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音樂劇的發展現狀如何?又該如何成為一個音樂劇演員?

我國有哪些院校有相關科系?


謝邀。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國內音樂劇的現狀基本上可以用群魔亂舞來形容,很多機構或者組織湧入市場,至少今年我聽說過的在籌備中的或者已經上演的音樂劇作品就大大小小不下20部了,確實很容易給大家造成一種虛假繁榮的感覺,但這之中真正能在市場上立得住腳得少之又少。

但是,跟樓上幾位的悲觀論調不同,我個人非常看好音樂劇在國內的市場前景

首先,文化娛樂消費是隨著一個國家物質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起來的,從近幾年國內電影市場的井噴就可見一斑,說白了,就是人有錢了,花點錢看個電影看個演出都不是什麼事,也有文化了,除了洗頭洗腳搓麻將,也開始追求生活品質和精神滿足了。其次,各種資源對於文化產業的傾斜,包括政策的,資本的,甚至從業者的瘋狂湧入,都是利大於弊的,從根本上促進了產業鏈和消費群的成熟,畢竟沒有關注就沒有機會。所以,音樂劇作為文化娛樂消費的一種,從大勢上來講,一點問題沒有。

那從文化娛樂消費的細分來講,音樂劇在國內確實是一個非常新的概念,身邊混淆音樂劇和歌劇概念的人都不在少數,所以音樂劇的推廣很像快消領域的品類營銷。品類營銷是非常非常難的,因為你需要給消費者灌輸一個從無到有的概念和消費習慣,這就跟早年的咖啡館啊,可樂啊這些洋玩意進中國一樣,不去親身體驗根本不知道商家賣的是什麼。但是,品類創新又是市場營銷中最根本的創新,一個品牌如果能在一個新的品類崛起的過程中迅速佔領一席之地甚至自己去開創一個新品類,那品牌就會在消費者心裡佔據非常高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領域後進者會很難再有大的機會,比如說飲料界的紅牛,咖啡館界的星巴克。

那麼音樂劇是不是一個有潛力的品類呢?歐美日韓市場不必贅述,當地的音樂劇市場都已經相當成熟,音樂劇早已成為大眾娛樂方式。那麼國內市場呢?七幕人生去年在上海《Q大道》的觀眾群里做過一個回訪調查,發現被調查的觀眾中有60%是人生中第一次看音樂劇,而同樣的受訪觀眾中98%的觀眾表示非常喜歡音樂劇這種形式,以後還會再看。這說明,音樂劇作為一個新的品類是有很大潛力的,關鍵在於從業者能不能提供給消費者最好的內容,有沒有綜合的品牌運營思路,有沒有長期耕耘市場的決心。當下市場亂象出現的原因大概是能同時做到這幾點的從業者太少了。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成為一個音樂劇演員,首先是紮實的基本功,演唱跳俱佳是一個音樂劇演員的基本要求,如果有條件,一定要接受專業的訓練;其次是文化素養,國外很多演員都是從小練就的專業基本功加上通識教育的背景,多一些人文積澱,對於文本的理解對人物性格的把握都是很有幫助的;最後,要潑冷水的是,除了不懈的努力之外,演員依然是一個很需要天分和運氣的職業,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演員的。四季劇團的淺利慶太曾經說過,如果三次參加四季的面試不過,我勸你放棄演員這條路。一個人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和評估,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不以己之短博人之長,也是一種智慧。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能有幫助。


音樂劇發展現狀不是靠「院校科系」就能說明的。從分布來說,其實大江南北都有音樂劇專科或者專業,但是絕大部分教師本身做不到triple-threat的基本要求,也毫無真正的音樂劇實踐經驗,甚至連外語(主要是英語)的能力也很差,無法針對具體歌曲給予學生深入指導,讓同學們真正領會歌曲乃至劇目要表達的情緒。

同時,出了校門,業內也是水平很低。

從表演來說,我朝的戲劇長期以來是話劇的天下,而我朝話劇的主流風格,還停留在歐美五六十年代的那一套,我稱之為「四面牆風格」,即演員只關心舞台上,而無視觀眾。而音樂劇則是普遍打破「第四面牆」,和觀眾交流互動密切,傳遞情感的。這一點很多演員導演就欠缺不少,加上前面提到的學校教育的問題,即使從名校「門當戶對」地畢業的成績優秀的學生,其實演音樂劇也還是(我朝)話劇的那一套,加上缺乏生活閱歷和體驗而造成的「假裝式表演」,國產「音樂劇」的舞台是著實無法讓人恭維的。

除了舞台上的表演以外,前期創作也是很大問題。音樂劇的創作,首先最要緊的是故事,編劇要懂得如何寫故事,寫(包括情節和節奏)吸引人的故事;然後,從音樂來講,創作的目的應該是為故事服務,緊密結合但是又要考慮觀眾的觀感,不能喪失欣賞性,甚至像Andrew Lloyd Webber和Claude-Michel Sch?nberg一樣,能旋律優美,攝動人心,也就是吸引人;接著是舞蹈或者形體,也一樣要緊密地配合講故事這個過程,而不是簡單僵化地重複一些routine;再有,從舞美和燈光設計,並不是一定要華麗隆重,炫目多彩,而是要根據劇情和人物的情緒,巧妙地運用布景道具燈光來襯托渲染氣氛,確保舞台和觀眾之間的交流能順暢有效。

但是可惜的是我們的編創人員們,可能長期以來習慣於創作晚會或者是絮絮叨叨的電視劇了,已經不大會按照戲劇的要求來創作故事和舞台,所以作品要麼就是晚會式的素材形式堆砌,要麼就是像長篇電視劇那樣拖拖沓沓,沒有起伏和節奏感,只能靠一些噱頭和狗血來吸引觀眾眼球。

如今的主流音樂劇和話劇等其他傳統表演形式還有很大不同的一點,就是對技術要求十分高。大家可能耳熟能詳的「四大音樂劇」,都是大量使用舞台(半)自動裝置實現場景動作,或者進行換景的,比如《劇院魅影》的地下湖出現和大吊燈墜落、《悲慘世界》的舊版轉盤和新版布景、《貓》最後「升天」的廢輪胎以及《西貢小姐》里震撼人心的直升機,其他不少大型音樂劇也是如此。這就需要在排練製作和後續演出過程中,總有一支技術嫻熟而且富有經驗的技術團隊,在同樣「質量」的舞台監督的帶領下,在現場操控。否則出一點問題,輕則影響演出質量,重則危害人生安全。可是現在在天朝範圍內,這樣的舞台監督和團隊,還幾乎為零。幾部大型中文版音樂劇,用的是台灣和韓國的團隊來操作,除了北京目前在演的《Q大道》以外。

所以,題主,說這些,並不是想要打消你進入這個行業的念頭,而是要告訴你現狀是怎樣,讓你自己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而不是辛辛苦苦幾年後才發現很多事情和你想像的不一樣。我個人也希望不少「有志少年」能一起來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但是只有認清前路,才能確信你真的有這股熱情和毅力來堅持走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廢。

如果看了感覺比較消極,但是依然對音樂劇有著熱愛,那麼我建議是先找一門其他專業,確保自己將來的生活著落,然後學有餘之際,再繼續在音樂劇方面鑽研。有時候,會事半功倍的。


據我所知中戲和北舞都有音樂劇專業,北舞的是音樂劇系,沈音貌似也有音樂劇專業,兩年前有幸受到哥們邀請參加過一個音樂劇的製作,感慨很多,就不廢話連篇了,直接說重點~~

1. 中國音樂劇目前沒有質量標準,也沒有形式標準,只是在傳統話劇的基礎上把台詞當歌詞唱出來而已,而且歌曲不好聽不耐聽的佔大多數,更多的情況是這部戲就根本不適合做成音樂劇的形式,給了很多二把刀的混子音樂人騙錢的機會,投資人如果被坑過這麼幾回,就不會再花冤枉錢來投資音樂劇,這個方興未艾的藝術形式很可能就死在這幫混子手裡了~~

2. 戲劇不同於電影幾百個拷貝全國影院同時上映,每天幾個放映廳各自循環好幾場,戲劇只能每晚演一場(週一還休息),賣一場的門票獲得一次收入(經常還有大把的贈票),照搬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形式是無法吸引中國觀眾的,與其除了演員不是外國人,講的故事完全是外國才有的情況,還不如直接看外國的戲,中國需要更接地氣但更專業的本土手法,才能得到觀眾的青睞,而且音樂劇資深愛好者都是核心向觀眾,他們是懂戲的,音樂劇很難讓一個外行人看一次就深深的喜歡上,而且這還跟戲劇本身質量有關,而你看一次現實主義題材話劇就當做是看一次2小時的小品也沒問題,也不存在看得懂看不懂的問題~~

3. 音樂劇對演員的要求超高,這是一項綜合藝術,演員要能演能唱能跳舞,一場演出下來不汗流浹背幾次都不能算投入,可是音樂劇演員的收入不比話劇演員高,一個職業演員很難靠演音樂劇養活自己,從創作到排練,一部戲最少最少要耗費一年的時間才能進劇場跟大家見面,此前每天風雨無阻的排練全都是按天收費,成本比話劇高得多,但票房收入遠不如話劇~~

4. 北京幾個有音樂劇專業的高校把大部分時間和專項資金用來排練百老匯音樂劇而不注重本土原創音樂劇,而這幾個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專業上各有側重,極少有演唱跳俱佳的選手,嚴格來說音樂劇是不允許演員在專業上有瘸腿的~~

總結:音樂劇演員入行門檻超高、製作成本超高、對觀眾欣賞能力要求超高、票房收入超低、劇組糊弄事超容易、質量超沒標準,目前處在半死不活的一個狀態,有些三觀正常的從業者很想把它做好,但牽扯的方面太多,自己能力有限,掀不起多大的波瀾,但音樂劇在中國目前還是個價值窪地,只要基礎打好了,不要急功近利,多想想怎麼出好劇本,多想想怎麼給觀眾一個amazing的視聽體驗,還是會受到重視,但這個必須依靠國家機器的介入才能肅清市場,建立質量標準,否則你所看到的本土音樂劇只是一個又一個坑錢騙人的商業行為而已~~

順便一提,我從來就反對「存在即合理」,很多不好的東西存在的時間久了,大家也就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好的了,好的事物才有可持續性發展的未來,不好的則就成了一錘子買賣,能走多遠看運氣,我不希望中國音樂劇是往一錘子買賣的方向前進,我們不敬畏好東西,卻對糟蹋好東西的能耐一個頂倆,這種存在絕不合理~~


更新於17年10月。

謝謝大家對我答案的支持,新一年回看知乎,我意識到自己還是比較片面,希望我新學習的領悟能夠讓大家理解的更加全面,還有就是每一個學院的教學方法都不一樣,我說的不到位的地方請諒解。確實我們泱泱大國在美國學音樂劇的居然少到一隻手指可以數過來,我也是剛半隻腳跨進了門而已,確實不敢當。

我可以現在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

百老匯音樂劇是非常傳統的美國藝術形式,其傳播甚至知名度應該相當於我國戲曲的知名度。上下老少,不管貧窮與否,只要哼上一段有名劇中的音樂就自然而然能夠有人和你產生共鳴。

然而在中國,甚至絕大多數的人還不知道歌劇,音樂劇,歌舞電影,舞台劇,話劇的區別,甚至有人問我學的是什麼樂器。

所以我覺得在中國,音樂劇還有很長一段路走,甚至回看改革開放才沒多久,現在能夠有這麼多的成就我已經很欣慰了。況且我覺得中國和美國的國情不同,照搬韓國和日本也不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如何找到一個曲線救國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與其去預言未來中國音樂劇發展怎樣,不如拋開這麼多,去努力普及音樂劇的普遍性,至少首先讓周邊人,親戚姐妹都知道什麼是音樂劇,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藝術形式才是當務之急,因為得有人了解才有人來看,這個東西才有市場。

-----------以下為原答案+補充---------------------------

題主你好,雖然暫時我不能夠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至少如何成為一個音樂劇演員方面我比較有自信可以回答。

先說一下自己的情況吧,現在是在美國OCU也就是這幾年最佳托尼獎女演員Kelli o" Hara(The King And I)和Kristen Chenoweth (Wicked) 所畢業的學校,正在讀本科Bachelor of Music音樂劇表演專業副修舞台戲劇表演Theatre Performance Minor(也許我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在美國讀音樂劇本科的有可能),未來畢業也是想按照一名專業的音樂劇演員來發展。

雖然我現在的教育不夠我把這個話題全部說明到位,但是由於我所有接受的訓練都是在美國進行,也曾在國內觀摩過不同戲劇音樂學院的教學方法,就稍許具體籠統的概括一下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音樂劇演員。

比較傳統的音樂劇Musical一定是以音樂Music為主的(像黃金時代那些朗朗上口的歌曲),因為音樂劇早期是由輕歌劇演變而來,也就是說在唱歌方面必須達到一定水平,與其相輔相成的還有優秀的舞蹈,表演,團隊合作,後台協助,如何做人,強大的理解能力甚至演奏樂器的能力。要知道,在音樂劇台上所有的唱跳演都是為了支撐劇情,推動劇情而存在的,如何讓台下的觀眾看到你的人物眼中的畫面,經歷你的人物所在經歷的事情是音樂劇演員的重要目標。

1. 樂理基礎方面: 在音樂劇中,無論主角或者是群演,合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視唱練耳,合唱練習中展示優秀的水平,熟練看譜(專業的來說,一個新的譜子拿到手裡就要會唱,是需要那麼快的識譜速度),能夠懂得如何聽從指揮的要求,學會熟練運用不同的高聲部低聲部中聲部Treble/Bass/Tenor/Saprano/Mezzo Saprano Clef...etc.的五線譜,節奏音準不能出現任何的低級錯誤,學會看所有的轉調,節奏符號,音樂總監的記號(正常情況下出演音樂劇音樂總監在原譜上都會做細微的改動。

樂理這個不用說,我們可以很深入很深入的講但是要花上個幾天,我也不細說,我們學校的樂理教育是從古典音樂的傳播開始,莫扎特舒伯特巴赫古典歌劇的練習曲都是我們重點學習對象。作業都是Roman Numeral Analysis, Mode Mixture, Neopolitan chords..總之一堆古典人的東西,甚至每個學期都會有作曲作業,要求按照古典音樂的形式來創作。

雖然說我學了有時會覺得沒什麼用,但是細想這方面還是對自己的音樂素養還是有非常大的幫助。

(*同時學會並且能表演一門樂器是非常吃香甚至需要的技能。我們學校音樂劇系一定要通過四個等級的鋼琴表演課和伴奏練習才能畢業,因為樂理,鋼琴,節奏都是不可分的。在外工作需要audition面試學歌時,你的鋼琴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唱歌方面: 有非常穩定紮實的聲樂基礎,了解自己的聲音的優缺點,對於中國人在演英文音樂劇時,Diction,咬文嚼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還要有非常突出的唱歌技巧,能夠運用熟練不同風格的歌曲。

其中包括belting--帶聲,帶吆喝,呼喊感覺的聲音我自己這麼翻譯Copyright by Alison Fan,因為中文沒有特定的翻譯,具體是有支撐的喊叫唱法,聲音能夠集中在一點並且傳送到劇場的最後一排,非常需要整個腹部以及身體的支撐。那我覺得就可以和中國民族唱山歌,或者是弄堂里賣糖的一樣,得是真聲,得直達耳朵,得讓人聽得清楚在講啥同時不覺得刺耳。沒有專業的老師我建議自己不要亂學,沒有好的支持和技巧很容易變成斯拉,扯著,然後你嗓子就廢了。

Legit--偏輕歌劇/歌劇唱法,是一種鑒於歌劇以及流行的唱法,用歌劇的技巧但是不然觀眾覺得太高大上。所以必須要有正統的歌劇訓練,了解如何正確發聲呼吸,熟練理解head voice頭聲到chest voice胸音的轉換,真假音的轉換,這樣的訓練最大的幫助就是告訴你如何在台上一周演8場聲音能夠保證不疲憊場場直達人心有力量。

要說的還有很多很多,光光一個English Diction就可能嚇到很多人,同時還要學習各種不同類別的音樂風格,包括爵士流行搖滾藍調,不求你專業但至少了解並且會運用到表演中。

因為音樂劇是商業產物,是跟著時代流行走的,很多音樂劇唱法都不特定。自從Hamilton出來以後,學會饒舌也是很重要的。總的來說,就是聲樂要有很好的基礎,同時會根據情況的不同變唱法。

3. 舞蹈方面: 最為常見的在美國音樂劇里舞蹈三大頭就是芭蕾舞/踢踏舞/爵士舞。非常自豪的說我在的舞蹈學院是全美第一的Ann Lacy American School Of Dance,這個學院畢業生都是在非常有名的美國Rockettes隊工作。

音樂劇演員做到能夠每一門舞種都達到一般舞蹈專業水平,還是一樣,不求精但求專業,(當然目標是Triple threat,但是如果有人在歌唱方面特別突出,相比舞蹈上的要求也可以低一些)譬如爵士舞的passe turn墊腳轉圈倆個以上是標準。反應要快,記combo要很快,因為面試的時候都是舞蹈考官現場編舞然後現場跳,沒有什麼給你回家練習的時間。如果有個人的一技之長會更好,譬如中國舞。由於音樂劇的發展是和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從而衍生出一系列的Hiphop/Lyrical/Contempoaray/Jazz Funk/Modern/Musical Theatre 舞種,都需要了解學習,也需要特別出色的舞蹈記憶與學習能力。

4. 表演方面: 雖然音樂劇很多表演形式相比話劇來說非常誇張,表達感情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套音樂劇表演方式,但是音樂劇演員在前期學習過程中還是被要求學習話劇表演方式,並且鼓勵擁有話劇演員的表演水準,因為音樂劇很大的組成部分是劇幕,如何能夠準確傳達出人物性格顏色特點感情,並且打破第四牆給到觀眾,是音樂劇演員必須要學會並掌控的一點。更不同的一點是,音樂劇演員還會學習歌曲的表演,與話劇表演不同,在一個solo曲里,如何掌握人物特點,哪段旋律如何走位,怎麼增加自己的特色,哪個地方要beat,都是考量的一個標準。並且莎士比亞的獨白都是必須學習的。

5. 其他方面: 還有一點在美國特別注意的是專業音樂劇演員的職業素養,也就是作為一個演員是如何和後檯燈光化妝道具的幕後人員溝通,是否去尊重並且理解幕後人員的辛苦,準時到達預訂的排練時間,不出幺蛾子耍大牌,聽從導演的走位安排並且做到第一天排完以後第二天回來不能出錯。在美國音樂劇界,大家更注重的是個人品質魅力大於天賦,作為一個演員一個收雇者,能否和公司上下保持的一個良好積極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反之即便再有天賦,也不會被選中進組。

打了這麼多,不知道有沒有嚇到各位。乍一看可能覺得學習的東西太全面什麼都學也許會做的什麼都不精。但是其實真正學習起來藝術都是相通的,舞蹈幫助肢體,肢體帶出感情,感情通過歌聲傳達,最終到達觀眾心裡。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音樂劇演員不能做到偏課,就和考大學一樣,要能力均勻,並且有隨機應變能力能夠根據不同劇目變換不同的表演方式。

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成為一名音樂劇演員的門檻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嚇人自己做不到,簡單來說,當你聽到一首喜歡的歌情不自禁舞動跟唱起來又拉著你的好朋友一起唱著搖擺的時候。你已經做到了一個音樂劇演員的狀態,我們做的也就是在那個狀態上把唱跳演和感染力進一步加強了。

希望這些能幫助到你


與LGBT社群發展同步。到Broadway取經。


本來看見業內人士,不好意思班門弄斧了,但想想還是補充一些看法吧。

首先,發展狀況。
@楊嘉敏 「群魔亂舞」這個形容非常到位。原因,前面幾個人的答案可以看出端倪。
人人都看到這是塊巨大的蛋糕,舞台的救命稻草。至少業內都認為音樂劇最有盈利潛力,而且中國的市場環境最好。舞台演出基本來說算個夕陽產業,中國可以說很尷尬的未老先衰,所以怎麼保住舞台演出這個市場是保住飯碗的問題。音樂劇目前在舞台市場可以認為是最賺錢的門類,而且中國市場尚未成型,所以大家都準備參一腳,期待分一杯羹。你從這麼多學校開這個專業就可以看出來,上音,上戲,中戲,連北舞都來了。劇院和演出公司基本也是這種狀況,什麼劇院都以可以演音樂劇為榮,把音樂劇地位捧得好像是舞台表演藝術制高點一樣。

音樂劇為什麼賺錢,因為它觀眾群大,實質是觀賞的入門門檻低,什麼人都看得懂(話劇和戲曲在今天的入門門檻都不低)。因此一部劇演個幾十年完全不成問題,這是什麼概念呢,一個劇場每天兩場,365天每天上演,平均票價來個500,座位800.....一個音樂劇成本幾個億封頂了吧,大多幾千萬就下來了,國內開心麻花都還要來點兒新劇,這個就演一個就好,這才是所謂的暴利啊。放到中國的環境,戲曲固步自封,除少有的創新,基本不可能有新的觀眾群。歌劇,這個最頭疼,被譽為舞台藝術的皇冠,但受西方文化背景局限,國外市場在萎縮的同時,國內大部分人看不懂。音樂劇,就一堆小年輕,唱唱歌,跳跳舞,搶搶男朋友,人人都能理解。所以為什麼有四大音樂劇,因為這四部劇的內容算是比較深刻的,還算得上高雅藝術的。其他大多都可以概括為,小時代高中版,小時代魔法版,小時代拉丁版,《斷背山》算什麼,嗯,可能算直男也能看的音樂劇吧。所以音樂劇基本可以算作和演唱會差不多的流行藝術。(就算被噴死我也要這樣說,這實際上就是韓國音樂劇市場這麼成功的原因,人家就是按流行藝術來運作的)

轉頭來看韓國市場,我一開始也很震驚,它是亞洲音樂劇最大的市場,而且是目前最成熟的市場。它的管理和投入,談起來太大了。看看那邊的演員。他們的做法和國內差不多,買斷版權,做韓語版本。他們的演員基本是流行歌手或偶像明星,啊,都教授版的《劇院魅影》這都不用宣傳,管你劇情再爛,唱得再爛(韓國的音樂劇唱得也不爛)一定場場爆滿。過幾年再換個當紅明星,一樣運作。百老匯差不多,它的運作和《印象.劉三姐》這種一樣,實際上是旅遊演藝,針對的是遊客,所以是一次性的消費,誰管你是什麼人演,唱得怎麼樣,人家就是要的就是演完自拍一下。「今天老娘走出大山,來到了摩登不夜城,和上流社會高雅人士一樣進劇場看戲了。」效果和逛個東方明珠一樣一樣的,上海本地人不是陪人玩兒,誰會上東方明珠瞎轉悠。

結論,國內市場好不好?一個字,好
!市場潛力很大。看上海的人口和遊客量(這個數據一定嚇死你),基本是紐約的幾倍,所以再打造一個百老匯不是沒有可能。
但針對準備入行的演員呢,可能未必。國外公司給出的報告認為,大約在5-10年左右,中國的音樂劇市場開始繁榮。但這個繁榮指得不是原創音樂劇開始出現,也就是說基本都是外國原版引進,都不會用中國的演員。而原創的出現可能還再要10年。這基本就是市場的狀況。


看演員:
看懂市場方向,演員的問題就很明顯了。

首先,國內暫時不會需要那麼多本土的音樂劇演員。都是國外巡演,肯定是國外班底為主。因此不論演技如何,在國內製作和原創之前,需求量不會大。
其他問題 @Phil 的答案很完整了,國內的演員就這個狀況,非常尷尬。英語是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轉向院校教育的問題,我一定要打抱不平,真的不是學校沒有在培養。國外請老師,專門的舞蹈,聲樂教師團隊,但結果還是離國外水準很遠。
一般戲劇為主的學校,在音樂和舞蹈方面基本沒有自己的積累,請老師更本解決不了問題。因此台詞,表演過關了,舞蹈和聲樂卻和音樂學院的學生有差距。
音樂學院吧,在編劇和表演上是個弱勢。
結果就是各做各的,放到音樂劇這種綜合性的戲劇上,什麼好像都差一點兒。不是說學校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受各種條件影響,改革過程很漫長。所以你要說進哪家學校,感覺大家都差不多。
最終就業來看,轉行的概率比其他的表演專業高得多。拆掉了音樂劇高大上的牌子,你還想做音樂劇的演員嗎?


占坑寫完論文來回答


音樂劇肯定潛力無限。但國內現在的體制,要繁榮很難。
我在國外,說說國外的情況吧。每年大概看三四場音樂劇。這裡的音樂劇模式和體育相似,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劇院,劇院里也有專業的導演/音樂總監/編劇,但是,大部分的演員或者導演是業餘的,也可以說是志願者。還開設了若干小孩子的培訓班。我的一個朋友,主業是註冊工程師,業餘時間就是演音樂劇,而且是免費的。
當然,金字塔的頂尖都是專業演員,但專業演員在成長前,大部分是業餘愛好者,包括我所看的音樂劇,很多苗子是中學生,課餘時間排練。如果有志向就向專業演員/導演發展。
音樂劇的要求其實很高的,我覺得比話劇演員要高。對音樂節奏/肢體語言/對話的要求是綜合的。
國內的現在的模式,每年出幾個精品我覺得已經不容易了。因為大部分群眾是不參與的,只是買票。
另外,編曲/編劇和導演是一部音樂劇的重中之重,很多時候國內比較疏忽。我在國外看的音樂劇,都是自創的。包括名劇,也都是導演和編劇下了很大的力氣,沒有雷同的。曾看過一個音樂劇,全程背景音樂均是現場鋼琴獨奏,而且音樂和劇情緊密結合,那可是三個小時阿!!!
前幾天看了台灣的一部介於話劇和音樂劇 之間的《郵差》,排的就很好。但是導演作為主演,就有一些力不從心。
國內的演員太少,好比足球運動員。導演和編劇更少,好比足球教練員。所以還是那句話,群眾基礎還不紮實。
有時候,人的目的會影響行動。中國的普遍思維是,現看市場和賺錢能力行不行。歐美思維是:這個想法很好,去實踐吧。

題外話:
~~~~~~~~~~~~~~~~~~~~~~~~~~~~~~~~~~~~
記得上次看一個冰壺球隊長的新聞,人家的專業是律師,有了幾個孩子,年齡在四十左右了。熱愛冰壺球,去年重新訓練,把自己在事務所的工作都暫停了幾個月,最終奪得了冬奧會冠軍。這才是真正的冠軍風采。


我國音樂劇還處於學習階段。對於這個西方的舶來品我們還沒有自己的定義,都是以引進為主。以中戲的<名揚四海><為你瘋狂>為例,都是百老匯模式,個人覺得很水土不服。演員的素質根本就不適合這種又唱又跳,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白人又唱又跳力量和情緒跟的上,咋們中國人感覺不太適合這種程式,但是日本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已經摸索出自己的路子。至於你問如果成為一名音樂劇演員。這個問題就好比如如果成為會計師?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父親?之類的,問題問得不細,我也不知道回答的切入點在哪。這是個日積月累的東西,需要內功的磨練。最好的建議是考學。中戲,上戲都處於學習階段。或者直接去美帝國也不錯,友情提醒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好比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後也開始賣油條和稀飯了,因為這片土地需要適合自己的模式,而不是複製。


不邀自來,目前國內音樂劇的現狀就是:國外幾個引進的經典劇票房比較可觀,但是版權費用高,大多需要大量的演員,舞美華麗,製作成本加版權,最後的利潤其實非常有限,就算爆滿也賺不了太多。所以七幕人生在做引進劇的時候盡量選演員少,舞美要求低的劇,這樣利潤能高很多。但是,這種性價比高的音樂劇並不是那麼多,也沒辦法保證合大陸觀眾胃口。另外,七幕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劇的質量不過關,演員水準不行,很多地方本土化做的太粗糙,還好原劇本牛逼能撐一下,可目測難以長期保持高票房。未來不把這個問題解決明白吃棗悲劇。
至於原創音樂劇,目前還沒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感覺似乎廣大音樂劇製作人都不試圖分析市場需求,或者也可能分析不出來市場的需求,做的東西觀眾不喜歡,自娛自樂或者靠政府補助度日。
至於如何成為音樂劇演員,不了解不評論。


已經開始起步,前景光明,不過產業化的路要走很長很長,短則小幾十年,長則不好說。國內演出市場就是一沒規矩的集市,有好有壞有豐有簡,全靠觀眾自己選擇,繳了學費的觀眾可能有點兒心得,新進觀眾只能碰運氣。在這種基礎之上,作為2.0版本的音樂劇產業,呵呵??產業革命尚未成功,瞎努力也沒有什麼卵用吧??
做音樂劇演員,得看你起步階段。在考學的話,中戲,北舞,上戲選擇也不多。如不是學生階段,不管專業還是業餘,演唱跳,每一門兒都不能落下。


據我了解,每個美國的公立高中基本上都有兩出畢業大戲:musical 橄欖球賽。有幸親身去現場看過一次高中生的音樂劇,非常震撼!是一個百老匯名劇。有以下幾方面:
1 學生專業:主演的唱功、舞蹈、體力、台詞、服裝,現場布景,聲光電,現場配樂(也是學生樂隊),包括前期在小鎮上張貼海報、宣傳,門票(每人大概幾刀),配套商業售賣(馬克杯、文化衫啥的),無一不是專業操辦,這些孩子有的從7年級(初中)就開始準備,從配角唱到主角,父母也很配合,財力人各種支持;
2 學校支持:一個人口幾千的中西部小鎮的公立中學,有自己的禮堂,吸音效果棒;也去看過他們的橄欖球賽,草坪都是真的。基本上相當於我們這兒高校配置了。很難想像國內的中學會花錢修建這些文娛設備,多請幾個高考名師才是王道吧;
3 文化影響:看過美劇Glee的人都知道,美國的中小學都講究這種社團活動,只學習的孩子都是書獃子,很鼓勵這種文娛特長,也有利於sat加分。故人家的文娛人才是從小培養興趣導向的。。。我們的是選秀和考級出來的。。

總結:musical人才要從娃娃抓起


國內的不清楚,張學友倒是搞了個雪狼湖,也不是被人噴啊......唉......


前兩年有個朋友參演了一部叫《斷橋》的音樂劇,去看了首映式,聲光電與舞美都做得還不錯。其實國內有些團體已經在實踐和摸索上走出幾步路了,目前最缺的還是市場化運作與觀眾基礎的長期打造。


中戲,北舞基本都有


基本上九大音樂學院都有這個專業...但是國內音樂市場說實話不是特別發達 特別是古典音樂這塊


轉一則新聞給關注這個行業的人。
利益不相關,只是轉個行業新聞。

其實國內還是有一些公司從不同的角度在發展音樂劇,也有投資機構在關注這個行業。
開心麻花也做過幾個音樂劇,反響不錯。

近日,七幕人生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七幕人生」)宣布完成由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華人文化基金」)及華創資本聯合注資的三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再次驗證了其「中國百老匯」商業模式的投資價值。此前,七幕人生曾於2013年獲得華創資本的天使投資。


七幕人生是一家以引進、漢化製作、演出並經營西方獲獎的經典音樂劇為核心業務的文化公司,致力於打造「中國的百老匯」。成立兩年以來,引進並製作《我,堂吉訶德》《Q大道》《一步登天》等百老匯經典音樂劇作品,在國內進行了200餘場演出,觀眾人數超過20萬。


七幕人生的運營分為製作和營銷兩大部分。製作方面,在內容層面選用獲獎和經過國際市場驗證的作品,本土化翻譯製作,確保內容品質;在營銷方面,採用「長檔期、低票價」的策略,讓觀眾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享受國際品質的音樂劇。


「能夠獲得華人文化基金這樣在文化產業領域重量級的投資方認可,並可以藉助其在百老匯的戰略資源進行共同發展,對我們團隊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七幕人生創始人兼CEO楊嘉敏說,」成立兩年多以來,七幕人生出品的劇目,在質量上已經獲得了市場和觀眾的認可。目前我們正在布局O2O運營模式,線上建立資料庫,根據觀眾的特徵、消費習慣等,線下針對性的提供音樂劇相關服務。我們希望,觀眾來七幕人生不僅僅是看音樂劇,而是體驗一種全方位高品質的娛樂生活方式,可以讓音樂劇成為像電影一樣的娛樂新時尚。「


據了解,七幕人生為華人文化基金在國內投資的唯一一家音樂劇公司。華人文化基金創始人黎瑞剛表示:「此次投資七幕人生,是我們在線下娛樂產業戰略規劃的組成部分。我們非常看重七幕人生管理團隊的專業化運作能力,以及中國一二線城市演藝市場的轉型提升機會。」


在獲得本輪投資之前,七幕人生曾獲得華創資本的天使投資。此次華創資本選擇繼續跟投也是看好七幕人生的市場潛力。華創資本合伙人吳海燕表示:「2014年僅北京市的演出市場實現票房收入15億元,而音樂劇為增長最快的品類。我們看好這個快速成長的市場。」


華創資本是一家為創業者提供初創期和成長期投資的專業投資機構。自2006年成立伊始,一直專註於金融服務、教育培訓、企業軟體和服務,以及消費升級領域的早期投資,並利用深厚的資源與經驗幫助所投企業進行戰略規劃、業務拓展和團隊組建。


《一步登天》排練現場,右一為編舞 Ronald Hutchins

via 投資界


推薦閱讀:

你覺得自己牛逼在哪兒?為什麼會這樣覺得?
30 平米的房間中放哪些簡單便宜的東西,可以幫助提升情調?
白開水、純凈水、礦泉水哪個最適合做長期飲用水?
你遇到過的最噁心的事是什麼?
是不是內存條標稱的 1GB 與硬碟廠商標稱的 1GB 不一樣?

TAG:生活 | 文化 | 教育 | 市場 | 音樂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