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援助如何影響援助國和被援助國?
在《國際關係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閻學通,閻梁著)一書中,在講到國際關係中非零和博弈的部分的時候,提到這樣一句話:
"援助國如果不為其提供援助,援助國將要遭受更大的損失"(P152 )
但是之後沒有對這句話做出詳細的解釋。
請問知乎上的各位大大們,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謝謝!
1、二戰之後國際援助的目的有很強的政治性,比如馬歇爾計劃。但是20後半段援助開始越來越多的呈現出人道主義色彩。尤其是曾經的殖民國家對其殖民地的援助(這個算是國際援助的特點之一)。
2、再說一下國際援助的分類(我不是在扯犢子這對本題真的很重要)。
國際援助按分類角度不同可以分為官方援助和非官方援助,多邊援助和雙邊援助。我想題主討論的國際援助應該是官方援助。今年來很多NGO給各個不發達國家的援助程上升趨勢,最著名的比如蓋茨基金會。但是相對於官方援助來說,非官方援助的總量還是很小的,其次大多非官方的國際援助都體現了人道主義色彩。因此我們不討論非官方的援助。
好的,官方援助,或者說官方發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id,你可以去世界銀行的資料庫看這是怎麼算的,比如純捐贈和比例不少於多少的低息或免息貸款就算。。)在過去主要以雙邊援助為主。這裡就要提到我之前說的,曾經的殖民國家對其殖民地的援助。而多邊援助,主要的發放機構是世界銀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
3、所以我說的主要是官方發展援助。
@VeMoggie 主要講了這個援助對受援助國的影響。
我是學經濟的,我說說經濟學角度對這個問題的想法。
1、經濟。 很多學者都有研究國際援助對受援助國經濟的影響(或者說國際援助能否促進經濟增長)。答案都不一樣。我們很難說受援助國的貧困或繁榮是不是由國際援助造成的(即因果關係)。但是很多實證研究的結果是:有的發現國際援助對經濟總體呈正向的影響,有的發現總體呈負向的影響。所以理論回答應該是有正有負,至於channel那肯定有很多。比如可以參見VeMoggie同學的回答。
2、制度。 我這學期做的學年論文就是國際援助對受援助國制度的影響。我取了22年140個國家和地區的面板數據,回歸結果發現這個影響是負的(我選取的衡量制度的變數是ICRG的綜合風險指數,其下包括政治風險、金融風險和宏觀經濟風險三個大類)。Channel可能有很多。比如在國際援助理論中一個很有名的是1957年Friedman在Yale Reviews里提到的Aid dependence, 即受援助國如果過分依賴於國外的援助來作為其財政收入的話,受援助國政府會失去為本國企業創造良好條件的激勵,進而對加強對援助的依賴,同時滋生政府的腐敗,由此援助本身對受援助地區的制度水平產生不好的影響。
3、文化。制度是可以量化的,儘管不能避免主觀性。比如我們衡量政治風險,可以從民主、官僚素質、公民自由等很多方面去給一個國家打分。但是文化這個東西實在是沒法量化了。。受援助國的文化肯定會受到援助國的影響。但是怎麼影響。。經濟學就很難回答了。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改善國際援助的效果, 世界銀行開發了一個叫做CPIA(country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assessment)的指數。過去,一個國家在發放援助的時候主要是問我援助了你你能有什麼樣的表現,如果你的許諾比較好,我會給你比較多的援助。但是後來大家發現這個辦法不好用,有的國家瞎許諾。所以CPIA問世之後這個方法就變成我用這個指數衡量你這個國家的表現,如果你的能力比較好,運用援助的效率比較高,我就給你更多的援助。這樣一來會給受援助國政府很多改善的激勵。
至於援助對援助國的影響。
經濟學家有很多關注援助國把援助發給誰的問題。給你推薦一篇 Alberto Alesina, David Dollar, "Who Gives Foreign Aid to Whom and Why?",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5: 33–63 (March 2000)
題主問:
"援助國如果不為其提供援助,援助國將要遭受更大的損失" ,這句話本意應該是援助國對受援國的援助可以幫助當地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反過來也會對援助國本身產生正的影響。因為一個地區的發展本身會對其他地區有正的外部性。
然後對於援助國來說,拋開其本身的政治目的不談,如果援助本身並不能提高受援助國的經濟社會水平的話,那麼援助還不如不援助。比如我上邊談到,如果援助使得受援國的政府對援助產生了依賴,很可能會進一步滋生腐敗,使得受援國的制度水平進一步下降。這樣接受援助的國家的地區很有可能會進一步的輸出貧困和動蕩。這也會對其他國家產生負面的影響。
所以閻我認為閻學通的這句話「援助國如果不為其提供援助,援助國將要遭受更大的損失」並不全對。援助對援助國的影響是好是壞,還要看受援國的情況有沒有沒有通過援助得以改善。
現在發放國際援助的國家已經不再只是發達國家了。中國給很多的非洲國家發放過很多援助。發達國家的國際援助歷史較長,體系相對完善。我們的援助雖然剛剛開始,但是數額巨大,管理和操作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果我們在援助的時候只管給錢不問後續,那麼援助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強答:舉兩個例子
1. 在東非 日本政府與 肯亞 烏干達 盧安達等國簽訂了 優惠協議 ,每年把自己國家 回收的 報廢車 翻新後 ,以低廉的價格,投放到非洲市場,一般年限在10年以上的車,價格在5-12 萬區間就可以買到,15年以上的 2-5 萬 。車況還是挺好的,還都是日本原裝車,好的情況可以再開20年。
結果呢:東非汽車市場基本被日本車霸佔,乘用車佔95%,商用車佔40% ,靠每年賣配件,就足以大賺 ,而且還完全控制了市場。
2: 東非很多國家 所謂的教材 是由 歐美 NGO 或 援助項目 長期提供的 。教學方法是按照 人家量身定做 的 。所謂的 我們從小孩抓起 ,你們的歷史 都是我們寫出來的!
結果:數學差 理工科偏科 醫學教材落後20-30 年 , 除了天天空談 管理 金融 法律 民主 人權 所有需要經濟基礎或技術基礎的 哪怕是 農業 林業 都沒有 ,機械 通訊 建築 化工 電力 交通 全部沒有 !所以後期的殖民統治,是看不見血的!
其他 ,還有什麼好說的 ?
首先我們來看一國政府或國際組織提供外國援助(Foreign Aid)的動機:
1. 幫助被援助國經濟發展;
2. 當某國遭受旱澇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時,提供人道主義救助;
3. 出於政治目的和戰略安排,比如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
4. 當某國發生暴亂時,幫助維持穩定;
5. 處理賣不掉了的剩餘物品(不是壞掉的或者殘次品),就當做做好事。
外國援助被期望產生的影響:
1. 通過提供資金、技術、實物援助,刺激當地經濟、教育、環境、健康發展;
2. 災後重建,包括天災、人禍。
但實際情況比較複雜,外國援助有積極作用,更有消極作用。一方面,外國援助可以幫助一國政府減輕經濟壓力,為一二三產業以及科教文衛事業提供技術支持。對於有改革意願的政府來說,相當於收到一筆不小的資助,改革困難程度也會降低。但另一方面,外國援助也可以被當做政府官員「肥水」的來源,相當於提供了一筆腐敗資金。在「需要靠外國資助來維持社會運行」的國家來說,通常政治、經濟問題也比較多且嚴重。這時,如果沒有外國援助,就需要靠自己破釜沉舟的勇氣推進改革,所謂「不成功便成仁」。但外國援助會減小這種改革的壓力,反而會讓政府有種「改革的事還能再拖拖」的錯覺,這便是外國援助對於政府/政治改革的消極影響。
其次,提供援助的機構組織通常會在被援助國設立代辦處,此時政府里那些比較優秀有能力的人就會被這些國際機構挖走(雖然可能隨著援助項目結束這些人還會回到原來的崗位,但。)這樣一來就降低了本國政府應有的質量/效率/能力(bureaucratic quality)並且,有時候因為捐款是碎片化的(UNDP捐一點,IMF捐一點,美國政府捐一點,巴菲特捐一點),處理這些捐款也需要耗費很多人力,這也會引起「挖人」、「增加成本」的後果。
再次,當一國政府被援助了之後(尤其是當資金量很大的時候),該國政府會傾向於(也許是被迫,這裡不討論動機)向提供援助的組織或國家負第一責任,而不是本國國民(即納稅人)。可以想像,此時政府會或多或少受到援助方的影響/制約,比如經濟政策、政治政策(最常見的如西方發達國家通過援助他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國政府的政策,外交談判時的拿人家手短、以及在國際事務上站隊;再比如中國向非洲提供援助以期團結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上獲得贊同票)如此,當一國政府不把納稅人放在政策目標受益人的首位時,政策就可能出現偏差,或損害人民利益。
最後,在研究了很多很多很多實例之後,學界發現,外國援助其實對被援助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管理(governance)都起到了消極影響。(An increase in aid, leads to a worsening of
governance)
【資料來源:Governance課のNotes in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New York University。剛在答題過程中參考筆記時發現今天考試其中一題還很悲劇的答偏題了,真是難過T_T 】
————————————
參考文獻:太多了,二十篇不止——Notes里引用了很多學者的研究呀。再說參考文獻附在知乎答案後面,除了裝高大上兼湊字數之外還有其他用處么lol
我沒看過這本書,不知道上下文是什麼。單單從這句話來說,在很多情況下(但不是所有情況下)是正確的。
比方說,馬歇爾計劃的核心目標並不是幫助歐洲復興,而是防止共產主義向西歐擴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美國不付出這麼大一筆援助,那麼最終美國受到的損失,顯然要比這筆援助的金額更大。
再比方說,美蘇在冷戰中都援助國很多非洲獨裁者。美國現在也一直在給埃及等國援助。這其實就是拿錢買政策。援助國出錢,買受援助國的政策,保證其在國際政治中扮演一個對自己有利的角色,或者在商務、貿易方面向援助國打開大門。很顯然,援助國認為這是一筆合算的買賣。有的時候,這是雙方雙贏。有的時候,在被援助國只有軍政府或者獨裁者及其周圍的小集團受益。這個問題在《獨裁者手冊》(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中有比較淺顯的講解。好問題。看到好多我認識的人都關注了這個問題。我拋磚引玉把。
理論上講,從國際貿易的角度(我想大家都不會認為國際援助就是單純的給落後國家一筆錢,更重要的是,有了這筆錢,他們能幹什麼),國際援助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經濟學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叫做凱恩斯,據說他預言了二戰的爆發。凱恩斯主要對一戰之後對德國的巨額賠款表示反對。從國際貿易的角度,巨額賠款不但使得德國的需要支付很多錢,而且也惡化了德國的貿易條件,因為它為了賠款,不得不保持貿易順差,也就要壓低出口品的價格,使得出口多於進口。
但是另一個有名的經濟學家俄林表示不同意,因為戰爭賠款意味著德國更窮了,而其他得到賠款的國家更富了,相當於德國對這些國家產品的需求降低了,而這些國家對德國產品的需求提高了,所以對德國來說反而有可能是個好事情。
這場著名的論戰甚至沒有得到不可重複的歷史事實的證實或者證偽,因為最終德國並沒有按照條約規定的苛刻條件賠償。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從貿易條件的角度,跨國的轉移支付,其影響是不確定的。
用一個單純的模型看,任何國家的進口產品、出口產品,其價格和產量都是國際上供求均衡的結果,收入的轉移支付顯然無法影響供給,而收入的轉移支付也許會,也許不會影響需求。
我們假設富國出口工業製成品,進口初級產品;窮國正好相反。當富國給窮國援助,富國的錢少了,窮國的錢多了,相應的,富國會減少其對工業製成品和初級產品的需求,而窮國會提高其對工業製成品和初級產品的需求。
1、假如這兩個比例是相同的,那麼無論是工業製成品還是初級產品的需求,都沒有發生任何改變,那麼富國給窮國援助,對於窮國的貿易條件來說沒有變化。
2、假如窮國對工業製成品的收入彈性更大,也就是窮國提高的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大於富國減少的工業製成品需求,那麼這項轉移支付使得世界上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提高了,那麼工業製成品的價格也就提高了。相當於國際援助使得富國的貿易條件改善了,窮國的貿易條件反而惡化了。有這麼好的事兒?
3、假如富國對初級產品的收入彈性更大,也就是富國提高的對初級產品的需求,大於窮國減少的初級產品需求,那麼這項轉移支付使得世界上對初級產品的需求提高了,那麼初級產品的價格也就提高了。相當於國際援助使得窮國的貿易條件改善了,窮國不但有了一筆錢,而且也有了更好的貿易條件。
某種意義上,第三種更符合我們的直覺,這也就意味著德國的戰爭賠款會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摧毀德國的經濟,而對落後國家的援助會在更深刻意義上改善他們的經濟。
(當然,國際援助對落後國家的影響,不單單是貿易條件,例如落後國家有可能存在所謂的貧困陷阱,他們自己是無法越過這個陷阱的,只有外來的資本的注入,才能讓他們擺脫這個陷阱;再例如國際援助通常附帶一些條款,例如督促落後國家政府改革,或者規定這些援助只能用於什麼什麼,使得資金的使用更有效率;等等。負面影響也會有,但是現在高唱一帶一路,亞投行,是不是說這個是反動的?)
看到有人質疑海地的問題。閱讀理解能力不夠吧,海地確實是拒絕了,主觀拒絕不代表事實上沒有國際救援進入啊。本來這個回答就是拋磚引玉,有些人何必帶有那麼大惡意和驕傲。
——————————
即便從政治角度看,也不能一概而論認為國際援助都是政治外交手段,是以利益為先的計算結果。
上面有答案具體分析了援助動機和預期目標了,舉兩個例子,拋個磚:
1.海地大地震的時候,海地拒絕了幾乎全部的外來援助,包括震後國際紅十字會的援助。這樣做的原因也很簡單,對於海地這樣的國家來說,一旦因為震後援助被其他國人扼住了三寸,也可能就再也沒有辦法恢復到一個自主地位了。因為當外來援助的人員,物資和資本介入的時候,同時援助國和被援助國力量懸殊,那麼援助國就有很大機會領導整個援助的進行,從而在所謂重建的過程中大量參與。因此海地的考慮也不能說是毫無道理。可是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國際援助都會是這樣的結果,更大的問題是,海地自身根本沒有能夠自主處理地震災害的能力,也就是說,海地在拒絕了援助之後,海地就陷入了孤立無援而束手無策的境地。我們很難說,一個長遠的不確定的負面因素和眼前的可見的負面因素,那個應該被優先考慮。
2.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中國也派去了救援團。12年汶川大地震,日本同樣派來了人手幫助救援。兩次都有聲音說,我們不要幫日本和不要日本幫我們。其實這兩個救援團的人數都是很少的,很明顯是出於人道主義和國際禮儀的幫助。同時「這也不是簡單的投桃報李,是出於人類共同體的感同身受。」
以上。
對外援助本質上是一種外交手段,外交相對於國家治理如同人際交往相對於個人生活,所以,想理解不援助造成的損失,就想像一下如果朋友生病不拎水果探望(人道主義援助)、追女生不送禮物(出於政治目的的援助)、見客戶不送禮品(出於經濟目的的援助)等行為的後果吧。
手機碼字,簡要回答。以戰後西歐為例,美國作為援助國,如果西歐各國拒絕美援,那麼歐洲各國是無法對抗蘇聯的,即使不直接武力削你,那麼通過和平演變,當時已是一片廢墟的歐洲各國可能早就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了,美國在歐洲將無影響力可言,可見當時美國援助歐洲復興,及歐洲各國接受美國援助是多麼重要。同理如果亞洲的日韓拒絕了援助國美國的援助,那麼現在亞洲的政治格局將是怎樣。最後舉個發生的例子,一戰剛結束,英法將德國壓得要死,法國更是直接開進魯爾掠奪戰敗德國,作為一直持大陸平衡政策的英國來說是不想看到法國獨大的,提出不要對德國那麼狠,要援助德國,但是德國拒絕了英國,後來德國爆發革命,民族主義爆發,納粹上台,直接反推英法,這就是被援助國拒絕援助國,而對援助國造成更大損失的例子。
看不少答案偏於理論,答主來快速舉例說明——北朝鮮。
假如我國不為朝鮮提供援助(減少一點都不行),恩恩就會鬧著要發核彈...就算恩恩不鬧了,恩恩沒了經費(經費減少),白頭山王朝垮了怎麼辦?北朝鮮內戰怎麼辦?到時站那邊?大量難民湧進東三省怎麼辦?東三省變成現在的歐洲怎麼辦?南北朝鮮又打起來怎麼辦? 到時站那邊?....
——太複雜。還是乖乖給恩恩錢吧,花錢買平安。
馬歇爾計劃也可以往裡套,當時白宮幕僚的恐嚇說辭是如果美國不提供援助,歐洲可能會赤化。以後收拾爛攤子花錢會更多。
同時,國際援助會帶給援助國經濟利益,如果不提供援助,就沒有這個經濟利益。比如我給你這筆款,條件是你得用這筆款專門買我國生產的東西,即使是援助國生產的東西要比受援國定價高。馬歇爾計劃就是這樣,給歐洲錢讓他們只能買美國產品,結果是振興了美國戰後的經濟,最大受益者還是美國。所以,國際援助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援助國。被援國也會受益,不過其受益可能要小。PS.答主喜歡恩恩的瑞士表。
援助國出錢,買受援助國的政策,保證其在國際政治中扮演一個對自己有利的角色,或者在商務、貿易方面向援助國打開大門
說白了就是利益~~~看一下利益的獲得和損失,自己找出一個平衡點來。
舉個例子,你小舅子買了房子,欠了銀行一屁股債,這時候,你作為姐夫,二話沒說,馬上帶上5000塊錢到丈母娘家,說剛剛知道小舅子買了房子,特地拿了5000塊來給小舅子裝修房子,然後倒苦水,單位效益不行,收入福利都不好了,股市也不行,還被套了好多錢,還有車貸房貸,孩子還小,沒人帶,夫妻兩個每天忙裡忙外。丈母娘一聽,拿了你5000塊,自然要做點什麼事情,於是就說,那明天把孩子帶過來,他們老兩口幫你帶,於是你假意推了幾下,就同意了。
回到家裡,老婆聽說你主動拿過去5000塊,想著你心裡還是有娘家人啊,於是主動去廚房做飯了,然後也不沒事找茬和你啰嗦了。
你回到書房,關起門來,打開股票賬戶,這個月又賺了10萬,雖然掏了5000塊,但是要等丈母娘開口,就不是5000能打的住了,裝修個房子,怎麼都要10萬,憑丈母娘那種疼小舅子的勁,怎麼都要向你借個3萬塊,然後老婆再向著娘家人怎麼都要多給1~2萬,到時候,只怕要掏5萬,掏少了,他們還不樂意,想5000就擺平,別想。而且錢還要不回來。
現在損失個5000,卻能保住其他的4萬5,還能把小孩送過去讓老人看,老婆還念著你的好。
這就是"援助國如果不為其提供援助,援助國將要遭受更大的損失"
所謂援助,就是金錢收買,名字不同,內涵一樣
如果你有個窮親戚,窮的揭不開鍋,你不接濟他,他沒有別的辦法,要麼去要飯,要麼鋌而走險違法犯規,當然,這還是好情況,他要是在你單位門口一哭二鬧三上吊你還上不上班?又或者你的仇人送給他錢,他轉身投入敵人懷抱,為虎作倀。為什麼不講道義?喂,老子都要餓死了還講什麼道義!
如此,當一國政府不把納稅人放在政策目標受益人的首位時,政策就可能出現偏差,或損害人民利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