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星巴克在中國內地賣這麼貴?
我就一知乎看客,居然一下400多個贊,有點受寵若驚。
我想補充說點啥,其實本是個輕鬆的話題,一杯咖啡的事兒。但是我發現,星巴克居然都容易成敏感話題。然後我覺得,這樣的思維方式確實在生活中到處都有體現。
例如,你說有wifi,人家可以說,現在哪裡沒有wifi?
你說有免費廁所,人家可以說,別的點你去上廁所難道不讓?
你說味道不錯,人家可以說,在國外根本就是不入流的東西。
你說不貴啊,人家可以說,你個裝逼犯。
你說好貴啊,人家可以說,朋友,努力掙錢吧。
……
我想說的是,其實問題並不在於此,是否wifi是否免費廁所是否味道不錯是否貴不貴。這些只是我們描述星巴克時候能想到的一些具體細節。我們要描述一件事物的時候,總需要首先去找到,他的特點。但是第一,這些特點不一定是他的全部特點,第二,他的這些特點,也許別人也有。 如果較真這些,那真的很難心平氣和的去討論一個問題。
再例如,你說,橄欖油對身體比較好,以後燒菜都用橄欖油吧。
一個美好的討論路徑應該是,啊,真的嗎?你在哪裡知道的?
啊,我在知乎上看到的。科學研究橄欖油里含有巴拉巴拉
啊,是嗎,那我也用一用。
或者是:啊,不是吧,我聽說橄欖油的應養成分和普通的差不多,我查查資料,研究下。
但是實際是:一種聲音:裝逼,用雞毛橄欖油,吃豆油你不也長這麼大嗎?
另一種聲音:白雞巴扯,運到我們這的橄欖油估計也是劣等品。
看!這就是聊天終結者,我一般叫這種為癌症性格。
——————————————————
下邊是原答案:
隨便一家雜牌子賣所謂情調裝修的咖啡館基本都比星巴克貴,大學城的咖啡館隨便養只貓,放幾本米蘭昆德拉,搞點宜家風,一杯就敢45。跟星巴克比味道,性價比差出十萬八千里。
另外,不點單隨便休息,帶杯子接水,提供紙巾,就憑這些,也直接秒了大部分咖啡館。
說句題外話啊,哈哈,這麼多年,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可給我們當了多久的免費WC。可有心生謝意過?是否已覺得理所應當?那麼再看看國內的那些餐館飯店。問題是現在除了賣速溶的奶茶店,沒有幾個地方咖啡比星巴克便宜啊,基本都是二三十的價位。二十以內的咖啡著實很少見啊。。何況現在喝個奶茶都是十塊錢起步了(還沒地坐)。。但是做的比星巴克水平高的咖啡館在國內算是鳳毛麟角吧,而且由於消費水平的限制,高水平的獨立咖啡館往往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大多數咖啡館都是養幾隻貓,雇幾個兼職女大學生店員,裝修的特別小清新再擺幾本舊書,咖啡就敢賣的死貴而且還賊難喝。這種咖啡店也容易淪為情侶自習(談情說愛)或者一群人打桌游的地方。大家點咖啡純粹是為了佔個座。
我不是針對誰,現在打著貓咖的旗號的咖啡館大行其道,而且特別喜歡開在學校附近,不知道撩動了多少愛貓少女的心弦。而且裝修往往逼格特別高,各種暢銷書也是有多少碼多少,搞得跟古舊書店似的。。去裡面坐著點上一杯咖啡然後愛撫可愛的小貓咪們儼然成了一種時尚乃至朋友圈裝逼的談資。然而動輒三四十一杯的美式往往還比不上麥當勞早餐的咖啡好喝。
這麼看的話星巴克簡直是業界清流啊。
PS:感覺現在身邊挺多文藝男女青年似乎都有當個咖啡館老闆的志向,似乎這樣的生活顯得很藝術/很有情調?當然幸運的是大部分只是葉公好龍,把這個志向當做發朋友圈動態的主題。少數真的去開咖啡廳的也往往很難打理好日常的經營而早早倒閉。不然的話只怕這個行業的環境會更惡劣。本來是一個隨便寫寫的答案,我也並不覺得星巴克對於年收動輒500K的諸位知乎眾來說是什麼了不得的去處,只是調侃一下物價飛漲,擺弄自得其樂之術。結果一群人逮著我問「星巴克你家開的?哪裡有20塊的咖啡?給我來一打!」令答主我不勝其擾,險些靈魂深處鬧革命。幸好我是個熱於助人的中年阿姨,今天買午飯的時候勉力替大家盜攝了一張,答疑解惑,行善積德。剛寫下這個回答的時候每日特調中杯17元,距當時已有一年零九個月的現在(2016年12月),漲價至19元:美式中杯當時20元,現在漲價至24元。坐標魔都。
大家不用感謝我,依照誓言喝下十二杯咖啡也不需要拍照發給我自證清白,心領了。就這樣。原回答(寫於將近兩年之前):一杯美式20塊錢(每日特調更便宜),於是就可以在裡面坐半天,談戀愛軋姘頭股票討論團隊建設英語學習無限自拍揮斥方遒觀海聽濤都得,環境明亮,廁所乾淨,Wi-Fi上網,無限熱水,服務生普遍態度熱情笑容可愛,真的餓得不行了就買個12塊錢的布丁麵包,15塊的麥芬鬆餅也足夠塞飽,千里香餛飩現在也這個價,你能在油膩膩的餛飩鋪坐足一個小時也算路道粗。所以,星巴克實在是我等小市民在上吊之餘稍微歇口氣的良心之選好嗎。
大家都是醒工磚的人,過的都是普通日子,覺得星巴克貴自己沖個速溶也是喝,帶個樂扣樂扣灌上白水去廣場蓬擦擦也是積極的生活,都挺好的,但是沒必要覺得比自己消費力高的人全都在裝逼。不彼此愛惜也罷了,為了20塊錢就互相傾軋,得益的倒是既得利益者,星巴克又不是央企,也不至於欺行霸市,真牛逼死貴的壟斷產業何曾有人說過他呢?實在教人潸然淚下。
貴嗎?
我倒是覺得國內還真挺難找出比星巴克更加良心的連鎖咖啡店了。
首先人家地段都不錯,裝修感覺也不差,員工培訓專業,服務態度還蠻好。(當然有些人覺得他們那種見人都打招呼是過度熱情)
你走累了逛累了等人遲到了,想在大城市的鬧市黃金地段找個窗明几淨有沙發的地方上坐一會,預算有隻有十幾二十多塊錢貌似也沒什麼更好的選擇吧。
這年頭路邊攤的珍珠奶茶都要十幾塊錢了,還沒地坐。商業區的超市也略黑,還不提供任何附加服務。酒店大堂倒是環境好,可是人家不止咖啡貴還要收服務費。
而且我們用來評價咖啡最重要的指標難道不是味道嗎?
味道好就行了,其他的你管呢,我就是覺得星巴克挺好喝啊,味道什麼比起國內那些知名的咖啡連鎖(上島、兩岸、老樹、西提、迪歐等等等)好的不是一點半點,那些咖啡店味道超級不穩定,大部分的水平也就是能喝而已,還TM死貴,普通的飲料都在30-40元上下,少數號稱是藍山的敢標價80-120,除了性價比超級差大部分還都木有WIFI。
這也就算了,因為是加盟和有餐飲的關係,個別店的味道直接讓人想掀桌,咖啡沒有咖啡味,店裡倒有很大的煙味和油煙味,周圍都是扎姘頭的中老年,服務員還喜歡纏著你辦卡,亂糟糟的環境加難喝的味道真不如街邊超市直接買罐裝喝。
為什麼現在還有人認為喝星巴克是在裝逼,那要喝什麼才不裝?速溶么?
二十塊錢的消費就覺得人家在裝逼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的收入?
真要說價格貴,西湖邊上的這家連老外的旅遊指南都在吐槽
「We tried to stop and have a coffee and this lovely lake-side cafe but it was a $20 cup of tea and smorgasboard or nothing. Shame.」
Shame !!!
PS
85度的咖啡蠻好喝的,性價比很高。
再PS
我家附近有兩家風格迥然不同的大叔咖啡店。
一家客人不多,老闆是個留絡腮鬍的猥瑣大叔,非常幽默風趣,懂的也超多,感覺更加像是為了興趣而不是為了賺錢而開的咖啡店,經常拿各種奇怪的咖啡豆給我品嘗,然後還不怎麼收我錢,往往喝了好幾種不同的咖啡只收我第一杯的錢,我不少咖啡知識都是從他這裡學的,但是後來倒閉了。。。
另外一家老闆是個不太愛說話的中年帥大叔,生意不錯,我就很少去了。因為他們家摩卡、拿鐵、Espresso喝起來感覺都一個味,蛋糕也是麵包店現成的。可很多女學生喜歡去,常常看到關店了,還有妹子賴著不走說再待一會幫忙收拾的。幾個月前老闆娘來了,說是幫忙看店,再後來咖啡味道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再後來店也倒閉了。。。
星巴克在內地的定價,的確是有些貴了。
剛從香港玩回來,因為陪女朋友逛商場太累,總想找地方坐,四天在他家也消費了有那麼兩三百港紙。就價格數字上來說,和內地幾乎一樣,有些飲品會有兩三塊的差異。但考慮到匯率,明顯是比國內便宜的。另外諸如芝士蛋糕等產品,價格更是全面低於內地。
以前我也去過迪拜和新加坡,也光顧過當地的星巴克。具體價格不記得了,印象中是倘若換算為人民幣,不會比國內貴。
那些談到固定成本的,這個論據站不住腳。因為固定成本無非就是店租和人工。長沙平和堂、深圳天虹商場這些地方的店租再怎麼貴,和尖沙咀星光大道、銅鑼灣希慎廣場、旺角朗豪坊、Dubai Mall這些地方比起來,純粹就是笑話。至於人工,旺角一家茶餐廳門上貼的服務員待遇是每月12k港紙,星巴克應該是不會低於這個數。而內地星巴克的服務生待遇,我不知道,但我想月薪應該不會超過4k吧?至於水電wifi費用,都是小頭,略去不提,肯定不比內地少。
有些答案扯到了稅的問題,老實說,GCD對外企還算比較照顧的。GCD黑是黑,但如果黑這麼高的稅,黑到能抹平旺角和內地二線城市商業廣場的租金人工差,大家早就造反了,
綜上,我覺得,星巴克在內地的定價,參照內地的營業成本和人均收入來說,的確看起來有些扭曲。但是一個企業,對自己的產品當然有定價權。人家定一個價格出來,你愛買不買,覺得貴自然可以接杯涼水,走累了往天橋下一坐,風吹屁屁涼也頗為自在。但你不買還要拿道德說事,這就頗顯狹隘了:人家不是壟斷企業,賣的也不是生活必需品,撐死也就三四十塊的東西,你張口無良閉口洗地,橫罵漢奸豎罵裝逼,操的究竟是哪門子心?
倘若要深究之所以這麼定價的原因,我想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任何一家企業在給自己的產品定價之前,都會經過大量的諮詢和調研。星巴克這種規模的企業,進入內地之前肯定也是找過諮詢公司的,光市場分析估計就能列印出厚厚一摞。這分析的重點內容之一,當然就是怎樣去定價。
而這些人具體是怎麼分析的,就涉及到了各種模型和調查,對此我當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我個人粗略猜測,在內地相對高的定價背後,星巴克有這麼幾點考量:
1.在很多人眼裡,星巴克依舊是個新奇事物,依舊代表一種奢侈消費,一種逼格,而非爛大街的平常之物。關於這一點,從答題區表現出的各種戾氣中就不難看出來。儘管不少人嘴上表示不屑,說這不過就一個破咖啡,咖啡豆不行研磨不行云云。但其實當你參與爭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說明你在潛意識裡已經把這玩意和某種逼格掛上了鉤。
2.星巴克在內地,並不光是概念上的奢侈品,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事實上的奢侈品。因為內地很多城市缺乏良好的衛生條件,疏於管理。而星巴克起碼能給不少人提供一個舒服衛生的小憩環境。在有些時候,這很難得。
3.內地很多城市缺乏costa coffee, pacific coffee等替代品。
4.參照1、2和3,內地人經常光顧星巴克的人群,消費能力普遍較高,他們對星巴克定價三十元還是四十元,抑或是五十元,並不敏感。反正該休息休息,該買買,該吃吃該喝喝。而對於消費能力較低的人,你定個國際均價給他,他反正也不來。相反若是把價格定高一點兒,他說不定偶爾還會擠擠口袋,來裝個小逼。反正貴破天也就是一杯咖啡,請個客也破不了百。如果是女生,還能經常擠擠別人的口袋玩玩自拍。這種心態同那些抽慣了軟白沙的人,偶爾也拿一包和天下出來擺擺闊是一個道理。
5.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到了某一個階段之後,定價會開始逐步下降。
總之,星巴克目前在內地的這個定價,對經濟發展、貧富差距和人性的拿捏,把握得是相當好的。如此也充分實現了利潤最大化。現在這個定價的問題還在各種網路社區上引起了曠日持久的關於裝逼的爭論,反過來更進一步提升了星巴克在世界其他地方本不存在的逼格。關於這一點,恐怕它自己在定價時也沒有想到。
最後我想說,經濟的問題,就要回到經濟的本原上去思考和解決。如果個個都來秀優越或者強調道德,那麼什麼結果也討論不出。星巴克也並不會因此而改變他的定價策略。一番互相傾軋之後,世界並不會變得更好,輸掉的都只不過是如你我這樣的普通人罷了。
經常看到央視「曝光星巴克賣高價咖啡,成本5塊錢,卻賣到了30塊。」、「LV的一些款式用料成本不超過500塊卻要賣好幾萬。」
央視記者在報道中稱,對比北京、倫敦、紐約、孟買的星巴克一款354毫升拿鐵咖啡的價格,北京最貴27元,孟買的最便宜,只有人民幣14.6元,在倫敦和芝加哥的售價分別合人民幣24.25元和19.98元。此外,星巴克出售的由中國製造的馬克杯,加上關稅及運輸成本之後,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卻仍舊低於其在中國本土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上海咖啡專業委員會會長王振東表示,一杯中杯拿鐵咖啡的物料成本不足4元。
在這樣一家國家級媒體眼裡,彷彿人家不按照物料成本價賣就是黑心、奸商,真是醉了。
如果非要這麼想,好的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成本只有兩毛錢的紅色毛爺爺人民幣,你特么告訴我值100?」央行這些年超發貨幣,稀釋我手上這張號稱值100元的軟妹幣價值的時候,你怎麼不來幫我曝光下呢?
OK,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影響星巴克這類一般商品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各類成本:原材、人力(包括設計師的智慧)、地租、水電、稅費、融資成本、設備等等,可能還會涉及特許經營權(如楊國福麻辣燙加盟費,國際運動會、座談會贊助商費用)
- 品牌溢價
- 企業家智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認為創造價值的只有勞動,而西方學派認為創造價值的因素有:土地、資本、企業家智慧、勞動力
- 壟斷水平及本土化品牌策略
- 最重要的還是供需關係
所以對於星巴克咖啡的價格(Grande Latte 30元),完整計算應如《華爾街日報》:
就《華爾街日報》提供的數據來看,租金和門店經營費用才是星巴克咖啡的主要成本,共佔43%。
僅占價格13%的物料成本被央視說成「每杯物料成本不足5元,中國定價27元。」明顯是想從輿論上給大眾一種:「去那裡照相真貴啊,外資真黑啊,帝國主義就是如此殘忍侵略我們財富的呀巴拉巴拉。。。。。"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18%的利潤算不算高-----當然我個人認為算挺高的了。
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消費者為什麼能接受價格大幅超過原料成本的產品?
答: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問題,市場經濟中社會財富的積累要依靠我們社會生產的不斷進行,生產率的提升則需要倚仗科技革命,知識積累等等,而從目前來看這一切都被「消費主義」影響著。
」消費主義」盛行讓消費不僅僅是:「老婆,卡給你,買買買吧。」
它更衍變成為:「老婆,卡給你,買買買了那些東西之後咱們家就變成什麼什麼樣的家庭了,隔壁家趙鐵柱就比不過咱們了。」
消費引導需求推動技術革命,金融創新;更重要的是,它使得產品差異化&品牌溢價成為可能;它劃分了社會階級,底層階級買件19塊的「美特斯邦威」T-shirt都嫌貴,中產小白領買個帶G-star Logo的T-shirt就覺得終於踏實了,媽蛋不會再被同事鄙視了。沒錯,在「消費主義」中品牌溢價對於消費者的價值遠大於那塊布料的成本,這也是供需關係得以平衡,消費者願意買單的原因。
再補充一點:
全球化公司的運作模式必然要求其根據各地區不同的社會文化習俗、經濟水平及市場飽和程度來實行差異化的品牌策略定價策略:
- 麥當勞在穆斯林齋月期間會提供齋月餐食以對應客戶需求。
- 肯德基在中國地區推出米飯類、油條類產品迎合消費者。
- 我國不少國產手機廠商在國外售賣的價格也高於國內,如:華為、OPPO、金立。
2015年3月24日,華為榮耀在印度發布2款智能手機,後置仿生平行雙攝像頭的榮耀6Plus,以及榮耀暢玩4X。其中榮耀6Plus印度售價26499盧比,摺合人民幣約2649元,而國內移動/聯通/電信標配版售價為1999元,售價足足比高內高出650元。同時榮耀暢玩4X印度售價10499盧比,摺合人民幣1048元,國內移動版則售價799元,價格也高出240多元。
就中低端服裝、咖啡這樣外資品牌強勢的行業,它們都力求通過信息不對稱在大陸塑造品牌,並區別於歐美市場的屌絲路線,以賺取的更多品牌溢價,當然前提是消費者會買單。
信息不對稱: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
而就星巴克來講:
- 首先這個市場是競爭市場,競爭品牌很多,不涉及壟斷問題,消費者覺得貴可以選擇麥咖啡甚至街邊小店的咖啡。
- 其次,在中國地區既然可以佔得先機,通過品牌優勢(在歐美就沒有這種優勢)掙得更多的利潤,企業為什麼不能定價高一些呢?
供需關係之於市場就像婚姻,是一種雙向選擇。但我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會產生對星巴克價格的質疑(比如央視),就像我現在都不認同高圓圓嫁給了趙又廷,因為我覺得我其實更適合高圓圓。
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消費不了那個階級的東西,就不要管人家貴不貴了,反正買得起的人天天買天天喝都沒事兒,買不起的人當然會覺得貴啦。」
----------------------------------------------分割線(以下涉及更加細化的討論)------------------------------------------
對於最重要的「供需關係」我們應該如何直觀地去理解?
假設我們目前只有單一的星巴克咖啡存在於市場(這點很重要),由於咖啡此類消費品屬於一般性質的商品:
- 價格越高,市場需求越低,市場供給越高。
- 價格越低,市場需求越高,市場供給越低。
假設星巴克Grande Latte定價為25元時,市場需求是500000,而市場供給是400000,此時供給小於需求,價格會提升。假設定價為30元時,市場需求是450000,市場供給是450000。此時供需與需求相同,價格穩定。
問題一:在價格提升之後,如何防止需求大幅跌落?需求彈性可以被廠商影響嗎(需求彈性是指需求量對於價格變化的敏感程度)?
答:這是涉及到市場營銷策略及成本控制的複雜問題。基於供小於求的市場背景,價格提升理論上需求就會下降,但是由於提升了價格,市場供給增加,廠商在增加量的同時很可能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即提高產量時:
- 對於原料的批量採購將獲得更強的議價能力。
- 賬期的談判能力-----2009年京東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為48.2天,2013年上升為87.76天。
- 融資難易程度&融資成本----包括利息、時間成本和潛在的行政成本。
- 人力成本壓制----基礎崗位上通過頻繁的人力流動、學生用工來節省用工成本。
除開規模經濟的可能性,提高價格獲得的利潤部分分配也是關鍵的企業決策,企業家可以分配其提高員工的生產能力,比如:
- 通過某某大學舉辦國際精英脫產培訓。
- 積極幫助有潛力的管理者深造MBA。
- 給員工進行購書補貼、提供健康早餐、冷凍卵子(doge)。
對於產品而言,分配利潤去拓展市場、維護品牌,改變產品需求的彈性,讓消費者加強對品牌的認同而對價格提升的敏感度變弱,以此減少需求流失。手段諸如:明星合作,政府&媒體關係維護,硬廣支出等等。核心思路:通過關係付出錢,錢,錢,錢,錢和漂亮活兒好的女人就能帶來更多的錢,錢,錢,錢(嚴肅臉)。
問題二:你這個單一市場只有星巴克的供需分析有參考價值嗎?
答:上述分析並不是動態影響的,但闡述需求、供給與價格的關係沒有問題。如果要再進一步,需要將星巴克放到整個連鎖咖啡市場,市場總供給就會由:COSTA咖啡、太平洋咖啡、貓屎咖啡、咖啡陪你等等競爭社一起完成。所以星巴克咖啡的定價策略將影響其他競爭社的需求和供給,反過來其他競爭社的價格變化都將對星巴克產生一些影響。
不僅如此,由於在中國大陸,咖啡和茶在一定程度有替代關係;關聯市場的價格變動和本市場的供需關係都存在著係數或者更為複雜的影響機制,由於太過於複雜就不討論了,我們只需要知道連鎖的茶飲市場提價/降價,從理論上會分流/引流消費者到咖啡市場。
(PS:你有一天走進店裡發現原來15一杯的茶全特么99一杯,媽蛋我看就是來上個wifi寫周報的,好吧還是滾去隔壁星巴克吧→_→。)
問題三:為什麼強調星巴克是一般產品?還有不一般的產品??
答:那是必須的,既然開頭提到了LV包包成本的問題,就簡單討論一下。一般商品的需求隨著價格的升高而降低,但是「奢侈品」則完全不同,奢侈品是一種越貴越有人要買的東西。來個接地氣的例子:
- 導購員常常這樣說到:「你不買?呵呵,那你老公就要給小三買了喲,你看那邊那個女的沒有,一看就是小三,拿著別人老公的錢刷呢(本例子純屬虛構)。」
於是女的就狂刷一堆,管他多少錢呢。
OK以上都是瞎扯淡的,不過「奢侈品」市場需求確實是隨著價格的提升而提升,這是由於其「稀缺性、價格排斥、準確的客戶定位(太有錢的人總得有地方花吧?)」,所以奢侈品不走薄利多銷路線,它的價格策略和品牌經營理念就不允許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就算價格提升需求增多,市場供給也不一定會增加,比如頂級跑車、包包都會有實施限量銷售的策略,EOL周期短增加其「稀缺性」,這對品牌塑造是有利的。
不否認,確實有一部分人以視「喝咖啡」為裝逼。話說這要窮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把喝咖啡作為裝逼行為?喝個咖啡怎麼就變成裝逼了?
如何你跟朋友交談,能把喝星巴克視為一種能提升自我價值的行為,OK,建議多賺點錢,去接觸一些收入更高的朋友。至於那些喜歡裝逼給陌生路人看的人士,建議把這錢省下,買一點書讀一讀去充實自己,其中雞湯、成功學類書籍的療效最好,價格也便宜,三輪車上20塊錢就能買1斤多。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蘋果手機等廉價的電子消費品上,在大陸,有個非常奇特、全球絕無僅有的價值觀,就是手機代表身價,君不見多少月收入1600的工薪階層也拿起了蘋果手機,跟企業總裁的手機並無任何區別,現在還有人認為拿著蘋果手機是裝逼行為?至於有人吐槽有人質疑三倍月薪買5000塊錢的蘋果手機這個問題,我的反問是,人類有追逐幸福的權力,那低收入者是否可以有高品質的需求?有人願意花更多倍數的月收入買同樣是時尚用品的皮包(奢侈品也會有換季的概念),這種行為又如何解釋呢?
舉個更早一些的例子,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去吃過這些西洋肉夾饃曾經是身份的象徵,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享受全方位射來充滿各種羨慕嫉妒恨的激光,燒得人一臉通紅渾身發抖,這種感受只有拿了三好學生的獎狀或者重點學校的錄取通知才能與之相比。二十來年前,魔都的第一家肯德基在外灘邊上,這是一個堪比宗教聖地的餐廳,對於絕大部分學生來說,只有經過1個學期的努力奮鬥,才有可能讓父母帶著去享受一次。這儀式是如此隆重莊嚴,不亞於現在的紅白喜喪,多少孩子在去用餐的前一天緊張得夜不能寐,唯恐爸媽反悔。然後在爸媽慈愛的目光和吞咽口水的聲音中,一口一口把人生這第一次西餐莊嚴地吃下肚去,心中卻充滿疑惑,明明很好吃,為啥爸媽都說不要吃不好吃堅決不肯吃最後只買了一份呢?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多年。過了十幾年後,美國懶人的「沙縣小吃「,窮人花20塊(含小費)就可以叫一個夠全家6、7口人吃飽還附贈2.5L可樂和若干雞翅的美式義大利饢開遍祖國大陸,替代了當年肯德基的地位,我記得10多年前第一次路過的時候就牽著媽媽的手吐槽這連富麗堂皇的連鎖饢店門上有個小紙條:」衣冠不整不得入內「,就跟第一次看到課本里宣傳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一樣憤怒,就跟現在央視播出揭露星巴克高價時很多觀眾一樣憤怒,甚至更憤怒。值得慶幸的是,當時年紀小,還比較幼稚,身邊也沒帶個鏈條鎖,否則指不定就去砸個開著美國車的司機或者美國車之類,萬一一個不識泰山砸了白色車牌的車那這輩子就完蛋了。
現如今,我並不清楚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是什麼時候褪去神秘光環的,但是我知道,現在已經沒有人認為吃個麵包片夾肉餅子撒點色拉醬是什麼裝逼的行為,而高端大氣的美式義大利饢也早已被國人探索出替代配方——有人用新疆饢就著中式炒鍋也能做出好吃的披薩。任何事物,普及都需要時間,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有不少人開始認為,不吃肯德基麥當勞是裝逼行為,因為這兩家餐廳不健康,理論上大陸人士能吃到的最廉價的安全食物,有人說不健康,好吧,還確實是不健康。而星巴克其實跟麥當勞肯德基並無太大差別,充其量也就是個賣咖啡的茶館店,所謂的咖啡文化在大陸地區有多少人信奉目前並無定論,但是星巴克和costa、Pacific一樣,在那些只有大理石凳的商業街、人為不提供歇腳座椅的商場中,能提供一杯熱騰騰的正宗的咖啡,裡面是牛奶而不是反式脂肪酸的奶泡,外加一個軟軟 沙發的休息點。而對於附近的白領族來說,早上來的時候這裡可以買一杯糖漿味奶精味沒那麼濃的提神咖啡、或者在其他時間逃避老闆的視線跟同事客戶供應商們聊聊公司的未來,難道這些行為很過分么?畢竟星巴克不是某個居民在小區里破牆開出違規經營的雜貨小店,消費目標群體也不是那些逛街提著水壺到處找免費茶桶的人士,在地租、人工無不瘋漲的今日,在茶館雅座里一壺茶都能賣到80元的今天,我不認為星巴克的價格很過分,我也不認為喝星巴克是裝逼行為,我更不認為專業的央視記者、編輯、主編和幕後的」他們「不懂這些經濟學常識。如果說一個人把有品質的生活視為裝逼,那這年頭裝逼的事情也太多了,隨便舉個例子,應屆生,哪怕是應屆生,在畢業後拿到第一份工資出來跟同學聚會的時候,都不會再回頭去選擇學校的食堂吧。OK,既然食堂能吃飽,為何要選擇外面的餐廳?更進一步說,再好的學校補貼再高,食堂吃頓飯也要4、5塊錢吧,為什麼帶上飯盒打點開水泡幾包泡麵在學校草地上聚餐?喝醉了二鍋頭就地就能躺,多接地氣啊!去什麼飯店啊,裝逼又炫富啊。如果按照喝星巴克是裝逼的話,下飯館難道不是裝逼?向那些動輒認為這是裝逼那也是裝逼的單身窮漢提問:你們敢不敢在追求女生的時候許下承諾:」以後等咱有了錢,咱不能裝逼,咱不去外面吃,繼續每天吃政府補貼的食堂饅頭和免費鹹菜加免費湯,租個蝸居,把低調進行到底「?生個娃兒也別念什麼私立學校出國留學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出來直接去打黑工,一份冤枉錢都不用花,不裝逼啊。
說到底,是否裝逼,跟行為有關,如果超出了絕大部分人的認知,那就是裝逼。但是更多時候,跟旁觀者、評論者的社會地位和消費水平有關。跟客戶簽合同可以選擇在麥當勞(還真見過不少在快餐店談生意的),為什麼會有人選擇要在酒店裡舉辦簽約儀式,甚至要邀請媒體記者參加呢?這裝逼代價高了去了。舉個小點的例:就比如你臨時頂替銷售總監去招待客戶來訪,帶他去吃了一頓200元下午茶,在魔都200塊錢可以團購去外灘邊上,在PM2.5的霧霾中觀賞打蛋器開蓋器注射器,晚上吃了頓人均3、500的飯最後把客戶送回酒店,第二天你還在得意洋洋跟同事誇讚自己有多為公司節約的時候老闆滿臉怒氣把你拎進辦公室怒叱你為何怠慢客戶氣得客戶一宿未睡大清早打電話來罵娘,話說你為何不帶客戶去國金買點全價不打折的手錶包包圍巾再去吃個魚翅漱個口吃個官府私房菜最後去嗶嗶嗶嗶嗶放鬆一下?就你省錢就你節約你不要面子老闆還要面子這事傳出去了以後公司還怎麼在業界混?而那些桌上擺著本《小時代》,精通世界各種頂尖名牌堪比@葛巾 老師的實習生們捧著樓下買的沙縣小吃站在玻璃落地窗外對著你指指點點:這傢伙太裝逼被老闆罵了吧,居然喝個下午茶就要200塊,老闆肯定是在罵他太浪費了,回頭財務不給他報銷,看他再裝逼,等他出來,大家不要借錢給他,別說問咱借10塊,5塊錢咱們也別借給他。
再舉個例子,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主都有實力去打個高球,辦個年卡的花費可能比某些人一年的收入更高,但是有多少人認為老闆是裝逼?
貌似跑題很遠了,提問作為結束: 看話劇,聽音樂會,這算不算裝逼?就說看電影吧,你就不會等幾個月下MKV?為啥要花個上百去看什麼imax?在滿足生存本能的日常行為之外,有多少不是裝逼?星巴克不是生存必需品,30大洋只能換來一杯星巴克,但是30塊錢可以買6瓶易拉罐或者8瓶寶特瓶咖啡,或者是30瓶零售1元成本不足1毛錢的過濾水,或者開水30噸中只取1壺,你完全可以提著壺在商業街或者商場的冰冷的大理石地面上鋪一張報紙,享受跟那些星巴克里的「裝逼」男女們一樣一樣悠閑的假日時光。如果你嫌屁股涼或者硌得蛋疼,那就鋪上足足兩層報紙,於是你就可以躺下來休息,儘管在那些連水都不捨得喝或者只鋪了一層報紙,甚至不鋪報紙就坐下的人士的眼裡,你鋪了兩層報紙就是一種刻意的炫富行為,OK,那就奢侈一下,享受一下裝逼帶來的自豪感也是可以被原諒的。如果這浪費兩張報紙帶來的罪惡感實在是太過強烈,建議在躺下之後在邊上放個破碗,然後把頭低下去別讓熟人看到,在低調休息之餘還能讀讀報紙上的文章,最好輔以因為舒服而發出的喃喃自語和呻吟,保證全人類都不會有人認為你在裝逼,你說這個辦法好不好?一次偶然機會,在歐洲一餐廳里,和一個武漢某大型商場的培訓部經理聊天抬杠,那傢伙也算是企業高管層了,居然和我說五星級酒店賣可樂的「暴利」問題。
「哇,酒店大堂吧賣的可樂,居然30元一杯,不過加了點冰和檸檬,成本不超過3元錢,還能說不是暴利?!」
我當時差點暈倒。
0K,我引蛇出洞,問還哪些行業是暴利?
他似乎是看了某個網上調查,說什麼十大暴利行業,第一個就是眼鏡店。例如一副眼鏡進價才幾十元,隨隨便便就賣幾百,還能不是暴利?!啰里啰唆,反正又舉了N多例子。
暴利乎?「暴賠」乎?
我因為話癆病發作,才跟他耐心解釋,「假設酒店大堂吧,一天就賣一杯可樂,收了30元,直接發生的可樂和檸檬成本3元,你就說賺了27元?老大!3元錢那叫變動成本,明白嗎?難道酒店的大堂吧是空中樓閣?不是拿錢蓋的?難道服務人員站著伺候你,不需要每月發工資?難道燈火通明耗的電、擺的綠色植物,都是白撿來的?」
固定成本是指不隨著銷售數量的增加而變化的固定開銷。
同學們,要明白,固定成本是成本的重要鉭成部分。它是指,不隨著銷售數量的增加而變化的固定開銷——例如你一天在大堂吧賣1杯可樂,和賣100杯可樂一樣,房租並不因此變化,綠色植物等等的開銷也不會變化,所以顧名思義,叫「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大家都理解,就是隨著每多買一個商品,而隨之改變的成本。
不算大堂吧的大理石地磚折舊什麼的,假設我們承包的大堂吧,一個月租金3萬元(假設也包含了兩個服務員的工資),一天就1000元固定成本。如果一天不小心就賣了1杯可樂,那麼就是30元收入-3元變動成本-1000元固定成本=-973元!誰告訴我這叫暴利?!叫「暴賠」更貼切吧?
如果一天賣了50杯可樂呢?1500元收入-150元變動成本-1000元固定成本=350元,這是今天利潤。350元利潤除以50杯呢,得出答案單杯利潤7元,這麼看,雖然利潤還不錯,但也絕稱不上「暴利」了吧?
眼鏡店、美容院什麼的生意,實際上都屬於變動成本很低,但固定成本極高的模式。
過了盈虧平衡點,固然數字就好看了,但如果低於盈虧平衡點,卻會讓老闆寢食難安。
而那些行業,根本無法做到「壟斷」,事實上進入門檻很低,競爭都很激烈,哪有暴利?!
你當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吶,再無分號?記者們,說人家暴利,怎麼自己不去經營一家眼鏡店呢?
星巴克在中國高定價的真相:
(這是我2013年寫的一篇舊文,現在拿過來用依然合適,其中可能企業面臨的稅費和許可手續略有減少,但是低價租金卻漲的更離譜了。)
2013年央視曾對比了星巴克咖啡在中國、印度和歐美的售價,發現其在中國售價最高。央視批評稱,星巴克中杯拿鐵的成本不足5元,售價卻高達27元。
這樣的指責顯然欠缺周詳的考量。首先央視並沒有仔細考察星巴克所在的行業和其所提供的產品服務性質。咖啡店經營是一個充分競爭的服務行業,在中國除了星巴克以外,上島、兩岸、COST、爵士島、伊布里克、SPR等企業都提供類似的服務。而且,這些品牌咖啡的價格並不比星巴克便宜。以國產品牌上島咖啡為例,一杯熱拿鐵咖啡售價38元,而冰拿鐵一杯的售價達到40元,甚至比星巴克更貴。
既然咖啡店經營是一個準入不受限制的充分競爭行業,而星巴克咖啡的售價也沒有超過行業平均水平,即說明星巴克的咖啡定價是中國市場供求關係反應出的合理定價,僅通過核算成本指責其暴利是不恰當的。此外,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形象與歐美地區有明顯差異,中國消費者在星巴克購買的不僅是咖啡,同時也享受星巴克帶來的休閑時光並使用上網服務,這就導致中國星巴克門店的翻台率遠低於歐美地區。
央視也沒有對稅費情況進行比較。美國福布斯雜誌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大陸地區的稅負痛苦指數高居全球第二,儘管這項調查不一定全面客觀,但也從一定程度解釋了中國企業生存的艱難狀況。中國企業面臨17%的增值稅以及25%的企業所得稅,還需為部分進項商品承擔消費稅。同時,在中國開一家門店需要辦理工商許可,衛生許可,稅務登記、營業執照等許可文件,而要獲得多個政府部門的審批並不是一筆小的花銷。
最關鍵的是,央視忽略了中國一線城市伴隨房價一起飛漲的店鋪租金。今年7月,星巴克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門店即北京國貿店由於租金高漲被迫搬遷,國貿商城一區店鋪平均每平方米的租金超過1000元,該店一年的租金和人力成本超過700萬元。而星巴克2012年在亞洲地區的平均每一個店的營業額僅500萬元人民幣。
Note:如何識別理財產品的安全性?下周一(2017年5月22日晚上20:30分)笨虎會主辦首場知乎Live重點來分享這個話題,可以戳這裡了解詳情:2017年如何做到安全理財?笨虎的知乎live來啦! - 知乎專欄
歡迎關注笨虎的微信公號「60秒懂金融」和我一起探索金融的真相,順便體驗下機器人為你定製專屬理財方案的服務吧~
在維基解密中文網上看到的一片文章,感覺跟題主的問題有點關係,轉來的,請大家愚蠢的暴利指責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葉檀 【作者微博】
星巴克因為在中國內地的單杯咖啡售價高於美國等地,受到道貌岸然的指責。這種缺乏經濟學常識的指責遍地都是,比如以土地價格與建安價格指責房價過高,以中、美、歐等地人均收入指責中國消費品價格過高,受此指責波及的包括眼鏡、牛仔褲等,現在是星巴克。
任由這種缺乏常識的指責泛濫,生產商將喪失定價權,消費者將喪失選擇權。
商品的定價是由總體而言是由稀缺性與市場認可度決定的。
在奢侈品方面尤其如此,否則很難理解一件名牌襯衫賣上萬人民幣,還有人趨之若鶩。當服裝等產品主要不是為了保暖,而是替人打上身份與文化的烙印時,其背後的運作,與品牌的持久力至關重要,所有的廣告、代言、設計、門店氣氛營造,都需要持久的投入與維繫。
為一件奢侈品服裝計算成本,紗線多少錢,印染多少錢,在中國縫紉一工多少錢,而後加上10%左右的合理利潤,得出產品的價格,奢侈品廠商就得喝西北風。讓一塊名牌絲巾賣100元人民幣,貴婦們還會買嗎?
投資品由投資收益預期決定價格,而不是由成本決定價格。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房價,地價是多少錢,加上每平米2000元的建安成本,各項稅費加總,加上合理利潤,就得出合理房價。
房地產作為投資品種,其價格取決於有能力的投資者對於未來收益的預期,市場成交價反映了投資者的預期,以及融資、持有等各項成本,與未來的投資風險,成交價格就是雙方認定的合理價格,不存在飄浮在半空中的、按照成本逐項計算的合理價格。房價預期上升時,即使租金回報率只有3%,照樣不愁買家。
普通消費品的定價通常與成本相差不會太遠,因為普通消費品沒有稀缺性,競爭充分,生產者的利潤極薄,目前很多商品的毛利只有10%左右,幾乎無利可圖。當面臨產能過剩時,生產者只求覆蓋成本,定價策略決定了生產者不會偏離成本線太遠。如果遭遇經營困難,如現金流緊張、庫存積壓嚴重等情況,廠商揮淚大甩賣,產品價格遠低於成本線,也屢見不鮮。
作為剛性需求的商品房消費屬性更重,一旦房價預期下挫、剛性需求購買者徘徊不買,而開發商屬於高價拿地、高成本融資,不得不開出跳樓價。2009年房價低迷期,開發商降價,高價購房者因為不滿開發商降價怒砸售樓處的現象不止出現在上海、杭州等城市,有一些陷入困境的開發商產得將手中土地低價出讓給「同盟兄」,以求度過眼前危機。
不同的經濟周期、金融周期,不同的房地產預期,會使房地產性質發生變化,在房價高企時連普通的非投資屬性的商品房,也成為普通大眾的重要投資品種,定價向投資品靠攏。
此時,需要探討的是哪些因素髮生了作用,為什麼房地產價格上漲預期如此瘋狂,給開發商算個成本,而後進行道德批判毫無意義。更何況,中國的房地產貓膩外人是很難算清的。
中國的物價相比於其他國家高,因為工資性收入低、經濟運轉成本高。
中國食租者眾多,從事實業者少。
典型的例證是,各路投資者買好大大小小的商鋪待價而沽,開一家小店租金動輒佔到成本的25%以上。媒體披露,星巴克的競爭對手英國最大咖啡連鎖商COSTA,為拿下首都機場T3航站樓店,付出了高達每月60萬元的租金,這不僅是一家普通商場店月租金的4-5倍,而且還不包括交給機場的物業費和各類管理費。實際上,中國的機場租金之貴舉世罕見,導致一個普通品牌小箱包動輒千元,這才是壟斷機場商鋪者的攔路搶劫,奇怪的是,如此壟斷利潤質疑者倒是不多,反而動不動質疑充分競爭的眼鏡、咖啡等行業連鎖店,令人匪夷所思。商業租金高還表現在融資與物流成本高,小貸等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月息一分以上是常態,收費公路全球最多,再加上商場的進場費、過節費,商家謀生艱難。同樣的貨物,從深圳運到美國的成本低於從深圳運到四川,海運便宜還有出口退稅補貼,內陸公路運輸則處處設卡收費。2010年,1公斤貨物從上海運到紐約只需花費1.5元人民幣,從廣州開車到北京,僅高速公路花費就要上千元,還有不少針對貨車司機的隱性敲詐和罰款,物流成本在短期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解決。
其他不可說的成本不知道有多少,比如運煤、拿地、衛生檢疫等。
星巴克在中國/亞太區的運營利潤率32%,美洲21%,歐洲1.9%,「暴利」如此明顯有人算細帳。《華爾街日報》根據星巴克2012年財報繪製過一張中國星巴克定價依據圖,以一杯售價4.8美元的星巴克拿鐵咖啡為例,具體構成為:房租1.25美元,佔26%;利潤0.85美元,佔18%;店鋪運營成本0.72美元,佔15%;原材料0.64美元,佔13%;勞動力成本0.41美元,佔9%;一般管理費用0.28美元,佔6%;稅收0.24美元,佔5%;設備成本0.17美元,佔4%;其他運營費用0.23美元,佔5%。
上海食品協會咖啡行業協會會長王振東表示,以一杯售價25元的中杯美式咖啡計算,大約需要耗費20克咖啡豆以及一次性紙杯一個,按照目前市場較高品質的熟咖啡豆價格100元/千克計算,20克咖啡豆成本2元,一次性紙杯成本大約0.6元,這樣一杯星巴克美式咖啡的物料成本也就2.6元,但售價卻是物料成本的近10倍。
這有什麼奇怪,是不是我們要控告星巴克投機倒把、囤積居奇?這位咖啡專家顯然不懂定價。星巴克在中國要維持高端消費品形象,要維持小資賓至如歸的感覺並不容易,咖啡店並不稀缺,消費者認可才會買單。就像哈根達斯冰淇淋,在國內常年維護高端品形象,而在發達國家泯然眾人,我們是不是也要控告這家冰淇淋廠商在中國製造暴利?
暴利批判者,把矛頭對準了生產商的貪婪,消費者的虛榮,忘記了市場正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自由市場由競爭決定價格。壟斷由反壟斷法規制,自由定價是市場的權利。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文編輯:岸南,ftchinese.editor@ft.com)
我對一罐排骨湯都要100多RMB的事實已經麻木的時候。
是不會去計較一杯小美式只要22RMB的- -因為你沒明白一個道理:
售價永遠都和供需有關係,與成本無關。
事實上,從來都不是成本決定價格,而是價格決定成本。地價之所以高,那是高房價決定的。如果房價暴跌的話,開發商還願意高價拿地嗎?你之所以願意付出很多追求一個女孩,並不是因為你付出高成本,收益才高,而是你看到高收益,所以願意付出高成本。
至於為何定高價?是因為:在這個價格下,邊際利潤趨近於0,利潤最大化。
討論運營稅收成本的人很多,為什麼完全沒人談到研發設計費用?我在星巴克打過一年的工,星巴克每隔一段時間推出的新飲料和新品種咖啡豆的背後是一大批飲料設計師和咖啡品鑒師的辛勤工作,完美烘焙和配比的咖啡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海鹽摩卡的主意也不是隨便拍腦袋想出來。本土的咖啡連鎖有這個部門嗎?星巴克用的視覺設計和室內設計都是他們自己的設計部門出的方案,杯子啊紙袋啊桌子上的花紋店內牆面看板的圖案重大節日的特殊裝飾,一個個都是付錢給設計師出來的結果。不要跟我說只是畫個圖案而已,美國的設計費用跟國內差多少自己去調查。
星巴克和很多國際品牌的魅力在於設計創新,這是他們和本土品牌的最大區別,也是價錢貴賤的分水嶺。
======================================
看到有人說收入的問題,覺得挺有道理。在中國,月入5k以下租房住的一二線城市人肯定會覺得星巴克貴,三十幾一杯的咖啡能換一頓不錯的工作午餐。月入萬元及以上,沒有房貸負擔的人,可以隨便喝八十到一百多的雞尾酒,對這些人來說,三十幾一杯的咖啡閉著眼睛喝,不過是下館子吃飯時的一個色拉的價錢而已。
隔壁講服裝定價的問題里說了,服裝的定價一般是成本的8到10倍以上才可能有盈利,相比之下,星巴克真的是良心企業,這麼多年只漲價了幾塊錢,蛋糕西點也只是中等價位。
雖然星巴克會員卡的積分優惠政策是坨翔,但我還是只用三個月喝成了金卡。現在世界範圍內的連鎖咖啡企業,能跟星巴克一較高下的還真沒有。為什麼星巴克貴,為什麼4S店保養貴,為什麼?
這些問題充分體現了,人民迅速增長的收入水平和獨立思考能力之間的矛盾。是人民迅速增長的消費水平和落後的消費觀念之間的矛盾
在我國很多消費者心中,沒有服務價值這種思維,而是簡單樸素而又愚蠢可笑的顧客是上帝的想法。
我在星巴克喝咖啡,20元一杯和我自己用雀巢速溶弄出來的成本一塊錢的咖啡味道差不多,於是星巴克是垃圾奸商,黑我那麼多錢!但是冷氣暖氣,明亮整潔的環境,乾淨無異味的衛生間,想呆多久呆多久這對他來講都是自己必須應該享受到的。
去4S店保養,野雞店200你4S要我600,垃圾奸商,必須聲討!但是冷氣暖氣飲料大沙發寬敞的環境,Wi-Fi,乾淨無異味的衛生間,這都是他認為自己該享受的。
於是乎出現了大批五萬塊買輛自主車,到處噴4S環境垃圾接待人員垃圾,他覺得只要我花錢了必須是上帝,就要享受跟BBA一樣的服務。
然而他們並不想知道,店裡的冷氣暖氣都要成本,Wi-Fi也要交費,保潔也要交費,工作人員要拿工資,他們覺得自己的錢是錢,別人的勞動都不是錢。星巴克價格為什麼在中國這麼貴,當然是由合理的市場決定的,並無人操縱:
1星巴克並沒有壟斷或者其他非法的途徑來單方面定價或者消費者沒有其他選擇;
2星巴克的質量,包括產品和服務,確實是有一定口碑的,或者也沒有那麼多人去
3至於逼格這個說法,在改革開放初期,確實有這點因素。但這在現在已經越來越淡化了,沒有說在星巴克消費一下就立刻在朋友圈逼格上升了;
4看看周圍相關產業的價格,你覺得星巴克還貴嗎?
5對於央視的誤導,表示有點可恥,但居然引起了這麼多國人內心的共鳴。對此,呵呵==
國內和美國的星巴克都是跟當地一加侖汽油的價錢相同,你覺得星巴克賣貴了的話,那是你汽油賣貴了…以上
看看聯想的thinkpad 在美國的價格還有國內的價格你就知道 星巴克是良心企業
嗯,不請自來。
剛剛確認了一下,現在美式的價格是22/25/28。
看了星巴克去年的財報,毛利91%。
以下內容不粉不黑。
這樣來計算如下,
12oz美式的成本是1.98,去掉杯子0.3,剩餘1.68。再去掉10%的原料損耗。
星巴克的豆子應該在104/公斤。當然咖啡的毛利肯定高於其他產品,所以星巴克的豆子成本應該是超過90,接近100。
做咖啡相關生意的朋友都應該知道這個數字的概念,很多獨立咖啡館的拼配豆成本是低於這個價格的。
所以原理上來講,星巴克的咖啡應該還是品質不錯的。
你還覺得星巴克貴么?
當然公司不能這麼簡單的來進行計算。
公司大了,各種費用都增加,但是不會在原料上增加。
在如今咖啡業界在提倡高品質的階段,星巴克作為巨人公司,沒有能力進行靈活的改變,可能是他面臨的最大問題。
中國國內的高店租,逐年增長的人力成本,以及咖啡館的低翻台率,都將困擾星巴克。
必須承認星巴克在咖啡業界的地位,但是並非不可撼動。中國的咖啡產業越發展,消費者越成熟,星巴克的市場地位越危險。
要知道他在美國只有6的市場份額。
//@汪小菲:但是北京最早的星巴克店,也是生意最好的店之一,已經關門改為服裝品牌,因為無法負擔高昂的租金成本。
先說個我的疑問:是誰在抱怨星巴克價格貴?是經常去星巴克消費的人?是不喜歡去星巴克的人?還是cctv杞人憂天就是要讓全天下人都知道它貴進而對這些品牌樹立敵對抵觸的情緒呢?
在咖啡的消費領域,星巴克完全不能構成壟斷,那麼星巴克與其他咖啡店定位的不同必然影響其定價(一個品牌在不同國家的定位會有不同,比如漢堡王在國外就是跟麥當勞一樣的平民品牌)。其定價高與低,自會有對應的消費人群,只不過定價高了,去的消費者少一些罷了。cctv披露其定價高,難道它的價位要低到全國老百姓都能負擔的起去消費才合適么?
星巴克的鐵杆不會抱怨它貴,象我一樣從來不去星巴克的人更不會關心它的定價高低。而央視新聞在報道這一話題時有考慮這報道的意義么?這樣的報道希望告訴哪些人以怎樣的思考與收穫?請允許我狹隘地希望這樣的報道不是為了激起大眾對洋品牌的仇恨。
不可否認,太多品牌不顧"國產"的身份以"洋貨"的姿態進入大陸,身價陡增。我們的媒體如果想抨擊這樣的現象,可以從灌輸人們不要崇洋媚洋的價值觀入手,可以從監督國貨質量入手,甚至可以從推廣支持國貨入手。
綜上,自由市場下星巴克定價貴自有它的道理與邏輯,如果它的消費者不在乎,其他不去消費的人又何必在意?推薦閱讀:
※星巴克(中國)是否存在問題?如有,怎麼解決?
※超市和賣場的商品布局和陳列有什麼講究?
※國內有哪些緊鄰萬達的商業項目做得相對成功的 (或失敗的)?
※商業地產如何才能走出同質困境?
※為什麼寶潔的產品對於超市等銷售商而言有很強的議價能力?