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原作漫畫的畫工粗糙、敘事凌亂,為什麼成為明星作品?
我先說我的結論:《進擊的巨人》的成功是源於它的設定、劇情和作者的講故事功底。
以下回答涉及到嚴重的劇透,雖然我會盡量透得很少,但也請動畫觀眾謹慎觀看。
===================================================
*圖片來源:cha研
這個短篇的在線觀看,我個人覺得這個短篇劇情還是很不錯的,可以看到日後的大量雛形:
http://www.dmzj.com/jingjidejuren/23379.shtml
距離第一次投稿已經過去了八年。2013年4月,在《別刊少年magazine》連載了四年之久的《進擊的巨人》動畫化,同時漫畫銷量已經上升到奇蹟般的位置,在10卷單行本的情況下,每卷平均銷量已經達到195萬本(2013年5月數據),馬上就邁入卷均200萬的殿堂俱樂部。卷均200萬是什麼水平呢?日本歷史上共有15部漫畫達到卷均200萬的水平,巨人是馬上到來的第16部,和龍珠,海賊王,灌籃高手,touch這些大頭排在了同一條線上,而且——他只用了10卷就完成了這個成績;在動畫方面,截至上周,巨人的碟片第一卷已累計銷售7萬枚,第二卷初動4.3萬枚,只要目前壁外調查章保持良好作畫,超越日本動畫銷量「神作之壁」《化物語》(卷均10萬枚)——也不是不可能,到時巨人的動畫銷量就成為一人之下(《EVA》卷均17萬)萬人之上的作品,而且這個位置是一部少年漫畫來擔當,確實是前無古人的,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明星作品。
雖然動畫化給宣傳幫了很大的忙,但這樣的成績絕不是一兩個月就能輕易獲得的。到底日本的讀者和觀眾們,是因為什麼原因去為這麼一本畫風草稿,人物辨識度極低的漫畫去前仆後繼地埋單?
毫無疑問是它的設定和故事。
《進擊的巨人》的設定有兩個與生俱來的優點——「巨人」和」立體機動「。龐然大物更容易傳遞力量的差距,同樣是被一個無腦生物殺掉,被巨人用手掰成兩截帶來的恐懼感就遠遠比喪屍咬死要強,漫畫渲染出來的絕望感多半要歸功於這些弱智巨人——因為他們每一隻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捏成肉醬;而空中飛翔的裝置使作者更容易將戰鬥場面畫得流暢而爽快,在巨樹森林裡的各種馬匹奔跑和空中飛翔的分鏡真是讓人記憶難忘。無論後面漫畫的劇情變得怎麼樣,只要這兩個設定仍然大行其道,那麼作品天生的優勢就會依然存在。
然後是劇情。巨人的漫畫少有的是完成度高得出奇的作品。所謂的完成度,就是諫山創在畫第一話第一筆的時候,就已經把整個故事框架想得非常完整了,哪裡放伏筆,誰是內奸,巨人之謎,甚至我等會要說到的一個高次元的謎,通通都已經包含在我們看過的劇情當中。而且整個大故事起承轉合相當明顯(日本人說的話就是序、破、急了),每個篇章有其自有的氣氛,看起來就像一場話劇的不同幕:
【王道、殘酷、犧牲與戰爭】特洛斯特防禦戰之章 漫畫1-18話+番外1 (共19話)= 1-4卷 = 動畫 1- 13集
【諜戰、懸疑、猜疑與鬥智】壁外調查章 漫畫 19- 34話 + 番外2 (共17話) = 5-8卷 = 動畫 14 集至今
【衝突、矛盾、迷惘與衝破】「破壁」之章 35話 - 48話 (連載中目前有14話),大概也會是 20話不到的樣子,估計=9-12卷
估計再來個最終幕大約30-40話,巨人就會在100話內完結。全劇看起來一氣呵成,連著看的話無比爽快,優秀的漫畫就應該是這樣——讓人按耐不住想馬上翻到下一頁——巨人做得甚至比主打懸疑的推理漫畫還好。
在這個網路時代,連載作品的人氣來源於討論熱度。進擊的巨人有著無數的可以討論的伏筆和線索:為什麼」高鎧女「三名巨人沒有皮膚、肌肉外露,而艾倫和普通巨人一樣有皮膚?為什麼明明艾倫的爸爸已經失蹤,但艾倫老家的鑰匙卻在他的脖子上?動畫第二集艾倫接過三笠給他吃的麵包,此時手上有個特寫,上面詭異的傷痕意味著什麼?在堵洞作戰中馬可因為不明原因死掉,屍體的身上為什麼沒有立體機動裝置?為什麼三笠一共在數次次奇怪的場合出現頭痛現象,而動畫又為什麼把這些劇情都刪掉?諫山創努力營造出一種氣氛——這些伏筆我都有意地放給你們看,意味著這些謎題的謎底最後會全部連起來,因為我一早就想好了為什麼。正是這种放包袱和抖包袱的技術,令漫畫雖然是月刊,但卻一直在粉絲中留下熱烈的討論。對於已經看過漫畫的讀者來看,動畫是可以從頭觀看而不覺得乏味的,那是因為有大量的細節的和劇情必須要第二次看才恍然大悟,和初次觀看感覺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讚歎諫山創放包袱的技巧吧。
作者在安排故事的敘述方式上也是花過心思的。看過漫畫的同學應該會知道,第一章「特洛斯特防禦戰之章」的敘述順序和動畫版的敘述順序是不同的。原著的順序是「①845年超大型第一次踢門,瑪利亞之牆被毀→②850年超大型第二次踢門,特洛斯特攻防戰→③847年主角們加入104期訓練兵團」,而動畫的順序是「①→③→②」,按照時間發生的順序來敘述。為什麼原著要採用回憶插敘的方法來敘述軍營訓練的內容,那就要從進擊的巨人漫畫的連載狀況開始說起。
《別刊少年magazine》是一本月刊,那就意味著連載在上面的漫畫是一個月才一話,一年才12話。就算一話大約有50頁,加起來一個月的內容還是比周刊漫畫四個星期的要少。月刊的好處是對於作家的趕稿要求、助手數量要求會降低,但劣勢就是——相鄰兩話相隔太遠了。
回到巨人劇情的編排上,假如按照時間順序來描述,那麼意味著在漫畫剛開始連載的幾個月內,觀眾們都要長期忍受沉悶的「練級戲」。但是通過改變順序,從艾倫躊躇滿志昂首挺胸到第一卷末尾艾倫小隊全體被吃這段劇情就讓人掉足下巴,把絕望的氣氛推到最高點。
同樣的劇情編排也發生在壁外調查篇。在巨樹之森內,女巨人緊追利威爾班不放,這時艾倫萌生變身巨人與其戰鬥的念頭。劇情突然閃回到回憶當中,詳細描述了艾倫和利威爾班建立信任的一場戲。加上最後佩特拉的一個蒙太奇鏡頭,配上激昂的音樂,人類的希望彷彿就在眼前——偏偏翻到下一話,正是艾倫對隊員們的信任,讓他們全部慘死。走投無路的絕望感再次撲面而來。
但是,假如僅僅是上述這樣子,《進擊的巨人》還不至於像它現在這麼火,他的劇情看起來說到頭不過是一個用殘酷包裝過的王道少年漫畫。無數的人有一個故事的好點子,但只有很少的人能把這個點子說成一個精彩的故事。作為一部帶有懸疑成分的少年漫畫,埋好一個伏筆對提高閱讀體驗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我想通過詳細描述作者為一個伏筆所花的心思來好好地向大家傳遞這一點。
從這裡開始帖子將會涉及漫畫後期內容,請動畫觀眾謹慎觀看。雖然如此,我仍然會盡量去探討作者的伏筆而不把精力放在已有的漫畫內容上。
=====================劇透注意====================
關於本作品最大謎題的放出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動畫的第一集片頭曲播放完之後的那一分鐘劇情(也就是漫畫第一話的第15-20頁),我們從這裡開始說起。
首先是題目:
《致兩千年後的你》。相信我,就算你把漫畫追到了最新話,你也完全不知道這個第一集題目說的究竟是什麼,和作品的劇情完全沒有關係。假如你覺得困惑,那麼接下來的鏡頭會馬上給你一點提示,這些鏡頭是關於少年艾倫的一個夢。
《致兩千年後的你》。相信我,就算你把漫畫追到了最新話,你也完全不知道這個第一集題目說的究竟是什麼,和作品的劇情完全沒有關係。假如你覺得困惑,那麼接下來的鏡頭會馬上給你一點提示,這些鏡頭是關於少年艾倫的一個夢。這些......都是些什麼鬼鏡頭啊!假如你把漫畫追到最新話再回來看這一段夢,你也會依然滿頭大汗莫名其妙。特別是那一堆娃娃和那一件軍服讓人相當在意,最重要的是,為啥艾倫會夢到他媽媽被吃的一幕啊。
這段詭異的夢其實是動畫原創的,漫畫原著並沒有。漫畫對夢的描寫只有一個鏡頭:三笠對艾倫告別,並說一路小心。
但與之相反,漫畫卻在這個位置有一個突兀的描寫,而這個描寫被動畫刪掉了——艾倫醒來後的第一句話是:三笠你的頭髮怎麼長了。
無獨有偶,在第四卷中間,就是讓對三笠第一次表示愛意的時候,又再次出現了一次很突兀的對於三笠頭髮長度的描寫(這一段動畫並沒有刪)。
重新回到第一集的開頭部分。完全在夢中醒來的艾倫,開始莫名其妙地哭起來。
重新回到第一集的開頭部分。完全在夢中醒來的艾倫,開始莫名其妙地哭起來。到此為止,在往後的劇情中(包括到漫畫最新話),都再也沒有出現好像第一集開頭幾分鐘這樣詭異的劇情了。再回頭看這裡的時候,這一分鐘暗含的信息量彷彿直接指向這部作品的最核心之謎。這段劇情的奇怪之處在於,它彷彿充滿很突兀的伏筆暗示,而且這些伏筆指向的謎底看起來並不是漫畫的主要謎題巨人之謎——
巨人其實是一部輪迴系作品啊!
曾經有人說,在寫短篇小說的時候,把謎題的答案寫在第一句話出乎意料地有效果——因為通常讀者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並沒有進入狀態,你獲得的信息量是這麼的少,根本不可能在那個地方開始就意識到問題所在。
巨人的開篇有非常濃烈的輪迴系作品味道(即使原著漫畫並沒有艾倫媽媽被吃的鏡頭),他和《魔法少女小圓》的開頭基本上長得一模一樣。那麼究竟輪迴者是誰呢?「給兩千年後的你」這句話的主語和「你」又指的分別是誰呢?當你帶著這個問題再去看一次劇情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一個角色,她的人物設定和古手梨花、我妻由乃、曉美焰極其相似——強烈的感情表現,不顧一切的拋棄現世感,和執著的行動力。
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三笠阿克曼。
假如讓三笠作為輪迴者作為前提重看漫畫的話,感覺就有很多細節多多少少帶點味道了:奇特的東洋人血統(害死了自己父母)、莫名其妙的頭痛、特洛斯特攻防戰中艾倫第二次變巨人時為什麼首先給了三笠一拳等。-----------------------------------------------------------------------
9月6日插入一個大家很喜歡提到的細節。就是艾倫媽媽剛被吃掉,漢尼斯叔叔哭著說「我沒有對抗巨人是因為沒有勇氣啊」的時候,三笠有個貌似頭痛捂著頭的動作,然後自言自語地說:「又是這樣么...」,這一段台詞穿越者的感覺很濃。
-----------------------------------------------------------------------
然後是謎題放出的第二部分。這是一個大大方方擺在很顯眼的位置的無法讓人不在意的描寫點,那就是漫畫單行本的封面。這些封面上有大量正篇沒有的劇情,描述的是另外一個世界(或者應該說是上一個世界)的故事。我們來看看:
最初的分歧出在第六卷。正篇中阿爾敏是在所在班成員全體喪生下獨自面對女巨人的,女巨人踩地導致阿爾敏翻馬,弄傷前額。這裡不僅馬不在,而且讓和萊納都在,而且看起來受傷的不像前額。
最初的分歧出在第六卷。正篇中阿爾敏是在所在班成員全體喪生下獨自面對女巨人的,女巨人踩地導致阿爾敏翻馬,弄傷前額。這裡不僅馬不在,而且讓和萊納都在,而且看起來受傷的不像前額。
第七卷封面。巨人化後的艾倫和利威爾班一起與女巨人戰鬥。看過動畫最新集的同學可以知道,正正是因為艾倫相信同伴沒有參與戰鬥才導致利威爾班全體犧牲。封面所畫的場景不可能出現在劇情當中。
第七卷封面。巨人化後的艾倫和利威爾班一起與女巨人戰鬥。看過動畫最新集的同學可以知道,正正是因為艾倫相信同伴沒有參與戰鬥才導致利威爾班全體犧牲。封面所畫的場景不可能出現在劇情當中。
第八卷封面,巨人化的艾倫在城中和女巨人戰鬥。本應出現在這裡的阿爾敏並沒有出現在鏡頭中。我猜想阿爾敏在第六卷封面處已死亡。
第八卷封面,巨人化的艾倫在城中和女巨人戰鬥。本應出現在這裡的阿爾敏並沒有出現在鏡頭中。我猜想阿爾敏在第六卷封面處已死亡。
第九卷封面。看過漫畫的就知道,艾倫、三笠並沒有遇見過猿之巨人,更別提艾倫巨人化和其戰鬥了,而且這裡阿爾敏也沒有在場。這裡的劇情和正篇分岔相當嚴重。
第十卷封面。第二次艾倫奪取戰的主要人物們。應該在場的阿爾敏依然沒有出現在封面當中。
第十卷封面。第二次艾倫奪取戰的主要人物們。應該在場的阿爾敏依然沒有出現在封面當中。
斗膽作出猜想,按照輪迴系故事發展的尿性,單行本封面裡的世界最後多半是走進了bad end,而且bad end結局最重要的分歧點就是阿爾敏究竟有沒有死。在正篇故事中,阿爾敏沒死是因為女巨人的真身對其手軟,而手軟的原因是因為104班訓練兵的時候培養出來的感情。所以本質上,世界線重要的分歧點應該在訓練兵時期的生活,有沒有好好和別人打好關係(這真的不是在打galgame嗎!)
--------------------------------------
9月5日插入樓下評論@楊米婭 所說,雖然思路很天馬行空,但我覺得挺有道理的。分歧點可以繼續細化到「艾倫的立體機動訓練裝置有沒有發生故障」這裡。因為正是艾倫第一次訓練出醜,才導致後面的受打擊、四處求助、和大家打成一片這樣的劇情,並獲得「那個急著送死的混蛋」這樣的花名,不然的話很可能他就會一直只和三笠和阿爾敏在一起了。裝置毫無疑問是三笠破壞的,原著和動畫均有提到「訓練裝置一直都有維護沒理由壞的啊」這樣的疑點。雖然我覺得三笠想得沒這麼遠,她只是不想艾倫加入調查兵團而已。
---------------------------------------
1、某個地方正在噴血和沐浴在血海中的阿爾敏。這段場景讓人想起了單行本第六卷中的「阿爾敏之死」。
2、眼鏡中彈的韓吉分隊長。眾所周知巨人的世界裡主要戰鬥武器是劍刃,貌似只有憲兵團和王族會有槍?證明韓吉中彈的地方是城內?
3、歌曲高潮時,在巨樹之森一同使用立體機動的利威爾兵長和利威爾班成員,還有歌曲高潮過後韓吉分隊長滿嘴是血的一個咬手鏡頭。這裡就不截圖了,和第七卷封面的分歧一樣,在正篇當中,利威爾兵長並沒有和他的成員一起使用立體機動的劇情,韓吉的劇情就更不用說了。
巨人的動畫製作雖然有時候會掉鏈子,但我相信這些細節都是經過諫山創同意才放上去的。事實上關於第二集艾倫接過麵包的手上的特殊傷痕、特洛斯特攻防戰中馬可死前的一段劇情、還有新片尾曲中牆上畫的戰爭塗鴉,這些都是漫畫沒有的,而且是對劇情之謎至關重要的細節。
=============================================================
其實為了諫山創一個伏筆就寫了這麼多,也只是想對巨人隱含劇情量和諫山創沉得住氣的埋伏筆胸襟出盡全力地贊一個而已。其實總的來說不管上面寫的這麼多,起碼在中國大陸範圍內,這部漫畫有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死的人多啊!就憑這個殘酷的亮點就足以給那些被jump系小強作品寵慣的讀者的心臟狠狠送上一拳。本文刊登在了《二次元狂熱》進擊的巨人增刊《進擊調查團》上(參考:如何評價國內ACG研究向雜誌《二次元狂熱》? - Macro kuo 的回答)。下文是將雜誌刊登版本的文章經修改而成。
動畫考察25 進擊的巨人:從有意識和無意識到村上春樹的「高牆」和「卵」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
恐怖的巨人設定,粗糙的畫風和彆扭的漫畫分格,殘暴灰暗的吞食鏡頭,不知名新人作家的出道月刊漫畫……在所有這些一定程度限定了讀者群的要素影響下,2009年開始連載的《進擊的巨人》進入2013年後,一舉實現了動畫化和包括周邊書籍在內的漫畫總銷量破3000萬的兩大壯舉(2015年已突破5000萬部),並且通過喜聞樂見又便於傳播的動畫形式,將其風潮帶出了日本這個加拉帕戈斯化*的、彷彿與世隔絕的「牆內」,與故事中的調查兵團一起衝到了「牆外」的世界,立刻成為了各國日本動漫愛好者們的焦點話題。而作為第一部以動畫影像形式登場紅白歌合戰的深夜檔動畫的原作,這部作品「巨人化」之謎,還亟待揭曉。
*註:加拉帕戈斯化(ガラパゴス化、Galapagosization)是日本的商業用語,指在孤立的環境(日本市場)下,獨自進行「最適化」,而喪失和區域外地區的互換性,面對來自外部(外國)適應性(汎用性)和生存能力(低價格)高的品種(製品?技術),最終陷入被淘汰的危險,以進化論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生態系作為警語。也稱作加拉帕戈斯綜合症、加拉帕戈斯現象(Galápagos Syndrome)。日本的手機產業是代表例。
超越密室的「再讀」可能性
作品故事講述了:被巨人吞食了母親的主人公由於在巨人到來前的和平時所感受到的對於牆外世界的憧憬和失蹤的父親所留下的迷霧重重的話語,為了復仇與巨人作戰而志願加入探索牆外世界的調查兵團,和青梅竹馬的少年少女等新兵夥伴們一起被捲入絕望般的戰鬥中。在這一過程中,自己也不明其然地獲得了「巨人」化的方法——故事就圍繞這樣的主人公展開了。然而到了中盤,隨著在「主人公之外也存在其他人能成為巨人」的這一秘密被揭開,讀者們對於作品的視線就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人類里潛伏著可以成為巨人的人」這一事實的暴露在漫畫連載當時也可以說是掀起了一陣波瀾。然而「身邊有敵人混入」的這個故事展開本身卻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秘密揭開後重新去讀過去的篇章,並在事後發現印證秘密的細節(也就是所謂伏線)」的這種讀者行為本身,也是解謎類故事的常用之道,並非是《進擊的巨人》所特有的特徵。
儘管如此,《進擊的巨人》之所以可以帶來如此強烈的衝擊力,其原因就在於——這一事實的暴露所提示出的「潛伏者」的存在將故事當初交待給讀者的(或者說使讀者想當然的接受了的)「人類對巨人」的這一對立構圖一下子就改寫成了「『牆內的人類』對『牆外的人類』」的對立構圖了——的這一點上。
這一改寫與其說是通過解謎真相大白,不如說是促使讀者心中產生了諸如「牆外的人類到底是誰」、「牆內身邊的人中間還存在別的潛伏者么」、「巨人到底只是生物的一種形態,還是說單純只是一種交通工具,或者說同時存在這兩種種類的巨人」之類的無數全新謎團。於是,通過故事中這一秘密的暴露而注意到至此的伏線存在的讀者們,就很難不去想像對於這些無數的新謎團的解答的伏線也一定是被事先安置到了作品裡的某個地方。甚至說不定,對於至今還未描繪出來的解答某個謎團的伏線也一定已經被安置到了某個場景里……可以說,《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就是這樣讓其讀者陷入了無盡的假設和考察的輪迴之中而難以自拔。
就好像魔方為了湊成一個面轉一次就會立刻影響到其他面一樣,在至今的展開中本不應該出現所謂伏線的地方,就會有可能通過改寫敘事的前提條件而成為新的伏線。也好像曾經的法國前衛作家米歇爾·布托爾將時刻改變相互關係的故事配置比作「運動體」的構想一般,《進擊的巨人》作為可變的故事內容,也是不斷地在演變運動著的。雖說至本文截稿之時,故事還沒有任何確定性的表現存在,然而在故事裡時不時出現的疑似伏線的描寫中,甚至存在讓人聯想到超越目前故事現狀所能預見的作品構造、伴隨時空跳躍的劇情展開的可能性的描寫。如果這種對於作品世界觀整體的改創也是有可能的話,那麼可以說,這部作品幾乎所有細節都有可能被設置成為多層伏線似的「擁有套層結構的俄羅斯套娃」般的存在了。
當然也可以換個說法。和解謎類故事裡常見的「密室」和「孤島」等一樣,在「牆」的設定里擁有密閉空間構造的《進擊的巨人》,同時又通過「巨人」這個來歷不明的敵人,事先預告出了密閉空間外部的存在。密閉空間的謎、密閉空間外部的存在——兩者就這樣保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使讀者欲罷不能。而這就形成了這部作品的最大特徵。
和EVA不同的解謎
回想起來,1995年開始播映的《EVA》(參考如何評價《福音戰士新劇場版:Q》? - Macrokuo 的回答)之所以能夠使其人氣持續至今的一個很大的要素,就是因為有「使徒到底是什麼」、「主人公們是為什麼、又是在和誰戰鬥呢」等的「謎」存在。正好當時也是標榜可以連接互聯網的Windows 95發售之際,由於媒體和內容的消費構造變成了雙向性的存在,變得誰都可以在網際網路這個公共場所發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見。在變化中反而在構造上必然使「流通的語言由公共的轉化為私密的、複雜的轉化成單純的」的這個轉化期里,《EVA》之所以沒有單純以「喜歡或是討厭」、「愉悅或是憤怒」的這種二分法被消費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總是會在作品中出現不論大家怎樣費盡口舌談論都無法導出一個「結論」的、大大的「謎」。
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動畫,任何常見的解謎作品,無論是尋找犯人、動機亦或是手法,故事裡所設定的謎總是在讀完、看完這部作品的時候就被解決了的。反過來說,也就是當作為對於謎的結論的「解決案」被導出的時候,很明顯「謎」就不復存在了,讀者或觀眾的關心就會被回收為以「讀後感、觀後感」為名的個人式的「喜歡或是討厭」、「愉悅或是憤怒」之中了。而為了避開這個單純的歸結,要麼就必須盡量使其不出現「結論」而將解謎拖後(在這個意義上,《EVA》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一場持續了20年的解謎過程),要麼就使用同樣的主人公和登場人物製作別的全新的故事(續集或者是番外篇),而無論是哪種手法,都需要將作品往某個新的方向擴張開去。
與此相對,《進擊的巨人》的「謎」卻總是會將讀者拉回已經通過(讀過)的地方。然而,作品不會明目張胆地依靠不斷描繪同一個場面,也不會採用類似涼宮春日的無盡的八月Endless Eight 劇情里「讓進行了時空次元跳躍的登場人物一而再、再而三地體驗同樣的事情」的這種將故事本身拉回原點的「流行的循環構造」(參考動畫考察30 動漫里時間循環故事的表象初步研究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這種構造對於讀者或觀眾來說事實上還僅僅是原路返回而已),而是保持了故事的單線性,讓讀者不斷自發地重新回到同一個場所再次閱讀,回眸本應早已通過了的光景,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這就是一種與「莫比烏斯環」或者「克萊因瓶」等相通的、再度回歸式的構造,一種讓人不由回首的輪迴感。
當然,作為娛樂作品的《進擊的巨人》還是與近乎飄蕩著無法完全解決的「謎」的感覺的《EVA》不同,事先就勾勒出了一大半的故事設計圖,並在一點一點地展現其全貌。數年後當全篇完結的時候,說不定包括現在所無法預見的循環構造的可能性在內的「謎」都將近乎完全解開,使得這部作品成為充滿催化劑的「優秀的解謎作品之一」而留存史冊。然而就算在完結之後,等待從第一卷開始第一次讀的後續讀者們的,必定還是一種驚訝和重讀。而這些後續讀者們也必將圍繞著故事世界未有著落的終點,在被接連而來的新謎團和假象玩弄的同時,不斷重新回到已經經過的故事風景以尋求線索和可能性——這種近乎調查兵團的一員似的冒險,將會只是《進擊的巨人》連載期間的讀者——更是漫畫月刊這個稍顯過時的(數十年後說不定將不復存在的)紙質媒體上的連載形式的讀者——才能體會到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現在不正是在目睹著《進擊的巨人》這個巨人的進擊的渺小人類的一員么?
作為逆向EVA的《進擊的巨人》
同樣是用「謎」來吸引其讀者或是觀眾關注,《EVA》和《進擊的巨人》的具體手法卻是完全相反的。
主人公的艾倫恰恰是將真嗣君的內省式性格顛倒過來的感情外放式存在,強力的三笠對應的則是病弱的綾波,形態與人類相近的巨人對應捉摸不透的使徒,幾乎只出現在回憶中而下落不明的、為艾倫著想的艾倫父親則剛好是不斷給真嗣帶來陰影的、自私的真嗣君父親的對立面……而在這兩部作品中這數不勝數的顛倒要素中,最為明顯的顛倒關係,恐怕還要數《進擊的巨人》里未知的「牆外世界」和《EVA》里以象徵生物來源的Central Dogma命名的、深埋地下容納第一使徒ADAM的神秘空間的這一組對立了。同樣作為故事中劇情、懸疑和謎所集約的接點以及與異界的境界線,《進擊的巨人》的故事總是以象徵作品本身的「牆壁」為中心而展開的,而《EVA》則是以Central Dogma(中收容的Lilith和ADAM)為中心展開的。為了解開世界之謎,《EVA》中的主人公們就需要深入到這個象徵生命之源的母性子宮式的Central Dogma里探索和自我再生,而《進擊的巨人》里的主人公們則是已經處於母胎(牆壁、自我)里的人,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難產(難以突破高牆)的困難,或者應該說,就好像睾丸(圍了一圈的高牆)里的精子一般,想要突出高牆卻難以達成。
筆者的這種將兩部作品中的謎的對立存在比作子宮和睾丸的對立的著眼點裡重要的是,在《EVA》里將回歸母胎作為謎的終結點的這個主題之所以在充滿科學性的同時又讓人感到一股難以抹去的宗教性,可以說是由來於已誕生了的生命想要再次通過entry plug回歸母胎的不自然性。於是,《進擊的巨人》里將自己生命僅僅交給相對巨人來說實在是太過渺小的身體進行作戰的人類悲慘的姿態和彷彿在強調這個事實一般的巨人的奇異姿態(自然,最為原始的戰鬥),也就仍然對應了融匯科學的精華來應對不測情況時、卻總是科學這邊敗北的《EVA》的姿態(不自然,科學的戰鬥)。與《EVA》的不自然性相反,《進擊的巨人》所對應的則是生命處於極限狀況下渴望留下後代,爭奪與卵子結合的機會而被射出睾丸的精子們的自然主義。
就是這麼具有自然主義特色的《進擊的巨人》,卻又能創造出本文文頭提及的非凡影響。原因應該就在於它在遵守了少年漫畫的絕對教義的同時,少有地實現了敘事的共時性。
時代和設定的後設性
何謂少年漫畫的絕對教義?那就是「少年漫畫作品的主人公所前往的絕對是危險的未知場所」的這一點。而在虛構的少年漫畫當中,想要描繪主人公前往這個危險而未知的場所時,經常容易忽略的是,常有的敘事的要領5W1H(也就是What、When、Where、Why、Who、How)中的When這個存在。這裡的When不僅僅是指故事中的某個時間,更多指的是讀者在接觸故事時的那個時間。也就是說,作品容易單純只有讀者沉浸到故事中「讀故事的現在」,而不存在這個故事內時間和故事外時間上的聯繫性。而《進擊的巨人》可以說是較少有地實現了這個後設式(後設性定義參考《銀魂》好看在哪裡? - Macro kuo 的回答)的共時聯繫性,與筆者曾經談到的《EVA》、《銀魂》以及《死亡筆記》等作品並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這個時代。
《進擊的巨人》作品內的時代,即「被高牆圍繞、苟且一時過著和平生活的人類,因為某日巨人打破高牆而失去領土和安寧」的這個時代,完全是與被現實中的「高牆」所圍繞,也就是經歷了文頭也提到的加拉帕戈斯化成長的島國——這個日本的當代重合的。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僅依靠內需而實現的和平的經濟發展中,隨著歲月的沉澱而逐漸遺忘了國際競爭的殘酷性的同時,只是在潛意識裡畏懼外來的事物。當名為全球化的外國資本這一巨人終有一日不可避免地推倒了這堵大牆時,給日本帶來的衝擊可想而知。於是,想要衝出牆外的主人公們所在的調查兵團們,就對應了任天堂、索尼等衝出了世界市場的日本勢力。也因此,艾倫和三笠的發色才會被設定為容易讓日本讀者產生共鳴的黑髮。而唯一被設定為東洋人種後代的少女「三笠」這個日本名字也在暗暗反映出,在全球化進程中唯一保有日本固有性的宅和動畫文化以及日本動畫里男性主人公「我」的消失的這一現象(男性主人公「我」的消失參考動畫考察15 日本動畫故事性的現在到將來 (輕音少女,夏日大作戰,EVA,東之伊甸,反叛的魯路修,穿越時空的少女))。同時三笠的強勁實力也不可不謂是日本衝出世界市場的勢力中最為強勁的宅文化的暗喻。
除了時代性,《進擊的巨人》中的設定,也不得不說是完美對應了日本人心性的。劇中兵士的性命在與巨人作戰時有如風中燭火一吹即滅的設定所對應的,就是從二戰時的特攻隊走出,一直延續到今天福島核電站中奮戰在一線的職員和老人們的武士道敗者美學。正是這種自我犧牲式的追求「大局敗」的美,與懂得欣賞櫻花瓣飄落的瞬間「雅」之美的日本人心性的重合,才保證了這部作品的成功。類似的例子在日本宅文化圈內可以說比比皆是,就像筆者在如何評價 Visual Art"s / Key ( Key 社),以及其業界影響? - Macro kuo 的回答里用日本現代美術的「原罪之地」聯繫世界系的故事困難時也提到的,二戰後的以《哥吉拉》為首的日本怪獸電影就曾被比喻成國民國家的暴力以及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破壞力的象徵。這些電影通過將這種對於戰爭和核武器(巨大的暴力)造成的傷痛的暗喻形象化,和其觀眾的心象世界實現吻合而得到人氣的同時,也使其本身獲得了發展和創新。這種發展同時也是人們在想像個人力量所無法抗衡的巨大暴力時,時代將這種暴力與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記憶相分離的過程。而在《進擊的巨人》里,我們看到的是橫跨在主人公們面前的另一種「巨大的存在」——巨人。這裡,無論是巨人們外貌和人類很像,且有可能潛伏在主人公們當中的這個設定本身,抑或是作者訪談里談及的「因為無法與同樣身為人類的醉酒顧客交流」的這個巨人形態設計來源,都恰恰與這個失去了大故事(即TED里李世默口中的元敘事,具體參考動畫考察9.5 「萌」時代「小故事」交流問題——從美少女遊戲,網路人肉到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時代里不明正體的「巨大的存在」是相吻合的,而面對這種「巨大的存在」,艾倫、作者以及作品外生存在當下的其他人,都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了一種彷徨和不安。而這種不安又與作者對於自己首個連載作品的那種「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懵懂感共鳴,使得他本身作為新人漫畫家所持有的不安定的作畫和構成不僅沒有過多影響到作品本身的質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為形成這種作品所獨有的世界觀出了一臂之力。
從2000年代回歸1970年代,從角色回歸劇情
對於遵守了少年漫畫絕對教義的《進擊的巨人》,出版社也打出了「這就是21世紀的王道少年漫畫」的宣傳標語。然而,如果我們仔細琢磨讀者和觀眾對作品的反響以及出版社編輯部打出的這個所謂「王道少年漫畫」的稱謂的話,不難發現,兩者之間是存在偏差的。
提到王道少年漫畫,大多數日本動漫讀者就會聯想起周刊少年JUMP作品,比如《One Piece》、《死神》、《火影忍者》之類的作品。就算回想過去,也最多只會聯想起《龍珠》、《聖鬥士星矢》、《北斗神拳》之類的例子。
如果將這些作品當做少年漫畫的典範的話,可以說正是日本被泡沫經濟、通貨膨脹、華麗的體育界等存在所象徵的時代形成了當今「少年漫畫」的形象。然而,將《進擊的巨人》和這些作品比較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讓人聯想起象徵了石油危機和冷戰期的1970年代少年漫畫的風格。
這種1970年代少年漫畫的風格,具體來說就是楳圖一雄的《漂流教室》、永井豪的《暴力傑克》之類的作品了。其中《漂流教室》講的是,在受到地震襲擊後只有在校的一群小學生倖存的世界裡,知道了「荒廢的世界其實是被毀滅的未來世界」這個真相的小學生們互相協力並開始以小學為據點建立了一個國家的故事;而《暴力傑克》描寫的也是,因巨大地震而毀於一旦的日本關東地區與日本本州島分斷後,在想要通過暴力支配變為無法地帶的關東的邪惡勢力和阻礙這個暴政的暴力傑克之間發生的戰鬥。兩者描寫的都是在某種絕望的狀況下迎難而上,堅強地生存下去的人們。就算是對於日本70年代漫畫作品不熟的現代漫迷,如果有看過2012年上映的、以秋山勇二70年代的漫畫代表作為原作的劇場版動畫《阿修羅》的話,也會對這種作品有一種大致的把握。
可以說,70年代的日本不光是冷戰,包括聯合赤軍(淺間山莊事件)的綁架事件、公害問題、尼克松總統改變世界秩序的兩大方針、石油危機、客機事故、諾斯特拉達姆斯的預言問題等等在內,就算在這個日本達成高度經濟成長之後,70年代也是一個表現了社會變革和事件的關鍵詞頻出的時代。
當時手塚治虫的故居常盤庄(トキワ荘)世代的創作者們也還活躍在第一線,漫畫周刊常常可以招募SF作家作為漫畫原作者,永井豪所屬的Dynamic Production也曾以動畫化為前提而進行作品企劃。當時的少年漫畫雜誌對「漫畫」的定義還是屬於這麼一個混沌的狀態,也因此有著某種創作的自由度存在。這種自由度可以說促進了漫畫作品獲得科幻和動畫的影響、展現對於時代性的反響。於是作品裡的懸疑要素就在這個時代的作品裡逐漸變強,衍生出了許多如今的漫畫周刊作品裡難以想像的風格。
相對於那個百花齊放的年代,現在以JUMP漫畫為首的少年漫畫卻更為程式化了。例如,這些所謂的王道少年漫畫一般來說都是有著「打倒一關又一關的敵人從而進發到新的關卡」這個明快的構造。無論是《七龍珠》、《海賊王》、《火影忍者》還是《死神》,成功的少年漫畫可以說大多都將故事設定在為了實現「闖關式的戰鬥漫畫」的「旅途」這個主軸上。
也正是因為從80年代延續至今的JUMP漫畫的這種特性,《進擊的巨人》的原作者當初在將之後成為《進擊的巨人》連載的原點的、自己的首部作品拿到JUMP編輯部的時候,會吃閉門羹——《進擊的巨人》與她的少年漫畫先輩成功者們不同,是將故事主線定在了以據點防衛(防衛被高牆所保護的人類生存區域)為中心的。這樣故事就變得被動,而故事的結局也就不像少年漫畫一樣容易被預見到了。這種據點防衛設定,在《EVA》之後的最近日本漫畫界里可以說屬於不容易被作者採用的設定,如此看來,《進擊的巨人》不被JUMP編輯選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說最近的少年漫畫是用「少年面朝目標過關斬將」的構造在描繪故事的話,那麼可以說,《進擊的巨人》的據點防衛類的故事跟70年代的少年漫畫的「堅韌不屈的少年竭盡全力應對環境狀況的影響」的構造是相近的。而我們不難發現,《進擊的巨人》里的角色形象不像其它漫畫那樣一登場就那麼鮮明(像阿尼·利昂納德、萊納·布朗、貝特霍爾德·胡佛、尤彌爾這些配角從登場到揭露他們的真相為止甚至都容易被讀者遺忘)。也就是說,故事比起對於登場人物角色的描寫更側重對於劇情的描寫。這一點和原作漫畫是在70年代流行的「月刊雜誌」這種周期的媒體出版物上登載的這個事實,也都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部作品與它的前輩70年代少年漫畫們的不解之緣。
原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在早期開創日本特有的故事漫畫的時候,就有將科幻小說的敘事法、電影的分鏡頭等技法融入漫畫的表現手法當中。所以,從早期直至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漫畫都應該受到了手塚的影響,比起漫畫人物角色更為注重對於漫畫劇情的描寫。而這一風潮在漫畫家小池一夫「發明」了「樹立起角色」(キャラクターを立てる)這個詞之後,漫畫故事中的「人物」(Character)向「角色」(Chara,特指漫畫裡帶有設定的角色)的轉變就變得漸漸顯著起來了,各種御姐、蘿莉、正太等程式化、標籤化的人物開始佔領漫畫人物角色的形象。整個日本動漫的業界也對動畫、漫畫、遊戲等的角色周邊商品潛在的可觀經濟收益形成了足夠的認識,於是動畫角色和劇情的位置就有了一個轉換,前者漸漸變得較為優先了起來。然而,這種進程隨著時間延續,在國際化和後現代化的潮流中,容易迷失自我的現代人處於這種角色百花齊放的環境里,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都必然會隨著網際網路的複製傳播,無限制的對角色文化的接觸而漸漸習慣和對所謂的「萌」式角色開始產生審美疲勞。於是,當創作者在這種疲敝期想要創作出引人側目的作品的時候,就有必要回到漫畫的原點,也就是再次讓讀者接觸到漫畫中「主題和故事的魅力」。而這種前兆恐怕就在於類似岩明均的《寄生獸》、浦沢直樹的《MONSTER》或是大名鼎鼎的《EVA》(EVA比較特殊,其主題和故事往往艱深難懂,卻依舊可以依靠登場人物的魅力來彌補這些特點)之類的作品中,並結果於《進擊的巨人》了。不過,當回歸「主題和故事」的時候,漫畫作品吸引人讀下去的理由就變得不再是角色而成為了設定本身。於是,在作品長期連載基本是靠角色來保證延續的日本漫畫至此的狀況下,《進擊的巨人》想要獲得能夠維持一定長度連載的人氣,若沒有角色特徵特別突出的人物的幫助,就必然需要靠上文所說的解謎布陣、呼應時代背景以及日本人的心性來激起回應了。
從個人的有意識到群體的無意識——作品考察的意義
常常有讀者在讀過複雜難懂的考察或評論動漫作品的文章後,會表示被評論的作品作者在創作的時候都沒想這麼多,讀者或評論者撰文指手畫腳也只能是紙上談兵一派空談。類似這種反評論式的觀點特別是多見於在評論《EVA》之類的作品的文章下方。確實,如果直接問庵野秀明他在創作《EVA》時是否有下意識地將90年代中期那個時代的背景融入作品當中,並借用作品來隱喻在評論《EVA》時經常被提起的所謂「俄狄浦斯、耶穌」等神話宗教的人物的話,答案多半是否定的。當然,庵野秀明在導演《EVA》的時候,確實有著他個人的主題構思和想法,也就是他個人的有意識。然而,藝術創作理論告訴我們,在追溯藝術創作的本源地的時候,其歸屬並不屬於創作者本人,而應該是歸屬於作品存在性境遇的創作活動當中。也就是說,在我們對某個作品追根溯源的時候,需要解析的,其實往往並不是其作者本身的創作初旨——這些往往都是只要通過與創作者的對話就可以知道的事實——而應該是作品的「存在性境遇」,也就是其出現的背景,以及觀眾或讀者對其的反響。而這個背景和反響所反映出的,往往就是群體的無意識了。
莎士比亞的那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言極是,對於作品的解讀完全可以因人而異。而在後現代的潮流中,各種觀點百花齊放,正如上文所說,網際網路也加速了這一進程,觀點和發言的愈發私密化和單純化,使得對於作品的評價也漸漸淪落為了「內牛滿面」、「我擦」、「不明覺厲」、「2333」、「馬克」等單純的感性感官。而這些一眼看上去彷彿是屬於意義不大的個人的意見的集合的背後,卻往往隱匿著群體的無意識。
正如筆者在怎樣評價《罪惡王冠》這部凍鰻? - Macro kuo 的回答里所提到的,包括中日在內的亞洲地區屬於濕潤性社會,有著更重視人與人之間聯繫的母權制傾向。於是日本就有著「需要KY(日文空気を読む的縮寫,意指辨識場合和環境,察顏閱色)進行行動選擇」的所謂「並排走(橫並び)」文化的封閉性,同樣中國也有我們特有的槍打出頭鳥和「我代表……」的從眾文化。在這種相對個人獨立的歐美來說獨特的人際關係下,社會學上普遍存在的群體從眾心理也就更為突出。於是,在亞洲對於作品的觀點也就更有可能變成「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成為了我們語文教科書上對於作品意義和中心思想的標準答案。可以說,上一節所提到的日本少年漫畫的日趨程式化、作品裡的角色較劇情的重要化,在其特有的商業意義之外,也是與這種文化氛圍分不開的。而這與《進擊的巨人》作者諫山創創作的初衷是想要打破自己生活的閉塞感也不約而同地形成了共鳴。正是諫山創鼓起勇氣將他自己個人的有意識融入到了作品中,並從類似《怪物獵人》、《Muv-Luv ALTERNATIVE》、《侏羅紀公園》、《零之使魔》等20部具有時代性的作品中汲取要素和精華為自己所用,他的作品才會在打破少年漫畫定式的同時,觸探到日本國內以致世界範圍內的動漫粉絲的集體無意識,成為一個正在進擊的「巨人」。
那麼作為接受者的讀者和觀眾難道就只能把自己的感受埋沒在那些感性的讚歎或是疑惑的群體無意識中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每一個繼承和延續了御宅血統的日本動漫粉絲都應該有能力總結歸納自己個人的有意識,也就是理性分析、評判作品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會、也不應該像本節開頭的反評論式的觀點一樣因評判的作品的作者的創作意志所轉移,在反映出作品的「存在性境遇」的同時,不是僅僅作為一個作品被動的接受者和消費者,而是應該用自己的談論和評判來回報和呼應作品的作者,將自己的有意識融入到對於作品的評判中,並與更多人分享和交流,想必這才是《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內外所體現出的對於動漫作品考察的意義所在吧。既然年齡小於筆者的諫山創有這個勇氣,那麼筆者也就應該不畏於寫下此文,拋磚引玉。
從村上春樹的耶路撒冷文學獎演講談當今世界「牆=巨人」與「蛋=人類」
記得2009年2月15日在耶路撒冷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受獎人日本文豪村上春樹用其演講批判了以色列對於加沙的進攻。被譽為「為了社會中的個人自由的耶路撒冷獎」——諾貝爾獎的登龍門的該獎,同時也因其極為強烈的政治色彩而聞名。這一文學獎項的選考委員由耶路撒冷市市長任命,頒獎儀式上有以色列總統和諸多耶路撒冷要員出席。在過去曾有獲獎作家為了抗議耶路撒冷政府對巴勒斯坦採取的政策而拒絕受獎的這個頒獎典禮上,村上春樹的話鋒直指頒獎典禮前爆發的加沙紛爭中造成的超四位數的平民死亡:
請你們允許我發表一條非常私人的訊息。這是我寫小說時一直記在心裡的。我從未鄭重其事到把它寫在紙上、貼到牆上,我寧願把它刻在我內心的牆上:
「在一堵堅硬的高牆和一隻撞向它的蛋之間,我會永遠站在蛋這一邊。」
是的,無論這一高牆如何正確,這個蛋又是如何不正確,我都會站在蛋的這一邊。其他人會不得不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許時間或歷史會決定。如果一個小說家,不管出於何種理由,所寫的作品站在牆那邊,那麼這樣的作品有價值嗎?
村上春樹的這則演講被廣為傳播,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議論紛紛,其中大都是稱讚村上春樹對於權貴的這種批判式的態度。而同時也有人對於他依賴比喻的曖昧態度和演講內容里赤裸裸的招攬支持的表演性質表示反感。然而,事實上對於村上在這裡到底是怎麼想的誰也難以分辨,同時評判村上春樹的政治態度的是非對於本文也並沒有太多意義。這是因為,這則演講與其說有著對於加沙紛爭的政治性的評價本身,不如說跟人類的生存現狀的本質有著密切的聯繫。而這個聯繫也是與同年開始連載的《進擊的巨人》密不可分的。
比如,村上春樹的演講繼續道:
今天我只希望向你們傳達一件事情。我們都是人,都是超越國籍、種族、信仰的個體,都是面對著叫做「體制」這個銅牆鐵壁的危卵。顯而易見,我們沒有獲勝的希望。這堵牆太高、太強大,也太冰冷。假如有任何獲勝的希望,那一定來自我們對自身和他人靈魂的、絕對的獨一無二和不可替代的信任,來自於我們對於靈魂相聚所獲得的溫暖的信仰。
請仔細想一想吧。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而體制沒有靈魂。我們不能讓體制來吞噬我們。我們不能讓體制自我增殖,自行其是。體制並沒有創造我們:是我們創造了體制。
讀畢這段演講,讀者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恐怕不少人會將這裡村上春樹所說的「體制」這個詞解釋為社會構造,具體來說就是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式的東西。同時,不少人也會解讀出「資本主義的體制會帶來人類的疏遠感」的這種銹跡斑斑的普遍認識。這裡的「體制」中有著太過強烈的「國家」的味道了。
正像村上春樹所言,「高牆=體制」確實是「我們人類=卵」們所建造起來的,並且是為了使我們的生命延續下去而建起的東西。然而,正像《進擊的巨人》里對於部分人類可以變成巨人的設定和為了抵禦巨人的侵攻的、疑似由巨人硬化能力樹立而起的高牆的描寫一般,想要不被「高牆=體制」的具現物巨人所支配和吞噬,就必須要認識到那些難以探知的「高牆=體制=巨人」並非處於「我們人類=卵」的外部,而是處於我們內部的這個事實,也就是需要認清《進擊的巨人》中人與巨人間互相成立的微妙關係。事實上,高牆與卵、體制與個人或是巨人與人類,無論在村上的演講中,還是《進擊的巨人》的世界裡,又或是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中,並非是互相對立,而是像《進擊的巨人》里調查兵團和艾倫巨人的合作、抵禦巨人的高牆是由巨人硬化製成的可能性一樣——兩者往往是處於協作共犯的關係的。也就像作品中評判艾倫的處置,牆壁里出現巨人時登場人物間的激烈討論一樣,誰也是沒法在這個體制如此深入影響的世界裡,站在體制外對其進行破壞的。
想要對於體制和個人、高牆和卵、巨人和人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這一現實視而不見的人,比如在發現巨人化的艾倫指揮部下立即對其開火的隊長,反而會烙下禍根。而想要將體制和個人撇清的人,就像在演講里想要將高牆和卵撇清的村上春樹,最終都會是像《進擊的巨人》里想要將巨人從人類中撇清的調查兵團一樣,付出慘痛的代價,卻收穫甚微的。可以說,20世紀最後的幾十年的世界格局的動蕩變化,和上面村上春樹的這段演講所象徵的一樣,從他的頻頻出現在動畫《企鵝罐》里的表達了「高牆」和「卵」的共犯關係的小說《青蛙君拯救東京》,到渴望從「卵」中分離出新的「高牆」而繼奧威爾的「Big Brother」所象徵的舊「高牆」解體後創造了「Little People」這一概念的近期作品《1Q84》里,作品風格漸漸難以引領世界想像力導致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變化,都無一例外地與《進擊的巨人》中橫跨在渴望了解巨人,從隱匿在我方中的人類中尋找出巨人的調查兵團和人類面臨的危機相互重疊了。而正是諫山創的那種突出重圍的有意識通過在汲取其他時代感的作品的精華(承認「高牆」和「卵」、「體制」和「個人」的融合現狀)的同時打破少年漫畫界的固有觀念(有意識觸碰無意識),才實現了這種奇妙的重疊。
郭文放
2013年11月27日
日本東京
本文出自: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
【專欄已於2016.6.26開啟讚賞,您的讚賞將直接幫助豐富和提升對動畫的考察】
多圖預警!
劇透預警:本文是我看完《進擊的巨人》前76話之後的推理+腦洞。
《進擊的巨人》劇情全解析
--上篇: 巨人的冰與火之歌--
文:瘋狂鑽石 @魏知超
致兩千年後的你——艾倫.雷伊斯.耶格爾,我的摯友,這是我們的故事。總有一天,你會回想起這一切:
845年,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在他們控制之下的恐懼,和被囚禁在鳥籠之中的屈辱……
---------------------------
本文中的推理與腦洞,深受這兩篇神貼的啟發,感謝!它們是:
@搖魂 進擊世界的文字全解析 【文字】進擊世界的文字全解析 (以下引用時簡稱為【文字神貼】)
@ NifengAC【回顧與分析】重新仔細讀一讀進擊的巨人的劇情 【回顧與分析】重新仔細讀一讀進擊的巨人的劇情 (以下引用時簡稱為【回顧神貼】)
建議先看這兩篇神貼。『
---------------------------
我之所以要解析《進擊的巨人》,是基於以下的理由:
1. 《巨人》是一部草蛇灰線的作品。作者諫山創在接受採訪時說過自己早就構思出《巨人》的主線情節和結局,連載時只是補足細節和微調。所以《巨人》並不像那些根據連載時讀者反響而隨意增刪大段情節的一般少年熱血漫畫那樣打到哪裡算哪裡(《七龍珠》,說你呢) ,而是根據那個一開始就擬定好的脈絡,在劇情中埋下大量伏筆、線索、暗示。因為有這些線索,推理才有可能。而且從目前的跡象來看,諫山創並沒有打算挖坑不填(好難得)。所以我只是搶先作者一步填坑而已,我相信作者自己最後會把坑填上的(我就是這麼善良)。
2.《巨人》可能是一部硬科幻作品。這倒不是說故事裡的各種超現實事物在科學細節上都要完全站得住腳,而是說《巨人》的設定雖然一開始看起來很有點不講理、很有點扯,但隨著各種科技細節的揭示,我們有理由相信,故事真正的時間背景是在一個高科技的未來世界(或者是至少科技水平與當代相當的一個世界裡)。
比如——
《巨人》里超自然的那些東東,似乎不全然是作者拍腦門想出來的瞎設定,而應該都是些在這樣的高科技設定下有可能出現的東東,整個故事裡出現的怪力亂神的東東,在故事框架內能夠自洽。下篇中對於技術方面的腦洞,正是基於這一點(上篇不太涉及)。
3.《巨人》是一部有相當的文學追求的作品。雖然很多人覺得諫山創畫技糟糕,但是我覺得他所展現出的文學表現力還真是讓我特別服氣,比如這幾個經典場景的表現力——
我男神梁文道老師對此曾經有過分析,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開卷八分鐘:諫山創《進擊的巨人》-20110404開卷八分鐘
既然有文學追求,那麼它裡面就會包含一些經典文學中通常會有的要素。
比如說,故事主題會涉及對宿命的抗爭——這正是《巨人》的主題,也是一大波經典文學的主題;
再比如說,開頭這一幕——
這兩句開場白的口吻,有沒有讓大家想起馬爾克斯老濕《百年孤獨》的那段著名開場白呢?——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再比如說,表現手法上,經典文學善於「正事反寫」,最典型的比如有《紅樓夢》這樣的,看著像寫繁華,實際是寫繁華的幻滅。也就是,實際想表現的,與表面的符號正好相反。《巨人》會不會有這樣的表現手法呢?我想是有的。請出韓吉女神為我背書——
我的部分腦洞,就來自於《巨人》里有不少細節其實是「正事反寫」 這一假設,我相信《巨人》中有不少東西,真相與表象可能正好是相反的。比如說,巨人的真相,可能就是一種「小東西」;比如說,艾倫的身世,與目前看到的表象正好相反。
那麼,接下來,本文將用小學語文老師教給我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記敘文六要素」來簡單粗暴地概括、推理、腦洞《進擊的巨人》中的一些重要謎團。鑒於巨人的連載貌似已經開始接近尾聲,接下來的連載內容肯定會密集發布官方謎底,所以本文註定隨時被新的連載內容打臉。但是我們企業家(我最近創業了呢~)從來就不怕打臉。
(老羅,我是愛你的)
上篇先分析時間、地點、人物。
一、地點
從易到難。我們先來分析《巨人》的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準確的說是劇中的三重城牆,坐落於地球上的何處。
線索藏在以下這些地方。
線索一:
首先是【文字神貼】破譯出的單行本內封上的文字——
這裡得到的重要信息有:
1.人類爆發了世界大戰,大部分人類因為戰爭死亡。
2.然後,巨人出現。
3.殘存的部分人類開始逃亡。
4.方向:出海。新大陸。
5.三重城牆在逃難的人類到達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在採納這些信息之前,我們先要問一個問題,這些信息都可信嗎?
我的答案是,不全部可信。因為這個內封上的東東其實是現在的牆內人的歷史教科書的一部分。漫畫中多次出現過牆內學校使用的教科書,正是這種圖文混排風格的「圖畫書「——
所以,上面這個神秘的內封上呈現的信息,其實是初代王修改過牆內人類的記憶之後希望人們相信的歷史,並不一定全部都是真實的歷史。那麼以上五點信息,哪些是可信的呢?我認為除了5,前4點全部可信。理由是,只有城牆的真正來歷——牆是由牆內巨人初代王所造——是初代王和雷斯王族極力隱瞞的,因此需要篡改。其他4點,似無必要。
所以,城牆所在地,是一處海外的大陸。換句話說,一個很大的島嶼!
線索二:
阿明爺爺偷藏的禁書——
這裡很多朋友可能會產生誤解,以為阿明爺爺私藏的這本書是人類進入到城牆之前流傳下來的一本古代地理書。其實不是!如果是的話,那麼從書里能解讀出來的信息應該是對外部世界的一個宏大、完整得多的描述,會遠遠多於以上這些。
而從以上幾幅畫透露出來的信息推斷,這本書的作者並不了解外部世界,他並沒有對外部世界的知識,而只是對他在外部世界的所見所聞做了一些零零散散的記錄。所以這本書應該是城牆文明開始的早期(至少比阿明爺爺早一點),某位像後來的調查軍團成員那樣的人物,走出城牆探險,偶然走得比較遠,然後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的「遊記」而已。
他曾經走到過海邊,並且看不到海岸線的邊緣,因此推測這個世界大半被海包圍——而這一點與前面的「大島」假設吻合。
然後,這位作者又遊走到這個大島的內陸,目睹了「火焰的水」、「結冰的大地」、「砂的雪地」,這顯然是一些特殊的地貌或者地理現象,但由於這位作者並沒有關於這些地貌的知識,所以他只能對這些東西做很文學的描述(而不知道它們到底叫什麼)。
那麼,「火焰的水」、「結冰的大地」、「砂的雪地」到底是什麼呢?
「火焰的水」:一些字幕組翻譯成石油,顯然是過度詮釋了。按照上面的解讀,「火焰的水」 是遊記作者親眼看到的東西,也就是明明有火焰,在燒,卻像水一樣流動的東西。那還能是什麼?岩漿唄!
「結冰的大地」:冰川。
「砂的雪地」:有砂,說明是沙漠或戈壁地形;但又有雪。怪了,沙漠不都是特別炎熱的嗎?還真不是,有一種沙漠叫做寒漠(cold desert)。定義:兩極、高山或高原等寒冷氣候下的荒漠。寒漠地區的寒凍物理風化作用強烈,形成大量岩屑。所以「砂的雪地」其實就是寒漠。
所以目前的推理有:這個地方是個大島,島上有岩漿(火山),有冰川,還有寒漠。其實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不過我還是再補幾刀吧。
線索三:
漫畫中公布過城牆所在地的地形——
中間高,越到外圍越低。這種地形,叫做台地。
維基百科:
台地(英語:Plateau、table land)是一種凸起的面積較大且海拔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緩,四周較陡,直立於周圍的低地丘陵。有人認為台地是高原的一種。但一般而言,海拔較低的大片平地稱為平原,海拔很高的山地上的大片平地,則稱為高原,如青藏高原。台地則介於兩者之間,海拔在一百至幾百米之間。故當Plateau或tableland譯為中文時,需注意該地形的高度。簡言之,台地就是被推平的丘陵。
所以目前的推理變成:一個大島,島上有火山、冰川、寒漠、台地。
線索四:
厄特加爾堡的罐頭文字:
根據【文字神貼】(【文字】進擊世界的文字全解析)的分析,其實《巨人》出現過的,只有一種文字(但包含兩種變體,類似於中文的橫排與豎排)。上面這一段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誤解,是因為中文翻譯錯了,其實這裡萊納並沒有說「我看不懂這種文字」,而是說「我看不懂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他其實是說,雖然他能通過拼讀讀出「鯡魚」這個音,但是不明白「鯡魚」的意思。也就是說,他從來沒有見過也就無從知道鯡魚是個什麼東東。
但是,尤彌爾知道!
也就是說, 尤彌爾本來生活在一個可以看到、吃到「鯡魚」的地方。
而根據【文字神貼】(【文字】進擊世界的文字全解析)的科普, 日文里的『鰊』比中文的鯡魚所指的面要狹窄得多,基本上專指【太平洋鯡Clupea pallasii】。
而這種魚的分布是(來自【文字神貼】 ):
——分別是太平洋東、西海岸,以及北歐海岸。
也就是說,尤彌爾本來可能生活在這三個地方中的一個。但是,太平洋東西海岸可以排除。因為「尤彌爾」正是北歐神話里巨人始祖「冰霜巨人」的名字。這個名字,諫山創肯定不是拍腦門瞎起的。因此,尤彌爾本來生活在北歐海岸。而她在牆外某處遊盪60年後重新變回人,終於有機會來到城牆內隱匿生活了一段時間。這說明,城牆所在的大島,離北歐海岸不遠。
所以目前的推理變成:一個大島,島上有火山、冰川、寒漠、台地,它離北歐海岸不遠。
線索五:
仍然是根據【文字神貼】(【文字】進擊世界的文字全解析)的分析,與萊納沒見過鯡魚類似,牆內人沒見過猿類,所以當猿猴巨人出現時,牆內人都只覺得是某種野獸,而叫不出「猿」或者「猴」這樣的名稱——
但是,萊納他們無疑是知道「猿」的。
所以目前的推理變成:一個大島,島上有火山、冰川、寒漠、台地,它離北歐海岸不遠,島上沒有猴子。
好吧,可以亮出答案了,符合以上條件的地球上基本上只有一個地方——冰島!
地理位置上,冰島屬於北歐文化圈,離北歐海岸相當近,符合靠近北歐的特徵。
冰島被稱為冰與火之島,島上多火山,以「極圈火島」之名著稱,共有火山200至300座,有40至50座活火山。符合火山這一特徵。
(△2010年爆發的冰島埃亞菲亞德拉火山,火山灰讓整個歐洲航班停飛)
冰島不僅是第四紀冰帽的中心,而且高原上仍有現代冰川分布,主要是盾形的冰帽冰川,也有少量的冰斗冰川,面積佔全島的11.5%。符合冰川這一特徵。
(△冰島埃亞菲亞德拉冰蓋)
冰島內陸大部分地區被高原荒漠覆蓋,但是這裡是荒漠的原因並不是炎熱,而是因為土地總被雨、雪浸潤,所以植物難以生存。符合寒漠這一特徵。
(△冰島高原荒漠)
地勢上,冰島地形大部分是台地,台地高度大多在400至800米之間。符合台地假設。
在人類將哺乳動物帶到冰島之前,冰島的陸生哺乳動物只有一種,就是北極狐,沒有猴子。
至此,線索全部吻合。三重城牆所在地是冰島。
所以這個故事的開頭應該是這樣的:人類世界大戰,大量人口滅絕;巨人出現,肆虐歐亞非及美洲大陸,繼續滅絕人類;初代王帶領殘存人類中的一部分逃到當時可能還未受巨人威脅的冰島,築起城牆。從此與外界隔絕。
鑒於萊納等人從南部攻擊城牆,以及南部本來就有較多無腦巨人,以及牆內氣候並非十分寒冷,城牆的位置應該是在冰島南部離海不遠處。
「地點」之謎,解開!
順便還帶出了一個小結論——
現在殘存的人類,至少有三個聚居地。分別是:
聚居地1:冰島某處。初代王建立。防禦巨人方式:城牆。他們十分類似於生活在長城邊上的史塔克家族——
族語:「凜冬將至。」
(先別急著打我,我後面會分析,牆內人真的跟「凜冬將至」這個意向相連。)
而艾倫所在的調查軍團,十分類似於守夜人軍團——
「長夜將至,我從今開始守望,至死方休。」
聚居地2: 北歐海岸。尤彌爾的祖先建立。防禦巨人方式:有可能是住在船上(這是腦洞)。這群人有可能是終身生活在海上,靠住在船里遠離巨人的襲擊,吃魚維生。所以他們十分類似於葛雷喬伊家族——
「逝者不死,必將再起,其勢更烈。」——咦?這句咒語說的不就是尤彌爾嗎?
以上兩個聚居地是比較明確的。稍微要推理一下的是第三個聚居地,也就是萊納他們的「故鄉」所在地。
萊納他們見過猴子,所以這個地方不在冰島,而是在舊大陸,基本上也就肯定是在歐洲大陸。而他們沒見過鯡魚,所以故鄉是在歐洲大陸的內陸。
那麼,他們靠什麼來防禦巨人的呢?總不能又是城牆吧?那可是初代王的bug級能力才搞得出來的東東啊。我腦洞的結果是:歐洲多山,巨人體型龐大,適合在平原奔跑,卻未必善於攀爬,所以「故鄉」應該是在歐洲大陸的崇山峻岭之上,利用陡峭的山峰來阻擋巨人的。「故鄉」,在歐洲大陸的高山上。
所以——
聚居地3:歐洲內陸山區。故鄉所在地。防禦巨人方式:山中關卡。所以他們十分類似於鷹巢城的艾林家族——
族語:「 高如榮耀」。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萊納和猴哥都這麼能爬牆了吧?在故鄉爬山練出來的啊。
(此處請腦補《冰與火之歌》主題音樂~)
「地點」,分析完畢。
二、人物
下一個問題自然就是,這三個聚居地里的人類都是什麼來歷呢?在這一部分,我先不把三組人類的來歷全部分析完,因為涉及大量劇情分析,所以得放在「起因」部分來講。這裡我們只分析一下聚居地1——牆內人的來歷。
先來看看利威爾兵長的舅舅兼師傅、割喉者肯尼與他爺爺的對話——
這段話透露出來的信息有:
1.牆內人的絕大多數是單一種族。
2.阿克曼、東洋人以及中央貴族等少數人除外。他們不是那個單一種族。
那麼,這個占牆內人絕大多數的單一種族是什麼種族呢?這一點大家基本上已經有共識了。看書中角色的名字就知道了。
薩莎·布勞斯 Sasha Blaus
康尼·斯普林格 Connie Springer
基斯·夏迪斯 Keith Shadis
……
基本上全是德國名字。
那麼,城內人如果都是單一種族的話,他們就應該是所謂的德意志民族。而且從文中強調這一種族存在某種血緣來看,這些人還不是廣義上的「居住在德國的那些人」,而是狹義上的從日耳曼人傳下來的那個正統德意志民族,雖然日耳曼人在歷史上混入各種基因,但總的來說,可以認為他們在基因上是有緊密聯繫的一個種族。
(是不是感覺到好像有那麼些跟種族有關的奇怪的味道滲進來了?)
- 牆內人是惡魔的後裔
故鄉人對牆內人懷有強烈的敵意。
貝特霍爾德·胡佛被阿明用激將法激怒後, 脫口而出:惡魔的後裔。
如果胡佛這句話可信的話,那麼我們應該推測,雖然目前牆內這些人人畜無害的樣子,但是他們的祖先犯下過滔天大罪。牆內人的祖先,是惡魔。這裡似乎浮現出了我之前提到的「正事反寫」手法,整個故事的起始部分,最能打動讀者的一直是以艾倫為代表的牆內人無以名狀的不甘與憤怒——也就是說,故事一開始,正義似乎毫無疑問屬於牆內。但是,故事進行到上面一幕時,我們有理由懷疑,真相有可能正好相反,搞不好真正的正義其實屬於牆外一方。
這一點,後來在赫里斯塔·蘭斯的姐姐、繼承了初代王記憶的芙莉妲的話里得到了驗證——
——芙莉妲說,牆內人都是罪人。與胡佛的「惡魔的後裔」呼應。
再來看阿尼的回憶:
對於上面這一幕,按照【回顧神貼】( 【回顧與分析】重新仔細讀一讀進擊的巨人的劇情 )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故鄉組對於消滅牆內人似乎有著極其強烈的正義感與使命感。萊納他們所矛盾和掙扎的,是牆內現在的人是自己本身還沒有犯下罪行的無辜者,對這樣的無辜者下手,良心無法承受,這與必須消滅牆內人的正義感與使命感產生了巨大的衝突。
- 為什麼牆內人非死不可
那麼,為什麼還是非弄死牆內人不可呢?
表面的原因似乎就是胡佛說到的:牆內人是惡魔的後裔,他們的祖先犯下過滔天罪行。祖輩的血債,由後輩來還。
但這個理由太不充分,「父債子還」這樣一個狹隘的復仇邏輯並不足以支撐起故鄉組那股強烈的使命感。所以我認為真正的原因是——
牆內人的祖先曾經犯下過的那個滔天罪行,現在的這些後裔們將來還會再犯!也就是說,牆內人不但是惡魔的後裔,而且他們自己也註定會成為新的惡魔!!
這就是阿尼爸爸那股強烈的使命感的來源:沒錯,他們試圖去屠殺的,的確是一幫無辜者,但是他們知道這幫無辜者未來一定會變成惡魔。
這也就是故鄉組同樣強烈的愧疚感的來源:為了阻止那個地獄般的未來,屠刀必須提前向無辜者砍下!
(這其實是一個著名的道德兩難,有很多的變體,比如說:如果你能乘坐時光機回到19世紀末,那麼你會掐死尚在襁褓中、人畜無害的希特勒嗎?)
- 牆內人的祖先犯下過什麼罪行
那麼問題來了:牆內人的祖先曾經犯下的罪行到底是什麼?
關於這一點,網上有過各種分析。比如有人說,故鄉組曾經是牆內的原住民,他們是被現在的牆內人祖先趕出城牆的。他們之間是祖上拆遷惹下的恩怨。乍一看有道理,甚至有一些間接的證據支持。但是我覺得這種級別的罪行在故鄉組那股強烈的使命感與愧疚感面前顯得不夠分量,太小家子氣。我認為,牆內人祖先犯下的,一定是一個不可饒恕的毀天滅地級別的滔天大罪 。想來想去,我覺得這樣的滔天大罪只有一條,那就是——
導致巨人橫行、毀滅人類的正是牆內人的祖先!
現在這個地獄般的世界,完全就是由牆內人的祖先造就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罪行,牆內人在未來的某一刻還會再次犯下,當那一天來臨時,現在僅存的人類有可能無一再次倖免。這就是羅德.雷伊斯的弟弟,上一代牆內王烏利.雷伊斯口中「人類的黃昏」——
牆內人在未來為什麼會再次毀滅人類呢?我的推測是——他們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無法阻擋地集體變成無腦巨人!(這一點我在「起因」中具體分析。)
綜上,我們得出的基本結論是:牆內人絕大多數是「純種」德意志人。他們的祖先,也就是某一代德國人,因為某些原因,發明了巨人,導致人類幾近滅絕。然後祖先中的其中一人——雷伊斯家的初代王,因為某種原因獲得了最強巨人力,但是他並沒有使用這種力量來消滅無腦巨人解放人類(初代王令人費解的動機放在下篇的「起因」中分析),相反,他帶領了自己倖存的子民來到冰島,建立城牆後篡改了子民的記憶,並把牆內科技鎖死在前現代水平(原因同樣在下篇中分析),使他們相信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低科技時代中的人。
到這裡,下一個問題就來了:初代王設定的這個「前現代水平」的低科技時代,到底是什麼年代呢?
三、時間
《巨人》的故事裡有兩個「時間」需要分析。第一個是故事中的紀年之謎,比如故鄉組第一次破牆的845年——
這個「845年」是個什麼鬼?
前面說到,第一代牆內人被初代王洗腦,丟失了絕大部分城牆建立之前的文明和記憶,牆內文明是被初代王生造出來並鎖死在某個水平上的。按照牆內教科書的說法,城牆是在100多年前建立的。也就是說,即便在牆內王族官方授權的說法里,也承認牆內文明只存在了100多年。那麼他們的紀元又怎麼會是八百多年?是從哪一年開始算起的?這個紀元的元年是什麼時候?為什麼不是從城牆建立開始算起?
是「公元」845年嗎?是不是初代王把牆內文明設定在了一個公元八百多年的水平呢?肯定也不對。牆內的建築、器物、服裝至少是歐洲近代的水平,更像是歐洲文藝復興後的樣子。至少是十幾世紀。所以這個紀年也不是「公元」。
那它到底是個什麼鬼紀年呢?
第二個需要破解的「時間」,是故事發生的真正的時間坐標。牆內看上去像歐洲十幾世紀的這個文明水平,是初代王製造的假象。人類真正的技術水平遠超於此。前面我提到過,書里種種線索暗示,故事真正的時間背景應該是一個技術可能不低於當前世界的時間點。所以故事真正的時間坐標甚至有可能是在未來。
所以第二個關於「時間」的問題就是,《巨人》的故事真正的時間坐標是什麼時候?這部分我們放在「起因」里分析。下面先來破解第一個謎團——紀年之謎。
- 紀年之謎
這個要從初代王的心理來推測——
初代王最大的願望,似乎是想要讓自己這些註定毀滅的子民過上幾代人無憂無慮的日子,因此他篡改了第一代牆內人(犯錯的那一代德國人)的記憶,目的自然是讓他們忘記自己犯下的罪孽,同時也就意識不到自己在並不遙遠的未來註定毀滅的結局。
這樣一來,除了一小撮對牆外始終充滿好奇的頑固分子(調查軍團)之外,大部分失憶的牆內人和他們的後人就可以傻獃獃地過上了黃昏來臨前最後那麼點兒和平安樂的時光。初代王認為,這對於註定毀滅的人類來說,是一種幸福。
那麼,回到我們的問題,在設定牆內的紀元時,初代王自然不會設定成外部世界真實的紀元,那個真正的紀元一定會勾起牆內人對真實歷史的記憶。那麼設定成什麼呢?
既然要讓牆內這些德國人忘記自己的罪孽,既然要讓他們活在一個自我感覺足夠好的虛假年代裡,那麼索性就把牆內這個虛假時代的元年設定在德意志這個光輝的民族誕生的那一年吧。德國這個民族國家雖然是晚近才建立的,但早在德國誕生之前,德意志民族一直以另一個「類國家」的形態屹立於世界,那就是神聖羅馬帝國!
- 神聖羅馬帝國紀年
公元962年2月2日,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為德王奧托(Otto I)加冕,稱頌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是為神聖羅馬帝國之始。德意志民族,就是在那一年,開始以「神聖羅馬帝國」這樣一個民族共同體書寫屬於自己這一民族的輝煌歷史。那麼,如果要營造一場德國人懷舊的春夢,那麼把這一年作為紀元元年不是正合適嗎?
(△德王奧托,「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
牆內紀元,其實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紀元。神聖羅馬帝國之始的公元962年就被作為牆內紀元的元年。所以《巨人》故事開始的故鄉組第一次破牆的那個845年,在年代上就相當於962+845-1=1806年,也就是公元19世紀初。
也就是說,初代王希望牆內人相信,自己活在一個科技水平約等於歐洲18世紀到19世紀初左右的時代。初代王之所以把牆內鎖死在這樣一個水平,估計是他認為這樣的科技水平剛好可以提供足夠的生產力讓牆內人安穩度日(具體原因下篇再聊)。
請注意,這裡並不是說845年在外部世界的真實年代就是1806年,而是說,初代王希望牆內人相信自己生活在17XX-18XX年前後這樣的一個時代而已。
上面兩張圖,第一張18世紀德國油畫,某地市場一瞥;第二張是漫畫里的希干希納區,大家可以放在一起感受下。
- 驚人的巧合:真實歷史上的845年
以上這個腦洞,本來是我拍腦門想到的。但我開完這個腦洞後,隨手去查了一下真實歷史中的845年,也就是公元1806年的德國(那時是普魯士)發生了什麼事,結果把自己嚇了一跳——
作為反法同盟成員的普魯士,那時正在與歐洲的那位軍事「巨人」拿破崙打仗。結果,1806年10月27日,拿破崙輕易擊破普魯士軍,攻入柏林。
柏林城牆被攻破!!
那時的柏林有城牆嗎?當然有!
叫做柏林關牆(Berlin Customs Wall)——
它主要用於通行管理和在城門收稅。有18個城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圖中左側的Brandenbuger Gate——現在仍然是柏林地標建築的勃蘭登堡門:
上圖是現在的勃蘭登堡門,是二戰後重建的。它最著名的標誌,是城門上方的勝利女神與銅車馬——
但是在1806年拿破崙佔領柏林時,原版的那個勃蘭登堡門上面的,並不是勝利女神,而是和平女神。因為勃蘭登堡門原先是為紀念和平而建。
1806年10月27日,拿破崙耀武揚威地從由勃蘭登堡門進入柏林,而勃蘭登堡門上的銅車馬與和平女神作為戰利品被拿破崙帶回了法國。
這個在1806年破牆時被拿破崙順走的和平女神,名叫厄瑞涅(Eirene) ,是希臘神話里時序三女神之一,代表和平。對應的季節為「秋」。
這是和平女神厄瑞涅的雕塑(不是城門上那個,大家做個參考)——
這是《巨人》里被鎧甲巨人撞碎的瑪利亞之牆上的瑪利亞女神標誌——
——連髮型都一樣啊!
至此,我幾乎可以完全確定,諫山創在創作《巨人》的開場一幕時,靈感來源之一肯定是1806年拿破崙攻破柏林城牆事件!連城門上的女神這樣的細節,都幾乎是完全照搬當年。
諫山創應該就是以這一事件為起點,開始構建出前面提到的「神聖羅馬帝國紀元」這些細節的。
紀元之謎,破解!
於是接下來,順便就破解出了三道城牆上的女神的原型。既然瑪利亞之牆的瑪利亞女神的原型是時序三女神的和平女神厄瑞涅,那麼剩下來的兩道城牆當然就是時序三女神中的另外兩位了。
(時序三女神在希臘神話里各對應一個季節,分別是春夏秋,沒有冬天,因為希臘沒冬天嘛。)
最外層:瑪利亞之牆
女神:瑪利亞
原型:和平女神厄瑞涅(Eirene)
季節:秋
象徵:隔絕巨人,保證人類在牆內的和平生活。
中間層:羅塞之牆
女神:羅塞
原型:公正女神狄刻(Dike)
季節:夏
象徵:道德正義,人類的公義。
最內層:希娜之牆
女神:希娜
原型:秩序女神歐諾彌亞(Eunomia)
季節:春
象徵:法律和秩序,並維護社會的安定;王族與憲兵團對牆內世界的統治。
從里到外,依次是春、夏、秋三位時序女神,一層比一層更靠近寒冬。而寒冬,自然就是牆外那個巨人統治的世界。
現在如果我再說《進擊的巨人》的主題就是「凜冬將至」的話,你應該不會打我了吧?
巨人,不就是《冰與火》里的異鬼嗎?
這裡順便又可以腦洞出故事裡三大軍團的原型——
調查軍團=條頓騎士團
故事的主角——調查軍團——當然就是德國/普魯士軍事貴族的前身,德意志的驕傲,歐洲中世紀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
這是條頓騎士團的標誌:
把中間的鷹摳出來,留下翅膀,就成了調查軍團的標誌:
那麼另外兩個軍團的原型,自然就是剩下來那兩個騎士團了。
屯駐軍團=醫院騎士團
醫院騎士團的標誌:
像不像四片花瓣?再加一些花瓣,就成了屯駐軍團的標誌:
憲兵團=聖殿騎士團
聖殿騎士團的標誌:
馬頭+馬頭前面的長矛這一部分摳出來,就成了憲兵團的標誌:
好,上篇到此結束。下篇我們接著分析起因、經過、結果。
不靠譜預告——
在下篇中,我將破解《進擊的巨人》中最詭異的一個謎團——艾倫的預知夢:
文:瘋狂鑽石 @魏知超
本答案已收入我的專欄 妄想型精分影評 - 知乎專欄
——————————————————
2016.1.11 更新 中篇:巨人起源 《進擊的巨人》中,巨人跟人到底是什麼關係? - 魏知超的回答
2016.02.05更新 下篇:兩千年的夢 《進擊的巨人》講的究竟是什麼? - 魏知超的回答
——————————————————
我在喜馬拉雅上線了一檔介紹心理學最前沿知識的節目,精講由全球頂級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撰寫、海外近一年出版尚無中文譯本的30本心理學新書,歡迎小夥伴們積極圍觀^-^
《魏知超:心理學前沿好書精講》
(本來要睡了,但是刷知乎日報時,看到排名很高的一個答案把諫山創和天野喜孝拿來對比,還是忍不住起來回答一下。高中畢業以後我就很少看漫畫了,對現在的漫畫並不是特別了解,說的不好請原諒。)
!本答案包含劇透 !
針對樓主的問題,先說畫工:
諫山創的畫工確實非常粗糙,人物比例失調,比如人們敬軍禮的時候都好像胳膊折了一樣。但是他的這種粗糙並不影響閱讀,這主要是因為:第一他的分鏡風格是偏商業的,就是特寫和近景居多,加上大對話框,簡單直觀,看起來不用過腦子,就可以忽略畫面,沉浸在劇情里。這種水平要是去畫《無限之住人》那種分鏡,估計就看不下去。第二是諫山創雖然水平不濟,但是態度比較認真,每一格還是挺仔細的,背景,場景,透視什麼的也是認認真真在畫,彌補了一部分不足。比如追捕女巨人那裡有一格是有人從屋頂飛過去,另一邊夥伴在包抄,用了其中一個飛行人身後的視角,角度非常新鮮,透視也好,驚艷了一下。
另外,畫工好也不是漫畫好看的充要條件。這個很多例子,最極端的例子比如《獵人》的幾卷草稿。
++++++++++++++++++++++(在這裡想多聊幾句畫工和畫風,可跳過不看。)
畫工和畫風應該是兩個概念,畫風是這個作者選擇走哪條路,畫工是這個作者走到什麼位置了,是剛起步還是已經走的很遠了。
諫山創的畫風受很多前輩的影響。除了巨人的扭曲形象受一些青年漫畫影響,正常人物除了明顯有很多伊藤潤二的影子,我個人覺得還師承楳圖一雄的風格,最明顯的一處是喜歡吃東西的那個女孩在木屋裡面說聽見巨人的腳步聲那裡,好幾格遞進,每一格瞪圓了眼睛,張圓了嘴,都是楳圖一雄式的驚恐型面癱。看到那裡我挺崩潰的。
(圖為諫山創的風格受到伊藤潤二和楳圖一雄的影響。)
(圖為諫山創的風格受到伊藤潤二和楳圖一雄的影響。)
所以諫山創的風格應該是那種偏氣氛營造的,比如很多人無法忍受的面部排線,就是為了營造陰鬱氣氛嘛。
其實很多時候,作者選擇一種簡練的畫風,就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講好故事中去,比如手塚治虫大神,風格簡單,據說一天能畫好幾頁。小畑健畫的那麼細緻,可能劇情就不是很擅長,需要和人合作。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小恐龍阿岡》的漫畫,因為畫工太過細緻,所以根本沒有什麼劇情……(扯遠了)
不知道為什麼樓上把荒川弘,伊藤潤二和天野喜孝放在一起,這三人完全不是一個級別,風格也完全不同,但都是很成熟的作者,畫工沒有任何問題。尤其天野喜孝,個人覺得他簡直是日本國寶級藝術家。諫山創這種在中國都不知道能否考上美院,跟人家怎麼比……
++++++++++++++++++++++++++++++++
然後說敘事:
諫山創的敘事並不凌亂。他的主線,支線,埋線都還算清晰。(雖然跟浦澤直樹比不了吧。)覺得凌亂可能是他的敘事風格原因,我覺得這也是《進擊的巨人》最大的賣點,就是看起來是少年熱血機戰漫畫,世界觀卻有些楳圖一雄式的陰鬱,敘事完全不是少年漫常見的打怪升級,節節勝利;而是像懸疑式美劇,每一本留下懸念,吊人胃口。更驚喜的是經常有神來之筆,比如設圈套誘捕阿尼,還有很多人覺得坑爹的高大巨人和鎧甲巨人向主角坦白的那段,在我看來真的很棒。因為生活中很多驚人的真相就是在完全不經意的時候呈現在面前的,而不是我們苦苦執著追求得到。這一段點贊!
最後說《進擊的巨人》為什麼能成為明星作品:
除了上面說到的,世界觀比較有特點,敘事不按常理出牌之外,還有其他幾個點:
1,劇情不會顯得幼稚和套路。
會看這部漫畫是因為身邊很多同事推薦,這些人大多和我一樣很久不看漫畫了,之所以被吸引,我覺得是因為劇情之中,描寫戰爭的殘酷,在重大改變之中的無力都非常真實,並沒有漫畫中常見的主角光環和千鈞一髮之中形式逆轉這種套路。成年人看也不會覺得侮辱智力。
2,男女主角的性別轉換。
可能真的是人類在進化吧,性別越來越模糊。男主被保護。女主監護人。反正很多人喜歡這個點。
3,主角三人組中沒頭腦+不高興+參謀員的設定。
沒頭腦+不高興是漫畫主角的黃金搭配,比如櫻木流川,比如鳴人佐助,等等主流商業漫畫大抵如此。在《進擊的巨人》里,男主沒頭腦,女主不高興。又因為整部漫畫有很多懸疑推理,所以安排了那個短頭髮的男二來想辦法。
4,人氣王標準像設定。
利威爾沿襲了《幽游白書》中的飛影,《獵人》中的奇犽和旅團里有個忘了名字的矮個的設定,就是強大,兇狠,冷酷。然後沒事再溫柔一下,基本就等著人氣投票拿第一了。利威爾這個角色看造型簡直是從希特勒青年團裡面走出來的,這也是我覺得不妥的地方,但是看看網上有多少人花痴納粹軍官……只能覺得這個世界會好嗎……
5,最後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同時代根本沒有什麼數得上來的作品。《火影忍者》和《海盜路飛》竟然能連載這麼多年,可見日漫現在真沒什麼能接班的人了(主流商業少年漫畫領域)。《進擊的巨人》如果放到八九十年代,搞不好沒什麼人看。
總的來說是成熟的劇情和商業套路的人物設定。
另外我注意到很多答案說,《進擊的巨人》漫畫是因為動畫的播出才開始有名的,因為我沒有看過日本動畫片,對這個領域完全不了解,就不亂說了。
謝謝讀完。在知乎日報看到 @劉景煦 關於畫工部分的回答,實在忍不住回來點反對。
可以不接受某種風格,但是不能輕易認為它一無是處。
作為一個新人作者,也許諫山的畫還不夠精緻平滑,但是他的構圖和對神韻的把握的天賦,以及後續的勁頭髮展是可以看見的。
這麼說可能比較俗,他對於動態和氛圍的刻畫有一種陰暗而內斂的狠勁,有些凌亂的線條反而增加了力道。可以感受到它扭曲但兼顧力量感和張力,動態線的排線非常暢快。這也是現在許多主流熱血作品裡稀缺的地方,很有特色。當然,我並不喜歡把巨人歸類到熱血,但是動畫似乎讓它變得熱血化了。
這樣的狠勁我還在EVA原作里初號機暴走的時候看到過,印象非常深刻,聲優演繹也非常精彩(是原TV版,不是劇場版 )。
作畫者的畫工不是一年兩年可以練成的。
許多你看到的畫工剛剛開始成熟的作者,他們可能已經經過了將近十年的磨練,但也只是剛剛成熟而已。
看一個人不能看他和已上位的大神的具體差距,而是要看它經過同等磨練之後個人的發展後勁。就拿網路遊戲來說,總不能讓一個剛入遊戲的小菜鳥,和一個入行十年的老手比操作吧。
我相信諫山之後會有很好的發展,從他對於劇情把握的沉著可見一斑,非常沉得住氣,並且善於觀察和預見。
個人意見覺得動畫反而失色很多。而且由於改編得更為熱血和大眾,少了一份沉著的味道。
諫山有許多隱含著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直達心裡的恐懼感(不是伊藤潤二式的恐怖,而是對於災難和變故無法逆轉的恐懼),和人物的細節特徵(比如人物對於事物變化細膩的洞察力),都在無意中被淡化了,也顯得不夠謙遜。 動畫刻畫過於血腥,個人不是很能接受,而且血腥應該不是諫山主要想表達主題。
==========
以下內容涉及部分劇透,請謹慎閱讀:)
==========
相較之下,艾倫的復仇口號被強調了出來,這讓艾倫顯得尤其中二,汗。作為一個眼睜睜看著母親慘死在自己面前的兒子,相信是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會抓狂,也不必看不慣別人喊著要報仇,這事如果發生在你身上,一般人不會比他優秀到哪裡去。
其實人家有非常努力的地方,但是似乎在動畫里沒能很好地展示出來,或者說被喧賓奪主了。
他是靠著自己的努力爬到新兵畢業生的第五位,原作里也強調過,他沒有任何出眾的天賦,僅僅靠的是自己的努力的意志力。這句話說得簡單,知者明其艱難。
不記得在哪裡看到的了,我覺得有句話說得非常好: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沒說什麼。
當然,作為推廣的手段而言,動畫還是製作得非常成功,色彩相當精細,鏡頭感十足。我還是因為看了巨人的宣傳PV才去接觸這部動漫的,相當驚艷。
它讓巨人更為通俗,並且能讓大家理解。
(雖然最後我還是棄了動畫orz 不是動畫做得不好,個人更喜歡漫畫的表現形式而已,一般不會兩邊同時追。)
劇情方面,前面大家說了很多了,這裡補充一些小感慨。
看到很多女孩子喜歡利威爾兵長。
我也很欣賞這個角色,但是不太明白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喜歡」他。
於是我特意去觀察了一下大家為什麼喜歡他。(……)
女性方面的說法大致是 「強」、「一敵百」、「潔癖」(嗯…)、「傲嬌」(誒)、「矮萌」(喂!)
然後我就感慨了……嗯……確實是萌點沒錯啦,但是……嗯……
我覺得利威爾使我欣賞的地方在於
1、擁有力量,但是了解自己的底限,善於收放自己的力量:在樹林面對女巨人時,儘管自己有餘力應付,仍然要求三笠帶著昏迷的艾倫逃走,而不是逞能硬抗。
2、沉著內斂:在法庭狠踢了艾倫一頓,作為演戲毫不放水,活生生踢斷艾倫一顆牙,一氣呵成,取得法庭的信任,讓艾倫成功進入調查兵團。事後向艾倫表示歉意,讓我對這個角色好感增加很多。日常作戰的規劃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
3、嚴肅苛刻,但是尊重下屬:向艾倫表示歉意,並取得了艾倫的理解,不會因為自己是領頭而態度高人一等,在樹林一役中亦尊重艾倫擁有自己的意見。利威爾小隊里的隊員都非常信任他。
4、下略,大家體會一下(喂)
巨人里還有許多優秀的角色,這裡只是舉一個人氣高的角色便於理解。
要是讓我一個個寫,我可以寫一整天!!(興奮)
順帶一提,我很喜歡阿尼,雖然站在敵方隊伍(目前是「敵方」,不排除之後人類轉為不正義的一方的可能性),但並非盲目跟從,擁有自己的思量,對事物的弊端一針見血:「為什麼新兵里最厲害的力量,反而要送到最遠離巨人的地方?」
這也是我對諫山評價高的原因之一。
他對於人物的刻畫非常全面細膩,不像傳統作品裡單一突出某種性格,而是將人物性格更為完整地展現了出來,更為貼近實際。
因此人物性格也顯得有些混沌,這可能也是被人垢病的地方。
巨人目前的劇情暫時沒有失控,只是因為因果聯繫長,信息複雜,讓一部分讀者不能迅速理解。
之前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提及巨人讓人想起魯迅所說的「吃人」的情形。
不知道諫山是否想表達這樣一種觀點:善惡是混沌不清的。
巨人吃人是無意識的行為。現實中也有這樣的情況,一個人懷著好意去做一件事,但是反而給大家造成了傷害。因為人的見識有限,這樣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一個人不可能完全正義。同樣的,巨人也不可能完全邪惡。
還有許多各式各樣的探討,對於未知隱患的不安與未雨綢繆等等。這裡就不多贅述了,歡迎一起探討。
個人還是非常欣賞巨人的,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好的長篇連載了,實在非常感動。
從早上五點多寫到現在,通體舒暢orz
吃個早飯先
飯前吼一句:三笠女神嫁我!!!——&>口&<
==============
補充一下,寫這篇回答的時候意識到一個問題:巨人的漫畫很「安靜」。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
在重要的情節,反思和轉折上,情節都是非常安靜的。
冷靜地思考,提問。有深度的問題往往不會引發爭吵,心理活動多於公開辯論。
敘事凌亂?《進擊的巨人》中的台詞、旁白是我看過漫畫中最為出色的,作者敘事能力極為高超,並不像大多數漫畫畫到哪裡算哪裡,明顯是整個規劃之後開始畫的,伏筆不斷。此外必須提到的是,《進擊的巨人》中對於分鏡的設置和運用也是非常出色的,要好於絕大多數的漫畫。至於畫風么。。。呵呵,多看看也就習慣了!
巨人漫畫中每一個路人,每一句對話,都有可能是揭露整個故事核心設定的伏筆。故事中每一次超展開,往前一定能找到相應的伏筆,編劇的嚴謹程度吊打古往今來一切日本漫畫。
甚至連惡搞都是伏筆:已經成為日本流行語的「毫無理由的毆打萊納」出現在第8卷末尾,現在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有名的梗大家都知道了,說個讀者圈剛發現的細節。
5卷中有一個犧牲的調查兵留下了一本日記,上面記錄說巨人跪在她面前,喊著女神的名字。當時大家都認為這一定涉及到巨人的來歷,可能是解開謎團的關鍵線索。
這件事確實解釋了巨人的來歷,但是真相卻和所有讀者設想的都不一樣。22卷中尤米爾給姬友留下的信中說明了自己的身世,那個下跪的巨人,其實就是和尤米爾一起被流放到島上的信徒,他會軌在調查兵面前,是因為調查兵臉上有雀斑,長的和尤米爾有點像。
讀者們再次想起了,被諫山智力碾壓的恐懼。
在我看來,《進擊的巨人》(以下簡稱《巨人》)的成功並不僅限於它是一部喪屍類(大型)人類打怪的作品,熱血、獵奇、血腥固然是吸引人們目光駐留的很重要的點,今天想談的,是這部作品更深層次的內容。
本文所討論的內容基於漫畫,會涉及到一些劇透,不過大家放心,都不會是關鍵的劇透,而且適量劇透有助於開胃,請放心食用~
1、 嚴謹的邏輯性
原作漫畫的畫工或許是粗糙了那麼一點,但是我絕不同意提問者所說的「敘事凌亂」這一點。
《巨人》是一部草蛇灰線的作品, 作者在創作這部漫畫的一開始就已經設想好了這部漫畫的結構,劇情,結局,所以他現在做的工作只是不斷的完善細節。然而完善細節可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可以看到動畫第一季中作者挖下了密密麻麻的坑,如艾倫的父親下落如何,艾倫又是怎麼獲得巨人的能力的?地下室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由於篇幅的限制,以及秉承著盡量少劇透的原則,這一點不詳細展開。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以艾倫如何獲得巨人之力為例,僅是這一點,作者就埋了許多伏筆。
艾倫的巨人之力無疑是他父親賦予他的,那麼他父親又是如何得到該能力的呢?作者通過艾倫父親在這條線索,將巨人的來源,城牆的秘密,王政府的「陰謀」以及人類的秘密全都完美的串聯在了一起。
沒錯,你們放心,作者後來把挖下的坑一個個的都填上了!
2、尊重人類的真實與複雜性(人性的寫實)
精神分析家認為,一個人內心的衝突或態度的多樣性是不可避免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們就說,想剪短髮又因為怕剪短髮不好看的是不是你們!想吃好吃的還懶得動但又想減肥的是不是你們!希望自己能成熟一點但又老是自稱寶寶的是不是你們!
(漫畫來源:幻獸之騎士團 下同)
在《巨人》的第4話中,阿爾敏一行人剛從訓練兵畢業,頭一次要以自己的力量來面對巨人。一番激戰後,(其實是訓練兵單方面被巨人實力碾壓後),絕大部分人都陣亡了。阿爾敏眼睜睜的看著同伴被吃掉,眼睜睜的看著巨人越走越近,卻無法動彈。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求生欲是很強的。人類的焦慮,對一些事物(如蛇,黑暗)的恐懼感,從本能的角度來講都是因為懼怕死亡,也就是強烈的求生欲在作怪。所以此刻的阿爾敏必然有著強烈的求生欲,卻又一動不動,是因為看到了巨人對人類壓倒性的恐怖。人在極度恐懼之下,第一反應不是逃生,而是連神經都麻痹了,以至動彈不得。
這是作者對人類面對真實危險情境的還原。
我們再來看第80話,艾爾文團長帶領大家去牆外吸引獸之巨人的注意力這一橋段。為讓兵長在獸之巨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接近並擊殺他,艾爾文決定以全體成員和自己的命相博。
我們看過許多戰爭片和抗日神劇中出現這樣的劇情時,大家似乎都是毫無畏懼的為了革命慷慨赴死,激昂向前。這樣的人,是空洞且沒有人性的。作者是這樣描繪即將赴(song)戰(si)的士兵的反應的:
害怕,是的,除了艾爾文團長臉上透露出堅毅外,其他士兵臉上無一例外都是震驚與恐懼。甚至有人身體反應十分強烈,開始嘔吐。
下一秒,明白這是唯一能拯救人類的機會後,明白自己不得不死後,既絕望又仍處於驚恐之中,但臉上更多的是絕望。
接下來是不甘心。知道大家都會沒命,即使給自己的死亡賦予「為守護人類而戰死」這一英勇的名號,也仍舊不甘心,橫豎都是死,死的好看又如何?自己那麼珍貴的生命難道就要這麼失去了?
這,才是士兵面對死亡的真實心理過程。
而現實是殘忍的,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是僅有的,能夠用來對付這殘酷的世界的方法。」於是,才有了整個團的人慷慨赴死的一幕。
一個勇敢的士兵,並不是無所畏懼的,而是知道自己可能面對的是死亡,他也有著畏懼心理,在死亡的恐懼中不斷掙扎,卻仍然選擇了上戰場。這是真正的勇氣。
3、貼近/影射現實,沒有距離感
這一點我分為兩部分來講——人物和故事。
人物篇
看見肉的你
立下flag後秒被打臉的你
在《巨人》這部作品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血有肉,即使是配角,作者也將他們的人格刻畫的有稜有角,較為飽滿。拿加迪斯·基斯教官(前調查兵團團長,現任訓練兵的教官)來說。
他是自調查兵團成立以來第一位仍然活著卻傳位給下一位的團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不過是無能的領導者主動任命了有能力的人來代替自己罷了。」
年輕時的加迪斯教官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特別的人,從來沒有「自己的歸宿就在牆內」 的感覺,並立志要完成一番豐功偉業來獲得大家的認可。
事實上,這是所有自卑者的共性。越是強大的人,越平靜,越不會歇斯底里的想要從外界抓住什麼(如他人的評價)來肯定自己的價值。
(漫畫來源:鼠繪字母組 下同)
在葬送了眾多隊友與經歷了多次失敗之後,加迪斯終於意識到:特別的人是存在的,但那個人不是自己。
而承認自己的普通,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這需要對自己有著充分的認識,以及對自己的能力的客觀的評估,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放棄從小到大的全能自戀幻想。所以他放棄團長之位,在我看來,更像是氣餒,是他可憐的自卑作祟,逃避現實,退居二線。
這就是加迪斯教官的故事,這也是所有的你,我,他,承認自己的平常,或逃避現實麻痹自己,或接受現實繼續創造人生價值的故事。
故事篇
看到知乎有人對《巨人》漫畫這樣評價:中間有一段比較無聊,所幸後來作者又開始爆猛料。我猜想,他所說的比較無聊的那段,可能是王政府捉拿艾倫和赫里斯塔,調查兵團決心推翻王政府的那段劇情吧。
看完漫畫之後我不禁感慨,恰恰是這「無聊」的一段故事使得《巨人》這一作品跳出普通的熱血少年漫,而成為一部嚴肅的文學作品(神作級別)。雖然我對政治一向不感冒,但是還想要說一下這「無聊」的一段好在哪裡。
如何打倒一個團隊?很簡單,只要讓它從內部開始猜疑,腐爛。對於國家來說,就是內憂。這時如果再加上外患,那麼這個國家不管掙扎多久,肯定是保不住了的。明朝就是因內亂再加外清的進攻而亡。崇禎那句「群臣誤我」也不無道理。
城牆內就處於內憂外患這亂成一鍋粥的情況,你叫人家怎麼好好打巨人熱血給你看?當然要把核心問題——「內憂」,也就是欺壓民眾的王政府推翻,把國家建立得富強民主和諧後再一心對抗外敵。
(bty好想鬼畜一下這樣的場景:王政府被推翻後調查兵團當政,然後他們無法抵擋權力的誘惑最終也變得和原來的王政府一樣的暴政…這樣才有趣嘛,畢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雖然這應該是幾百年後的事情了)
並不是說,有著政治隱喻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它還必須忠於現實,忠於歷史真實發展規律。《巨人》做到了,包括第80話以後所揭露的全人類的真相——
你以為牆內人們的敵人是巨人?錯了,是牆外的人類。你以為這是人類與巨人的戰爭?錯了,這是國家與國家,種族與種族之間為掠奪資源的戰爭。你以為把巨人一個不留的驅逐出去就可以了?(說你呢,艾倫)錯了,巨人殺不完,人家還會再造。最可怕的敵人不是巨人、喪屍、異鬼…而是人。
4、終極的人文關懷
作為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以及 一個愛45°仰望天空思考人生的小青年,我不得不感慨一下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也就是作者在作品出流露出的終極的人文關懷。
即便是成長也絕無法沖淡過去的這份悲哀…...少年,你到底為何而戰?
「不是特別的就不行嗎?「
」畢竟這孩子降生到這個世界,所以他已經很偉大了。」這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生存意義的肯定,又更像是神對世人的肯定。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使命是什麼,意義是什麼,他到底又該如何活下去……這也是我們終其一生要尋找與思考的問題。
在各種推薦之下我也翻了幾話,但實在是難有感覺。不知道到底哪裡好!
梁文道在《開卷八分鐘》里介紹過: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104/318bc585-8470-4268-97be-4d650a87c9cf.shtml------------------6月3日補充-----------------------------
我都用了好大的Flag在有劇透的地方做警示了,不要再抱怨我劇透了啊!!!
-----------------------------------------------------------------
不管是漫畫、動畫或者電影,畫面的精美程度永遠是加分項,但是最關鍵的地方還在於得講好一個故事。國產大片個個製作那麼精良,但是很多看完之後恨不得自戳雙目就是這個原因。
巨人的畫工的確粗糙,但是並不算差,作者對於人物表情的刻畫以及動感的把握是很好的。人物身體比例偶爾有些失調,但是這種失調作用在巨人身上時反倒給漫畫平添出一種詭異的感覺。
問題里講巨人敘事凌亂我是不同意的,我認為劇情講得很好,一點都不凌亂,很多時候恰到好處。巨人漫畫的有點就在於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刻畫細緻入微(三笠女神一生推!)。看膩了無敵男主,後宮肉系的死宅漫後看這種漫畫的確很容易喜歡。
-----------------以下涉及劇透,慎入------------------------
作者在一開始做世界觀設定什麼都不交待,總之人類的世界被50米高的牆圍起來,外面是莫名出現的巨人,裡面是安定生活了一百年的人類。之後忽然出現了60米高的巨人打破了平靜,Wall Maria被破,人類失去好多領土,20%人口被殺,男主母親因此被啃,男主為此加入了兵團。
一開始這就很吊人胃口,巨人是哪裡來的,為什麼會突然出現60米高的巨人?人類將會以什麼樣的手法反擊(漫畫看多了知道肯定是要反擊,如果全滅了那就真是神作了)
接下來就是男主和女主加入軍團特訓,之後巨人再次來襲,原以為是正常的熱血漫畫,結果這些兵團被屠得不成樣子,更出人意料的是——中二男主角竟然被巨人吃掉了!我當時看到這裡的時候真是「卧槽」了一下。
幾話後男主出人意料以巨人的身份復活,並堵住了Wall Rose。這帶來了很多新的謎團,人原來可以變成巨人?另外巨人分很多種,除了一般的蠢笨的巨人,還有更具有智慧的奇行種,鎧甲巨人,火焰巨人(還有大猩猩=_=),他們的來源都很抓人好奇心。
往後的劇情更讓人大跌眼鏡,原來很多人類都可以變成巨人,說白了,人類的世界裡有非常多的巨人卧底,劇情到現在成了懸疑片(想想少年包青天或者金田一),一個又一個的離奇事件產生,一個又一個的卧底被挖出來,謎題揭開得越多,新的謎題也就越多,(你們是要鬧哪樣?)最新幾話甚至指出,保護人類的牆裡面竟然都是巨人,而牆本身可能只是巨人的硬化外殼,而這時才發現之前無關緊要的教會和政府原來是作者埋下的伏筆,新的謎團又指向了人類內部……
狂發的便當,環環相扣的連鎖謎團,弱肉強食的殘酷世界觀,詭異的畫風和氣氛都是巨人成功的要素。(這個漫畫竟然是月刊連載……等待時間真讓人抓狂)。吶,攻殼機動隊當年的畫風是這樣的
但不妨礙電影化後成為經典
因為原作「只是」畫風不好,而故事本身是非常優秀的。但就因為畫風不好,觀眾不多。
然後,原作者遇到了慧眼識作的好導演,此導演真正讀懂了他的故事,並且用自己的手法,彌補了原作畫風和敘事手法的不足,同時保留了原故事的精髓。
然後就火了。
進擊的巨人如果沒拍出來,讀者至少少一半吧。首先我從題目上說,敘事凌亂這個判斷是完全錯誤的
直至第90話為止,巨人近7年的連載來看,劇情的展開、伏筆和收束都達到了一流水準
從這個點切入來看,可以發現作者在連載之初不止描繪了一個大綱,連所有的引爆點都構思好了
例1:艾倫的父親格里沙
這位是從劇情初期消失到第60話,貫穿劇情大半的核心人物
從第一話到第六十話,按照連載速度每月一話來算,憋了整整5年才爆了他的下落且滴水不漏
更可怕的是在西甘錫納封牆戰後,以艾倫被解封的記憶穿針引線,引出了以吃媽巨為首的女巨人篇大半無腦巨人的來歷,同時為接下來的劇情鋪墊新線索,足以體現作者規劃的強勁
例2:馬爾科、阿妮和萊納
曾經這段成為大多數巨人粉的疑問,疑問就是馬可莫名死亡
諫山創說過一段話,大體意思是:著名聲優擔當的角色一定有很大作用(不知道對不對,求指正)
馬可的聲優:逢坂良太
且漫畫和動畫出現了一致鏡頭又在細節有所區別的部分,就是馬可的死狀
這個鏡頭是按照原作來畫的,但是
因諫山創是個嚴謹的一絲不苟的人,這裡成為巨人粉前期一大爭論點
馬可是怎麼死的,他為什麼要死……
OK,後來的第77話果不其然
一口氣引出
1.馬可是發現了故鄉組的秘密被滅口的
2.胡佛和阿妮開始發現萊納的精神狀況有了很大問題
3.阿妮在馬萊方看來思想是有問題的,需要證明自己的
4.萊納的戰士人格對馬萊極為忠誠,第93話末尾和法爾科的對話也體現了這一點
5.吃了馬可的巨人是按照荒木哲郎的臉來畫的
從這兩點來看,即便諫山創畫功粗陋,分鏡紊亂,也不妨礙巨人是個日本漫畫作品中極為罕見的劇本高完成度的優秀作品,就看作品收尾如何了
看到原作畫工粗糙,卻成為明星作品,第一眼想到的是【一拳超人】和【靈能百分百】。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畫工並不是影響一部漫畫能否受歡迎的第一要素,最重要的還是劇情和故事內核。這兩方面無論是「進擊的巨人」還是「一拳超人」,都稱得上獨樹一幟。
另外關於現在市場上的正式版,其實有些類似同人作品,在原有畫作上進行「美化」,有些是根據原作品美化,讓畫面更容易被讀者接受;有些則是一些名家自己弄的「同人作品」,在不違背故事劇情的情況進行加工再創作,前者就是進擊,後者就是一拳。
對此我認為,當然能,雖然畫不好,但是出彩的故事能讓你僱傭畫的好的人幫你做「P圖」。
這是產業鏈的勝利。的確巨人畫風粗糙,人物都分不大清,然而日本是個動漫大國,有完整的產業鏈,精細的作畫留給動畫製作人去做,只要漫畫家提供的故事足夠好也就能受歡迎。然而漫畫畢竟是編劇和繪畫的完整藝術,想要成功不能只依靠哪一方面,畢竟巨人的成功也有其偶然性,不可盲目效仿
畫工:確實粗糙,但並不算丑,該有的情感也一目了然,不影響觀賞的。
敘事:並不凌亂,只是有時候作者在賣關子,你全部看完該知道的都會知道的。
成功:一是劇情優秀。二是在廢萌輕浮的漫天飛舞的環境下,一部戰鬥非常寫實,不是輸出靠吼高喊什麼螺旋丸、天馬流星拳、龜派氣功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因為漫畫不是看畫面的,看畫面的那叫插畫。
漫畫是講故事的。
雖然不待見諫山創,但是我很感謝他再一次提醒全世界這一點。動畫的音樂太熱血了,書沒看過。但很少有這麼讓人激動的音樂和動畫了。
頭一次回答問題我表示非常激動......不是漫畫迷很少看動漫,成為進擊粉是有人領進坑......看了一集動漫之後開始補漫畫,一口氣全看完....本人愛看點電影,所以換個角度分析下。
先說畫風,敘事凌亂什麼的,整個畫風非常非常的類似於電影分鏡頭腳本,人物模糊化,風格凸顯化,敘事隨意化,但是要保證展示出故事基調以及整體風格,很多時候可能只有一個主線和幾個鏡頭就講了一個系列。這個漫畫就有這種感覺,劇情的展開用的是一種抖包袱的形式,這種形式喜歡的會覺得很贊,不喜歡的會半路睡著,所以很容易炮灰(比如oblivion),很多時候開始多線同跳,倒敘回憶再加上各種懸念鋪墊,所以我試圖帶很多人進漫畫坑都失敗了。因為看著確實累。其次,它月更啊....所以每話都得拎出點懸念來,否則下回更誰還記得你啊.......設置來設置去就跪了.....
畫工.....好吧,與其說作者不認真還不如說他真的畫不好.....不論如何後期是有在進步的,因為一開始連人的比例都有問題,開話的時候一直好奇:雖然你是巨人吧但是胳膊腿如果是這個比例你丫是怎麼跑起來的......目前第九卷了,當然臉什麼的依舊分不清...人一多就傻眼了,但有進步的,很小是肯定的了...畢竟這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我真的想說作者你念過電影吧你.....他很多的畫面展現都是電影式的,尤其在與巨人的搏鬥方面,側景展現、分鏡特寫神馬的可能漫畫也有就不說了,作者居然還注意軸線誒.....而且還注意縱向軸,就是畫的太亂不太明顯就是了。
明星作品什麼的聽說日本不是有專業標準衡量的么?沒見拿這個來宣傳過,不過很火到是真的。島國不了解,本土貌似是動漫很火吧...漫畫很多時候都是被吐槽的命。話說這個漫畫是否受歡迎還是要靠情節的吧,否則就是每話都給你銅版紙彩墨印它也不會火的。開話實在是抓人眼球,設定很簡單粗暴但是很久沒有這種了好吧,雖然不關注漫畫,但是貌似周圍菇涼們看的要麼就是那些連載了十幾年的...要麼就是男男曖昧不清...要麼就豬腳是狼人吸血鬼或者血統不一樣神馬的....動漫確實精緻,極大地帶動了漫畫。
再就是真心太久沒有新鮮血液了....對於不是動漫迷的我們來講,進擊之前,在排行榜上叱吒風雲的那些都快趕上我們歲數了,小學看什麼大學還在更....再說,在其小火之後跟風者眾,自然也是一大原因。簡而言之,進擊贏在新而不重複以往,跟風也好土粉也罷,火也就是必然了。
我給Po主講一個漫畫,《一拳超人》
——該作品曾是原作者為更好的使用網路漫畫編輯軟體ComicStudio而作為練筆用的習作。從2009年7月3日在
網路上開始連載,據2012年9月NHK電視節目《網路漫畫革命》統計數據,
該漫畫的網路瀏覽次數達2萬次/天,累計閱讀人數達1000萬人。由於頗受好評,作者草擬了包括結局在內的故事情節,繼續在網路上連續刊載。該版本被稱作
「原創網路版」。
由於畫風實在不敢恭維,所以由村田雄介重新配圖並加以潤色,刊登在《となりのヤングジャンプ》上的是在原版故事的基礎上對內容頁加以潤色後的「重修版」。
這部漫畫我也很喜歡看,原作版的畫風確實是神畫風,不過卻還是有這麼多人喜歡,以至於現在在出重做版。
這個 是原作版
這個是重做版
這個是重做版
一部漫畫火不火主要還是看它的劇情設定吸不吸引人,即便是像一拳超人這種神畫風的,還是有不少人津津樂道的。我最開始看巨人,也是被它的劇情設定所吸引,雖然開始覺得作者的畫風比較一般,以至於後面越看越臉盲,但是也阻止不了對劇情的渴求,畫風這種東西,可以說是每個作者的特有風格吧,這樣處理也就很好理解。當你喜歡這部漫畫之後,也許反而覺得這種畫風很是有趣也說不定,就像我對一拳超人的原作版一樣,我就覺得這種簡陋的線條、狗血一般的畫法反而是符合漫畫的那種假裝正兒八經的劇情故事。-正題在下面,先說一些現象-我就這麼說 好的作品有人氣的作品 對於畫風的要求都是低得不能再低 因為劇情足夠吸引讀者 想想富奸的簡筆畫草稿都照樣有人追只求他別棄坑 讀者在乎的真的是畫風嗎 畫得不好就會拖了漫畫的後腿嗎
答案是 跟畫風沒有一毛錢關係 當然這麼說絕對了點 畢竟諫山創比起剛開始已經畫的好多了 雖然仍然得靠髮型區分誰是誰 不過看著舒心多了 人物也像個人而不是什麼奇形怪狀。但是讀者就是願意去看 畫得再難看閱讀再艱澀 讀者也會願意細心去看。
你如果喜歡一部作品 那一定是有理由的 所以有人氣絕對不是沒道理的。
另外動畫帶火了漫畫確實是這樣 但是漫畫本身也有這個吸引力讓他可以作為月刊人氣不減一直連載下去。我是看了動畫更新的六集後去看的漫畫 補完後一發不可收拾 因為被劇情吸引。
最近在湯不熱上逛 讓我吃驚的是 巨人在國外比在中國國內還要火。微博上也許搜不到太多巨人的新鮮資訊,貼吧在動畫完結後也是冷清了許多,但在外網上 每天都有大把巨人的同人圖和消息在冒出來 。想起之前動畫播出時,韓國綜藝也惡搞了一把巨人梗,更有專門採訪報道,在這之前我從沒見過這種情況,可見其風靡程度。
在國外也可以火的不行的我只知道 死亡筆記 攻殼 還有巨人
為什麼不是龍珠火影海賊 因為即使不是動漫圈的人也會完整地去看完一部動畫 (這很難得 別的我都安利不出去)我身邊小夥伴會耐心看的也就死筆和巨人了(94年)
=
那麼 進入正題 上面都是偏題的
=
不同於一般少年漫的熱血情感友誼
死亡筆記玩推理玩布局 巨人玩科幻玩懸念
(我個人很喜歡這兩部就拿來一起說了 好的作品都是相似的)
總之給你一種 「要用到智商了」 的感覺 而不是好燃好感動。
耐看的永遠都是牽動你思考的。
試想一下 憑諫山創的畫風 他讓艾倫捏出個螺旋丸來 你也一點不覺得燃吧?因為這部作品主旨就不是燃,主角除了會變身後就沒有什麼明顯的成長了,反而老是被吊打,身為主角但他卻只是個劇情推動角色。(千萬別噴我一直是主角黨)
那就說說劇情吧,我不打算劇透,因為劇透個一天也透不完,伏筆線索太多。
對於一般的少年漫,無非是一條漫長簡單的時間線配合各方人物的一些大事件然後章節式地主角隊打怪升級。構思巧妙的比如獵人就會用各種新穎的形式描寫這些戰鬥(GI,螞蟻篇),並且裡面的配角也是有自我目的意識的而不是一直圍繞著主角做事,往往是幾條不同的線最後交匯在一起,並且是非人為非預計好的。(旅團篇)扯遠了。
那麼死筆巨人這種,就是管自己講故事,本身篇幅也相對短一點,敘事性很強,各種事件間的聯繫也很緊。死筆的感覺就像下棋,運用各自的能力(deathnote和警力)和推理,一步一步逼近對方然後將軍;巨人則是拼圖,一早就把世界觀拋給你,越深入線索越多謎團也越多,每塊拼圖間必定有聯繫卻始終湊不出任何圖案,直到最後把一切串起來。(目前為止懸念已經多的數不過來了,但是諫山仍然連最開始的伏筆都沒有揭開,外網上有人特地列了top 10 mysterious of SNK ,並且表示25卷完結的話相信我們離知曉謎底那天也不遠了……)
以上是劇情描寫方式梗概,這樣還不夠,為什麼可以吸引人,因為L和月每走一步棋都是一個精美的布局,而巨人每出一個謎團都是一個驚人的事實。因為意想不到,意外性,顛覆性,意外讓你更想讀下去想知道更多的線索,顛覆你原有的想像讓你不得不重新思考,恭喜你,當你開始思考巨人之謎時,你已經代入到主角的隊伍中了。
另一點,題材。
死筆這個小本子的能力讓多少人著迷自不必說,巨人,堅不可摧像人一樣的吃人怪物卻並不是為了攝食而吃人,並且沒有生殖排泄器官,當初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作品沒那麼簡單,直到追了漫畫才發現動畫只不過才走出了第一步,後面謎團會接踵而至。
已經寫了很多了,其他的因素還有讓人喜愛的角色,一些小幽默(雖然很冷),角色的雙面性(就是你原本以為他是這樣的結果他的是那樣的),自帶解說(阿爾敏和團長始終肩負著智多星稱號)加一點計謀(喜聞樂見,這麼一個世界觀怎麼能沒有智斗情節),熱血戰鬥英勇身姿(然而漫畫並不那麼美麗,不過艾倫那一拳和大跨頁里他的背影是諫山畫的最帥的了)以及動畫bgm啊blablabla……
確實凌亂,那是因為,這部漫畫是建立在主角視角上的第三人視角,對於主角一行人,他們知道多少信息,你知道的也不會比他們多,於是就要面對一大堆謎團和未知的前方。
把這個說成是敘述凌亂恐怕不太貼切 只是一種敘述手法,而且因為謎團多給你感覺亂罷了。倘若是上帝視角,這部以探索世界真相為主旨的漫畫,豈不是失去了意義?恐怕就變成亞爾斯蘭戰記之生物戰了。
國內火的不要不要的盜墓筆記也是這種手法,一眼看去全是謎團,但真的作者心裡呢,也許是平淡無奇的一張網。
但是這是很良心的手法了,因為謎團多了點但是劇情卻是實實在在的,作者千辛萬苦給你營造一個探索揭秘的情境還不趕緊操練下小腦瓜。
我覺得不良心的是,永生之酒,不停穿插不同時間線不同人物事件讓觀眾眼花繚亂最後才看懂的作品。沒錯,很多人眼裡的神作,我不大喜歡,因為比起前者,這種靠翻亂時間線來達到讓人看不懂的目的,已經違背了這個手法的本來用途了。同一時間多處發生不同的事並且相互影響或者先給出結果再倒敘,就是為了給人原來如此,意外意外,的感覺,但是全程穿插就變成了什麼鬼現在是什麼時候了在講啥哦原來如此......沒有意外,只有終於看明白了的舒暢感,特么我之前糊裡糊塗地看了那麼多集是為了什麼。
又扯遠了,我自己的標準就是,有人氣不是沒道理(本身我眼光很大眾),還有就是三集定律,給了你三集的時間,還不能做出點吸引人的東西,即使後面再好看,也是不稱職的,事實上確實三集不進入正題你看見的也多是與主線無關的東西,比如命運石之門......創意真是極好的,把前面的情感鋪墊縮短一些就好了,沖著科幻去卻被迫看了十多集日常逗逼賣萌還好沒棄。再說回巨人,巨人就很快進入正題(前面看的動畫,不知道漫畫敘述怎麼樣)艾倫上課學的內容,在戰鬥時通過回憶引出來,艾倫和阿爾敏關於外面的世界的嚮往也是在回憶中(明明是貫穿全片的思想),以及三笠和艾倫第一次見面也是在回憶中,這三個都是在短短的一場戰鬥中的回憶,把明明可以作為鋪墊寫在開頭的事,變成了觸發回憶,既豐富了戰鬥中的情感,交代清楚了重要事件,也避免了開頭過於冗長。巨人節奏其實還挺快的,廢話也少,雖然很多人覺得艾倫拖拖拉拉不變身而討厭他,但是我想說,巨人真不是打鬥漫,看的就是心理變化,樹林里捉女巨人那一戰我覺得敘述的很棒,利威爾和團長和艾倫三個人的判斷相互呼應,更體現了戰鬥的殘酷之處,也是第一次引出了另一個主要思想。
就到這裡吧,倘若喜歡一部作品,真的可以從中讀出很多東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