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情況下,一個公司會在上市前會控制收入(虧損上市)?都有什麼方法能夠做到?
虧損上市肯定是境外才有的情況。境外在虧損階段就上市,我理解不是企業自己做出來的,確實是企業還沒有開始掙錢,但是又需要上市融資來擴張,所以出現了虧損上市的情況。這個要做到也不難,看看NASDAQ的上市條件,其中有幾條應該不包括盈利指標,只要收入、成長性達到一定標準就行,企業照著這個標準看看自己的情況就知道了。
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之前倒是有可能有一些收入利潤的調控情況,具體手段參見王維的答案。其目的比較複雜,如果是做多利潤的話,一般是為了體現良好的成長性,在上市的時候獲得高估值;也有一些企業可能比較克制,明明有利潤的確沒有完全反映在賬上,這是為了上市之後兩三年慢慢釋放利潤,繼續實現高成長,維持後期較高的市值等等。謝邀,但是不一定幫得上忙
虧損上市一般是外國上市,國內是不行的,這一塊我就不太清楚了。但從邏輯上講,我認為並沒有必要去刻意虧損上市。對於虧損的現狀,無非是要讓投資者相信未來能夠盈利的預期。上市前控制收入有一個好處:上市當年就可以實現業績暴增,推高股價。
方式有幾種,我列一下我知道的:
1. 推遲應收
2. 業務暫時剝離
3. 暫時推高管理費用
4. 將合同結款期推後
基本上這樣做的公司,其業務經營狀況較好,足夠支持上市進程。通過推高股價,有利於公司在較高的市盈率下再融資,並且對管理層未來可能出現的減持較為有利。
瘦腰提
第一,虧損上市這種事情在國內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在國外應該是有可能的。
畢竟國外的交易所比國內的更看重成長性,只要障礙性指標滿足就可以上市了,報告期內的有限虧損在高速成長的企業初期也是很常見的事情。
第二,我想提問者可能有件事情可能沒弄明白。
控制收入只能說明收入成長不高,並不一定就會造成虧損,只要產品毛利沒有出現巨大變化,盈利狀態只能是相比同期萎縮或者放緩增速。所以我想提問者可能說的是,在上市前將企業盈利幅度壓縮,然後在上市後將前期壓縮的毛利釋放出來,以推高股價,利於管理層減持和再融資的後續動作。
第三,從我以往的經歷來說,我認為如果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控制收入的做法具有很大的風險。
上面說到的延遲應收、將合同結款期推後、甚至調整會計政策等等方法,不太現實。收入確認在國內IPO審核的時候從來都是重點中的重點,企業如果想要通過延遲確認收入和提前確認成本的方式,必然導致報告期最近的幾個期間毛利出現較大的波動,以至於引發會裡對整個收入確認原則的質疑,這是很得不償失的。調整會計政策這種事情在國外也許行得通,但在國內這樣做的話粉飾報表的意圖太過明顯。涉及收入確認的會計政策的調整屬於重大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除非企業願意按照新的收入確認方式重新編製申報報表,廢掉當前的報告期,再等個2-3年再上市。但是這樣做代價實在太大。但是也有上市公司採用過這種方式來達到在上市後推高股價的例子,但這些企業無一不是收入確認模式本身就很複雜,比如混合銷售,但近年來會裡對創新的收入確認模式的認可程度是在逐步降低的,之前的成功案例具有不可複製性。
至於暫時提高管理費用,會裡只要通過比對費用占收入比例的不正常變動趨勢就能看出來,很難解釋,不推薦使用。
業務暫時剝離的辦法倒是可行,只是一般來說業務的剝離必然會牽涉到報告期的關聯方交易和關聯方披露,很少有企業能從一開始就保證剝離的這部分業務、資產和人員與發行人主體相分離,然後在上市後再裝進來。如果企業想這麼干,就要先過審核關聯方披露這一關。
第四,我覺得與其在收入確認上面做文章,還不如想想提高毛利率的方法來達到這一目的。有能力這樣做的企業,賬面的毛利要比實際的毛利應該是低一些的,只要企業的現場成本管理到位,使報告期三年的毛利增長處於一個相對穩步增長的態勢。在上市後1年-2年內提高管理水平,並結合國內經濟形勢順勢釋放前期壓縮的毛利,也可以達到目的。
李淼先生的觀點:
上市前控制收入有一個好處:上市當年就可以實現業績暴增,推高股價。
方式有幾種,我列一下我知道的:
1. 推遲應收
2. 業務暫時剝離
3. 暫時推高管理費用
4. 將合同結款期推後
基本上這樣做的公司,其業務經營狀況較好,足夠支持上市進程。通過推高股價,有利於公司在較高的市盈率下再融資,並且對管理層未來可能出現的減持較為有利。
我的觀點:
據我所知,國內幾乎沒有虧損上市(不符合上市條件),必須連續盈利三年啊。大家都是比較激進的上市,推高利潤,那麼募集的資金的會多一些。所謂圈錢就圈的多一些嘛。
不會刻意虧損把,國內不是必須盈利才能上市么。
但是會控制利潤,我以前待的一家公司準備上市,為了報表更規範,把一些業務單子放到一些控股的馬甲公司裡面,上市後在一些不方便公開的單子就在那些公司走,這就是樓上說的業務暫時剝離。
也可以和交易公司把應收款項調整到合適的時間進行,比如要收購一家公司,會把今年的業務推遲到明年再報,這樣顯得增長很快,即使明年實際沒漲,數據也會很好看
推薦閱讀:
TAG:融資 | 首次公開募股(IPO) | 美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