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仍存在對離婚或者大齡單身女性的歧視嗎?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姑娘,當心,更多「女性安全」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逢年過節一回家,單身的男男女女總能聽到一句話:

大齡單身女青年尤甚,因為七大姑八大姨往往不忘補刀:再不找嫁不出去了哦!

大齡單身女青年尤甚,因為七大姑八大姨往往不忘補刀:再不找嫁不出去了哦!

如果二十好幾三十歲了還單著,往往會被人指指點點。看起來整個社會在給大齡單身女青年施加著巨大的壓力,但是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整個社會對於單身人士這一群體的歧視是隱秘而深刻的,大齡單身女青年只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受害者而已。

歡迎收看本期《走近科學 · 雙十一特別節目》

---

貝拉 · 德保羅,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長年來致力於研究與單身人士有關的心理學。她發現在美國,單身人士不僅在觀念上被社會貶低,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屢屢碰壁:

  • 已婚人士相比單身人士薪水更高,更容易升遷,社會保障也更好;
  • 單身人士需要支付更高的汽車保險,更難租房;
  • 受法律限制,單身人士不方便收養或做試管嬰兒。

2005年她的研究結果表明社會中的確存在針對單身人士的隱秘的歧視,並闡述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最顯而易見的歧視是觀念上的歧視。比個例子,如果我們認為女性「頭髮長見識短」,這無疑就是對女性的歧視。德保羅博士和她的同事們首先採訪了近1000名大學生,讓他們形容單身人士和已婚人士可能擁有的特質。我把結果翻譯成中文,大概是這樣:

顯然,在大眾的印象中,已婚人士的形象更為積極,而單身人士總與消極特質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說,大眾心中對單身人群的刻板印象更加負面。

顯然,在大眾的印象中,已婚人士的形象更為積極,而單身人士總與消極特質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說,大眾心中對單身人群的刻板印象更加負面。

為進一步證明歧視的存在,德保羅博士設計了一個實驗。

實驗中提供了某個人的一組性格特點,要求幾組被試進行評分。比如這樣:

(一段關於A的描述後)
用數字1到5,表示A可能擁有的人格特質:

  • 富有同情心
  • 忠誠
  • 可變通
  • 可信賴
  • 獨立的
  • 好交際
  • ……

被試之間唯一的區別在於接收到關於A身份的描述不同。

  1. 婚姻狀況上,一些被試被告知A已婚,其他被試被告知A單身;
  2. 年齡狀況上,一些被試被告知A是25歲,其他被試被告知A是40歲;
  3. 性別狀況上,一些被試被告知A是男性,其他被試被告知A是女性。

實驗先後採用了大學生被試和社會人群(由單身人士和已婚人士按1:1比例構成),以保證實驗的公正性。

在所有被試接收到的材料及評分項目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實驗結果是令人震驚的:

  1. 被試認為已婚A的適應性更好,也更成熟;
  2. 被試更傾向於認為單身A以自我為中心、嫉妒心更強。(這不算什麼,在一則相似的研究中,被試傾向於認為單身人士更容易患性病。)
  3. 並非只有已婚人士會表現出歧視。以社會人群為樣本的研究表明,單身人士照樣歧視單身人士。已婚男性和大齡單身女性尤甚。
  4. 單身人士年齡越大,收到的評價越低。實驗中,在A單身的條件下,被試認為40歲的A社交方面更為幼稚且更不合群。這也能從某一方面解釋社會對於大齡單身女性的歧視。
  5. 在要求被試同時評價A表面幸福感和實際幸福感時,被試認為已婚A幸福感全面超越單身A,並認為單身A的實際幸福感低於表面幸福感。(全社會:單身狗,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感受到了整個社會對單身人士深深的惡意……

為了深入探討離異與單身的區別,研究者設計了第三個實驗。所有被試接收到的材料及評分項目依然完全一致,只是改變了關於A身份的描述:

  1. 婚戀經驗方面,一些被試被告知A以前結過婚,其他被試被告知A以前沒結過婚;
  2. 婚戀狀況方面,一些被試被告知A正在婚姻中,其他被試被告知A不在婚姻中。

這樣就形成了三種組合:

  1. 以前結過婚 / 沒結過婚、正在婚姻中——A已婚
  2. 以前結過婚、不在婚姻中——A離異
  3. 以前沒結過婚、不在婚姻中——A單身

結果表明,已婚A得到了最高的評價,而離異A被認為比單身A更有吸引力、更善交際,也更不可靠。

一系列實驗雄辯地證明,在社會眼中,單身人士與已婚人士之間隔著一道深深的鴻溝。單身人士哪怕擁有良好的社會性和卓越的成就,這道鴻溝依然存在。

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看到一個醉心事業的女強人或者王老五,多少人在大加讚歎對方的成就之後,還是要幽幽地補一句:只是你還沒結婚……

看到這裡有的人就要問,觀念和行為往往不是一碼事,就算社會在觀念上歧視單身人士,你怎麼知道這種歧視會體現在行為上呢?

本著魯迅先生的名言「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研究者設計了租房實驗。實驗中,讓被試扮演房東,在收益相同的情況下決定是否租房給一對夫婦、一個單男或者一個單女。

在較為現實的租房問題中,夫妻檔取得了壓倒性勝利,70%的被試願意把房子租給他們。願意租給單女和單男的分別佔18%和10%。
既然如此,和朋友一起合租還不是美滋滋?抱歉,在有得選的情況下,80%的被試更願意租給夫妻,12%的被試願意租給同居的情侶,你和朋友想租房,還是去找屬於你們的那8%吧。

還記得開始時說,在美國單身人士會遇到租房困難嗎?社會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什麼叫對單身人士的歧視。

這還不算完。研究者設計了住房實驗2.0。被試將讀到一段帶有歧視性質的內容,大意如下:

A和B都有意租房,他們都有穩定的工作,不愁付不起房租,而且他們的上一任房東都說他們表現很好,A甚至願意支付較高的租金。但房東不為所動,堅持要把房子租給B住。

研究者請被試回答以下問題:
如果A是女性,B是男性,這個房東算不算歧視女性?——算!
如果A是黑人,B是白人,這個房東算不算歧視黑人?——算!
如果A是單身,B是已婚,這個房東算不算歧視單身?——不算!房東做得對!
——為什麼?因為單身的人很邋遢,他們沒有責任心,還容易毀壞房屋!

潛移默化中,社會形成了對單身人士不良的刻板印象,並且不公正地對待單身人士。這種歧視是無意識的,不被察覺的。想想看,A的前任房東對A的表現很滿意,被試卻依舊認為房東做得對,對單身人士的歧視該有多麼根深蒂固。

現在我們可以確信,對單身人士整體的歧視仍然存在。離婚或者大齡單身女性只是其中的一份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存在歧視?

是因為單身人士真的更差勁嗎?不是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年齡、性別、收入水平等變數後,單身人士在社會功能與心理健康等方面並不比已婚人士差,甚至單身人士更善社交,也更願意參與公益活動。
但對單身人士的歧視絕不是無源之水。以下幾種觀點可以做出一定的解釋:

  1. 進化心理學的觀點:原始社會中,獨立的個體總是不能很好地抵抗外界的不良因素,因而需要同類的幫助才能更有利於生存;而且為了維持種族的繁衍,擁有穩定的性伴侶是很有必要的,這意味著可以傳宗接代,並給後代穩定和良好的照顧。因此群體傾向於鼓勵男女生活在一起,而壓制獨居、單身的個體。
  2. 社會學角度的觀點:家庭與婚姻是連接個體與社會的社會結構,單身人士由於缺乏這一結構,無法有效地與社會相連接,因此備受歧視。
  3. 社會文化的觀點:社會文化通常會樹立理想的家庭模式。在中國,這樣的榜樣家庭可能是「四世同堂」或者「只生一個好」,在歐美,大部分人的理想家庭模式可能是一夫一妻外加三個孩子。社會文化對理想家庭的推崇,也是單身人士遭歧視的原因之一。

現代社會豐富的物質條件給了單身人士更多的支持,現代文明也給了單身人士更多的包容。但對單身人士的歧視仍在隱秘而廣泛地存在。逢年過節一回家,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碎碎念,單身狗們就要明白,推動平權任重而道遠。

祝讀到這裡的單身狗們雙十一快樂^_^
(什麼?雙十一已經過去了?我說的當然是下一個雙十一啦)

參考文獻:

  1. Antonovics, K., Town, R. (2004). Are all the good men married? Uncovering the sources of the marital wage premiu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 317–321.
  2. Conley, T. D., Collins, B. E. (2002). Gender,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stereotyping about sexual risk.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1483–1494.
  3. DePaulo, B. M., Morris, W. L. (2005). Singles in society and in science. Psychological Inquiry, 16, 57–83.

當你提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說明有了
~~~~~~~~~~~~~~華麗分割線~~~~~~~~~~~~~~~~~~~~~~
人生第一次回答得到的贊數比字數多,想想都有點小興奮呢,各位寶寶們太給力了,那我也拿出一些乾貨出來。
~~~~~~~~~~~~~~乾貨分割線~~~~~~~~~~~~~~~~~~~~~~~
重複一下題主的問題「當今社會。仍存在對離婚或者大齡單身女性的歧視嗎?」
答案:存在,而且特別嚴重。
答主我是律所的一名「何以琛」,除了窮的想去捐精,沒有趙默笙,丑的出去搞基都不自信之外基本上就跟何以琛沒有區別了。那就說說我們律所的所看到的情況。
律所前台A女士:年方二八(28),算是律所裡面顏值最高的,高到什麼份上呢?我第一年每次見到A都會臉紅,而且你根本看不出她二八,完全是一剛畢業的大學生的青春靚麗的樣子。按道理來說這種類型的姑娘應該是無比搶手,群雄逐鹿,律所又不限制所內戀愛的情況,各個部門的有(ji)為(ke)青(xiong)年(xing)應該為之爭風吃醋打得頭破血流才行啊。但是律所裡面的適齡男青年出了一起吃飯喝多了醉醺醺的說:「A像波多野結衣,沖田杏梨」本寶寶聽都沒聽過看都沒看過的日本當紅女明星時(你信嗎?),才會主動說起A。一年多以後保潔阿姨跟我八卦時才告訴我「A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然後保潔阿姨語重心長的跟我說「小以琛啊,別跟那姑娘走得太近」「為啥啊?」「你這細皮嫩肉的別讓人家給吃了啊~哈哈哈哈哈」然後保潔阿姨的表情跟一個媽媽桑一樣的猥瑣。
律所助理B姑娘:年齡34歲,國內法學院五院四系畢業,專業素養很強大,聽說讀書期間也算是北大才女一枚,非常幹練的女孩子。業務能力素養都算得上所內年輕一代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之所以還是律師助理是因為她在我們師傅手底下幹活幹得太順手了師傅不樂意放她啊!月薪提30k,自己接案子根本不用跟所內分成啊,每個月師傅都會給她固定案源,饞的我們幾個「真正的助理」不要不要的,可是又有什麼用!
有天一個老太太氣勢洶洶到所里來,我一看這情況以為是敗訴的委託人,就領老太太去會客室呆著了,她說要見B,當我領過來的時候。老太太就劈頭蓋臉的罵上了各種說B不孝順,類似於「狗都產仔了你咋還不找對象呢」,B的表情相當的尷尬而且當時她都快哭了。雖然在我第一年實習的時候B總讓我加班到晚上十點,但是那一刻我真的沒有幸災樂禍的感覺。就是覺得老太太確實有點過了,於是我就跟B說大老闆找她,然後用漢奸加狗腿子加大太監的表情把西宮皇太后送回家——「我們那邊均價1W8」的一片高檔小區,一路上老太太各種說她女兒的不是「這麼多錢有什麼用」「找個好男人才是正事」「小伙你結婚沒有?」
~~~~~~~~~~~~~~~華麗分割線~~~~~~~~~~~~~~~~~~~~~~
離婚或者被剩下是每個人都不爽的,但是這說明一種態度——「寧缺毋濫」這本身沒錯啊,這本身就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啊。但是所謂「普世價值觀」其實就是強姦每個人主觀選擇。我單身那是因為我真心不想將就啊,我離婚是因為這段感情真的已經到了山窮水盡你死我亡的境地。
男人離婚再婚時往往會給自己來一句「結過婚的會疼人」這什麼狗屁邏輯!男人被剩下就鑽石王老五,簡直不可理喻。這本身就是性別歧視,可惜這麼想的人還是太少。所以我也只能弱弱的來一句:「希望每個姑娘還有我們這幫浪催的小夥子,能夠愛的坦蕩,徹底,放肆。希望每段感情中都不要有個人愛的卑微,妥協甚至苟且。」
~~~~~~~~~~~~~~華麗分割線,亮瞎你的眼~~~~~~~~~~~~~~~~~
未來女盆友,你死哪去,快粗來陪我玩啊。


離婚和大齡單身是兩碼事兒,所遭受的歧視是不同的,但造成的結果皆可誅心。
先來說離婚,在男方出軌、不回家、不養家,已造成女方「守活寡」的事實前提下,她的親朋仍舊勸她再忍忍,棄婦比蕩婦的名聲還要差,更何況是你提出離婚的話,那就是你心思活絡,你不安分,你是不是外面有人了?
看看,這還只是女人「想離婚」階段受到的壓力和質疑。
如果女人忍無可忍,一定要提出離婚,她就得接受母子關係的「改編」,長輩會教育她「為了孩子再忍忍」,「不怕孩子將來怨你,你就離!」,孩子已經不是愛的結晶,而成了她的枷鎖,成了她的爹。
直到離婚協議書擺上案頭,夫妻如仇敵一般展開拉鋸戰的時候,她依然有「不稱職的母親」的壓力,哪怕她根本沒有獨立扶養孩子的能力,她也必須把孩子帶在身邊,不然「這女人心狠」、「這女人會玩」、「這當媽的不負責任」的標籤時刻貼在她的後腦勺,供人們指點給已婚的未婚的女人看——「看看她!能作吧?將來不會有好下場!」
你提的離婚,你沒把孩子帶著,從此「拋夫棄子」就是你的別名,而前夫卻成了「負責任」的好爸爸至於為什麼離婚?究竟誰對誰錯?
知其原因的人略一停頓,說「多大事兒啊?還不是她性格不好,不能忍嘛……」
不明真相的立馬接上「那是,性格不好的女人真不能娶,娶妻不賢毀三代嘛。」
看看,無論這女人的真實性格是怎樣,婚內如果「不能忍」,那簡直比文盲都不如!這麼多親朋好友對你耳提面命「忍一忍,為了孩子忍一忍」,而你卻充耳不聞?
那你之後活得滋潤是「靠出賣色相、不擇手段」,
活得一般那是「強作歡笑,不知背後多少辛酸淚」,
活得不好那是「活該,誰讓她當初吵著鬧著要離婚的?作呀!」
離嗎?離得了一個渣男,離得了這芸芸眾生嗎?
不離呢?將來孩兒長大了還得埋怨你「當初為嘛不離?我現在性格扭曲就是因為你不離!別拿孩子當成你軟弱的借口!」
女人苦不苦?苦不苦?這一切都被尚未結婚的昔日同桌們看在眼裡,她們還敢結婚么?這跟挖坑自焚有啥區別?
然而,過了25歲還沒有男朋友的話,各種風言風語就來了
「挑!以為自己條件多好呢,也不照照鏡子。」是的,你的學歷、你的能力都不如外表來得重要。
「挑!漂亮了不起?家裡窮得叮噹響,窮B跨不上富屌子。」是的,這回外表及格了,家底露了餡。
「挑!有錢了不起?現在都是獨生子,誰願去做上門女婿!」是的,有錢還是不行,你得卑躬屈膝阿!
看明白了嗎?
無論你的能力如何外貌如何、家底如何,一個「挑」字就可以擊敗你!
因為你是女人,你怎麼可以有「挑」的心思?
你該是「被挑」的那個!
再回到離婚上,為什麼人人教你忍?
真的只是為了忍?
不,TA"s是要告訴你——你沒有「挑」的資格!


37歲還沒有結婚的我表示壓力與否,來自於自己。很多親戚的親戚,毒舌一些的都在說,你還不結婚,變態了。

37歲還沒有結婚的我表示壓力與否,來自於自己。很多親戚的親戚,毒舌一些的都在說,你還不結婚,變態了。
其實有么?我熱愛生活,有自己的愛好,寫個毛筆字,畫個國畫,吹吹笛子,拍拍照片,寫寫文章,抱一抱身邊的鸚鵡大灰機。休假的時候想出去也好,想躺著也好都是自己最最真實的意願。
這難道不是生活?難道每天炫著娃才是生活?每天給男人洗髒了的內褲才是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不過多的干預評價別人。


這個問題深有感觸。我今年36離異5年了,5年前剛離婚那會兒有個朋友介紹某一縣級大老闆,土豪。當時他42歲,比我大12歲,高中沒讀完就投資開廠,他們那個市是百強縣市排前幾名的,一個縣級市上市公司就30多家。很看不起別的地方的人。他那時候去我的城市見面都是帶了好幾個人跟著他,給他開車陪他打牌那種。我剛學會開車,買的是polo,於是他就笑話我的車是面的。還說自己是很有誠意的,一般像他這樣的大老闆都是找剛畢業的大學生,你看你離婚的,還三十歲了,我是真心喜歡你balabla...。可我根本不cara他,見過之後實在是沒感覺,就不想再聊了。記得那次見面吃飯之後,他提議在酒店大堂坐下來再聊一會兒,我答應了,可是我一直打哈欠,當然我不是故意的,那時候我上升到單位中層,負責一塊主要工作,平時白天費腦比較多,再加上吃完飯就犯困,然後對方很不滿意,覺得大老遠過來見你,你還這樣打哈欠,不禮貌。可我也沒辦法啊!
今年上半年,同事給我介紹了一個離異帶小孩的男士,比我大5歲,事業單位上班。相處一段時間後,他時不時流露出還沒玩夠的心態,有一次開玩笑式的說,你要是跟我分手了就只能找個50多歲的老頭了,可我還能找個比你年輕很多條件好的姑娘。我心裡這個悲哀啊……相處半年,在對方時常挑剔中我們分手了……
然後同事也時不常會說一些那種話,哎呀,這麼漂亮的姑娘為啥就單身呢!哎,總歸是離過婚的,再漂亮也不好找啊!所以,就繼續單著唄。最近特別害怕跟人接觸,怕聽到這些話,照照鏡子,看著氣色不如從前了,身材也有點臃腫了,越來越沒自信了,覺得是不是就這樣孤獨終老了。於是最近我開始瘋狂鍛煉,現在每周兩節泰拳課,兩節瑜伽,一節普拉提,減肥,燃脂,塑形,女人就不能對自己放鬆,落後就要挨打,赤裸裸的現實。期待來年能遇到可以走下去的人。

啊哈哈哈哈……分割線怎麼打啊,求老手傳授一下。由於之前說點贊多就上照片被投訴拉票了,於是刪掉了那句話,但說了不會食言哦……………………

剛健完身拍的,露整張臉就沒神秘感了哇,哈哈哈哈哈,口下留情,勿噴……


剛放下手中招聘電話,看到這個題目。一分鐘前我在電話中問:為什麼離開之前的公司?答:公司老闆需要找人晚上請客吃飯,應酬客戶;所以把我拉了去,客戶在飯桌上的行為非常不雅,所以憤而離席;老闆倒是理解,也給予安慰,但講到為什麼把我拉去應酬客戶(她不是業務部門員工),答曰:以為你離過婚了能放得開...

WTF...


n作為一個24歲結婚,25歲離婚的女人來說,回答這個問題太好了。四個字,寧缺毋濫。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不要在乎你是否能找到比前夫更優秀的,先做好自己,等你自己足夠優秀的時候,花兒自香,蝴蝶自來。而且,真的有很多比戀愛還可以做的有意義的事情。

______
謝謝大家,看評論有人認為我沒有放下,也有人看出了我的無奈。這兩點我做以下回答:
第一,那是跟初戀男友戀愛7年後離婚,是的,我大學男友,離婚後,我的確經歷了非常黑暗的墮落的時期,我想說,時間解決了一切問題。我哭過,酗酒過,但那已經過去了。回過頭,覺得經歷了離婚的痛,沒有什麼是我不能承受的,生活必需樂觀向上。因為最愛你的父母需要你。
第二,至於無奈,我覺得那是大環境說的,當今社會已經跟往日不同,離婚就像一張紙。80後離婚率也是最高的,有的人說那是沒有責任心責任感,我覺得是比較自我的體現,不願意為對方退一步讓一步。既然我已經走出來,何來無奈。健身,旅行,學習,臭美,就足以讓我們每一個女性忙的焦頭爛額了,不是嗎?

而且現在我已經31歲了,有穩定的公務員工作,老公也是公務員,有一個特別可愛的2歲半的兒子,雖然說沒有初戀那麼激情四射,可婚姻和愛情不同,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經歷過了就知道,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才是真。

願每一位離婚後的女人,都能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什麼適合自己。

最後想說幾句,本來沒想在添加回答,就這樣吧,知乎只是個平台,生活還是要自己過。只是兒子最近很愛一本純漫畫,他肯定不懂具體什麼深刻的含義,但我自己也有反思。對這個問題有疑問的建議可以去看看,如圖。


我25歲結婚,29歲生日之前拿到了離婚證,期間父母在知道我多次遭受家暴後仍然要我為了孩子忍著將就過日子,原因是我當時沒有聽他們的勸嫁了一個學歷家庭背景都配不上我的人,農村出來的女孩子離婚名聲不好。婆家也以要離婚可以,但是不能帶走孩子,前夫鬧離婚斷斷續續鬧了一年,後來才知道他早在外面有了別的女人,可是卻舍不下每個月從我這裡可以騙到等同於他工資的錢,最後我不顧一切和他離婚,他父母露了原形,堅持讓他不要孩子。知道我要去拿離婚證,父母知道我鐵了心不會聽他們的就妥協了。至今我很少回去,一來和他們不知道如何相處,二來怕我回去給他們帶來困擾。離婚時父母放出狠話說我在外面過的再差也不會管我更不會幫我帶孩子,後來還是忍不住從老家給我送雞蛋和新鮮的肉蔬菜,寒暑假也主動過來接孩子回去老家,讓我安心上班!其實名聲是給別人聽的,日子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過的坦蕩,別人愛誰誰,關我屁事!


說起這個話題,我就想到一個很流行的觀點:女人年紀越大就越難嫁。

我和我導師2014年發表了一篇論文《中國城市地區婚配模式的性別差異》。當時做這個研究的初衷很簡單:
中國媒體用帶有歧視性的詞語——「剩女」——來形容27歲或以上受過高等教育的單身女性。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出現過類似情況。但後來研究證明:美國25歲以上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結婚率處於上升狀態,儘管能與她們匹配的男性數量減少了。

那麼,「剩女」現象在中國究竟是不是被媒體炒作出來的一個假象?
我們用了2003年至2008年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來研究中國城市地區2000年至2008年初次結婚的20至49歲夫妻以及20至49歲的未婚人群。發現:不管男人女人,年紀大了都不好結婚!

女人的初婚率比男人低嗎? 從上圖我們看到,答案是:NO!

總體而言,女性的初婚率高於男性。初婚率是人口學裡的一個指標,用初婚人數除以暴露在初婚風險下的人數。你可以理解為,初婚的發生率或者初婚的可能性。

上面一張圖展示了男性和女性的分年齡初婚率。男性、女性的初婚率都在25-29歲時達到頂峰。

從圖表中看到,過了29歲,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初婚率都在降低。可見,不只是女人,男人到了一定年紀,結婚率也會下降的!


學歷高低和結婚有什麼關係?
看這張圖:

在20-24歲組裡(藍色的柱子),男性初婚率隨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降低,說明受教育會推遲婚姻。


儘管30歲以下時初婚率較低,高學歷男性很快「迎頭趕上」:30至49歲的男性中(綠色的柱子),受過大專或大學本科教育的男性的初婚率遠高於低學歷男性。從整體的圖表可以看出,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過了30歲才進入結婚高峰期。


那麼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呢?


從圖表中能看出,女性和男性一樣,在20-24歲組裡,初婚率隨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降低,說明受教育會推遲婚姻。


對於女性而言,無論什麼學歷,她們的初婚率都在25-29歲時達到頂峰。她們如果30歲還沒結婚,之後的結婚率都會比25-29歲時低。同時,無論在什麼年齡段,高學歷女性的結婚率都落後於低學歷女性。

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處於30歲以下時,無論何種教育程度,女性的初婚率都高於男性;但是,一旦過了30歲,高中以下學歷男性的初婚率低於對應的女性,高中學歷的男性、女性的初婚率相當, 而大專和大學本科學歷的男性的初婚率分別是對應女性的2.6倍及3.7倍。這些結果顯示,高學歷可能與男性的婚姻推遲相聯繫,但對於女性而言,高學歷更可能與終身不婚的可能性正相關。

回到知乎這個歧視的問題上來:如果一位女性,30歲還沒有結婚,是不是意味著她一定要放低標準呢?

接著我們用對數線性模型分析中國城市地區的婚配模式,結果顯示:在中國,與自己教育程度相同、年齡相近的人結婚仍是主流。


若夫妻之間教育程度、年齡有差距: 男性更可能與比他們年齡小、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結婚;女性更可能與比她們年齡大、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結婚。結婚晚的男性更可能與比自己教育程度低的女性結婚,更不可能與教育程度相同的女性結婚。


女性對配偶的選擇,並沒有隨著她們的初婚年齡而變化。 綜合來看,30歲還沒結婚的高學歷女性確實比20多歲時結婚的高學歷女性面臨更低的結婚可能性。因為晚婚的高學歷男性更可能與低學歷女性結婚,而且與此同時,女性並沒有因為年齡變化而顯著地改變擇偶條件。

理論上,婚姻模式受個人因素和宏觀因素的雙重製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他們的擇偶偏好及自身條件,選擇什麼時候結婚,是否結婚,以及和誰結婚。但是,擇偶偏好以及自身條件的價值很大程度上被以下幾個結構性因素影響。


首先,在一個強調傳統性別分工(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裡:男性,尤其是超過30歲的男性,在挑選配偶時,並不看重女性的學歷,因為女性的高學歷往往與較強的事業心緊密聯繫,而與「賢妻良母」的角色相衝突。同時高學歷、高工資的女性不願意嫁給比自己經濟能力差的男性。


其次,「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一直在中國家庭根深蒂固。再加上中國家庭非常重視孩子的質量,而且社會將培養、教育孩子的重任過度強加在女性身上,從而加重了城市女性在家中的責任。


這時就出現了一個矛盾:經濟獨立的女性可能不會認為婚姻對她們很有益處,因為婚姻生活往往和她們的事業相衝突。高學歷女性在尋找配偶時,可能不願意犧牲自己的事業。相反,很多男性即使受過高等教育,性別意識仍然較為傳統(簡單說,讀過很多書,卻還是直男癌),他們可能更偏向娶一個教育程度比他們自己低的女性。


因為能與高學歷女性分享相似的性別意識的男性較少,所以高學歷女性可以選擇配偶的圈子也比較小,這造成了中國城市地區高學歷女性的「婚姻擠壓」問題。簡單說,男人多的是,但與高學歷女性三觀一致的男性相對稀少。

最後一個因素是來源於父母。儘管父母現在很少對他們孩子的婚姻施加絕對的控制,但他們仍然在孩子的婚姻決定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父母試圖保證孩子與「合適」的人約會、結婚。父母的影響是兩方面的。

一方面,他們從小就教育孩子家庭內部應該如何進行性別分工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配偶;


另一方面,父母通常會反對那些非典型婚姻,比如女方比男方年齡大、或者男方比女方的學歷低。


對父母而言,他們更希望兒子娶一個可以打理家庭的妻子,希望女兒可以嫁給一個有經濟實力的丈夫。考慮到緊密的代際關係,再加上大部分城市年輕男性、女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意見的影響作用可能很大。


在中國,男性娶比自己年輕、學歷低的女性,是一個廣泛接受的社會傳統。但是,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這一傳統已經改變了中國的婚姻市場。


對於高學歷女性而言,她們從具有傳統性別分工的婚姻中獲得的效用及回報日漸降低。因此,她們可能選擇推遲,甚至放棄結婚。這在中國或者其他地區並不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但是,在目前的中國城市地區,這些大齡、未婚的高學歷女性卻被歧視性地稱為「剩女」。這一稱謂忽略了女性選擇何時結婚或者與誰結婚的自主意願。她們很可能不是被「剩」下的,而是為了抵制中國婚姻中不平等的性別分工而做出的選擇。

更多關於婚姻家庭、性別研究的有趣觀點,歡迎關注公眾號 繆斯夫人 ID Ms-muses
繆斯夫人知乎專欄 繆斯夫人 - 知乎專欄


本人,女,戀愛7年,結婚3年,離婚,孩子歸我,工作穩定,有房,有存款。我來說說我的感受吧。剛離婚的時候,想的很簡單,一個人帶著孩子過唄。離婚了才發現,這個社會,真的對離婚女性充滿了惡意。不管你是出於什麼原因離婚的,總有那麼多人惡意的揣測,中傷。認為男人會犯錯,女人有很大的責任!!!Why?媽的,犯錯的男人都是智障?還需要整天背著抱著?除了會推卸責任,還能幹嘛?
離婚女人不僅承受來自周邊人的閑言碎語,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男人的惡意。我身邊也有這樣的男人,明明自己是已婚,還打著關心你的旗號靠近你,說喜歡你之類的話,沒事就來跟你套近乎,抱著離婚女人好上手,而且睡了也沒多大麻煩的心理。從心理上,就看不起離婚的女人。身體上,又想在你這佔便宜。
離婚的女人,想一個人生活,真的太難了,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個社會,對一個已經不幸,想重新開始生活的女人來說,怎麼就不能寬容一點。明明一個人活的很好,偏偏別人就覺得,你一個人生活很慘…


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我,畢竟那麼多人回答了。
27歲的單身女博士,還是性別研究專業,人稱女權婊(其實真的是偏見和刻板印象),會不會被歧視……
歧視會有,女博士一向被定義為第三類人。不是有這樣一個說法:大學女生是趙敏,碩士女生是周芷若,博士女生就是滅絕師太么。
當你千辛萬苦地考博,每天對著一堆看不完的書,望著招生簡章上唯一的一個名額,同時害怕碩士畢業時還找不到工作的時候,那種絕望一輩子都記得。何況那時,老爸腳傷了,家裡的生意由老媽一人支撐,瞬間感覺壓力非常大。當你在奮力往前沖,還發誓一年沒有考上,明年後年還要考的時候,你的親戚對你說:今年考不上別考了,女孩子的婚姻很重要。請問你的心裡會作何感想……
他們根本不明白,婚姻並不是一個女生的救命稻草,有自己熱愛的工作、想追求的學術夢想、有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並願意為之終身奮鬥的熱忱,遠比婚姻來得重要千百倍啊!
我所心寒的是,阻止你最多的,是和你同樣為女性的那些女人們:老姑(老媽的姑姑)、嬸嬸、姨媽、舅媽……還拚命勸我爸媽趕緊幫我找對象……幸好我爸媽開明啊,知道我最想做的事情並不是早早嫁人。
幸好,我考上了。
我並不是要反人類,憤世嫉俗,覺得婚姻是墳墓。只是想說,婚姻不是全部啊,時代畢竟不一樣了,給了我們更多選擇的空間,所以我們也可以不必按爸媽他們那一代人甚至是幾千年來女人的老路走了。
作為女博士,我更心寒的其實是,每當自己的同學得知我考上博士之後,第一反應是我畢業的時候都過了三十了,直接聯想我年老色衰的樣子;或者一問起我沒有男朋友,直接問我是不是要找個男博士……我想說,女人的容貌並不是全部啊,拿到博士學位,難道不是也活出了另一種人生嗎。每個階段的女人都有每個階段的美麗,一個三十歲女人的從容智慧難道比二十歲女生的容貌差?而且,並不是同樣學歷的人就一定要在一起啊,學歷、才華從來就與品德無關。一個人的品德實在比學歷重要太多。我所知道的伉儷,女博士和她的丈夫(本科生)真的是模範夫妻啊。
每天看書、寫詩、健身、學各種自己喜歡的東西,用女性更為溫柔的方式去幫助和關愛身邊的人,我過著這樣的生活,怡然而內心富足。
最後,性別研究專業的女博士給大家安利一本書:李小江《解讀女人》,深入淺出,願你們都有所體悟。
「別夢想輕鬆的生活,但快樂是存在的。需要我們去創造」。——李小江《解讀女人》。


我仍舊被教育「女人離了婚就不值錢了」,「結婚前跟人家同居了,婆家看不起」,「可別那麼大了再找對象,讓人家說嫁不出去」,……
我還能聽到「她老公不要她了」,「這麼大了還沒結婚,多少是有點問題吧」,「什麼眼光高啊,說白了就是沒人要」……

我曾經天真的以為,女人已經和男人一樣了,無論學歷,能力,工資,職務,我們什麼都不差,我們最終活成了「想嫁的男人的模樣」。

可我們仍舊受歧視,離了婚受歧視,不結婚受歧視。

但是
如果因為怕受歧視就委屈自己,那我們的下一輩還會因為這些受歧視。

我是個女人,我不因為我是個女人而限制自己去做任何合理合法的事。

我希望爺爺奶奶們省點心,不再干涉。
我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夠理解。
我希望弟弟妹妹們能夠支持。

我希望我們,能夠挺直了腰桿當個「人」。
我首先是個人,其次是爸媽的女兒,再次是別人家的兒媳婦。

我希望傳播知識和文化的人不再去宣揚任何歧視女性的言論。比如說教師,比如說媒體工作者。

我不是什麼女權主義者,我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一個女孩。我身邊很多女孩已經開始覺醒「離婚怎麼了,離了婚日子一樣能過好,沒準更好」,也尊重不結婚的人。這是我願意看到的事。

這也是未來的樣子:不因為我不結婚/離婚而感到羞愧。不因為別人不結婚/離婚而看不起她。


謝不邀。為什麼突然來答這道題呢?因為正好上周末,也就是所謂的」光棍節「的時候,我回了趟老家,寒暄得差不多了,話題又像以往一樣,被親戚們故作不經意地引到了「人生大事」上:

現在有沒有對象啊?

也該找啦……

你看那XX都結婚了!

你現在是不著急,再過兩年就不這麼想了。

到時候「好的」都被挑走了!

難道你想一輩子孤獨終老嗎?

我也像往常一樣,撐過了這場浩劫。在雙十一用買買買撫慰了我的心靈。

我理解他們的觀念,那個年代的人們更多的是「搭夥兒過日子」,人必須要在一起,才能生活下去,所以「有伴侶」被當做默認設置。

而單身,被認為只是「通向戀愛結婚」的一個過渡階段。甚至很多人,剛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來,就匆匆跑進了另一個家庭,根本沒有和自己相處過。

之前有個挺火的電影叫《單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聽起來是教大家如何在單身時和自己相處,但大部分劇情都是在講女主Alice與各種人約會、談戀愛的故事。

劇中Alice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是需要通過關係來定義自己是誰?」

的確,如果你稍微留意,就能發現無論是在影視劇還是我們的真實生活中,人們都是用身份關係來定義自己的,比如「我是xx的兒子,這是xx的同事,這是xx的男朋友」。

單身(single)也是一種身份,但單身從字面上好像意味著「不與任何人、任何事物建立聯結」,好像天然孤立。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單身者們是被邊緣化、被忽視的群體。那些單身者的故事,鮮有人講述。

這聽起來有點反直覺,單身狗明明是網路世界的高姿態者,情侶們秀個恩愛都膽顫心驚。

同時,數據也告訴我們,單身是正在崛起的趨勢。美國18歲以上的未婚者在2015年就已經達到45%,且在持續增長中。在日本,終生獨身的人口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10%。

但人數眾多,並不代表掌握更多話語權。單身,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及現在,都遭受著難以察覺的歧視。

《逃避可恥但是有用》

你遭遇過單身歧視嗎?

美國心理學學者 Bella DePaulo 發現,在生活中對單身人士的污名化、負面刻板印象以及行為層面的歧視非常常見,她將這種現象稱之為Singlism(單身歧視)

你是否曾發現/遭遇過以下這些普遍存在的、對於單身人士的誤讀?

「單身就是孤獨可憐的」「

我常聽別人說,單身的人幸福感低、沒人陪很孤獨很可憐。」

這些都源於人們對於單身的一個最大誤解:單身就是不與人接觸,孤獨一個人就是可憐的,而「找一個人一起生活」似乎能化解所有問題。

人家只是單身,又不是被關小黑屋了,怎麼可能不與人接觸嘛。而且與人接觸也可以有很多種類,他們也許可以從與家人、朋友、鄰居的的接觸中滿足社交需求。

戀愛、結婚也不是獲得幸福感的唯一來源,更不是解決一切的良藥,它無法保護人們免受孤獨感、抑鬱情緒、壓力的侵襲。

「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聯,人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聯。

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我們自身的孤獨,我們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獨的一面擋箭牌而已。」

-歐文亞隆

《九條命》

在大多數社會文化中,婚姻(或至少是穩定的戀愛關係)被設定為每個人人生中的標配。

人們覺得談戀愛、結婚、生孩子是「應該」的事情,大家都這樣,你和大家不一樣,那你就是不對!

尤其是過了一定年紀之後,社會環境就一下子對單身人士變得苛刻起來。

生活中常能觀察到,詢問一個女性的情感狀態,她在回答說自己還單身的時候,往往會不好意思。

這些猶豫,透露出的是女性普遍對自己單身狀態的認知:她們認為這是一件有必要向他人解釋的事情

如果不解釋,就會被默認為處於長期孤獨、沮喪,且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才導致喪失獲得幸福機會。

一個女性在職場上很成功,經濟獨立、擁有良好的社會地位和生活,但可能會被說:「那有什麼用,還不是嫁不掉。」

在這些的背後,是對於浪漫關係重要性的過分強調。大量的學術研究,以及被這些研究所支持而形成的社會認知和文化也同樣透露了:我們對婚姻和伴侶過度推崇(matrimania)。

一個人不代表無依無靠,也有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孤獨終老。

《逃避可恥但是有用》

「我很享受單身」被認為是自我安慰

當單身的人說自己一個人過得挺好的時候,大家本能上是不太信的,覺得這只是單身患者的自我安慰、是不得已的苦中作樂,並且還會投來「別嘴硬了,我們懂的,單身怎麼會幸福呢」的同情目光。

對於單身的人,周圍的人可能還會有一些惡意的揣測,比如「這男孩兒該不是不行吧」,「這女生是不是不喜歡男生啊,那女朋友也沒見她找啊」。

人們會認為選擇單身的人,是因為ta受自身或外界條件所限,才沒能擁有親密關係,所有的理由都只是嘴硬罷了。

其實到了現在這個時代,選擇戀愛結婚還是選擇單身應該像所有那些喜好的差異一樣被包容。

就像是你喜歡咸豆腐腦,我喜歡甜豆腐腦,誰錯了?沒人錯,只是口味的不一樣。

「既然有人喜歡一家人在一起,就也有人喜歡獨自生活。」

《最完美的離婚》

很多人害怕單身,是因為害怕所謂單身可能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孤獨寂寞、沒人照顧、缺乏社交而導致的性格孤僻等等。

對單身的恐懼會切實影響我們的行為和選擇,比如嘴上「講究」,行為上「將就」,擇偶的標準更低,把更多數量的人作為潛在發展對象(Spielmann et al., 2013);

同時,也可能寧願在一段惡性的戀愛關係中受苦,也更不願意結束它,再次回到單身的狀態。

而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因為羞恥感:不願公開承認自己是單身、到一定年紀卻還沒有戀愛經歷就被人恥笑、害怕被同情……

這種羞恥感所引發的焦慮驅動著人們去掩蓋自己是單身,也妨礙著人們去真正體驗這種狀態。

但如果你想要擁有一段令人滿意的親密關係,首先要滿意自己的單身狀態。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

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孤獨六講》

《最後的朋友》

為什麼單身的人就被認為是不好的呢,

單身就是單身,沒什麼不好的啊。

你想要戀愛結婚,那就去戀愛結婚,

如果你喜歡單身,那就單身。

這是你應有的自由,

願我們都能成為自由的人。


匿名,我表姐也在知乎。

強答,太難了太難了,歧視太多了!這個世界就是對女人不公平!
我表姐70年代中期人士,從小成績優異乖乖女一枚一路讀到重點大學研究生畢業,長相酷似劉若英唱歌酷似許茹芸氣質溫文爾雅,畢業後在上海某國家部級直屬高校工作,各方面條件都不錯。

從畢業開始就被催婚,各種催。理由都是年齡大了不好找男人。然後工作還沒一年稀里糊塗就去被同事介紹去相親,稀里糊塗就被相親對象逼婚,稀里糊塗就在認識半年後和那個人結婚了。

好吧,到這裡為止,我都認為我表姐也要被打50大板。畢竟太年輕太無知在象牙塔待久了,沒有考慮清楚就嫁了。那男人當然各方面都不錯,上海本地人有房有車是高管。

新婚蜜月期才同房,發現男人那方面不行,只能堅持一分鐘不到。我表姐忍了。
蜜月回來後,發現男人在外有長期交往女人( 這女人在我姐之前就長期保持關係,是該男人下屬),我姐忍了。
後來發現這男人心理BT,我姐出差他每晚12點準時給我姐打電話,各種語言侮辱,我姐也忍了。
再後來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發現該男人居然住過精神病院!再去逼問公婆,才得知這個男人精神不穩定已經有幾年了,中間斷斷續續住過院,吃過葯(不舉就是藥物導致)。公婆苦苦哀求,說兒子受不了刺激,一刺激還得去住院,要求我姐繼續忍下去。

這不可能再忍了。
我姐堅決要求離婚,彼時離結婚不到三個月。
離婚種種艱辛。先是我姐媽媽以死反抗不準離婚,理由是離婚的女人掉價。
再是該男人在鄰居那裡散播謠言,說我姐離婚是因為有外遇,理由是我姐結婚後就老出差,為什麼出差?肯定因為在外有男人啊---神邏輯。
再然後該男人趁我姐上班,把我姐身份證護照等任何有關文件全部藏起來了,各種耍無賴。

經過了幾個月的撕逼,我姐終於凈身出戶。中間種種艱辛不表。
我姐火速從文藝青年成長成一個職業女性。然後埋頭事業與讀書,不但連年評為優秀員工而且考取了她那個專業的博士生。是某個全國排名前十的某個高校而非她工作的地方,所以是實力考取。

終於要寫到重點了。

於是,我姐當時的條件是,離異無孩有小房一套,工作好學歷高,長相中上性格溫順。28歲。

然後,自從她離婚了,別人給她介紹的都是什麼人啊!

有離婚多年有娃但工作不穩定的。
有中專學歷沒工作在外混的社會青年。
有年齡大她一輪以上各方面完全沒有符合度的。
甚至有港澳台海外同胞說住一起就行了,不用領證。

以上種種對象,居然都覺得和我姐相親是一種遷就,換句話,是我姐高攀了他們!

為什麼?因為我姐離過婚。
離過婚的女人不值一提!
一個女人只要離婚了,無論原因是什麼,女人就跌價了。

後來我姐總算落得一個好歸宿。一個無論長相,學歷都遠遜色我姐的男人。實事求是地說,我姐夫的人品超好,我姐算是苦盡甘來。在我看來,算是很搭配的兩個人。

可是,我家親戚怎麼評價的?說,哎呀,運氣真好,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居然能找到一個沒結過婚的男人。
我姐夫雙親至今不知道我姐短暫婚史。

以上種種,為我十年來目睹之怪象。

這個社會,對離婚女,太不寬容了。


肯定有,之前問過一個離異的同事,人挺不錯,覺得她應該有個好歸宿,問她真的覺得一個人挺好的嗎,幹嘛不再找,她說,單身什麼都好,只有一點不好——就是別人覺得你過的不好。確實很有道理


我今年33歲,離婚六年,有兩個女寶寶,一個11,一個6歲。之前都和我在一起生活,現在一個和爸爸一個和我。
我非常努力工作,認真生活,有房有車,跑步游泳,夏天越野,冬天滑雪。有能力把自己和寶寶照顧的很好。
我也有很憂桑的時候,但那又怎麼樣呢?錢是我最大的安全感。
誰愛歧視就盡情歧視吧。
貼一張在沙漠的照片。
———————————


照片貼的好坎坷……


會啊!

以前被人說變態、自私的時候,我還會囧,現在我會直接笑呵呵問回去:"對啊我就是變態,就是自私,你怎麼才發現啊?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哦!" 這句堪稱消音器。

當歐巴桑們告訴我"差不多就行了"的時候我會笑呵呵問回去:"差多少算不多啊?"這句也堪稱消音器。

曾經被很多人說我對不起父母,終於有一天我拿一位大兄弟開了刀,狠狠地質問他,"你tm讀書時就靠花錢托關係進學校,工作靠花錢托關係才有地方要你,房子靠啃老,咱倆到底誰對不起父母?你父母為你操的心可比我父母為我操的心多太多了!" 經過本次殺雞給猴看,世界清凈了很多(本人從小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所以在這方面駁他們綽綽有餘。如果有歐巴桑輩的敢說我對不起父母,我一句"先管好你家不爭氣的孩子吧"能把他們噎昏過去。)

只要自己不歧視自己,其他的就都是紙老虎了啊!

打理好自己的學業、工作和生活,就能自帶消音器效果了啊!

還有,真的有太多太多"歧視"你的人,"歧視"是假的啊!!真實情況是,他們對你羨慕嫉妒恨太久,這麼多年終於發現了你的"弱項"所以才拿來做文章啊!

大年初一更新。

剛剛在電話中被奶奶級的長輩教訓很久,中心思想就是逼婚,翻來覆去就一句話:「反正等你老了要是沒有兒女伺候,我看你怎麼過!!」

忽然感覺在我大天朝做兒女也挺悲哀的,父母生娃的終極目的可能不是愛,而是給自己弄個接盤俠出來。


女,30歲,前夫婚內出軌,不肯離婚,拖了一年多才斷乾淨,離婚2年半。目前公務員,房車各一,自己出了小部分,父母出大頭,公積金一部分。

離婚之後換了工作,與前單位的所有同事都斷了往來。新單位少數人知道我結婚了,但是從沒見過真人,不知情的人以為我大齡未婚,每次都是調侃的說,怎麼還不結婚,你對象呢?

離婚之後,消沉過一段時間,父母託人介紹,按他們的話講,是豁出去一張老臉。

介紹來的對象如下:1,離異男,32歲,中學老師,副業炒股,前妻跟前男友舊情復燃離了。相親的時候三句話不離股票,一直說自己想辭職專職炒股。2,離異男,33歲,鄉鎮幹部,每天工作12個小時,前妻據說是les,結婚幾年沒有性生活,不給生孩子,兩方和平離婚。3,未婚男,28歲,無房無車無工作,想入贅……諸如此類。

都說,想看清自己在別人眼裡是什麼檔次,看別人給你介紹的相親對象就知道了。

父母中意2號鄉鎮幹部,說他老實,接觸快一年,無感,每次提到說,不想跟不喜歡的人這麼過,都會跟父母吵架,然後妥協,繼續試探交往,一年了,只牽過手,不敢看他臉,靠近都會反射性起雞皮疙瘩……

去年想充電,去一個陌生城市讀周末班,完全沒有一個認識的人的感覺真的很輕鬆。期間遇見一個跟我同歲的男的,外地的,喜歡,合得來,但是,不敢跟他講我的過去,一開這個口,估計就結束了。他問我能不能跟他一起去他的城市,也不敢回答。

離異,你的至親,甚至你自己,都覺得你這輩子就這樣了,這個才是最悲哀的。

4.29
今天晚上,媽媽找我談話,叫我面對現實,認清自己,不要再做夢了,該從夢裡醒來了。


6.22
過來更新一下現況,這個月跟那個交往幾個月的周末班同學分手了,他從5月底開始逐漸冷淡了我一個月,然後在我問他為什麼的時候,說他不想異地,已經決定分手了。然後就是沒有任何解釋的不回應,在經過幾天考慮之後,決定給這段感情一個結局,跟他坦白了我的過去。希望他是那個能夠包容我的過去,相信我的未來的人,如果他是那個人,我願意不顧一切的跟他走。然後他回我一句,我想在這個問題,哪怕我不回復你,你也應該知道結局吧。
然後就是全面的拉黑我。從提到分手到最後,連一次正經談話也沒有,見面也沒有。


感謝各位給我鼓勵的人。
目前還在自我療傷期。明知道不可能,卻又把真心用在一個不可能的人身上了。


有啊。
這個社會還會歧視殘疾人。
這個社會還會歧視河南人。
這個社會還會歧視同性戀。
這個社會還會歧視身高、年齡、戶籍、乙肝……

明明有些人更應該被關懷,比如殘疾人、孤兒。
明明有些人只是被貼標籤,比如河南人、香港人、溫州人。
明明有些現象只不過是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的某一正常的「相」,比如同性戀、丁克…

人是群居動物,善於自我歸類,喜歡呼朋喚友、結黨營私。有了一個個族群,就有了相互比較,這是提升自己內心自尊,增強自我歸類自我價值的最方便的形式。「你看他們是傻逼,我們不是,我們是聰明的人,我們體現了人類的意義。」這大概是人性中最自然最深層的惡吧。

人類也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摸索出了一艘稱之為「社會認同感」的旗艦。你是另類?你是異端?不好意思,這艘旗艦容不下你,要歧視你,把你踹下去。
想起蔡康永在奇葩說節目中,痛哭流涕的那段話。現在找不到那一集了。這就是體現了一種歧視。
馬東那句話特別好「人往往忘了自己在一條河上,而只記得自己在一條船上。」

——————分割線——————
說回歧視大齡剩女的問題。
我們有太多的歧視無法從根源上消除。就像歧視殘疾人都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仍然無法避免。

社會這條河上,可以有無數條船,這一沒違法,二沒傷風敗俗。大齡男青年女青年自己拉起一條船有什麼不可以。
這艘船大了,自然歧視的聲音也就小了。甚至根本不在意那所謂的歧視。

再者,心裡多裝一些有用的東西,也就不怕歧視帶來的恐嚇了。


不要問的就好像沒人歧視離婚男性和大齡單身男青年一樣


推薦閱讀:

TAG:婚戀 | 歧視 | 獨身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