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編劇理論類書籍會扼殺掉創作能力嗎?

via說到電影編劇,我覺得沒有必要上來就看編劇的理論書,不然難免會被規章束縛而匠氣。我覺得編劇是最需要天分的,即使你用百分之九十的努力沒有百分
之一的天分是出不了大師級劇本的,做編劇最重要的還不是熟讀理論和別人成功的經驗而是忠於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潛意識做主才能長久時間的保持創作的熱情,

補充上面那條微博是我昨天看微博看到的。然後周鐵東老師也說覺得很對。另外我接觸很多人都說電影是講究根性的。這使我有點恐懼。我所在的戲劇學院,老師是不講技巧的,起碼現在不講技巧。也許戲劇和電影不太一樣。但是我們目前的確是不講任何技巧,而是培養某種感受力。老師說:有些東西接觸的太早,會使自己走向彎路。

當然我不是說扼殺創造力,但是會不會造成事倍功半?也就是說誤入歧途,在某個階段就應該做什麼事。比如編劇理論書,到底是信誰。信自己信老師還是信書,還是信哪一本書?

其實我覺得張小北老師說的我已經很贊同了。工業化水準和規則內是重點。可能我所看的大多數都不再規則內。講求的是一種詩意。產生這種疑問也很正常了。
前幾天翻書,徐浩峰,朱天文都說,中國很多電影的劇作是從詩中來的。好萊塢不是全部。其實這一切還是慢慢來。儘管故事為王,情懷還要至上。


不會。
如果你的創造力因為讀本書而被扼殺,說明你從來就沒擁有過叫「創作能力」的那東西。

--------------------------------
接下來怒答:咳咳!

編劇跟相聲挺像,門檻低,認字就能做,會聽故事就能寫,但門檻其實在山腳下,功夫都在進門後。

以我賣文為生六年有餘的個人經歷而言,我覺得我寫了那麼多字,才剛摸著點寫戲的門道,而且真的是只有「一點」而已。
當初我也是考過專業第一的人欸!我也是大學裡寫戲就得過獎的!那時候覺得自己老有才華了,不得了!中國第一編劇就等我畢業去拿啦!
可是剛走上社會就悶頭一棒,老闆讓我寫一個電影,多好的機會啊,可是寫了半個月,我連大綱都沒弄出來。為什麼?作為觀眾的審美遠高於自己的創作能力!我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傻逼。寫的就是狗屎。

為什麼我寫的是狗屎?

因為一個龐大的90分鐘的電影,需要40場大事件,540場小段落,27000字左右極其精簡的文字來構成(通常and大概)。這裡面至少要包含一個具備探討價值的主題,兩條故事主線,三個主要人物,四個情感巨大轉折的段落,以及事實邏輯與情感邏輯均嚴絲合縫的無數個鋪墊,以及與之對應的轉折及最後結局,每條,都得出人意料還不招人討厭。
你必須準備個性鮮明的主角,還有跟主角搭配能產生戲劇火花的搭檔及配角,所謂搭建人物關係;你還得讓每個出現在故事中的人,都有自己的訴求和使命而不是打醬油的——哪怕他就是來打醬油,也一定要肩負搞笑或者目擊證人的使命。
現在你設定出這個人的身份了,接下來你得寫符合他身份的行為細節,所有的一切!你必須讓他用行動展現而不是一張大嘴叭叭叭地說出來,所以你需要費勁全部腦汁,琢磨這類人做事的風格,以及可以讓他做什麼事,不用講話就能讓觀眾明白他的出身、背景、此時的境遇以及跟其他人的關係?
不知天才如你是怎麼做的,總之,我有時候絞盡腦汁到發燒病倒,才能想出答案。
——而這也僅僅是講完整一個故事最基本的要求。根本沒考慮到你的故事是否有新意,以及這個故事是否會有市場。

發現了嗎?這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是經過成千上萬部電影錘鍊出來的規律!人們在黑暗裡坐90分鐘想看到的東西,和在地鐵30秒廣告里想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而作為創作者,你必須得明白,為什麼不同,以及,怎麼給出對的東西?
真誠、熱情、敏感、投入一切……這是必須做的,沒這些你還寫什麼呀?
但有這些就夠了嗎?你自己感受到喜怒哀樂痴纏愛恨是一回事,在很短暫的時間裡,讓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也感同身受,才是編劇要做的事。
我們把這個叫技術。

天賦?天才?真的有啊!
我老大就是啊。
當初我在他手下寫劇本,20分鐘的小故事,隨便寫寫也都像那麼回事的,可是只要他給我講一遍他的想法——你看,如果從這個角度去想,會不會……
我就完蛋了!怎麼有人就能一句話把你超得意的點子瞬間轟成渣渣啊?還真就有!還真就一大把一大把的。
可當我問他,他是如何做到這點的?他只跟我說,就一點:琢磨。
全身心投入進來,琢磨你的劇本時,你總能知道,它離「好「還差那麼一點點,總能。
我在他手下,經常一個故事改7、8稿,每稿故事都不重樣,因為寫得越多,我就越明白,好永遠在前方,而我好像永遠夠不到……太絕望了。

當你對自己有要求的時候,你會常常感到「迷失」。你會不知道什麼的對的。你感覺好的時候寫了一個故事,很開心,可馬上會擔心它是不是自戀的小矯情,會不會只是狗屎的一種新變體?你糟的時候勉強交了稿,自己哭得半死,覺得這就是絕筆了以後要轉行,可是沒準它就是一個很動人的故事。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製片人會給出完全不同的意見,就是拍出來了票房大賣也會被人侮辱成智商負值,臉王家衛還經常被人黑出翔呢!
這種時刻,你是否需要一個標準,幫自己調準水平線?

那現在來說說,為什麼你需要一本參考書
請問,你從小到大都是自學的嗎?
你不需要老師嗎?
天才可以沒有老師,但可以不讀書嗎,可以不學習嗎?不要跟我說「雨人」,我認為他是超能力者但真不是天才!

我向來認為,天才是比凡人更快掌握規律的人,但不意味著,天才不需要掌握規律。

話已至此,我都不知道該說啥了。已有人費盡心思把影視行業里的那點小規律都總結出來,寫成通俗易懂的小冊子放在那裡,你偏不看,偏要靠自己。
那你就靠自己吧。

但不要聯繫創作能力好嗎?
創作能力就是寫寫寫不停地寫寫寫,被罵成狗屎還能不停寫寫寫的能力,直到有一天你的作品被一部分人認可,而被另一部分人罵成狗屎……但這跟你看書有啥關係啊?
你不看你就有創作力了?
看一本書,就能把自己看成書獃子,請問你幹嘛要搞文字工作啊?不要難為自己了好嗎?!!

讀書破萬卷下筆才如有神好嘛?
一本書買不了吃虧看不了上當毀不了人生的。
你到底是想當編劇,吃這碗飯,還是想當大師,被籠罩在光環里?

編劇是個令人崩潰的職業,你必須先認清自己的無知和低能,才可以開始進步——如果你能熬到那天的話。
共勉。

----------
據題主補充的問題,我引用一句台詞作為補充回答

「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霸王別姬》」

真誠祝你學有所成,不忘初心,天道酬勤。


讀編劇理論書是為了學習前人的經驗,避免不必要的彎路——有的時候你費勁心血重新發明了一遍輪子,然後讀一遍書就什麼都明白了。
絕大多數的編劇,先別琢磨「大師級劇本」。咱先做到工業化水準再說後面的。

那種拼天份的編劇,他們是不受任何規則約束的。有無必要讀編劇書,是要先回到規則的範圍內討論問題的。

——我也跟隨題主的腳步補充一點——

讀理論書和扼殺創造力之間一點關係都沒有。「創造力」這玩意兒你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和你讀什麼書沒關係。如果等你上了戲劇學院才發現自己沒創造力,那你就是選錯行了。
感受力和技巧之間也不是互相排斥的。沒聽說誰的技巧很嫻熟,結果導致了感受力下降。感受力下降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你變懶了。


來說個我個人的案例吧。
我大學念的是編劇專業,但幾乎節節都逃課,書都是空白的,我當年的理論是編劇是學不出來的,這是天分。畢業之後做了廣告文案,然後又轉到編劇時,我才發現我以前的理論只對了一半。做了編劇之後發現很多專業知識要惡補。

比如說電影的節奏感,劇本的寫法的規格,什麼叫畫面感,這是小說家無需考慮的問題。但確是編劇很專業的問題。

看到樓上有一條寫著「但必須的指出題主的一個邏輯錯誤,編劇不是小說家,只需要負責寫好劇本,並不需要負責創意,創意是有策劃人員負責的。」
對於這條我抱有呵呵呵呵的態度,編劇不是機器,如果編劇創作劇本本身就是一種創意,每一句台詞,每一個動作描述和場景設置,和劇情的起伏都是需要本身的天賦和後天的會計算節奏感的技能。還有,沒有製片公司會請一個沒有想法的人來負責劇本的。

小說家大多不願意寫劇本的,因為小說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天馬行空,可以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動,可以不必考慮節奏感和市場,甚至畫面感,對於我個人而言,我也更喜歡小說創作而非劇本,因為劇本的創作要難得多,這也是很多製片公司買了某部小說的版權卻不肯用小說作者來當編劇的一點理由,小說只用考慮人物好玩不好玩,故事有趣不有趣,作者本身寫的HI不HI,而劇本得考慮觀眾HI不HI,畫面美不美,人物夠不夠精彩,故事夠不夠漂亮,然後才是自己寫的HI不HI,這點,前一陣嚴歌苓也曾說到過。

回到主題上,我曾經以為只編劇只需要天分的理論為什麼只對了一半,因為編劇書籍好比相機的使用指南,但照片拍的好不好,有沒有審美還是看天分。但書籍會讓你的天分在更加精細,有範圍的最大化得到提升。

編劇書籍只能告訴一個有頭腦的人怎麼樣去創作一個劇本,但不能告訴你寫的故事好不好。也無法替你當一個合格的編劇。

天分很重要,技巧也誠然。


天分、感受,情感還是思考,這些好比一塊璞玉;
理論、技巧,規律亦或經驗,就是雕琢的能力。
有能力的能將璞玉雕琢成神形皆備的精品;
差點火候的也能將璞玉鑿磨成把玩的美物;
學徒雖力不從心,但至少知道深淺;
入門雖稚嫩懵懂,但好歹明白方向;
完全不懂的,璞玉就是塊石頭;
完全不顧的,璞玉立馬變碎渣。

不過,真大師能達到無技、忘技的超境界,在於對理論、規律熟諳於心,知其能和不能。
但大師畢竟少,絕大部分好編劇只熟悉一部分,但就這一部分也足夠其做到優秀。
所以,光憑創造力,那是空想。
只有藉助理論和技巧的助力,才能讓創造力轉化為有價值的能量;
只有明白規律的作用,才能讓作品符合專業需求。
畢竟電影百年來的積累和提煉,讓理論知識至少有兩個優勢:
其一,明白創作本身,少走遠路、彎路;
其二,明白做事之人,這是個產業,至少是個團隊,不好瞎折騰。

掌握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呈現想法。
害怕理論扼殺想法,只能說明想法太弱。
通常來說,理論也是在不斷發展的,有傳承也有顛覆,那就更需要我們去了解理論,多方汲取,嚴謹探求,把握脈絡。害怕被理論束縛,恰恰表明不懂理論,亦或迷信某類理論。比如西部片,嚴格遵循理論,可以拍出《關山飛渡》;稍作突破,可以拍出《正午》;融會貫通,則可以拍出《邦妮和克萊德》。如果能發現這其中理論是如何被突破的,自然也能感受到理論是如何來出彩的。
綜上,理論和創造應該是個互動的事情。
就像人類夢想上天般,理論讓我們懂得造飛機;飛了一陣子後,發現天外還有宇宙,於是又突破理論造出火箭;等我在近地空間翱翔時,我們就會想理論再突破一些,讓我們飛出太陽系吧。
同理,當你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理論後,你就能感受到這些理論帶給你的樂趣和多彩,感覺到它們為你開啟的世界。當你覺著這個世界不夠大時,就需要更多的理論來開啟更多的世界。
如果說世界是存在的,你看不見全部,理論就是坐標和長明燈,可以讓你看到一些局部區域。它們有的來自於你自己,但大部分來自於前人。一個編劇可以在這些已知的範圍內自由活動,也可以鼓足勇氣踏入那些迷霧區域,匯出新的坐標,點亮新的長明燈。
如此,多了解理論是百利的,在理論基礎學習階段,個人推薦從兩類思路來學習。
其一,A理論和B理論之間存在著延續和拓展關係,了解其如何延續,保留了什麼,捨棄了什麼,又增添了什麼;
其二,A理論和B理論之間存在著對立關係,了解彼此核心的不同,表象的不同,方式的不同。
結合相關理論的作品來拉片、研習、仿寫……
若是實在怕麻煩,至少應該重點了解這些理論為何適用,或者說為何在某一範疇、時間內適用,哪些又對我有用?
若這般去學習,創造力還能被束縛……那還是把word卸載了吧……

當然,最後不得不說,理論再精,能力再好,前提得有塊璞玉,翔是萬萬不行的~


這問題真逗。已經有從業者寫得很明白了,我作為非創作從業人員,就不正面回答了。

所以就說些題外話吧。知乎上最近有個可笑的趨勢:搞學術的完全無視創造力,就是死讀書死用功,在回答一些學術問題時(多半不深奧)瘋狂掉著無聊的書袋(而且還都是別人掉過的,連屬於自己的類比和比喻都沒有),而當問題稍微脫離史料、數據而上升到規律總結,就全都胡說八道起來,乃至乾脆跪了。

然後因為若干人(包括我本人)特意強調過天賦的重要性,很多人誤以為搞藝術創作完全就是拼創造力和天賦,卻完全忘了這一切的前提是創作技能的完備。就算你是個天生的詩人,你也得先學會識字寫文章才能吟詩吧?寫劇本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你寫的東西能拍嗎?


一個孩子做了條三條腿的褲子覺得與眾不同屌炸了,然後一看理論,褲子是兩條腿,重新做了一條,發現毫無創意,也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更好看的褲子,媽蛋!理論把自己天分搞壞了!
差不多就是這個理吧。
你想無招勝有招,也得先有再無啊!


並不是編劇最需要天分,一切有關創作的工作,都需要天分。
一,其實忠於內心與遵守限定並不矛盾。再偉大舞蹈也要在劃定的舞台上表演。再宏大的史詩,主要人物也就那麼些。再複雜的敘事,線索也是有限的。
二,麥基書中說過的,他闡述的只是寫作的規則,不是規定:並不是必須這樣做,只是實踐證明這樣做更容易有好的效果。
覺得自己是天才的,當然可以不理睬規則,甚至創造新規則。只是寫不出好的效果讓人拍案叫絕,也別怨他們不識貨,畢竟你還有機會幾百年後被後人翻出來賞識的。


我其實不會建議我的學生讀太多的編劇教學書。學編劇和教編劇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了一個道理:編劇不能從教室或書本學會的,實際經驗是最重要的。書本可以補充和增加我們的參考資料,但只讀書,上學是沒有直接用處的。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寫劇本,天天寫,堅持的寫。我的很多學生和同學通常用讀書作為一種拖延的借口。我建議我的學生直接寫劇本,無論寫多爛,一直寫到結局。寫完了可以買一本劇本書作為獎勵,休息。

希望這對大家都幫助。不要再浪費時間啦,一起寫起來!


對於創作者來說,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嘛!當然,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最後,你覺得是那就是了,你覺得不是那就不是了。(呵呵,挺廢話的,可廢話不就是大實話嘛!)


多看點書吧,好磕活兒


能放棄的夢想都不是真的屬於你的夢想,同樣,能因為學習這個知識而廢掉天賦的那都是匠人,不是藝術家。說白了,任何行業都是這樣構成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都是「混」,這個比例從古至今我覺得都沒咋變過,所以這個行業的總人數越多,天才可能就越多。


理論或許可免,但前人的劇本估計還是不能少。要創新,起碼的知道舊東西長啥樣。而且這東西也不是全有全無的,編劇理論隨手翻翻,也不至於把整個腦子套進去啊。再說了,還有「批判地閱讀」呢。除非是死讀書的蠢蛋,否則讀書怎麼也不會把人讀傻。

讀書被套進去了,我看只能說明兩點,一是太蠢,二是長期讀一家之言還盲目認可他千方百計證明它。

就算全部按照現有編劇理論來寫,也未必能寫出合格的作品吧?我看了達達知友的答案,明白了一點:給你個框架,把你套牢,你還真未必有足夠的底料填滿這個框架!

除了少數開山祖師級別的天才,他們可以不用現有的任何框架。那你捫心自問,你是嗎?如果你看了無數作品後,還是沒創新能力,最大的可能就是,你不是那種天才。安心學好老套路,再想超越的事情吧……。天賦技能不好,就靜心升級吧。


我覺得題主還是太看重天賦這個東西了,就像那句常說的話,絕大多數人的成就決定不是由天賦決定的。
而閱讀編劇書籍是必要的一步,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種工業了,前人已經總結出了許多很有用的技能,不去應用這些,難道要去摸著石頭過河嗎?
題主所說的限制住思維這種事絕對不是由於學習編劇書籍造成的,就拿諾蘭的蝙蝠俠為例,細細的分析下,它的故事結構也是好萊塢經典的故事結構,包括什麼開頭破壞原有世界,結尾低谷再逆轉等等,你會發現這種結構沒有限制住編劇的想像力,反而幫助抓住觀眾的眼球,你能說這個故事被固定的結構限制住了嗎?明顯不能。
很多人都會認為電影這個東西有多感性,其實電影已經和大部分的學科一樣,已經開始走向了工業體系。就像你不能說數學的論證方法限制了數學的發展一樣,編寫劇本的方法只會讓劇本更好。
或許當你已經是一個世界頂級的編劇的時候,再試著跳出這個框架吧。


讀書真會限制你的思維?我覺得恰好相反。

創新的本質也可說是「破舊」,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東西是舊的,你又怎麼知道什麼是新的?

因此創新的前提是知道什麼是舊的,只有讀書才能做到這點。

也就是說,創新的前提是讀書。


首先,暫時忘了你有可能是天才這件事。
其次,編劇其實還是技術性挺強的一件事。如果你的目標是伯格曼費里尼塔可夫斯基,那就沒必要看,甚至沒必要學。
可複製性幾乎為零,大師本人也是一樣。

編劇理論書教的是原理不是規則
這件事已故的希德菲爾德老先生和編劇界李陽麥基大爺都在自己的書的開端就提到過。
這些書的作用是指南。
你可以先試著寫,在寫不通的地方,再嘗試著使用書中的理論做修改和調整。

看過一些基礎理論後,對於看電影也有會幫助。
至少你會知道什麼地方該叫好兒。
寫作,觀片,理論書,這三件事是成正比的。
當你寫的越多的時候,你再看書才能看出些門道。

等你對所有的類型結構人物非常熟悉之後,再探索新的的方式也不遲。
不要拒絕巨人的肩膀,否則被踩死的可能性很大。


讀得太少。


大多數所謂創造能力的前提都是對該行業的熟稔


看不看都無所謂啦,我大學時候,看過幾本編劇的書籍,像 麥基的故事,還有電影劇本寫作基礎,看了,其實,對寫作劇本都沒有太大的幫助,很多都是你知道的,或者你潛意識裡知道的東西。
我挺支持你說的終於自己的內心,按照自己的內心來寫劇本。
不過話說回來,一開始就執著在忠於自己的內心,貌似不是啥好事。
就好比做菜,一開始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菜,做的菜肯定有很多是不能吃的,走的彎路會很多的。我雖不才,也寫過一個短片。我說說我的經歷吧,首先,看書是沒用的,其次,看電影是最有用的。
你可以通過看電影找出你內心裡真正喜歡的類型,然後從裡面挑出一部你最想模仿的,然後開始劇本拉片!最好拉短片,因為你最開始寫的肯定也是短片,短片也是最容易拉片的,因為,短片一般也就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或者一個高潮點。所以,拉拉短片,分析短片中每段的劇情走向,以及是如何推出這個高潮點的,以及如何戛然而止的結尾的等等,你拉片多了,就好比看師傅做菜多了,知道什麼時候該放啥料,什麼時候該加大火候了,這時候,你就可以按照你的內心來寫了。


無忌,還記得多少?
全都記得。
現在呢?
已經忘記了一小半。
啊,已經忘記了一大半。
不壞不壞,忘得真快,那麼現在呢?
已經全部忘記了。
好了,可以上了。


分兩個情況。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一部分人對於劇本寫作並不了解,他們沒有清晰的思路,對於創作無從下手,這樣的人就需要看一些理論書籍,讓思路清晰明了,然後再筆走龍蛇。中國人的模仿能力很強,模仿積累後,再創作自己的風格是可行的一條道路。
另外一部分人本來就有寫作基礎,而且性格獨立,並且擁有自己的觀點,這樣一類人可以嘗試先創作自己的風格,然後觀看書籍,對自己的風格進行梳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精鍊。
但是,無論那一類人,都少不了寫作的積累,需要不斷的錘鍊,才會有好的作品。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劇本 | 導演 | 編劇 | 電影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