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9 月,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金融是個什麼現狀?
金融服務類更多的還是start-up的公司吧。正好最近看到了這麼篇文章:
http://www.coinsay.com/article/coinsay_3236.html
可見支付服務仍是金融行業創業投資最具活力的主陣地。但我們同時可以看到:與 2012 全年相比,該領域交易數量雖然有所增加(增長率 85%),但投資額下降約 50%,平均投資額也由去年的 2053 萬美元下降到 470 萬美元。這說明支付領域繼續保持投資活力的同時,投資風格較去年更趨理性。
融資服務領域交易數量在行業中排名第二,共 31 家企業獲得投資,投資額約 4.85億美元;交易數量排名第三位的是投資服務領域,共 20 家企業獲投,交易金額在行業中排名第一,約 8.1 億美元;理財服務領域 10 家企業獲投 9501 萬美元,保險服務領域 8 家企業獲投 6.47 億美元,技術服務領域 6 家企業獲投 4115 萬美元。
領頭的獲得投資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公司有:在線 P2P 借貸平台 Lending Club,數據驅動型貸款機構 Kabbage,依託大數據的貸款服務商 On Deck,在線保險與理財服務商 Consumer United,學生貸款服務商 SoFi,消費者線上貸款公司 AvantCredit,金融信用及財務狀況跟蹤服務商 Credit Karma,社交化選股投資平台 Motif Investing,.創新支付服務商 Clinkle,在線個人理財服務商 Personal Capital。
可見信貸、個人理財服務網站現在算是紅海一片了,但關鍵是在於如何吸引用戶,應該還是會競爭激烈的。相反,針對國外專業金融機構(如私募、投行、寬客)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並沒有看到很多,可能他們還是更信賴自己搭建的系統,但明顯程序化/演算法化的金融服務已經逐漸向普通用戶滲透。
最近還比較關注的幾個網站:http://collective2.com
http://convestor.com
http://marketocracy.com
利用眾包力量,進一步降低投資的門檻,都是很有意思的想法。
有人說,工業革命是在英國播種,在美國開花結果,而互聯網金融是在美國播種,在中國開花結果。確實如此,90年代開始,美國的銀行就紛紛把互聯網作為一大戰略重點,並且湧現了很多創新模式,其中一些模式在國內已經有了「中國版」。下面這張圖,列舉了從1992年至今互聯網金融的若干典型業態。
圖註:BillMeLater主要為網上購物客戶提供信用類貸款:今天購買,6個月以後還清,收取19.99%的年利息。由PayPal 與Webbank 聯合提供。
Prosper是美國的一家P2P(個人對個人)在線借貸平台網站,是迄今為止名氣最大的P2P借貸服務。
我把他們分為3個層次:Charles SCHWAB、Scottrade、SFNB、NextCard是典型的信息平台,它們可以叫做互聯網金融1.0版本。PayPal、BillMeLater是交易平台,可稱為互聯網金融2.0版本。PROSPER、Square、KICKSTARTER這樣的決策和服務平台,核心是對風險的管理,和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的滿足,這是互聯網金融的3.0版本。
融360(http://www.rong360.com)所從事的金融垂直搜索領域,大概在2.5階段。由於中美市場環境不同,包括金融市場化程度、產業鏈成熟程度、消費者金融消費意識的不同,我們在國外並沒有先例。
基本與國內同步,互聯網金融是比較罕見,中國互聯網行業與國際同步發展的一個行業。主要的區別在於發達國家的徵信體系比較完善,信息數據充足,對互聯網金融的支持較大。
日本人不搞理財多年,沒有什麼寶,也沒有什麼p2p,發達國家對於這個領域的態度可見一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