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種子都賣到哪裡去了?
都在哪些地方推廣?為什麼南方某些地區不用?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農村金融
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
謝邀~
澄清幾個關於雜交水稻的幾個誤區:
1. 雜交水稻主要是秈稻雜交稻因此這限制了雜交稻的種植範圍。秦嶺淮河以北地區不適合秈稻種植,所以北方是以常規粳稻為主。南方各省也有所不同,以2009年推廣面積前幾位的雜交稻數據為例,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西和兩湖地區面積最大,其次是兩廣和浙江。而且不同的緯度和地理環境也造成了不同省份對不同雜交稻品種的偏愛性。
2. 雜交稻的品質
雜交稻的品質不好是一直被詬病的問題,但是這不是雜交稻的根本問題,是沒有權衡產量和品質利弊。早期雜交稻主要追求產量,便忽略了品質的改良。另外不管是三系還是兩系法生產的雜交稻,要改良品質,必須同時改良父本和母本,所需要的工作量是常規稻的兩倍。因此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一樣可以得到既高產,又好吃的雜交稻品種。
3.雜交稻的產量優勢
相信對大家而言,雜交稻最大的優勢提高產量。在早期的育種中,確實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是在研究水稻雜種優勢的遺傳機制時候就會發現,雜種並不一定是產量最高的。雜種F1的後代會發生分離,F2代中會有比F1產量更高的出現。這也是現代常規育種的另一個方向。通過不斷地篩選高產的單株,可以獲得和雜種產量不相上下的常規品種。
4.雜交稻的雜種優勢率悖論
並不是雜種優勢率越大,產量就會越高。產量是性狀表現,是一個絕對值;而雜種優勢率是評價雜種和親本產量的差異的一個指標,是一個相對值。相比早期雜交稻育種,現在的雜交稻產量提高越來越難,而且雜種優勢率很低,很大的原因是恢復系的改良。一個優良的恢復系甚至比以前的某些雜交稻產量還要高。因此在南方尤其是廣東地區,某些恢復系品種如黃華占可以當做常規稻種植,因此獲得農民的青睞。
按現在的發展情況來看,雜交稻相對常規稻來說,優勢越來越小,是否有一天會被淘汰呢?秈稻雜交稻只開發了水稻雜種優勢中很少一部分潛能,大量的產量優勢還儲存在秈粳雜交之中,但是因為很多原因使得秈粳雜交稻未能實現,這也是現在努力的的方向。也許在未來十年內,秈粳雜交稻品種就會出現了。
要明白雜交水稻已經不是袁隆平一個人在搞。袁大德魯伊的最大貢獻是在60年代極為不利的科研環境下找到和培育了雄性不育株,選育成了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這是雜交水稻的基礎;後來他的科研隊伍又發現了光敏核不育水稻,為兩系雜交法提供基礎,這才是雜交水稻之父的由來。但是雜交水稻的科研隊伍80年代以後已經遠不止袁隆平點研究團隊和後來的隆平高科(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下屬),比如上面提到的秈優系列。另外水稻的常規育種技術也一直在進步,尤其分子育種技術成熟之後;某些地方由於氣候等原因,常規育種稻種產量也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水平。而且常規育種的性狀改良對雜交水稻有很大幫助。
吶,我是個農學專業的學渣,但上課還是會聽點兒的。有幾點想說的
1 同一品種的雜交水稻不一定適合所有地區種植。湖南種湖南的品種,江西種江西的品種。袁老的畝產1000+公斤的水稻放到江西種可能不到800公斤。
2同一品種的水稻也不能在全國推廣,即使它能適應各地環境。試想一下萬一哪年爆發特異性病蟲害,那豈不是這種水稻全要玩完(想想都口怕)這事以前在美國發生過,不過是玉米。
3 一般來說產量高的水稻,吃起來未必好。畢竟高質又高量,那不得逆天了╮(╯_╰)╭
4 暫時沒想到太多。
水稻種子的推廣,必須經過當地(省級)的品種審定才能推廣。
據RiceData數據統計,袁隆平先生培育的雜交水稻經省級以上品種審定的只有5種:資優1007(三系)、兩優0293、Y兩優7號、Y兩優2號和Y兩優1128。
其中,兩優0293(2006年)和Y兩優2號(2013年)通過「國家水稻品種審定標準」,但後者的品種權還在申請中。兩優0293適合於: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等長江流域稻區和河南南部稻區;Y兩優2號適合於: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等長江流域稻區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區。
Y兩優7號通過了廣東韶關(2012年)的品種審定,但是平均畝產由587.1公斤(湖南)下降到456.4公斤。不同地域的水土氣候不同,水稻品種的產量會收到很大的影響的。
可見,袁隆平先生在湖南培育的雜交稻在南方某些地區幾乎沒有產量優勢。在南方稻區,最主要的雜交水稻是「汕優」譜系,汕優63¦汕優64¦汕優2號¦汕優6號¦¦汕優10號等。
至於「培矮643/E32」和「Y兩優900」,或是還沒有參加品種審定,或是審定中還沒有通過,因此也就無法推廣。
袁隆平先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其推廣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隆平高科」等種業公司操心的事情。我印象中謝華安搞的品種種植面積是最大的。
印度尼西亞。
親眼在西爪哇省西芝卡朗縣看到過隆平高科的店。
這個我有發言權,種業公司待了十一年。
1.袁隆平自己培育出的大面積推廣的品種沒幾個,至少我現在說不上來,很多都是打著他的旗號進行營銷。種業界所謂大品種都是小專家出的,就是這個意思。
2.國內最高峰時,雜交水稻種植比例大於90%,現在估計有60%,我指南方秈稻種植區,北方一直以常規粳蹈為主。
3.雜交水稻種子一直大量出口,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以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為代表的南亞國家,進口很多。越南最高峰進口2萬噸中國的雜交水稻種子,現在也有萬餘噸。
以上。
當年楊小凱好像寫過一篇文章,說袁式雜交水稻的經濟價值是最低的,也就是說在國際市場上差不多是最便宜的大米了。產量高和口感佳不可兼得。
首先袁隆平是不搞雜交稻種子的,他只保留在這一行業的科技領先地位。種子是技術商業化後的東西,而且有地域性。像畝產1000公斤其條件苛刻到已經不是種地了,和照顧小孩子差不多。聯想到年中關於印度一農民搞出來噸糧有記者去問袁隆平就覺得可笑。
每次在學校飯堂吃到那些連豬都不吃的大米時候,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
這個確實是 一個問題 現目前個人的想法實在說明不了什麼
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西和兩湖地區面積最大,其次是兩廣和浙江
自己有企業,政府會協助推廣,湖南挺火,嗯~
袁教授有個公司,叫隆平高科,其子是隆平高科董事,所以袁家和隆平高科關係緊密。隆平高科是中國最大的水稻種子公司,南方稻區影響最大的,他們的種子主要賣往南方稻區。長江上中下游,還有華南等地。袁隆平的弟子及團隊出了很多品種,在中國體制下,都可以歸為袁隆平的水稻品種。水稻是一種生物,有自己的生態適應性,所以不要自作主張從外地買種子。不同熟期和適應性很可能導致絕收。
雲兩優567不就是秈粳雜交嗎?
應該賣到外國吧,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不知道是種子原因還是四川氣候原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產量高,但是不好吃,也賣不掉,我們那沒有人種雜交水稻。我們那都換品種了,產量只有700~800斤一畝那種,但是做出來的飯香,好吃,大家都種了。我的感覺是超市賣3.8一斤那種米,我可以吃3小碗。至於雜交水稻的米,超市2.2一斤那種,反正我最多吃一小碗。
哈哈,下次見到幫你問,長沙看到過他老人家一次,聽人家說住得距離我們學校好近。
皖南地區有啊,今年你買了這個種子,以後就得年年買了
都養了中國人了
賣給產量高的地方了唄,難道賣給國外?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很成功的,美帝每年也要出幾百萬刀的專利費來使用這技術呢!!
為什麼@徐增 要邀請我?
第一個問題我不知道。第二個問題我不知道。第三個問題,事實是這樣嗎?南方哪些地方不用啊?
據我所知 袁隆平的雜交種賣不出去 隆平高科倉庫里堆著的雜交種都快發霉了 貨值可能有上億。
所以隆平高科去年有中信系入住,補充流動資金什麼的,不然可能要不了幾年就垮了。
很遺憾的是袁隆平的不育系統 用的最好的不是他本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