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號 (New Horizons) 抵達冥王星具有什麼重要意義?
怎麼評價?
最近更新:2015-07-18 GMT+8
目錄
1#意義
1#1科學意義
1#1#1柯依伯帶——不同於我們熟知的那些天體
1#1#2 冥王星和卡戎的雙人舞步
1#1#3 冥王星的彗星屬性
1#1#4冥王星與海衛一
1#1#5有機物1#2人文意義
2#局限性
2#1不遠2#2太少
2#3缺錢3#新視野號
概述
3#1行頭
3#1#1儀器
3#1#2通信方式
3#1#3能源和動力
3#2行程4#柯依伯帶
1#意義
1#1科學意義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柯依伯帶進行有目的的探測「之前的探測器在離開巨行星後,只會對空間的太陽風、宇宙輻射等空間環境進行記錄」,也是在已知柯伊伯帶存在的情況下,第一次對柯依伯帶的造訪。
1#1#1柯依伯帶——不同於我們熟知的那些天體
比起內太陽系的堅硬的岩石天體「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帶」和外太陽系的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陽系第2-5大的天體」,柯依伯帶充滿了類似冥王星這樣的低溫的冷凍冰球,但人類對這些臟雪球幾乎一無所知。截止目前為止,新視野號是第一顆對柯依伯帶以遠天體的探測器,包括可以離地球很近的長周期彗星。
太陽系有三大彗星來源,都是富有小天體,由於大多是小天體,即使是哈勃也難以進行觀測。即使小概率事件受到引力擾動偏離軌道形成彗星,也有相當多的數量。而且越是外側的地帶,約不太受太陽系演化的影響,越保存有太陽系演化的證據,因此很受天文學的歡迎。最內側的是小行星帶「2.3~3.3AU,1AU表示1天文單位,即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全部是短周期彗星;中間的是柯依伯帶相交織的離散盤「30~50AU」,著名的哈雷彗星就是離散盤的天體,但依然都是短周期彗星「&<200年」;最遠的是奧爾特雲「50k~100kAU」,早在1950年的時候,J.Oort就提出了奧爾特雲Oort Cloud的概念,但奧爾特雲實在無法觀測,大多只能通過長周期彗星的回歸來了解。奧爾特雲中就有著名的1997年那顆特別明亮的、周期3000年的海爾-波普彗星就來自於奧爾特雲,現在以飛到柯依伯帶內了。奧爾特雲估計有10^13個左右的天體並且分為內奧爾特雲和外奧爾特雲,外奧爾特雲幾乎就是太陽所能影響到的最遠的邊界,算是目前比較公認的太陽系邊界,因此飛行器想離開太陽系都是天方夜譚之事。
因此,柯依伯帶也富含那些遠離太陽、冰冷的小天體,有利於人們了解太陽系早期的一些情況、物質等塵封的信息。這些都是內太陽系所匱乏的,有些物質甚至無法在地球乃至內太陽系存在。柯依伯帶眾多的天體,新視野號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當然探索這一區域並不一定需要像新視野號那樣飛那麼遠,我們也可以守株待兔,靜候長周期彗星的降臨。但是由於這類天體體積太小,難以在近日點前足夠時間發現,因此難以為製造抵近長周期彗星航天器提供充裕的時間「目前基本就1~2年的提前期」。
1#1#2 冥王星和卡戎的雙人舞步
冥王星是已知柯依伯帶中的一顆相對較大的天體,冥王星及其最大的衛星卡戎比例嚴重失調,是太陽系內已知的少數可以被稱作雙星的天體系統。
冥王星是已知柯依伯帶中的一顆相對較大的天體,冥王星及其最大的衛星卡戎比例嚴重失調,是太陽系內已知的少數可以被稱作雙星的天體系統。
儘管1930年人們就發現了冥王星,但直到1978年,人們才發現1/2體積的卡戎。
這兩個雙星看上去有很多的異同:
自轉周期都是6.4天;
兩顆星上都有冰;
兩顆星都把固定的一面朝向對方;
卡戎的反光能力明顯弱於冥王星;
冥王星有大氣而卡戎幾乎沒有大氣;
這些異同都使得我們關注它們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這也是人類的探測器首次如此近距離的觀測一個雙星系統。
1#1#3 冥王星的彗星屬性
冥王星的公轉軌道黃道傾角高達17度,並且軌道有很高的離心率,因此離太陽時近時遠,因此其表面溫度和揮發物,大氣等很受影響。因此人們斷定冥王星有大量的揮發物,並且由於自身引力小,揮發物會逃逸到太空中。類似於彗星的彗尾,不過從量級上來說,冥王星比通常的彗星要大得多,而噴發物也要少得多。
「事實上絕大多數彗星也是不可見的,因為這些彗星的近日點一旦比木星遠,我們就很難觀測了,這些彗星的慧發也不會很多。」
而事實上冥王星的高揮發性也有助於了解早期的地球,地球的大氣被認為曾經經歷過大量的揮發,最終演化成較為適合生命存在的大氣。然而目前已近沒有行星具有這一特徵了。
1#1#4冥王星與海衛一
海衛一是海王星最大的衛星,上個世紀旅行者2號探測海王星時,發現了海衛一相比眾多其他氣態巨行星的衛星的眾多與眾不同之處,海衛一是唯一一個軌道公轉方向與行星的自轉方向相反的大型衛星,而逆行的大衛星不可能是由當初的氣態星雲中形成的,因此是外部俘獲的。
於是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柯依伯帶,海衛一是一顆比冥王星更大的原柯依伯帶天體,其密度、體積和組成和冥王星都很相似。
更讓大家好奇的是,海衛一的表面有大量的噴發跡象,這讓人聯想到了冥王星是否也會如此。
另一點引起人們興趣的就是冥王星上甲烷的發現,即冥王星上有有機物。
另一點引起人們興趣的就是冥王星上甲烷的發現,即冥王星上有有機物。
這個發現早在1976年,發射新視野號之前的30年就確定了,分析方式是藉助冥王星掩星的瞬間的光譜分析的結果。
這對於了解複雜有機物的形成,乃至生命的起源有著一定的幫助。
1#2人文意義
冥王星的非科學程度的意義實在是太大了,由於八大行星都已經有探測器造訪、冥王星這顆未被掀開的面紗引來了太多的關注和好奇。就從命名上來說,海王Neptune、冥王Pluto和宙斯是三個兄弟,古羅馬神話中掌管宇宙的第三代天神,其地位是相當之高的。
由於海王星是用方程解出來的預測軌道,但實際觀測軌道和計算軌道有不小的偏差,因此人們一直相信還有第九大行星。隨後1930年,冥王星,這顆軌道與黃道有很大傾角、離心率很大,並且不足以用於校正海王星的十分奇怪的天體被發現了。而直到1992年,第二個柯依伯帶的天體1992 QB1才被發現,這麼長的時間已近讓很大人接受了冥王星作為大行星的一個事情,也使得冥王星這個很普通的天體,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很高。儘管冥王星的大小在柯依伯帶是數一數二的,但不知有多少人熟知穀神星呢,這顆小行星帶最大的行星呢?因此相對大小並不足以使其能在柯依伯帶里超凡脫群。
由於海王星是用方程解出來的預測軌道,但實際觀測軌道和計算軌道有不小的偏差,因此人們一直相信還有第九大行星。隨後1930年,冥王星,這顆軌道與黃道有很大傾角、離心率很大,並且不足以用於校正海王星的十分奇怪的天體被發現了。而直到1992年,第二個柯依伯帶的天體1992 QB1才被發現,這麼長的時間已近讓很大人接受了冥王星作為大行星的一個事情,也使得冥王星這個很普通的天體,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很高。儘管冥王星的大小在柯依伯帶是數一數二的,但不知有多少人熟知穀神星呢,這顆小行星帶最大的行星呢?因此相對大小並不足以使其能在柯依伯帶里超凡脫群。
2#局限性2#1新視野號抵達了目前以及這一階段人類飛行器所能抵達的最遠的區域:柯伊伯帶「30~50AU」和離散盤,已經極難突破更遠的方向了。下面是一張太陽系的示意圖:左上是我們所熟悉的內太陽系,在右上方外太陽系的位置可見一般,冥王星就處在右上方圖中的柯依伯帶「Kuiper Belt」中,而即使外太陽系,相對於某些天體的運行軌道來說,也是微不足道的,如圖示的Sedna,目前由於Sedna在近日點,且體積比較大,人們才可以勉強觀測到它這麼一個離心率極高的天體。而無數更多的天體我們是觀測不到的。即使這樣,Sedna的軌道相對於Oort Cloud的內邊緣依然是大海中的一根針。
2#2即使是內太陽系,人類所能夠了解的區域也是滄海一粟,而廣袤無垠,寬廣無數倍的柯伊伯帶,未知會更多。
2#3目前世界各航天組織所面臨的深空探測資金短缺的重大挑戰,是特別不受待見和重視的一個區域,新視野號絲毫沒有改變這一現狀,並且是這一現狀的受害者。
上一次的外太陽系探測的高潮也並非空缺來潮,當時有176年一遇的難得的幾顆的巨行星幾何排列,因此那四顆探測器多次藉助幾顆巨行星的引力加速,即可以對多顆行星進行探測,又可以充分節省燃料。但此後外太陽系的探測就陷入了低谷。
雖然新視野號已經抵達如此遠的距離,但絲毫掩蓋不了目前捉襟見肘的深空探測器數量和資金,現階段所有在建的深空探測器數量降到一個歷史低點,而距離則全部位於內太陽系,NASA的全部flagship大型深空探測計劃被砍,ESA則難以為繼伽利略等衛星的發射計劃,當年的NASA和ESA為了給卡西尼號省燃料,都開始藉助金星的引力加速了,還是多次。剩下的RSA和JAXA也僅有內太陽系深空探測器的設計能力,CNSA的遠期目標基本也在火星和小行星帶。
而實際上,深空探測器的財政預算並不高,新視野號總開銷約$650million,並且並不全是一年的撥款,其夭折的前任Ploto Express 在已經花費$1.1billion後還是被砍,而NASA在2014和2015年的預算FY2014和FY2015都大約在約$18billion。
有關NASA的深空探測部分可以參見這個回答,不再贅述:
為什麼美歐的航天計劃重點都在火星、深空這些不著邊際的領域,而不是更務實地推進近地軌道和月球的項目呢? - 鸑鷟鵷鶵的回答
最大尺寸:2.7m*2.1m*0.7m;
最大尺寸:2.7m*2.1m*0.7m;
質量:478kg,其中肼類推進劑77kg,Pu-238核燃料11kg,儀器總重30kg;
主體框架:鋁製蜂窩結構;
新視野號裝備的是Mongoose-V處理器,12MHz頻率,MIPS RISC指令集,固態硬碟8G;
新視野號裝備的是Mongoose-V處理器,12MHz頻率,MIPS RISC指令集,固態硬碟8G;所攜帶的設備有:
3#1#1儀器
Ralph: 光學/紅外成像+光譜儀,,重10.3kg,功耗6.3W。
Ralph: 光學/紅外成像+光譜儀,,重10.3kg,功耗6.3W。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複雜的、多光譜的小焦距照相機,有3個黑白CCD成像設備和4個彩色CCD成像設備提供可見光的成像,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近距離掠過時的照片的來源。另有紅外成像提供熱分布圖,光譜儀提供成分分析圖。如上圖。最後尤為重要,上文提到過,遠離太陽的位置更容易的保留了太陽系演化時的物質。
Alice: 紫外光譜儀,重4.5kg,功耗4.4W。
Alice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測量空間中釋放的紫外線,另一種是測量空間所能吸收的太陽及其他光源發射的紫外線含量,通過測定這些來分析天體以及大氣的成分和構成。這次是從Rosetta彗星探測器的UV光譜儀改進的,用於針對像冥王星這樣背景是暗色的行星的分析。
通常這類對新天體的探測都會攜帶多台不同頻段的光譜儀。
REX: 「Radio Science EXperiment」,重100g,功耗2.1W。
REX安裝在拋物面天線內,通過接收地球DSN深空探測網路發來的X波段無線電波信號經過冥王星周邊大氣帶來的影響來測定空間存在的物質以及空間的溫度。通常的深空探測器是不斷向地球傳送信息的,這一次,為了REX的運行,地面的DSN網路開始大量的向新視野號發送無線電波。這一在無線電波頻段的電磁波譜分析在深空探測中尚屬首次。
REX裝備有一台高精度振蕩器和被動輻射計,大致是測量發出信號的多普勒頻移。並且可以精確測量冥王星的直徑和質量。
LORRI: 「Long Range Reconnaissance Imager」 ,重8.8kg,功耗5.8W。
LORRI: 「Long Range Reconnaissance Imager」 ,重8.8kg,功耗5.8W。望遠鏡式的照相機,超大孔徑!「是208mm」超高解析度!如上圖。
LORRI和Ralph構成了新視野號兩隻眼睛,一隻近視,一隻遠視。
SWAP: 「Solar Wind Around Pluto」 ,重3.3kg,功耗2.3W。
SWAP: 「Solar Wind Around Pluto」 ,重3.3kg,功耗2.3W。
太陽風及空間粒子質譜儀,用於計量各處的太陽風「實則就是太陽輻射的高能粒子了,作用範圍十分遠,可以到達奧爾特雲」的分布和空間粒子的成分,並觀測太陽風和冥王星大氣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PEPSSI: 「Pluto Energetic Particle Spectrometer Science Investigation」
PEPSSI: 「Pluto Energetic Particle Spectrometer Science Investigation」
重1.5kg,功耗2.5W。
一台高能粒子質譜儀,用於分析高能粒子的成分和其逃逸天體大氣的密度。在物質進入儀器後,PEPSSI記錄下物質的速度和質量,而在最終與儀器的薄箔碰撞後,計算出其能量,並判斷其組成。PEPSSI能接受更高能量的高能粒子和其他高能物質的碰撞,最高能量達到1MeV,而SWAP則只能接受最高6.5keV的能量。
此前,大家預計由於冥王星的引力很小,會有大量的大氣物質逃逸出冥王星。這些物質在吸收紫外線的能量後會被電離,一旦被電離,太陽風就可以將這些電離物一起帶到更遠的地方。因此,SWAP和PEPSSI就負責探測這一過程的詳細信息。
SDC: 「Student Dust Counter」 ,重1.9kg,功耗5W。
由科羅拉多大學的學生們設計,計量新視野號一路上所碰撞的空間灰塵。NASA曾經做過一個深空探測器叫Stardust,就是專門用於搜集星際塵埃和彗星尾塵,並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的。
3#1#2通信方式
那口鍋,就是REX所在位置處,就是拋物面天線,並且有高增益天線,30cm直徑的中增益天線和低增益天線各一個,X波段。
對地通信以高增益天線為主,低增益天線只用於在離地球比較近的時候。
但高增益天線的波束寬度僅0.3度,而中增益天線的波束寬度為14度,因此那口鍋需要一直準確的朝向地球,並且兩者相互補充,用於與地面的DSN網路進行通信。
畢竟探測器上的拋物面天線的直徑只有2.1m,地面必須有3口70m直徑的拋物面天線用於收發,通信速率在木星時是38kbps,在冥王星時是1kbps;
至於如何與地球通信呢,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無線通信的基礎,即無線電波功率的衰減不與距離成正比,這與有線通信截然不同。因此,即使是這麼遠的距離,其功率的衰減並沒有那麼嚴重,當然的確會很低了。
功率低不要緊,採用高增益的接收天線「地球上那3台70m口徑的拋物面天線」,以及高增益的低雜訊放大器,就能得到合適的功率,再從X波段下變頻到中頻和基帶,剩下的就是信號處理和通信協議的事情了。同樣的,發射也是如此,為了保證接受的功率,發射機的爭議和發射天線的增益也會適度的提高。
圖為DSN網路中Goldenstone站的70m拋物面天線,遠處是34m天線:有關測控站的更多內容,可以參考:
有關測控站的更多內容,可以參考:
如何看待阿根廷眾議院批准與中國簽協議開發太空? - 鸑鷟鵷鶵的回答
3#1#3能源和動力
SDC和LORRI之間還有一個測星的裝置Star Trackers,該測星的裝置裝載有約3000顆恆星的天經坐標,用於自身的定位。
並且,新視野號有總計16個推進器,用於姿態調整和控制,可以實時的調整自己的方向,用於校準軌道、校準天線對地球的朝向、以及避開大的障礙物等。
這些推進器的其中4個的推力為4.4N,剩餘12個的推力為0.8N。
新視野號所攜帶的推進劑為肼類,攜帶有77kg;
在核電池和探測器主體之間還有一個熱保護盾,核電池產生的溫度可以用於為探測器提供合適的溫度,美中不足的是溫度又太高了。
這種電池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熱能來發電,通常使用Seeback 效應,即第一熱電效應,指由於兩種不同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在選取合適的半衰期的同位素源之後能實現長時間供電的能力,而且因為衰變,核電池所能提供的能量越來越少。
但是,目前核電池的能量轉換率極低,目前都低於10%,低於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
最後新視野號攜帶有1盎司冥王星發現者Clyde Tombaugh的骨灰。
3#2行程新視野號於2006年1月19日在肯尼迪宇航中心發射升空,運載火箭為洛馬 Atlas V,其16.5km/s的速度是有史以來最快的人造逃逸地球的速度。
2007年2月~3月,新視野號抵近木星,觀測+引力加速,從10km/s提升到14km/s。
有關引力助推的原理,其基本原理是動量守恆,即可以加速,又可以減速,詳見:
如何理解引力助推(引力彈弓效應或繞行星變軌) ?它在以前的應用和將來的展望是什麼? - 鸑鷟鵷鶵的回答
而飛離木星後,新視野號開啟休眠模式,只保留主要的如測星等功能的正常使用,從而延長壽命,並降低地面DSN深空探測網路的負擔。
隨後在飛越前六個月開始觀測冥王星,來最終確定自己的路徑,避免與未發現的衛星或者環有親密接觸;並於2015年7月14日以13km/s速度,最近距離12500km飛越冥王星。
離開冥王星後,接下來的16個月里,新視野號將繼續開足馬力,在柯依伯帶進行探測和其他偶遇天體的抵近工作。而直到快要離開冥王星了,NASA才會決定下一個目標是哪,畢竟柯依伯帶的天體太小了,藉助新視野號的LORRI進行觀測更合適一些。
隨後新視野號將繼續探索柯依伯帶,大約2020年前後,在快要離開柯依伯帶的時候「50AU」,能量幾乎不足,距離也太遠,漸漸難以聯繫。但新視野號會繼續往外走。
4#柯依伯帶 Kuiper Belt
太陽系的起因是未知的,一個很重要的假說是星雲說,星雲說的一個提出者便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那個時代的哲學家有不少富有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又如笛卡爾」,星雲說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各大行星均差不多位於黃道平面上,也包括小行星帶。因此有假說提出小行星帶曾經是一顆大行星,名為「法厄同「與大眾汽車高端品牌「輝騰」同音」」,太陽神之子,因執意駕馭自身無法駕馭的太陽車,被劈死。
但是海王星之外,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最鄰近海王星軌道的是柯依伯帶,柯依伯帶的天體軌道往往與黃道有很大的傾角、自身的離心率也可能很大,體積十分小,組成上與內太陽系和氣態巨行星都截然不同。
上個世紀50年代,美籍荷蘭裔宇航員G.Kuiper柯依伯在冥王星發現20年後提出,冥王星應該不是一個孤立的天體,只是其中最亮的天體而已。同時代的科學家J.H.Oort則為了解釋長周期彗星而提出了更遠的太陽系邊界的奧爾特雲,極大的拓寬了人們對太陽系的認識。而直到1992年,人們才發現了第二顆柯依伯帶的天體,但隨後卻拉開了柯依伯帶探索的序幕。
而至今,人們估計柯依伯帶有百萬級別的直徑超過100km的矮行星。
與小行星帶充滿岩石的特徵不同,柯依伯帶是個冰凍的世界,冰、乾冰、固態甲烷,固態氨等等,以及一些難以在內太陽系見到的物質成分。柯依伯帶的天體也可以用一個形容彗星的話來描述——一個個臟雪球。
事實上柯依伯帶是個非常穩定的存在,其天體的軌道都相對穩定。由於內側的四個氣態巨行星的引力作用,尤其是土星和海王星,這些巨行星的存在使得海王星之外的很多地方的天體難以維持自身的軌道。而那些能維持軌道的區域,被稱作了柯依伯帶。
而在那些不穩定的區域,一些位置被稱為離散盤,這些彗星和矮行星可以相互轉換,當收到其他引力的攝動時,其軌道很可能改變,少數攝動比較大的最終由矮行星變為彗星,或者由彗星又變回矮行星,當然也有的彗星會在更靠近太陽的地方被其他天體俘獲。地球上大量的水的來源,其中一個假說就來源於柯依伯帶甚至更遠的彗星。
離散盤有一個比冥王星成名更早的著名天體,那就是哈雷彗星。不請自來,哈哈,今天這個消息太過火爆,為大家解讀一下。
關於新視野號(New Horizons)這是美國宇航局新世紀發射的最先進深空探測任務,任務目標直指目前整個太陽系內最神秘的冥王星(
這是美國宇航局新世紀發射的最先進深空探測任務,任務目標直指目前整個太陽系內最神秘的冥王星(目前沒有一個人類航天器到達過)和它的至少三顆衛星(卡戎、尼克斯和許德拉),然後飛進柯伊伯帶(可以理解為太陽系邊緣的小行星帶,目前冥王星已經被歸進去了)。
發射時間:2006年1月19日飛船質量:470kg
任務耗資:保守估計5.5億美元,算是性價比非常高了!
預計壽命:至2038年
軌道特點:直接由強大的美國宇宙神V-551型火箭送入地球和太陽逃逸軌道(直接脫離地月引力系統飛進太陽系),相對地球的速度為16.3公里每秒(逼近第三宇宙速度16.7公里每秒,達到這個速度即有能力脫離整個太陽系),成為有史以來發射速度最快的人造衛星。先後飛躍了132524 APL號小行星,在1年後(2007年2月28日)即抵達木星(之前最快的尤利西斯用時為1年半!),通過「引力拖車」(可以理解為在太空中把一顆子彈從一個槍口打入另一個槍口,再由那把搶朝另一個方向把子彈打出去)效應再次加速到超過20公里每秒,指向冥王星狂奔而去。下圖是它的設計軌道,所有的實際時間節點都與設計完全一致,可見任務的複雜程度非同小可。
任務目標:
1. 全方位觀測木星,獲得木星大氣層、環繞衛星和磁場的數據;
2. 首次代表整個人類探測整個太陽系最神秘的冥王星及其衛星系統;
3. 研究太陽系邊界的柯伊伯帶、奧爾特雲及星際空間;
4. 帶著發現冥王星的Clyde William Tombaugh骨灰去訪問這個他的星球;
技術意義:
1. 再次測試美國強大的核能電池-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系統(RTG),它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鈈,理論壽命為80年以上。
2. 複雜的軌道設計及深空導航、制導與控制理論驗證,飛行過程中會有多次助推、木星引力借力、調整姿態、休眠重啟等過程。而且最複雜的姿態調整在冥王星附近(光速傳輸需要5個半小時),可見難度著實不小。
3. 深空天線的高強度信號通訊測試,及深空網測試。這個任務的通訊能力要求極高,你懂得。
4. 測試及驗證星上的數碼接收器,可以優化並節省系統60%的能量消耗;
5. 深空任務的休眠與重啟能力測試與驗證;
6. 一些新型儀器的再次測試或驗證,比如光譜計、成像分析儀、電波科學實驗、紫外線造影分光計、太陽風及等離子、宇宙塵探測器等一些列儀器。大家不用在意這些都是幹什麼的了,總之都很酷炫,哈哈。
已經於今天(2015年7月14日)順利抵達冥王星附近,距離1萬公里左右,下圖是三天前拍攝的冥王星和冥衛一彩色照片:
今天拍攝的冥王星照片(
今天拍攝的冥王星照片(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冥王星的真實面貌!)它的飛躍過程全程安排:
它的飛躍過程全程安排:為什麼選擇冥王星?
冥王星在1930年被克萊德·湯博發現,被認為已經處於柯伊伯帶的小天體。在新視野發射的時候,冥王星還是傳說中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之一,剛起飛不久(2006年8月)就被降級為矮行星了。而且當時第九大的位置也在2005年讓給了最新被發現的太陽系的鬩神星(如果作為一顆獨立主星球,不考慮木星和土星的N多大衛星、甚至月球情況下),後來倆都變成矮行星了!
距離太陽:44億公里到74億公里之間
公轉周期:約248年(人類還沒有看到它公轉一周)
大小:大約質量是月球的六分之一,體積的三分之一
已知衛星:5顆,都起了名字,懶得查了
軌道的特殊之處:
1. 這顆星球的軌跡是不在太陽系的普遍平面之內的,有17度夾角,所以看起來是醬紫的,極為特殊。
2. 它有時會穿過海王星的軌道,比它更近太陽,但是不會相撞的,表擔心。
2. 它有時會穿過海王星的軌道,比它更近太陽,但是不會相撞的,表擔心。
冷知識:
它的命名人是個11歲小孩,獲得了5英鎊作為命名的獎勵;
華特·迪士尼1930年設計米老鼠的寵物時,起名布魯托,來源於冥王星的名字(Pluto)。
冒昧評價一下:
1. 這個任務本質還是驗證一系列深空探測飛行器必備的核心技術,各種理論及工程實踐的驗證,進一步強化美國的航天和深空探測老大地位,驗證更高級的技術。對他們來講到底飛哪個星球幹什麼任務,只不過是科學和政治意義的問題,能否拿到資金做出一顆衛星來(NASA也要跪求資金啊)。但背後的技術實力才是王道!
2. 科學意義上第一次走入冥王星,正式揭開了太陽系內所有行星的面紗(在發射之前是這樣想的,後來冥王星被降級也木有辦法啊)。
3. 為全人類飛出太陽系的人造飛船數量再+1(以前四個都是美國的,旅行者1號2號,先驅者10號11號,我以前解答過這個問題美國幾十年發射的那個探索宇宙的飛船飛到哪兒了現在? - 太空精釀的回答)。
關於我國的評價(天朝腦殘粉,不喜勿噴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天朝的航天汪們,大家努力站起來吧,好好工作!
為給偉大祖國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而奮鬥終身!
有朝一日,我們也要走出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不說了,發布回答,關掉知乎。從現在搞科研做起,一隻航天汪的奮鬥無法阻止!
====================================================================
大家好,關掉知乎的我又回來了,上了日報,又收穫了無數問題,現在一一解答。
@Li Shen問為什麼跟海王星軌道有交叉但是不會撞?距離差不多的時候海王星的引力不會吸過來么?
首先,它倆的軌道木有任何交點,所以不存在交叉也不會相撞。
引力問題,這種問題下針對兩顆行星有種效應叫做平均運動軌道共振原則,冥王星的兩次公轉正好是海王星的三次公轉。不用深知太多,結果就是他們倆即便在同一個軌道平面內,這種效應帶來的共振也會使軌道保持充分的穩定。前面幾十億年是這樣,後面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比如某顆超級巨星彗星撞擊,但這個概率我都不知道該咋說了),後面直到太陽系毀滅,他倆也不會相撞的。你不用擔心了!
關於好幾位在幻想冥王星能否因為這次探測恢復地位的問題。
冥王星因為各種指標(大小、體積、位置、軌道特點)等已經正式被降級為矮行星了,同時劃歸柯伊伯帶(太陽系邊緣的小行星帶,編號都有了134340 Pluto)。雖然新發現證明它比原先要大一些,但大小從來就跟前9(以前是把它看過獨立的行星,所以儘管小也叫做九大行星)沒關係。它根本比不過很多木星和土星的衛星,還沒有月球大,大家說呢,所以無論如何都回不去以前的身份了。
@Wang Yu問信號傳輸的問題,需要多少時間?
所有的信號都是電磁波,按照光速(30萬公里每秒),所以現在收到的所有狀態都是5個多小時之前的衛星狀態,同樣的道理新視野做出的反應也是五個多小時之前的指令。
當初沒有蘇聯陪NASA玩,NASA根本沒有今天,給你看一張NASA的預算佔美國聯邦投資預算的比例圖
都是錢堆出來的NASA,你懂的。雖然現在NASA的實力非常強大,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可是航天是整個人類的事業,光靠他一家永遠不可能實質性的進展。我國雖然起步晚,但發展極其迅猛,已經是人類航天重要一極了,我很看好哦!
都是錢堆出來的NASA,你懂的。雖然現在NASA的實力非常強大,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可是航天是整個人類的事業,光靠他一家永遠不可能實質性的進展。我國雖然起步晚,但發展極其迅猛,已經是人類航天重要一極了,我很看好哦!
@澍某鬩神星的發現時間?
發現日期2005年1月5日,三名發現者共享結果,編號為136199 Eris。你應該質疑的2003年,發現它確實基於2003年的觀測數據和照片,但是在2005年正式國際承認和公布的。現在的身份是柯伊伯帶矮行星,目前新視野帶來的最新數據在幫助冥王星超越他成為第一大柯伊伯帶小行星。
關於說我蘇修、崇洋媚外、誇NASA的
不喜勿噴啊,我是天朝腦殘粉,但是外面的世界是必須要了解的。虛心接受差距,發現自己的不足並改進永遠都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發點,我試著客觀評價,也希望大家理解啊,水平不夠,也可能把美國人做的東西說的誇張了,哈哈。但最終目標還是想做出比他們更牛逼的東西滴!
@何足道請問還需要多少年人類才能研製成曲率飛船逃脫二向箔攻擊?
坐等甄嬛娘娘穿越到今天,進入外星人的後宮,打亂外星人的戰略部署,內耗而死!就不用擔心這種外星人這種祖傳的黑科技了!
@星晴請問發射出去的探測器都不會返回地球了么,如果返回需要多長時間?
回來的難度過於大了,這年頭都是送出去容易請回來難,一個大氣就妥妥的擋住了,會增大多少難度。而且很多軌道設計也不會一直像預想的一樣,幾個飛出太陽系的都讓科學家發現了很多沒有發現的作用力,所以自然軌道就失控了,只是大概知道在哪兒。你懂得,這種回來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像羅塞塔這樣的高端任務,看看未來能不能更成熟再考慮吧。。。飛起來容易,減速下來著實困難!
@賴steven問我以前的旅行者和先驅者發現了什麼科學家不知道的作用力?
對先驅者,在飛行後半程發現了異常的多普勒頻率漂移,後來發現是沒有計算上面的熱反衝力(具體的我也不懂哇),這對後來的任務動力學建模都是很有意義的。
當年旅行者2號靠近土衛六,發現引力影響超過預期,導致直接被甩出太陽系黃道平面(各大行星運行的面),直接相當於垂直於太陽系被甩飛了!旅行者1號直接取消靠近土衛六。
當然,這是我知道的,不知道的一定還有,很多,很多。。。
答案只有一個:咬緊牙關向前沖!
這是一個有關情懷的問題,之所以落後的原因,說出一百一千個都可以;但是說起能解決問題的辦法,真的只有一個,就是扎紮實實的做好目前航天的每一步。超越永遠都沒有捷徑,美國走過的路,也是付出了無數的代價,不僅是資金,還有生命;我們走過的路,要沒有美俄的經驗,也會更加曲折。但人類的本性決定了核心技術永遠不會共享,天朝只能依靠自己,走出每一個腳印。現在我們的優勢在於人才素質提高很快,國家投資在不斷重視,航天也越來越受到這麼多人關注。要問我需要多久能追上,根本無法預測,但就像所有要飛出太陽系的航天器一樣:當我在中途默默飛行前進的時候,根本不為人所知,可是當我抵達目標的那一刻,突然間迎來的輝煌卻燦爛奪目。我們的航天也是如此,現在正在朝著目標默默的努力,走的每一步路都成了進展!所以大家保持耐心,尊重愛護航天汪!哈哈
這才是詩歌和遠方啊
飛行十年,只為今天。
20150717第9次更新
------------
不請自來,這個不得不說,這個「新視野號」(我那時候叫新地平線號)我親眼看著升空,那時候才6歲。還有剪報。(其實我是00後,嚴格來說那時五歲)
九年半的飛行時間,也見證了我的成長。小時候看的天文書,其他行星都有高清大圖,就是在介紹冥王星的時候,只有一段文字介紹,沒有任何一個探測器飛抵過。沒有圖片,但是現在,新視野號做到了。
新視野號航天器在2006年1月發射升空,當時是世界上最快的航天器。2014年12月,在飛行了48億千米之後,它最後一次從周期性冬眠中醒來,不久後便將近距離掠過冥王星,比已知的5顆冥王星衛星都要更靠近冥王星。為了準備這次近距離相會,新視野號任務的科學、工程及航天器操作團隊設定了這枚鋼琴般大小的探測器的配置,從1月25日開始將用長焦鏡頭對冥王星系統進行遠距離的觀測。
新視野號靠近冥王星前後不同階段的科學探測任務。目前,冥王星進入了靠近階段的第一階段探測任務。圖片來源:NASA
7月15號凌晨新視野號掠過冥王星時拍攝
7月15號凌晨新視野號掠過冥王星時拍攝
最新消息,冥王星上的新型區域命名為湯博區!
冥王星和冥衛一卡戎的合影,冥王星(右)太小,所以和卡戎的關係與其說是行星和衛星,還不如說更接近雙行星……
冥王星和冥衛一卡戎的合影,冥王星(右)太小,所以和卡戎的關係與其說是行星和衛星,還不如說更接近雙行星……此前最為清晰的合影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
而在地球上的望遠鏡,很難把這兩顆分開。
而在地球上的望遠鏡,很難把這兩顆分開。新視野號的官方推特剛發了個圖:冥王星和卡戎這一對與地球的大小比例(還貼心地畫上了投影)
關於它的介紹,前面幾位答案都幾乎把我想說的都說了....也寫得很好!
關於它的介紹,前面幾位答案都幾乎把我想說的都說了....也寫得很好!對於它的重要性
1.太陽系最後的邊界(所謂)被打開,人類進入星際時代(要不是nasa經費緊張,搞不好在冥王星上著陸,後文會講到)
2.至今為止所有大於灶神星的星體都被探索了。
3.它是人類探索外太空的一個里程碑,為人類探測柯伊伯帶、奧爾特雲乃至星際空間的無人探測器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對我而言,他的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出題給我們做!
開玩笑,少說他也是陪伴我成長了,小時候總是盼望著它什麼時候到,九年半就這麼過去了,真是歲月如梭啊!想起九年半前的自己,剛剛接觸天文,想做天文學家。現在雖然在威海折了戟,成就沒有當年預想的那麼大。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羅德里格斯幾年前玩FIFA的時候幻想自己進入皇馬一線隊,以一記精彩的自由球破門,現在,他做到了!
題外話說的有點多....
除了隨身攜帶的各項科學設備以外,新視野號探測器上還夾帶了一些無關科學的「貨物」。它們將跟新視野號探測器一道飛掠冥王星,然後繼續深入太陽系更遙遠的邊緣地帶。以下就是幾件物體的詳細清單。
1、一個真正的人。好吧,其實是一個人的部分遺骸。冥王星發現者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的一部分骨灰被裝在一個窗口內,安置在新視野號探測器的底部。(對,就是湯哥)容器上的銘文中寫道:「封裝在此處的是美國人克萊德·W·湯博的遺骸,冥王星及太陽系『第三地帶』的發現者,阿黛爾和芒羅的兒子,帕特麗夏的丈夫,安妮特和奧爾登的父親,天文學家,教師,段子手,以及摯友:克萊德·W·湯博(1906-1997)。」
冥王星發現者克萊德·湯博的部分骨灰,也隨新視野號探測器一起飛向了冥王星。圖片來源:JHU/APL
冥王星發現者克萊德·湯博的部分骨灰,也隨新視野號探測器一起飛向了冥王星。圖片來源:JHU/APL2、大約434000人——的名字。這張「送你的名字去冥王星」的光碟上,記錄了全部參與這項偉大探險的人的名字。
3、一張記錄著新視野號團隊成員照片的光碟。
4、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枚25美分硬幣,新視野號就是在這個州發射升空的。
5、美國馬里蘭州的一枚25美分硬幣,新視野號是在這個州建造的。
6、從太空船一號上切下的一小塊部件被安裝在新視野號探測器的下層甲板內部,兩面都有銘文。正面寫道,「為了紀念太空船一號在促進航天飛行方面所起到的歷史性作用,它的一部分將伴隨另一艘歷史性的航天器——新視野號一同飛行。新視野號是地球針對冥王星,太陽系中已知距離最遠的行星,開展的首次探測任務。」背面寫道,「太空船一號是地球上第一艘私人資助的載人航天器。太空船一號於2004年從美國起飛進入太空。」
太空船一號上切下來的一小塊部件,被安置在新視野號下層甲板的內側。圖片來源:JHU/APL
太空船一號上切下來的一小塊部件,被安置在新視野號下層甲板的內側。圖片來源:JHU/APL7、一面美國國旗。
8、另一個版本的美國國旗。
9、1991年的美國郵票一枚,上面寫著,「冥王星:尚未探測」。
1991年發行的美國郵票,上面寫道,「冥王星:尚未探測」。圖片來源:JHU/APL
1991年發行的美國郵票,上面寫道,「冥王星:尚未探測」。圖片來源:JHU/APL據新視野號首席科學家艾倫·斯特恩博士(Alan Stern)披露,美國郵政會在探測器抵達冥王星之後發行一枚新的冥王星郵票,看起來大概是這樣的:
新視野飛掠冥王星之後,美國郵政可能會發生這樣一張郵票。圖片來源:JHU/APL
新視野飛掠冥王星之後,美國郵政可能會發生這樣一張郵票。圖片來源:JHU/APL來源
http://Universetoday.com,Did You Know There are 9 Secret Items Hidden on Pluto Mission New Horizons?
現在,問題來了:你猜得到新視野號上夾帶的這些「貨物」,為什麼要湊成9件嗎?
話說把骨灰撒到自己發現的行星附近還是挺酷的!
更新一個厲害的網站:https://eyes.nasa.gov/dsn/dsn.html 這裡可以看到NASA各個探測器接受和發送數據的情況,實時的喲!
補充
你不知道的七個冥王星冷知識,選自果殼1 冥王星得名真的不是因為迪斯尼那隻狗迪斯尼的普魯托要比冥王星的命名晚。但冥王星的名字也很糾結的。
曾經有一個美國土豪叫帕西維爾·羅威爾特別想找到第九行星,親自出錢建了一個羅威爾天文台,親自計算軌道,親自上陣尋找,遺憾的是到死也沒有找到(其實那時候他的天文台已經拍到了冥王星,但沒人認出來)。
後來到了1930年,羅威爾天文台的年輕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終於找到了它。天文台為了命名舉行了投票內部表決,名單上三個名字:Minerva, Cronus,Pluto。Minerva已經被一個小行星佔用了,Cronus得到了一個特別討人厭的天文學家的支持,而Pluto不但沒有以上缺點,它的前兩個字母還正好是帕西維爾·羅威爾的首字母,於是全票通過。
而Pluto這個名字,其實是一個熱愛古典神話的11歲英國小女孩提出來的。本來她的想法根本沒機會入榜,但是她爺爺擁有一個神一樣的職業——牛津圖書管理員。他把這個提名告訴了他的天文學家朋友,朋友把這個提名拍電報發給了美國同行,於是有了這個名字。
然而悲催的是,這個小女孩後來一輩子都遭受了別人的誤會:「你怎麼可以用卡通狗來給行星命名呢!」
2 冥王星其實已經在1984年消失了因為它的歷史太神奇了好吧,它並沒有真的消失,它只是越來越小了——不不,它也不是真的越來越小,而是我們每次估計它的大小,結果都比以前更小。
甚至在冥王星發現之前,天文學家就用牛頓力學推算過它的重量,結果很大。等真的發現它之後,推測出來的重量就變小了。後來發現它比以前以為的反光率高,算出來的就更小了。最後根據它的衛星卡戎進行測量,它已經縮小到了極點:只有地球的五百分之一。
因為它縮減實在太快了,1980年,兩位天文學家發了一篇半開玩笑的文章,說照此下去,到了1984年冥王星就要消失了——但還沒完,他們根據過去的觀測擬合出了一條餘弦曲線,餘弦是個周期函數,這意味著它會在2256年重新出現,2392年會變成12個地球大!
坑爹呀。
3 雖然沒有消失但冥王星真的是太小了所以才被開除了它比月球還小,寬度只有中國的一半,表面積還沒有俄羅斯大。它在太陽系裡大小排名才第19,都比不過很多衛星。它跟卡戎組成的系統,質心甚至不在體內,雙方甚至都已經相互潮汐鎖定。
冥王星的直徑數據是2384±20km。2005年,人們發現了一個新的天體——鬩神星,當時用哈勃望遠鏡成像測得它是2397±100km,比冥王星還略微大一點兒!
太陽系裡的大個子。點擊看大圖。或者,這裡是豎版。圖片來源:Alan Taylor
這時候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跳出來了。他們說,鑒於和鬩神星大小地位相當的天體還有很多,要是將來太陽系有幾十個上百個大行星,那就太可怕了。這幫人早就因為冥王星的種種奇怪特徵而看它不順眼了,藉此機會,就在2006年新視野出發之後不久開會表決,乾脆把冥王星踢出了大行星的行列,為它建了一個新分類叫「矮行星」。開除就算了,為什麼還嘲笑人家矮!
當然真正的理由他們不會說啦,而是用了「不能清除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
諷刺的是,到了2011年,人們用掩星法測出了新的一組鬩神星直徑數據:2326±12km。這就比冥王星要稍微小一點兒了。但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打算改悔嗎?nooooo。死鴨子嘴硬,他們還是堅持己見,反正冥王星比鬩神星輕。哼。
4 別忘了冥逆要持續到九月底哦因為它轉的實在太慢了不管它是不是行星,冥王星是繞太陽轉的,所以從地球上看,也會逆行。
地球和別的行星都在繞太陽轉,速度還不一樣,內圈的經常要超車,超車過程中會看到別的星體好像在朝反方向運動——這就是逆行了。
但是冥王星實在太慢了。它公轉一圈要花90465個地球天,或者247.68個地球年。自人類發現冥王星以來,它才轉了三分之一圈。在地球上看它,幾乎是不怎麼動的。正因此,冥王星最早其實在1909年就被拍下來了,但是天文學家沒看見它。
而因為它慢,所以不管占星術怎麼說「冥王星是最不可被預知的行星」,天文學上冥逆其實是最容易預知的了:每年逆一次,每次逆半年。最近這幾年的冥逆都會在4月中旬開始,9月下旬結束。
比水逆過癮多了吧。
5 冥王星也當過「第八行星」因為它的軌道實在太扁了如果按和太陽的距離來算的話,20世紀有五分之一的時間裡,冥王星才是第八行星,海王星才是第九個。
這是因為冥王星的軌道很奇怪,比別的行星扁很多——人家都是接近同心圓的。所以每一圈有20年的時間裡,冥王星比海王星離地球更近。上一次這樣的時間是1979年到1999年。
6 雖然軌道「交叉」但還能逃脫海王淫威因為它的軌道太斜了和海王星那樣的巨人都交叉上了,為什麼不會撞?其實沒有真交叉——冥王星的軌道整個是傾斜的,俯視圖看起來是在一起,其實中間還有老遠呢。又和所有別的行星不一樣——這意味著它的起源甚至很可能和別的行星都不同。現在你知道為啥某些天文學家這麼討厭它了吧。
除了軌道清奇之外,冥王星還和海王星形成了軌道諧振,保證二者基本同步而不會逛到奇怪的地方去。但其實這大概只是篩選的結果——冥王星這疙瘩地方當年可能塞滿了小石頭,軌道不對的都被海王星給清掉了,冥王星屬於剩下的之一。但也只是之一,還有好多和冥王星差不多的石頭在差不多的地方飄。又一個開除它的理由。
7 冥王星是個會下雪的小白臉因為它表面有很多冰還有大氣層照理說,冥王星這麼小這麼遠的東西,不該那麼早被人發現。但它還是被發現了,因為它特別白——反光率太高了,是地球的兩倍。這主要是因為它表面有很多的冰。別高興太早,這冰不是水冰,而是氮冰,混有少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還有一個稀薄的大氣層,也是類似的成分。
巧的是,因為冥王星的軌道太橢圓了,所以它表面的溫度變化也不小。這意味著隨著它向太陽靠近,表面的氮冰會升華;而遠離太陽的時候又可能凝華,甚至可能表現為降雪。雖然因為大氣稀薄,應該不會有燕山雪花大如席,但氮雪本身就是很神奇的東西對吧。
這樣稀薄的大氣起不到多少散射作用,因此它表面的天空基本是黑的。但是太陽依然是全天最亮的天體,正午陽光大致相當於地球的多雲傍晚;而從上面看地球最亮時也是一顆三等星,肉眼清晰可見。是的,雖然你看不見它,它可是能看見你哦。(編輯:Calo)
圖網上找的
還有冥王星別哭系列
說了那麼多,美國已經確立了在深空探索領域的壟斷地位。
我們國家真的要加油啦,美國人在這一方面確實走得太遠了。
其他國家基本上在太陽系其他行星的探測上一事無成,不說次次去火星都倒霉的蘇聯,我國也是最遠只去了月球啊!
待續!待續!
謝邀
冥王星是唯一一個沒有探測器近距離探測的重要行星。目前所有的望遠鏡都無法揭示冥王星的具體影像。所以新視野號的探測是真正意義上的「填補空白」
一
為了一次約會,
我用了九年,
離開藍色星球,
飛過蒼穹,
踏破冰河,
終於看見,
你的容顏。
你比想像中要胖,
露出淡色的笑臉,
我不再覺得寒冷。
二
這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行,
相聚短暫,
見著就是永遠。
Pluto,
祝福我吧,
明天,
或許明天,
我重新啟程。
奔向柯伊伯帶,
一路向前,
漸行漸遠,
不知終點。
說個上述幾位答主沒有提到的,New Horizons歷經9年45億公裡帶去的,還有冥王星發現者,William Tombaugh的骨灰,魂歸冥府,也是對他最高的致敬
不邀自來,搶答:)
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個探測器要叫New Horizons這個名字?Horizon可以翻譯成不同的意思(據有道詞典):地平線;視野;眼界;範圍。每個放在這裡是不是都很合適?新視野號在飛掠冥王星軌道後還要繼續飛行並嘗試探測柯伊伯帶天體,有沒有一種越過大洋即將發現新大陸的感覺?
新視野號對冥王星的近距離探測,最直觀地,給全人類揭示了「冥王星長什麼樣」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你看冥王星都上了那麼多回頭條了,居然大家連伊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還有若干科學問題,包括太陽系起源也能通過探測結果來試著回答了。冥王星距離太陽非常遙遠,上面非常寒冷,可能保留著起源時的一些特徵。從深空探測的角度講,人類的探測器到訪了太陽系幾乎所有的大天體,雖然系內行星上還有無數未解之迷,但跨過去冥王星這個裡程碑,人類對太陽系的視野更加完整、對太陽系外探測充滿期待。
最新照片(來自New Horizons官方Instagram):This is the last and most detailed image of Pluto sent to Earth before the moment of closest approach - 7:49 a.m. EDT today. This image will be released and discussed at 8 a.m. EDT today.
套用一句老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
我希望多年之後,我的子孫的子孫能夠在冥王星的定居點上,遙望星空,指著那塊肉眼幾乎無法分辨的蔚藍星球,說:「看,那是我們祖先生活過的故鄉!」意味著下一代的孩子可以在他們的天文書、iPad 的科普軟體上看到清晰的冥王星和卡戎的圖像,比他們之前每個熱愛天文的孩子都幸運。
還有就是今天在 reddit 上看到這樣的帖子:一百年前人類努力讓東西飛起來,五十年前人類到達月球,如今人類的機器路過了冥王星。
那麼再過五十年呢?真是令人浮想聯翩。十年前的紙飛機,現在終於飛回我手裡。
歪個樓,在2007年的時候,
當時我在本地非常厲害的補課班補課,有門課叫國學。
我記得那是個女老師,特別有氣質,從猿猴講到人類發展史,講天文地理,講四書五經,放映的ppt精緻大方。
當時恰逢冥王星九大行星落選,她在課堂上落落大方,我為大家講一下冥王星。
去年美國已經發射了一個探測器,預計將在十年後到達經過冥王星,繼續飛往外太空,途中經過木星會利用引力跳板加速保證有足夠動力繼續飛行...
具體的內容記不太清,可是當時在想,十年,那得是多久以後啊。
如今已是十年後,我終於可以看到它返回的圖片。
看到冥王星有什麼意義呢?看到了冥王星我們還有那麼多行星還在遙遠的地方我們看不見。
不過這都沒什麼關係,因為探索和希望總會在前面。就像是小時候五年級聽這些感覺遙遠的未來,現在就端正的在我面前。
因為向前走,才會完成幼時的心愿,才不會被往事挂念。
謝評論里提醒,原來是木星!(T_T)
dear earth,thanks for visiting
love,Pluto
PS: from NSF LIVE: New Horizons Pluto FlyBy
一張轉載的圖又騙了不少贊,罪過罪過
航天方面,還是NSF最強,畢竟人家是專業論壇,連ULA的老大都親自上陣回答問題
「The exploration of Pluto and its moons by New Horizons represents the capstone event to 50 years of planetary exploration by NAS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aid NASA Administrator Charles Bolden. 「Once again we have achieved a historic first.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first nation to reach Pluto, and with this mission has completed the initial survey of our solar system, a remarkable accomplishment that no other nation can match.」
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有底氣說這樣的話。
http://pluto.jhuapl.edu/News-Center/News-Article.php?page=20150714-2
想想就覺得恐怖,美帝超越我們太多了,我們貌似還沒怎麼開展深空探測,希望能見到我國的深空探測器出發的那天啊。
以下內容轉自Cnbeta:
猶如旅行者1號進入星際空間,新視野號探測器代表著人類對冥王星的首次訪問,必將在教科書中大書特書。
藉此機會,我們來巡遊曾經的太陽系九大行星,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均是人類首次近距離拍攝的照片。
水星:1974年由水手十號拍攝
金星:1974年2月5日由水手10號拍攝
地球:1968年12月24日平安夜由阿波羅8號拍攝
火星:1965年7月15日由水手四號拍攝的火星表面,圖中顯示了一個直徑為94英里的火山口
木星:1979年3月5日由旅行者1號拍攝
土星:1980年11月16日由旅行者1號拍攝
天王星:1986年1月由旅行者2號拍攝
海王星:1989年8月20日由旅行者2號拍攝
冥王星:7月3日由新視野號探測器的長距離探測成像儀(LORRI)拍攝
7月15日,新視野號探測器將傳回冥王星的高清圖
美帝,掌握核心科技。
不管是1969年還是2015年~從目前來看,它的確沒有什麼重要意義,它既沒有影響你工資是否增加,也不影響你考試是否通過,也就是說很多時候這樣的科學研究不會影響,或者短時間內影響你我這樣普通人一生的生活。
我們甚至可以完全說是這是對這個世界上少部分人求知慾的滿足而進行的一次投資,而得到的回報。但它畢竟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所以多多少少這方面現在還與一些人利益相關。
但是我們的目光放的長遠一點100年後,500年後,那時候我們早已成為一堆黃土,或許用不了那麼長的時光。那時候我們的子孫後代,他們有一天從我們幾百年的投資中發現了點什麼,而不是最初我們對於無知的滿足。就像人類歷史上每一次在當時並不受重視的發明發現一樣,它們可以改變世界,時間會給我們證明。
這或許就是對我們普通人對於這種高專業知識影響力的通俗解答了吧。
這是人類歷史的上壯舉之一。
前段時間看《生活大爆炸》的時候裡面正好提到了,然後忽然想起很久前看科教頻道一個介紹太陽系的科教片里講過一顆2015年到達冥王星的飛行器,馬上去查關於這顆探測器的信息。07年休眠,14年12月喚醒,7年時間在宇宙中無聲無息地飛行,想想都覺得偉大和夢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德國工業 4.0」?
※如何向沒有計算機基礎的人解釋 API 介面是什麼?
※鋰電池用久了為什麼會損耗?
※目前認識物質世界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為什麼很少有鈉離子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