想多了。


一直在醫藥行業,簡單說說個人看法,關於壟斷,贊同高票的童鞋的觀點,醫藥研發本身就是個極度燒錢且極度耗時的工作,行業有一句話,研發一個新葯平均需要花費十年,十個億(美元)的代價,如果沒有雄厚的資金基礎是沒辦法談研發的。剛畢業後在國內醫藥研發十強企業待過,之後又轉做獵頭,做的是醫藥行業,對行業了解也算比較多,個人覺得中國不是沒有實力和錢去做醫藥研發,而是有這個實力和金錢的企業並不太願意蔣資源投入在完全意義上的新葯研發,因為成本太高,風險太大,國內大的醫藥企業在研發項目會更多的在仿製葯上,尤其專利即將到期的重磅炸彈是首選,因為這類葯藥效明確,市場巨大,風險低,利潤高,應該是國內企業研發時首選的項目。而真正意義上的新葯研發項目需要很多探索,項目進度一般都非常緩慢,我參與過一個此類項目的研發,在做了一年後,該項目停滯,原因是所做的篩選模型出現很多假陽性和假陰性,幾個推到臨床的化合物最終也都證實沒有效果或者毒性太高。另外提一點,國內做研發人工成本相對低很多了,也是一種悲哀吧。另外提一下,醫藥研發有一種新模式,很多小團隊其實在早期發現新目標化合物做出很大貢獻,而這類企業由於資金限制基本都只是研究臨床前,而後期可能將項目賣給大企業,或者以別的方式合作開發,應該是存在眾多併購的原因,很多併購只是看上某企業的一個化合物而已。國內先聲葯業在做百家匯項目,就是希望調動小團隊的靈活性,希望在創新上有個突破。
手機碼字,臨時起性回答的,回答的比較隨性也比較主觀,樓主見過就算了哈。希望對你理解這個問題有幫助。

五一假期更新
忘了樓主關於就業的問題,同樣是手機碼字,別在意細節
同學圈基本都留在醫藥行業。主觀感覺就業沒有太大壓力。就業的同學大部分還是去類似葯明康德之類的公司做合成,藥廠是另外一大去處,做質量的,分析的,合成的,銷售的都有,招收人數應該最多,類似輝瑞等外企在本科基本都是要銷售的多,基本不可能進研發。跟我一樣畢業後就進入國內排名靠前的醫藥公司的研發部的本科生極少,後來了解研發部招聘比較喜歡直接從葯明康德等外包公司招聘有經驗的研發人員。
說說我們研發部組成,沒有查閱以前資料就說個大概,我們算研發分部,研發部總負責人下面有個研發總負責人,下面分兩個項目組各有一個組長。最上面的兩個人都是海歸博士,組長一個是國內知名研究所出來的博士,另一個工作經驗豐富有點關係,所以沒有典型性,不說。我所在的項目組裡有一個北大博士,我在內的兩個本科,其他5個有三年工作經驗以上的碩士,還有一個剛畢業的碩士。應該說學歷上在國內是很牛的配置。硬體不說了,要啥有啥,好像就是核磁到我離職的時候還沒配置,其他基本公司都會滿足你的要求。最悲哀的也是讓我離職的原因就是行業薪資很透明,三年碩士工資是比剛畢業博士低的,本土博士想上去很難,本科生全公司就一個人進入中層,高層基本就是海龜博士。本科工資是碩士一半,碩士是博士一半大概這樣,有一定出入,博士我那年剛畢業一萬出頭。其他自己猜測。福利我們公司相當好,基本每個月發多少工資都可以直接進存款,如果你沒其他自己的活動。同學說他們公司差很多了。
手機碼字沒太多邏輯性。最後想到一點,碩士和博士做研發的比較多,有些情況他們比較清楚,我做完研發做醫藥行業獵頭,現在做監管,應該整個醫藥行業產業鏈好多崗位都接觸過了,會有一些感性認識,有興趣可以繼續交流。說的淺顯,知乎大神別挑我毛病。


才疏學淺,且和工業界疏離多年,試基於個人有限經驗談談體會,歡迎討論。
諾華去年(14年)在新葯研發中的投入是99億美元,國內數據我不清楚,但是原研葯從來都是高風險的,在企業財力有限而且市場需求迫切情況下,仿創我認為也不是不行的,當然從長遠看,有自己的專利當然是極好的。
我不認為藥學類畢業生存在就業難問題,君不見大生科畢業生不都在各行各業找到工作了嗎?(玩笑)實際上從廣義上來講的藥學類畢業生需求是巨大的,自主創業也可以,只是看個人的選擇罷了,放平心態,練好技能,在哪裡都能開創出一片天地。


這就跟富二代能創業成功窮二代很難創業成功一樣,因為你沒有失敗的資本啊

一個化合物買過來好幾十萬

開一期項目好幾十萬,II,III期做完快了兩年多好幾百萬。而且開始做之前你不知道哪個最後會成功。

最後盲底一開發現藥物不行這企業股價就70%不見了~(國內哪個什麼啤酒企業做疫苗做到III期-上市前最後一步的時候發現是陰性結果葯沒用,哪股價掉的哦~)

大企業同時捏著好幾個產品一個不行還有另一個么~人家不至於做完個個都是不行的

問題是國內企業玩不起啊~

光是這回報周期就夠喝一壺的更何況還有失敗的風險~

老實做原始積累把仿製做到溶出一致才是前途吧~國內某些小藥廠那個仿製葯拿出COA COC來看看溶出簡直是逼的我自從幹了這行簡直不敢給家裡人買仿製葯吃......去SFDA聽培訓人家培訓老師自己都不吃仿製葯,這玩意能有前途?


首先,的確承認歐美醫藥企業在新藥方面,特別是新化學實體(NCE)方面領先於其他國家。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優勢,正如上面知友所說的,一方面是起步早,一方面是投入大。
1、起步早。以下是全球幾個知名葯企的成立時間,輝瑞1849、默克/默沙東1851、GSK1715、強生1886、諾華1758、諾和諾德1923......起步早不單單意味知道藥物的研發流程,更意味著可以參與制定規則,鞏固他們在製藥行業中的地位。
例如ICH,除了三個醫藥官方組織(FDA、 EMEA、厚生省),還有三個葯企組織(歐洲聯邦製藥工業協會、美國藥品研究和製造商協會、日本藥品製造商聯合會)。而又以美國藥品製造商協會為例,裡面成員包括阿斯利康、輝瑞、強生等巨頭。這樣,他們在規則制定過程中有足夠的話語權!

2、投入大。所有這些醫藥巨頭,除了自身的研發能力強(捨得花錢買設備、請人),還通過兼并其他有前途的小企業,獲得產品。例如

輝瑞支付了8750萬美元的預付款獲得荷蘭AM-Pharma的一部分股份,這家公司正在開發一種用於敗血症相關急性腎損傷(AKI)的藥物。

PS:製藥巨頭間的兼并近十年也十分多,例如輝瑞兼并惠氏,阿斯利康收購BMS、賽諾菲收購安萬特。
--------------------------------------------------悶騷的分隔線-----------------------------------------------------------------

個人以為,製藥巨頭現在大了,其實研發效率也是越來越低。小公司的話,由於沒有那麼多行政考核,出成績也越來越容易,最典型的是吉列德的丙肝Sofosbuvir,超越立普妥,2014年就銷售了24e美刀。

中國的製藥企業,模式也有像歐美製葯巨頭學習,規模也不斷壯大。如恆瑞、先聲等,一類新葯種類也不少了。個人認為,中國的製藥企業會在這幾年不斷兼并,通過新版GMP和《環保法》淘汰一批落後產能。到那時,也會產生研發能力強的製藥巨頭。


沒什麼不好的。美國創造了全世界大部分的新葯,但美國的葯價仍然是最貴的。

我倒是很懷疑那些叫囂著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的是什麼居心。他們是不是想著國內企業開發出原研葯以後可以用行政手段壓價?反正在他們看來葯企賺錢是原罪,國內的葯企就活該做肥羊。

恕我直言,抱著這種想法中國永遠不會成為製藥大國。人家葯企也不傻。


因為錢不如人家多,也就沒有人家敢花,這好像是很正常的事情吧。昨天剛能蹣跚學步,今天怎麼可能登堂入室,從仿製和積累到自主創新總要點時間這才是正常規律吧,人家走這條路已經走了幾十年,咱幾年就想超英趕美……「身懷絕技」?您太高看我們了,在實踐性如此強的學科中,一個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真的懂得很少很片面,四年甚至七年讀書上課實驗室就可以練成國內企業都供不起的「絕技」?就是小說里這等好事還要主角光環籠罩呢……


中國有超過6000家葯企,包括一些中藥企業,中藥飲片企業。整個製藥工業總產值只佔GDP的5%左右,遠遠低於房地產。而歐美髮達國家醫藥工業為GDP的貢獻通常在15%~20%。可見我國醫藥工業還處在小而分散的地步,而歐美髮達國家早已經完成了兼并整合,步入到幾家製藥巨頭爭霸的年代。每年巨頭製藥公司的研發費用都夠打包買好幾家中國製藥企業了。當然歐美也有好多小葯企,大部分沒幾個人,主要依靠外包公司協助研發,一般如果研發有個好的苗頭,都被這些製藥巨頭直接連公司帶人一塊買了。
在中國真正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比如做的好的有江蘇恆瑞,四川康弘等。大部分企業還處在銷售原料葯,仿製葯的階段。雖然現在大些的公司逐步重視研發,每年開始往研發投入許多資金。但和歐美葯企相比還是差的很遠。畢竟新葯研發周期長,投入資金大,國內企業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我們的監管機構CFDA和美國的FDA,歐盟的EMA相差也不是一點半點。
隨著國家的重視,生物醫藥工業作為戰略性發展方向,我覺得還是很有希望的。現在很多千人計劃的海歸人才回國創業,或者加盟製藥企業,現在的中國醫藥工業正快速發展。這中間,一定會淘汰很多沒有實力的企業,逐步的兼并整合。在國家的保護政策下,幾十年內還是有可能出現一兩個國內的有研發能力的製藥巨頭。能否出現國際級別的企業估計還很難,畢竟FDA和EMA的臨床試驗和註冊上市還是要比國內複雜和嚴格很多。
藥學專業的學生依舊高不成低不就,至少就業率很高,起碼可以去做醫藥代表或去藥店賣個葯。唉,不說了,都是淚。


上面談得都挺多了,資金、人才、投入等等。換個角度吧,想想看花了15億美金,花了10年時間,研製出來個藥物,美國允許你一顆要賣1000美金,還能進醫保,中國你一顆葯賣100人民幣,物價局都要殺了你,更別談醫保了。請問,你會去做研發嗎?


瑞士中型企業小蝦米來貢獻一下,轉載請私信,尊重原創。

大致分類一下top10 製藥公司的分布

大家舉了大量美國的數據,美國就是製藥行業老大,(人家是世界老大好不好&<&<), 美國醫療消費也是老大,這是一個正反饋。新葯葯價高,看病貴 - 醫藥行業發達 - 促進新葯研發 --》

瑞士作為有錢低調的小國,製藥企業貢獻了4%的GDP, 名副其實支柱行業。普遍總結的原因是:有錢有人。「有錢「 ---大量科研投入,科研人員的平均工資大概不低於美國。Basel被稱為生命科學城 (Life Science City)。「有人」--- 瑞士作為中立國,低稅收,非常安全,吸引科研人員定居,可能唯一的缺點是無聊。

傳統大牌英法各有一家,不過長期來說要看癌症和免疫療法能不能有所突破。曾經日本Takeda也進過榜單,這幾年落榜了。

很多人說有錢最重要,可是也沒見得中東土豪收購幾個葯企(可能我孤陋寡聞,歡迎扔磚)。人才也是很重要的,既要培養本地人才,也要對國際人才有吸引力,感覺祖國這兩點短期都很難做到。不像互聯網,娛樂行業,國家說發展就硬是能拉起來,這些行業的回報快且中國潛力大。如果想大力發展製藥,起碼得有個年輕的屠奶奶,和一個眼尖手快的中國公司把專利買下來,並願意投入至少n個小目標直到上市都沒有一分錢入賬。想到有這麼多條件,我還是去洗洗睡了。


中國多數藥學專業畢業生,是否面臨「就業難」或者「身懷絕技、無處施展」的尷尬處境?

樓主想多了,輝瑞里有成千上萬的歐美大牛校畢業的生化藥學畢業生。天天吭哧吭哧的搞研發,仍然從Viagra之後再也沒有弄出一個Blockbuster。

輝瑞員工飄過


看問題應該向大的picture看一看,脫離藥品行業向上看,就會發現所謂的壟斷都是發達國家。他們的特點其實很簡單,就是有錢。我們之所以沒法研發新葯,說白了也很簡單,就是沒錢。

拜耳之類的企業,投進去1個億美元,發現這個化合物不行。好那我們放棄這個化合物,科學家之類的停下來,轉向別的化合物,企業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中國隨便一個企業,不論多大,投出去一個億美元,然後說這化合物不行。這後果輕則負責人滾蛋,重則企業消失。不論民企還是國家都沒法承擔這個後果。

這麼比下來說中國藥物研發不行,就是因為窮嘛。

至於藥學專業的學生,本科畢業的話,英語好就能找到好工作。研究生或者博士,英語好有好文章也能找到好工作。當然和IT金融是比不了,但是也不會太差。所謂就業難,無非是你自己不行而已。那些真的身懷絕技的人,幹什麼都能掙很多錢。


不是歐美的壟斷,而是國內沒錢投資。能抄的抄,不能抄的買,買不到的就開會,開會解決不了的就領導拍板。哪有閑錢去研究這些。


從就業說起,其實國外大葯企研發促進了我國藥學高級人才的就業,起碼有人重視研發呀,葯明康德就是為國外大葯企做外包的企業,從合成新化合物,到最後臨床試驗都能一把包了干,類似於蘋果手機在國內生產,賣向全世界,利潤給了蘋果公司 一樣


如何能擊敗用全民醫保托底的科技點啊!


藥物研發是一項風險極大的工程,一個新葯上市需花費10-15億美元,超過10年的研發周期。這是一般中小企業無法承擔的。當然,風險大,回報更大,這便是一種良性循環。藥物研發僅由少數巨頭推動,每年FDA批准上市的幾十個藥物大多是由那麼十幾家企業研發的。實際上,排名世界幾十位的中型葯企研發能力依然不足,本質上是受企業營收限制的。當前國內葯企尚不具備高投入研發能力,但是可以立足仿製葯,積累研發經驗和資本,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國內創新藥物研發的春天必將到來。


發表下個人見解,歐美壟斷已為已成必然。我們還在吃鴉片處在積貧積弱的近代的時候,那些個巨型大機器什麼輝瑞、默克、羅氏就開始起步了。長期的經營,科研投入,產出,他們已經形成了高投入高產出的循環;再加上他們總是兼并小的厲害企業,實力日益增強。
藥物研發歐美壟斷已為現實,但也不要自暴自棄,不思進取。我們可以發展外包服務,葯明康德做的挺好。


然而我大中成藥表示不服


1.堪憂=令人擔憂。第一句有語病。
2.對畢業生而言,找工作不難。同時,身懷絕技的永遠是少數人,不是大多數畢業生,這些身懷絕技的少數人當然有處可以施展。
3.外企呢,基本上都是美國葯企,再加上一個美國葯企作風的GSK,所以我真心覺得這個問題起碼90%的國家的人都會問(☆_☆)
4.壟斷不是一日而成,這些個公司哪個不是歷史繁雜一路競爭到了今天,簡單說它們藥物研發方面從先導物發現到臨床,資源方面人才吸引市場推廣無不經驗累累,這是極難超越的。
5.自主研發當然重要了,我們總不能一直me-too吧,隨著專利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在新葯開發上愈來愈重視。同時,仿製葯也是必要必需的,這對打破壟斷有助力。
6.科研就是燒錢的事。我國的確葯企眾多,哪個國家都是,但搞創新做研發的基本都是那些巨擘的事,其他的跟著玩兒玩兒。這很正常。恆瑞啦,華潤啦貌似也不錯啦。同時,我們的總體水平比不上美企,這也是事實,任重而道遠,諸君努力。
另,企業的核心是利潤,FDA一年批新葯撐死了超不過30,而CFDA一年3萬都有,所以好多葯企憑著這些個亂七八糟的賺個盆滿缽滿誰還想費力做一類新葯。


推薦閱讀:

TAG:藥物研發 | 藥學 | 藥物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