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鏡像問題:人最不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第一個:保持你的睡商的能力。難度係數五星。

不論碰到什麼事情,碰到多大的困難,晚上都能夠正常入睡,並且睡得像小孩子一樣的踏實,第二天早上能夠精神抖擻的醒過來,去解決你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和技能,而且這也是一個很難的能力。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睡商會慢慢降低,我們不再像孩子一樣能夠一覺到天明,如果真的遇到什麼煩心的事情我們可能就開始失眠了,失眠會讓你精神萎靡不振,本來就糟糕的心情可能會因為失眠變得更加糟糕,這可能會讓你的失眠更加嚴重,惡性循環,我相信經歷過失眠的人都會有同感。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誰都難免會遇到坎坷,如果你有能力保證自己的睡眠不受影響,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在該睡覺的時候都能酣然入睡,該醒來的時候自然而醒,這樣你就會有足夠的精力去解決你所面臨的麻煩,不管多麼困難,一切都會過去的。

第二個:保持內心平靜的能力(inner peace) 難度係數四星

我們處在一個紛亂的世界裡,保持內心的平靜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多年前,因為脫髮我被折磨的狼狽不堪,內心焦慮崩潰,然後不知如何從圖書館借到了一本書《做命運的主人》,作者:詹姆斯艾倫,我的知乎頭像就是他本人。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改變,他在書中告訴我:「人只有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爆發無限的可能。」隨後我又閱讀了他的其他所有書籍。在那段最為困惑苦惱的日子裡,他的書籍帶給了我無限的能量,我放在床頭不斷的閱讀。我網上的很多賬號都變成了jamesallen或者詹姆斯艾倫,我希望通過這些來時刻提醒我「保持內心的平靜Keep Inner Peace」。

保持內心的平靜,能讓你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臨危不亂,能讓你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沉著與冷靜,能讓你有「上善若水」般的與世無爭,遇到麻煩你不再會慌亂,遇到苦難你不再會苦惱,你只會冷靜思考積極應對,我想只有能夠隨時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誠然,保持內心的平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你不斷的去練習,不斷的去實踐,不斷的去提高。

第三個:冥想,放空自己的能力 難度係數三星

冥想應該是這三件事情中最容易做的一件事情了,但是人們往往忽略冥想的重要性,也很少有人能去堅持冥想,經常冥想會降低一個人的杏仁核的活性,讓你變得不那麼容易受負面情緒的干擾和影響,可以更加有效的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麻煩和困難,讓一個人變得更加理性、快樂、樂觀和積極,身體和心靈都變得更加的健康。

第四個:堅持鍛煉身體的能力 難度係數三星

健康對於一個人的重要程度我覺得不需要多說,沒有健康其他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包括生命在內。堅持鍛煉身體不一定能保證你一定不會得病,但是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強你的抵抗力,增強你的體質,增強你的免疫力,盡量讓你遠離疾病。鍛煉身體並不難,難在持之以恆的堅持。不管多忙,我基本上每天晚上九點半左右都會到操場慢跑半小時,只有下雨的時候才會中斷。

以上我覺得是我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四個能力,希望以後能做的更好。

相關閱讀。

詹姆斯艾倫:有哪些看似很傻,實則聰明的行為?

詹姆斯艾倫:女朋友很作,脾氣很差怎麼辦?

隨便聊聊睡商

詹姆斯艾倫: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隨時保持內心平靜的能力。
我開始第一個也想到是「堅持」,後來我認為不對,「堅持」僅僅是成功所必備的能力,並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亦不是我們最缺乏的能力。 堅持的目的是為了成功,成功的目的是為了幸福。然而我見過很多人能成功,但並不幸福。
要討論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我們必須要放眼於整個人生:人到底追求什麼?
很多人會說」要一份成功的事業「、」要賺大把錢「、」要找到自己相愛的人廝守一生「,我們縱觀這些慾望,無一不在訴求著一個共同的追求:幸福。
我在以前訴說過,人要達到理想中的幸福狀態是很難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理解的幸福為:我想要幹嘛就幹嘛。但是試想想,如果一個人真的能隨心所欲,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那麼他剩下的,就只有無聊了。這時他會到處找事做,尋找新的慾望。
我見過坐擁千萬的富翁,他們買了一個又一個的包,玩了一個又一個的女人,然而他們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幸福,而是永不滿足的焦慮——一個包買回來,用幾天又馬上束之高閣,因為他看中了又一個更漂亮的包。
我見過退休的老幹部,老兩口一個月上萬工資,然而經常為兒子沒有找到公務員的工作煩惱,兒子娶媳婦的事煩惱,孫子的教育煩惱。兒子不在身邊,他們又煩惱「廳里的燈沒有關怎麼辦」,「房門是不是鎖緊了」,「我的高血壓什麼時候能治癒,我還能活多久」。無時不刻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換而言之,他們並沒有達到自己想像中的幸福狀態。
反觀我自己,我小的時候期盼快讀大學,那樣就不用天天上學聽家長嘮叨成績了。後來進了大學,我又期盼著早點出來工作,因為工作就有工資,有錢,有錢才有自由。現在我出來工作這麼多年,我又想著退休——我想退休的人整天澆澆花、散散步,那一定會很幸福了吧。
在看了別人的生活、以及讀了一些書以後,我開始明白,一個人如果沒有刻意地去修鍊,在社會的這座染缸里攪成一團,是永遠沒法安寧的。他永遠覺得此時此刻是最痛苦的時候,而我現在的痛苦,是為了明天的光明,明天一定會過得比今天好。
事實上這是一種幻覺,明天不一定會更好,還有可能會更壞。一個不平靜的人,無論給他什麼樣的條件,他都不得安寧,因為他沒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我們生而為人,既不能活在過去,亦不能活在未來,我們所擁有的,只有一分一秒正在流逝的當下。所以把握住當下,這一分一秒的平靜就是最重要的。
看了我的答案肯定會有人說:「我覺得你所謂的平靜還不夠,我要追求的是天天開心。「
我們很多時候所謂的開心,即感官之快樂。同樣是愉悅,做愛和讀書帶來的就不一樣,前者的快樂亦即感官的快樂,這種感覺讓人飄飄然,茫然而不知所措。而後者則悠遠而綿長,回味無窮,因為他是平靜的。
一個人如果很容易快樂,那麼相應的,他也將很容易哭泣,因為他感性,情緒波動大。而同樣的一件事情,帶來的痛苦往往比快樂大得多。試想想,同樣是一萬塊錢,是你得到時的快樂多還是失去時的痛苦多?
年輕的時候,對所有能讓人開心的事,要保持謹慎的態度:比如熬夜玩遊戲,比如性愛,比如抽煙,比如喝酒。最後我們會發現,每一個能讓你開心的事情,背後都會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
一個懂得審時度勢的人,應該學會避免不必要的痛苦,而不是去一味追求快樂。
關於這個話題太大,和我們討論的題目關係不大,所以用一句話概括之,即「片刻之歡愉,不如須臾之寧靜」。

我記得有一次搭地鐵,整個車廂里的人都顯得很焦躁。和無數個早晨一樣,人們都顯出一副很忙的樣子,不停地按手機,打電話,聊天刷微信,抖腿,東張西望。唯有一個女生靜靜地坐在那裡,手安靜地放在膝蓋上,一動不動,像一棵樹一樣,不爭不取,不偏不倚,安靜地生長。
注視著她,我想起了一首詩: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
就十分美好。

有些人註定要在人群中卓爾不群,因為她的修養,因為她的氣質。
我以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追求怎樣的女孩,孝順?多金?漂亮?聰明?
在這一刻我明白了,這就是我要追求的人,要追求的人生。

以上內容摘自本人的公眾號「方獨」(ID:wansfang)。


是好奇心與好勝心。

我曾無數次思索,造成人類種種品性和習慣的內在動力是什麼。

堅持很重要,謙遜很重要,獨處很重要,執行力很重要…似乎有著列不完的優秀品質等待我們去模仿。

卻少有人思考,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認為這些能力很重要。

一旦思考到這層,就會非常尷尬的發現,都是因為那些厲害的人表現得很獨立、謙遜、堅韌、充滿行動力,自然就認為是這些品質造就了他的牛逼。

為什麼用「都是」?

因為在一件事上取得成就感之後,自然會沉浸其中,而這種痴迷在外人看來是堅持。

因為自己需要的都能自己得到,所以從不會因為對外的預期沒被滿足而暴戾,這種對外的無期待,常常被當做能忍受寂寞。

因為了解他人言行背後的欲求,並能理解這種欲求,同情他們為達目的卻採取了一些蹩腳的方式,而這種居高臨下的理解,在外看來居然是溫柔和謙遜。

當你對某個事物產生了超乎尋常的慾望,當你對滿足慾望需要採取的步驟一清二楚,每個步驟與當下能力恰好匹配,在階段性成就的推動下,你會沒行動力才是見鬼了。

有的人的獨處是飯飽神息後的清涼,有的人的寂寞是饑渴潦倒時的抓狂。

聽說獨處很重要,就去模仿,憋出一臉孤僻。

聽說涵養很重要,就去強行忍耐,把原本可被理解的不滿,憋屈成一種內心深處的冷漠。

戾氣是藏的深了,可皮笑肉不笑,言辭處處帶刺,句句誅心,這樣的涵養還不如坦率的罵街。

聽說執行力很重要,你就路都沒探清,就和那些開著間諜衛星的人拼勤奮。

聽說知乎上列舉了這麼多好的習慣,你就顛倒了因果去模仿外形,打了雞血沒用,轉而徹底否定一切自我改造的熱情。

而最重要的能力,就該是最根源的能力:

好勝心是進化自我的慾望,而好奇心是進化自我的方向。

好奇心完全決定了人的一生接收信息敏銳度,偏見往往緣於信息不充分,像是蒙著眼睛過馬路,成功就把倖存當訣竅,失敗就生而為人對不起。

好奇到極致,試錯成了本能,靈活不拘泥任何一種教條,就像蒼蠅蜜蜂被關到瓶子里,蒼蠅四處亂撞惹人心煩,但若有僥倖成功的概率,那也只會是充滿好奇的蒼蠅。

好勝心強的人是在西天路上掙扎的蟒蛇,它很張揚很浮躁,也許會被人群而攻之,但它成龍上岸之後,一切又是另一番景象。

好奇心和好勝心是什麼?

就像Juan姐說的那樣,綿羊安穩的一生我不要,我寧願死在通往西天煉獄路,因為我,太想成為一隻龍。

保持好奇和好勝,在同樣的階級條件,同樣的人生時間內,等於擁有了無限的可能性。

在無限的掙扎中遲早把種種局限撞出裂縫,無限的試錯中總結種種契合實際的經驗,一旦有了路徑依賴,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

大多數人的悲哀,就在於恰恰走向了好奇和好勝的對立面。

企圖一勞永逸,企圖找出最重要的能力,對廣袤的大地圖毫無興趣,卻想直接得到遊刃有餘的訣竅。

事實上,總結到這一步,人的一切能力,可以總結為一種能力:

即,主觀能動性。

我也曾無數次思考,人類究竟喜歡怎樣的人,尊重和崇拜怎樣的人,為什麼會痴迷截然不同的性格,為什麼會有道德推崇而感性厭倦的存在,那究竟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答案就是,我們喜歡的都是,主觀能動性很強的人。

即對世界改造能力超強,對自身調控能力超群的人,即能夠把個體意志上升為群體乃至國家意志的人。

即迷人的反派所具備的那種強大的破壞性,即膜拜的正派所具備的強大的創造力。

可無論這種能力是道德的、不道德的,合理的,不合理的,我們都會用一種隱藏的方式嚮往著。

這種對主觀能動性的嚮往,就是對真正自由的嚮往,對生活熱情的嚮往。

對好奇心和好勝心所產生的巨大能動性的嚮往。


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

一個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機會的人;能經歷希望、失望、擔心和恐懼的人;渴望愛情和受到虛無和孤獨威脅著的人。

所以我們所做任何事,都不應作為手段,因為生活的意義在於生活本身。經歷想經歷的,成為想成為的,順便創造一些世上所沒有的。這才是人生的目的。

這份覺察,才是人最重要的能力。


定位。

我有一個戰友,軍事素質非常過硬,五公里十七分多,徒手攀登抓大繩四層樓十一秒。是連里的軍事標兵,徑類比賽獎牌拿到手軟。

連長異常喜愛他,給予他各種口頭承諾,保三期不花錢(你們懂的),提供小灶,周末外出優先等等。

哥們也很爭氣,連里得先進,他的軍事素質拿的獎牌和名次給連里拉了大分。

等到老兵的時候,哥們突然打報告要下炊事班。

連長肯定不樂意,這麼好的苗子怎麼可能捨得下放炊事班,這不是要把人待廢了嗎?死活不依。

哥們也軸,就是要下炊事班,打報告到營部。正好那時候部隊搞「以人為本」的大宣傳,營部批准了,連里沒辦法,同意下放。

這哥們終於如願以償的下了炊事班,大傢伙兒都搞不懂,明明有更好的前途,他為什麼要自毀前程。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這哥們再也沒有出現在訓練場,整天在炊事班配菜,訓練他是好手,可做飯他就差的多了,經常被炊事班長罵,哥們也不生氣,罵完,樂呵呵的接著干。

你猜怎麼著?這哥們六月份參加軍校考試去了,並且如願以償的被軍事院校錄取。

其實,人家一點都不傻,人家當兵就是為了考軍校。當軍官遠比當什麼三期士官有前途多了。下炊事班可以不用訓練,不用站崗,只做好飯就行,其餘大把時間可以複習。可他為啥新兵時候不直接下炊事班呢?這樣複習時間不是更多嗎?

我也問過,你猜人家怎麼說?新兵訓練是為了了解部隊基本訓練項目,練好身體,不讓自己在軍校訓練特別吃力。人家有文化底子,老兵六個月的時間趁熱打鐵臨陣磨槍足夠了。

心機婊啊心機婊~

看到了吧,定位好了能把自己前途最大化。

別整天想著成這總那董的,定位好自己的選擇,才是人生贏家啊!


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會生活的能力
人生在世,不論你想做什麼學習什麼樣的能力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我最喜歡問一句話,你現在過得開心嗎?這就是衡量你會不會生活的最好標準。
然而要達到這樣的生活狀態個人體會需要三個必要的根源能力。


愛的能力——一切的起源。
想要好好生活先學會愛。然而這也是屬於人類特有的超能力。
愛的能力分為好多種,自愛的能力,還有對事與物及對人的愛的能力等。
自愛的能力讓我們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知與感受。
愛他人的能力則會讓我們與他人產生不可分離的羈絆。這種羈絆就是我們所說的親情,友情,愛情等。有了這種能力我們會發現我們會有無窮的力量與感受力與這些人並肩同行。
對事與物的愛,讓我們開始養成各種愛好與做事的方式。因為有了愛,一切都那麼自然而然的發生。我們積極的活在當下體會其中的樂趣,並且感受著生活中的溫暖與美好,塑造著並找尋生活的意義。

清醒的能力——三觀的建立。
人人都會思考,但會思考的人不一定清醒。辯證的看待這個世界,找到世界的本質。這需要我們清醒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逐步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並且這種清醒的能力會逐漸刷新我們的三觀。我們通過對自己的三觀認知和感受,開始各種行動,嘗試做各種事各種決定,開始鍛煉各種其他方面必要的能力付出行動來讓我們自身好好的生活。

自信的能力——活出自我。
自信是對我們自己完全的肯定和接納,但是自信不是自負,因為我們有對自己清醒認知的能力就不會愚昧的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自信的能力會幫助我們愉快的生活下去找到真正的自我並堅定的做自己。它使我們活得與眾不同並激發我們的潛力,在自己的領域裡獨攬風騷,甚至會更加堅定我們自己清醒認知的三觀,深刻體會我們領悟到的真理。


人往往先活在自己的認知里,才開始行動。這三點最重要的內在能力會層層深入互相影響,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最後,這些能力到底重不重要首先需要你自身清醒的認知和用心的體會。
In front of us is a beautiful world.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獨處的能力有多重要。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高中的時候,很清楚的記得女生上廁所都喜歡三兩結伴一起去。
不是因為彼此剛好都有需求,只是想有個人說說話不無聊。
大學食堂,多是兩人或以上一起吃飯。如果是一個人吃飯,便打包回宿舍。
不是人多坐不下,而是一個人吃飯的身影顯得孤單又凄涼。
電影院,更多的是一對對的情侶和三兩成群的好友。
不是一個人不能感受,而是好像有人一起分享悲喜和情懷才夠味兒。

一個人的時候,似乎無論何處,總是叫人覺著孤單,羞赧而彆扭。

在這個人以群居的社會,我們好像很難忍受「一個人」。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好像很難專註「一個人」。
課本、課堂也從來沒有教育我們如何學會獨處的能力,如何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而這兩年,我已慢慢習得了這種能力。

因為逐漸意識到,即便是和自己有著血濃於水關係的父母,也終有別離的一天;即便是關係再好的朋友也有因自己的生活而顧不上你的時刻;即便是情深的伉儷也有生死別離到來的那一日;即便有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於你的個體,終有一日他將渴望一個沒有你介入的世界。
那麼這些時刻、這些歲月里,一個無法享受獨處的人是很難擁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的。

你必須要知道的是:
生病了,沒有人能替你難受,那句被網友調侃了無數次的「多喝開水多休息」就是最好的靈丹妙藥。
脆弱的時刻,沒有人能給予你真正的強大,只有自己築建堅強,自己給予自己力量。

悲傷的時候,沒有人能擦乾你心裡的眼淚,即便他用紙巾溫柔地拭去你臉上的淚水。

失意的時候,沒有人在乎你蘊藏的才華和能力,只有不斷積蓄能量用行動揮以他們最漂亮的一拳。

學會獨立,習得獨處能力,享受「一個人」。

我開始愛上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時光。
一個人,讀書,寫字,繪畫,聽音樂。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出行,一個人看一場電影,一個人專心地練琴。
一個人的夏日撐傘,一個人的冬日穿暖。
一個人的日子裡,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安放好自己的情緒。

在我看來,即便戀愛了也該堅持擁有一個人的時光。
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多一個人分享你一個人時的精彩與詩意,而不是去填補你一個人時的空洞與虛無。
兩個人在一起,千萬不要奢求由另一個人給予你一個人時沒有的東西。
「雪中送炭」固然讓人溫暖,但如果你自己就是那塊炭,擁有自燃產熱的能力,那麼是不是就沒那麼懼怕「寒冬飄雪」了?
比起「雪中送炭」,我更希望兩個人在一起,是「錦上添花」。
你來與不來,我都是匹錦;你來更好,你不來我也很美。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說過,他認為戀人間完美的相處關係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我始終覺得,在所有形式的戀愛中,異地戀更是一場美好的戀愛。
能堅持下來的異地戀,在相愛的基礎上,更多的是發生在兩個人格獨立和精神獨立的人之間。
它經受住了時間和距離的考驗,更是練就了彼此獨處的能力和擁抱孤獨的心性。

而當你進入婚姻後,更該保留一個人獨處的時光。
正如高偉所說,每個女人其實都是獨身女人。女人靈魂的成長几乎是個人的事情,女人成長中的疼痛沒有人可以代替。

婚姻里,即便是感情再好的夫妻,也不可能做到讓兩個原本必然存在差異的個體事事相通全然理解。
那麼,一個人的時光里,避開那些繁雜和瑣碎,沉浸專註於自己。
自己與自己對話,自己取悅自己,去排解那些不被理解的憂傷。
然後,一個優雅的轉身,和愛人互相扶持,和婚姻握手講和。

蔣勛說,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他說,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龍應台說,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她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對於他們的文字,我,感同身受。
因為專註於一個人的時光,我堅持寫了15年的日記,畢業後堅持了近450天的背單詞。
我始終沒有放棄從小熱愛的繪畫,我開始練鋼琴,開始下廚,開始伺弄花草,開始著手微信公眾號。
所有喜歡的事,所有想做的事,都在一個人的時光里,被溫柔以待。
一個人的時光里,還有許多想學的事,例如:烘焙、PPT、攝影。
我開始相信,孤獨是飽滿的。
正像此刻在深夜碼字的我,孤獨而飽滿。

一個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好處。
一個人吃飯,可以自在地享用美食,不用在意別人吃飯的快慢。
一個人跑步,可以按著自己的節奏,不用迎合別人跑步的速度。
一個人逛街,可以隨性地挑選與試穿,不必擔心旁人可能逐漸消磨的耐性。
一個人看電影,可以盡情歡笑與哭泣,不必惆悵那張哭花的臉取代了原本的精緻妝容。
一個人旅行,不用配合別人的時間,「說走就走」不再是幾次三番合計不下後的奢望。
一個人看風景,才能更清楚地看清沿途的美,因為那是僅屬於你和風景之間單獨的私會。
......
一個人的時光,你自由,任性,瀟洒,放蕩不羈。

所以,請試著去學會「一個人」,去習得獨處的能力。
你會發現,這種能力將讓你受用一生。

少年讀書之際,讓你抵得住周遭的誘惑,在自律與孤獨中求知。
青春等待愛情的歲月,讓你更篤定「不將就」,更有底氣更有自信去對抗世俗和年齡。
暮年之際,讓你更有勇氣與力量去面對另一半的離開,依舊精彩地過活。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深情描述了她和丈夫錢鍾書的伉儷情深,和女兒錢瑗的母女情深。然而在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後,僅剩一人的她又寫了兩本書,翻譯和口述了各一本書,把丈夫錢鍾書7萬頁的筆記整理成英文和中文筆記分別出版。

有人說,"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想,只有一個具有強大獨處能力的人才能在如此悲痛之餘,繼續建樹生命的智慧和光芒。
我想,楊絳就是高偉口中「將孤獨培育成孤絕」的女人。

總有那麼些時刻,需要你用孤獨去對抗;總有那些個歲月,需要你一個人踽踽獨行。
我們必須明白,我們從孤獨而來,最終回到孤獨。

我依然記得那一晚,一個人去影院。
買票時,售票小姐說,一張嗎?
我說,是的,一張。
售票小姐不確定地又問了一遍,是一個人嗎?
我說,是的,就一個人,買一張票。
語氣平和而篤定。

終有一日,你不再是忍受「一個人」,而是享受「一個人」,你將擁有從未有過的平靜和從容。
是的,世界很喧囂,網路很熱鬧。而我希望,我們終將用獨處時的平靜和從容去感知生活中的鳥語花香,去對抗人生中的風雨飄搖。

End.

——以上摘自本人微信公眾號:元氣方頭獅。想看更多文章的,可以關注公號。

歡迎移步本人的另一個高票答案: 一個人生活,怎樣才能把日子過得優雅而且有品位? - 方頭的回答

喜歡答案的記得點贊哦!只收藏不點贊的不是好小孩!

————————————————————————————————————————此為分割線

補充:
評論里好多說"還是要群居要與人相處的",答主從來沒說不需要群居與相處呀。合群與獨處並不矛盾。獨處的時候享受獨處,一個人打理好生活;與人相處時真心以待,友好相處。才是本文意旨所在。

另外,真心感謝那些支持和喜歡的人,謝謝你們。評論都有看,前期的都一一進行了回復,後來的太多了,沒有回復望理解 。


排名靠前的答案有:好奇心,學習,自律,堅持等等,都是好答案。年輕的進取,是知乎的主旋律,真好。


我的答案是:本可獲得的情況下,為了價值觀,主動捨棄。這將是生活給每個人的高年級必修課。


學會與自己相處。(在最後補充了答案)

說到底,終其一生,人還是在和自己相處。認清自己,接納自己,學會與自己相處才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

正像阿波羅神殿上刻著的那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

你知道你有多少人格嗎?哪一個是你的固有人格,哪一個又是你的自由人格?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敏感嗎?別人的一句話就能讓你懷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

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究竟是小城市的安穩生活,還是大城市的拼搏奮鬥?

你知道你自己為什麼那麼自卑,但有的時候又會那麼自戀嗎?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始終擺脫不了焦慮、惶恐嗎?

這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其中有一項最重要的能力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只是個平凡的人。

認識不到自己局限性,或者說不願從心裡承認自己局限性的人會無比的焦慮和痛苦,極端的甚至會出現人格分裂。

《皮囊》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主人公叫「文展」。這個男孩自小便認為自己是天才,並且有自己想當然的一套理論和規劃作為支撐,而他必須牢牢地主宰著自己的人生,不允許其出現任何一絲偏差。在這樣近乎嚴苛的自我要求中,文展經常出現頭腦陣痛的情況。後來,隨著事情的發展和文展的規劃越來越遠之時,文展逐漸走上了自我封閉的道路,在自我封閉中他毅然沒放棄靠自我幻想來支撐自己。最終,文展終於無法接受自己的現狀,而選擇到偏僻的山區去維護一個廣播站,從此在物理上和心理上與這個社會徹底地隔絕。

我曾遇到過很多類似於文展這樣的大學生。他們對自己往往有著過高的預期,但是又沒有腳踏實地和切實可行地去改變,而是沉浸在自己設計的幻想中,一旦這個幻想和現實出現差距時,他們便忍受不了,紛紛困惑迷茫,脆弱的就像已經裂縫的玻璃,只差輕輕一碰就散落滿地了。更為脆弱的甚至便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當代社會日漸普遍的焦慮,有多少原因也是無法和自己相處導致的。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獲得成功,甚至老家那些學歷比自己低、能力比自己差的人都過上了令人羨慕的生活,而自己卻依然在大城市的廉租房中苦逼地生活著。還有一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應該去努力,卻偏偏拖延症纏身,於是在「該做卻未做」的愧疚中無比焦慮。還有一些人給自己制定了超出符合能力的計劃,而自己的屢屢完不成不斷打擊著自身的自信。

人啊,何必為難自己呢?為何不能接納自己呢?接納之後,才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方向,才能腳踏實地地去改變自己啊。

還有的人不肯和自己的和解。

不斷地用一些本不該自己承擔的錯誤來折磨自己。

比如,天生殘疾的人,往往自尊水平較低,很多人在與自卑的鬥爭中耗盡一生。

比如,被性侵過的女孩,如果認識不到這不是自己的錯,如果不能重新接納自己,那便很難走出創傷。


太多的例子了,都是人們自己在折磨自己,自己在局限自己。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重塑、構建自我的過程。我們致力於原生家庭的局限,擺脫已有的思維、情緒、性格的局限,擺脫慣性的局限,擺脫來自社會和他人的局限,擺脫自我設定的局限,超脫恐懼、糾結、羞澀、自卑、無知的局限,最終成為一個具備獨立完善的人格、洒脫而自洽的人。


.................................................................這是補充說明.....................................

寫了這個答案後,好多朋友留言問我,究竟怎樣才能學會與自己相處呢?

下面我做一個簡單的回答。

主要是兩個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如何認識自己」,第二部分是「如何與身上的痛苦焦慮和解」

一、如何認識自己

很多人之所以無法找到恰當的方式與自己相處的原因就在於認識自己。

「人啊,要認識你自己」,但是恰恰認識自己是最難的。

在細緻認識自己之前,你要現對構成你的因素進行一個分類,下圖是我當時的一個分類


  • 剛開始你可能無法無法對自己進行一個分類,那就用「頭腦風暴」,想到什麼寫什麼,然後嘗試把你寫的分類。

第一,描述自己,客觀精確地描述自己。

比如,你覺得自己焦慮,那你就去細緻地描述,怎麼焦慮了,什麼使你焦慮了,如果這都寫不出來,那你就寫一些讓你焦慮的具體的事情、具體的情形,比如「上周遇到同學,現在他混的比我好很多,那時候我突然感覺很焦慮」,然後你就明白「焦慮」原來是因為「和同齡比較」,這種情況記錄的多了,你就能準確的明白自己的一些感受和這些感受的原因。找到這些原因後你再去對症下藥,避免了你「不知所以」的焦慮。

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自己的特點或情況時,不要用「優點」「缺點」這樣傾向性特彆強的辭彙去描述自己,不然你會被無意識的情緒左右。這樣你就不會注意到,一些你自以為的缺點其實可以轉換為「優點」。最嚴重的是,你會帶著對自身「缺點」先入為主的「敵對」心態,因為你覺得它是不好的,你老想著要「幹掉它」「克服它」,這樣的想法會給你帶來不自知的壓力,讓你處於對「缺點」的不自知的惶恐、焦慮之中。這往往是人難以與自己和平相處的原因之一。

第二,解構自己,

如果說描述是讓你客觀準確地了解自己的情況,那麼解構就是去進一步分析情況的原因。《巨嬰國》的作者武志紅,在幼年時經歷非常悲慘,所以他對中國的家庭關係和婆媳關係充滿了痛恨,但是他並沒有抱著痛恨的心態去迴避,而是去深入研究其中的邏輯和深層原因,因此有了《巨嬰國》這本書。當他深入研究了這一切後,他反而釋然了。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帶著情緒的目光去看待自己和自己的過去,要挑出來去看,或者深入去看待,當作問題去研究,這樣你反而能看到一些本質的東西。而不再那麼情緒化。

第三,如何面對創傷性經歷。

痛苦的過去會對我們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根據心理學家研究,這種影響不全是負面的。有過創傷性經歷的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改變能力更強,但是集中注意力要弱一些。而且,非大眾化經歷往往能造就一些不同常人的人格特點,從某些方面來說,浙西而不同常人的人格特徵會讓你快速凸顯出來。

所以關鍵是要用開放的心態看待創傷性經歷,你才能避免陷入一味的痛苦中去。

第四,有些事關法律的事情,就用法律解決

這裡就先寫這麼多。有興趣的可以單獨私聊。


。。。。。。。。。。。。。。。。。。。這是分割線。。。。。。。。。。。。。

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的公號:行長也吐槽,不定時更新,純屬語錄。


最重要的能力是愛人。
出生起愛父母,少年時刻愛朋友,情竇初開愛對象,長大了愛孩子,還可以愛愛豆,甚至清晨擦肩而過的微笑陌生人。
這個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愛自己,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父母拋棄你了,朋友孤立你了,戀人離開你了,孩子意外離世,父母逝去,愛豆過氣消失在你的視線里,同事背後捅你刀子,被別人誤會,遇到歹徒,被強姦,或者是因為自己喜歡同性而被整個世界所不理解,甚至是你被上帝所拋棄,躺在病床上,除了冰冷的醫院沒有人來看你的時候
你要記得你有愛自己的這個能力,你要相信你自己的愛能讓你自己變得很好。
這就夠了,有了這個能力,首先世界豐富多彩,還有很多愛去等你經歷,其次,你沒有放棄的理由了,不管未來怎樣,不管結局如何,閉上眼睛,愛著自己,邁開腳步,大膽一試。


推薦一首私藏,每次我覺得灰心喪氣難過痛苦失落低沉的時候,一聽就好了。分享V.A.的單曲《ぼくの帰る所1》http://music.163.com/song/4882265?userid=90758958 (@網易雲音樂)


就像很多答主提到的,認識自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而在我們回憶過去、了解自己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學會調整講述過去的方式,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敘事」方式。

很多人都提出過這樣的疑問:我們現在能夠理解,很多過去的負面環境、事件影響到了現在的我們。但發生了的事已經發生了,過去無法被改寫。那麼,對於那些有過不幸運的童年、家庭的人來說,難道一生就註定會被過去的創傷和痛苦纏繞么?

過去發生的事情我們也許不能改變,但一個好的講述過去的方式,也許可以幫我們「改寫過去」。


如果你仔細回想,你會發現,當你回溯過往人生發生的故事,你並不是在記錄「事實」本身,而是在組織經過你主觀加工後的生命故事。人的一生中會發生不計其數的事件,但我們只會記住/選擇一些經歷,成為我們人生敘述的素材。一個人如何選擇敘述哪些經歷、它們的重要程度排序、因果關聯,以及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經歷對現在與未來的影響」,等等,都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與人格特質。

針對同一件事,有的人會講出這樣一個故事:它可能擁有一個糟糕的開頭,但最終有一個好的結局;有的人則相反,他們總相信,即便故事的開頭很美滿,但總是不會有好的結局。前者屬於「挽救性敘事」,而後者屬於「污染性敘事」。

舉個例子:

比如,當你在年輕時遭遇了負面的事件,比如父母離異,或者被曾經相愛的男/女朋友拋棄時,有的人會覺得,「儘管很艱難,但總會好起來」;而有的人則會覺得,「我一定不會再擁有這樣的愛情」,「我會走上父母的老路」。

採用「挽救性敘事」的人善於從消極的事件中尋找積極的意義,往往會擁有一個比較幸福的人生。而通常採用「污染性敘事」的人則往往擁有較差的精神健康狀態。

所以不難理解,改變敘述/敘事,就是你改變已發生的過去的途徑。

敘事可以在哪些方面發生改變?

研究表明,每個敘述者的敘述都會在7個維度上體現出高低不一的水平。我們講述時在這7個維度上的不同表現,區別了每個人各自不同的敘事風格。(McAdams, Diamond,De St. Aubin, Mansfield, 1997; Bauer, McAdams, Sakaeda, 2005; Lodi-smith,Geise, Roberts, Robins, 2009; Adler, 2012; Tavernier Willoughby,2012; Singer, et al., 2013)

1. 自主性(Agency)

敘事風格中的「自主性」,是指一個人的敘述中,多大程度上體現出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

a. 自我掌控,即故事主角對自己的生命是有掌控的;

b. 地位/勝利,即故事主角能在同伴中脫穎而出,具有更高的地位或聲望;

c. 成就/責任,即故事主角取得成就、承擔責任;

d. 賦權,即故事主角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給予別人支持,讓他人更有力量。

一個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時,越多地體現出上述四種內容,就被認為敘事風格的自主性越強。例如,一個自主性高的人可能會說:我是一個國王,我受著國民的愛戴,但我會經常幫助別人。

2. 交互性(Communion)

交互性,要看所講述的故事中,是不是與別人有交流,還是孤家寡人一個?

交互性高的敘事中,親密感與歸屬感是突出的故事主題。而一個低交互的人可能會說:我總是一個人孤零零的,沒有人願意和我說話。

3. 挽救(Redemption)

挽救維度比較高的人在對自己生命事件的講述中,故事擁有一個糟糕的開頭,但最終,一開始的消極狀況會得到了補救或改善。這些內容可能包括:

a.做出了犧牲。比如,我夜晚遇到了持刀搶劫,我很配合地掏出了身上所有之前的東西,但是我保住了我的命;

b. 修復、恢復。比如,我從小被父母打罵,沒有感受過他人對我的好。但是我知道有天我可以找到真心對待我的朋友,我沒有得到的他人的關懷,我可以得到。

c. 獲得成長、習得新的技能,知識或智慧等。接上一條例子,我不但得到了我從沒有得到的關愛,我還學會了如何更多地去照顧自己。

4. 污染(Contamination)

與挽救相對的是污染維度,污染維度比較高的人在講述故事的時候,往往有著一個好的開端,但狀況卻逐漸惡化,他們會忽略甚至遺忘一開始的好。這些內容可能包括:背叛、喪失、傷害、失敗、患病/受傷、失望等。

5. 探索式敘事過程(Exploratory narrative process)

這個維度用來衡量講述者在敘述人生故事時,是否進行對自我內心、人格結構等的探索。探索式敘事過程維度得分高的人,會更多在敘述中提到自己的轉變、成長、理解等。

6. 一貫積極的解決(coherent positive resolution)

在這個維度上得分高的講述者,會更多提到釋懷、平復、原諒等內容,負面的情緒和感受會得到化解。

7. 做出意義解釋(Meaning-making)

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除了對事件本身的描述,會同時尋找其中的意義,包括對動機的理解、事件對於自己的影響、洞察事件更深層的原因等等。負面情緒更高的人、經歷過更多負面事件/創傷經歷的人,會在這個維度上得分更高,也就是說他們更善於對自己的人生做出意義解釋。

對照這7個維度,你可以自我評估一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哪些維度上可能還可以有所提高。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自己的敘述呢?

1. 在做出改變之前,我們需要「識別」出自己一直以來的敘事風格,而這本身也在幫助你找到自己在敘事中的身份認同。要「識別」自己的敘事風格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這主要是由於我們平常講述或回憶自己的經歷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敘述」的過程,也不會留意自己講述的方式。

上文提到的7個維度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識別自己現有的敘事風格。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從沒有以敘述的方式,重新審視過自己的人生(現在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哦)。

2. 當識別出自己敘事的風格特徵,你就可以開始著手改變自己所講述的故事了。你可以嘗試從改變敘述一個困擾著自己許久的經歷開始,以寫作的形式能夠幫助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敘述的方式。具體可以嘗試的方法(Wilson, 2011):

(1)你≠問題

這個步驟將幫助你區分作為講述者的自己與故事主角的自己,你會發現,問題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你並不是問題本身。同時,回顧的過程也將幫助你找到故事中的「自主性」與「交互性」。

找到一個安靜的場所,準備開始寫作(建議每天給自己15分鐘,連續進行3至四天)。閉上眼睛,回到當時的時間、地點,在腦海中回溯當時的場景。將自己(講述者)從當時的場景中抽離,感覺你(講述者)現在可以觀察它,觀察當時的自己(主角)。注意感受你與當時的自己之間的距離。

現在,觀察著「當時的你」,以及所發生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嘗試發現自己所做的努力,他人給自己的幫助,以及你在這些過程中的想法和感受。

(2)最好的可能自我(Best possible selves)

「最好的可能自我」指的就是我們所能想像的「最好的自己」的樣子。通過,想像最好的自己,能夠幫助人們嘗試敘述一個挽救式的故事。

想像你未來某一天的生活,想像所有的事情都變得如你所願,一切都很美好。你努力工作,並取得了成就,實現了一些人生的目標。寫下你所想像的未來。重要的是,寫下你是如何做到的。

3. 以證據支持你所講述的新的人生故事。

一個新的講述不能僅僅停留在所敘述的故事中,你需要在生活中找到一點一滴的證據來支持你所講述的這個新的故事。例如,是什麼讓你能夠成為那個「最好的可能自我」?這個新的故事如何體現了你的價值觀或者人生目標?根據這個價值觀和目標,你覺得什麼才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等等。

4. 在以新的方式講述故事的時候,你也許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你需要承認並接納這些不一樣的感受。你有可能會感到失落或者痛苦,但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改變一個人習以為常的看待過去的方式,會創造出一個「新」的自己,會改變你人生中那些重要的關係。

而與想像中不同,即便是一個變得更加健康和快樂的過程,也並不是那麼容易被人所接受的。因為過去的敘述中,那個即便是不健康的敘事身份,也是我們自我身份的一大部分。改變,哪怕是好的改變,也意味著一部分自我身份的喪失。而這種喪失可能會激發很多負面的情緒。這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一個低谷,你可以設想一個這樣的可能性:有時候我們需要先變糟,才能再變好。你所感受到的抑鬱,可能是一種和過去不健康的自我身份告別的過程。——這段話,就是對「挽救性敘事」能力的體現。

希望我們都可以擁有這種能力。

以上。


更多與「敘事」相關的知識請點擊:

什麼樣才算是重新來過?| 深度:通過調節「敘事身份」,改寫創傷的個人歷史你會在腦中「回放」過去的一天么?| 如何講述過去的故事,決定著你的未來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鈍感力。

鈍,不是腦子上的遲鈍,更多的是對於情感,身處環境的一種包容,不較真,不走極端。這是著名的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表述的概念。

鈍感力有五大鐵律:

  1. 迅速忘卻不愉快的事情
  2. 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也要繼續挑戰(人第三次成長)
  3. 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4. 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情(感謝他們對你的觀察入微)
  5. 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

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進、張揚、剛硬而言,擁有鈍感力更易在目前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生存。

一、鈍感力是一種讓才能開花結果的能力。

天賦異稟的文壇新晉作家O先生,性格天真、敏感、容易受傷,又因才華出眾,自尊心超強,十分自信,在面對自己嘔心瀝血的作品被退稿的打擊後,變得非常消沉,內心難平復,最終銷聲匿跡。假如這位O先生那時富有鈍感力,結果就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有一類人,最讓人佩服。最初,他可能只是個小白,在公司的底層,對自己的無能感到無奈。不同的是被斥責不氣餒,能夠保持開朗的心情,很快復原,點點滴滴積累起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在鈍感力的作用下,他們的才能被一點點引導出來並開花結果。

二、鈍感力是一種有力的武器。

在戀愛方面,鈍感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感情世界是基於心靈的碰撞。對工作精細規劃、計算和預測的男人,在追求女性時完全無章可循。

女性會在吃飯和聊天的過程中探究男生的誠意和真實情況,慢慢對男生進行考察和評價,得出自己的結論。

而這期間,男生都是急性子,雙方關係稍有接近,男生就想要得到自己預期的答案,表現出心急的樣子。甚至是面對第一次拒絕,絕大部分都認為自己沒戲了……

都說女性是喜歡被人追求的生物,要利用這個特點來獲取女子芳心,出色的鈍感力是必不可少的,藉助這個武器,認定了目標,即使失敗也要繼續挑戰,即使最後沒能在一起,對方也會留下很深的印象,自己在回憶時也不會因錯過而悔恨。

相反,面對女性拒絕,那些敏感、脆弱的,甚至長歪的男性,呃呃呃呃,祝你幸福。

三、母愛是集鈍感力的大成。

十月懷胎,承受分娩的疼痛,帶來一個新生命。年幼的吵鬧,隨著年齡增長顯現出來的自大、任性,亦或是犯罪,這所有的一切,母親都可以做到原諒和寬容。

這種自私的鈍感力,靜靜的守護,任誰都不能責罵和非難。

以上三點是鈍感力的集中體現。

世界上不僅僅存在敏銳、聰慧這種才能,相比之下,不為瑣事動搖的鈍感,才是人們生活最為重要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備這種鈍感,敏銳和敏感才能成為真正的才能


我認為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 認清自我 接受自我

市面上的各類商業管理書籍理論,教你認清世界的很多,能教你認清自我的卻不多

認清自我,要比 看清這個世界 更難;接受自我,要比接受世界更難

很多人,一輩子在和這個世界爭鬥;而實質上,他們是在和自己爭鬥

這個世界五光十色,可以追求的東西很多,但不是每條路都適合你的,理論上適合你的道路一定是有一條最優的。但是,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認知存在極大偏差,結果就是勉強自己走上了不適合自己底層本質,和基礎能力不符的道路,過的格外辛苦。他們怒目圓睜,咬牙和外部世界進行不懈鬥爭,同時看到很多人比自己更輕鬆的跑到前面去了,這種感覺是崩潰的。而人遇到這種情況,自卑和沮喪,不滿和憤怒 會油然而生,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中。而如果你能認清自己的本質,選擇適合自己優勢的事情來做,狀態就完全不一樣,更容易有開心、滿足、自信的的感覺,也就是蘿蔔入對了坑的感覺。

先說個小領域,就拿我熟悉的新經濟互聯網方向的創業來說。大部分人都沒太多概念,羨慕人家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劉強東雷軍等創業成功坐擁資產萬億,也都寵寵欲動。但事實上,在當今中國,走這樣的創業模式,勝出的幾率是極小的,對創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極其的高。尤其是在電商、金融、社交這樣的大行業的平台級方向,必須得投「變態的人」才行。所謂變態,就是和正常人不一樣,因為正常人太多了,憑什麼你能出來?你一定是個不一樣的人。作為老大,你必須頂住內外各方面巨大的壓力,而每個壓力點都會來自某個真實的人,這種氛圍會讓一般人投降的,CEO不是想當就能當好,需要高智商、高情商、意志堅定、手段鐵血、精力旺盛等等一堆特點。99.99%的人是不適合當老大的,但問題是他們自己會以為自己能,這就是慘痛教訓的開始。

再說大一點,事實上不僅僅是創業,其他職業也是一樣。比如,某人大學學的行政管理,自以為要專業對口,考上了公務員,工作以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真的喜歡當官,之前看錯了自己,那他以後一定是壓抑痛苦的;比如,某人中學時候因為理科成績好,結果考大學報了計算機,到了大學後,接觸多了文學,發現自己根本不是真的喜歡理工,而是天生憂鬱喜歡文學的,這又痛苦了。上面這些都是真實案例。

再說的更大一點,不僅僅是職業,整個人生也是一樣。比如某女生因為看韓劇喜歡上了長腿歐巴,結果結婚後接觸了其他人,發現自己更喜歡睿智理工男,這下又麻煩了;比如某人年輕時看多了書,自命清高,覺得金錢就是阿堵物,結果到了一定年紀,上有老下有小,才發現還是有錢好啊,想要錢了,這怎麼辦?再比如,很多的國內高校男,懵懵懂懂地一路讀書,博士畢業留校當了老師,結果根本不是真喜歡科研。這些也都是真實案例。

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兒時成長在江南三線小城市,很封閉,就是喜歡讀讀書,養成了知識分子的yy感,在小學中學的時候尤其是這樣,覺得賺錢做商人很low,得做點青史留名的大事,發明點什麼科學理論。所以就勉強自己這麼去做,還學知識分子的腔調,說說話,內斂保守。但同時另一方面,當時內心深處我還是能感覺自己是想要錢的,畢竟自己不能免俗,喜歡好房好車,也喜歡美女,這些都是需要錢的。另外,其實我天性挺喜歡人人交流的。但那時候還是違心地壓抑了自己的真實需求,做著一個內斂的知識分子。又維持了多年。經過很多事情,才終於覺悟到,我就是想賺錢想當個商人,我就是想多和人交流,然後就成現在這個職業了。如果早點覺悟,多好。

很多人因為知識不夠豐富,閱歷不夠豐富,接觸的太少,因此對自己的判斷往往是難以做到真實客觀的,很多時候都是「自以為」。而等到你後面真正有了經歷,才發現並不是這樣。所以,如果你們問我有什麼建議,怎麼才能看清自我,我只能說:

年輕人,要多經歷,早經歷;多思考,早思考。經歷是原料,思考是加工,缺一不可

牛人是十五歲的時候感悟到了人家三十歲的時候想的事情;挫人是三十歲的時候感悟到了人家十五歲的時候想的事情


贊同@王豖的答案
個人認為遇到挫折不如意,能快速平復心情,調整情緒,不怕失去,不怕重頭再來的勇氣和能夠自我消化傷痛的能力最重要。


沒人覺得***感受力***很重要嗎。

是否能對外來刺激保持持續敏感並深入感受,這絕對是在無聊生活中愉悅自己的一項重要能力,有時候還能成為事業的助力。但凡幸福或成功的人,都或多或少擁有這項能力。往小了說,聞到一陣花香,感受到夏天雨後混著泥土味的清新空氣,捕捉到伴侶微小的情緒變化,在讀一本書時和作者產生了共鳴。往大了說,及時發現了工作中的個別異常數據,敏銳地嗅到行業動態,抓住了轉瞬即逝的機會…

只有發現了,感受到,才能思考,才能有所行動,才能觸及到常人難以到達的體驗。


愛的感知與表達。

小時候,我上爺爺家的幼兒園。每天午休,奶奶都偷偷讓我到她的炕上睡覺,比小朋友們擠在一起更寬適,還可以偷偷睜著眼睛,比這更多的,奶奶還會塞給我一個大大泡泡糖。

那時,我跟奶奶最好要,天天跟她說悄悄話,喜歡這個小朋友,討厭另一個大朋友。

那時,我跟奶奶最好要,天天跟她說悄悄話,喜歡這個小朋友,討厭另一個大朋友。

後來上小學了,我便不常在奶奶身邊。而過年跟所有的親戚團圓,多是跟幾個哥哥一起打牌喝酒逛街放鞭炮,然後順便到奶奶家探望。

那時候,我其實有留意,奶奶經常一個人坐在小房間的炕頭望向窗外。我也會到房間門口轉一圈打聲招呼,然後就又去玩了,因為跟大孩子們混在一起更有意思。

直到有一年,我大學回家,奶奶也搬到了樓房,她還是在房間床頭坐著看窗外,一個人。我似乎感受到了奶奶的孤獨,便坐在她身邊聊聊天。奶奶眼睛患了很重的白內障,我不知道她是否能看清我的臉,我說:奶奶,你最近怎麼樣?孫子現在長大了。她說:長大了孫子就再也不喜歡奶奶了。然後從枕頭底下摸出了一個紅包,裡面包了嶄新的五百塊錢。我竟不知道如何回答,我想說小時候最愛就是奶奶了,卻感到矯情沒說出口。嘴上說的是:以後每年都回來看奶奶!希望奶奶一直健健康康的。

是啊,我長大了,學習了很多的知識,見識了很多的人,談過了很多的戀愛,賺了很多的錢,然而這些,與一個農村婦女眼中的世界似乎並無交集。我跟奶奶竟沒有更多的話題可以交流,說出來的,也像是客套。

第二年,我上學時收到奶奶病重的通知,連夜飛回了家。趕到病床前的時候,奶奶在床上已經沒力氣起身,一直念叨著難受。我坐在床邊很久,握著她的手,看著奶奶的痛苦,心也難受。想說的話忽然很多很多,比如我一直記得在奶奶的炕上尿過床,比如我一直記得當年奶奶給的大大泡泡糖,比如我最愛的就是奶奶!

然而,她鬆開我的手,說胃疼,說難受。我默默流下了眼淚,原來,奶奶此時已等不及我來說出我的愛了,就連我的痛哭流涕都顯得那麼蒼白。

就在我們一家人守夜的那個晚上,奶奶走了。我從此有了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來得及給予奶奶自己的愛。後來,我從家人口中得知,前一年,奶奶就知道自己得了癌,就是我們在小房間最後對話的那一年。

我後悔莫及,自己沒有能感知奶奶的一兩句責備里,竟是她對我一輩子的愛。那份愛,就止於孫子不再需要。天啊!她一定太傷心了!生命走向末端,而自己的愛,別人也不再需要。

對不起,奶奶,我愛你!


一個人有了表達愛的能力,他會變得善良,無私,甚至偉大。

一個人有了感知愛的能力,感恩之心,才更能成就每一個愛他的人,在別人給予愛的時刻,回應他們的心,讓此生愛與被愛都沒有遺憾。

此致


是「無我」的能力。

佛教中有個詞叫做「我執」。小乘佛法認為,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我執指的是人們執著於一個「自我」的假象,過度的自我關注,從而只能局限與一個狹隘的、矛盾的自我概念之中,無法意識到現實與存在的真相。

雖然這是一個宗教中的概念,但實際上現代心理學裡有許多的觀念和療法都與我執這個概念有許多的異曲同工之妙。

比如森田療法強調的從情緒本位轉向目標和行動本位、認知行為療法中和來訪者那些不合理的核心信念辯駁,這些在本質上其實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打破來訪者的我執,從而令他能夠不拘泥、不沉浸於自己的問題之中,能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自己,於是那個「有問題的自己」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存在了。

「我執」的對立面就是「無我」。

無我意味著什麼你知道嗎?

無我並不是指你消失了,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沒有了你。

而是你變成了一個通道,你聯通了一切,你接納了一切,你的內在毫無阻滯,你一切都不會拒絕,你一切都不會強留,順其自然,為所能為。

就像你突然打開了,一切的存在都被你完全的接受,你什麼都不會拒絕,什麼都不會令你起波瀾,你只會有選擇的摘取你所想要的。

你不會執著於自己的觀點,你從不會去維護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因為你知道無論選擇了那種觀點那種立場,這都意味著你錯過了和你持相反觀點和立場的智慧,都意味著你只看到了這世界的一個部分,一個角度,如果你執著並堅定的相信自己的看法,就意味著你必然是在以偏概全。

所以對錯,好壞,善惡,美醜這些概念統統都被你拋棄,因為你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二元對立的,這世上一切的對立本質上都是在製造割裂和矛盾,實質上矛盾並不存在,割裂也並不存在,矛盾的是人的思想,割裂的是人的認知。

我們要怎樣才能讓一個深陷我執的人意識到善、惡的單薄與無力,怎樣才能讓人們明白好與壞根本不足以承載和區分這個世界的複雜性呢?

人們無法接受不確定的事物,人們在面對未知的事物時會抑制不住的產生焦慮,所以我們創造了二分法,用簡單的黑和白來區分事物就能夠極其方便和快捷的給事物貼上標籤,非常迅速的就能夠製造出人們已經「理解」了「未知」的假象。

他愛我?他不愛我?

不確定,不清楚,心中不停地猜度,腦中不住的盤旋,能儘快找到一個答案多好?能趕緊得出一個結論多好?

只需要一個確定的回答就能夠結束這種焦慮,只需要一個明確的標籤就能夠不再擔憂未知。

但實際上人類的情感絕對不是這麼簡單的用愛或不愛就能夠區分。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或是生活中一些自詡直率的人會說:「愛,或者不愛,就是這麼簡單!愛就和我在一起,不愛就別浪費彼此的時間!」

實際上這樣的人就是因為無法承受和面對未知的焦慮而選擇用二分法來逃避問題。

愛是一個極端,不愛是另一個極端,情感絕對不僅僅只是由著兩個極端構成,不愛的上面有喜歡,喜歡的上面有欣賞,欣賞的上面有一點點的愛,一點點的愛上面有想親近對方的愛,想親近的愛上面有狂熱的愛。

也許對方可能恰巧處在親近的愛的層次,他只是再需要一點時間來了解你和令對你的愛升級到狂熱的層次,但你的這種急迫,你的對於世界非黑即白的看法卻硬生生的把對方對你親近的愛逼成了不愛。

你看到了嗎?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

只是人們習慣了用簡單的、確定的詞語來涵蓋那些概念並不明晰的、答案並不確定的事物,並且所有人都是這個樣子,所有人都會在有點愛、比較愛、想親近的愛、狂熱的愛、終極的愛等這些所有的層次上都用一句:「我愛你」來表達,已經沒有人能夠意識到,也沒有人會去反思我們究竟遇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無我就是讓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回歸本質,放棄給事物貼標籤,放棄評判,放棄用你頭腦中的概念去「認知」,也就是說:沒有了「我執」的認知和貼標籤的過程,而是直接接受一切的存在。

用認知abc理論來解釋: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C代表結果即癥狀(Consequences),那麼人生的很多痛苦的關鍵就在於B——即我們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上。

那麼為什麼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和看法會是關鍵原因呢?

那是因為,人類對於外界事物的評價和看法都是帶著偏見、認知偏差、理解謬誤的。

這些認知偏差的本質就和「我執」有一定的共通之處。因為人的信息處理系統(即Beliefs)幾乎總是帶有偏見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

我執 即 人類的信息處理系統。

如果我們放棄我們的信息處理系統的有偏差的、有選擇的、有局限的對於事物的處理、重新編碼、重新解析,而是完全不加評判的直接接受一切,這就意味著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就是事物本身。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步,我想這可能代表著我們超越了人類的智慧和理解能力固有的局限性。

當我們破除了我執,在這個時候意味著什麼你明白嗎?

這意味著,我就變成了這世界本身,這就意味著我聯通了一切。

這樣的敘述從某些角度上來講其實是和宗教徒一樣的瘋狂,但如果你能有哪怕一刻的體會到那种放下我執,接納一切的感覺你就能夠意識到,無我的境界是多麼的美妙。

當然,如果你不是一個修道士,如果你也不想探究什麼廣闊的宇宙奧秘人生智慧,如果你只是想能夠令自己的生活變得美好一些,那麼「無我」這種能力又能夠為你帶來哪些好處呢?

你當然不需要做到徹底的無我,因為對於一個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考慮社交、工作、戀愛、娛樂等種種問題的普通人而言,徹底的無我其實意味著你會喪失掉很大一部分的生存能力。

你在一群充滿了許多共同偏見的人群中生活,如果你不帶有這種偏見的話,那你該如何在這樣的人群中生存下去呢?

所以對於每個普通人而言,偏見的存在也是有著極大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偏見和我執能令你更加方便的和那些有著偏見和我執的人交流;

另一方面在於,人類的信息處理系統雖然帶給我們許多的偏差和痛苦,但這種信息處理系統之所以進化出來,本質上是為了令我們更好的生存所服務,也就是說這種信息處理系統本身就是和環境相互適應和磨合後的產物,它存在的作用只是簡化我們處理信息的步驟,提升思考、反應、行動的效率。

但是在你理解了「無我」這個概念並適當地練習和運用這個概念在你的生活中的話,肯定也是能夠帶給你諸多的益處和幫助。

第一,無我能令你變的智慧。

智慧的本質是由知識的儲備量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組成,無我本身就是會令你直接接收一切事物的本質,所以你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會大大的提升。

另一方面無我會令你消除立場的偏見和自身知識儲備量的局限,所以你所接觸的一切都是在增長你的知識儲備而不是有些會變成令你的偏見和局限變得更加頑固。

第二,無我能夠大大的減少你的心因性的、和由不合理信念引起的痛苦。

我想即便不是諮詢師也能夠想像到這世上究竟又何其多的問題和痛苦是由不合理的信念與偏見所引起的。

很多時候人們只需要跳出自身的局限性,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一看自己的問題;

或是不要那麼著急,能靜下心來等待時機的成熟和時局的變化;

或是只需要去尊重現實而不是頑固的相信自己的臆想和猜測,那麼不計其數的焦慮、抑鬱、恐懼、不安、悲傷、憤怒都不會產生。

第三,無我會令你變得更成功,且能更少的受到傷害和痛苦。

有非常多的人,他們沒有辦法做成任何事。

因為一旦當他們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情時,浮現在他們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是:我能做好嗎?別人會怎麼看我?我真的喜歡嗎?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別人因此看不起我怎麼辦?別人不理解我怎麼辦?

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在於,他們將注意力完全放在了「自己」身上。

一個人如果過度的自我關注,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那麼他就會變得非常的敏感。這種敏感會令他深深的陷入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問題中,這些問題會迅速消耗光他的意志力與行動力,從而令他什麼都做不成。

同時當別人辱罵你,當別人否定你,當你做錯了事情挨了批評的時候,你之所以感到受傷,這還是因為你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情緒本位」,無我能夠令你坦然的接受辱罵和批評。

你不會維護自己的觀點,你不會試圖證明自己的是對的,而是你始終是流通的,就像我一開始所說的:你變成了一個通道。

你不會執著和拘泥於某一種觀點,某一種認識,而是永遠持開放式的心態接收一切和過濾一切。你永遠接受一切,所以根本沒有什麼「你」在這裡,也自然沒有什麼你在被攻擊,沒有什麼你會維護自己的立場。

所以在最後你可能會問我:我該怎樣學習「無我」?我該怎樣才能逐漸擁有一個開放式的心態呢?

我想這一切都要從一個你需要時時提醒自己、並直至你最終內化了的信念開始:

「我接受一切。」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

其他回答推薦:

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自己過於在意別人想法,如何克服?

怎樣進行良好的情緒管理?


執行力。

很多人都有一個毛病,不分窮富,就是想法特別多,行動沒有,事後又後悔。

我見的太多了。

一個女孩朋友,占星師,微博也有小几十萬粉絲,天天掛在嘴邊上的話就是:「同道大叔那一套有什麼了不起啊?我早好幾年就想到了,我就是不樂意弄。」然後,現在同道估值3個億,她還是老樣子,每次見面都會說:「我好幾年前就知道星座特有市場,我早就知道怎麼弄了,就是balabala……」我耳朵都聽出繭子了。

一個搞IT的,非常前沿。2010年左右瘋狂給我們介紹比特幣,那時候比特幣一個1美元左右,後面比特幣最高漲到過1000美元,翻了1000倍。每次見面,他必然會說:「你看看,你們聽我的買點比特幣,現在是不是發了?」我們反問他:「你買了嗎?」他搖搖頭說:「我也沒買,我知道能漲,哪知道能漲這麼多啊。沒發財命啊。」

一個深圳本地老闆,認識馬化騰。也是早好幾年就給我們普及資本知識,天天講內地有錢人到香港投資,都把錢換成騰訊股票,所以騰訊股票多穩多穩,穩如死狗。他說的沒錯,一直從40元,說到了200元。然後我們誰都沒買。


其他亂七八糟的創業者故事就更多了,有人說自己好幾年前就想到要做「餓了么」,自己想過要做「優步」,想過要做「共享單車」……反正一個成功案例,基本上是成千上萬的人都想過,可是99%的人都死在「執行」上了。

一件事,不去做的理由有成千上萬;去做,可能一個理由都沒有。所以在創業這個領域裡,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創意不值錢,執行力才值錢。」

創業者如此,普通人更是。我下個月開始減肥,我下個月開始準備雅思,我下個月去學xxx……這種話大家聽得不要太多。網上特別多人喜歡轉發一些文章,書籍,喜歡mark一下,可是mark的很多,但基本都不會去讀。缺乏執行力,這就是大多數人消磨光陰卻碌碌無為的原因吧。

雞湯部分: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無視他人對自己評價的能力。

一個人到這個世界上來,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他只活這一輩子。但是其實很多人都是活在他人的評價里,活不出自我。而評價 往往是帶有主觀性的。

當然了,這種能力並不是說讓你放棄自己承擔的責任、隨心所欲。而是在自我的原則和底線之上,無視對自己無用的評價。

隨波逐流、近墨者黑的根源就在於容易被他人所干擾。介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本身就是內心弱小的一個表現。

明確自己的目標之後,一切與自身發展沒有任何利害關係的人和言論就應該被忽略,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歷史上能夠成大事者,莫不都是「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人笑爾書生氣。」


那麼多務虛的(我可沒說務虛的就沒用哦)我想來個務實的。

看完之後不但感覺有道理,照著做還對我們的工作和發展有實際指導作用,如此,善莫大焉。

水至清則無魚,人自薦則無敵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人最怕的是自我設限——自己給自己畫個圈,不敢踏出圈外半步

倘若人真的能夠安於現狀、甘於平淡,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也不改其樂,倒也是好生自在。

可是,絕大多數人肯定做不到。偶爾想想或者體驗一下,似乎也蠻有意思,可你要整天在日常操勞與瑣碎中度過,憑誰也不願。

可問題是,好的位置或機會一定是人人都想要的,競爭必然是相當激烈的。

你看,我們從小到大,中考、高考、找工作……一路上來,哪一次沒有面對激烈的競爭。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考大學多容易。

嗯,考大學似乎不難,考好大學呢?容易么?

空口無憑,數據來證明。下圖是近三年全國重點大學在各省的錄取率:

數據來源:中國名牌大學和重點大學在各省的錄取率排名,看看你們省排第幾?

尤其是河北、河南、山東、甘肅、廣東幾個省份,百分之二點幾到4左右的概率,你還覺得容易嗎?!

好不容易高考完吧,四年之後就業壓力又來了。

大學生每年都在增長,就業率雖然都是居高不下,呵呵,可是多少水分大家也知道。

而且就業率也不等於就業質量呀,這年頭找工作當然簡單,找好工作卻沒那麼簡單。

可職場和學校有個最大的不同在於:學校可是統一考試和評判標準的啊,你老老實實學習考試拿高分就行,成績好老師和學校就喜歡,可職場未必呀,老黃牛和技術骨幹從來就不能輝煌騰達!

求職的時候雖然有筆試,可也不是每個公司都有或者一樣吧,職場晉陞的時候雖然也有相應的指標,可這個指標的可操作性那是相當大呀。(這也是為何我一直還是覺得高考不能廢除的原因,高考仍然是平民子弟上升的一條重要通道,儘管這個通道也變得越來越窄了,也有不公平,但它仍然是相對公平的。)

推薦我的文章:南風疏狂: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破萬贊了)

也就是說,出了校園之後,人的因素變得相對重要了,尤其是某些關鍵人物,獲得這些人的青睞與支持,有助於你更好地發展或從中脫穎而出!

因此,我才說自薦的能力最重要。

具體來說呢?要把握三點:

第一,有自薦的意識和行動

大多數人都是一步步上來的,尤其是年輕人,資歷、資質和條件都相對有限,一定要「會自薦」。

倘若你「會自薦」,有這個意識和行動,你就先人一步了,和同等條件的人相比,機會立馬大大增加。

因為這個世界,大多數人都在被動中等待,在迷茫中徘徊,卻沒想著踏出第一步。

  • 自己喜歡的女孩子不敢去追求;
  • 自己想要去實習卻缺乏行動和嘗試;
  • 明明有個升職機會,卻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因為害羞、膽怯、擔憂、恐懼甚至焦慮。

害怕失敗、害怕被拒絕、害怕丟臉,到最後害怕去嘗試和突破,並陷入了死循環……

可是你有什麼好怕的呢?

你啥都沒有,失敗了又能失去什麼;你都還不是個人物,被拒絕又有什麼丟臉的呢!

沒有這個意識,自我設限,不敢踏出第一步,那就真的任誰也沒有辦法。

第二,找到對的人

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對的人呢?

——對你想做的事、實現的目標能起作用的人。

什麼樣的人能其作用?

——有兩類——決策者與信息中介

  • 決策者就是對某件事做決策的唄,比如求職中的HR和直接主管,晉陞時候的直接領導與最終決策領導;
  • 信息中介就是能夠幫助你聯繫上決策者的人,比如以前皇帝身邊的太監,哈哈,真的別小看,作用太大了,相關決策領導身邊的人,如老婆、秘書、司機甚至保姆。
  •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有一類人,本身處於信息中心的角色,在人際網路中的信息一般相對較廣,比如優秀的獵頭、牛逼的培訓師、重要組織的外聯公關等。好吧,我這種也勉強算,畢竟也是一個小小小v,身邊有小v,小v身邊還有中v甚至大v,對吧。而且我又是專門做人力資源的,身邊肯定少不了獵頭顧問、諮詢師、培訓師和HR。

能直接接觸到決策者,肯定是最好的了。(當然,有些時候也未必)

不行的話就只有他身邊的人了。

再退而求其次,就是他身邊人的相關聯繫人,比如孩子的老師、老婆的閨蜜、司機的老爸,等等。

六度人脈那麼火,可不是僅僅叫你記住這個詞啊,還得靈活運用(見下圖示例)。

問題來了,如果有眾多的關聯人,到底從何入手呢?

如上面那張圖所示,假設你是A,你的目標對象是B, 怎麼辦最有效?

逆向思考:從對決策者影響最大的人開始,假設為D,再思考對D影響最大、最容易接近的人,假設為C,以此類推,直到找到一個你最接近、最能影響的人為止。這個鏈條越短越好,但必須保證不掉鏈,否則可能脫鉤或無效。

問題又來了,現實中並沒有誰給你畫出這麼一張人際關係網路圖,你不知道這些ABCD具體是哪個啊?

所以說該有的弱關係還是要有,該進的圈子還是得進……別等到用時方恨少啊,一些居於網路中心的人你能建立聯繫的話至少不用拒絕吧。

那意思是讓你天天去混圈子,交換名片?

當然不是!

交易雙方一定是價值基本對等的,你啥都不是,啥都沒有,別人自然不願意帶你入圈子,所以還是要自我提升,但也千萬不要對人脈或關係感到厭惡及抵制。

見下圖,橫坐標為年齡,左下角表示能力所起的作用,右上角表示關係所起的作用。

年齡越大,越到職業發展的後期,關係所發揮的作用會相應越大,但幾乎在任何時間段,能力和關係都同時起作用,任何一方都不會為零。(註:僅適用於普通人和平民子弟)

第三,用對的方式和方法

前面那兩步說起來其實不難,難的在這裡——用對的方式和方法。

你要是這樣自薦:

很可能瞬間遭打臉:

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咋個算對的方式和方法呢?

只要和人打交道,要發生聯繫,最根本的一條一定是換位思考,需求倒推。

我舉三個例子來說明吧。

第一個,求職簡歷。

其實簡歷就是一個典型的自我推薦。

不少人的簡歷是這樣子的:來源於我的知乎關注朋友 @王釋易

HR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們很忙的知道吧,工作量是很大的知道不?

尤其是好點的企業好點的崗位,經常受到幾十甚至上百份簡歷,花在簡歷篩選上的時間不會太多的。

他們的利益點是什麼?

第一,儘可能準確地篩選;第二,儘可能快速地篩選。

咋個才能準確?

以終為始:以目標崗位需求這個終點作為起點分析。

這個需求在哪裡會體現?

——JD(Job Description)工作描述裡頭。

以最近很火的新媒體運營為例,我隨便找了一個(這個崗位的月薪1-1.5萬,在北京):

然後,怎麼辦?

對這些進行梳理和優化提煉呀。

然後就以此為目標和標準進行簡歷各個模塊的撰寫呀,這樣才能儘可能精準嘛。

除了內容外,形式也很重要吧,這樣才能便於HR迅速篩選,節省時間成本。

甚至連投遞的標題都可以也應當優化,看下面的範例(已徵得 @王釋易 允許)

詳細內容可以看我那朋友的文章或者我的公眾號。

第二個,職場晉陞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案例吧。

我畢業後曾經在某個獨立院校工作了兩年,然後有一個教研室主任的職位。

雖然我資歷是最淺的,年齡是最小的,但最後我還是成功競聘上了。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有副院長的鼎力支持。

我可不是講厚黑,我也沒有請客送禮之類的。

這個副院長是一個講究實幹且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在學院老師群里我加了他QQ,同時經常在空間里發表一些專業文章和見解,有一次他還給我點贊。

很多同事遇見領導都躲著跑,我雖然不會刻意討好,但有機會我還是願意坐坐、聊聊。

於是有幾次機會我和他聊起來了,聊了很多,有教學、有專業、有理念和創新項目。

聊得還比較對胃口,關係也還算不錯。

所以,後來的競聘,儘管我年齡小、資歷淺,但他還是非常支持我的,我和他一說這事他就表示大力支持。

再加上我的周全準備和演講時的發揮應對,最後競聘成功了。

這當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這次經歷確實充分反映了自我推薦的作用。

設想我不去主動結識關鍵人物,不去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恐怕結果未必能如願。

第三個,銷售產品或服務

很多人喜歡講「狼性銷售」,不停地打電話、拜訪,努力、努力再努力!

努力嘗試無疑是必需的,但世界上的事情並不是光努力就能行得通的。

很多人腦子一根筋,覺得我產品質量好、價格有低廉,對方肯定選我啊。

可實際上未必如此,首先,你覺得好,人家未必覺得如此;其次,就算你價格低廉又怎樣?也可能不鳥你。

因為做決策的人可能根本就不care價格!省下來公司又沒獎勵,自己又沒好處!

也許人家擔心的是風險,也許……人家想要的是回扣啊大哥!

你不能從他公司的利益角度來看,你得從他個人的利益角度來看啊!

這時候咋辦?

前文講的ABCD關聯人還記得不?

找到關聯人或中間人,打消他的疑慮,讓他不再擔憂風險。

如果他非要回扣呢?

額,這個自己判斷了,看看你自己的風險收益呀,風險大收益低,算逑不理了,風險小,收益大,我讓你不幹估計你也會幹。

很簡單,在你們原價的基礎上把他要的回扣加上去,這樣也不是你出錢了。

我不喜歡講一些冠冕堂皇的大話,或是心靈雞湯,我這人就愛瞎說大實話。

當然,產品和服務本身也還是要有保障的,不然害人又害己,慢下來,才能走更高、更遠。

看前段時間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

自我推薦本就要求「打鐵還需自身硬」啊,不過要硬也要軟,能屈又能伸啊。

三個案例(求職、晉陞和銷售),方法和技巧有所不同,但根本理念其實是一致的:從對方利益和需求出發,以終為始,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所以說還是老子(不是我,是李耳)最牛逼呀,大道無形而又無處不在。

總之,自我推薦是在合適的時機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充分把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展現給關鍵人,一定要主動積極的換位思考,絕對要考慮對方的特點和利益需求,這不是厚黑,而是聰慧,當然,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時候你需要取捨。

但至少,你不能自我設限,停步不前,獨自一人待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裡。

畫了個思維導圖系統梳理:

推薦好文:

南風疏狂: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南風疏狂: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南風疏狂:怎麼追女生?

南風疏狂:三本學生沒有出路嗎?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我和我的公眾號:思維燈泡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再多的贊我也不會介意的,哈哈。


推薦閱讀: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TAG:生活 | 心理學 | 婚姻 |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