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你看過哪些難忘的展覽?
大小型展覽,館方或個展皆可,攝影或秀場相關也算,是一對外開放的展示都值得來討論和思考,系列回答參考如下:
英國博物館數量眾多,有哪些有趣的博物館? - Hoi Yan Siu 的回答 - 知乎 ? 英國博物館數量眾多,有哪些有趣的博物館? - 知乎用戶的回答
2014 年紐約秋冬時裝周有哪些看點? - 趙托尼的回答 - 知乎 ? 2014 年紐約秋冬時裝周有哪些看點? - 趙托尼的回答
安卓版本已上線,http://md.vart.cc 歡迎各位下載使用,再次感謝。
想不到被頂到第一了,非常感謝大家對vart的喜愛,這對我們團隊很重要。
那我再來補充一些吧~
這個是正在k11辦的展覽,第一次來大陸,之前在台北當代辦過,台灣人在文化方面很重視,細節也很贊,展覽名為歡迎來我家,門票是一把鑰匙,很應景。此次在k11的布景也相當不錯,呈現的是整體視覺,很適合大家去拍照,藝術家蓋瑞是個很呆萌的人,沒事還會在k11閑逛,隨身帶著自己的作品Toby ,他去了世界上很多地方,留下了很多Toby 的照片,現在這隻Toby 看起來很臟,但是很有感情,我覺得他真正愛著自己的作品。話說開幕的時候有個自以為很漂亮的女生問蓋瑞能不能把手上的Toby 送給她,其他人都無語了……
接下來是MoCA的展覽。MoCA今年的展覽質量都挺高,顧導的作品是人民幣微觀攝影,視覺上很不錯,不愧是電影攝影出身,之前在北京三影堂展出過,不過顧導是玩票性質的,如果願意花50元進場看100元人民幣,其實也不虧~
我超愛這個封面!!!當時是開幕的時候去看的,抽象作品近幾年很火,大概是在視覺上比較被人們接受。之前不了解的時候就覺得畫方塊嘛,不是很難,但是親眼看到作品是完全不一樣的。
老頭長得挺兇悍……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kxMTczNg==mid=201092709idx=1sn=4ca85a8fbd3d2492d2130faeb43c36f7#rd
同樣有一篇體驗文章,可以看一下,了解下這位在世界上還是很牛逼的抽象藝術家。
最後啰嗦兩句,vart馬上會開始其他城市的拓展,希望到時候能帶來更多有意思的作品!
……………………………………………因為身在上海,所以就局限得談談2014上海的展覽吧。
魔都2014最受關注的展覽肯定是莫奈特展,觀展人數近40w,創造了藝術展覽商業化的里程碑,就展覽而言,其實不算莫奈的名作,質量和數量遠不及在上博舉辦的「從巴比松到印象派」,但是k11的商業宣傳和包裝的確不錯,再加上幾件莫奈晚期的作品也算驚艷,所以還是很不錯的大眾型展覽。
展覽的海報背景圖,睡蓮
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幅
接近去世前的幾幅作品如果親眼所見,你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這絕對不是瞎說,真的很能震撼人心。
…………………分割線………………
那我就盡情說說自己喜歡的展覽啦~MUJI AWARD 04 設計展
地點是iapm的muji店。
設計展一向是我非常喜歡的類型,不晦澀,很愉悅。
我最喜歡的一件,非常有意思的粉筆設計,上課如果不認真,老師扔這個一定很順手~
一點點改動,讓圖釘更方便收納和拆卸。
…………………分割線…………………
21世紀民生美術館開館大展,多重宇宙!
內容豐富的展覽,有很多青年藝術家參與,作品有誠意,而且場館的空間也非常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kxMTczNg==mid=201235015idx=1sn=ee30f68e69741ba12a7fc4f24e2397f5#rd
照例列舉一些作品。
徐文愷,新媒體青年藝術家
這個很有意思,不過要耐心看完。
這件作品在入口處,非常震撼,池田亮司,雷達。
今年早些時候的dior和草間彌生也很火,網上圖片很多,就不浪費各位流量了。
還有正在展的雙年展—社會工廠,爭議很大,但是還是需要親臨感受~
接下來說一些我自己喜歡的小展。
狗托邦,李軍個展,別的不說,功底好的讓人髮指,用水墨畫如此具像,細節豐富的造型是很不容易的,而且這些狗非常有靈氣!
仇敏業—我的天,攝影作品,長曝光通電防蚊網,非常有想法!
民生美術館的當代攝影展,喜瑪拉雅美術館的肖恩·斯庫利都非常不錯!藝博會,Photoshanghai之類的博覽會是以賣作品為主的,觀展環境不是特別好,但是的確能看到很多好作品!
其實除了那些熱火朝天的特展之外,很多用心的小展覽也很有意思,就看你願不願意在作品上面花些心思好好看了~
多圖慎入!!
台北市立美術館,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
除了碧山計劃展的照片是本人所拍(因為是一直關注的議題,離家千里之外偶遇這個展之後十分激動以至於在跟志工阿姨交流時幾乎熱淚盈眶),以下部分照片和文字來自於准建築人手札網站討論區、台北市立美術館官網和flickr。
本次展覽是配合台北市政府「2014年台北建城130周年」的專題展覽,涉及到台灣、香港、中國大陸以及日本的藝術家。旨在探討現代城市中的多重向度為主軸,以去城牆去建築的命題,審視城市組成的文化元素與歷史肌理,細數城市空間與文化記憶相互演繹生成的關係與意義;更嘗試突破美術館場地運用的模式與慣性,將三樓管狀展場轉化為七條街廓意象。從藝術家對空間詮釋與轉換手法中,審視現代生活中城市的本體,透過聲音、裝置、構築、影象、手稿、對象等等媒介特性,引導觀眾從渾沌未明且虛實交雜的現代城市中,觀察建築空間與身體記憶的依存對位。
--------------策展主文的分割線-----------------------------------------------------------------------------------------------
策展主文:
撰文:阮慶岳
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Since I know the storms already and am excited as the sea
~里爾克Rilke,〈預感〉,1906
這是一個關於現代城市與現代建築的展覽。
現代城市與現代建築的出現與諸多現象,與現代性發展息息相關。這個展覽《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是對於東亞城市及建築的現代性狀態,做出反思的探索,也意圖對現代/科技的必然關係提出質疑,同時表達「現代並不違逆歷史與底層現實」的觀點。
因此,在此次的展覽中,我們對烏托邦表達想像,對台灣的建筑前輩陳其寬致敬,對真實生活的微物與尺寸投注關懷,藉由福島事件與北韓社會的近期現象,做出謙卑地學習與反省,也嘗試思考山水/園林/宇宙,與現代城市/建築的關係何在。
現代性的建立,與其全然期待照單全收的遠方模式,不如更誠懇對待己身在這歷程內化的各種實驗可能,藉以與斷層的文化/歷史作演化上的銜接。這也是所以選定相對是他者的歐美/全球、可以作為自身的東亞/地域,來關注與思考的原因。
展覽名稱《未明的雲朵》,引自十四世紀英格蘭佚名者所寫的基督教神學書《The Cloude of
Unknowyng》。書中認為若想要真正的認知神,必須要捨去被告知與預設的答案,包括被他者建構的自我與知識,以能勇敢進入到「未明」的狀態,才得以真正感知到神的存在性。
東亞建築/城市的新神明,究竟是什麼?我們希望拋出對這議題的思索,來邀請更多的討論與正視,以尋找一條介於前行與迴轉間的自我路徑。
副標的「一城七街」,是從北美館空間引發的聯想與思考,其中格子狀行列整齊的室內空間,以及四邊形的外在城郭暗示,讓我們聯想到傳統的東亞城市與街道。也藉此對東亞城市的內在文明氣味(譬如十一世紀清明上河圖的汴京),與在其中穿梭來去、極其豐饒有趣的街道生活,再次投注瞻顧與思索。
是對於東亞現代都市的直接鑒照,也對已然遠古的城郭、街道與生活,做出此刻都市(在虛實範圍、護衛機制與自我認知)究竟何在的思索。
----------------------------------------------開始具體地介紹啦!!分割線-!!---------------------------------------------------------
一城七街,顧名思義分為七個街個部分,觀展時並未完全弄清楚館與館之間的方位可能漏掉了部分展區,但就我所見到的部分而言都讓我驚艷。我嘗試通過資料搜索重新還原記憶,也把展覽較為完整地呈現出來。
總展的海報以及現場名稱的呈現
其實cloud of unknowing 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這幾個字都是兩層前後錯位立體呈現的,可惜照片沒拍出效果。
以下分七個街來一一再現。
其寬街,藝術家:陳其寬
陳其寬
主要是陳其寬生前的一些個人用品和設計手稿。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小模型和設計稿!!恕我孤陋寡聞,只知道貝聿銘是設計者,不曉得是他與陳其寬合作的產物。所以當時看到也是小小的驚訝了一把。
那就趁機亂入兩張我拍的路思義堂吧== 真的很漂亮啊喂!而且是在走了很長一段很奇葩的路之後原本不抱希望卻突然在轉角之後出現在眼前的,也是天賜!跑題了快回來!
山水街,藝術家:王為河/劉國滄/李祖原/陳富宇
1.王為河:山水,不存在著一種稱謂
2.劉國滄:殘片燼墨山水這個展的表現方式很豐富,不太能領會其中的奧義,只是隱隱的覺得很奇妙
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正中間的建築物形狀的窗口正對市美不遠處的圓山飯店,完全契合。效果如下圖
3.李祖原
這個被漏掉了
4.陳富宇:陳其寬小行星
這個跟李祖原的一起被漏掉了
尺寸街,藝術家:藤森照信/五十嵐淳/長谷川豪
1.藤森照信:藤森建築與路上觀察學會
人們會按照某種意圖和計劃來建造都市,但是隨著人們生活的開展,類似分泌物一樣,和當初的意圖和計划出現落差,會出現一些奇妙的、不可思議的現象。一手拿著地圖走在路上,觀察都市的細微之處,將發現的這些奇妙不可思議且有趣的對象用相機紀錄起來。最後透過這些收集到的相片,就可以隱約看到都市的無意識。
2.五十嵐淳:比例尺之森
這個跟路上觀察學會在同一個展區展覽,是一種針對「比例尺」進行思考的臨時建築,首先,將讓身體呈彆扭狀態的臨時建築,配置得如同「街道」或者「聚落」,接著創造觸感舒適的地板,和自在的空間。彆扭的狀態,會自然而然將人引導到舒適的地板或空間中,人們將在其中停佇,而身體會無意識地感受到「比例尺」。
3.長谷川豪:百葉窗從各個角度和距離看窗外的世界,風景各不相同。
學習街,藝術家:日本東北工業大學建築系/吳燦政/尼克·波納、多明尼克·江森海與北韓藝術家/李沛峰(部分資料沒有找到)
1.東北工業大學建築系:311與重建家園
2.尼克·波納、多明尼克·江森海與北韓藝術家:美好的未來
這個被漏掉了,毫無印象
微物街,藝術家:何庭峰/白雙全/李威儀/姚仲涵(同樣資料不完整)
1.何庭峰:台北1/2
是一些展示台北風貌的貼畫
2.白雙全: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
和台北1/2在同一展區
烏托邦街,藝術家:歐寧/張永和/李俊陽(缺少了張永和的部分)
1.歐寧:碧山計劃
看到碧山計劃展時,心跳加速,想大聲叫喚。入口處一陣稻草香。
在學校看到《碧山03:去國還鄉》,一度激發我立志鄉村建設的念頭。裡頭介紹的高雄美濃黃蝶祭,讓我考慮把美濃列為此次自由行的一站,可惜因為是自己單身前往,路途遙遠,無奈放棄。這次在市美讓我看到碧山計劃,不覺是上天賜予的補償,心懷感激。詢問展區的志工阿姨展區順序時,非台灣口音被她識出,得知我對碧山計劃的關注,她滔滔不絕地對我講述對此的尊敬和推崇。從碧山計劃聊到台灣農村現狀,發表自己的見解,非常認真地聆聽展覽視頻中歐寧的講演,翻看展區書籍。在碧山計劃展區,如果用心地一點點把影音和書面資料都做個大概了解,可以待很久很久,因為時間關係為了顧及到其他的部分我只待了一個多小時。(回來搜集資料才知道天花板上介紹碧山的視頻可以躺在稻草上看==可惜啊當時不知道,沒有機會體會了)
另外負責展區的志工能對自己所負責的展區展覽的內容真心地去了解而不是待滿工作的時長無所事事,也是一個展覽所賦予這個社會的意義之一。
2.李俊陽:妙
雲朵街,藝術家:王喆/方瑋/建築繁殖場/邱文傑/上野雄史(缺少了邱文傑的部分)
1.王喆:方間雲亭
這個可以只是穿梭於其中,也可以坐下或卧躺。
設計的概念
2.方瑋:雲柱
遊走在雲柱其間,柱仍具有其空間性,但卻弱化其物質性與存在感,雲則藉由穿透與層迭,時而厚實時而輕盈、形成一種變動而連結,清楚而不明的奇妙風景。
3.建築繁殖場:莫雲?莫雲雲
一城七街展在市美最高層,因此這個巨大的編織物位於市美內部天花板,一進市美就能看見,以為是市美常駐藝術品,當時並未知曉也屬於一城七街參展物。
默默插入一張自己上電梯時拍的==
4.上野雄史:雲息閾界-------------總結分割線-----------------------------------------------------------------------------------------------------------雖然並不完整但也是梳理了一遍這個在我心中無與倫比的展,因為它的藝術美、人情美和機緣巧合美。(除了盡職盡責的志工阿姨,在買票時被問及學生票還是成人票的時候我只是問了一句學生票需要什麼證件工作人員就給我學生票了,一種被真誠善待的感覺。機緣巧合美:因為原本要去的故事館開門比市美晚半個小時再加上要躲雨進了市美,完全是巧遇。另外偶遇碧山計劃什麼的上面已經說過了。)
想到今天知乎上一個問題:為何人們會在知乎上免費提供優質答案?就現在在回答的問題中我的立場而言,雖說不算是優質的答案,也是用心花了一下午整理編輯出來的,為什麼這麼做?為了分享我曾感受到的藝術震撼和美的熏陶,分享我曾有過的感動。僅此而已。
多圖預警!
多圖預警!
謝邀, 最近正好要寫一個總結.
鄭重聲明:
轉載任何圖片和文字請標明作者和出處.
轉載任何圖片和文字請標明作者和出處.
轉載任何圖片和文字請標明作者和出處.
------2015年1月8日更新------
手賤上微信平台搜索, 果然被幾個微信平台原封不動地轉載了.
和這些非法轉載的人鬥來鬥去好累.
真心累.
-------------------------正文---------------------------------------------------------------------
由於今年前半年在辦理離職, 然後找工作, 所以我去過的展覽全部集中在下半年. 整體來說, 去過的展覽很多, 但是有深刻印象的不多. 現在展覽基本上已經兩極分化, 小畫廊以賣作品為主, 展覽主題生拉硬扯, 大畫廊或者大美術館很多感覺高大上, 但是又有點兒故弄玄虛.
以下這六個展覽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 寫列出來, 後面會有展開的敘述.(按照我參觀的時間順序排列, 具體日期記不清了, 感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
1. 余德耀美術館-群展-《天人之際》
2. PSA-蔡國強-《九級浪》
3. 上海展覽中心-《Photo Shanghai 上海攝影展》
4. Pearl Lam-Mehmet Ali Uysal-《過去的現在》
5. PSA-群展-《第十屆上海雙年展》
6. PearlLam-群展-《文字總顯得匱乏》
另, 9月的靜安雕塑展我也去了, 但是因為和其中的一位藝術家利益相關, 我就不多說了, 見諒.
另, 開幕活動有2014年10月底, 在Swatch Art Peace Hotel舉辦的展覽開幕. 這個後面再說.
下面詳細地說一下
1. 余德耀美術館-群展-《天人之際》
余德耀美術館是私人投資的美術館, 商業模式運營, 所以票價稍微比一般的展覽略貴一些, 要60塊. 但是這次的這個展覽我覺得非常值得.
先不說這個主題 「天人之際」和所有展品的關係, 光是很多展品就已經屬於精品了. 大部分據說都是余德耀先生的私人收藏. 所以, 我大膽地推測, 當然, 也屬於和朋友看展之後的調侃啦, 我說我覺得是因為余德耀先生藏品太多, 沒地方放, 所有投資個美術館來放自己的藏品, 然後隨意起個名字就做成了一個展覽.
因為說實話, 確實沒有很強的統一性, 各個展品之間缺乏互動. 但是每個展品都很精.
葉永青,《鳥》(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被分割成了4塊, 也許是仿品?) 小野洋子, 《門》徐冰,《煙草計劃》
2. PSA-蔡國強-《九級浪》
這個絕對是上海下半年藝術界的一個重磅炸彈.
前期宣傳非常到位, 以至於我這個弔兒郎當的人開始有所戒備, 提前在網上買了票, 悲劇的是, 準備和朋友一起去的時候, 朋友在現場買不到票, 只能幹瞪眼.
這個展覽最吸引人的是開幕當天的預展-《白日焰火》, 就是這個預展的票不好買.
開幕當天下了雨, 然後陰天, 等在江邊準備看 「國際蔡」開炸. 由於我的位置非常好, 所以呈現出來的效果也非常好. 現場看絕對非常震撼.
這個開炸在當時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我記得是周五, 下班的時間, 黃浦江上爆炸聲轟鳴, 然後各種顏色的煙霧飄散, 很多不知情的人都報警了, 還有人投訴污染空氣. 但是我看了之後對蔡國強的訪談, 其實他也很矛盾, 如果提前通知了有關部門, 告知會有這個活動, 可能圍觀的人一多起來, 站在岸邊或者橋上, 會有更多的危險; 可是如果誰都不通知,
大家又很恐慌, 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所以這個矛盾的點我可以理解.
悲催的是, 由於是展覽開幕, 加之白日焰火這個噱頭和蔡國強的號召力, 之後的館內的部分的展覽我基本沒看進去, 只是粗略地掃了一下, 因為人實在是太多了. 太多太多了. 各路媒體和記者全程跟拍,
蔡國強走到哪兒都圍著一圈人, 說實話, 沒什麼心情看展覽.
館內的印象深刻的幾個作品都是他 「炸」出來的.
3. 上海展覽中心-《Photo Shanghai 上海攝影展》
確切地說, 這不是一個展覽, 而是一個展會, 用expo或者art fair來描述或許更貼切. 因為只有短短的3天, 卻在上海展覽中心造成了人民廣場地鐵站的效果. 而我跟進了之後的新聞, 說這次展會的成交量並不是很理想.
人山人海的現場。
人山人海的現場。基本上國內能叫出名字的攝影師, 攝影機構, 以及國外的攝影師和攝影機構都可以找得到. 比如國內的何藩, 馬良這種大咖都有展品.
另外, 展會期間, 也有一些評論人在場, 更多的是外國的藝術評論人在現場, 會有一些活動, 講解分析一些攝影作品之類的. 由於現場太混亂, 我實在沒看清楚.
還有, Martin Parr去的那天我沒去, 我根本不知道他會去. 他在現場點評了幾個作品, 然後和各業內人士社交了一下就走了, 我的朋友去的時候看到了, 還聊了聊, 羨慕嫉妒恨.
4. Pearl Lam-Mehmet Ali Uysal-《過去的現在》
這個也是開幕的時候去的.
說一句題外話, 靠著各種關係和自己微信平台積累起來的那麼一點點人氣, 有時候可以僥倖有機會拿到開幕的VIP票. 這個在開始的時候很讓我得意, 但是次數多了以後就會發現, 展覽開幕的確很好, 有免費的酒喝, 哈哈, 還可以擴大自己的交際圈(雖然大部分都是被忽視的角色), 但是不能好好看展這一點真的很讓我沮喪. 烏泱泱一大群人, 各種膚色, 各種語言, 然後各種主動的被動的去社交, 讓人無法專心看展.
話說回來. Pearl Lam(藝術門畫廊)還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畫廊, 展覽也有非常多的精品. 這次的展覽是Mehmet Ali Uysal先生的獨展. 當時也造成了小規模的轟動, 因為他的展品都是 「畫框」.
本來屬於藝術附屬品的畫框在這個展覽里變成了主角. 成了被欣賞的核心. 組成了 「肉」, 「衣架」等日常物品. 雖然和大部分展覽一樣, 我不明白這個主題和作品有什麼關係, 但是光看作品本身, 確實達到了當代藝術所要求的 「居然可以這樣」, 以及 「我才不要你讀懂我.」
5. PSA-群展-《第十屆上海雙年展-社會工廠》
我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上海雙年展確實讓我大失所望.
我在我的微信平台里寫了一篇文章專門說了一下,
我直接截取一部分內容粘過來吧.
可能是因為期望太高, 再加上今天去的時候是開幕(前一天預展沒去, 因為沒弄到VIP票, 哎…人走茶涼…), 人特別多, 場面非常混亂, 還有孩子大聲喧嘩到處跑動, 根本不能安靜地看展. 早知道就晚些時候去了, 可是又想早點兒去好寫觀感, 所以也都忍了. 展覽持續到明年3月底, 所以可以好好安排時間去看展.
這次展覽的主題是
「社會工廠 social factory」, 和所有展覽一樣, 似乎主題是為了主題而寫的.
這次參展的藝術家很多, 我之前也推薦過6位值得關注的藝術家,
但是從現場情況來看, 除了陳界仁的作品佔了很大的展位之外, 其他的幾位藝術家的作品被放在了不太顯眼的位置上.如果非要說這些展品和 「社會工廠」這個主題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是 「人」,
畢竟人是社會的人, 都處在社會這個工廠裡面, 每個人都有身不由己. 無論藝術家從那個側面出發來創作他的作品, 都可以說是表現了現代社會中, 人的無奈. 工廠意味著效率高, 工廠同樣也意味著重複與機械. 也許定了這個主題的高明之處就在於, 你會不自覺地把 「社會工廠」這個主題遷移到作品當中, 而對於看展的我們來說, 確實是生活在這個社會大工廠里有太多的無奈.
曾經在知乎上有過大規模的討論, 關於重複性的工作是否會對人有害. 我覺得有害,
至少重複的機械的勞動是讓人本身就很反感的, 人都喜歡新鮮的東西, 為了在社會生存下去, 社會分工越來越細, 工作越來越單一化, 這是社會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 我很高興看到有藝術展利用這個作為主題, 來呼籲人們關注這個現象.回想起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詳細地闡釋了這個不能承受的 「輕」是什麼: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倒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當每個人的工作越來越精細, 越來越單一的時候, 沒有了負擔的我們會飄離大地, 變得毫無意義, 如同機器一般.
貼幾個雙年展的圖
裝置作品, 藝術家和作品名字我記不住了, 不好意思. 但是這個作品還挺有那麼點兒意思的. 每個聽筒里的內容都不一樣.
6. PearlLam-群展-《文字總顯得匱乏》
這是我最近看的一次展覽, 同樣是在Pearl Lam.
雖然是一次群展, 但是這次的主題《文字總顯得匱乏》卻出乎意料地切合了展品的主題—關於文字.
應該說, 很少有展覽是關注文字或文本本身的. 這次展覽另闢蹊徑, 應該說和策展人有一定關係.
最喜歡的就是這個LED屏幕的作品, 來自珍妮?霍爾澤的系列作品《「常理」和「生存」》, 雖然是翻譯成漢語的作品, 但是用銀行和大賣場常用的LED滾動屏來展示文字, 確實是很大膽的一次嘗試, 因為你的注意力全部都在文字本身, 這比閱讀來得更起勁兒.
最後說一下開頭要說的Swatch Art
Peace Hotel在10月底的開幕. 我記得正好是萬聖節那天, 一群穿著正常的人來到了外灘的和平飯店對面的Swatch Art Peace
Hotel(好像翻譯成斯沃琪藝術和平飯店?)開始婊性大發.
先說明一下, 這個藝術和平飯店不是當做賓館來使用的, 裡面是畫廊和工作室, 因為斯沃琪有一個藝術駐留項目, 藝術家可以申請然後住在裡面專心創作6個月的時間, 飯店不定期開放.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 斯沃琪也財大氣粗, 在外灘這寸土寸金的地兒搞了一個這麼大的工程, 精選全球的藝術家來這裡免費居住, 讓藝術家展示自己的作品, 基本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開幕展覽的主題叫《表面與痕迹》, 照片拍攝於天台。活動開幕當天, 百年歷史的老樓基本上被擠出翔, 由於藝術家本人可以邀請好友來參加開幕, 並且沒有控制人數, 只是停止邀請後不能再繼續增加名額而已, 所以當天特別擁擠.
群魔亂舞的dance floor, 這是剛開場, 大家都很冷靜..後來太限制級的我就不發了, 各種失態的, 跟群P一樣的醉態..作為活動主辦方, 組織得非常好, 雖然人多, 但是不亂, 吃的喝的都足量供應, 還特意開闢了一個大房間有DJ駐場供人們社交用.(我能說藝術圈兒是最能社交的一個圈兒嗎?), 由於來的人特別多, 而藝術圈兒又很小, 基本上這個開幕很少有人真心地在看不同藝術家利用這個平台來展示自己作品, 大部分人都是遇到了熟人, 然後再引薦給陌生人, 然後達成社交.
我和朋友還故作清高地想要看看藝術家們的作品,
還學起了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調調說 「巴黎的社交季又到了, 大女兒已經20歲了, 還是沒有男人喜歡她, 這次她被母親逼著一定要找一個金龜婿才行.」然後在走廊里當著各個大咖小咖和隨便什麼咖的面前笑成傻逼.
總體來說, 展覽或者藝術界的最忙的季節是9月和10月. 展覽和展會都在這個時期扎堆兒, 就著好天氣來吸引更多的人看展覽和擴大自己的交際圈.
但是由於上海太大, 畫廊太多, 不可能每個都看, 看過的也未必是有印象, 所以我挑了這幾個印象深刻的來和大家分享.
鄭重聲明:
轉載任何圖片和文字請標明作者和出處.
轉載任何圖片和文字請標明作者和出處.
轉載任何圖片和文字請標明作者和出處.
正好做一個年終總結
所在地,法國
14年所看的展覽非常之多,巴黎幾大博物館的展覽通常都是頗有名望的藝術家的回顧展,換句話說就是大佬們。
先列我認為不錯的展覽的列表,回頭再詳細敘述
展覽:
1,梵高與阿爾托 - 奧賽博物館
2,薩德 - 奧賽博物館
3,Thomas Hirschhorn - 東京宮
4,L"ETAT DE CIEL(1-3) - 群展 - 東京宮
5,杉本博司 - 東京宮
6,INSIDE - 群展 - 東京宮
7,Bill Viola - 大皇宮
8,葛飾北齋 - 大皇宮
9,布列松攝影回顧展 - 蓬皮杜
10,超現實主義 - 群展 - 蓬皮杜
11, Pierre Huyge - 蓬皮杜
12,Gustave Doré - 奧賽博物館
13,Lucio Fontana - 巴黎現代博物館
14,Niki de Saint-Phalle - 大皇宮
15,Jeff Koons - 蓬皮杜
16,杜尚 - 蓬皮杜
17,慕尼黑老美術館,慕尼黑新美術館
18,維也納分離派博物館
19,奧地利國家美術館
20,GIUSEPPE PENONE-凡爾賽宮
其餘展覽比如:MARTIAL RAYSSE-蓬皮杜,弗里達-蓬皮杜,Roy Lichtenstein-蓬皮杜,大皇宮的巴黎照片展,FIAC 2014, 奧賽的200年以來關於男性題材的展覽,卡地亞當代藝術中心的展覽,Serge Poliakoff 和曾梵志等巴黎現代博物館的展覽,David Maljkovic-東京宮,ALL THAT FALL-群展-東京宮,ED ATKIN-東京宮,李禹煥-凡爾賽宮,吉普力工作室和MARVEL超級英雄展以及皮克斯25周年展覽-巴黎art ludique博物館,梅普爾索普-大皇宮,陳箴巴黎回顧展……等等等等等
2014看過的展覽多不盡數,可惜還是條件有限,歐洲其他國家很多不錯的展覽和博物館都沒有去成。在此挑選了幾個對於2014法國而言比較重要且個人覺得很不錯的展覽,往後再詳細敘述,雖然知道答案沒多少人看,不過有想了解某個展覽詳情的,我會儘力介紹。
一一介紹有些冗餘,其中有些許展覽可以參照我曾經的回答:藝術繪畫迷去歐洲旅行有哪些路線推薦? - Guangli LIU 的回答
可以簡單按展覽類型分類:
1,藝術家個人展:
-Bill Viola, Niki de Saint-Phalle, Pierre Huyge, Jeff Koons等屬於在世藝術家的大型回顧展覽,以藝術家的創作順序按時間線集中展出多量作品,大皇宮,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和蓬皮杜藝術中心每年都有好幾個重量級的藝術家回顧展。Bill Viola唯美卻又暗含戲劇性的影像,Jeff Koons工藝水準高超的不鏽鋼充氣外表作品,觀者可從藝術家們的創作經歷中感受藝術家們的逐漸成熟的藝術表達語言,最直觀感受藝術家各自不同而又強烈的藝術風格。這些展覽中,也有許多頗為讓人印象深刻之處,比如上圖中,
這些展覽中,也有許多頗為讓人印象深刻之處,比如上圖中,Pierre Huyge蓬皮杜的展覽里隨處溜達的狗。Pierre Huyge藝術語言非常豐富,裝置,影像都有涉及,常用生物作為主題或者藝術表達方式,與框在玻璃容器里的小生態圈以及固定住的裝置相比,這隻前腿塗成紫紅色的纖細狗,邁著優雅的步伐,幽靈般飄蕩在展廳里。既為展覽,藝術作品終究應該現場觀賞。雖說當下的藝術家們更看重於作品的概念,但好的藝術家應該也是善於將點子實現並展現的,藝術家並非工匠,藝術品的最終實現也並非一定由藝術家本人完成,但即便作為質量的監控者,藝術家們也有責任將藍圖完美實現並最終展出。技術性,並非成為優秀的藝術家的必要條件,不過卻是好的藝術品應該具備的。
Jeff koons,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藝術家,但無論評價如何,在觀者心目中如何,當親眼看見繪製極為精妙的畫作以及工藝水準極高的雕塑時,還是不免為之嘆服。
如圖,Koons在蓬皮杜展出的大型金屬材質雕塑。雖為金屬材質,但外形及質地卻與充氣玩具無二,看似簡單而膚淺的作品背後是觀者無法想像的高超製作工藝。「
如圖,Koons在蓬皮杜展出的大型金屬材質雕塑。雖為金屬材質,但外形及質地卻與充氣玩具無二,看似簡單而膚淺的作品背後是觀者無法想像的高超製作工藝。「在我製作藝術作品時,會嘗試將工藝作為給觀眾信任感的方式,至少我希望如此。我不願讓任何人在看一幅畫或看一座雕塑時,把信任丟在某處。」 Koons如是說。高雅或庸俗,幼稚或色情,消費時代或拜物主義,精巧的工藝或媚俗的表在,無論標上什麼樣的一個標籤,毋庸置疑的是,koons是當今藝術界的明星人物,而我也願意相信,當他的作品最終呈現在觀者面前的時候,完美的外表是誠實的。-Lucio Fontana,Gustave Doré,葛飾北齋,布列松,杜尚等,屬於過世藝術家的展覽。藝術家們的生命由作品在展覽中被無限延長,依然綻放耀眼的光芒。如同葛飾北齋,過世一百多年後依舊在異國他鄉吸引了無數觀者,這是藝術的魅力,藝術家的魅力。就像本雅明預言的那般,圖像在複製中泛濫,卻也從深度和廣度上延展了藝術品的生命。布列松跨越世紀的圖像捕捉,Gustave Doré為歷史復原甚至增色的插畫,Lucio Fontana深深地劃在畫布以及藝術史上的刀痕等等。
杜尚,可以稱作百年來被談論最多的藝術家,此次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展覽,以藝術家並非眾所周知的畫作為線索,連貫展出了藝術家及其影響者一系列的作品,研究。
杜尚的裸女系列。
杜尚的裸女系列。
以小便池和畫鬍子的蒙娜麗莎被大眾接受的杜尚,以達達主義,現成品藝術而聞名於世,甚至影響了整個西方現代藝術進程的杜尚,除了諸如《下樓梯的裸女》等少數知名繪畫作品外,這位相當前衛的藝術家,也曾參與過多個流派,模仿過許多風格的藝術作品,展覽里,觀者可以看到野獸派,立體主義,甚至未來主義的杜尚,順著展覽的線索,讓觀者們目睹藝術家逐漸成為那個影像了世界藝術史的「惡魔」。
與傳統的展覽不一樣,藝術家旨在構建一個具有自由性的知識交流空間,如圖,展覽會邀請藝術家,劇作家,作者等「知識分子」到場與觀者交流,展覽每天會印製自己的報紙,有自己的吧台,有小型的多媒體觀賞角,藝術家想要最大程度加深觀者的參與。如同流行二十年的「關係美學」概念,當代藝術家們開始更關注觀者的參與性,但也有《
與傳統的展覽不一樣,藝術家旨在構建一個具有自由性的知識交流空間,如圖,展覽會邀請藝術家,劇作家,作者等「知識分子」到場與觀者交流,展覽每天會印製自己的報紙,有自己的吧台,有小型的多媒體觀賞角,藝術家想要最大程度加深觀者的參與。如同流行二十年的「關係美學」概念,當代藝術家們開始更關注觀者的參與性,但也有《參與的惡夢》一類的著作對「參與」的概念提出質疑與批判,究竟這樣的參與是否是「偽參與」,觀者可以享受的是否是「偽自由」,恐怕難下定論。貧窮藝術的代表藝術家GIUSEPPE PENONE2014年在凡爾賽宮的展覽里,除了少部分展品在室內展出,更多的作品則安放在了凡爾賽宮寬闊的後花園裡。
如圖,GIUSEPPE PENONE的作品多利用自然物品,或具有其外形。此次的展覽中,多為青銅製作的具有樹榦外形的雕塑作品,以「超自然」的形態處於真實的自然當中,給觀者帶來異感。
如圖,GIUSEPPE PENONE的作品多利用自然物品,或具有其外形。此次的展覽中,多為青銅製作的具有樹榦外形的雕塑作品,以「超自然」的形態處於真實的自然當中,給觀者帶來異感。上圖中巨大的青銅樹榦,來源於一顆在風暴中被劈倒的大樹,被藝術家買下來後製作成了模具。而中間破土而出的則是一顆真實的年輕樹木,與青銅雕塑一同構建成這件大型作品。
上圖中巨大的青銅樹榦,來源於一顆在風暴中被劈倒的大樹,被藝術家買下來後製作成了模具。而中間破土而出的則是一顆真實的年輕樹木,與青銅雕塑一同構建成這件大型作品。貧窮藝術(Arte Pauvra)起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利用自然現成品作為反工業的藝術表現手段與日本的「物派」(Mono-ha)異曲同工。無獨有偶,2014年下半年,「物派」代表藝術家李禹煥也在凡爾賽宮舉辦了展覽,藝術家標誌性的「石頭與鋼鐵」組合亦出現在了這個有300多年歷史的花園中。
2,當代藝術群展
在這個雙年展,三年展紛繁得甚至有些過剩的年代,群展並非罕見之事物,除了FIAC,里昂雙年展等盛會,巴黎每年的大型當代藝術群展則集中在了東京宮,如2014年的L"ETAT DE CIEL(空之情境),ALL THAT FALL, INSIDE等等。蓬皮杜除了1950-1980年的現代藝術收藏外,也不時會有當代藝術集中展覽。
東京宮的群展多數遵循一個主題,比如,INSIDE。
從INSIDE的名字中即可得出,展覽與空間這一經久不衰的命題相關。如圖INSIDE展覽中頗有意思的一件作品,用厚厚的透明塑料膜組成了可以供觀者爬行的通道,在東京宮入口的上部空間縱橫交錯,由下往上看去,時不時有模糊的影子從中掠過。
從INSIDE的名字中即可得出,展覽與空間這一經久不衰的命題相關。如圖INSIDE展覽中頗有意思的一件作品,用厚厚的透明塑料膜組成了可以供觀者爬行的通道,在東京宮入口的上部空間縱橫交錯,由下往上看去,時不時有模糊的影子從中掠過。又如圖,前一陣鬧出新聞的「藝術家在用熊屍體改造的空間內生活13日」,也在展覽中以模型與藝術家錄像的方式展出。
又如圖,前一陣鬧出新聞的「藝術家在用熊屍體改造的空間內生活13日」,也在展覽中以模型與藝術家錄像的方式展出。喬治·巴塔耶的「剩餘理論」在幾十年後今天的藝術領域,仍然適用。讓觀者茫然甚至疲倦的各類群體展覽,是擴展了藝術品的橫向生命,亦或是將其壓縮了?一段時間以後,觀者們是否還能熱情高漲地面對琳琅滿目的展品?即便在現在,又有多少觀者能駐足於一段10分鐘的視頻影像前將其看完?
與觀者不同的是,在裝置和影像依然大行其道的當代藝術展覽里,藝術家們是否應該不斷開發新的形式?怎樣的藝術品才能堂而皇之地安然穩健地放在博物館裡而不被質疑?又或者,質疑亦是推動藝術展覽發展的動機之一?
當然,群展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於普通觀者而言,藝術展覽理應是
當然,群展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於普通觀者而言,藝術展覽理應是輕鬆的,愉悅的,在群展里,我們可以消除在看「重要藝術家」的個人展覽時,博物館燈光效果和嚴肅文字介紹帶來的莫名的緊張感和壓迫感。在這裡,我們可以安心尋找好玩的,令人欣喜的藝術作品,獲得更加積極的觀賞經驗。3,主題展
這裡指的主題展,並非是上文中所說的由主題引導的當代藝術群展。在各式各樣的當代藝術群展中我們致力於發現新的,好玩的,令人鼓舞的藝術。而在主題展中,指的是已有藝術史中所存在的,有共性的主題,這類展覽多為現代藝術以及之前的藝術。而奧賽博物館和盧浮宮博物館,則經常有這類的展覽。例如2014年里的Masculin/Masculin,梵高與阿爾托,薩德的展覽。奧賽博物館的主題展覽非常適合於上文所用到的描述:「博物館燈光效果和嚴肅文字介紹帶來的莫名的緊張感和壓迫感」,展覽的歷史縱深和跨度往往非常大,著名的或是不知曉的藝術品沿著展覽所給出的脈絡共同鋪建成一個宏偉的,極富深度的展覽。嚴肅的文字介紹,寬大的旁支脈絡,經典的藝術作品,會讓觀者也變得正經起來。不同於東京宮和蓬皮杜藝術中心裡時不時爆發出孩童的歡笑,這裡,會有更多面容緊繃的觀者用筆記錄。
在「
在「梵高與阿爾托」的展覽中,以法國詩人,戲劇理論家安托南·阿爾托一篇關於梵高的文章為線索,在詩意的,近乎歇斯底里的文字帶領下,讓觀眾遵循他的視角來解讀梵高——這個具有悲劇色彩的藝術家。阿爾托,作為曾經提出過「殘酷戲劇」的理論者,有著同梵高般悲痛的經歷——長期忍受身體的病痛,以及曾在精神病院中漫漫度日。兩個偉大的靈魂,透過文學,透過藝術,惺惺相惜。而在2014年年末奧賽最新的主題展「薩德——攻向太陽」的展覽里,奧賽博物館依舊秉承了之前的厚重風格,在薩德侯爵逝世200年後,以其聞名於世的色情文學為開啟展覽的鑰匙,用野蠻,男女之性,享樂,暴力,主宰等其在世時與當時格格不入的思想在藝術史中順流開來,籠擴一批精妙的卻同樣「粗魯直接」的藝術作品。
薩德死後,他的作品被禁毀和遺忘了近百年,也許這位極端自由主義分子生前從未想過,在他離世且默默無聲了一百年後,會有人開始爭相對其進行解讀。經歷了波德萊爾,阿多諾,霍克海默,巴塔耶和福柯,思想家們試圖給薩德拋開「
薩德死後,他的作品被禁毀和遺忘了近百年,也許這位極端自由主義分子生前從未想過,在他離世且默默無聲了一百年後,會有人開始爭相對其進行解讀。經歷了波德萊爾,阿多諾,霍克海默,巴塔耶和福柯,思想家們試圖給薩德拋開「sadisme」而正名,但薩德是否需要這樣的正名?奧賽博物館這次的展覽將許多「不堪入目」的作品冠以薩德之名,赤裸裸展露在公眾面前,是否又會將sadisme的印象至於薩德作品本身之上?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圖像不會說話,而文字並不辯解。
另外,蓬皮杜藝術中心也有諸如「超現實主義及其物品」的主題展,基本遵照藝術流派的發展進程,將其重要藝術家及作品按順序一一排開,清晰明了,方便了解其發展和個中故事。
4,其他的
愛好藝術者,多少對某些藝術家,某些古典有情節。杜尚鍾情於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波爾曼斯喜委拉茲貴支,圖依曼斯好Léon Spilliaert,無數人鍾愛的倫勃朗,卡拉瓦喬……筆者偏愛丟勒及席勒——同樣也是萬千藝術愛好者的鐘愛。
為此,夏天出行訪博物館。
慕尼黑新美術館,慕尼黑老美術館:同許多歐洲的古典博物館一樣,慕尼黑老美術館也收藏了諸如魯本斯,范·德·韋登,拉斐爾,波提切利,普桑等人的作品,於筆者而言最重要的則是:
丟勒此幅《
丟勒此幅《穿毛皮大衣的自畫像》,丟勒29歲繪。另一幅同樣著名的丟勒自畫像,其22歲的作品,則藏於盧浮宮,有幸多次觀賞:
新美術館則藏了些印象派,後印象派的作品,與巴黎藏品相比,則略顯寒酸。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浪漫主義,頗值得一看,畫面表現力之強,於法國浪漫主義只強不弱,古典愛好者不容錯過。德浪,
新美術館則藏了些印象派,後印象派的作品,與巴黎藏品相比,則略顯寒酸。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浪漫主義,頗值得一看,畫面表現力之強,於法國浪漫主義只強不弱,古典愛好者不容錯過。德浪, @劉斯坦老兄是行家,小子不多言。
之後,是重頭戲,到了維也納,列奧波多博物館,奧地利國家美術館。喜歡艾貢·席勒,小老頭克里姆特,定十分歡喜了,比如這個:
又比如這個:
又比如這個:再比如這些:
再比如這些:當然還有小老頭的:
當然還有小老頭的:在畫冊上看過無數遍的畫作,真實立在眼前時,就像快被吞沒了一般。
在畫冊上看過無數遍的畫作,真實立在眼前時,就像快被吞沒了一般。
還有一個分離派美術館沒有去,有點兒可惜,這兩個博物館裡克里姆特的作品不算太多,據說此美術館裡收藏了不少。但也非常知足,除了對嚮往已久的席勒名作的欣賞,還有驚嘆於分離派領袖克里姆特早年照片級寫實能力和殿堂級構圖審美,後期華麗紛繁的金箔繪畫和線條鬆散卻造型強力的速寫,總之很精彩。去維也納旅遊這幾個博物館定不容錯過。
之後匈牙利,諸如匈牙利國家畫廊,布達佩斯美術館等,相較之下乏善可陳。
捷克布拉格倒是還有個穆夏,雖然博物館和展覽都偏小,也值得一看。
以上,暫時告一段落。
此問題是個好問題,遍及世界的知友們應踴躍介紹些各地的好展覽,互通有無,先謝過。
我在上海,所以看的展覽基本都是上海這邊的,除了給老師同學捧場的展,我也會去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圖都是手機拍的,色差難免的,有些沒正著拍是因為現場有討厭的燈光反光。還有的展覽沒圖,因為手機內存卡壞了,少了好多東西。
1.從巴比松到印象派,上海博物館
現場禁止拍照,照片都是偷拍的,所以有點抖,將就看。這個展覽總的來說不錯,雖然沒來多少名畫,但像莫奈,雷諾阿,德加,畢莎羅,西斯萊,博納爾等人的畫作都是有的。
2.草間彌生,上海當代藝術館
「我的一個夢」,展覽現場有裝置有畫作,還有一個全白的房間給觀眾們躁,我進去貼了好幾張彩色波點貼紙,貼high了就往自己身上貼。
3.莫奈,k11
無圖,印象深的是看到第二個展廳,大幅作品加莫奈晚年作品,晚年作品真的很精彩,看得出畫家筆裡面是有東西的,看完之後我接受了「自然的飛白」。我還跟男票開玩笑說,「這貨跟梵高一比就是態度不端正,看我家高高一筆一筆的多實在。」哈哈,我純屬吐槽,無視我。
多說幾句,個人感覺這個展覽辦的一般,策展人就跟掛畫人似的,畫邊上的小牌牌連這畫的材料之類都不寫清楚,學習的機會都不給人家,伐開心……
4.弗蘭德斯,魯本斯,中華藝術宮
這個展覽我忘記叫什麼了,就記得人不少,魯本斯女兒那幅小畫面前圍了一堆人,什麼人都有,我還聽到一個男的說「這小孩兒臉上為什麼這麼臟,誰家孩子長這樣,這是剛玩完泥巴嗎?畫的太不像人了balabala……」我和旁邊一個一起安靜看畫的人相識一笑:「這熊孩紙是來看熱鬧的吧?」
5.新表現主義,中華藝術宮
這個展覽我很喜歡,原因一它是表現主義的東西,二這個展覽沒有幾個人看,加我和我男票估計一共4個人。所以我們就可以席地而坐,坐在畫的正面,想看多久看多久。期間還遇到一個實習的管理員,舉著禁止拍照,禁止喧嘩的標牌,走過來跟我說:「我是剛來實習的,我好鬱悶,我根本看不懂這些東西,」我很認真的告訴他:「這麼好的條件你就慢慢體會吧。你看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
這個展覽我很喜歡,原因一它是表現主義的東西,二這個展覽沒有幾個人看,加我和我男票估計一共4個人。所以我們就可以席地而坐,坐在畫的正面,想看多久看多久。期間還遇到一個實習的管理員,舉著禁止拍照,禁止喧嘩的標牌,走過來跟我說:「我是剛來實習的,我好鬱悶,我根本看不懂這些東西,」我很認真的告訴他:「這麼好的條件你就慢慢體會吧。你看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
6.柯勒惠支版畫,中華藝術宮
別的不多說,就一個字,人少,作品喜歡。
別的不多說,就一個字,人少,作品喜歡。
7.瓜亞薩明
到了這個展廳有種初戀般的感覺,看著這些畫覺得那個心那個蕩漾啊。這廳里也沒人(中華藝術宮展的表現主義廳里觀眾都很少),整個廳都被我們承包了,看了好久,都不捨得走了……
到了這個展廳有種初戀般的感覺,看著這些畫覺得那個心那個蕩漾啊。這廳里也沒人(中華藝術宮展的表現主義廳里觀眾都很少),整個廳都被我們承包了,看了好久,都不捨得走了……
8.全國美展油畫作品,浙江美術館
這展覽總共圖沒拍幾張,在裡面看到了老師和學長的畫,瞬間亞歷山大。這個展覽我也就走走看看吧,看看也是有必要的。
9.九級浪,當代藝術博物館說實話,去之前我不知道,那麼多大型煙花節目都是蔡國強做的,開幕那天的煙花和火藥作畫,現場有影像記錄,真的很精彩。
10.香格納展庫,m50這個展覽純屬機緣巧合,跟小夥伴說走就走,因為第一次看純裝置的展覽,到了之後先開始發現沒勁,後來我按了一個電視機開關,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裡面有影像,很有趣。這之後整個展覽我們都是diy看下來的,自己打開自己操作,第二圖那個音響面前有個打碟機,很好玩。最後快走了,工作人員來說:「下次來記得提前預約哦,我們要開電源你們才能看得完整。」
這個展覽純屬機緣巧合,跟小夥伴說走就走,因為第一次看純裝置的展覽,到了之後先開始發現沒勁,後來我按了一個電視機開關,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裡面有影像,很有趣。這之後整個展覽我們都是diy看下來的,自己打開自己操作,第二圖那個音響面前有個打碟機,很好玩。最後快走了,工作人員來說:「下次來記得提前預約哦,我們要開電源你們才能看得完整。」
11.ART21,中實大廈這個展覽算是當代藝術博覽會,整個展覽以售畫為主,有好多畫廊在展自己收的作品,要不是朋友給了vip卡,我估計不會去,因為這展覽是個大展區,逛了一整天,每棟樓里的展區分布不看示意圖分分鐘迷路,展區意料之中的,人爆多……
這個展覽算是當代藝術博覽會,整個展覽以售畫為主,有好多畫廊在展自己收的作品,要不是朋友給了vip卡,我估計不會去,因為這展覽是個大展區,逛了一整天,每棟樓里的展區分布不看示意圖分分鐘迷路,展區意料之中的,人爆多……
12.社會工廠,2014上海雙年展,當代藝術博物館
這個展覽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幫小夥伴去了回來都說看不懂,為什麼會看不懂?我認為看不懂是因為沒去看(當然我說的是學這塊的業內人士)。之前有看過一個微信平台寫「今天不說話」活動是為了反對雙年展真的很叫人無奈。首先,「今天不說話」這個活動我身邊朋友也去參加了,他們都很確定,組織者沒有以「反對xxx」的的名義組織活動,莫名其妙被硬套上這麼個「目的」是讓人很不爽的一件事;其次,文章處處嘲諷「社會工廠」這個展名,各種排擠當代藝術,主張大眾看不懂的藝術就不該叫藝術,我再次無奈;最後,文章里說了一句話「藝術不關心社會」已讓我徹底反感,我是想這樣反駁的「
這個展覽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幫小夥伴去了回來都說看不懂,為什麼會看不懂?我認為看不懂是因為沒去看(當然我說的是學這塊的業內人士)。之前有看過一個微信平台寫「今天不說話」活動是為了反對雙年展真的很叫人無奈。首先,「今天不說話」這個活動我身邊朋友也去參加了,他們都很確定,組織者沒有以「反對xxx」的的名義組織活動,莫名其妙被硬套上這麼個「目的」是讓人很不爽的一件事;其次,文章處處嘲諷「社會工廠」這個展名,各種排擠當代藝術,主張大眾看不懂的藝術就不該叫藝術,我再次無奈;最後,文章里說了一句話「藝術不關心社會」已讓我徹底反感,我是想這樣反駁的「明明是社會不關心藝術好嘛?」
據我所知,像表面與痕迹、余德耀的展覽都是很精彩的,奈何無暇前去(先透露下,據在余德耀工作的小夥伴說,16年賈克梅汀的作品會在他們館辦展覽)。上海這面展覽很多,有的時候看展也是要靠緣分的,能看一場好的展覽,就像聽一堂好課,看一本好書一樣。
謝邀,身在紐約,看的展確實不算多,比較慚愧。
THE NEW YORK FESTIVAL LIGHT 2014
紐約燈光節,非常酷炫的一個展
由大量燈光設計師、裝置藝術家組成的燈光盛宴
由大量燈光設計師、裝置藝術家組成的燈光盛宴紐約地鐵110周年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活動,紐約地鐵為慶祝110周年,拿出了幾十年前的老地鐵供人們乘坐感受……
注意是真的和別的地鐵一樣在地鐵里開的!頓時就穿越回去了……
Christopher Williams: The Production Line of Happiness 幸福生產線
最後再說一個正兒八經的展吧……這個展讓我難忘是因為我看完寫了好久論文……
MoMA頂樓的展,展了三個多月之久。搞藝術搞攝影的應該都知道Christopher Williams吧,一個特立獨行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攝影藝術家。
引一段展的介紹。
Christopher Williams: The Production Line of Happiness—the first retrospective ever mounted of Christopher Williams (American, b. 1956)—spans the impressive 35-year career of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inephilic artists working in photography. Williams studied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in the mid to late 1970s under the first wave of West Coast Conceptual artists, including John Baldessari, Douglas Huebler, and Michael Asher, only to become his generation』s leading Conceptualist and art professor; he is currently professor of photography at the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Deeply invested in the histories of photography and film,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Williams has produced a concise oeuvre that furthers a critique of late capitalist society in which images typically function as agents of spectacle.
For the title of this exhibition, Williams has taken a line from a documentary by French director Jean-Luc Godard, in which an amateur filmmaker compares his daily job as a factory worker with his hobby of editing his films of the Swiss countryside as 「the production line of happiness.」 In Williams』s hands the phrase appears to refer broadly to the function of much photography in today』s consumer culture, in which it not only pictures but also produces so many experiences and objects to be consumed.
展覽廳內。
展覽廳內。這個展最大的特點就是基本上所有去看的人出來的時候都是一頭霧水,不知道他想說什麼……因為這個展廳里沒有任何注釋和介紹,只有一幅幅詭異的攝影作品。另外Christopher的展慣例都會用活動牆來自由地搭建一個空間。
展出的作品是這樣的:
Christopher Williams (American, born 1956). Kodak Three Point Reflection Guide / ? 1968, Eastman Kodak Company, 1968/(Meiko laughing)/Vancouver, B.C./April 6, 2005. 2005. Chromogenic color print, paper: 20 x 24″ (50.8 x 61 cm); framed: 34 x 37 3/4″ (86.4 x 95.9 cm). Glenston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 and Galerie Gisela Capitain, Cologne. ? Christopher Williams
Christopher Williams (American, b. 1956). Fig. 4: Changing the shutter speed/Exakta Varex IIa/35 mm film SLR camera/Manufactured by Ihagee Kamerawerk Steenbergen Co, Dresden,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Body serial no. 979625 (Production period: 1960–1963)/Carl Zeiss Jena Tessar/50mm f/2.8 lens/Manufactured by VEB Carl Zeiss Jena, Jena,/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Serial no. 8034351 (Production period: 1967–1970)/Model: Christoph Boland/Studio Thomas Borho, Oberkasseler Str. 39, Düsseldorf, Germany/June 19, 2012. 2012. Pigmented inkjet print, paper: 24 x 20″ (61 x 50.8 cm), framed: 37 3/8 x 33 3/8″ (94.8 x 84.7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 and Galerie Gisela Capitain, Cologne. ? Christopher Williams
Christopher Williams (American, b. 1956). Cutaway model Nikon EM. Shutter:/Electronically governed Seiko metal blade shutter vertical travel with speeds from 1/1000 to 1 second with a manual speed of 1/90th./Meter: Center-weighted Silicon Photo Diode, ASA 25-1600/EV2-18 (with ASA film and 1.8 lens)/Aperture Priority automatic exposure/Lens Mount: Nikon F mount, AI coupling (and later) only/Flash: Synchronization at 1/90 via hot shoe/Flash automation with Nikon SB-E or SB-10 flash units/Focusing: K type focusing screen, not user interchangeable, with 3mm diagonal split image rangefinder/Batteries: Two PX-76 or equivalent/Dimensions: 5.3 × 3.38 × 2.13 in. (135 × 86 × 54 mm), 16.2 oz (460g)/Photography by the Douglas M. Parker Studio, Glendale, California/September 9, 2007– September 13, 2007. 2008. Chromogenic color print, paper: 20 x 24" (50 .8 x 61 cm), framed: 29 15/16 x 37 3/16" (76 x 94.5 c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Acquired through the generosity of Helen Kornblum in honor of Roxana Marcoci and Committee on Photography Fund. ? 2013 Christopher Williams
這些注釋是需要在這個展廳門口放的介紹頁或者在旁邊賣的書里找的……
那本書的封面是這樣的:
封面上什麼內容都沒有,全是這本書的技術規格和ISBN碼的介紹……
封面上什麼內容都沒有,全是這本書的技術規格和ISBN碼的介紹……為什麼要提注釋的事呢?因為他作品的注釋其實是他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這本書的封面。全是一些檔案式的多到有點神經病的技術信息,這也是他想表達的主題之一。
我就不在這寫論文了,想了解這個展的推薦一篇比較全面的文章:
劉張鉑瀧:「幸福生產線」/ Christopher Williams. The Production Line of Happiness in MoMA
就這麼多吧~
這個學期在台灣交換學習,陸陸續續看了一些展覽,提兩個印象比較深刻的
1、台北市立美術館 || 台北雙年展 蘇拉西·庫索旺〈GOLDEN GHOST〉整個展廳鋪滿了毛線,人們在可以或躺或坐,非常舒服。但是在這些毛線中藏著一些金條,如果現場有人找到就可以直接帶回家。如果不去找這些金條,這裡是一個很舒適的休憩區,但是一旦去找,就會陷入勞累而難有收穫的處境。
(圖片來自台北市立美術館官網線上展覽區
(圖片來自台北市立美術館官網線上展覽區 TAIPEI BENNIANL 2014 MAP )
2、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 高磊.WINDOWSKY (個展) 〈T-3217〉
中間展出的是一組女性骨盆造型的作品,依序呈現了女性骨盆從順產到難產的四種類型。四種骨盆的差別並不會特別明顯,但造成的影響卻截然不同。旁邊的柜子里有一些跟骨盆研究有關的報告。藝術家本身是剖腹產產兒,但是剖腹產依託的實際上是現代科學醫療技術,如果在古代,沒有相應的技術,難產的母親和孩子則會有不同的命運。
無論是對生命、對技術,還是對自身、對母親,一種困頓與敬畏的複雜情感始終都很讓人感慨。
(圖片來自MOCA官網
(圖片來自MOCA官網 台北當代藝術館 官方網站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2014年我最喜愛的十大展覽:
首都博物館:贛水流韻 輝耀千載——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
天津博物館:沽上風物——天津民間藝術陳列
河北博物院:大漢絕唱——滿城漢墓
中國國家博物館: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
首都博物館:長宜茀祿——乾隆花園的秘密
國家典籍博物館:國家圖書館館藏精品大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真彩秦俑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青銅鑄文明
陝西歷史博物館:唐墓壁畫珍品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絲綢之路
優秀獎:
故宮博物院:天子萬年——清代萬壽慶典展
故宮博物院:青銅器館
河北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
首都博物館:直掛雲帆濟滄海——海上絲綢之路特展
揚州雙博館:流星王朝的遺輝——隋煬帝墓出土文物特展
安徽博物院:徽州古建築
河北博物院:慷慨悲歌——燕國故事
山東博物館:明代魯王展
山東博物館:考古山東
中國國家博物館: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
南京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人類密碼
南京六朝博物館:六朝風采
上海博物館:上海考古大展
首都博物館:呦呦鹿鳴——燕國公主眼裡的霸國
中國國家博物館:列夫?托爾斯泰與他的時代
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 多圖預警 ***** 持續更新 ***** 舉手之勞,請記得點贊 *****
我工作在 LA,幾乎每個周末都是在美術館和博物館度過的,上個月還到大扭腰逛了一個星期,閑話不說,流水帳說來就來 .............
展覽 I
展覽名稱:AMEN: A Prayer for the World
地點:紐約 St. John The Devine Cathedral
聖約翰大教堂號稱世界上最大的爛尾教堂,這個展覽主要是圍繞著世界和平和宗教文化大同的主題,由來自不同國家持不同宗教文化的藝術家,圍繞同一個母體製作的 48 個玻璃鋼人型雕塑,非常漂亮。
同一個教堂里還展出了徐冰的用現成品製作的 "鳳凰",個人沒什麼感覺
展覽 II
名稱:The Body in Indian Art
地點: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在 5 月份的時候頂著 40 度的高溫遊了北印度的 5 個城市,領略了阿三們的 "熱情好客",對於這個奇葩國家和奇葩人民實在喜歡不起來,不過印度的人體藝術還是很精緻的,各種女神/飛天都是豐乳肥臀凹凸有致,真的是亞克西。
以下的圖片是來自大名鼎鼎的印度性廟的所在地卡久拉霍,算是對印度藝術的一種補充吧
********************************************* 未完待續 *********************************************
今年在 MoMA 看一個展覽看到眼酸流淚,臨離開時又走進去看了一遍。買了一本這個展覽的創作手記,算是看展以來印象最深刻的裝置展。
Robert Gober 的個展 "The heart is not a metaphor" 。
回來之後,應約為某藝術雜誌寫了一篇 MoMA 的散記,關於這個展覽的部分節選在下面。
一對年輕人赤裸著身體躺在簡陋的家裡。一貧如洗,只有塑料的傢具,老舊的浴缸。陽光很清澈的照進來,物質貧乏的舊房子因為陽光和青春而顯得清潔。這是一個貧乏而美好的當下,在這個情境里,過去和未來都是不存在的。
這是位於 MoMA 二層的 Robert Gober 個展 "The heart is not a metaphor" 。
長在乳酪上的體毛;被攔腰截斷的浴缸;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簡陋的床;搖籃中即將乾癟的水果;從壁紙中伸出來的穿著舊皮鞋的腳,像是死了,身上裝飾著未燃的白蠟燭;全部是性器的牆紙;一副畫,畫著簡陋居室中擺著一個畫架,畫架上的畫正是這個簡陋居室中擺著畫架,沒有盡頭,無限的鏡像。廉價的報紙上是用速寫記錄的正在做愛的男女,廉價的報紙卻有精緻的畫框來裝裱,像是物質豐盛之時卻一直緬懷的貧乏青春,在那貧乏中,對物體、慾望、生活、肉體的美感的發覺會變得更敏銳,因為這就是全部。
展廳提供了一個讓觀眾窺視這種貧乏的通路:人們排著隊輪流在兩扇門的縫隙中窺視正在沐浴的男人和女人,一個皮箱中隱藏著下水道的裝置,透過楞格井蓋可以看到一個明亮的蓄水池,有著溫和的水藻,一雙男人的腿泡在水裡,他正舉起一個嬰兒。卵石光滑,若非井蓋你會以為這是一個美好的溪邊,他們在享受著被貧乏放大細節後的美感和清澈。事實上這在你看不見的骯髒地下,現在你和其他人一樣,高高在上的俯視著這一切。這種體驗和開放式的圍觀是不同的,在開放式的圍觀中,觀眾是闖入的強盜,將展示品逼退到一個安全區域,在窺視中,觀眾是伺機而動的小偷,展示品出現了結界,觀眾不能越軌半分。
最後一個房間,壁紙是睡夢中的白種男人和一個黑人弔死在樹上的圖樣,那個黑人是他的噩夢么?還只是另一個世界的蒙太奇?房間里放著整包的貓糧,正中是沒有新娘的空婚紗,讓我想到23歲的春天。
離開二層 Robert Gober 的展廳,彷彿重回人世。
11月的紐約,下著陰冷的雨。MoMA 將自己隱在灰暗的街道里,在整個城市的背景色中並不十分特別。遊覽者購買了藝術品的書籍,複製品,卡片,筆或水杯,做成雨傘的星空,立體折射的磁力貼等等。人們大包小包滿載而歸,放佛將這一天的旅程打包,帶著藝術家們開光過的日用品,在雨中湧上街道,鑽進計程車,鑽進相隔不遠的便利店與牛排屋。大家和展館本身一起,成為城市灰暗背景中的一個缺口,望進去是萬花筒,折射出超現實的美感。
因為展品不允許拍照,大家可以搜索之。在紐約的話,建議去看下,裝置展很難通過照片再現氛圍。如果你也年輕且貧窮過,也曾有情飲水飽,你會為之觸動的。
上海,《小王子》展,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現在還在展出喲。
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展覽卻很溫暖,排隊的大多是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個人拿著相機跑去略孤單的身影,不過我得到了我獨一無二的玫瑰花。
入場券和一朵玫瑰花
小王子和三棵猴麵包樹
旁邊有個綠色的小狐狸
一個人的國王
虛榮的人
酒鬼
小王子在沙漠
不停算賬的商人
一分鐘點一次燈的點燈人
over
你們看的展覽都弱爆了,來看我看過最難忘的展覽,觸目驚心,如圖。
多圖預警,手機渣畫質預警。
坐標長春,其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展覽。
去年的7月30日,我去參觀了一場名為《萬里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周年紀念展》的展覽。展出張大千真跡105件。地點是吉林省博物院。
一想到這可能是我這輩子一次性見過的數量最大的財富,我就萬分激動……
(因此特地悄悄拍了一張照片,好吧其實那裡不禁止拍照的)
(因此特地悄悄拍了一張照片,好吧其實那裡不禁止拍照的)
其實當時省博物院在展的還有一個敦煌壁畫臨摹展,我非常激動地發現了一張……畫著二胡的敦煌壁畫,我表示非常激動,十分激動,萬分激動,欣然留影:
(裸露的腰部下面,就是二胡的琴筒)
(裸露的腰部下面,就是二胡的琴筒)
同樣是在吉林省博物院,在去年9月7日,我參觀了錢松喦(通「岩」)先生的畫展。
畫展非常有意思,錢老的作品時間跨度非常大,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他從前到後的風格轉變。
事實上同時在展的,還有《美麗鄉村——首屆吉林省農民文化節攝影作品展》,逼格太low,我就不說了(其實也是有些妙趣橫生的攝影小品的)。
這個月七7號的時候,偽滿皇宮博物院聯合故宮博物院舉辦了名為《另類奢華——故宮慈禧瓷器展》的展覽,整個觀展的過程,我一直憤憤不平地重複著一句話:
「靠,有錢了不起啊!!」
展出的瓷器真的是非常奢華——
(這所謂的「渣斗」,就是一個小號的痰盂……)
(這所謂的「渣斗」,就是一個小號的痰盂……)
緊挨著偽滿皇宮的旁邊,是東北淪陷史陳列館。參觀完偽滿皇宮可以直接進陳列館,陳列館本身的常駐展覽沒有什麼好說的,是一個精美的抗日史展覽,非常強調設計元素,氛圍、燈光等布置得非常好。
陳列館的頂層,是臨展區,我去的時候,正在展覽的是明清時期出口歐洲的瓷器。
也非常有意思,能看到許多中國製造的歐式瓷器和西方人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中式瓷器:(這頭上的小辮子無力吐槽……)
(這頭上的小辮子無力吐槽……)(用青花瓷燒制的純歐式風格的瓷盤,違和感爆棚)
(用青花瓷燒制的純歐式風格的瓷盤,違和感爆棚)雖然我每年也能看一些展覽,但多數是給朋友展覽捧場的時候在周邊畫廊瞎逛,沒有針對性。我平時的生活就是家和工作室兩點一線,很少主動去看展覽。
因為幾乎不看什麼正規的大展覽,所以沒有什麼能夠說的上有印象的展覽。
我一個大學同學的個展算一個,名叫《截選自》,把符號性比較強的圖像拼湊起來組成新的話語。因為我本人也對圖像和符號比較感興趣,所以印象比較深刻,還有一個原因是又多了一個能讓我感到危機感的同齡人。
前幾天同學聚會,聽人說起有一個孫原彭禹策劃的《反圖像》展覽很不錯,不過聽同學們的描述覺得更應該叫「不圖像」,沒感覺從什麼方面反了圖像。最近比較忙,抽不出空,過段時間忙完了如果展覽還沒結束的話打算去看一眼。
《藝術北京》每年都會去看一眼,看看市場動態,今年的跟往年好像也沒多大區別。
因為很多展覽都是走馬觀花似的看,所以想不起幾個有印象的,加上看的展覽也確實不多,畢竟不是「Mr.場場到」。
還是各位多補充一些吧。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看後失望到難忘。
只想說一個印象最深刻的。暑假在上海,恰好遇上了蔡國強先生的《九級浪》展覽,真的有被震撼到。
踏進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條巨大的飽經滄桑的木船映入眼帘。這條破敗、油漆剝落的漁船,滿載著老虎、熊貓、駱駝、狐狸等99隻模擬動物,而這些動物一隻只都耷拉著腦袋,奄奄一息,疲憊地垂掛在船舷上。據介紹,此件作品的誕生,是受到了俄羅斯畫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的油畫《九級浪》啟發。
接著是根據現場空間進行改造的一件大型作品《靜墨》,利用近千平米的展廳挖出一個池塘,並倒入大量的墨汁,高空上一支墨水形成的小瀑布源源不斷地凌空而下,在墨池裡濺起點點水花。而挖掘後的鋼精水泥,石塊而凌亂地堆積在展廳的四周。濃濃的墨香味~墨汁注下來的聲音在四周迴響,整個空間都有種野性的力量(欸覺得自己的感受有點詭異但存在就是合理的我深信不疑)當時真的好羨慕坐在那裡的保安叔叔= =(附上展覽現場拍的《靜墨》創作手稿)
接著是根據現場空間進行改造的一件大型作品《靜墨》,利用近千平米的展廳挖出一個池塘,並倒入大量的墨汁,高空上一支墨水形成的小瀑布源源不斷地凌空而下,在墨池裡濺起點點水花。而挖掘後的鋼精水泥,石塊而凌亂地堆積在展廳的四周。濃濃的墨香味~墨汁注下來的聲音在四周迴響,整個空間都有種野性的力量(欸覺得自己的感受有點詭異但存在就是合理的我深信不疑)當時真的好羨慕坐在那裡的保安叔叔= =(附上展覽現場拍的《靜墨》創作手稿)《沒有我們的外灘》,畫是使用火藥爆破創作的,「爆炸的瞬間是藝術家最幸福的時刻。」 蔡國強說賦予了火藥這一古老文明的象徵物以新的意蘊,在火藥中找到了歷史與現代的接合點。這種藝術的呈現方式讓人覺得好生動,不得不說真的很贊!
《撞牆》,99隻模擬的狼,成群結隊地、前赴後繼地裝向前面這堵透明的玻璃牆。當時站在展廳里看了很久都不想離開。
現場還有蔡國強先生創作作品的視頻配合展覽,手稿以及藝術家成長過程的一些內容,讓參觀者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體會到了藝術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
現場還有蔡國強先生創作作品的視頻配合展覽,手稿以及藝術家成長過程的一些內容,讓參觀者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體會到了藝術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一次身心的洗禮。
不是什麼特別的展覽,就是在佛羅倫薩的烏菲齊博物館。
這張頗有偷拍色彩的照片裡面是波提切利的《春》,從小到大看了無數個印刷在美術書里的照片,第一次見到真貨快要被嚇哭。當然,不止是因為這個才難忘。
烏菲齊常年熙熙攘攘但也絕不混亂。在每個名作前面都會席地而坐10來個小朋友,一名老師在用義大利語為他們有聲有色的講解。想一想,這是他們祖先在500年前為這個世界留下的藝術瑰寶,這些大師,跟他們說一樣的語言,生活在同一個城市,飲一河的水,看同樣的山,甚至生活軼事都有據可循歷歷在目。一切就曾發生在這裡,又毫無懸念的永恆。當然也有很多小朋友都在心不在焉的玩手指說悄悄話。但是只有你捕捉到一個小孩子聚精會神的樣子,就會被這個世界感動的一塌糊塗。
今年大大小小大概看了80個展覽,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香港,部分在深圳/杭州,其他地方的展覽涉獵較少。很多重要展覽因為各種原因未能親歷,實屬遺憾。
展覽不只是作品的簡單相加,展覽的呈現包括方方面面的學問。很認同,所以很想形式和內容多個角度來品論一個展覽,但無奈看展太少太匆忙,無力去對策展進行仔細的對比分析。所以這裡我主要從作品出發,通過我認為的一些重要作品盤點一下2014年的一些重要展覽。
1.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光·影——義大利巴洛克藝術大師·卡拉瓦喬
光·影——義大利巴洛克藝術大師·卡拉瓦喬
2014.3.12-4.13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卡拉瓦喬代表作,由米蘭布雷拉畫廊借展香港,卡拉瓦喬同題材作品有兩幅,另一幅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這次展覽配合《以馬忤斯的晚餐》還展出了四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從不同角度解讀了卡拉瓦喬的現代性和當代影響。另外稍晚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羅馬與巴洛克藝術》展覽中,還有一幅卡拉瓦喬作品《施洗約翰》也來到了中國。
2.雷諾阿《紅磨坊》
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
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
2014.4.12-6.15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的《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無疑是2014年國內最重要展覽之一。10件作品,每件都是博物館鎮館之寶級別。但在印象派當紅的2014年,我們還是來看看雷阿諾這幅《煎餅磨坊的舞會》,這幅作品基本成為印象派元素的教科書。
3.莫奈《倫敦國會大廈·泰晤士河上的倒影》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
2014.3.8-6.15
chi K11藝術空間
上海K11的《莫奈特展》可謂是近年國內展覽商業運作成功的典範。最後一天去看,排隊入場至少等了兩個小時,實在讓人驚嘆。衍生品、品牌合作、出租攤位設置都很完備,但也伴隨著一種趕集式的的看展體驗。展覽分了四個區域,呈現了從早起的政治漫畫到後期著名的睡蓮題材作品,睡蓮大家都在談我就不再贅述,這張莫奈1905年的作品《倫敦國會大廈·泰晤士河上的倒影》,莫奈在同一角度一共花了19幅系列作品,把國會大廈從清晨到午夜的光影變化表現的淋漓盡致。莫奈特展上這幅國會大廈籠罩在晚霞中的黑色剪影,講台唔適合 。個人認為這件作品是可以與印象派開山之作《日出·印象》媲美的重要作品。印象派算是今年展覽的當紅主題,除了國博的兩張雷諾阿和K11的莫奈,還有早些時期上海博物館的《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從巴比松到印象派》。
4.里特維爾德《紅藍椅》作為啟蒙的設計——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包豪斯藏品展
2014.9.28-11.8
中國國家博物館
包豪斯展覽上看到這件現代藝術史和現代設計史上的重要作品。里特維爾德與蒙德里安同屬荷蘭風格派在形式上,紅藍椅可以算是蒙德里安作品的立體呈現;在結構上,通過標準化模塊拼接,也啟發了現代傢具設計的誕生,同時也對包豪斯產生了重要影響。
5.羅丹《思想者》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藝術回顧展
2014.11.28-21015.3.22
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件作品大家都知道。展覽我還沒看,留到15年。
———————————————————————————————————————————
回顧2014年看到的(和沒看到的)一些話題性的中國藝術家作品,發現其中一些作品相映成趣
———————————————————————————————————————————
《女史箴圖》特展
2014.6.4-7.16
倫敦大英博物館
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九期)
2014.9.5-11.4
北京故宮武英殿書畫館
在大英博物館塵封多年的《女史箴圖》(傳為唐摹本)今年終於重新面世,在《中國繪畫集萃:長江行旅》大展後半段以特展形式展出,自此永久陳列在「墨香堂」展廳,每年公開展示一個月,其餘時間遮光保存。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卷《女史箴圖》(宋摹本),水墨紙本,恰巧循環展覽的《故宮藏曆代書畫展》今年展到第二輪第九期,這卷《女史箴圖》也在其中。
7.潘玉良《穿紅色旗袍的裸女》《坐著的裸女》巴黎·丹青——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展
2014.6.20-9.21
香港藝術館
與國博、上博幾個特展一樣,香港藝術館的《巴黎·丹青》展覽同樣是為了慶祝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不過與內地那些西方藝術史經典不同,《巴黎丹青》展覽講述的是中國藝術家與法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紀念中法建交,這個角度可能更加切題。這兩幅「畫魂」潘玉良的作品皆藏於法國,有趣的是,都是裸女題材,一幅為設色紙本,一幅為布面油畫,更是將中西對話的主題表現到了極致。
8.羅中立《春蠶》(1980年作) 《春蠶》(1983年作)
開今?借古——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大展
2014.6.4-8月31日 每天10:00-18:00
龍美術館(西岸館)
藝術北京博覽會
2014.4.30-5.3
全國農業展覽館
有幸在今年同時看到羅中立的兩幅《春蠶》,作為與《父親》並稱的寫實經典,羅中立一共創作了三張《春蠶》,除羅中立自藏的一幅外,另外兩幅這兩年都在拍場出現並雙雙打破記錄。將兩張作品並置,我們能夠發現其中細微的差別,老婦人胸前的花和手的紋理。羅中立這個時期寫實油畫今天看來或許顯得陳舊和鄉土氣,但在美術史上,卻代表著用油畫來歌頌偉人到表現普通人的突破。
9.劉小東《違章》兒時朋友都胖了——劉小東1984-2014影像展
2014.5.16-7.31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蘇富比香港2014秋拍預展
蘇富比香港2014秋拍預展
2014.10.3-10.5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民生現代美術館《兒時朋友都胖了——劉小東1984-2014影像展》通過大量影像回顧了劉小東的創作生涯,正好蘇富比秋拍這張《違章》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劉小東的作品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違章》可以對比稍早創作的做《豬》,相映成趣。
10.曾梵志《從1830年至今》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從1830年至今》專題展
2014.10.22-11.17
巴黎盧浮宮
在我看來,盧浮宮的一大魅力在於它擁有無數經典缺並不守舊,從貝律銘的玻璃金字塔,到近些年策劃的一些關於「經典與當代」對話的專題展,將經典與挪用經典或調侃或致敬的當代藝術並置展覽,顯示出盧浮宮對藝術的一種態度。今年曾梵志《從1830年至今》與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的並置展覽就是一例。如何解讀,見仁見智。
———————————————————————————————————————————接下來會補充一些個人喜好的展覽和作品,待更新。
———————————————————————————————————————————
Jean Paul Gaultier 2014年在倫敦Barbican Art Gallery舉辦的「From the Sidewalk to the Catwalk」個人展。在展覽期間,這位鬼才設計師表達了自己一貫相信的女權主義,他認為,女性不該成為男性的附屬品,現在是時候讓女性走出束縛,釋放自己的本性。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一直在詮釋這個概念。好的設計師大多都能讓人看到設計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
(這件是Jean Paul為麥當娜設計的演出服,他也因此聲名大噪)
(這件是Jean Paul為麥當娜設計的演出服,他也因此聲名大噪)
idw杭州國際設計展。
各種新衛設計也沒啥了。
與世界失聯十分鐘,
在屋裡信號被屏蔽,四周牆上布滿手機,各代iphone,htc 三星等等,四周牆上全是手機,不斷對你拍照。
信息時代我們到底是幹什麼的。
二層,周圍所有眼鏡盯著你,我們的隱私呢。
三層八面全是鏡子自己站在中間,身體轉起來有一種幻覺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