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北京的地可以換美國一年 GDP」,這是真的么?如果不是,都有哪些錯誤?
地王八宗「最」:賣掉北京的地能換美國一年GDP-搜狐新聞 看到這條新聞
這人得是有多傻才會拿存量跟流量比……
--
小紅:「你牛什麼牛,隔壁貧困村那王大爺把他家宅基地賣了能頂你一個月收入呢。」
小明:「哦。」
真的 基本上賣掉全世界任何一個特大型城市都相去不遠
但是這個標題唯一的正確也就是數值上的正確....
就像@程森 知友所說,這個標題還可以換成美國人一年的產值就可以把北京改革開放三十年建設的房子全買了....
這篇新聞里大部分觀點是有道理的比如說:1.北京房價過高2.房子與財富都集中在不需要房子的人手裡
但是論證是很奇葩的...比如引用「詹姆斯·查諾斯:據其試算,從建設成本來看中國房產市場的價值已升至GDP的300%~400%「 也就是說....用成本重置法估值~不減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就算重置成本的話...大概是這個價值....他這個估算方法本身就是吹泡沫的法子...他是看多還是看空啊(我沒看到日本媒體的報道,看到的僅僅是搜狐斷章取義的一句,因此我的結論也很可能不準確)。@陸楊 不知您有沒有興趣講講房地產估值
另外,這個說法的前提是。。。把北京的房子都賣掉....別說都,只要三分之一的存量房尋求出售北京房價立刻下跌...還美國一年的GDP...房價是動態的,12年GDP是靜態的...房地產市值是幾十年的存量,GDP是一年的產出...
房地產投資的槓桿率也可以看成是房地產泡沫會否破滅的指標,目前中國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和購房按揭貸款的餘額占信貸餘額的比重大約為20%,並不算高,且基本可控。當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時的該指標達到40%,而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是因為金融衍生品的不斷放大、槓桿率過高引起的(網上看到說有15-20倍求指正!)。
新聞里有這麼一句話你看到沒有」「不放開土地供應,北京四環內房價漲到10萬是可能的」~~~
妥妥的房產商買的軟文的節奏好吧!!!
「@任志強:稀才能地王!都想賣就不值錢了。學點邏輯學和經濟學吧。」
無怪乎眾多記者專家在房價問題上頻頻被任大炮打臉了。從經濟學分析的角度,「其他條件不變」是一個重要而微妙的條件。經濟中相互作用的因素太多,不控制一些因素我們幾乎不能得出任何確定性的結論,但這種變數控制往往隱而不表,眾多外行人就栽在這個上面。
具體到這一問題,記者簡單地用當年土地出讓均價乘以北京的土地面積估計土地總價值,方法上的缺陷使得結論幾乎沒有價值。
1.眾所周知,我國土地一級市場是高度壟斷的,政府拍地的價格是壟斷價格。面對下傾的需求曲線,價格必隨供給量上升而下降,政府不可能以當前的壟斷價格供應無限量的土地,相乘的兩項不可能出現在同一時點,這種計算有何意義呢?
2.上面將土地視為一種同質化的商品,而實際上北京的土地是高度異質化的。西單、王府井、三里屯基本不可複製,海淀朝陽力壓丰台,宇宙中心五道口可以因學區與周邊產生天壤之別。。總之,土地價值的分布是高度不均的,抽出一兩個地王樣本點概括全北京,未免要斷掉廣大未買房人民的生路啊。
3.附帶談一下時間問題。無論我們認為房價是存量還是流量決定,至少供求雙方應當處於可比的時間範疇內。考慮一個市場,要認識到供給與需求可能同時在變化,實踐中是不能控制一方,比如新聞中隱含地瞬時出讓所有土地而仍能維持原有房價,就是非常不現實的假設,得出聳人聽聞的結論也不奇怪了。
綜上所述,新聞記者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啊。
外行經濟新聞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把不同維度的東西換算成錢放到一起來比。
例如把GDP和地價放一起來比。
又好比把市值和存款拿來比。
等等等等,,,,,
除了嘩眾取寵,沒有任何價值。
你會發現,把紐約地賣了,中國一年gdp也不夠
拿GDP和房價市值總和比,拿美國鄉下的房子跟上海北京內環比,都是耍流氓……
這其實是「賣掉東京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翻版。
區別只是,當年的日本人真的做了件豪氣萬丈的事——買下了紐約洛克菲勒中心,但我想大概不會有哪個中國房地產商有膽量做這樣的事。
這樣的比較在為了嘩眾的新聞中很常見,例如:
天貓淘寶2012年交易額破1萬億 佔去年全國GDP 2%-財經網
一個國家有兩個人,每人每年造了100塊的東西,他們相隔很遠,於是淘寶交易互相花100塊買了對方製造的東西。阿里宣布,當年淘寶全國交易額達到200塊,相當於當年GDP的100%
經濟學中所謂自由市場交易有個基本的條件,即買賣雙方的交易行為不至於引起價格的變動。
很明顯如果這個交易要真正發生,是會明顯影響市場價格的。如果同時把北京所有土地拿出來出售,那北京的土地根本不值現在這麼多錢,可能幾萬億就買下來了。
反過來,如果有個人證明自己其實擁有100萬億的財富(別人代持但是自己能控制,是高流動性資產不是法蘭西別墅)那麼不要說交易進行,我們先要討論世界經濟體系是不是要重新規劃一下了。這時候誰還管北京房價這勞什子的問題啊。反過來說,美國一年的GDP就可以買北京,啥感覺?
這個可是死亡flag啊,不要亂立
厄,為啥這也邀請我?單純從價格比較來說,應該是不成立的。
因為此新聞中用來作為參照的地價「
8167元/平方米 」是「2013年上半年北京掛牌出讓土地成交平均價」,但這並不是「北京所有土地價格平均數」。在北京的地界範圍內,還有河流、山丘等無法蓋商品房的地方,且面積比例很大。
根據現有數據,北京進行了城市開發的土地僅佔北京總面積的1/10左右。因此即使按照這1/10土地都是8167元/平米價格來考慮,另外90%的面積也沒這個價,尤其佔北京總面積約2/3的山地更是不可能有如此價格。
所以即使不考慮偷換概念、嘩眾取寵以及扯淡等方面,光從實際地價來說,北京的總地價也不可能超過美國的年GDP。
我一家三口加上爸媽家親戚一年的工資總和可以全款買某樓盤中的90平小居室。
沒有什麼感覺啊~
1.今年1月17日,國土部下屬的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發布報告稱,2010年第四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地價總體水平為2882元/平方米,(首先這個怎麼算出來的哈,先不談數值的可靠性,我不知道它是根據全國土地的成交價格還是說是根據一塊土地上建造房屋的價格,還是根據土地所使用造成的,言下之意是標定地價還是基準地價?還是把標定和基準地價的數據結合一下?)同比上漲近10%,全國地價總體水平呈上升態勢,環比增幅加速回升。10年間,重點城市居住用地價格水平總體翻番。(天哪,通貨也在膨脹不是嗎?以前一分錢還能買一大塊巧克力呢,不是吧。)
2.在一段時間內,在中國的一個區域土地市場必然會產生一個價格最高者即地王,而地王市場的狂熱程度則是另一種對中國經濟極為重要的預示。(你的根據是什麼?歐美日韓經驗?反正就是有也行,沒也行,反正就兩種結果。)
3.中國房市路在何方,一切還看地王。(這個我不同意,政府是吃素的?決定任何事情好像都不止一個因素吧。)
4.在京滬這樣的地王「故地」,新地王在各大央企和巨鱷的角逐中不斷刷新紀錄,製造了令人瞠目、近乎泡沫的價格標尺(請舉例。2013年7月23日,中糧地產以23.6億、配建公租房3.3萬平米的條件競得這裡的HIJ地塊,樓面單價超過4.4萬元/平方米,即每平方厘米4塊多,成為北京樓面單價最高的地塊,真算是「寸土寸金」。);在東莞與南京,另類地王敘述著更多值得玩味的業態內涵;而在「財都」溫州,地王的出現則似乎宣示了溫州資本的最新走向。(請舉例。華潤置地以109億元總價競得深圳前海第三宗土地,再次刷新了深圳的土地總價紀錄。)個人以為,有最高的就有最低的,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呢?股票年年有漲有跌。
5.而以上的種種,都顯示出中國的房地產業今後走向。如果把北京的土地全部賣掉,可以製造出超過美國一年的GDP的財富,(請給詳細數據 北京的平均地價是8000元/平方米,北京平均面積16801平方公里=16,801,000,000 平方米,那麼北京的地價大約是)
我媽叫我理東西。
35萬元/平方米
全國最高地價在北京
把「溫州」與「地王」這兩個詞放在一起,並不會令人疑惑。作為巨量資本的代名詞,溫州在全國各地房地產市場上威名遠揚。
但這一次,地王就發生在溫州——溫州資本的老巢。而且事實證明,溫州地王絕不是偶然的心血來潮。
一走到溫州機場接機口,迎面第一塊廣告牌就是置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置信房開」)的一個高端地產項目。環機場一帶同樣矗立著該公司幾塊廣告牌,這樣的氣勢給人一種感覺:其資金和開發實力顯然不俗。
但在2010年之前,置信房開在全國市場上可謂名不見經傳。
轉機出現在2010年11月29日。
當日浙江中通置業集團、蘇州華成房開公司、置信房開圍繞溫州一塊土地現場廝殺到第六輪,蘇州華成房開公司退出競奪。
該地塊坐落於市區中心地段的學院中路溫州大學(原溫師院操場),土地面積約為3888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100000平方米,掛牌出讓地塊起始價為19.28億元人民幣。
隨後,浙江中通置業集團與置信房開展開纏鬥,置信房開一路將價格報至37.02億元,終於擊敗了對手。
這是一個非常有想像力的數字。37.02億元的總價創造了溫州這座南方「財都」多年來出讓土地的天價,而摺合成樓面地價後,其樓麵價更是高達3.7萬元/平方米。從全國範圍來看,這一地價也達到2010年全部出讓土地樓麵價的最高水平,甚至連北京也不能匹敵。
2010年,北京樓麵價最高的一宗土地交易,出乎業內預想。
按照2010年初北京市國土部門對CBD中服地塊的出讓規劃,該地塊的成交單價極有望突破3萬元/平方米而問鼎全國,但最終CBD核心區地塊的樓麵價只有2萬元/平方米左右。2010年北京市的樓面單價地王為3月份成交的海淀區東升鄉地塊,其成交樓麵價為近3萬元/平方米,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收入囊中。
不過這絲毫不能掩蓋北京市CBD核心區地塊的「地王」本色。換個視角,從土地價格來看,目前已經成交的北京市CBD核心區6宗地塊合計國土面積為52583平方米,其成交總價為181.4億元,這意味著北京市CBD核心區的國土價格已經高達近35萬元/平方米。
所以,如果要找出2010年全國最貴的土地,毫無疑問非北京CBD核心區地塊莫屬。即便是溫州地王,其土地價格也只有9.5萬元/平方米,單價最貴的上海地王也不能與之相媲美。
地王年年有,2010年格外的多。回頭再來看號稱是「地王年」的2009年,與2010年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非但2009年的地王價格峰值屢被突破,如北京、廣州等地的地王樓麵價再創新高;而且從數量來看,2010年地王可謂是在全國範圍內遍地開花。 「尤其是在史上最嚴厲房產調控的衝擊下,值得警惕。」 信達證券首席地產分析師張冬峰評價說。
根據《中國經濟周刊》旗下的智囊機構中國經濟研究院對內地28個省份的主要城市的地價進行深入調查統計並編製出的「中國地王圖」(見圖表)顯示,2010年幾乎全國所有省會城市都誕生了新地王,地王正逐步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
據中國地王圖顯示,非但如北京等一線城市,鄭州、福州、海口、武漢、南寧、貴陽、昆明等二三線城市普遍有土地稱王,其中南寧單價地王已經高達11000多元/平方米,遠遠超過這個城市的平均房價水平。
總體來看,全國省會城市地王樓麵價超過1萬元/平方米的城市有8個,其中上海地王52855元/平方米、杭州37069元/平方米、北京30000元/平方米位居前三,地王樓麵價超過5000元/平方米的城市有18個。另外,還有8個城市合肥、長沙、貴陽、濟南、蘭州、太原、烏魯木齊、石家莊的地王樓麵價低於5000元/平方米。可統計的全國28個主要城市的地王樓面均價高過1萬元/平方米,而28個總價地王的價格之和為918億元。
經濟學者李開發指出:「地王頻出是地價高漲最明顯的信號,很多企業不惜在土地市場上一擲千金,最直接原因就是看好市場。」
事實也是這樣,今年1月17日,國土部下屬的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發布報告稱,2010年第四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地價總體水平為2882元/平方米,同比上漲近10%,全國地價總體水平呈上升態勢,環比增幅加速回升。10年間,重點城市居住用地價格水平總體翻番。
2.17萬億元信貸
四分之一信貸進入房地產
似乎沒有任何理由壓抑開發商造地王的熱情。剛剛過去的2010年,房地產幾乎再次實現「越調越漲」,這無疑令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措施蒙上了一層陰影。
據公開資料顯示,地王市場上勁頭十足的保利地產在2010年實現銷售簽約逾660億元,同比增長52.53%,比起2010年500億的預定銷售目標遠超了160億元。地產龍頭萬科更是首次突破1000億元,全年銷售額高達1082億元,同比增長70.5%。另一巨頭龍湖地產2010年累計實現銷售面積245.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3%;累計實現銷售額達333.2億元,同比增長81%。
2008年多家房地產企業還在為進入房企銷售百億俱樂部而津津樂道,僅僅兩年之後,百億俱樂部已經黯然失色,不少房企正朝著進軍500億俱樂部、千億俱樂部而暗自發力。
對此,萬科多次在年報中指出,中國經濟正發生巨變,尤其是中國沿海正誕生著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市帶,數以億計的個人和數以千萬計的家庭將來到這些地方,住宅企業能夠在這種巨大的城市化進程中,獲得近乎無限的發展空間。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僅僅在2010年1-11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8.25億平方米,同比增長9.8%;商品房銷售額4.23萬億元,同比增長17.5%。與此同時,2010年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9224億元。商品房銷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幾乎佔到三分之一的比重,商品房市場的消費實力可見一斑。
同時,從銀行流向房地產業的資金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據央行和國家統計局的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信貸總額接近8萬億元,而在開發商資金構成中,國內貸款12540億元,個人按揭貸款9211億元,這意味著2010年新增貸款中用於房地產業信貸的資金就高達2.17萬億元,遠超於去年同期水平,在2010年新增貸款中佔據四分之一。
130萬億元人民幣
「賣掉」北京的地,能換美國一年GDP
這是一個定律:在地王不斷問世的年份,房價往往是扶搖直上。最近兩年,房地產發生了太多這樣的故事,比如隨著廣州、武漢地王的誕生,周邊房價應聲而漲。
但是,地王也有著不同的命運。
此前蘇寧環球的上海地王、金地集團的廣州番禺地王等都曾遭遇退地,而2010年北京望京地區誕生的一宗地王至今仍是一塊燙手的山芋,令開發商諱莫如深,2010年廣西南寧產生的雙料地王也一度傳出退地的消息。
中國社科院近日的一則報告可謂一語中的:「目前來看,2010年房價上漲速度雖然大大放慢,但仍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中國85%的家庭沒有能力購買住宅。」
被人為炒高的「地王」價格,最後能否在下游被接盤?李開發表示,儘管有巨大的購房消費潛力,但在高房價的背景下,真正有購買力的人群並不多。
事實上,比起地王危機,房地產領域隱藏著更大的風險,而且很可能牽動全局。
張冬峰表示:「這是一種比較危險的局面,所謂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對房地產依賴太大,房地產業已經綁架了中國經濟,現在資金幾乎普遍傾向通過房地產這種行業賺快錢。這麼發展下去,中國經濟下一個30年在哪兒?」
他同時認為,中國目前的財富高度集中在40歲~55歲左右的一撥人手中,這不僅在未來有可能引發巨大的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在10年、20年之後,隨著這部分人年齡漸長,其消費觀念必將趨於保守,而現在年輕人普遍由於房子等負擔過重,未來的消費能力將十分有限,屆時中國老年化將在財富失衡的局面下進一步加劇,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如同日本一樣近十餘年的經濟衰退。
教訓不止於此。
日本經濟長期疲軟原因之一是資產泡沫過大,尤其是房產泡沫。其中令業界人士記憶最深刻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在泡沫化的高峰時期,僅日本首都東京的土地總市值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現在的中國正在經歷同樣的危局。
2010年,首都北京的土地市場在製造了一個又一個地王之後,其土地總收入也史無前例地達到1641億元人民幣,高居中國第一,而成交的土地面積為2061萬平方米。以此計算,北京市土地的平均價格為近8000元/平方米。而北京市的國土面積為16410.54平方公里,即164.1億平方米。
假如能將北京市土地全部變賣,即將這兩個數據相乘,可以得出當前北京土地總市值已經高達130萬億元人民幣。
而據學者估算,2010年美國GDP總量預計為14.5萬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為95萬億元,這意味著用北京的地價,「買下美國」可謂綽綽有餘。
另據世聯地產數據, 2010年上海土地收入接近1500億元人民幣,其成交土地面積為近1400萬平方米,其平均地價高達10700元/平方米,如果以該數據與其國土面積6340.5平方公里相乘,可發現當前上海市土地總市值高達68億元人民幣。
而在2009年全球GDP排名中,美國以14.26萬億美元位居第一,中國位居第二,日本以 4.844萬億美元居第三,其後分別是德國 3.818 萬億美元、法國 2.978萬億美元、英國2.787萬億美元。據此折算,除中國之外,2009年全球GDP前五名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的GDP總量為28.7萬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為189萬億元。而當前僅京滬兩地的土地市場之和則高達199萬億元,很顯然,賣掉京滬兩地的土地,就可以「買下」當前世界上最發達的五個國家。
「從一定角度而言,這個有些驚人的數據確實真實反映了中國房產泡沫的危機程度。」張冬峰表示。
2.7萬億元土地收入
「土地財政」不改,地王難遏
決策層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
不提中央在2010年多次控制房價,僅僅從另一個很難察覺的側面信息,可以大致勾勒出決策者的某種眼光。與以往大提城市化不同,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央多次提出大力推進城鎮化。學者將之解讀為藉助城鎮經濟分散大城市的壓力。
與之相配套的,高鐵正在國內迅速延伸。這就如同地鐵在首都的快速擴張一樣,在近日舉行的經典城市國際論壇上,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振清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其目的是實現中心城區人口的分流,這顯然能對萬人爭搶中心城區的局勢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國土資源部更是對地王保持著密切關注,國土資源部一位官員表示,繼9、10月市場出現反彈苗頭後,2010年底,「地王」、「天價地」在短時間內相對集中地重新出現,推動整體地價走高。
為此,國土資源部2010年底下發了《嚴格落實房地產用地調控政策促進土地市場健康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要建立土地交易異常情況快報制度,遏制過度競爭。
不過目前,土地市場熱情尚未消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位官員2010年底的一席講話或能解釋這一切。該官員指出,調控的難點一是中國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剛性需求,現在中國城鎮化率還不到50%,每年大約有1500萬的農民進城;二是民間資本投資領域過窄;三是全球化的熱錢涌動與人民幣升值預期相結合;四是房產持有環節稅收制度缺失;五是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使得房價越高,土地價格越高,而土地價格越高,地方政府用於城市基礎設施的錢就更多;六是中國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巨大,很難用「一刀切」的辦法調控房地產市場。
對此,世聯地產近日指出,開發商頻頻拿地、不斷製造地王的背後,正是由於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
據世聯地產對28個重點城市進行監測的結果顯示,這些城市2010年土地出讓金同比增長35%,總量達到11243億元;其中,北京、上海、大連三個城市土地出讓金超過1000億元。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今年1月7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更是明確指出:「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2.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70.4%,城市發展對土地的依賴有增無減,利益分配不合理,社會矛盾突出,土地出讓制度亟待進一步改革完善。」
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的全國財政收入高達8.1萬億元,這意味著僅土地出讓金一項就佔了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土地財政模式如果不改,地王現象將難以遏制。」林達集團董事長李曉林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土地出讓制度改革,將土地收入化整為零,弱化各地的高價賣地衝動,能斷絕一些地方政府寅吃卯糧的不良行為,從而在數年內把因地價扭曲而推高的房價變得趨於正常。」
在各方聲音中,顯然房產稅最受關注,而隨著重慶等地表示徵收準備就緒,爭議不斷的房產稅改革越來越近。不過目前來看,各種房產稅版本僅僅提高了持有住房的成本,與調整土地財政有所差距。
「內地目前採用的70年產權的土地制度主要師法於香港,但香港之所以制定這種制度,是因為香港有一個百年租借期,因此當時香港政府施行這種制度,是希望把幾十年的土地出讓金一次性收回。而內地顯然沒有必要照搬香港的這種經驗,現在已經到了改革這種制度的時候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
這純屬「磚家們」的一派胡言,說客氣店,他們是靠標新立異來博取大眾的關注;說難聽點,他們純屬「意淫」、而且還非要把自己的春夢在大眾面前賣弄。 以下是我的解釋: 用哲學裡的一句話這樣解釋給你聽:「價值決定於價值客體對於價值主體的有用性。」說得倒好「如果把北京整片地都賣掉」、怎麼不說把地球賣了或者把月球賣了呢?!用經濟學方面的理論說說呢,就是這批「磚」連商品的概念都沒搞明白。而且這幫無腦磚家用「相當於」這三個字是在模糊概念,他們發表這個看法其本質類似於:「把共和國所有磚家的腦袋挖出來賣掉、其價格等同於(或稍大於)海底撈在全國每年售出的豬腦的錢。 (鑒定完畢)
美國的GDP是創造出來的,北京的地價是炒出來的
這新聞讓我想起了小學時我有一個特別迷戀邁克爾傑克遜的同學,口口聲聲說MJ特別有錢,資產足以買下整個北京……
真納悶糾結這個問題幹嘛...EQ啊ORZ 人家只是拿來說明北京房價高罷了
房子會越賣越便宜,估計還沒賣一半,房市已崩盤,我估計是達不到美國GDP了。
地價監測點是指在城鎮一定土地級別、一定地價區段內設置的具體宗地,其地價水平、宗地形狀、面積、臨街狀況、土地利用狀況、土地開發程度等方面能夠代表該區域同類用途土地一般水平(或平均水平)。標定地價是政府根據管理需要,評估的某一宗土地在正常市場條件下於某一估價期日的土地使用權價格。它是該類土地在該區域的標準指導價格。
推薦閱讀:
TAG:房價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