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ku 做智能電視 Roku TV 的優勢是什麼,對國內機頂盒廠商有何借鑒?

At this year』s CES show in Las Vegas, Roku』s big news is that it』s going to be possible to watch those 1,200 channels without even paying for and hooking up that cheap little box. It』s going to work with TV companies to build RokuTVs. Roku will design the entire interface, as well as the super-simple remote control; essentially, it』ll be as if a Roku box sprouted a gigantic screen.Read more: Roku-Infused TV Sets Are Coming This Fall | TIME.comRoku-Infused TV Sets Are Coming This FallRoku-Infused TV Sets Are Coming This Fall

編譯新聞:Roku推智能電視平台 海信TCL加盟


Roku的優勢在於整合,是一個平台,有點類似我們國內說的入口。

就目前看其本身不提供內容,也不是內容服務商,就是賣硬體鋪量。但長遠看,鑒於Roku目前在美國的存量在OTT市場中是僅次於Apple TV的,平台大了,想做點自己的事情的可能是很大的。Roku在遊戲上的嘗試算是個兆頭吧。

做平台、入口是臟活累活兒,尤其在美國那樣的市場,說服內容服務商的加入往往是一件很費力費時間的事情。從長遠看,平台型(Roku)和內容型(Amazon,etc.)都會存在。單一做平台,ARPU不高,總是在給別人打工;僅提供自己的內容也不能滿足需求,兩者也會有很大程度上的融合。

就國內市場看,Roku模式早已存在。實際上早期的OTT市場、包括現在的山寨盒子走的都是Roku的路子。正規軍中,由於某司法規的限制,無法完全copy Roku,小米已經付出了調皮的代價。不過,國內的內容服務不像美國那樣分散和多樣化,相對及集約,即便放開也不可能形成像Roku那樣的數百個內容服務APP。

Roku的低價普量模式在國內也不算稀奇,小米、樂視、360啥的都會。做智能電視算是換種方式推廣生態,有點類似Ali TV OS。

若要學習,Roku對產品的專註,SKU的控制,目標用戶的把握,以及對生態的規劃值得學習吧。國內做山寨的基本上是靠鼻子,哪裡有銅臭就去哪裡,只圖賺錢,缺乏長久考慮。正規軍每個都有著做帝王的心,都想自己把握價值鏈的最上層,但是產品做的稀巴爛,內容服務也稀巴爛,整合能力和不夠,就便有銷量,能算得上好產品的實在不多。

最後慨嘆一句,做過美國市場後,才發現美國雖無廣電,但碰到阻力比廣電更大!


謝邀

個人認為,Roku是個好樣板,很好的樣板。但是國內的廠商能否複製,或者超越,有著很多歷史和現實的困難。


1。傳統意義上說,中國的機頂盒產業是在運營商定製的搖籃里長大的,沒有電信、廣電和國外訂單的支撐,中國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盒子廠商。真正面對使用者銷售的盒子,也不過是最近1,2年才出來,其中有品牌效果的只有小米,天貓寥寥1,2款。從銷量來說,天貓免費砸才砸出號稱100萬,小米更是以發燒玩具來輕描淡寫的迴避了推廣和銷售的尷尬。比起Roku單季幾百萬的銷量來說,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這是一個市場接受度的問題。對於一個盒子廠商來說,好現金流的產品和需要花大價錢砸市場推廣的產品,在公司決策上的分量自然是不同的。怎麼做市場,怎麼推廣,怎麼做品牌,怎麼售後,這幾項都是國內盒子廠商遠遠落後於Roku的地方。


2。融資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其實國內的很多廠商老闆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定製化生存下的危機,但是面對這樣的問題,他們的常用回答是「沒有錢,怎麼辦?」在很長的時間裡,做機頂盒被認為是低技術門檻,低附加值,靠走量生存的一個產業。原因很簡單,晶元國外為主,整體方案第三方的,需求是定製的,所謂廠商的工作不過是把這些東西打在一個塑料殼裡,然後讓在地銷售以將將不餓死的價錢去投一個運營商的標。這種生態難免不會得到投資機構,銀行的認可。因此,機頂盒這個產業始終不是投資人眼中「喝白水,拉金屎」的寶貝。融資規模小,聲音小這兩件事情已經成了盒子產業長不大的痼疾。而Roku 2012年融4500萬美金,2013年6000萬美金。這麼大的現金量不僅保證了本身的發展,也在市場上造成了很有規模的迴響。在小米之前,國內盒子廠商在融資方面的經驗和期望跟Roku比起來,天上地下而已。


3。技術和整合的能力。我不想對國內的盒子廠商的技術能力作評價。但是「快速上馬」和「現金落袋」這兩個中國小作坊固有思維,的確對國內廠商在底層技術和預研方面不夠投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於整合能力差,倒不能完全賴在廠商頭上。中國特有的內容管理制度和牌照制度剝奪了廠商的自主性,也打擊了行業發展的積極性。


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說,不過我回頭看看這3條,也都各自相關。沒有市場,哪兒來的融資,沒有融資,怎麼能投入作技術和整合,沒有技術整合出好的產品,市場怎麼會接受,似乎是個環扣。我認為這個扣還是有解的,首先是做好在市場推廣上要花錢花精力的準備,這個投入可能比以前做定製生意的市場投入要大得多,也不是同一撥人。第二就是要向互聯網行業學習,挖人,找到了解用戶隱藏心理的人做產品,做推廣。最重要的是老闆們要向互聯網行業學習,學習那種「轟轟烈烈干一把,不成功便成仁「的態度。小米就是這麼乾的,小米成了。


推薦閱讀:

OTT 機頂盒和改良的 DVB-C 機頂盒誰能更好的佔領未來電視市場?

TAG:智能電視 | 機頂盒 | Rok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