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美國大選中共和黨為何有這麼多人參選,這會造成共和黨在兩黨正式對決前的嚴重內耗嗎?
謝邀
不是每個人參加總統競選都是為了當總統的。
佩羅當年參加總統競選的時候,他真得以為自己能戰勝布希和柯林頓么?對他來說,能和兩黨候選人同台辯論,就是巨大的勝利。因為人家完全可以不邀請他。後來,布希的這個邀請也被認為是一大敗招。
黨搞初選是為了推舉能打敗對手的候選人。而政治家參選,則是要為自己的政治前程考慮。初選的存在,決定了最終的勝者,應該是讓黨和個人雙贏的人。但這不妨礙其他人出於各種動機參選。
說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角色。有些人可能還得同時扮演多個角色。這初選就是一個沒有編劇但是有規矩有方圓的舞台。候選人是演員,他的團隊為他設計服裝布景乃至台詞與特效,但媒體和黨就是燈光與麥克,是旁白與配樂。
對於黨來說,戲到演好,還得捧出一個名角來,才是勝利。對於政客,有人只要一個高光時刻,就是爽過了。有人呢,自己成了角,戲演砸了也無所謂。
比如,對 Carly Fiorina 團隊有私交的數位知情人都表示,Fiorina 參選估計不是為了要爭總統,而是要爭副總統(謝 @米青衛 指出錯誤)。她團隊的計算應該是,如果對方是希拉里,則這邊的總統候選人或許會考慮一個女副總統候選人來抗衡。鑒於 2008 年 McCain 選 Palin 而產生的尷尬局面,最好的人選應該是一個經過了競選的考驗,被媒體上上下下檢查過,沒有大漏洞,對各種基本的政策問題都已有過認真學習考量的政客。參加初選,就是這樣一個驗貨的過程,告訴未來的候選人:你想追女選民么,找我最保險!
只要你認為,自己有一定的號召力,能喚到一批鐵杆的選民粉絲,攬到足夠的資金,讓黨不能輕視你,你就可以加入到這初選的競爭中來,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與政策方向,爭取一點位置。
像巨頭如 Jeb Bush,代表傳統的共和黨精英力量,不能成為候選人,就是失敗。這就是所謂的 presumptive nominee。
像 Marco Rubio,Scott Walker,Rand Paul 等,都是屬於目標是總統候選人,但弱一級的候選人。為了最大程度的贏得選民,而肯改變自己的一些傳統立場,扮演一個作為總統候選人的政治家。這裡面,除了 Rubio 是破釜沉舟,放棄了參議員的連任來競選,其他人都是就算不成,也其實不影響,成了,就大大推進自己的政治生涯,敗了,就是一次經歷。
也有像 Ted Cruz,Ben Carson 這樣的,代表了相對偏激的一方出場,說難聽點,叫攪局,好聽一點,就是要向候選人傳達自己的信息:我有鐵杆的支持者,還不少,你要爭取他們,政策上就要向我靠攏一點。
像 Donald Trump 這樣的,就是一個秀啊。人家從選美干到真人秀,想來是覺得,這最大的選秀比賽,沒能參加一次才是人生最大遺憾。趁自己還年輕,來玩一把。
共和黨今年出了這麼多的候選人,還是黨的掌控力弱了,在 2012 年的失敗和 2010/2014 年的勝利後,未來的方向變得極不明朗,大家都有點迷失:向左向右向前向後的呼聲都有,也都有成功和失敗的例子。推候選人不僅是推候選人,也是他所代表的政策綱領。大家都覺得自己才是正宗,擔心黨會選擇和自己相反的方向,也自然就都會冒出來據理力爭。
舞台大,沒有一個能鎮住全場的人。不管已經站了幾個人上去了,總有人覺得,好像還有我可以表演的舞台,然後就跳將了進來。就成了群戲。
有人演好了大家喝聲彩就成了主角和領唱,也有人甘當配角卻也不可或缺,但唱錯了詞被選民扔臭雞蛋轟下台,也是很正常的。至於說這場戲會演成什麼樣,這要看台前台後台上台下的鬥智斗勇了。反正難度很高。現在導演估計頭髮已經掉了不少。
反過來,民主黨那邊,Bernie Sanders 等人出場也是如此: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讓希拉里的政策進一步的向左偏。其實希拉里比起八年前已經走左了不少,也是這個道理。
當然了,什麼事有負面的一面也有正面的一面。無論輸贏,共和黨一面的競選從業者們都會經歷一場選比民主黨方激烈的選戰,這也會讓共和黨的競選人員可以有充足的機會,來打磨各種新的助選工具,尤其是日新月異的大數據分析方法。這可能是會讓民主黨的同行們羨慕不已的。共和黨也有可能在這一輪競選中,消除他們在技術上的劣勢,甚至在大選中佔據上風。這個問題可以用Hotelling的模型和Arrow"s Theorem來解釋:在黨內選舉時候選人越多,越有可能選出不合適的候選人,從而在總統選舉中勝算減小。在此答案中不會有數學證明,因為我認為更重要的是intuition,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google,我的上課筆記也找不到了。(其實就是懶)
首先,在黨內選舉時選民會投票給主張與自己最接近的候選人,而這個選擇是一個維度的(liberal vs. conservative)且只有一個最大值(single-peak preference)。根據每個州投票規則的不同(closed/semi-closed/semi-open/open),選民可以投給自己所屬黨的競選人,有時候也可以投另外的黨的競選人。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選票,候選人必須選擇最有可能符合目標選民主張的政策,如圖所示(Google的圖,侵權刪)似乎現在因為closed system的州比較少(見State Primary Election Types,黨員只能投給自己黨的候選人)最保險的辦法就是選擇中間路線偏溫和的,即使是在primary中--因為可以認為選民的preference在primary時候是skewed的,可能還有fat tail。所以在primary里候選人的主張會有不同,但估計還是類似的。
---------------------------------------------
此處應有證明,然而作者已經懶癌晚期無葯可治,有餘力的同學可以自行證明。
--------------------------------------------
然而因為所謂wedge issues的存在(就是一些對選民很重要的問題,他們會僅僅根據候選人對於這些問題或者問題之一的回答決定他們的投票,候選人們必須在這些問題上區分自己,因此選民會形成自己的偏好(如果回答都一樣的話選民怎麼選——看臉?)
假設有A, B, C, D四個候選人,10個選民,他們的偏好如下:
3人:A&>C&>D&>B
4人:B&>A&>C&>D
2人:C&>A&>D&>B
1人:D&>A&>C&>B
在這種情況下B勝出。可是很明顯的是A是更好的選擇,大部分人(6人)都很討厭B,如果他們可以選的話,他們應該會選A而不是他們最偏好的候選人。這樣的primary選出來的人(B)去競選總統,當然不會有競爭力啦。
如果C一開始沒有參選的話,A會以5票勝出;如果D沒有參選的話,A與B會有一個平局,這時他們需要一個法官,或者在A與B之間再來一次,那麼A是會勝出的。
有什麼解決方法嗎?根據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方法是找一個獨裁者。
--------------------------------------------
此處應有證明,有餘力的同學你在哪裡?
---------------------------------------------
可是因為體制原因,這是不可以的。
呵呵。
因此,內耗(錢什麼的)肯定是有的,但是選出了不合適的候選人才是更嚴重的問題。
----------
補:primary之後候選人微調自己的立場好像也是常見的,因為人人都用的一些詞,比如民主自由什麼的,雖然人人都在用,但大家都心有靈犀的不說這些詞的定義是什麼(有明確定義好些人就不能用了誒!)。因此,這其實也不是一個問題。
先說結論:越是競爭激烈,對手繁多並且各有千秋的primary,越會造成黨內內耗,對於這個黨在終選中的結果越是不利。美國的歷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這點了:
1968年,民主黨被越南戰爭分裂,Humphrey和麥卡錫打得不可開交,民主黨的Chicago Convention成為一場暴亂。結果是共和黨尼克松當選。
1972年,McGovern,這個被民主黨黨內大佬一致反對的人贏得了初選。結果是共和黨人尼克松獲勝。
1976年,溫和派共和黨人Ford和保守派共和黨人里根互有嫌隙,最後讓民主黨人卡特上位成功。
1980年,Incumbent的卡特在黨內竟然遭到自家人參議院Edward Kenndy拍磚,黨內不睦的結果是共和黨人里根以壓倒之勢勝利。
1988年,民主黨人Dukakis遭遇黨內八人強有力陣勢,一場苦戰之後雖然在黨內脫穎而出,卻最終元力耗盡不敵共和黨老布希。
1992和1996年,不管是老布希還是Robert Dole,都遭遇了黨內勁敵Pat Buchanan,結果都輸給了民主黨人柯林頓。
………………
你可以找借口說,越戰對民主黨的傷害是不可避免的啊,或者卡特本來就很弱所以里根肯定會贏啊,但是初選越激烈,黨內內耗越嚴重,已經是美國大選的研究中一個不爭的事實。原因有幾條:
1. 黨內撕逼撕得越厲害,對於候選人個體來講越不利。A是一個很有利爭奪總統的共和黨選手,但是他的黨內同僚B也很強勁。為了贏過B,A在初選消耗的金錢和人力等資源就會更多,所以哪怕A最終進入決戰,當另一黨的候選人C在初選中基本不戰而勝,從資源、精力和心理的方面C比起A就有著天然的優勢。美國大選進化到這個程度,基本上1)錢多者為王 2)兩黨江山已定,爭奪的就是中間的搖擺選民了。如果A在初選花費了太多金錢來,general election多多少少會心有餘而力不足。與此同時,在初選時AB撕逼時互損對方的招式,很難不被C在終選中學以致用,所以黨內嚴重的口舌之爭可以說是送給對方黨派的一份大禮。所以今年大亂斗一般的共和黨黨內初選勢必激烈(大家都在想或許有機可乘),但是卻偏偏會給希拉里一個休養生息,坐山觀虎鬥的機會。
2. 黨內撕逼撕的越厲害,越容易選出偏激卻無法獲勝的候選人。A fun fact,在1968年之前,雖然有primary election,但是那基本上是擺擺樣子的。真正誰上誰下,註冊黨員說得不算,那還是黨內大佬說得才算。別以為這不民主,可以跟大佬搞好關係走後門,實際上這種精英選擇的背後是有深意的:黨內大佬精心挑選出的候選人往往是能夠在終選中獲勝的候選人,他們足夠的眼力能夠挑出在初選時毫不驚人但是在終選時能夠大放光彩的候選人。在兩黨兩極化(party polarization)如此嚴重的今天,越是語驚四座,越是強烈支持黨派的ideology的人,越能夠在初選時得到黨內選民注意,並獲得名額。實際上這種趨勢有嚴重的問題:一方面這會選出一些奇葩,另一方面在終選時這些激進的候選人會因為在黨內過於偏激的豪言壯語而失去溫和派及中間派搖擺選民的支持。上面說了,美國大選進化到這個程度,江山已定爭奪的只是搖擺選民了。而激進的候選人較溫和的候選人而言在終選里會缺乏優勢。我在介紹Jeb Bush的答案里(美國 2016 總統大選,傑布·布希和希拉里·柯林頓誰會勝出?)講過,
Jeb作為一名溫和派的共和黨人,他可能比他的同僚更適合擔任美國總統這一職責。但是,根據有趣的美國政治的法則,一名溫和派的候選人可能贏得最終的general election,卻可能活不過黨內的primary elections。這是因為鐵杆黨員傾向於在primary里投票,故他們會支持一些更加激進,更加遵循意識形態的候選人,比如Ron Paul兒子Rand Paul這樣的。所以像Jeb這樣的候選人反而落了下乘。但是有意思的是,Jeb公開說自己會「lose the primary to win the general」,估計是已下決心在初選殺出一條血路,然後在大選里風光。可是,溫和派的領導人總會遭遇flip-flops的質疑。因他們想要贏得primary elections,所以在primary elections里表現的很激進以獲得本黨黨員的支持,再在general election里表現的很中立,以拉攏中立選民。雖然在戰術上行得通,但是flip-flops難免會被媒體指責為虛偽。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John Kerry,困擾了羅姆尼,會不會困擾Jeb呢?我們暫時不得而知。
所以今年炸了鍋的primary對於GOP來講根本不是一個利好消息。
3. 黨內撕逼撕的越厲害,黨內和諧越糟糕,黨的形象越掛不住。Party unity是競選勝利的重大因素之一,黨內撕逼撕得越勢均力敵,最終不管哪個人獲得進入General election的資格,另一方的死忠支持者都會get discouraged。一個被一個或是一些議題分裂的黨是註定走不到最後的。對於這一點我倒是不是特別擔心。由於今年GOP候選人眾多,其中哪個人退出估計TA的粉絲們都會找到黨內的替代品。
所以你問我GOP會不會黨內內耗,我說當然會啊,至於有多嚴重,we will see。以雪姨的鬼畜作為總結:第三場共和黨辯論當天我向專門研究政黨政治的John Zaller教授請教過這個問題,他給出了兩個理由:
首先,「It"s fun"。這個不僅僅適用於Trump這種混過娛樂界的人,對所有人都適用。你想想,各種媒體圍著你轉、演講台下歡呼的支持者、全國電視台上大展身手、享受特勤局的保衛……如此種種,總統競選人所受到的待遇相比其他普通政客來說高太多,而對於Trump、Carson、Fiorina這種outsider來說,這樣的關注度大概一輩子也就這一次了。這麼有意思的一個事情,哪怕最後沒有勝出,整個過程也是非常享受的
更重要的是,歷史上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兩次連續獲勝之後想第三次成功入主白宮都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也就是說,按經驗來看,這次獲得共和黨總統提名的人將很有可能是最後大選中勝出的那位。這樣一來,這次的共和黨初選自然會有不少人躍躍欲試:萬一夢想實現了呢?
不會,很多人估計連第一個州投票都撐不過去。
——————————————————————————
好了,調戲完了以後正經說事。
2016年的大選,共和黨方面目前的候選人數為:15
看上去很多是嗎?我們再來算另一筆賬。
從現在行情看,競選總統是一個燒錢的遊戲,而且花費逐年上升。以2012年為例,奧巴馬、米蓉泥都花了超過10億美金(見下)。
2012 Presidential Race
我們就照10億美金來計算,意味著如果15個人都以當選總統為目標,需要籌集150億美金競選資金。
美國總共有3億多人口,假設一半支持共和黨,其中有一半人願意捐錢,那麼意味著平均每個人都得為競選掏200美金。
按照調查統計,成年美國人願意為競選投入200美金以上的比例為……
0.3%
Donor Demographics
這。。。差了99.7%啊。。。。。。。。。
有同學表示,我們有大老闆、億萬富翁等土豪燒錢!
Sheldon Adelson
這也就是說。。。我們找166個和他一樣富的人就夠了。。。。。
這絕無可能,事實上,我們只能找到16個和他一樣富的人,也就意味著縮水到10分之一。
相應的,選舉人也應該如此——就是說,應該只有1.5個選舉人能夠正兒八經的當共和黨選舉人。
這聽起來就不亂了吧?
————————————分割線————————————
事實上,以上粗略的計算,估計每個共和黨的競選人都已經默默地進行過一遍了(當然,人家算得要更加精細)。所以說每個人都很清楚,最終的候選人其實就是1、2個人選,其餘人只能陪太子讀書。
嗯,太子。。。我們繼續。。。。。
那麼為什麼還要競選呢?主要目的無外乎:
1、撈取政治資本,在大家面前混個臉熟,將來再競選就方便了。
這類人一般都是原本公眾不熟悉的人物,通過總統選舉迅速增長公眾認知度,然後再退選,然後再正經地搞自己真正要競選的職位。
代表:曾經的米蓉泥
2.理想主義者,無需當選,只要推廣自己的想法就行了。
這種人不是相當總統,而是想讓自己的主張更受重視,因此其主張往往比較奇葩或者偏激。
代表人物:阮炮(Ron Paul)老爺爺,多年來專註初選,從來不在乎選票數,就關心自由主義
3.謀求政府更高職位
一般是不得志的議員、州長,需要擴大自己在所在地區的影響力,因此希望進入中央政府任職。這些人具有一定實力,但不足以成為最終勝者,希望通過選舉來達成利益交換。這種人帶有一些軍閥思想,進入中央政府後總是喜歡搞鄉派、給自己在地方上增添實力。
4.企業家
這些人的動機比較複雜,有些人是為了跨入政界,有些人則是純粹為了玩票,還有些人是為了自己企業的發展,總之利用選舉這個出眾的宣傳渠道,獲得的利益可是大大滴!
代表人物:唐納德特朗普(我不懂他幹嘛競選,真的是為了拯救美國的脫口秀業嗎。。。。。)
所以看完了這些分析,我們再把候選人拿過來一一過數,就會發現:
能跟小小布希過招的,大概只有盧比奧、軟的炮(Rand Paul)和克里斯蒂,至於現在排第二的沃克和排第三的卡森,應該都只是曇花一現罷了。在12年共和黨初選的時候,巴赫曼、佩里甚至何滿坑(關於這位大哥,搜索谷大白話當年的視頻應該能讓你樂死)都排到過第一位,Polls其實真的不能說明全部問題。
————————————分割線————————————
艾奧瓦州初選結束了,混亂的局面總算有點明白了,現在就是Cruz大戰路標,Trump大爺站在路中間,隨便滾哪邊哪邊就贏了。你別說,人家真是人贏,這點杠杠的!至於我曾經給予厚望的太子……只能說,你特么募集了那麼多錢,能分我點嗎??自家人捅刀子才是最狠的
當年藍營兩大佬比阿扁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如果合夥的話,阿扁估計連20%的票都不會有,然而KMT就是愛玩內鬥,所以陳水扁選上了。
看美國過往選舉就知道了,一個黨里競爭激烈基本都沒有好果子吃。
2007年是個大例外,但是也不算例外,希拉里當時推選的時候幾乎是給奧巴馬讓票了,所以奧巴馬也很慷慨的讓希拉里入閣當國務卿。
不過這回看共和黨,人多,而且票數分散,沒有某個人特別超群,這就造成選民口味被八匹馬往各個方向拉,後期做票也難,註定不少票跑到希拉里身上去。
就這個樣子,共和黨這回會掛得很慘。
最大的奇葩都出現了還有什麼不可能,每次看唐創普的演講就感覺自己在看段子……
掃了一眼,攝取到了關鍵詞「美國大選」和「中共競選」…………
嚇尿了 (◎_◎;)
說句無關的話 這題目看起來好像 中共 和 黨 啊 反應過來之前嚇尿了
到今天,07.02.2016,Republican里特朗普獨孤求敗O_O
=============================================到今天,07.29.2016,共和黨依然特朗普獨孤求敗O_O
內部達爾文
蛤?我是ap us govern 沒學好嗎?共和黨不是「贏者全得」嗎?管你前面辯得多厲害,還是要看民意投票。最後candidate 只有一個,除非搞政黨分裂。還有樓上那個說佩羅的,他不是third party 嗎?electoral college又沒給他投票。
有的為了知名度,有的為了自己的生意,有的為了自己在下一屆的參重兩院選舉,不存在內耗不內耗問題,反正最後都是金主們選一個最聽話的
肯定會,資本主義國家內鬥來內鬥去的遲早藥丸
還是中國的制度最好最民主了
其實美國那裡的總統都是資本家欽點的,美國的奧巴馬政府整天愚弄百姓 還不讓美國人上外國的網站,新聞都是國家讓發的才肯發,虛報人均gdp,貪官一抓一大把疫苗食品都不安全自來水不能直飲,還不讓引進中國的電影
最可笑的是還有一群人在幫美國政府說話hhhh你看腐朽不腐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